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呬、呼、嘻、噓、吹、除病「六字口訣」的正確練法和讀音(據禪宗大師南懷瑾老師經驗)
====================================
南老師講六字訣法門
時間:2011-09-08 來源: 作者:
現在我為你重複一次安那般那的要點。這個法門依中國的天台宗,是有為工夫配合無為工夫一起的,上座後身心都放掉,一切不管,先清淨一下,即使是假想的清淨也沒關係。
其次,你調整清理身體內部。一般人飲食男女沒有斷的,身體都有毛病,就成為修行的障礙。天台宗用“六字口訣”來清理身體內部。這個法門最原始是跟著佛法傳到中國來的,不是天台宗的祖師們所創造的。後來的中國的道家也學著用。
六個字和相對應的器官是:
呵(讀如猴)——心
呼——胃
噓(讀如“河威”合音)——肝
吹——腎
嘻(讀如“河宜”合音)——三焦(荷爾蒙系統,甲狀腺、胸腺、腎上腺)
呬(讀如“斯”)——肺
(括弧內為國語發音)
這些字本身沒有意義,你每一口氣拉長讀一個字,但是不能讀出聲音來,你只要藉用它們發音的嘴形,以聽不見嘴中發音和呼吸的聲音為準。看我做(南師示範)。
當你一口氣吐出“呵”的時候,觀想在心臟部位的業氣,病氣都吐出來了。一口氣吐盡了,把嘴一閉,身體自然會吸氣進來,完全不用你統指揮,也不用費力。你如果在吐完氣之後還拼命吸氣回來,是錯誤的做法。另外五個字也是一樣。
好,你每次練習安那般那,第一,把念頭都拋開,放鬆身體。第二,用六字口訣調整身體裡面的器官,或者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也用呼氣的方法清理。例如,您覺得胸口悶悶的,可能是心或者肺的問題,就用“呵”或者“呬”字。腰部不舒服可能是腎的問題,就用“吹”字。餘法類推。這裡面還可以配合特定的動作,可以練武練劍,有一種功夫可以把吐氣變成嘴中的吹劍……我們這兒講不完的。
做完全部六字口訣也要用上不少時間,把內部打掃乾淨,氣路通暢了,就自然進入安那般那呼吸,但不用特別去注意呼吸。我在第一天說過,風大是五大中最重要的,所有的病都是因為氣不通而起的。
你做了清理,如果還有那裡不對,再用安那排出病氣業氣。你如果思想不能清淨,能真練好了出氣,思想煩惱也會少了。我們人在大煩惱或者累極了的時候怎麼做?是不是長嘆一口氣?對不對?嘆出去就舒服了。男女在做完那事也會嘆一口氣,然後睡得像兩條死豬,舒服了。人死的時候,最後一口氣是出去的。人出生時,第一口氣也是出去的。
講回靜坐,練完了六字口訣,自然地呼吸,只有知性在看著呼吸。記得知性不是在腦中的。呼吸變得深長,你非常清楚;如果你的念頭此起彼落,你的呼吸是短促的,你也非常清楚。佛經講得很清楚,呼吸有長中長,長中短,有短中短,短中長。為什麼如此?佛沒有說。那同你的身體健康有關係。如果靜坐時你的呼吸忽長忽短,這可能是你當天的情緒不定,吃的東西不對,乃至天氣變化都會有影響。
當呼吸粗重時,你會感覺到在鼻子尖上,漸漸、漸漸的,感覺到了眉心,最後才到了頭頂。當你還不夠靜時,你好像感到有東西進出。其實並不是空氣真的進出你的頭頂,都只是你心裡的感覺。當你念頭定住了,就不會有這種感覺了,那就是息。
所以,你在練習時,只是知道呼吸的長短進出,只看這個,不要管念頭。好像在看著一個小孩子在房中跑來跑去,你知道他在那兒,不用去幫他忙。這也像是看著水中的魚游來游去,你知道魚在那兒,你不用去碰它。看著呼吸的長短、進出,慢慢地,愈來愈深愈長,到了不呼不吸了,就是止息。
止息以後,知道全身充滿了氣。如果覺得那裡不通,用意識觀,把那部位的病氣業氣送出去,甚至放個屁放出去。最麻煩的是氣到了性器官,這時候不要去管它,把這個看的念頭也去掉,它就沒有了。你愈看它就愈是幫牠,它就愈來愈強,直到你忍不住了,只得去尋求發洩。當這種問題來了,你要知道如何處理,懂嗎?
當你全身充滿了氣,把念頭都拋開,慢慢地氣也穩定了,這時就可以常在不呼不吸中。其實也不是絕對的不呼吸,只是隔了許久才呼吸一次。如果此時有氣進來,把他放出去,身體就空靈了。這時身中就會生起光明,可能在頭部或者在背上,或者最好的情形是在下半身生起的。此時口水分泌會特別旺盛,不用吞嚥,他自然會下去,這就是甘露,是最好的雙性荷爾蒙。慢慢你連身體的感覺也沒有了,進入了光明定中。
我只能為你講到這裡了,講多了反而會害了你。
很多人以為吸氣能充實生命,就練吸氣,真是愚不可及!真正的秘法正好相反,要捨,把它放出去。大乘道叫布施,把自己的氣乃至生命給一切眾生。
練習中最難的是腰部以下,到腿,到足趾。兩足是最難打通的,一旦通了,就會生起非常舒服的感覺,繼而產生樂感,比性的快感還要好。樂感由腿上升到頭,由腦所生的樂感是無比的歡喜,無法形容的。到了這一地步,身體就不是障礙了。一般人打坐總還覺得身上有這里和那裡的不舒服,就是覺得有身,所以身體就變成了障礙。身體不障礙,下一步就要修菩提了。到這里為止是共法,外道也可以修到的。
——摘自南老師著作《南懷瑾與彼得·聖吉》
六字訣
你呼吸出去了,所以修六妙門止觀告訴你六個口訣很重要,這六字訣——呵、噓、呼、吹、嘻、呬,究竟是從佛家來的,或者是道家來的,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弄清楚。這是講學問知識。用處呢?非常有用。這六個字發音,當你們修安那般那呼吸法的時候,你感覺到自己身體內部,心臟這裡胸口難過,就用呵字。但喉嚨不出聲音,從心臟這裡呵……一口氣呵完了,嘴吧一閉,氣自然迴轉來。你呵幾次,胸口、心臟這裡就打開了,病也出去了。
吹字是腎部,腰這裡難過,氣走不通,用吹字發音。不是念出聲音來,這個嘴形如吹簫、吹笛子(師示範),一口氣把腰、腎臟所有毛病吹完。吹到最後,嘴巴一閉自然呼吸,一兩次以後這裡就鬆開了。
呼呢?脾胃有問題,或消化不良用呼字,嘴巴發呼音的形態。呬,你用廣東話或閩南話發音,西啊、斯啊,差不多,嘴巴拉開,是肺部的。嘻字是什麼發音啊?我們人高興怎麼笑,嘻嘻,嘻嘻,就是嘻這個發音,前面上中下三焦就都打開了。這六個字的發音非常重要,屬於般那出息的法門。
所以我說現在中國的大廟子,你們很少看到真正叢林。像寧波天童寺、阿育王寺,或者常州天寧寺,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修行方法的建築。真正的叢林建築,就是表示修行的方法。你一進到山門裡頭,前面的殿供有哼哈二將,就是安那般那呼吸作用。那個“哼”是用鼻子呼氣,“哈”是嘴巴哈氣。所以修行先從安那般那,哼哈入手。
這個殿過了,是四大天王,兩個眼睛、耳朵。也可說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中間有一個大肚子的彌勒菩薩,哈哈大笑,也可嘻嘻大笑,人生難得是開口一笑,所有氣都通了,對不對?
過了彌勒菩薩後面才是韋馱護法菩薩,再進去大殿上是釋迦牟尼佛,法報化三身坐在那裡,眼睛看都不看你。再轉過大殿,背後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得道以後入世,再來苦海裡頭救眾生。大殿釋迦牟尼佛邊上二排是十八羅漢,或者是四大菩薩,都是配套的。所以真正大叢林,實際上用形象來告訴你修行的方法,都很清楚。大家不懂,只當做偶像崇拜。
剛才我們已經講到數、隨、止,下一個再講到“觀”,你就要觀察清楚了。“還”是要按前面這個路修行,然後工夫到了,好像鼻子呼吸一切都停止了,身體內部都完全變化了,“還”到哪裡去啊?你看六妙門書上轉向大乘般若空觀啊、假觀啊,把大家帶向那一方面了。
明明六妙門是小乘的修法,是工夫耶!回到哪裡?回到不呼不吸,就是老子講的“如嬰兒乎”,回到在娘胎裡,或剛出娘胎時那個嬰兒的呼吸狀態,應該回還到這裡。然後“淨”,呼吸也清淨了,雜念也清淨了。雜念清淨了以後就沒有思想嗎?錯了,見聞覺知都在,能夠知道一切,也能夠明白一切。覺是感覺,知是知道。
所以真正到達這個工夫,得定的時候,你的靈感,你的智慧,你的頭腦,接觸外界的力量完全不同了。也許你坐在這裡,連上海的朋友講話的聲音你都能聽到;你家裡做什麼事你也知道了,見聞覺知都在。
今天初步先給你們講六妙門,內容詳細講還多得很耶!
——摘自南老師著作《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之七十
天台宗小止觀法中,有一個偈頌:
心配屬呵腎屬吹脾呼肺呬聖皆知
肝臟熱來噓字至三焦壅處但言嘻
呵(管心臟)、噓(管肝臟)、呼(管脾胃)、嘻(管三焦)、吹(管腎臟)、呬(管肺)。
在空氣乾淨的地方,站著或打坐,用這六字之中的一個,作口形呼氣,不要出聲音,盡量呼,呼到不能再呼了(肚子癟進去),嘴巴一閉,讓它自然吸。煉得累了,停下來作調息功夫。此時就是小止觀所謂“有覺有觀”,感覺自己不呼不吸了,非常輕微,雜念少了,慢慢練習下去,身體內部會起各種變化。
修氣的法門不是菩提道果,可是它可使我們易於證果。天台宗小止觀法門的六字:呵噓呼嘻吹呬,是調整身體的,許多人都搞錯了,現在重新示範一次:
站著,肩膀一掛,兩手隨便一擺,氣就到了,就好像作鳥飛式時,臀部肌肉一挾緊,氣就到了,這是個關鍵。以發“呵”字為例,只要意識,聲音不必發出來,小肚子隨著氣呼出自然癟進去,待把氣呵光了,沒有氣可呵了,只要把聲音停止,嘴巴一閉,鼻子自然會將氣吸進來。要多作幾次,然後放下,聽聲音,聽至呼吸與心念專一,雜念沒有了,自然空了.
