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3_210300

本書針對發源於波斯的中國襖教,及在中古絲綢之路上充當東西方貿易及藝術交流者的襖教信徒,利用「圖像證史」的方法,研究中國最新考古發現與襖教有關的壁畫、紡織品等,是東西方貿易及藝術交流的擔當者。中古襖教藝術是近年間絲綢之路研究最活躍的領域之一。本書利用「圖像證史」的方法,研究中國最新考古發現中與襖教有關的畫像石、壁畫、絲織品等藝術遺存,喚醒了墓葬遺址中沉睡千年的藝術性靈、再現了襖教藝術與華夏禮樂文明的交融互動。
將近一百年前,當傳統文化面臨嚴重挑戰的時候,王國維在其《奏定經學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后》中,曾經大聲疾呼:「異日發明光大我國之學術者,必在兼通世界學術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固可決也。」往后的事實,越來越證明汲取域外智慧,開拓本土資源,確實是一條發明光大我國學術之路。姜伯勤先生是沿着此路不斷進取的現代學人,像他提出的「祆教藝術史」這樣的課題,倘不「兼通世界學術」,是根本無從問津的。
  祆教是中古時代入華的三夷教之一。它與景教和摩尼教的不同之處,除沒有漢譯遺經傳世外,尤其顯著的特色是地區差異。從宗教文化的歷史形態來看,可以說祆教在傳播過程中出現過四大版本:原版是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印度版是巴斯教,中亞版是馬茲達教,中國版就是祆教。既然正宗與變種並存,涉足中國祆教研究的人,如果不放眼世界,知同察異,就難免淪為「一孔之陋儒」了。平心而論,個人走向世界,無非出國,較容易;商品走向世界,無非外銷,似也容易;至於學問走向世界,那可就難上加難了。因為,它不只應當「接軌」,而且要求「提速」,否則就跟不上世界學術日新月異的進展。
  《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是一部從藝術遺存來研究中國祆教的專著,為伯勤先生多年潛研精神之獨結,具有很高的原創性。他廣泛參閱近百年來俄國、日本和歐美的相關論著,對文獻、文書和文物進行竭澤而漁式的搜羅,在缺乏漢譯祆教遺經可作文本分析的情況下,匠心獨運,博綜貫串,終於從中古遺存的圖像和唐宋時代的民俗中辨認出祆教神祇若隱若現的身影,發現了「波斯式的天宮建制」在東亞的遺痕,包括瑣羅亞斯德教的大神和女神,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按照恩格斯卓越的比較宗教學見解,「為要成為宗教,一神論從遠古時代就不能不向多神論作些讓步,《曾德-阿維斯陀》便已開其端。猶太人慢慢地轉向異教徒的諸具體神,這種情況一直繼續到在流放以后有了波斯式的天宮建制從而使宗教更適應於人們的想像的時候」。(《論原始基督教的歷史》)伯勤先生精心描述的敦煌「賽祆」盛況,正是一幅「使宗教更適應於人們的想像」的生動圖景,反映了波斯式與華夏式兩種異質文化在祆教禮儀中的融合。令人耳目一新。
  藝術史學,是中國學術一片尚待開墾的處女地,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陳寅恪先生就感嘆過,「本國藝術史學若俟其發達,猶邈不可期」。(《吾國學術之現狀及清華之職責》)當年徐中舒先生的長篇論文《古代狩獵圖像考》,力求運用圖像學原理研究殷周銅器形制和紋樣之演化及所受外來影響,就曾送請陳寅恪先生「校讀一過」(《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上冊)。經數十年風風雨雨之后,伯勤先生自覺地承續先哲之業,在更廣的規模和更大的程度上,致力於藝術史學的研究。他深入鑽研貢布里希的圖像學和藝術史論著,對中亞和中原出土的大量文物進行比較考釋,為祆教藝術求新證,創新解,立新說。他所取得的業績。集中到一點,可以說是運用新材料和新方法,使波斯瑣羅亞斯德教的「中國版」空前地明朗化了。博客來-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 https://bit.ly/30ZRM18


