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洛神賦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乾隆皇帝收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Ylbgkv
顧愷之─女史箴圖/現存已知的最早的中國畫長卷之一[1],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國書畫作品之一/引首為乾隆帝御書“王化之始”四字/「女史箴圖」之上歷史最悠久的印鑒是“睿思東閣”大印,它代表了「女史箴圖」的首位收藏者就是宋徽宗/「女史箴圖」作為尊崇婦德的著作,十二幅場景的內容自然與女性息息相關。/《女史箴》代表寫給宮廷婦女看的文章,內容都是關於女子所應該遵守的道德跟節操。最有趣的為第四段的《馮婕妤擋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YhzNYq
顧愷之《列女仁智圖》《列女傳》婦女史是東晉畫家顧愷之/收集15個烈女傳人物故事,但現存殘本只有「楚武鄧曼」、「許穆夫人」、「曹僖氏妻」、「孫叔敖母」、「晉伯宗妻」、「靈公夫人」、「晉羊叔姬」等七個故事得以完好保存。「齊靈仲子」、「晉范氏母」、「魯漆室女」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ikue2l

--------------------------------------------

《列女傳》,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籍。作者是西漢的儒家學者劉向,不過也有人認為該書不是劉向所做,因此,目前通行的版本中,部份版本的作者一處會標註佚名。也有人認為,現在流傳的版本是後人在劉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來的。
《列女傳》共分七卷:母儀傳、賢明傳、仁智傳、貞順傳、節義傳、辯通傳和孽嬖傳。西漢時期,外戚勢力強大,宮廷動盪多有外戚影子。劉向認為「王教由內及外,自近者始」,即王教應當從皇帝周邊的人開始教育,因此寫成此書,以勸諫皇帝、嬪妃及外戚。《列女傳》選取的故事體現了儒家對婦女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所讚揚的內容在現在的多數人看來是對婦女的不公平的待遇。
《列女傳》對後世影響很大。有一些故事流傳至今,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即出自該書。後來,中國的史書多有專門的篇章記敘各朝婦女事跡,隨著婦女觀的變化,各朝側重記敘表彰的婦女德行也有所不同。

列女傳記載的女性
母儀傳
有虞二妃〈娥皇、女英〉
棄母姜嫄
契母簡狄
啟母塗山
湯妃有㜪
周室三母
衛姑定姜
齊女傅母
魯季敬姜
楚子發母
鄒孟軻母
魯之母師
魏芒慈母
齊田稷母
賢明傳
周宣姜后
齊桓衛姬
晉文齊姜
秦穆公姬
楚莊樊姬
周南之妻
宋鮑女宗
晉趙衰妻
陶荅子妻
柳下惠妻
魯黔婁妻
齊相御妻
楚接輿妻
楚老萊妻
楚於陵妻
仁智傳
密康公母
楚武鄧曼
許穆夫人
曹僖氏妻
孫叔敖母
晉伯宗妻
衛靈夫人
齊靈仲子
魯臧孫母
晉羊叔姬
晉范氏母
魯公乘姒
魯漆室女
魏曲沃負
趙將括母
貞順傳
召南申女
宋恭伯姬
衛寡夫人
蔡人之妻
黎莊夫人
齊孝孟姬
息君夫人
齊杞梁妻
楚平伯嬴
楚昭貞姜
楚白貞姬
衛宗二順
魯寡陶妻
梁寡高行
陳寡孝婦
節義傳
魯孝保義
楚成鄭瞀
晉圉懷嬴
楚昭越姬
蓋將之妻
魯義姑姊
代趙夫人
齊義繼母
魯秋潔婦
周主忠妾
魏節乳母
梁節姑姊
珠崖二義
郃陽友娣
京師節女
辯通傳
齊管妾婧
楚江乙母
晉弓工妻
齊傷槐女
楚野辨女
阿谷處女
趙津女娟
趙佛肸母
齊威虞姬(非項羽寵姬虞姬)
齊鍾離春
齊宿瘤女
齊孤逐女
楚處莊姪
齊女徐吾
齊太倉女
孽嬖傳
夏桀妺喜
殷紂妲己
周幽褒姒
衛宣公姜(宣姜)
魯桓文姜
魯莊哀姜
晉獻驪姬
魯宣穆姜
陳女夏姬
齊靈聲姬
齊東郭姜
衛二亂女〈南子、衛伯姬〉
趙靈吳女
楚考李后
趙悼倡后
續列女傳
周郊婦人
陳國辯女
王孫氏母
王陵之母
張湯之母
雋不疑母
漢楊夫人
漢霍夫人
嚴延年母
漢馮昭儀
王章妻女
班女婕妤
趙飛燕姊娣(含趙合德)
孝平王后
更始夫人
梁鴻之妻
明德馬后
梁夫人嫕
繪畫
東晉畫家顧愷之以繪畫的方式傳達了書中列女的故事。《列女仁智圖》是宋人摹本。但仔細端詳,保留了顧愷之過人的畫技。現存《列女仁智圖》僅餘二十八個人物。在顧愷之的筆下,畫卷中人物的神態、氣質、身份被描繪得生動有趣,恰如其分。顧愷之對生活觀察十分細緻。這樣才可以將每一個人物的神態、氣質描繪得如此傳神。《列女仁智圖》省掉背景平列人像的畫法,是漢代同類題材大多採用的畫法,稱作"平列構圖布局法",。顧愷之的畫技,通過人物的姿態表情,使平擺浮擱的人物之間有了內在聯繫。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列女仁智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列女傳》_互動百科 - https://goo.gl/f8S2dM