――摘自南老師著作《如何修證佛法》
那麼在修這個安那般那這個以前,那麼在六妙門上也講到了,假使身體有不舒服,有六個字,你們都曉得了,都曉得吧,六個字,治病的方法,都知道嗎?又來了,都知道不知道,記得不記得?呵、呼、你寫嘛、寫嘛,不要等我來啦。(對寫黑板的同學說,好像是李淑君)曉得六個字,噓、吹、嘻、嘿(呵?),對了嘛。吹、嘻,歡喜的喜,口字旁有個喜。還有個“呬”,這個大家都知道,是不是都知道,都知道。真不知道,你們不是上過這個課嗎?沒有啊。六妙門沒有上過的呀?教務長,下一次把六妙門好好拿出來研究研究吧。有些同學知道吧,呵、呼、噓,(嘻、吹、呬)這六個字你不要小看了它,如果你真修好,身體非常健康,而且容易得定,有心臟,“呵”字對心臟,心臟不舒服有病,多修這個,這種這幾個字呢。第一,每修一個字的時候,念一個字的時候,不准出聲音,意念上有這個聲音,嘴巴的形式也有這個聲音,但是聲音聽不見的,這是六個都一樣。第二,這六個字啊,最好用客家話念,或者廣東語與閩南話念,用國語念都不對了,記住哦。你看,你的嘴也是嘴我的嘴也是嘴,都記一下,嘴形念“呵”字,你們會廣東話、閩南話,“呵”字念什麼?“呵”字念什麼?口字旁一個可,你們有沒有廣東客家人在這裡?哪一位,閩南話這呵字念“哈”,不知道哪位講話請站起來,廣東話“呵”字,這個“呵”字念“哈”嗎?不對哦。對,那個是對的(南師手指後面一個出聲的同學),“呵”不是“哈”,還是“哈”,這個話是廣東發音,就是這個嘴形的發音,不要念可字,臉張開笑,把所有的濁氣都吐掉,假使心臟有問題的人經常念這個,然後把這個濁氣呼完了,靜下來,你不要管進來的氣,我們人為什麼要呼吸,我們這個生命活著呼吸是什麼道理,明天再補充。這個氣進來,是氧氣,一到身體內就變成碳氣,所以急於要把碳氣呼出去,不然就得病,所以有呼有吸。所以呵字管心臟部分的,就要念這個音。“呼”管腸、脾胃、腸胃,你自己體會那個嘴形這個發音不同的,你盡量把氣這個濁氣呼完了,自然給它停下,不要吸氣進來它自然會吸進來,這“呼”。這個“噓”字呢也不能照國語念了,又要照客家話,客家話念什麼音,大聲講,你也會了,噓,對了,反正照客家話、廣東話閩南話對了,照現在國語念不對。現在的國語是當時在北方北京過來的,或者北京靠北一點的過來,是滿清三百年來的國語,客家話、廣東話是唐朝的國語。閩南話、福建話是宋朝的國語。那麼我們這些佛經翻譯都是唐宋時代,所以發音不能照現在讀,很多搞不對了。這樣懂了吧,所以這個“噓”不念這個虛字,不是照國語“噓”這是肝臟的。“吹”就是念“吹”了,嘴巴尖起來念,關於腎臟的。這個“嘻”字呢,不念喜,閩南話念,這個客家話念什麼?對了,“嘻”是管三焦的,管三焦哦。這個胸部這個這個淋巴腺,胸上腺,等等……,這是管三焦的,就是你看學彌勒菩薩一樣,“嘻”我們笑起來“嘻”,這個“嘻”字這樣管三焦。你看,你真痛快地拉開嘛,不要出聲音,你自己覺得腦得門這裡就放鬆了嘛,身體鬆了嘛,三焦的濁氣都出來了。試試看,來嘛,我們大家學瘋子嘛,不學佛,就是這樣“嘻”字。這個“呬”也要照客家音發,這個我就對不起,發不來,你大聲點,比我高明,客家音,“呬”字發音照廣東話、閩南話嘛,這個“呬”字,還是“呬”差不多,照閩南話、廣東話,這六個字非常有效的,所以你上座以前先用這個調好氣,然後做安那般那,注意“止息”,這個“息”字這一段,一進一出之間多定住一下,效果就很快了,成就也很快。
――摘自南老師《南禪七日》講座
某男問:老師,每次在坐之前要不要呼一口氣呢?
南師:現在沒有講這個,你先認識守意,這個意搞清楚了。剛才講的理解清楚了沒有?認識清楚了沒有?趕快!腿一盤,放下。所謂放下,一句話就是腦子裡什麼都丟開,意念很清楚,有一個思想已經起了浮云作用,已經有了雜亂作用。先把這個意念弄清楚。好!剛才X老闆問要不要先呼一口氣呢?這是第二個問題,不過連帶這個問題,教你們六個字,現在你們在守意當中聽,六個字都教過你們的,一個是“呵”,口字旁一個可,國語念“喝”,廣東音念“河”,這個字發音,這個嘴形,呼氣是管心臟的。這六個字在每次上坐前做一下也好,有時習慣了,功夫到了,也不一定做。有時候感覺到心中悶,裡頭有濁氣,就用這個字,呵呼長氣出來,不要出聲音,我都能聽到就不對了,你自己聽到了也不對,心裡念這個字,沒有聲音,嘴唇這樣,呵~~,管心臟。第二字是噓,口字旁虛空的虛,管肝臟。呼完氣,你將嘴巴閉上,也不要吸氣,自然……(有五個字聽不清)閉攏來,自然作用,然後第三個字呼,呼叫的呼,管胃的,第四字吹,管腎的,膀胱、腎、腰以下的,膀胱、小腸,包括腺、包括夷臟的功能屬於腎的部分,用吹。第五個字嘻,口字旁歡喜的喜,國語念“洗”,廣東話發音讀作“喜”,臉拉開像笑起來,整個臉拉開,管三焦,全部身體。第六個字四,管肺的。這六個字,剛才X老闆問要不要呼一口氣,這六個字是調身體的,隨便你。這個問題答復了。迴轉來注意喲!希望大家認識這個意,諸位,我給你們講什麼叫清淨呢?你兩腿一收,眼睛一閉,已經清淨了嘛,不要另外求一種方法,另外用一種方法練一口氣,什麼叫打通氣脈,那已經不清淨了,那意就亂了,不叫做止,不叫做定了,所以重點在守意,那麼要問佛要教我們安那般那,現在是初步叫你認識意,意就是心的功能,最中心的作用,你整個還沒有認識,還要用功,還要入定。入定,我們的障礙是什麼?就是肉體,這個肉體要使它轉變調整,非利用安那般那出入息不可了,這一方法。
――摘自南老師著作《實脩大安般守意經》
--------------------------------------
六字訣還可根據個人身體條件和病情疾患的虛實需要進行補瀉。先按順序練,然後有針對性地單獨練某個字;我們在臨床上,應用幾十年都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功法
預備式
噓字功 平肝氣
呵字功 補心氣
呼字功 培脾氣
呬字功 補肺氣
吹字功 補腎氣
嘻字功 理三焦氣
坐臥式六字訣:
站立式的六字訣,對年老體弱不便持久站立者,會感到困難,所以特編出坐臥式的 六字訣。臨床實踐效果良好。六字訣臥練法和站式六字訣在作用和效果上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更加適合體弱多病的同志練習,一般練功者,臨睡前在床上練習也十分方便。
六字訣臥練法練習時,作功者需仰臥於硬板床上,其要領和站式相同。要做到全身放鬆,心平氣和,呼吸自然。枕墊高以能目視足尖為宜,兩手自然放鬆,置於身體 兩側。口型、吐音、腹式呼吸及經絡循行均同於站立式。讀字時呼氣同時收腹、提肛、縮腎、斂臀,吸氣時小腹自然隆起,舌尖頂上 齶,做到呼有意、吸無意。每個字作六次,然後作一次調息。調息動作同站立式。
美中氣功俱樂部 -- CANEWS Qi Gong Club - https://goo.gl/RcHrMX
------------------------------------
唯識宗為說明宇宙人生一切事物,站在唯心的立場,將物質、精神等諸種現象分為一百種要素來說明,此即稱謂百法。即:心法八種、心所有法五十一種、色法十一種、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無為法六種。
心法的八種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八識。
心所有法的五十一種復分為:一、遍行,二、別境,三、善,四、根本煩惱,五、隨煩惱,六、不定等六類。此中,遍行有五種-觸、受、思、想、作意。別境有五種-欲、勝解、念、定、慧。善有十一種-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痴、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根本煩惱有六種-貪、瞋、痴、慢、疑、惡見。隨煩惱有二十種-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無慚、無愧、悼舉、惛沈、不信、懈怠、放逸、矢念、散亂、不正知。不定有四種-悔、睡、尋、伺。
色法的十一種復分為:一、五根,二、五境,三、法處所攝色三類。五根是:眼、耳、鼻、舌、身等根。五境是:色、聲、香、味、觸等境塵。
不相應行法的二十四種是: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減盡定、無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
無為法的六種是: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想受滅、真如等無為法。(楊白衣)
===============
安那般那念(梵文:ānāpāna-smṛti,巴利文:ānāpāna-sati),又譯為阿那般那觀、念阿那般那、阿那波那、念阿般,義譯為入出息念、入出息觀、數息觀、安般守意,佛教術語,以觀察呼吸作為修習禪定的方法,與不淨觀合稱二甘露門。
音義
安那(ana),意思是入息,即是吸氣。而般那(apana)意為出息,即是呼氣的動作。以正念(sati)來觀察出息跟入息,即是安那般那[1]。
簡介
在釋迦牟尼時代,教授了許多種不同的禪修方法,早期以不淨觀為主,但後來因僧團中修行不淨觀產生問題,所以又教授了安那般那念[2]。安那般那念修行容易,能快速成就四念處,所以從釋迦牟尼時代起,在佛教僧團中很受重視[3],與不淨觀合稱二甘露門。
安那般那念的修行方式可總結為十六勝行,以四念處中的身念處為主[4][5]。
六妙門
在說一切有部阿毘達磨如《大毘婆沙論》中,安那般那念有六步修法:數、隨、止、觀、轉、淨[6]。天台智者大師,將經典中修行安那般那念的方式整理、歸納後,與鳩摩羅什的《坐禪三昧經》中的第四治思覺法門[7]結合,將數息、隨、止、觀、還、淨等六者,合稱「六妙門」。
《坐禪三昧經》中的持息念方法:有三種學人,或初習行,或已習行,或久習行。
若初習行,當教言:一心念數,入息出息[8],若長若短,數一至十。
若已習行,當教言:數一至十,隨息入出,念與息俱,止心一處。
若久習行,當教言:數隨止觀,轉觀清淨。阿那般那三昧,六種門十六分。
=============================
四禪八定
四禪(梵catvāri -dhyānāni),又作四靜慮、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禪。色界天之四禪與無色界天之四無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禪。
四禪八定
四與八並舉者,蓋色界與無色界相對,則在色界為'禪',在無色界為'定';若以色界、無色界相對於欲界之'散',則色及無色二界,皆稱為'定'。故合色界之四禪定與無色界之四無色定,而稱之為八定。又若區別色界及無色界之禪定,則色界之禪定'定、慧均等',無色界之禪定,其相微細而'定多慧少'。
與滅盡定
各種禪定的差別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無漏學。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須持戒。剛剛開始、接觸,如果連戒律都不願意守持的話,要想解脫有一定的困難的(大根性人除外)。持了戒後要修定(
清愚
清愚
定中無戒可守),因為平時我們的心很散亂。散亂的心使我們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觀察世間的真相。平常人受戒或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觀察世間的真相,即苦、無常、無我和空,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來說,也可以無次序的。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績來,那是因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還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來修。那麼,什麼是禪定?
