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書受戒、戶牖置銘”。
這個典故涉及比較複雜的問題。它出自《大戴禮· 武王踐阼》。下面將有關段落抄下來,然後再作一些解釋。
《尚書· 武王踐阼》:
武王踐阼三日,召士大夫而問焉,曰:“惡有藏之約、行之行,萬世可以為子孫常者乎?”諸大夫對曰:“未得聞也!”然後召師尚父而問焉,曰:“昔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與?”師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齊矣! ”
王齊三日,端冕,師尚父(亦端冕)奉書而入,負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師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南)東面(而立),師尚父西面道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藏之約、行之行、可以為子孫常者,此言之謂也!且臣聞之,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
王聞書之言,惕若恐懼,退而為戒書,於席之四端為銘焉,於機為銘焉,於鑑為銘焉,於盥盤為銘焉,於楹為銘焉,於杖為銘焉,於帶為銘焉,於履屨為銘焉,於觴豆為銘焉,於戶為銘焉,於牖為銘焉,於劍為銘焉,於弓為銘焉,於矛為銘焉。
我先做幾個詞語解釋:
踐阼:指帝王登基。所謂登基,就是踏著台階走上王座。阼就是台階。
師尚父:指呂望,即《封神演義》中的薑太公。他是周文王時的丞相,武王即位後,稱他為師尚父,意思是可師、可尚、可父。
丹書:據說古代帝王受命於天,上天給他們頒發天書,字是紅色的,所以稱“丹書”。比如傳說中的“洛書”,就是由神龜從洛河裡馱上來,授給大禹的。
戶牖:門和窗。
下面將《尚書》裡的這段話意譯出來,並不拘於原文字句。
武王登基三天后召集士大夫開會,問他們說:“有什麼保證國家昌盛、子孫久長的好辦法沒有?”各位官員都說自己不清楚。武王又去諮詢姜太公,說:“過去黃帝、顓頊那些賢君的治國之道,不知道還能在哪裡看到?” 姜太公說:“這些都寫在丹書之上,大王想听,先做齋戒吧。”
武王齋戒了三天,穿戴得整整齊齊,太公也穿戴得整整齊齊,捧著丹書來到王殿,站在屏風邊上,武王從堂上走下來,站在南邊。太公說:“先王的規矩不得面朝北方。”武王便從西南方繞到東邊站好,姜太公站在西邊,宣讀丹書。大意是:要誠敬,不要懶惰;要追求正義,不要追求私慾;任何事情,不自強就會失敗,不誠敬就不能久長。讀完之後,太公又發揮說:這些就是保證國家昌盛、子孫久長的治國大道。我聽說,用正當的手段取得政權,又以仁義來維持政權,這樣的政權可以百世不衰;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政權,而以仁義來維持政權,這樣的政權可以保持十代之久;以不正當的手段取得政權,當權之後又不講仁義道德,這樣的政權馬上就會垮掉。
武王聽了這些話,感到一陣震憾。回到宮裡,便寫了很多自戒自勉的銘文。在餐桌四角、座位、銅鏡、洗漱用具、屋子的楹柱、手杖、腰帶、鞋子、餐具、門、窗、劍、弓、矛等所有能看到、觸到的地方都寫了不同的銘文,以提示自己不要忘記上天的旨意和太公的教誨。
==============
“丹書受戒、戶牖置銘”。
這個典故涉及比較複雜的問題。它出自《大戴禮·武王踐阼》。下面將有關段落抄下來,然後再作一些解釋。
《尚書·武王踐阼》:
武王踐阼三日,召士大夫而問焉,曰:“惡有藏之約、行之行,萬世可以為子孫常者乎?”諸大夫對曰:“未得聞也!”然後召師尚父而問焉,曰:“昔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與?”師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齊矣! ”
