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的調查,臺北地區有三大富豪:排名第三的是艋舺的洪合益有資產20萬銀圓,排名第二的是大稻埕的「番勢-李春生」有資產120萬銀圓,排名第一的就是板橋林家第四代的林維源,有資產1億1000萬銀圓。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g7RSs3
徐潤/馬地臣/顛地/鴉片商人運輸茶葉鴉片的飛剪船/蘇格蘭人,十九世紀著名商人,以鴉片起家,怡和洋行的創辦人之一/1820年,出任丹麥駐廣州領事/馬地臣對強佔台灣的野心最大,一再要求查頓建議納入侵略計劃。查頓則認為台灣太大,台灣人民不易控制,因而主張占領廈門、金門,截斷台灣與大陸聯繫/寶順洋行,又名顛地洋行(Dent & Co.),是十九世紀中葉在華最主要的英資洋行之一,是英資怡和洋行和美資旗昌洋行的主要競爭對手,主營業務是鴉片、生絲和茶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YJfsUX
利瑪竇天主教本色化策略初探 - https://goo.gl/KLqVzE
利瑪竇規矩:允許中國教友繼續祭天、祭祖、祭孔的舊俗/明道會廢除了「合儒易佛」的策略,對祭孔祀祖指責導致了「禮儀之爭」/利瑪竇天主教開拓者《山海輿地全圖》《坤輿萬國全圖》/利瑪竇的傳教策略採取適應中國國情,分別將「敬孔」和「祭祖」解釋為「敬其為人師範」和「盡孝恩之誠」的非宗教禮儀。這樣使得那些具有一定政治、社會地位的天主教徒,在需要參加敬孔和祭祖儀式時,不會產生宗教上的阻撓和困難。這些觀點和實踐的方法就是後來康熙皇帝所說的「利瑪竇規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82enr0
------------------------------
李春生--完備宗教五項要素
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 - 洪子偉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6g2bS4
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
李春生(閩南語:Lí Chhun-seng;1838年1月12日-1924年10月5日[1]),臺灣商人,基督徒,本籍福建廈門,1868年移民到臺北大稻埕經商。他是清末的知名買辦,也從事進出口貿易。李春生是當時臺灣仕紳中少見的基督徒,也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奠基者。
他也是一位思想家、作家,著有《天演論書後》、《東西哲衡》、《哲衡續集》、《宗教五德備考》、《耶穌教聖讖闡釋備考》、《聖經闡要講義》等,闡揚基督教義,力圖駁斥達爾文、赫胥黎的天演說[1]。
生平
李春生於清道光十七年十二月十七日(1838年1月12日)出生在福建廈門,自幼失學。其父以擺渡維生,家境並不好,而其母親為林氏,於家中兄弟四人中排行老四,上面還有一個姊姊[1]。李春生於十四歲時與父親一同受洗成為基督徒,時常與外國傳教士相處,其歐美外語能力頗強[1]。此外,李春生於成年後亦積極自學漢文,因此成華人和洋人間的溝通橋樑。
1858年,在四處遊歷後,李春生投身商界,以其優異外語能力在廈門英商怡記洋行擔任「地區負責人」。此後一度自行創業,經營「四達商行」,但因太平軍攻入福建而停止經營[1]。1868年,李春生再受推薦,移居臺灣臺北繁華的大稻埕,並擔任英商約翰·陶德所創寶順洋行的「總辦」,該期間也經營「三達石油公司」的煤油。李春生也因為推廣臺灣茶與煤油而致富,並且逐漸於臺灣社會中嶄露頭角。築臺北城時,李春生亦為委員之一[1],此外,他也與林維源合組了「建昌行號」。除了擔任「築城委員」,李春生也擔任過「土地清丈委員」及臺灣鐵道「敷設委員」,對臺灣鐵路建設也有所貢獻[1]。
