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煉鋼刀/百煉清鋼刀/唐刀的始祖為漢刀(又稱環首刀),漢刀多為單手刀,刀柄較短/“百煉”外,古代還有“五十煉”、“三十煉”、“七十二煉”、“九煉”之說/中國制作的鐵制環首刀,刀身镌有“百煉清剛,上應星宿,下辟不祥”等金錯銘文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FPaAeH

環首刀將匈奴打敗,並間接促成了當時的歐亞民族大遷徙/gladius是羅馬短劍/百鍊避邪/刀脊上有錯金隸書銘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孫」/「百鍊清剛,上應星宿,下辟不祥」等金錯銘文/漁父卻劍、季扎掛劍、馮諼彈劍/歐冶、干將、莫邪等鑄劍師/薛燭、風鬍子、曾從子/成年貴族男子佩劍成風,所以佩劍與加冠類似,逐漸成為貴族成人禮的儀式之一,如《史記》載秦王成人時「己酉,王冠,帶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FkuZ5M

----------------------------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搜尋結果

-----------------------------

環首刀

環首刀,又稱環首劍、漢刀、環頭刀,是漢民族在西漢中期發展出的一種以單手或雙手持用為主的短兵器;特點是單面開鋒,厚脊薄刃,直脊直刃,刀柄首呈圓環形
歷史沿革
西漢初期,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繁榮,生產力大增,漢人開始了全面以鋼、鐵器取代銅器的進程,亦用於兵器製作,鋼或鐵長劍迅速地取代青銅長劍。至漢武帝時期,始出現環首刀,並逐漸取代劍成為軍隊的基本制式裝備,至東漢後期完全取代劍,劍從此退出軍事舞台;魏晉南北朝時代環首刀作為短兵器的主角獨領風騷三百多年
一般認為,環首刀的出現有二個主要原因; 一、發展騎兵作戰: 由於匈奴的威脅,中國始發展大量騎兵,需要比長劍更適合劈砍的兵器,騎兵在馬背上使用斬擊遠較刺擊容易,且刺擊可能發生兵器插在目標上不能拔出的狀況;另刀擁有厚實背脊,重量較重,劈砍時產生的殺傷力與折斷的機率均較劍優秀。 二、刀比劍更易製造: 單面開刃的工程比雙面開刃簡單省時,適合量產,為軍隊大量裝備。

環首刀
開放分類:中國歷史冷兵器刀漢朝短兵
環首刀,又稱漢刀、環頭刀,是漢民族在西漢中期發展出的一種以雙手持用為主的短兵器;特點是單面開鋒,厚脊薄刃,直脊直刃,刀柄首呈圓環形,可謂東亞文化圈中刀兵器的始祖。是華夏文明中的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武備種類。它一度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作為主力近身格鬥武器保衛著華夏文明的繁衍和輝煌。而環首的出現應該是出於實用和美學的雙重原因,既可以起到平衡配重效果、又可連繩套掛手穩定握持、還能墜掛飾物和刀穗。環首刀最初是做為騎兵的劈砍武器來取代原本的漢劍

