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叟宴是指邀請叟(耆老)參與御宴的大型尊老、敬老活動,亦有人評價是清廷籠絡人心之舉,實施於清朝康熙年間,乾隆嘉慶時期亦有舉行。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二十五日,千叟宴首次在陽春舉行御宴,餐桌從西直門排到暢春園。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初二又於乾清宮舉行千叟宴,宴請蒙、滿、漢文武大臣以及致仕退黜人員,年齡65歲以上的老人680人。其年初五,康熙又宴請了漢族文武大臣年齡65歲以上者340人。乾清宮的兩次筵席上,康熙與赴席老人們飛觴飲宴,皇子、皇孫們侍立觀禮,並為老人們斟酒。為紀念這兩次盛會,康熙帝即席有賦《千叟宴》詩一首,並命大臣們也「賦詩記事」,始有千叟宴之名。
乾隆帝性喜誇飾,又舉辦過千叟宴,較康熙朝有過之。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一次舉行千叟宴,在乾清宮列席八百桌,預宴者三千九百餘人。乾隆六十一年(1796年),乾隆宣布退位為太上皇,內禪禮成,即嘉慶元年正月,為慶祝「授受大典」,於寧壽宮皇極殿第二次舉行千叟宴,「六十以上預宴者凡五千九百餘人,百歲老民至以十數計,皆賜酒聯句。」宴席上,太上皇乾隆、當朝皇帝嘉慶親自為90歲以上的壽星斟酒,並賞給106歲的熊國沛和100歲的邱成龍六品頂戴,90歲以上的老人賞七品頂戴[1]。嘉慶《如皋縣誌》亦載:「吳際昌,字韋亭,年八十一歲,遇純皇帝千叟宴,以八品官帶匍匐丹墀,蒙恩賜鳩杖、銀牌,千載曠典也」。
齊汝萱(國立清華大學兼任講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研究生)-/「封璽」、「封印」-「開璽」、「開印」/請老臣吃千叟宴/從清朝皇帝過新年與清代宮中年俗活動可以看出清朝在文化上呈現「多元一體」的性質,也反映出清朝吸收漢文化的同時也保存自身的滿族傳統文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cKMBzv
================================
康熙第一次舉行千人大宴,玄燁帝席賦《千叟宴》詩一首,故得宴名。[1] 千叟宴最早始於康熙,盛於乾隆時期,是清宮中的規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盛大皇家御宴,在清代共舉辦過4次。
千叟宴旨在踐行孝德,為親情搭建溝通平台,營造節日氣氛。加強友善的鄰里、家庭等關係。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農曆三月,康熙皇帝玄燁60壽誕,他在暢春園舉辦了第一次千叟宴,宴請從天下來京師為自己祝壽的老人。千叟宴是清帝康熙、乾隆等為籠絡臣民而舉行的大型酒宴,因赴宴者均為老人,故稱之。
首次舉辦的千叟宴,年65歲以上年長者,官民不論,均可按時到京城參加陽春園的聚宴。當時赴宴者有千餘人,皆係耄耋長者,社會各階層次人物皆有,從這次千叟宴的舉辦,各地掀起敬老愛老之風,可謂盛行。康熙時期千叟宴宏大的場面給幼小的弘曆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繼位後,效法其祖父,也舉辦了兩次千叟宴。
清·昭連的《嘯亭續錄·千叟宴》中記錄了康熙、乾隆時期千叟宴的盛況:“康熙癸巳,仁皇帝六旬,開千叟宴於乾清宮,預宴者凡一千九百馀人;乾隆乙巳,純皇帝以五十年開千叟宴於乾清宮,預宴者凡三千九百馀人,各賜鳩杖。丙辰春,聖壽躋登九旬,適逢內禪禮成,開千叟宴於皇極殿,六十以上預宴者凡五千九百馀人,百歲老民至以十數計,皆賜酒聯句。” [2]
歷史記載
