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駕鹵簿圖》北宋《大駕鹵簿圖書》/《出警入蹕圖》/繪官兵5481人、車輦61乘、馬2873匹、牛36頭、象6只、樂器1701件、兵杖1548件,表現了皇帝前往城南青城祭祀天地時的宏大場面。繪製時間應在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wjOwb3
康熙南巡圖《乾隆南巡圖》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描繪了乾隆南巡期間省方問俗、察吏安民、視察河工、檢閱師旅、祭祀禹廟和遊覽湖山名勝的情景/大駕鹵簿、金碧輝煌的皇宮別苑、雄偉高大的城牆箭樓、繁華熱鬧的商業街道、靜謐美麗的城郊鄉野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5DvmGw

==================================

鹵簿乃東亞漢字文化圈君主(中國皇帝、日本天皇、朝鮮國王、越南皇帝、琉球國王)專用的儀仗,漢應劭《漢官儀》解釋:「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兵衛以甲盾居外為前導,皆謂之簿,故曰鹵簿。」,原是指車駕、護衛,儀仗(執舉金瓜、寶頂、旗旛)和樂舞為後世陸續增加,有着「明制度,示等級」的功效,最早由儀衛扈從演變而來,漢代才正式稱為「鹵簿」明代皇帝鹵簿儀仗分大駕鹵簿、丹陛駕鹵簿、武陳駕鹵簿。自乾隆十三年開始,清朝便將鹵簿儀制分為四個等級,即為大駕鹵簿、法駕鹵簿、鑾駕鹵簿,及騎駕鹵簿。

大駕鹵簿
皇帝祭天時的儀仗稱為「大駕」,因此皇帝祭天時所使用儀仗隊伍便稱為「大駕鹵簿」。「大駕鹵簿」用於祭天、祈榖、常雩,是最高等級、隨行官員和護衛人數最多,儀仗和樂舞也最為齊備的鹵簿,用於皇帝祭祀天帝、祈求農業豐收和風調雨順,最為重要隆重的儀式。它起源於上古神話傳說的五帝時代,秦漢時獲得發展,並形成完善的禮儀制度。唐、宋時發揚光大,明、清亦有發展延續。

其他鹵簿
其他鹵簿尚有――

「法駕鹵簿」
用於祈和朝會慶典。次等級別的、隨行官員和護衛人數、儀仗和樂舞稍遜的鹵簿,用於皇帝祈求天地人和,國泰民安的朝廷大型聚會的隆重慶典。
「鑾駕鹵簿」
用於巡幸京城。第三級別的隨行官員和護衛人數、儀仗和樂舞又稍遜的鹵簿,用於皇帝走出皇城,在京城範圍內了解時政民情的視察和遊覽活動。
「騎駕鹵簿」
用於巡幸外省。第四級別的、人數隨行官員和護衛、儀仗和樂舞簡捷方便的鹵簿,用於皇帝走出京城到全國各地了解時政民情的視察和遊覽活動。
此三種鹵簿無論是層級或動員人物力也比不上「大駕鹵簿」。

========================

http://dajialubu.com.tw/intro_2_1.asp

intro_1_1  intro_2_1  

大駕鹵簿 - https://goo.gl/nWb1tn

唐朝大駕鹵簿依據〈文獻通考〉記載:擁有扇、傘、旗、數目可觀,氣勢非凡,僅以鹵簿中之樂隊盛況無可比擬。宋太祖時期鹵簿又增製了大旗幟、服飾,儀仗壯觀,隊伍龐大。遼金時代,鹵簿各有其特色,且更注重武力、兵器。元朝在中原建立朝廷國初複製鹵簿,仿效漢人,置拱衛權杖,造內外權杖,制象橋,鹵簿制度漸趨完善。鹵簿制度確立經過了一千多年的過程,到清朝已是末期,清王朝是距今最近的封建王朝,史料記載更為豐富完備。清代制度大多沿襲漢制,直到乾隆十三年才形成定制

=======================

圖片搜尋結果File:Sung dynasty imperial procession7.jpg

《大駕鹵簿圖書》中的皇帝氣派
5be000a3463a2db2787  j905_004_resized1Of_7974t  

 