唐太宗(20) 貞觀新禮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4日, 2019
唐太宗畫像,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南薰殿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共領域)
第五節 接納西教
西方景教初來,太宗皇帝垂詢教理,知其能「濟物利人」,遂出諭表章,令建波斯寺傳教布道。景教者,本屬基督教之一脈。雖不能見容於本教各派,而於萬里外之中土卻有以立身之所,實因太宗於是非取捨只重「道德」二字,凡能「濟物利人」者,即可為「宜行天下」之道德教化。
貞觀十二年(638年),太宗詔令中於景教之道亦作如此闡發:「道無常名,聖無常體,隨方設教,密濟群生」,可見太宗不拘泥於宗教形式,凡能濟世之上道上德,必演道德文明,必為諸天造化,必當包容且廣而傳之,此器識洪達真可謂包藏宇宙。正是在太宗扶持下,許多其他西方教派得以立足於東方大唐之地,啟東西方信仰交相輝映之圓融環境
新疆柏孜克里克洞窟壁畫描繪景教派神職人員列隊前進(Gryffindor/維基百科)
太宗《建波斯寺詔》
「道無常名,聖無常體,隨方設教,密濟群生。波斯僧阿羅本遠將經教,來獻上京,詳其教旨,元妙無為,生成立要,濟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於義甯坊建寺一所,度僧廿一人。」(《唐會要》卷四十九)
佛、道倆家從東漢道教成立就開始相爭,持續已經幾百年之久。大唐以道家修煉為國教,確認和老子一脈相承之血緣關係太宗為使「尊祖之風,貽諸萬葉」,於貞觀十一年(637年),繼李淵之後再次下詔規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即道家先於佛家
《令道士在僧前詔》
「老君垂范,義在清虛;釋迦貽則,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跡殊途;窮其宗也,宏益之風齊致。然大道之興,肇於邃古,源出無名之始,事高有形之外。邁兩儀而運行,包萬物而享育,故能經邦致治,反樸還淳。至如佛教之興,基於西域,逮於後漢,方被中華。神變之理多方,報應之緣匪一。洎乎近世,崇信滋深,人覬當年之福。家懼來生之禍。由是滯俗者聞元宗而大笑,好異者望真諦而爭歸,始波湧於閭里,終風靡於朝廷。遂使殊俗之典,郁為眾妙之先;諸華之教,翻居一乘之後。流遁忘反,於茲累代。朕夙夜寅畏,緬惟至道,思革前弊,納諸軌物。況朕之本係,出於柱史。今鼎祚克昌,既憑上德之慶;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宜有改張,闡茲元化。自今以後,齋供行立,至於稱謂,其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敦本之俗,暢於九有;尊祖之風,貽諸萬葉。告報天下,主者施行。」
其大意為:老子教化,義在清靜無為;釋迦牟尼傳法,理在因果還報。殊途同歸。但無形大道始於遠古,包羅萬象,安邦治國,返本歸真。佛家始於西土,傳入中華。但大唐李氏得獲天下,皆來自道家之力。自今以後,齋供行立,至於稱謂,其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
唐朝時在長安建立的波斯寺(後改為大秦寺)。(Jcoster/維基百科)
太宗扶持正教,不計教派。歸正儒學,遵崇道家,扶持佛家,並詔示建景教波斯寺,遂使大唐時期宗教信仰蓬勃興盛,成為中華歷史中最鼎盛時期。但對腐儒、爛道及亂佛之舉絕不姑息遷就,慈悲與威嚴同在,致使正信、正教在中土穩固立足,並福澤四方。太宗如海胸襟,使所有正教有機會在中土大唐結緣,在大唐輝煌歷史中留下濃重一筆,為人類上演光彩奪目之篇章。
第六節 貞觀新禮
太宗為教化子民,親自下詔頒示禮樂。
《頒示禮樂詔》:
「先王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象天地以制法,通神明以施化,樂由內作,禮自外成,可以安上治民,可以移風易俗,揖讓而天下治者,其惟禮樂乎!……傷大道之既隱,懼斯文之將墜,故廣命賢才,旁求遺逸,探六經之奧旨,採三代之英華。古典之廢於今者,咸擇善而修復;新聲之亂於雅者,並隨違而矯正。莫不本之人心,稽乎物理,正情性而節事宜,窮高深而歸簡易。用之邦國,彝倫以之攸敘;施之律度,金石於是克諧。今修撰既畢,可頒天下,俾富教之方,有符先聖;人倫之化,貽厥後昆。」
其大意:先王之樹立思想體制,治理國家,遵循天地以制定法律,利用神明以施教化,樂出自內心,禮表現在外,可以安上治民,可以移風易俗,禮讓而天下治者,不正是因為禮樂嗎!感傷大道將消失,禮儀將墮落。故廣命賢才,挖掘遺失之精華,探六經之奧秘,採上古夏商周三代之英華。擇善而修復古典,矯正新聲中亂雅者。本於人之心,合乎物之理,歸正情性而節制事宜,探究高深而回歸簡易。用於國家,人之常理由此而制定;施行於樂理律度,金石之音亦將和諧。今修撰既畢,頒布天下,使富教之方,符合先賢;人倫之化,留給後世。
《唐朝宮樂圖》(公有領域)
此外,房玄齡等還奉召修改陪禮,最後完成《貞觀新禮》一百三十八篇,奠定了唐代禮制基礎。
太宗同時禁止民間妄信妖神、邪教,並發《禁非禮祈禱詔》以保證正教流傳及弘揚:「私家不得輒立妖神,妄設淫祀,非禮祈禱,一切禁斷。龜易五兆之外,諸雜占亦皆禁止。」今人將古人這種文化保護措施視為「封建專制」,殊不知,不如此,中華文化將早已面目皆非,天差地遠,無以保存。
另外,大唐釋奠禮也異於前朝。釋奠禮見於《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天子出征返國,或天子視學,都須行釋奠禮。釋奠是儒學大禮,唐以前釋奠禮中,講經乃限於中華經典。至大唐時,釋奠禮不僅講論經學經典,而且兼及佛道兩家,儒、釋、道三家辯論經義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巴爾科赫巴起義是西元132年-135年發生於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的一次叛亂事件。此次戰爭是羅馬帝國境內猶太人發起的第三次(如果不計主要不在猶太行省發生的克托斯戰爭,則為第二次)大規模的叛亂,同時也是猶太人與羅馬帝國最後一次的戰爭。