康熙五十二年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三月,清聖祖玄燁帝60歲生日,(又稱萬壽節)他認為:“ 自秦漢以降,稱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綿長,無如朕之久者 ”。所以,決定舉辦隆重、排場的萬壽慶典。(見《康熙實錄》卷254)在北京,為慶祝活動搭置的彩棚,從西直門一直延伸到暢春園,長達20裡。禮部特別作出規定:“今歲恭遇萬壽六旬大慶,非尋常可比”,從三月初一至月終,京官都要穿蟒袍、補褂,打破只穿朝服七天的常例。最引人注目的是:康熙帝佈告天下耆老,年65歲以上者,官民不論,均可按時趕到京城參加暢春園的聚宴。
三月二十五日,康熙帝在暢春園正門前首宴漢族大臣、官員及士庶年90歲以上者33人,80歲以上者538人,70歲以上者1823人,65歲以上者1846人。諸皇子、皇孫、宗室子孫年紀在10歲以上、20歲以下者均出來為老人們執爵敬酒、分發食品,扶80歲以上老人到康熙帝面前親視飲酒,以示恩寵,並賞給外省老人銀兩不等。
這一天,皇極殿的場面異常的莊嚴、宏大。皇極殿簷下,陳設著中和韶樂;寧壽門內,陳設著丹陛大樂。殿內,陳設王公、一二品大臣席位;殿郎下,佈設朝鮮等藩屬國使臣席位;與宴千叟的席位在殿外階下。
三月二十七日,在暢春園正門前,重設酒筵招待八旗大臣、官兵及閒散人年90歲以上者7人,80歲以上192人,70歲以上1394人,65人以上1012人,其他禮遇如前。三月二十八日,在暢春園皇太后宮門前,宴請70歲以上的八旗老婦,90歲以上者就席宮門內,80歲以上者就席丹墀下,其餘都在宮門外。這次參加宴會的滿漢耆老多達6600餘人,加上人數不詳的八旗老婦,肯定不下7000人,其盛況一時竟傳為佳話。
康熙六十一年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曆正月,康熙帝年屆69歲,為了預慶自己70歲生日,他在乾清宮舉辦了第二次千叟宴,當時12歲的弘曆作為皇孫參加了這次宴會。而這年是康熙皇帝人生旅途的最後一年。
正月初一日,宮中舉行新年朝賀禮,飽經風雨而又對自己六十年帝業頗感滿意的老皇帝,作了《六十一春齋戒書》詩,詩云:
乾隆御賜養老牌
乾隆御賜養老牌
性理參天地,經書輔國朝。
勿勞民力盡,莫使俗氛囂。
不誤農桑事,須輕內外徭。
風高林鳥靜,雨足路塵清。
視察焉能隱,行藏豈可搖。
桑榆雖景暮,松柏後霜凋。
長養春容盛,寬嚴君德調。
倦勤應不免,對越愧明昭。
這次設宴的由頭是為天下太平,民生富庶。正月初二日,在紫禁城乾清宮前,設宴招待八旗文武大臣、官員及致仕、退斥人員年65歲以上者680人,諸王及閒散宗室成員出來為老人們授爵勸飲,分發食物。初五日,再宴漢族文武大臣、致仕退斥人員年65以上者340人。
乾隆五十年
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正月初六日,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適逢乾隆喜添五世元孫,乾隆帝為表示其皇
恩浩蕩,在乾清宮如期舉行了千叟宴。宴會場面之大,實為空前。
自宗室王貝勒以下,內外文武大臣官員、致仕大臣官員、受封文武官階:士農工商、外藩、蒙古王公、台吉、回部、西藏代表、西南土官及朝鮮賀正陪臣之年過60者約有3000餘人,共聚一堂。
整個宮內觥籌交錯,熙熙攘攘,殿廊下布50席,丹墀內244席,甬道左右124席,丹墀外左右382席,計800席之多。這些人中有皇親國戚,有前朝老臣,也有從民間奉詔進京的老人。
席間,乾隆召一品大臣及90歲以上者至御前,親賜飲酒。又命皇子、皇孫、皇曾孫在殿內依次敬酒。賜予大家詩刻、如意、壽杖、朝珠、繒綺、貂皮、文玩、銀牌等。
當時推為上座的是一位最長壽的百歲老人郭鐘岳倍受賞齎。據說已有141歲。乾隆和紀曉嵐還為這位老人作了一個對子:
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
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
