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因為學雜費差距,學生總是先選公立。現在教育部每年補助私立大學學生3.5萬元,但希望剩下的1.5萬元差距也能弭平,公私立大學學雜費一樣,才能公平競爭。
公立學生程度差異大 須補強教學-現在要考進公立大學比以前容易,造成同一班級學生間程度差距大,必須進行差異化教學來因應  https://bit.ly/3SZ1JpT


新學期開始,高中職全面免學費。(圖/資料照)2024/2/15 
明天開學!高中職學費全免 私立大學學雜費減免3.5萬 https://bit.ly/3T0hoGA
中小學將在明(16日)開學,下週各大學也將陸續開學,而這學期開始,家長負擔也大大減輕,因為行政院去年6月通過,私立大專校院學雜費每學年可減免3.5萬元,高中職則是全面免學費,共63.4萬在學生受益,將在這次新學期將適用。
在私立大專校院學雜費減免部分,私立大學每學年減免3.5萬元,另針對經濟弱勢學生加碼補助,家庭年所得90萬元以下的學生可申請「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家庭年所得70至90萬元學生,定額減免學雜費1.5萬元;家庭年所得在70萬元以下者,定額減免學雜費2萬元,每年最高可減免學雜費5.5萬元,整體受益人數47.4萬人。
教育部也加碼補助公私立弱勢學生,受益學生15.8萬人。同時也補貼公私立大專校院入住學校宿舍的學生每名每學期5000元。
另外高中職免學費政策部分,今年2月起改為全面免學費,學生不用申請,直接免繳學費,全國總計有60.3萬名高中職學生免學費。


中國出生人口猛降 2035年190萬中小學教師恐丟飯碗
中國出生人口猛降 2035年190萬中小學教師恐丟飯碗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SZ5wVw
2024/02/14 08:21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根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隨著中國人口出生率下降,教師這個職業未來面臨極大不確定性,預計到了2035年,將出現約190萬的「過剩」教師。
報導說,過去教師被視為中國的「鐵飯碗」之一,即使在經濟不確定的時代,教師仍然是求職者的熱門選擇。但在未來幾年裡,隨著出生率加速下降導致教師過剩,預計未來10年有數百萬人失業,而教師這個曾有「鐵飯碗」標誌的工作,將不再得到保障。
自2017年以來,中國新生兒數量直線下降,2023年出生人數驟降54萬人,出生人口僅剩902萬人。
中國教育部指出,2021年幼兒園在學兒童人數也出現自2003年以來首次下降,2022年再次下降3.7%;2022年,小學生總數也出現自2013年以來的首次下降,比上年減少47.88萬人,至1.07億人。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學生少了,在一定時期某一區域內學校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裁員。根據我的實地調查,由於財政負擔,今年地方政府招收的教師肯定會減少。」
事實上,由於中國房地產危機並未出現緩解跡象,地方政府面臨越來越大的財政壓力。
湖南省教育廳2023年11月發布通知,要求在未來5至10年內根據出生率、都市化率和學齡兒童數量,更好地配置教育資源。2023年,山東、四川等地方政府宣布計畫,不再在某些大學開設與教育相關的專業學位課程,以抑制師資供應。
中國全國中小學學校數量自2003年以來持續減少,2020年至2035年這個趨勢將持續下去。
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的中小學校一直擠滿了孩子,一些城市地區的學校每班有多達50名學生,而大多數農村地區學校則有30人左右。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教授喬錦忠領導的研究小組的研究顯示,如果班級人數保持不變,到了2035年,小學教師將過剩150萬人,中學教師將過剩37萬人。
有老師表示,這個趨勢可能會促使公立學校縮小班級規模,以避免裁員,但私立學校的情況可能要殘酷得多,他們的經濟壓力更大,而且已經實行小班授課, 裁員的可能性很大
中國出生人口猛降 2035年190萬中小學教師恐丟飯碗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SZ5wVw