顧愷之《列女傳圖/列女仁智圖》_最早的宮廷工筆白描人物畫_龍軒美術網 - https://goo.gl/wpDQ6z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列女仁智圖》是東晉畫家顧愷之,以繪畫的方式傳達了漢代的名儒家學者劉向,所寫《列女傳·仁智卷》中列女的故事。[1]現存是宋人摹本,但仍保留了顧愷之過人的畫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描述
列女仁智圖縱25.8釐米,橫417.8釐米。該卷本共收集15個烈女傳人物故事,但現存殘本只有「楚武鄧曼」、「許穆夫人」、「曹僖氏妻」、「孫叔敖母」、「晉伯宗妻」、「靈公夫人」、「晉羊叔姬」等七個故事得以完好保存。「齊靈仲子」、「晉范氏母」、「魯漆室女」止存其半,剩餘五個則全部逸失。同時「魯漆室女」之右半與「晉范氏母」之左半被錯誤地結合在了一起。[1]
現存《列女仁智圖》僅餘二十八個人物,省掉背景平列人像的畫法,使用漢代同類題材大多採用的畫法——「平列構圖布局法」。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列女仁智圖,宋摹本

File:Gu Kaizhi. Wise and Benevolent Women. Scroll. Song copy of 4 century work. Palace museum, Beizing.jpg

-----------------------------------------

《列女仁智圖》卷舊傳東晉顧愷之作,此為南宋人摹本。
  漢成帝沉湎於酒色,寵信趙飛燕姐妹,朝政大權旁落於外戚手中,危及劉氏政權。楚元王四世孫光祿大夫劉向(前77-前6年)針對這一情況,採摘自古以來詩書上所記載的賢妃、貞婦、寵姬等資料,編輯成《列女傳》一書呈送漢成帝,希望他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以維護劉氏政權。全書按婦女的封建行為道德準則和給國家帶來的治、亂後果,分為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辯通、孽嬖七卷,此即其中“仁智卷”部分。
  仁智卷共收集15個列女故事。此卷為殘本,其中“楚武鄧曼”、“許穆夫人”、“曹僖氏妻”、“孫叔敖母”、“晉伯宗妻”、“靈公夫人”、“晉羊叔姬”7個故事保存完整。“齊靈仲子”、“晉范氏母”、“魯漆室女”3個故事只存一半,其餘5個故事則全丟失,又錯將“魯漆室女”之右半與“晉範氏母”之左半拼接在一起,使人誤以為是一個故事。
  此卷多處保存了漢代的衣冠制度,如男子頭戴進賢冠,身著曲線大袖袍,腰結綬帶並配掛長劍;女子梳著垂髾髻,身著深衣,特別是眉毛塗以朱色,是模仿趙昭儀的新妝,這些都表現了特定時期的風俗和時尚。又蘧伯玉所乘坐的馬車稱“軺車”,亦為漢代形制,描繪得非常細緻而無錯誤,這些都可以從大量出土的漢代畫像石、磚和壁畫中找到與之相應的圖像。
  在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漆屏風畫《列女古賢圖》中,表現衛靈公與夫人夜坐聞馬車聲的一段,與此卷所表現的同一內容相比較,無論是構圖佈局還是人物的姿態手勢都非常近似,可以證實其與《列女仁智圖》同出自一個古本。而在傳摩過程中,後者更為忠實於古本原作。
  據《漢書》記載,劉向在向漢成帝呈送《列女傳》的同時,還呈送了《列女頌圖》,並畫為屏風。漢成帝的班婕妤失寵後,在她的詩中曾談到在宮內看到《列女圖》,並以此來鑑戒自己。這些都載在班固所著的《漢書》中。東漢時代的畫像石、磚中,有不少表現列女故事的題材。畫史並載蔡邕曾創作有《小列女圖》。這一時期《列女圖》的大量出現,既是出於宮廷政治鬥爭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在社會上廣泛推行婦女的道德教育,藉以維護封建秩序。
  根據《列女仁智圖》中保存有較多的漢代風俗,以及其構圖形式的古樸,推測此卷的原本應當出自於東漢時代,而祖本則為劉向所創。剔除後世在反复傳摹中所附加的痕跡,仍然能透視二千年前漢代宮廷繪畫的藝術光輝。其人物線條粗獷流暢,造型準確。特別是對婦女的描繪,體態輕盈,婀娜多姿,尤為絕妙。構圖佈局則與漢畫像石一脈相承。《列女傳》及《列女仁智圖》在宋代有多本,此是被保留下來的惟一的一本,尤為珍