根據上聯的意思,兩個甲子年120歲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歲。下聯是古稀雙慶,兩個七十,再加一,正好141歲。堪稱絕對。
這場酒局體現出來的皇家氣派自與民間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廚精心製作的免費滿漢全席,所有皇家貢品酒水也都全免。在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們爭先恐後,一邊說著“多虧了朝廷的政策好”,一邊大快朵頤,狼吞虎飲。據說暈倒、樂倒、飽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數。
千叟宴這場浩大酒局,被當時的文人稱作“ 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 ”。[1]
隨後,乾隆帝按康熙帝《千叟宴》詩原韻再賦《千叟宴》詩,
詩云:
抽秘無須更騁妍,惟將實事紀耆筵。
追思侍陛髫垂日,訝至當軒手賜年。
君酢臣酬九重會,天恩國慶萬春延。
祖孫兩舉千叟宴,史策饒他莫並肩。
嘉慶元年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乾隆已是一個85歲的老人,為了不逾越祖父在位61年的紀錄,他決定將皇位禪
讓給第十五子顒琰,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弘曆退位,作為太上皇。他在寧壽宮皇極殿舉辦了第二次千叟宴,此時,乾隆已是86歲的老人,60歲的老人與他已有26歲的年齡差距,因此規定,參宴老人的年齡由60歲改為70歲以上。[3]
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初四日,禪位剛3天的太上皇在寧壽宮皇極殿再次舉辦“千叟宴”。在寧壽宮的皇極殿開宴,列名參席者3056人,列名邀賞者尚5000人,“其儀率多由舊,而盛事實視前有加”(見《國朝宮史續編》卷42)。即席賦詩三千餘首。當時的席位安排如下:內外王公、貝勒貝子、台吉、一二品大臣席在殿內,朝鮮、回部、西藏、暹羅、安南、廓爾喀等地區來客在殿廊下,三品大臣官員在丹陛甬路,四品以下有職官員在丹墀左右,其餘拜唐阿、護軍、馬甲、兵民、匠藝等均在寧壽門外。皇子、皇孫、皇曾孫、元孫等給殿內王公大臣敬酒,侍衛等給眾叟依次行酒,並承旨分賜食物。另加恩著賞百歲老人熊國沛、邱成龍等六品頂戴,其餘90歲以上者受七品頂戴(見《朝隆實錄》卷1494)。乾隆帝雖然有些老態龍鍾,但在酒宴上仍豪邁不減當年。
宴會開始,中和韶樂奏響,在嘉慶皇帝的侍奉下,太上皇乾隆帝升上皇極殿寶座。嘉慶帝親率領3056名銀鬚白髮的耄耆老人山呼萬歲,為太上皇祝壽。面對著天下耆老為自己祝壽的場景,太上皇乾隆心滿意得。他從小就在宮內學習、走動,祖父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與所作所為為他樹立了不朽的榜樣。他繼位後,繼續推行祖父與父親的治國方略,文治武功都有建樹。他一生著文吟詩,以天下文人領袖自居,推行文治教化。他獲得10次重要戰爭勝利的“十全武功”,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到了他的統治後期,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繁盛,國勢強盛,為此,他晚年以“ 十全老人 ”自稱。而他一生的輝煌,在今天達到了頂點![4]
在宴會的過程中,從內心生髮出來的喜悅使平時嚴厲的太上皇充滿了溫情,他召請王公一品大臣與宴會中九十歲以上的老叟,到御座前,親自賜給他們御酒。他又命自己的皇子、皇孫、皇曾孫、皇玄孫等,給殿內王公大臣行酒;皇宮侍衛負責給殿外的與宴者行酒。當時106歲老人熊國沛和100歲老人邱成龍也參加了這一次千叟宴,乾隆稱他們為“百歲壽民 ”、“昇平人瑞”,賞六品頂戴,90以上老人梁廷裕等賞給七品頂戴,以示太上皇養老敬老之意。
