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黃牌談判 歐盟代表訪視前鎮漁港
By 經濟日報, money.udn.com查看原始檔十月 20日, 2017
A- A+
2017-10-20 15:55中央社 記者程啟峰高雄20日電
台灣漁產兩年前被歐盟列為黃牌,來訪談判的歐盟代表今天上午南下高雄訪視前鎮漁港,實地了解遠洋漁貨卸貨作業及漁業署稽查及管理作為。
歐盟2015年10月將台灣列為打擊非法捕撈漁業不合作黃牌警告國家,歐盟代表16日來台確認台灣是否改正,來台期間除與農委會雙邊閉門會議,歐盟代表也到前鎮等遠洋漁業漁港訪視作業實況,並了解漁業署稽查及管理作為,歐盟代表預計26日離台。
歐盟代表上午由漁業署官員、高雄區漁會總幹事黃昭欽、高市海洋局副局長黃登福等人及隨行翻譯人員到靠泊前鎮漁港西碼頭的一艘搬運船,實地了解搬運船從船艙卸下秋刀魚、在碼頭分貨及裝上貨櫃的實況,歐盟代表並登船看漁貨船艙隔間。
歐盟代表對搬運船進港、靠泊、漁貨卸貨作業流程、魚貨包裝標示、分裝上櫃、搬運船的船艙隔間情形及銷路,以及現場檢查員、漁業署稽查管理作為等細節,問之甚詳。
漁業署則在這艘搬運船的船頭及船尾各架設一部錄影機,從上午8時船艙開啟展開卸漁貨作業時,即分頭全程錄影蒐證;高市海洋局則在碼頭制高點架設錄影監視系統,從由上往下全程錄影蒐證漁貨卸貨作業。
漁業署官員以搬運船平面圖,一一為歐盟代表解釋漁貨卸貨作業過程,歐盟代表拍照存證,也按圖登船實勘漁船漁貨吊起的船艙隔間情形。
歐盟代表到前鎮漁港時適逢有艘漁船要出港捕魚,漁船上大放鞭炮,隨行漁業署官員解釋這是漁船出港習俗,為求滿載而歸,令歐盟代表覺得有趣,不禁莞爾。
黃登福告訴中央社記者,高雄前鎮漁是遠洋漁港是漁業署管的,海洋局則受漁業署託管前鎮漁港,並在漁港制高點裝置錄影監視系統,全程監控搬運船魚貨卸貨;每年9至11月是秋刀魚季,目前搬運船進港的漁貨幾乎是秋刀魚。
高雄市遠洋漁船有鮪延繩釣、鰹鮪大型圍網和魷魚秋刀魚船等,船隻多是300噸至1000噸級,漁場分布在中西太平洋、福克蘭群島、北太平洋一帶作業,以鮪魚、鰹魚和魷魚居多。黃昭欽說,高雄區漁會去年漁獲約有20萬到30萬噸,年產值上百億元。


 

黑鮪魚日本養殖成功
完全養殖「近大鮪魚」放眼全球 目標2020年外銷亞洲地區
asahichinese-f.com查看原始檔
已決定正式外銷的近大鮪魚
攝像者: 由豐田通商提供
  豐田通商與近畿大學已於5日對外宣布,將正式出口從魚卵開始養育、採完全養殖的「近大鮪魚(日文為:近大マグロ)」。預計以亞洲地區為出口對象,目標2020年出貨量2000隻。計畫在海外也會以「KINDAI TUNA」之名販售,確立品牌。
  近大鮪魚目前每年出貨3500至4000隻。豐田通商去年於香港及新加坡展開試賣,本次出口對象則拓展至台灣、泰國以及越南等地。據了解,成長至40至60公斤的鮪魚將不解體直接冷藏,再作為生食用途空運至各地。
  據聞在和食熱潮的順風助長下,海外對於新鮮鮪魚的需求正逐漸攀升,而豐田通商也考慮出口至中國大陸。據了解,價格設定將會高於一般捕撈幼魚後養大的養殖鮪魚。
完全養殖「近大鮪魚」放眼全球 目標2020年外銷亞洲地區 - https://goo.gl/unEE41

direct (95)  


