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2_140809

1900年3月22日,遭日本的台灣總督府處死的抗日義士簡大獅,就是這種悲劇的典型人物之一,他且是台灣史上第一位因為向中國請求庇護,反而被中國出賣給殖民統治政府的可悲台灣人。 台灣白色恐怖檔案 https://bit.ly/2QLwbUH
 

簡大獅閩南語簡大獅 / Kán Tāi-sai;1870年-1900年3月29日),本名簡忠誥,台灣噶瑪蘭廳十六崁人[a](今宜蘭市崁興里[2]),後移居頭圍堡[3],祖籍福建省漳州南靖縣梅林坎下[4]台灣日治時期早期的抗日領袖。簡大獅與柯鐵虎林少貓被並稱為並稱為「獅虎貓抗日三猛」[5]、「獅虎貓三猛」[6]、「抗日三猛」[7]。後投降歸順日本政府又再募勇強行和庄收取保護費,受到追緝後逃亡漳州,1900年3月11日遭清國官憲逮捕依《廈門居留民取締規則》遣返台灣,同年3月22日經臺北地方法院審理宣判死刑,同月29日執行[8][3][9]。有關簡大獅的早期資料在正史少見,多見於文學散文。[10] 簡大獅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1900年3月22日,遭日本的台灣總督府處死的抗日義士簡大獅,就是這種悲劇的典型人物之一,他且是台灣史上第一位因為向中國請求庇護,反而被中國出賣給殖民統治政府的可悲台灣人。 台灣白色恐怖檔案 https://bit.ly/2QLwbUH
簡大獅抗日卻被中國出賣
 台灣四百年史可以說是一部被中國嫌棄、遺棄、割讓、出賣的慘痛歷史,但是,台灣人從來就沒有覺醒過,一直都是在認同、尋根、投懷送抱中,反覆著歷史的悲劇。
 1900年3月22日,遭日本的台灣總督府處死的抗日義士簡大獅,就是這種悲劇的典型人物之一,他且是台灣史上第一位因為向中國請求庇護,反而被中國出賣給殖民統治政府的可悲台灣人。
 簡大獅出身於宜蘭,早年經商不順,在中國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之前不久,進入綠林成為著名的俠勇。在日軍登陸台灣的時候,率部眾勇敢對抗。
 初役出師不利,被日軍打敗,便以大屯山為根據地,出沒流竄於淡水、士林一帶,一度企圖進攻淡水,卻因實力不足而沒有成功,後來只好與盧錦春領導的抗日軍合流,共同以金包里、淡水、士林等地為勢力範圍。
 他參與的較大規模的抗日戰役,是在1897年5月8日。那一天是日本總督府按照馬關條約讓台灣人決定去留的最後期限,北部著名的抗日軍領袖陳秋菊等人決定讓日本人漏氣一下,簡大獅受邀率部眾參與。
 這次聯合進攻台北城的行動,由於組織協調沒有做好,跟日本軍在大稻埕進行正面戰後,始終打不進城內,被迫撤退。
 1898年8月,盧錦春向台灣總督府投降,簡大獅勢單力孤,也在8月23日率部眾向台北縣知事村上義雄提出投降請願書,9月10日正式歸順。
 歸順後,總督府讓他們承包士林通包金里的道路工程,但簡大獅過了一段時間後,仍祕密構築要塞、備置武器,參事官石塚英藏對他起疑,於是,他在詹番、徐祿等人的贊助下,在1898年12月1日再度舉事抗日。
 此時,後藤民政長官再度派遣使者要與簡大獅談判,簡大獅開槍將使者趕走,總督府因而派出北山討伐隊進攻,12月11日,雙方激戰了半天,簡大獅的抗日軍幾乎全滅,根據地燒庚寮也被佔領,簡大獅隻身突圍脫逃到廈門,再轉往漳州,請求清國庇護。
 在此之前,日本曾在1898年5月逼迫中國清廷宣布『福建不割讓』宣言,這項宣言使得日本在福建的勢力大增,簡大獅對這項資訊毫無所知,逃到福建有如飛蛾撲火。
 1900年(明治33年)1月,台灣總督府為了處理和中國關係的事務,設立了『對岸事務掛』。隔月,日本即要求中國清廷官方逮捕簡大獅(有一種說法指出,中國清廷官吏曾經接受日方的賄賂,簡大獅是在中國有錢好說話的文化下被出賣的),中國清廷真的百依百順地將他逮捕。
 簡大獅到了這個地步卻不知覺醒,還寫了一封文情並茂的請願書,大意如下:
 『我率萬餘之眾與日本戰,我覺得這並不為清國惹起麻煩。日本人雖視我為土匪,但清國人應視我為義民,何況自從台灣割與日本後,清國大小官員全部撤回而竟無一人倡義,我一介小民猶能糾集萬餘人,血戰百餘次,已無愧欠於清國矣。』
 『去年,大敗走漳州,乃欲歸化為清廷臣民。漳州府官吏本應保護清廷之人民,但反而招致如此結果。於今多言無用,但願在此就戮。生為大清之民,死為大清之鬼,則恩莫大焉。請勿交給日本人,否則死不瞑目。』
 中國清廷不但逮捕他,更在3月11日把他引渡回台灣,隔了10天的22日,他就被台灣總督府在台北監獄處以絞刑。
 日本多數研究台灣史的學者,在提到台灣義民抗日過程時,對於簡大獅這一段經過都會多加著墨,有些還會特別冠上『簡大獅事件』,顯示簡大獅的案例在台灣史上是具有特別啟示意義的。
 在簡大獅之前,北部抗日軍的林李成、胡嘉猷,也曾分別於1896年及1898年逃往中國。前者躲了一陣子後並未久留,又潛返台灣再度起義,一八九九年光榮陣亡;後者逃往中國後,即未再返回台灣,不過,他比較幸運的是並未逗留在福建,而是轉往他的祖籍地廣東梅縣,逃過清廷的搜捕,直到1922年以82歲去世。


柯鐵

柯鐵(1876年-1900年),號鐵虎[1],是臺灣於台灣日治時期早期的抗日領袖。出生於臺灣雲林縣古坑鄉,以號聞名,人稱柯鐵虎。1899年歸順日方,隔年病逝。與簡大獅、林少貓並稱為「獅虎貓抗日三猛」[2]、「獅虎貓三猛」[3]、「抗日三猛」[4],柯鐵虎是三猛中唯一得到善終者
生平
父親務農,母親早逝,家中共有兄弟四人,排行第三。1895年,清朝與日本締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予日本,臺灣人在各地紛起抗拒。柯鐵虎年僅20歲,招募義士數百人,持械據雲林大坪頂為天險,揭竿起義,並改稱「鐵國山」[1][5]。
雲林縣梅坑(今嘉義縣梅山鄉)人簡義原為劉永福部屬,率義軍與日軍戰於斗六,兵敗後投奔鐵虎,起義諸人齊推簡義為首領。
1896年6月14日,簡義於鐵國山大會群雄,昭告天地,改年號為天運元年,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日軍發起圍剿行動,鐵虎率部突擊中村中尉所部之20餘名偵察員,大獲全勝。18日,日軍派松居大隊與佐藤大隊分攻溪邊厝(今古坑鄉東和村)與鐵國山,附近居民遭波及,死傷慘重,村屋盡焚,鐵虎率義軍奮勇抗襲日軍,大勝。
1896年舊曆六月,簡義率壯士六百人,以迅雷之勢破雲林,進而激起各地抗日,嘉義主城亦破。臺灣總督府令即奪雲林,待日軍主力第四旅團一至,義軍潰逃四散,殘部返鐵國山困守。日軍改採懷柔手段,在辜顯榮和陳紹年的勸誘下,簡義下山投降[6],義軍改舉鐵虎為鐵國山總統。12月12日,日軍主力用大砲砲擊猛攻鐵國山,鐵虎等人奔向山中,繼續以游擊戰抵抗。
日軍無策對付,覓得高阿盾和陳國瑞等人,先後引軍入鐵國山腹背攻擊,然皆為義軍所敗,傷亡甚眾。臺灣總督府改以懷柔政策數度招降但皆無效,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遂派白井新太郎至斗六招降。鐵虎自知糧草和軍火不繼,終於在1899年放棄抵抗,歸順日本官方,於1900年病逝,而其殘存義軍旋即遭總督府派兵全數殲滅。

===========================

台湾同胞 不屈抗争 - 抗战照片 - 抗日战争纪念网 - https://goo.gl/O5txSf

「柯鐵」的圖片搜尋結果

「柯鐵」的圖片搜尋結果

柯鐵虎父親柯錢及二位妻妾

柯鐵(1876年 - 1900年),台灣於日本統治時期早期的抗日軍領袖。號鐵虎,出生於雲林縣古坑鄉

柯鐵的母親早逝,父親務農,柯鐵共有兄弟4人,柯鐵排行老三。1895年清朝與日本締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予日本,引發台灣各地的紛起抗拒,雲林縣梅仔坑人簡義,原爲劉永福部屬,率義軍與日軍戰於鬥六門外,兵敗,走投於柯鐵。猛將謀士紛紛來歸,共推簡義爲首領,柯鐵年僅二十,也招募義士數百據大坪頂爲天險,揭竿起義,並改稱鐵國山。

編輯本段人物事蹟
  1896年6月14日簡義於鐵國山大會群雄,昭告天地,稱天運元年,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柯鐵率部圍擊中村中尉等20餘名偵察員,18日日軍派松居大隊與佐藤大隊分攻溪邊厝(今東和)與鐵國山,附近居民慘遭屠殺,房屋被焚,而柯鐵所率義軍奮勇抵抗,日軍傷亡甚慘重,義軍聲威大振。
1895年6月30日簡義率抗日軍600餘名,以迅雷之勢克複雲林,進而激起各地抗日活動。日軍不惜任何犧牲,誓奪雲林。迨日大軍至,義軍退守鐵國山。日軍改采懷柔手段,派員安撫,在辜顯榮、陳紹年的勸誘下,簡義獨自一人下山歸降。義軍改擧柯鐵爲鐵國山總統,徵糧於民。12月12日日軍不惜任何犧牲,集中大軍猛攻鐵國山,柯鐵等人放棄鐵國山基地,逃往深山,分頭抗日。
日軍正苦無良策以對付柯鐵,適覓得高阿盾、陳國瑞等,先後引軍背攻鐵國山,然皆爲柯鐵軍所敗,傷亡甚眾。日軍見武力難以敵對,改以懷柔政策,數度招降,柯鐵仍不爲所動,台灣總督府續派白井新太郎抵鬥六市招降,仍爲柯鐵所峻拒,且繼續抵抗。後最後終與議和。之後柯鐵於1900年病逝。但是之後柯鐵的義軍也遭到台灣總督府方面的擊滅。
柯鐵與簡大獅、林少貓被並稱爲「抗日三猛」。

================================

鐵國山風雲

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們故鄉的人稱虎尾溪東邊叫「內面」,那個時候,天氣晴朗的時,仰頭往「內面」看,看得到「半天嶺」和「半天嶺」下的「大坪頂」。常聽大人說「大坪頂」又叫做「鐵國山」。「鐵國山」上有個抗日英雄叫柯鐵虎。

大坪頂遙望半天嶺

遙望大坪頂

關於鐵國山抗日義軍的歷史故事不勝枚舉,雖然它是距今僅只110 年前,發生在現在的雲林縣古坑鄉一帶的一段真實歷史,往往被描寫成「水滸傳」或「羅濱漢」似的綠林義俠故事,各說各的故事,不大一致。.