叛亂者由巴爾·科赫巴指揮,曾經在猶太行省的部分地區建立起一個以色列國並維持達二年之久。

羅馬的哈德良皇帝出動6萬至12萬人的兵力鎮壓,135年攻佔叛亂者最後一個要塞貝塔。

根據卡西烏斯·狄奧記載,有58萬猶太人被殺,50個設防城鎮及985條村被摧毀,也有眾多羅馬人戰死。

叛亂過後,哈德良廢除猶太行省,把它與敘利亞行省合併成立新的敘利亞巴勒斯坦行省。

巴爾·科赫巴的四德拉克馬幣,一面是耶路撒冷聖殿正面,另一面是棗椰樹枝條及文字

絲路新發現一塊大秦景教石碑記錄基督教進入中國的故事 | JGospel.Net - https://goo.gl/sFlXK8

96156  File:Nestorian stele 2.jpg圖片搜尋結果

維基百科: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拓本-文本 - https://goo.gl/1j05bM

圖片搜尋結果

唐楷碑刻欣賞《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_書法碑帖_書法欣賞 - https://goo.gl/gVVdM6

圖片搜尋結果

碑文記述了景教教規、教義及其在唐代的傳播情況。當中「大秦」二字為古代中國對東羅馬的稱呼。

稱「世界四大名碑」;而此碑因學術價值和考古價值在四碑中為最高,故又有「天下第一碑」之譽

附錄二:景教碑與崇基校徽 - https://goo.gl/61jRGm

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搜尋結果

Show China 看中國-絲綢之路-景教 - https://goo.gl/HkCn2N

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搜尋結果

大秦景教 - https://goo.gl/eGfpNg

景教,即唐代正式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也就是東方亞述教會。景教起源於今日敘利亞,是從希臘正教(東正教)分裂出來的基督教教派,由敘利亞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於公元428-431創立,在波斯建立教會。景教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成為漢學研究一個活躍的領域。唐朝時曾一度在長安興盛,並在全國都建有「十字寺」,但多由非漢族民眾所信奉
神學爭論
東方亞述教會分裂的引發與教士聶斯脫里有關,他就耶穌基督的「神人兩性結合」的基督論問題提出「基督二性連接說」(英語:conjunction;希臘語:sunapheia)[1][2],指耶穌為「二位二性的結合」(二性指神性、人性﹚,並認為聖母瑪利亞只是生育耶穌肉體,而非授予耶穌神性,因此反對將她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因而產生對「天主之母」、「誕神女」等稱號的質疑。
428年,聶斯脫里出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引起亞歷山大宗主教奚利爾猛烈抨擊。431年,以弗所公會議召開後,多個派別的衝突雖被調解,但聶氏被裁定為異端,被革除主教職務,驅逐出教會。四年後,聶氏更被東羅馬帝國皇帝逐出國境,最終客死埃及。然而追隨者並不因此而輕易放棄,遂往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印度以及遠東等地區宣教。此後,聶斯脫里派得到波斯薩珊王朝的重用,盛極一時。498年,聶斯脫里派正式脫離正統教會,更名為「迦爾底教會」,又稱「阿述教會」,以中亞地區為中心進行宣教。
632年,伊斯蘭教指引的阿拉伯帝國(大食)吞併波斯。在762年前後,聶斯脫里派主教得阿拉伯哈里發信任和保護,遂將聶派根據地從波斯移到巴格達(今伊拉克首都),盛極一時。至6世紀末時,聶派流行於康居及突厥等地。

