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娟說「陪伴父母的老去就是預習自己的老」 ,但如果從年輕照顧父母到自己也老了呢?他寧可一天花兩千多請看護照顧,也不願被母親綁在旁邊。長照「用生命交換生命」,既未必能給親人較好的照顧,對自己何嘗不是一種傷害。然而,很多人並沒有其他選擇,只能無可奈何的選擇「靠自己一人走下去」,據說現在即將出現長照3.0 ,聽起來實在很像win 10不斷推出的新版本,改進的功能實在也不多-全台每年約20多萬人使用鼻胃管,管餵機會更高出日本5倍以上-從瓊瑤、張曼娟、龍應台談長照  http://tinyurl.com/y3alhtyk


死亡前平均被照顧年限 7.3 年,換算所需照顧費用 250-700 萬元,此費用為長期性每月照顧費用,包括聘僱看護或入住機構的費用,平均每月 3-8 萬元不等,其他營養品、尿布等支出都還未計算入內;另外一次性支出的費用如輪椅、特殊床等,費用預估 4-20 萬元,由此可見長期照護所需費用帶來的經濟壓力很大。
〈高齡退休觀察〉老後照顧費用上看700萬元  https://bit.ly/3rRpOkv


新竹市朝山國小位於中華路旁的舊校舍雖曾一度轉做原住民文化園區,但後續已無使用荒廢多年,市府有意轉作長照機構。記者張裕珍/攝影
新竹市朝山國小遷校27年,中華路旁的舊校舍雖曾一度轉做原住民文化園區,但後續已無使用荒廢多年,今年傳出市府有意轉作長照機構,但還無具體進展。民代期盼加速活化,也希望能保留公共空間給地方使用,市府衛生局長陳厚全說,正在著手智慧長照機構效益評估,後續將研議將公益空間列入附帶條件,鼓勵業者參與。
朝山國小原址因中華路拓寬,導致原有校地不敷使用而遷址,留下的老舊校舍曾繪製上原住民圖騰,作為原住民從事文化活動、聚會的空間,但近10年來閒置未用。走訪朝山國小舊校舍處前方雖留有大樹、草地與水泥空地,但早已人去樓空、了無生氣。
荒廢校舍長年無人管理,成了「蚊子館」。平地原住民市議員林慈愛說,這裡過去雖曾有族人舉辦豐年祭等活動,但在那魯灣部落已打造文化聚落後,族人都就近在部落活動,也未曾再使用過朝山國小舊址,「荒廢很久了」,希望市府能有更好的運用。
市議員廖子齊追蹤朝山國小舊址活化案,她說,原本希望能活化作社宅,但市府認為不適合,之後則提出希望整修作為實驗教育基地,因為竹市是非常適合發展實驗教育的城市,擁有不少共讀、共學團體,既然市府有意作長照,她將爭取公益回饋空間。
廖子齊說,朝山國小舊址就位於中華路旁,交通往來便利,未來若要以BOT方式活化興建長照機構,希望能有供公共使用的幼托、社區活動空間等,為地方創造雙贏。
陳厚全說,市府依校舍退場相關辦法作業,朝山國小舊址用地不大,無法興建社會住宅,因此規畫朝智慧長照機構方向辦理,但一塊地活化需要不少時間,前陣子歷經文資提報審議,確認50年舊校舍的倉庫不具文資價值後,目前著手長照機構效益評估。
陳厚全也提到,長照是未來發展趨勢,以新竹市而言,整體長照量能仍缺,東區因為寸土寸金,幾乎沒有住宿型的長照機構。目前進行長照機構效益評估,希望能有廠商有意願進駐營運提供長照服務,在財務可行的前提下,鼓勵廠商規畫公益回饋空間。
新竹市朝山國小位於中華路旁的舊校舍雖曾一度轉做原住民文化園區,但後續已無使用荒廢多年,市府有意轉作長照機構。記者張裕珍/攝影
新竹市朝山國小位於中華路旁的舊校舍雖曾一度轉做原住民文化園區,但後續已無使用荒廢多年,市府有意轉作長照機構
竹市這間國小舊址荒廢多年 市府擬活化推長照機構 | 桃竹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4aQUPKY


74歲無意識婦人臥醫院病床近2年 判賠54.9萬元遷出還床
 婦人躺臥醫院病床近2年,橋頭地院判遷出還床。(資料照)
74歲無意識婦人臥醫院病床近2年 判賠54.9萬元遷出還床 - 高雄市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NLGghn
 2023/07/10 15:12
〔記者蔡清華/高雄報導〕高雄市1名74歲婦人2021年7月底,因心肌梗塞疾病入住高雄一家大型醫療機構,一住竟長達近2年,雖然已無意識,但生命徵象穩定,院方去年7月起,多次催告辦理出院,但家屬認為病人尚未痊癒拒不出院,院方向法院提出遷讓病床訴訟,判被告需賠償54.9萬元醫療費用,並遷出還床,仍可上訴。
 判決指出,醫院主張,該院為急重症醫療單位,所有病床皆為急重症病床。被告因心肌梗塞,自2021年7月30日起住院接受治療,經過1年的治療,主治醫師認為病情已過急性期,血氧、呼吸、心跳及血壓等生命徵象穩定,無注射點滴、抗生素,亦無使用呼吸器需求,病況穩定,達出院標準,辦理出院。
 院方自去年7月8日起,多次由人員以口頭通知被告家屬,去年9月30日寄出存證信函通知被告,應於30日內辦理出院手續,然迄仍未辦理,繼續占用病床。被告結算至今年6月13日尚未清償之醫療費用54萬9305元。
 被告家屬則稱,病人迄今仍昏迷、未恢復意識,當時之執刀醫師有醫療過失,導致病人尚未完全康復,甚至腦部大部分面積壞死,現每半小就會產生大量痰、想咳嗽、臉部脹紅,需要抽痰,有時心跳每分鐘達180下,另有褥瘡未康復,需要清創,仍有住院必要。
 橋頭地院審理認定,醫療契約確已終止,應出院遷出病床,並應給付醫療費54萬9305元,全案仍可上訴。
74歲無意識婦人臥醫院病床近2年 判賠54.9萬元遷出還床 - 高雄市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NLGghn


老翁戀上越南看護過戶百萬身家 子女怒告卻敗訴! - 四方報

長期照顧照病比一比六十/照顧服務員的照病比是一比九到十/長照


惡劣!8旬老翁遭印尼看護甩巴掌打頭 被虐畫面全都錄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HX7NHw

