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國寶檔案》 20120102 南都繁會圖卷_國寶檔案_視頻_央視網 - https://goo.gl/qRg3nb

影片----http://tv.cntv.cn/video/C14121/44973b8bf5964effbdbaeccdf1c724d9

皇都積勝圖卷-顯示了明代北京的繁華盛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ep2MvU


仇英1520年左右繪繪製了一幅《南都繁會圖》-南京市井小民的生活狀況,將畫作放大10倍,不過這一放大,竟發現在其中一間店鋪內,有名戴著眼鏡的男人坐在人群中。這一發現令外界相當震驚,畢竟大部分人都普遍認為眼鏡是美國發明家富蘭克林為了讓罹患近視和遠視的自己能看得更清楚,而在1784年所發明 https://is.gd/NaEMdM


明國畫高手第一:仇英《南都繁會圖卷》 - https://goo.gl/f8c5eD

21996041_20160409222018016730898921996041_20160409222033014392803421996041_20160409222047027777194221996041_20160409222110005493373521996041_20160409222134030538330921996041_20160409222354096349975521996041_20160409222420086463910821996041_20160409222449052283723621996041_20160409222516061416440721996041_20160409222545093492596221996041_20160409222652051233524321996041_20160409222723066110544721996041_201604092227490552687956  

------------------------------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

明朝畫卷裡的南京_《中國國家旅遊》雜誌全文免費在線閱讀 - https://goo.gl/jwIqXj

圖片搜尋結果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2005年後首次全卷展出,引發觀展熱潮。《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描繪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風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狀況。歷史上,還有一幅題材類似的作品——《南都繁會景物圖卷》,繪於明朝晚期,描繪當時南京城的市井生活場景,被稱為『南京本土的《清明上河圖》』。

 


眼鏡,最早出現於1289年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有清代學者稱眼鏡是在明宣德年間傳入中國,至清嘉慶年間,眼鏡在中國已經得到普及。在中國的圖像資料中出現的第一個戴眼鏡的人,是《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以下簡稱《南都繁會圖》)裡的一名老者,可見明朝時中歐之間已經存在貿易交流。

 


一家店舖的幌子上寫著“東西兩洋貨物俱全,西北兩口皮貨發客”,透露出明朝發達的海外貿易。“東洋貨”指的是日本貨,與之相印證的,是畫中一處名為“走海倭子進寶”的民間文藝表演,幾位藝人扮演日本商人來到中國進貢寶物,側面表現了中日兩國之間朝貢貿易的史實。

 

《南都繁會景物圖卷》

壹作者未有定論

 

原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屬名為“實夫仇英制”,但有專家從繪畫技法分析,認為作者另有其人。仇英,字實父,號十洲,明代著名畫家,江蘇太倉人,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明四家”。

Tips明代坎坷的海外貿易之路

中國的官方海外貿易早在《漢書》中就有記載,後經過魏晉南北朝的不斷發展,至隋唐兩朝進入黃金發展期。唐中葉以後,對外貿易的重點從陸上轉移到海上,北至朝鮮、日本,南至印度和東南亞各國。兩宋時期,海外貿易進一步發展。元代,政府採取鼓勵海外貿易的政策,在造船技術及航路開闢上達到一個新階段。

然而,進入明代,在政府海禁政策的影響下,中國的海外貿易之路曲折發展,同時完成了由以朝貢貿易為主向以民間貿易為主的轉變,商品也由以宮廷奢侈品為主轉向以民間消費品為主。

第一個戴眼鏡的人

 

 


明朝晚期商業貿易繁榮,《南都繁會圖》中可以看到“立記川廣雜貨”、“福廣海味發客”、“川廣貴德森字號”、“京式靴鞋店”等許多招牌、幌子,說明晚明時期的商業貿易已經打破了地域限制。

 

貳3.5米長卷,1000多種人物

 

