竹市十八尖山停車場免收費 健行民眾怨一位難求 - 新竹市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再會吧!奔騰年代:成為學校之前,揭開賽馬場身世 再會吧!奔騰年代:成為學校之前,揭開賽馬場身世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再會吧!奔騰年代:成為學校之前,揭開賽馬場身世1938 年(昭和13 年)台灣總督府公布「台灣競馬令」後賽馬便成為合法的休閒活動,當時各地仕紳子弟紛紛開始學習騎馬、甚至家中畜養馬匹。|圖片來源:周友達 再會吧!奔騰年代:成為學校之前,揭開賽馬場身世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再會吧!奔騰年代:成為學校之前,揭開賽馬場身世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88xhml
方格子vocus致力於成為華文創作者的第一站,以多元模式創造價值,期望讓每位專注的創作者自在分享、交流,放送你的知識與想像。在關鍵評論網的文章,都是由方格子創作者個別創作,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授權轉載。
在日治時代,賽馬在台灣可說是全民運動。為何後來賽馬場卻被改建成學校?
文:鄭婷尹(見域CitiLens)|攝影:董昱
你能想像嗎?台灣以前也有賽馬產業,不僅如此,賽馬場後來竟被改建成學校?在日治時代,賽馬在台灣可說是全民運動,當時賽馬又被稱為「競馬」,原是流行於歐洲上流社會的社交活動,逐漸西化的日本將賽馬文化引進台灣,希望能促進馬匹繁殖與品種改良,以利國防軍事用途,也提升民眾對馬的鑑賞能力及興趣。
Photo Credit: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館藏
吉田初三郎繪製的新竹市鳥瞰圖,可見當時競馬場的位置。
由北到南,賽馬熱潮席捲全台
台灣最早舉辦正式賽馬活動的地方,就在台北圓山運動場(現中山足球場),1928年(昭和3年)台北武德會馬術部在此舉辦賽馬活動,並發售馬票。自此之後,賽馬活動的舉辦地點擴及全台,每年依序會在台北、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屏東舉行賽事。1931年(昭和6年)各地協會共組「台灣競馬協會」,為確立共通的規範,制定了「台灣競馬協會規約」和「競馬施行規程」。1938年(昭和13年),台灣總督府更公布「台灣競馬令」,自此之後賽馬便成為合法的休閒活動,當時各地仕紳子弟紛紛開始學習騎馬、甚至家中畜養馬匹,賽馬一度成為風靡全台的運動。
賽馬熱潮席捲全台之際,台灣北、中、南地區相繼建立賽馬場,而新竹的第一代賽馬場是在1928年(昭和3年)建於十八尖山山腳赤土崎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國立新竹高商校址。新竹高商創校於1940年(昭和15年),原名「新竹州立新竹商業學校」,2000年後才改名為「國立新竹高級商業職業學校」。
第一代的赤土崎賽馬場由於跑道不及1000公尺,只能當成練習場使用,無法作為公認的正式賽馬場地。因此1937年(昭和12年)於新竹香山庄牛埔地區徵收、購買了四十多甲農地,並且投資二十六萬圓經費,打造一座十萬多坪的國際標準賽馬場,其位置也就是現在的香山工業區。次年香山賽馬場完工,跑道寬30公尺,長1600公尺,成為日治時期全台灣規模最大的賽馬場。
1
Photo Credit: 秋惠文庫 再會吧!奔騰年代:成為學校之前,揭開賽馬場身世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1936年(昭和11年)秋季新竹競馬會廣告與入場券。
新竹第一代競馬場後改建為新竹高商。
鼎盛時期,看賽馬是全民運動
賽馬活動通常會在每年春、秋兩季開賽,每季連續舉行十天賽事。新竹的第一屆春季競馬大會於1938年(昭和13年)正式展開,當地居民扶老攜幼前往會場,亦有觀光客自各地慕名而來,售票亭前滿是引頸期盼的民眾,等著入場一睹馬匹奔馳的風采。日治時期曾有新竹八景之說:「東山納涼、南寮試浴、湖畔泛舟、牛埔競馬、竹北虹橋、宮前昭旭、翠壁遊春、奇峰望海。」其中「牛埔競馬」,顯現出當時賽馬之興盛。
