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圖https://panel.pixnet.cc/blog/article

詳細說明大圖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513/13/1430145_116428788.shtml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

圖片搜尋結果

搗練圖| 書格 - https://goo.gl/0Dww31

《搗練圖》是唐代畫家張萱的作品。這幅長卷式的畫卷上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系唐代仕女畫中取材較為別緻的作品。張萱原作已不復存在,此為宋徽宗摹本,後有清代學者高士奇跋,此卷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搗練”是古代女性最常見的勞作之一,又稱“擣衣”,是古代製作衣服的重要工序之一。“練”是一種生絲製成的絲帛織品,剛剛織成時質地堅硬且發黃,必須經過沸水煮泡和漂白,再用木杵反复捶搗才能溶解帛上的絲膠,使之潔白柔軟。搗好的素練經熨燙平整,最後被裁剪,縫製成衣裳。絲製成絲帛大約在漢代前後,作為新的精煉工藝,搗練法出現。擣衣縫製為御寒,擣衣便多在秋季。

《搗練圖》繪製在細緻平滑的宮絹上,並無作者和摹者的款印,卷首題跋: “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真跡”。另有金章宗用瘦金體題“天水摹張萱搗練圖”。瘦金體由宋徽宗獨創,筆劃勁挺秀麗, 風格獨特。金章宗完顏璟愛好書法,曾在朝中設立書畫院,“凡好書札,悉效宣和(徽宗時年號),字畫尤為逼真”。完顏璟學宋徽宗的字,幾乎可以亂真。從這些題跋上推測,金章宗完顏璟曾經是這幅《搗練圖》的收藏者。

1126年,金兵攻下宋朝都城汴京後,從宋宗室處掠奪了大量書畫文物。這幅曾著錄於《宣和畫譜》的唐畫摹本便是其中之一。金章宗題“天水摹張萱搗練圖”,天水是地名,位於今甘肅境內,是趙氏郡望,所以宋朝也被稱為“天水一朝”。有說法認為這二字指代趙佶。然而縱覽全圖,並沒有“御製”、“御書”等徽宗款識,書法鑑定家徐邦達、楊仁愷則認為此畫應由宋代畫院高手代筆。

《搗練圖》在清代的印記,來自畫中所題“高江邨清吟堂秘藏”,此為清代學者高士奇的印章。高士奇是清代著名學者,學識淵博,善考證,曾為康熙講書釋畫,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由此可見,清代時此畫還在中國境內。(介紹參考)

第一組描繪四個人以木杵搗練的情景;第二組畫兩人,一人坐在地氈上理線,一人坐於凳上縫紉,組成了織線的情景;第三組是幾人熨燙的場景,還有一個年少的女孩,淘氣地從布底下竄來竄去。

畫家採用“散點透視法”進行構圖,把整個搗練的勞動場面分三部分呈現在讀者面前。同時,他不單純圖解勞動的程序步驟,而是注重對勞動場面中流露情緒的細小動作的描繪,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筆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如搗練中的挽袖,縫衣時靈巧的理線,扯練時微微著力的後退,幾個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時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觀看熨練等,使畫面中的人物與場景真實生動,充滿生活情趣。顯然,這是畫家熟悉生活、認真觀察的結果,體現了唐代仕女畫在寫實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

畫家以細勁圓渾、剛柔相濟的墨線勾勒出畫中人物形象,輔以柔和鮮豔的重色,塑造的人物形象端莊豐腴,情態生動,完全符合張萱所畫人物“豐頰肥體”'的特點在技​​法的運用上也與之相差無幾,是人們了解和研究張萱、周昉仕女畫及唐代仕女畫成就的重要參考資料。

此絹本設色畫捲尺寸:37X145.3厘米,圖片尺寸:37504X3120像素。
daoliantu
(預覽圖)