大抵來說:1895 年清國割讓台灣予日本,台灣各地紛起抗日,嘉義縣梅仔坑 (今梅山鄉) 人簡義,原為劉永福部屬,率義軍與日軍戰於斗六,兵敗,走投於古坑大坪頂柯鐵。眾猛將謀士紛紛來歸,共推簡義為首領,稱大坪頂為「鐵國山」,抗日義軍聚至1000 餘名。1896 年 6 月14 日 簡義於鐵國山大會群雄,昭告天地,稱天運元年,各地義軍紛起響應。 6 月15 日 鐵國山將領率義軍約 700 人,圍攻南投街,見日援軍至,始退返鐵國山。同年 6 月 30 日 簡義率抗日軍 600 餘名,以迅雷之勢克復雲林,進而激起各地抗日活動。

大坪頂一角
日軍不惜任何犧牲,誓奪雲林。迨日大軍至,義軍退守鐵國山。日軍改採懷柔手段,派員安撫,在辜顯榮、陳紹年的勸誘下,簡義獨自一人下山歸降。義軍改舉柯鐵為鐵國山總統,徵糧於民。 柯鐵一族世代拓墾於雲林大坪頂(今雲林縣古坑鄉),武藝絕倫,具俠義心,人稱「鐵虎」。 12 月 12 日 日軍不惜任何犧牲,集中大軍猛攻鐵國山,柯鐵等人放棄鐵國山基地,逃往深山,分頭抗日。

關於柯鐵虎,李筱峰教授的『第一節」( 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0/ ch20_ sec01.htm) 這樣說:
柯鐵虎,1874 年(清同治 13 年)生,原名柯鐵,雲林人,造紙工人出身。1896 年 6 月中,中部抗日軍齊集大平頂 (又做大坪頂,在今雲林縣、南投縣交界處) 為根據地,共推簡義 (精華)為首,柯鐵虎等為「十七大王」,組成抗日隊伍,建號天運,改大平頂為「鐵國山」。10月,在辜顯榮出面斡旋下,簡義歸順日人,柯鐵虎被推為首腦,稱「總統」。柯鐵虎在鐵國山設官分職,自籌軍餉,向人民收稅,負責地方治安,儼然是一個獨立小王國。柯鐵虎以「奉天爭倭鎮守台灣鐵國山總統各路交勇軍柯」的名義,發布抗日檄文,總計抗日軍約數千人。12 月 12 日 ,日本當局調集大軍進攻鐵國山,先遣部隊在打貓東頂堡 (今嘉義梅山、雲林古坑一帶) 後頭仔山被柯鐵虎的抗日軍殲滅一半。後來日軍從各山頭用大砲砲轟鐵國山,抗日軍因無大砲,節節敗下陣來,最後柯鐵虎下令化整為零,分別向大深山密林撤退,鐵國山淪日。退入密林的柯鐵虎,又重整旗鼓,在各地打游擊,與集集、林杞埔 (今南投竹山) 等地抗日首領陳法、陳水、陳細條等人互相呼應,攻擊日駐軍及憲兵隊。1897年,柯鐵虎聚集抗日軍五、六百人,以今雲林林內鄉東方的觸口山為基地,一度克復雲林。在雲林地區抗爭達四年之久。

日本當局見訴諸武力不能征服,改勸降手段,兒玉源太郎派辜顯榮勸其歸順,柯鐵虎提出十項要求,與日方談判。和談條款如下:

(1) 雲林斗六門及其附近另設一治民局,由台灣人治理,聘一日人當副手。遇有人民刑案,由台灣人審訊。

(2) 前清無兵防守,而今由日軍佔領之地區,日軍立即撤出,並將被日軍侵佔之大平頂山,退還給柯鐵虎作為屯兵之所。

(3) 以後柯鐵虎、張呂赤、賴福來、黃才等,可以率領台灣民兵保護人民。日軍如有事聯絡,只用文字往來交談,不得面決。

(4) 柯鐵虎以前向人民所收之稅金,以後仍照舊徵收,作為兵餉及行政經費。

(5) 柯鐵虎之所屬民兵,在保護地方安寧,日後如與日本官兵在途中相遇,雙方均不得挾怨惹是生非。

(6) 柯鐵虎自議和之後,屯兵山間保民,誓不為非作歹。如有奸人捏詞控告,必先將訴狀呈治民局,由台灣人審理,日人不得直接受理或派軍圍剿。

(7) 雲林境內,准許民家使用軍械,以便自衛。

(8) 雲林境內如有頑強不聽勸化之人,柯鐵虎可派民兵出山清剿,以免匪徒橫行鄉里魚肉人民,而妨礙柯鐵虎保境安民之名譽。

(9)凡以前犯罪之台灣人,自議和之後,均改由治民局主管審理,不得再由日本人毒打成招。

(10) 柯鐵虎沾大清皇帝之鴻恩,能保護雲林縣人民安居樂業,三年之後雙方再重議條款。

柯鐵虎的條件,日方委曲求全答應,還為柯鐵虎舉行了一次「歸順式」。議和後的一年之間,雙方相安無事。但是到了 1899年 底,日方聲稱柯鐵虎背約造反,派兵包圍柯鐵虎的山城,柯鐵虎率眾恢復抗日。1900 年,柯鐵虎忽患重病,2 月 9 日 病逝。其勢力逐漸潰散
柯鐵死後由簡水壽繼任鐵國山統領。同年 (1900年) 5 月日軍編成軍憲警混合部隊,以芝麻小事為藉口,突襲鐵國山的抗日首領。但除了格殺黃才及一百餘人部屬之外,並未得所期結果。

三年後之 1902 年 5 月 25 日上午 9 時,日人分別在斗六、林杞埔 (竹山)、崁頭厝、土庫、他里霧(今斗南)、下湖口等六處,由各支廳同時舉行所謂的媾和儀式,卻暗地在各典禮會場的周圍皆埋伏機槍隊,等到典禮完畢,日本官員及御用紳士皆先行退場後,一聲令下,將與會義軍首領悉數加以掃射射殺。計斗六場有:張大猷、張呂良、鍾佑、劉榮、李汝漢、張金環、吳文枝、張雍、張標等 78 名,林圯埔場有:張雍、張金環、李榮及其部下 63 名,崁頭厝場有:劉榮、簡存、張呂赤及其部下共 38 名,西螺場有:遠萬值等 24 名,他里霧場與土庫場有:沈藤等 24 名,下湖口場有:張總、賴江山等 39 名,總共 266 名義軍首領遭受集體屠殺。惟有鐵國山統領簡水壽懷疑日人有詐,密藏一支短槍,提早離場才免於遭到殺戮。鐵國山遂告瓦解,時離甲午後已過七年。

這次「屠殺事件」曾經引起日本國內輿情譁然,1906 年政府乃將策畫這屠殺事件的總督府民政局長後藤新平調離台灣

由鬼仔湖看大坪頂

於幾次大坪頂之行中,認識了莊先生。莊先生稱柯鐵虎為「柯千歲,自稱「莊九千歲」,獨自一個人在大坪頂崖下的「鬼仔湖」柳橙園種植柳橙。「鬼仔湖」曾經為日本軍砲擊鐵國山的陣地,進攻的日軍被鐵國山義軍殲滅了一大半的古戰場。「莊九千歲」在他住處的神龕裡立名號祭拜著柯鐵與鐵國山義軍的英靈。

莊九千歲

又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得到原下寮埔受山宮委員會會計張石良先生的『鐵國山歷史抄集』影本。所描述「歷史」宛如章回小說,不盡可信。惟張石良先生自稱「柯鐵虎甥姪」,即柯鐵虎外甥之姪子,對柯鐵虎之生平與後代族人之述說,當可採信。

根據 張石良先生之述說,柯鐵虎出生於1876 年 (光緒 2 年) 古坑鄉東和村人,祖父名柯墩,父親名柯錢,母親柯黃蕊,為次子;有兄名柯清合,大姊柯笑及妹柯燕。柯鐵虎長大之後遷居大坪頂經營雜糧商,娶一妻二妾,妻名劉秀美,斗六人劉守都大姊,大妾黃女士,斗南人黃守令愛,小妾名徐鮮,古坑鄉桂林人徐才見令愛。有一養子名柯元亨。

柯鐵虎父親柯錢及二位妻妾

柯鐵虎歿時僅 25 歲,其妻劉秀美移居苦苓腳石槌尾,未幾遂失去蹤影,無人知其下落。大妾帶著養子改從母姓,避居今嘉義縣梅山,再嫁當地人蕭固,生一男蕭慶珠。黃元亨長大後經營糕餅店,傳黃永欽 (曾任梅山鄉長及嘉義縣議員) 等二子。小妾徐鮮因病早逝。

鐵虎大姊柯笑嫁給古坑鄉永光村人張清旺,傳兩男一女:張月厚、張月露與張燦,及孫張石良與張進益。此則張石良自稱「柯鐵虎甥姪」的親屬關係。

令人傻眼的是張石良先生說:柯鐵虎兄柯清合戰死後,其妻陳聁改嫁斗六人吳克明(1872-1937) 為妾,生吳景箕、吳景徽 (1904~1978 曾任雲林縣長,因土庫大橋案繫獄) 與吳景謨。吳克明即清朝末期縣試中甲午榜秀才(1894年),為早期抗日之論述中,與辜顯榮、林月汀等同為有名的「御用士紳」或「日本走狗」。如果張石良先生之言是可信的 (鑑於吳克明原居住雲林縣古坑鄉崁頭厝 (今永光村),因其父被選為「雲林總理」後才由古坑遷居至斗六,與柯鐵虎兄弟原為同鄉人,以及吳景徽先生之出生年推測,不無可能),是即吳克明與鐵國山義士之間,好像不能以單純的「抗日」與「御用」來蓋棺論定。也許我們低估了先人的政治智慧。

關於早期的抗日義士,李筱峰教授引歷史學者翁佳音曾經指出:
「號稱抗日三猛的簡大獅、柯鐵(或簡義),在乙未抗日時也是未曾與日人開仗,甚至還有迎降日師的」說:回過頭來再檢討此一時期的抗日活動,如果以過去單純二分法的「抗日史觀」來看,無論簡大獅、柯鐵虎或是林少貓,他們無疑的都成了抗日民族英雄。然而歷史人物的臧否,似乎不該如此單純。林少貓甚至還被附近鄉里的耆老們認為是危害鄉里的土匪。因此,與其從政治意義來看他們,不如從社會角色來觀察,可能較為貼切。