根據收錄於《竹塹文獻雜誌第50期》中葉錦爐先生所撰寫〈新竹競馬場的故事〉一文記載,當時的賽馬馬票又分為入場券與彩券兩種,座位也依票種區分,購買入場券的觀眾可以爬上以土堆和石頭混合砌成的台階,在樹蔭下避暑乘涼;而購買彩券和持邀請券的來賓則備受禮遇,不僅能登上三層的木造貴賓台觀賽,也能於賽前參觀騎士休憩室、事務所、醫務室、餐廳、員工宿舍。
再會吧!奔騰年代:成為學校之前,揭開賽馬場身世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88xhml
Photo Credit: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
攝於1945年的第二代新竹競馬場空照圖。
比賽開始前,騎士會騎著代表自己編號的駿馬依序出場並繞場一周,最後停在貴賓台前,等待購買彩券的來賓評估下注。一場比賽會有四匹馬共同競賽,待槍聲一響,馬匹奔馳的每一步都操控著觀眾的情緒,一心為自己屬意的駿馬熱烈聲援。
香山賽馬場附近也另闢了一塊約兩千坪的區域作為馬匹的養護所,裡面有獸醫室、馬鞍倉庫、糧草倉庫,還有八棟馬廄收容超過百匹馬隻,並且在中央設置水井作為洗馬場,一旁也有以圍籬做成柵欄的空地供馬匹自由活動,更設有柵門連通賽馬場。
負責管理馬匹的專業人員除了照料馬兒的日常,也會牽著馬群,一匹接著一匹沿周邊道路繞行,活動筋骨一番再折返養護所。照顧馬兒也有不少規定,養護人員未經騎士吩咐,不能擅自騎馬或掛上馬鞍,也不得將馬兒牽入賽馬場,因此才會將馬匹牽至外面散步。
再會吧!奔騰年代:成為學校之前,揭開賽馬場身世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88xhml
位於香山的第二代新竹競馬場,位置在今天的香山工業區。
隨戰爭終結的賽馬產業
1941年(昭和16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次年香山賽馬場的一百多匹馬和二十多位工作人員被日本政府強制徵召至南洋戰地服役,而騎士被個別徵召至各地入伍,從此賽馬場解散關閉,賽馬活動悄然落幕。1943年(昭和18年)日軍部隊陸續進駐賽馬場,拆除貴賓台和馬廄後將材料移作軍事用途。1945年(昭和20年)隨著日本政府投降,日軍部隊也撤出賽馬場。直至1961年,新竹縣政府將荒廢的賽馬場改編為香山工業區用地,工業區開發後拆除原有的售票亭,曾輝煌一時的賽馬產業正式劃下句點。
日治時期賽馬場公開出售彩券供人簽賭下注,為公營的賭馬場,據聞有人因此沉迷於賭馬而致傾家蕩產,然而以台灣現行的法律來看,賽馬其實是違法的。1998年台灣頒布《動物保護法》,其中第十條法規:「對動物不得以直接、間接賭博為目的,利用動物進行競技行為。」刑法中第二百六十六條也設立賭博罪。除了法律明文規定,站在保護動物的立場來看,賽馬運動也有不少爭議。
目前在台灣,除了馬術運動以外,騎馬主要作為休閒活動,而桃園新屋更有台灣馬術治療中心,為腦性麻痺等身心障礙的孩子提供馬術治療。在這些前提之下,已消失近八十年的賽馬運動是否存在合法化的必要性,以及該如何規劃?甚至合法化以後能否作為經濟發展方案,為台灣帶來經濟產值?亦或有哪些創新應用的可能 ?
參考資料: 葉錦爐,2018,《竹塹文獻雜誌第50期》- 新竹競馬場的故事,新竹 - 新竹市文化局。 全國法規資料庫再會吧!奔騰年代:成為學校之前,揭開賽馬場身世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88xhml
新竹競馬埸
.
新竹的第一代賽馬場是在1928年(昭和3年)建於現在的國立新竹高商校址。由於跑道不及1000公尺,只能當成練習場使用,無法作為公認的正式賽馬場地;因此1937年(昭和12年)於新竹香山庄牛埔地區徵收、購買了四十多甲農地,並且投資二十六萬圓經費,打造一座十萬多坪的國際標準賽馬場,其位置也就是現在的香山工業區。次年香山賽馬場完工,跑道寬30公尺,長1600公尺,成為日治時期全台灣規模最大的賽馬場。
.
賽馬活動通常會在每年春、秋兩季開賽,每季連續舉行十天賽事。新竹的第一屆春季競馬大會於1938年(昭和13年)正式展開。日治時期曾有新竹八景之說:「東山納涼、南寮試浴、湖畔泛舟、牛埔競馬、竹北虹橋、宮前昭旭、翠壁遊春、奇峰望海。」其中「牛埔競馬」,顯現出當時賽馬之興盛。
.
