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8_172843  2016-10-01_112204  

File:Guojizibai pan 01.jpg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guojizipan1  20110319053203792_1968  圖片搜尋結果00645LlLzy6Z0DHN5RCd8&690  圖片搜尋結果

虢季子白盘_收藏资讯_华夏收藏网 - https://goo.gl/6N27r3

圖片搜尋結果1461054224408ab1ffe486d758a04b28829288610a  

虢季子白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虢季子白盤
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公布
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特展中的虢季子白盤
時代 西周
出土 陝西寶雞(清道光年間)
現藏 中國國家博物館
登錄 2002年
虢季子白盤是西周時期的一件大型青銅器,中國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虢季子白盤在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虢川司,後被時任陝西眉縣縣令徐燮占有,他離任後帶回常州[1]。太平天國運動開始後,虢季子白盤又落到護王陳坤書手裡。

清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時任直隸陸路提督的劉銘傳在常州與太平天國交戰,攻陷常州後,他住進了陳坤書的府邸,發現此盤作為馬槽使用。劉銘傳從盤底的銘文認定這是一件稀世之寶,就悄悄送回老家安徽肥西縣劉老圩村,並附信囑咐家人仔細珍藏,不要聲張。同治十年(1871年),劉銘傳卸甲歸田,修了一所亭子放置銅盤,並命名為「盤亭」,並把自己對虢季子白盤的研究記錄成書《盤亭小錄》。

劉家後人為保護虢季子白盤不在亂世中散失,在抗日戰爭期間,舉家逃亡之前,將虢季子白盤埋在後院,坑深3米,上栽有一棵槐樹。1949年,劉肅曾(劉銘傳第四代孫)主動把虢季子白盤上繳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1950年2月28日文化部表彰了劉肅曾,頒發了褒獎狀[2],並有意安排他到北京工作,但劉沒有接受。

器形
虢季子白盤長132.2厘米,高41.3厘米,寬82.7厘米,重215.5公斤,四壁外鑄有8個銜環獸首。虢季子白盤是范鑄法鑄造。

銘文
銘文共111個字,大致上為四字一句,為韻文。[3]銘文記述了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虢季子白在洛河北岸大勝獫狁(匈奴的先祖),殺死五百名敵人,活捉五十名俘虜,宣王舉行隆重的慶典表彰他的功績,賞賜了馬匹、斧鉞、彤弓、彤矢。虢季子白特製造此盤來紀念這件事情。這段銘文,見證了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確實起到了「以藩屏周」的重要作用[4]。

----------------------------------------

銅盤是商代至戰國時期流行的一種水器。小盤盛水用來洗手、洗臉,大盤用來洗浴。國家博物館珍藏著一個有著近三千年曆史的銅盤,它就是著名的“虢(guó)季子白盤”,這是迄今發現的西周時期形制最大的銅盤
虢季子白盤完全由青銅鑄造而成,體形碩大。銅盤重215.3公斤,長137.2厘米、寬86.5厘米、高39.5厘米。
銅盤呈長方形,四角為圓弧狀,腹下斂,平底,有四個曲尺形的足,銅盤四壁外側通體鑄有花紋,上部為竊曲紋,下部為環帶紋,整體紋飾十分精美,又不失敦厚大方、莊重肅穆的西周神韻。更值一提的是,在銅盤兩側,還各有兩個向外突出的獸首銜環,環上的花紋呈繩索狀。這說明,當年要挪動這個銅盤,必須要套上繩索,由七、八個壯漢一起用力才行。
虢季子白盤之所以珍貴,不僅在於它的形制,盤內底部正中鑄刻的111字銘文更讓人稱奇。這些銘文被後人讚為青銅器上的“史詩”,在文學藝術方面具有十分獨特的鑑賞價值。
銅盤銘文的第一句這樣寫道“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寶盤”。這句話向後人明確指出,銅盤是在周宣王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816年,由虢季子白鑄造的,這也正是銅盤名字的由來。
那麼“虢季子白”又是何許人呢?據史料記載,“虢”是西周時期的一個諸侯國,位於今河南省三門峽附近。“季”是中國古代對兄弟排行的一種稱謂,“伯、仲、叔、季”,“季”是兄弟排行中的第四位。“子白”就是這位虢國公子的名字。
據有關專家考證,虢季子白在西周的歷史上是一位赫赫有名的貴族,他曾多次帶兵出征,以驍勇善戰著稱。他製作的銅盤上,就用銘文記錄了一場戰鬥。
銘文這樣寫道“搏伐獫狁(xiǎn yǔn),於洛之陽。” 這句話說明了敵軍的身份和戰鬥的地點。通篇誦讀虢季子白盤的111字銘文,2800多年前的烽煙歷歷在目。在西周宣王時期,北方的獫狁族入侵,子白在對獫狁的一次戰鬥中,殺敵五百餘人,俘虜五十人。戰鬥結束後,子白將俘獲的敵人獻於周王,周王設宴款待子白,並賞賜子白馬匹、武器等物。
可以說,虢季子白盤上的銘文是對戰功與賞賜的記錄。銅盤流傳至今,就成了研究西周歷史,以及北方各民族關係的重要史料。
眾所周知,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而虢季子白盤銘文的寫作手法與《詩經》極為相似。盤內銘文通篇用韻,是一篇簡潔優美、富有韻律和節奏感的散文詩,因此具有極高的文學藝術價值。值得注意的是,虢季子白盤鑄造於西周宣王時期,這篇銘文的寫作時間其實比《詩經》還早了大約二、三百年的時間
更值一提的是,虢季子白盤上銘文的書法,也是西周金文中的極品。有關專家點評,這些銘文的書法頗具新意,用筆謹飭(chì)、一筆不苟,圓轉周​​到、很有情致,堪稱先秦書法之典範,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虢季子白盤歷經數千年後橫空出世,而它的面世又為後來成為台灣第一任巡撫的劉銘傳留下了一段傳奇
傳說在清朝道光年間,虢季子白盤出土於陝西寶雞嵋縣,輾轉為數位達官顯貴收藏。同治三年也就是公元1864年的4月, 時任直隸提督的淮軍將領劉銘傳隨李鴻章鎮壓太平軍,駐紮在常州太平天國護王陳坤書的王府中。一天午夜,萬籟俱寂之中突然傳來悅耳的金屬叩擊聲。劉銘傳秉燭尋音,轉到馬厩之內,聽到馬籠頭的鐵環碰擊馬槽時發出清脆的金屬聲,他撥開草料一看,原來馬槽竟是個大銅盤,盤底還刻著字。劉銘傳知道發現寶物了,異常興奮,趕忙派親信將此盤送回安徽老家,並專門蓋了亭子收藏銅盤,輕易不肯示人。抗日戰爭時期,為了保護銅盤,劉銘傳的後人將它深埋地下一丈多深,才躲過了戰亂。
新中國成立後,劉銘傳的第四代孫——劉肅曾先生主動提出將銅盤獻給國家,國家當即獎給他大米五千斤。1949年12月,虢季子白盤被送到了北京, 1950年3月3日, 虢季子白盤在北海團城的文物特展中展出,董必武、郭沫若、鄭振擇等人參觀了展覽。後來虢季子白盤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體積碩大的虢季子白盤以端莊的造型、精美的紋飾,彰顯出2800多年前的西周古韻。刻在銅盤上的銘文“史詩”,成了春秋後世仿效的典範,讓後人領略到了中國古典文學簡約質樸的絕妙之處,為研究詩文藝術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史料。

----------------------------------------

在傳世青銅器銘品當中,有一件堪稱西周青銅器的魁首。它長近四尺,重達四百餘斤。這件青銅器就是著名的虢季子白盤。虢季子白盤,是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5年),虢季氏子白為紀念其受週天子命,率軍戰勝玁狁(xianyun)立下奇功,受到周王的褒獎而作的重器。盤的內底有銘文111字。

簡介/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圖冊
西周宣王時,虢季子白曾率“天師”伐“太原之戎”,得勝以後,在周廟受到週夷王的嘉獎。為了紀念這一盛事,特為鑄造了此盤。據傳,此盤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虢川司,為西周著名重器。虢季子白盤內底部有銘文八行字。長篇銘文不僅有史料價值,也是先秦書法代表作經過輾轉流傳,解放後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虢季子白盤》器形宏大,紋飾精緻,銘文很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也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軍事的重要史料。銘文書法的藝術性十分突出。銘文字形較大,結構嚴謹,筆劃圓潤遒麗,佈局和諧,體勢在平正、凝重中流露出優美瀟灑的韻致,已開《石鼓文》、《秦公簋》的先路,是西周金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書法藝術之精品。
傳世銅器虢季子白盤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西周三大青銅器。盤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為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兩隻銜環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銘文語言洗練,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1]
形狀/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長:1302mm;寬:827mm;高:413mm;重:215.5kg。通體呈橢方形,具四邊、圓角。周身滿飾竊曲紋及大波曲紋;每邊飾獸首銜環二,共八獸首。內底鑄有銘文111字,篇幅工整,結字優美。虢季子白盤收藏在北京國家博物館。無論是工藝水平,還是歷史價值,都舉世無雙,堪稱國之重寶[2]。
由來/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圖冊
一件鴻器重寶,它的面世竟然充滿著機巧。巧就巧在夜半更深,萬籟俱寂;巧就巧在將軍秉燭,夜觀虢盤。