--------------------------------------------------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作品名稱:列女傳圖/列女仁智圖作者名稱:顧愷之創作時間:東晉作品規格:縱25.8厘米,橫417.8厘米作品材質:絹本設色收藏現狀: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片規格:16881x958像素資源大小:8.35MB

作品介紹
《列女傳圖》又名《列女仁智圖》,是中國最早的宮廷畫,是根據漢劉向所著的《古列女傳》人物故事所做的插圖畫。顧愷之的《列女傳圖》以繪畫的形式反映漢代宮廷生活和權臣之間的內部鬥爭,頌揚歷代賢德而有智謀遠見的列女們的明智美德。

顧愷之《列女傳圖列女仁智圖》16881x958像素高清大圖下載

《列女傳圖》全圖原有內容十五節,共四十九人,現在約五米長的橫幅中只剩七節,共二十八人。故事內容依次為:楚武鄧曼、許穆夫人、孫叔敖母、晉伯宗妻、衛靈夫人、齊靈仲子、魯漆室女及晉羊叔姬等。畫中人物各自形成相應的獨立故事群體。人物姓名,故事梗概,在人物旁邊用文字註明,選取的題材和畫面佈局繼承了傳統形式和方法,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不落窠臼,擺脫了常用的概念化圖解方法,以自己對人物精神面貌的理解進行傳神摹畫。如:以衣裾曳地誇張身姿的曼妙柔婉,以衣帶輕,而見款款行止的雍容。人物五官描繪細緻入微,動態處理自然大方。

1-15012012001Na (1)  

-----------------------------------

xin_14301052811236563231328xin_15301052811233751061729xin_1630105281123093113930  xin_1430105281123218573327  

絹本,墨筆淡著色,縱25.8cm,橫417.8cm 《列女仁智圖》無款,傳東晉顧愷之作,此為南宋人摹本,現藏故宮博物院
漢成帝沉湎於酒色,寵信趙飛燕姐妹,朝政大權旁落於外戚手中,危及劉氏政權。楚元王四世孫光祿大夫劉向(前77-前6年)針對這一情況,採摘自古以來詩書上所記載的賢妃、貞婦、寵姬等資料,成《列女傳》一書呈送漢成帝,希望他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以維護劉氏政權。全書按婦女的封建行為道德準則和給國家帶來的治、亂後果,分為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辯通、孽嬖七卷,此即其中“仁智卷”部分。
中文名 列女仁智圖 類 別 書畫 年 代東晉 作 者 顧愷之 現 狀 現藏故宮博物院
文物價值
《列女仁智圖》,無款,傳東晉顧愷之作,此為南宋人摹本,現藏故宮博物院。卷後有元汪注、明葉隆禮、無名氏、王絳題記,《石渠寶笈》初編、《庚子銷夏記》著錄。漢成帝沉湎於酒色,寵信趙飛燕姐妹,朝政大權旁落於外戚手中,危及劉氏政權。楚元王四世孫光祿大夫劉向(前77-前6年)針對這一情況,採摘自古以來詩書上所記載的賢妃、貞婦、寵姬等資料,成《列女傳》一書呈送漢成帝,希望他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以維護劉氏政權。全書按婦女的封建行為道德準則和給國家帶來的治、亂後果,分為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辯通、孽嬖七卷,此即其中“仁智卷”部分。
  