長期照顧照病比一比六十/照顧服務員的照病比是一比九到十/長照長期照顧照病比一比六十/照顧服務員的照病比是一比九到十/長照


人生60才開始! 高齡綜合型保單問世
By 朱漢崙,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3日, 2018
在過去的年代,只要是超過60歲以上的人口,往往會成為保險公司的「拒保戶」,但隨著醫學進步帶動國人壽命延長,再加上政府大力鼓吹長照等高齡化社會所需的保險,使得60歲再也不是國人投保的「終點站」,反而是相關的「綜合型」保單越來越多,其中,國泰人壽在月前推出的「三合一」綜合型保單,最高投保年紀75歲,即為一例。
國泰人壽這張「三合一」保單,主要是針對中高及高齡人口推出,保障範圍涵蓋阿爾茲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及癌症等三種老年人最常見的病症,而且投保年紀以75歲為上限,50歲為下限,等於告訴投保人,即使是快50歲,規畫保險仍為時未晚,甚至是60歲或70歲,也能搭上「保險」這班列車。國泰人壽執行副總林昭廷對此表示,這是業界首度推出高齡專屬特定疾病保障的保險商品。
除了國壽之外,富邦人壽也有推出具有「綜合」性質的保本型「類長照」保險,該保險是以殘扶險為基礎,再附加一些和失能導致無法自理生活的保障。
尤為特別之處在於,這種繳款20年期的「類長照險」,許多都是夫妻雙雙投保,以彼此有照應,或是為父母投保。相關業務員指出,這種保本型的類長照險,倘若被保險人期間一直都沒有用到保險給付,則在被保險人身故之後,受益人可拿回先前所繳的全部保費;以價格來看,倘若投保人40歲,希望失能之後,每月可得到3萬元的保險給付,則每年繳交保險,大約在3萬5千元左右,符合一般受薪階級的所得能力。
國泰人壽引述衛福部在民國100年對失智症的調查結果,並以內政部106年7月的人口統計資料估算,65歲以上的年長者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因腦部神經退化疾病所引起的各類失智症裡,阿爾茲海默氏症占比最多,比重已超過60%,顯見中高齡人口極需相關的保險商品,來以防萬一,因此特別開發上述的三合一保單。
至於價格及保額,國壽指出,最低保額為30萬元,以50歲男性為例,投保保額30萬元,年繳保費約1萬680元,相當於每個月繳交890元保費,就能享有高齡者專屬保障。
國壽還特別列舉其他保單特色指出,有別於過去多達10多個健康告知問項,為了便於高齡客戶回答,客戶僅需告知身體健康狀況和近年病史等簡單7個問項即可;此外,甚至自投保第2年起,若罹患阿爾茲海默氏症或帕金森氏症,除可每年領取保險金及免繳續期保費外,未來仍可持續享有癌症保障,不會因為已開始領取阿爾茲海默氏症或帕金森氏症的保險金之後,倘若投保人後續還得了癌症,就無法取得相關保險給付。


照顧者獨白/錢燒光顧爸爸 自己老後不敢想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8-12 17:05聯合報 記者梁玉芳╱即時報導
專家認為,長期照顧等於生命交換的歷程。 圖/報系資料照
專家認為,長期照顧等於生命交換的歷程。 圖/報系資料照
照顧者:胡哥/家中獨子,照顧九旬老父,父親跌倒後住進安養中心5年
一切都是由一次跌倒開始的。
九十二歲的老爹早有巴金森氏症,跌倒後顱內出血,得要有人照顧。我要工作,家裡只有我和老爹,也只有請外勞或送養護機構。政府的居家服務,一天只來一小時,也就不用考慮了。
家裡太小沒地方給外勞住,也沒有無障礙設施,只好送機構了。
老爹擔心讓我多花錢。我哄他:「你是老兵,政府出錢照顧你啦。」其實我就是那個「政府」。
●看更多相關報導:長照計算機 付了父母的長照費用,那自己呢?
選了離家半小時的醫院附設護理之家,我查過,是大台北地區最便宜的,四人房一個月只要三萬九,伙食全包。我天天去看他,陪他吃飯。
護理之家不是家,更像是醫院。很多家屬天天去,都熟了,有人會抱怨,翻身拍背不確實,餵飯餵得很趕,我覺得這些都很難改善,照服員一對多,那麼多老人要處理,你吃得慢,她沒時間等你;除非你請外勞,一對一。我一直在想,如果當初再多花一筆錢請外勞,我爸是不是不會退化得這麼快?
這些都不會有答案,我也只能做當下最好的選擇。老人家狀況說變就變。突然他就吞嚥困難,再後來,吸入性肺炎,從此,他不是在醫院,就是由護家往醫院的路上。
我算過,他不斷從護家送急診、住院,五年重演21次;插管(氣管內管)搶救五次。也是這個時候開始,我的薪水從小透支變大透支。
住院得付兩人房差價,一天兩千元,看護一天也是兩千,一住院就一個月多花十二萬;住院期間,護家的錢照付,三萬九,只是會扣伙食費還給你,一天拿回兩百八。好吧,不無小補。
醫師說,白蛋白偏低,要不要自費打白蛋白?當然要啊。一次打三瓶,一瓶快兩千,六千又沒了。我爸連血紅素都低,醫師說要照胃鏡,才能確定是不是消化道出血。
九十多歲老人家,要這麼折騰嗎?不要照了。好,那胃藥就得自費,這算小錢啦。
一次住院就衰弱一次。從兩星期可以出院,到一住就兩個月。從第一次住院,他就開始插鼻胃管,灌牛奶;最後兩年半,連牛奶都不容易灌了,得用feeding pump(灌食幫浦),加上feeding bag,一個月大概六千吧。
有一次看護跟我說:「你不要再跟你爸說『我明天再來看你』了,這樣,他會等你,他要走,也走不了。」
她說,「要不要走安寧(緩和醫療)?」至少,在安寧病房,不用病房費,我也不用請看護,安寧護士會弄好好的。
看他連咳痰都沒有力氣,真的是我拖住他嗎?還是我是為了省錢才讓他去安寧的?我非常煎熬。
現在,一切都過去了。我爸也走了半年。他走了,我的錢也光了。你說我的老後嗎?我沒有小孩,現在也沒有力氣想那麼多,這到時候再說吧,反正像我這樣遭遇的人很多啦。對政府,最好給人民「顧老假」,家庭不一定會有小孩,但一定有老人,對不對?
【胡哥口述/記者梁玉芳整理】