在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初夏,時任直隸提督的淮軍將領劉銘傳,隨李鴻章鎮壓太平軍。這日,官軍拿下了常州城,劉就住進了護王府內。時至午夜,劉銘傳正在燈下讀書,萬籟俱寂當中傳來悅耳的金屬叩擊之聲,聲音不大但極有穿透力。劉頓生好奇之心,當下秉燭往尋。轉到屋後見有馬厩,聲音即由此傳出。細審視,始知是馬籠頭上的鐵環碰了馬槽所發出的聲響,但這聲響非同一般。劉銘傳蹲下細看,見此馬槽碩大,槽壁在燭光中發著深沉的幽光;伸手一試,重不可舉;輕叩之,發聲清遠玄妙。劉心中有數,此馬槽絕非尋常之馬槽。次日一早,劉銘傳命馬夫將馬槽刷洗乾淨。見其外壁四邊各飾兩個獸首銜環;整個外壁滿佈紋飾;內底具長銘,通篇工整嚴謹。劉知是寶物,旋即命人押運送回合肥老家。後來,又在老宅園中為虢盤專建一亭取名“盤亭”。
特點/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圖冊
青銅銘文不僅是學者研究的重點,也為古玩肆所側重。因為銘文字數越多,價錢就越高,有銘器的價格甚至要出無銘器數倍,因此,仿製銘文是作偽的重要內容。偽銘約可分為兩類:一種是真器偽銘。據傳咸豐年間西安有位知縣好古銅,對帶銘文的銅器高價收買,對無銘之器一概不收。因此,古董商們便投其所好,在無銘真器上添刻銘文,自是此風盛行。當時的匠人“鳳眼張”即是此中高手。另一種是偽器真銘。即把殘破器剩餘的銘文部分嵌入偽器內。此種器雖修飾嚴密,但若比較地子、銹色及銅質,便可分曉真偽。除以上兩類外,還有偽器偽銘,這裡不再贅言。
虢季子白盤是青銅器中的瑰寶,其流傳極富傳奇色彩。此盤自道光年間出土後曾被當地農人用以餵馬,後縣令以數錢據為己有。幾經動盪,此盤被劉銘傳覓得,極為珍惜。在其後幾十年內,凱覦此盤者不乏其人,劉氏後人將盤重埋地下,遠避他鄉。解放後,劉肅將此盤掘出獻給國家。自此,虢季子白盤才得以重放異彩,供世人欣賞。
變遷/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圖冊
虢盤原本在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的虢川司。時任眉縣縣令的徐燮乃常州籍人士。好古。虢盤近水樓台為徐所得。徐卸任返籍時將虢盤帶回了常州。至太平天國時期,護王陳坤書鎮守常州。虢盤又易手成了護王的珍藏。直至同治三年劉銘傳率官軍收復常州,才發生前面所講的機緣巧合。

虢盤到劉府後,消息不脛而走,引得不少達官貴人爭相欲往觀賞。而劉銘傳偏偏惜盤如命,不輕示人。為此還得罪了不少權貴,據說連光緒皇帝的師傅翁同龢也未能一飽眼福。至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台灣撤府建省,劉銘傳赴首任台灣巡撫期間,虢盤則安駐合肥老宅盤亭,未隨往台灣。

光陰荏苒,到了清末民初之際時局動盪不已。此時劉銘傳已經作古,他的後人,在這以後的幾十年間,為保護虢盤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抗爭。其間最具威脅的先是任國民黨安徽省主席的劉鎮華。作為地方官的劉鎮華在1933年至1936年主持安徽政務期間,獨霸專權、橫徵暴斂、草菅人命。對虢盤更是覬覦已久,多次派人以種種理由到劉府搜劫,雖未果,但劉氏後人卻飽受了皮肉之苦。接著,日軍入侵,合肥淪陷,侵略者強搶豪奪、無惡不作。面對外辱,劉家後人知不能敵。只得將虢盤重新入土,他們將虢盤深埋丈餘,其上鋪草植樹。而後舉家外遷,以避戰亂。日寇多次搜掠也成泡影。光復以後,李品仙任安徽省主席。再以武力相脅,逼劉氏後人交出虢盤。劉家人無奈,只好再次舉家出逃避難。就在此間,李品仙的親信,合肥縣長隆武功,為討好上司,親自帶人到劉家老宅,將幾十間房的地板全部撬開並挖地三尺以尋虢盤。終亦未果,悻悻而去。

劉家人在近五十年間為保護虢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就在他們近乎絕望之時,曙光終現。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了。劉銘傳的第四世傳人劉肅曾先生感到全家有救了;虢盤有救了。他帶領家人挖開歷經十四年的封土,令虢盤重見天日。並毅然將虢盤捐獻給國家。
文化/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圖冊
虢季子白盤,中國西周青銅器。1955年3月出土於陝西省眉縣李村。盤長137.3厘米,寬86.2厘米,重240.5公斤。盤是食器的一種,商代一般都較輕巧,實用性強,以圓形為主。西周初期亦承襲商制,至中期(約穆王時期)圓盤始加雙耳,後又有在圈足下加三足的,其變化日益繁多。但像虢季子白盤長方形的形制,且如此碩大,實屬罕見。此盤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圈足為平底四足,使器皿避免了笨拙感,每邊各有兩隻含環獸頭浮雕,既符合搬移的實用功能,又具有穩中求巧,靜中有動的審美作用。此盤的紋飾以一圈粗獷、壯實的環帶紋為主,其間已無細密的雲雷紋襯底,體現了西周後期的裝飾風格,口沿的一圈紋飾,以一條向上捲曲,下平上曲的順向平排的竊曲紋構成,具有規矩、嚴謹的整體感。8隻虎形含環浮雕,因採用誇張的手法,使虎的恐怖氣氛減弱。此盤造型奇特,規模巨大,工藝精湛,為西周青銅工藝的代表作。

虢季子白盤造型奇偉,酷似一個大浴缸。盤口呈圓角長方形,四面各有兩個獸首,口中銜環,腹部飾環帶紋,口沿下飾竊曲紋,盤內底部有8行銘文,說的是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正月,虢國的子白奉命討敵,大勝而歸,宣王給予嘉獎並賞賜,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銘文中的許多字句可以與《詩經》中的篇章相互印證,是研究當時北方民族關係和西北地區地理的重要史料。
價值/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圖冊
虢季子白盤向被視為西周金文中的絕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與字形處理方式顯然有別於其他西周銘文,卻與東周後期戰國吳楚文存在著某種相近的格局。比如,它非常注意每一文字的單獨性。線條講究清麗流暢的感覺,而字形卻注重疏密避讓的追求,有些錢條刻意拉長,造成動蕩的空間效果。造型的精練與細密,也使我們驚訝於西周金文中這樣清麗秀逸的格調。

為了充分體現《虢季子白盤》的這種藝術格調,創造者們還特意對文字排列進行了“處理”。於是,在整篇珠璣璀璨的大效果中,我們又看到每一文字獨立美的凸現:一個字,就是一個世界、一個粲然的宇宙。千變萬化的姿態被蘊育在每個字的造型中,使他們如行山陰道中,目不瑕拉
現狀/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圖冊
虢季子白盤自1864年初夏與劉銘傳結緣,歷盡滄桑86載,傳四代人,終獲新生。這正是:三代吉金,慧命永延。

虢盤重新面世後,首展在合肥古教弩台;而後即運至北京於1950年3月3日在團城作特展。以後由中國歷史博物館(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至今。[3]
虢季子白盤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後成為中國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如今,它是中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一件重要展品,位列國家文物局所頒發的“64件不准出境文物”名單之中。愛國將領劉銘傳及其後人,付出巨大代價保護的這件珍貴文物,將不會離開中國的土地半步。[4]

-----------------------------------

虢季子白盤,西周時期大型青銅器,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虢川司。銘文共111個字,銘文記述了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虢季子白在洛河北岸大勝獫狁(匈奴的先祖),殺死五百名敵人,活捉五十名俘虜,宣王舉行隆重的慶典表彰他的功績,賞賜了馬匹、斧鉞、彤弓、彤矢。虢季子白特製造此盤來紀念這件事情。

虢季子白盤,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寶盤。不顯子白,[上:由,下:爿](狀)武於戎工,經維四方,博伐獫狁,於洛之陽,折首五百,執訊五十,是以先行。[走亙][走亙]子白,獻[爪戈]([首或])於王。王孔加子白義。王各周廟宣[廣射](榭)。爰卿。王曰:「白父, 孔顯又光。」王睗乘馬,是用左王。賜用弓彤矢,其央。賜用戉用政蠻方。子子孫孫,萬年無疆。

-----------------------------------------------------

歷盡劫難的青銅器國寶—— 虢季子白盤
2016-05-04 11:09:55

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陳列室的一個展櫃前,時常圍滿眾多的參觀者,人們爭先觀賞的是一件造型別致、紋飾精美的青銅器珍品——虢季子白盤。

據有關人士說,該盤是西周時期虢季子白領兵打仗時立了戰功後而得到的賞賜。後埋於地下數千年之久。清道光年間,陝西寶雞川司一農民挖土時在地下發現了它,但並不知其珍貴,弄回家中當做飲馬槽子使用。當地一個常州籍姓徐的縣令發現了此盤,見盤上的紋飾精美,給了數串制錢,買下收為己有,在他離任返鄉時將其帶回常州。太平天國時期,有位護王得到了此盤,成了他的鎮府之寶,清光緒年間此盤又落入兵部尚書劉銘傳之手。