張萱,唐代畫家,長安(今西安)人,開元(713-741)年間可能任過宮廷畫職。以善繪貴族仕女、宮苑鞍馬著稱,在畫史上通常與另一稍後於他的仕女畫家周昉相並提。唐宋畫史著錄上記載張萱的作品計有數十幅,不少還一再被許多畫家摹寫,但出於張萱本人手筆的原作,今已無一遺存。歷史上留下兩件重要的摹本,即傳說是宋徽宗臨摹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捲和《搗練圖》卷。

宋徽宗趙佶,神宗十一子,宋哲宗之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具有相當高的藝術造詣,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書”;在書畫上的花押是一個類似拉長了的“天”字,據說象徵“天下一人”。

1904年起,美國波士頓美術館開始僱用日本研究者擔任東方部顧問。1912年5月,時任波士頓美術館東方部顧問的岡倉天心,從天津大沽口進入中國,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奉命收集中國古代藝術品。此後一個月中,岡倉天心被眾多中國古董商人包圍。他利用“中國日本特別基金”先後收購了《遠山柳塘圖》等古畫和一批珍貴的青銅器,這幅《搗練圖》是購自一位滿清貴族之手,當年8月入藏波士頓美術館。此後《搗練圖》一直存放於該館。

File:Zhang Xuan Huizong.jpg

--------------------------------------

《搗練圖》是中國唐代名畫,是一幅工筆重設色畫,表現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工作場面。系盛唐時的一幅重要的風俗畫,對後世繪畫風格有重大影響,是唐代仕女畫中取材較為別緻的作品,系唐代畫家張萱之作。
此圖描繪了唐代城市婦女在搗練、絡線、熨平、縫製勞動操作時的情景,在長卷式的畫畫上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畫中人物動作凝神自然、細節刻畫生動,使人看出扯絹時用力的微微後退後仰,表現出作者的觀察入微。其線條工細遒勁,設色富麗,其"豐肥體"的人物造型,表現出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
畫作原屬圓明園收藏。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中文名 搗練圖 類 別 中國古畫 作 者張萱 年 代 唐代 材 質 絹本,設色 規 格 縱37厘米橫145.3厘米 文物原屬 原屬圓明園收藏 現收藏地波士頓美術館
《搗練圖》是中國古代仕女畫的重要代表作。是唐代畫家張萱的作品。此圖描繪了唐代城市婦女在搗練、理線、熨平、縫製勞動操作時的情景。畫中人物動作凝神自然、細節刻畫生動,使人看出扯絹時用力的微微後退後仰,表現出作者的觀察入微。其線條工細遒勁,設色富麗,其“豐肥體”的人物造型,表現出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搗練圖》工筆重彩,色彩鮮豔,亦係宋徽宗摹本,流傳有序。
《搗練圖》是1912年由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東方部部長岡蒼天心(日本人)從北京一位貴族手上購買的,並於當年8月正式入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1]
藝術鑑賞
作品繪製於絹上,色彩多使用礦物研磨顏料。在絹上使用礦物重彩,如石青、石綠時往往使色厚而浮於表面,畫者一般使用濕的生宣紙或棉花搓捻成小團,慢慢把顏色“墩”入絹絲紋理之中,多次反复操作,使畫面色彩鮮豔,更加平面化,薄而厚重。這是絹本作畫的優點,也是如今大多傳世工筆劃多繪於絹上的原因之一。[2]
《搗練圖》描繪了從搗練到熨練各種活動中的婦女們的情態,刻畫了不同人物的儀容與性格。表現的是婦女搗練縫衣的場面,人物間的相互關係生動而自然。從事同一活動的人,由於身份、年齡、分工的不同,動作、表情各個不一,並且分別體現了人物的特點。人物形象逼真,刻畫維肖,流暢,設色艷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豐腴的審美情趣,代表了那個時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時代風格。[3]