仁智卷共收集15個列女故事。此卷為殘本,其中“楚武鄧曼 ”、“ 許穆夫人 ”、“曹僖負羈妻”、“ 孫叔敖母”、“晉伯宗妻”、“ 衛靈公夫人”、“晉羊叔姬”7個故事保存完整。“齊靈仲子”、“晉范氏母”、“魯漆室女”3個故事只存一半,其餘5個故事則全丟失,又錯將“魯漆室女”之右半與“晉範氏母”之左半拼接在一起,使人誤以為是一個故事。
此卷多處保存了漢代的衣冠制度,如男子頭戴進賢冠,身著曲線大袖袍,腰結綬帶並配掛長劍;女子梳著垂髾髻,身著深衣,特別是眉毛塗以朱色,是模仿趙昭儀的新妝,這些都表現了特定時期的風俗和時尚。又蘧伯玉所乘坐的馬車稱“軺車”,亦為漢代形制,描繪得非常細緻而無錯誤,這些都可以從大量出土的漢代畫像石、磚和壁畫中找到與之相應的圖像。
在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漆屏風畫《列女古賢圖》中,表現衛靈公與夫人夜坐聞馬車聲的一段,與此卷所表現的同一內容相比較,無論是構圖佈局還是人物的姿態手勢都非常近似,可以證實其與《列女仁智圖》同出自一個古本。而在傳摩過程中,後者更為忠實於古本原作。
據《漢書》記載,劉向在向漢成帝呈送《列女傳》的同時,還呈送了《列女頌圖》,並畫為屏風。漢成帝的班婕妤失寵後,在她的詩中曾談到在宮內看到《列女圖》,並以此來鑑戒自己。這些都載在班固所著的《漢書》中。東漢時代的畫像石、磚中,有不少表現列女故事的題材。畫史並載蔡邕曾創作有《小列女圖》。這一時期《列女圖》的大量出現,既是出於宮廷政治鬥爭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在社會上廣泛推行婦女的道德教育,藉以維護封建秩序。
根據《列女仁智圖》中保存有較多的漢代風俗,以及其構圖形式的古樸,推測此卷的原本應當出自於東漢時代,而祖本則為劉向所創。剔除後世在反复傳摩中所附加的痕跡,仍然能透視二千年前漢代宮廷繪畫的藝術光輝。其人物線條粗獷流暢,造型準確。特別是對婦女的描繪,體態輕盈,婀娜多姿,尤為絕妙。構圖佈局則與漢畫像石一脈相承。《列女傳》及《列女仁智圖》在宋代有多本,此是被保留下來的惟一的一本,尤為珍貴。
作者簡介
顧愷之(公元四世紀),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366年當上大司馬參軍,392年為殷仲堪參軍,義熙初年(405-418)任通直散騎常侍。[1] 學多藝,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凡人物、佛像、禽獸、山水皆能。時有“文絕、畫絕、癡絕”之稱。畫師法衛賢,行筆細勁連綿,如春蠶吐絲,行雲流水,出之自然。畫人物尤善點睛,自云:“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六朝人口語“這個”,即指眼珠)之中。”唐張彥遠評其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精通畫論,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雲台山記》等書行世。他提出的“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著名論點,對中國繪畫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據考證,《列女仁智圖》被認為是最早的宮廷畫。它反映的是漢代的宮廷生活和權臣之間的內部鬥爭。《烈女仁智圖》中的仁和智分別指古代婦女應該具備的兩種美德:仁慈和智慧。專家楊新介紹説,它應該説是我們所知道的現存最早的宮廷畫之一,為什麼叫"列女仁智圖"呢?因為在西漢末年的時候,劉向寫了一本書叫《列女傳》,這《列女傳》分了很多章節,《列女仁智圖》是其中的一個章節。劉向之所以要寫這本書,是因為在西漢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很有名的一個人物叫趙飛燕,趙飛燕被皇帝所寵愛,在皇室裏面專權,用人大權都逐漸移到外戚手中,這時漢代的皇帝看到這種情況後憂心忡忡,生怕漢王朝被外戚滅亡。故劉向搜集自古以來有名的婦女故事,其中有的婦女以道德著名,有的婦女以智慧著名,有的以專權腐朽而臭名昭著。  

在《列女》中我們看到的是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們身上都佩帶著相同的物件,人們叫做綬帶。畫家表現的非常充分,其實這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處理方法。有趣的是,這種綬帶的實際功用是一種代表身份的象徵。這是一個官制的代表,所以漢代那些做官的人出去都要佩戴綬帶,不要説參加各種會議,它平常去做官、上任都要佩戴綬帶。有兩件東西是為官的標志,一個綬帶、一個印。到後來才有的官服,官服到了明、清時代,人們一看身上這個花紋,就知道這個官有多大。這是以後的情形,漢代呢它就是挂了個綬帶,而綬帶有長短、色彩的不同。(故宮博物院館藏)