 

兩天百餘尾 東港黑鮪魚大進帳

2017-06-10

累計捕獲五百六十尾 一掃陰霾

〔記者葉永騫/東港報導〕月光光黑鮪魚來見光,屏東縣東港兩天捕獲一百餘尾黑鮪魚,累計捕獲五百六十尾,一掃捕獲量不佳的情形,東港區漁會總幹事林漢丑預估,今年捕獲量可能維持在九百多尾。

  • 東港黑鮪魚大進補,兩天捕獲一百餘尾。
(記者葉永騫攝)

    東港黑鮪魚大進補,兩天捕獲一百餘尾。 (記者葉永騫攝)

今年魚肉油脂及體積比往年小

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將在本月底結束,受到氣候及海洋生態變化影響,今年的黑鮪魚捕獲量一直不理想,魚肉油脂及體積也比往年小,造成價格比去年差一些,平均每公斤約六百元,比去年少了快一百元,所幸最近幾天是月圓時間、氣候不錯,因此黑鮪魚游到比較淺的地方,吃餌的情況較佳,在短短兩天就捕獲一百一十二尾,黑鮪魚的捕獲量往上衝,讓鬱悶已久的漁民笑呵呵。

東港區漁會總幹事林漢丑表示,去年黑鮪魚共捕獲九百七十三尾,今年到八日止已捕獲五百六十尾,預估今年應該和去年的捕獲量差不多,不過今年捕獲的重量都比去年小一些,多數在二百多公斤,魚肉油脂比往年少一些,尤其是端午節後受到氣候和海流影響,所捕獲的魚體都較小一點,也讓價格無法攀高,但品質好的黑鮪魚因為量少反而更加搶手。


慢魚運動Ⅰ:你吃的海鮮,都從中國來?

