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地瓜比白飯更健康? 營養師:吃飯配菜比較健康 - 樂活飲食 - 自由健康網

2022-01-10_084801

健康網》地瓜比白飯更健康? 營養師:吃飯配菜比較健康 - 樂活飲食 - 自由健康網

2022-01-10_0850072022-01-10_085020

(3) Facebook


AAM2w18

芋香米升級版台農85號 抗蟲害還多產4成到1倍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2日電)農試所今天表示,將印度野生稻種原能抗多種褐飛蝨族群的抗性基因,經雜交導入不抗此蟲害的芋香米台農71號,育成「台農85號」,試驗對比有蟲害多收穫4成到1倍,適合有機栽種。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作物組長王毓華指出,台灣全年栽種水稻面積達26萬公頃,褐飛蝨是主要害蟲,且族群多樣化、不容易預測,大多隨境外氣流遷入,最輕影響產量損失10%,最嚴重達100%,造成所謂的「蝨燒」,平均損失為30%,通常較易發生在第二期作。
她說,農試所經20多年試驗,從印度野生稻種原發現可以抗多種褐飛蝨族群的抗性基因,透過雜交,並運用分子標誌精準選拔技術,將抗性基因導入至原本不抗此蟲害的台農71號,育成水稻新品系「台農85號」。
她進一步轉述農委會作物組副研究員李長沛的話說,根據試驗,在栽種比較密的狀態下導入蟲害,台農71 號受損超過一半,台農85號產量則沒什麼影響,多產出1倍以上。
另在栽種比較疏的狀態下導入蟲害,空氣比較流通,蟲害影響減低,台農71號受損較輕,而台農85號仍比台農71號多產出4成以上。
她強調,整體來說,台農85號既保留台農71號的芋香,且有抗多種褐飛蝨族群損害而保留產量的特性,可減少農藥使用,特別適合友善、有機栽種,目前規劃從中部地區逐漸擴展到全台栽種,呼籲農民、農會或產銷班前往索取稻種試種。
芋香米升級版台農85號 抗蟲害還多產4成到1倍 https://bit.ly/36vUgH6


番薯是最具台灣精神的農作物。 原產於中南美洲。 由於容易攜帶保存,約15~16世紀的時由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帶到台灣和中國福建省。
日本的番薯則來自中國福建省。當時傳到薩摩藩(Satsuma han)(今天的鹿兒島縣), 所以日本人把番薯叫做サツマイモ/薩摩芋(Satsuma Imo)
日本人佔領台灣初期即發現台灣適合種植番薯,1921年在嘉義成立嘉義農事試驗支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 專門收集台灣本土品種結合外來品種來培育優良番薯品種。
從1922年到1944年嘉義農事試驗支所共培育33種番薯品種,這些品種都冠上「台農」, 直到今天,台灣的番薯品種仍然以這種方式命名。

===========================

640_39442b423378f7b8f678759d770c5341  

種苗可自栽過冬 金山蕃薯產量有望增加
tw.appledaily.com查看原始檔
金山是台灣北部地區少數蕃薯產地,但北海岸冬季低溫,過去種苗又需從中南部供應,產量都受到影響,農委會農試所在金山地區實驗蕃薯種苗隧道棚栽培技術,成功讓蕃薯種苗能夠抵擋北部冬季低溫影響,讓種苗也能在地化供應,農試所表示,解決北部種苗供應問題後,未來金山蕃薯產量、產期都能增加,賣相也提升,賣價也可增加。
農試所表示,根據統計,全台甘藷栽培面積為10589公頃,其中栽培最廣為雲林縣,達4633公頃,佔44%,其次為彰化和雲林,分別佔13.6%、11%,但北部地區僅422公頃、僅4%,其中新北市包含金山則為3.3%,中南部產區多是秋作,但北部地區適合種植季節則是春夏作,過去因為種苗都要由中南部購買,但常常數量和供應時間都沒法配合。
農試所表示,由於蕃薯種植適合溫度在20度到30度間,但北部冬天過冷,難以種植種苗,這次試驗在北部冬天低溫環境下用塑膠布隧道棚架栽培種苗,確保在寒流期間種苗存活率達100%,過去沒有覆蓋存活率只有一半,且冬季育苗幾乎沒有病蟲害。
農試所表示,這次試驗在北部自產種苗,如果經過二次剪苗,成本可降為0.4元,較過去市售種苗0.7元要低,且發現產量也增加,過去每公頃約16.9公噸,這次試驗發現產量也提升為22.9公噸,賣相也變好。金山農會表示,種苗可以在地供應後,預估未來產季也有望拉長。
農試所表示,雖然中南部為主要蕃薯產地,但和北部種植品種略有不同,目前中南部以黃肉的台農57號為主,但是北部包含金山地區則以適合春作、紅肉的台農66號為主,另外目前也推廣種植台農73號紫番薯,增加多元性。(朱正庭/台北報導)


 

蕃薯/地瓜/蕃薯是如何傳入台灣+福建省有一個名叫陳振龍的商人,他在菲律賓呂宋島+廣東有一個叫林懷蘭的名醫到交趾(今日的越南)+蕃薯傳入台灣途徑早在荷蘭人到達以前,後又有其它途徑、品種陸續攜入  1.隨福粵移民攜入  2.台灣原住民早已食用  3.由呂宋、婆羅洲等地攜入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xP4XJZ

地瓜/蕃薯/紅薯、甘薯、山芋、番芋、地瓜+蕃薯是什麼時候引進台灣的呢?四種可能:十七世紀以前台灣原住民南島民族攜入或在十七世紀荷蘭人統治台灣時,或由西班牙人在台灣時帶入,或由福建省的移民帶至台灣栽種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fp1Jmp

113歲曾鐘正 天天吃地瓜葉番薯簽

2017-05-13

〔記者顏宏駿/彰化報導〕 現年一一三歲的曾鐘正,是彰化縣年紀最大的人瑞,她日前因呼吸不順住院,縣長魏明谷昨天特別前來關心。曾鐘正的子女說,媽媽一輩子在田裡忙,家裡經濟並不寬裕,只能吃粗茶淡飯,而且媽媽習慣種番薯,幾乎天天吃地瓜葉和番薯簽才下飯,可能因此較長壽。