長期照顧照病比一比六十/照顧服務員的照病比是一比九到十/長照  


「孝順」二字到底害死多少台灣人?一名未婚女性的淚水,值得20年後的你我警惕…
By Mot Times明日誌, www.storm.mg查看原始檔
「回家照顧老人一星期,你就知道什麼是人生!」一個人照顧尿失禁、鬧起脾氣來連飯都不願吃的年邁父親,究竟多讓人心力交瘁?一部短劇《媽媽不見了》道出台灣年輕人未來20年可能的模樣:
媽媽離家出走後,原先專注於事業的明儀只能一人扛起照顧爸爸的責任,重要的會議被干擾、連海外工作機會都放棄、甚至影響和男友的感情,但為爸爸付出再多也只換來一句句數落,好像自己什麼也做不好……
替爸爸清洗身體後,明儀在陽台晾著被老人家尿濕的床單,望著這座城市一陣迷惘。明明有個重要會議要開,出門前,尿床的爸爸卻鬧脾氣說不想吃早餐。
明儀憤怒了,她對老父親大吼「你給我吃!起來、起來、起來……」,最後父女倆竟委屈地抱在一起痛哭。她蹺掉會議,替老人家善後那滿室臭氣。
就連明儀也不懂為何要對爸爸大吼,不懂那些憤怒何來,只知道自己的人生原本不該是這樣。年過30未婚,明儀外貌亮眼在公司也備受器重,生活人人稱羨,但在媽媽一通電話離家出走後,她的自信與自由全都毀了。
放棄海外工作照顧爸爸,卻換來一句「你們年輕人只替自己想」
爸爸脾氣不好,對家務極為挑剔,早餐沒菜脯蛋不爽吃,怒氣來了便拿起雞毛撢子羞辱妻子、將杯子甩成一地碎玻璃——或許終於受不了這樣絕望而緊繃的生活,媽媽撥了通電話告訴明儀「那個家我不會再回去了!」便瀟灑地拖個行李箱離家出走,換上一身許久未見的亮麗妝扮,腳步好輕盈。
「反正妳不是很行?」這句聽來實在嘲諷。原先家務和爸爸都由媽媽一肩扛起,她走了,明儀才發現自己什麼都不行,原來生活不是那樣理所當然。
小時候我們總跟爸媽說「長大以後就養你」,但在爸媽老後,我們真的能忍受一個大小便失禁、排泄物臭氣滿室、還隨時鬼吼鬼叫的大嬰兒嗎?原先總是帶著自信笑容在職場上極為風光的明儀,漸漸笑不出來了。
買個早餐卻被嫌菜色差,去警局接回惹事的爸爸,他在大馬路中央鬧說要開門下車。原先可以外派到海外發展的,卻為了爸爸被困在台灣,明儀還來不及表達任何不滿,爸爸就先拋出一句句尖銳指控:
「你們這些年輕人只會替自己想,也沒替老人家想,算了啦,時代不一樣!」
「連飯都弄不好,難怪妳會嫁不出去!」
媽媽離開後,明儀才發現子己連垃圾都不會倒。「等一下、等一下!」她手提兩大包垃圾無助奔跑——但,命運怎會讓你「等一下」?清潔隊像嘲諷她的人生一樣,直直往前開,跑到手中垃圾散落一地,明儀也只能狼狽地彎腰撿著,撿了那一個又掉了這一個,像極她此刻的人生。
「不要太過份了,難道照顧妳爸是妳媽一個人的事嗎?」
「反正我什麼你都不滿意……你怎麼這麼討厭、討厭、討厭,討厭死了!」工作與家庭雙重壓力下,明儀終於忍不住對爸爸失聲吼叫,同時也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媽媽抓回家,把她認為媽媽本來該負的照護責任全都丟回去。
母女重逢時,明儀看見媽媽臉上許久未見的笑容、快樂在鄉間小食堂打工,她的第一反應是「憤怒」。明儀認定是媽媽的任性毀了家庭,對媽媽咆哮、宣洩這陣子的委屈,這時旁人一句吼叫,卻讓她說不出話了。
「不要太過份了,難道照顧妳爸是妳媽一個人的事嗎?錦秀(媽媽)這輩子除了做人的媽媽、做人的牽手,難道這輩子不能讓她做一次陳錦秀嗎?」
難道照顧爸爸,真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嗎?這句質問讓明儀柔軟下來,她陪伴彷彿飛出牢籠小鳥般快樂的媽媽,開始去理解媽媽離家出走的原因以及婚姻種種。
本來勤儉到只敢撿女兒舊衣服來穿的錦秀,在好友陪伴下,試了從前完全不敢碰的爆乳低胸禮服,明儀一問才知道,原來朋友要替媽媽辦演唱會,原來媽媽曾頂替胡亂投資的爸爸入獄,在監獄裡用歌聲療癒獄友們,還拿了歌唱比賽大獎!憶起媽媽入獄那段時間,明儀只記得爸爸說,媽媽要「去朋友那裡住一下」……
「為什麼父母的事情,我們這些做兒女的永遠都不知道?」母女倆在海邊慢慢走著聊著的時光,或許是她們此生最貼近彼此的一刻。
而當媽媽穿上華麗禮服、高歌至個人演唱會謝幕後,她會回到那個家,繼續默默忍受照顧老病丈夫的絕望生活嗎?明儀與錦秀,究竟最後會選擇怎樣的人生?
別讓「孝順」綁架你的人生
《媽媽不見了》一劇係由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鄭文堂導演拍攝,戲裡滿是他對年輕人的擔憂,以及對傳統家庭婦女的不捨,許多照護責任理所當然落到女性身上,而明儀與媽媽,正是台灣女性處境的代表。
劇中,錦秀不堪照護壓力而逃離丈夫,明儀也開始考慮是否該拋下爸爸遠走高飛,畢竟照顧年邁家人那麼心力交瘁,沒有未來只能等死,最可惡的是他不會感激你,只會嫌你做得不夠好,「孝順」很常只剩下「順」,必須順服得那樣理所當然,綁架了所有人的人生。
《媽媽不見了》劇中兩名女性的困境,究竟能找到怎樣的出路?隨著台灣社會越來越老、孩子生得越來越少,未來20年老病之人必然成為照護者最沉痛的惡夢。照顧老人家並不是任何一個人該獨自扛下的責任,必須全家共同分擔、或是尋求社會援助,而不管在哪一個國家,長照都是政府無可逃避的議題……


 

