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圖https://www.npm.gov.tw/exh100/fuchun/ch_02_1.html

大圖https://www.npm.gov.tw/exh100/fuchun/ch_03_2.html#t00

富春山居圖-沈周/“明四家”之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gE09kJ

File:富春山居圖(子明卷).jpgFile:富春山居圖(剩山圖).jpgFile: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jpg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黃公望(西元一二六九-一三五四年),富陽人。字子久,號一峰,又號大癡道人,晚號井西道人。山水以董源為宗,為元四大家之冠。 此卷為僧無用所作,於至正七年(一三四七)起草,其年正八十歲。得暇即畫數筆,其中因曾外出旅行,至至正十年(一三五0),尚未完成。本卷筆端變化鼓舞,聖而神矣。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作品,創作於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濃淡乾濕並用,用墨秀潤淡雅,但氣度不凡、極富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獲後世讚譽為「畫中之蘭亭」、「山水畫第一神品」。總長約690公分,畫作非一氣呵成,黃公望在題跋提到這幅畫從至正7年一直畫到至正10年,他會隨身帶著依興致添加筆墨,反覆畫了好幾年,使「富春山居圖」前段和後段不盡相同。
山居圖輾轉史
富春山居圖全圖明末原為董其昌收藏,之後董其昌轉賣給吳之矩,騎縫印是吳之矩蓋的,清初順治年間畫傳給兒子吳問卿。吳問卿過世前,決定把智永的「千字文」和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藏品當作陪葬,這些畫丟到火爐時,姪子吳貞度從火堆搶救「富春山居圖」,但畫卷已經被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原卷首小段經過修補後稱為「剩山圖」橫51.4公分,高31.8公分,佔原畫1/14,後段畫幅較長,稱為「無用師卷」橫636.9公分,高33公分,佔原畫12/14。
無用師卷與剩山圖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浙江省博物館藏《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無用師卷」名稱原由,是因為題跋說明畫給「無用師」,無用師本姓鄭,號無用,是個道士,是黃公望師弟。1746年收藏家安儀周死後家道中落,「無用師卷」被變賣後被清宮收藏。
乾隆皇帝認定1745年收藏的《富春山居圖》「子明卷」為真,在「子明卷」畫卷空白處題寫評語55處並加蓋玉璽,在他出巡時常比對真實風景與畫中風景。「無用師卷」由於不被視為真跡故沒有他的題字,僅有「大臣梁詩正奉勅敬書乾隆御識」文字,因此黃公望在畫中的留白空間得以保留。
「剩山圖」有1669年王廷賓的題跋,說明1650年吳洪裕火燒「富春山居圖」的故事。民國初年曾流落民間,後來被上海吳湖帆收藏,並用篆字提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之前韓葑題「富春一角」,意指現存者只是殘留的一小部分。
子明卷
乾隆皇帝在1745年讀到大臣沈德潛的文集,文中對「富春山居圖」大為稱讚,同年得到「子明卷」,「子明卷」名稱是因為題跋指是畫給「子明隱君」,但尚未考證出實際人員。直到國民政府點收北京故宮文物,由於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曹知白「群峰雪霽」裡有黃公望的題字,證實「無用師卷」才是真跡,但由於子明卷是富春山居圖被燒前所仿摹,故成為了解富春山居圖原作之重要參考。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和「子明卷」今收藏於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剩山圖」今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合璧展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2010年發表談話,以希望《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暗喻海峽兩岸分合使此作聲名大噪。2010年4月中國大陸並發行合體郵票,但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表示並未受予「無用師卷」之版權。
本圖前後兩段分隔361年之後,「剩山圖」與「無用師卷」於2011年6月2日在中華民國(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但合璧亮相的兩幅富春山居圖真跡並不是連接在一起,而是同陳列在長16公尺的櫃子內,右段先擺「剩山圖」,中間是題跋,左段再擺上「無用師卷」,對側則展出臨仿本「子明卷」,為滿足民眾想像,故宮特別將兩幅複製畫連在一起,立於櫃上。在開幕式中,中華文化總會長劉兆玄、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廣達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百里,及中共浙江省省委書記趙洪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等出席。特展分為兩期,第一期2011年6月2日到7月31日,展出剩山圖和無用師卷,並規畫「黃公望的書畫珍蹟」、「富春山居圖臨仿本」、「黃公望的師承與交遊」四個單元。第二期從2011年8月2日到9月5日,分「明清時期黃公望的影響」及「黃公望傳稱作品」單元展出
影視作品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中國山水畫至唐宋時期已相當成熟,並開始出現了山水畫派。到了元代中期,有一位畫家異軍突起,成為淺絳山水的代表人物,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為其晚年代表作。
《富春山居圖》傳世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畫卷表現了富春江沿岸煙波浩渺、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景緻,用筆簡遠飄逸,代表著中國古代文人寫意山水畫的高峰,有“畫中《蘭亭序》”之譽。
原畫主要是描寫浙江富春江帶的山水景色。所畫富春江兩岸峰巒樹木,似初秋景色,幾十個峰,一峰一狀;幾十棵樹,一樹一態,雄秀蒼莽,變化多端。茂林村舍,漁舟小橋,亭台飛泉,令人目不暇接,豐富而自然。畫法有董(源)、巨(然)的溫筆披麻皴,也有乾筆皴擦,用筆簡練,使水墨發揮了極大作用。對以後水墨山水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富春山居圖》豎33厘米、橫636.9厘米。圖卷為紙本水墨畫,畫的是富春江兩岸綺麗的景色,歷時3年完成,時年黃公望82歲。因其用筆熟練老到、不事雕琢、自然天成而為世矚目,可謂“不設色而使墨自具五彩”。
該圖在章法佈局上將五代、北宋全景式的宏敞結構,注入曠遠不羈的情調,又吸引了南宋小景構圖主次分明的特點,使這幅長卷從整體到局部一氣貫通,不在曲折高深處著眼,力求平淡,處處可人。
《富春山居圖》代表了元代山水畫的寫意技巧,也代表了當時文人的審美情趣,它有著富春山水的一般特徵,卻不是真山水的真實複述,它給後人的感覺不是明秀,不是雄偉,而是洗盪清空的飄逸,這正是黃公望晚年出塵脫俗的恬靜心態。歷代將其評以“畫中之蘭亭”之美稱,是我國古代繪畫中的經典之作和稀世珍寶。
此圖歷經千年,為世人留下諸多感人故事。據載,清初時收藏此畫的收藏家吳問卿在彌留之際欲將其火殉,被其侄從火中搶出,獨裝裱,人稱“剩山圖”,現為浙江省博物館收藏。另外一大段則一直深藏於清宮中,後被運往台灣。諸多年來,兩岸畫家和有識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破鏡重圓”,重新拼合此畫。
如今,在海峽兩岸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這一夙願終於得以實現。華寶齋經過多年努力,採用獨特的製版工藝和石印工藝,在手工宣紙上,按原作大小成功影印此畫。影印畫卷總長10.28米,寬0.334米,據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鮑復興、台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秦孝儀等專家認定,他保留了原作的風貌和韻味,達到逼真的效果,並獲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確認,使人們欣賞到這一因歷史原因殘缺不全的名畫之全面,也體現了弘揚民族文化和對兩岸統一的美好祝愿。