執絹的婦女身軀稍向後仰,似在微微著力;熨練婦女認真專注的表情,端麗的儀容,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溫厚從容的心情。在絹下好奇地窺視的女孩,以及畏熱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動引人。畫家表現婦女搗練活動,不只是描繪搗練、絡線、織修、熨燙等的活動過程,他既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畫某些富有情趣的細節,使得所反映的內容,更具有生活氣息,人物造型有唐代人物畫的共同特點:臉型豐滿,設色工麗。[3]
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搗練圖》卷是一幅工筆重設色畫,表現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工作場面。“練”是一種絲織品,剛剛織成時質地堅硬,必須經過沸煮、漂白,再用杵搗,才能變得柔軟潔白。
這幅長卷式的畫畫上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第一組描繪四個人以木杵搗練的情景;第二組畫兩人,一人坐在地氈上理線,一人坐於凳上縫紉,組成了織線的情景;第三組是幾人熨燙的場景,還有一個年少的女孩,淘氣地從布底下竄來竄去。
畫家採用“散點透視法”進行構圖,把整個搗練的勞動場面分三部分呈現在讀者面前。同時,他不單純圖解勞動的程序步驟,而是注重對勞動場面中流露情緒的細小動作的描繪,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筆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如搗練中的挽袖,縫衣時靈巧的理線,扯練時微微著力的後退,幾個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時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觀看熨練等,使畫面中的人物與場景真實生動,充滿生活情趣。顯然,這是畫家熟悉生活、認真觀察的結果,體現了唐代仕女畫在寫實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
畫家以細勁圓渾、剛柔相濟的墨線勾勒出畫中人物形象,輔以柔和鮮豔的重色,塑造的人物形象端莊豐腴,情態生動,完全符合張萱所畫人物“豐頰肥體”'的特點在技法的運用上也與之相差無幾,是人們了解和研究張萱、周昉仕女畫及唐代仕女畫成就的重要參考資料。[3]
創作背景
唐代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發展到繁榮昌盛的時代。當時的繪畫興旺鼎盛,產生出近四百名有史可查的優秀畫家,遺留下諸多異彩煥發的藝術傑作。
盛唐,長安是全國的絲織品生產中心,都城內有少府監、織染署、掖庭局等機構,下設官營絲綢作坊。玄宗後期,宮中專為楊貴妃造作錦秀金玉之工就達千人。官府作坊內也有為數不少的奴婢,一些技藝出眾的被分配到掖庭局勞作,所得報酬僅為日常衣食。《搗練圖》中所描繪的勞作景象,真實再現了她們的生活。[2]
在仕女畫發展的早期——漢魏晉時期,畫家筆下的仕女多是秀骨清相,薄衣廣袖。在這一時期繪畫理論著作中稱仕女畫家為“青工綺羅”。到仕女畫發展到中期的唐五代時期,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始有“仕女'”之稱。畫家創作的仕女形像也演變成張萱畫中所描繪的形象,以求更加符合於當朝統治者的審美趣味。在唐代,精工仕女的畫家有張萱、周昉等,張萱是周昉的的老師,其工細妍麗,代表了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但因時代久遠,張萱的繪畫作品多數都散佚無存。現存的《搗練圖》卷、《虢國夫人游春圖》捲和《武后行從圖》雖或為後人摹本,但仍可令人窺見其繪畫技藝之一斑。
盛唐,上至宮廷下至民間都崇尚肥美。張萱筆下女性臉圓而飽滿,體態豐腴健碩,盡顯大唐女性的華貴之美。這些生活優渥的女性神態多惆悵與苦悶,慵懶之態盡顯。[2]
《搗練圖》中女子衣著是盛唐時半露胸式衫裙裝的代表。圖中的成年女性都穿短襦,肩上搭有披帛。衣飾色彩柔和,艷而不俗,朱紅、緋紅、橙黃、草綠等交相輝映。裙薄如蟬翼,以極細的筆觸勾畫出衣裙上織印的花紋,變化豐富。澳門學者、美術史博士陳繼春認為,這種紋樣與日本正倉院法隆寺所收藏的唐代織錦的色澤十分相似。畫中女性皆梳中晚唐流行的高髻,應和了白居易“時世高梳髻”的風姿。[2]