兵器簡介/環首刀
環首刀
環首刀圖冊
環首刀誕生於我國西漢時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殺傷力最強的近身冷兵器。環首刀一般長1米左右,厚度1厘米,刃口寬度0.3毫米左右,刃面斜向下或向上30度打磨。
環首刀最初起源於戰國時期。西漢時期蓬勃興起的煉鋼業將漢朝軍隊鑄成為那個時代罕見的鋼鐵雄師。以鋼鐵為材質可以打造長達1米的環首刀。在尚無馬鞍和馬蹬的騎兵眼中,直窄刀身顯然更具殺傷力,厚實的刀背將輕易承受住猛烈揮砍的應力。環首刀徹底取代長劍是在東漢末年。
歷史沿革/環首刀
西漢初期,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繁榮,生產力大增,漢人開始了全面以鋼、鐵器取代銅器的進程,亦用於兵器製作,鋼或鐵長劍迅速地取代青銅長劍。至漢武帝時期,始出現環首刀,並逐漸取代劍成為軍隊的基本製式裝備,至東漢後期完全取代劍,劍從此退出軍事舞台;魏晉南北朝時代環首刀作為短兵器的主角獨領風騷三百多年,直到被進一步改良成橫刀為止。
短刀在東晉出現了分裂,導致兩種刀式的並行發展,一種是直窄樣式,另一種是近代常見的寬體樣式。但古人對事物的革新總是異常謹慎,就如同他們腰里別著劍鞘千餘年,才在波斯雙環的影響下,用繩將刀劍掛在腰際,寬體刀還要再承受幾百年的寂寞。
出現原因/環首刀
一般認為,環首刀的出現有二個主要原因;
一、發展騎兵作戰:由於匈奴的威脅,中國始發展大量騎兵,需要比長劍更適合劈砍的兵器,騎兵在馬背上使用斬擊遠較刺擊容易,且刺擊可能發生兵器插在目標上不能拔出的狀況;另外,刀擁有厚實背脊,重量較重,劈砍時產生的殺傷力與折斷的機率均較劍優秀。
二、刀比劍更易製造:單面開刃的工程比雙面開刃簡單省時,適合量產,為軍隊大量裝備。
兵器發展/環首刀
環首刀
環首刀圖冊
對環首刀的改進就是增加護手,並取消了刀柄端的圓環,這個轉變自魏晉始至唐成熟,但這已經使環首刀再無法稱為環首了。
三國士兵的近戰護身兵器沿襲兩漢,每人配發一把環首刀,由於在刀柄尾端有一圓環而得名。環首刀全長大約從70到110cm不等,刀身筆直,單面開鋒,刀背厚實,適合用來砍劈。
在交錯廝殺的戰場上,環首刀這種專門用於砍劈的單刃厚背的短兵器具有構造上的優勢。它不像雙刃長劍一樣容易折斷,可以單手持握,使用技巧也較快熟練。環首刀一般都插在木製刀鞘中,配在士兵身體左側。
1974年7月,在山東臨沂蒼山地區出土一把東漢的環首刀,刀身上還刻有隸書銘文十八字:永初六年(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孫。卅湅就是三十煉,也就是這把刀曾經使用百煉鋼技術將鋼材折迭鍛打達三十次之多,而在這把刀的刃部還發現經過淬火。淬火是將刀刃加熱到某一高溫,再用水、油或空氣使其急速冷卻,並讓工件表面硬化
三國時代,各國軍隊都大量生產環首刀,並使用兩漢以來如炒鋼、百煉鋼、淬火等鋼鐵生產技術。《太平御覽蒲元傳》中提到,三國時的諸葛亮曾命蒲元造刀,蒲元在斜谷開工,為了造出好刀,還特地指定要使用蜀江江水來為刀刃淬火,所造的三千口刀非常精良,被稱為神刀。南朝梁陶弘景在《刀劍錄》中描述,孫權在黃武五年(226年)造劍十口、刀萬口,從這可看出,劍在這時已成為玩賞用兵器,而刀則為士卒實戰的兵器,所以一造就是以萬來計算。
兵器演變/環首刀
漢代起,環刀在千年曆史裡始終是戰場主力兵器、世界上最佳的近身格鬥兵器,到了我們引以為豪的盛唐時代更出現了新的衍化。除刀莖的構造成熟外,唐刀在漢刀基礎上更加註重裝飾,刀在作為兵器的同時越發的華美奢靡。型製上,書云唐時:“刀之製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其中障刀、橫刀為近身實戰兵器,特別橫刀在唐軍中裝備比率極高。橫刀初唐時與傳統環首刀無異,唐中期開始去掉了未端的環首(大概是為了方便雙手握持),加強了護格,可惜的是去掉環首後的橫刀國內並無實物出土,只有現存於日本的“唐大刀”作為參考;儀刀則基本仍為環首刀龍雀大環的樣式,主要用於王公貴族、御林儀仗的配帶裝飾,在陝西出土的唐代環首刀應為此儀刀;陌刀則僅見於描述無任何實物,網絡上僅有大量的猜想圖。個人猜測擁有“人馬俱裂”這樣恐怖殺傷力的陌刀應該演化自漢代的雙手環刀和斷(斬)馬劍,型製就像圖中一般,不會脫離當時普便刀的製式,直身、長刃、長柄、環首。
環刀這一套製刀的技術,從漢代傳承到唐代,而後日本進口唐大刀,開始仿製出唐樣大刀,並繼續摸索實踐,最終成為瞭如今馳名天下的日本刀族(主指太刀、打刀、忍者刀)的基本流程。漢刀、唐刀、倭刀,可以說是東亞特色長刀的一脈相承
到了宋代,儘管已經變成了熟鐵刀身、刃口夾鋼的寬刃刀時代,但宋軍甚至金軍最普及的製式刀依然保留了環刀的大量特徵。此後的夾鋼環刀一直到了民國抗戰,依然在當時裝備落後的限制下,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環首刀這樣一個獨特的設計,沿用了上千年,實在是中國古兵器的一大特色。今天有很多人嘗試復原此兵器,也未嘗不是值得鼓勵的嘗試。

------------------------------------

三國最具影響力的秘密武器-環首刀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thsPr6

三國最具影響力的秘密武器-環首刀

 

三國時代的主要兵器形制沿襲兩漢。當時的長兵器主要有矛、戟、鋌、鈹、鎩等。其中,長兵器中以戟與矛為主,通常長度都在兩米到三米間。另據《三國志》記載,典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長刀也屬於長兵器,但在三國時期並不多見,應是從配刀和專用於劈砍的短柄刀發展而來。近身格鬥短兵器,主要是刀和劍,其中又以環首刀最為著名。

三國時期裝備的短兵器基本就是刀。刀的製造也更加地精良,吳、蜀、魏三國都極注意製作各種百鍊鋼兵器,如曹操早年就曾與工師共作卑手刀,以準備起兵時裝備部隊。後來他令人製作「百辟刀」分贈他的兒子們,他在《內誡令》中稱其為「百鍊利器,以辟不祥」,表明正是以百鍊鋼製成的寶刀。

 

「環首刀」的出現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西漢時期這種新兵器直脊單刃,刀首成扁圓的環形,刀柄和刀身沒有明顯的區分柄以木片夾束,再緊縛粗繩。一般沒有像劍那樣護手的格,只有個別的加有和劍格類似的銅質或金質的「圓箍」環首的造型主要是便於單(雙)手緊握防止脫手

漢代鐵器冶煉方面有著長足的進步,東漢時使用百鍊鋼和局部淬火的技術,使刀更加強韌鋒利。在長沙等地出土的東漢鐵刀,長度基本都在1 米左右,有的甚至超過1米。漢朝的這型兵器的流傳東及日本、西達西域,可說威名遠播,其基本形制也一直沿用到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環首刀與戈一樣,也是中國獨有的冷兵器。

 

在江南的吳地,吳大帝孫權也極注重刀劍的製作,據梁《刀劍錄》所記,孫權曾在「黃武五年(226 年)采武昌山銅鐵作十口劍、萬口刀,各長三尺九寸,刀頭方,皆是南鋼越炭作之,上有大吳篆字」。一次製作多達萬口鋼刀應是用於裝備部隊,而只作十口劍可能就多用於賞玩之用。

蜀漢,最著名的就是諸葛亮讓蒲元造刀之典。據《太平御覽》所引的《蒲元傳》記載,蜀相諸葛亮曾請蒲元造刀,蒲元就在斜谷地方開工製作共三千口,於是「熔金造器,特異常法」。刀製作時需淬火,他認為「漢水鈍弱,不任淬火」,叫人去蜀江取水,認為「蜀江爽烈,是謂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不料派去成都取水的人,歸途中將水器弄倒使蜀水流失少許,只得取八升涪水補了進去。蒲元將他送來的水用於鋼刀淬火,馬上發現有問題,「乃言雜涪水不可用。取水者猶悍言不雜。君以刀畫水云:雜八升,何故言不?取水者方叩頭首服」。造好的刀「稱絕當世,因曰神刀」。

故事基本屬於傳奇,但透過其神奇的色彩反映出的事實說明三國時淬火技術更加成熟,且已能鑑別不同水質及其對淬火效能的影響。至於神刀的形制,《蒲元傳》中也有記敘:「今之屈耳環者是其遺範也」,可見也屬環首刀。

環首刀縱橫華夏上下千年,從青銅環首的華麗到鋼鐵環首的簡約,但其獨特的形制與審美卻是中國所獨出。尤其是兩漢三國,那粗獷的直窄刀身蘊涵了前所未見的凌厲殺氣。環首刀的威名直至隋唐刀式的更新才漸漸淡去。

--------------------------------------------------------

揭秘漢朝兵器,除了漢劍環首刀你還認識哪些?