劉銘傳是清末年一位傑出的愛國將領,他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是一位有貢獻的文物收藏家。1864年4月間,他參與了鎮壓太平天國攻打常州城。進駐了護王府。一天夜晚,他聽到不遠處傳來金屬的撞擊聲,鏗鏗鏘鏘,時續時斷,便循著響聲走了過去,發現一匹馬正在吃草,原來是馬籠頭的鐵環與馬槽相碰撞發出的聲音。劉銘傳提著燈籠細看馬槽,見四面有精美的紋飾,再讓馬夫把馬槽清洗乾淨,又發現了盤底部還有許多文字。他深知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寶物,隨即派親信把馬槽送到合肥老家即現今的劉老圩。他極為珍惜此盤,特為其建了一亭子,後來還著了一本《盤亭小錄》,記載了盤的經歷、形狀和銘文等。

由於走漏了消息,被皇帝權貴得知,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和派人來說,願出重金購買此盤。劉銘傳見狀為防不測,指使人將盤埋藏起來。到了民國時期又有強人知其物,挖地尋寶未有結果。後又有日寇去勒索,劉家後人挖地數尺,把盤深埋後遠走他鄉。國民黨省主席劉品仙也曾派人脅迫劉家後人,挖地找尋仍無結果。到了解放初期,劉氏子孫才把寶盤挖出,獻給了國家。

虢季子白盤製作精良,造型奇偉,似一個大浴盆。器長1.32米、寬0.83米、高0.41米;重約230公斤。盤沿近長方形,四側面各有兩個獸頭,口銜銅環。口沿下飾竅曲紋,下為粗獷質樸的波帶紋,四足呈矩形。整個器型端莊厚重,氣勢雄偉。盤底有銘文110個字,文字記載了虢季子白奉周宣王之命,征伐、抵禦敵人進犯中原的經過。銘文語言洗鍊,句式工整,富有韻律。

經考證,此盤為周宣王王室鑄器。它是研究我國西周奴隸制社會歷史、政治、軍事的重要資料,也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盤

劉銘傳家族誓死守護國寶虢季子白盤
2016-05-12 

劉銘傳(1836-1896年)

虢季子白盤上的銘文拓片

「64件不准出境文物」之一——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上的銜環獸首耳

早在抗戰前,就曾有美國人託人找劉銘傳的曾孫劉肅曾,說願出一筆相當可觀的金錢購買虢盤,答應事成後幫劉氏全家遷居美國。日本人也揚言願把浴缸大小的虢季子白盤填滿黃金,能裝多少就出價多少。如今,它是中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一件重要展品,位列國家文物局所頒發的「64件不准出境文物」名單之中。愛國將領劉銘傳及其後人,付出巨大代價保護的這件珍貴文物,將不會離開中國的土地半步。

1864年5月的一天夜晚,常州太平軍護王府邸,剛剛攻陷這裡的淮軍將領劉銘傳正在燈下讀書,寂靜的夜裡,時斷時續的金屬撞擊聲從拴滿戰馬的院子裡傳來。劉銘傳好奇地提燈查看,原來是戰馬吃草時籠頭鐵環與馬槽碰撞的聲響,劉銘傳試圖搬動一下馬槽,竟紋絲不動,他把燈湊近了,驚奇地發現馬槽四周布滿密密麻麻的花樣紋飾。

當時的劉銘傳沒有想到,這個裝滿飼料、布滿污垢的巨大器皿,來自遙遠的西周時代,距今已有2800多年,他更沒有想到,這個「馬槽」和自己的家族,自此結下近一個世紀的不解之緣。後世的學者經過考證,為這件重若磐石的巨大器皿定名為虢季子白盤,它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西周三大青銅器,稱得上是一件國寶級重器。

西周青銅最高水平

虢季子白盤鑄造於公元前816年,是西周晚期一件具有記功、記事性質的祭祀禮器,長137厘米,寬86厘米,高約39厘米,總重量達215公斤,是迄今為止所見最大的商周青銅盤。設計者將這麼大的器型巧妙地設計為圓角的長方形,四足為曲尺矩形,隱縮在盤底,呈現出口大底小的感覺,很像一個大浴缸。器物的四壁各有兩隻銜環獸首耳,盤壁周身刻有波帶紋飾。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李先登說,這件虢季子白盤形體非常巨大,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的特點是用范鑄法,就是用陶范把它組合起來,然後用青銅溶液澆鑄而成的。要鑄造這麼大的青銅盤,就需要很多塊內范和外范,而且它有精美的花紋,還有111個字的銘文,在當時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它代表了我們國家西周時期,尤其是西周晚期青銅鑄造所達到的高度水平。

與其他國家的青銅器不同,中國的青銅器常刻有銘文,相對形制和花紋等元素,銘文更是評判一件青銅器價值的重要因素。中國文人學者都很重視青銅器銘文的研究,歷代青銅著錄都以銘文著錄為重點。

虢季子白盤內底有銘文111字,大致講述周宣王十二年(前816年),虢季子白受命於宣王,率兵在洛河北岸同匈奴的先祖獫狁作戰,斬敵首級五百,俘虜五十。周王非常讚賞子白的神勇無敵,為表彰他的功績,舉行了隆重的慶功儀式,並賞賜了馬匹、斧鉞、彤弓、彤矢,予以嘉勉。虢季子白獲此殊榮,特鑄造此銅盤以示紀念。

111字銘文分為八行,以四句一行為主,文辭優雅,行文押韻,書寫時一氣呵成,章法自然,突破了原先呆板的格局,打破了一字一格、字字等距的形式,字體端莊,是優秀的金文書法作品。

這些銘文對研究西周晚期周王室與北方少數民族關係史,以及西北地理沿革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西周初年,武王、成王時曾分封同姓和異姓諸侯國,歷史上稱為「封邦建國」。當時分封的諸侯國很多,周文王之弟虢仲、虢叔被封至東、西二虢。

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考證:「虢季是西虢始封者虢叔的分支。虢叔曾是周武王的老師,一支封為諸侯,在現今的寶雞,另一支就是虢季,世代在朝為官。虢季子白能擁有如此巨大的青銅盤,不僅說明其身份顯赫,也告訴我們虢季家族十分興旺,在西周王朝很有實力。」這件記錄赫赫戰功的虢季子白盤正是出土於今陝西境內,陝西也是西周的王畿之地,虢季子白盤的發現,源自一個偶然。

為寶盤與翁同龢交惡

清道光年間,常州人徐燮鈞任陝西郡縣令兼理寶雞縣篆,一次在寶雞縣的一戶農家偶然發現了一個很不尋常的餵馬食槽,遂以100兩銀子購得。後來徐燮鈞卸任時,將這件奇怪的「馬槽」帶回老家常州鳴坷巷「天佑堂」,並開始對盤上的銘文古篆徵求釋文。

這些排列極具美感的銘文被翻譯後,證明這件寶物來頭不小,徐燮鈞在鄉里名震一時。1860年四月,太平軍進軍常州,徐氏的「天佑堂」在戰火中被毀,該盤被太平軍將領護王陳坤書得到,收藏在護王府內,清軍士兵不識貨,竟也拿它作馬槽,陰差陽錯被劉銘傳發現了。

雖然不懂得盤上面的銘文內容,但劉銘傳還是立刻判定這是一件寶物,命人秘密押運送回合肥老家肥西劉老圩(現屬肥西縣南分路鄉)。

1871年,劉銘傳憤於清政府昏聵不公,託病辭職閒居家中,就請安徽霍山縣一位叫黃從默的老儒生考證該盤。黃老先生辨認出該盤的來歷,告知劉銘傳。劉銘傳欣喜若狂,專門修了一所亭子放置此物,並命名亭子為「盤亭」,作《盤亭小記》記載了建造盤亭的經歷、盤子的形狀和銘文的內容,親筆寫下「盤稱國寶,亭護家珍」的對聯。

當時寶盤銘文拓片印出,每紙高達五兩銀子,震動學術界和權貴階層,其中一個人對這個盤子特別上心,這個人就是光緒的老師翁同龢,他還專門託人到劉老圩說,願意出重金購買寶盤。

翁同龢一生喜愛金石文物和書畫作品,他幾次向劉銘傳索要虢季子白盤,都未能如願,最後竟然在慈禧太后面前告了一狀,希望以此施加壓力,但劉銘傳還是沒有同意。他上訴李鴻章力陳此事,李上奏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權衡利害後,以劉銘傳有戰功,下旨御賜此寶,從此無人敢覬覷。

1885年,台灣撤府建省,劉銘傳赴首任台灣巡撫,虢盤被留在合肥老宅「盤亭」,未隨往台灣。10年以後,劉銘傳從台灣返回家鄉,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台灣島被割讓給日本。1896年1月12日,得知這個消息後60歲的劉銘傳憂憤去世,去世時叮囑家人要保護這個寶盤,作為傳世之寶。

劉氏後人坎坷護寶路

愛寶如命的劉銘傳撒手西去,並不代表虢季子白盤從此失去了依靠,劉家子孫們遵從先祖的遺訓,把保護寶盤作為最重要的家訓,即使遭受人身危險亦不動容。

1933年至1936年,軍閥劉鎮華擔任安徽省主席期間,一直想把虢季子白盤據為己有,但軟硬兼施都沒有用。幾次釘子碰下來,劉鎮華惱羞成怒,親自帶著爪牙到劉家搜,對劉家人大打出手,最終對方沒有鬆口,寶貝也沒有找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軍侵占華北後長驅直入,占領了我國長江沿線,合肥危在旦夕。劉鎮華被免去省長之職,再也顧不得索要國寶,夾帶著金銀細軟逃命了。

早在抗戰前,就曾有美國人託人找劉銘傳的曾孫劉肅曾,說願出一筆相當可觀的金錢購買虢盤,答應事成後幫劉氏全家遷居美國。日本人也揚言願把浴缸大小的虢季子白盤填滿黃金,能裝多少就出價多少。但這些都沒有打動劉肅曾。