凌晨1點半,當夜幕低垂、萬籟俱寂,橘黃色的燈光照亮了基隆崁仔頂魚市場。
魚販叫賣聲此起彼落、人群愈聚愈多,燈火下卻有另一種聲音,「在日本,這新鮮的竹筴魚可以切成生魚片,成為美味的料理,在台灣則非常便宜,甚至直接運到工廠打成飼料,」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黃之暘帶著一群大學生,一攤挨一攤上起了課來。
魚販親切招呼,「教授,你又來了」、「每次都帶不一樣的人」,深夜海鮮課堂在有百年歷史的崁仔頂上課,已經進入了第五年了。
深夜崁仔頂魚市開張,黃之暘(右一)帶著學生認識漁產,要讓每個人都認識海鮮的故事,救台灣的海洋。(王建棟攝)
為什麼會在大半夜上課?
大部份人對水產品的認識都是在餐桌上,早已經被煮好了,卻不知道海鮮前段的旅程是如何,原因在於從產地到餐桌上的路途拉太遠了,大家不僅無感,還有很多迷思,這讓黃之暘起了開課的念頭。
他說,台灣人對海鮮最大的迷思就是魩仔魚可以補充鈣質,應該多吃,其實很多食物裡面也都有含鈣質,但這些魚苗其實是海裡很多小魚的食物,如果把這些魚苗都吃光了,小魚就沒有食物,連帶大魚的食物也會變少。
繪圖製表/劉姿嘉
走進崁仔頂
深夜的海鮮課 教會你每一條魚的故事
「我們對每一個食物的決定,都關係到海洋的永續,」黃之暘的終極目標,是希望每個學生看到餐桌上的魚或海鮮,都可以講出它背後的故事。
近年來,台灣海洋資源愈來愈少,但諷刺的是,現在台灣漁港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魚,是被丟棄或直接作為飼料。因為這些魚的大小達不到市場標準,或因消費者不熟悉這些魚種,購買意願不高。漁民知道賣不出去,就會直接當下雜魚賣給飼料業者。
「只有每個人都知道每條魚的故事,我們的漁業資源才有救, 」黃之暘說。
不僅基隆深夜有海鮮課堂,學吃魚、說魚的故事,在國際上已成為潮流,稱為「慢魚運動」(Slow Fish)
慢魚運動從義大利開始推行,他們體認消費者對海鮮的無知就是對海洋的最大傷害,所以吃魚之前要先上課,知道魚的故事、漁法,以及怎麼吃最美味。(GettyImages提供)
慢魚開始於2003年的義大利熱那亞(Genova),義大利生物多樣性慢食基金會與漁民組織開始了一場名為慢魚的運動,如今已擴散到歐洲其他國家,包括北非、美國、加拿大到加勒比海。
什麼叫慢魚?《天下》越洋採訪義大利生物多樣性慢食基金會議題專案經理馬蘭戈尼(Marco Marangoni)。馬蘭戈尼說,慢魚不是要人禁止捕魚,而是要縮短消費者與漁民之間的距離,讓更多人知道魚是從哪裡來的、怎麼被捕撈上來的、漁夫是怎樣的人、海洋的環境如何,又該如何去食用海鮮。
到義大利參加過慢魚活動的美食專家徐仲說,他參加的那一次,主題是蝦子,他們會先說這個地方最常見的7個蝦子是哪7個品種?牠們的棲息地如何、怎麼捕撈牠們、漁船與捕撈技術又有什麼改變與進步。
上完3小時的課程之後,重頭戲是主廚把這7種蝦子組成一個套餐,給參加來賓吃,目的是讓每個人懂蝦的故事、二是欣賞蝦的風味、三是珍惜本地資源。
近海漁獲枯竭
台灣人吃的海鮮 7成都是「舶來品」
此刻的台灣,正需要一場慢魚運動,學吃魚、吃美味也吃故事。
慢魚能為台灣帶來什麼?第一,能讓台灣人知道沿近海的現況。
台灣號稱全球前5大漁業強國,每年從遠洋捕獲漁產值超過400億台幣,作業船隊遍布三大洋,號稱在地球有太陽升起的地方,就有台灣人在捕魚,但自己的海洋資源卻已經快枯竭了。
台灣是空有其表的捕魚大國,遠洋大量捕魚,卻連自己吃的海鮮都要靠進口。
根據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2015年的研究報告,台灣北海岸魚種,30年來至少銳減了75%,從120種減少至30種。
跟著同步減少的是本土漁獲量,根據農委會的漁業年報,過去10年,台灣近海沿岸水產收穫量下降23%,反之,進口的水產量成長高達212%。(見表)
繪圖製表/劉姿嘉
情況有這麼嚴峻嗎?農曆年前,我們跟著黃之暘一起走進崁仔頂,發現海鮮攤位賣的魚種千篇一律,大型魚是鮪、旗、鯊、鮭魚,中小型魚是黃魚、石斑、紅魽、赤鯮、鯖魚、竹筴。魚種多樣性愈來愈少,進口海鮮卻愈來愈多。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說,台灣遠洋船隊從遠洋捕獲的海鮮並不是自己吃的,有的在國外直接賣往國際市場,或進台灣再轉出口賣到其他國家,而台灣自己吃的海鮮有7成是進口的。