飲饌觀劇結束後,與宴人員即席賦詩,這是中國古來君臣宴會上的傳統,在清代達到極致。這一次宴會後結集的詩作共有3497首。
這次千叟宴的結束後,乾隆帝以太上皇身份繼續掌控朝政3年,直到他駕崩。但從象徵意義上,這次宴會意味著乾隆時代宣告結束,中國歷史上的“ 康乾盛世 ”也在千叟宴的一片喧鬧中畫上了一個句號。[4]
這一次宴會成了歷史上千叟宴的絕唱。
當代發展
2006年10月28日在永福舉行千叟宴,此次“千叟宴”上年齡最大的壽星一百零五歲,最小的七十歲,一百歲以上的老人有五位,平均年齡七十五歲
2016年3月10日,閬中市七里社區商業中心,來自七里18個社區2500多名60歲以上的老人共赴“千叟宴'吃壩壩席,感受社會各界對他們的關愛之情。[ 5] 這天正是農曆的二月二日,在川北習俗中,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意思是春節從這一天開始結束,新的一年勞動生產開始。
評價
"康熙開千叟宴數次,命群臣飲酒賦詩,均為籠絡人起見。"鄒容---《革命軍》第二章[6]
尊老者,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四庫全書》中形容這場酒宴[7]
影響
在當代,各地方政府、社區街道等組織為了傳揚敬老、愛老的優秀傳統,建設和諧社會環境,也以不同的形式組織“千叟宴”。
千叟宴旨在踐行孝德,為老少親情之間搭建溝通的溫馨平台,營造了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加強友善的鄰里關係、溫情的家庭關係,對構建現代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種
金玉湯
(永福鎮)
|
壽桃
(桃城)
|
麻菇獻壽
(百壽鎮)
|
果汁雞球
(三皇鄉)
|
佛果釀
(龍江鄉)
|
馬蹄膠
(蘇橋鎮)
|
(永安鄉)
|
板峽竹魚
(堡里鄉)
|
錦壽麵
(羅錦鎮)
|
福敬親人
(廣福鄉 )
|
第二種
============================
康乾“千叟宴”排場奢華 如此“敬老”存爭議
華夏經緯網 2013-10-15 14:02:10
字號:小 大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中國封建王朝中,為後世或津津樂道或口誅筆伐的“千叟宴”當屬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敬老活動。清康熙和乾隆皇帝曾先後各兩次邀請全國各地的數千位老壽星來京師共赴禦宴。而且,根據壽星的年齡,有的賜給詩刻、如意、壽杖、朝珠,有的贈“八品頂戴”賞穿“黃補褂”,有的頒發重量不等的“養老銀牌”,有的甚至由皇帝親自敬酒,以表示對老人的關懷與尊敬,因此“千叟宴”也被稱為“敬老宴”。
所謂“千叟宴”,其實就是清代老壽星們的大聚餐,始於康熙,盛于乾隆。因康熙五十二年在暢春園第一次舉行千人大宴時,康熙皇帝在席間賦《千叟宴》詩一首,故得宴名。
康熙皇帝第一次大辦“千叟宴”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那年他恰逢“花甲”。康熙認為:自秦漢以降,稱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綿長,無如朕之久者”。所以,決定舉辦萬壽大典慶賀60壽誕。他昭告天下耆老,年六十五歲以上者,官民不論,均可來京城參加暢春園的聚宴。清禮部也特別作出規定:“今歲恭遇萬壽六旬大慶,非尋常可比”。於是,在全國的老壽星們中選了兩千四百一十七位七十歲以上的人參加暢春園盛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69歲,為了預慶自己70歲生日,又舉辦了第二次“千叟宴”,並把地點改在了紫禁城的乾清宮。