禪定
禪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譯過來的,音譯是禪那,意思是靜慮:既是心定下來觀察思維;也就是以所觀的境,令心專注不散,稱為“定”;“觀”既是作種種的觀行。禪定包含“止”和“觀”,“止”(Samatha)和“觀”(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一個人修任何的禪定,一定離不了止和觀,不然的話,他修的禪定會偏向外道。
佛陀說我們這個世間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欲界有種種慾望,且沒有定心;色界和無色界都要依靠定力進入。我們在欲界裡修禪定,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離欲界而進入四禪八定,乃至進入滅盡定。
修行者繼續修下去,會發現已經沒有心識生起,但是還有“我”的存在,因此想捨棄這個我,那就是說,他想捨棄第七識的恆行心。(唯識宗說,我們有八種心識的作用,第七種叫第七識--末那識,他執著第八識為我。我們的前六識是可以停頓的,在還未解脫之前,末那識卻一直在作用,所以稱為恆行,依司機是永恆的造作,念念生滅不已。)。如果他能使恆行的心識暫時不生,就能進入滅盡定,棄除了“ 我執 ”。“滅盡”之意既是滅盡了一切六識的心,乃至滅盡執著第八識稱為“我”--“我執”的心。唯有三果或以上的聖者能進入此滅盡定,它的特點既是無“我執”,斷除了一切煩惱;但是在修行的過程中,第三果的聖人還待降服一些微細的煩惱,只能夠暫時進入滅盡定,在定中沒有“我執”,但是當他出定後,我執之心再度生起;阿羅漢果聖者破除了我執,在滅盡定中無我執,出離此定後也沒有我執。所以只有佛、阿羅漢和三果聖人有能力進入滅盡定。
至於大菩薩是否也能進入此定呢?根據經典有兩種說法:有些經綸說可以,另一些卻說不可以;
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四種定都是要一層一層的進入,已經出了色界,稱為“無色界定” 。在佛法中我們將這個世間分為三界,又稱為九地,既是欲界稱為散地;色界和無色界稱為定地,要進入此二界,必定要依靠禪定;但是在欲界中,比如要進入兜率天、忉利天等就不須靠定力,只要積極努力的修集各種的福德因緣即可。
坐禪過程
定義
我們要進入四禪八定之前,必須先修習一些在欲界裡的基本的定,真正來講有欲界定和未來禪兩種。修欲界定先要坐禪,在坐禪的過程中,我們可依心態的不同而分成幾個步驟:
一粗心住
開始靜坐的人,心很散亂,越做雜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時坐得腰酸骨痛,身體不正直,歪來歪去,因為平時我們的身體彎曲慣了;有些人的身體不會歪斜,是因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體矯正,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順暢;我們得用數息觀、不淨觀、慈悲觀等等方法使心定下來。過了一個時候,身體會慢慢調好,呼吸也漸漸順暢起來,心念也就越來越細幼。這種定稱為粗心住。進入粗心住時,雜念減少。然而,雜念少並不等於定,只是不再胡思亂想罷了,但是心念還會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門頭跑來跑去。
二細心住
這時候的心念已經很微細,身體不必用心力調正,自動平衡,已經習慣了,而且坐久也不疲倦,這就是所謂的持身法。所有有靜坐經驗的人,如果靜坐半個鐘頭、一個鐘頭後身體就很疲倦,那就是還沒進入粗心住,當進入粗心住,再進入細心住時,身體就自動的調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勞。如果繼續坐禪,深入定的話,就能進入真正欲界的禪定--欲界定。
三欲界定
平時我們要用心將妄念捉回來,進入欲界定後,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會生起,而且心念自動平穩,不必用心力去調整它,此時心任運不動。進入這種定後,就能夠整天坐禪。以上三種定還不能稱為真正的禪定,只能稱為普通的定。
四未來禪
進入欲界定後,繼續修下去,到了某個時候,忽然間你感覺到失去身體的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體,感覺到整個身心不見掉。這種感受是在靜坐時發生的,而不是打開眼睛來看。有了這種感受之後,身體就不會因失調而生病。因此,一個坐禪的人,若要身體沒病,至少要達到第四步驟,既是進入未來禪。
但是,有些人靜坐時,心無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為自己的身體不見掉,這不叫做未來禪,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裡?若要達到未來禪,必須達到欲界定,既是心不必控制,自動的靜下來;在這之前,必須完成第二步--細心住,就是身體不必調整,自動的平衡,所以我們修習禪定要從粗心住、細心住、欲界定一步一步地進入。
第四步驟因為他就要進入真正的禪定了。由於此未來禪尚在欲界,所以又稱為欲界未到地定。所謂真正的禪定,既是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
初禪(離生喜樂)
一個人進入欲界未到地定後,繼續修出離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來越深,原本靜下來的身體,慢慢地會感覺到又再動起來。這種動觸有八種不同的感覺,即冷、暖、動、癢、澀、滑、輕、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覺到身體動起來。這時候,他的心已離欲界,那就要進入初禪了。有此感覺之前,必須先要靜(括號內為無意義內容)坐幾天,或是坐禪相當久時間後,有很深的定力,在定中感覺到身體不見了;慢慢地又感受到身體再度動起來,就會產生一種觸的快樂,也就是身心內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寧靜。初禪以上不須分段食,故無鼻、舌二識,唯有眼、耳、身、意四識。進入初禪者沒有鼻、舌二識,所以鼻子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氣味;舌頭也感覺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這時候,他已捨離欲界裡的五欲,不再貪財、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貪、瞋、睡眠、掉悔和疑,這五種煩惱遮蓋住我們的智慧,使我們生起貪、瞋、痴,所以被稱為五蓋。
初禪有五種特點,稱為五支,即覺、觀、喜、樂、一心。覺:身體接觸外境的感受。此時的知覺是初禪的心態,並非欲界的知覺。觀:內心的觀察。覺與觀也翻譯成“尋”與“伺”。它們的差別是:覺是對境比較粗的心念;觀是內心比較細的觀察心念。
喜:內心歡喜的感覺。
進入初禪者,第一次發現自己已經進入初禪,出了欲界,全無欲界的煩惱,在定中內心很歡喜,那就是喜。
樂:身體的五根所感受的快樂。
比如:沖涼後身體感受到舒服的感覺;在坐禪時,進入初禪的時候,身體會有很舒服的感覺,那就是樂。所以進入初禪也稱為“離生喜樂”,意思即是因為出離(欲界)的心生起喜歡與快樂的感覺。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動。一心也翻譯成“ 心一境性 ”。
二禪(定生喜樂)
當一個人進入初禪後,繼續修下去,就會發現覺、觀的心念很粗,所謂“覺”就是對境物的感受;“ 觀 ”就是起種種的思想。比如說你感覺到身體上有發生變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坐什麼,這就是覺、觀。這種覺、觀就是我們的心念在想東西;這樣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這個粗的心念捨棄,因為它也是一種煩惱。當他把覺、觀的心念(尋、伺)舍起後,就會慢慢進入無覺無觀(又稱為無尋無伺)。這時,他的心靜如水,處在清明的狀態,內心一片平靜,很清淨,這叫內靜,與初禪的覺身寧靜有所不同。由於二禪是無覺無觀,他的內心再也不去思維和判斷所接觸的境界,不起語言的分別,因此這種定也叫“聖默然定”。一個人進入二禪之後無眼、耳、身識,唯有意識。二禪有四支,即內靜、喜、樂、一心。
內靜:內心平靜,感覺到內心很清淨,再也沒有語言的構思了。
喜:離開了覺、觀,離開了語言,內心歡喜。
我們內心一念一念的想,雖然口沒說,但是,是以語言的方式來想東西:印度人用印度話來想;華人用華語或其他方言來想。初禪有覺有觀,是用語言來想東西;而二禪離開了語言的想像,發現沒有語言的煩惱,他覺得很高興,稱為“喜”。
樂:身體寧靜與內心平靜,他感覺到很快樂。
喜與樂的差別:身體感受樂後,內心起歡喜。
一心:也就是“定”。進入二禪(定)的人,定在二禪的定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
三禪(離喜得樂)
當他繼續修到三禪,心遠離喜的躁動,就會進入更深的定,他會感受到另一種樂;初禪是捨離欲界而快樂,故稱為“離生喜樂”;二禪是默然之“定生喜樂”,三禪之樂稱為“離喜妙樂”。此定中之樂是與外境無關,是由內心發出的快樂。由於三禪以上沒有樂受,故經中常說世間之最樂是在三禪。
當一個人進入三禪後,唯有意識在產生作用。
三禪共有五支,即舍、念、智、樂、一心。
舍:捨掉喜心。
念:念念分明。
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觀察事物的真相,又稱為“智”。
四禪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確的觀察到這個世間,稱為正知;而我們凡夫是靠過期的回憶來判斷事情。
樂:因捨離二禪的煩惱而感受快樂。因三禪以上沒有樂受,故世間最樂是三禪樂。
一心:他定在三禪的定境中。
四禪(舍念清淨)
進入三禪後,修行者繼續修下去,就會發現三禪所感受到的快樂還是一種苦患,他要心無牽掛,連快樂都要捨離。如此,他的意念清淨到極點,呼吸完全停頓,心完全不動,因此四禪也稱為“不動定”。初禪至三禪的心念一直處在動中,進入四禪後,心如明鏡不動,清淨明朗;心念不動並不表示心沒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個境界裡,觀那個境而心不動。在四禪中,唯有意識在產生作用。這四種定都還在色界,沒有捨離色身。如果一個人進入四禪,他所修學一切事皆隨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夠修成五神通;定能發神通,然而在四禪中修學是最快有成就的。這裡的神通並不是像一些人與鬼神的感應,這是內在自發的能力,因為心定,所以能夠發通。
四禪共有四支,即不苦不樂、舍、念清淨、一心。
不苦不樂:內心不是喜,也不是樂。
舍:捨掉三禪的樂。
念清淨:已經沒有妄念,但動起念頭也可以,全由個人做主,稱為念清淨;
我們凡夫的妄念紛飛,它時時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後,我們的心隨境轉,做不了主。
一心:心定在四禪的定境中。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證得涅槃,但是沒有智慧,以邪見的智慧,用心把“想念”壓住,使它不生;當他真正修成“無想定”後,把煩惱心壓制住,色界的煩惱還在,所以他死後就生到色界的無想天。進入無想定後第六識(意念)的心就沒生起,他不知道還有更微細的心念在作用,所以他以為這就是涅槃。佛弟子都不要修學這個“無想定”,因為他們都不要進入無想天,所以進入此天者都是外道。
更深禪境
以上四種禪定還是沒有捨離色界。如果修行者覺得有色身很麻煩,想捨棄它,那麼就要修習更深的禪定,如: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
1、空無邊處定
一個人若想把色身捨掉,他須把種種色想滅掉,既是滅掉色想與有對想;色想是因眼識而生起的;有對想是由鼻、舌、身與耳識而生起的。在四禪中做“空”想,既是沒有色(物質)與欲(慾望),而把一切都觀空,當他這個“空”想完成後,他就遠離色地而進入空無邊處定--出色界。他感受到沒有色法,故空;沒有所謂的邊沿,所以稱為“空無邊處定”。進入此定,並不表示他的心沒有任何作用,反之,他還有受、想、行、識的作用。
2、識無邊處定
修行者繼續修習禪定時,他會發現空無邊處定的空想也是一種苦,因為他是一種想,表示他還有心念。要減少這種想,他需要思維現前的心念,觀察現前的心識作用,保持心識的知覺,念念不離知覺的心,而一心緣識。這個心識也會產生作用,使他發現無量無邊過去和未來的心識,這就是所謂的識無邊處定了。進入此定者拋棄了“空”想,只保持現前一念知覺的心識,實際上,識無邊處定還是有想,只是這種想很細微,與空無邊處定的空想不同;它們之差別是:空無邊處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識無邊處定中的想是拋棄“空”想,進入另一種定--識無邊處定;因為它觀察現前的心識作用,是有細微的想,並非無想。(注:識與想的區別:五蘊中的色、受、想、行、識中的識是心的知覺作用;想是法塵,既是心的念頭。)
3、無所有處定
如果繼續修下去,修行者會發現心識還在那邊產生作用。而生起討厭之心,因此想捨棄它,想進入無所有處定。那就是他認為:如果有一個地方完全沒有心識作用,這種定才是最安穩,最快樂的。它就觀想這種定,並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識,而是他一心念無所有。在定中,他或認為他沒有想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細微,意識中的法塵就是無所有的法塵。在無所有處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沒有種種的心想的相,不分別所有的東西,只是分別無所有,一心定在無所有的法塵中。第六識還在產生作用,集中在觀想無所有法,所以稱為無所有處定。
4、非想非非想處定
修行者繼續修下去,又會發現這個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無所有,既是有想、無想他都不要。因為空無邊處定是空想;識無邊處定有作識想;無所有處定他認為無想,實際上是有很微細的想;他以為在無所有處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無所有定才是無想。他是要進入沒有“想”,也沒有“無想”,既是非想非非想處定。在無所有處定時,他還有一個定境,但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後,連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識還有非常細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有第七、第八的心識在作用。
南傳佛教中,認為我們只有六個心識,當一個人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後,第六識還有很微細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識。一般上這很微細的第六識心執著第八識稱為第七識--恆行的心識。
進入四禪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識,並沒把它們滅掉,而是進入那個定境時,粗重的煩惱當時不生罷了。
----------------------------------
五蘊皆空是佛教用語,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指外界的事物和内在的想法都是“空”,也都是“色”,人對它們不可能產生什麼影響,它們對於人的本性都不應該有什麼影響。因此教導人們要放下一切,擺脱苦厄。
本段成語釋義
拼音:wǔ yùn jiē kōnɡ
【釋義】佛家修行的至高境界。
【解詞】五蘊:佛家語。指色、受、想、行、識。眾生由此五者積集而成身,故稱五蘊。
【書正】《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本段成語出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本段什麼是五蘊
什麼是五蘊
在《心經》上有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大意是:觀自在菩薩進入般若深觀狀態時,照見五蘊諸法皆空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決定,因而度脱一切痛苦與災難。
在這里提出了“五蘊皆空”的重要性,即“五蘊皆空”能使人擺脱“一切苦厄”。那麼五蘊的内涵是什麼呢?