當時的賽馬馬票又分為入場券與彩券兩種,座位也依票種區分,購買入場券的觀眾可以爬上以土堆和石頭混合砌成的台階,在樹蔭下避暑乘涼;而購買彩券和持邀請券的來賓則備受禮遇,不僅能登上三層的木造貴賓台觀賽,也能於賽前參觀騎士休憩室、事務所、醫務室、餐廳、員工宿舍。比賽開始前,騎士會騎著代表自己編號的駿馬依序出場並繞場一周,最後停在貴賓台前,等待購買彩券的來賓評估下注。一場比賽會有四匹馬共同競賽,待槍聲一響,馬匹奔馳的每一步都操控著觀眾的情緒。
.
香山賽馬場附近也另闢了一塊約兩千坪的區域作為馬匹的養護所,裡面有獸醫室、馬鞍倉庫、糧草倉庫,還有八棟馬廄收容超過百匹馬隻,並且在中央設置水井作為洗馬場,一旁也有以圍籬做成柵欄的空地供馬匹自由活動,更設有柵門連通賽馬場。負責管理馬匹的專業人員除了照料馬兒的日常,也會牽著馬群,沿周邊道路繞行,活動筋骨一番再折返養護所。照顧馬兒也有不少規定,養護人員未經騎士吩咐,不能擅自騎馬或掛上馬鞍,也不得將馬兒牽入賽馬場,因此才會將馬匹牽至外面散步。
.
1941年(昭和16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次年香山賽馬場的一百多匹馬和二十多位工作人員被日本政府強制徵召至南洋戰地服役,而騎士被個別徵召至各地入伍,從此賽馬場解散關閉,賽馬活動悄然落幕。1943年(昭和18年)日軍部隊陸續進駐賽馬場,拆除貴賓台和馬廄後將材料移作軍事用途;1945年(昭和20年)隨著日本政府投降,日軍部隊也撤出賽馬場。直至1961年,新竹縣政府將荒廢的賽馬場改編為香山工業區用地。(葉錦爐撰文)新竹竹東懷舊篇 | Facebook https://bit.ly/2FaGO0Y
本書其他類所收古文書,包羅萬象,也十分有趣。其中第186頁所蒐藏之賽馬單,也頗勾起我的好奇。
台灣的賽馬始於廿世紀初期之台北,昭和3年(1928)起,北中南皆有賽事紀錄;昭和6年,各地協會共組「台灣競馬協會」,制定「台灣競馬協會規約」、「競馬施行規程」,確立共通的規範。昭和13年(1938年)5月,台灣總督府公佈「台灣競馬令」,使台灣賽馬有明確的法規可遵循。起初競馬場大多設在公園空地、運動場或陸軍練兵場,後來皆改在新設立的常設競馬場舉行。[5]
新竹的常設競馬場初設在赤土崎,即今清大校址所在。當時賽馬流風所及,各地士紳子弟頗有玩馬之風,如北埔姜家與湖口羅家等,皆有老照片或口傳歷史,描繪當時記憶。[6]本書所錄馬票之價值亦在這一脈絡下,得以勾勒日治庶民生活。
歷史的角落
本書所蒐古文書牽涉主題、時代、地區皆十分廣泛,除賞觀之餘,亦待有心讀者,審視耙梳,品得箇中滋味。即如民國四十六年中華兒童舞蹈團聘書,自創辦人蔡瑞月以下皆有簽署,想必對臺灣舞蹈史必有所參考價值;其他如日治定靜東方文化研究所頒給林維源先生之紀念賞狀,見證了當時台日之間漢文化的交流,以及李子寬會議紀錄與自述傳之於臺北善導寺與臺灣佛教淨土宗的傳播史等等。類此甚夥,不勞多舉,還請讀者細細察之。
[5] 參見陳柔縉著《台灣摩登老廣告》,臺北:皇冠文化,2008
[6] 參見邱萬興藏〈姜振驤與羅享標北埔天水堂前騎馬〉老照片,引自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世紀印象展」網站資料(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27354&ctNode=1930&mp=1925),2012.2.1登入。
赤土崎,是台灣新竹市的一個地名,在今東區中部,範圍大致包括光明里、仙宮里、建華里、東山里、綠水里、光復里、武功里、立功里、建功里等里。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該地區為一街庄,稱為「赤土崎庄」,隸屬於竹北一堡。該庄北與東勢庄為鄰,東與埔頂庄為鄰,南邊為青草湖庄,西邊為新竹街[1]。
1920年(日治大正九年),改制為「赤土崎」大字,隸屬於新竹州新竹郡新竹街[2]。1930年新竹街升格為新竹市,赤土崎仍屬之。戰後之初新竹市改制為省轄市,大字亦改制為里。其後因人口增加,已細分成多個里。
交通
縣道122號穿越赤土崎地區北部,往東可前往竹東,往西可前往新竹市市中心。
「赤土崎」的故事 -- 新竹人應知新竹事
部落格: 當回憶與現實交錯發布時間: 2010-04-17 13:52:11作者: hktai69瀏覽人數: 45695
冰棒 國民黨 幼稚園 推車 火車 肥料 親水公園 土地 水泥 停車場 吊車 本海軍
赤土崎一帶我是相當熟悉的, , 但是我完全不知道這些地方的過去.