清朝於甲午戰爭敗於日本,1895年(乙未年)4月17日在日本馬關簽訂馬關條約議和,其一條件為割讓台灣與澎湖。匆促間臺灣民主國成立,總統唐景崧於日軍登陸後不久逃往大陸,臺北城陷入群龍無首狀態。(在五月日軍登陸台灣之前,一些人懷疑基督徒串通日軍,許多基督徒慘遭嚴重迫害。當日軍佔領台灣,日軍遭遇台灣住民武力抵抗(乙未戰爭),又誣指基督徒唆使暴徒反抗日軍,因此逮捕基督徒予以虐待殘殺,教堂被佔為駐軍之用,這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二次受逼迫。)李春生所主持的中外紳商會議,決定派人通報日軍。6月6日辜顯榮單獨前往基隆,之後美國記者禮密臣(J.W.Davidson)、英商托姆遜(Thompson)、德商奧利(Ohly)3人到達。隔天(7日)清晨日軍先頭部隊抵達,乃兵不血刃地佔領台北城。台北士紳為保護良民及作為和統治者間之聯絡機關,由李春生具名申請設立保良局,總局置於台北,各地設分局,於明治28年(1895)8月8日獲准設立。事後李春生因辦理保良局及協助維護台北城內治安有功,台灣總督府乃上報內閣賞勳局同意表揚,以外國人身分,在明治29年(1896)2月3日收到獲頒勳六等旭日章。
1900年,孫文曾來到台灣,希望與兒玉源太郎見面,爭取日本對中國革命的支持,但並未成功。孫文來台灣時,皆由李春生接待。
春生紀念教堂
除了政經方面,李春生也是台灣基督教的推廣者,台灣多座基督教教會用地係他捐地捐款興建,例如:濟南基督長老教會、李春生紀念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基督長老教會等。
據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的調查,臺北地區有三大富豪:排名第三的是艋舺的洪合益有資產20萬銀圓,排名第二的是大稻埕的李春生有資產一億120萬銀圓,排名第一的就是板橋林家第四代的林維源,有資產1億1000萬圓,當時一銀圓相當於一美元,可兌換2日圓。
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IvzBCL
-----------------------------------
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dlMLm9
誡口過-----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 - 洪子偉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EFpqZ9
唐山過台灣----富六代 ,一個台灣家族的故事: 四月 2014 - https://goo.gl/4QBLQW1838.1.12 ~ 1924.9.7
原籍福建廈門。1865年來臺,初為英商買辦,後自營茶葉致富,成為僅次板橋林本源家的北臺第二富翁。長期以來臺人對其經營長才早有定評,連橫《臺灣通史‧貨殖列傳》便將之與陳福謙、黃南球並列為臺灣三大貨殖家。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李氏並不僅以一鉅商終生,更能勤以立言而見重於當時,作品包括《主津新集》、《東遊六十四日隨筆》、《主津後集》、《民教冤獄解》、《民教冤獄解續篇》、《民教冤獄解續篇補遺》、《耶穌教聖讖闡釋備考》、《天演論書後》、《東西哲衡》、《哲衡續編》、《宗教五德備考》、《聖經闡要講義》等13部,內容涵蓋時事世務、禮教民俗、基督教教理、評論東西諸家思想等,日人中西牛郎《泰東哲學家李公小傳》便獨具慧眼,對於李氏思想之宏富,特加發揚。
