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遇春,清朝名將,四川崇州人,1761年生,1837年辭世。一生交戰數百次,戰法多變,臨戰常頂石冒矢沖鋒陷陣,未曾受傷,有“福將”之稱,辭世後,諡號“忠武”,故又稱楊忠武侯。
本段人物簡介
楊遇春
楊遇春
楊遇春(1760~1837)清嘉慶時名將。字時齋。四川崇慶州人。六歲入家塾,十七歲時因家道中落轉而習武,乾隆四十四年(1779)中武擧人,次年揀選入伍。後隨福康安鎮壓甘肅田五起義、台灣林爽文起義及貴州、湖南苗民起義,深受福康安的賞識。嘉慶二年(1797),開始參與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爲經略大臣額勒登保所倚重。五年,以提督率軍獨立作戰。起義軍着名領袖覃加耀、羅其清、冷天祿、阮正隆、王廷詔等多人先後被其殺害或俘穫。嘉慶十一年六月,陝西寧陝鎮駐兵因減發銀兩而嘩變,變兵攻城劫獄,殺死官員,發展到一萬餘人,清廷派德楞泰、楊遇春等率軍平定。嘉慶十八年,楊以參贊大臣率兵鎮壓了天理教起義後,又鎮壓了陝西南山廂工起義。道光五年(1825),署理陝甘總督。該職此前很少由漢人承當。六年,平定張格爾叛亂。八年,實授陝甘總督。十五年,以一等昭勇侯致仕。十七年,卒,諡忠武。追贈太子太傅。
本段生平事蹟
楊遇春,字時齋。1761年生於崇慶州西外白碾村(今縣城西郊白碾村)。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考中武擧,曆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每遇軍務,無不從伍馳驅。他一生經歷大小戰鬥數百次,皆陷陣,冒矢石,或冠翎皆碎,或袍袴皆穿,未嚐受毫發之傷,世稱“福將”;其部每戰必張黑旗,時稱楊家軍。
楊遇春爲反對外來侵略、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作出過巨大貢獻。
1791年(乾隆五六十年),廓爾喀(即尼泊爾)封建主侵入我國後藏,攻入日喀則,破壞劄什倫布寺。翌年,清政府派福康安爲統兵大臣,進行反擊。楊遇春隨福康安出征有功,擢任四川城守右營守備。後升任固原提督。
1826年(道光六年),叛國者張格爾在英國殖民主義者支持下,勾結浩罕(今蘇聯烏茲别克共和國東部)、阿富汗等外國勢力,煽動喀什噶爾(今喀什)、英吉沙爾(今英吉沙)、葉爾羌(今葉城)、和闐(今和田)南疆四城叛亂,進行分裂祖國的活動。楊遇春時年65歲,爲署理陝甘總督。道光皇帝下旨:命楊遇春“以欽關大臣統陝甘兵五千赴哈密,會諸軍進剿”。是年11月,楊遇春與颺威將軍長齡、參贊大臣武隆阿馳往征討。收複第一座喀什噶爾後,由楊遇春獨當一面,指揮全局。先後轉戰半年,於次年5月,全部收複南疆四城。同年除夕,張格爾被擒,叛亂平定。1828年農曆正月,楊遇春由署理陝甘總督改任實授陝甘總督。六月,張格爾伏誅。朝廷論功行賞,命繪楊遇春肖像存於紫光閣。1830年,張格爾的哥哥玉素普糾結布魯特、安集延數千人馬,進入邊防卡倫侵擾。楊遇春又作爲欽差大臣,帶本標將士駐紮肅調度,最終平定了喀什噶爾等處的叛亂,再次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楊遇春曾奉命從福康安、額勒登保、那彥成鎮壓過民眾起義。