他們之中,尤其是林少貓和柯鐵虎,屬地方角頭的色彩頗濃。他們擁眾據地自雄,可以和日本殖民統治當局攤牌,成為一股地方勢力。當日本殖民統治當局表面上佯稱承認其勢力的存在時,林少貓就可以「以至誠之心報效兒玉」了;至於柯鐵虎雖然號稱「沾大清皇帝之鴻恩」,但其角色仍與林少貓近似,柯鐵虎這支屯兵山間,以「保護地方安寧」為由,向民眾徵收稅金的地方勢力,在議和條款中竟然還要「誓不為非作歹」,可見他予人有「為非作歹」的印象。再說,他們這些地方角頭的格局與眼界,其實頗為狹隘,他們全然不知道大環境的局勢如何。已經進入明治維新,高唱「脫亞入歐」的日本,對台灣已有一套殖民統治的規劃,在其近代化的行政體制下,豈容許其殖民統治的境內出現據地為王的局面?柯鐵虎、林少貓如果真以為日本當局會真心簽訂那種承認他們據地為王的條款,那就實在愚不可及了。
看了李筱峰教授的『第一節』,令人悲哀起來。抗日的人被批「地方角頭的格局與眼界,其實頗為狹隘,全然不知道大環境的局勢如何,…實在愚不可及」,附日的人被罵「御用士紳」或「日本走狗」,真不知做為一個台灣人,怎樣做才不會被罵?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打垮「民主國」的不是日本兵,而是「民主國」自己的子孫,打敗「鐵國山」的不是日本軍的大砲,而是「鐵國山」下的子子孫孫。

回溯 1895 年 10 月雲林戰役,六日日本軍猛攻西螺,七日土庫激戰,八日直搗白沙敦堡 (今元長鄉),咨意虐殺,放火燒去民屋共三千五百九十戶。「雲林虐殺」曾經引起國際公憤,日本政府才於次年撥金二萬五千圓救卹死傷,被燒民屋每家支給五圓作為補償。喜安幸夫《台灣島抗日秘史》說:抵抗的人都被叫做「土匪」,根據當時台灣高等法院院長高野孟矩的調查批說:「漫然出兵,六日間燒毀七十餘庄民屋,良匪不分,殺害民人300餘人,激怒附近民人,成為今般峰起之惟一原因。是故所謂有「土匪」幾千幾人云云,其實詳細清查發現多為良民,因父母被殺、兄弟被殺或妻、子被殺所激怒,或家屋及所有才物被焚燒殆盡無家可歸,因而投身抗日者十之七八,為惡「土匪」其實不過二三人而已。

討論鐵國山不宜單把「鐵國山」格式化,它是繼「民主國」後的各地抗日戰役到八卦山戰役、以及台北奪回戰等一連貫鄉土保衛戰爭之延續。對於「民主國」盼望列強干涉而未得,台北奪回戰策畫俄羅斯出面援助而失敗,清國連口頭的聲援都不敢的大環境下,面對強大的日本國,「鐵國山」義士明知不可為而為,拋頭顱洒熱血,豈你我所敢為的呢

鐵國山國 - https://goo.gl/nUwgVi

===================================

雲林人不可不知【抗日篇】-斗六、斗南、古坑、大埤 | 雲林時光 - https://goo.gl/XY8ibo

===========================

從1896開始
台灣鐵國山獨立國 6年抗日
日本武神- 乃木希典 臉面無光
卻因「一國兩制」的謊言歸順日本~
被消滅的台灣鐵國山總統-

1896 台灣鐵國山水滸傳-柯鐵虎傳奇 : WTFM CLAN 風林火山文部省 - https://goo.gl/BSlhBI
柯鐵虎傳奇

日本人從來就沒想到1895年後佔據台灣一年多來,殺害了無以計數的台灣人之後仍有以地方的武力向日本帝國挑戰,日本損兵折將,其中尤以雲林大坪頂(古坑 今南投近集集),因地勢險要是一天然要塞,從古時就是柯氏家族早年遷入為世居之地,

大坪頂為抗日基地進行戰鬥,此地遂被改稱「鐵國山」,意思是『堅如鋼鐵,無人能攻克』的地方。

傳奇的柯鐵(善鬥,人以柯鐵虎稱之,柯鐵虎 出生於西元1876年 - 死於西元1900年),)的鐵國山抗日武裝集團的抗日基地。

柯鐵一族世代拓墾於雲林大坪頂(今雲林縣古坑鄉),出生於雲林縣古坑鄉。

柯鐵的母親早逝,父親務農,柯鐵共有兄弟4人,柯鐵排行老三。武藝絕倫,具俠義心,人稱「鐵虎」。

柯鐵虎的鐵國山抗日武裝集團以寡擊眾的戰法,鄉人都非常佩服,所以,跟隨他的人便愈來愈多。

雲林大屠殺

1896年4月,日本總督府將雲林歸劃給台中縣管轄,特別在「斗六街」設立了「雲林支廳」。

第一任廳長松村雄之進,於4月5日到任行事,並於6月10日,由台中派來一連軍隊駐防斗六街。

大坪頂的柯鐵虎聞訊非常憤慨,就率領600多名義軍突擊斗六街。

日軍第二旅團在6月16日至6月23日以台中一聯隊(一個團)進攻雲林之鯉魚頭、打貓東二堡一帶,報復蹂躪雲林地區,雲林支廳長松村雄之進稱: 「雲林轄下無良民」把村庄指為匪窖全部加以焚燬,

在連續所謂的「掃蕩」7天之中,到處施展毫無人性的無差別報復屠殺,在山區中遇人殺人,見屋則燒屋,婦女幼兒也在殘殺之列,此為後人所稱的「雲林大屠殺」。

日本事後自己統計報告計焚燬村莊56處,縱火民房4925戶,受害範圍廣及50餘村庄。

斗六街及石龜溪庄遭受最為慘重。

進攻大坪頂之兒玉中隊,自林杞埔(今南投縣竹山鎮)撤回雲林時,沿途縱火,九芎林、石榴班、海豊崙各庄盡成焦土。

報復性的雲林大屠殺,此舉造成投靠柯鐵虎的大坪頂者更多了,聲勢便日趨壯大。

日軍遭到柯鐵虎軍的頑強抵抗,只有電告台北總督府,請予增兵,大坪頂固若金湯,皆因柯鐵虎之緣故,所以將大坪頂稱為鐵國山。

不久柯鐵虎即被推為台灣鐵國山總統,率領鐵國山義民軍,堅持對日抗戰到底。

此時鐵國山因新領袖產生抗日士氣反轉高昂,柯鐵虎受大眾共推為台灣鐵國山總統,改元「天運」,以「奉天征倭鎮守台灣鐵國山總統各路義勇軍柯」之名義發表檄文。

日軍無法在深山中保持軍力,不久即自動退出佔領的鐵國山,所以柯鐵虎等仍舊回到鐵國山,並頒檄文呼籲鄰近居民協助抗日。

檄文如下:

「奉天征倭鎮守台灣鐵國山總統各路義勇軍柯、為曉喻事、照得我台灣自開闢以來、治本仁政、俗敦禮義、民殷國富、斯文日盛。去年日賊來侵疆土、我民俱思清官己去、唯望平治、盡皆歸降。不意此賊大非人類、任意肆虐、無大小之罪、無喜惡之分、無黑白辨、唯嗜殺戮、拏之即決、燒庄燬社、淫辱婦女、種種非法、難以盡擬。本總統等目擊不平、爰招英雄、聚鎮鐵國山、與伊抗拒、誓欲滅彼、朝夕克復台灣、實為我台灣生靈、並非希圖漁利也::天運元年十月二十七日」(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省通志稿」卷九抗日篇、一九五四年p49)。

這是標明是完全不附清,在獨立口號下成立政權的武裝抗日。

台灣第三任總督 乃木希典

e0040579_22194567.jpg日本在1896年派來了「日本武神」台灣第三任總督陸軍中將乃木希典,乃木一上任就獲知鐵國山的抗日義民軍,亦知曉日軍的報復--雲林大屠殺。

柯鐵虎的武裝抗日令享有盛名的日本最偉大的武將台灣總督乃木希典顏面盡失如坐針氈。

因此在1896年(明治29年)12月12日下令從新編組日本軍憲警,編成混合大軍加強火力,以絕對的優勢來殲滅"地方土匪",並很有自信訓令「以限期3日」攻佔鐵國山才可略略收回失去的面子。


大隊日軍在12月12日發動的鐵國山的攻擊,柯鐵虎不因日軍的優勢而改變心態,除了發佈檄文對日抗戰,並率領黃才、張呂赤、賴福來等1000餘人義民軍沉著應戰,在鐵國山的外圍,奮勇拒敵於打貓東頂堡吊境庄及同堡二坪仔庄。

柯鐵虎及其部屬,每人都善加利用天然山地險竣,巧妙阻擊堅守各條防線,日軍只憑火力及人力是無法在鐵國山順利前進。

日軍雖以大規模優勢的武力信誓旦旦在3日內攻佔鐵國山,但實際上花了3日仍無法接近鐵國山,更不用說是佔領。

所以改以砲兵來主攻,在湖仔寮東北高地建立砲兵陣地,再以長距離的大砲向鐵國山猛烈砲擊。又急急再調集更多的武力。

到了12月25日(鐵國山防守第14日),從台中調來的台灣守備第四聯隊援軍到達,將本部設在崁頭厝(今日雲林縣古坑鄉永光村)。

e0040579_19544043.jpg


蟹江萬次郎的軍事郵便(鐵國山討伐)

蟹江萬次郎為臺灣守備砲兵,隸屬於臺中野戰砲兵第二中隊,他寄給長野縣的古畑,祝他新春快樂。

由這張明信片的背面,可以看出蟹江萬次郎在寫這封信的時候,他正在與雲林地區的抗日鐵國山義軍作戰。

來源:虎尾海軍航空隊

在日本極享盛名的乃木中將,感到他的名聲不能栽在一處名不見經傳的台灣山丘。

被搞的滿臉豆花的乃木希典下令不顧任何犧牲而開始發動日本式的「白兵突擊」總特攻(這種作法後來重演在1905年日俄戰爭中為攻佔遼東半島203高地,乃木犧牲了5萬名日軍)。

日軍兵分3路進攻,同時以臼砲猛攻。

柯鐵虎及所率領的台灣義民軍對日軍火力的旺盛及兵力強大,毫不畏縮以各種方式纏鬥。

度過了25日,是夜日軍休息,義民軍並不休息而乘黑摸到日軍軍營,黑夜中開槍射擊,日軍看不到敵人,全營立即驚醒在極度的恐嚇下戰備,對著山區胡亂開槍、開砲。

如此折騰了一夜。次日12月26日日軍再以充沛的火葯,對任何看不到的地方皆開火,如大樹的背後是看不到的,所以就把大樹轟掉。

日軍步步為營,步步前進。

柯鐵虎守了19天知道鐵國山無法保住,既然日本人那麼喜歡鐵國山,就把鐵國山暫時送給日本人。

即下令諸首領化整為零,放棄鐵國山,各自分散退入深山,以待東山再起。自己親自安排了大批火葯暗藏在鐵國山上,後亦撤離。

歷經19日的血戰本誇口「3日亡鐵國山」的乃木希典軍終於佔上了鐵國山。

大約3個小時後在遠處的柯鐵虎看到了也聽到了在鐵國山上的一聲巨響,其後又有數聲巨響,火光四射的大爆炸。

柯鐵虎以為保有一個抗日基地其代價十分高昂,即下令各抗日戰士暫避深山,但在其後,乃不斷將人力分散妥為保存實力。

柯鐵虎深感以弱勢的武力相對抗強大火力的日軍,應以游擊戰來取代正面作戰。

所以今後即以游擊戰法和各地日本侵略者的憲兵警察周旋,對武器、彈葯、火葯的供應則採取直接由日本人來供應的方法,也就是向各地的憲兵屯所、警察局及日人的機關進行攻擊,而獲得所需的武器補給,這個方法又得以獲得新式的武器。