-------------------------------------------

《列女傳》,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籍,也有觀點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作者是西漢的儒家學者劉向,不過也有人認為該書不是劉向所做,因此,目前通行的版本中,部份版本的作者一處會標註佚名。也有人認為,現在流傳的版本是後人在劉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來的。
列女傳》共分七卷:母儀傳、賢明傳、仁智傳、貞順傳、節義傳、辯通傳和孽嬖傳。西漢時期,外戚勢力強大,宮廷動盪多有外戚影子。劉向認為「王教由內及外,自近者始」,即王教應當從皇帝周邊的人開始教育,因此寫成此書,以勸諫皇帝、嬪妃及外戚。《列女傳》選取的故事體現了儒家對婦女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所讚揚的內容在現在的多數人看來是對婦女的不公平的待遇。
《列女傳》對後世影響很大。有一些故事流傳至今,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即出自該書。後來,中國的史書多有專門的篇章記敘各朝婦女事跡,隨著婦女觀的變化,各朝側重記敘表彰的婦女德行也有所不同。
目錄 [隱藏]
1 列女傳記載的女性
1.1 母儀傳
1.2 賢明傳
1.3 仁智傳
1.4 貞順傳
1.5 節義傳
1.6 辯通傳
1.7 孽嬖傳
1.8 續列女傳
2 繪畫
3 參考文獻
4 外部連結
列女傳記載的女性
母儀傳
有虞二妃〈娥皇、女英〉
棄母姜嫄
契母簡狄
啟母塗山
湯妃有㜪
周室三母
衛姑定姜
齊女傅母
魯季敬姜
楚子發母
鄒孟軻母
魯之母師
魏芒慈母
齊田稷母
賢明傳
周宣姜后
齊桓衛姬
晉文齊姜
秦穆公姬
楚莊樊姬
周南之妻
宋鮑女宗
晉趙衰妻
陶荅子妻
柳下惠妻
魯黔婁妻
齊相御妻
楚接輿妻
楚老萊妻
楚於陵妻
仁智傳
密康公母
楚武鄧曼
許穆夫人
曹僖氏妻
孫叔敖母
晉伯宗妻
衛靈夫人
齊靈仲子
魯臧孫母
晉羊叔姬
晉范氏母
魯公乘姒
魯漆室女
魏曲沃負
趙將括母
貞順傳
召南申女
宋恭伯姬
衛寡夫人
蔡人之妻
黎莊夫人
齊孝孟姬
息君夫人
齊杞梁妻
楚平伯嬴
楚昭貞姜
楚白貞姬
衛宗二順
魯寡陶妻
梁寡高行
陳寡孝婦
節義傳
魯孝保義
楚成鄭瞀
晉圉懷嬴
楚昭越姬
蓋將之妻
魯義姑姊
代趙夫人
齊義繼母
魯秋潔婦
周主忠妾
魏節乳母
梁節姑姊
珠崖二義
郃陽友娣
京師節女
辯通傳
齊管妾婧
楚江乙母
晉弓工妻
齊傷槐女
楚野辨女
阿谷處女
趙津女娟
趙佛肸母
齊威虞姬(非項羽寵姬虞姬)
齊鍾離春
齊宿瘤女
齊孤逐女
楚處莊姪
齊女徐吾
齊太倉女
孽嬖傳
夏桀妺喜
殷紂妲己
周幽褒姒
衛宣公姜(宣姜)
魯桓文姜
魯莊哀姜
晉獻驪姬
魯宣穆姜
陳女夏姬
齊靈聲姬
齊東郭姜
衛二亂女〈南子、衛伯姬〉
趙靈吳女
楚考李后
趙悼倡后
續列女傳
周郊婦人
陳國辯女
王孫氏母
王陵之母
張湯之母
雋不疑母
漢楊夫人
漢霍夫人
嚴延年母
漢馮昭儀
王章妻女
班女婕妤
趙飛燕姊娣(含趙合德)
孝平王后
更始夫人
梁鴻之妻
明德馬后
梁夫人嫕
繪畫
東晉畫家顧愷之以繪畫的方式傳達了書中列女的故事。《列女仁智圖》是宋人摹本。但仔細端詳,保留了顧愷之過人的畫技。現存《列女仁智圖》僅餘二十八個人物。在顧愷之的筆下,畫卷中人物的神態、氣質、身份被描繪得生動有趣,恰如其分。顧愷之對生活觀察十分細緻。這樣才可以將每一個人物的神態、氣質描繪得如此傳神。《列女仁智圖》省掉背景平列人像的畫法,是漢代同類題材大多採用的畫法,稱作"平列構圖布局法",。顧愷之的畫技,通過人物的姿態表情,使平擺浮擱的人物之間有了內在聯繫。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