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同時貿易興盛,因此清代到日據時期台灣的紳 商巨賈中,或者是大地主,板橋林家、霧峰林家;或者是商業鉅子,李春 生就是屬於這一類。近代中國海禁大開以後,通商口岸貿易頻繁,洋商紛 紛在這些口岸設立洋行,從事商業貿易,於是產生不少買辦。李春生也是 以買辦身份崛起,白手致富。連橫在其《台灣通史》中,即將李春生收入
「貨殖列傳」中,與陳福謙、黃南球二人同列台灣近代三大貨殖家。
李春生也是一位虔誠的教徒,對教義的闡發不遺餘力,關心實務及時 代思潮學說,時常著書立說,一生著作達十二部,述十萬言,博得宗教思 想家、哲學家、詞章家的稱號。同時,他也是一位熱心公益,為清,日政府所倚重的民間領袖,對時政有相當的參與及影響。
1838年-1924年
※籍貫:中國 廈門
※從小失學。
*事蹟:
※1868年移民到台灣從商。他是清末的知名買辦。
※從事中國、台灣兩地貿易的富商。
※為台灣仕紳中少見的基督教徒。
※是台灣 基督長老教會的根基打造者。
※經由受洗於基督教原因,歐美外語能力頗強。
※他於成年後,也積極自學漢文。
※因此成漢人與洋人間的溝通橋樑。
※1858年,在四處遊歷後他投身商界,以外語能力於廈門 英商 怡記洋行擔任地區負責人。
※1868年,他再受推薦,來到台灣 台北 大稻埕 擔任英商的買辦,該期間,推廣台灣茶與煤油,並與林維源(板橋 林家)合組建昌行號。
※1896年乙未戰爭,因所居台北城動盪混亂,他特別引日軍入城。為此,台灣總督府特授與他參事一職,為台灣人於總督府體制中最高的官職。
※政經方面:他是台灣 基督教的推廣者,台灣多座基督教教會用地係他捐地捐款興建,例如:濟南 基督長老教會、李春生紀念基督長老教會等。
著作:
1894《主津新集》
1896《東遊六十四日隨筆》
1898《主津後集》
1902《民教冤獄解》
1903《民教冤獄解續篇》
1905《民教冤獄解續篇補遺》
1906《耶穌教聖讖闡釋備考》
1907《天演論書後》
1908《東西哲衡》
????《哲衡續集》
????《聖經闡要講義》
????《宗教五德備考》
二手研究:
1908〈泰東哲學家李公小傳〉,中西牛郎撰,台灣日日新報社。
1916《台灣列紳傳》,下村宏著,台灣總督府。
1924〈敘從六位勳五等李公墓誌銘〉,魏清德撰,台灣日日新報。
1924〈李春生先生公弔文〉,魏清德撰,台灣日日新報。
????〈哲人李春生翁〉,郭嘯舟撰,台北文物,第二卷第三期。
1980〈李春生先生其人其事〉,杜聰明口述,台北文獻會。
年表
*本表改寫自《台灣近代名人誌—第二冊》(自立晚報出版社),感 謝李筱峰、張炎憲、莊永明慨然應允。
---------------
陶德、李春生與臺茶大時代(第 1頁)-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成果入口網 - https://goo.gl/lG0fhQ
---------------------------------
李春生
清代臺灣知名的買辦、大貿易商。稱鷺江先生,福建廈門人,生於1838年(道光18年)。幼年貧寒,父李德生是船夫,1851年隨父受洗信奉基督教。約20歲時入和記洋行(Boyd & Co.),因聰明伶俐、勤勉好學,熟知英語與商務,深受器重。1864年來臺擔任淡水寶順洋行(Dodd & Co.)買辦。因天生聰穎,奮發向上,不久即另創事業,脫穎而出,在官商間影響力甚大,市井流傳一句俗話「番勢李仔春」。
其最大貢獻是協助陶德(John Dodd)勸農植茶,教以焙製之法,創出「臺灣烏龍茶」(Formosa Oolong)品牌,揚名國際,北部茶業乃大興,成為最大出口品,而有「烏龍茶之父」之譽。所經營的事業,出口以煤、樟腦、茶、米、糖為大宗;入口以煤油、布匹、洋貨為主,運銷南洋、美國等地,獲利豐碩,成為臺灣數一數二的富豪。
1884年(光緒13年)臺灣建省,巡撫劉銘傳擬於城外大稻埕新闢市廛,李春生與富紳林維源合築千秋、建昌二街,建西式樓房,洋商乃聚居於此;建議修築鐵路,發展實業。1890年任臺灣蠶桑局局長。因協助建設臺北城,授同知銜,賞戴花翎。連橫《臺灣通史》將之與陳福謙、黃南球並列為三大貨殖家。1895年日軍進攻臺北前,與白隆發等頭人決定迎接日軍入城。