五蘊: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是蘊藏、積聚的意思。如色蘊,聚集了過去色、現在色、未來色、粗色、細色等統稱爲色,因此色蘊是色的總和,色在這里相當物質,我們對物質的認識,不外乎從形狀(形色)和顏色(顯色)的色相上,因而佛家稱物質曰色;受蘊,受是接受領納的意思,當我們面對顺境或逆境時,所產生心靈上的情緒,這有苦樂憂喜舍的不同;想蘊,想是穫取、想像的意思,在我們接觸環境時,必然會攝取事物的影像,然後給它安立名稱;行蘊,行是對事物進行判斷並訴諸行動。識蘊,識是了别義,是精神領域的統覺作用。色蘊屬於物質現象範疇,受、想、行、識四蘊是屬於精神現象範疇。
五蘊,是佛家對世間一切生滅現象所作的簡單歸納和說明。爲了說明“五蘊皆空”,《心經》上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來進行解說。
“有與空”的辯證概念
有與空相對而存在,在一般人經驗中,總以爲有與空是對立的,他們認爲有不是空,有在空外。《心經》則闡述了有與空的關係,說明“有空不二”的道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意思是說物質世界里的有與空是不二的,“有”是緣起有,世間一切有的現象,莫不是眾緣所生。也就是說:任何一種有現象的存在,都是由眾多條件和合,由條件決定它的存在性,當決定它存在的條件沒有時,於是就爲空。空有不對立,是一體的。所謂空,不必在有之外,也不必事物毁滅了才談空;有是緣起有,有的當下就是自性空,有空一體。同樣,將此運用到其它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都能成立,於是便有了“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是說世間的一切生滅現象並非實有,而是空的。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說五蘊的‘有’,並非有如我們所執的實在性,‘有’是假有,因此,空,是對‘有’的實質的透視,即:有是指名義上的有,你認爲有就有,空也是指名義上的空。空,是破除我們對‘有’的錯誤執着,倘能照見五蘊皆空,人類自然能夠度脱一切煩惱痛苦。擧例說明:當我們在努力時,在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時,利用“五蘊皆空”就能幫助我們擺脱困難,讓我們清楚“有和空”是相對的,不必爲有和空而苦惱,隻要珍惜經歷過程中的快樂便是了。
本段五蘊皆空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
將此理念推廣應用到我們的一切生活領域,就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將此運用到地位上便是:地位不異空,空不異地位,地位即是空,空即是地位,所謂地位,即非地位,是名地位。
將此運用到愛情上便是:愛情不異空,空不異愛情,愛情即是空,空即是愛情。所謂愛情,即非愛情,是名愛情。
將此運用到友誼上便是:友誼不異空,空不異友誼,友誼即是空,空即是友誼。所謂友誼,即非友誼,是名友誼。
將此運用到一切事物上便是:一切不異空,空不異一切,一切即是空,空即是一切。所謂一切,即非一切,是名一切。這樣看待一切事物,我們便能擺脱一切苦厄。
南懷瑾先生講座問答集錦(一)對歐美同學會人士答疑解惑 | 一簇樓臺峭倚空 - https://goo.gl/LAefaj
----------------------------------------------
人生作人做事要知時,所以佛經上講打坐修行一切工夫,就連練拳、練武功都要「知時知量」。等於我們身體虛弱要吃補藥,吃下去身體好了就要知止。但是你認為補藥很有利,繼續拼命的吃,那要吃出毛病來的,所以要「知時知量」。
南懷瑾老師|好睡眠須知時知量--焦點信息網 - https://goo.gl/CyBkGW
「安那般那」初探 - https://goo.gl/yUBbkI
安那般那數息法--打坐入門三要素(二)(三) - https://goo.gl/pIJHYv
出入息法門 靜坐呼吸-"安那般那"
分類:看南懷瑾
告訴你用安那般若的法門,要想快證涅槃,最好利用出息,就是他講的呼出去,這個階段,最重要,那麼達摩禪經並沒有講,一般人修氣功的,都認為把氣裝進來才能發生功能,那是凡夫境界。要想快證涅槃得道,這是達摩禪經的秘密話,他今天把自身的秘密,這是密宗,在西藏就是大密宗,他沒有保留,他很慈悲,就貢獻給大家。不過他的話對,你們多去實驗。
現在是風平浪靜,白天風很大很冷,假使你現在注意出息,不要注意入息。把它一放出去了以後,你心念一停,停那一下,不呼不吸,那一剎那之間,你試試看。
大家搞錯了,數息,這個一呼一吸,這個停住之間,你開始勉強點,忍一下也可以。你停住一點,這樣一來回停住這一下,把它記住,記住不是呼吸囉,那是思想,這是一次了,這叫數。然後再出入,停住,慢慢要停的階段,這一段不呼不吸越來越長,第二次數,二。所以叫做數息,是數這個。那麼一般跟你講數出息,或者出去的時候記數,或者是入進來的時候記數,你只要記個兩、三次,五、六次,只要心念專一了,你就跟到氣息停住不要轉了,那就是「隨息」,很快。
修智慧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再加行,很快就上路,所以,息者止息。息也就是休息,休息就是念定住了,你看,有好幾位,懂了一點點,慢慢如此修去做,就行了。先有點勉強,慢慢就自然,你懂了這個,明天就告訴你修息,而且要想得戒定慧,要想得神通開智慧,非常的快.