名畫傳承
《搗練圖》繪製在細緻平滑的宮絹上,並無作者和摹者的款印,卷首題跋: “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真跡”。另有金章宗用瘦金體題“天水摹張萱搗練圖”。瘦金體由宋徽宗獨創,筆劃勁挺秀麗,風格獨特。金章宗完顏璟愛好書法,曾在朝中設立書畫院,“凡好書札,悉效宣和(徽宗時年號),字畫尤為逼真”。完顏璟學宋徽宗的字,幾乎可以亂真。從這些題跋上推測,金章宗完顏璟曾經是這幅《搗練圖》的收藏者。[2]
1126年,金兵攻下宋朝都城汴京後,從宋宗室處掠奪了大量書畫文物。這幅曾著錄於《宣和畫譜》的唐畫摹本便是其中之一。金章宗題“天水摹張萱搗練圖”,天水是地名,位於今甘肅境內,是趙氏郡望,所以宋朝也被稱為“天水一朝”。有說法認為這二字指代趙佶。然而縱覽全圖,並沒有“御製”、“御書”等徽宗款識,書法鑑定家徐邦達、楊仁愷則認為此畫應由宋代畫院高手代筆。[2]
明清兩代對《搗練圖》的著錄不多,明人張慎曾在《丹鉛總錄》中寫道:“古人擣衣,兩女子執杵,如舂米然。嘗見六朝人畫《搗衣圖》,其製如此。”文學家沈從文認為,傳世古畫中只有宋代摹本《搗練圖》中出現了豎杵,張慎所說的必然是這幅畫作,只是他將唐畫摹本錯記為六朝。[2]
《搗練圖》在清代的印記,來自畫中所題“高江邨清吟堂秘藏”,此為清代學者高士奇的印章。高士奇是清代著名學者,學識淵博,善考證,曾為康熙講書釋畫,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由此可見,清代時此畫還在中國境內。學者徐繼春曾詳細考證了該畫流入境外的經過:1904年起,美國波士頓博物館開始僱用日本研究者擔任東方部顧問。1912年5月,時任波士頓博物館東方部顧問的岡倉天心,從天津大沽口進入中國,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奉命收集中國古代藝術品。此後一個月中,岡倉天心被眾多中國古董商人包圍。他利用“中國的日本特別基金”先後收購了《遠山柳塘圖》等古畫和一批珍貴的青銅器,這幅《搗練圖》是購自一位滿清貴族之手,當年8月入藏波士頓博物館。此後《搗練圖》一直存放於該館。[2]
畫家簡介
張萱(公元713-755年),唐代畫家,京兆(陝西省西安)人,開元時曾任史館畫直。“善起草”,對亭台、樹木、花鳥、皆窮其妙,尤擅長仕女畫。在《宣和畫譜》所載繪畫作品中,有不少是描繪貴族婦女游春、梳妝、鼓琴、奏樂、橫笛、藏迷、賞雪等悠雅閒散生活場景的畫蹟。畫中的貴族婦女大都具有曲眉豐頰,體態肥碩、服裝頭飾繁縟華麗的突出特點,被稱做“ 綺羅人物 ”。在他之前,以婦女為專題的繪畫不多,專畫婦女現實生活的就更少見,象顧愷之《女史箴圖》一類的畫,大都是和宣揚封建道德戒規相聯繫的。從這一角度看張萱畫現實生活中的婦女題材,有一定進步意義。[4]
相關報導
北宋宋徽宗《搗練圖》是公認的宋代工筆人物畫的代表作,中國古代書畫的稀世珍品,原屬圓明園收藏。遺憾的是,這一畫作在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流失海外。記者昨天獲悉,時隔152年後,它將回國省親,在2012年11月2日上海博物館開幕的"美國藏中國古代書畫珍品展"上亮相,以慶祝上海博物館建館60週年。[5]
這是繼2002年舉辦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2010年舉辦日本中國藏唐宋元繪畫珍品展之後,又一次中國古代繪畫珍品的大薈萃、大檢閱、大展示。上博館長陳燮君將其稱為"上博的第三次書畫國寶展"。[5]
展覽由上博與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合作舉辦。展出的北宋董源《溪岸圖軸》、趙佶《五色鸚鵡圖卷》、黃庭堅《行書張大同卷》、米芾《行書三帖之一》,南宋馬遠《西園雅集圖卷》、夏圭《山水十二景圖卷》、梁楷《澤畔行吟圖扇頁》,元代趙孟頫《蘭竹圖卷》、倪瓚《江渚落風圖軸》、羅稚川《寒林歸鴉圖軸》、顏輝《中山出遊圖卷》等約60件珍品都是在中國書畫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重要書畫。這些中國書畫珍品自元代以來就陸續流向海外,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流傳至今,此次重返故國展示,讓觀眾得以近距離飽覽流散海外的丹青遺珍。[5]