聶斯脫里派神職人員正在列隊前進,來自新疆柏孜克里克洞窟壁畫
辯誣與和解
1539年宗教改革時,神學家馬丁·路德在他撰寫的《宗教會議及教會論》(Von den Konzilli und Kirchen)中十分明確的否定聶斯脫里為異端[3]。
被天主教會視為「異端」的狀況持續到十九世紀末,聶氏本人的著作《荷勒克拉斯的市集》(The Bazaar of Heracleides)被一名敘利亞教士發現後,它的學說再次重新被神學家廣為探討[4]。1994年東方亞述教會和天主教會簽署《在天主教會與東方亞述教會之間的共同基督論聲明》[5],達成解除兩派彼此之間的嫌隙。
景教傳入中國之經過

李之藻《景教碑鈔本》

高昌景教教堂附近出土之景教絹畫殘片,上繪手持十字杖的基督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像和一位身著唐朝服飾的女信徒,似乎是描繪聖枝節。

藏經洞所出唐朝景教基督像絹畫殘片復原圖。
5世紀末,聶派信眾遷往波斯,曾先後以迦勒底教會或亞述教會名義宣教,大本營一度遷往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盛極一時。此後,景教被傳到中亞等地,至6世紀末,已盛行於突厥、康居等等。
聶斯脫里教會可能於6世紀初便已進入北魏洛陽[6][7][8],當聶派傳入中國時,原稱「波斯經教」、「大秦教」,後改以景教為名,學者相信「景」是指光明之意。說英語的西方人士往往把聶斯脫里教會歸類於東方正統教派(Oriental Orthodoxy,不同於東正教的Eastern Orthodoxy,雖然在中文上字面意思相同),這是非常不對的,因為幾乎所有的「東方教派」(包含Oriental 和 Eastern)教會的基督論都和聶斯脫里派相牴觸。
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西安掘出一塊石碑,正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以1780個漢字撰寫,另附數十字敍利亞文,引起當時傳教士轟動。現時景教在中國的早期歷史,大多以此作為引證。
據石碑所載,唐貞觀九年(635年),大秦國有大德阿羅本帶來經書到長安,由歷史名相房玄齡迎接,獲唐太宗李世民接見。自635年開始,景教在中國順利發展了150年,與祆教及摩尼教並稱唐代「三夷教」。
景教在唐代初期博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長安興建廟寺一所,初稱「波斯寺」,後更名為「羅馬寺」、「大秦寺」。自太宗至唐德宗,景教在貴族之間的發展極快。高宗時,賜號阿羅本為「鎮國大法王」,並下詔於諸州建景寺,往後教堂亦掛上歷代唐朝皇帝像,使景教得以廣泛流傳。
武后信奉僧尼,景教受佛僧道士攻擊,幸有景教教士集資億萬於洛陽建「大周頌德天樞」,並得教士阿羅撼將景教教義佛化,使武后大悅,得以繼續發展。
唐玄宗開元年間,曾使景教士於興慶宮講道。天寶初亦曾命寧國等五親王到景寺禮拜,設立壇場,並陳列先王之遺像供人禮拜。而且玄宗更邀約羅含和普羅等十七名景僧一起做禮拜,講福音。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曾重建靈武等五郡的景寺,且有景教徒伊斯協助中興大臣郭子儀平亂,後被賜紫衣袈裟。
唐代宗、唐德宗亦弘護景教。而當時福音已傳至部份海陸大邑,除兩京外,靈武、成都、廣州等大城亦建有大秦寺。在德宗建中年間,更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述景教在中國的流行情況。
845年唐武宗會昌年間,滅佛浪潮爆發,逾萬間佛寺被毀,史稱會昌法難。雖然會昌法難主要針對的是佛教,但同時波及其他不屬於道教的宗教。景教與祆教及摩尼教,當時總信徒約3,000人,在會昌法難後,趨於式微。這是由於景教的傳播過分依賴帝王和貴族的庇護,而信奉者又以胡人居多,故武宗一禁教,便使其迅速衰落,但在唐代仍未絕跡。據史書所載,滅法時,朝廷欲遣返外國教士,但通往西域之道為吐蕃所阻,故景教教士很難返回本國,亦可能再度潛入中土;至唐僖宗黃巢起事,據阿拉伯蘇萊曼《中國印度見聞錄》[9]載,有不少景教徒被屠殺,可見唐末內地仍存餘著景教徒。
元朝開始,由於大量色目人來到中國,使得中國的景教信徒回升。馬可波羅和一些中世紀西方學者指出中國內地和蒙古地區有很多景教小團體存在,特別是蒙古克烈(Kerait)、汪古(Ongut),乃蠻三部族皆信奉景教[10],其實信仰景教的都是突厥遺民。1278年羅馬天主教教宗尼閣三世命弗朗西士派[來源請求]教士五人到中國傳教,並致信忽必烈,請他善待所遣教士,照顧他們的需要,在他們回羅馬時,派人護送。1289年尼閣四世派方濟各會教士孟高維諾率宣教士數人抵達中國[11]。當時景教在帖八里的主教,曾一度與當時新興的天主教的教士發生衝突。元朝的基督徒(景教與天主教等)稱為「也里可溫」(arkagun),享有免兵役和免稅的特權。據馬可波羅報告,元代中國北京、山西大同、甘肅敦煌、肅州、甘州、涼州,寧夏、新疆喀什噶爾、莎車、伊犁,江蘇揚州、鎮江,浙江杭州、溫州[12]、福建泉州都有景教徒和景教寺。