  • 彰化縣年紀最大的人瑞曾鐘正女士,現年一一三歲,日前因呼吸不順住院,縣長魏明谷昨天前往關心。(記者顏宏駿攝)

    彰化縣年紀最大的人瑞曾鐘正女士,現年一一三歲,日前因呼吸不順住院,縣長魏明谷昨天前往關心。(記者顏宏駿攝)

魏明谷昨天到北斗鎮卓醫院探望正在住院的曾鐘正,曾鐘正生了九名子女,最大的已有九十一歲,而原本身體硬朗的她,在一○五歲那年跌倒,元氣大傷,從此生活無法自理,被家人送到安養中心,日前又因呼吸急促被送到卓醫院治療。

曾鐘正的女兒說,母親長年不管刮風下雨都得下田工作,練就硬朗的身體,而地瓜菜也是桌上最常出現的菜色,最近坊間流行吃「地瓜葉養生」,母親年輕時就用「番薯養生」。

魏明谷利用母親節前夕,昨天前來探望曾鐘正,魏明谷表示,將會把彰化打造成快樂、健康及長壽的地方,希望讓所有長輩都能活到老、健康到老、快樂長壽到老,讓彰化縣成為幸福的「長壽縣」。


瓜瓜園啟示錄02》將烤地瓜提升為極致技藝,提供客戶total solution | 上下游News&Market - https://goo.gl/oEV8z8

=============================

「地瓜品種」的圖片搜尋結果「地瓜品種」的圖片搜尋結果

相關圖片「地瓜品種」的圖片搜尋結果

台農57號:秋冬季節盛產,俗稱黃心地瓜

「地瓜品種」的圖片搜尋結果

台農66號:春夏季節盛產,俗稱紅心地瓜或紅心尾仔蕃藷

「地瓜品種」的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我們生長在這美麗的寶島,有幸能在各個季節都能吃到的地瓜蕃薯。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地瓜是屬於那一個物資不豐、貧窮年代的主要食物;但對現代人來說,地瓜卻搖身一變增加了更多美味吃法,更是兒時在農村體驗挖地瓜和爌窯的快樂記憶。苗栗的地形優勢加上特殊的土質,使得這一地帶種出來的地瓜個個口感綿密又香甜。

台農57號:秋冬季節盛產,俗稱黃心地瓜、雞爪子甘藷(葉子外型似雞爪)或金錢仔蕃藷,黃色外皮肉色呈金黃、橙黃色,略帶栗香味,口感很鬆軟,不論炸、烤食、蒸煮或加工製成糕餅點心都很適合。
台農66號:春夏季節盛產,俗稱紅心地瓜或紅心尾仔蕃藷,紅色外皮肉色呈橙紅色,內質水份含量較高,鬆軟中帶點粉泥的口感,甜度高,適合蒸煮、烤以及煮地瓜飯、粥、湯。
地瓜『地瓜薯薯』精選優質品種做出”冰烤地瓜”,以最佳的烘烤溫度,烤出鬆軟可口、香氣濃郁的地瓜,並利用超低溫急速冷凍技術保留地瓜原有的食材美味,創造出冰冰的吃更好吃的新鮮吃法與驚奇口感!

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或吃完熱熱的火鍋,嚐上一口像綿綿冰的地瓜真是很過癮;寒冷的冬天好想吃個熱呼呼的地瓜,也可以微波加熱或烤箱烘烤,不論是冰冰的吃或熱熱的吃,怎樣吃都很好吃。

==============================

寒極交響曲:9種地瓜實吃報告 @ 厚生市集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uo46fT

各個品種的特性:

 

台農58號


blog58地瓜-600.png

紫皮橘肉

口感軟,水份多,甜度高,非常適合用來煮粥

台農66號


blog新安-66紅皮地瓜.png

紅皮橘肉

口感軟,水份多,可適應四季栽種,是最常見的「紅薯」。

台農62號

item_V6056

紅皮粉橘肉

軟度適中,甜度足,適合炸地瓜薯條。

台農57號


blog57地瓜.png

黃皮黃肉

口感鬆Q,甘甜。品質穩定,接受度高,是最普遍栽種的品種,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產區採收。

台農68號


blog陳師兄-68號地瓜.png

白皮黃肉

口感足夠,夏作,切片煎成薯餅超好吃。

台農72號


blog陳師兄-72號地瓜.png

紅皮黃肉

口感鬆Q,內行的拿來烤地瓜最讚。

台灣栗子地瓜

(淺黃)


blog台灣栗子地瓜.png

紫皮淺黃肉

 

又Q又甜,吃起來有栗子香氣,口感與香甜兼具,不過產量不多。

台灣栗子地瓜

(淺橘)

混血地瓜-栗子菱角-600

紅皮淺橘肉

纖維少,甜度高,口感綿密。但我們吃到的是意外混血的地瓜,不太像栗子啊(歪頭)

日本金時地瓜

 blog日本金時地瓜.png

紫皮白肉

因為有淡淡栗香也被稱為日本栗子地瓜,細緻扎實綿密的口感是最大賣點,稀有。

紫心地瓜

 blog紫心地瓜.png

紫皮紫肉

肉質扎實,帶有芋香,又稱芋仔甘藷,紫肉有的深有的淺。這個強大的天然色素也常用在烘培、做成紫饅頭。

 