所以在1896至97年的2年間,有無數次的攻擊戰及大大小小的游擊戰發生於中部地方。

但一直是柯鐵虎夢寐以求的大砲卻不在憲兵屯所或是警察局。

至1897年11月,柯鐵虎認為武力又可正面與日軍抗衡,所以再聚集舊部屬的抗日義民600餘人,這次並不要在原來的鐵國山建立基地,而在離鐵國山不遠的林內的觸口山(在濁水溪出山口之南側),積極準備恢復大規模的抗日作戰。

日本派民政局的內務部長古莊嘉門來到斗六街,運用當地的親日台奸,實施慰撫工作,如招撫、脤貧,戶口調查。

此項工作配合辜顯榮的「聯庄保甲法」(即一人有罪全庄頂罪)惡法。

這個惡法也有其效力,當柯鐵虎結集六百餘人時,日方即獲得消息。日軍12月4日以一中隊的步兵向觸口山進攻,但未能進展,所以再增援四個中隊,又深知砲兵的威力在12月12日調動三砲兵部隊及二騎兵隊、工兵隊、憲兵等再度進攻柯鐵虎所佔據的觸口山。

孤軍奮鬥的台灣人抗日義民軍不因糧食、彈藥補給困難、外無援軍而退卻,但卻因敵不過日軍無限制、無目標猛烈密集向基地的砲擊,柯鐵虎以下在未接觸到敵人即有負傷者達56員。

柯鐵虎此時認為不宜以硬碰硬的方式來抗日,所以採取斷然措施迴避其纓,保存實力退入深山。

日軍在大量砲擊下遂在14日向乃木希典總督邀功的方式佔領林內觸口山義民軍的基地。

沒有多久在隔年即1898年1月柯鐵虎與其他抗日領袖林發、劉德杓等人合併起來有義民軍7百餘人,於是在崇山峻嶺之中的大鞍庄建立基地。

日軍又獲得情報於是在3月9日派遣步兵第四聯隊加上砲兵、工兵、騎兵,從三面圍攻大鞍庄。

日軍此次進兵有23名傷亡,大鞍庄雖然位於斷崖絕壁之上攀登困難,日軍又以大砲長距離砲轟,火砲猛烈,柯鐵虎等不得不又棄基地,向南進入大山之中。

其後柯鐵虎体驗到基地的擁有是造成日軍攻擊的顯著目標,這場抗日戰爭應以打游擊的方法來進行,因此義民軍深藏在民間,只要敲鑼打鼓即可集合抗日隊伍,時常出擊於林杞埔(竹山)、南投、東勢角等地,使日本人不論白天或夜晚不敢出門,再強大的日軍防禦也無法勝任,一有警訊日本軍警疲於奔命,怨天尤人向手無寸鐵無辜的民眾報復,民眾於是更加抗日。

1898年5月,兒玉源太郎任台灣總督,後藤新平就任民政長官。

到任後,檢討過去,認為用武力對付抗日軍是勞而無功,決定採用招撫政策以達到消滅抗日軍的目的。

台中縣知事木下周一見招降的工作有成績,再命辜顯榮及嘉義的林武琛、斗六街的吳克明、鄭芳春等御用紳士,提出優厚條件勸誘柯鐵虎下山歸順。

日本人的「一國兩制」

柯鐵虎則以獨立政權的姿態提出了十項談判條件:

1. 設立「治民局」於雲林斗六街,由台灣人主持,再用一日本人監理。一切的刑事訴訟在此審理治罪。

2. 把鐵國山歸返柯鐵,不許日軍駐防雲林地方。也不允日人設置守備隊。

3. 同意柯鐵虎、張呂赤、賴福來、黃才等保有軍隊,藉以保護人民。如日本官吏有事要交涉、只用文書、不得面決。

4. 同意柯鐵虎等向轄區內抽收九一稅以充軍費。

5. 柯鐵虎等統領軍隊志在保國,日軍不得與其相爭。

6. 柯鐵虎等議和之後,擬調兵在山地保民。誓不為非恐有挾前怨而捏詞向日本當局控訴者,務必把訴狀繳予治民局,由主持官查實。不得派遣軍兵圍捕,再生不測之事。

7. 同意雲林居民使用軍械藉以自防盜賊。

8. 雲林界內如有愚頑之人,由柯鐵聯庄格除。

9. 談判成立後,如有再控訴前非者,均歸治民局主持處理。不得由日方拷問毒打。

10. 談判之後,如在雲林界內能久持安寧,3年之滿再議條規。

以上柯鐵虎是站在勝利者的立場向日本提出的談判條件。

日方透過的御用紳士拿到柯鐵虎對條件,不知如何向其主子報告。

民政局長後藤新平對懷柔的解釋是:「就算是柯鐵上次所提的十條件,我們大可答應他。只要他歸順我們就行。條件的內容有如美麗的花朵,是讓人看的裝飾品,不是拿來當飯吃,也不是要把它變成木材。等到有一天我們將它拋棄,如同處理枯萎的花朵一樣。」

在這武力的掃蕩與美麗的謊言下,分不清敵我而下山出降者日益增多。

雲林的柯鐵虎終在1899年3月23日向總督府派來的白井新太郎提的歸順條件而歸順。總督府乃接受了柯鐵虎等所提的歸順條件就是:

1. 為自衛及維持治安,允許4大頭各保有30人的部屬。
2. 總督府每月發給4大頭各30圓,部下120各10圓。
3. 撤退駐鐵國山的日軍守備隊,把此地還給柯鐵。

雖是歸順,但仍然保有一定的武裝力量,且尚存槍枝6百挺及子彈3萬發。

柯鐵虎的部下60人,其勢力以雲林地方為中心,南至嘉義東堡四九庄,北至台中葫蘆墩(豐原)。

張呂赤、賴福來、黃才也各據一方、以溪州、打貓、斗六為各個的勢力範圍。

e0040579_22202468.jpg本來是名響全島的抗日英雄、卻因受不了強大的軍事壓力孤立無援形勢險惡之時及另一方面辜顯榮等的甜言蜜語,以榮華富貴的利誘,加上日方答應的條件,又可自擁武力及獲得安寧。

最重要的理由是柯鐵虎是彈藥盡且沒有了食「鹽」,柯鐵虎無奈歸順了日軍。

柯鐵虎猶如以戰勝者對戰敗者提出之條件,日軍為行其欺騙政策,竟概然答應。

然而,待柯鐵發現日軍的「一國兩制」的騙局意圖後,雖又起而抗日,但號召力不夠,聲勢已弱,且因山勢陡峭,輾轉遷移。

最後柯鐵虎因病在桂林村石槌仔尾養病,積勞成疾病逝,柯鐵虎臨終前交代部屬徐和尚和李旭將他遺體埋葬深山,且要深埋地底,不被日本人所挖掘,部屬並在埋葬地點栽種一樟樹為記號。

柯鐵虎死後其後鐵國山的統領地位由簡水壽繼任之。但日人對歸順條件的承諾真如美麗的花朵,是讓人看的裝飾品。

日軍在1900年5月編成軍憲警混合部隊,以芝麻小事為藉口,突然襲擊張呂赤、賴福來、黃才、劉榮、陳提、簡水壽等原屬鐵國山的抗日首領。

但除了格殺黃才及100餘人部屬之外,並未得所期結果。

e0040579_224177.jpg


1900年(明治33年),日本殖民軍隊「台灣守備混成旅團」(1896年4月6日~1907年8月)的士兵鷲尾伊太郎因在台灣守備戰死,獲得台灣守備戰功/戰死賜金賞狀(推測是討伐雲林的反日台灣義軍),當時戰死可得到金20元。

當年柯鐵虎在永光村光山(當年鐵國山部落)招集義士,本鄉及外縣市不乏精英加入抗日陣容,以鐵國山為基地,地勢險要,日軍攻山時死傷很多。

聽說柯鐵虎營地古坑光山部落地勢險峻,最後因有部屬被收買做奸細,帶日軍由大湖口溪繞道,從下寮埔進攻才被攻服。

古坑當時因參加抗日青年很多,曾遭來大災殃,即是日本人將青年集合在今天的古坑國小檢查手,手較細嫩者被認定不是農民,就予以殺害。所用方式是全身脫光,在臀部綁上澆油草,活活燒死。

當初鐵國山很難攻破,日軍將台三線以東的茅屋均放火燒掉,當時稱它為「走番仔反」。

現在的火柴就叫做「番仔火」的說法。

聽說柯鐵虎死時是西元1900年2月9日,日本人來台,已有近5年之久,柯鐵虎能撐持如此之久,應是與古坑地勢險要不無密切的關係。

目前鐵國山營地遺址已是一片果園,僅遺一石磨和一庵缸(水缸),見物思情,只堪憑弔當年事蹟。

柯鐵虎與簡大獅、林少貓被並稱為「抗日三猛」。

台灣鐵國山獨立抗日1896年6月10日起至1902年8月止計6年2個月。

鐵國山的教訓
就是告訴大家.........
絕不要相信任何外來政權的類似鬼話「一中各表」、「一國兩制」

e0040579_22202468e0040579_22194567  

=====================================

鐵國山武裝抗日

在台灣淪入日本人之手五十年中,鐵國山的武裝抗日堪稱為震驚中外之重要事件。日方調集二、三師團兵力,配合憲兵、警察,但此事件中日本失守多處,傷亡頗重,松村雲林支廳長被懲戒、免官革職,佐藤大隊長(少校)、古市中隊長等人被移付軍法會議判刑十二年。
這起因是位在雲林大坪頂(今南投近集集),因地勢險要是一天然要塞,從古時就是柯氏家族早年遷入為世居之地,為抗日基地。
抗日英雄 : 簡義(梅仔坑人)又稱「九千歲」、柯錢之長子柯鐵又名柯鐵虎有臂力、富俠義、溪邊厝的陳文晃、他里霧(今斗南)的黃丑、斗六張呂赤、張大猷、黃才、賴福來等。 柯鐵及其五兄弟,柯龍波、黃貓選等十七位驍將稱「十七大王」。集合抗日台灣義民一千餘人。
時間: 一八九六年六月十日起至一九○二年八月止計六年二個月。
改元「天運」。這是標明是完全不附清,在獨立口號下成立政權的武裝抗日。