1277年-1282年期間,馬·薛里吉思任鎮江府路總管府副達魯花赤,在鎮江建立了六所景教寺(鐵瓮門八世忽木剌大興國寺、馬里吉瓦里吉思忽木剌甘泉寺、西津豎土山答石忽木剌雲山寺、都打吾兒忽木剌聚明山寺、登雲門外黃山廉海牙忽木剌高安寺、丹徒縣開沙打雷忽木剌四瀆安寺),在杭州建立了一所薦橋門建樣宜忽大剌大普興寺。其中鎮江大興國寺係舍宅興建[13],金山十字寺為占用原有佛寺,[14]。根據後來在泉州出土大量景教文物,可知福建泉州是當時中國南方景教的中心。
元代著名的景教僧人有教師掃馬(曾奉命出使至歐洲)和出生於大都的畏吾兒裔大公牧首馬·雅八阿羅訶三世(擔任景教的首席主教)。
明朝取代元朝後,景教衰微,但未絕跡,一直存在「十字架教派信徒」有兩個世紀,直到16世紀左右,天主教傳教士開始展開中國傳教工作,景教徒數目隨之銳減。
2010月10月5日,東方亞述教會主教Mar Awa Royel與Genard Lazar神父和Allen Youssefi執事由美國抵達香港,探訪在沙田道風山的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在會面後,他們以東方亞述教會的禮儀舉行了聖餐。這次的探訪可說是數百年來的首次。[15]
所在國文化對景教的影響
景教在中國演化時,大量參考佛教概念,其中較有趣的是,《四福音書》的作者,均改以「法王」稱呼:馬太是明泰法王、路加是盧珈法王、馬可是摩距辭法王、約翰為瑜罕難法王;其餘如教堂叫作「伽藍」(或「寺」)、教士自然叫作「比丘」(或僧)、大主教叫「大法王」。上帝耶和華的稱呼則取敍利亞文Alaha音譯,叫作「皇父阿羅訶」,亦有按照道教術語,以「天尊」稱之。聖靈則以敍利亞文Ruhada qudsa音譯,叫作「盧訶寧俱沙」。耶穌則以彌賽亞的稱號,喚作「皇子彌施訶」[16]。
在中國佛教及道教影響下,景教有發展成綜攝(Syncretism)的傾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作者景淨曾著有《志玄安樂經》,教導世人如何得到安樂。經文按照儒家經典《中庸》的格式撰寫,滲入「無為」、「清淨」等中國哲學概念,經文曰:「無動無欲,則不求不為。無求無為,則能清能淨。能清能淨,則能晤能正。能晤能証,則遍照遍境。遍照遍境,是安樂緣。」
景教於唐代中國時期之基本教義
景教基本教義[17]:
不承認瑪利亞為「天主之母」。
不用聖像,但保留十字架。
不承認羅馬天主教會所謂:死後滌罪說。但禮敬祖先。
反對化體說。
教務總管,不得食肉。
大總管,總主教,主教可以娶妻。
教務大總管,由館長三人中相互選舉而生
景教於唐代時期的介齋日
四旬齋
聖徒齋
聖母遷移齋
也里牙齋
通告節齋
尼尼微齋
聖母齋[18]。
景教組織
在八世紀末的時候,提摩太一世主教長在位時,就已經奠定了中世紀景教在跨越亞洲大陸的發展基礎。為了使得教會內部的組織更加的清楚,而且行政穏定性更好,增加傳教的效率,提摩太一世就將主教團和總主教的上層結構重新的組合,分別選出負責教會內部事務的都主教和負責宣教的都主教。
內部都主教
負責教會內部的行政事物,但始終聽命於主教長。當主教長去世之後,負責統理挑選新主教長的過程。
宣教都主教
更準確的名稱是「對外都主教」,他們是負責對外方面的宣教事物,也因為他們位於一個較偏遠的地區,所在選舉主教長的時也都無法參加,所以他們基本上都不受到波斯母會的影響。在當時主要的都主教是位於「雷爾」就是現在的「德黑蘭」,而更早之前,因為提摩太一世的重組而經由選擇誕生變為負責宣教的位置,是在里維達沙(是通往印度的途中)和木鹿(是往中國的途中)。而提摩太一世也替西藏和沙巴蒒也設立了新的宣教的都主教。在蒙古統治的時間,沿著絲綢之路設置了五個都主教處:哈烈、撒馬兒汗、喀什加爾、阿力麻里和位於畏吾兒境內的納加夫,後者在喀什加爾以北。而最後在忽必烈的統治期間,在中國的北京蒙右新都設了一所都主教處。而在那個時候宣教都主教則可以獲得權力可以在自己的轄區內可以按立成新的主教,而宣教主教也可以在當中選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會吏長來協助他,他們通常都是從當地的神職人員中選出來的。[19]
中國景教文物
福建泉州出土大批景教文物:
1619年義大利耶穌會士艾儒略在泉州發現景教碑
1940年泉州出土漢文、敘利亞文也里可溫碑
1941年泉州出土回紇文景教徒墓碑
1943年、1946年泉州出土敘利亞文景教墓碑
1946年泉州出土景教徒墓檔垛石
1948年泉州出土八思巴文景教碑
1953年泉州出土奉使波斯碑
1975年泉州出土景教徒拱形墓碑
1984年泉州出土管理泉州路也里可溫碑
此外,在中國各地也出土不少景教文物:
1908年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在敦煌發現景教寫本《景教三威蒙度贊》、《尊經》。
敦煌《序聽迷詩所經》、《志玄安樂經》
洛陽附近出土波斯人阿羅漢墓碑
揚州出土四塊景教徒墓碑
新疆霍城出土敘利亞文墓碑
新疆高昌《棕枝主日》景教壁畫
四川成都送仙橋景教遺址
北京房山三盆山十字寺發現的敘利亞文大理石雕十字架
杭州景教寺遺蹟