疫情骨牌效應?美國大學掀倒閉潮
2023/06/30 07:26
 LTN經濟通》疫情骨牌效應?美國大學掀倒閉潮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4llZGg
因為疫情等諸多因素,美國大學近年掀起倒閉潮。(美聯社,示意圖)
 美國疫情期間 出生人口驟降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因為疫情影響,大學倒閉潮正席捲全美,美國近年已有百間大學關門大吉,原因不僅是學校管理不善或經費短缺這麼簡單,還需將出生率下降、學費高昂、國際學生數量下降、學校負債、政府撥款減少、新興科技等影響納入考量,可以這麼說,高校的倒閉不是偶然,疫情只是是個催化劑罷了。
 在疫情爆發之前,由於人口老化、經濟環境變化,以及川普政府期間更加嚴格的移民政策,美國的總體生育率和人口增長就已處於低水平,但是在經歷疫情後,許多美國人的生育觀念加速轉變,疫情導致的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學校關閉、與社會隔絕、恐懼未來等,都讓女性對生育更加卻步。
 2016年至2017年間,美國的自然增長人口為110萬,但在2019年至2020年間,這一數字驟降至67.7萬,2020年至2021年更是猛跌至14.8萬。
 另個原因是美國的學費,美國公立大學1年的學費約落在1.5至2.5萬美元(新台幣46萬至77萬元),加上生活費,1年花費大約是2.5至3.5萬(新台幣77萬至108萬元)美元,相較之下,私立大學的學費每年大約4萬美元(新台幣123萬元)起跳,頂尖私立大學的商科專業,每年學費更是高達6萬美元(新台幣185萬元)左右,加上學校多位於都會區,生活費也是不小的開銷。
 美國私立大學 學費驚人
 由於美國大學選拔人才的方式是基於市場競爭機制,學校還需建立自己的知名度和階層身份以確保競爭力,例如擴大校園規模、招聘著名教授、引進前沿技術等,而這些都需耗費大量資金、成本隨之堆疊,最終只能轉嫁至學生身上,讓普通家庭越來越難負荷。
 根據國家學生資訊交換所研究中心(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house Research Center)於2021年發佈的數據, 美國大學生人數預計在2020至2021學年下降3.4%之後,隔年將再下降3.2%。 與疫情前的2019年秋季相比,現在的大學生人數減少了6.5%。
 該研究中心的執行主任Doug Shapiro表示,如果目前大學生人數的下降速度持續下去,將會是過去50年來2年最大的連續入學率下降。其中,低收入捨棄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最多,由於美國勞動力短缺, 2021年9月普通工人的時薪增長4.6%,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年輕人似乎被工資上漲及困難時期幫助家計的需要所吸引而離開學校。
  川普時期推出的移民政策,限制國際畢業生就業機會,讓許多國際生降低赴美意願,高校收入因此大減。(法新社)
 川普限制外籍畢業生就業 赴美留學人數銳減
 國際學生可謂美國高校的金雞母。據統計,美國大學3分之2的教育費來自海外,國際學生每年可為美國經濟貢獻近400億美元(新台幣1.2兆),而且畢業後大多會留在當地就業,不過,當時的川普政府把外籍人士妖魔化,包括嚴格限制具高度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機會,導致赴美學子數量開始減少。
 接著,疫情讓許多學校改為遠端上課,學生嚮往的校園生活遭到剝奪,少了面授課,大學的價值驟減,有75%的學生對e化學習不滿意,而且每6位高中畢業生就有1個考慮把大學入學時間延後1個學期或1年。2020年8月,全美3分之1的大學生表示他們不願回到校園,並拒絕支付不公平的高額學費;哈佛大學的報告則指出,有20%的大一新生已經提出休學請求。
 惠譽資深主管Wadhwani表示,美國高等教育機構正持續苦於高通膨、勞工壓力、招生及成本控制等問題,她認為美國高教市場的前景將在2023年惡化,雖說美國絕大部分知名高校,不會面臨關閉校園的困境,但在疫情影響下,不少高校還是會採取降薪裁員這類的節流方法。
 《路透》報導,2020年,公立大學和學院共裁員17.6萬名教授和其他類型僱員,私立「K-12」(幼兒園、小學、中學的統稱)及私立大學共裁員45.7萬。
 另外,很多私校都依賴借貸來獲得資金,這些借貸的利率通常較高,如果學生不斷減少,學校很容易發生財務危機。此外,學校教職員工養老金基金也面臨赤字擴大化的現象,這些也都使院校的財務風險進一步惡化。
  為代替大學文憑,Google與學界合作推出「職業認證計畫」,讓念大學不再是唯一的職涯選擇。(法新社)
 科技巨頭搶走大學生意
 疫情也讓美國父母看到,除了極少數的頂尖大學,其他的學校不值1年4到5萬美元的學費,這時候,高科技公司就登場了,例如Google和麻省理工、微軟(Microsoft)和柏克萊、蘋果(Apple)和史丹佛、Meta和哈佛便攜手聯袂。
 以Google為例,該公司2022年推出了「職業認證計畫」(Google Career Certificates),只需要6個月的時間,加上幾百美元,就能學習1項很有「錢途」的技能,如果拿到Google的獎學金,甚至可以免去學費,這份職業證書在Google等同於4年大學學歷,而承認此證書的公司還包括沃爾瑪(Walmart)、英特爾(Intel)、百思買(Best Buy)等。
 這些科技公司將頂尖大學的學術實力嫁接於職場技能培訓,不僅提升證書的含金量,更將學費大幅降低,學習時間大幅壓縮。畢竟,1.75兆美元(新台幣54.2兆)的大學生貸款,已經成為所有政治家都抨擊的危機,成為美國經濟中僅次於房貸的第2大國民債務。
 美國聯邦教育部估算,截至2022年6月為止,全美國約有4300萬名學生或畢業生仍背負著聯邦學貸。一般來說,每人平均的初始舉債是3萬7667美元(新台幣116萬元),但38%貸款人申請的學貸額度卻已超過10萬美元(新台幣309萬元)。
  美國私校若遇財務危機,多會利用捐贈基金來緩解壓力。圖為美國知名私立大學哈佛。(美聯社)
 頂尖私校富可敵國
 如今全球經濟形勢多變,對個人和學校都造成巨大衝擊,想要順利完成學業,一方面需要在就學前準備充足的週轉資金,另一方面,在申請入學前得關注學校的財政狀況。
 美國不同性質的大學,會有不同因應財務壓力的方式。美國公立學校的主要財政來源是政府,尤其是所在州政府。經濟蕭條、公司倒閉、房地產市場萎縮等因素,都會直接導致政府稅收銳減,給學校的教育經費也大大減少,這是導致公立學校財政吃緊的主要原因。
 但美國頂尖的私立學校一般資金充足,部分學校甚至可說是「富可敵國」。因此遇到財務危機時,很多私校會利用捐贈基金,來緩解壓力。據哈佛大學的網站顯示,其最大的金融資產是捐贈基金,其中最大的資助被要求用在特定的項目或院系上,包括教授工資、獎學金和本科生助學金,這些資金必須按照捐贈人設定的條件使用。
 總之,疫情給美國大學帶來的財政虧空,短時間也許難以徹底彌補,但所謂汰弱留強,對於有抵抗能力的美國大學來說,這陣風波遲早會過去,至於那些實力較差的,最終也只能消失在歷史的洪流,被人們所遺忘。
LTN經濟通》疫情骨牌效應?美國大學掀倒閉潮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4llZGg