《富春山居圖》代表了元代山水畫的寫意技巧,也代表了當時文人的審美情趣,它有著富春山水的一般特徵,卻不是真山水的真實複述,它給後人的感覺不是明秀,不是雄偉,而是洗盪清空的飄逸,歷代將其評以“畫中之蘭亭”之美稱,是我國古代繪畫中的經典之作和稀世珍寶。影印畫卷總長10.28米,寬0.334米,採用獨特的製版工藝和石印工藝,在手工宣紙上,按原作大小成功影印,保留了原作的風貌和韻味,達到逼真的效果

圖片搜尋結果
電影
《天機:富春山居圖》是根據2011年該圖在台北合璧展覽的事實為基礎而虛構出來的動作片,2011年10月開拍,於2013年6月上映。

File:Fuchun Mountains poster.jpg

--------------------

黃公望(1269~1354)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與剩山圖360年後的合璧,觀後隨筆 (三) @ 不由己齋主人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BSUkmQ

---------------------------

富春山居無用師卷哪裡讚?——構圖與用筆 @ 故宮國寶說三道四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NuQiyR

圖片搜尋結果

富春山居無用師卷哪裡讚?——構圖與用筆
    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後,到故宮參觀有三個展覽廳要排隊,一個是301室的銅器之最毛公鼎,二是放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的302室,再來就是304室的明清雕刻展,現在則多了一個地方,那就是放《剩山圖》與《富春山居無用師卷》的210室。

    過去故宮雖曾舉辦過多次的大型展覽,無論多轟動,二樓的書畫陳列室總是不動如山、人煙稀少,寬敞舒適的展覽空間,待在裡面想看多久就看多久,絕對不會有人來催;但是,自從6/2日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開展以後,二樓的210室整個改觀,參觀人潮絡繹不絕、人山人海,逼得館方不得不設圍籬,拉線讓大家排隊。短短一個月,每天排隊的隊伍最長排到三樓的毛公鼎附近,保守估計,至少要等候四十分鐘才進得去。

    好不容易進到210室後,到底要看什麼?首先右面牆上是《富春山居圖》流傳表,簡單介紹六百多年來這張圖的流傳經過、作者題識和收藏印。接下來就是《剩山圖》了。映入眼簾的是清朝嘉慶年間書法家韓葑(ㄉㄨㄟˋ)在卷首題的「富春一角」四字,開宗明義道出《剩山圖》只是整幅《富春山居圖》的一小部分。緊接著是1930年代書畫家鄭師玄根據清代刻本所畫的「黃公望畫像」。而前隔水右上角是吳湖帆「大癡富春山圖一角人家」細朱文印,印文左方為吳氏篆書「山川渾厚、草木華滋」和「吳湖帆私藏」等題識,然後才是黃公望的剩山圖本身。

    在51.4公分的畫面上,共有三個大的火燒痕跡(如圖)
,其中第二、第三處間還有多處破損,因此實際上只有第一處的兩邊較完整。在這裡可以看到黃公望以「長披麻皴」描繪一座先向右再向左呈S型的正面的山,山上和坡腳還點綴著如礬的石頭,繪畫上稱為「礬頭皴」。畫幅最左邊上方有一方「吳之矩」的半印,可以和《無用師卷》最右邊的那方半印相合,這是明朝吳正志蓋的數方騎縫章之一。

    反觀《無用師卷》,在636.9公分的長卷中,只有前面一小部分被燒了三個小洞,其他將近六公尺的畫面都安然無恙;這是因為中國手卷畫收藏時是自卷尾的軸頭捲起,捲好後為一實心的圓柱型,遇火不是那麼容易著火,所以當吳洪裕將畫丟到火裡陪葬時,吳子文才來得及搶救下來,否則以紙畫成的富春山居圖早就化成灰燼了。

《無用師卷》哪裡讚?
一、構圖佈局
    來到故宮的《無用師卷》前面,抬眼望去,卷首是被燒毀不全的第一段,只剩低矮的丘陵、遠山,散佈在遼闊的江面上。
接著是第二段,畫面下方有屋宇、坡石、雜樹、垂柳,沿著水岸向西佈置,一位點景人物正拄杖過橋,橋後崢嶸主峰盤據整個畫幅,山右中景處幾間屋宇蓋在山凹中;左邊山腳下林中有一樵夫,懸崖左邊是兩座較低緩的賓峰;繼續往左,寬闊的江上漁人垂釣,對岸是綿延的山峰橫迤向左,遠景的遠山越遠越淡,終至隱沒在江中。

    在前述漁人的左方,一棵老松橫臥江上引出第三段。這一段以近景居多,蒼松下,茅亭裡一位士人憑欄觀鵝,在後方江面釣魚的是第五位點景人物。緊接著是空曠的近岸,似有若無的小斧劈皴,告訴我們這是個低矮的岩石平台,中景沙洲水渚上,數叢樹林橫亙在遼闊的江中,兩艘小舟並排,一人策杖自沙洲小橋向右而來,
背後突然一座正面的山峰拔地而起,陡然聳立,幾重遠山向後迤邐,水天相接,為整個畫面畫下完美的休止符。

二、骨法用筆
    欣賞過黃公望布置的富春景致後,請靠近一步,仔細看看黃公望如何以或乾、或濕,有曲有直,長短不一,先淡後濃,變化萬千的披麻皴法,層層疊疊描繪的山石肌理。

    雖然黃公望在他的《寫山水訣》筆記中曾提到「作畫用墨最難」。不過,在《無用師卷》中,我們看到的卻是五色俱全,乾爽明淨的富春秋色。原因是他先以淡墨勾、皴、擦出全圖景色,然後再在重要的地方加上濃墨醒提,分出前後,就算畫中的樹也是小樹、大樹疏繁相間,向背濃淡各不相犯。
如此「筆端變化鼓舞」的一幅畫才被明代鄒之麟比擬為「右軍之蘭亭」,稱譽黃公望是畫中之右軍。董其昌也說:「此卷規摹董巨。天真爛熳。復極精能。展之得三丈許。應接不暇。是子久生平最得意筆。」

「吾用師卷」、「子明卷」孰真孰假?
    至正七年(1347)黃公望在南樓起稿富春山居圖後,雖然雲遊在外,只要有空便拿出來東畫一些,西添幾筆,興之所至,逐旋填剳,「天真爛熳」、筆斷意連的寫意筆劃不知不覺便呈現於畫中,所以畫裡有好多重複、隨興添加的筆跡,這些是臨仿時最難的部分,難怪沈周背臨的《山居圖》除了景致佈置大致相似外,其他完全是自己筆意。而後人仿製的《子明卷》,甚至明朝張宏的臨本,因為是學人家的,不但刻意免去重複的底層,
用筆也顯單調刻版,
兩相對照,優劣立現。