===========================================

台灣好農部落格 | 一定要認識,地瓜家族你我他! - https://goo.gl/EmWKba

2017-01-10_1337092017-01-10_1337222017-01-10_133735  

================================

常見蕃薯品種
*台農57號:黃皮黃肉
*台農62號:紅皮黃肉
*台農64號:黃皮粉紅肉
*台農66號:紅皮紅肉
*台農70號:紅皮黃肉
*芋頭蕃薯:紫皮紫肉
蕃薯甜度排行
排行
台農64號 1
台農66號 1
台農57號 2
台農62號 3
台農70號 3
芋頭蕃薯 4
蕃薯水分排行
排行
台農66號 1
台農57號 2
芋頭蕃薯 2
台農64號 3
台農62號 4
台農70號 4
蕃薯軟度排行
排行
台農66號 1
台農64號 2
芋頭蕃薯 2
台農57號 3
台農62號 3
台農70號 3
台農57號
*全台產量最多品種
*產期:農曆11-3月
*產地:雲林 台南 高雄
*特色:黃皮黃肉
*口感:鬆軟
*適合:烤、炸、煮 或製成蕃薯加工品
台農66號
*粉泥質口感 水分含量高
*產期:農曆9-12月
*產地:北縣金山 桃園大園 苗栗後龍 台中
*特色:紅皮紅肉
*適合:煮地瓜飯、粥、湯
台農62號
*產期:農曆9-12月
*產地:雲林 嘉義
*特色:紅皮黃肉
*適合:炸薯條
台農70號
*產期:農曆11-12月
*產地:雲林 台中 彰化
*特色:紅皮黃肉
*量最少
*形體不大 外觀不飽滿
皇帝薯
相傳清朝嘉慶君遊台灣,因貪玩錯過旅舍 借宿在農家時,吃了農夫招待的甘藷, 讚不絕口,因此竹山蕃薯也稱「皇帝薯」
芋頭蕃薯
*產期:全年
*品種:紫皮紫肉(中南部) 白皮紫肉(東部)
*適合:蒸或煮湯
*特性:最易煮熟
*纖維最多

==============================

地瓜品種 - 學習農產知識 - 健康好食材 - ifreshfood! - https://goo.gl/jb2EPw

世界蔬菜圖鑑:番薯(*^ー^)ノ - 世界百科圖鑑 - 台灣小站首頁 - Powered by SupeSite - https://goo.gl/mnQQ4n

番薯是最具台灣精神的農作物。 原產於中南美洲。 由於容易攜帶保存,約15~16世紀的時由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帶到台灣和中國福建省。

日本的番薯則來自中國福建省。當時傳到薩摩藩(Satsuma han)(今天的鹿兒島縣), 所以日本人把番薯叫做サツマイモ/薩摩芋(Satsuma Imo)

日本人佔領台灣初期即發現台灣適合種植番薯,1921年在嘉義成立嘉義農事試驗支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 專門收集台灣本土品種結合外來品種來培育優良番薯品種。

從1922年到1944年嘉義農事試驗支所共培育33種番薯品種,這些品種都冠上「台農」, 直到今天,台灣的番薯品種仍然以這種方式命名。



 
台農3號

 
台農9號

 
台農10號 

適合製作番薯簽,是當時嘉南平原最受歡迎的品種。

 
台農16號

 
台農17號

 
台農19號

 
台農25號

 
台農26號 

圖片來源:台灣番薯文化誌

 
台農57號 

台灣番薯的代表性品種,土黃皮、黃肉, 甜度高,適合燒烤、煮、炸、、多用途的萬能品種。 

是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在1950年以日本時代就有的台農27號(無圖片)和美國的Nacy-hall種雜交選育而成。 

到1955年選育成功,後來命名為台農57號


Nacy-hall 

原產於美國,皮和肉黃色。

去年向阿文大大買200斤的雲林水林番薯!!! 

江然將我購買的50斤台農57號(黃)全煮成甜番薯,淋上梅子糖漿,超級美味!!! 

煮甜番薯用黃皮黃肉的台農57號比較理想,不容易散掉又容易入味。 

 



台農66號 

磚紅色皮、肉橘肉,含水量略多,適合燒烤和作派。 


 
台農64號(竹山番薯) 

主要種植在南投縣竹山地區 小型,土黃皮、橘色肉,最適合燒烤!! 


 
台農67號

 
台農68號 

皮和肉都接近白色,適合加工作番薯粉 

圖片來源:台灣的蔬菜(假期出版社)


金時(きんとき/Kintoki) 

金時番薯是日本最普遍的品種,本州和九州都普遍種植。 

特性:肉黃色,甜度高,質地比台灣番薯粉質,水分較台灣品種少,

適合燒烤、煮、或製成各種甜點。 

 
鳴門金時(なると きんとき/Naruto Kintoki) 

產在日本四國的德島縣,是金時種當中品質最佳,最有名的品系。

特性:肉黃色,甜度高,質地比台灣番薯粉質,適合燒烤、煮、或製成各種甜點。


 
大津甘藷 

產在日本九州熊本縣。 

特性:肉黃色,甜度高,適合燒烤、煮、或製成各種甜點。 

圖片來源:やさい図鑑 
http://www.pref.aichi.jp/shokuhinkensa/yasai/yasai_index.html


紅東(べにあずま/Beni Azuma) 

原產於東京東北方的茨城縣,皮呈鮮豔美觀的紫紅色。 

是用紅皮的「關東85號」為母本和原產於九州鹿兒島縣用來釀酒用的「小金千貫」為父本雜交而成的F1雜交種。 

台灣商人將紅東帶往越南種植後加工蒸熟成「冷凍即食番薯」銷往日本和台灣。 

特性:皮薄肉黃色,甜度高,有栗子的香氣,口感鬆而爽口,麵包超人掛保證。
 


 
關東85號 


釀酒用的番薯 

小金千貫(こがねせんかん/Koganesenkan) 

原產於日本九州鹿兒島,是製作いも焼酎(番薯燒酒)的主要品種。

特性:主要用來釀造番薯燒酒。


いも焼酎/番薯燒酒 

圖片來源:フリー百科事典


知覧紅(ちらんべに/Chiran-beni) 

 
薩摩紅 

知覧紅的皮是紅色的,原產地是日本九州鹿兒島縣。

糖度高,鹿兒島縣當地主要用來製作「薩摩紅」番薯燒酒


 
隼人芋(Hayato imo)

原產於鹿兒島縣,皮土黃色肉橘黃色,適合燒烤和作酒。

 
安納紅(Anna beni) 