退休理財術-掌握3要訣 退休後不破產
By 魏喬怡,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7日, 2017
把握3要訣 退休無憂
退休生活若20年,該如何避免陷入破產窘境?壽險業者指出,就勞動部統計,台灣平均退休年齡60歲,已退休族平均退休金只有163萬元。若以月領換算,平均每月金額約1.2萬元,頂多維持基本生活開銷,但就目前物價水準,退休族日常花費每月至少要3萬元才夠用,而醫療支出每年則是大約10~20萬元。即使不考慮旅遊度假、購買奢侈品等需求及通貨膨脹,60歲退休,活到80歲,退休金至少要準備920萬元。
然而壽險業者指出,920萬元是不夠的。因為目前0歲的男性及女性平均餘命分別大約是76歲及83歲,然而估計40年後,男女性平均餘命可能分別會成長到82歲及88歲甚至更高齡
據內政部2017年2月公布的資料顯示,台灣的老化指數已破百,意味著台灣的老年人口人數已超過幼年人口,所以除了養兒防老之外,更應該聰明地養個保險孩子。
全球人壽商品部助理副總鄭中安表示,辛苦大半輩子後,如何讓自己退休生活是有尊嚴、有活力的,其實是有祕訣的。只要掌握以下3要訣就可輕鬆地準備退休。
一、及早準備,以時間換取空間,善用複利,累積足夠的退休金。
二、選對工具,藉由具備長期且穩定性高的金融工具累積資產,及創造終身穩定的退休收入來源。
三、專款專用,妥善利用不同保險商品專有的特性,為每一個夢想創造一個專款,擘劃完美的退休生活。鄭中安進一步解釋,在做退休規畫時,最好要考慮到多元幣別配置,例如用美元搭配新臺幣。雙幣別好處,不僅可降低資金集中在單一貨幣的風險,也能降低匯率及利率波動風險。
壽險業者也建議,要先檢視自己目前的保障額度,再根據自己每年儲蓄金額、距離退休年期,來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商品以及繳費年期等。舉例來說:距離退休還有10年以上的青壯年,通常這些人同時還肩負著家庭經濟主要來源的重責大任,可以選擇在繳費期間內具有保障功能,且又能在退休時可選擇轉入投保即期年金的利率變動型增額終身壽險。
此外,很多青壯年認為已投保了傷害險來對抗造成殘廢時的風險,然而因為有許多殘廢的肇因是源自於疾病,且殘廢後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照護(依照統計資料顯示,國人一生的長期照護需求時間平均為7.3年,而每個月所需要的照護費用,依照情況不同約2.3萬元~7.6萬元),因此對於殘廢風險轉嫁,更應考慮加保提供一筆給付+月月給付的殘扶險,才能幫自己建構萬全的防護傘。


 

用對經營模式 照服員必不低薪
2017-03-14 06:00
推文到plurk

◎ 倪榮春
近日社會各界對長照人力不足的問題,紛紛提出建言,有建議對照服員加薪者,有建議將時薪改成月薪者。但依我多年實務經驗觀之,這些方法都只是隔靴搔癢。
無可諱言,長照政策長期缺人手,最大的問題就是照服員「低薪」。但政府規定,居家照顧服務費用每小時二百元(案主自付額+政府補助額),如果每個居家服務機構,都像我們一樣發給時薪一八二元,則照服員每天工作八小時,一個月廿二天,就有一七六小時。一八二元×一七六小時=三二○三二元,再加上政府自今年一月一日起,凡每月服務時數達一三○小時以上之照服員,另發給轉場交通費五千元,及專業證照加給一千元,合計月入就有三八○三二元,怎會低薪呢?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其他居服機構時薪都是一七○元,你們卻能發到一八二元呢?關鍵就在於,我們是共勞共享的「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
勞動合作社係以社員共同經營的方法,透過整體名義,向外承攬勞務,每位社員之身分除為合作社之勞動力提供者外,亦是合作社之經營者,必須共同參與決策,承擔責任,也就是說,照服員既是勞工也是老闆,不會有中間剝削的問題,而且財務公開透明,所以我們的時薪才能這麼高。
不僅時薪高,我們還有許多福利,如子女教育補助費、交通補助費、三節禮金、生日禮金、年終獎金、護腰補助費…等琳琅滿目,難怪人家找不到照服員,我們卻是照服員在外面排隊等著要進來,而且我們的離職率是「零」!
(作者為屏東縣第一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經理;前屏東縣政府社會處長)


 