    仔細分析過富春山居圖的構圖與筆法後,現在不仿選一首歌,砌一壺茶,搭上小船,輕鬆的跟著黃公望一起暢遊他「興之所至。不覺亹亹。布置如許。逐旋填剳」的心目中恬靜、愜意的富春景致。

以下是故宮山水合璧特展網頁,點進去可以看到完整的《無用師卷》放大圖
http://www.npm.gov.tw/exh100/fuchun/ch_02.html

Ps. 《無用師卷》與《剩山圖》只展到七月卅一日,八月二日起將展出明清時期受黃公望影響的董其昌、藍瑛與清初四王等畫家的作品。想看這兩幅畫,手腳要快,否則撲了個空,未免掃興。

看展小撇步:每天早上八點半至八點五十分是人潮最少的時段,幾乎不用排隊,這時可以自己先到210室欣賞,然後再到一樓登記十點的山水合璧特展導覽。上班族也可利用週六晚上六點半的免費時段,不過最好六點半準時進場,一過七點,又要大排長龍了。但是以昨天7/2日的個人經驗,六點半不到,已有兩三百人在一樓入口處等候入場,雖然進場後直衝二樓210室,還是排了半個鐘頭才看到《富春山居圖》。

-----------------------------------

六百六十年前的畫作,三百六十年前因故分離,今日在台灣故宮終於「合璧」,可說是千載難逢的緣分,該如何賞析這幅傳奇?

這是近來台灣轟動的一件大事,元朝大畫家黃公望作品「富春山居圖」(簡稱富),經歷三百多年分離後,在台灣的故宮合璧。這畫的合璧,藝術評論家蔣勳說,以前做夢都不敢想。
四十年前,蔣勳就在師輩的帶領下,在台北故宮「把玩」過「富」畫後段(佔整幅畫八分之七,六三九.九公分,由故宮珍藏的「無用師卷」)。而此次浙江博物館出借此畫的前八分之一的「剩山圖」(五一.四公分),讓畫結合,讓包括蔣勳在內的許多藝術家得以圓夢。
而這場結合只有兩個月(六月二日至七月三十一日)短短的六十天,又要再分開。
這幅畫究竟為何精彩?該怎麼欣賞?研究這畫四十年的蔣勳已出了書,並也為我們做了導讀。
黃公望生於西元一二六九年,他是元四大家之首,中年後跟著趙孟頫學畫。晚年他落腳錢塘江上游的富春江畔,行走與飄遊。
「富」畫他八十二歲時落款,當時是庚寅年。有趣的是,這張畫在三六○年前的庚寅年被燒成兩段;而去年兩岸決定合璧,也是庚寅,所以,這幅畫歷經三次的庚寅,又短暫重逢。
「富春山居圖」在元朝後,成為每一個大畫家都要臨摹的範本,包括明朝書法家、收藏家董其昌看到這幅畫也說,「吾師乎!吾師乎!」
蔣勳認為,黃公望應被放到世界美術史。原因是他畫中留白的處理,及線、點的處理,極具現代性。
這幅畫在黃公望去世後,於人間流傳。畫在不同人手中,有的待了十年、有的二十年。有人為它傾家蕩產、亡命喪家,各種故事都發生,增添了它的傳奇。
特別是畫曾在明朝末年,落在一位名叫吳問卿的人手中,他把這張畫當命,但到了明朝亡國,他光著腳拿著畫逃難逃到山裡去。一六五○庚寅年冬天,吳問卿臨終時決定讓畫陪葬,要他的姪子燒起火,把畫丟在火中。他的姪子趁他不注意救出來了,另外丟了一幅畫進去。
所以,若仔細看,在台北的畫,高度三十三點多公分,而前段的「剩山圖」高度三十一公分,上下是燒過的。
在看這幅畫時,蔣勳給幾個建議與提點:
萬頭鑽動,先看卷末跋尾
這個跋尾自述是一個紀錄,紀載著他作畫的時間與心情。黃公望是個神童,但曾在中年入獄,晚年卜卦為生,跋尾彷彿是他為這張畫算的一卜卦。
這裡面提到「至正七年,僕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無用師就是他的師弟鄭樗,道號「無用」,跟在他身邊的鄭樗,三、四年都看著黃公望的創作,深怕畫成後,有人會「巧取豪奪」,霸佔此畫,因此要求師兄在卷末落款,明指定畫給無用師。
蔣勳說,黃公望似乎知道,這畫六百年間如何被巧取豪奪,在結尾說了一句感慨的話,「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這是一個老畫家八十二歲被師弟逼著落款時心裡最深的感慨。希望看這張畫的人,也能「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
東西美學的差別
蔣勳也要我們看此畫時,能體會東西美學的不同。
黃公望第一張畫,落款的是七十三歲,這點跟梵谷完全不一樣。梵谷三十歲又割耳朵又住精神病院自殺。黃公望十二歲得意過、四十六歲坐牢,後來在街頭幫人算命,看到所有人憂苦的面容,才能在晚年靜靜飄逸地回顧一生。
放大局部看
這張畫裡特別是有許多季節的變化。蔣勳建議大家,一定要解脫西方風景畫定點看的概念。
這幅畫裡,或遠或近或快或慢,可以看到一條河流的全貌,還有很多時序,瀏覽時可以退遠,看到春夏,有時又看到秋天景色,至是山澗、是水流。
畫裡還有八個很小的人,裡面有五個人非常容易找到,其他不易尋找。蔣勳比較法國畫拿破崙跨越阿爾卑斯山,阿爾卑斯山是在人的胯下,是歌頌人的偉大和英雄性,山水一定是被壓在下面;但元朝亡國之後,發現人不過是渺滄海之一粟。黃公望八十二歲的時候,元朝已經快要滅亡,強勢的蒙古正在走下坡,他突然覺得當年宋朝滅亡的痛苦可以平等視之。
所以,黃公望的畫裡,這些人沒有五官;人不過是來過就走,如同我們在宇宙中來去,宇宙還是宇宙。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3211#sthash.vQlTA8Wa.dpuf