原產於種子島,紅色皮、肉橘肉,適合燒烤和作派。

圖片來源:サツマイモ博物館

紫色肉的番薯


種子島紫 

原產於種子島,肉紫色。

特性:肉淡紫色,甜度適中,氣味清香,

適合用來製作紫色的番薯羊羹、紫麻薯和其他各種糕點。


紫番薯麻薯

 
種子島ゴールド 

皮土黃色,肉呈鮮豔的紫紅色,甜度適中,氣味清香。


彩紫(あやむらさき/Aya Murasaki) 

原產於九州,肉呈鮮豔的紫色,是紫色番薯中栽培最多的。 

紫番薯在南投縣也有引進種植,叫做「芋阿番薯」。 


パープルスイートロード(Paburu Sweet road) 

以彩紫和關東85號、關東99號等雜交選育而成,皮紫紅色肉紫色。



光紫(Mitsu Murasaki) 

沖繩縣培育出來的新品種,皮褐色,肉深紫色,口感佳。

圖片來源:日本いも類研究会

其他國外番薯品種美國番薯

 
Beauregard 

皮淺磚紅色、肉橘色,適合燒烤或作成派,在美國是最受歡迎的品種。 


Garnet 

皮磚紅色、肉橘黃色,適合燒烤或作成派。 

圖片來源:日本いも類研究会 



中國番薯

 
蘇薯8號 

紫紅皮、黃色肉。

 
紅香蕉 

粉紅皮、黃色肉。

 
胭紫337 

淺磚紅色皮、紫色肉。 

==================

超級比一比 - https://goo.gl/xxmUul

台灣品種

紅心地瓜

品種代號

台農66號

   

品種研發地

台灣

產地

新北市金山區

特徵

紅皮紅肉

達人講解

普遍而言其實紅心地瓜不好吃,蒸好之後會水水的。

農委會在民國六十幾年育苗,在全台灣各個地方進行試種,發現在金山、桃園、台中等地親水,種出來的紅心地瓜(台農66號)特別好吃。若一般超市隨意買回的紅心地瓜,蒸完之後都會水水爛爛的,但這幾個地方的紅心地瓜就不會。

 

黃心地瓜

品種代號

台農57

   

品種研發地

台灣

特徵

黃皮黃肉

達人講解

民國44年時由嘉義農試分所選出,命名推廣至今,為台灣中南部種植最多的品種。俗稱黃金蕃藷、雞爪子甘藷、金錢仔蕃藷,適合蒸煮、炸或烤食,亦可供製作糕餅點心及製作澱粉用。

 

紫芋地瓜

品種代號

台農73號    

品種研發地

台灣

特徵

紫皮紫肉

達人講解

又名「紫玉地瓜」,早期在金山地區是沒有種植的,它主要的生產地是在高雄、屏東山上、花蓮、新竹等地。以前常被稱為「芋頭地瓜」,現在改名「紫玉地瓜」,紫皮紫肉,在多樣品種的地瓜裡看去,深紫色的地瓜,色彩相當地獨特。

 

菱角地瓜

品種研發地

台灣

   

特徵

紅皮紫白肉

達人講解

品嘗時紫色部分的口感是芋香味,白色部分是牛奶菱角味。

日本品種(栗子地瓜)

栗子地瓜

  大致上可分為紅皮紅黃肉、黃皮黃肉、紫皮黃肉、紅皮黃肉等品種的栗子地瓜,若再細分,可再區分為台灣品種及日本品種的栗子地瓜。因此,我們將再分述於後。

  紅皮紅黃肉栗子地瓜(日本品種),紅黃色的肉,據劉老先生說,紅肉的部分食用後的對人的腸胃很好,黃肉的部分食用後則有益於心臟的保養。

紅皮栗子地瓜

品種研發地

日本

   

特徵

紅皮黃肉

達人講解

食用後有益於心臟的保養,烹煮後會略帶有淡淡的栗子香。與薑、黑糖等材料煮過後,可達到去寒、補氣等效果。

 

紅黃栗子地瓜

品種研發地

日本

   

特徵

紅皮紅黃肉交錯

達人講解

紅肉的部分食用後的對人的腸胃很好,黃肉的部分食用後則有益於心臟的保養。

 

黃皮栗子地瓜

品種研發地

日本

   

特徵

黃皮黃肉

達人講解

可用蒸、烤等方式料理,會有栗子地香味,口感較扎實,黃肉部分食用後有益於心臟的保養。

 

紫皮栗子地瓜

品種研發地

日本

   

特徵

紫皮黃肉

達人講解

黃肉食用後有益於心臟的保養,紫皮部分含有天然的抗氧化劑,可中和體內酸性物質,對於腸胃也有通腸潤便的功效。

 

白心甘藷

品種研發地

日本

 

(圖片來源:瓜瓜園)

產地

巴西

特徵

白皮白肉

達人講解

白心地瓜由於沒有澱粉粒,可供糖尿病患者食用。

 

葉菜用地瓜葉

品種代號 台農71號


(成熟的地瓜葉)


(新生的地瓜葉)

品種研發地 台灣
產地 台灣各地
特徵 新生葉為戟型,成熟葉為鼻形
達人講解 台灣最主要的葉菜用甘藷,一般人都會以地瓜葉就是地瓜的葉子,其實不是,我們一般吃的地瓜葉是改良過後的,纖維較細,口感較佳。

結論:

分辯:台灣所種植的地瓜頭尾較尖,日本所種植的地瓜頭尾等粗

 

紅心
地瓜
(台農
66號)

黃心
地瓜
台農
57號

紫芋
地瓜
(台農
73號)