乾隆皇帝傚法祖父,也先後舉辦了兩次“千叟宴”。第一次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為了紀念繼位50週年,75歲的乾隆舉辦了第一次“千叟宴”,地點也是在乾清宮。第二次“千叟宴”是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乾隆86歲,這時他已經退位做起了太上皇,地點改在了紫禁城寧壽宮的皇極殿。乾隆皇帝的“千叟宴”場面之大,人數之眾、排場之奢,都遠遠超過了爺爺康熙。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清宮的這次“千叟宴”,被邀請的老壽星多達三千余人,其中既有皇親國戚、前朝老臣,也有從民間奉詔進京的老壽星。禦宴上,乾隆皇帝親自為90歲以上的壽星一一斟酒。據說當時一位最年長的壽星已有141歲,於是乾隆皇帝和紀曉嵐就為其做了一副對子:“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上聯意為:兩個甲子之和120歲,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歲;下聯同樣工整巧妙:古稀雙慶是兩個七十,再加一,也恰好141歲。
從康熙皇帝的第一次“千叟宴”,到乾隆皇帝的最後一次“千叟宴”,對其評價始終存在爭議。盛讚者褒稱其“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反對者貶其好大喜功、排場奢華、貪圖虛名……如果從歷史的角度看,康熙和乾隆這兩位皇帝能用自己影響力,拿出實際行動來“敬老愛老”,其實無可厚非。
那麼,“千叟宴”總共辦過幾次?有人認為不止如上這四次。因為在陜西省彬縣永樂村一位叫張四敏的墓碑上,曾發現過寫有其參加“千叟宴”並獲贈“八品頂戴”和“黃補褂”的文字。張四敏生於乾隆四十六年,卒于道光二十九年。即使是乾隆六十一年最後一次辦“千叟宴”,他也只有十五歲。此外,陜西三水萬氏有至少十一人被賞穿“黃補褂”,有些也是在乾隆年以後。
============================
謝師宴/“鷹揚宴”是武科考鄉試發榜后而設的宴會。所謂“鷹揚”,乃是威武如鷹之飛揚之意,取自《詩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大意是頌揚太公望的威德如鷹之飛揚)”之句/科擧四-擧制度自唐代以來,分設文武兩科,故四宴中鹿鳴宴、瓊林宴爲文科宴,鷹颺宴、會武宴爲武科宴。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rmFv2J
鳩杖為王杖/饗老典/揚文會/百叟宴/千叟宴/敬老“鳩杖”鳩杖為王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zdLDb5
科舉文化/科舉制度自唐代以來,分設文武兩科,故宴請中鹿鳴宴、瓊林宴為文科宴,鷹揚宴、會武宴為武科宴/皇帝或派大臣通過殿試錄取的就是進士,其中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科舉制度,自隋文帝首創,沿用千年,至近代清末止。1904年,清朝「甲辰恩科」為中國的千年科舉劃上了一個句號/「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明朝的王敬止和張和即因面醜、字醜被改為榜眼,正德年間舒芬也因為面貌醜陋差點失去狀元資格+吳情諧音為「無情」,發榜時,將他由原定之狀元貶為探花/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幫進士都被公派留學/殿試發榜用黃紙,故稱金榜,又分大小金榜,故考中進士者稱「金榜題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hfxOQT