-----------------------------------------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書畫,畫家黃公望為鄭樗(無用師)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之一。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較長的後段稱《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在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先生的決定下,《富春山居圖》2011年6月在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展出。
元代畫家黃公望 (1269--1354),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常熟(今屬江蘇)人。擅長畫山水,多描寫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淺絳風格為主,與吳鎮,王蒙,倪瓚並稱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訪司一名書吏,因上司貪污案受牽連,被誣入獄。出獄後改號“大癡”,從此信奉道教,雲遊四方,以詩畫自娛,並曾賣卜為生。他學畫生涯起步較晚。然由於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繪山水,必親臨體察,畫上千丘萬壑,奇譎深妙。其筆法初學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後受趙孟頫熏陶,善用濕筆披麻皴,為明清畫人大力推崇,成為“元四家”(王蒙、倪瓚、吳鎮)中最負眾望的大畫家。此外,畫作之餘,留有著述,如《寫山水訣》、《論畫山水》等,皆為後
創作背景編輯
《富春山居圖》,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
雖黃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陽市境內,但畫卷內容對比寬敞平坦的"富陽江"和山峰峻奇峽谷雄偉的"桐廬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的景色.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82歲時為無用師所繪,用三、四年時間才畫成,畫面表現出秀潤淡雅的風貌,氣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是黃公望的代表作。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圖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每天不思茶飯的觀賞臨摹。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幸被吳洪裕的侄子及時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稱“ 剩山圖 ”;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乾隆年間,一幅富春山居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圖被徵入宮,乾隆皇帝愛不釋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圖進入清宮。前者稱“子明卷”是後人偽造;後者是“無用師卷”,這才是黃公望的真跡。但乾隆皇帝認定“子明卷”為真,並在假畫上加蓋玉璽,並和大臣在留白處賦詩題詞,將真跡當贗品處理。直到近代學者翻案,認為是乾隆皇帝搞錯了。從而保住了一個完整的無用師卷。
《富春山居圖》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嚐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出名時,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載,終於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佈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錶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此畫卷為六接的紙本,即是由六張紙連成的畫卷.黃公望(字子久)為元代最負盛名的畫師,在畫史上的影響頗大。他在《山水訣》中,明確提到模寫。他說:“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於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當屬《富春山居圖》。為了創作《富春山居圖》,他在“領略江山釣灘之勝”時,“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輟即模記”。此畫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年),此時子久年近八旬,畫中所題文字表明,他為完成此畫而潛心觀察、揣摩費時三四年。張庚在《圖畫精意識》中記載了董其昌對此畫的讚譽,“子久畫冠元四家 ……如富春山卷,其神韻超逸,體備眾法,脫化渾融,不落畦徑。”
歷史傳承編輯
幾度易手
《富春山居圖》,高一尺餘,長約二丈。此圖展現了富春江一帶景色:富春江兩岸峰巒坡石,似秋初景色,樹木蒼蒼,疏密有致地生於山間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漁舟、小橋等散落其間。董其昌稱道,“展之得三丈許,應接不暇。”確給人咫尺千里之感。這樣的山水畫,無論佈局、筆墨,還是以意使法的運用上,皆使觀者不能不嘆為觀止。正如惲南田所說,“所作平沙禿峰為之,極蒼莽之致。”董其昌還曾說,他在長安看這畫時,竟覺得“心脾俱暢”。
1350年黃公望將此圖題款送給無用上人。《富春山居圖》便有了第一位藏主,從此開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坎坷歷程。此畫作成之初,無用上人就“顧慮有巧取豪奪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間沈周藏此圖時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請人在此圖上題字,卻被這人兒子藏匿而失。後來此圖又出現在市上高價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難於計較又無力購買,只得背臨一卷以慰情思。之後又經樊舜、談志伊、董其昌、吳正誌之手。
清順治年間,吳氏子弟,宜興收藏家吳洪裕得之後更是珍愛之極。惲南田《甌香館畫跋》中記:吳洪裕於“國變時”置其家藏於不顧,惟獨隨身帶了《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逃難。
焚畫殉葬
那是清順治七年(1650),江南宜興吳府,臥病在床的吳洪裕到了彌留之際,氣如游絲的他死死盯著枕頭邊的寶匣,家人明白了,老爺臨死前還念念不忘那幅心愛的山水畫。有人取出畫,展開在他面前,吳洪裕的眼角滾落出兩行渾濁的淚,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個字:燒。說完,慢慢閉上了眼睛。在場的人都驚呆了,老爺這是要焚畫殉葬呀!要被燒掉的畫就是國寶文物《富春山居圖》。因為太珍愛此捲了,所以囑家人準備把它付之一炬“焚以為殉”用來殉葬。
“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跡》,自己親視其焚盡。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圖》,當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還臥內。”
這幅在吳府裡已經傳承了三代人,被吳家老少視為傳家寶的《富春山居圖》,在眾目睽睽之下被丟入火中,火苗一閃,畫被點燃了!
就在國畫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從人群裡猛地竄出一個人,“疾趨焚所”,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起紅爐而出之”,愣是把畫搶救了出來,他就是吳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吳靜庵(字子文)。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用偷梁換柱的辦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圖》。
畫雖然被救下來了,卻在中間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一大一小兩段,此畫起首一段已燒去,所倖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從此,稀世國寶《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
1652年,吳家子弟吳寄谷得到後,將此損卷燒焦部分細心揭下,重新接拼後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幾乎看不出是經剪裁後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於是,人們就把這一部分稱做《剩山圖》。而保留了原畫主體內容的另外一段,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後來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值此,原《富春山居圖》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短兩部分,身首各異。
臨摹版本
其時,除了吳洪裕收藏的《富春山居圖》外,當時還有另一幅《富春山居圖》流傳在世。那即是明朝畫家張宏《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這幅畫是學術界公認的最接近原作的版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1]
張宏,明代畫家,生於1577年,字君度,號鶴澗,江蘇蘇州人。他擅長山水畫,重視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丘壑深邃。畫
張宏臨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張宏臨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石面皴染結合是他繪畫的特色。寫意人物,神情具視,構圖疏密得宜。張宏是明末吳門畫壇的中堅人物,吳中學者尊崇之。從張宏的《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中亦能看出他高超的畫技,筆墨疏朗,氣韻貫通。值得一提的是,張宏在臨仿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時,該圖還是完整的畫作,尚未被焚,所以後世將張宏這幅《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看作是研究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重要版本。[2]