抗戰爆發後,合肥淪陷,日寇的據點離劉肅曾家只有3公里,劉家怕寶盤落入敵手,經商議後在宅外挖了一個3米深的大坑,將虢盤深埋地下,又移植來一棵小槐樹,用雜草做偽裝,完成這一切後舉家遷往外地,垂涎寶盤的日軍多次搜索劉家院宅,也沒找到。

八年抗戰勝利後,日軍再無法覬覦這件傳說中的國寶,劉家人返回老家。他們沒有想到,自己即將走上更艱難的護寶路。國民黨第十一集團軍司令、新任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也打起了寶盤的主意,他派人把劉肅曾請到省政府,說只要交出虢盤,便是國家的功臣,可以在安徽境內任選一縣作縣長。劉肅曾便推託說全家出逃時,寶盤已被人盜走。李品仙假意相信,放走劉肅曾,但劉肅曾前腳剛進家門,李品仙就派一個營的人馬開進劉家,他們打著保護國寶的名義在劉家駐紮下來。

數日後的一個清晨,劉肅曾被幾個軍人拖出被窩,說他偷了長官裝有金條等貴重物品的箱子,並用槍威逼劉肅曾寫下用虢盤抵債的欠條。劉肅曾就將計就計,以出去籌款為由逃出家門,躲避外鄉。

為了方便尋寶,李品仙讓自己的親信國民黨合肥縣縣長隆武功,將縣政府搬到了劉家大院,氣急敗壞地把劉家所有房屋的地板全部撬開,掘地三尺,一無所獲,只好敗興而去。

砍樹挖寶贈國家

在劉家四代人的保護下,虢季子白盤渡過重重險關。1949年,新中國成立,政務院給皖北行署發電報,指示查明虢盤下落。皖北行署當即派人專程到劉老圩向劉肅曾全家傳達政府保護文物的政策。

負責這項任務的吳桂長老人回憶,他曾接受上級指示查詢國寶下落。後來在當地政府配合下,接近劉肅曾一家,此後多次登門探訪。劉肅曾兒子劉學亞說,父親之所以勞煩吳桂長「三顧茅廬」,實在是因為國寶太重要了,一家人為護寶付出巨大代價,不敢輕易託人。直到中央要求尋查國寶的電報到了,劉肅曾與家人商量,才決定捐獻國寶。

1950年1月19日,劉肅曾帶領家人把十幾年前移植的樹木砍掉,挖開3米的土層,虢盤重見天日。就在虢盤擬送北京時,意外卻發生了:一個小偷溜進劉家,手持鋼鋸準備鋸下8隻獸首銜環帶走,聲音驚動了守衛在附近的戰士,當即將他抓獲。事發後,當地人民政府提出必須迅速將虢盤運送北京,並請劉肅曾同行。

1950年2月,劉銘傳第四代後人劉肅曾帶著國寶來到北京,受到董必武、郭沫若、沈雁冰等人的接見,董必武為此盤題詞:「國寶歸國,可慶可賀」。郭沫若寫詩:「虢盤獻公家,歸諸天下有。獨樂易眾樂,寶傳永不朽。省卻常操心,為之幾折首。卓卓劉君名,傳誦婦孺口。可賀孰逾此,壽君一杯酒。」

為表彰劉肅曾的獻寶行為,文化部給劉肅曾頒發了「褒獎狀」,並決定在北京給劉肅曾安排工作,但是劉肅曾考慮再三,還是決定留在安徽。1977年,77歲的劉肅曾去世,國寶沒有流出境外,他可以安然地去告慰他的祖先了。

虢季子白盤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後成為中國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如今,它是中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一件重要展品,位列國家文物局所頒發的「64件不准出境文物」名單之中。愛國將領劉銘傳及其後人,付出巨大代價保護的這件珍貴文物,將不會離開中國的土地半步。

季子白盤銘文
導讀:1949年共和國成立前後尋找西周青銅重器虢季子白盤,虢盤隨後從肥西縣出土並在合肥、北京展出,是當時轟動全國的大事。何謂「虢季子白盤」?先說「虢」(guó):周代「封邦建國」時分封的諸侯國,姬姓,其中西虢在寶雞一帶,虢王季之穆,改姬為季,另有南虢、東虢、北虢。次說「季子」:在兄弟排行順序伯、仲、叔、昆、季中「季」居末,季子即少子,如《戰國策》中蘇秦之嫂即說蘇秦「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另一種解釋「季」為字,「子白」為名。再說「盤」:商周時盛水的器皿,以匜(yí,形狀像瓢)舀水,以盤裝水。虢季子白盤,即虢國的少子製作或擁有的寶盤。

虢季子白盤閃爍著璀璨的光芒,不僅因其歷史價值,更因為她的藝術價值,其銘文確是書法藝術中的一棵耀眼明珠。

虢季子白盤銘文是先秦書法代表作。其書法頗具新意,用筆謹飭,圓轉周到,一筆不苟甚有情致。銘文書法的藝術性十分突出。銘文字形較大,結構嚴謹,筆畫圓潤遒麗,布局和諧,體勢在平正、凝重中流露出優美瀟洒的韻致。

中國書法藝術的表現形態是文字,因此書法產生是和文字的形態密切聯繫的。我國原始社會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及龍山文化(公元前6000-4000年)的陶器上曾發現簡單的刻畫記號。有的學者稱之為文字,但文字必須有文法,目前我們對這些記號的了解很少,無法從文字的角度來解釋它的含義。因此真正構成文字並形成書法藝術的,至今所知最早的仍然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因為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和章法。刻於龜甲、牛骨上的卜辭文字為甲骨文。而古人稱銅為金各種青銅器上或鑄或刻的銘文,就稱為金文甲骨文和金文並存於商代,是現存下來傳世書法作品的源頭。商代初期青銅器銘文較少,沒有長篇,但已體現出筆意,如司母戊鼎銘文等。西周時期是我國古代文明發展和興盛時期。金文隨著周人對禮制的進一步提倡而有極大的發展:早期如大盂鼎、大方鼎、利簋等銘文,瑰麗凝重、雄奇姿放、質樸平實;中期如衛鼎、永盂、史牆盤等銘文,筆勢柔和圓潤、行款排列工整、字跡端正質樸或草率疏放;至西周晚期,金文大篆臻於成熟,既有大克鼎、胡簋的厚實壯美,又有散氏盤的用筆粗放樸實、行氣渾厚,還有毛公鼎的雍容華麗、典雅大方以至登峰造極。

虢季子白盤就是這個時期作品。此盤銘文書法應歸於清麗一路,韻味風神流蕩。但細觀文字,其線條卻是極富變化。部分字的字口稍有漫漶滲蝕,使筆畫產生了類似刻畫的情趣,益發增加了高古蒼老之感。該盤的結字亦有奇趣,如「寶盤」「廟」「洛」「獻」「賜」等字,或欹側,或譎詭,變化之多令人嘆為觀止。銘文字型較大,在現有商周青銅器銘文中,是少見的大字。結構嚴謹,筆畫圓潤遒麗,布局和諧,體勢平正,用筆謹飭,圓轉周到,一筆不苟,甚有情致,凝重中流露出優美瀟洒的韻致。該銘文的另一主要特點體現在分行布白上,字距行距空闊,顯得特別從容不迫,優遊閒適。這派圓轉書風對後世影響深遠。

虢盤字跡出於大篆而與大篆不完全相同,譎皇茂雋,為後期秦石鼓文(約產生於公元前335-325年間)、秦公簋、秦公鍾銘文的濫觴。自唐以來,學者多認為石鼓文即籀文,現從虢盤和石鼓文的書體聯繫,可以說虢盤銘體勢就是籀書之源,籀書是從金文大篆完全成熟後充分發展出來的新體勢,又開啟了後世秦小篆書體,更見虢盤銘文在中國書法演變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

虢季子白盤

創造時間

西周時期(周宣王12 年)

基本說明

虢季子白盤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毛公鼎、散氏盤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青銅聚寶,是為西周最大的出土青銅器。它高39.5 厘米,盤口長137.2 厘米,寬86.5 厘米,重215.3 千克,以範鑄法鑄造,用陶範把青銅器的模組合起來,再以青銅溶液澆鑄成。 [1] 它呈長方形圓角,深腹平底,下有四個曲尺形矮足,器外四面各有一對鋪首銜環,環上及璧外皆鑄有花紋。盤內底部中央有8行共111的銘文。 [2] 銘文的大致內容是說:虢季子白受周王之命,去征伐北方獫狁族入侵(古匈奴族),大獲全勝,得到周王賞賜。虢季子白獲此殊榮,特鑄此盤以志紀念。 [3] 據記載,虢季子白盤在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市的虢川司,出土出期曾流落農家被用作養馬槽,直到1864年被任直隸提督的淮軍將領劉銘傳收藏,經由劉家四代的守護,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劉家後人將這件國寶獻給了國家。 [4]

歷史意義

首先,虢季子白盤在中國古代書法演化史上有重要意義,印證了西周晚期金文文字風格的轉變。西周早期金文風格延續了商代金文的風格,風格類型多姿多彩:或靈動活潑,或不加雕飾,或隨意散漫,顯得琳瑯滿目,異彩紛呈。西周先民重視理性,喜好修飾的文化心理使得他們選擇了端正典雅的藝術風格,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對商代金文風格的繼承和革新。 [5] 而《虢季子白盤》整體風貌端莊秀雅,用筆謹飭筆畫圓潤遒麗,佈局和諧,一絲不茍,縱能成行,橫則大致成列,有意高低錯落,形成一種動態美。講究書法元素的對立統一,在形式組合中方、圓和三角形互相搭配,字距行距疏疏朗朗,井然有序,對秦代小篆的風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6] 其中,有學者更形容虢季子白盤銘「上承西周末年文字體勢,而下開石鼓等器文之風格」。 [7]