私大學費補助2.5萬 綠委樂見:教育不該成貧富差距破口
 私大學費補助2.5萬 綠委樂見:教育不該成貧富差距破口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Xg5kBu
副總統賴清德20日到台中朝陽科技大學為暑期志工隊授旗,透露政府正研擬透過補助縮小公私立大學學費差距。(資料照,記者廖耀東攝)
 2023/06/21 08:27
〔記者陳政宇/台北報導〕副總統賴清德昨(20)日拋出「拉近公私立學雜費差距」利多,教育部公布「定額補助私立大專學雜費助學方案」規劃,估一年可減免新台幣2.5萬元以上學雜費,59.1萬名私校大學生均可受惠。民進黨立委范雲、吳思瑤、林宜瑾都表示樂見其成,並強調,教育不該成為擴大貧富差距的破口。
 賴清德昨在台中朝陽科技大學出席活動時指出,公立與私立大學學費1年差距大約5萬元如果從明年開始編預算,未來要縮短差距至少5成以上,讓行政院去看實際的情況,如果能夠補助越高當然越好,由政府補助5成以上、2.5萬元以上,當作是重大政策來推動。
 范雲表示,目前全國近90萬名大專院校學生中,有65%就讀私立學校,而18.5萬名經濟弱勢學生中,更高達近80%都是就讀私校,私立大專院校學雜費是公立的近兩倍,經濟弱勢的學生反而就讀費用較高的學校,造成學生都還沒出社會,就先背上一筆學貸。
 「是時候改變這個情況。」范雲說,她先前也曾質詢過,台灣投入公私立高教的資源落差很大,公立大學學生得到私立大學學生大概3倍的國家資源投注,很樂見賴清德的提議,也很高興看到教育部即將著手規劃私立大專學雜費補助方案。接下來的預算會期,她會持續追蹤政府預算編列進度,努力讓每一位學生平等就學。
 吳思瑤也盤點,她目前正在爭取、並與教育部研議中的4個重點,第一,學雜費減免,放寬家庭年所得門檻及加碼一定額度,公私立大學生一併評估適用;第二,學貸措施,降低16年未調整的「學貸線」,參考受僱者平均薪資、物價指數、撫育子女人數等因素,評估進一步放寬門檻及申請次數。
 吳思瑤說,第三,特定學系之學習額外支出(如藝術學系、設計、建築學系之作品材料費、製作費、展演費)擴大納入貸款項目;第四,鼓勵留學:增加留學貸款額度,以及加碼各類獎學金名額及金額。
 林宜瑾表示,教育具有高度公共性,這是無庸置疑的價值,國家本該努力提供每一位學生在相對平等的狀態下求學,因此她贊同拉近公私立大專校院學雜費差距的政策方向。數據顯現出,在現行升學制度運作下,我國教育資源依據學生社經地位,有著不均等的分配。
 林宜瑾說明,不均等的教育資源分配,則讓我們看見相對弱勢的私校學生要繳交更多的學雜費,卻獲取更少的教育資源,並且很可能同時還要半工半讀、還要申請學貸,導致不但在求學階段無法專心一意在學業上,出社會工作後還得還債。
 林宜瑾強調,「傳統的學霸神話該被打破」,應看見那些在求學路上顛簸前行的年輕人,並且給予最大的支持。教育現場應當是崇尚平等、追求知識與真理的所在,不該成為擴大貧富差距的破口之一。私大學費補助2.5萬 綠委樂見:教育不該成貧富差距破口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Xg5kBu