王齊三日,端冕,師尚父(亦端冕)奉書而入,負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師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南)東面(而立),師尚父西面道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藏之約、行之行、可以為子孫常者,此言之謂也!且臣聞之,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
王聞書之言,惕若恐懼,退而為戒書,於席之四端為銘焉,於機為銘焉,於鑑為銘焉,於盥盤為銘焉,於楹為銘焉,於杖為銘焉,於帶為銘焉,於履屨為銘焉,於觴豆為銘焉,於戶為銘焉,於牖為銘焉,於劍為銘焉,於弓為銘焉,於矛為銘焉。
我先做幾個詞語解釋:
踐阼:指帝王登基。所謂登基,就是踏著台階走上王座。阼就是台階。
師尚父:指呂望,即《封神演義》中的薑太公。他是周文王時的丞相,武王即位後,稱他為師尚父,意思是可師、可尚、可父。
丹書:據說古代帝王受命於天,上天給他們頒發天書,字是紅色的,所以稱“丹書”。比如傳說中的“洛書”,就是由神龜從洛河裡馱上來,授給大禹的。
戶牖:門和窗。
下面將《尚書》裡的這段話意譯出來,並不拘於原文字句。
武王登基三天后召集士大夫開會,問他們說:“有什麼保證國家昌盛、子孫久長的好辦法沒有?”各位官員都說自己不清楚。武王又去諮詢姜太公,說:“過去黃帝、顓頊那些賢君的治國之道,不知道還能在哪裡看到?”姜太公說:“這些都寫在丹書之上,大王想听,先做齋戒吧。”
武王齋戒了三天,穿戴得整整齊齊,太公也穿戴得整整齊齊,捧著丹書來到王殿,站在屏風邊上,武王從堂上走下來,站在南邊。太公說:“先王的規矩不得面朝北方。”武王便從西南方繞到東邊站好,姜太公站在西邊,宣讀丹書。大意是:要誠敬,不要懶惰;要追求正義,不要追求私慾;任何事情,不自強就會失敗,不誠敬就不能久長。讀完之後,太公又發揮說:這些就是保證國家昌盛、子孫久長的治國大道。我聽說,用正當的手段取得政權,又以仁義來維持政權,這樣的政權可以百世不衰;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政權,而以仁義來維持政權,這樣的政權可以保持十代之久;以不正當的手段取得政權,當權之後又不講仁義道德,這樣的政權馬上就會垮掉。
武王聽了這些話,感到一陣震憾。回到宮裡,便寫了很多自戒自勉的銘文。在餐桌四角、座位、銅鏡、洗漱用具、屋子的楹柱、手杖、腰帶、鞋子、餐具、門、窗、劍、弓、矛等所有能看到、觸到的地方都寫了不同的銘文,以提示自己不要忘記上天的旨意和太公的教誨。
姜太公關於百世、十世和當世的政權模式,曾經是指導歷代封建王朝的政治理論基礎。尤其是“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這一說法,曾經被很多帝王和論臣所引據。因為歷代王朝的更換,很多都是通過非正當手段取得政權,所以他們取得政權之後,必須從歷史上找出為自己辯護的理論,而姜太公的這些話,正好符合他們的需要。最著名的是唐太宗。他殺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又逼自己的父親讓位,完全是“以不仁得之”;他即位之初,輿論壓力很大,人心不服。是房玄齡、魏徵等人幫了太宗的忙。他們找出《尚書》裡的這段話,作為理論根據說服那些對唐太宗稱帝不滿的人。同時,房、魏諸人又用這個理論來向太宗進諫,希望他“以仁守之”,這樣才會保證政權的穩固和國家的昌盛,也就是說,雖然是不正當的奪取,只要奪取之後真正為老百姓帶來幸福,也能夠成為一代賢君。唐太宗正是在這種思想支配下,創造了不朽的功業,用事實證明了姜太公這段論述的正確,也證明了自己奪取政權有充足的理由。當然這是題外話。這裡只是順便提及而已。
--------------------------------
