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原之戰

關原之戰(日語:関ヶ原の戦い、日本陸軍參謀部出版書籍使用關原之役)是日本廣義的戰國時代末期或安土桃山時代發生於美濃國關原地區的一場戰役,交戰雙方為德川家康領下的東軍以及石田三成領導組成的西軍。最終,在西軍將領小早川秀秋叛變的情況下,這場戰爭在一天內即分出了勝負,德川家康取得了統治權,三年後成立德川幕府。而大坂城內重要人物豐臣秀賴、淀殿等人及朝廷並未對這場戰爭作出太大的干預。
廣義而言,其戰事蔓延至日本全境,雙方均動員了超過十萬兵力投入戰鬥,所有大名均表述自己的立場,從出兵到撤退維持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可謂自應仁之亂以來全日本的最大規模的內戰。狹義而言,是指在關原的戰鬥,發生於東西兩軍之間——統治關東地方江戶德川家大名東軍主將德川家康與另一方為豐臣秀賴的家臣西軍石田三成(東軍和西軍名稱均為後世所加,本文為方便閱讀,統一使用東軍和西軍)。由於其戰爭的勝負影響了誰可以擁有天下(此處指日本全國),所以此戰也被譽為“決定天下的戰爭”(天下分け目の戦い)。

傳統中國讀書人喜歡讀歷史,讀史可以知興衰。我後來發覺讀歷史小說更有趣,有趣的地方在「空白」,歷史事件記載不可能鉅細靡遺,而之間的空白歷史小說作者可以自行填補,根據事後綜觀全局,根據橫向的全面視角,根據不同的觀點,根據人物性格,揣想前因後果,在所謂「歷史的空隙」間補充,模擬歷史事件,營造出極大的樂趣。說是歷史,其實很現代,人的犯錯或愚蠢從來沒有改變,該跌倒的地方跌倒,該犯錯還是犯錯,該愚蠢還是愚蠢,好的歷史小說讀來簡直觸目心驚,真實的就像眼前正在發生的戲碼。
《關原之戰》是日本時代小說大師司馬遼太郎的巨著,筆名司馬遼太郎是「遠不及司馬遷」的意思,司馬遼太郎的作品非常受到日本人喜愛,他厲害到什麼程度?可以影響日本人對過去時代、人物的看法,並成為如今日本時代劇裡反覆傳誦的典型。
關原之戰是日本史上最大的戰役,發生在日本戰國時代,曾擔任關白大人、掌控日本的豐臣秀吉死亡,德川家康奪取政權,建立江戶時代的關鍵戰役。日本歷史戰國時代源於幕府時代的崩壞,日本古代軍事強人以征夷大將軍(俗稱幕府將軍)之名,開設軍人的最高指揮機構「幕府」,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權,實際上是軍事強人掌權,並分封采邑給諸有力的武士,而後分封在各地的守護職威信下滑,底下的小弟殺死大哥,取而代之,所以人稱戰國時代為「以下剋上」,小弟殺死大哥的時代。戰國時期織田信長崛起,稱霸全國,但1582年,明智光秀於支援織田信長麾下的豐臣秀吉出兵毛利氏途中,發動兵變背叛,攻佔京都並夜襲殺死投宿在本能寺的織田信長(史稱本能寺之變),秀吉迅速與毛利氏議和,率兵在五日內「強行軍」約200公里返京,隨即大敗準備不及的明智光秀,而後逐步統一日本。
豐臣秀吉死後,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早有覬覦天下的野心,違反秀吉遺命,與大名進行婚姻結交,任意分封領地,刻意營私藉此舉將豐臣家一分為二:家康這方,和反對家康野心、維護秀吉遺孤的一方,雙方窩裡鬥。德川家康逐一收攏對手,並造成戰爭態勢(關原之戰),決戰取天下,豐臣家重臣石田三成以德川家康違反禁令,召集各地大名起兵討伐德川家康,形成東、西軍之戰,這便是關原之戰的來龍去脈。
豐臣秀吉是由布衣崛起、白手起家的大人物,豈會不知德川家康的野心,豈會不防。秀吉知道他家族親戚單薄,生前廣施恩澤,恩養大名,培養親信託孤,戰略上在東海道沿途依次安排忠義規矩的大名防堵,沒料到德川家康一一收攏,家康洞悉人性,深受太閤秀吉信賴的能吏石田三成受到自身性格侷限,一步一步掉進家康的算計中,終至失敗。其了解人性之透徹,算計之精準,計謀之深,真是太精采,以前我常想位高權重的人物,身邊謀士之多豈容你輕易犯錯,但人還是人,人就是人,常常得於此、失亦於此,因為性格決定命運。
且學學作者冗筆,豐臣秀吉大軍征伐朝鮮,朝鮮向明朝求援,明神宗派遣李如松率兵入援朝鮮,李如松正是我最欣賞、鎮守遼東30年且從沒有打過敗仗的遼東總兵李成梁之長子(李家一門驍勇善戰,時人譽「李家九虎將」),率領的是天下無敵、中國有史以來最厲害最傳奇的部隊──關寧鐵騎,是大明軍隊精銳中的精銳,配備三眼火銃,總是以寡擊眾,從不戰敗,大明朝能防止清軍入關,靠的就是關寧鐵騎,後來落入吳三桂手中,還是沒有被打敗,關寧防線沒有失守,清軍能入關,靠的是吳三桂打開山海關。
有一點非常有趣,日本的劍俠小說裡真正打鬥的時間很短,就如日本的劍道高手對決,經常三兩招之間、說是遲那是快、電光火石間就分出勝負,劍俠小說的內容主要在鋪陳人物背景,來龍去脈,山雨欲來風滿樓,撲天蓋地的氣氛,而關原之戰暗自吻合這道理,日本本土規模最大戰爭,動員超過十萬人,竟然在二十四小時內就分出勝負。司馬遼太郎寫來精采萬分,充分發揮其「徹底考證」與「百科全書」式的敘述手法,從各個人物、心理、計謀、態勢切入,甚至鳥瞰式的觀點古今切換,細頗緣由,或暫停冗筆說一段人物故事插曲,或說人物後事,這種敘述手法非常有魅力,彷彿煮茶和歷史人物對談。
新增版:看完下冊,見大戰場面司馬遼太郎正面攻打,石破天驚,酣暢淋漓,鉅細靡遺又不拖泥帶水,一氣呵成猶帶三分餘韻,十分過癮。
ps.看完一段時間,我又讀《豐臣一族》,這是作者司馬遼太郎撰寫長篇之餘,考證人物史料之暇的短篇,兩者都看,人物互相呼應,事件互相印證,很有滋味。
補充:某日閱讀《傾奇者.前田慶次郎》,看到有此一說,二戰之後,日本史學家對於史上最大戰役關原之戰,懷疑西軍的石田三成和直江兼續(上衫軍)聯合作戰,原因是當德川家康的大軍離開會津時,上衫軍並沒有追擊,未形成與石田三成的大軍夾擊德川家康之勢,上衫軍未追擊嚴重違反兵法常識。可能只是石田三成單方面利用上衫軍,上衫景勝和直江兼續打從一開始就未計畫與石田三成聯手作戰。 
延伸閱讀:關原之戰介紹http://www.ylib.com/hotsale/2012JP_War/index.htm