菱角
地瓜

紅皮
栗子
地瓜

黃皮
栗子
地瓜

紅黃
栗子
地瓜

紫皮
栗子
地瓜

白心
地瓜

品種

研發地

台灣 台灣 台灣 台灣 日本 日本 日本 日本 日本

特徵

紅皮
紅肉
黃皮
黃肉
紫皮
紫肉

紅皮
紫白肉

紅皮
黃肉
黃皮
黃肉

紅皮
紅黃肉交錯

紫皮
黃肉

白皮
白肉

資料來源:金山物產店劉先生專訪
圖片來源:小組攝影
參考文獻:行政院農委會甘藷主題館

======================

蕃薯引入如何促進清代的人口增長 小蕃薯大作用
2016年04月18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98 次
  說起蕃薯,它與花生、玉米等食品一樣,也是一種外來物種,但在清代人口爆炸式增長而耕地面積所增有限的情況下,它成為下層百姓填飽肚子,支持生存的重要食品。所以我們要講清代食品,就不能不說蕃薯
  蕃薯,各地稱呼不同,又名甘薯、金薯、紅薯、朱薯、白薯、紅苕、地瓜、山芋等。它原產於美洲中部墨西哥等地,由西班牙殖民者攜種至菲律賓等國。根據學術界的研究,蕃薯傳入中國,大約在明代中葉以後。其傳入之途徑,一說來自菲律賓,一說來自安南(越南),一說來自琉球群島。乾隆《福州府志》中說,蕃薯來自於呂宋,「其國有朱薯,被野連山,不待種植,夷人率取食之」,但不願將其交給中國人,有中國商人「截取其蔓咫許,挾小籃中以來」。說到蕃薯傳入中國,還有不少動人的故事:
  蕃薯最早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從美洲傳到世界各地的。明代,中國對外的海上交通十分發達,蕃薯也在這一時期傳入中國。一個傳說故事是,蕃薯是在明代萬曆(1573一1620年)年間從呂宋(即今菲律賓)傳入中國的。當時,福建商人陳振龍呂宋經商,發現當地出產一種叫「朱薯」的植物,「功同五穀,利益民生」,當地人視為珍寶,而政府嚴禁朱薯出口,哪怕是一根薯籐也不准流出國界。 陳振龍花了大量的錢財,買了幾尺薯籐,並學會了種植方法。隨即便將薯籐藏在船中,帶回國內。從此,蕃薯便在我國國土上繁殖開來了。另一個故事說,廣東電白縣有個叫林懷蘭的醫生,從交趾(今越南)引進了蕃薯。那時,蕃薯是交趾的國寶,林醫生治好了國王女兒的病,在國王賞賜的蕃薯中私留幾塊生蕃薯。他帶著蕃薯逃回中國途中,交趾國的關將因為曾受過他的醫治,受惠於他,於是放他出關回國,而那個關將也因此投水自殺了。此後廣東才有了蕃薯。還有一個故事,說的也是萬曆年間的事,說廣東有個叫陳益的人,在安南(越南)受到當地酋長的接待,吃到了蕃薯,甘美無比。他買通了酋長的僕人,私帶蕃薯回國,途中歷經險阻,終於將蕃薯引種到了廣東。傳說故事都是美麗動人的,今天福建烏石山有「先薯祠」, 廣東吳川霞洞鄉「林公廟」,都是為了紀念引薯的先賢們的。這些故事說明,在傳統時期的社會中,一個有益民生的物種的引進,多半是經歷的千辛萬苦的,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蕃薯與中國境內自古就有的薯蕷是屬於不同科目的植物。如海南島黎族地區至遲在東漢(始於公元25年)以前就有以薯為糧的記載了,至宋代,海南黎族種植薯芋之類作物已經十分普遍。宋山藷形魁壘,番藷形圓而長,其味則番藷甚甘,山藷為劣耳」(《農政全書》卷27)。蕃薯傳入我國後,人們也常用甘薯、薯芋來稱呼它,以至於後來人們常常將二者混稱。
  明萬曆間蕃薯傳入中國後,首先在福建、廣東等地傳播。但蕃薯真正大規模地推廣,卻是在清代
  清代是中國人口爆炸式增長的一個時期。清初,承明末大亂之後,社會生產漸次得以恢復,至康熙前期平定「三藩之亂」後,出現了天下太平景象,後來更出現了「康乾盛世」的繁榮時期,在此期間,人口也出現了大幅增長的情況。
  中國歷史上的人口,據學術界的有關研究,人口較多時約在6000萬人以內,只有明朝永樂年間在冊的人口達到6700萬口,有的研究者據此認為明代實際人口已超過1億。經明末大規模戰亂,人口銳減,清入關時全國人口總數最多不超過1億。康熙以降,國內人口猛增,乾隆六年(1741年),全國在冊人口總數有史以來第一次突破1億大關,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五十五年(1790年)又相繼突破2億和3億。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年,人口總數突破4億大關。從不足1億到4億多,時間不足200年。到咸豐元年(1851年),人口達四4億3千1百多萬,這是清代人口的最高點(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51-252頁)。清代人口的爆炸式增長,也產生了一系列相應的社會問題。
  清代人口的大幅增長中,有許多非自然增長的因素,如康熙五十一年實施「盛世滋丁,永不加賦」,廢除了千百年來按人丁徵稅的政策,還有統計方式的變化等等,但人口總數迅速膨脹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清人口爆炸式增長而可耕地面積增長有限,雖然糧食等作物產量與品種都有增加,但與人口增長的卻不成比例,所以,對土地氣候條件不甚挑剔,種植不需太多技術的蕃薯就大行其道了。
  清代民食不足,以政府的力量推廣蕃薯,大約始自於康熙時期。《清稗類鈔植物類》載:「康熙時,聖祖命於中州等地,給種教藝,俾佐粒食,自此廣佈蕃滋,直隸、江蘇、山東等省亦皆種之。」可見蕃薯經明末到康熙時期的流傳與推廣,其時國內不少地方已有種植,尤其是南方一些省分,已較普遍。雍正至乾隆初,蕃薯已成為南方一些地方貧苦人家口糧的重要組成部分。雍正年間,一些地方大員給皇帝報告就說明了這種情形:雍正三年(1725年)福建巡撫黃國財奏報:「查泉州府屬之惠安、同安、金門沿海處所,去冬蕃薯歉收,今春又值米貴,近海窮民不無艱苦。」(《硃批諭旨》卷19下《硃批黃國財奏折》)蕃薯的收成與下層百姓的生活,已有很大關係。雍正六年(1728年)兩廣總督孔毓珣奏:「查潮州民間原多種蕃薯,以代米糧,現俱大收,每觔賣錢一文,黃岡、碣石一帶每十斤賣錢七文,約計一人一日之食,費錢不過一二文。」(《硃批諭旨》卷7之3《硃批孔毓珣奏折》)清代文獻中此類奏報還有不少,可見,乾隆以前,蕃薯主要產於廣東和福建兩地,並成為下層百姓日常食物,發生水旱災荒的年分,更是小民救饑度荒的救命之物,因此才會進入地方官員給皇帝的奏報中。
  乾隆以降,人口壓力不斷增加,對土壤、肥料及雨水要求都不高的蕃薯,從南向北得到進一步推廣。除了民間自然傳播外,官方出面進行的推廣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初,還是一些地方官員為當地的安定而進行的推廣,後來逐漸演變為由最高統治當局出面,大力推廣。
  自乾隆初起,地方官員推廣種植蕃薯的例子不少。乾隆十二年(1747年)安徽巡撫潘思矩要求全省種植紅薯,得到部分落實。安徽鳳台縣知縣鄭基「嘗循行阡陌,見沙地磽確多不治,教民種薯蕷,佐菽麥,俾無曠土。」乾隆間山東范縣知縣吳煥彩在當地「教之種蕃薯,民困乃紓」(《清史稿》,《鄭基傳》,《吳煥彩傳》,卷477)。較典型的事例是,山東按察使陸燿,總結當時種植蕃薯的經驗,寫成《甘薯錄》,刊刻發給各府州縣,宣傳種植甘薯的好處和方法,收到很好效果。大體上,從南到北,逐步傳播推廣,有些地方推廣比較順利,如江西、安徽等地,有些地方則幾經周折,如天津、河北等地,因種秧的保存遇到氣候因素的影響,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才得以推廣的。《清高宗實錄》卷1326載:至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帝發佈上諭,命令以政府的力量,大力推廣蕃薯的種植:乾隆帝在上諭中對山東按察使陸燿進行了表彰,說他寫的「甘薯錄」通俗易懂,命令「多為刊刻」,「頒行各府州縣,分發傳鈔,使皆知種薯之利,多為栽種」。又說,現今河南欠收,地方官員要仿照南方省份的辦法,大力推廣蕃薯。其他一些地方,也要把《甘薯錄》「多為刊布傳鈔,使民間共知其利,廣為栽種,接濟民食,亦屬備荒之一法。將此傳諭知之。」
  至此,蕃薯在京畿地區和河南等地,進一步大規模地推廣開來,成中國境內更廣大地區下層人民的主要食物之一。
  蕃薯的推廣在清代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意義有四:其一,它成為廣大下層人民彌補糧食生產不足的主要手段,史籍中此類記載很多,如贛南地方清初以來人地矛盾突出,百姓「朝夕果腹多包栗薯芋,或終歲不米炊,習以為常」(同治《贛州府志》卷20《物產》)。其二,在可耕地不足的情況下,也成為山區開發的重要農作物:如湖北襄陽一帶,「崇山峻嶺,尺寸開闢,其不宜黍稷者,藝薯芋雜以為食」(《皇朝經世文編》卷37)。其三,它成為國家與人民在戰爭與災荒時期的一種主要應對辦法。如乾隆後期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期間,清軍購買了大量蕃薯和薯干,用於地方賑濟。而乾隆帝對於此種採購蕃薯放賑的辦法表示贊同,並囑咐負責官員,「所奏採買蕃薯一萬斤,並撥米二千石,為數無多,恐不敷用」 ,地方官員和軍前將領要「多為預備」 ,迅速運往當地,不要怕花費,如有不夠就再撥些銀兩,「不可仍前惜費,致誤事機。」(《欽定平定台灣紀略》卷15)其四,它也成為城市居民日常的一種副食,如《燕京歲時記》所載的,乾隆以後,京中無論貧富,都以煮蕃薯為美食。
  與大米等作物相比,食用蕃薯似乎是降低了生活水平,但在當時,蕃薯不與主要糧食作物爭地,且種植技術相對簡單,對氣候和雨水要求也不高,這個推廣,不僅具有農業方面的意義,在清代人口猛增而可耕地減少的情況下,其民生方面的意義不可低估。甚至可以這樣說,蕃薯對於清代養活億萬下層百姓,功不可沒。30802_2015325111720441  