善書《明心寶鑑》1590年中國譯介到西方的第一本書/太公(周代呂尚的稱號。即姜太公。)曰:「善事須貪,惡事莫樂。」太公曰:「身須擇行,口須擇言。」/最受歡迎的勸善書、啟蒙書之一。中國最古老的勸善書/周武王向姜太公求授《丹書》/丹書鐵券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ARJyxJ
---------------------------------------------------------------------
古代君王的故事:丹書受戒
文/大陸大法弟子打印 | 轉發
【明慧網2005年10月30日】相傳周文王接受天命時,有赤鳥口銜丹書,飛到了周文王所住的宮殿門前,周文王叩拜,接受丹書,依天命而興周。這是周朝立國時所出現的祥瑞。
周代史書上記載:武王剛剛即位時,讓人找來老臣師姜尚。武王向他問道:「有甚麼好辦法能保存起來簡便,做起來容易,並能永遠有效實行,讓子孫能夠效法呢?」姜尚回答道:「這種方法載在《丹書》之中。大王您要是想傾聽,就請大王先沐浴齋戒吧!」
三天後,周武王端莊的戴著皇冠走下大堂,面朝南站立,恭恭敬敬的求授丹書。姜尚說:「先王傳下的治國道理,不能面朝北對著大王。」於是武王面朝東站立,姜尚面向西站立,誦讀《丹書》裏面的言語,說:「‘勤政敬天戰勝懈怠的人,事業就能昌盛;怠忽職守戰勝恭敬的人,事業就會衰亡;為政公義戰勝私慾的人,事業就能順利;私慾戰勝公義的人,事業就要受到挫折。’這就是所謂保存之簡便,做起來容易,能讓子孫萬世效法的有效方法。」周武王聽後,把這幾句話書寫在臥具、桌椅、鏡子、盒子、酒具甚至弓箭等兵器上,作為座右銘,以便時時用以自警自勵。
武王是個聖明君主,能屈尊老臣受戒,並作為座右銘傳於後世,所以周朝延續八百年之久,這是因為子孫能堅守此道啊!
(選自明代張居正編撰之《帝鑑圖說》)
================================
文王降生 丹書受戒
據史書記載,在周文王降生的那一刻,天上出現了火紅的祥雲。文王降生後,有一隻紅色的小鳥飛到了太任產房的門上。最為奇異的是,這隻小鳥口裡還銜著一封丹書,一直飛到姬昌出生的房門前,放下丹書又飛走了,據說這是一種吉祥的先兆。
相傳,文王姬昌出生時,天空出現一片火紅的雲霞,霞光燦爛瑞氣升騰,一隻丹頂彩鳳凌空飛舞,引來百鳥清奇的啼鳴。庭院散滿焚香的氤氳,裊裊的香菸隨風飄搖飛向雲霄。青幡招展,滿院百花沁瑞。再看一池荷葉隨風舞動,花間飛蝶繞人翻飛。此情此景真如煙霞散彩,宛如日月同輝。
就在這時,從那彩霞中飛來一隻「赤雀」,即紅色的小鳥,銜著丹書飛到了文王出生的屋門上,放下丹書就飛走了。被史官稱為「丹書受戒」的這封丹書寫道:
「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
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
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
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大意是說:
「恭敬上天而不懈怠者吉祥,怠慢上天而不恭敬者滅亡;
奉行道義而克制私慾者天下從之,滿足私慾而拋棄道義者終無善果。
任何事情,不努力為之則會枉費心機,不恭敬上天則不能獲得正果;
枉費心機者最終要滅亡,恭敬上天者則能流芳萬世。
以仁義取天下,以仁義守天下,則可傳之百世;
以暴力取天下,而以仁義守天下,則可傳之十世;
以暴力取天下,又以暴力守天下,則會一世而亡。」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丹書受戒」,聖人降世時,來自上天的忠告。
在三千多年以後的今天,再看「丹書受戒」的內容,依然具有現實意義,它就像是世間萬國普遍通行的法則,帶著預言的色彩,宣告了王朝興衰、政權更迭的核心:尊敬上天,奉行仁義,就會流芳萬世。
《史記》載,文王(姬昌)出生時的祥瑞,引來祖父古公亶父的讚嘆:「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文王的父親季歷有兩個哥哥太伯和虞仲,他們非常的賢德,聽到父親的話,於是就一起商量後跑到荊蠻,並按當地風俗剪短了頭髮,刺了文青,使父親把王位傳給季歷,季歷之後就可以傳給姬昌,以應驗姬門家族成就大業的預言。