另外,虢季子白盤體現了西周時代森嚴的禮樂制度。西周時期非常重視禮制一般平民百姓不能夠自己鑄造青銅器,就連貴族也是在冊命賞賜征伐等國家大事時,經由在上位者的允諾後才能鑄造青銅器並祭祀傳達給祖先。 [8] 而虢季子白正正是因出征北伐獫狁大獲全勝,受周王賞賜才命人鑄造此盤,讓子孫萬世永為紀念。在西周,權貴們會把青銅器作為顯示自己豪門身份和權力的標示物,更是一種記事耀功的禮器而流傳於世。 [9] 虢季子白作為世代在王朝為官、顯赫的虢季家族的世族子弟 [10],命人在虢季子白盤上鑄上華美複雜的花紋以顯示自己豪門身份和權力。虢季子白盤鑄工精美,器外四面各有一對鋪首銜環,環上的花紋呈繩索狀;銅盤四壁外側通體鑄有花紋,頸部飾曲紋,腹部飾環帶紋。此盤造型之大,冶鑄之精,字體之優美、工整,為同類青銅器中罕見,儼然一副皇家氣派,體現了虢季子白地位之高及權力之大。 [11]

還有,虢季子白盤銘文表現了西周時期的階級壓迫。西周為奴隸制度國家,在虢季子白盤銘文中記載了虢季子白攻伐獫狁,虜獲50名俘虜。體現了奴隸制度國家對外戰爭與征伐目的為掠取奴隸和財富。 [12]

最後,虢季子白盤銘文中的許多字句可以和《詩經》中的篇章相互印證,與其他史料詮釋了西周初至晚期西周與獫狁的征伐關係。商周時代距今已很遙遠,由於歷史的變遷,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文獻極少,只有《尚書》、《詩經》和《春秋》三傳等書。 [13] 而虢季子白盤記載了虢季子白討伐獫狁,在洛水之北英勇殺敵,取得斬首五百、俘虜五十人的大勝的經過。因此,虢季子白盤對研究西周歷史有重大的意義。

相關史料説明

據記載,虢季子白盤的第一手主人徐燮鈞弟徐星鋮著了《虢季子盤記》一書,記載了虢季子白盤出土經過,其中一段引文云:「虢季子盤,傅兼先兄自陝得之也,其時由郿縣兼理寶雞縣篆,先君湘漁公偕往,入國問俗訪得斯盤,百金相易,兄携以歸,名震一時……。」[14] 由此書可得知虢季子白盤此國寶的來歷。

另外,護國寶有功的劉銘傳一家守護了虢季子白盤四代,劉家可能存有虢季子白盤的相關文獻。劉銘傳對虢季子白盤愛護有加,家族中必有對虢季子白盤的記載。據記載,劉銘傳曾邀一名黄從默的老儒生考証該盤的來厲,當時的考証記載也是研究虢季子白盤重要證據。劉銘傳在證實了虢季子白盤為國寶後,修建了一盤亭,作《盤亭小記》,記載了建造盤亭的經歷、盤子的形狀和銘文的内容,并親筆寫下「盤稱國寶 亭護家珍」的對聯。[15] 因此,盤亭也是考究虢季子白盤的好據點之一。

另外,《尚書》、《春秋》、《詩經》都是有記載的內容包括了商周時期,當中《詩經》中《采薇》、《出車》、《六月》、《采苞》有篇章與虢季子白盤銘名的記載互相照應 [16],可以用二重証據法來互相印證虢季子白盤銘文的記載,更可以由《尚書》、《春秋》、《詩經》裡的記載一窺虢季子白這次出征的始末。

可惜,鑒於目前學術界有關匈奴語言文字的研究考証尚無進展 所以匈奴無文字流傳於世幾乎已成定論,其民族歷史發展也自然不會有完整的記錄。[17] 故此,也難以從匈奴的祖先獫狁得到有關虢季子白伐獫狁的記載。

延伸研究用途

青銅裝飾文樣能夠概括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觀念形態,是智慧與生產工藝的結晶 [18]。故此,虢季子白盤作為西周晚期青銅器的精品,盤器上的紋定能反映西周青銅器的紋飾主流,反映當時社會發展和思想意識。虢季子白盤盤口下飾竊曲紋,器腹飾環紋呈繩索狀,腹部飾環帶紋,[19] 充分表現了西周晚期青銅器的特色。因竊曲紋和環帶紋都是西周后期流行的。

竊曲紋紋樣兩端回鉤成S形,為扁長圖案,中間常填以目形紋。呂氏春秋記載:「周鼎有竊曲(一作穷曲),姣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而環帶紋的環帶呈曲折狀波浪起伏,凹處常填以眉形紋及口形紋。[20] 兩者是簡化了的餐餐纹和龍紋的化身。

有學者青銅器紋飾的簡化有如文字的簡化規律。西周中晚期,青銅器更為廣泛地使用到了生活的許多方面 ( 如騰器的鑄造等)[21],這反映了西周晚期鑄造技術的進步。同時,禮器的款式、數量愈多,代表社會對禮制要求也愈繁複和嚴謹。

並且,周人重銘文,。西周時代青銅器銘文一改商代銘文簡略的規律,商代銘文一般是一字至十幾字不等。而西周銅器以文字為主,器物為輔,具銘文銅器常常是數十字或百字以上。[22] 以虢季子白盤為例,盤鑄有銘文111字,為中國青銅長銘文器具之一。西周中晚期,銘文字數不斷增多,紋飾自然就退居次要地位,促進了早期的饕餮紋和象鼻龍紋向竊曲紋的演化。[23] 銘文地位愈發重要無形中反映了社會認為記事變得重要,顯示當時文化及人民思想有所提高。

總括而言,虢季子白盤作為西周青銅器的代表之一,盤器上的紋飾詮釋了西周青銅器的紋飾主流,反映當時社會發展和思想意識。

其他說明

前人有關研究 參考資料,發現有不少學者著重於虢季子白盤銘文的金文字體研究,例如寶雞市研究所的郭繼斌和辛怡華合著的 〈秦系文字鼻祖─虢季子白盤〉,就主要研究虢季子白盤是為秦國石鼓文的淵源。另外,朱志榮和劉莉合著的 〈西周金文書法的審美特征〉 主要研究虢季子白盤銘文的文字線條結體章法和風格。但綜觀而言,至今對於虢季子白盤的學術研究偏向於銘文,而對盤器的紋路、外型則下了較少的筆墨。故這次的文物報告的延伸研究以此為大方向。

------------------------------

 虢季子白盤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西周三大青銅器。盤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爲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兩隻銜環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爲波帶紋。盤内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爲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盤因而作盤以爲紀念。銘文語言洗練,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
編輯本段文物基本資料

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
  名稱:虢季子白盤
  用途:禮器
  質地:青銅
  時代:西周周宣王時期
  地點:陝西寶雞
  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
  級别:國家一級文物
國務院規定的六十四件禁止出國文物之一

編輯本段文物簡介
 
  虢季子白盤鑄於西周周宣王時期,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西周三大青銅重器。此盤造型奇偉,原器高39.5釐米,上口呈長方形,口長137.2釐米,腹下斂,平底,曲尺形四足。四壁各有含環獸首兩個,腹上部爲竊曲紋,下部爲環帶紋,是價值連城的藝術精品。虢季子白盤被譽爲西周三大青銅重器之首。盤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爲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兩隻銜環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爲波帶紋。盤内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爲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爲紀念。銘文語言洗練,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此盤自道光年間出土後曾被當地農人用以喂馬,後縣令以數錢據爲己有。幾經動盪,此盤被劉銘傳覓得,極爲珍惜。在其後幾十年内,凱覦此盤者不乏其人,劉氏後人將盤重埋地下,遠避他鄉。解放後,劉肅將此盤掘出獻給國家。自此,虢季子白盤才得以重放異彩,供世人欣賞。虢季子白盤先曾藏於故宮博物館,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編輯本段銘文

銘文
銘文
  虢季子白盤銘文白話譯文:在十二年正月初吉期間的丁亥日,虢季子白制作了寶盤。顯赫的子白,在軍事行動中勇武有爲,經營着天下四方。進擊征伐玁狁,到達洛水之北。斬了五百個敵人的首級,抓穫俘虜五十人,成爲全軍的先驅。威武的子白,割下敵人左耳獻給了王,王非常讚賞子白的威儀。王來到成周太廟的宣榭,大宴群臣。王說:“白父,你的功勞顯赫,無比榮耀。”王賜給子白配有四馬的戰車,以此來輔佐君王。賜給朱紅色的弓箭,顏色非常鮮明。賜給大鉞,用來征伐蠻夷。(子白作器以使)子子孫孫萬年永遠地使用。
  
  銅銘文不僅是學者研究的重點,也爲古玩肆所側重。因爲銘文字數越多,價錢就越高,有銘器的價格甚至要出無銘器數倍,因此,仿制銘文是作偽的重要内容。偽銘約可分爲兩類:一種是真器偽銘。據傳鹹豐年間西安有位知縣好古銅,對帶銘文的銅器高價收買,對無銘之器一概不收。因此,古董商們便投其所好,在無銘真器上添刻銘文,自是此風盛行。當時的匠人“鳳眼張”即是此中高手。另一種是偽器真銘。即把殘破器剩餘的銘文部分嵌入偽器内。此種器雖修飾嚴密,但若比較地子、鏽色及銅質,便可分曉真偽。除以上兩類外,還有偽器偽銘,這里不再贅言。  