護理師的告白:1 人顧 60 人、評鑑猛造假的長照界我實在待不下去! | BuzzOrange - https://goo.gl/1T4PMj

護理師的告白:1 人顧 60 人、評鑑猛造假的長照界我實在待不下去!
Posted on 2015/05/21
《長照服務法》雖已通過,但對老人家與家屬的幫助仍待落實。
文◎羅芋宙
長照機構第一線護理人員的告白
長照機構是把機構當成旅館,外觀做得漂漂亮亮,卻做不到照護基本動作,也把護理人員當作「高級服務員」,家屬要什麼,就得給什麼。長照機構充滿缺失政府都不知道嗎?那麼評鑑又是怎麼通過的?長照很有前景,然而護理人員對未來非常悲觀。
淡淡的消毒水味,優雅溫馨的居住環境,這是新北市一家評鑑優良、收費不貲的護理之家,也是護理師慧楨(化名)離開忙碌的醫學中心後,選擇奉獻護理專業的地方。沒想到,半年之後,她再度做了逃兵……,以下是她的自述。
照病比懸殊,根本照顧不來
我一畢業後就曾待過長照單位,後來從長庚醫院離職後,不想再回去輪三班,大多長照機構會讓我們選班表,符合我的需求。加上我很喜歡與病人相處,長照步調慢,能有更多時間陪伴病人聊天,於是我選擇到護理之家工作。
護理之家中,老人家最多,大部分是喪失自我照顧能力,但這三年有點改變,以前沒事不會進來,現在高收費的機構做得像「家」的感覺,很多有錢人移民出去,爸媽就住這邊。
長照機構的收費,中南部每月大概二、三萬元,台北收費三萬五千元到六萬元不等,如果住三萬五千元的大概是五人房或通風不好,這還不包括額外費用,例如你要整天吹冷氣,就要再加錢。花錢買了床位,美其名有護理人員在看,事實上都是外籍看護,期待有好品質是不可能的
們護理之家有一二○個病人,一個班兩個護理人員,人力比是一比六十。院方會向家屬說,「每層樓都有護理人員」,但那是我 cover 兩層樓。我通常只能固定待在病情嚴重的病患那層,其他如失智的,基本上很難去理會,因為根本無暇照顧。
每次我向家屬說我要照顧六十位病人,家屬都嚇到,他們說你要跟老闆講不能這樣!我說如果我反映有效,早就改善了。
長照機構照服員工作量大,老人家常無法得到最佳的照顧。
至於照顧服務員的照病比是一比九到十。但事情很多,灌牛奶、翻身拍背,還要打掃拖地。所以有的病人大便很久了,也不可能馬上換,就這樣讓他們浸著大便一個小時;這種照顧品質很容易造成紅臀、細菌感染,屁股的壓瘡永遠不會好。
病情允許的阿公阿嬤,一定要下床坐在輪椅上看電視,照服員抱著完全沒有支撐力的老人家上下床,非常吃力。阿公阿嬤很脆弱,手一拉就骨折脫皮,如果你有時間慢慢翻身,就能盡量避免傷到他們。可是照服員要做的事太多,他們只想快點把事情做完,例如一天要洗三十幾床老人,只好亂洗!有洗就好
評鑑前地板猛打蠟,無視病患安全
我以前看鄉下的照服員,外籍的、台籍的很多都會偷捏阿公阿嬤,因為老人家一直叫,工作量太大,會很煩!我也遇過賞巴掌的,有的老人家失智,不停罵你髒話抽他的痰,他吐你口水,情緒一失控,一巴掌就過去了。生病的人光是一位就夠「盧」了,對病人情緒反應他們沒有空間去容忍
給錯藥的機率也很高。護理人員少,都是護理人員備藥,照服員給藥,我一次準備六十份的藥,照服員負責發給各床位,他們太忙,分心就會拿錯,失智老人亂抓東西吃,也沒在提防。外籍照服員犯錯太多會被送回國,我最怕的是他們給錯藥不敢講
來自越南、菲律賓與印尼的照服員,很多都不太會講國語,連我說的話都聽不太懂,阿公阿嬤講台語的很多,更聽不懂。有次我說灌完牛奶不能馬上平躺,牛奶回流到肺部會嗆到,她卻一直回答,我幾點灌牛奶,我來不及了!還有一位看護把病人餵到嗆到,我說不准餵!她以為我怪她沒餵,反而愈餵愈快,一邊點頭一邊塞,病人那次就造成吸入性肺炎。
老人家除了醫治診療,其實更需要的是有人關心與尊重。
工作量那麼大,誰會跟阿公阿嬤聊天?誰會給他們好臉色?我印象很深刻,有位老人他失智了,每天一直喊,大家都覺得他煩;有次他跟我說,我們老了住在這裡就是沒尊嚴了!我聽了好心酸。老人家喜歡被讚美、聊往事、聊孩子,有位病患四肢萎縮,只剩一顆頭還正常,只有我發現他會講話。
我們的護理之家是衛生署環境評鑑優等,每年評鑑前都會打蠟,打得光鮮亮麗,連我穿著標準護士鞋都無法止滑,所以我們病人跌倒率很高。我聽其他護士講,有次看護因為地板太滑滑倒,老闆竟然下令「不准跌倒」!
評鑑委員早知道會作假
但家屬不會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在意的是「感覺」。院方會向家屬解釋說,爸爸四肢軟弱無力,無法控制爸爸行為,從輪椅站起來就跌倒了,家屬都會接受這種說法。
長照有分護理之家與養護中心,都有規範人力比,但包括各大醫院評鑑都會作假。我曾聽到院方驕傲地向評鑑委員說,很少有護理之家那麼多護理人員吧?坦白說,評鑑委員都知道會作假,長照人力比一比三十是常態了,大家都心照不宣
不僅如此,很多私立長照機構是私宅,連安全疑慮都作假;例如逃生空間不夠大,甚至電梯是救護車推床進不去的,病人要急救時,只能用床單把病人扛下去;我們那間則是沒有逃生梯,逃生梯就是樓梯,怕阿公阿嬤跌倒或逃走,我們會用網子封住樓梯口,評鑑時拆掉,等評鑑委員走再掛回去。
長照機構是把機構當成旅館,外觀做得漂漂亮亮,卻做不到照護基本動作,也把護理人員當作「高級服務員」,他們要什麼,我們就得給什麼。
之前有家屬硬要他爸爸灌薑汁,他爸有胃潰瘍,我說不能灌會吐,院長回我,他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盡到告知責任,請家屬簽切結書就好了;的家屬堅持要家人吃某種藥,可是連藥名都沒有,我怎麼知道那是什麼藥?院方也說簽切結書就行。他們很怕家屬退住,就收不到錢了,因為各機構都在搶病人
我在急重症待過兩年,長照界很少急重症出來的,所以護理長很想栽培我。其實,會來到長照界很多都是被醫療界淘汰的護士,有的連注射位置、濕敷乾敷都搞不清楚,有位病患嘴巴破皮,學妹竟然在他嘴巴裡擦優碘
有次收了一位新住民,入院沒有做傳染病篩檢,一周後,醫院打來告知疑似肺結核病人,他們竟然要家屬帶著病人坐計程車走!事件爆發後,我說不行,我一定要離職,這個護理之家太多不合理!
長照機構缺失處處,評鑑照常過
護理長勸我,很多護理之家鐵門拉下來,鐵門內是沒有護士的,有的還是「標竿」,「我們這家已經算中規中矩了,你要檢舉,檢舉不完。」她還說,你認為這些缺失,政府都不知道嗎?你認為那些評鑑是怎麼過的?叫我自己去想這些問題。
長照很有前景,但我對未來非常悲觀,以後只能給外籍照服員照顧,也不用奢望能有尊嚴,要有尊嚴可以,每個月最少準備六萬元。而我呢?背離護理理念的長照環境,我是沒有打算再回去了。〈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 1472 期〉

======================================

失智老人急速增加 日本政府這樣做|國際|即時|天下雜誌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失智老人就像幼兒一樣,會到處亂晃、走失。人口老化嚴重的日本最應該要瞭解失智,因為去年日本有超過1萬700名失智患者走失,相較於前年增加了460人。

走失的失智老人可能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日本現在有1000多萬名80歲以上居民,百歲以上女士足以填滿整個洋基球場。日本已有1/4居民超過65歲,工作適齡人口急速減少,生育率去年降到歷史新低,延續前3年跌勢,平均餘命則高得不尋常。

目前已有520萬日本65歲以上老人失智,2025年人數將增加至730萬人,粗佔日本老人1/5、總人口1/17。除了毫無目的地遊蕩,失智症患者也會因環境發生改變而困惑,甚至破口大罵。