姬昌的父親季歷治理部族,遵循上古之道,敬老慈幼,篤行仁義,國風教化一片淳厚,於是很多諸侯慕名前來,投靠在他的部下。季歷作為商朝守護西部邊關的大將,守護疆土南征北戰,戰功累累。昏庸的文丁王看到季歷老打勝仗,就把他騙到朝歌,關在監獄裡折磨致死。文丁王欺騙周人,說季歷死於疾病。不過,害死季歷的文丁王不久後驟然暴斃,其子帝乙即位。
後來,姬昌派人查明父親死亡的真相,憤怒的他帶著軍隊,前去攻打商都朝歌。由於兩軍勢力過於懸殊,文王大敗而歸。這次失敗使姬昌意識到,一時逞匹夫之勇,帶著劇烈的仇恨,是無法成就大業的。
此時此刻,文王的處境就像是在巨大磐石下生長的一株小樹。小樹只能圍繞著磐石艱難的生長。要想長的健壯,就要把根深深的扎在土中,而且越深越好,這樣才能保障自身的穩健,抵抗外界環境的惡劣。文王想到了這點,因此更加隱忍,更加勵精圖治。
後記
周文王的誕生被賦予了很多神話的色彩,但丹書受戒的含義即使是到了今天依然有奉行的價值,下一期將為大家獻上周文王天作之合的故事。
如需了解更多崖柏相關知識
關注微信公眾號:崖柏收藏網
崖柏鑑定 保養 收藏知識 應有盡有
【原文】
武王召師尚父而問曰:「惡有藏之約,行之行,萬世可以為子孫常者乎?」師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齋矣。」三日,王端冕,下堂南面而立。師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遂東面立,師尚父西面道書之言曰:「敬勝怠者,昌;怠勝敬者,亡。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藏之約,行之行,可以為子孫常者,此言之謂也。」王聞之,而書於席、幾.鑒、盥、盤,楹、杖、帶、履、觴、豆,戶、牖、劍、弓、矛,皆為銘焉。
(出自漢代《說苑》及明代張居正首輔編著的《帝鑒圖說》)
【今譯】
周武王在剛剛即位不久,就召見姜太公並向他請教:「前輩人開創的基業,都希望後世子孫能夠代代繼承,但真正能守住基業的人,卻少之又少。是否有什麼方法,繼承起來很容易,又方便執行,可以叫後世子孫,都去效法而使基業長存的嗎?」姜太公回答說:「有這麼一卷書叫做《丹書》。你問的那個方法,就在這部書中。如果您想要知道,必須極其誠懇的預先進行沐浴齋戒,然後才能聽我傳授。」
武王為了能夠得到姜太公傳授《丹書》,虔誠的齋戒三日,將帝王的冠冕端端正正的戴好,不敢上坐,下堂對著南面站立,向姜太公施禮,請求傳授《丹書》。
姜太公說:「北邊是君位,南邊是臣位。您向南面的方向站立,那麼我傳授《丹書》的時候,就要面向北而傳授了;但是先王之道是至高無上的,我怎麼能站在臣位,向您傳授呢?」
於是,武王便站在了面向東的方向,不敢再在君位,而姜太公則站在朝西的位置,也不站在臣子的位置了。然後,姜太公才講述《丹書》中的話語說:「凡是做君王的,敬畏(敬天畏民,即尊信天神,關愛百姓,怕對不起百姓)戰勝懈怠疏忽,國家就會繁榮昌盛;懈怠疏忽勝過敬畏,國家就會自取滅亡;公義超過了私慾,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辦事就會順利;私慾壓倒了公義,就會遭到人民的反對,統治者就要被推翻。所以,一定要在『敬畏、公義』上,下工夫啊。這就是記起來極為簡單,而行起來極為方便,可以讓後世子孫代代相傳的真理。」武王聽罷,得到了很大的感悟,便把這段話作為座右銘,刻在坐席上、几案上、鏡子上、洗瞼盆上、盤子上,宮殿柱子上、手杖上、衣帶上、鞋上乃至容器上、門窗上、劍上、矛戟上,為的就是要讓自己,隨時隨地可以看到這個道理;而且還可以讓子孫們隨時隨地看見,並時刻地提醒自己,讓世世代代永遠都能夠記住。
啊,《丹書》,這世上最珍貴的書,書中有最重要的教言……
帝鑑圖說 第二冊 - https://goo.gl/eViIMf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