------------------------------------------------------

File:Restoration of T'ang dynasty Nestorian image of Jesus Christ.jpg

藏經洞所出唐朝景教基督像絹畫殘片復原圖。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是唐對羅馬帝國的稱呼
時代 唐
出土 陝西西安城西(1623年)
現藏 西安碑林博物館
登錄 2002年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jHHzB4

File:Nestorian Stele (front).JPGFile:Nestorian stele 2.jpgFile:Nestorian stele 1.jpg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Wyn9Yg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
粵若。
常然真寂,先先而旡元。
窅然靈虛,後後而妙有。
總玄摳而造化,妙眾聖以元尊者,其唯我三一妙身無元真主阿羅訶歟。
判十字以定四方;鼓元風而生二氣。
暗空易而天地開;日月運而晝夜作。
匠成萬物,然立初人;別賜良和,令鎮化海;
渾元之性,虛而不盈;素蕩之心,本無希嗜。
洎乎:娑殫施妄,鈿飾純精。
間平大於此是之中,隙冥同於彼非之內。
是以三百六十五種:肩隨結轍,競織法羅。
或指物以托宗;或空有以淪二;
或禱祀以邀福;或伐善以矯人;
智慮營營,思情役役;茫然無得,煎迫轉燒;積昧亡途,久迷休復。
於是我三一分身景尊彌施訶:戢隱真威;同人出代。
神天宣慶;室女誕聖於大秦。
景宿告祥。波斯睹耀以來貢。
圓二十四聖有說之舊法,理家國於大猷;
設三一淨風無言之新教, 陶良用於正信;
制八境之度,鍊塵成真;
啟三常之門, 開生滅死;
懸景日以破暗府,魔妄於是乎悉摧;
棹慈航以登明宮,含靈於是乎既濟;
能事斯畢,亭午升真。經留二十七部,張元化以發靈關。
法浴水風,滌浮華而潔虛白;
印持十字,融四照以合無拘;
擊木震仁惠之音,東禮趣生榮之路;
存須所以有外行,削頂所以無內情;
不畜臧獲,均貴賤於人;
不聚貨財,示罄遺於我;
齋以伏識而成,戒以靜慎為固。
七時禮讚,大庇存亡;七日一薦,洗心反素;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
惟道非聖不弘,聖非道不大;道聖符契,天下文明。
太宗文皇帝:光華啟運,明聖臨人。
大秦國有上德曰:阿羅本
佔青雲而載真經,望風律以馳艱險;
貞觀九祀至於長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齡總仗西郊賓迎入內。
翻經書殿,問道禁闈。深知正真,特令傳授。
貞觀十有二年秋七月。詔曰:
道無常名,聖無常體。隨方設教,密濟群生。
大秦國大德阿羅本,遠將經像來獻上京。
詳其教旨,玄妙無為;觀其元宗,生成立要;
詞無繁說,理有忘筌;濟物利人,宜行天下。
所司即於京義寧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
宗周德喪,青駕西升;
巨唐道光,景風東扇;
旋令有司將帝寫真轉摸寺壁。
天姿泛彩。英朗景門。聖蹟騰祥。永輝法界。
案西域圖記及漢魏史策。
大秦國南統珊瑚之海。北極眾寶之山。西望仙境花林。
東接長風弱水。其土出火綄布.返魂香.明月珠.
夜光璧。俗無寇盜。人有樂康。法非景不行。