日本政府5月估計,去年為數百萬失智患者提供的健康與社會照護成本總計達14.5兆日圓,其中近半由患者家屬負擔。2007至2012年,日本約44萬人為了生病或不良於行的父母和其他親戚辭職,而這是缺工嚴重的日本最不想見到的現象。

失智老人並不只是日本的問題。到了2050年,南韓、希臘、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的60歲以上人口都很可能佔總人口4成以上,所以日本如何處理失智問題將受到全世界矚目。以下是日本政府的幾種做法:

長照險。根據這項2000年推出的強制性制度,到了40歲,日本居民每月都要支付保險費,等到了65歲或罹患與老化有關的疾病,他們就獲得資格,可以使用日間照護中心和送餐等各式服務。本制度是為了幫助老人過得更獨立,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並創造市場,讓各公司競相提供合格服務。

彈性工時。日本部分公司政策對請假照顧長者的員工不友善,但也有些公司相反。根據法律,員工可以請最多93天假照顧生病受傷的親屬,就業保險會支付40%薪水。武田藥品工業公司福利更好,提供員工最長1年的照護假;優衣庫(Uniqlo)則推出每週可有4天工作10小時,讓員工調整工作時間,來陪伴子女或照顧長輩。

失智照護訓練。醫院發現處理愈來愈多的失智患者是一大挑戰,失智患者不但會到處漫遊,還會自己拔掉針管,或為其他病人帶來麻煩。《讀賣新聞》報導,有護理師因太難面面俱到,覺得筋疲力竭。日本政府專為醫生與護理師推出失智照護訓練計畫,希望2017年底前有8.7萬人參加。

駕駛人篩檢計畫。日本每年有470起致命事故是75歲駕駛人造成,去年有38%事故涉及有認知功能障礙的駕駛人。根據修訂後的法律,疑似失智患者必須提出醫學證明,證明自己可以開車。

日間照護中心。日本約7%的65歲以上老人使用日間照護中心,這些中心努力讓患者透過煮菜、短程旅行等活動來維持心理和生理健康,部分中心也照顧小孩,或結合藝術治療。

允許回家短住。想把失智患者帶回家住一陣子的家屬,偶爾有長假時可以使用這個選項,把親人帶回家住最多30天。

搜救計畫。這項計畫在約40座城市測試,讓社工團隊和醫療專家尋找可能還沒診斷出來的失智患者,讓他們登記參加長照險計畫提供的服務。日本希望幾年內在每座城市都設有搜救團隊。

與商家合作。在失智失蹤人數名列前茅的大阪,有4家大型連鎖便利商店同意擔起「失智援助」角色,幫助似乎迷失方向的老人。這4家連鎖店在大阪合計有約3500個店面,會讓店長接受訓練,瞭解如何認出、協助失智患者,並與半公家的巡守網絡合作,透過電郵和傳真,共享失蹤老人資料庫。