古裝影視劇和古代小說中,皇帝出場前,都有太監高呼——「皇上駕到」。這裡的「駕」,指的就是皇帝的儀仗隊。古代皇帝的儀仗隊統稱為「鹵簿」,有著「明制度,示等級」的功效,最早由儀衛扈從演變而來。東漢應劭《漢官儀》解釋:「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兵衛以甲盾居外為前導,皆謂之簿,故曰鹵簿。」「鹵簿」除了負責皇帝的安全,同時還擔當著裝飾皇帝權威的角色。因為它的組成並不僅僅是護衛與兵器,還包括馬車、樂器、旗、扇、傘、蓋、拂塵、服飾以及動物等儀仗用品。古代皇帝的鹵簿儀制分為四個等級,即大駕鹵簿、法駕鹵簿、鑾駕鹵簿、騎駕鹵簿。「大駕鹵簿」是等級最高、隨行官員和護衛人數最多,儀仗和樂舞也最為齊備的鹵簿,用於皇帝祭祀天帝、祈求農業豐收和風調雨順,是最為隆重的禮儀。

《新唐書·志第十三上·儀衛上》詳細記載了唐代皇帝的「大駕鹵簿」陣容,究竟由多少人馬組成呢?最前面由萬年縣令引路,緊跟著是司徒、尚書等高官,「次虞候佽飛四十八騎……次外鐵甲佽飛二十四人……次御馬二十四……次班劍、儀刀,左右廂各十二行:第一左右衛親衛各五十三人,第二左右衛親衛各五十五人……第十二左右金吾衛翊衛各七十五人……」。這段文獻史料,人數較少,或者沒有明確註明人數的部分,比如說「清游隊」「朱雀隊」,我基本上都給省略了。對照《新唐書》這段記載,我拿著計算器算了半天,愣是沒算出個準確數字來。所幸的是,國家博物館藏有繪製於北宋太宗年間的藝術珍品——《大駕鹵簿圖書》,畫的就是宋太宗前往南郊拜祭天地時所採用的規格最高的皇家儀仗隊——大駕鹵簿。

此圖為絹本、設色、長軸畫卷,全卷縱51.4厘米,寬1481厘米,北宋佚名繪。《禮記》云:「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這就是中國綿延了數千年禮樂社會的內核。而此圖正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有序合禮的場面,讓人很直觀地看到了古代社會禮樂文明中最形象的一幕。整個儀仗隊規模浩大,以皇帝坐的玉輅為中心,前後對稱地配備12個儀仗隊,車駕齊整、陣仗鮮亮、旌旗飄揚、鼓樂齊鳴,而且隊伍的組織十分嚴密,每一個人的位置和穿著、道具都是明確規定好的,多而不亂,龐而不雜,鮮明地體現了皇權的神聖不可冒犯和極致尊崇的地位。整個儀仗隊的組成除了皇帝車輦之外,還有文武官員、各色隨從、禁軍護衛、樂隊等,動物則有象、牛、馬等。為便於官吏將士演練,宋太宗曾命人繪製了3幅《鹵簿圖》,藏於秘閣。宋仁宗時,宋綬重新制定大駕鹵簿,編寫《圖記》10卷。本圖即是在宋綬《圖記》基礎上完成的,是研究宋代輿服、儀仗、兵器、樂器等制度的形象資料。據統計,這幅圖共繪官兵5481人、車輦61乘、馬2873匹、牛36頭、象6隻、樂器1701件、兵杖1548件,從中可以想見當時帝王出行時氣勢恢宏的場面。南宋滅亡之後,此圖流藏於元朝大都(今北京),元朝皇帝的祭祀大典禮儀就是參酌此圖而行。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展示了五幅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畫,其中之一就是《大駕鹵簿圖書》。

清太宗於天聰六年(1632),以《皇明會典》為準繩建立了正式的鹵簿制度。順治三年(1646)後,鹵簿儀制有了很大的變動和發展,開始有大駕鹵簿、行駕儀仗、行幸儀仗之別,並分別情況而使用。清代鹵簿儀制最後定型在乾隆十三年(1748),改稱大駕鹵簿為法駕鹵簿,行駕儀仗為鑾駕鹵簿,行幸儀仗為騎駕鹵簿,合三者為大駕鹵簿。現在北京故宮陳列有清代鹵簿儀仗實物文物,共計華蓋54個;執扇72個;幢、幡各16個;旗子120面……總計鹵簿所需1800人。想像一下,這1800人拿著各種鹵簿儀仗,以皇帝的車輦為中心,有序地組成一個個方隊,好傢夥,那場面該有多壯觀啊!