不過在休息以後,修這個安那般那的法門,成就是非常快的,轉變身心氣質也非常快,再配合止觀,配合般若,配合顯教、密宗各種修法是非常快的。
所以你上座以前先用這個調好氣,然後做安那般那,注意「止息」,這個「息」字這一段,一進一出之間多定住一下,效果就很快了,成就也很快。
安那般那。假使你把這個修好了,出入息修好了,八觸的反應的作用馬上出現了,八觸的作用就出現了。身體的變體就很大了,可是你不要給身體拉去,走了,身體上感受都不是,所以叫做數、隨,隨則作兩種解釋,一是跟到出入息,知道在進出,出入之間,第二隨,就是任運讓他去,一呼一吸,可是頭腦清清楚楚的。這個呼吸頭腦清楚了以後,道家所講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一步就可以做到了。就是一條路線就可以到達,安那般那有如此的神妙,佛法任何的修持,沒有這個法門的神妙。
所以息的作用,就是一呼一吸,不動了,這是息的作用。它也是無聲、無臭,空的。所以風是風,氣是氣,叫我們修行用的是出入「息」,並沒有叫你出入風哦,更沒有叫你修呼吸哦,所以大家自己不要誤解了,修了半天,在鼻了那裡哼啊哈的,數進來一二三,數了幾千下。
我們修數息的法門,你搞不清楚,你就數一千、一萬息,有什麼用?息者,止息。所以,止息,所以佛告訴你,息長知長,息短知短,息暖知暖,而且要想注意證道,要想成就得快,注意出息那個時候,住叫做息住。住家那個住哦,不要在入息的時候注意「住」,這是問題啊,出息,在這個時候定,那麼你……那變化大啦,慢慢,你智慧也開了,身心都起了變化,今天還是先到這裡為止,這個原理明天再下去。
出息入息,一剎那,要不要注意延長時間,剛才講到邏輯的問題,思想的科學,你這個問題,沒有寫清楚,你寫的是出息入息那一剎那要不要注意延長時間,你問的是出息的時候?入息的時候?或者是不出不入的時候?那個息的境界不是不要延長?所以要學邏輯,問題沒有交待清楚。如果我們一般對出息入息,不要故意練它,那變成練氣功了那是很粗的,我們人嬰兒在娘胎裡頭沒有呼吸,嬰兒的呼吸不需要,是靠他*的臍帶通過到我們肚臍這兒,自然吸收往來,換句話,這個境界就是息的境界,等到嬰兒一出娘胎,那個黃醫師拿個剪刀,啪啦,把臍帶一剪斷了,第一個,護士的動作,把嬰兒嘴峇里很髒的那一陀都挖出來,要挖得乾淨哦,那護士的,接生的護士,一點不乾淨啊,這個臍帶一剪斷了以後,嬰兒嘴裡一挖掉,哇,第一聲哭的時候,那點東西就嚥下去,才開始鼻子呼吸了,要懂這個,所以真正叫息,不用鼻子呼吸那個自然凝定,那個階段,恢復到那個境界了,那你要問延長不延長,我莫知羊啦,你們也不知,我那個閩南語也說不好,我不知道。知道,告訴你,如果你在那個不呼不吸的境界裡頭,一定,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整個的地球翻了你都還在定中呢,延長不延長你看吧,但是那還不是佛法到家哦,是初步的一點點而已,可是初步一點點大家就做不到了,所以古代一個禪師講,有一個禪師就問,考驗另外一個禪師,他說,出息不隨萬緣,注意這兩句話,出息,呼出來的氣,不受外物外界環境的影響,不受物理的影響,出息不隨萬緣,萬緣不是外緣哦,萬種,入息不居陰界,氣進來了,呼吸自然進來了,不住陰界,陰陽的陰,什麼是陰界呢,五蘊皆空嘛,這個陰嘛,陰就是蘊,五蘊哪五蘊?身體,色、受、想、行、識,假使人真得了道,了解了修養,出息不隨萬緣,入息不居陰界。這是個什麼人?這是真空靈而解脫啊,世間一切同他都沒有關係,就在世間也不怕,出息不隨萬緣,入息不居陰界。這位禪師勘驗這個,勘驗就是考驗,另外一個答覆怎麼說,還有人在不出不吸呢,不出不入呢,那就真息的境界,不出不入,既不出息,又不入息,那才是真正的「息」,這是安那般那真正境界了。所以我經常講,你們看一句話,宋朝有一個小姐,曹彬的孫女,趙匡胤那位大元帥的孫女,他的後代的孫女有些做一皇后的,只有個出家了,叫曹文逸,後來得道成就了,不過她歸到道家裡頭去了,可是她佛家、道家什麼都通的,曹文逸有一篇著作非常了不起,叫《靈源大道歌》,我們如果不分佛教、道教,不分的話,你看她的成就,那真了不起,《靈源大道歌》,
她第一句話,我為諸君說端的,我對大家說真的一句話,我為諸君說端的,這是宋朝的白話,講的國語、土話,端的就是說真的。命蒂原來在真息,人生生命的根本,蒂,一個瓜蒂的「蒂」,原來在真息,真正不呼吸那個時候定了。命蒂原來在真息,照體長生空不空,照體就是剛才講彌勒菩薩,講本地分,從生命根本照到本體上,長生永遠不生不滅,空,你說,空的也好,不空的也好,不空就是有,照體長生空不空。
你們有沒有觀察一個人的睡覺,我告訴你們,找機會,你去仔細去觀察,仔細用儀器去聽,尤其是嬰兒,你看嬰兒睡覺,不用鼻子呼吸的哦,他的呼吸,很健康的嬰兒,很寧靜,這個氣進來,是我們普通修道講丹田呼吸,一直到肚子這裡輕輕動一下,這個鼻子不像我們大了沒有用,靠鼻子兩個煙囪,他一個進來,整個的身體動一下,很規律的,但是你看那個嬰兒,或者我們大人一樣,這樣一呼一吸,差不多了,停了一下,那個時候是息,真睡著了,生命的功能就在那個裡頭起作用,停一下,又動了,我們假使看自己,當然你們沒有辦法看自己,一個睡覺,你站在旁邊看他很健康的呼吸,呼吸到差不多,忽然一剎那之間他也不呼,不吸了,過不了多久,又來了,在他那個不呼不吸的自然的停留的那個境界,那個叫息,這個息認到了。所以我們的出氣叫做「安那」,進來叫做「般那」,安那般那在出息入息之間那個息,那麼沒有辦法,古代的人祖師們,帶領我們這些笨腦筋,進入那個息的境界,他只好叫你先把心理配合這個氣,數息,每進一次,出一次,心理頭記住一下,一次了,進來又出去,兩次了,能夠知道一次、兩次那是心的作用哦,當然也是腦的作用了,呼吸一進一出是生理的作用,與空氣的相應,這個一進一出,這個叫「數」,你不要死死板板的一個豆腐腦筋,豆腐腦筋好聽,有豆腐腦筋已經了不起,你不要水泥的腦筋那麼死嘛,要活一點嘛,數了,第二步是隨息,跟到息,換句話說,你覺得心寧靜了你數它個屁,你就看住這個息就對了嘛,一呼一吸,隨了嘛,隨了以後,你就不管了,你更聰明一點,一上來就,一止,就定住這裡,來也好,入息不住陰界,出息不隨萬緣。你就止了嘛,止了以後,你觀什麼?就觀心理的狀態,剛才上《瑜伽師地論》就告訴你心理的狀態的觀察清楚了嘛,觀到最後,身心都回轉了,還到淨土境界,既無煩惱也無悲喜,清清淨淨,這不是六妙門完了嘛,按呢講啦(這樣講),聽有沒(閩南話),學了兩句閩南話在這裡吹牛表演,這樣講的,聽懂了吧,聽懂了,聽懂了恭喜,你們明天就證得涅槃成佛了,這個問題答覆了。有心地到無心地,我們研究了思想、感覺,妄念紛飛,那是當然的,怎麼空呢,不是說怕這個思想雜念,把它壓下去,壓下去這個作用不是又是一個思想了嗎?你只要初步,只要知道是雜念、妄想紛飛,你知道自己在妄想,知道了,他那個妄想已經走掉了,這個妄想他自己本身不停留的啊,你想空它,多此一舉,它正來空你呢,每個妄想自己跑掉了,所以不要搞錯了,把這個心,雜念、妄想,心想壓下去錯了,你知道妄想來妄想去,那個能知的那一個作用,它並沒有受妄想的影響,自己心裡在生氣,也知道在生氣,等一下不生氣,也知道不生氣,心裡想東、想西,也知道自己在想東,那個能知之性,它沒有動過啊本來清淨,所以上座就要懂得這個,那麼你說這樣就是佛法,就是道嗎?這是初步入手啊,這是修如來禪,不是禪宗最高處,初步入手漸修法門,最好一個路子,那麼你心中要問囉,是不是有一天,真正所有妄想雜念通通自然會清淨,會呀,這是佛法跟科學結合告訴你啦,那就修安那般那,修止息,就止在息住,息住了,也可以說住在息了,不呼不吸不要忍哦,它自然,你看清楚心跟出入息,等於出……這一個呼吸,它自然有生命就有呼吸,這是普通,你等吸氣他自然進來,出去了以後,這一個就把它切斷,切斷了不是沒有氣哦,你那個生命的真氣就止息了,開始是慢慢的,將來你功夫熟,純熟了,息長知長,不呼不吸,止息這個境界,時間久了,你知道久了。息短知短,佛說的。有時候一剎那做得到,等一下做不到了,息短知……慢慢修去,不是一天兩天啊!昨天已經告訴你,多少時間轉變什麼,這都是科學的,所以科學呢,有理論、有事實,呆板的、死板地,一步一步,他證驗效果出來了,正如道家所說的,還精補腦,長生不老,同腦有關係了,所以醫學上講思想雜念都是腦神經的關係,現在的科學一講,有道理,講了,普通人生命現象活著的普通道理,進一步的道理,現在醫學還找不到,這個頭腦,這個人來實驗,等到止息,定,自然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然後雜念也沒有了,
氣脈把腦最難打通,第一步,下面,昨天講密宗所講的,臍輪,也就是說腎上腺以下的,氣脈很難打通,容易漏丹,漏失了,這個最高的難打通的是腦部,腦部是大樂輪,腦,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真的腦的神經整個的打通了的話,腦神經可以寧靜休息了,不想有跳動的作用了,你的雜念妄想也跟著完全停了,這個時候你的境界身心是,昨天講初步,還沒有講下去哦,離
生喜樂,到那個時候,這個腦子是不只是健全而清醒了,而清醒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那就不同了,至於一般的修禪也好,密宗也好,各種各樣的修法,道家也好,多得很,真的大樂輪,腦部的氣脈,我們拿現代話科學來講,真的完全通了,寥寥無幾,不曉得,充其量只有幾位,當然這幾位我還沒有看見,真到了那一步,才敢說修行有點證驗,證果,所謂證果位,有一點希望,所以佛法講證果位大菩薩境界,的確,同生理,腦的關係,密切的有關,我們衰老了也是腦的作用,這個幾時有空了,請我們有腦科的權威在這裡,請他給你們報告,不過請這些大教授、博士上課困難了,他自己還在用功呢,真到了……所以衰老老化,這個基因,與遺傳工程的關係,都是新的科學名稱哦
至於靜坐真正的用功想得到定的境界,我已經再三強調,從」安那般那「入手,出、入、息。達摩祖師禪宗的祖師到中國來,有四句話,做功夫方面他傳了禪宗實際的四句話,做功夫方面,大家一般不注意它,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也就是達摩祖師給二祖神光講的,用功修證方法之一,外面放下一切,當你兩腿靜坐,最好是隨時,隨時如此,外息諸緣,內心無喘,為什麼用這個喘,喘氣那個喘呢,喘,我們普通人認為是呼吸,在修道的功夫上講,認為在喘氣啊,哮喘病那個喘,內心靜止了,呼吸也住了,內心無喘。心念,氣一住了,念也住在息的境界上,一切雜念妄想都住了,昨天有一位外國同學提出來講的,這個就是金剛經的狀況護念,你講對了。諸佛、十方佛、菩薩如何降伏其心,善護念之,這是一個正念存在了,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正念,這是正定了,內心無喘,心如牆壁,不是得了心臟狹心症了,什麼心如牆壁,心怎麼當牆壁,就是內外隔絕了,隔開了,外面環境再吵、再亂,沒有關係,自己內心仍然清淨,所以內外,心如牆壁,就隔離了,不要外形去出家,心出家了,那才是真出家,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並不是說,這就是道,就是佛法了,這樣嘛,可以進入佛法的那個真正的三昧,中國醫學道家的