一八九五年日軍南侵時,柯鐵率眾會同簡義、陳文晃、廖璟琛、黃丑等、與日軍戰鬥于斗六門。
一八九六年六月十日柯鐵率六○○餘義民下山襲擊斗六街,戰勝後並不久留,即日班師回鐵國山。
六月十一日,日軍的小部隊進襲鐵國山、卻受到義民軍激烈的反擊,日軍死傷數十人之後敗退回斗六街。
六月十四日簡義率眾攻擊雲林支廳,毀日人商社。日本雲林守備隊長中村中尉率其部下三十人,深入鐵國山偵察義民軍。被發覺並包圍,中村中尉及其部下,死傷殆盡。
日軍在六月十六日至二十三日向無辜民眾屠殺史稱「雲林大屠殺」(請參閱p34)。
六月二十八日義民軍又展開活動,襲擊林杞埔並佔領其憲兵屯所。
六月二十九日集集的台灣人義民軍襲擊當地的日軍守備隊並佔領憲兵屯所。
六月三十日晨柯鐵等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擊戰猛攻斗六街,使日方守軍五百人倉惶失措,日本守備隊長佐藤少校及隊附石塚上尉臨陣退怯,率軍而敗走斗六。 斗六街又為抗日義民軍所佔。在集集的憲兵屯所幾乎全滅,有八十名日軍陣亡。日本斗六守備隊長亦戰死。
七月二日鐵國山義民軍圍攻南投、使此地的日軍守備隊陷于危急。
七月三日數百義民襲擊台中守備隊。
七月四日義民襲擊北斗,義民軍相繼攻克員林、永靖。並在彰化、嘉義等地皆有義民蜂起,到處襲擊日本守備隊,殺死憲兵警察多人。
七月七日.劉獅、楊勝率領鐵國山義民軍六百餘人、長驅攻擊了鹿港街。日軍被迫應戰,急急向總部呼救待援。
辜顯榮(鹿港出身)所培植編成的日方守軍「別動隊」保甲壯丁團,此時也義無反顧,見到雲林大屠殺台灣意識油然而生,反戈相向,向日軍開火,更使日軍前後受敵陷入苦戰。
七月十一日義民軍攻陷樹莿桐巷、大莆林等地。

==============================

柯鐵(~1900),雲林斗六人。身手強健,精於槍法。原只是大坪頂抗日隊員之一,由於在1896年大坪頂之役表現傑出,被人稱為「鐵虎」。之後追隨者越來越多,據大坪頂為根據地,並改稱「鐵國山」。

後來臺灣總督府改採懷柔政策,以承認柯鐵所開條件招撫,柯鐵不知有詐便答應。後來簡義下山歸降,眾人擁戴柯鐵為「鐵國山總統」,改元「天運」,向百姓徵收糧食並約定維護治安。明治29年(1896)總督府發動攻擊,柯鐵放棄鐵國山,逃往深山,次年往嘉義溫水溪(今嘉義中埔)依附黃國鎮。(註1,2)1989年,總督府開出三大條件招降柯鐵:

為自衛及維持治安,允許四大頭各保有三十人的部屬。
總督府每月發給四大頭各三十圓,部下一百二十人各十圓。
撤退駐鐵國山的日軍守備隊,把此地還給柯鐵。(註3)
但是談判還未談成,柯鐵就病死了。(同註1)柯鐵死後,鐵國山的統領由簡水壽繼任,不久遭到日方藉故消滅。

相關文獻
《重修臺灣省通志‧人物志》
雲林斗六人。有膂力,善鬥,尤精槍法。光緒二十二年(1896),日軍初至大坪,鐵以連發槍擊之,竟以一人走敵兵五百人。眾服其勇,號曰「鐵虎」。既而日軍集臺中、彰化、嘉義三處防軍,謀再犯。鐵出日軍所遺巨砲,置諸要隘,俟其來,擊之。又夜襲之,破其營,死敵甚多,由是日軍頗為所窘, 而無如其何。另一股義軍首領簡義率眾來會合,稱大坪頂為鐵國山。時日人兒玉源太郎任臺灣總督,或有獻策懷柔者,從之。乃紿柯鐵,許以畫界,允其自主言和, 鐵不知其詐,許之。後簡義下山,眾人擁柯鐵為「鐵國山總統」,改元「天運」。明治二十九年(1896)總督府發動攻擊,柯鐵放棄鐵國山,逃往深山,次年往 嘉義中埔依黃國鎮。1900年病卒。

《瀛海偕亡記》(節錄)
丙申四月,日軍聚眾復攻大坪頂。大坪民已徙入山內六里,曰部庭尾,山尤四面峭,中一道如線紋,旁則古樹喬松,參差蔽天,石纍纍,或圓或錯,怪鳥於林間。獸駃起人面。兵隊不能成行,輒尋有竹屋者焚之。屋則無人,前去嶔巇,不敢再上,循大坪左右麓而毀。

有柯鐵者,業制紙者也,年二十二,為制紙家削竹浸池,勤力作,不隨眾為非,身手健,喜獵獸,亦精槍法。時始娶婦,為儕輩調笑,與山人十數輩避兵山間。兵至爭走,柯鐵曰:『是可取也;君走,則槍與我乎』。眾付之,有槍十二桿,子彈十袋。於是放火樹下,猱入深叢間,登高望兵最多處,連發槍擊之。兵出不意,盡驚駭,疑中伏,槍亂鳴,且擊且走。柯鐵則復轉他路截之。兵見無人,復止搜山,而槍復至,至如雨,蓋柯鐵挾十三響槍一,七響者三,餘亦四、五響,每一發連至,如三、四十槍也。兵有傷者,有仆者,舁而行,山深日暮,不敢留。柯鐵一路截之,敵疑伏多,遂大奔。

先是日法嚴,搜軍器,民多埋之。及是取出,洗刷不工,柯鐵連放,已敝其八,惟十三響及七響者四桿不毀,柯鐵挾以追之。柯鐵徑道熟,年少趫捷,行林木間如飛,倏東倏西,其來閃屍,槍無定處,故能以一人獨驅敵五百餘人。軍裝糧秣悉委於路,懸尸荊棘間,有至腐者。由是柯鐵膽益壯,儕輩匪徒,群以此服之,遂有十數輩與聚,號之曰「鐵虎」。

======================================

日治初期在臺灣中部武裝抗日的著名首領,與北部簡大獅、南部林少貓並稱。雲林斗六人。據傳身手矯健,精於槍法,好打抱不平,世代拓墾於大坪頂(今雲林縣古坑鄉)一帶。1895年(明治28年)5月,臺灣割讓日本後,各地紛起抗日,1896年4月日軍攻大坪頂,柯鐵以一人退敵無數,人稱「鐵虎」。6月,另一抗日首領簡義率領部眾來會,盤據大坪頂,稱為「鐵國山」。
1896年臺灣總督府對於抗日勢力改採懷柔政策,總督桂太郎派內務部長古莊嘉門至雲林進行招撫,並由地方士紳辜顯榮、陳紹年等人居中牽線,簡義獨自下山歸降。眾人改而推擁柯鐵為「鐵國山總統」,改元「天運」,向百姓徵收糧食,並約定維護地方治安。1896年12月12日,日軍發動大規模攻擊,戰事慘烈,柯鐵等放棄鐵國山基地,逃入深山。1897年逃至溫水溪(今嘉義縣中埔鄉)投靠抗日首領黃國鎮,1898年5月,總督兒玉源太郎以優厚條件向柯鐵勸降,談判未成而病逝。

==========================================

1865年出生於清治鳳山縣港西下里萬丹街竹篙籠(今屏東縣萬丹鄉萬全村)的客家人

小檔案:林少貓

2017-02-27
林少貓(1865-1902年)是台灣早期的抗日領袖,與簡大獅、柯鐵虎並稱「獅虎貓抗日三猛」,林少貓常劫掠日本人或親日者的財物,日治時期總督府稱「為南台灣最慓悍、最令官憲棘手人物。」
相傳林少貓率兵馬,屯田居於鳳山後壁林(今日高雄小港區),但另一說是屏東麟洛。1902年5月26日,總督府命令日軍展開圍剿行動,林少貓身中5彈,死於後壁林城廓門外的水田中。
(記者葛祐豪整理)