關原之戰中最不可思議的「島津的敵中突破」。
2009/08/07 10:13瀏覽12,631迴響1推薦2引用0 
慶長五年(西元1600年)九月十五日,一整個上午都呈現膠著狀態的關原(岐阜縣不破郡)戰場,因為小早川秀秋(西元1582年~西元1602年)的叛變而大勢底定。
此次戰役,島津軍在島津義弘(西元1535年~西元1619年)的率領下,僅派兵1,500名參加以石田三成(西元1560年~西元1600年)為首的西軍。經過一整個上午的戰鬥,此時的總兵力僅剩300名左右。島津義弘自認突圍無望,決定切腹以免受辱。可是,在島津豐久(西元1570年~西元1600年)和長壽院盛淳的(生年不詳~西元1600年)反覆勸說下,最後決定撤離戰場。
下午兩點,在島津豐久的建議下,關原之戰中最不可思議的「島津的敵中突破」開始了。島津軍所採取的戰術,和大多數西軍的「撤退」不一樣。他們並不往後退,相反的、他們採取攻勢以大約500公尺外的德川家康(西元1543年~西元1616年)本陣為目標。
這場攻勢以鐵砲齊射揭開序幕,島津軍順利地攻入東軍陣地,東軍方面一陣混亂。利用這場混亂,島津軍順利突破福島正則(西元1521年~西元1624年)部隊,出現在德川家康本陣前。此時東軍以為島津軍會做困獸之鬥,故急著調兵遣將來保護德川家康。沒想到,島津軍沒有攻入德川家康陣地,而是在陣地前轉向,沿著伊勢街道南下退去…
到目前為止,東軍都沒辦法確定島津軍的意圖,因此並未追擊島津軍。反而是福島正則的部下,為報己方陣地被島津軍突破之仇,主動展開追擊。但是福島軍的追擊並未持續。根據記載,福島正則以「歸師勿遏」為由,約束部下停止追擊島津軍。
至於德川家康,此時則如大夢初醒,命令松平忠吉(西元1580年~西元1607年)、本多忠勝(西元1548年~西元1610年)與井伊直政(西元1561年~西元1602年)追擊島津軍。為了擺脫東軍的追擊,島津軍則拿出了看家本領,也就是所謂的「捨て奸」(すてがまり)。
所謂的「捨て奸」,是僅限撤退戰時使用的戰術。當己方軍隊撤退時,事先沿路留下小部分兵力,埋伏在追兵必經之處。當追兵抵達時,先以鐵砲射擊追兵的指揮官,造成敵軍混亂後,再衝向追兵進行白刃戰。也就是盡量遲滯敵軍,掩護我軍撤退的戰法。
要完美地實踐這個戰法,部隊中的鐵砲配置率要高、射擊技術必須精良。最重要的是,因為負責殿後的部隊生存機率可以說是零,所以必須擁有高度的忠誠心。島津軍剛好具備了所有條件,在島津軍的猛烈反擊下,追擊軍中的松平忠吉負傷、井伊直政則是重傷。本多忠勝則因為自己的坐騎受創於島津軍,不得不退出戰局。至於島津軍本身,則自島津豐久以下長壽院盛淳、肝付兼護(西元1561年~西元1600年)等著名武將,先後都在這場撤退戰中戰死。
島津軍的慘烈犧牲,終於換來德川家康停止追擊的命令。但是,原先300名左右的兵力,只剩下80名左右成功地脫離戰場。
這便是關原之戰中最不可思議的「島津的敵中突破」。