楊遇春在陝甘總督任上10年,請免梨貢,裁減冗員,裁減軍隊,組織屯墾,改良馬政,加強防務,合並機構以節浮費,爲開發西北邊疆做了不少事情。1835年,以年老辭官返里。
楊遇春辭歸前,道光皇帝命緩程來京陛見,命晉封一等昭勇侯,在籍支食全俸。並贈以禦制紫光閣畫像一軸。
1837年,楊遇春病逝於成都南門外“望禾亭”别墅,終年77歲。後移葬崇慶州娘娘崗祖塋。逝世後,道光皇帝又晉贈予太子太傅銜,照兵尚書例賜恤,入祀賢良祠,諡號“忠武”,故後世又遇春爲“楊忠開侯”。
本段戰爭故事
道光六年六月,張格爾叛軍占據喀什噶爾英吉沙爾(今英吉沙)、葉爾羌(今莎車)、和闐(今和田)等西四城。伊犁將軍長齡於六年八月間上奏,請“發大兵4萬,以5000分護糧台,以2.5萬進戰”。道光帝授長齡爲颺威將軍,署陝甘總督楊遇春、山東巡撫武隆河爲參贊大臣,率陝西、甘肅、吉林、黑龍江、四川5省清軍會攻叛軍,並調烏里稚蘇台及伊犁牛、駝數幹、戰馬2萬軍用。六年十月,陝西清軍先至阿克蘇。提督楊芳攻占阿克蘇西南約250里之戰略要地柯爾坪(今柯坪),既掩護主力在阿克蘇集中,又打開了西進的通路。
七年二月六日,清軍主力由阿克蘇西進,十四日至巴爾楚(今巴楚),留兵3000人,防叛軍迂回後方。二十二日至大河拐,叛軍3000夜襲清營,被擊敗。次日午抵渾阿巴特(今伽師東),叛軍2萬據山崗防守,陣地長五六里。長齡、楊遇春率主力由正面,楊芳由右翼、武隆阿由左翼三路進攻。叛軍多次由山崗上向下反擊,均被擊退,終於不支潰退,輜重牲畜盡爲清軍所穫。二十五日至沙布都爾(今伽師西),叛軍數萬據河渠堤壩防守,利用葦湖決水淤地制造水障,以阻止清軍騎兵沖擊;陣地後方並部署有預備隊。清軍以步兵由正面越水障強攻,而以騎兵由兩翼迂回,實施側擊。適叛軍帶火藥爆炸,清軍乘機猛攻,殲敵萬餘,叛軍潰逃。
二十七日,清軍至河瓦巴特,叛軍數萬又據崗阻擊。清軍當夜派吉林勁騎1000,分兩路由左右間道祕密迂回至叛軍陣後埋伏。次日拂曉,部署步兵由正面,騎兵由兩翼進攻。叛軍佯退,企圖誘清軍登崗,俟登至半坡時實施合擊。清軍步兵使用疊射、相互以火力掩護逐次接敵,至半坡時,跟隨於火器手後 楊遇春紀念、身着虎皮彩衣的滕牌兵躍出沖鋒,叛軍戰馬受驚混亂,據崗力戰。埋伏於陣後的騎兵,由背後發起突襲,叛軍大敗,被殲過半。清軍乘勝追擊,於二十八日進抵渾河(今博羅和碩河)北岸。張格爾叛軍10萬沿北岸築壘防守,綿亙20餘里。清軍整夜以小分隊進行襲擾,疲憊叛軍。次夜大風,飛沙障目。長齡以敵眾我寡,懼叛軍乘機反擊,欲退軍10里,俟風停再攻。楊遇春認爲天氣昏暗,叛軍難辨我兵力多少,更不利我軍渡河,正宜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機不可失,乃遣黑龍江索倫騎兵千騎在下游渡河牽制,而以主力乘昏暗由上游急渡,占據上風。天拂曉時,全軍皆渡,集中炮火轟擊叛軍營壘。叛軍遭突襲大亂潰逃。清軍乘勝追擊至喀什噶爾城下。張格爾率少數殘部由木吉(今布倫庫勒西北)經烏孜别里山口逃布魯特達爾瓦斯山(今塔吉克斯坦國境内)地區。清軍於三月一日收複喀什噶爾城,生俘安集延軍首領推立汗及薩木汗以下叛軍4000人。三月五日,楊遇春收複英吉沙爾,十六日收複葉爾羌;五月,楊芳在昆拉(今和田西)擊敗叛軍5000,擒斬其首領玉努斯,收複和闐。至此,被張格爾叛軍占據1年的南疆西四城,全部爲清軍收複。