在日本變老:長照設施如何成為人生最終的家?
作者 Megumi H.T.2022-05-17
在日本,高齡者入住設施的原因非常多樣,為了配合不同高齡者的需求,日本依據設施的目的、服務項目分成8大類
在日本變老:長照設施如何成為人生最終的家? | Megumi H.T. / 日本的閃閃銀光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wxa60x
說到長照、養老設施,大家第一個印象多是「安養院」。儘管在家照護已成了社會趨勢,但24小時照顧的住宿型機構依然是多數人的選擇。
在日本,高齡者入住設施的原因非常多樣,有些人是為了減輕子女的照護負擔,但也有部分是想遠離同居子女的紛擾,或一個人在家覺得寂寞、想要同齡的朋友。為了配合不同高齡者的需求,日本依據設施的目的、服務項目分成8大類。
以「接受照顧」為主的3種設施
依據日本介護保險規定而成立的「介護老人福祉設施」、「介護老人保健設施」、和「介護療養型醫療設施」,都是針對有醫療長照需求的長輩設置,僅限地方公共團體、社會福祉法人或醫療法人開設。在此簡單介紹各自特色:
1.介護老人福祉設施:
又稱「特別養護老人之家」,是照顧長輩人生末期直至過世的單位,入住長輩的戶籍也會遷過來,因此也稱為「最終的居所」(終の棲家),臨終照護為主要的課題之一。由於高齡者人數增多,現在規定只有中重度者的高齡者才能入住,輕症者則轉至其他機構。過去雖然為4人一房,但為了顧及個人隱私、在家屬探訪時能安心的交流,後期開設的皆為單人房。
2.介護老人保健設施:
這是為了銜接醫療院所、福祉單位和家庭系統的中間機構,目標是讓長輩能「回家生活」,因此提供了更多復健資源。為了順利讓長輩回到家中,機構也會與社區的家訪服務合作,一同制訂長輩回家後的復健、護理計畫。如果長輩回到家中後身體狀況又有惡化,也提供短期入住、日照復健服務。
3.介護療養型醫療設施:
這裡又稱「療養病床」,是為需要長期療養的長輩所提供,法規規定需要3名以上的醫師常駐,因此多由醫療法人經營。然而,為了整合長期醫療與照護需求的高齡者,減少保險上的使用浪費,目前法規要求在2024年底轉型為「介護醫養院」,希望整合高齡者的日常醫學管理與長期照護機能,成為兩者兼具的「入住者生活場所」。
不管是著重在介護或醫療,這三者的營運會跟著國家保險方針轉變,帶著社會福利色彩的同時,也難以按照業者理念創新。例如現在規定老人之家需設置單人房,但業界也有反對聲音表示,尊重隱私是健康人士的想法,如果有人在房間跌倒或有什麼意外,反而有其他同房者在場才方便即時呼救。在面對應多元需求的照護領域上,國家干涉範圍和現場操作的自由,依然需要更多對話、調整。
依據日本介護保險規定而成立的「介護老人福祉設施」、「介護老人保健設施」、和「介護療養型醫療設施」,都是針對有醫療長照需求的長輩設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作為「高齡者生活居所」的5種設施
為了回應高齡者的多元需求,政府也開放民間成立「高齡者生活居所」,包括「養護老人之家」、「輕費老人之家」、「付費老人之家」、「失智症者之家」與「高齡者住宅」,底下更細分成社區密著型、一般型、介護型等多種劃分,在此簡單介紹以下5大類型:
1.養護老人之家(養護老人ホーム)
這是提供65歲以上窮困高齡者的住宿設施。作為社會福利的一環,申請入住時必須提供政府機關認定的「資產證明」。入住者如果需要照護,則會轉入特別養護老人之家。
2..輕費老人之家(軽費老人ホーム)
這是提供60歲以上高齡者,因家庭或居住環境等理由,無法在家生活時的廉價住宿設施,申請者可直接與經營者簽約入住。其中再分供餐的「A型」、不供餐的「B型」、以照護服務為特色的「照護之屋」(ケアハウス)和小規模「都市型」4種。經營者多為社會福祉法人,但後期也開放「照護之屋」讓民間業者經營。
這兩者都是以地方公共團體與社會福祉法人為中心,提供高齡者一個居所。和前面介護保險設施的不同在於,這邊的入住者多為能自理生活的長輩,因此館內沒有醫療人員常駐,但定期有專人或志工探訪,目的是讓這些入住者能保持與社會的連結。
3.付費老人之家(有料老人ホーム)
付費老人之家是依據高齡者身心特性成立的住宿機構,又細分成「介護型」、「住宅型」和「健康型」。與其他機構最大的不同為,付費老人之家多為營利法人經營,為了提供高品質入住生活,對職員禮儀、日常生活服務細節要求更高,比起照服工作更像旅館接待。對入住者收取費用時,除了國家制定的介護保險費用外,也可根據館內的餐飲、娛遊設施、服務品質自訂其他款項。在東京高級地段,就有收取1億日幣入住金的高級老人之家。
4.認知症對應型共同生活介護:
這裡又稱「失智者之家」(グループホーム),與其他高齡者住所最大的不同就是只提供失智症者入住,視作他們生活場所的延伸。因此,失智者之家沒有配置醫療人員、營養師,而是根據入住者的能力分配做飯、打掃工作,是一個讓長輩與職員共同生活、像「家」一樣的住宿型服務。
5.附加服務型高齡者住宅(サービス付き高齢者向け住宅):
這種設施即高齡者公寓,可再分為「一般型」和「介護型」。雖說也有100人以上的機構,但半數多為29人以內的小規模住宅。一般型高齡者住宅中的常駐職員比較像大樓警衛,幫忙收郵件、日常生活諮詢等,再與其他日照中心、訪問護理合作,補足照護機能。
初期,政府為了增設高齡者住宅而頒發減稅優惠,一時間許多原本計畫為興建娛樂設施的用地都改成高齡者住宅。三菱不動產、野村不動產等大型房地產企業也紛紛加入興建行列。只是風潮已過,現在各地行政單位已少有招募新建高齡者住宅的消息,政府也大幅減少興建高齡住宅的補助金。
以上三者,主要由民間業者經營,提供從自立到中重症、不同經濟狀況的高齡者住宿生活。
我們在看日本長照、養老設施時,常以「安養院」一詞帶過。但日本依據服務宗旨不同,也有各種不同的設施種類。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讓社區走進來的住宿型設施
我們在看日本長照、養老設施時,常以「安養院」一詞帶過。但日本依據服務宗旨不同,也有各種不同的設施種類,在比較台灣和日本長照、養老設施時,須先注意到這點。
另外,在上述介紹中也能看到,日本曾有廣設長照、養老設施的風潮,但現在差不多飽和了,比起其他類型的機構,討論度已不如過往。但是,作為高齡者展開新生活的人生選擇之一,住宿型設施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性。
住宿型設施不是將高齡者集合關起來的監獄,就算內部有各種娛樂設施,但走不出設施大門的憂鬱,只要問問有在新冠時期住過隔離旅館的朋友就知道了。近年來,配合社區照護系統發展,不少失智者之家會在庭院舉辦「失智症咖啡」,開放居民來設施中與長輩互動;以照顧服務為主的特別養護老人之家也擔起教育責任,積極與其他機構交換經驗。
長照、養老設施不該是斷絕高齡者與外部社會連結的銅牆鐵壁,如果館內長輩身體不太方便走出門,那就讓其他人走進來!預期接下來日本住宿型設施發展,將結合地方特色發展,成為社區居民能進出的新的交流場所。
在日本變老:長照設施如何成為人生最終的家? | Megumi H.T. / 日本的閃閃銀光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wxa60x