關原合戰(日本戰國時期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的戰役)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BJCjZj

===============

「關原之戰」的圖片搜尋結果「關原之戰」的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相關圖片相關圖片2017-01-15_1019582017-01-15_1020222017-01-15_1020352017-01-15_1020492017-01-15_1021032017-01-15_102113「關原之戰」的圖片搜尋結果「關原之戰」的圖片搜尋結果「關原之戰」的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相關圖片相關圖片相關圖片相關圖片相關圖片090-810x679  「關原之戰」的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關原之戰」的圖片搜尋結果

90 | 關原之戰的現實意義 
自從長時間離開香港,遠距離看見香港的人和事,感覺也不同起來。身邊不少朋友始終希望香港回到九十年代的黃金歲月,也希望那些年的和諧社會、精英治港、「大和解」可以重現,因此,往往對自己其實毫無話語權的事(例如特首選舉),予以情感投射。然而,現實政治是純粹理性的計算,因為希望社會回到某狀態,而憧憬相應形象的救世主,這種思維,是有違邏輯的。筆者對香港沒有研究,倒不如從一個大家熟悉的案例談起:日本戰國時代末年的關原之戰。
無論對商場中人、還是電腦遊戲世代而言,關原之戰都是永恆的經典。戰爭背景很簡單:一度控制全日本的豐臣秀吉病逝,兒子豐臣秀賴年幼,權臣「五大老」之首的德川家康不斷擴大勢力,取而代之、成為「真命天子」之勢明顯;強烈效忠豐臣家、討厭德川家手段、希望返回舊時代的石田三成用盡全力抗衡德川,拉攏天性謹慎的「老好人」毛利輝元做名義上的統帥,最終演變成兩軍對戰,德川的「東軍」戰勝毛利、石田的「西軍」,掃除統一天下的障礙,建立幕府,十年後,更對豐臣家趕盡殺絕。這場戰爭的背後,不但是兩大陣營的外交戰,更是每一個大小大名的人生交叉點,充滿人性和利益、理想和現實的矛盾。當然,關原之戰的性質、規模本身,都完全不能和香港週邊環境比較,但以下重點,不知怎的,卻似對當局者迷的當局者,不無參考價值。當然,筆者不了解當下香港政治的人和事,不要對號入座。
石田三成以「大義」號召支持豐臣家,把德川標籤為欺負孤兒寡婦的奸臣,以為當年受豐臣秀吉「恩惠」的人會報恩,相信要不是德川家康野心勃勃,豐臣政權完全可以維持,以為只要剷除德川,就天下太平。然而事實是,德川也有自己的「大義」,那就是擁有比孤兒寡婦更能穩定天下的能力和實力;相對豐臣秀吉晚年窮兵黷武、遠征朝鮮,德川隱隱然承諾一個太平盛世,讓大名和人民休養生息(無論太平的前提是什麼手段也好)。基於這一點,無論在大名、還是平民當中,支持德川的「民意」並不少,而且帶有威脅的壓力,即使沒有這個人,上述呼聲,也依然存在。雖然其出現與德川有關,卻不是無中生有製造出來,即使是「西瓜靠大邊」,也隱含了對穩定的追求。
石田三成失敗的主因之一,是自己定義的道德標準太高,不懂得水清則無魚,不但沒有拉攏對方陣營的邊緣人物,還造成「豐臣建制派」內,有一大派系(「武功派」)對他恨之入骨,而他們都是手握兵權的武將。不少對德川毫無好感的人,也是因為不滿石田,才加入東軍。回看石田被憎恨的原因,很多都很無辜,包括不知不覺破壞其他人的既得利益等。然而原因是甚麼,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有一個「建制派」內的派系不惜全力破壞,而這個派系又是諜報、離間、暗殺諸般手段都會使用的「武功派」,那就算讓石田、西軍暫時得到勝利,也依然後患無窮。
