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圖空間 - https://goo.gl/WN3Xsc

解說大圖http://www.nlc.gov.cn/newgtkj/shjs/201204/t20120409_61043.htm

43a7d933c895d1436854f70073f082025aaf07f6

W020120409531786946448W020120409531786948753      

b812c8fcc3cec3fdfd22585bd688d43f879427fb  1726391_201205161921190356 (1)  

紡車圖
《紡車圖》乃大書畫家王居正所繪。佈局手段很是巧妙,他把地位讓給了二條飄搖著的細線。環繞二線,畫面出現了眾多人物。右邊一村婦坐在小凳上,懷抱嬰兒哺乳,身旁放置一架紡車,左手正搖輪。哺乳理應身向後靠,而村婦由於身兼二事,只能身向前俯,並微微拔腰。
中文名 紡車圖 作 者王居正 橫 69.2厘米 縱 26.1厘米

作品簡介
作者在處理這一形象時表現出了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前面一老媼,雙手引著線團,臉上體現出體量和愛撫。在這個主題展示的同時,作者又引入了另一情節。村婦身後有一個席地而坐的兒童,手中拿著木桿,牽著一隻蟾蜍,似乎等著嬰兒下地玩耍。此圖勾线細勁,紡車等都據實描繪,體現了北宋風俗畫的較高水準。
畫家簡介
人物簡介
王居正(公元11世紀)〔北宋〕生卒年不詳,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學丹青有父風,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間,與父王拙同馳名於畫壇。善畫仕女,師周昉,得其閒冶之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謂其:“精密有餘,而氣韻不足。”嘗於苑圃寺觀眾遊之處,居高臨下觀察遊人眾相及美人姿色尤為入微。其下筆前沉思靜慮,力求形神兼備,故所作構思巧妙,形像生動,刻畫細膩真實。畫蹟有《調鸚鵡士女圖》、《綠窗焦雨圖》,著錄於《繪事備考》。
傳世作品
《紡車圖》
《紡車圖》
王居正傳世作品有《紡車圖》卷,絹本,設色,縱26.1厘米,橫69.2厘米,無作者印款,原為趙孟頫舊藏,有趙孟頫二跋,稱為王居正作,跋曰:“圖雖尺許,而筆韻雄壯,命意高古,精彩飛動,真可謂神品。”並有詩云:“田家苦​​作餘,軋軋操車鳴。母子勤紡織,不羨羅綺榮。童稚善自樂,小龍恬不驚……”今二跋已不存,僅有明、清袁廷玉、吳寬、劉繹、陸心源等題跋,現藏故宮博物院《璇閏調鸚圖》紈扇,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此圖流傳有緒,據考證,在宋朝時為賈似道收藏。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趙孟頫在燕京以五十金購得。明初為袁廷玉(柳莊)獲取,明中期楊維新從袁氏家購得。萬曆年間(1573-1619年)它又輾轉到周敏之中手。清初為仁和龔翔麟(蘅圃)收藏,乾隆朝時歸江西陳玉方(希祖),嘉慶朝素村用舊拓唐楷碑向陳玉方換取此畫,光緒年間(1875-1908年)歸陸心源所得,清末歸武進盛宣懷。近代歸張大千所有。20世紀50年代,國家從香港將其購回,旋即入藏故宮博物院至今。此圖不僅是件有著明確傳世脈絡的珍貴文物,更是件難得的北宋風俗畫之代表作。明張醜《真跡日錄初集》和《清河書畫舫》、汪砢玉《汪氏珊瑚網》,清王原祁等《佩文齋書畫譜》、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陸心源《穰梨館過眼錄》等著錄。[1]
  圖中無作者款印,原有趙孟頫二跋,稱為王居正作,跋曰:“圖雖尺許,而筆韻雄壯,命意高古,精彩飛動,真可謂神品。”並有詩云:“田家苦作餘,軋軋操車鳴。母子勤紡織,不羨羅綺榮。童稚善自樂,小龍恬不驚……”今二跋已不存,僅有明、清袁廷玉、吳寬、劉繹、陸心源等題跋。後隔水有近代張大千題跋:“居正此圖,儼然唐畫風格。與顧閎中夜宴圖可方駕也。歷見書畫舫、珊瑚網、式古堂諸家著錄,清末歸安陸心源。子昂二跋已失,雖然,櫝亡珠存,不無遺憾,終不失為珍寶也。大千居士爰。”鈐宋賈似道“似道”、“悅生”,清陸心源“潛園鑑賞”等鑑藏印,共二十九方。

《紡車圖》卷,宋,王居正繪,絹本,設色,縱26.1cm,橫69.2cm。
無作者款印。本幅後隔水有近代張大千題跋:“居正此圖,儼然唐畫風格。與顧閎中夜宴圖可方駕也。歷見書畫舫、珊瑚網、式古堂諸家著錄,清末歸安陸心源。子昂二跋已失,雖然,櫝亡珠存,不無遺憾,終不失為珍寶也。大千居士爰。”後幅有清劉繹、陸心源等人題記。鈐宋賈似道“似道”、“悅生”,清陸心源“潛園鑒賞”等鑒藏印,共29方。
此圖表現農村婦女的戶外勞動。全幅主題突出,構圖巧妙。近景描繪的人物被兩條飄浮不定的線條分為兩組,線的一端是邊搖紡車邊哺乳的中年婦女、圍其左右戲青蛙的童子和狂吠的黑犬;另一端是彎腰傴背、雙手拉著線團的老媼。人物彼此間聚散自然,神韻相通。圖中紡車、竹筐、杌凳用界畫形式表現,刻畫精工寫實,對後人了解宋代的紡車工藝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人物的衣紋用轉折勁利的“戰筆描”表現,中鋒行筆,線條細勁圓潤,隨著人物形體的變化而頓折曲轉,從而准確地塑造出人物的形態和衣料的柔軟質地
圖中的女性形象與晉代顧愷之、唐代周昉筆下的仕女相比,沒有嬌美的相貌、誘人的身材、華麗的服飾及尊貴的地位,她們僅是生活中最為普通的農村婦女。衣褲迭經補綴的老婦面容憔悴,動作遲緩,艱辛的生活令其相貌充滿滄桑感。作者以寫實的藝術手法不加美化地表現她們,意在贊揚她們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及朴實無華的個性美,同時也表達了對她們貧苦生活的同情。
此圖流傳有緒,據考証,在宋朝時為賈似道收藏。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趙孟頫在燕京以五十金購得。明初為袁廷玉(柳莊)獲取,明中期楊維新從袁氏家購得。萬歷年間(1573-1619年)它又輾轉到周敏之中手。清初為仁和龔翔麟(蘅圃)收藏,乾隆朝時歸江西陳玉方(希祖),嘉慶朝素村用舊拓唐楷碑向陳玉方換取此畫,光緒年間(1875-1908年)歸陸心源所得,清末歸武進盛宣懷。近代歸張大千所有。20世紀50年代,國家從香港將其購回,旋即入藏故宮博物院至今。此圖不僅是件有著明確傳世脈絡的珍貴文物,更是件難得的北宋風俗畫之代表作。
明張醜《真跡日錄初集》和《清河書畫舫》、汪砢玉《汪氏珊瑚網》,清王原祁等《佩文齋書畫譜》、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陸心源《穰梨館過眼錄》等著錄。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