長照系統現在的努力,是為了讓自己未來能有個理想的死亡
長照系統現在的努力,是為了讓自己未來能有個理想的死亡 | Megumi H.T. / 日本的閃閃銀光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OKZpQR
為了達成自己理想老化的未來,現在當下又能做出什麼努力呢?唯有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就是當事者,社區照護系統才能被建構完成。
我想像中最理想的死亡,是白髮蒼蒼的自己,某天坐在自家院子的竹藤搖椅上,曬著溫暖的太陽,在花香鳥語下不小心打個盹,就從此永眠。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根據調查,7成以上高齡者在進入人生最終階段前,會經歷近10年反覆入院、出院的過程,就算家中有人看護,但到臨終時期多數人依然會回到醫院,伴隨著機器的聲音,在病床上闔上雙眼。
當我想像自己的人生最後一幕時,實在不願意讓自己在醫院病床上度過最後一段人生,因此想趁著年輕力壯,看看是否能盡一己之力協助社區照護系統,以準備自己的老後生活。
以2025年為目標的日本社區照護系統
日本社區照護系統中包含了醫療、長照、預防、住宅和生活支援五大要素。為了方便民眾了解,厚生勞動省將這些要素製作成「三葉盆栽」圖示,也成為社區照護系統的代表圖像之一。
盆栽的基盤是「當事人的選擇」,及本人和家人對維持社區生活的精神準備。陶盆則代表「住宅」,居住空間作為人類基本的生活所需,社區照護系統不僅維護高齡者「住在自家」的權利,也提供高齡者公寓、老人之家等多類型居住型態,讓長輩能依自己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居所。
植物成長的「土壤」,則是由「照護預防」和「生活支援」構成。無論是送餐支援或老人會,社區中舉辦各種活動,都能協助高齡者持續與社會保持連結,維持精神面上的滿足感,更能延緩身體老化,縮短臥床時間。在營養充分的土壤下,社區照護系統的「醫療與護理」、「介護與復健」、「保健與福祉」三根枝枒才能欣欣向榮。
厚生勞動省將五大要素製作成「三葉盆栽」圖示,也成為社區照護系統的代表圖像之一。圖片來源:厚生勞動省網站
即使生病,也能在習慣的地方一直生活
作為「土壤」的「照護預防」是社區照護系統中重要的一環,每個人都希望能健康地過上老年生活,但隨著壽命的延長,我們使用70、80年的身體,一定會有衰弱的時候。尤其2025年嬰兒潮世代全面超過75歲、進入後期高齡者時期,面對病衰風險攀升的長輩,落實照護系統中的「醫療長照合作」成為現在日本的當務之急。
業界中在2000年代就注意到高齡者「在家善終」的需求,2011年時醫療領域發起推廣「在宅醫療合作據點事業」,與地方自治體、醫師會、長照機構等團體合作,構築醫療照護合作體制。為了將社區資源整合應用,日本設計出一套「PDCA」系統,首先對社區進行現狀分析,把握醫療、照護使用者的現狀,並依據社區特性,推算未來人口動態,定義社區面對的課題,再進行改善計畫。
做完計畫後,進入到實行的步驟,不僅要對醫療照護工作者進行職場工作教育訓練,也必須落實對社區居民的公民教育。像是醫療、長照最常合作的「日常療養、入退院支援、急救對應、臨終醫療照護」四大場面,除了醫療、照護和社區行政進行定期會議外,家屬與病患對「住院」和「在家療養」的資訊掌握、與消防急救系統進行意見交換、居民對失智症、終末期的理解都是實施項目。而在實行過程中,也要進行反覆確認評鑑,多次進行實行內容上的修正。
業界中在2000年代就注意到高齡者「在家善終」的需求,2011年時醫療領域發起推廣「在宅醫療合作據點事業」,與地方自治體、醫師會、長照機構等團體合作,構築醫療照護合作體制。圖片來源:wavebreakmedia/Shutterstock
大眾對生命的理解,將決定高齡社會的走向
在PDCA循環中,除了跨領域合作的課題,對民眾的知識啟發,更是不可遺漏的關鍵。
就拿「臨終照護」來說,不少民眾以為這是「延長壽命的醫療照護」,但這種想法的背後是「醫護為主,患者為客」的認知。因此,厚生勞動省將定義改為「在人生最後的醫護協助」,「決定當事者臨終醫療照護的指導手冊」(人生の最終段階における医療、ケアの決定プロセスに関するガイドライン)上,將「患者」這個詞彙改用「本人」表示,並強調在進行臨終照護中,必須與「當事者」交談,才能決定照護內容。
然而實際操作上,在長輩臨終時期,照護內容壓倒性以「家屬」的意見為主,尤其在日本的集團壓力和不想給他人添麻煩的文化之下,當醫療人員與家屬、當事人進行會議時,就算是清醒著的長輩也難以表達真實的意見,多順著專家、家屬的想法,被動接受他人討論的結果。醫護人員也發現這樣的現狀,不僅呼籲民眾在發現失智的初期,就必須確認「本人意思」,也要讓家屬增進對臨終時期的認識,理解醫療與照護的意義。
長輩選擇死亡時,要釐清真正的問題
在多死社會中,「安樂死」議題浮上檯面,2022年6月日本上映的電影《75計畫》(プラン75),敘述了國家推行了「75歲後就能決定自己生死」的制度,一位旅館客房清掃服務員,因為年紀大而被解僱,丈夫也去世,因而開始考慮是否該使用「75計畫」。
電影中扮演推銷「75計畫」的公務員,堅守自己工作,認真處理手中的案件,然而當接手自己親人案件時,才發現面對死亡不是工作手冊上的制式化流程,一個人的生命延續,不能只看病歷、身體是否健康。換個角度觀察長輩的生活經歷、與人交往的關係、身處的社會環境等,當他想選擇「死亡」時,是希望透過「死亡」解決什麼困境?而這個問題,只能靠「死亡」解決嗎?或者有其他替代方案呢?
《75計畫》敘述了國家推行了「75歲後就能決定自己生死」的制度,一位旅館客房清掃服務員,因為年紀大而被解僱,丈夫也去世,因而開始考慮是否該使用「75計畫」。圖片來源:《75計畫》劇照
擔任多年安寧治療,同時也是日本臨終照護協會的理事長小澤竹俊醫師表示,痛苦來自「期望與現實」的落差,無論是高齡者或青少年,越來越多人以為死亡是解決痛苦的唯一途徑。眼前的人說出「我想死」的時候,他想結束的是生命,還是痛苦呢?生命不是電動遊戲,不能死而復生、重新來過。在長輩選擇「安樂死」這個選項前,是否理解這選項的含義和風險?同時,作為醫護人員與家屬等周圍的人,是否已釐清「尊嚴死」與「安樂死」的差別?
日本臨終照護前提為:尊重個人的意志,提供本人「最佳選擇」。在維持本人尊嚴、提供利益最大化、不加害原則、公義公正的四個基本倫理之下,進行醫療照護團隊、家屬與當事者的「參加型會議」,討論臨終時期的對應方式。然而要注意的是,以醫療角度判斷的最佳選擇,不代表本人最佳選擇;本人的選擇,也不代表是「對本人」的最佳選擇。在進行討論的同時,不只注意到當事者「想要什麼」,也需要注意「不想要什麼」。
為了將當事人的價值觀抽絲剝繭,需要長期觀察與對話,因此盡可能在使用照護服務、住院初期就開始進行。透過層層「對話」的方法,不僅能釐清真實需求,也能讓「被動等待死亡」的消極當事人,轉換成「與團隊一起規劃人生最後的旅程」這種正面思考。
每個人都是當事人
大家有沒有想過,長輩掛在口中的「我老啦,沒路用啦」背後,釋放了什麼訊息?歷史上還是有許多70、80歲依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偉大人物,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自己衰老就等於人生完結?社區照護系統的中心是當事者,但是影響當事者本人意識,或者說,造成當事者做選擇時的壓力,常來自「全體居民」的社會意識。
無論是日本或華人社會,與親朋好友談死,還是有不吉利的印象。但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必經之路,前年爆紅的《鬼滅之刃》也圍繞生命議題,如果人類不死就變成鬼了。少子高齡化社會也是「多死社會」,在面對這議題時,誰都不是局外人。更何況,社會照護系統的目標是永續存在,現在我們不只思考祖父母、父母的高齡照護,而是以現在的自己為出發,去理解生命是怎麼一回事,想想自己老衰了,需要怎樣的協助。而為了達成自己理想老化的未來,現在當下又能做出什麼努力呢?唯有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就是當事者,社區照護系統才能被建構完成。
長照系統現在的努力,是為了讓自己未來能有個理想的死亡 | Megumi H.T. / 日本的閃閃銀光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OKZpQ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