「西軍」論牌面、佈陣、人選,其實並不差:豐臣秀吉委任的「五大老」當中,三人都是西軍;參加西軍的西部大名、名將大不乏人,而且掌握地利,理論上不只有力一戰,就是戰敗,也有條件東西長期割據。然而,只要仔細看內部名單,就會發現西軍主力和東軍的淵源十分深厚,他們參戰,只是為了延續自己家族的勢力,表態其實談不上投機,只是為勢所逼,總之不是為了出死力。所以戰爭開始前,西軍高層就一個個的向德川家康提供情報,以便一旦戰爭失利,得到「諒解」,起碼可以討價還價謝罪;主帥毛利輝元雖然承諾作戰,但不少家臣反對和東軍完全翻臉,出兵徒具形式,卻希望等到勝負分明時才出場。石田三成不了解人性,自然全盤算錯。真正會出死力的人,例如石田三成本人,則是德川不會接受的人,但這些人始終太少。而且對家不會接受,總有其原因。
「西軍」戰場上潰敗的真正關鍵,是豐臣秀吉的養子小早川秀秋倒戈,石田三成雖然也有防備,但始終以為小早川這種身份,為害怕天下物議,是不可能倒戈的,而小早川也確實成了數百年來日本「二五仔」的代名詞。然而在小早川的計算角度而言,卻並非不能理解:假如西軍勝出,而當權的石田看不起自己,豐臣政權延續下去,雖然獲承諾出任「關白」,但自己吊兒郎當的作風,還是朝不保夕,加上已建立的政權內部位置有限,反而倒向大舉發展的東軍,可能更有空間,甚至足以成為一個陣營的首領。雖然最終小早川英年早逝、受盡罵名,計算似乎落空,但會這樣想的「自己人」,其實很多。
假如關原之戰發生在戰國時代之初,群雄爭天下之心強烈,可能很多人希望戰爭延續下去,無論哪方弱勢,都會得到意外助力。但那時的日本亂到一個臨界點,「主流民意」情願和平、穩定,而不再管統治者奪取政權的方式有沒有問題,「西瓜效應」,就會倍增,趕渾水的人就會大減。關原之戰期間,希望渾水摸魚的實力派大名只有兩個:北部的伊達政宗、南部的黑田如水,他們都希望重回戰國時代,讓自己可以爭天下。但其他大名無論屬於哪一軍,都情願儘快回到和平,希望勝負儘快揭曉,不要作無謂的損傷,包括強調俠義家風、夾擊德川的上杉景勝,也很快接受東軍戰勝的事實。結果,關原大戰居然一天內就落幕。
石田三成的目的假如是存續豐臣政權,他無疑完全失敗。假如沒有他的努力,豐臣家存活下去的可能性,卻可能更高:豐臣秀吉之前統領群雄的織田家,就有後人作為一個普通大名存續下去。然而,因為石田三成他把豐臣家和德川家放到完全對立面,任何人再要用柔性身段保存豐臣家的元氣,已不可能;但沒有關原之戰「引蛇出洞」,年老的德川家康就是再多陰謀詭計,也只能東贏一點、西拿一點,卻很難在有生之年,大規模對所有大名的勢力範圍重新佈局。即使豐臣家作為普通大名維持下去,依然能維持道統,假以時日翻盤,並非不可能,正如加入西軍後的島津家、毛利家,也能作為「外樣大名」維持下去,終至幕府末年成為倒幕主角。唯有不懂隨緣順勢而去,矛盾變得如此尖銳、你死我活,迴旋空間,就不存在了。
小詞典:大阪之陣
關原大戰結束後3年(1603年),德川家康被天皇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建立德川幕府。殘存的豐臣家繼續以大阪城為根據地,成為德川家眼中釘。1614年,德川家康藉口「鐘銘事件」,說豐臣家詛咒家康,出兵大阪城,發動「冬之陣」,雙方簽訂和約後,德川軍拆毀大阪外城,然後再藉口復戰,是為「夏之陣」,最終城坡,豐臣秀賴切腹自殺,豐臣家男丁被全部處死。