清宮年韻:皇帝祭神 設宴跳舞 皇子軍訓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22日, 2018
乾隆皇帝觀看摔跤比賽。(公有領域)
「康熙盛世」是怎麼締造出來的?有一種說法是皇帝們「忙」出來的。清朝皇帝忙到什麼程度?大清官方有27天年假,皇帝每天都在「加班」。從祭神到祀祖,從家宴到國宴,皇帝在加班中迎來新的一年。
清朝皇帝過年,宮裡的慶祝方式沿用了漢人的習俗,也保留了滿人蒙古人的風俗,比如宴請藩王的宴會結束後,席上留下的食物,王公大臣都可以「打包」帶回家。
大年初一皇帝辦公賜福
清宮過年沿用漢人風俗,從小年臘月二十三開始一直到除夕之前,清宮各院忙著除塵清掃、除舊布新,宮裡宮外到處洋溢著過年的喜樂。
從朝廷到各部官員都有年假,一般從小年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二十結束,前後將近一個月的年假。以康熙朝為例,平均年假為27天。
從朝廷到各部衙門,掌印的主管大臣也要「封印」,一律休假不再辦公。一直到元宵節過後,各部衙門舉行「開印」儀式,年假才算結束,開始正式辦公。早期的清朝皇帝在臘月二十六「封筆」、「封璽」,就是將玉璽封起來,停止辦公。正月初一,皇帝重新「開筆」、「開璽」,大年初一就正式上班了。這天,群臣早早備好奏表呈獻給皇帝,全國各地的大小官員,也在這天向皇帝所在的京師方向遙遙禮拜。
正月初一這天,大清皇帝就開始賜福施福給他的臣民。清帝將備好的「如意」荷包,賜給八旗子弟、宮女太監。荷包裡的「如意」都是貨真價實的金如意、銀如意、玉如意和銀錢等。
清 姚文瀚《歲朝歡慶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皇宮的喜慶家宴
滿清入關後,也入鄉隨俗,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王爺。清宮承襲漢人風俗,也在這天擺香案,焚香燃燭,向灶神供奉灶糖、糕點。
除夕晚上,在乾清宮舉辦盛大的家宴,參加的成員由皇帝欽點。皇子、皇孫、宗親藩王以及貝勒等都到乾清宮赴宴,每兩個人一桌席,賦詩飲酒,彼此行家人的禮節。皇帝和子孫們歡聚一堂,共享天倫之樂。
宴會上有一道滿洲風味的糕點「餑餑」,多是用白麵粉或者黏米粉加糖、蜂蜜、乾果仁、雞蛋、奶油等為原料,經過烘烤蒸烙而成。
清 黃鉞《畫龢豐協象》第五幅《黃羊祀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清朝皇帝率領王公祭神
清朝祭祀社稷眾神的地方,名叫「堂子」,取古代明堂祭祀正神的含義,位於城東內治門外。每年正月初一,就是元旦,歷朝皇帝都要祭祀,清朝皇帝也不例外。清帝親自率領親王、藩王、貝勒等到堂子舉行祭天、祭神大典,參與祭典的成員都要對天對神行禮。 除了祭天外,清朝皇帝還要祭祀釋迦佛、觀音菩薩等正神。每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都要去北海闡福寺,登大佛樓焚香禮拜佛祖,祭祀儀式融合著滿漢蒙文化。
大年初二,坤寧宮以剢豕(以豬為牲)祭天。皇帝帶著藩王、貝勒、輔臣以及六部正卿等人參加祭祀。祭典結束後,按照滿洲習俗,皇帝和眾人一起分享祭祀的貢品。皇上面北而坐,其他王公大臣身穿蟒袍補服,向神明和皇上行禮後,坐下來開吃祭祀的供品。
祭祀的豬肉,也是皇宮中一道有名的佳肴。烹飪方式很簡單,用大火熬煮,煮到極爛,不用任何醬油薑鹽等佐料。祭祀结束後,祭祀的猪肉要分给朝賀的大臣吃。
新年元旦文武官員進京朝賀,市井百姓也紛紛出門拜年。圖為清 徐揚《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宮廷娛樂兼顧體能訓練