說到第三幅《富春山居圖》,就不能不提到明代著名書畫家沈周。
沈周,明代畫家,生於1427年,字啟南,號石田翁,江蘇蘇州人。他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他書法師黃庭堅,繪畫造詣尤深,兼工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以山水和花鳥成就突出。在繪畫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後來博取眾長,出入於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的水墨淺絳體系。沈周的繪畫,技藝全面,功力渾樸,在師法宋元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發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花鳥畫的表現技法,成為吳門畫派的領袖。所作山水畫,有的是描寫高山大川,表現傳統山水畫的三遠之景。而大多數作品則是描寫南方山水及園林景物,表現了當時文人生活的幽閒意趣。[3]
明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傳到沈周手裡。自從得到這件寶貝,沈周就愛不釋手,把它掛在牆上,反复欣賞、臨摹,看著看著,就看出了點問題:畫上沒有名人題跋。一時的非分想法讓沈周沖昏了頭,他根本沒有想到,像這樣的珍寶藏都要藏在最隱蔽的地方,怎麼能大張旗鼓地張揚呢?果不其然,當沈周把畫交給一位朋友題跋時,就出了事。那位朋友的兒子,見畫畫得這麼好就產生了歹念,把畫偷偷賣掉,還愣說畫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沈周在畫攤上見到了被賣掉的《富春山居圖》,興奮異常,連忙跑回家籌錢買畫。當他籌集到錢,返回畫攤時,畫已經被人買走了。沈周搥胸頓足,放聲大哭,可是後悔已經晚矣。千辛萬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圖》,如今只剩下留在頭腦中的記憶了。沈周愣是憑藉著記憶,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圖》。
被沈周丟失的真跡《富春山居圖》猶如石沉大海,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沒有消息。後來,它又出現了,被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賣給了吳洪裕的爺爺吳正志。吳洪裕繼承了《富春山居圖》,這才出現了臨終留下焚畫殉葬的遺囑,吳子文火中救畫的一幕。由於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太出名了,明清畫家都爭相臨摹,除了沈周的那幅《富春山居圖》外,現在有籍可查的臨摹本還有十餘幅。這些都成為《富春山居圖》流傳在世的真假畫卷。
《富春山居圖》較好的臨摹本中沈周所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因屬背臨,故董其昌認為“其肖似若過半”;張宏則是在吳問卿家中對著原圖臨摹,其形神更能接近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兩卷因其時原畫尚為完整,故十分寶貴。鄒之麟及“ 虞山畫派 ”王翬的臨摹本,現已流傳海外。
卷本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4張)
重新裝裱後的無用師卷雖然不是原畫全貌,但畫中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得以保留。這幅開創了中國山水畫新風格的傳世鉅作,1652年丹陽張範我轉手泰興季國是收藏,後歷經高士奇、王鴻緒、安岐諸人之手。輾轉經過多人收藏,最終被安岐買到。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圖》被徵入宮,乾隆皇帝見到後愛不釋手,把它珍藏在身邊,不時取出來欣賞,並且在6米長卷的留白處賦詩題詞,加蓋玉璽。沒想到,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圖》。兩幅《富春山居圖》,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兩幅畫實在是太像了,真假難分。
其實,此前弘曆已經得到了那一卷《富春山居圖》,也就是那幅最著名的假《富春山居》,後世稱之為子明卷。子明卷是明末文人臨摹的《富春山居》無用師卷,後人為牟利,將原作者題款去掉,偽造了黃公望題款,並且還偽造了鄒之麟等人的題跋,這一切都把乾隆帝矇騙了。事實上子明卷仿製的漏洞並不難發現。元代書畫上作者題款都是在繪畫內容之後,而子明卷卻將作者題款放在了畫面上方的空白處,這明顯不符合元代書畫的特點。但乾隆帝的書畫鑑賞水平,顯然並不足以看出這些漏洞。這卷後人仿造的《富春山居》子明卷不但被他視為珍寶時時帶在身邊,對此畫大加歎賞,屢屢題贊,甚為喜歡,重要性就猶如伯箂蒔特對男人的重要性一樣。而且真跡無用師卷的出現,也沒讓他推翻自己的錯誤判斷。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子明卷》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子明卷》
第二年,乾隆十一年的冬天,《富春山居》無用師卷來到了弘曆面前。他一邊堅定地宣布無用師卷是贗品,一邊又以不菲的價格將這幅所謂的贗品買下。理由是,這幅畫雖不是真跡,但畫得還不錯。為此他還特意請大臣來,在兩卷《富春山居圖》上題跋留念。來觀畫的大臣無一例外地歌頌了皇帝熱愛藝術、不拘泥真偽的廣闊胸懷,可誰也不敢點破:這幅畫它本來就是真跡。在梁詩正、沈德潛等大臣的附和下認定後者是贗品,編入《石渠寶笈》次等並命梁詩正書貶語於此本上。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慶帝編纂《石渠寶笈》三編,《富春山居圖》始得正名被編入,洗去塵冤。也有一說是:真畫進了宮,乾隆覺得特別沒面子,他在真畫上題字示偽,故意顛倒是非。
不管乾隆帝的鑑定結論何等荒謬,安岐所藏的《富春山居》真跡確實從此進入宮廷。就在這座乾清宮裡,它被靜靜地存放了近200年。20世紀30年代(1933年),故宮重要文物南遷,萬餘箱的珍貴文物分5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文物停放上海期間,徐邦達在庫房裡看到了這兩幅真假《富春山居圖》,經過仔細考證,他發現乾隆御筆題說是假的那張,實際是真的,而乾隆題了很多字說是真的那張卻是假的,推翻了先人的定論,還它一個真實的面目。直到隨其他文物一起南遷。而今,這真偽兩卷《富春山居圖》都存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共同見證著中國書畫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談。
剩山圖
重新裝裱後的《剩山圖》,在康熙八年(1669年)讓與王廷賓,後來就輾轉於諸收藏家之手,長期湮沒無聞。至抗日戰爭時期,為近代畫家吳湖帆所得。畫家吳湖帆曾用古銅器商彝與人換得《剩山圖》殘卷,十分珍惜,從此自稱其居為“大癡富春山圖一角人家”。當時在浙博供職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頗不平靜。他想,這件國寶在民間輾轉流傳,因受條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國家收藏,才是萬全之策。於是數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洽。曉以大義。吳得此名畫,本無意轉讓。但沙先生並不灰心,仍不斷往來滬杭之間,又請出錢鏡塘、謝椎柳等名家從中周旋。吳湖帆被沙老的至誠之心感動,終於同意割愛。1956年,畫的前段來到浙江博物館。成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
兩岸交流編輯
民間的接觸1993年中秋之夜,上海電視台曾與台灣的“華視”聯合舉辦中秋晚會,把這件傳世名作採用現代技術,在電視屏幕上給拼接起來了。引1999年7月“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圓合活動”在當年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原創作地——風景秀麗的富春江畔舉行,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教授孔仲起、台灣中華藝文交流協會會長史元欽、台灣著名國畫家李奇茂等30多位海峽兩岸著名書畫家聯手臨摹了《富春山居圖》長卷。
合展交涉
新中國成立以後,浙江曾通過各種渠道和台灣溝通,希望兩岸《富春山居圖》能合璧展出,但沒有得到反饋。引2005年,《富春山居圖》合璧一事出現轉機。鳳凰衛視劉長樂總裁曾幾次到台灣努力促成這件事情,也得到了台灣方面的反饋:浙江省博物館剩山圖先去台灣展覽,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無用師卷來大陸展覽的事先不談。楊建新當時表態,希望實現兩岸《富春山居圖》的交流,有來有往。浙江博物館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去台灣展覽沒有任何問題,但希望台灣方面承諾適當的時候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能赴大陸和浙江省博物館的《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引2009年,兩岸故宮博物院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合辦“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這是兩岸故宮博物院60年來第一次合展,其中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有37件,包括多幅表現清宮生活的珍貴畫像。在這個背景下,台灣方面多次託人帶口信或者書面來信,他們準備辦一個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希望能藉浙江省博物館的《剩山圖》展出。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楊建新態度依舊:浙江方面過去沒問題,現在和未來都沒問題,但是希望能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實現雙向交流,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在未來也能赴大陸展覽。引其後浙江接到了台灣來函,希望大陸能通過法律免扣押文物法,不扣留在大陸展覽的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並表示,台北故宮博物院有70件文物內定為“限展國寶”,是從來不能出館的,包括《富春山居圖》。“言下之意就是你哪怕通過了免扣押文物法,《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也不能到大陸展覽。”