 2016-06-08 17:10:22
 

大漢帝國是華夏文明進入鋼鐵時代之後第一次綻放。建立在戰國時期鋼鐵技術基礎之上、經歷漢初積累之後、憑藉統一帝國的人力財力,中國的冷兵器在當時發生了井噴式發展。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漢代主要特色兵器。短兵類

1.漢劍

 

漢劍襲承周劍形制,與後代唐劍、宋明劍等區別較大。握柄截面依然是圓形、柄首呈圓盤形(首)防止脫手,護格有所擴大、對手部防護略有加強;

鋼鐵的強度使得劍體截面從青銅劍的八面、六面簡化為四面;長劍普遍長於80厘米,100厘米及以上者比比皆是(出土的西漢時期劍最長達到146厘米,另據聞甚至還有160厘米者,令人咋舌)。

劍雖然漸漸不在戰場發揮作用,但因其文化內涵、更因其功能主刺的特質,使得其尚武裝飾及日常防身作用更加顯著。

2.環首刀

這裡的環首刀特指漢代被稱作「大刀」的長度漢制三尺(漢代一尺大約為今23.1厘米,三尺即69.3厘米)、四尺、五尺及以上的刀,目前所見最長的刀為146厘米,系1987年出土的三國時期刀。區別於之前遊牧民族及中原廣泛使用的青銅環首削刀,這類「大刀」最大的特點是可以用於戰場的攻擊性武器,是漢人結合環首削刀的外形、長劍的實戰尺寸、以及鋼鐵技術為核心的獨特創造。

 

3.卜字戟

卜字戟是典型的鋼鐵時代產物。在戰國戟的功能性基礎上,鋼鐵賦予其更直接的卜字造型,前端矛頭和側端橫刃均變成了窄長尖利。美觀度上或許不如青銅戈、青銅戟的細膩華美,但實戰功效的加成則倍許有餘。在漢帝國的軍隊中,卜字戟屬於裝備比率很高的主戰兵器,為帝國開疆擴土立下不可磨滅的貢獻。

4.長矟

東漢《釋名•釋兵》曰:「矛長丈八曰矟,馬上所持。」矟既後世隋唐的槊,指整體達到一定長度的騎兵用矛。從目前出土文物的情況來看,矟最大的特色反而是其誇張的刃長。作為一種矛、一種騎兵武器,其刃部長度甚至與長劍相仿,有的文物實物達到76厘米、88厘米,更有甚者超過90厘米,實在令人驚嘆。

5.鉤鑲

鉤鑲是一種異形盾,全鐵構成,中間是一面帶尖刺的小盾,上下伸出帶弧度的勾狀枝。從漢磚畫像來看,鉤鑲往往配合環首刀使用,它的這種結構非常適合繳奪控制對方兵器,尤其是戟、鎩類具有橫向結構的長兵。從功能來看,鉤鑲更適合單兵捉對格鬥中進行技術性操作,所以並不適合大規模軍陣作戰,應該是精銳陷陣追擊、軍士近身防護等小規模戰鬥中使用的武器。

6.手戟

《釋名•釋兵》:「手戟,手所持摘之戟也。」摘就是投擲的意思,手戟就是可以單手操持的短柄戟,用作近身格鬥、以及投擲擊敵。

從漢代畫像石上看,手戟與卜字戟造型相似,基本就是去掉長柄的卜字戟戟頭。這種武器在漢代非常流行,並廣泛出現在史書《三國志》中,典韋曾帶多把手戟射殺敵軍、董卓曾「拔手戟擲呂布」... ...如此說來,手戟似乎很受漢末將領的喜愛。

長椎簡單理解就是長柄的鐵錐。長椎在歷史上最著名的亮相,恐怕就是張良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時,大力士所投擲出的重達「百二十斤」的鐵椎。這種武器應該只適合個別江湖力士、或者勇武將領使用。

7.鐵甲冑

漢代是炫耀長刃的時代,也是鐵甲開始的時代。從漢武帝時期開始,中原的鐵甲就正式取代皮甲成為了軍隊主流,居延簡的記載也證明了戍邊軍人裝備中鐵甲的比例明顯大於皮甲。

漢代鐵甲無論大魚鱗、小魚鱗、還是長甲札,均屬於廣義上「形似書札」的札甲體系。山東淄博西漢齊王墓鐵甲、陝西西安長安武庫西漢鐵甲、內蒙古呼和浩特二十家子漢代鐵甲... ...漢代甲冑出土為歷朝之最,豐富的文物實物充分展現了漢軍之威武雄壯。

8.皮面甲

中國古代甲冑體系里一直鮮有甲面的記載,更少有面甲廣泛裝備部隊的記錄。而居延漢簡中記錄了一種叫做「皮窅」的事物,它出現在兵器薄上,窅字又指深目,根據目前的解釋,其很有可能是一種皮製面部護具。可惜目前尚無事物出土,無法得窺其樣。

▶對刀劍感興趣也可加龍泉師傅私人微信:longquandk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可鎖定微信公眾號:刀劍檔案

-----------------------------------

關羽用矛刺死顏良後在用環首刀

關羽的兵器真是青龍偃月刀嗎?彌天大謊!
www.nownews.com查看原始檔十月 9日, 2016
人們熟知的關羽,手持一柄青龍偃月刀,斬顏良,殺文醜,溫酒斬華雄,在這些故事裡關羽所使用的青龍偃月刀的形象,深入人心。

根據知道日報報導,但對熟悉歷史的人來說,關羽的刀根本就是個彌天大謊!這是怎麼回事呢?