「林少貓」的圖片搜尋結果「林少貓」的圖片搜尋結果

林少貓,又叫林小貓,原名林義成,西元一八六五年生於屏東縣萬丹鄉竹篙濫(位於現今萬全村保全宮對面一片濫田,種了很多竹欉)。一生亦盜亦匪,日本據台伊始,因看不慣日軍到處殘殺同胞,一變成為南部地區的抗日義士;直至西元一九○二年五月三十日,被日軍誘殺而亡,一代英雄豪傑,享年僅卅七歲。
林少貓的父親曾經到阿猴廳(屏東市)北勢頭 ,殺豬賣豬肉。據台灣總督府陸軍幕僚報告,林少貓在阿猴一帶商場上有相當的社會勢力,不僅是金長美碾米廠廠東,並支配了魚類和豬肉市場。林少貓也協助父親做生意,平素慷慨隨和,結交不少同業。光緒中葉,地方官吏素行不良,治安失序,一群亂民發起要搶劫阿猴廳的鹽館,亂民猖狂的聲勢,幾乎要把鹽館拆了,林少貓大喊一聲說:「你們很傻,鹽海水晒乾就有,為什麼要去搶?」那群亂民聽了覺得有道理,就散掉了,因此阿猴廳分縣長就把林少貓的義行,保護鹽館有功,秉報台南府城,知府大人就把林少貓請到台南做一名營官。
此時地方治安更加惡化,一些宵小之徒,做了壞事就假冒林少貓之徒幹的,以為林少貓在台南當個營官,報他的名字給官差,應該可以罩得住,結果累案過多,林少貓被迫辭官,回到阿猴地區,地方上的羅漢腳及游民之徒,就擁立他當領導人。
後來林少貓率領了一群黨徒,盤踞在下淡水溪「大崙」的地區,剛好位在磚仔寮與社皮村西邊溪埔「粿葉樹崙」的地方。大崙地勢高,土地肥沃,長滿粿葉樹,面積大約三十八甲。林少貓之夥除了農耕、養牛養豬之外,還時常結群到附近村落,磚仔寮、社皮、廣安、玉成、大洲、溪洲,偷豬、偷牛到大崙來宰殺,魚肉鄉民,造成鄉民怒罵不絕。林少貓也各在玉成村、烏杉橋旁的顏厝,強押二民女當細姨。那住在玉成村的民女,還幫林少貓生個小孩,林少貓後來被日軍誘騙槍殺時,那小孩已經五歲了,因玉成村的「甲長」怕受牽連,就叫「甲民」把小孩活埋掉,聽說那小孩陰魂不散,時常出現在玉成村,不出二年玉成村「甲長」就眼瞎而亡了。
光緒廿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日軍佔領台灣一年,台灣各地掀起抗日風潮,日軍用高壓手段,欺凌台胞,南下的日軍奪鳳山取阿猴再攻火燒庄,所到之處,強索民宅,百般刁難,施暴婦女,殺人放火,台灣百姓稱呼日本人「四腳」,禽獸才有四隻腳,可見日本人的不講理。林少貓看到日軍的惡行,深感痛心,遂參與了水底寮庄鄭吉生在光緒廿三年一月十日,自東港轉攻鳳山的抗日活動。不幸計劃洩露而敗戰,鄭吉生向萬丹的下蚶庄撤退,更不幸的是因槍械走火自傷腳部,鄭吉生失血過多而亡;林少貓收拾鄭吉生舊部而繼續抗日,因他堅強與敵作戰,使日軍一聞林少貓率隊來攻,莫不心驚膽顫。台灣憲兵隊史就形容林少貓膽大無比,富機略,有神出鬼沒之妙術的雄才大略。
從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及台灣通志稿,可知林少貓與日軍發生戰役的事件有下列幾次:
(一)西元一八九七年(明治卅年)四月廿五日早晨,林少貓率義民四百餘人圍攻東港日軍營房,當天黃昏再率三百餘人攻擊潮州憲兵屯所;九月十三日再率義民四百餘人攻阿緱城憲兵駐屯所;十二月襲擊內埔辦務署,有多名警察被擊斃而亡。這正如『東方兵事紀略』所言的:林少貓雖用土槍,能臥擊無虛發,且稔於地勢,攀山越澗,尤其長技,聚散前後,飆忽猱騰,每繞倭兵後路,倭人畏之,怪不得林少貓能屢次痛創日軍。而『瀛海偕亡記』則形容林少貓與台北簡大獅、雲林柯鐵虎為抗日「三猛」。林少貓為南台抗日軍的盟主。
(二)西元一八九八年(明治卅一年)四月廿三日林少貓率二百餘抗日義民偷擊東港辦務署。到了十二月廿七日,又率二百餘義勇軍,再度攻阿猴城,從天剛拂曉露出曙光,爭戰到天暮已黑,因未能成功而轉退到竹田鄉六份庄與東港溪畔的基地──這個林少貓抗日義勇軍的基地,後來被日軍征服,改為種植治療瘧疾的金雞納酸的「葯仔寮」,就是現今鳳山厝大同農場的現址。
到了廿八日,林少貓攻打潮州辦務署,因台灣總督府開徵地方稅,引起百姓更為不滿,林少貓得到抗日基地鳳山厝庄、溝仔墘庄的響應,加上萬巒庄、五溝水庄、新北勢庄、九塊厝庄、打鐵庄、竹圍庄、小勢尾庄等村民都加入攻打潮州的義勇軍。當時客家義勇軍是由林天福任總指揮,與林少貓同心協力作戰。聲勢浩大的抗日義勇軍有一千多人,參與攻打潮州辦務署,署長瀨戶晉被抗日軍砍下頭顱,肋骨也被拔去,可見人民對日軍有多怨恨。來自萬丹大營的憲兵部隊,也在中途被抗日軍截殺,到了卅日夜裡,從鳳山來的救援日軍火力強大,抗日軍才撤走。廿九日,林少貓也另率一支一千多人的抗日軍攻打恒春,使日軍疲於奔命,直至台南日軍從車城登陸才解圍,抗日軍就撤離到山區。
西元一八九九年(明治卅二年),總督府改變政策以招降方式勸降,命打狗城的富商陳仲和、鳳山街長陳少山、富商林璣璋、台南參事許廷光、阿猴辦務署參事蘇雲梯等紳士,進入加禮山勸林少貓降服,以利誘和前無援兵後無糧餉的困境。林少貓提出十條要求,後被日本當局接受而發給十大要求准許書,林少貓遂在西元一八九九年五月廿日,率卅餘部屬下山降敵。林少貓所得十大要求,除了徵收民稅外,其餘皆被日本接納。據台灣憲兵隊史及警察沿革誌記載,其主要條件內容如下:
1.割鳳山近郊一地給林少貓定居。
2.林少貓等所開墾荒地,日本不得徵稅。
3.林少貓等所開闢道路,日本方面不得使用。
4.林的部屬犯罪,由林處斷,日本不得干涉。
5.該地方如有犯罪者,由林少貓逮捕交官。
6.同意林少貓等攜帶武器,如有誤被日方逮捕者,由林少貓交保釋放。
7.保護林少貓以前所有的債權,並補償被剝奪的財產。
8.不追究林少貓等前罪,先前被捕者也應即時釋放。
9.林等願改前非,日本應以誠待之。
10.日本應支給林少貓補助授產金二千圓。
林少貓歸順後定居於鳳山後壁林(高雄市小港區)的一個沿海漁村,以前的部屬紛來投靠他,林少貓專心於開荒土地,及經營漁業、農業及造酒等,不久林少貓變成年收入一萬餘圓的大富翁。
林少貓降敵後,其在粿葉樹崙的基地還存在,很多人為了攀援林少貓都跟林少貓打交道,有些商人要把東西搬運到鳳山也要插上林少貓的旗幟,以便通暢無阻。有一年林少貓為母親舉行祝壽會時,萬丹加禮濫庄協內林家有三戶富商,也送禮到大崙作為賀禮,並在禮簿上簽了名,後來日軍誘殺林少貓後,這林家三戶也遭受禍延。
西元一九○二年(明治卅五年)五月,台灣總督府為了達到全台抗日歸順後,「一旦獲得歸順之果,歸順條件自成空文」,自然無法容忍林少貓的壯大。五月廿六日,總督府命令南部日軍,展開圍剿行動,日軍藉口後壁村發生傳染病而入侵包圍。五月三十日,雙方展開激戰,後壁村頓成火海,抗日軍奮戰終日,不幸於下午五時失陷。林少貓身中五彈死於後壁林城廓門外的水田中,梟首。當日共有男四十一人、女廿五人、兒童十人都死於戰火中。林少貓的弟弟林必、兒子林雄也傷重而亡。
緊接著日本採取行動,一網要打盡殘餘抗日份子,自五月三十日到六月四日,假藉抗日義民的嫌疑犯和搜索跟林少貓親近的人士,網羅罪名,被殺者就有三百二十人。其中包括日本警察搜到來賓為林少貓母親祝壽時的禮簿簽名冊,就展開逮捕,認為他們跟林少貓都有關連,像萬丹加禮濫庄林家三戶,三個士紳就被捉到上蚶墓埔的茄苳樹下砍頭,林姓三戶的「無頭忌」,就是林少貓事件所牽累。
林少貓被屠殺多年後,大崙的溪埔,在農民的耕拓下,被人挖出一尊抗日義勇軍留下鑄有「佐世保」三字的大砲,大砲扛回社皮派出所,社中人林進興就在派出所造一砲台,置放在上面供人觀看。二次大戰末期,佐世保大砲就被當破銅爛鐵送去熔解了。林少貓抗日軍遺留下的大砲,也隨日本的瓦解而熔化不見。而亦匪亦盜也是抗日豪傑的林少貓傳奇故事,也殘存在萬丹老一輩鄉民的腦海中。