1ad5ad6eddc451dad3b8464db1fd5266d11632cd  File:Чжан Сюань.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е шелка.Бостон МИИ.jpg

-------------------------------------

張萱,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詳,是一位唐朝的宮廷畫家。[1]
生平
他的藝術創作活動主要集中在唐開元、天寶年間(713-755),張萱供奉於內廷,在集賢院中任畫直,司宮廷畫家之職。他以善畫貴族仕女、宮苑鞍馬著稱,他與稍後於他的仕女畫家周昉在畫史上相提並論。他的作品今已無一遺存。歷史上留下兩件重要的摹本:一是傳說宋徽宗臨摹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卷,一是《搗練圖》卷。
張萱的繪畫題材是宮廷里的人物活動,他的人物畫雖限於宮庭內,但展現了較為龐大的場景,這促使他掌握多種畫科的造型手法和表現技巧。張萱以其精湛的畫藝從根本上確立了仕女畫在人物畫中的重要地位。仕女畫多是描繪貴族婦女、宮妃或者其他婦女的宮廷生活情景。張萱所繪的仕女形象與周昉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共性:女性一般都豐肥艷妝,用筆工細,設色勻淨。張萱的仕女畫在人物畫史中影響深遠。

----------------------------

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搜尋結果

張萱/趙佶《搗練圖》_中國傳世名畫工筆重彩人物高清大圖_龍軒美術網 - https://goo.gl/e8UBH2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搗練圖》看古代製作衣服工序「搗衣」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HL7o3Z

《搗練圖》看古代製作衣服工序「搗衣」

 

《搗練圖》是唐代畫家張萱的作品。這幅長卷式的畫卷上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系唐代仕女畫中取材較為別致的作品。張萱原作已不復存在,此為宋徽宗摹本,後有清代學者高士奇跋,此卷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搗練」是古代女性最常見的勞作之一,又稱「搗衣」,是古代製作衣服的重要工序之一。「練」是一種生絲製成的絲帛織品,剛剛織成時質地堅硬且發黃,必須經過沸水煮泡和漂白,再用木杵反覆捶搗才能溶解帛上的絲膠,使之潔白柔軟。搗好的素練經熨燙平整,最後被裁剪,縫製成衣裳。絲製成絲帛大約在漢代前後,作為新的精鍊工藝,搗練法出現。搗衣縫製為禦寒,搗衣便多在秋季。

《搗練圖》繪製在細緻平滑的宮絹上,並無作者和摹者的款印,卷首題跋: 「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真跡」。另有金章宗用瘦金體題「天水摹張萱搗練圖」。瘦金體由宋徽宗獨創,筆畫勁挺秀麗, 風格獨特。金章宗完顏璟愛好書法,曾在朝中設立書畫院,「凡好書札,悉效宣和(徽宗時年號),字畫尤為逼真」。完顏璟學宋徽宗的字,幾乎可以亂真。從這些題跋上推測,金章宗完顏璟曾經是這幅《搗練圖》的收藏者。