大清各部門平均有27天年假,但皇子可沒有那麼輕鬆。從臘月二十八到正月初五,諸位皇子和王公子弟有7天年假。年關臨近,正值天寒地凍,皇子和貴族子弟們就到太液池舉辦慶年活動,分別是冰嬉、踢行頭和布庫(摔跤)。這是過年時,滿洲的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喜歡看的活動項目。
冰嬉就是滑雪溜冰,是清朝的宮廷娛樂活動,帶有軍事訓練的功能。踢行頭,也就是滿人的足球項目,是把熊皮或豬皮縫製成圓球,裡面裝著綿軟的東西。比賽開始前,在冰地上劃一道界線,兩隊人馬互相攻守,哪一隊將行頭踢進界線中,哪一隊就得分。
滿族重視的一門格鬥武藝叫「布庫」。布庫的滿語本意是摔跤手,也叫大力士。這些慶祝活動既是表演助興,也是娛樂和體能訓練互為結合的項目。
熱情洋溢的慶隆舞
過年期間,大清皇宮舉辦的活動,除了競賽、賦詩聯句、戲劇助興以外,皇帝還要舉辦「千叟宴」。康熙皇帝設宴邀請65歲以上的滿漢蒙大臣、退休的大臣,並令皇子、皇孫為老人斟酒,以示皇家對年老子民的愛戴。除了千叟宴,每年歲末,各地藩王、蒙古王公、貝勒都會進京朝賀清帝,皇帝要在保和殿設宴款待他們,宴會具有外交性質和犒賞的意義。這是禮節性的宴會,雖然級別很高,但禮節的要求不高,頗為親和。宴會結束後,各地藩王和王公可將宴席上剩下的水果、乾果、臘肉等帶回去,既處處都照顧到又不浪費食物。
清 王致誠《萬樹園賜宴圖》。(公有領域)
宴會的壓軸節目是滿族的舞蹈「慶隆舞」。慶隆舞,最初也叫蟒式舞或瑪克式舞,是在宮廷慶賀宴饗時表演的滿族舞蹈,多由王公大臣來跳,甚至康熙帝也會跳。慶隆舞熱烈喜慶,規模頗大,現場的樂器伴奏有時可高達上百人。
慶隆舞分文舞和武舞兩種。大臣為上壽祝賀跳的舞是文舞,跳舞後叩拜三次才退。跳武舞要分兩個舞隊,一隊頭戴面具,身穿黑羊皮,象徵異獸;另一隊有騎馬的八人身穿滿族服裝,象徵八旗,扮作狩獵者。武舞表現的是滿族騎射狩獵的傳統生活,主要有響箭、舞刀等20多個動作,象徵滿洲武功大成。
一覽清朝皇帝的過年活動:敬神祭祖、宴請臣工和外賓、參加家宴、舉辦千叟宴,除此之外不僅要照常辦公,還要為國為民舉行祈福祭典,也要和鎮守各方的藩王聯絡感情,歡聚一堂共飲共歌。清宮的過年活動都很喜慶,皇帝身為一國之君和臣民同喜同樂,臣子看起來是真的在休假,對皇帝而言更像是加班加點的工作呢!@#
千叟宴是指邀請叟(耆老)參與御宴的大型尊老、敬老活動,亦有人評價是清廷籠絡人心之舉,實施於清朝康熙年間,乾隆嘉慶時期亦有舉行。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二十五日,千叟宴首次在陽春舉行御宴,餐桌從西直門排到暢春園。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初二又於乾清宮舉行千叟宴,宴請蒙、滿、漢文武大臣以及致仕退黜人員,年齡65歲以上的老人680人。其年初五,康熙又宴請了漢族文武大臣年齡65歲以上者340人。乾清宮的兩次筵席上,康熙與赴席老人們飛觴飲宴,皇子、皇孫們侍立觀禮,並為老人們斟酒。為紀念這兩次盛會,康熙帝即席有賦《千叟宴》詩一首,並命大臣們也「賦詩記事」,始有千叟宴之名。
乾隆帝性喜誇飾,又舉辦過千叟宴,較康熙朝有過之。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一次舉行千叟宴,在乾清宮列席八百桌,預宴者三千九百餘人。乾隆六十一年(1796年),乾隆宣布退位為太上皇,內禪禮成,即嘉慶元年正月,為慶祝「授受大典」,於寧壽宮皇極殿第二次舉行千叟宴,「六十以上預宴者凡五千九百餘人,百歲老民至以十數計,皆賜酒聯句。」宴席上,太上皇乾隆、當朝皇帝嘉慶親自為90歲以上的壽星斟酒,並賞給106歲的熊國沛和100歲的邱成龍六品頂戴,90歲以上的老人賞七品頂戴[1]。嘉慶《如皋縣誌》亦載:「吳際昌,字韋亭,年八十一歲,遇純皇帝千叟宴,以八品官帶匍匐丹墀,蒙恩賜鳩杖、銀牌,千載曠典也」。
千叟宴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00S3c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