再往更上游追蹤進口海鮮,小年夜前一晚,《天下》記者走進了北台灣進口海鮮的大門───財政部關務署台北關。
晚上10點的台北關,燈火通明,各種海鮮搶在年節前進到台灣市場。新鮮的鮭魚從挪威搭飛機來、帝王蟹來自韓國、怕冷包得密不透風的紅蟳、紅條石斑,以及各種珊瑚礁魚來自東南亞;年節餐桌上必備、諧音「昌盛」的白鯧,則來自印度。
檯面下,還有黃魚則從裝著貨櫃正式報關或透過海上交易走私,來到台灣,甚至連過年必備的烏魚子、新鮮的烏魚卵,竟然是從中國大陸進口。
一樣產自台灣周遭海域,中國大陸烏魚卵是台灣本地價格的三分之一,徐仲說,「台灣烏魚捕獲量愈來愈少,就是因為在上游就被中國漁船攔截了。
繪圖製表/劉姿嘉
假現撈、真進口
近海沒了白鯧、黃魚 「本地海鮮」從哪來?
白鯧、黃魚不是台灣沿近海就能捕獲的魚嗎?走在台灣大小魚市場,到處都有號稱現撈的白鯧與黃魚嗎?但這真的是現撈的本地海鮮嗎?
《天下》記者到了彰化漁港訪問船長,彰化塭仔港船長黃昭展回憶著說,1995年濁水溪口沿岸的漁獲,每天晚上出去捕獲的黃魚,都是以「噸」計算;六輕、彰濱等工業區完工之後,現在出去一次可以抓到20公斤就很好了。台灣沿海現撈黃魚成為稀有魚種,現在中台灣抓到的黃魚,在批發市場最高價竟然高達1公斤4500台幣。
能想像台灣吃的白鯧,主要來自印度與印尼嗎?台灣本土白鯧10多年來捕獲量大幅減少。根據漁業署的統計年報,從2000年能捕獲白鯧440萬公斤,到去年只剩30多萬公斤,數量銳減不到十分之一,台灣本地捕獲新鮮白鯧每台斤要上千台幣。
慢魚第二個好處是懂魚是怎麼被捕獲,消費者少吃、不吃,才能避免台灣沿近海的資源愈來愈少。
為什麼白鯧會減少到需要從印度進口?台灣永續鱻漁發展協會發起人之一白尚儒說,白鯧主要吃水母,生活在沙濘地形,沒辦法用釣的,台灣大部份漁法就是用拖網、刺網,網子直接拖過去,魚就起來了,快速、省能源又很有效率。
問題是,底拖是一種較為破壞環境的漁撈方法,網子過去就撈起白鯧,但周遭其他東西也跟著被撈起來,白鯧的家被破壞了。
「白鯧好撈但棲地恢復慢,過度捕撈、棲地沒有辦法再生。就像銀行儲蓄,我們固定拿利息,但索求過量就變成吃老本,沒時間生利息,到最後老本拿光就再也沒了,」白尚儒感嘆著。
灣人年年過年吃白鯧,祈求昌盛、年年有餘,卻沒有人想過、知道過度捕撈,已經快要讓這條魚在台灣沿岸消失了。
深夜的台北關,海關正一一查驗進口海鮮。(王建棟攝)
慢魚的第三個好處是,知道每種魚的來源。
其實,台灣一般人連本地與進口都分不清楚,魚市場充斥假現撈、真養殖的進口魚。其中,還有連政府也分不清楚是合法或走私進口的魚。這些沒有檢驗的走私魚,使消費者暴露在食安的風險之中。
有一種說法,台灣沿海沒有魚了,那就吃進口的,讓台灣沿近海休養生息,不可以嗎?
其實進口替代是可以的,問題是消費者是否獲得正確的資訊?有良好的管理嗎?崁仔頂魚攤上,金黃色的黃魚亮眼鮮活,黃之暘說,「這些都是中國大陸養殖黃魚,吃特殊飼料並刻意選擇在半夜捕捉,所以這些黃魚才會維持這麼亮眼的黃色。
國養殖 魚目混珠
養殖魚海上走私 裝成現撈賣進台灣
問題來了,沒有人會告訴買魚的人,眼前的黃魚是養殖的,更沒有人會說來自中國大陸,而且這種真養殖充當台灣沿海現撈的魚種,不侷限在黃魚
黃昭展透露,同樣在台灣已經逐漸枯竭、由中國大陸養殖、被當成是沿近海捕撈來魚目混珠的魚,「還有過年大紅色魚種用來討喜氣的嘉鱲(真鯛)、燕魚(富貴魚)等。」
更弔詭的是,這些魚竟然光明正大地走私進台灣。明明台灣漁民捕獲大黃魚已成為稀有的事情,拍賣價格頻創天高。為何漁業署的統計年報,台灣10年來沿近海的黃魚捕獲量竟然不減反增?
追問漁業署副署長黃鴻燕,他承認市面上的大、小黃魚,有透過合法及非法走私管道進到台灣,其中有的就是海上漁船交易,卻被當成台灣漁船捕獲進港卸貨,但這些黃魚是中國的養殖魚。
黃鴻燕說,其實黃魚人工養殖技術是台灣最早開發成功,但因為黃魚喜愛較為寒冷的天氣,並不適合在台灣養殖,反而是中國大陸特別適合人工養殖黃魚,成功大量出口、用相對低價賣進台灣市場。
慢魚的第四個好處是,適量吃魚,才能維護生態。
台灣人喜好吃到飽的消費習慣,讓魚貨枯竭。從北到南就是把海裡的東西往嘴巴塞,五星級酒店推海膽吃到飽、各地方政府推各種海鮮季,從北部的鎖管、萬里蟹、南部的黑鮪魚、到東部的曼波魚季,結局就是把每個海鮮吃光光。