我曾在建新路孟竹國宅租住過一段時間, 後來轉租建新路110巷, 我很喜歡用腳認識一個地方, 只有慢慢走,才能對一個地方產生感情. 所以下文提到的許多小角落我幾乎都知道, 我幾乎都駐足過.
很可惜,我不知道這篇文章是誰寫的, 我先在這裡看到, 他說文章來源是這裡.
======轉貼分隔線=========
新竹市內有一個傳統的地名 -- 赤土崎。
位置就是現在赤土崎公園半徑一公里的範圍,包含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光復中學、十八尖山、馬偕醫院、公學新村、憲兵隊、孟竹國宅、仁德國宅、忠貞新村、光 復國宅、文教新城、金城新村、仁風國宅、建功高中、建功國小,電信局建新中心、榮民輔導會、新竹大學附屬幼稚園、國軍福利站、中油地下油庫、NOVA商 圈、清大夜市、水源市場、自來水管理處、工研院、帝國新象大廈、加油站、赤土崎停車場。
也就是公道五路以西,寶山路以東,金城二路以北,忠孝路以南的範圍。這裡原來是一大片黃土的丘坡,故名赤土崎,現在地政事務所的記錄中仍有其名的地段。
六十年前,這裡是日本海軍的燃料廠及油料庫,現在在東美路邊的高聳煙囪就是燃料廠的遺跡。
這一片黃土在國民黨來台後,成為部隊駐紮的地區。陸軍、海軍、空軍、憲兵、後勤部隊都在這裡,206師的新訓中心就是現在交通大學光復校區位置。金城新村 是北部地區將官的宿舍,這裡安置與金門輪調守防的高級將領。
因為大量部隊的駐紮,讓赤土崎形成一個廣大的眷村人口生活型態。有分配到眷村的就住眷村,沒分配到的,舊眷村旁空地,寸土寸金的加蓋。這個部落演變成眷村 外的獨特景觀。眷村分配到的住戶因為人口增加,不敷使用,所以都會在自家門口延升加蓋,就變成戶對戶只有八十公分的摸乳巷。
十五年前,赤土崎公園原是復興電台,通信監聽部隊、陸軍部隊、及幾個小眷村的使用地。
原來的光復路是只有十米寬的道路,現在的國光客運清大轉運站,就是當年新竹客運的赤土崎招呼站。
清華大學在這裡建校之後,帶動建功一路的商圈,早期是眷村人在這裡經營生意,現在八成的商家是外地人在這裡租佃做生意的。清大夜市的特色是,消費都在三十 至五十元之間的學生價。
光復國宅原來是日本海軍燃料廠宿舍,後來變成台灣肥料公司的員工宿舍,然後廢棄荒涼很久!