吃番薯

「甘薯錄」的圖片搜尋結果messageImage_1487996965719  番薯  

《甘藷錄》

清代記述甘藷種植、貯藏、加工、食療的專著。《清史稿·藝文志》譜錄類著錄時作《甘藷譜》。作者陸耀(1723~1785),字青耒,又字朗夫,江蘇吳江人。乾隆十七年(1752)舉人。曾任山東地方官多年,後官至湖南巡撫。有清廉名聲。全書一卷,約3300餘字。書前有引文,書後有同里沈懋德寫的跋,署為辛丑冬日。書首記述了前任布政使李渭教導山東農民種植甘藷的事蹟,並提出甘藷“其性又喜沙土高地,於山海之區尤屬相宜,今雖間有種者而遺利尚多,因複為條列於篇……廣為勸導,以補穡事所不逮雲”。可見作者編寫此書的目的在於充分利用氣候土壤之宜,教授農民種植甘藷的技術和經驗。除引言外,全書內容皆係輯錄前人的有關甘藷的論著。分為辨類、勸功、取種、藏實、制用、衛生(即服食療效)六項。資料摘錄於謝肇淛《五雜俎》、王像晉、李時珍《本草綱目》、徐光啟《甘藷疏》、陳世元《金薯傳習錄》等。輯錄了前人種植技術的精華,頗有實用價值。作者在辨類項下,摘錄了《異物誌》和稽含關於甘藷的內容,誤認為此物古已有之。學術界一般認為這些古書上所說的甘藷是薯蕷科植物。現今所稱之甘藷則是旋花科植物。現存有清乾隆四十一年原刻本。

