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書密碼:當安娜卡列尼娜遇到村上春樹──人類作者會被電腦取代嗎?
By 作者: 茱蒂.亞契、馬修.賈克斯著,葉妍伶譯,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編按]在人工智慧突飛猛進的今日,不少人都對電腦是否能涉足文學領域感到好奇。兩位來自史丹佛大學的文字實驗者歷時五年,運用文字探勘技術,訓練電腦「閱讀」兩萬部小說,讓程式可以精準找出哪些題材、情節、角色和風格的作品可能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排行榜。本文節選自兩位學者合著的《暢銷書密碼》一書,思考他們在成功破解暢銷書模式之後看見的另一個問題:電腦既然可以如此精密分析,是否也可以涉足創作?
致力開發人工智慧的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在擔任Google工程總監時預測,電腦將在2029年超越人類智慧,就連天才也敵不過。若要實踐這則預言,電腦不但要懂得推理,也要能表達情緒和創意。當然,這就表示電腦要會寫作。
你應該會很訝異,我們平常所看到的運動新聞或財經報導可能是電腦寫的。「Narrative Science」這間公司的首席科學家暨共同創辦人克里斯.哈蒙德(Kris Hammon)表示,他的團隊正在讓電腦更接近人類,並給予電腦各種工具,讓它知道該怎麼說故事。他說:「Narrative Science的電腦每天都會替《富比士》提供市場快訊,也會為《十大聯盟》運動聯播網提供體育報導;另一間公司『Automated Insights』則為《美聯社》提供股市報告。」哈蒙德甚至指出,他的電腦已經懂得要服務讀者,能夠為針對不同讀者的喜好調整敘事方式。
但寫小說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在我們看來,「電腦產生的文字」和所謂「電腦創作的文字」之間有一道真實且重要的鴻溝。在電腦能寫出暢銷的原創愛情故事之前,我們都不能斷言電腦已經懂得文字創作。
▋真正的重點是人性
為什麼?嗯,要電腦以愛情為題創作並感動讀者,和電腦在短時間內根據事實寫出新聞報導,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我們在討論人類與機器的關係時,最吊人味口的話題莫過於人類的「愛」,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人與人的情感連結」,這也是我們的程式運算出最重要的暢銷小說題材。
很多人都記得菲利普.狄克在1968年的短篇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以及1982年的改編電影《銀翼殺手》。這篇小說能夠成為非主流當中的經典,並不單只是因為故事裡有人類也有生化人,而是因為它觸及了一些更深刻的問題:擬人的生化人真的可以超越人類嗎?他們將如何互動?在這篇小說裡,生化人可以完成人類的所有工作,但很詭異,他們就是無法表現出人性。在狄克的這部科幻作品中,自然人類與程式人類的終極差異就在於同理心。所以這個故事看似在講述人類與機器的界線面臨瓦解的威脅,但它其實重申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人類複雜的情感和精神是工廠生產線無法製造出來的東西。愛的最高表現就是同理心和體諒,這是人性的秘密配方。
史派克.瓊斯在2013年的電影《雲端情人》讓這個概念再往上提昇。主角西奧多的工作是替客戶寫出感人肺腑的信件,但他卻愛上了新的電腦作業系統莎曼珊,這個系統先進到可以模仿人類戀愛時的表達方式。而這段情節令人著迷之處,就在於利用戲劇來表現電腦談戀愛的可能。不過,到最後電腦決定和西奧多分手,以繼續探索她的存在,並在不同的時空中加速學習。
或許,《雲端情人》的分手和《揭密風暴》的暗示若合符節。作家要給我們的啟示應該是,電腦會自己不斷不斷地進化下去,而在晶片的祭壇上,人類深層的感情就是祭品。儘管對西奧多來說,電腦女友麻木不仁地說走就走的確讓他很難受,可是這場虛擬愛情的結束,卻讓他回頭寫出了自己最真摯的文字;這一次,他不再是為別人寫信,而是首度用自己的名字寫信給前妻。我們的解讀是,《雲端情人》與《銀翼殺手》展現了人類與機器最根本的差異,也捍衛了人性的價值。
▋電腦寫出的小說長怎樣?