 

TAIWAN : ISLAND OF FISH 漁之島: 台灣 《綻放真台灣》第5季 ︰搏命的漁人(上) -Dailymotion影片 - https://goo.gl/cdCzHA

《綻放真台灣》第5季 ︰搏命的漁人(下) - Dailymotion影片 - https://goo.gl/AfjRaf

搏命的漁人」高雄圍網漁船故事 國家地理頻道下週首播
國家地理頻道將於2月2日起每週一晚上10時播出「綻放真台灣」節目,將台灣全球第一的特色產業介紹給全球,首集「搏命的漁人」以高雄遠洋圍網漁船的高科技漁撈技術為主題,高雄海洋局歡迎全國民眾準時收看高雄漁業「台灣的驕傲」。
「綻放真台灣」由國家地理頻道製播,是一部以「魚的故事」為主題的新節目,第一集播出「搏命的漁人」,以台灣遠洋漁業重鎮的高雄市為拍攝重心,高雄市府海洋局指出,高雄遠洋漁業的產量有64.5萬公噸,產值有318億元,這次國家地理頻道選中高雄穩發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穩發606號」漁船作為指標的掌鏡漁船,作業漁場在中西太平洋,透過節目的播出將讓全世界看見高雄遠洋鰹鮪圍網漁船數一數二的高科技漁撈技術。
海洋局表示,高雄市是台灣遠洋漁業重鎮,目前鰹鮪圍網漁船有34艘,年產量約21萬公噸,產值約106億元;鮪釣漁船約有500艘,年產量約11萬噸,產值約127億元;此外還有102艘魷釣漁船,年產量約12萬公噸,產值約30億元,其中有90艘兼營秋刀漁業,年產量約18萬餘公噸,產值約50億元,已超越日本居全球第一。
國家地理頻道係以製作紀錄片的國際頻道,目前共有163個國家播出,収視範圍達2億5百萬人口,海洋局指出,「綻放真台灣」是一部介紹「魚的故事」影片,也是台灣漁業發展上重要的歷史紀錄,極富教育意義,歡迎全國民眾2月2日收看高雄漁業「台灣的驕傲」。

「穩發606」的圖片搜尋結果

穩發六o六,專抓浮水魚

穩發漁業被報導是台灣全球第一的特色產業 董事長謝龍隱正是澎湖旅高鄉親
記者張弘光/報導
國家地理頻道於104年2月2日起的每週一晚上10時播出「綻放真台灣」節目,把台灣全球第一的特色產業介紹給全球的觀眾。該節目最新單元將述說最真、最精采、最動人的台灣「魚」故事,第一集播出「搏命的漁人」,即是拍攝高雄市美式圍網漁船的高科技漁撈鏡頭。
國家地理頻道是選中高雄市穩發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穩發606號」漁船作為指標的掌鏡漁船,該公司擁有4艘美式圍網漁船,作業漁場在中西太平洋,透過這節目的播出讓全世界看見高雄遠洋鰹鮪圍網漁船數一數二的高科技漁撈技術。
穩發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龍隱,正是澎湖旅高鄉親。
圖說:穩發漁業董事長謝龍隱董事長
謝龍隱董事長是正港澎湖西嶼囝仔,父親謝有志生于民國29年西嶼鄉竹嵩彎,白手起家、艱苦創業,1974年創立穩發漁業,有台灣「魷魚大王」美譽,至今41年,第二代的謝龍隱董事長繼承家業至今。旗下所屬各型船隻共有3、40艘,包括延繩釣船、圍網釣船、魷釣船、運搬船,並投資多家冷凍廠等水產加工事業,集團年產值高達數十億元。
2013年初,謝龍隱大手筆下訂單打造七艘新船,分別為國內五艘、國外兩艘,平均每艘船造價高達三億多元,為國內遠洋漁業界近年罕見的大手筆投資。除了可顯示穩發漁業集團的雄心之外,同時對接獲訂單的國內造船業營收更是一大挹注。
其中,穩發委託中信造船打造,噸位達1200噸的第一艘新船「穩發富壹號」遠洋漁船,已在2014年4月進水,市長陳菊還應邀共同主持進水典禮,陳菊並誇讚穩發漁業是少數台灣遠洋漁業成功典範,不論是在魚撈、海上倉儲、冷凍水產食品都有一定的成績,打造新船的投資更為高雄漁業造就新紀元。