==========================

《大駕鹵簿圖》,是描繪清朝皇帝出巡的繪畫與雕刻作品,策畫製作於1988年至1995年,分為手卷及銅雕,手卷長近60米,寬0.8米,而銅雕長174米,寬2米,由174片長1米寬2米的銅版鍛雕組合而成,自《通典》、《漢書·武帝紀》、《後漢書·百官志》、《文獻通考》、《清會典》、《明會典》、《明實錄》、《清實錄》、《清史稿》,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乾隆起居注內務府造辦檔等諸多古籍中考據資料,以期忠實呈現清朝乾隆時代大駕鹵簿的壯觀場面。

大駕鹵簿:中國古代皇帝的儀仗排場

8e855a8b0904c2b  7f2dbc9a24f86f6faf8c6c7e7898051c91de90c4a2e1d  
2015年09月02日10:52

中國古代帝王出行時的儀仗,稱為“鹵簿”。鹵簿一詞,本意是記錄帝王出行時護衛、隨員及儀仗、服飾等的冊籍,後常以其稱呼儀仗衛隊本身。根據出行不同的出行目的或活動場合,皇帝身邊的隨員數量、儀仗形制等都有不同,必須嚴格按照相關禮制規定來執行。

從規模上看,皇帝的滷簿主要分大駕、法駕、小駕三種,其儀衛繁簡各有不同。東漢蔡邕在《獨斷》中記載:“天子有大駕、小駕、法駕。法駕上所乘,曰金根車,駕六馬,有五時副車,皆駕四馬,侍中參乘,屬車三十六乘。”漢代規定,大駕由公卿引導,大將軍隨車護衛,掌管宮廷車馬的太僕駕車。屬車多達八十一乘,另外還有備車千乘,護衛騎兵萬餘人。法駕,由京城長官引導,侍中隨車,奉車郎駕車,屬車三十六乘。小駕的則僅由執事尚書一人侍從,屬車的數量也更少。

唐宋時期皇帝的“大駕鹵簿”,主要由導駕的、引駕、前後護衛、前後鼓吹樂隊、皇帝大駕等組成。

《宋史·儀衛志》記載,由開封令、開封牧(如果是從外地州縣出發,則由當地刺史、縣令代替)、太常卿、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書居前,稱之為“六引”。然後是十二面“大纛”,即大旗,每面大旗都有數人托持牽扯。

大旗之後是負責清場巡視的“清遊隊”,其成員持弓弩和槊。緊隨其後的是執朱雀旗、持槊和弓弩的朱雀隊。隨後是十二面龍旗:風伯、雨師旗各一面,雷公、電母旗各一,木、火、土、金、水星旗各一面,左、右攝提旗各一面,北斗旗一面。旗後則是專用車隊,其中包括指南車、記裡鼓車、白鷺車、鸞旗車、辟惡車、皮軒車等。每輛車均由四匹馬牽引,有駕士十四人、匠人一名。至此,導駕儀仗結束,後接引駕儀仗。

引駕儀仗不同於導駕儀仗,主要以樂、仗為主,陪同皇帝出行的文武官員也在其中。引駕儀仗的前導是由十二排分別手執橫刀、弓箭,相隔排列的騎兵組成的衛隊,稱之為“引駕十二重”。尾隨其後的是一支龐大的鼓吹樂隊,樂隊前有兩名鼓吹令負責指揮演奏。樂隊的樂器以各種鼓為主,主要有鼓、大鼓、鐃鼓、節鼓、小鼓、羽葆鼓等,還有吹奏樂器笛、簫、笳(亦作胡笳,北方民族的一種吹奏樂器)、長鳴和中鳴(均為號筒)、大橫吹(橫笛)、篳篥(管樂器)等以及金鉦等打擊樂器,整支樂隊由近千人組成。樂隊之後則是由各種幡(呈下垂狀的長方形旗幟)、幢(有羽毛裝飾的旗幟)、旌旗等組成的旗陣。一些隨行的官員及皇帝的御馬也夾雜在旗陣中。旗陣之後,又有分列於左右的青龍旗和白虎旗。兩面旗幟的後面則為隨行的朝廷官員隊伍。在這支隊伍中間,還穿插和夾雜著手持兵器的騎兵和步甲兵。