除經營事業外,更關心時局、精研基督教神學,著書立說。作品包括《主津新集》、《主津後集》、《民教冤獄解》、《耶穌教聖讖闡釋備考》、《天演論書後》、《東西哲衡》、《宗教五德備考》、《聖經闡要講義》等,以及《東遊六十四日隨筆》。內容涵蓋基督教教理、東西思想、時事世務等,日人中西牛郎稱之為「泰東哲學家」。
生平:1838~1924。目前學界普遍將之視為台灣第一個哲學家。
著作:
1《主津新集》1894
2《東遊六十四日隨筆》1896
3《主津後集》1898
4《民教冤獄解》1903
5《民教冤獄解續編》1903
6《民教冤獄解續編補遺》1906
7《耶穌教聖讖闡釋備考》1906
8《天演論書後》1907
9《東西哲衡》1908
10《宗教五德備考》1910
11《哲衡續編》1911
12《聖經闡要講義》1914
目前最完備的著作整理為:
李明輝、黃俊傑、黎漢基合編,《李春生著作集》,台北:南天,2004。
共分五冊,分別收入之著作如下所列:
第1冊,東西哲衡:哲衡續編
第2冊,主津新集
第3冊,民教冤獄解:民教冤獄解續編補遺;宗教五德備考:聖經闡要講義
第4冊,東遊六十四日隨筆:天演論書後
第5冊,李公小傳:傳記資料;相關大事年表
缺:《主津後集》、《民教冤獄解續編》、《耶穌教聖讖闡釋備考》
相關研究
一、專書
1中西牛郎,《泰東哲學家李公春生小傳》,台灣日日新報社,1907。
2李明輝編,《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台北:正中,1995。
3李黃臏,《臺灣第一思想家 ─李春生》,台北市:聖環圖書,1997。
4陳俊宏編著,《李春生的思想與日本觀感》,臺北:南天,2002。
--------------------------------
--------------------------------
1百多年前 李春生就建立台灣烏龍茶國際品牌
文/陳孟絹 2016-01-01 17:22
1百多年前 李春生就建立台灣烏龍茶國際品牌
杜德和李春生(圖)在1百多年前把台灣茶葉輸出直航美國,使兩人成為台灣烏龍茶(Formosa Oolong tea)進入國際市場的創始人。(圖:李筱峰提供)
榮獲2014年第五屆金漫獎最佳新人獎的《異人茶跡-淡水1865》,描寫台灣烏龍茶之父英商杜德與大稻埕名人李春生,將烏龍茶推廣至國際的傳奇故事。「大稻埕名人李春生」,這只是他的稱謂之一。
自助、人助的船夫之子
李春生,1838年生,大清帝國福建廈門人,父親李德聲是船夫,母親林有,家庭不富裕,小時候與鄰居小孩沿街叫賣糖果貼補家用。1852年,和父親在廈門長老會受洗成為基督徒。聰明、勤快、誠實、負責的特質,讓乘坐過渡船的英商愛利士(Elles)看中他,僱他為雜工。1857年李春生成為英商怡記洋行(Elles & Co.)的掌櫃(等同經理),從事洋貨與茶葉貿易。因應經商往來的需要,他除了自修漢文,也到香港進修英文。接觸西方事物、遊歷中國各地與清領時期的台灣,增進他的視野與刺激思想。
1861年李春生在廈門自營四達商行,兼售茶葉。1864年適逢太平天國戰事在福建一帶開打,他的事業因而停頓。蘇格蘭商人杜德(John Dodd)於1864年在北台灣創設寶順洋行,鼓吹栽培茶樹。李春生經介紹在1865年受聘為該洋行總辦(相當洋商經紀人),負責管理茶葉種植與生產。
把台茶輸出 名揚國際
杜德發覺北台灣丘陵的土壤、氣候適合種茶,由福建安溪引進烏龍茶種植;李春生提出以獎勵投資方式,貸款給農民種植,並教導烘焙、製茶作業,且全數收購。他們還引進新型設備,將原本粗製的台茶提升為行銷世界的精製茶。
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連結歐、亞洲的南北水運,杜德和李春生雇用兩艘大型飛剪式帆船(Clipper),從台灣運送2131擔(約12萬9千公斤)烏龍茶至美國紐約,獲極大好評,一年間價格從原先每擔15元飛漲至30元。茶葉輸出直航美國的創舉,使兩人成為台灣烏龍茶(Formosa Oolong tea)進入國際市場的創始人,亦有「台灣烏龍茶之父」的稱呼。