建議「印鈔生娃」 知名經濟學家洩露中國經濟惡化實況
2022/01/11 08:08多印2兆元,用10年時間鼓勵社會多生5000萬孩子,解決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問題
建議「印鈔生娃」 知名經濟學家洩露中國經濟惡化實況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34Jtp6
中國知名經濟學家任澤平。(圖擷取自微博)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中國知名經濟學家任澤平近日發表「催生」長文,建議中國央行「多印」2兆人民幣(下同,約8.6兆台幣),鼓勵民間多生5000萬個孩子,以解決人口老齡化與少子化問題,文章中更透露中國經濟現況是全面缺錢;這話題引爆中國網民熱議。
任澤平先是在1月10日的公眾號《澤平宏觀》發表文章,稱是找到了解決低生育的辦法,就是呼籲官方盡快推出鼓勵生育基金,同時諫言央行多印2兆元,用10年時間鼓勵社會多生5000萬孩子,解決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問題,他分析低生育的原因是生養孩子成本太高、房價太高,佔比分別為41.5%、27.2%,才要多優化生育以復興民族。
隨後,任澤平又在今天凌晨再於微博發文,稱「印錢生娃」建議不是臨時起議,而是計算出來的,且這2兆元是在要央行「多印」出來,而不是從財政預算出來,原因是「現在疫情、經濟下行壓力大、土地財政大幅下滑,政府、企業和家庭都沒錢,所以印錢生娃」。且要專款專用,以避免通膨和房價上漲,這印鈔「短期有助於拉動需求、穩增長,長期有助於社會活力、經濟長期健康發展。
任澤平是中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曾任方正證券、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國泰君安首席宏觀分析師;在在中國各大網路平台擁有千萬粉絲。
建議「印鈔生娃」 知名經濟學家洩露中國經濟惡化實況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34Jtp6