引駕儀仗的後面才是皇帝乘坐的玉輅。皇帝車駕是整支儀仗隊的核心,因此警衛極其森嚴。玉輅由太僕卿駕馭,前後有數十位駕士簇擁,兩側則由左、右衛大將軍(高級武將)護駕。緊隨玉輅的是禁軍的高級將領和宦官。在這些護駕官員的外圍則布列著多隊禁軍的騎兵和步卒,每隊禁兵的數量不等,都有軍將率領。禁兵配備有弓、箭、刀等兵器,隨時準備應付突發的情況。跟在禁兵後面的是由孔雀扇、小團扇、方扇、黃麾、絳麾、玄武幢等組成的儀仗。

皇帝的車駕後面還有一支“後部鼓吹”樂隊,樂隊配置的樂器與玉輅前的鼓吹樂隊差不多,只是規模相對較小,但也有數百人之多。緊隨“後部鼓吹”之後的是皇帝專用的各種車駕,其中包括方輦、小輦、腰輦、金輅、象輅、革輅、五副輅、耕根車、安車、四望車、羊車、屬車、黃鉞車、豹尾車等。左、右威衛折衝都尉各率數百名兵士,分作四行橫排,分別持大戟、刀盾、弓箭及弩,尾隨豹尾車,作為掩後。每輛車均由馬匹牽引,並有數量不等的駕士隨從。

走在儀仗最後的是後衛部隊,前面是由兩位將軍率領的左、右廂步甲隊,分作前後兩個方陣,以一面旗幟為前導。士兵均頭戴兜鍪,身著鎧甲,手持弓或刀、盾,每隊的裝束均為同一種顏色,相間排列。中間為左、右廂黃麾仗,分為十二行,分別手持弓、刀、戟、盾及孔雀氅(用羽毛製作的旗幡)、鵝毛氅、雞毛氅等。黃麾仗後為殳仗,手持殳等古代儀衛兵器。最後則為諸衛馬隊左右廂騎兵和旗隊組成的旗陣。每支旗隊所舉的旗上繪有同一種傳說中的神怪,如辟邪、玉馬、黃龍、麒麟、龍馬、三角獸、玄武、金牛等。旗陣後,又是由步甲兵組成的黃麾仗,並有騎兵護衛。

以上是唐宋時大駕鹵簿的大致情況。至於具體的儀仗組成、衛隊隨員人數,歷代有所不同。多的如宋仁宗時,“宋綬定鹵簿,為《圖記》十卷上之,詔以付秘閣。凡大駕,用二萬六十一人”。少的如宋高宗南奔時,“帝郊於揚州,儀仗用一千三百五十五人”。可見儀仗鹵簿的排場,與國力的興衰,時局的變遷,有著直接的關聯。

明代的滷簿制度已經十分完善,清代承襲明製並進一步發展,順治時定鹵簿儀仗三種:大駕鹵簿用於朝祭,行駕儀仗用於行幸皇城之內,行幸儀仗用於巡行四方。乾隆十三年,改大駕鹵簿為法駕鹵簿,行駕儀仗為鑾駕鹵簿,行幸儀仗為騎駕鹵簿,合三者為大駕鹵簿,共為四等。大駕鹵簿用於郊祀祭天,法駕鹵簿用於朝會和太廟祭祖,鑾駕鹵簿用於平時出入,騎駕鹵簿用於行幸。清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滷簿儀仗制度從此定型。(本文部分選編自《百科知識》2013年第05期朱筱新《古代帝王出行的儀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