孟竹國宅原地中有一座教堂,現在遷到建功國小對面。還有一座廟宇,就是現在在清大夜市中的蔣公廟天宏宮,住持就是啟德重機吊車的老闆胡鵬飛,他在空軍機場 就是做吊車維修的服務退休官兵。孟竹國宅早期只是一片牧牛的黃土丘坡。
仁德國宅原指示國軍部隊衛生營駐紮區,現在的電信局建新服務站就是衛生營的操場。
建功國小未建校前,是日本海軍燃料廠三個廠的其中之一,建校時拆除廠房與煙囪剩下一個圓形大儲油槽,這個油槽在操場教室旁邊,就是現在建功國小的「大圓 筒」。
國軍福利站的位置原址是赤土崎防空洞群,這些防空洞都是水泥造的內牆,外蓋一層很厚的黃土,兩端開口,這些防空洞群目前都拆光了。
中油的地下油油庫,在公道五路與建新路交叉口,這個地下油庫原是日本海軍燃料廠所建,據說是供應空軍機場的飛機用油。民國九十四年起停用,本來是由保警固 守,後來改由保全,現在警衛室房舍及瞭望台全都拆除,剩下荒涼油庫區。
現在建功高中的位置,原來是一V字型的大山溝,與路面落差三十公尺。這個水流是來自清華大學的人工湖水(原日本海軍燃料廠的消防湖),及寶山山區的水源。 五十年前的這條山溝,是可以下水游泳抓蝦的,旁邊忠貞新村的眷村人常在此玩水。山溝兩旁還住有十幾戶的非眷村未配眷舍的退伍官兵。現在則已填平成為操場。
忠貞新村是赤土崎具有管理規模的眷村,管理權責現在仍屬空軍新竹機場。眷村中有一所幼稚園,園內有兩座油池,皆是日本時代的燃料廠區所遺留,油池即其遺 跡。後來因為眷村的建築,拆除了廠房煙囪,只剩下建新路旁一棟俗稱為寡婦樓的紅磚廠房建築。之所謂寡婦樓,是因國軍來台期間,很多有眷的官兵都調往前線作 戰,犧牲未歸,留下眷屬所統一住居的房舍。這棟房舍現在物換星移,寡婦改嫁成家,或自然老化,已不再是原來的居住人。
文教新城是眷村改建成的部落,是原址改建。
大三圓商圈原址是敬忠新村眷村,九三年國防部賣給企業財團後成為現狀。
在國道客運清大站對面的建功路轉角,七十年代是麥當勞店,後來是7-11,最後才成為屈成氏的。
另一對角,八十年間是超市型的零售雜貨店。九十年後變成星巴克簡餐。
光復中學現址光復文化大樓,原是海軍眷村光明新村用地,因當年的合約到期,光復中學收回改建。
光復中學的對面路邊有一家八一四冰棒店很有名,當年一支兩角,也有五十年的歷史,是退伍官兵所創業的,後來赤土崎公園的開闢,現在遷移到交流道光復饅頭店 旁。
馬偕醫院在新竹落腳前,是南門醫院所蓋的建物,後來因為南門醫院詐領勞保費被查緝,而停工約十年久,南門未購地前,是公家宿舍殘破的日式房舍廢區。
帝國新象大樓是新竹當年最高的大樓,。原址是台鈴紡織廠的廠房。
水源市場原址在赤土崎公園建中路與新源街之間,市場是一條很小的巷道,約有六七十個攤位,是簡易搭蓋的攤位,市場南側是光復路店家,北側是叮埔圳,這是東 區第二大傳統市場。
現在新源街與水源街間的大草坪公園,原址是精忠新村與赤土崎新村眷村,後來才被拆除。日本時代時是一片黃土,也是放牧地區。
公學新村大樓社區是新竹市最大的眷村,原址村內有市立武功托兒所、軍眷診療所(屬於聯勤的醫務所)。這個眷村是規模最完整的單位,在當年這裡算是高級住宅 區,因為旁邊都是破屋爛瓦的平民住宅。
仁愛國宅早年也是荒地,後來改建成國宅,現在又沒落了。
仁愛國宅對面原址,是清大北院宿舍與台灣銀行宿舍,現在被財團昌益改建為大樓「啟奧邦城」及「睿海」。
叮埔圳建功路段原是灌溉水道,後來成為家庭污水排放水溝,水質惡劣!九三年市府整建,拆除兩旁的違章住戶,拆除時花很長時間的協調,現在成為親水公園,但 是水質仍沒改善,居民休閒不能使用。
建功的土地公廟原址是現在公道五路與建新路交接口,也就是公道五的路中央安全島位置,這下方就是叮圤圳。因為五十年前的叮圤圳是可以下水游泳的,很乾淨的 水質,長昌有小孩不小心溺斃,所以有善心人立了小小的土地公廟保佑。公道五開闢時就遷移到現址,未來還要再遷走,因為地主想要回現在的土地。
公道五仁風國宅段,原來是四、五個小山丘,也是叮圤圳流經區,開闢道路時填平了,仁風國宅是赤土崎的東端,在新竹縣長林保仁時代建了國宅,除孟竹外都有仁 字的開頭。
孟竹國宅是從法國引進的建築技術,使用預鑄式組合式的建築。一共五百八十五戶,七一年完工。完工後賣不出去,因為是組合屋,沒有樑與柱的結構,大家都怕地 震,許多人原本因為不符合國宅規定不能購買,後來縣府放寬規定,任何人都可買,加上科學園區進駐,也通過八八年的九二一地震,需求大增,現在成為最搶手的 住宅。