楊建新這樣認為。浙江在回函中希望兩岸的交流能相互持久。台灣的同胞渴望看到合璧的《富春山居圖》,大陸的同胞更是翹首以待。兩岸同胞都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人。兩岸同胞有資格、也有權利共享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現實的條件下大陸專門通過司法免扣押文物條款是不現實的。以此為前提,等於排除了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物到大陸展出的可能;其次,大陸的海關法律裡面已經有這樣的條款,所有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區)經海關批准暫時進口的貨物(包括文物)必須在海關如數清點清楚,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交流任務,並且如數運出海關,一件都不能留下。如果留了一件,就要予以處罰,所以不存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富春山居圖》赴大陸展覽被扣押的情況。引2009年台北故宮博物院藝術委員會主任林百里曾到杭州商談《富春山居圖》一事,這也是十年來他第一次和台北故宮博物院高層直接面談。“他說有難處,有些事不是台北故宮博物院可以決定的,我說做不了主沒關係,我們一起反映,一起爭取!”楊建新認為兩岸文化交流只有雙向互動,才可能行之長遠。引在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居中斡旋努力之下,浙江的《剩山圖》將在2011年6月到台灣合璧展出。來自浙江的《剩山圖》,和台北故宮另一半的無用師卷,隔了三百年,終於要在今年六月在台合璧聯展,《富春山居圖》終於要以完整面貌重現在世人面前,這也是兩岸繼二零零九年,雍正文物聯展首航成功之後,另一項文壇大盛事,別具歷史意涵。
總理關心
在2010年3月14日上午的兩會新聞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在回答台灣記者提問時講了一個故事:“元朝有一位畫家叫黃公望,他畫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圖》 ,79歲完成,完成之後不久就去世了。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流失,但現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在杭州市),一半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我希望兩幅畫什麼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引溫總理的話,充滿了對兩岸“血濃於水”同胞情誼的深情寄託。諸多年來,兩岸畫家和有識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破鏡重圓”,重新拼合此畫。台灣多數報紙都重點報導了溫家寶以《富春山居圖》分藏兩岸為例,表達他希望兩幅畫能早日合成一幅畫的願望。我國著名杭州籍青年詩人舒子原以溫總理《畫是如此,人何以堪》為題為《富春山居圖》的合璧創作抒情詩,引起很大反響。《聯合報》的文章說,這寓意著溫家寶期許兩岸早日由分走向合的心願。引再次臨摹畫作2010年3月20日上午,來自海峽兩岸的九位山水畫家在富春江畔將《富春山居圖》臨摹於長卷上,同時還體味古意,試補了原圖的殘缺部分。與此同時,他們發出了希望兩岸《富春山居圖》真跡能夠在這一名畫誕生地浙江富陽合璧展出的邀約。引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郭怡孮、浙江畫院院長孫永、浙江美術館館長馬鋒輝等6位大陸畫家和台灣藝術大學的蔡友、林進忠、林錦濤3位畫家共同完成了15米長的圓卷《富春山居圖》,並補上了殘缺的畫面。在圓卷儀式上,著名花鳥畫家何水法代表在場的兩岸畫家,發出了希望在富陽合璧《富春山居圖》的邀約書。邀約書說,《富春山居圖》問世已有660年,燒成兩段則有360週年,分藏海峽兩岸也有60年,希望“剩山圖”和“無用師卷”能夠回到誕生地合璧展出。
兩岸合展
台北故宮博物院與浙江博物館等方面合作,決定在2011年將推出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這其中就包含了海峽兩岸收藏的《富春山居圖》。[4] 2011年1月16日浙台雙方在浙江富陽富春山居度假村簽署富春山居圖特展備忘錄。
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說,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故事,這幅畫分開360多年後,各自說故事,將藉著這個展覽呈現黃公望的人生哲學和藝術成就。至於兩畫有沒有可能藉展大陸?週功鑫表示,十分樂見兩岸能夠在相關法規上取得突破。此次展覽預定2011年6月到9月舉行,台北故宮方面表示,除了《富春山居圖》,台北故宮仍在和南京博物館、雲南博物館商借黃公望的作品,保險金額目前正在估算中。[4] 分藏在海峽兩岸的《富春山居圖》邁開了“圓合”第一步。2011年5月11日下午,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赴台前的點交啟運儀式舉行。《剩山圖》將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先送往北京,再由台灣廣達文教基金會移交台北故宮博物院。
據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介紹,《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將於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在北京移交。6月9日,浙江博物館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將在台北聯合舉辦“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實現“圓合”。
媒體記者觀看《剩山圖》點驗的全過程
媒體記者觀看《剩山圖》點驗的全過程
浙江省博物館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將於2011年6月9日至9月25日,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展覽前兩個月,《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將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在展廳裡重點展示,同展同收。
《富春山居圖》是“元季四大家”之冠黃公望79歲時為無用師所作。全卷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為中國水墨山水的扛鼎之作。《富春山居圖》在數百年流傳中飽經滄桑,因遭火殉斷為一大一小兩段。後幾經輾轉,長0.51米、題跋6米多的前半卷《剩山圖》存於浙江省博物館,長6.4米的後半卷《無用師卷》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據介紹,《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自1956年到浙江省博物館以來55年間,原作只展出兩次。而在2011年的6月2號,則會在台灣,將《剩山圖》以及《無用師卷》合併,向各界人士展出。
團聚之路
《富春山居圖》命運多舛。畫卷是元代大家黃公望為摯友無用師所繪。後幾經輾轉到明朝末年,傳至收藏家吳洪裕手中,他痴迷到決定死前焚圖殉葬,是其侄子火中取畫,才救下這幅絕世佳品。
但這一焚,本由8張畫紙連成、全長848厘米的作品,變成一長一短兩段。前段較短,因畫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為《剩山圖》,流落民間;後段畫幅較長,現通稱為《無用師卷》,後被清廷收藏。
然而,逃過死別,《富春山居圖》再陷生離。為避日軍戰火浩劫,《無用師卷》被列入當年故宮文物南遷名錄,後輾轉至台灣,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而《剩山圖》也在幾經流沛後,於1956年入駐浙江省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
從此,杭州,台北,600歲佳作隔海相望。2006年,浙江省博物館開始多方溝通聯繫,希望促成雙畫合璧。
去年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時,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回答台灣記者提問時,引用到了這段往事:“我希望兩幅畫什麼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
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牽頭,兩岸達成合作意向,《富春山居圖》合璧後,估價達1000億元人民幣以上。“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該中心主任王軍回顧洽談經歷時感慨:“兩岸的認識是一樣的,溝通中更多的是理解與支持。”
畫卷點校
2011年5月18日中午,《剩山圖》完成了最後一項離境準備,《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展品點交儀式在京舉辦。
“幾天前,《剩山圖》 第一次離開浙江省博物館,未來幾天內,它將第一次離開大陸,奔赴台北。”儀式開始前,王軍和工作人員一直站在採訪區,但無論接受采訪或是沉默不語,他們的視線一直沒有離開一扇灰色的厚重大門。隔著警戒線,記者看到門內,數名戴著口罩的工作人員正在為點校做最後準備。
點校,是指每次文物出庫時,相關責任人要和保管文物的庫房做的交接儀式。“畫上的摺痕、霉點、污跡都要一一記錄下來。當文物回庫時,再進行點校,確認是否受損等。”台北故宮副院長馮明珠說。
12時46分,點校正式開始。除了台北故宮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工作人員可以進入灰色門內外,其餘人只能屏住呼吸,緊緊盯住實況轉播的屏幕。
“富春一角”的引首緩緩展開時,閃光燈頻閃。馮明珠身子微探向屏幕,不住地說:“很羨慕點校員可以如此近距離地接觸名作,我已經開始期待在台北隔著展櫃細品這幅作品。”大約5分鐘後,畫面依然定格在此,工作人員不時用數碼相機拍攝著細部。據知情人透露,總長度51.4厘米的《剩山圖》此次點校持續時間至少3個小時。
畫卷投保
為了即將的旅行,浙江省博物館為《剩山圖》定制了運輸箱,箱子上加裝保險鎖並貼上封條,由專人保管專人押運,並投保15億元人民幣保險。由於是赴台灣的兄弟博物館展出,為了兩岸的互信與團結,調低投保價格至15億元人民幣。“這是無價之寶”,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楊建新認為投保15億元並不代表《剩山圖》本身的價值,目前《剩山圖》估價在500億元人民幣以上,它的價值則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即使是旅途中,《剩山圖》也必須恆溫恆濕保存。”王軍透露,展出時要求則更苛刻,溫度控制在20℃至24℃之間,濕度要在58度至63度之間。