養小孩燒錢 超過5成教育準備金低於200萬元
養小孩燒錢 超過5成教育準備金低於200萬元
鉅亨網記者郭幸宜 台北
2020年8月20日 下午6:11
養小孩燒錢 超過5成教育準備金低於200萬元
養孩子是燒錢的事,根據壽險公司調查,台灣有 6 成以上的父母願意供應子女教育經費直到大學畢業,但超過 5 成教育經費準備低於 200 萬元,比起前兩年調查平均準備 300 萬元明顯下滑
英國保誠人壽連續三年路調查了解民眾準備子女教育金的計劃與考量,根據今年最新調查結果,63.5% 受訪的父母願意支持子女念到大學畢業,另有 26.5% 甚至願意支持子女繼續就讀研究所
儘管支持子女求學意願高,但對於教育準備金卻有縮水跡象,調查指出,52.6% 受訪者認為每位子女教育準備金不用到 200 萬元就夠了,20% 準備金約落在 200 萬到 300 萬不等,15% 準備金超過 300 萬元,僅 1.5% 會準備 800 萬元以上的教育經費。
保誠人壽指出,比起 2018、2019 年平均教育準備金 300 萬元以上,父母對於子女教育準備金有下滑趨勢,如果將物價調整與出國留學費用變化列入考量,台灣父母在教育經費準備上恐有低估疑慮。
至於要如何準備子女教育經費?7 成受訪者主要以定儲為主,理財態度相對保守;54% 選擇投資債券、46% 則以投資股票、基金位子女籌措教育經費,另外透過保險與房地產投資比重累積經費的比重分別為 13.7% 與 8.1%。
進一步分析選擇保險理財的受訪者,超過 5 成選擇分紅保單,另有 42% 則是挑選不分紅保單理財,而先前大受歡迎的投資型保單與利變型保單,比重約 3 成,分別為 38.7%、34.5%。
保誠人壽分析,父母選擇分紅保單理財累積教育經費,應該與分紅保單兼具保障與分紅有關,尤其在長期持有效應下,讓客戶可分享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果,因此相對受父母們青睞。
2020年8月20日 下午6:11
養小孩燒錢 超過5成教育準備金低於200萬元 - Yahoo奇摩股市


子女教育費要多少?台父母平均花180萬3成想送出國
鉅亨網新聞中心※來源:NOWnews2017/10/13 14:150
▲滙豐銀行指出,台灣父母支付子女教育費用,從小學到大學平均花費180 萬元。(圖/NOWnews資料照)
▲滙豐銀行指出,台灣父母支付子女教育費用,從小學到大學平均花費180 萬元。(圖/NOWnews資料照)
為了子女成功之路,台灣父母花費很大的心力,也承受了相對的財務壓力。根據滙豐銀行公布最新調查結果發現,台灣父母支付子女教育費用的總支出,即從小學到大學平均花費 5 萬 6424 美元、約新台幣 180 萬元,而且有 35% 的台灣父母考慮讓子女到國外進修,美國仍是首選,只是 1/5 父母對於出國念書要花多少錢沒概念,有 67% 的父母在子女尚未進小學前就開始準備教育基金。
滙豐銀行這項「教育的價值:超越巔峰」調查報告主要針對全球 15 個國家或地區、8481 位父母調查所得的結果。這調查開始於 2014 年,累計總調查人數已逾 2 萬 4000 位父母,屬於長期持續的系統性調查。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台灣父母支付子女教育費用的總支出包括學費、教科書、交通及住宿等,平均花費為 5 萬 6424 美元,其中子女就讀私立學校的平均花費為 7 萬 2528 美元、約新台幣 230 萬元、就讀公立學校的平均花費為 3 萬 8571 美元、約新台幣 120 萬元。在受訪國家中,香港的父母支付子女教育的平均花費為 13 萬 2161 美元,位居第一,其次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 9 萬 9378 美元及新加坡的 7 萬 0939 美元。
不過,有 57% 的台灣父母為了讓子女接受更高的教育,已準備做某種程度的犧牲,包含減少休閒活動支出、或將儲蓄、投資收入用於支付子女的教育費用,而有 67% 的台灣父母擔心自己為子女做得不夠多。另有 35% 的台灣父母考慮讓子女到國外進修,其中有 32% 考慮讓子女就讀國外的研究所;28% 考慮讓子女到國外就讀大學。
至於美國仍是台灣父母在為子女選擇海外就讀時的首選,占比達 70%,與 2016 年的調查結果一樣,但比 2016 年的 48% 高出許多;其次為日本(38%)及英國(35%),只是有 1/5 的受訪台灣父母對於出國念書要花多少錢沒有概念。
同時,為讓子女的未來有好的開始,有 69% 的台灣父母表示會為子女的教育訂定計畫,有 67% 的父母在子女尚未進小學前已經開始準備教育基金,而且有 75% 的台灣父母正在或曾經支付過子女的補習費,比全球平均的 63% 高,但比其他亞洲國家低,如香港的 88%、新加坡的 82% 及中國大陸的 93%。
也有 9 成的台灣受訪父母支付子女的教育費用到大學或研究所,細看台灣父母如何為子女準備教育基金,85% 的台灣父母以每月薪資收入支付子女的教育費用;42% 透過儲蓄、投資或保險進行支付;16% 透過特設的教育儲蓄或投資計畫支付子女的教育費。同時,有 37% 的受訪台灣父母覺得自己應該早點儲備子女的教育基金,25% 覺得應該為子女多準備些教育基金,21% 覺得自己應該要尋求專業財務顧問的協助。
除了財務上的付出,滙豐銀行指出,亞洲國家約有 5 成左右的父母會為了支持子女接受更高的教育而犧牲休閒活動的支出,比全球平均的 40% 高出許多。為了支付子女的教育費用,28% 的台灣父母會減少為自己未來退休生活準備的儲蓄或投資,高於全球平均的 20%;24% 的台灣父母會加班以爭取更多薪資。儘管作出諸多犧牲,父母依然不確定自己的付出是否足夠,67% 的台灣父母擔心自己沒有幫子女做到最好,高於全球平均的 59%、香港的 64% 以及新加坡的 63%。