高雄圍網漁船作業 2/2國家地理頻道全球首播

也是台灣之光!國家地理頻道2月2日起每週一晚上10時將播出「綻放真台灣」節目,將台灣全球第一的特色產業介紹給全球,第一集播出「搏命的漁人」,即是拍攝高雄市美式圍網漁船的高科技漁撈鏡頭。(海洋局提供)

2015-01-29  14:00

〔記者黃建華/高雄報導〕也是台灣之光!國家地理頻道2月2日起每週一晚上10時將播出「綻放真台灣」節目,將台灣全球第一的特色產業介紹給全球,第一集播出「搏命的漁人」,即是拍攝高雄市美式圍網漁船的高科技漁撈鏡頭。

  • 國家地理頻道是選中高雄市穩發漁業公司的「穩發606號」漁船作為掌鏡漁船,作業漁場在中西太平洋,透過節目的播出讓全世界看見高雄遠洋鰹鮪圍網漁船數一數二的高科技漁撈技術。(海洋局提供)

    國家地理頻道是選中高雄市穩發漁業公司的「穩發606號」漁船作為掌鏡漁船,作業漁場在中西太平洋,透過節目的播出讓全世界看見高雄遠洋鰹鮪圍網漁船數一數二的高科技漁撈技術。(海洋局提供)

海洋局表示,高雄市遠洋漁業的產量有64.5萬公噸,產值有318億元,這次國家地理頻道是選中高雄市穩發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穩發606號」漁船作為指標的掌鏡漁船,該公司擁有4艘美式圍網漁船,作業漁場在中西太平洋,透過這節目的播出讓全世界看見高雄遠洋鰹鮪圍網漁船數一數二的高科技漁撈技術。

海洋局說明,高雄市是遠洋漁業重鎮,鰹鮪圍網漁船有34艘,年產量約21萬公噸,產值約106億元,鮪釣漁船約有500艘,年產量約11萬噸,產值約127億元,此外還有102艘魷釣漁船,年產量約12萬公噸,產值約30億元,其中有90艘兼營秋刀漁業,年產量約18萬餘公噸,產值約50億元,已超越日本躍居全球第一

海洋局指出,國家地理頻道是一個製作紀錄片相當具有國際性水準的頻道,共有163個國家播出,2億5百萬觀眾看到;「綻放真台灣」介紹魚的故事影片,也是台灣漁業發展上重要的歷史紀錄,極富教育意義,適合全家闔家觀賞台灣的驕傲。

11751747_853370141378598_7786471113010473831_n「穩發606」的圖片搜尋結果11745793_853370158045263_8815501708767901186_n  