另外,一同登上旅途的還有11件大陸文物。王軍介紹,這次《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的展品為83件,其中大陸提供的12件展品除浙江省博物館館藏的《剩山圖》等3件外,還有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4件、上海博物館館藏的2件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館、雲南省博物館館藏的各1件作品,這些展品全都與黃公望或《富春山居圖》相關。
畫卷鑑定
目前,《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均是各自獨立畫軸,其中《剩山圖》在明朝時期曾經進行過重新裝裱,邊緣火燒痕跡被剪裁掉了,所以略窄;《無用師卷》的畫作部分則已經被題跋、著錄等後世添加包圍在捲軸中部。因此在同一個展櫃中展出時,如果觀眾細看可以發現,兩幅作品的色澤等方面會有差別。六個曾經被火燒傷的痕跡,成為兩件畫作的“親緣鑑定”。
“六個火燒洞中,前兩個都在《剩山圖》上,第三個則是一半在《剩山圖》上,一半在《無用師卷》上,第四個到第六個洞都在《無用師卷》上。”台北故宮書畫部負責人何傳馨用手比劃著解釋,為了實現最大限度的合璧,我們將這幅畫放置在一個略微傾斜的展台上,觀眾可以同時看到展櫃中的兩幅作品和背景牆上復原的完整版。
目前,這幅已經分割361年的中國山水畫“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圖》展位已經確定—台北故宮第2110號陳列室。“作為最重要的一件展品,這幅圖將被擺放在展廳進門的顯要位置。”同時,展廳內還將通過3D技術,再現黃公望和這幅作品的傳奇。
預計參觀人數突破70萬人
除了這幅作品,此次大陸參展的展品幾乎件件有故事。比如故宮博物院藏的一幅明代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就曾被乾隆鑑定為真跡,並在畫上加蓋玉璽,和大臣在留白處賦詩題詞,反而將真跡當贗品處理。直到近代學者才翻案,辨明真偽。
馮明珠介紹,《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將持續4個月。展覽分成兩期,第一期從6月1日至7月底。第二期是8月到9月初。《富春山居圖》合璧展覽在第一期中展出,揭開兩岸文化交流新篇章。[5]
抵台檢測
據台灣《旺報》報導,深受兩岸矚目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6月2日將在台北故宮登場,包括《剩山圖》等12件借自浙江省博物館的文物,目前已運抵台北故宮,同時完成文物檢測手續。
台北故宮表示,依照原訂計劃,檢測手續完成後,將於25日舉行開箱儀式,但有鑑於文物年代久遠,甚為脆弱,在保護的前提下,直到6月1日開展前夕,才會在展場上對外曝光。
台北故宮書畫處處長何傳馨指出,布展工作已經啟動,此次合璧的《無用師》與《剩山圖》將同櫃展出。
據悉,為配合特展,在古文物之外,台北故宮將運用新科技,打造5件數字版的《富春山居圖》。數字版由台北花博夢想館設計團隊之一的“青鳥新媒體藝術”執行,藝術家林俊廷表示,作品包括大型數字互動裝置,《富春山居圖》的數字版複雜度更甚花博夢想館,光是一件作品就動用了42台投影機,希望以數字效果更生動地呈現山水意境,同時充分說明黃公望的技法、師承等。
此次特展展出83件文物,台北故宮71件,大陸借展12件,6月1日開幕儀式,兩岸出席貴賓,包括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台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等。[6]
展出
“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開幕式,將於今天(2011.6.1)上午10時在台北故宮晶華三樓宴會廳舉行。分隔360年之後,浙江省博物館館藏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台北故宮博物院院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終於重相逢。[7]
“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
“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6張)
為呈現黃公望的繪畫師承,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此次特展規劃了6個單元,將分兩期展出。第一期為“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黃公望的書畫珍跡”、“富春山居圖臨仿本”、“黃公望的師承與交遊”4個單元;第二期為“明清時期黃公望的影響”及“黃公望傳稱作品”等單元。
台北故宮書畫處處長、本次展覽策展人何傳鑫告訴人民網記者:“'剩山圖'和'無用師卷'會在台北故宮最主要的書畫展覽室210陳列室展出,在這個陳列室裡面有一個櫃子,大概有1640多公分,剛剛好就是把這兩捲布置在展櫃裡面。不過,兩個手捲不會粘在一起,我們會在背景牆面做大的電子合成輸出圖,顯示這兩卷的合璧情況。”
見證
大陸方面出席的人員有中共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中國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等,台灣方面的人士有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等,香港方面有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等。開幕式結束後,兩岸三地嘉賓會同赴展場,見證歷史時刻。[8]
紀念品編輯
同名郵票
2010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已正式批復同意,將《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首發式放在誕生地富陽舉行。據了解,富陽早在1985年就向國家郵政部門提出申請,要求發行《富春山居圖》郵票,之後又曾分別於1992年、1995年、2002年多次申請。2004年,經國家郵政局批准,以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剩山圖》(《富春山居圖》前半卷)為藍本的“富春山居圖”個性化郵票曾在富陽首發。而此次發行的《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以《富春山居圖》整幅畫卷為藍本,共6枚,全套面值9.30元,郵票規格為60×30毫米。
在2010年3月20日的《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首發式上,不僅有《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放大版)首發揭幕,來自大陸和台灣的畫家也將再次揮毫共作《富春山居圖》,並力爭舉行“剩山圖”和“無用師卷”真跡到富陽圓合的邀約儀式。[9]
純銀紀念磚
2010年,正值《富春山居圖》成畫660週年之際,為重現稀世珍寶,重現“山水第一神圖”——《富春山居圖》傳世風采,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特推出國寶《富春山居圖》純銀紀念磚,首次以純銀紀念磚的形式將國寶畫卷完美“合璧”,完整呈現在世人面前。
2010年,正值《富春山居圖》成畫660週年,有感於國寶《富春山居圖》的傳奇經歷,童友明大師欣然接受邀請,半個世紀多的造幣經驗,一腔國寶情懷盡情釋放到這套國寶《富春山居圖》純銀紀念磚上。
銅雕藝術電話卡
銅雕藝術電話卡
銅雕紀念卡
2011年6月1日,當分藏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在台北首次合璧展出之時,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兩岸文化使者” 朱炳仁先生設計創作的限量珍藏版《富春山居圖》銅雕藝術電話卡也在浙江杭州的“ 朱炳仁銅雕藝術博物館 ”內首發,朱炳仁大師現場簽售,吸引了眾多收藏愛好者的關注。
這套銅雕電話卡以《富春山居圖》整幅畫卷為藍本,套卡採取八連張的形式,其中首枚為“剩山圖”,另7枚為“無用師卷”拼接組合。銅雕卡運用了刻銅藝術、鏤銅藝術將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蘊意於銅片之上,再進行氧化色彩處理,使卡片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和藝術層次感。[10]
高仿合璧版
紀念《富春山居圖》成畫660年
著名書法家劉藝先生親筆題跋珍貴發行
六位國學泰斗題跋
六位國學泰斗題跋
為紀念《富春山居圖》成畫660年,經台北故宮博物院首次以原作授權,中央文史研究館出品,三百年書畫老字號“榮寶齋”按原作1:1完美合璧。中央文史館館長袁行霈及歐陽中石、沈鵬、侯德昌、程毅中、傅熹年、舒乙六位國學泰斗在高仿合璧版《富春山居圖》上珍貴題識。《富春山居圖》融匯古
劉藝題跋
劉藝題跋
今名家的所有墨寶悉數保留,已成為當代書畫藏品中的曠世奇珍。“榮寶齋”按1:1全卷高仿,筆墨的暈染,細若髮絲的線條淋漓盡顯,確保書畫與真蹟的精、氣、神、韻完美一致,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現任中國書協顧問的劉藝先生見到首次合璧的《富春山居圖》時激動不已,即興提筆在卷首題跋“丹青國寶,山水合璧”,十分珍貴。劉藝先生真跡題跋版《富春山居圖》限量發行200套。
鏈接:骨肉分離358年
《富春山居圖》的老家在富陽。元代畫家黃公望79歲時,開始創作《富春山居圖》,終日奔波於富春江兩岸,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82歲時,畫作問世。
1650年,《富春山居圖》到了江蘇宜興人吳洪裕手中,視畫如命的他臨終前決定,讓畫陪伴自己而去。侄兒吳靜庵將畫作從大火中救了出來:開頭的一部分被燒毀,剩下部分成了兩段。兩年後,兩部分被分別裝裱,從此骨肉分離358年。[5]
典藏版
『故宮藝奇典藏』為台北故宮博物院與artkey藝奇文創集團共同推出的數位真跡畫作品牌,旨在弘揚中華文化精髓,讓千古稀世書畫珍寶再現世人,彌補鑑賞家、收藏者以及投資客的往昔遺憾。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最具代表性的書畫作品達5400多件,皆為國家瑰寶,通過『故宮藝奇
浙江省博物館藏《富春山居圖》
浙江省博物館藏《富春山居圖》
典藏』數位真跡作品百分百復原原作,滿足藝術愛好者收藏書畫珍品的願望。數位真跡DGA(Digital Genuine Artwork),為國際上高質量原作複製再現畫作之泛稱,以專利高科技手段進行與原作相同材質及等比例的複制,用肉眼幾乎看不出與原作的差異。DGA通過特殊處理,可保持畫面長久逼真色彩,產品經由特殊表面的防塵處理能直接擦拭。目前國際許多博物館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在無法取得原作的情況下,均以DGA作為館藏作品典藏及展出。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山水合璧特展之際”,故宮藝奇典藏版《富春山居圖》也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商店及專營授權專櫃受到眾多書畫愛好者的追捧。