根據北宋官修軍事典籍《武經要略》記載,偃月刀屬於長柄刀的一種,而這種刀只有在唐宋時期才出現,而且並不僅僅用於戰場殺敵,只是用於訓練,儀仗或作為宮殿侍衛的武器使用,所以身在漢末的關羽,根本都不可能見過偃月刀的。

那麼關羽真正使用的武器,到底是什麼呢?《三國志》記載了關羽誅殺顏良的一個細節:『關羽策馬刺顏良於萬軍之中,斬其首環,紹諸將末能當。』

這裡的『刺』字,暴露了關羽使用的武器可能性!其實漢代騎兵作戰的主要方式,是一手策馬,一手持矛,然後利用衝鋒力刺殺敵人,所以,像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將領使用的武器應該都是長矛。

不過,記載中的斬其首環,不是很矛盾嗎?

在漢代軍隊中,劍已被環首刀取代,而且這種刀只有貴族和高級文武官才可以佩戴,所謂的斬其首環其實是關羽用矛刺死顏良後在用環首刀把他的頭顱斬下以此來做邀功證據,所以手持長矛腰配環首刀,這才是最貼近歷史的關羽形象。


還有我們常說的程咬金三板斧也是不正確的,歷史上真正的程咬金所用的武器根本不是斧頭。大多數人對程咬金的認識來自小說《隋唐演義》,書裡的程咬金是一個農民出身的武夫,小說信手拈來把農民砍柴的斧頭作為了他的兵器。

根據程咬金的墓誌銘記載,他家其實是北齊大族,往上三代都是高官啊,在當時世族出身的將領中,有種武器是身分的象徵,那就是馬槊!

根據《舊唐書》記載,程咬金使用的是史上最強騎兵兵器:馬槊(shuo/重型騎兵武器造價昂貴),源於漢代外形類似於矛和槍,結構精妙,鋒刃長達五六十公分,可以穿甲,鋒尾設有留情結,槊桿極其強韌,耗時三年才可製成。

當拿它在馬上衝鋒時,槊刃穿過敵人身體,留情結可以將串在鋒刃的敵身擋住,槊桿受到阻力會彎曲,一發力就能把敵人彈出,帶出一片血霧!

馬槊造價昂貴,也只有像程咬金、秦瓊等貴族將領才會才能使用馬槊。唐代開國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包括程咬金)絕大多數都是世家子弟,所以,唐代的開國史,其實也可以說是一幫官二代奮鬥發家史。

你還知道古代哪些人所使用的武器錯被小說和影視混為一談的?

--------------------------------------------------

漢刀-與唐刀的關系

唐刀
唐刀的始祖為漢刀(又稱環首刀),漢刀多為單手刀,刀柄較短,長度為58~114厘米不等,並且無一例外在刀柄外側制成扁圓的環狀,環首刀也因此得名。唐刀在漢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唐刀采用漢刀的“百煉鋼”的鍛造工藝,並且改善了在鍛造時對鋼材里雜質的處理方法,並創造了“包鋼”的技術,使唐刀外硬內軟,擁有極強的韌性。在改善鍛造工藝的同時,外觀上也有很大的改進。唐刀去掉了漢刀刀首的扁環;刀身加寬,並且延長刀柄,使唐刀可以雙手持握。以上的改進,使得唐刀比漢刀有了質的飛躍,不僅從外觀上更富觀賞性,並且真正提高了實戰性能和耐用性,使唐刀可以劈開任何盔甲器械。
唐刀與漢刀的一大差別在于漢刀保留了一些鑄造兵器的美學特征,比如對幾何線和面的強調,這特征因為沒有實戰價值,在南北朝大規模列裝的殘酷戰争中趨于沒落,在唐刀中已不見蹤影。

漢刀-與日本刀的關系

日本刀
到了漢代,中國制作的各類短兵器,尤其是鐵制環首大刀,曾大量流入日本,對日本短兵器形制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環首大刀興起于西漢初期,它是在劍,特別長劍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一種新式短兵器。由于漢代鐵制環首大刀刀形輕便,鍛造精良,戰陣實用之效很高,因此特別受到日本武士的喜愛。1962年,在日本奈良天理市栎本古墳的古墓中,發現了一柄東漢中平年間(184-189)中國制作的鐵制環首刀,刀身镌有“百煉清剛,上應星宿,下辟不祥”等金錯銘文。這柄刀的形制、銘文格式及刀的質地,與1974年出土于我國山東蒼山的東漢永初六年(112)鐵制環首刀基本相同。它們都是用反複加熱、多層疊打、表面滲碳的工藝制作的優質含鋼鐵刀。
中平刀作為殉葬品出土于日本古墓,證明墓主生前喜愛之深,也成為漢刀傳入日本的可靠物證。據《日本武器概說》的作者未久雅雄說,日本各地曾有不少漢刀和日本對漢刀的仿制品出土。
漢刀-出土文物
1、在河南洛陽出土的西漢墓里,可以見到随葬的環柄長刀。例如:1957到1958年在洛陽西部清理的23座西漢墓里,都發現了随葬的環柄長刀。它的長度從58~114厘米不等。

漢刀柄
2、山東蒼山發現的一把記有年銘的長刀,全長111.5厘米,刀脊的厚度與刀身的寬度相比,大約是1/3,刀身上有錯金的火焰篆紋,並且有十八個錯金隸書刀銘:“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涑大刀吉祥宜子孫。”由此可知這把刀是漢安永初六年(公元112年)造成的,此刀現今保存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內,它和我們現用的苗刀(漢刀)一模一樣。經過鑒定,此刀是以含碳較高的沙鋼為原料,經過反複多次鍛打而成。銘文中的“卅涑”即是“卅煉”,可能代表著一定的工藝質量標準。此刀的發現,有力地說明了苗刀源于中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産。
3、陝縣劉家渠東漢墓里的環柄長刀(鐵)可做漢代優質鋼刀的代表。青銅漢刀青銅漢刀
漢刀-評價 