甘薯【中药】【中医百科】 - https://goo.gl/8l7E0w


小小番薯如何促進清代的人口增長?
Posted on 2016-05-19 in 農業
說起番薯,它與花生、玉米等食品一樣,也是一種外來物種,但在清代人口爆炸式增長而耕地面積所增有限的情況下,它成為下層百姓填飽肚子,支持生存的重要食品。所以我們要講清代食品,就不能不說番薯。番薯,各地稱呼不同,又名甘薯、金薯、紅薯、朱薯、白薯、紅苕、地瓜、山芋等。它原產於美洲中部墨西哥等地,後由西班牙殖民者攜種至菲律賓等國。根據學術界的研究,番薯傳入中國,大約在明代中葉以後。其傳入之途徑,一說來自菲律賓,一說來自安南(越南),一說來自琉球群島。乾隆《福州府志》中說,番薯來自於呂宋,「其國有朱薯,被野連山,不待種植,夷人率取食之」,但不願將其交給中國人,有中國商人「截取其蔓咫許,挾小籃中以來」。說到番薯傳入中國,還有不少動人的故事:
番薯最早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從美洲傳到世界各地的。明代,中國對外的海上交通十分發達,番薯也在這一時期傳入中國。一個傳說故事是,番薯是在明代萬曆(1573一1620年)年間從呂宋(即今菲律賓)傳入中國的。當時,福建商人陳振龍到呂宋經商,發現當地出產一種叫「朱薯」的植物,「功同五穀,利益民生」,當地人視為珍寶,而政府嚴禁朱薯出口,哪怕是一根薯藤也不准流出國界。 陳振龍花了大量的錢財,買了幾尺薯藤,並學會了種植方法。隨即便將薯藤藏在船中,帶回國內。從此,番薯便在我國國土上繁殖開來了。另一個故事說,廣東電白縣有個叫林懷蘭的醫生,從交趾(今越南)引進了番薯。那時,番薯是交趾的國寶,林醫生治好了國王女兒的病,在國王賞賜的番薯中私留幾塊生番薯。他帶著番薯逃回中國途中,交趾國的關將因為曾受過他的醫治,受惠於他,於是放他出關回國,而那個關將也因此投水自殺了。此後廣東才有了番薯。還有一個故事,說的也是萬曆年間的事,說廣東有個叫陳益的人,在安南(越南)受到當地酋長的接待,吃到了番薯,甘美無比。他買通了酋長的僕人,私帶番薯回國,途中歷經險阻,終於將番薯引種到了廣東。傳說故事都是美麗動人的,今天福建烏石山有「先薯祠」, 廣東吳川霞洞鄉「林公廟」,都是為了紀念引薯的先賢們的。這些故事說明,在傳統時期的社會中,一個有益民生的物種的引進,多半是經歷的千辛萬苦的,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番薯與中國境內自古就有的薯蕷是屬於不同科目的植物。如海南島黎族地區至遲在東漢(始於公元25年)以前就有以薯為糧的記載了,至宋代,海南黎族種植薯芋之類作物已經十分普遍。宋山藷形魁壘,番藷形圓而長,其味則番藷甚甘,山藷為劣耳」(《農政全書》卷27)。番薯傳入我國後,人們也常用甘薯、薯芋來稱呼它,以至於後來人們常常將二者混稱。
清代是中國人口爆炸式增長的一個時期。清初,承明末大亂之後,社會生產漸次得以恢復,至康熙前期平定「三藩之亂」後,出現了天下太平景象,後來更出現了「康乾盛世」的繁榮時期,在此期間,人口也出現了大幅增長的情況。中國歷史上的人口,據學術界的有關研究,人口較多時約在6000萬人以內,只有明朝永樂年間在冊的人口達到6700萬口,有的研究者據此認為明代實際人口已超過1億。經明末大規模戰亂,人口銳減,清入關時全國人口總數最多不超過1億。康熙以降,國內人口猛增,乾隆六年(1741年),全國在冊人口總數有史以來第一次突破1億大關,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五十五年(1790年)又相繼突破2億和3億。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年,人口總數突破4億大關。從不足1億到4億多,時間不足200年。到咸豐元年(1851年),人口達四4億3千1百多萬,這是清代人口的最高點(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51-252頁)。清代人口的爆炸式增長,也產生了一系列相應的社會問題。
清代人口的大幅增長中,有許多非自然增長的因素,如康熙五十一年實施「盛世滋丁,永不加賦」,廢除了千百年來按人丁徵稅的政策,還有統計方式的變化等等,但人口總數迅速膨脹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清人口爆炸式增長而可耕地面積增長有限,雖然糧食等作物產量與品種都有增加,但與人口增長的卻不成比例,所以,對土地氣候條件不甚挑剔,種植不需太多技術的番薯就大行其道了。
清代民食不足,以政府的力量推廣番薯,大約始自於康熙時期。《清稗類鈔植物類》載:「康熙時,聖祖命於中州等地,給種教藝,俾佐粒食,自此廣布蕃滋,直隸、江蘇、山東等省亦皆種之。」可見番薯經明末到康熙時期的流傳與推廣,其時國內不少地方已有種植,尤其是南方一些省分,已較普遍。雍正至乾隆初,番薯已成為南方一些地方貧苦人家口糧的重要組成部分。雍正年間,一些地方大員給皇帝報告就說明了這種情形:雍正三年(1725年)福建巡撫黃國財奏報:「查泉州府屬之惠安、同安、金門沿海處所,去冬番薯歉收,今春又値米貴,近海窮民不無艱苦。」(《硃批諭旨》卷19下《硃批黃國財奏摺》)番薯的收成與下層百姓的生活,已有很大關係。雍正六年(1728年)兩廣總督孔毓珣奏:「查潮州民間原多種番薯,以代米糧,現俱大收,每觔賣錢一文,黃岡、碣石一帶每十斤賣錢七文,約計一人一日之食,費錢不過一二文。」(《硃批諭旨》卷7之3《硃批孔毓珣奏摺》)清代文獻中此類奏報還有不少,可見,乾隆以前,番薯主要產於廣東和福建兩地,並成為下層百姓日常食物,在發生水旱災荒的年分,更是小民救飢度荒的救命之物,因此才會進入地方官員給皇帝的奏報中。
乾隆以降,人口壓力不斷增加,對土壤、肥料及雨水要求都不高的番薯,從南向北得到進一步推廣。除了民間自然傳播外,官方出面進行的推廣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初,還是一些地方官員為當地的安定而進行的推廣,後來逐漸演變為由最高統治當局出面,大力推廣。自乾隆初起,地方官員推廣種植番薯的例子不少。乾隆十二年(1747年)安徽巡撫潘思榘要求全省種植紅薯,得到部分落實。安徽鳳台縣知縣鄭基「嘗循行阡陌,見沙地磽确多不治,教民種薯蕷,佐菽麥,俾無曠土。」乾隆間山東范縣知縣吳煥彩在當地「教之種番薯,民困乃紓」(《清史稿》,《鄭基傳》,《吳煥彩傳》,卷477)。較典型的事例是,山東按察使陸燿,總結當時種植番薯的經驗,寫成《甘薯錄》,刊刻發給各府州縣,宣傳種植甘薯的好處和方法,收到很好效果。大體上,從南到北,逐步傳播推廣,有些地方推廣比較順利,如江西、安徽等地,有些地方則幾經周折,如天津、河北等地,因種秧的保存遇到氣候因素的影響,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才得以推廣的。《清高宗實錄》卷1326載:至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帝發布上諭,命令以政府的力量,大力推廣番薯的種植:乾隆帝在上諭中對山東按察使陸燿進行了表彰,說他寫的「甘薯錄」通俗易懂,命令「多為刊刻」,「頒行各府州縣,分發傳鈔,使皆知種薯之利,多為栽種」。又說,現今河南欠收,地方官員要仿照南方省份的辦法,大力推廣番薯。其他一些地方,也要把《甘薯錄》「多為刊布傳鈔,使民間共知其利,廣為栽種,接濟民食,亦屬備荒之一法。將此傳諭知之。」
至此,番薯在京畿地區和河南等地,進一步大規模地推廣開來,成中國境內更廣大地區下層人民的主要食物之一。
番薯的推廣在清代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意義有四:其一,它成為廣大下層人民彌補糧食生產不足的主要手段,史籍中此類記載很多,如贛南地方清初以來人地矛盾突出,百姓「朝夕果腹多包栗薯芋,或終歲不米炊,習以為常」(同治《贛州府志》卷20《物產》)。其二,在可耕地不足的情況下,也成為山區開發的重要農作物:如湖北襄陽一帶,「崇山峻岭,尺寸開闢,其不宜黍稷者,藝薯芋雜以為食」(《皇朝經世文編》卷37)。其三,它成為國家與人民在戰爭與災荒時期的一種主要應對辦法。如乾隆後期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期間,清軍購買了大量番薯和薯干,用於地方賑濟。而乾隆帝對於此種採購番薯放賑的辦法表示贊同,並囑咐負責官員,「所奏採買番薯一萬斤,並撥米二千石,為數無多,恐不敷用」 ,地方官員和軍前將領要「多為預備」 ,迅速運往當地,不要怕花費,如有不夠就再撥些銀兩,「不可仍前惜費,致悞事機。」(《欽定平定台灣紀略》卷15)其四,它也成為城市居民日常的一種副食,如《燕京歲時記》所載的,乾隆以後,京中無論貧富,都以煮番薯為美食。
與大米等作物相比,食用番薯似乎是降低了生活水平,但在當時,番薯不與主要糧食作物爭地,且種植技術相對簡單,對氣候和雨水要求也不高,這個推廣,不僅具有農業方面的意義,在清代人口猛增而可耕地減少的情況下,其民生方面的意義不可低估。甚至可以這樣說,番薯對於清代養活億萬下層百姓,功不可沒。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agriculture/gajnjl.html