赤土崎部落的演變,是從日本時代的軍事用地,到國軍來台後的承接沿用,再演進到科學園區的進駐帶動整個赤土崎的人口,文物的變化。原來只是外來軍人人口的 進駐,改變赤土崎的生活狀態,後來科技業的進駐,又招引了中南部人口的進駐,從日本時代的客家人人口,(後來客家人遷移到竹東關西),改變成大陸國軍來台 的外省人口結構,現在科技業進駐又變成中南部習俗的二代台灣人口結構。
整個赤土崎部落是一個民族的大熔爐,接受世代的不斷進化演變,創造與更新文化。
日本時代光復路與寶山路是一條狹小的通路,有一條輕便車的運木材專用道路,這條輕便車軌道,是竹東木材利用人力推車走在輕便軌道上,推到新竹火車站的集散 場,等待運送到日本的專用道路。作者的祖父就是其中之ㄧ的工人車夫。客家人就是如此從新竹竹東來回運送,賺生活錢,這個工作薪資非常的低。養家都很困難。
國軍來台後大批軍人進駐,加上新竹貨運與新竹客運的出現,才需開闢公路,取代輕便車,並開闢內灣線鐵路運煤與木材,客家人都轉往竹東去挖煤與伐木,新竹市 則多數變成軍公教的生活圈。
早期的新竹客運都是使用日本留下的公車,駕駛座在右邊。還有三輪式的。
七五年科學區出現,我這個客家人從竹東再度遷移到新竹落腳,將近三十年的變化,赤土崎這個部落已成為各地居民進駐的的地方,就很像掏金客一般,蜂擁而至到 竹科來謀生。
赤土崎部落中曾經出現國賓戲院,設備相當豪華,播映二輪電影與三級片,現在則荒廢多年成了危樓(就在水源市場東端二十公尺處),非常可惜。
-----------------
新竹高商(日治時代的競馬場)
* *
新竹自日治時代規劃以來,十八尖山的森林公園,新竹公園,新竹水道(水源地),新竹競馬場,新竹中學校,天然瓦斯研究所,高爾夫球場等最聯成一氣的設施,期間最興行(流行熱門)的就是競馬場。賽馬原是歐洲上流社會的社交活動,在殖民拓展之時,歐美人士將此活動帶到殖民地,一方面將歐洲的生活文化移植到海外,一方面也藉此突顯值民宗主國的地位。日本在近代西化的過程中,亦吸收了這種社交活動,並且帶進了台灣。
新竹的第一代競馬場大致是在昭和三年(1928)建於赤土崎(今新竹高商),這種奢華的上層社交活動,在當時台灣社會是相當令人側目的。競馬場的修建,顯示出新竹市在都市環境品質和機能區等方面,都進入現代化都市的高水準。賽馬時駿馬的奔馳、群眾的激情,令各地驚羡。傳統民俗節日或慶典時,賽馬場匹被城內的北管子弟團,借用作為「馬隊吹」(騎在馬上演奏的隊伍)的坐騎,在軒、園「出陣」時,出奇制勝,拔取頭銜。新竹的「馬隊吹」成為台灣地區特有的表演,讓北管子弟風光一陣。可惜競馬場跑道不足一千公尺,不能作為公認的正式賽馬場地,以致後來,在香山遷建全台最大的競馬場。第一代競馬場則改設學校(今新竹高商)。
-------------------
「人說新竹是科技城,我寧願稱新竹為人文城市」 / 文 by Ivan
為甚麼呢?就從十八尖山講起吧!許多城市都有後山,依靠著山建立起來城池是古人築城的一個概念,如今,你可以在許多的城市發現後山是城市人們的嬉戲運動場或終老安眠地,有著大大小小的宮廟和滿山滿谷的墳墓,備受人們遺忘。十八尖山不同的是他是新竹的後花園,同時孕育了新竹的歷史與人文。
花團錦簇是我們對山的想像,是的,十八尖山便是如此,在這次識竹書屋所舉辦的走讀風城系列之二《十八尖山歷史人文生態散步》我們認識到了十八尖山植物的豐富性,更可貴的是像是穿越時空的軌跡走讀十八尖山的歷史,就從第一站「新竹自來水廠」說起,「新竹水道-水源地」,表現豐富的裝飾主義(Art Deco)造型;過濾井建築,外牆使用洗石子及日式國際色磁磚,表現豐富的新古典樣式裝飾;水錶室為日式磁磚配合洗石子之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物,並留有部分原日治時期之制水閥、溢水口等設施。難以想像一個方寸間的建築物卻供給城市龐大的水需求,瞬間感覺根本回到電影羅馬浴場跟著阿部寬一起鑄造城市水源澎湃fu。
相伴對面的是聯合工業研究所,前身是隸屬於台灣總督府1936年8月成立的「天然瓦斯研究所」,這是日本「前進南洋」口號下工業政策很重要的一環,讓人驚豔的是在日本時代的新竹就已經逐步成為工業重鎮了!