本段趣詩其一
一天,幾位旗人翰林約楊遇春同游北京西山十方普善寺。此寺俗稱臥佛寺,因殿内供有元至治元年(1321年)所鑄銅佛一尊而名。臥佛鑄造渾樸精致,右手支頤,左臂直伸,表現了釋迦牟尼於婆羅樹下涅盤之前向弟子囑咐後事的情景。臥佛模樣似睡非睡,游人也稱其爲睡佛。翰林門想捉弄楊遇春,提議以臥佛爲題作詩遣興,而且眾口一詞地說:“楊侯爺勞苦功高,理當率先。”楊遇春因辭不過,便道:“那我就來個抛磚引玉吧!”於是指着睡佛的鼻子說: 你倒睡得好!
翰林們忍俊不住,楊遇春並不理會,繼續念道:
一睡萬事了。
我若陪你睡,
江山誰人保?
翰林們看到這個意想不到的結尾愣住了。片刻才知道是楊借題發揮,甚覺尷尬。
本段趣詩其二
幾位旗人翰林在西山臥佛寺捉弄楊遇春不成,終不甘心。這日又邀楊遇春到後園觀賞,硬要其再當即吟詩一首。楊遇春知這幾個人的用心,沉吟須臾,朗聲念道:少事戎行未學詩
諸公逼我欲何之。
朝廷俸祿公同享
邊塞風霜我獨知。
詩爲心聲,但翰林們聽了覺得其中帶刺,隻因事由己出,無可奈何。過了一會,隻見一群烏鴉正欲歸巢,於是指着參天大樹上的烏鴉窩,要楊遇春再賦詩一首。
“烏鴉鬧巢,何詩之有?”楊遇春緩緩說道。翰林們以爲其難以吟詠,一再催促。楊遇春無奈,隨口吟出:
一窩兩窩三四窩
五窩六窩七八窩。
翰林們聽了,相繼捧腹,說:“這也算詩麼?”誰知楊遇春接下來續了兩句:
食盡皇王千鍾粟
鳳凰何少爾何多?
辛辣的諷刺使翰林們無地自容。
本段宮保府
宮保府
宮保府
清代封疆大臣楊遇春的將軍府———“宮保府”異地搬遷修複工程即將竣工,將軍府已改建成崇州第一個博物館,將由《華陽國志》紀念館、楊遇春宮保府陳列室、崇州出土文物精品展館組成。7年精心修複宮保府楊遇春是清代中期名將,楊遇春宮保府建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是四川省現存的惟一清代高級官員府第,建築從布局結構到形制藝術,都體現清代中後期高級官員府第的風格特征。1999年5月,經省政府批准,宮保府由崇陽鎮南街遷移至大東街原祁公館位置上。整個宮保府修複後仍舊保持原貌,建築爲兩進院落,整體風格爲中西合璧式。“三位一體”布館按初擬定的“三位一體”布館方案,博物館内分别建《華陽國志》紀念館、楊遇春宮保府陳列室、崇州出土文物精品展館。《華陽國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以‘志’爲名的方志”,研究東晉以前巴蜀政治史、古代西南經濟史、西南民族史等,是“中國地方志的初祖。”紀念館將《華陽國志》中“華”、“陽”所指的地域用沙盤模型展示,並對書中記述的三十多個民族和部落的名稱、分布情況,主要民族的形成、歷史傳說等用多媒體展示,楊遇春宮保府陳列室,將參照原貌布置楊遇春起居室和書房。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