台灣人花172萬教育費讓孩子小學念到大學/學費1年62萬…台  


一般來說,子女0至6歲學齡前階段,花費重點為托嬰及幼兒園費用,其中3歲前支付半日托嬰費用;4至6歲支付私立幼兒園、包含才藝課程費用,根據凱基銀行估計1個月平均就要花費1.8萬元,6年算下來累積支出就需花上130萬元。 https://t.ly/NE05O
若到了7至18歲的國民教育階段,就目前多數為雙薪家庭而言,家長選擇公立或私立的小學到高中,學費行情落差也相當大。以公立學校來說,學費支出雖然不高,但需額外考量的是課後安親費用;私立學校雖然每學期學費所費不便宜,但通常會提供課後複習課程,等於省去了課後安親的費用。因此,整體而言,平均每位子女國民教育階段累積支出約132萬至162萬元左右。
而學費落差最大的階段,則在19至24歲高等教育階段,凱基銀行估算,若是公立文法商學系,每學期費用平均2.5萬元,但私立醫學系每學期的學費需求,平均就高達11.5萬元。因此,總計高等教育階段,若加上食宿費用,並以每月1.5萬元估算,完成學士學位,少則約92萬元,高則達287萬元。
也就是說,從出生到完成國民高等教育,一個孩子所需的教育費用少則350萬,多則近600萬元
https://t.ly/NE05O


調查:台灣人花172萬讓孩子念到大學 全球第五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日, 2017
A-A+
2017-07-02 10:59聯合報 記者向曉倩、郭宣含╱即時報導
匯豐控股(HSBC)最新發布的調查報告指出,全球近九成父母都為子女教育提供大量資金支持,一個孩子從小學念到大學父母需支出的平均教育費用超過四萬美元,台灣在此次調查國家中排名第五,教育花費為5萬6424美元(約台幣172萬元)
HSBC對全球15個國家及地區的8400名家長進行調查發現,家長為子女教育平均支出4萬4221美元(約台幣135萬元),其中包括學費、教科書、交通費及食宿費等;香港的家長支出費用為全球之首,高達13萬2161美元(約台幣404萬元),其次是阿聯酋,支出9萬9378美元,以及新加坡的7萬零939美元。
據這份「教育的價值」報告,87%的受訪家長都為孩子現階段的教育提供資金幫助,85%的父母計畫為孩子負擔大學費用。許多國家的父母都認為大學教育對孩子未來薪資幫助不大,其中以台灣父母72%的比例最高,各國平均為42%。
學生貸款外,僅有15%的學生為高中後教育自行承擔所有費用,同時有16%的學生通過申請國家或州提供的各類獎學金或贊助金支付費用;另外還有8%的人從就讀的大學獲取資金支持。
HSBC財務管理主任南恩說:「在當今競爭極其激烈的全球就業市場,年輕人的教育從未如此重要過。全世界的家長都尊重這一現實,並且願意為幫助子女獲得最好的人生開端而投資時間和金錢。」
大部分父母在考慮子女應該學習哪個專業時,都表現出明顯的野心。醫學、商學、管理學、金融以及建築學是最受歡迎的專業,其中有13%的家長建議子女學醫,11%的父母希望孩子學金融,10%的人建議學習建築。
此外,有超過九成(91%)的父母認為子女應該接受大學教育,其中有76%的家長計畫為孩子支付所有費用;另有近八成(78%)的家長認為,孩子取得大學學歷對將來求職時獲得一份全職工作十分重要。