台灣抗日第一猛─林少貓
江彥震
林少貓是台灣早期的抗日領袖,與簡大獅、柯鐵虎被並稱為「獅虎貓抗日三猛」。但政治立場不同對林少貓的評價不一:台灣總督府認為他劫掠平民,稱其為「盜匪」;而中華民國政府則認為他是「抗日烈士」。在日據初期,受台灣總督府招降,1902年卻遭偷襲殺害。
林少貓本名苗生,字義成,小名少貓,1865年出生於清治鳳山縣港西下里萬丹街竹篙籠(今屏東縣萬丹鄉萬全村)的客家人,以小名稱世。其父曾在阿猴廳北勢頭(今屏東縣崁頂鄉)做殺豬生意,林少貓則協助其父的生意,並經營《金長美碾米廠》,也在阿猴市場中販魚及豬肉,逐漸致富,市場客販多暱稱其小名「少貓」,人稱「小貓」,不喜稱「苗生」、「義成」。結交許多社會人士,在阿猴一帶的商場很有勢力,支配了魚市與豬肉市場。
清光緒中葉,地方官吏素行不良,治安失序,一群亂民發起要搶劫阿猴廳的鹽館,亂民猖狂的聲勢,幾乎要把鹽館拆了,林少貓大喊一聲說:「你們很傻,鹽海水晒乾就有,為什麼要去搶?」那群亂民聽了覺得有道理,就散掉了,因此阿猴廳分縣長就把林少貓的義行,保護鹽館有功,秉報台南府城,知府大人就把林少貓請到台南做一名營官。
此時地方治安更加惡化,一些宵小之徒,做了壞事就假冒林少貓之徒幹的,以為林少貓在台南當個營官,報他的名字給官差,應該可以罩得住,結果累案過多,林少貓被迫辭官,回到阿猴地區,地方上的羅漢腳及游民之徒,就擁立他當領導人。林少貓率領了一群黨徒,盤踞在下淡水溪「大崙」的地區,剛好位在磚寮與社皮村西邊溪埔「粿葉樹崙」的地方,大崙地勢高,土地肥沃,長滿粿葉樹,面積大約三十八甲,林少貓之夥除了農耕,還養牛養豬。
「甲午戰爭」清朝戰敗,1895年清政府依照馬關條約,將臺灣本島、澎湖群島割讓給日本。同年,林少貓接獲此消息後,即散家資,以銀元召募閩南人、客家人千餘人,與七百名原住民排灣族勇士合成抗日部隊,共達兩千餘人,並獲得劉永福之軍火援助。
「乙未戰爭」期間林少貓跟隨劉永福的黑旗軍一同抗日,擔任「福字中軍左營管帶」,劉永福失敗離台後,林少貓成為南台灣抗日義軍的領袖,在糧彈奇缺的狀況下,林少貓西渡大陸尋求援助,得到支援後繼續回台抗日,對日本的殖民統治造成了莫大的困擾。
日軍用高壓手段,欺凌台胞,南下的日軍奪鳳山取阿猴再攻火燒庄,所到之處,強索民宅,百般刁難,施暴婦女,殺人放火,台灣百姓稱呼日本人「四肢」,禽獸才有四隻腳,可見日本人的不講理。林少貓看到日軍的惡行,深感痛心,參與了水底寮庄鄭吉生在光緒廿三年(1897年)一月十日,自東港轉攻鳳山的抗日活動。不幸計劃洩露而敗戰,鄭吉生向萬丹的下蚶庄撤退,更不幸的是因槍械走火自傷腳部,鄭吉生失血過多而亡;林少貓收拾鄭吉生舊部而繼續抗日,因他堅強與敵作戰,使日軍一聞林少貓率隊來攻,莫不心驚膽顫。台灣憲兵隊史就形容林少貓「膽大無比,富機略,有神出鬼沒之妙術的雄才大略」。
根據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及《台灣通志稿》,林少貓與日軍發生戰役的事件有下列幾次:其一,1897年日據三年四月廿五日早晨,林少貓率義民四百餘人圍攻東港日軍營房,當天黃昏再率三百餘人攻擊潮州憲兵屯所,九月十三日再率義民四百餘人攻阿猴城憲兵駐屯所,十二月襲擊內埔辦務署,有多名警察被擊斃而亡。這正如東方兵事紀略所言的:林少貓雖用土槍,能臥擊無虛發,且稔於地勢,攀山越澗,尤其長技,聚散前後,飆忽猱騰,每繞倭兵後路,倭人畏之,怪不得林少貓能屢次痛創日軍。而《瀛海偕亡記》形容林少貓與台北簡大獅、雲林柯鐵虎為抗日「三猛」。林少貓為南台抗日軍的盟主。
其二,1898年(明治卅一年),四月廿三日,林少貓率二百餘抗日義民偷擊東港辦務署。到了十二月廿七日,又率二百餘義勇軍,再度攻阿猴城,從天剛拂曉露出曙光,爭戰到天暮已黑,因未能成功而轉退,到竹田鄉六份庄與東港溪畔的基地。據新庄李一甲先生說:這個林少貓抗日義勇軍的基地,後來被日軍征服,改為種植治療瘧疾的金雞納酸的「葯仔寮」,就是現今鳳山厝大同農場的現址。
到了廿八日,林少貓攻打潮州辦務署,因台灣總督府開徵地方稅,引起百姓更為不滿,林少貓得到抗日基地鳳山厝庄,溝仔墘庄的響應,加上萬巒庄、五溝水庄、新北勢庄、九塊厝庄、打鐵庄、竹圍庄、小勢尾庄等村民都加入攻打潮州的義勇軍,當時客家義勇軍是由林天福任總指揮,與林少貓同心協力作戰,聲勢浩大的抗日義勇軍有一千多人,參與攻打潮州辦務署,署長瀨戶晉被抗日軍砍下頭顱,肋骨也被拔去,可見人民對日軍有多怨恨。來自萬丹大營的憲兵部隊,也在中途被抗日軍截殺,到了卅日夜裡,從鳳山來的救援日軍火力強大,抗日軍才撤走。當時廿九日,林少貓也另率一支一千多人的抗日軍攻打恒春,使日軍疲於奔命,直至台南日軍從車城登陸才解圍,抗日軍就撤離到山區。
日軍用盡各種辦法企圖捕殺林少貓,但因林少貓平日對地方百姓賑輔有加,因此民眾均樂於掩飾他的行蹤,林少貓幾乎可說是台灣版的羅賓漢了。根據《警察沿革志》紀載:「林少貓絲毫不害良民,概以屠戮日本文武官員為旨。」林少貓劫掠日本人或親日者的財物後,「且常賑恤附近諸莊,巧售私恩」,以致「人民暗自以少貓為德者甚多,競相掩護其蹤跡。」日本總督府甚至稱:「林少貓為南台灣最慓悍、最令官憲棘手人物。」但林少貓有私兵護衛,不易拘捕,於是日本總督府決議招撫之,保証林少貓可率領原部兵馬屯田居於屏東麟洛,但林少貓不從。
據萬丹社口村民國五年次的簡清良回憶兒時在店仔頭聽長輩講林少貓時說:「其在粿葉樹崙的基地還存在,很多人為了攀援林少貓都跟林少貓打交道,有些商人要把東西搬運到鳳山也要插上林少貓的旗幟,以便通暢無阻,有一年林少貓為母親舉行祝壽會時,萬丹加禮濫莊協內林家有三戶富商,也送禮到大崙作為賀禮,並在禮簿上簽了名,後來日軍誘殺林少貓後,這林家三戶也遭受禍延」。
在追捕無效之下,1899年,總督府改變政策以招降方式勸降,命打狗城的富商陳仲和、鳳山街長陳少山、富商林璣璋、台南參事許廷光、阿猴辦務署參事蘇雲梯等紳士,進入加禮山勸林少貓降服,以利誘和前無援兵後無糧餉的困境,林少貓提出十條要求,後被日本當局接受而發給十大要求准許書,林少貓所得十大要求,除了徵收民稅外,其餘皆被日本接納。
據台灣憲兵隊史及《警察沿革誌》記載,其主要條件內容如下:1.割鳳山近郊一地給林少貓定居。2.林少貓等所開墾荒地,日本不得徵稅。3.林少貓等所開闢道路,日本方面不得使用。4.林的部屬犯罪,由林處斷,日本不得干涉。5.該地方如有犯罪者,由林少貓逮捕交官。6.同意林少貓等攜帶武器,如有誤被日方逮捕者,由林少貓交保釋放。7.保護林少貓以前所有的債權,並補償被剝奪的財產。8.不追究林少貓等前罪,先前被捕者也應即時釋放。9.林等願改前非,日本應以誠待之。10. 日本應支給林少貓補助授產金二千圓。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五月二十日,日方正式舉辦林少貓的「歸順式」,林少貓除率領部下三十餘人外,另有粵庄、平埔熟番以及溪州、社皮、九塊厝等庄民七十餘人全副武裝一同赴會,整個會場彷彿是日人被招降了一般。
如此羞辱的「歸順式」使日本殖民政府飽受批評,許多日人認為這等於承認了林少貓的駐地是自治區,而歸順條件中允許林少貓將既決囚徒領回,更等同承認林少貓及其部屬擁有治外法權。日人當然知道留著林少貓將禍患無窮,因此也處心積慮的準備消滅林少貓,等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日人將台灣各地的小股義民剿滅殆盡後,便將矛頭指向了林少貓,準備將其一舉殲滅。
明治三十五年(1902),日據八年五月,台灣總督府為了達到全台抗日歸順後,「一旦獲得歸順之果,歸順條件自成空文」,自然無法容忍林少貓的壯大,五月廿六日,總督府命令南部日軍,展開圍剿行動,日軍藉口後壁村發生傳染病而入侵包圍,五月三十日,雙方展開激戰,後壁村頓成火海,抗日軍奮戰終日,不幸於下午五時失陷,林少貓為掩護婦孺撤退中五彈也死於後壁林城廓門外的水田中,一代抗日豪傑享年三十七歲而已,抗日中,義軍共有男41人、女25人、兒童10人都死於戰火中,緊接著日本採取行動,一網要打盡殘餘抗日份子,被斬殺者就有400多人,林少貓的弟弟林必兒子林雄也傷重而亡。自五月三十日到六月四日,假藉抗日義民的嫌疑犯和搜索跟林少貓親近的人士,網羅罪名,被殺者就有320人。
林少貓的犧牲象徵了台灣大規模武裝抗日的結束,台灣人後續改以其他形式繼續抗日,日人雖與林少貓敵對,但仍在其《台灣憲兵隊史》中,稱讚這位能統領閩客原三族群一同抗日的義軍領袖「神出鬼沒、號令嚴明、膽大無比、長於計略」。
過去大陸抗戰8年,而林少貓一人在台抗日7年,堪稱台灣抗日第一猛,但這樣的偉大勇者,在現行的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大多僅強調其降日而後復叛的部分,對於其與日人英勇周旋的事蹟,多交代的語焉不清或僅寥寥數語帶過,這讓青年學子根本無法理解,林少貓在台灣的抗日史中占有多麼重要的地位。[20150608]