  虢季子白盤是青銅器中的瑰寶,其流傳極富傳奇色彩。此盤自道光年間出土後曾被當地農人用以喂馬,後縣令以數錢據爲己有。幾經動盪,此盤被劉銘傳覓得,極爲珍惜。解放後, 劉氏後人將此盤掘出獻給國家。自此,虢季子白盤才得以重放異彩,供世人欣賞。

  虢季子白盤是周宣王時期的青銅重器。盤是盥洗器。内底有銘文111字,記載虢季子白征伐北方民族的一次戰爭,殺死五百名敵人,活捉五十名俘虜,周王爲其設宴慶功,虢季子白作盤以爲紀念。西周初年分封諸侯,文王之弟虢叔始封寶雞,後東遷三門峽地域,虢季子白就是虢氏家族成員。寶雞市東南是豐鎬的西大門,三門峽境内有交通要塞函穀關和必經要津“茅津渡”,對於周王室安全有着極爲重要的戰略意義,從虢季子白的軍功和虢氏家族所居之地看,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確實起到了“以藩屏周”的重要作用。
編輯本段文物價值

  虢季子白盤向被視爲西周金文中的絕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與字形處理方式顯然有别於其他西周銘文,卻與東周後期戰國吳楚文存在着某種相近的格局。比如,它非常注意每一文字的單獨性。線條講究清麗流暢的感覺,而字形卻注重疏密避讓的追求,有些錢條刻意拉長,造成動盪的空間效果。造型的精練與細密,也使我們驚訝於西周金文中這樣清麗秀逸的格調。

  爲了充分體現《虢季子白盤》的這種藝術格調,創造者們還特意對文字排列進行了“處理”。於是,在整篇珠璣璀璨的大效果中,我們又看到每一文字獨立美的凸現:一個字,就是一個世界、一個粲然的宇宙。千變萬化的姿態被蘊育在每個字的造型中,使他們如行山陰道中,目不瑕拉。
編輯本段文物發現經過

  據考證,虢盤原本在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的虢川司。時任眉縣縣令的徐燮乃常州籍人士。好古。虢盤近水樓台爲徐所得。徐卸任返籍時將虢盤帶回了常州。至太平天國時期,護王陳坤書鎮守常州。虢盤又易手成了護王的珍藏。直至同治三年劉銘傳率官軍收複常州。

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5月11日,時任直隸提督的淮軍將領劉銘傳在追殺太平軍的過程中率部占領常州,劉銘傳住進了太平軍將領陳坤書的護王府。由於護王手下的將士仍不屈服,經常利用夜晚伏在小街僻巷里進行反抗,所以淮軍不得不在夜間加強城防巡視。一天,夜半更深,萬籟俱寂,劉銘傳在護王府大廳秉燭讀書,忽然聽到院中有金屬撞擊的聲音,以爲有刺客潛入。劉銘傳大驚,立刻傳呼眾親兵趕到院中蒐索。眾人里里外外蒐遍,沒有發現任何蹤影,再仔細聽聽,原來聲音是從馬廄里傳出的,循聲蒐去,才知是馬籠頭上的鐵環撞擊馬槽發出的叮當之聲。馬槽向爲木料所制,爲何有此清脆金屬聲音?劉銘傳心生疑問,當即命令士兵用燈籠照看,在微弱的燈光下看不清楚,劉銘傳就伸手去摸,隻覺得浸涼異常,仔細分辨才知是一金屬物體。第二天一早,劉銘傳好奇地走到馬廄中,叫士兵把馬槽洗刷幹淨,這時才看清楚是一個銅盤。該器長130cm,寬83cm,高42cm,重215kg,通體呈橢方形,具四邊、圓角,周身滿飾竊曲紋及大波曲紋,每邊飾獸首銜環二,共八獸首,内底鑄有銘文111字,面幅工整,結字優美。讀過幾年古書的劉銘傳知道這種文字叫籀文,爲三代文字,他暗想此物年代久遠,必是國寶,忙叫人“三熏三沐”,洗滌幹淨,並在自己奉命攻擊浙江湖州、安徽廣德期間,設法叫士兵運回自己的家鄉——安徽肥西劉老圩。

  後來,劉銘傳回鄉休假期間請安徽霍山縣一位名叫黄從默的老儒生考證該盤的來曆。黄老先生辨認出該盤,並告知劉銘傳,虢盤原本在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的虢川司,爲古代西虢國所在地。時任陝西 縣縣令的徐燮鈞乃常州籍人士,好古,虢盤近水樓台爲徐所得。徐卸任返籍時將虢盤帶回了常州,至太平天國時期,護王陳坤書鎮守常州,虢盤又易手成了護王的珍藏。劉銘傳穫此國寶,
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
欣喜若狂,就在劉老圩蓋了一座盤亭,並作《盤亭小記》記叙此事。虢盤流到劉府,消息不脛而走,引得不少達官貴人爭相觀賞,而劉銘傳偏偏惜盤如命,不輕意示人,爲此得罪了不少權貴。1872年至1884年,劉銘傳歸鄉賦閑期間,大江南北文人名士蜂擁而來,人人歎羨不已,消息很快傳到京師翁同 耳中,翁氏托人到劉老圩說項,願意出重金購買。劉銘傳聽言火冒三丈,以生硬的態度回絕了說客。翁氏仍不死心,又叫人前去說親,願意將女兒下嫁劉家,做劉銘傳長媳,以通秦晉之好。劉銘傳左思右想,認爲根子還在虢盤上,就以不敢高攀之語謝絕了這門婚事,翁氏大爲掃興,從此和劉銘傳交惡。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撤府建省,劉銘傳赴首任台灣巡撫,虢盤則安駐合肥老宅盤亭,未隨往台灣。劉銘傳去世後,其後人遵照他的遺囑,小心保護這件國寶。他的後人在此後的幾十年間爲保護虢盤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抗爭。其間最具威脅的先是任國民黨安徽省主席的劉鎮華。作爲地方官的劉鎮華在1933年至1936年主持安徽政務期間,獨霸專權,横征暴斂,草菅人命,對虢盤更是覬覦已久,多次派人以種種理由到劉府蒐劫,雖未果,但劉氏後人卻飽受了皮肉之苦。抗戰前,曾有一美國人托人找劉銘傳的曾孫劉肅曾,願出一筆相當可觀的金錢購買虢盤,並答應成交後將其全家遷居美國。隨後,法國人、日本人等都曾找上門來願以重金購買虢盤,均被劉家拒絕。及至1937年“七·七事變”後,合肥鏇告淪陷,日軍入侵,強搶豪奪、無惡不作。面對外辱,劉家後人知不能敵。隻得將虢盤重新入土,他們將虢盤深埋丈餘,其上鋪草植樹。而後擧家外遷,以避戰亂。日寇多次蒐掠也成泡影。抗戰後,李品仙任安徽省省長,他是一個“古董迷”,曾利用職權在皖盜竊楚墓,攪得民聲沸騰。對虢盤他更是垂涎欲滴。他一再派人前去盤索,在遭到拒絕後竟將劉家大廳中所掛字畫蒐刮一空。不久他又派一營部隊進駐劉老圩,天天逼劉氏後人交出虢盤。劉家人無奈,隻好再次擧家出逃避難。在此期間,李品仙的親信合肥縣長隆武功爲討好上司,親自帶人到劉家老宅,將幾十間房屋的地板全部撬開並挖地三尺以尋虢盤。終亦未果,悻悻而去。
編輯本段文物保護工作
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文物保護工作十分重視,1949年冬,政務院給皖北行署發電報,指示查明虢盤下落。皖北行署當即派人專程到劉老圩向劉肅曾全家傳達政府保護文物的政策。劉肅曾當即表示:“保護國寶,責任非輕,個人力薄,盤之安全可慮;現政府如此重視,亟願獻出,從此國寶可以歸國,穫卸仔肩,亦爲幸事樂事。”遂於1950年1月19日在其家中一間人蹟罕至而又破舊不堪的屋子里,挖開曆經14年的封土,將虢盤掘出,獻給國家。虢季子白盤自1864年初夏與劉銘傳結緣,曆盡滄桑86載,傳四代人,終穫新生。三代吉金,慧命永延,誠不虛也! 就在虢盤擬送北京時,一件意想不到的盜竊破壞國寶事件突然發生。一名犯罪分子溜進劉家,手持鋼鋸准備鋸下8隻饕餮銜環,聲音驚動了守護在附近的解放軍戰士,當即將他抓穫,使國寶免受破壞。事件發生後,人民政府指示迅速將虢盤運送北京,並請劉肅曾同行。虢盤抵京後,董必武、郭沫若、沈雁冰等親切接見了劉肅曾,文化部頒發了獎狀。郭沫若先生還於1950年3月設宴招待劉肅曾,並即席親筆題詩一首相贈:“虢季獻公家,歸諸天下有。獨樂易眾樂,寶傳永不朽。省卻常操心,爲之幾摺首。卓卓劉君名,傳誦婦孺口。可賀孰逾此,壽君一杯酒。”從此,與毛公鼎、散氏盤並稱爲古代三大青銅瑰寶的虢季子白盤就由國家珍藏保護起來,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
編輯本段中國六十四件禁止出國文物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陶鷹鼎,司母戊銅鼎,利簋,大盂鼎,虢季子白盤,鳳冠,嵌綠松石象牙杯,晉侯蘇鍾,大克鼎,太保鼎,河姆渡出土朱漆碗,良渚出土玉琮王,水晶杯 ,淅川出土銅禁,蓮鶴方壺,齊王墓青銅方鏡,鑄客大銅鼎,朱然墓出土漆木屐,朱然墓出土貴族生活圖漆盤,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婁睿墓鞍馬出行圖壁畫,涅磐變相碑,常陽太尊石像,大玉戈,曾侯乙編鍾,曾侯乙墓外棺,曾侯乙青銅尊盤,彩漆木雕小座屏,紅山文化女神像,鴨形玻璃注,青銅神樹,三星堆出土玉邊璋,搖錢樹,銅奔馬,銅車馬,牆盤,淳化大鼎,何尊,茂陵石雕,河姆渡出土陶竈,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獸首瑪瑙杯,景雲銅鍾,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八重寶函 ,“五星出東方”護膊,銅浮屠,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中山王鐵足銅鼎,劉勝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銅屏風構件5件,角形玉杯,人物禦龍帛畫,人物龍鳳帛畫,直裾素紗褝衣,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馬王堆一號墓T型帛畫,紅地雲珠日天錦,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紙本,青花釉里紅瓷倉,竹林七賢磚印模畫。