爸媽真辛苦 小孩念到大學要172萬
By 吳慧珍,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日, 2017
父母栽培小孩念到大學估計教育費用要花172萬元,排名居全球第5。圖為大學畢業生在校園留影。(本報資料照片)
英國匯豐控股(HSBC)針對全球15個國家地區進行教育支出調查,結果發現香港父母栽培下一代最不手軟,每名子女從小學到大學畢業,平均花費超過13萬美元(約合台幣400萬)。台灣家長也很捨得投資子女教育,以平均支出5.6萬美元(約合台幣172萬)排名第5。
匯豐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香港父母平均在每位子女身上砸下13萬2161美元的教育支出,在所有受調的15個國家地區中高居第一。
排在2到5名的依序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酋)、新加坡、美國、台灣。6到10名為中國、澳洲、馬來西亞、英國、墨西哥。11到15名為加拿大、印度、印尼、埃及、法國。
匯豐財富管理部門主管努恩(Charlie Nunn)指出:「調查的15個國家地區中,有9個地方家長最大的財務負擔,正是來自子女的教育費,高於房貸、房租及家用支出等其他開銷。」
匯豐訪調全球將近8500位家長,他們至少育有1名23歲以下的在學子女。這些受訪父母被要求估算每年花在孩子學費、教科書、交通、住宿等方面的費用。
匯豐統計出父母教育支出的全球平均值在4.4萬美元(約台幣130萬元),連同台灣在內的前5名國家都超過此平均值。
教育支出的高低通常與念公立校還是私立學校有關,家長將子女送進公立學校就讀的花費,遠比進私校來得少。以香港為例,讓子女念公校的家長平均支出9萬6735美元,子女念私校的花費平均高達21萬1371美元。
調查還發現,亞洲父母對子女前途最樂觀,例如85%的印度父母及78%的中國父母,相信自己兒女的就業前景一片光明。但在法國,只有3成家長有此信心。


學費1年62萬…台大培養國際移動力人才 入學門檻高 | 生活 | 即時 - https://goo.gl/uPkZTA

學費1年62萬…台大培養國際移動力人才 入學門檻高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10-22 10:53聯合報 記者王彩鸝╱即時報導

台大將辦國際學位學程,培養具國際移動力人才。
台大將辦國際學位學程,培養具國際移動力人才。
為了接軌國際,培養具有國際移動力人才,台灣大學投注10億元將開辦國際學士學位學程,招收80名國際學生、40名本地生,全英語授課,本地生入學標準比較國際生,不看學測或指考成績,而是參採SAT等國際學術能力測成績,一年學雜費2萬美金(62萬台幣),明年8月入學。

台大校務會議今天預料會通過「校級國際學士學位學程設畫國際移動力人才育成」計畫,採獨立招生,對象包括全世界的境外生(含外籍生、僑生及港澳生),以及台灣學生;境外招生將配合政府的新南向政策,特別到東協國家招生。

台大教務長郭鴻基表示,國際學位學程與國際接軌,本國生和外國生的入學門檻一樣,都需要英文程度佳、最優秀的高中生,入學考試成績參採國外的SAT、ACT、IB、GEC等,也要檢附托福、雅思等英語能力證明,將成立審查委員會先到先審、擇優錄取。修業四年,大一、大二上博雅教育及跨領域基礎課程,大三上專長主修,從人文與商管、工程與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三個專長擇一當作主修;大四可到國外交換一年,或至產業實習,或做學士論文研究。