相關圖片

===============================

政治的日常》政治的閱讀:關原之戰 -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 - https://goo.gl/gYS7gh

政治的閱讀:關原之戰
在不是兵戎相見的時代裡,比起「英雄」,更需要的是「政治家」。而對一個「政治家」而言,最重要的,是謀略。這種謀略之中會有算計,但是也不能只有算計。
李拓梓
2015-09-24 12:33
推文到plurk
李拓梓
上野公園內的「東照宮」,是奉祀德川家康的神社。這個東照宮當然沒有日光那個橫梁上有三隻猴子的東照宮有名,但由於為在首都,也是所有家康迷會想一去的地方。
日光東照宮上的三猿。
大多數的人認識家康,都是透過歷史小說來認識的。而決定德川家康統一天下的一戰「關原之戰」,則是歷史小說家筆下最愛的議題。兩位有名的小說家寫過這個故事,一位是對德川家康推崇備至的山岡莊八鉅著《德川家康》;另外一位則是以討厭德川家有名的司馬遼太郎作品《關原之戰》。
在兩位立場相異的小說家筆下,家康「謀定而後動」的性格,卻意外的都被特別凸顯出來。只是在山岡莊八筆下,呈現的是憂天下蒼生苦的心情,在司馬遼太郎筆下,是竊國者的算計。
無論如何,兩位作者的立場很一致:就是關原之戰在開戰之前,勝敗就已經決定。因為對家康來說,關原之戰不是一場戰役,而是一場政治的鬥爭。要取得「大義名份」的一方,才會是真正的勝利者。如果勝利但是沒有辦法取得「大義名份」,戰後的日本仍然得面對戰國時代未了的恩怨遺緒。
江戶時代所描繪的關原之戰合戰屏風。(維基共享)
為了取得「大義名份」,家康並不主動發起戰爭,但他製造了讓對手石田三成發動戰爭的先機,來凸顯自己不想作戰卻被迫上場的處境。戰爭發生後,他又利用舊豐臣家武將與文官之間的緊張矛盾,讓武將們相信加入家康一方,是為了讓豐臣家的繼承者秀賴擺脫文官派的干涉。
為了完成這個目的,家康精心佈局,充分的利用各種關係,來完成戰爭前的準備。他利用黑田長政的口才,說服不喜歡家康但更討厭三成的福島正則率先支持,正則從早年的賤岳之戰發跡,一路追隨秀吉,從小姓變成大名。有了他的支持,家康很快就穩住了在秀吉麾下老將間的領導地位。此外,家康與秀吉正室北政所之間的良好互動,也讓它能夠藉著北政所不想打仗的思考,勸服了不少武將,而維持一定的軍事實力。
相反的,原先因為秀賴與母親淀殿支持,具有「大義名分」的三成率領的西軍,卻因為三成本身的人和問題,以及各方兵將缺乏戰鬥意志與凝聚力,而逐漸流失掉「大義名分」。相比於精密計算佈局的家康,官僚出身的三成一板一眼,不僅先失去了舊豐臣家武將的支持,後續更無能力凝聚龐大雜亂的西軍諸侯各異的心情,最後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關原之戰的黑田長政・竹中重門陣跡(岐阜縣不破郡關原町)。(\"Site of Kuroda Nagamasa and Takenaka Shigekado\'s Positions\" 立花左近 ,維基共享)
孫子兵法裡面有一段「廟算」的說法,提到「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
強調用兵事關重大,出手之前一定要經過縝密的盤算,切不可倉促出手。在「關原之戰」中,謀定而後動的家康,以政治的方式,在戰爭前就已經佈好了戰爭的局。說他的勝利是因為精密佈局的「廟算勝」,而不是因為時運偶然,絕對說得過去。 
關原之戰的題材之所以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商業戰場和政界大受歡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所有的經理人、經營者或者政治人物都希望有機會學習家康,個性上可以忍耐,事事謀定而後動,先佈局再出手,一出手就要贏。因此山岡莊八的《德川家康》鉅著,一度被認為是日本企業界商戰必讀的作品。
不過家康也不是一開始就成為這樣的人。在早年的三方原之戰中,家康信守與織田家間的信諾與感情,以不足的兵力在三方原迎戰強大的武田信玄部隊,遭到嚴重的挫敗。當時的家康十分年輕,應該就是在這場挫敗中,學到戰爭的勝利不只是想當然爾的取義,更應該要先創造自己的大義名分,才不會取義不成,就先捨了生。
三方原戰役後德川家康要求部下繪下的畫像,現存德川美術館。(維基共享)
但如果有機會,也應該看一看司馬遼太郎描寫家康的角度。比起山岡莊八神話式的德川家康寫法,司馬遼太郎筆下的家康,就顯得人性許多。人性之中總有貪嗔癡,這些家康一樣不少,但司馬並不能否認,缺點一樣不少的家康,還是有卓越的領導能力,和對事情精準的判斷力,所以他才能得到了最後的成功。
閱讀「德川家康」與司馬遼太郎的「關原之戰」同時,也提醒著我們,在不是兵戎相見的時代裡,比起「英雄」,更需要的是「政治家」。而對一個「政治家」而言,最重要的,是謀略。這種謀略之中會有算計,但是也不能只有算計。更重要的,對家康的學習,其實是為了學到一種處理事情的態度與方法。所謂「謀定而後動」,看似簡單,其實多端,沒有一定的經驗,其實難以成事。

==========================

 