具國際觀的富商思想家
後受聘於英商和記洋行總辦的李春生,負責茶葉和洋貨貿易,此外他自製茶葉外銷,兼經銷三達石油公司的媒油,獲利甚多,逐漸累積財富,成為僅次於坂橋林本源家族的富商。白手起家的成功之處在於他具有傳統商人務實的優點、吸收洋商的知識和經驗、善用買辦的身分經營事業。這些特點使他有獨到的見解關心時事。
1874年牡丹社事件時,李春生撰寫〈台事〉七篇投刊到香港《中外新報》,以他對台灣資源和國際情勢的瞭解,建議與日議和、加強台灣防務、移民墾台、振興產業,是很早提出台灣具體經營策略者。《主津新集》一書匯集他1875-1893年的投稿論述,內容涉及時務、宗教、道德。他的自強思想,被認為是清領台灣第一洋務思想家。
位在大稻埕的李春生紀念教堂(郭文宏攝)
有「番勢李仔春」稱號
1878年李春生被任命為台北城建築委員,與林維源共同督造台北城。1886年兩人共同成立建昌公司,合築建昌、千秋兩街(今貴德街)出租給洋商,促進大稻埕的發展。李春生富有卻不小氣,時常捐款建造公共事務,例如建鐵路、造海港,1880年因此獲頒清帝國五品同知、賞戴藍翎功名。因處理的事務多和外國人有關,時常調解民間、外商、官方,讓李春生有「番勢李仔春」的稱號。
1895年日清戰爭,清帝國割讓台灣給日本,台灣巡撫唐景崧建立「台灣民主國」以示效忠清帝國,日軍從澳底登陸後,誓言與台灣共存亡的唐景崧連夜脫逃,遺留的官兵變土匪,局勢混亂。台北士紳李春生、美國記者禮密臣(James Davidson)、外商等人商討對策,決議由辜顯榮請日軍入城維護社會秩序與安寧。
參觀日本驚覺現代化重要
日本新政權為壟絡地方士紳,敘勳授章,延攬有聲望者出任街庄社長(今鄉里長),並邀請他們到日本參觀。李春生在1896這年,獲頒單光旭日章,敘勳六等;且以視察員身分隨總督樺山資紀到日本考察,記錄此行觀感寫成《東遊六十四日隨筆》,是本島人所寫的第一本遊記。這趟日本行的第8天,他就決定「斷辮改妝」,剪去長辮、改穿西服,驚覺現代化與教育的重要,回台後宣揚斷髮放足的改革。
秉持基督精神的他,晚年更慷慨捐款於公共事務,項目羅列軍事、學校、教會、建設鄉里與賑災。不論清領時期或日本治台,李春生皆受政府重視,是「殖民體制內的良好適應者」。
李春生走過的時代,反映當時的發展與變貌,認識土地的歷史,從各種人物史開始,可由微觀到宏觀,自然能打破課綱的黑箱作業。
(轉載《民報文化雜誌》第10期)
------------------------------
名流故居(三) 大稻埕 李春生宅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QOYdp2
--------------------------------
中西牛郎同化論/日本旅遊/日本值得收藏の十大紀念小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Qe89zS
中西牛郎為其立傳,開宗明義表示:『大凡學識、財產、名譽,為文明國品第人物之標準,而李公於此無一不備,而又罕有其儔。』連雅堂撰《臺灣通史》則特意將其收入〈貨殖列傳〉,與陳福謙、黃南球二人同列近代臺灣三大貨殖家。
中西牛郎以其中、英文均靠自學,卻能與世界之大學者討論學問,不僅稱許其為「世界級大博士」
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ksjcrE
--------------------------------------
李春生 東遊六十四日隨筆 遊記 旅行 現代性
一、李春生與《東遊六十四日隨筆》之成書
在臺灣古典文學史上,李春生2 是一個相當特別的文人。他的有生之年跨越了清領、日治與戰後三個政權與世代3;他的職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商人,卻又善於著述,一生撰寫了數十萬言。他服膺於儒家傳統,同時也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吳文星曾言:
臺北大稻埕巨商李春生是清季以買辦身分崛起、白手致富的傳奇人物。其仍在世之日,日人中西牛郎為其立傳,開宗明義表示:『大凡學識、財產、名譽,為文明國品第人物之標準,而李公於此無一不備,而又罕有其儔。』連雅堂撰《臺灣通史》則特意將其收入〈貨殖列傳〉,與陳福謙、黃南球二人同列近代臺灣三大貨殖家。由此可見其歷史評價已不待身後。4李春生不僅為一鉅商,甚早便十分關注世界與東亞的局勢變動,屢次透過報刊提出議論,而以文字見重於當時5。當清末變法自強之論述逐漸現之時,李春生與同時期主張維新論的王韜、鄭觀應等人,都在1870年代開始大量撰寫變法議論,刊載於《中外新報》、《教會新報》、《萬國公報》、《畫圖新報》等處。他在文章中積極鼓勵創辦日報、翻譯西書、創辦中西學堂,並且希望能夠「廣設學校,變其氣質,涵養其心性」,比梁啟超之新民論還早發生。然而,吳文星也曾經指出,李春生的推廣西學主要是為了希望能夠傳播基督教,「明興西學,陰襄教事」,因為他深信西方文學之進步是受到基督教的影響,而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也是因為日本很早就接受了基督教。6 1874年到1914年間,李春生所寫的文字逾多達數十萬言,中西牛郎以其中、英文均靠自學,卻能與世界之大學者討論學問,不僅稱許其為「世界級大博士」7,更對其一生事業有著如下的肯定:
綜而言之,天下偉人之可傳者,品性乎?思想乎?事業乎?必有一於是焉。厥在李公,其絕大者為思想,品性次之,事業又次之。然世方見李公起自貧寒,而能貨殖鉅萬,乃竊竊焉涎羨之。至其著作,則或藐其為晚年消遣之餘事。殊不知李公思想之富,見地之高,料事之神,斷理之確,其可藉以表見者,舍此其何以哉?
中西牛郎表示李氏之偉大在於其擁有「絕大之思想」,為一有神哲學家、詞章家,其文字「幾無片言隻字非至理名言」9,時人亦稱譽其「學貫古今,才兼中外,究天人之微、通損益之變,垂不朽立言,等身著作」0。吳文星認為其著作略可分為四方面:
一是關於時事世務者,二是關於禮教民俗者,三是關於基督教教理之闡釋者,四是評論東西諸家思想者。其文字風格,壯年之作因多論時務,故多暢達,而晚年之作則因多論哲理,故流於艱深。-
除了思想與宗教方面的立言外,李氏在文學上的重要作品當為《東遊六十四日隨筆》。1896年2月日本治臺次年春天,李春生一行八人應日本駐臺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 返國述職之便,以及少將角田邀約,隨行旅日遊覽,於2月24日啟程,並順道親送孫輩六人赴日留學,同年4月26日返臺後,李春生將此行見聞寫成《東遊六十四日隨筆》於《臺灣新報》上發表,並由福州美華書局刊印出版。遊記之中處處可見李春生以日本現代化思想、教育、生活方式為尚的痕跡,書籍內文前以「耶穌降生」及「光緒」紀年,序文最後則以「明治」繫年,明確表達了臺灣政權改隸的事實。從遊記之取材及其論述,可以瞭解李春生對日本的印象與觀感,並得藉此分析其遊日前後的思想變化,是研究李春生生命經驗極為重要的材料。
-------------------------------------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解析編輯
春秋戰國時期,商鞅、吳起等人遊走列國,只講名利不講忠義,所以他們只能算是人才。而儒家只講忠義不講名利,孔子遊走列國宣揚周禮,希望諸侯克己復禮忠君愛民,所以孔孟被尊為聖人。古文不能按現在的習慣照搬直譯,正確理解聖賢原意,才能明白做人的道理。孫中山先生身逢亂世,不入朝不居家不移民,而是投身革命,推翻滿清建立共和,用實際行動完美詮釋了這段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