-----------------------------------------------

虢季子白盤原本在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的虢川司(今屬寶雞市陳倉區)[1] ,為時任眉縣縣令的徐燮所得,徐卸任返籍時將虢盤帶回了常州。至太平天國時期,護王陳坤書鎮守常州,虢盤又易手成了護王的珍藏。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初夏,時任直隸提督的淮軍將領劉銘傳,隨李鴻章鎮壓太平軍。這日,官軍拿下了常州城,劉就住進了護王府內。時至午夜,劉銘傳正在燈下讀書,萬籟俱寂當中傳來悅耳的金屬叩擊之聲,聲音不大但極有穿透力。
劉頓生好奇之心,當下秉燭往尋。轉到屋後見有馬厩,聲音即由此傳出。細審視,始知是馬籠頭上的鐵環碰了馬槽所發出的聲響,但這聲響非同一般。劉銘傳蹲下細看,見此馬槽碩大,槽壁在燭光中發著深沉的幽光;伸手一試,重不可舉;輕叩之,發聲清遠玄妙。劉心中有數,此馬槽絕非尋常之馬槽。次日一早,劉銘傳命馬夫將馬槽刷洗乾淨。見其外壁四邊各飾兩個獸首銜環;整個外壁滿佈紋飾;內底具長銘,通篇工整嚴謹。劉知是寶物,旋即命人押運送回合肥老家的劉老圩村,西鄉大潛山下之蟠龍墩。
劉銘傳得到虢季子白盤,卻給他一家四代帶了極大的麻煩。軍閥,日寇、國民黨官吏紛紛索取。劉家人不得不把盤埋於深土,舉家出逸。
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劉銘傳第四代孫劉肅曾才將盤挖出,獻給國家。[2]
文物特徵
虢季子白盤造型奇偉,酷似一個大浴缸,作長方形,直口,
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
方唇,腹壁斜下內收,微鼓,四壁各置一對獸首銜環耳,四足作矩形,器口緣下部周飾窮曲紋,腹部環飾波曲紋。盤口呈圓角長方形,四面各有兩個獸首,口中銜環。
長137.2厘米,寬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
銘文
內容
“隹①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寳盤② 。不③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搏伐猃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献聝于王,王孔加子白义。王各⑤周庙宣榭,爰飨⑥。王曰:“白父,孔显又⑦光。”王赐乘马,是用左⑧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戉⑨(钺),用政⑩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1]
①隹,立即“唯一”。
銘文拓片
銘文拓片
② 乍寳盤,即“作宝盘”。
③“不”通“丕”,《說文解字》中:“丕,大也。“
④“加”通“嘉”。
⑤各,“各”典籍作“格”,《字彙》:“格,感通也。”《說文解字注箋》:“格,訓為至,而感格之義生焉。”
⑥饗,即“鄉”。
⑦“又”通“有”。
⑧“左”通“佐”,佐證。
⑨戉,即“鉞”。
⑩政,即“徵”。[3]
譯文:在十二年正月初吉期間的丁亥日,虢季子白製作了寶盤。顯赫的子白,在軍事行動中勇武有為,經營著天下四方。進擊征伐玁狁,到達洛水之北。斬了五百個敵人的首級,抓獲俘虜五十人,成為全軍的先驅。威武的子白,割下敵人左耳獻給了王,王非常讚賞子白的威儀。王來到成周太廟的宣榭,大宴群臣。王說:“白父,你的功勞顯赫,無比榮耀。”王賜給子白配有四馬的戰車,以此來輔佐君王。賜給朱紅色的弓箭,顏色非常鮮明。賜給大鉞,用來征伐蠻夷。(子白作器以使)子子孫孫萬年永遠地使用。[3]
要義
銘文共八行一百一十一字,銘文記述了周宣王十二年(前816)虢季子白在洛
虢季子白盤銘文
虢季子白盤銘文
河北岸大勝獫狁(匈奴的先祖),殺死五百名敵人,活捉五十名俘虜,宣王舉行隆重的慶典表彰他的功績,賞賜了馬匹、斧鉞、彤弓、彤矢。虢季子白專門製造此盤來紀念這件事情。[1]
文物價值
虢季子白盤盤底銘文其語句以四字為主,且修飾用韻,文辭優美,行文與《詩》全似,是一篇鑄在青銅器上的詩。其書法頗具新意,用筆謹飭,圓轉周到,一筆不苟甚有情致。這派圓轉書風對後世影響深遠。
同時,此篇銘文中“薄伐狁”、“折首”、"執訊"及"是以先行"等句,可與《詩》之《采薇》、《出車》、《六月》 、《採芑》等篇所記史實相互徵引,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虢季子白盤被視為西周金文中的絕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與字形處理方式顯然有別於其他西周銘文,卻與東周後期戰國吳楚文存在著某種相近的格局。比如,它非常注意每一文字的單獨性。線條講究清麗流暢的感覺,而字形卻注重疏密避讓的追求,有些線條刻意拉長,造成動蕩的空間效果。造型的精練與細密,也使大家驚訝於西周金文中這樣清麗秀逸的格調。[1]

-------------------------------

先秦书法-书法空间——永不落幕的书法博物馆 - https://goo.gl/2fyJoi

虢季子白盘


西周晚期 《虢季子白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虢季子白盘》西周宣王(前827~前782)时铸,盘长137.2厘米,高39.5厘米,宽86.2厘米,重240.5公斤。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盘内底部有铭文八行111字,讲述西周宣王时,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据传,此盘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为西周著名重器。经过辗转流传,解放后由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虢季子白盘》器形宏大,纹饰精致,铭文很长,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军事的重要史料。铭文书法的艺术性十分突出。铭文字形较大,结构严谨,笔画圆润遒丽,布局和谐,体势在平正、凝重中流露出优美潇洒的韵致,已开《石鼓文》、《秦公簋》的先路,是西周金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书法艺术之精品。

《虢季子白盘》铭文拓片(吴湖帆题拓——2013北京传是拍卖十周年秋季拍卖会“数风流人物”—近现代文化名人墨迹专场)

铭文:隹(惟)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作)寶盤。不顯子白,庸武于戎工,經維四方。博伐玁狁,于洛之陽,折首五百,執訊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獻(馘)于王。王孔加子白義,王各周廟,宣榭受卿(郷)。王曰:白父,孔顯又光。王賜乘馬,是用左王,賜用弓,彤矢其央,賜用戉,用政蠻方。子子孫孫,萬年無疆。

本版图文由可嘉提供 选自《中国美术全集》

 

【附录一】: 《刘铭传家族誓死守护虢季子白盘》(来源:《文史参考》) 
盘称国宝 亭护家珍——刘铭传家族誓死守护虢季子白盘 
◆佳音

  早在抗战前,就曾有美国人托人找刘铭传的曾孙刘肃曾,说愿出一笔相当可观的金钱购买虢盘,答应事成后帮刘氏全家迁居美国。日本人也扬言愿把浴缸大小的虢季子白盘填满黄金,能装多少就出价多少。如今,它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一件重要展品,位列国家文物局所颁发的“64件不准出境文物”名单之中。爱国将领刘铭传及其后人,付出巨大代价保护的这件珍贵文物,将不会离开中国的土地半步。

  1864年5月的一天夜晚,常州太平军护王府邸,刚刚攻陷这里的淮军将领刘铭传正在灯下读书,寂静的夜里,时断时续的金属撞击声从拴满战马的院子里传来。刘铭传好奇地提灯查看,原来是战马吃草时笼头铁环与马槽碰撞的声响,刘铭传试图搬动一下马槽,竟纹丝不动,他把灯凑近了,惊奇地发现马槽四周布满密密麻麻的花样纹饰。

  当时的刘铭传没有想到,这个装满饲料、布满污垢的巨大器皿,来自遥远的西周时代,距今已有2800多年,他更没有想到,这个“马槽”和自己的家族,自此结下近一个世纪的不解之缘。后世的学者经过考证,为这件重若磐石的巨大器皿定名为虢季子白盘,它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器,称得上是一件国宝级重器。