漢環首刀
漢代,在尚無馬鞍和馬蹬的騎兵眼中,那粗犷有餘細致不足的直窄刀身蘊含了前所未見的淩厲殺氣,厚實的刀背將輕易承受住猛烈揮砍的應力,使他們化身為撲襲的獵鷹。
環首刀是通體鐵鑄的,和後世的刀不同,一是直身,二是斜鋒而非曲鋒,三是沒有格——因為刀主要用來劈砍,沒有刺的功能,所以不用鑄格來護手。環首刀除了和劍一樣套璏佩帶外,部分也用帶扣,這就和後世的佩刀法很相近了。
漢刀-捍衛國家實例

--------------------------

環首刀

373208_9677938_7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三國時代的兵器
Update:2010-05-20
一、近戰兵器1.刀 在西漢之前,劍一直是武將士兵隨身佩戴的最重要的短兵器。然而經過幾百年的流轉,到了三國時期,由於劍在砍殺的效能和堅韌度上不如刀,在三國時期已經不再作為軍隊的主要裝備,軍隊中大量使用的短兵器只有刀,步兵的常見裝備便是環首刀配長楯。這種環首刀全長大約從0.7米到1.1米不等,刀身筆直,單面開刃,刀背厚實,適宜砍劈。據傳,蜀漢巧匠蒲元曾在斜谷為諸葛亮造刀三千口,“以竹筒密納鐵珠滿中,舉刀斷之,應手虛落,若剃水芻,稱絕當世,因曰神刀”(《諸葛亮集》卷四引《諸葛亮別傳》)。曹操作“百辟刀”(《曹操集•百辟刀令》)乃百煉精鋼,能“陸斬犀革,水斷龍舟”(曹植《寶刀賦》),鋒利無比。孫權“作千口劍、萬口刀……皆是南鋼越炭作之。”(《太平御覽》卷三四三引陶弘景《刀劍錄》)。 另外,匕首在當時也是一種重要兵器,地位與長劍相當。一般官吏除佩劍外,有的還懷帶匕首,有的軍隊也配備匕首,如諸葛亮曾在百步(今四川成都)造匕首五百把發給騎士。2.戟 三國時期另一個重要的武器是戟,它是不可或缺的長兵器,也是唐以前整個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江蘇東陽漢墓出土的一柄長戟,長達2.49米;而山東淄博另一座漢墓出土的一柄長戟,更是長達2.9米。甘肅嘉峪關魏晉壁畫墓中,士兵皆荷戟持楯,而行營之中更是遍豎戟楯,由此可見,戟是這個時期軍隊中最主要的兵器 戟是在戈和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是矛和戈的結合體,分長戟和短戟(手戟)。它的優點是具有勾、啄、撞、刺四種效能,殺傷力很高。典韋、呂布都是持戟的名將。猛將持戟搏殺的記載在《三國志》裡有很多,最著名的有呂布“轅門射戟”(《三國志•呂布傳》);有張遼守衛合肥時“披甲持戟……殺數十人,斬二將……”,嚇得孫權“以長戟自守”(《三國志•張遼傳》);還有曹操在濮陽遭三麵包圍時,典韋“手持十餘戟,大呼起,所抵無不應手倒者。”(《三國志•典韋傳》)除長戟外,軍中常用的還有雙戟,孫權就曾經“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弄死過老虎。此外還有手戟,經常作為暗器時,譬如董卓就曾用手戟擲過呂布(《三國志•呂布傳》)。 三國時期,騎兵的主要裝備便是長戟配鐵鎧,步兵則是長短戟與楯配合使用。3.矛  矛是一種直而尖的刺殺兵器,兩面開刃,形似槍與劍的結合,尤其是北方民族的騎兵常用。東漢末年常年動亂,人口大減,曹操等北方武將就徵用了相當多的匈奴、鮮卑等北方民族作戰,也使長矛有經常表現的機會。在三國時期長矛已經成為軍隊的主要裝備。它的缺點是刃部較長,刺殺不如槍那麼靈便,到晉代槍興起,矛逐漸衰落。 關於武將持矛的記載在《三國志》之中也不少,最為著名的當屬猛將張飛。“張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三國志•張飛傳》)北方諸侯之一的公孫瓚也擅使矛,史載其出塞遇鮮卑騎兵,“乃自持矛,兩頭施刃,持出刺敵殺傷數十人”。(《三國志•公孫瓚傳》)4.槍  槍是一種刺擊兵器,和矛相似。三國時期的軍隊開始大量使用槍,但當時槍刃銳長,還沒有脫離矛的形式,直到晉代,槍頭改進為短而尖的形式,比矛更加鋒利,逐漸取代了矛的地位。5.長刀 安裝有長柄的大刀,是一種砍殺兵器,從配刀和專用與劈砍的短柄長刀發展而來,也可能是源自西漢的“斬馬劍”。最早有關長刀紀錄就是在三國時代,據《三國志•典韋傳》記載,典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這是正史中關於長刀最早的記載,又傳說關羽使用“青龍偃月刀”。除了利用單刃厚脊的刀身給予敵人殺傷外,長刀還可以使用本身的重量將敵人“劈殺”。長刀在三國時期的運用並不廣泛,東晉時才開始逐漸大量配發部隊,至唐代已成為騎兵廣泛使用的武器。

----------------------------------

中國第一代騎兵用刀—漢環首刀
中華冷兵器 于 2016-1-23 23:47 

漢刀是中國戰刀的始祖型,其刀柄首端毫無例外地制成扁圓的環狀,所以又做「環柄長刀」或「環首刀」。漢刀多為單手刀,刀柄較短,長度為58到114公分不等,並且無一例外在刀柄外側制成扁圓的環狀,環首刀也因此得名。 

西漢是鐵的時代,蓬勃興起的煉鋼業將漢軍隊鑄成為那個時代罕見的鋼鐵雄師。鋼鐵提供了兵器更為堅韌的骨骼,催生出長達1米的環首刀。在尚無馬鞍和馬蹬的騎兵眼中,那粗獷有餘細致不足的直窄刀身蘊含了前所未見的凌厲殺氣,厚實的刀背將輕易承受住猛烈揮砍的應力,使他們化身為撲襲的獵鷹。 