穩發大世紀_穩發創始人 - https://goo.gl/u1QARP

綻放真臺灣:魚之島(Taiwan to The World)國際記錄片製播及人才培育計畫,為NGC與外交部共同合作,2015年2月將推出第五季「Island of Fish 魚之島」,主題包括:臺灣得天獨厚的魚類生態、豐富多彩的觀賞魚、臺灣捕魚團隊之跨國捕魚實況、高經濟價值魚類養殖科技突破、以及魚料理的極致追求,片中呈現驚心動魄的史詩冒險之旅,以及台灣人冒險犯難、不斷創新的精神。
魚之島:搏命的漁人:上集╱下集 Taiwan Island of Fish: EP 1, 2: Big Catch
在中西太平洋海面上,來自台灣的圍網漁船「穩發606」以每小時12海浬的速度前進追逐著魚群,這群離家大約5000公里的討海人要經過最少二年的時間才能夠回家,而每一次出海,這群漁人要在30天內捕撈到900噸的鰹魚和鮪魚才能夠再次回到陸地。漁撈長帶領著來自6個國家,總共37名船員在海上遇見各式各樣的挑戰與阻撓,他們是否能夠在短暫的時間內達到他們的目標?
魚之島:黑潮的承諾 Taiwan Island of Fish: EP 3: Promise Fish
金黃色的鬼頭刀魚每年都固定拜訪台灣,這短短五個月的漁季是台東成功港漁民的重要生季,年輕的船長陳益禕傳承著爸爸鬼王的封號誓言要打破成功港捕撈鬼頭刀魚的紀錄,當所有船隻都為了躲避颱風而進港時,陳益禕冒著風浪成為颱風天出海捕魚最晚回港的船長。為了更了解鬼頭刀魚的生態,全台灣唯一做鬼頭刀魚標放研究的學者江偉全博士跟著鬼王船長一同出海進行鬼頭刀魚的標放作業,他們會在海上遇到哪些突如其來的狀況呢?
魚之島:訂作一條魚 Taiwan Island of Fish: EP 4: Fish Made-to-Order
對台灣來說,漁業可是大生意,養殖漁業更是台灣之光。隨著全球漁獲量日漸減少,人類卻對漁產需求日益增加,漁業的繁養殖及加工將是明日之星。劉天和是台灣養殖漁業的異類,比起賺錢他更重視健康。台灣饗客愛吃台灣鯛,島上也盛產此魚。它身上有個總是被扔掉的部分,卻可能解決全球醫療危機。有數百萬人需要安全有效的眼角膜替代品,賴弘碁努力了九年,終於有所突破:他認為答案就在台灣鯛裡。這兩個企業家都希望做好事造福人類。劉天和認為健康要從飲食著手,賴弘基則是希望讓盲人重見光明,他們兩人都各有偉大的願景,但他們是否能讓理想成真?
魚之島:神奇水族箱 Taiwan Island of Fish: EP 5: Amazing Aquarium
在一個小小的水族箱裡,到底能夠有多少的變化?在台灣,有兩個觀賞魚的愛好者,就沉浸在這樣的水底世界中無法自拔。一個是水產養殖博士林育禾,研究觀賞魚人工繁殖技術超過三十年,打造出台灣最大的觀賞魚出口王國,將各式各樣的觀賞魚送到世界上許多角落。另一個是國小自然老師-吳欽鴻,為了參加世界杯孔雀魚大賽,努力配種出最美麗的孔雀魚,期待能夠拿下世界冠軍,為台灣爭光。兩個人都將台灣的觀賞魚推向國際舞台,而他們培育出的魚,也將踏上一段充滿冒險與挑戰的神奇旅程。
魚之島:台灣好吃魚 Taiwan Island of Fish: EP 6: Taste of Fish
台灣四面環海,得天獨厚的洋流帶來了各式海洋生物,豐富了魚獲,也養成了台灣人愛吃魚、會吃魚的飲食習慣。但是全球性的漁業資源日漸匱乏,食物與人類的關係已經悄悄改變,許多廚師開始醞釀一股海鮮料理的新思維,愛吃魚的台灣人也有了一套善待海洋的永續料理方法,師傅們用低經濟價值的小魚創作出色香味俱全的高級料理,也有廚師利用熟成方式帶出魚肉不為人知的鮮甜滋味。常被人忽略的小魚躍上餐桌成了主角,愛吃魚的台灣人,讓海鮮料理不再抵觸海洋保育,創造出永續魚饌的無限可能!

綻放真台灣:魚之島〈第五季〉 @ 瘦の思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jLqeqt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