《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豐臣政權的最後忠臣石田三成,身敗名裂的背後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德川幕府史觀下的政治立場裡,石田三成不過是一個擾亂天下,斷送豐臣政權的佞人奸臣,但這裡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這樣的「佞人奸臣」卻能跟「神君」德川家康爭一日之長短呢?
《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豐臣政權的最後忠臣石田三成,身敗名裂的背後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bit.ly/38WBpVw
文:胡煒權
【石田三成——豐臣政權的最後忠臣身敗名裂的背後】
欠缺人和的忠臣?
石田三成聯合毛利輝元、大谷吉繼、小西行長組成豐臣西軍,最終在連串失誤 下,在關原之戰裡滿盤皆輸。不少人都歸咎於石田三成作為核心人物,魅力不足,而且高傲不群的性格作風使他欠缺人緣,最終不僅無法引誘豐臣東軍的人倒戈,也使豐臣西軍的成員在關鍵時刻一一叛離。
那麼,究竟是否真的如坊間所說的那樣呢?
雖然從現存史料裡,我們沒能找到石田三成與一眾大名相交甚歡,深知深交的證據,但我們從一手史料裡,同樣沒能找到當時的大名們在私信、日記裡提到三成的惡言,又或者是說出對三成恨之入骨的話。
前者很可能是因為三成與他的盟友大多在關原之戰後死去,在政治壓力之下,自然沒有人再敢為他們發聲。然而,後者卻沒有這樣的壓力和限制,真的對三成心懷不滿的話,大可在書信等暢所欲言,但現實裡卻沒有這樣的痕跡。
既然如此,我們姑且可以推斷,三成生前未必與眾人交惡,同時也不一定與多人深交,而真正與三成交心的,看來也不外乎是大谷吉繼、小西行長等幾個人了。
「關原戰史編」裡便提到,在德川家康的安排下,石田三成成為平息豐臣七將之怒的唯一引責者。事後,三成被迫在佐和山城退隱時,就只有大谷吉繼和小西行長為他奔走,到毛利輝元傳遞消息。雖然這不能說他們二人就是純粹地為三成辦事,但起碼可以說,他們與三成的價值觀應該相差不遠,才會願意為失勢的三成出力。
根據板坂齋的回憶錄所載,豐臣東軍在小早川秀秋、脇坂安治等人帶領下,於 九月十六日攻陷佐和山城。三成的父、兄、妻與佐和山城共存亡。豐臣東軍在收繳城中錢財武具時,卜齋說:
城中金銀分毫不存,皆因治部少輔無貯餘財之故。
雖然我們手上沒有石田三成的財政收支資料,以證他的理財原則和手腕,但按照他對於自己治下的領地做出非常仔細的指示和管治政策來看,三成對於民政,特別是掌握收入、安定農民生產方面的規定尤為詳細,加上佐和山位處交通要道,治下領地的收入雖不及一國規模的諸侯,但也斷不是貧窮之輩。
因此,卜齋說三成不在的佐和山城內已無分銀,除了是因為三成受命前往朝鮮督戰,需要大量支出外,恐怕另一大原因就是他都把金銀用在購買軍備,以及耗費在打倒家康的計劃上了。
卜齋這個記錄恰恰與江戶時代初期成書,由成長在戰國時代的儒醫江村專齋口傳,再由他的弟子・伊藤宗恕筆錄而成的《老人雜話》裡一個有關三成的傳聞完美地吻合起來。
據同書所載,石田三成曾這樣告誡家臣,他說:
奉公辦事之人凡從主君那裡得來之物,必須全數用在主君之上,不可殘留分毫。殘留則為盜賊,而耗用過多,反過來要借錢抵用者,是為愚人。
這或許只是專齋道聽途說的傳聞,但當與前面卜齋的記聞配合來看時,分外讓人感到一致。可以說,石田三成很可能真的像專齋耳聞那樣,真的把自己的所有全數奉獻給主君和主家了。
如此看來,三成似乎是一個奉獻為公的性格,或許這種性格才導致他沒能感染其他私心為先的大名一起謀劃,但在主君秀吉眼裡,三成這種性格使他成為一個不可多得的家臣。
話雖如此,三成又是否真的是一個毫無人間魅力可言的木訥忠臣呢?答案似乎是「否」的。據曾與三成親交的名僧・澤庵宗彭(傳說中日本的著名小吃「澤庵醃蘿蔔」的始創者)的弟子・武野宗朝在師父圓寂後寫成的《東海和尚紀年錄》所載,宗彭因為主持三成亡母的法事為契機,開始與三成結交,更在關原之戰前接任成為了京都臨濟宗的名剎・大德寺的住持。
三成敗死之後,宗彭也因為這個淵源而受到了牽連,在教派裡受盡排斥。但由於宗彭身為高僧,曾獲朝廷與天皇認證,三成死去十年後,宗彭身上的「污點」也逐漸為人遺忘。不少皈依臨濟宗的大名都想請他來當領內佛寺的開基住持。其中,曾經與宗彭也有交情的豐臣東軍大名如黑田長政、長岡忠興和淺野幸長都有此意。然而,宗彭以「不管怎樣,那些為了迎合將軍(家康),聯手迫死三成的人,我斷難相容」為由,一一拒絕了邀請。
又據《東海和尚紀年錄》的記載,其中一人的淺野幸長在晚年曾想跟宗彭這位故交見面,但又得知宗彭的態度,所以沒有事前通報。宗彭聞訊後,立即爬牆離開,刻意躲避幸長。
如果武野宗朝所言不假,那麼宗彭看來就是少數有跡可循,與三成親密,又始終堅守友誼之人。縱然我們已經無法知道三成怎樣使宗彭如此堅定,但看來三成還是有讓人佩服感銘之處的。
謎之重臣——島左近