【6億地瓜王一】全台7成加工品出自他手 賣地瓜年收6.8億元
www.mirrormedia.mg查看原始檔【6億地瓜王一】全台7成加工品出自他手 賣地瓜年收6.8億元 - https://goo.gl/yZQiWZ
農曆年後,進入地瓜採收旺季,與國內地瓜契作龍頭瓜瓜園合作的台南新化農地,調派大型曳引機鬆土,數10位採收班員持畚箕一字排開,彎腰撿拾露出土畦的肥美地瓜,卡車、怪手等重機械殿後,吊掛裝滿地瓜的太空包。董事長邱木城親自驗收,滿意地說:「今年暖冬少雨,收成品質讚。」
為確保地瓜品質,邱木城從源頭把關,他巧妙形容:「農民自行剪苗,品質像是40、50歲婦人,我們提供的健康種苗節點密,簡單說就是18歲青春少女,生育率當然比較高。」走進分級廠,一片地瓜海中,身高155公分的邱木城顯得格外矮小,他先自嘲被地瓜壓矮了,後又自爆身高未達服役標準。
「站在人群中,我總是矮人一截,其實很自卑。」為了配合攝影取景,他不惜鋌而走險爬上倉儲制高點,單腳險踩空,惹得旁人驚呼,他反倒老神在在安慰:「為了瓜瓜園,我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好勝心讓他瞬間變身小巨人。
據行政院農委會統計,全台甘藷種植面積約1萬310公頃,瓜瓜園占1/10,截至去年底,逾700戶契作農,年總收穫量3萬8,000噸、約2億條地瓜,以平均1條地瓜長度20公分來算,串起總長度可繞地球一圈,是國內最大地瓜契作平台與加工製造商,加工品在台市占高達7成。
除自有品牌「冰烤蕃薯」系列商品,瓜瓜園也是全家超商逾3千家門市「夯番薯」唯一供應商,另替頂呱呱、王品等企業代工,地瓜泥、地瓜粉等全果利用周邊商品則打入知名連鎖咖啡店與連鎖速食業,年營收達6.8億元。


【圖解】黃地瓜、紅地瓜、紫地瓜差在哪?適合什麼料理? - 食譜自由配 - 自由電子報

169540382566852022-10-16_1021302022-10-16_102123160427-1468-00-jHDux

【圖解】黃地瓜、紅地瓜、紫地瓜差在哪?適合什麼料理? - 食譜自由配 - 自由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