絹本設色,長350cm,長44cm,共繪製有109個商家的招牌、幌子和匾額,以及侍衛、戲子、漁夫、郵差、商人等各色人物,有1000多種不同的職業身份。

叁永樂年間的秦淮盛景

描繪明永樂年間南京街市三月慶春遊藝活動的場面,反映秦淮河兩岸的風貌。畫面由郊區農村田舍開始,至明皇宮前結束,反映了當時南京的城市佈局,以及手工業、商業、廣告、外貿、金融、服務、競技、民俗、宗教、文化、雜藝、戲曲等各種行業。


 


街道變身舞台

 

從重農經濟的洪武年間,到商品經濟發達的萬曆年間,明代的經濟水平不斷上升,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娛樂方式多種多樣,甚至流傳至今。

最受歡迎的民間藝術表演是高蹺會和燈火闌珊的鰲山。鰲山原指古代傳說中海中巨龜背負的神山,每到元宵節,人們就模擬神山的形狀,把絢麗多彩的彩燈捆紮在上面供遊人觀賞。

 


《南都繁會圖》中,南市街內有一些錢莊,比如“王元昊通商銀鋪”和“兌換金珠”等舖號,反映了當時貨幣金融業的活躍。

 

中國是世界上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的貨幣至少已有四千多年曆史,之前長時間使用的是銅幣,自元代開始,紙幣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明代初期出現大明寶鈔,屬於紙幣發行,市面上也有銅錢和各種通寶的使用。至於白銀,明代初期並沒有作為貨幣使用,而是折用,到了晚明,銀子直接作為市場上的一種流通貨幣,這一情景在《南都繁會圖》中也有所反映。

在錢袋裡裝上白花花的銀子

 


Tips新興的銀錢兌換業

 

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發展,商品交易額增大,需要價值高的貴金屬來促進商品的交換,而使用貴金屬做貨幣,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標誌。

當商品交換打破了地域限制之後,如白銀這樣的貴金屬在商品交換中擔當起更為重要的角色,但是作為流通貨幣,白銀在當時並沒有統一的規格,市場上有銀錠、銀花和碎銀,成色也有差異,每次支付都需要稱分量、鑑定成色,因此,銀錢兌換業發展迅速。

晚明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將社會帶入了一個變革的時代。

Tips從驅魔除鬼到娛樂文化

明代,社會各階層的閒暇文娛習俗形式多樣,包括雜技百戲、博弈、競技等。其中傳統節慶時的娛樂活動,逐漸從驅魔除鬼的需求中解脫出來,演變成兼具禮儀性和娛樂性的文化活動,為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

 


《南都繁會圖》描繪的是三月慶春遊藝活動,戲台搭在街道正中,觀眾站在街上看戲,街道一邊還用木條和木板搭了兩座女台,遮有布幔。周圍的店鋪酒樓也擠滿看客,整個街道都變成演出場所。
 

 

 

都市時裝,是奢靡,也是開放


服飾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體現,也是社會進化的晴雨表。隨著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明朝中後期的服飾悄然發生著變化,富商大賈不再甘於禮制的約束,突破單調、保守的衣著風格,從而帶動整個社會風尚的嬗變。

 


《南都繁會圖》中,與衣飾有關的店鋪佔了很大比重,比如“絲綢老店”、“湧和布莊”、“京式靴鞋店”、“極品官帶”、“畫脂杭粉名香宮皂”和“梳篦老舖”等。畫中人物的衣物顏色艷麗,款式奢華飄逸,隱約透露著明代中後期都市生活的奢靡之風。


Tips朱元璋的服飾願望

 

洪武元年(1386)二月,明太祖朱元璋立國伊始,就下了一道“悉命复衣冠如唐制”的詔令,對全國官民百姓衣冠服飾的形制、質地和顏色都做了嚴格規定,其後又經過數次調整,直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代服飾制度基本成型,其規定之嚴密,可以說空前絕後。正是這些繁縟苛刻的規章,建構起了明初等級森嚴的政治體系,也形成了尊卑有序貴賤分明的服飾文化氛圍:該朝士女服飾,皆有定制。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富商巨賈不斷突破這種文化氛圍,明朝中後期服飾的“去樸從艷”、“僭擬無涯”,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明初以來的禮法道德秩序。