「跨文化溝通是國際移動人才必備的能力,」郭鴻基說,將為外籍生規畫四年的密集中文課程,每天上課一小時;也會鼓勵所有學生修選第二外語,包括東協國家語言、法、西、德、日等主流語言。

另外,也要培養溝通技巧,規畫口說、 寫作、創意溝通,讓學生可以精準、順暢、創新地用文字、影音圖像與肢體語言,表達意見、說服他人。

目前國內大學學制一學期18周,修習8-10門課,常淪為「淺碟」學習;台大國際學程學制將與國際接軌,類似quarter制,九周上兩學分,一整年只上六學分,達到「深碗」學習的目的。畢業後授與國際文理學士學位;師資方面則網羅台大本身的名師,也會從國外聘老師。

學雜費一年約2萬美金,郭鴻基說,這是以成本估算,以求自給自足,但會提撥5%學雜費收入作為獎助學金,對於家境清寒的本地生,給予全額或部分獎助學金。招生簡章預計11月出爐,上課地點在徐州路的舊法學院校區。

台灣人花172萬教育費讓孩子小學念到大學/學費1年62萬…台


調查 : 多數台灣民眾以家為先半數收入用以支援家人 : 鉅亨網 : 時事
news.cny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3日, 2018
滙豐集團公布最新調查報告指出,多數台灣民眾仍以家庭為先,認為家人的健康與福祉是未來最重要的事,有超過 7 成台灣受訪者為其家庭成員提供經濟支持,花費平均達其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同時,有 69% 的台灣父母為其子女提供經濟支持,亦有超過一半的子女為其父母提供經濟支持,顯示台灣民眾對家庭的重視。
不過,調查也發現,約每 5 位台灣民眾就有一位(21%)認為自己的財務狀況僅能大致維持每日開銷。其中, 正為其家庭成員提供經濟支持的受訪者對財務的不安全感更深,約每 4 位就有一位(24%)認為自己的財務狀況僅能大致、或甚至完全無法維持自己的每日開銷,或是需靠其他家人與社會的援助才能勉強支應。
對於財務狀況僅能大致維持每日開銷的族群來說,不到 1/4 的台灣受訪者認為自己能在生活上所有的需求中取得平衡(全球平均 43%)。此外,這些財務較為吃緊的台灣民眾對於未來亦相對悲觀,約每 4 位受訪者就有一位(24%) 認為自己未來 3 年的財務狀況可能惡化(全球平均 22%)。
滙豐指出,整體來看,多數正為其家庭成員提供經濟支持台灣受訪者認為,5 種風險事件的發生,對他們的財務狀況會帶來最大的影響,包括自身罹患重大疾病(48%)、伴侶或家人罹患重大疾病(42%)、被裁員(39%)、收入減少(29%)及生活開銷大幅增加(27%)。
雖然台灣民眾把「家」看得非常重要,但對於在經濟上僅能大致維持每日開銷的族群來說更是如此,有高達 63% 的受訪者表示,擁有足夠的錢來照顧自己與家人的健康是最能帶來安全感的事,不但高於全球平均的 43%,也居各市場中調查比例最高。
然而,相較於其他市場而言,有近 5 成的財務狀況較為吃緊的受訪者認為,一旦自己罹患重大疾病或面臨長期失能,其家庭財務狀況將完全失去支應,較全球平均的 31% 高。即使是自認財務狀況維持得宜的族群,也有 21% 的受訪者認為家庭財務將因自己患病或失能而陷入困境,比例亦全球最高(全球 15%),顯見台灣民眾更高程度的倚賴其家庭成員的經濟支援。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在經濟上需支援家人的台灣民眾,仍未針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事件規畫保障。滙豐調查結果顯示,有 50% 的受訪者表示尚未規畫提供定期定額保障的保單 來防止家庭在其患病或失能的風險下維持財務狀況、近 4 成未規畫能提供一次性給付的壽險保單,亦有 37% 仍未規畫重大疾病或癌症相關一次性給付保 單。同時,根據過往經驗,即便是身負房屋貸款的家庭主要經濟支柱,也有超過 1/2 未規畫保障方案以確保家庭的財務穩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