你看看外面街上車子響,汽車在按喇叭,零碎的雜音都很多,當你一站,什麼都不管的時候,這個外境同你了不相干,你耳根圓明,非常清淨,不要另外去找一個清淨啦,然後,隨時在行、住、坐、臥,任何一處任何一點上,永遠保持此心的安詳、清明,三年、五年沒有不成功不成道的,就那麼簡單就那麼難
不過你一念回機,一念回機還是在有尋有伺裡頭
什麼叫有尋有伺,叫你們照佛學那個解釋了半天頭大了,有尋……,尋和伺兩個字,唐代玄奘法師的翻譯,古代翻譯就是有覺有觀,「覺」字有覺,就是玄奘翻譯翻的「有尋」,有觀就是玄奘法師翻譯的「有伺」,那麼你們上佛學,這樣教學生就對了,可是教了半天,佛法還是佛法,他還是他,你還是你,屁用都沒有,有尋有伺、有覺有觀是什麼意思呢?怎麼叫做有尋、有覺呢?譬如我們打坐啊,譬如啦,做功夫想念頭清淨,清淨不了,怎麼才能清淨啊,就在尋找,找這個插頭,插在那個清淨地方,所以有尋,等於我們晚上走夜路,后里拿了個電筒,掉了一毛錢了,在哪裡,在哪裡,拿個電筒來找,這個叫有尋,找到了,這一塊錢在這裡,拿個電筒找到了,在這裡,在這裡,這個手電筒的光圈照到它不要動了,在這裡、在這裡,找到了,不要亂找了,這個就是「伺」的境界
「四禪八定」是共法,但是不管是走小乘的四果羅漢的修持,或者走大乘十地菩薩修持,佛法的中心,根本修證的功夫就在九次第定上面,我這個話負責任的哦,講錯了不只五百年做狐狸精喔,那就嚴重了,所以我不是怕你們給我判決罪行耶,自己的業報是受不了的啊,所以嚴重告訴你,為什麼再三講,現在我們簡單回轉來,由開頭這一天告訴你們,怎麼修安那般那這一條路最快,因為修安那般那配上白骨觀,很容易轉變這個生理與心理,很容易打通了道家所講的奇經八脈達到成果,很容易做到了密宗所講的,三脈七輪氣脈一通了,心境身心轉變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是因不是果,然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加上四定,容易證得果位
這些教理不是光講理論,要配合自己修持反省觀察清楚,現在我們前兩天大概,非常大概,給你講了,安那般那的修證,打坐的修行,氣脈怎麼轉變身心,也給你們提出來了,一年變化什麼,第二年變化什麼,第十天怎麼變,都是真實的科學證據,我們採用了這些證據,拿來給你看
我們打起坐來坐在這裡入定,縱使你定得很好,身見忘得掉嗎?總覺得有我這個身體在這裡,對不對,這就是身見。所以說你為什麼用功不能得定呢?身見去不掉,身見怎麼樣去得掉呢,安那般那到達了,所以密宗、道家,講氣脈拚命又偏到……,又是邪見,道家、密宗,偏到這一面去了,但是偏的對不對,邪中有正,正中有邪,也對,只要把氣脈修通,身見坐在這裡,只有得樂的境界,身體的只有舒服,忘記了……,舒服到最高程度,沒有身體的感覺了,才去掉身見,可是身體還在不在呢,還在,那麼如果坐在這裡氣脈通了,沒有身體的感覺,而且沒有那裡腰酸背痛,氣脈不通,喉嚨哽到,兩腿發麻都沒有了,這個身見去掉了,就在你的座位上,已經到達天人境界了,對不對,是身見。
所以第一個我們上座,不管,為什麼,把身見趕快拿掉,至於坐定起來不能夠,幾個東西習氣把你困住,除了佛法所說的這幾個以外,我現在講科學修行給你聽,我們坐起來為什麼不能得定,為什麼?在科學的世界裡頭,幾個東西很難去掉,你見道也難斷,是修道也難斷,時間觀念,空間觀念。
佛說的十唸法,你們為什麼打坐修行不能得定啊,因為你照佛法辦,兩腿一盤一上座,第一個倒轉來,念死,我現在死掉了,算了,媽媽父母給我生下來這個身體,我就丟在這裡不管了,心念就空了,這一陀幾十斤肉,不過是媽媽屙的一個大便一樣,這一陀大便就擺在這裡不管了,哪裡痛,哪裡……這個受陰,色、受、想、行、識,這個感覺狀態,我就隨時來就拿開了,那不是很好嘛,如此去做,初禪、二禪,禪定的境界不難,容易做到。
一個真有入定功夫的人,老實講,你以為打坐入定什麼都不知道,真的打坐入定了,一顆灰塵掉下來都曉得了,那心如明鏡台,明鏡也非台,明鏡打破了,更大了,所以真正得到正定的時候,得到真正的定,聞,聽到蟻斗如雷鳴,聽到螞蟻打架等於打雷一樣,聲音大,所以鬼神講話,什麼都聽得見,就是這個道理,淨極了,所以《楞嚴經》告訴你,你們記得哦,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很寧靜順著自己出入息念,一口氣念,譬如說大聲念,南無……假使短念的話,有好多種方法,你們慢慢體會,慢慢去體會,一時我講不完,南無阿彌陀佛(師示範)……你沒有計算吧,我剛才只一口氣念了數聲,中間不准呼吸哦,這口氣唸完了,不管念南無,曉得自己氣沒有了,嘴巴一閉不要吸氣哦,心也跟著沒有雜念寧靜下來,它自然會呼吸,就是安那般那出入息了。自然呼吸,呼吸充滿了,氣充滿了,念頭雜念就來了,跟著就念,把雜念、這個唸法我們叫做肉包子打狗,狗就是我們的雜念,雜念一來,肉包子就阿彌陀佛,碰,一打,那個狗就吃肉包子了,就把狗吃掉了。雜念就沒有了,先要靜下來,四顧無人、旁邊人也忘掉了,南無阿彌陀佛……
什麼都沒有,念頭自然空了麼,不過大聲念要出聲念,金剛唸誦就是密宗唸咒子的方法了,好像有個人條子寫給我,要我什麼多傳幾個咒子啊,哎呀,不要貪心了,你只要一聲佛號你就成佛了,要咒子幹什麼?咒者,咒也,你唸咒子,格老子、格老子…你唸下去那不是咒麼,咒人嘛,不要咒子了。
金剛念,所謂金剛唸誦,注意啊,你們修密宗的大概,上師給你灌頂、教了沒有,金剛念是嘴唇不動、牙齒不准動,嘴巴微張開,舌頭在彈動,這個方法修好了,就是真正的,你們學什麼氣功、這個比什麼氣功都厲害,就是真正安那般那。這個聲音發的是從丹田,就是上來,一直到頂,中脈的,就把他震開了中脈的方法,金剛唸誦,記住哦,嘴唇牙齒不動,一口氣一口氣念,你看所以假使說,有修行這幾個喇嘛、和尚,我們坐在一起、一念,一個人在外面一聽到就會站住了,給這個音聲會定住了,心裡雜念煩惱會清淨了,業障真會消了,南無阿彌陀佛,……(示範)嘴唇沒有動哦,牙齒不准動哦,舌頭裡頭,自己兩個耳朵不聽外面,回轉聽自己聲音,觀音哦,兩個耳朵眼睛不看外面,返照自己的心聲哦,心的聲音啦,身體打坐、聽音,南無阿彌陀佛…(師示範)一口氣,我中間臨時換了一口氣,因為太累了,臨時換,這是偷巧,你看我在中間阿、嘴巴馬上,金剛,把嘴巴一閉,鼻子把氣換過來了,南無阿彌陀佛…(師示範),愈念,你氣愈長,你命愈長,無量壽光佛,不是假的哦,這看到沒有,來,你給我倆來(指在座眾),你不是佛學很好嗎,不好,就好好去修哦,連我都修,你還不修,就這樣,你不要輕視了它,所以大聲念微聲念,自己耳朵修觀音法門,不聽外面聲音,回轉來聽內在自己唸佛的聲音,越聽越定,進入唸佛三昧,眼睛也不外看了,這個聲音只有自己聽到,別人聽不到,微聲念,還是一口氣一口氣,微,這個聲音微的只有自己聽到,慢慢聽到心聲,最後就配合觀音法門,返聞聞自性、性成…
這就是密宗,你們跑西藏學密宗,現在有幾個有修持我也不知道,我都傳給你們了、一點都不秘密,什麼秘密到我手裡就不秘密了,「道」人家常常問呀,南老師,我說,我不是老師,我是誠懇真話,我說道是天下的公道,不屬於我的啊,我不過先知道了,我轉告給你就是了,不能有私心的,私心不叫道,道是天下的公道,這樣懂了吧。唸佛、微聲念、還有一個念,瑜伽念,就是《瑜伽師弟論》瑜伽念,既不出聲也不微聲,心裡頭念頭在念,耳朵回轉來聽心裡頭那個念頭,眼睛回轉來、六根都回轉來,所以《楞嚴經》你翻開,《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把唸佛到修成開悟成佛之路,三、四個步驟都告訴你了。第一步,大勢至菩薩告訴你,「都攝六根」一句話,都攝六根,「都」就是攏總,把你眼睛回轉來、耳朵回轉來,心裡不要亂想,通通在唸佛的身心上面,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什麼叫淨念?你唸唸念,唸到後來雜念沒有了,唸佛這一念也沒有了,沒有了就沒有念,空靈的,這個空靈這一念就是唯心淨土。心就靜了,你如果這個上面就定下去,就是唸佛三昧了,如果有一點念頭,一動你心就又唸佛,南無阿彌陀佛……我現在念出聲音給你聽哦,這個心念是不念出聲音的,心裡頭念出聲音,阿彌陀佛…唸到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對了。淨念相繼,這個淨,不是清靜的靜,乾乾淨淨那個淨,就是淨土的淨,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把所有的密法都傳給你了,唸佛,好,咱們燈光關了,看佛光接引全堂一起唸佛,念一堂很短時間試試看,收攝身心,現在我們不照規矩,也沒有打引磬,也沒有維那,我一開始,隨便你們什麼時間跟上來,也許中間我就停了,你們就唸下去,可憐可憐我的喉嚨,慈悲一點啊,收攝身心坐好,不一定合掌,唸佛,南無阿彌陀佛……(師領)……這不是禪嗎?這不是淨土嗎?淨土、禪,一切三昧皆無差別,不二法門,好好修去,而且這還告訴你,你們有沒有自己的感應,自己都知道,不要以為有個特別感應,內心清淨是最大的感應,唸佛,你看密宗,你們有人寫條子給我,希望傳,曉得我是什麼密宗的、所有都是大阿?黎,受過這個灌頂戒,我從來不談密宗,顯教懂了就是密宗,你要傳咒子,我告訴你呀,所有的咒子,所有……不管日本的東密,西藏的密宗
所有的咒子集中起來,最大的咒子就是普賢金剛薩多的根本咒,他早就成佛了,這是密宗所講的金剛薩多,他的咒語就是一切咒的根本,只有三個字,三個音,嗡、啊、吽,(老師示範)、這是普賢如來根本咒,「嗡」是頭部音,假使你今天傷風感冒頭痛了,一個人修行沒有藥,感冒,嗡啊吽,用頭部的音念,譬如念六字大明咒,ong,
ma, ni, ba, mi, hong,你們光聽哦,這個時候只能用耳朵了,不要再看我,沒有用哦,不專一就學不懂了,頭部「嗡」部的音,ong, ma, ni,
ba, mi, hong,這是頭部音,「嗡」這一部的音,「啊」胸部的音,ong, ma, ni, ba, mi,
hong,這個時候眼睛看虛空藏,前面人也好,牆壁也好,不曉得,都空了,ong, ma, ni, ba, mi,
hong,念阿彌陀佛也是這樣,這是「阿」部的音,(吽)丹田音,ong, ma, ni, ba, mi,
hong,這個時候的安那般那呼吸氣,等於丹田直到喉這裡,例如ong, ma, ni, ba, mi,
hong,如果唸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吽)部的音。你懂了這個,一切修持都有了,也就是觀音法門。好好念去,諸位小兄弟們、小妹妹們,好好修持去吧。