提到石田三成,除了他的忠義外,便會提到他有一個左右手:島左近清興(另有一說為「勝猛」)。一般是說,石田三成看中了島左近的個性與自己的大志相投,於是極力遊說左近成為自己的家臣,傳說中,三成更將自己一半的俸祿給予左近作為誠意,而左近便說自己不是看上高額俸祿,而是看上了三成心中的大志及赤誠。最終兩人結成君臣關係,成為到現在都為人津津樂道的美談。
提到三成將自己一半的俸祿給予左近的故事,早在江戶時代就已經存在,也就是江戶時代創作的故事。《古今武家盛衰記》等故事集便記載後世評價:
治部少輔(石田三成)有兩樣比他更厲害的東西,島左近跟佐和山城
眾所周知,佐和山城(今・彥根市)就是三成的主城,在戰國時代,佐和山城是扼守琵琶湖東岸的重鎮,也是當時北陸、東海地區進入京都的必經之處,豐臣秀吉把 佐和山城交給石田三成,可見三成所受到的重視何等之高。
那麼,島左近又是否能跟佐和山城一比呢?事實上島左近的事蹟所知甚少,現在大概肯定他是來自大和國(今・奈良縣),祖宗據說是當地商人出身,後來成為該地區的有力武士筒井家,也就是本能寺之變後捨棄明智光秀的筒井順慶的家臣,後來筒井家沒落後,島家曾短暫地跟隨過蒲生氏鄉,待在伊勢。
氏鄉在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被轉封到奧州會津(今・福島縣會津若松市),島家似乎沒有跟隨,而是留在了伊勢,並在秀吉入侵朝鮮半島前後成為了三成的家臣,也的確曾作為三成家臣行動,但之後直到關原之戰戰死為止,左近的動向幾乎不見於史料。
不過,近年發現的新史料,有助我們確定島左近的確是三成的家臣,並且可以斷定左近是三成與常陸大名佐竹家的外交負責人之一。考慮到佐竹家與三成日後的關係甚密,即使這些新發現不足以完全肯定左近是三成最得力的重臣,但肯定也不是一介走卒,左近的真實還有待新的發現。
另外,據當時同在主戰場的一名島津家家臣回憶稱,石田軍面對豐臣東軍猛攻下力戰,但當「柴田(一般認為是「島」左近之誤)倒下後,石田軍便陷入崩盤之勢,最終一敗塗地。雖然,我們現時無法確認此說真假,但姑且作為一個參考,留待日後的新發現,再作考證。
回到上述的評價,為什麼後世對於來歷不明的島左近如此看重呢?事實上背後是有一個含意的。德川幕府史觀下的政治立場裡,石田三成不過是一個擾亂天下,斷送豐臣政權的佞人奸臣,但這裡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這樣的「佞人奸臣」卻能跟「神君」德川家康爭一日之長短呢?
江戶人為了自圓其說,三成也的確是純純的文官一名,斷不可能說他「突然勇武」,於是便想到了捧「勇武的」島左近上場,去彌補「文弱」三成公然挑戰「無敵」 家康的不合理。
換句話說,島左近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重情重義之臣,其實某程度上只是為了補完「三成奸臣」觀的產物而已。隨著時代遠去,原意也隨之消弭,但「重義的勇武之 臣」形象卻深入人心,到了幕末明治時代「反德川」的史觀出台後,這個形象便成為今日我們聽到的美談。
大一大萬大吉之謎
最後,順帶一提石田三成另外一個膾炙人口的關鍵詞——大一大萬大吉。按後世人的說法,「大一大萬大吉」的意思是:
大一即天下,天下間一人為萬民,萬民為一人者,則天下大吉
一般來說,「大一大萬大吉」被認為三成的家紋或軍旗,經過江戶時代的洗練,這儼然成為了鐵一般的事實。然而,照目前所得的情況來說,史家其實無法肯定傳說展現石田三成政治理念的「大一大萬大吉」乃三成所製。
石田三成之子孫擁有「大一大萬大吉」之旗,但無法確認那便是當時的遺物,很可能只是後來按照軍記小說的橋段來仿造的。在慶長年間製成,目前最古老的關原合戰屏風裡,看不到三成隊有用上「大一大萬大吉」旗,而是白旗。
而且退一步來說,即使傳說的「大一大萬大吉」真實存在,也不過是三成本隊的「旗指物」,即用以識別三成本隊的旗幟,而不是他的家徽。
再說,在江戶時代繪製的各種關原合戰屏風中,也看到「大一大万大吉」有不同的形態,這顯然是因為繪製的人只知「大一大萬大吉」,但卻不知道哪個才是「官方版本」。
兩種「大一大萬大吉」
截圖_2019-12-13_下午5_58_14
事實上,目前相信三成所用的家徽是「九曜紋」(圖下)或「下吊藤」(圖上)。「下吊藤」還有一種是在中間加入了「石」字的版本,那個也是後來幫三成「特別製作」的,三成並沒有真實使用。
截圖_2019-12-13_下午6_00_34
以上所見,關原決戰之敗,以及德川幕府的成立,石田三成的人物像變得十分模糊,而且隨著時代推移,充斥著許多流言和誤解,使得三成在豐臣西軍起事裡的作用、角色錯亂,不能明確。
從前面所見,縱使三成是鐵心捍衛豐臣政權不假,但缺乏了故主秀吉,三成失去了靠山,只能自行招集同志,共抗大敵。
然而,單靠自己,自然勢弱力微,即使再有孤憤,也難以單人對抗。所以,三成才需同心同志的諸侯出力,共襄義舉。