沿著十八尖山上保有日治時期雕的「新竹西國三十三所靈場」的三十三尊石觀音,也許你會覺得觀音不就是觀音有甚麼稀奇呢?對!就是很不一樣,十八尖山石觀音屬東密雕法,每尊觀音法相姿態不同,所持法器、飾物也各異,相當難得。在新竹市綠水社區義工及新竹高中的師生努力下,目前已尋獲二十四座石觀音。所以呢這些觀音可是歷史的軌跡,更是人們同心協力精神的表徵。沿著登山一路上可是能巡禮完二十二座觀音喔!
「我們從不知道我們有多高,直到我們被號召起,如果我們恪守原則,我們的身長便能夠觸到蒼穹,我們歷數的英雄事蹟,也會變得稀鬆平常,不正是我們歪曲了度量,才使得我們不敢稱王稱霸。」---這是電影「Seabiscuit 奔騰年代」形容賽馬選手與賽馬的激情奮鬥。
然而,身為新竹人一定知道新竹高商,但難以想像他們的前身都是競馬場,是那個拿著馬票比誰的賽馬先到達終點的競馬場嗎?的確是的!新竹的第一代競馬場大致是在昭和三年(1928)建於赤土崎(今新竹高商),這種奢華的上層社交活動,在當時台灣社會是相當令人側目的。競馬場的修建,顯示出新竹市在都市環境品質和機能區等方面,都進入現代化都市的高水準。就好像是電影「Seabiscuit 奔騰年代」賽馬般激情,她和她的騎師不服輸跟進取的精神很讓人感動。傳統民俗節日或慶典時,賽馬場匹被城內的北管子弟團,借用作為「馬隊吹」(騎在馬上演奏的隊伍)的坐騎,在軒、園「出陣」時,出奇制勝,拔取頭銜。新竹的「馬隊吹」成為台灣地區特有的表演,讓北管子弟風光一陣。可惜競馬場跑道不足一千公尺,不能作為公認的正式賽馬場地,以致後來,在香山遷建全台最大的競馬場。
一路的導覽讓人感到依循著前人的腳步前進,心靈卻像是後退,審視著過去對於新竹的忽視,他科技城也是文化城,十八尖山是他的後花園;卻也是人文之母,藉此仔細發現城市的溫度,他不只是腦海的圖像,更能在漫步間掌握歷史與人文的旋律,吸收著山林的芬多精,也找回對生活的熱忱,原來城市離我們這麼近,他在你我身邊,記錄著我們的精彩與平凡,無論如何化成追憶的軌跡,傳承著一代一代根努力奮鬥的精神,引領我們努力追尋著自我對夢想的擁抱。
===================
台灣的賽馬舉辦於日治時代,當時稱為「競馬」。昭和3年(1928年)起,每年依序在台北、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屏東舉辦,每地2─3場,多為春季、秋季各1場,每場2─6天不等。
大正4年(1915年)11月,在台北江瀕街埋立地舉辦為期1週的賽馬會,此為台灣賽馬之始。而正式的賽馬則從昭和3年(1928年)開始,台北武德會馬術部在台北圓山運動場(中山足球場)舉行賽馬,此為台灣馬券賽馬之嚆矢。昭和4年(1929年)至昭和6年(1931年),各地的團體也開始自行主辦賽馬。昭和6年,台北馬事協會、台中產馬會、嘉義產馬會、台南愛馬會、高雄產馬會、屏東愛馬會,共同組織「台灣競馬協會」,制定「台灣競馬協會規約」、「競馬施行規程」,確立共通的規範。昭和13年(1938年)5月,台灣總督府公布「台灣競馬令」,使台灣賽馬有明確的法規可遵循。昭和16年(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根據《台灣日報》(原名《台南新報》),直至昭和19年(1944年),台灣各地仍有賽馬的紀錄。
馬場
《臺灣公論》雜誌上的台中競馬廣告。
起初競馬場大多設在公園空地、運動場或陸軍練兵場,後來皆改在新設立的常設競馬場舉行。台北曾先後於圓山運動場(中山足球場)、練兵場(青年公園)、川端競馬場(同安街附近的河堤公園)、北投競馬場(政治作戰學校)舉行賽馬。新竹的常設競馬場初設在赤土崎,後遷至香山。其他各地的常設競馬場設於大肚山(台中)、堀川町(嘉義)、桶盤淺(台南)、前金(高雄)、六塊厝(屏東)。
新竹競馬埸
.