。你給我查查,根據我這個講法,全世界兩千年前到現在,有人給你這樣指出來說明沒有,就給你講明了。所以《愣嚴經》不但是佛經,把心物不只是一元,當然心能……,《愣嚴經》重要兩句話,「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心能夠轉了物,即同如來。但是我可以給它加兩句,把《愣嚴經》的內幕秘密再告訴你,物能轉心,差不多一樣的功力,所以佛說諸佛菩薩有無邊的神通,無量的智慧,一切眾生業力,佛菩薩的智慧功德有多大,一切眾生的業力也有多大,兩個平等,換句話說對這個宇宙間,白天的光明有多亮,夜裡黑暗同樣的,各佔一半。
(洪文亮醫師)
關於這個安那般那這個法門,以前我有一個道教的朋友,他是教主,坐得很好,打坐很好,他生病就是找我來看,我那個時候已經……不曉得安那般那法門,很早的時候,我玩一下,他要按我的脈,要看我,當他把我的脈按了的時候,我就把出入息,吸進來慢慢吐出去,吐出去的時候觀想我本來沒有,誤會以為有我,帶這個念頭帶進去,他在外面替我亂宣傳,他說洪先生現在有一點什麼道力了,其實我玩的,我是騙他的。當他要把我的脈的時候,現在想起來那個就是安那般那,你出氣,把呼吸吐出去的時候,不要等到吐完了再止在那個息上,就是慢慢……吐的時候,吐出去的時候同時觀本來無我,這是用意識觀,但是非常有效,光隨便讓它吐出去,然後有一個時間你可以不用呼吸,等到再需要呼吸再吸進來,我把這時間利用,我就停在這裡,沒有什麼效果。以我的經驗,我比較苯,所以我利用吐出去的時候,這是我的一個秘訣,現在公開了,沒有辦法,帶一點本來不是我,本來不是我,你根本不需要動個念頭,這個不是我,因為你本來不是你,還動個念頭幹什麼?好像帶這種味道去做這個吐息,然後你的脈自然就沉下去,幾乎就脈停了,我可以停了三四秒
所以洪醫師講的這兩點,白骨觀配合安那般那,對,第二點,他說的,我也沒有跟他講,他講的就對了。達摩禪經告訴你用安那般若的法門,要想快證涅槃,最好利用出息,就是他講的呼出去,這個階段,最重要,那麼達摩禪經並沒有講,一般人修氣功的,都認為把氣裝進來才能發生功能,那是凡夫境界。要想快證涅槃得道,這是達摩禪經的秘密話。
五蘊解脫幫你集中在一起了。但是只講原則,你看懂了沒有用,要做功夫,修證了義,最後告訴你生因識有滅從色除,也不是頓悟,也不是漸修,漸修非頓悟不可,不算成就。
耳根圓通法門)
他又來了,下雨,幫助你,你聽聽這個雨聲,聽到是音聲,一滴一滴的雨聲都告訴你空的,聽過了就沒有,而且越聽越寧靜,不要故意去聽,你自然,就很寧靜了。
峨嵋山,尤其峨嵋山上,尤其到了冬天,那個時候不要說人看不到,鬼也沒有一個,空山寂靜。那個雨滴滴答答,那個境界,世界上,寂滅現前。不要用心,不要用耳朵意識,不要去注意它,這個意就把它拿掉了,自己意不注意,這個聲音,聲聲入耳。入耳,完全不住,剛才觀世音菩薩第一,報告的第一句話,入流亡所。聽這個雨聲,進入那個法性之流,慢慢慢慢忘記了這個所聽的是什麼了,心中特別寧靜起來,入流亡所。真到達了反聞聞自性,能聞之性,不要用心,本來在這裡,這個時候你體會一下,前天所講,安那般那一呼一吸,根本不管,也在不呼不吸上一念清淨了。真的一念清淨了,自然是不呼不吸了,所以叫「住息」。因此告訴你們,出入息,出入是兩個現象生滅法,重點是不出不入,那一念清淨,呼吸,彷彿一息停止了,自然的,這個才是息的境界。這個「息」的境界到達了,也就是念休息。
佛法,《楞嚴經》也講心跟目,眼睛的作用。我們腦神經也好、心也好,一動念,第一個最厲害的,拿軍隊來講,尖兵,前鋒的部隊,尖兵最厲害就是眼睛動了。不動,像你們的眼睛打坐起來,開眼也好、閉眼也好,都很低視向下面看的,眼珠子,不對。下沉一片無明中,而且心思更亂。換句話說這個姿態,閉到眼睛,眼睛好像向下面看的那樣,就是後腦的視覺神經跟著向下拉,影響了大腦,反是不得安詳、不得清淨。所以你開眼也好、閉眼也好,眼睛眼珠子平視,閉著眼皮沒有關係,你眼珠子也是平視。平平的不向上的,也不低下來,然後眼皮閉到,眼珠子擺正,不低下來,不向下,你自己體會一下,不向上,平正的。然後也忘記了眼睛,不看了,眼皮也關起來了。這個,腦子也好了,心也清淨了。如果眼珠子擺不好,低沉,向下看,不對,向上看也不對。擺正了,也不斜,左右不看,然後擺正眼皮子一關,閉攏來,眼珠子還是向前面看,然後不看了。嘿嘿,你們說不看了,都看了,看什麼,眼皮子看了。眼皮子蓋到是看不到外面的現象,但是看到眼皮裡面模模糊糊的光影。你以為眼皮閉著,自己清醒的時候沒有看,看啊,看前面一片模模糊糊的光影。這個就不是眼球的作用囉,這是後腦視覺神經的反映。好,你就利用前面,所以大家眼鏡,戴眼鏡的最好是拿掉,拿掉了以後,你懂得這個法門,慢慢眼睛將來會好起來。我再講一道,眼皮閉著,眼珠子擺正,不低視,也不上望,就平平的,眼珠子擺正眼皮閉著了,定住。這個「定」不是打坐的定,就是把眼球眼珠子定住,正的,然後不看了,當然沒有看,眼皮一直關起來。但是你不看嘛,真的看到前面白茫茫的,或者夜裡是黑洞洞的,你在看啊,不過大家不曉得看這個,這個你們學佛的注意,就是…尤其你佛學院的這些,教務長啊,了法、誠信,信不信,了不了,都不知道的名字好聽,這個就是十六殊勝裡頭,內觀色。反轉來看自己,內視。不是眼球反過來,意識看到了,前面白茫茫一片,還不是在看。(十六特勝在小止觀以及袁了凡的《靜坐要訣》中有,大家可以參考,不知我說的對不對。錄者注)所以《楞嚴經》上佛問阿難,瞎子有沒有看啊,阿難說,瞎子當然不會看了,怎麼知道,佛說,你錯了怎麼不會看,瞎子看不到外面的色相,但是能看之性,是看到裡面黑洞洞的模糊的一片,這個就是生理內在的有相的光明,你定在這個光明上,就是內觀色。在道家呢,這樣修,就是煉神,神光就定住了。所以有位溫州居士叫薛國堯寫信問我,他大概學過密宗,密宗有個法門「看光」,兩個名稱,一個是托噶,看外色光。一個是徹切,看內色的光。在密宗是不得了,無上大法。我們當年不曉得磕了多少頭,拿了多少紅包,供養哈達一大堆,認為還…東選西選,了不起才傳一個法,等傳給我了以後,我覺得…哎!不過如此我早知道了。什麼密宗密法都在顯教上,顯密是不分的,都是理。理到了,事情就到,功夫就到。因為你智慧低,越弄得神秘,越稀奇,你越信仰,越信爺越可以帶領進入,智慧高的人,什麼是秘密?最秘密就是自己不了解自己,這個才是大秘密呢。父母沒有生我以前,我在哪裡,死了究竟有沒有東西,我的心究竟是什麼東西?是腦嗎,是心臟嗎,是腎臟嗎,搞不清楚,這個才是秘密。所以托噶、徹切、看光,以中文翻譯來講,不是眼睛去看。剛才我告訴你,眼睛一閉,你看你們看到了沒有?沒有看到,看到了,裡面模糊一片光中,然後你眼珠子不動,就在自己內在的迷迷糊糊一片光中上,安然入定不是很舒服嗎,這就是內觀。佛法沒有來,密宗還沒有來,中國古代有沒有呢?我們自己固有文化,幾千年以前就有了,大家忘了本不知道,中國文化叫什麼,內視,內在的內,看東西視線的視,內視。所以道家「內視」之術這個法門,可以長生不老,煉神。但是,懂了這些還是方法,用這個方法,著手入門好極了。拿佛法來講呢,在我們的大菩薩這位如來家裡講話,我要負責的,不然他要打耳光,我還吃不住。觀世音菩薩,昨天晚上用音聲下雨幫幫忙,現在我講的也是他的本事。他還有個名字,叫觀自在菩薩,就是他。你用眼睛這樣看光,一定住了還是觀,自己的,自己就在這裡。這個眼識神光一回轉來,一返照一內視,看得很清楚,什麼都沒有空空洞洞,你就在這個上面定下去。這就是觀自在的入門的方法。當然不是究竟。究竟的觀自在,觀什麼呢?由這個道理再看,找到那個能觀的,原始的明心見性,最初那一點功能找到了,就是他的法門了,觀自在菩薩。慢慢你這個眼睛定住,回來內視返照,「照見五蘊皆空」,身心內外一切是空的,「度一切苦厄」,你們不是會念嗎,心經。所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行,就是做功夫。你這樣深行去做,深了,功夫深了,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智慧開發了,自己內觀返照,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得度了。那麼他怕舍利子不相信,又講了,舍利子,我告訴你,是諸法空相。你這樣一返照了以後,你就曉得了,一切法,你內觀以後一切皆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在這個本位上,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為什麼講,是故,古文。現在講所以,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你看,他告訴舍利子你這樣一空,一定了以後,下面,無…
無…
都是空,一路空到底,你們所學的佛法,十二、六根的六根六塵十八界,苦集滅道,一掃把統統掃得乾乾淨淨,無智亦無得,什麼叫智慧?空的,亦無得,得道得個什麼道,空,無智。你看他都告訴你了,這是他老人家自己說的,無智亦無得。不過他又來了,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你達到了以無所得,空這個境界,才是菩薩境界,菩提薩埵。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他說舍利子,你不要輕視了這個東西,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昨天有個女同學上來,還問心裡有恐怖,你這樣一了,有個什麼恐怖,恐怖是你自己,自己搗鬼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智慧的觀察清楚了,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把妄想都丟掉,就究竟涅槃了,他就告訴說,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都要*這個觀自在這個法門,智慧成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才能成佛,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你們學什麼咒語,密宗啊,以為有什麼稀奇,沒有稀奇的。然後,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顯教的好像唸揭諦 揭諦
波羅揭諦波羅揭諦菩提薩婆訶。差不多,愛怎麼唸就怎麼唸,可是你要懂得觀自在,返觀。與其看人家的面孔,還不如看自己的面孔。心經就不要寫了,要你們去影印誰都會,不然小本子拿一本子,給不會的朋友們就行了,二百六十個字《心經》所有佛法都給你了。你們打坐修定,這樣下去,配合安那般那,出入息
。
把後腦神經拉得緊緊的,你也容易身體容易衰老,腦神經緊張,消耗體能又多,就不得啦。頭一正後腦擺正了,腦神經不要緊張,就鬆懈了,就健康啦。
2004-12-4摘《正修行之路——禪密雙修——有關觀慧方面的指示》
呼吸是生滅法,你聽過我講過沒有?