和我們分析暢銷小說的情況一樣,「人與人的情感連結」在人工智慧和電腦寫作的相關實驗中,也是相當吸引研究人員的課題,不過此課題也顯示出了這些實驗的缺陷。一般公認,第一本由電腦演算法寫出來的小說是《真愛》(True Love,暫譯),完成於2008年。這本小說出自於一群俄國工程師,他們把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另外17本俄國現代小說,以及一本村上春樹的俄文譯本,一起匯入電腦。小說裡的人名都取自《安娜.卡列尼娜》,而小說的文風和節奏都以村上春樹為藍本。
在托爾斯泰與村上春樹的潛移默化下,這本演算法小說裡的一些句子還算及格。描寫景物的句子像這樣:
西沉的夕陽把雲朵的肚子漆成粉紅色,低低地掛在灰色海面上。白雲籠罩山頂,他一整天都以為會有雷雨,但顯然不會下了。
描述人物內心想法的句子則是:
凱蒂久久無法入眠。她的神經繃得緊緊,就像拉緊的弦一樣。弗龍斯基給她喝了一杯溫熱的酒,結果也無濟於事。她躺在床上,滿腦子都是草原上那可怕的一幕。
許多編輯看到用琴弦來比喻神經可能就會把稿子丟了,但其實我們看過人類作家寫出更爛的句子。重點是機器竟然懂得用比喻,而且形容詞和名詞的搭配也沒有出錯。然而,閱讀這本小說卻一點也不享受。每個人物說話的方法都一樣,句型也一樣,可見要用程式來創造不同人物的不同思維真的很難。
這本小說在俄國出版之後相當轟動,因為電腦寫書簡直是劃時代的創新。書評笑稱編輯以後不必再為作者拖稿所苦,也不必擔心作者意外懷孕或酗酒過量導致合約得重擬。但是談到這本小說的內容,書評就沒那麼篤定了。如果要做一個公平的比較,我們就一定得明白,電腦寫出的內容,其實是和哪些作家的作品被匯入電腦有關,而不是電腦自身的創意和情緒有了長足的進步。像這樣的電腦小說永遠只是贗品,儘管仿造得再巧妙,或是從不同作家混搭出了趣味,贗品究竟不是創作,回收再生也不是創作。
所以,不論是內容素材還是「切割」的創作形式,電腦程式寫出來的小說都不能算是原創,而且我們也不太相信這些東西能多扣人心弦。小說家都經過訓練,擅長寫他們熟悉的題材,他們從生命經驗中汲取靈感,並帶著意識寫作。如果靈感的來源是《維基百科》,那電腦或許還可以寫出參考書或工具書;但若要電腦寫出引人入勝的小說,那它得把人類的內在精神到外在生活環境全部摸透,這點電腦還是不行。
▋那些電腦無法取代人腦的東西
在科技過度飽和的文化裡,小說家的工作並不是創造滑稽荒誕的作品,而是理解並揭開生命在這個喧囂世界裡的意義,而這正是小說藝術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電腦真的比人腦聰明了,而所謂聰明便是看腦袋裡累積了多少數據與事實以及機械式地記誦──這是「書獃子」的聰明,你靠這些技能是沒辦法寫小說的,因為小說家的優秀之處在於創意與批判思考。用電腦寫作來代替傳統小說創作只有在不成章節的小紙片上才值得一哂,其實電腦寫作最適合的型態正是如此──創造出一些令人發噱的隻字片語。
因為我們用演算法來研究小說,所以很多人經常問我們有沒有興趣用電腦寫一部小說。大家會這樣好奇也很合理,我們既然都整理出暢銷小說的共同模式了,如果工程師能獲得這些數據與資料,他們能不能做出些什麼?我們訓練電腦去偵測並衡量數千種影響小說銷量的要素,結果預測準確值高達八成。把這些資料都拿去開發新的程式碼,用這些變數去寫小說好像很誘人。
儘管用這種方法寫出來的小說應該會比其他電腦創作的小說更吸引人,但我們沒興趣。因為,不管是用真實小說家的文字切割組裝,或是從社群網站的文字去生產小說,還是由工程師向電腦分享真實生活體驗之後再讓電腦創作,這些作品讀起來真的一點創意都沒有。我們寧願坐下來,拿出紙筆,好好用我們的研究心得來寫小說。


好書推薦:
書名:暢銷書密碼──人工智慧帶我們重新理解小說創作
作者:茱蒂.亞契(Jodie Archer)、馬修.賈克斯(Matthew L. Jockers)
譯者:葉妍伶
出版:雲夢千里文化創意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16/12

==========================================

電腦程序也能創作小說:你會掏錢買嗎?
騰訊科技[ 微博 ] 2014年11月30日07:27我要分享
[ 摘要 ]雖然人工智能正在不斷地發展,但是它還沒有發展到具備“語言加工能力”的程度;沒有人類編寫的程序,它是絕對做不到自己創作的。
電腦程序也能創作小說:你會掏錢買嗎?