-------------------------------

秋日画中游 | 明朝繁华南京城_国家博物馆_【传送门】 - https://goo.gl/PovRLo

明朝繁华南京城

2015-09-22文/苏生文国家博物馆

《南都繁会图卷》明代,无名氏绘,纵44厘米、横350厘米,绢本设色

 

这幅卷首署《明人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的画卷,原是“常熟翁氏旧藏”,是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从翁氏后裔那里征集来的。卷尾署“实父仇英制”,但从绘画技法看,并非仇英的作品。

 


这路边的素食店、福广海味店、茶食店、茶社的出现,仿佛意味着城市即将出现,繁华之地即将到达~

 

图卷描绘了明代南京商业兴盛的场面。画面从右到左,由郊区农村田舍开始,经南市街和北市街,止于南都皇宫。佛寺、官衙、戏台、民居、牌坊、水榭、城门,层层叠叠;茶庄、金银店、药店、浴室,乃至鸡鸭行、猪行、羊行、粮油谷行,店铺林立;河中运粮船、龙舟、渔船,往来穿梭……画卷内共绘有1000余位人物和109个商店的招幌牌匾。人物最为集中的地方是戏台前面。戏台搭在街道的中央,分前台和后台,前台上有一位艺人正在唱戏,后台有一位艺人正在化妆。男性观众站在街上,而女性观众则坐在上面遮有布幔的两座女台上看戏,可见“男女之大防”还是很讲究的。街道周围的店铺酒楼也挤满了看客。踩高跷、武术表演等民间文艺活动也吸引了大批观众。招幌牌匾琳琅满目,有“西北两口皮货”、“立记川广杂货”、“福广海味发客”、“京式靴鞋店”、“川广云贵德森字号”、“南北果品”等,说明南京是各地百货云集、五方商民杂处的商业大都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东西两洋货物俱全”的招幌了,它隐约地透露出了明代中外贸易的发达程度。东洋货指的是日本货,应当是没有疑义的。与此相印证的是,画卷还出现了一个名为“走海倭子进宝”的民间文艺表演,有几位艺人扮演日本商人来中国进贡宝物,表现了中日朝贡贸易的史实。至于这里的“西洋”是否指的是欧洲,我们虽不敢断定,因为在明人的眼里,“西洋”也可以指印度洋,正如“郑和下西洋”所指的“西洋”那样。但画面中出现了一位戴眼镜的老人,则使我们很难否定中欧之间已经存在贸易的事实。因为,一般认为,眼镜是欧洲人发明的。

 


国小博很想感叹,嘿,戴眼镜的老爷爷,在一千多号人里面找到您,真是不容易啊~

 

画面人物衣饰奢华飘逸、颜色鲜艳亮丽,隐隐暗示着明代中后期都市生活的奢靡之风以及对明初规定的各种等级制度的僭越,充分反映了明代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虽然不是首都,但仍称南京为行在,设有与中央一致的行政机构,实行两京制度,因此,南京仍是明朝重要的政治中心。南京及其周围地区,依托着“财赋甲天下”的江南,农业、丝棉纺织业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是明朝的经济命脉之所在,因此,南京依然是明朝的经济中心。而且,南京作为六朝古都,人文积淀深厚,文化底蕴充足,理所当然也是文化中心。因此,迁都之后,南京仍然在明代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幅写实风格的绘画作品,正好为我们提供了明代南京丰富的历史信息。

 

过眼 · 繁华

 

牛行

猪行、羊行

鸡鸭行

驴行

“老兄,好久不见,可都还好?”

 

看戏,男女有别哦~

 

一路杂耍~

 

踩高跷~

 

吼~吼~热闹!

 

耍得好,速来围观,可惜那时木有微信朋友圈啊~

翻山越岭地表演着~

 

“走海倭子进宝”民间文艺表演,几位艺人扮演日本商人来中国进贡宝物

 

吼~吼~好手艺,鼓掌!

 

店铺栉次鳞比~

 

俯瞰下~

 

“大小文武官员下马”石牌,前面就是森严的宫殿了~

 

宫殿~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