可惜,綜觀日本在內的所有聯盟協作,人多心雜,要讓眾人始終如一,本來就不是易事。石田三成在這事情上,從結果上是失敗了,但起碼在竭力試圖保住豐臣政權的事情上,三成毅然拒絕了與不少人一樣,向現實低頭,當一個識時務者。縱使三成最終救不了豐臣政權,也不減他堪當赤子忠臣的評價。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正義之師」的敗北之謎》,遠足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胡煒權
西元一六○○年十月
一場日本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會戰,在日本中部展開
兩軍於方寸之地惡鬥不過數小時,隨即決定勝敗
日本往後四百年的走向,亦於此刻塵埃落定……
為何參戰人數刷新過往紀錄的關原之戰
不到半天便宣告結束?
慶長五年(一六○○)和曆九月十五日(西曆十月二十一日),在日本中部的美濃國不破郡關原(今.岐阜縣不破郡關原町)爆發了一場日本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深遠的會戰——史稱「關原之戰」。
在這個面積僅僅二十六平方公里、四方被山谷包圍的狹小平地裡,交戰雙方經過數小時惡鬥,不僅在一天之內便決定了勝敗,也決定了日本歷史往後四百年的走向。
叱吒風雲十多年的豐臣政權崩解,新霸主誕生!
曾經威名赫赫、歷史性統一日本的豐臣政權,在十五年後灰飛煙滅,取而代之的是此戰的最大勝利者德川家康。家康在戰後兩年便開創了日本史上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更是歷時最長久的武士政權,並實現了日本史上罕見的太平時代。
在這場戰爭中,德川家康及追隨他的大名們(史稱「東軍」,亦稱「豐臣東軍」)成就榮華富貴,或領地倍增,或成為其後德川幕府的心腹和仰賴的助力。他們當中也有不少與德川家一起安然走過近三百年的江戶時期。直到現在,其子孫後代與家名仍廣為人知。
戰場上的勝敗,決定往後數百年的榮光或罵名
然而,在這些「豐臣東軍」之外,為他們成就名利作出「貢獻」的,還有在此戰中慘敗的「豐臣西軍」。戰敗後,絕大多數的「豐臣西軍」家破人亡,領地或被全數沒收,或被大量削減。這些以「敗軍」之名遭到沒收的領地,多數成為勝利者「豐臣東軍」們和德川家的囊中物。在一無所有之餘,「豐臣西軍」們還得承受往後數百年裡,持續背負的「敗者」與「叛逆」之名,甚至影響後人對他們的理解及評價。
然而,上述情況隨著近年各種日本戰國主題的電玩遊戲與大河劇的帶動,加以日本各道、府、縣、町、村透過觀光刺激當地經濟和發展,不少日本的歷史人物都獲得了「重生」和「去污名」的機會,本書主角「豐臣西軍」的大名們,便是其中一批顯著的例子。
於是,包括石田三成、大谷吉繼和島津義弘在內的昔日敗者,現今不但贏得家鄉人民,以至不少日本國內外「戰國粉絲」的愛戴,甚至以「悲劇英雄」的形象,力壓四百多年前的勝者「豐臣東軍」。
悲劇不一定能創造英雄!一揭關原之戰的敗者面紗
本書的寫作目的,除了期望透過最新史料的分析,平衡這股因應地方經濟振興及遊戲熱潮所帶動的「平反情緒」外,更將帶領讀者一同重返那場驚天動地的會戰現場,站在「豐臣西軍」的視角,進行一場釐清戰爭始末的「歷史探索」。
在本書的第一部「關原戰史」中,作者將利用最新的研究和史料,與大家一起探討關原之戰的來龍去脈,並將它分為五個章節,方便讀者了解這場大戰的起承轉合,直至豐臣西軍的大名們敗退為止;在第二部的「關原考疑」裡,作者將透過五個章節探討關原之戰裡的一些熱門問題,同時剖析這一群曾遭貶抑、再被高舉的豐臣西軍們的虛虛實實。
《日本戰國・織豐時代史》暢銷作家胡煒權
中文世界最令人期待的戰國史寫作計畫——「敗者的戰國史」
綜觀人類的歷史,各式各樣的鬥爭輪番上演。在日本戰國時代這樣長期戰亂不堪的混亂時代裡,成王、敗寇更是層出不窮。然而,在當時弱肉強食的環境下,那些著名的「敗者」為何失敗?他們最終身敗名裂、遺臭萬年的過程和原因,究竟為何?他們是敗得有理,抑或被後人穿鑿附會、烙上「敗者」之印?
「敗者的戰國史」系列的書寫目的並非為敗者鳴冤平反。反之,本系列旨在跳脫「成王」、「敗者」這個相對而客觀的概念,強調兩者僅僅一線之差,左右他們勝敗與否的因素繁多且複雜,不應該、也無法單以結果論定。
本系列將利用現存的史料為核心,再以此為基礎去進行合理適當的推理與判斷,對日本戰國的八個最著名的「敗者」以及導致他們失敗的事件——防長大內家與嚴島之戰、今川義元與桶狹間之戰、武田勝賴與長篠之戰、織田政權與小牧長久手之戰、北條氏政與小田原之戰、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豐臣政權與大坂之陣——作出重新探討。
《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豐臣政權的最後忠臣石田三成,身敗名裂的背後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bit.ly/38WBpVw

《豐臣西軍與關原之戰》:豐臣政權的最後忠臣石田三成,身敗名裂的背後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