-------------------

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__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 https://goo.gl/TjVHdT

https://www.npm.gov.tw/exh100/fuchun/ch_02.html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晚年八十歲至八十二歲間的長卷畫作,描繪他遊居富春江一帶的山川風物。畫中沿著江岸,山巒起伏迭宕,林木蒼莽鬱密,景象或幽遠深邃,或清朗開闊。全卷純以水墨寫意,用筆如運毫翰,時而平緩沉靜,時而灑脫縱逸,皴擦渲染,墨色豐富而多變化,上承五代董源、巨然平淡天真之風,下啟明清文人繪畫的傳統。此卷於清初受火燒損,前一紙存起首主山,通稱「剩山圖」,今藏浙江省博物館,分離三百六十年後,首次與藏於本院的後六紙「無用師卷」合璧展出,完整呈現黃公望此一傑作的原貌。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另開新視窗)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由六紙接成,長逾六公尺,第一紙前有殘補痕跡。明末曾經火厄,裁裂前段部份現由浙江省博物館。黃公望在至正七年(1347)偕道友鄭無用回到富春,歷三、四年作成此卷。畫卷筆墨堆疊層出,山石鉤勒皴染變化多樣。全卷山體從渾圓迫近、層疊後偃,平緩坡岸乃至聳峙山峰,具豐富的山水型態。此畫卷不僅是富春的隱居景致,更是黃公望探索自然造化後的理想山水形象。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卷(剩山圖) 浙江省博物館(另開新視窗)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卷(剩山圖) 浙江省博物館

此圖為〈富春山居圖〉起首的一段,1650年因火燒損,後人揭下,另裝為卷,與本卷分離,經歷不同的收藏家,於1956年入藏浙江省博物館。

該段描繪的是雄峙江面的第一座山體,黃公望以溫潤疏秀的長皴描繪渾圓的山體,形容山勢的綿延轉折。山頭布置大小不一的石塊(礬頭),溪谷林木掩映,間以屋舍人家,遠樹沿著山坡高低起伏,以濕潤的墨色臥筆點葉。全幅恰如前隔水吳湖帆所題,呈現出「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之感。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