電腦也開始寫小說了,而且寫得越來越好了。
這個消息可能無法幫你減輕“機器人在跟我們搶工作”的恐懼。它讓我們開始懷疑創意工作是否就比管理或加工職業更安全,更不易被機器人搶走。
在一場特殊的文學創作比賽中,大約一百名參賽選手通過自己編寫的電腦程序來創作文學作品。參賽者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創作完成一部5萬字的小說。
該比賽由開發者和藝術家大流士-卡澤米(Darius Kazemi)發起,他鼓勵參賽者完全依靠電腦程序來創作文學作品。這些由電腦程序創作的小說已變得越來越成熟了。
腦程序創作的小說《真愛》
在2008年,首部由電腦程序創作的小說《真愛》(True Love)由俄羅斯聖彼得堡出版公司公開出版。它是由一群IT專家開發的一款電腦程序創作而成的。這部長達320頁的小說改編自俄羅斯文豪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但是它使用的卻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的寫作風格。同年,這部小說開始上架銷售。讓我們看看其中摘錄的一段:
“基蒂久久無法入眠。她的神經繃得緊緊的,就像拉緊的弦一樣。弗龍斯基給她喝了一杯溫熱的酒,結果也無濟於事。她躺在床上,滿腦子都是草原上發生的那可怕的一幕。”
兩年前,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教授菲利普-帕克(Philip Parker)開發了一款軟件,它可以創作20餘萬種不同的圖書,涉及的主題包括鮮奶酪中的脂肪含量和羅馬縱橫字謎指南等等。最開始,人們的設想是讓這些書籍彙編現有的信息,然後利用公式推導來做一些新的預測。但是,帕克教授更進一步,試圖開發出可以自動創作小說的軟件來。
電腦小說是愚弄人的麼?
早在1950年,人工智能之父阿蘭-圖靈(Alan Turing)就問:“機器會思考嗎?”他的測試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尤其註重文學創作方面的測試。他的文學測試包括:
測試1:人類讀者無法判斷出某個文學作品不是人類創作的。
測試2:人類讀者不僅無法判斷某個文字作品不是人類創作的,而且還會掏錢購買它。
BBC電視台曾將電腦程序創作的詩歌與詩人盧克撰寫的詩歌進行過對比:
1)致真相
我要真心感謝真相
當我體驗生活
當我創作的時候
我離不開真相
我會繼續追求真相
極力謳歌它
你就是我最崇拜的對象
因為你如此稀缺
2)致幸福
親愛的幸福,感謝你
你送來的支票幫了大忙
明天我就去銀行
還清拖欠的租金
原諒我憋足的韻腳
我倦了,想不出好詞
也許下次你再送來支票的時候
我會為你寫一首短詩
你或許可以判斷出哪篇是由電腦程序創作的(提示:上面一篇)。但是,你可能需要費上老鼻子勁才行,因為它們的區別並不明顯,這可有些可怕哦。
Future Perfect出版社曾指出,雖然人工智能正在不斷地發展,但是它還沒有發展到具備“語言加工能力”的程度;沒有人類編寫的程序,它是絕對做不到自己創作的。
2013年的突破性電腦小說
事實上,2013年是人工智能小說獲得長足發展的一年。尼克-蒙特福特(Nick Montfort)創作的小說《世界時鐘》(World Clock)成為了“去年最具有突破性的熱門作品”。蒙特福特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字媒體教授,他使用自己編寫的程序代碼創作出了這個作品。該書後來由Havard Books出版。下面是該書的開場白:
“撒馬爾罕,凌晨5點。在一個破敗不堪的房子裡,一個名叫Gang的身形瘦小的人正在認讀早晨麥片盒上的營養成分說明。他已完全康復了。
馬塔莫羅斯,晚上6點。在一個陰暗但卻有些像樣的房子中,一個名叫Tao的中等身材的人,正在辨認食譜簡報中的數字代碼。他的嘴角露著一絲微笑。
“大特克,晚上7:02。在一個堅固但卻平淡無奇的房子裡,一個名為Peng的高大威猛的人,正在看著一張臟兮兮的卡片。他挺直著身子坐著。
“溫得和克,凌晨2:03。在一個舒適的房子裡,一個名叫Ezra的人正在看一本發黃的手稿。他的個頭要比同齡人矮小很多,他輕輕地哼著小曲。”
這樣的開場白還不賴,但是人們購買這本書可能只會是出於好奇,而不是為了文學欣賞。(樂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