智怡師:聽過。
師示:它一來一往,你數它幹嗎?!那麼,為什麼古德及祖師們教人以數息法?那是因為你內心不靜稍稍把你的心收回來在數字上跟呼吸配合一體,然後心覺得靜了下來,便不要再數了,就跟著隨。但是,隨息不是隨呼吸。現在問你們,一呼一吸叫做什麼
?
(部分同學答:一念)
師示:對!一呼一吸名一念,也叫做一息。呼出去,鼻子出氣,毛孔也出氣;吸進來叫做「吸」。一呼一吸之間的那個叫做念,也叫做息。
什麼叫做息呢?在休止的狀態中。譬如你們觀看一個人的睡眠,尤其嬰兒,當真正睡著了的一剎那間是沒有呼吸的,那才是睡著,等到睡了一下,忽然猛吸一口氣,又起了一呼一吸的作用了,那是腦子裡微細的妄念又動了。有妄念的時候,呼吸就動,真沒有妄念的時候,那一陣子叫做「息」。聽懂了沒有!叫你隨息,不是叫你隨氣呀!一般人的隨息,都跟著呼吸生滅心跑,這怎麼修得好,當然這不只是你一個人,你們全體都是如此。
隨息即隨那呼吸生滅之後的那個不呼不吸的靜念,跟隨著它,就得「心息合一」了。後來道家融合了這個法門,名詞一變就叫做心息相依,心息兩個配合為一,休止在那裡,這個時候把念頭硬是強制停住了,呼吸也強制停住了,這個叫做隨息。你現在公然講一邊唸咒一邊隨息,既然隨息就不會唸咒子,念了咒子就不會隨息,念動氣就動,念不動氣也不動,你懂了嗎?你自己矛盾也不知道,不用般若觀照,沒有智慧,怎麼能修得上路呢?!一天到晚給業病所擾,你身體本來蠻好,一念之間給業病著,妄想特別多,東一下,西一下,說是聰明伶俐,其實聰明伶俐不好就是業,這個知道吧!
摘自《觀音法門》
以耳根聽自己唸佛聲音的觀音法門,不但有益身體健康,而且易於得止得定。當然修觀音法門也可聽外界大自然的各種音聲,但還是以聽自己的唸佛聲為最佳。不管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南|無|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一字一字唸得清清楚楚,不宜求快,最好是用金剛唸誦法,一口氣一口氣地念(唸咒亦同),氣的長短與音調因個人身心狀況和習慣而異,以輕鬆自然為原則,避免勉強搞得氣急敗壞。
一般人唸佛都是粗淺地在喉嚨間嘶叫,沒有讓氣自然沉至喉嚨以下,同時也將心沉下來。唸佛如果心浮氣躁,那就不對。那樣唸法,聲在喉間,越念氣就越粗越大,根本是吼不是念,名為念觀世音,其實有如在罵觀世音。真正唸佛應充滿了親切誠懇的歸屬感,內斂含蓄,有如投*在諸佛菩薩的懷抱裡,或者將諸佛菩薩捧在心坎裡。念時嘴門微張,嘴層不動,只舌頭動,牙齒輕動也可以,嘴鼻不要呼吸,氣別竄出來,沉至丹田,一口氣「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地接下去,等到要轉氣時,嘴巴閉著,不要呼吸,讓氣自然充滿胸肺,順心沉澱下來。嘴裡微聲,心裡在念,不管開口念閉口念,大聲小聲,躺著坐著,皆將注意力輕輕放在心窩子胸口處,不宜在腦子裡念,否則容易睡不著。
如此,你邊念,心中寧靜安詳,同時耳朵用心回轉來聽自己的唸佛聲「南|無|觀|世|音|菩薩」,一個字一個字聽得清清楚楚。此時,如果中間有其他雜念妄想來,你不要管,不要擔心。妄想再多都無所謂,它並未阻礙你唸佛的正念。這有如蠟燭的光明和黑煙一樣,佛號等於光明,妄想則是周遭的黑煙。黑煙儘管冒,只要佛號不停,即是光明不滅,二者彼此無礙。又如挖井,把泥巴挖出來成一深坑是唸佛,挖掘中途難免有些碎泥剝落是妄想,碎泥剝落,沒有關係,主要在於不斷挖掘,越挖越深,井自然成。
摘自實修《大安般守意經》
安那般那是叫你先認識息的道理,呼吸往來不喘,鼻子呼吸聲音也寧靜了,有感覺的狀態,這個叫氣。感覺聲音都寧靜了,內在的,那個叫息。息是感覺得到的,感覺到自己身體內部內、外都在動,這個叫息。修安那般那出入息,是修這個息,不是修鼻子往來這個喲
。
現在這個隨這個息,進叫安那,出叫般那,一進一出。都知道了,意念也清淨了。慢慢慢慢由風變成氣,由氣變成息,到息的境界,好像念頭也空了,腦子也不想了,氣息好像停止了,這個就是息的境界。這是息,這叫止,停在哪裡。當然你們初步這個機會,這種境界很少,有時候一剎那之間就過去了。但是沒有關係,慢慢練習止在這裡,止在這裡以後,注意喲!還有呼吸沒有呢?有啊!現在我不敢斷定你們這樣聽了就做到,不見得。在座的當中有人可以做到。做到的更好,沒有做到的慢慢來。
摘自《靜坐於長生不老》要非常注意這點
其次在靜坐的進度中。因為心念的太過專一,偶爾也會覺得呼吸近於停止。當這種狀態發生時,有時就會感覺全身僵直,稍微帶有僵硬的感覺。實際上,這是因為用意太專,漸漸促使全身緊張的關係。這種類似停止呼吸的作用,並非真的是「止息」和「氣住」的境界。嚴格說來,這是由於神經的過分緊張所致(所以,打坐的時候常常要注意放鬆,精神,肉體,包括覺觀也應該輕點,跑了就輕輕帶一下,不要太用力。)。在培種情況中,執之太過,不能放鬆返還於自然,往往會弄得心境枯搞,生機木然。甚至,更嚴重一點,便會使身體和四肢的各個關節,進入僵硬的病態。雖然並非如小說家所謂的走火火魔,但至少已經因此而得病了。如果因靜坐而到達這種境界,自我治療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把自己的身心儘量的鬆弛,甚至,儘量哈出力氣,自我放鬆,任意進入自然呼吸,就如平常人睡眠時的狀態。這樣只須很短的時間,便可「更上一層樓」而轉進新的進度了。倘使有些用工太久的人,雖然努力施用這種方法,僵持的狀態還是依然如故,那就只有用密宗和道家的特別教授法了。.
(二)生殖機能的反應:即在靜坐時,或剛剛下坐後,生殖器突然勃起,甚至久堅不下,猶如亢陽的狀態,同時引起睾九部分微細神經的跳動,以及攝護腺、會陰部分輕微的震動。
如果練習靜坐,做到絕對沒有這種現象發生,那麼,又等於生機斷絕,久而久之,便使身心枯寂無情,等於一潭死水。
關於靜坐中生殖機能反應的調整與對治的方法,也很繁複而一言難盡。如果真要專心致力於靜坐修道的人,最簡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減少飲食。甚至,可以短時不食,必定生效。佛教以過午不食為戒律的基本,並非完全屬於信仰的作用。諺云:「飽暖思淫慾,飢寒發盜心。」實在不是無因的。
一個人的身心能夠在絕對靜止的狀態中,內無思慮妄想憂悲苦惱的打擾;外無動作勞力勉強的加行,不昏味、不意亂神迷地順其呼吸的自然,過了一個晝夜的時間,所有體能的精力和氣力,便自然而然地恢復到充盈的原來狀態,猶如太陽系統各大行星在一週期恢復相同的相對位置。如果能夠在這種恢復原來充盈狀態的時候,在某一「剎那」之間,呼吸往來的氣機,也就自然地「須臾」止息,達到飽和的程度。此時如能「持盈保泰」,配合心理上真正的平靜清虛,才可真正做到「煉精化氣」和「練氣化神」的功效了。
自律神經一旦失調,就是處於交感神經作用活絡的狀態,這時候幾乎所有人的呼吸都會變短淺。想調整自律神經?先從「減少」呼吸次數開始,專家圖解法大公開 https://bit.ly/2KuCJav
想調整自律神經?先從「減少」呼吸次數開始,專家圖解法大公開© 由 華人健康網 提供 想調整自律神經?先從「減少」呼吸次數開始,專家圖解法大公開
維持生命的自律神經系統是無法憑自我意志控制的生理活動,然而,其中有一項是可以憑自我意志控制的,那就是「呼吸」。
當我們覺得緊張時,呼吸會變淺變短;放鬆時,呼吸會變深變長。平常我們都是無意識地呼吸,但其實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去控制呼吸,所以一定要大口深呼吸,讓副交感神經作用變活絡。
持續大口深呼吸後,大腦就會誤以為我們處在休息狀態,認為該啟動副交感神經的開關,讓副交感神經開始運作。
善於利用這個大腦的誤解意識,讓身體放鬆的話,我們就可以隨時隨地憑自我意志來啟動副交感神經的開關。
也許有人會說:「每個人都知道深呼吸有益健康啊!」但我想問你們:「你真的有確實深呼吸、讓自己放鬆嗎?」因為有益自律神經的深呼吸不是腹式呼吸,而是胸式呼吸。
想調整自律神經?先從「減少」呼吸次數開始,專家圖解法大公開© 由 華人健康網 提供 想調整自律神經?先從「減少」呼吸次數開始,專家圖解法大公開
有人說:「只要做幾下深呼吸就好了。」這麼說也不對。請持續胸式深呼吸三至五分鐘。只做兩三下的深呼吸,大腦不會以為「現在是休息狀態」。必須持續做幾分鐘,大腦才會信以為真:「現在是休息時候,要啟動副交感神經的開關了!」
最理想的情況是不須刻意做,平常也會大口深呼吸。如果能做到這個程度,表示你隨時都能讓自己處於放鬆的狀態。
為失眠所苦、睡眠品質不佳的人請在上床後提醒自己要持續深呼吸。箇中原因後續會詳細說明。讓自己放鬆,在副交感神經開關啟動的狀態下就寢,睡覺時副交感神經也會確實作用。胸式深呼吸能讓腦脊髓液循環變好,提升全身的神經功能。如此一來,就能啟動頭蓋骨的開合運動,讓腦脊髓液順暢地從腦內流向骨盆腔的薦骨。
調整自律神經功能的口訣就是「減少」呼吸次數,慢慢地大口深呼吸。日常生活中時時提醒自己深呼吸,放慢呼吸次數,製造放鬆意識
本文出自時報出版《所有人都能用斷捨離調整自律神經?!日本首位自律神經專科整體師教你以意識養成習慣、以減法擺脫失調!》一書想調整自律神經?先從「減少」呼吸次數開始,專家圖解法大公開 https://bit.ly/2KuCJav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