環首刀起源於戰國時期,以史為證。1965年河北易縣燕下都44號戰國墓中除了出土大量劍、戟、鐵甲、鐵盔等文物之外,還出土了一件殘缺的環首刀。該刀殘長30.3cm,柄長12cm,刀厚1cm。整刀由鐵材制成,刀身、刀柄及刀環為一體鍛造,刀柄較刀身窄,刀身斷面呈等腰三角形,刀柄斷面呈長方形。1982年,湖北出土一件戰國晚期的環首刀,該刀全長77cm,刃長62cm,刀身、刀柄及刀環也是一體鍛造,刀身略向刀刃方向彎曲。該刀刀身斷面呈等腰三角形,刀柄及刀環斷面均呈長方形。 

環首刀在戰國晚期已經發展成一種實用兵器,只是尚不如劍流行。而掃平六合、一匡天下的秦朝滅亡後,取而代之的西漢王朝逐漸發展成為較穩定而強盛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這一歷史時期,環首刀開始替代劍作為主要的格鬥短兵器大規模使用,其極盛時期歷經了兩漢、三國、兩晉、五胡十六國、隋、唐等朝代,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與疆土劈出了萬里波濤,誠為中華民族漢唐兩朝之「魂魄」。 

西漢元朔元年(前128年)及以後的十年間,漢軍與匈奴發生過三次大的戰役,雙方參加戰鬥的騎兵總數近20萬之多。對騎兵來說,長劍的劈刺顯然不如長刀的劈砍殺傷力大,所以漢代騎兵中的環柄長刀逐漸代替了長劍。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環首刀將匈奴打敗,並間接促成了當時的歐亞民族大遷徙。 

環首刀徹底取代長劍是在東漢末年,在那之後它將作為一個經典和傳奇橫跨過300年時光直達隋唐。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短刀在東晉就出現了分裂,導致兩種刀式的並行發展,一種是直窄樣式,另一種是近代常見的寬體樣式。但古人對事物的革新總是異常謹慎,就如同他們腰裡別著劍鞘千餘年,才在波斯雙環的影響下,用繩將刀劍掛在腰際,寬體刀還要再承受幾百年的寂寞。 

對環首刀的改進就是增加護手,並取消了刀柄端的圓環,這個轉變自魏晉始至唐成熟,但這已經使環首刀再無法稱為環首了。

三國時代,各國軍隊都大量生產環首刀,並使用兩漢以來如炒鋼、百煉鋼、淬火等鋼鐵生產技術。《太平禦覽蒲元傳》中提到,三國時的諸葛亮曾命「蒲元」這個人造刀,蒲元在斜谷開工,為了造出好刀,還特地指定要使用蜀江江水來為刀刃淬火,所造的三千口刀非常精良,被稱為「神刀」。南朝梁陶弘景在《刀劍錄》中描述,孫權在黃武五年(226年)造劍十口、刀萬口,從這可看出,劍在這時已成為玩賞用兵器,而刀則為士卒實戰的兵器,所以一造就是以萬來計算。環首刀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的象征!這樣一個獨特的設計,沿用了上千年,實在是中國古兵器的一大特色。

漢代環首刀也是「第一代」中國騎兵用刀。

------------------------------------------------

三國兵器譜匯聚了三國時期的各種兵器,以武器的受歡迎度和使用廣度排列,在這個時代稱雄的武器前三名是戟、矛、刀,以長兵器為主。

傳說蚩尤造五兵,開了中國兵器的先河。這五種兵器分別是夷矛、酋矛、戟、殳和戈。後來黃帝為與之對抗,又發明了弓箭,於是戰場上的幾種主要武器就誕生了。

傳統的車戰經過漢朝幾百年的演進,到三國時徹底淡出了戰場,而步兵們由於裝備了堅固的鐵甲,也對曾經的百兵之王—戈這種以啄割為主要攻擊方式的武器產生了決定性的防禦力,成了擺設的戈偶然登場,多數是被侍從們拿著擺擺儀仗,基本​​不再裝備部隊。

在這個時代稱雄的武器是戟,漢代的戟是卜字形的武器,差不多就是矛和戈的組合體,既可以刺殺也可以砍啄。軍隊對這種武器非常青睞,幾乎廢棄了其他長兵器,將戟作為了士兵的製式兵器,裝備部隊。戟又分為長戟和短戟,長戟是大部隊集團使用的武器,短戟則相當於佩刀,是防身用的。袁紹他以百餘執長戟的衛士組成密集的戟林,讓公孫瓚的兩千多騎兵硬是拿他們沒脾氣,這是長戟兵對抗騎兵的戰例。


直到滅蜀後晉朝與東吳相持,還出現過長戟兵對抗短刀兵的戰例。晉朝支持東吳交趾地區的叛亂,以分散東吳兵力,不光支持,他們還派遣了正規軍潛入,準備捅東吳一刀子。吳將陶璜帶部隊進攻晉將董元,董元在斷牆後面埋伏了許多手持短刀的伏兵,準備在吳兵殺過來時短兵相接,給他們個下馬威。陶璜識破了董元的把戲,在進攻部隊後面準備了一支長戟兵做預備隊,進攻部隊被要求佯攻。佯攻部隊稍一接觸董元的伏兵就開始撤,董元的短刀兵殺出斷牆窮追不捨,不料逃敵左右分開,亮出中間的長戟兵。短刀兵夠不到長戟,長戟卻可以排列成戟牆前進,晉兵大敗,短刀兵死傷殆盡。

三國時代的武將們都喜歡短手戟,甚至超過腰刀,這也許是因為短手戟短小便於攜帶,帶有小枝的卜字形形態又方便格擋武器,需要的話還可以扔出去作為遠程武器。典韋大約是整個三國時代最擅長使戟的人,曹操和呂佈在濮陽大戰,曹操招募敢死隊破敵,典韋帶著幾十人報名。這幾十人都穿著兩件鎧甲,手拿長矛或長戟,典韋本人背著十幾支小戟,冒著呂布軍的箭雨前進。衝到距敵軍五步內,典韋暴起,一口氣將十幾支小戟全部擲了出去,十幾個呂布的士兵應聲落馬,敵軍膽寒大亂,曹軍趁機進攻取勝。