主非德不立。土宇廣濶。文物昌明。高宗大帝。
克恭纘祖。潤色真宗。而於諸州各置景寺。
仍崇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法流十道。國富元休。
寺滿百城。家殷景福。聖歷年。釋子用壯。
騰口於東周。先天末。下士大笑。訕謗於西鎬。
有若僧首羅含.大德及烈.並金方貴緒.物外高僧。
共振玄網。俱維絕紐玄宗至道皇帝。
令寧國等五王親臨福宇建立壇場。
法棟暫橈而更崇。道石時傾而復正。天寶初。
令大將軍高力士送五聖寫真寺內安置。賜絹百匹。
奉慶睿圖。龍髯雖遠。弓劍可攀。日角舒光。
天顏咫尺。三載大秦國有僧佶和。瞻星向化。
望日朝尊。詔僧羅含僧普論等一七人。
與大德佶和。於興慶宮修功德。於是天題寺牓。
額戴龍書。寶裝璀翠。灼爍丹霞。睿扎宏空。
騰凌激曰。寵賚比南山峻極。沛澤與東海齊深。
道無不可。所可可名。聖無不作。所作可述
肅宗文明皇帝。於靈武等五郡。重立景寺。
元善資而福祚開。大慶臨而皇業建
代宗文武皇帝。恢張聖運。從事無為。每於降誕之辰。
錫天香以告成功。頒禦饌以光景眾。
且乾以美利故能廣生。聖以體元故能亭毒
我建中聖神文武皇帝。披八政以黜陟幽明。
闡九疇以惟新景命。化通玄理。祝無愧心。
至於方大而虛。專靜而恕。廣慈救眾苦。善貸被群生者。
我修行之大猷。汲引之階漸也。若使風雨時。
天下靜。人能理。物能清。存能昌。歿能樂。
念生響應。情發目誠者。我景力能事之功用也。
大施主金紫光祿大夫。同朔方節度副使。
試殿中監。賜紫袈裟僧伊斯。和而好惠。
聞道勤行。遠自王舍之城。聿來中夏。術高三代。
藝博十全。始效節於丹庭。乃策名於王帳。
中書令汾陽郡王郭公子儀。初總戎於朔方也
肅宗俾之從邁。雖見親於臥內。不自異於行間。
為公爪牙。作軍耳目。能散祿賜。不積於家。
獻臨恩之頗黎。布辭憩之金罽。或仍其舊寺。
或重廣法堂。崇飾廊宇。如翬斯飛。更效景門。
依仁施利。每歲集四寺僧徒。虔事精供。
備諸五旬。餧者來而飯之。寒者來而衣之。
病者療而起之。死者葬而安之。清節達娑。未聞斯美。
白衣景士。今見其人。願刻洪碑。以揚休烈。
詞曰
真主無元。湛寂常然。
權輿匠化。起地立天。
分身出代。救度無邊。
日昇暗滅。咸證真玄。
赫赫文皇。道冠前王。
乘時撥亂。乾廓坤張。
明明景教。言歸我唐。
翻經建寺。存歿舟航。
百福偕作。萬邦之康
高宗纂祖。更築精宇。
和宮敞朗。遍滿中土。
真道宣明。式封法主。
人有樂康。物無災苦。
玄宗啟聖。克修真正。
禦牓揚輝。天書蔚映。
皇圖璀璨。率土高敬。
庶績咸熙。人賴其慶
肅宗來复。天威引駕。
聖日舒晶。祥風掃夜。
祚歸皇室。祅氛永謝。
止沸定塵。造我區夏。
代宗孝義。德合天地。
開貸生成。物資美利。
香以報功。仁以作施。
暘谷來威。月窟畢萃。
建中統極。

================

羅馬帝國興衰記(12) 最強盛王朝

羅馬帝國全盛時版圖跨歐亞非三大洲,是世界古代史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幾番興衰前後歷經1,500年。攝像者: fotolia

【大紀元訊】3哈德良(Hadrian)(117~138年)

根據史書記載,圖拉真雖然早就收遠親哈德良為養子,但並未宣布他為繼承人,後人猜測是因為皇后對其有好感,而在圖拉真病逝後宣布哈德良為繼承人,而元老院也認同哈德良的繼位。

哈德良皇帝被史學家稱為「智帝」。哈德良繼位後的第一件重要舉措就是停止圖拉真時代發起的東方戰爭,與帕提亞國王締結合約,放棄圖拉真所設立的亞述省和美索不達米亞省,並且讓亞美尼亞重新成為僅僅依附於羅馬的小王國,把羅馬帝國在東方的邊界縮回到幼發拉底河。