 

1126年,金兵攻下宋朝都城汴京後,從宋宗室處掠奪了大量書畫文物。這幅曾著錄於《宣和畫譜》的唐畫摹本便是其中之一。金章宗題「天水摹張萱搗練圖」,天水是地名,位於今甘肅境內,是趙氏郡望,所以宋朝也被稱為「天水一朝」。有說法認為這二字指代趙佶。然而縱覽全圖,並沒有「御製」、「御書」等徽宗款識,書法鑑定家徐邦達、楊仁愷則認為此畫應由宋代畫院高手代筆。

《搗練圖》在清代的印記,來自畫中所題「高江邨清吟堂秘藏」,此為清代學者高士奇的印章。高士奇是清代著名學者,學識淵博,善考證,曾為康熙講書釋畫,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由此可見,清代時此畫還在中國境內。

第一組描繪四個人以木杵搗練的情景;第二組畫兩人,一人坐在地氈上理線,一人坐於凳上縫紉,組成了織線的情景;第三組是幾人熨燙的場景,還有一個年少的女孩,淘氣地從布底下竄來竄去。

 

畫家採用「散點透視法」進行構圖,把整個搗練的勞動場面分三部分呈現在讀者面前。同時,他不單純圖解勞動的程序步驟,而是注重對勞動場面中流露情緒的細小動作的描繪,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筆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如搗練中的挽袖,縫衣時靈巧的理線,扯練時微微著力的後退,幾個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時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觀看熨練等,使畫面中的人物與場景真實生動,充滿生活情趣。顯然,這是畫家熟悉生活、認真觀察的結果,體現了唐代仕女畫在寫實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

畫家以細勁圓渾、剛柔相濟的墨線勾勒出畫中人物形象,輔以柔和鮮艷的重色,塑造的人物形象端莊豐腴,情態生動,完全符合張萱所畫人物「豐頰肥體」』的特點在技法的運用上也與之相差無幾,是人們了解和研究張萱、周昉仕女畫及唐代仕女畫成就的重要參考資料。

張萱,唐代畫家,長安(今西安)人,開元(713-741)年間可能任過宮廷畫職。以善繪貴族仕女、宮苑鞍馬著稱,在畫史上通常與另一稍後於他的仕女畫家周昉相併提。唐宋畫史著錄上記載張萱的作品計有數十幅,不少還一再被許多畫家摹寫,但出於張萱本人手筆的原作,今已無一遺存。歷史上留下兩件重要的摹本,即傳說是宋徽宗臨摹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卷和《搗練圖》卷。

宋徽宗趙佶,宋神宗十一子,宋哲宗之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具有相當高的藝術造詣,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書」;在書畫上的花押是一個類似拉長了的「天」字,據說象徵「天下一人」。

1904年起,美國波士頓美術館開始雇用日本研究者擔任東方部顧問。1912年5月,時任波士頓美術館東方部顧問的岡倉天心,從天津大沽口進入中國, 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奉命收集中國古代藝術品。此後一個月中,岡倉天心被眾多中國古董商人包圍。他利用「中國日本特別基金」先後收購了《遠山柳塘圖》等古畫和一批珍貴的青銅器,這幅《搗練圖》是購自一位滿清貴族之手,當年8月入藏波士頓美術館。此後《搗練圖》一直存放於該館。


-----------------------------

《搗練圖》中國古代仕女畫的重要代表作- 松隱居主的日誌- 網易博客 - https://goo.gl/UUxG13
502、搗練圖- yangli.1946 - yangli.1946的博客

 


502、搗練圖- yangli.1946 - yangli.1946的博客

 

502、搗練圖- yangli.1946 - yangli.1946的博客 


502、搗練圖- yangli.1946 - yangli.1946的博客502、搗練圖- yangli.1946 - yangli.1946的博客502、搗練圖- yangli.1946 - yangli.1946的博客

 


502、搗練圖- yangli.1946 - yangli.1946的博客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