典韋使用的兵器是兩支八十斤的大鐵戟,當時曹軍有歌謠唱道:“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不光典韋,當時也確實有很多人喜歡手持兩支手戟作戰,大約使用兩支這樣的大傢伙,確實比較有震懾力。曹操年輕時有次心血來潮,也不知道是真的要去行刺,或者只是和袁紹之類狐朋狗黨打了賭去練膽,居然翻牆跑到權傾朝野的大宦官張讓家裡。張讓被進入臥室的陌生人嚇到,趕緊喊來許多打手,曹操看形勢不對,拔出手戟舞得像風一樣,打手們不敢靠近,只好看著他踰牆而出。

孫策曾經在神亭同猛將太史慈有過一次精彩的單挑。兩位英雄雖屬對立陣營,都是年少英俊、雄姿勃發,他們都制止部下插手,用武器相互拼殺。長兵器都打掉了,就抽出刀互砍,刀打掉了,就用拳頭互毆。混亂中,太史慈搶到孫策的頭盔,孫策拔出太史慈背後的短手戟,繼續相互攻擊,直到被各自的部屬分開。拿著孫策頭盔的太史慈從來就沒有關王刀和搶到太史慈短手戟的孫策,都覺得對方實在是個好對手,最後終於走到了一起。

手戟這種武器短小又有枝杈,方便刺殺,又可以格擋,當時的武將都喜歡隨身佩帶,劉備也隨身帶著手戟,曾經在長坂用手戟擲造謠的手下,董卓也曾經用手戟擲和自己女人偷情的呂布,而不是演義中所說的用呂布的方天畫戟,貌似倆個被砸的人都沒被砸著,可見這二人擲戟的水平應該都很一般。不光在馬背上和步行作戰用戟,就連水戰也經常用到戟。作為既可以近距離格擋刺殺,又能夠隔著船遠距離拋擲的武器,短手戟確實是在搖晃的船上最方便的多功能武器了。

 -----------------------------------------

環首刀:蔑視羅馬人一千年的武術主角

 

環首刀誕生於我國西漢時期,是由鋼經過反覆摺疊鍛打和淬火後製作出來的直刃長刀,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殺傷力最強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類歷史上具有非凡意義的一種兵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環首刀將匈奴打敗,並間接促成了當時的歐亞民族大遷徙。

環首系的刀(刀柄端帶金屬環),是漫長華夏文明中的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武備種類。它一度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作為主力近身格鬥武器保衛着華夏文明的繁衍和輝煌。

而環首的出現應該是出於實用和美學的雙重原因,既可以起到平衡配重效果、又可連繩套掛手穩定握持、還能墜掛飾物和刀穗。環首刀最初是做為騎兵的劈砍武器來取代原本的漢劍。漢劍由於雙面開刃而不利於馬上作戰、不利於劈砍、易折斷,這在對匈奴騎兵的近身戰鬥中非常不利。而環首刀單面開刃、厚脊,在當時而言是最利於砍殺的兵器,加上強弩鐵戟的長短程配合,大大加強了漢騎兵的攻擊力(當時世界上尚未出現馬鐙)。

 

1974年7月,在山東臨沂蒼山地區出土一把東漢的環首刀,刀身上還刻有隸書銘文十八字:"永初六年(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孫"。"卅湅"就是三十煉,也就是這把刀曾經使用"百鍊鋼"技術將鋼材折迭鍛打達三十次之多,而在這把刀的刃部還發現經過"淬火"。"淬火"是將刀刃加熱到某一高溫,再用水、油或空氣使其急速冷卻,並讓工件表面硬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先進武器和強大國力的決定性作用下,漢軍將匈奴打得元氣大傷,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內附被完全漢化。

 

在商、周、秦及漢初,中國處於青銅兵器主導的時代,雖然從春 秋時期起就陸續出現了鐵制兵器,卻並未全面普及軍隊。環首刀在商代就有出土,春秋戰國時期富甲天下的齊國甚至是以環首刀為型來製做錢幣,可見在這段時間裏環首刀的使用還是比較廣泛的。這一時期,偶爾也會出土鐵質環刀。

但總的來說,在那個劍為第一貼身格鬥兵器的時代,環首刀依然不是主角,它更多的作用只是一種生活工具。並且由於青銅本身性能的限制,註定了近身兵器只能以擊刺為主,劈砍則容易導致武器的斷毀。一直到了西漢,青銅環刀的型制開始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刀身越發的纖長(基本已經確定了鋼鐵環刀的型制),同時鋼鐵技術的普及推廣、對匈奴戰爭的勢在必行,一切都在蘊釀着一場華夏近身格鬥兵器的華麗大變革。

西漢是鋼鐵的時代,蓬勃興起的煉鋼業將漢軍隊鑄成為那個時代罕見的鋼鐵雄師。除了鋼鐵的盔甲,鋼鐵還給兵器提供了更為堅韌的骨骼,催生出長度超過1米的環首刀、長度超過1米4的漢劍。在尚無馬蹬的騎兵眼中,環首刀那粗獷有餘細緻不足的直窄刀身蘊含了前所未見的凌厲殺氣,厚實的刀背將輕易承受住猛烈揮砍的應力,使他們化身為撲襲的獵鷹。同時,作為一種榮耀,從西漢起佩戴一把精工裝飾的環首刀也逐漸成為了繼佩劍之後,文武百官的又一種尚武尊崇。