哈德良的大理石半身像,藏於羅馬卡比托利歐博物館。(Marie-Lan Nguyen/維基百科)

這一決定並非示弱,哈德良深刻認知到羅馬帝國如果要維持東部新加入行省的安定得需要多大的代價,征服不一定是佔領和移民。

哈德良注重防守,為穩固疆界,他在德意志南部修築長城,抵禦日耳曼人的入侵;在不列顛島修築橫貫東西的「哈德良長城」,以抵禦北部的「蠻族」入侵。哈德良的防禦策略使得帝國邊境度過很長一段時期的安定。

羅馬帝國君主哈德良在不列顛島修築橫貫東西的「哈德良長城」,標誌著羅馬帝國擴張的最北界。(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邊境安寧並非帝國無戰事,哈德良任內發生了一次很大規模的戰爭,造成的影響甚至延續至今。

公元132年,羅馬帝國猶太行省再次爆發起義,史稱「巴爾科赫巴起義」,哈德良出動6~12萬兵力鎮壓,歷經3年,於135年結束戰爭。此次戰爭致使58萬猶太人被殺,50個城鎮985座村莊被毀,也有眾多羅馬人陣亡。

其後,哈德良宣佈廢除猶太行省,與敘利亞行省合併,改為敘利亞-巴勒斯坦行省。猶太人被放逐,禁止進入耶路撒冷,原來被限制的猶太教被羅馬帝國徹底禁止,猶太人自此散居世界各地。

巴爾·科赫巴的四德拉克馬幣,一面是耶路撒冷聖殿正面,另一面是棗椰樹枝條及文字。(Classical Numismatic Group, Inc./維基百科)

據教會歷史記載,由於基督徒在這次戰爭中保持中立(未參與暴動),哈德良特許基督徒留居耶路撒冷。教會文件記載,公元123年,哈德良皇帝給行省總督的批復中說:「禁止匿名控告基督徒,誣告者應予嚴懲;基督徒犯罪,應予公開審訊按罪量刑,不能以群眾叫喊為依據。」這個文件被看作哈德良對基督徒的懷柔政策。

哈德良健全了帝國的官僚機構,由克勞狄烏斯時期形成雛形的官僚機構,在哈德良時期得到完善和加強,原本在官僚機構中占重要地位的被釋奴隸被騎士階級所代替。

為鞏固皇權,130年,哈德良頒布「永久敕令」,又稱「尤利安努斯敕令」,規定只有元首才能對羅馬法進行修改和補充,改變了共和時期立法基礎由「平民議會(公民議會)擁有完全的立法權」的規定。

此法案被看作是古羅馬行政體制由議會制向君主制轉變的標誌性法案。在哈德良統治時期,逐漸形成這樣一種法律規範,即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

哈德良有兩個嗜好,一是巡遊,二是建築。據說哈德良的足跡遍布帝國各地,44個行省他遊歷了38個。埃及、希臘、西班牙、英國……哈德良不僅在龐大國土的各處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還留下不少由他親自設計的建築。僅如此,哈德良還把這些地區迥異獨特的建築精華帶回羅馬,親自設計建造著名的「哈德良別墅」。

哈德良晚年收50歲的元老安敦尼‧庇護為養子繼承人,條件是安敦尼必須收養馬可‧奧勒留及維魯斯為養子。

4安敦尼‧庇護(Antoninus Pius)(138年~161年)

安敦尼‧庇護是羅馬第一位來自高盧(今法國)的皇帝。史學家和教會歷史都承認他是一位敦厚溫和的帝王。他繼承了哈德良的統治理念,對內施以寬政,注重協調各方關係,對外採取防禦政策,保護治下百姓免遭外敵騷擾。

安敦尼‧庇護(Bibi Saint-Pol/維基百科)

安敦尼‧庇護家世殷實,卻從不揮霍,甚至把自己的私產捐入國庫。他善於理財勤儉治國,羅馬在他治下度過23年的安穩和平時期,死後國庫充盈,結存27億塞斯退斯。

安敦尼‧庇護終年74歲,統治羅馬23年。是五賢帝時期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因此這個時期以他的名字命名,稱為安敦尼王朝

史學家普遍認為,安敦尼王朝是自奧古斯都之後羅馬帝國最強盛時期。這個時期的羅馬帝國,法律、道路交通、度量衡、貨幣制度得到統一,並通行全國;疆域達到最大;官僚體制被健全完善,皇權穩固,經濟文化繁榮。

安敦尼‧庇護去世後,養子馬可‧奧勒留、維魯斯兩兄弟一同繼承皇位,是羅馬帝國歷史上第一次兩帝共治,但其實大多事物還是由馬可‧奧勒留定奪。@*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