亦匪
亦盜 抗日豪傑林少貓
文/李明進
  林少貓原名林義成,生於萬丹竹篙濫,一生亦盜亦匪,日本據台伊始,因看不慣日軍到處殘殺同胞,一變成為南部地區的抗日義士;直至西元一九○二年日本據台八年,光緒廿八年五月卅日,被日軍誘殺而亡,一代英雄豪傑,享年只有卅七歲而已。
  林少貓一生充滿傳奇性,萬丹一些七、八十歲的老前輩在幼小時,多少都有聽過林少貓抗日的故事。像住在萬丹街民國十四年次的李國耀先生回憶說:「他的母親告訴他,林少貓在阿猴開米店,林少貓反抗日本軍,跑給日本人追,因思念母親,常利用晚上返回竹篙濫探視母親。」據台灣憲兵隊史記史記載,林少貓在阿猴的米店叫金長美碾米廠。
  李國耀先生並表示,他十幾年前多次上壽山公園,在忠烈祠看過記載烈士的義舉,介紹林少貓出生於竹篙濫的生平事蹟。竹篙濫位於現今萬全村保全宮對面一片濫田,種了很多竹欉。
  現年八十七歲住在萬丹街頭五十一之一號的張世章先生說:「他母親早年告訴他,林少貓的老家位於現今成功街離東外環線五十公尺的位置,當時只有兩三戶住家。而他小時候也常到林宅撿瓦片玩,當時林宅空無一人,已成廢墟。」
石碑.gif (40288 bytes) 石碑1.gif (48212 bytes)
   ▲明治31年12月28日,林少貓抗日軍殺死潮州辦務署署長及巡查。(圖:李明進提供)
  此外住在磚减寮民國十三年次的洪老來先生也告訴我說:「他在十三歲時,常聽一位比他年長四十多歲的黃福港伯,說到他參與林少貓抗日義勇軍的故事和林少貓的生平事跡。」
  據洪老來的福港伯說:林少貓的父親曾經到阿猴廳北勢頭,殺豬賣豬肉,據台灣總督府陸軍幕僚報告:林少貓在阿猴一帶商場上有相當的社會勢力,不僅是碾米廠廠東,並支配了魚類和豬肉市場。林少貓也協助父親做生意,平素慷慨隨和,結交不少同業,光緒中葉,地方官吏素行不良,治安失序,一群亂民發起要搶劫阿猴廳的鹽館,亂民猖狂的聲勢,幾乎要把鹽館拆了,林少貓大喊一聲說:「你們很傻,鹽海水晒乾就有,為什麼要去搶?」那群亂民聽了覺得有道理,就散掉了,因此阿猴廳分縣長就把林少貓的義行,保護鹽館有功,秉報台南府城,知府大人就把林少貓請到台南做一名營官。
  此時地方治安更加惡化,一些宵小之徒,做了壞事就假冒林少貓之徒幹的,以為林少貓在台南當個營官,報他的名字給官差,應該可以罩得住,結果累案過多,林少貓被迫辭官,回到阿猴地區,地方上的羅漢腳及游民之徒,就擁立他當領導人。
  洪老來先生說:林少貓率領了一群黨徒,盤踞在下淡水溪「大崙」的地區,剛好位在磚减寮與社皮村西邊溪埔「粿葉樹崙」的地方,大崙地勢高,土地肥沃,長滿粿葉樹,面積大約三十八甲,林少貓之夥除了農耕,養牛養豬,時常結群到附近村落,磚减寮、社皮、廣安、玉成、大洲、溪洲,偷豬、偷牛到大崙來宰殺,魚肉鄉民,造成鄉民怒罵不絕,林少貓也在玉成村、和烏杉橋旁的顏厝,強押二民女當細姨,那住在玉成村的民女,還幫林少貓生個小孩,林少貓後來被日軍誘騙槍殺時,那小孩已經五歲了,因玉成村的「甲長」怕受牽連,就叫「甲民」把小孩活埋掉,聽說那小孩陰魂不散,時常出現在玉成村,不出二年玉成村「甲長」就眼瞎而亡了。
  光緒廿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日軍佔領台灣一年,台灣各地掀起抗日風潮,日軍用高壓手段,欺凌台胞,南下的日軍奪鳳山取阿猴再攻火燒庄,所到之處,強索民宅,百般刁難,施暴婦女,殺人放火,台灣百姓稱呼日本人「四肢」,禽獸才有四隻腳,可見日本人的不講理。林少貓看到日軍的惡行,深感痛心,參與了水底寮庄鄭吉生在光緒廿三年西元一八一七年一月十日,自東港轉攻鳳山的抗日活動。不幸計劃洩露而敗戰,鄭吉生向萬丹的下蚶庄撤退,更不幸的是因槍械走火自傷腳部,鄭吉生失血過多而亡;林少貓收拾鄭吉生舊部而繼續抗日,因他堅強與敵作戰,使日軍一聞林少貓率隊來攻,莫不心驚膽顫。台灣憲兵隊史就形容林少貓膽大無比,富機略,有神出鬼沒之妙術的雄才大略。
  從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及台灣通志稿,可知林少貓與日軍發生戰役的事件有下列幾次:
𡛼一、西元一八九七年日據三年四月廿五日早晨,林少貓率義民四百餘人圍攻東港日軍營房,當天黃昏再率三百餘人攻擊潮州憲兵屯所,九月十三日再率義民四百餘人攻阿緱城憲兵駐屯所,十二月襲擊內埔辦務署,有多名警察被擊斃而亡。這正如東方兵事紀略所言的:林少貓雖用土槍,能臥擊無虛發,且稔於地勢,攀山越澗,尤其長技,聚散前後,飆忽猱騰,每繞倭兵後路,倭人畏之,怪不得林少貓能屢次痛創日軍。而瀛海偕亡記形容林少貓與台北簡大獅、雲林柯鐵虎為抗日「三猛」。林少貓為南台抗日軍的盟主。
𥕛二、西元一八九八年(明治卅一年),四月廿三日林少貓率二百餘抗日義民偷擊東港辦務署。到了十二月廿七日,又率二百餘義勇軍,再度攻阿猴城,從天剛拂曉露出曙光,爭戰到天暮已黑,因未能成功而轉退,到竹田鄉六份庄與東港溪畔的基地。據新庄李一甲先生說:這個林少貓抗日義勇軍的基地,後來被日軍征服,改為種植治療瘧疾的金雞納酸的「葯仔寮」,就是現今鳳山厝大同農場的現址。
  到了廿八日,林少貓攻打潮州辦務署,因台灣總督府開徵地方稅,引起百姓更為不滿,林少貓得到抗日基地鳳山厝庄,溝仔墘庄的響應,加上萬巒庄、五溝水庄、新北勢庄、九塊厝庄、打鐵庄、竹圍庄、小勢尾庄等村民都加入攻打潮州的義勇軍,當時客家義勇軍是由林天福任總指揮,與林少貓同心協力作戰,聲勢浩大的抗日義勇軍有一千多人,參與攻打潮州辦務署,署長瀨戶晉被抗日軍砍下頭顱,肋骨也被拔去,可見人民對日軍有多怨恨。來自萬丹大營的憲兵部隊,也在中途被抗日軍截殺,到了卅日夜裡,從鳳山來的救援日軍火力強大,抗日軍才撤走。當時廿九日,林少貓也另率一支一千多人的抗日軍攻打恒春,使日軍疲於奔命,直至台南日軍從車城登陸才解圍,抗日軍就撤離到山區。
  西元一八九九年,總督府改變政策以招降方式勸降,命打狗城的富商陳仲和、鳳山街長陳少山、富商林璣璋、台南參事許廷光、阿猴辦務署參事蘇雲梯等紳士,進入加禮山勸林少貓降服,以利誘和前無援兵後無糧餉的困境,林少貓提出十條要求,後被日本當局接受而發給十大要求准許書,林少貓遂在西元一八九九年(明治卅二年)五月廿日,率卅餘部屬下山降敵,林少貓所得十大要求,除了徵收民稅外,其餘皆被日本接納。據台灣憲兵隊史及警察沿革誌記載,其主要條件內容如下:
媁1.割鳳山近郊一地給林少貓定居。
𨯗2.林少貓等所開墾荒地,日本不得徵稅。
𠐓3.林少貓等所開闢道路,日本方面不得使用。
鏠4.林的部屬犯罪,由林處斷,日本不得干涉。
璌5.該地方如有犯罪者,由林少貓逮捕交官。
𡌃6.同意林少貓等攜帶武器,如有誤被日方逮捕者,由林少貓交保釋放。
焅7.保護林少貓以前所有的債權,並補償被剝奪的財產。
䥲8.不追究林少貓等前罪,先前被捕者也應即時釋放。
鐈9.林等願改前非,日本應以誠待之。
𨧻10. 日本應支給林少貓補助授產金二千圓。
  林少貓歸順後定居於鳳山後壁林的一個沿海漁村,以前的部屬紛來投靠他,林少貓專心於開荒土地,及經營漁業、農業及造酒等,不久林少貓變成年收入一萬餘圓的大富翁了。
  林少貓降敵後,據萬丹社口村民國五年次的簡清良,回憶小時候在店仔頭聽長輩講林少貓的抗日故事時說:「其在粿葉樹崙的基地還存在,很多人為了攀援林少貓都跟林少貓打交道,有些商人要把東西搬運到鳳山也要插上林少貓的旗幟,以便通暢無阻,有一年林少貓為母親舉行祝壽會時,萬丹加禮濫庄協內林家有三戶富商,也送禮到『大崙』作為賀禮,並在禮簿上簽了名,後來日軍誘殺林少貓後,這林家三戶也遭受禍延」。
  西元一九○二年(明治三十五年)日據八年五月,台灣總督府為了達到全台抗日歸順後,「一旦獲得歸順之果,歸順條件自成空文」,自然無法容忍林少貓的壯大,五月廿六日,總督府命令南部日軍,展開圍剿行動,日軍藉口後壁村發生傳染病而入侵包圍,五月三十日,雙方展開激戰,後壁村頓成火海,抗日軍奮戰終日,不幸於下午五時失陷,林少貓中五彈也死於後壁林城廓門外的水田中,一代抗日豪傑享年三十七歲而已,抗日中,義軍共有男四十一人、女廿五人、兒童十人都死於戰火中,緊接著日本採取行動,一網要打盡殘餘抗日份子,被斬殺者就有四百多人,林少貓的弟弟林必兒子林雄也傷重而亡。自五月三十日到六月四日,假藉抗日義民的嫌疑犯和搜索跟林少貓親近的人士,網羅罪名,被殺者就有三二○。
  據簡清良轉述說:日本警察搜到來賓為林少貓母親祝壽時的禮簿簽名冊,就展開逮捕,認為他們跟林少貓都有關連,像萬丹加禮濫庄林家三戶,三個士紳就被捉到上蚶墓埔的茄苳樹下砍頭,林姓三戶的「無頭忌」,就是林少貓事件所牽累。
  根據洪老來轉述黃福港伯的話說:「當年農曆五月十六日,洪老來的父親只有十六歲,中午自『大崙』牽牛要回家時,看到日本紅步兵騎著馬,向大崙林少貓墾耕基地而去,不久槍聲大作,雙方互為開火,經過一、二鐘頭,天上忽然傾盆大雨,大崙的人民才有機會逃出,當時被捕獲的人士有磚减寮人盈利、蕭行、洪膨鼠、洪豬哥等十二人被槍殺,羅狗因怕被搜獲而吞食鴉片而亡,黃福港被捉到頭前溪的衙門囚起來,大州庄的士紳大部份都被殺害,溪州的富豪楊寔,壯丁團長林漏太及村民林占魁、吳萬興、林雄、林生等均被殺害,而黃福港的父親因和阿猴辦務署參事蘇雲梯有交往,所以被釋放。「簡清良也說:林少貓被屠殺多年後,大崙的溪埔,在農民的耕拓下,被人挖出乙尊抗日義勇軍留下鑄有「佐世保」三字的大砲,大砲扛回社皮派出所,社中人林進興就在派出所造一砲台,置放在上面供人觀看,二次大戰末期,佐世保大砲就被當破銅爛鐵送去熔解了。林少貓抗日軍遺留下的大砲,也隨日本的瓦解而熔化不見。而亦匪亦盜也是抗日豪傑的林少貓傳奇故事,也殘存在萬丹老一輩鄉民的腦海中。
參考文獻:
彍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
 台灣省文獻會台灣通志
 台灣憲兵隊史
旔東方兵事紀略
 瀛海皆亡記
口述資料:
彍李國耀:萬丹鄉,民十四年次。
 簡清良:萬丹鄉社口村二十二號,民五年次。
 洪老來:萬丹鄉磚羗寮五鄰七號,民十三年次。
 張世章:萬丹街頭五一之一號,民二年次。
焩李一甲:新庄村五十八號,民四年次。


130972659_3158583914242216_2336086288157490095_o (1)

同治14年(1875) 黃連慶借契
1875年,吉貝嶼黃連慶因乏資費用,托中引就將承自自己父親典過的大瓦厝再典與吉貝課館號,借契如下:
立現耕字人吉貝嶼黃連慶,有承先父典過李家大瓦厝壹平併春腳門窓戶牖俱各斉偹,東至李巳厝、西至林家公巷、南至內春腳壁路斉、北至後壁溝滴水斉,四至批明為界。今因乏資費用,托中引就,向與課館號借出銅錢弍拾仟文,其錢即日仝中收訖。三面言約:錢無利,厝無租,其厝即交與錢主前去管耕,不敢刁難,莫論年數。慶有偹足契項一斉清理要贖,原契錢主亦不得相刁。保此厝是慶承典之業,與房親叔伯弟侄無干,先前亦無重張典帶他人之手為碍,以交加不明情弊。若有斯情,慶自出頭抵敵,不干錢主之事。此係二比甘愿,各不反悔,口恐無憑,立現耕字一帋,付與錢主收執存炤。
即日仝中收過契面銅錢弍拾仟文足再炤
同治壹拾肆年歲次乙亥弍月 日立現耕字黃連慶 作中人族叔向 代書人莊以金
同治13年陰曆12月5日駕崩(1875年1月12日),黃連慶與吉貝鹽館訂約時,同治帝已駕崩兩個月,然海中孤島,尤以冬季風浪濤天,訊息常常隔絕。例如:「光緒4年戊寅春,暴風。吉貝嶼小船不能往來,以書繫於桶內,隨流報饑困狀。」故而出現同治14年之時間點,同治14年實為光緒元年。
契約文中的課館號,為吉貝當地的鹽館。清代,澎湖的鹽館於媽宮設有大館總辦,其他於赤嵌社、吉貝嶼、八罩、網垵澳等地,俱分設小館。清代澎湖銷鹽總量約在一萬三千石,得價五、六千元,為戌兵加餉。緣奸棍販私,守口兵役包庇,致官鹽減銷,課餉日絀。例如,吉貝澳從前每年銷鹽八百石,咸豐年間卻無赴鹽館買食,還得動用澳差立押該澳各戶赴館買鹽。人民不買官鹽,必用私鹽,之所以如此皆因鹽價太貴。尤以孤島之民,專以捕魚為生。然獲魚雖多,必得鹽以醃之,而鹽價甚貴;有計所獲之魚,不能抵償買鹽之價者。漁獲豐收,無鹽可用;倘暴雨時至,則漁獲漂流無蹤,是以漁民常為此所苦。澎湖本地開設鹽埕之議常起。
明治43年( 1910)1月,澎湖廳長橫山虎次委託信太歌之助鹽埕踏勘,初步勘查以以鄰近雙頭掛鄉西側海岸的雙港為鹽場,面積有十五萬坪。同年3月,將該地泥質寄呈試驗的結果不良,因而中止。1913年起又在文澳底開設鹽場,1914年持續購買石材建築鹽田,然以失敗告終。
(3) Facebook https://bit.ly/3ahmZlQ


https://is.gd/YWH5qH


典契是什麽意思
舊時典押房屋、土地等財產所立的契約。
百科解釋:    
即房地產典當契約,是指由出典人與 承典人共同簽訂的契約,載明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