由於漢代尚武,墓葬中多有兵器,使得漢代環首刀出土眾多,得以讓我們一窺其貌。漢代的鋼鐵環刀是由百鍊鋼工藝加工而來。百鍊鋼工藝,簡單理解就是將冶好的鐵塊或高碳炒鋼,經過不斷的加熱摺疊鍛打,去掉氧化物雜質、滲碳,最終得到刀條。除此外,漢代的刀就已經有了鋼鐵複合工藝,把含碳不同的鋼鐵按不同層次鍛打為一體,使得刀剛柔相濟,在劇烈的格鬥中不會變型斷裂;通過熱處理和淬火工藝來讓刀刃變得更加堅韌,甚至已經出現了覆土燒刃技術;還有精細的研磨工序,讓刀在保持鋒利的同時更據有了獨特的美感。出土的漢代鋼鐵環首刀,除了質量明顯優於同時期羅馬帝國的Gladius短劍還在工藝上遙遙領先。

在三國之後,環首刀作為一個經典和傳奇橫跨過近300年時光直到唐代中期。環首、窄身、長刃、直背,這系列特徵的環首刀在華夏武功最燦爛輝煌的一千年里扮演了主角。

對刀劍有興趣可加龍泉鑄劍師,沈師傅微信:LQWLDJ

---------------------------------

館藏漢環首刀集錦-微信上的中國 - https://goo.gl/T5rYbO

館藏漢環首刀集錦-微信上的中國 - https://goo.gl/T5rYbO

西漢時期,隨著與匈奴的長期作戰,騎兵迅速發展,成為北方草原上戰鬥的主力。環首刀的快速普及與此密切相關。環首刀,因刀首一般為環型,所以後世稱之環首刀或環刀,在先秦不過是長二三十公分一般作為工具使用的青銅小刀,到了西漢時期長度大幅增加,且應用於戰爭的數量不斷增加,成為騎兵的常用兵器。
與漢劍相比,漢劍輕薄,適合步兵劍盾搭配作戰,一旦用於騎兵,無論用劍刺殺還是劈砍,殺傷力受到限制。在刃平磨的情況下,倘若將劍做厚,因作為劍最厚處的劍脊在劍身中間,故兩側刃開刃角度增加,無法保證所需的鋒利度。而環首刀正好克服這一缺點,刀只有一側有刃口,另一側是刀脊,在同樣厚度和寬度的情況下,刀的開刃角度更小,刃口更加鋒利,這樣刀背就可以做的更厚實些仍能保持較好的鋒利度。

騎兵作戰馬速很快,揮臂用刀揮砍比用劍直刺更加方便,所以漢劍逐步被環首刀代替,至東漢末年基本退出了戰場。
環首刀的一般刀型特點為:窄刃、直身,刀首為環形,部分刀身略有內弧(即向刃部略彎曲),有的刀尖略有上揚,這種刀型自漢以後盡管偶爾有小的發展變化,而窄刃直身的特點卻幾乎延續了大約1000年,才逐漸被更豐富多彩的寬刃刀代替。環首刀之刀型,不但在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延續,也傳承到了古代一貫以中國為師的日本,環首刀自漢起中原皇帝對倭王有不少饋贈,成為日本仿制的對象,現在日本刀盡管變得更加向刀背彎曲,卻依然保留了其祖先――環首刀的窄刃、直身的特點。

下為河北滿城漢墓出土之環首刀






下為國家博物館所藏東漢鋼刀,刀脊上有錯金隸書銘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孫」







下為徐州博物館所藏之漢環首刀




下為獅子山西漢楚王墓所出之環首長刀



下為陽關博物館所藏之漢武庫環首刀



下為湖北鄂州博物館之三國時期吳國環首刀,總長146公分,這是迄今發現最長、品相最好之環首刀 









下為日本奈良天理市櫟本古墳古墓,出土一柄東漢中平年間(184-189)中國製作的鐵制環首刀,刀身鐫有「百煉清剛,上應星宿,下辟不祥」等金錯銘文






 

-------------------------

西漢時期,隨著與匈奴的長期作戰,騎兵迅速發展,成為北方草原上戰鬥的主力。環首刀的快速普及與此密切相關。環首刀,因刀首一般為環型,所以後世稱之環首刀或環刀,在先秦不過是長二三十公分一般作為工具使用的青銅小刀,到了西漢時期長度大幅增加,且應用於戰爭的數量不斷增加,成為騎兵的常用兵器。
與漢劍相比,漢劍輕薄,適合步兵劍盾搭配作戰,一旦用於騎兵,無論用劍刺殺還是劈砍,殺傷力受到限制。在刃平磨的情況下,倘若將劍做厚,因作為劍最厚處的劍脊在劍身中間,故兩側刃開刃角度增加,無法保證所需的鋒利度。而環首刀正好克服這一缺點,刀只有一側有刃口,另一側是刀脊,在同樣厚度和寬度的情況下,刀的開刃角度更小,刃口更加鋒利,這樣刀背就可以做的更厚實些仍能保持較好的鋒利度。

騎兵作戰馬速很快,揮臂用刀揮砍比用劍直刺更加方便,所以漢劍逐步被環首刀代替,至東漢末年基本退出了戰場。
環首刀的一般刀型特點為:窄刃、直身,刀首為環形,部分刀身略有內弧(即向刃部略彎曲),有的刀尖略有上揚,這種刀型自漢以後盡管偶爾有小的發展變化,而窄刃直身的特點卻幾乎延續了大約1000年,才逐漸被更豐富多彩的寬刃刀代替。環首刀之刀型,不但在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延續,也傳承到了古代一貫以中國為師的日本,環首刀自漢起中原皇帝對倭王有不少饋贈,成為日本仿制的對象,現在日本刀盡管變得更加向刀背彎曲,卻依然保留了其祖先――環首刀的窄刃、直身的特點。

下為河北滿城漢墓出土之環首刀






下為國家博物館所藏東漢鋼刀,刀脊上有錯金隸書銘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孫」







下為徐州博物館所藏之漢環首刀




下為獅子山西漢楚王墓所出之環首長刀



下為陽關博物館所藏之漢武庫環首刀



下為湖北鄂州博物館之三國時期吳國環首刀,總長146公分,這是迄今發現最長、品相最好之環首刀 









下為日本奈良天理市櫟本古墳古墓,出土一柄東漢中平年間(184-189)中國製作的鐵制環首刀,刀身鐫有「百煉清剛,上應星宿,下辟不祥」等金錯銘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