新竹的第一代賽馬場是在1928年(昭和3年)建於現在的國立新竹高商校址。由於跑道不及1000公尺,只能當成練習場使用,無法作為公認的正式賽馬場地;因此1937年(昭和12年)於新竹香山庄牛埔地區徵收、購買了四十多甲農地,並且投資二十六萬圓經費,打造一座十萬多坪的國際標準賽馬場,其位置也就是現在的香山工業區。次年香山賽馬場完工,跑道寬30公尺,長1600公尺,成為日治時期全台灣規模最大的賽馬場。
.
賽馬活動通常會在每年春、秋兩季開賽,每季連續舉行十天賽事。新竹的第一屆春季競馬大會於1938年(昭和13年)正式展開。日治時期曾有新竹八景之說:「東山納涼、南寮試浴、湖畔泛舟、牛埔競馬、竹北虹橋、宮前昭旭、翠壁遊春、奇峰望海。」其中「牛埔競馬」,顯現出當時賽馬之興盛。
.
當時的賽馬馬票又分為入場券與彩券兩種,座位也依票種區分,購買入場券的觀眾可以爬上以土堆和石頭混合砌成的台階,在樹蔭下避暑乘涼;而購買彩券和持邀請券的來賓則備受禮遇,不僅能登上三層的木造貴賓台觀賽,也能於賽前參觀騎士休憩室、事務所、醫務室、餐廳、員工宿舍。比賽開始前,騎士會騎著代表自己編號的駿馬依序出場並繞場一周,最後停在貴賓台前,等待購買彩券的來賓評估下注。一場比賽會有四匹馬共同競賽,待槍聲一響,馬匹奔馳的每一步都操控著觀眾的情緒。
.
香山賽馬場附近也另闢了一塊約兩千坪的區域作為馬匹的養護所,裡面有獸醫室、馬鞍倉庫、糧草倉庫,還有八棟馬廄收容超過百匹馬隻,並且在中央設置水井作為洗馬場,一旁也有以圍籬做成柵欄的空地供馬匹自由活動,更設有柵門連通賽馬場。負責管理馬匹的專業人員除了照料馬兒的日常,也會牽著馬群,沿周邊道路繞行,活動筋骨一番再折返養護所。照顧馬兒也有不少規定,養護人員未經騎士吩咐,不能擅自騎馬或掛上馬鞍,也不得將馬兒牽入賽馬場,因此才會將馬匹牽至外面散步。
.
1941年(昭和16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次年香山賽馬場的一百多匹馬和二十多位工作人員被日本政府強制徵召至南洋戰地服役,而騎士被個別徵召至各地入伍,從此賽馬場解散關閉,賽馬活動悄然落幕。1943年(昭和18年)日軍部隊陸續進駐賽馬場,拆除貴賓台和馬廄後將材料移作軍事用途;1945年(昭和20年)隨著日本政府投降,日軍部隊也撤出賽馬場。直至1961年,新竹縣政府將荒廢的賽馬場改編為香山工業區用地。(葉錦爐撰文)
(2) 新竹竹東懷舊篇 https://bit.ly/30Jrssz
新竹神社昇格祭之奉納餘興
二戰後期,隨著皇民化運動的推動,痕社的重要性隨之浮現。1942年11月25日新竹神社從「縣社」升格成「國幣小社」,為台灣第一座國幣小社。
此照片攝於昭和18年(1943年)1月26日,當時的背景是長谷川清總督以勅使身份參加新竹神社昇格祭,祭典之後的慶祝活動。
照片中建築為新竹州產業會館,今新竹NET二店。新竹市東區東門街79號
資料來源:長谷川清,視察寫真冊(十六),T0886_01_01_016
圖為李火增拍攝日本時代臺中州大肚山競馬場影像數位上色。
1928年臺北舉辦第一場具賠率的「臺北乘馬會」,之後全臺灣各地也陸續舉行競馬活動。到了1930年代各地正式的競馬場一一成立,每年春、秋兩季環島舉行賽馬,成為全臺灣盛大的娛樂活動。影像中是1936年新落成的「臺中州競馬場」,可看到騎手與馬匹正在跑道上準備。(2) 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 | 罕見臺中大肚山競馬場影像數位上色 | Facebook https://bit.ly/32HbbZ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