  西周青铜最高水平

  虢季子白盘铸造于公元前816年,是西周晚期一件具有记功、记事性质的祭祀礼器,长137厘米,宽86厘米,高约39厘米,总重量达215公斤,是迄今为止所见最大的商周青铜盘。设计者将这么大的器型巧妙地设计为圆角的长方形,四足为曲尺矩形,隐缩在盘底,呈现出口大底小的感觉,很像一个大浴缸。器物的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盘壁周身刻有波带纹饰。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先登说,这件虢季子白盘形体非常巨大,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的特点是用范铸法,就是用陶范把它组合起来,然后用青铜溶液浇铸而成的。要铸造这么大的青铜盘,就需要很多块内范和外范,而且它有精美的花纹,还有111个字的铭文,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它代表了我们国家西周时期,尤其是西周晚期青铜铸造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与其他国家的青铜器不同,中国的青铜器常刻有铭文,相对形制和花纹等元素,铭文更是评判一件青铜器价值的重要因素。中国文人学者都很重视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历代青铜著录都以铭文著录为重点。

  虢季子白盘内底有铭文111字,大致讲述周宣王十二年(前816年),虢季子白受命于宣王,率兵在洛河北岸同匈奴的先祖猃狁作战,斩敌首级五百,俘虏五十。周王非常赞赏子白的神勇无敌,为表彰他的功绩,举行了隆重的庆功仪式,并赏赐了马匹、斧钺、彤弓、彤矢,予以嘉勉。虢季子白获此殊荣,特铸造此铜盘以示纪念。

  111字铭文分为八行,以四句一行为主,文辞优雅,行文押韵,书写时一气呵成,章法自然,突破了原先呆板的格局,打破了一字一格、字字等距的形式,字体端庄,是优秀的金文书法作品。

  这些铭文对研究西周晚期周王室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史,以及西北地理沿革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西周初年,武王、成王时曾分封同姓和异姓诸侯国,历史上称为“封邦建国”。当时分封的诸侯国很多,周文王之弟虢仲、虢叔被封至东、西二虢。

  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考证:“虢季是西虢始封者虢叔的分支。虢叔曾是周武王的老师,一支封为诸侯,在现今的宝鸡,另一支就是虢季,世代在朝为官。虢季子白能拥有如此巨大的青铜盘,不仅说明其身份显赫,也告诉我们虢季家族十分兴旺,在西周王朝很有实力。”这件记录赫赫战功的虢季子白盘正是出土于今陕西境内,陕西也是西周的王畿之地,虢季子白盘的发现,源自一个偶然。

  为宝盘与翁同龢交恶

  清道光年间,常州人徐燮钧任陕西郡县令兼理宝鸡县篆,一次在宝鸡县的一户农家偶然发现了一个很不寻常的喂马食槽,遂以100两银子购得。后来徐燮钧卸任时,将这件奇怪的“马槽”带回老家常州鸣坷巷“天佑堂”,并开始对盘上的铭文古篆征求释文。

  这些排列极具美感的铭文被翻译后,证明这件宝物来头不小,徐燮钧在乡里名震一时。1860年四月,太平军进军常州,徐氏的“天佑堂”在战火中被毁,该盘被太平军将领护王陈坤书得到,收藏在护王府内,清军士兵不识货,竟也拿它作马槽,阴差阳错被刘铭传发现了。

  虽然不懂得盘上面的铭文内容,但刘铭传还是立刻判定这是一件宝物,命人秘密押运送回合肥老家肥西刘老圩(现属肥西县南分路乡)。

  1871年,刘铭传愤于清政府昏聩不公,托病辞职闲居家中,就请安徽霍山县一位叫黄从默的老儒生考证该盘。黄老先生辨认出该盘的来历,告知刘铭传。刘铭传欣喜若狂,专门修了一所亭子放置此物,并命名亭子为“盘亭”,作《盘亭小记》记载了建造盘亭的经历、盘子的形状和铭文的内容,亲笔写下“盘称国宝,亭护家珍”的对联。

  当时宝盘铭文拓片印出,每纸高达五两银子,震动学术界和权贵阶层,其中一个人对这个盘子特别上心,这个人就是光绪的老师翁同龢,他还专门托人到刘老圩说,愿意出重金购买宝盘。

  翁同龢一生喜爱金石文物和书画作品,他几次向刘铭传索要虢季子白盘,都未能如愿,最后竟然在慈禧太后面前告了一状,希望以此施加压力,但刘铭传还是没有同意。他上诉李鸿章力陈此事,李上奏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权衡利害后,以刘铭传有战功,下旨御赐此宝,从此无人敢觊觑。

  1885年,台湾撤府建省,刘铭传赴首任台湾巡抚,虢盘被留在合肥老宅“盘亭”,未随往台湾。10年以后,刘铭传从台湾返回家乡,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满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岛被割让给日本。1896年1月12日,得知这个消息后60岁的刘铭传忧愤去世,去世时叮嘱家人要保护这个宝盘,作为传世之宝。

  刘氏后人坎坷护宝路

  爱宝如命的刘铭传撒手西去,并不代表虢季子白盘从此失去了依靠,刘家子孙们遵从先祖的遗训,把保护宝盘作为最重要的家训,即使遭受人身危险亦不动容。

  1933年至1936年,军阀刘镇华担任安徽省主席期间,一直想把虢季子白盘据为己有,但软硬兼施都没有用。几次钉子碰下来,刘镇华恼羞成怒,亲自带着爪牙到刘家搜,对刘家人大打出手,最终对方没有松口,宝贝也没有找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侵占华北后长驱直入,占领了我国长江沿线,合肥危在旦夕。刘镇华被免去省长之职,再也顾不得索要国宝,夹带着金银细软逃命了。

  早在抗战前,就曾有美国人托人找刘铭传的曾孙刘肃曾,说愿出一笔相当可观的金钱购买虢盘,答应事成后帮刘氏全家迁居美国。日本人也扬言愿把浴缸大小的虢季子白盘填满黄金,能装多少就出价多少。但这些都没有打动刘肃曾。

  抗战爆发后,合肥沦陷,日寇的据点离刘肃曾家只有3公里,刘家怕宝盘落入敌手,经商议后在宅外挖了一个3米深的大坑,将虢盘深埋地下,又移植来一棵小槐树,用杂草做伪装,完成这一切后举家迁往外地,垂涎宝盘的日军多次搜索刘家院宅,也没找到。

  八年抗战胜利后,日军再无法觊觎这件传说中的国宝,刘家人返回老家。他们没有想到,自己即将走上更艰难的护宝路。国民党第十一集团军司令、新任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也打起了宝盘的主意,他派人把刘肃曾请到省政府,说只要交出虢盘,便是国家的功臣,可以在安徽境内任选一县作县长。刘肃曾便推托说全家出逃时,宝盘已被人盗走。李品仙假意相信,放走刘肃曾,但刘肃曾前脚刚进家门,李品仙就派一个营的人马开进刘家,他们打着保护国宝的名义在刘家驻扎下来。

  数日后的一个清晨,刘肃曾被几个军人拖出被窝,说他偷了长官装有金条等贵重物品的箱子,并用枪威逼刘肃曾写下用虢盘抵债的欠条。刘肃曾就将计就计,以出去筹款为由逃出家门,躲避外乡。

  为了方便寻宝,李品仙让自己的亲信国民党合肥县县长隆武功,将县政府搬到了刘家大院,气急败坏地把刘家所有房屋的地板全部撬开,掘地三尺,一无所获,只好败兴而去。

  砍树挖宝赠国家

  在刘家四代人的保护下,虢季子白盘渡过重重险关。1949年,新中国成立,政务院给皖北行署发电报,指示查明虢盘下落。皖北行署当即派人专程到刘老圩向刘肃曾全家传达政府保护文物的政策。

  负责这项任务的吴桂长老人回忆,他曾接受上级指示查询国宝下落。后来在当地政府配合下,接近刘肃曾一家,此后多次登门探访。刘肃曾儿子刘学亚说,父亲之所以劳烦吴桂长“三顾茅庐”,实在是因为国宝太重要了,一家人为护宝付出巨大代价,不敢轻易托人。直到中央要求寻查国宝的电报到了,刘肃曾与家人商量,才决定捐献国宝。

  1950年1月19日,刘肃曾带领家人把十几年前移植的树木砍掉,挖开3米的土层,虢盘重见天日。就在虢盘拟送北京时,意外却发生了:一个小偷溜进刘家,手持钢锯准备锯下8只兽首衔环带走,声音惊动了守卫在附近的战士,当即将他抓获。事发后,当地人民政府提出必须迅速将虢盘运送北京,并请刘肃曾同行。

  1950年2月,刘铭传第四代后人刘肃曾带着国宝来到北京,受到董必武、郭沫若、沈雁冰等人的接见,董必武为此盘题词:“国宝归国,可庆可贺”。郭沫若写诗:“虢盘献公家,归诸天下有。独乐易众乐,宝传永不朽。省却常操心,为之几折首。卓卓刘君名,传诵妇孺口。可贺孰逾此,寿君一杯酒。”

  为表彰刘肃曾的献宝行为,文化部给刘肃曾颁发了“褒奖状”,并决定在北京给刘肃曾安排工作,但是刘肃曾考虑再三,还是决定留在安徽。1977年,77岁的刘肃曾去世,国宝没有流出境外,他可以安然地去告慰他的祖先了。

  虢季子白盘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后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如今,它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一件重要展品,位列国家文物局所颁发的“64件不准出境文物”名单之中。爱国将领刘铭传及其后人,付出巨大代价保护的这件珍贵文物,将不会离开中国的土地半步。

  摘自《文史参考》2012年第14期

 

【附录二】:铭文的临习要点

  虢季子白盘铭文书法的艺术性十分突出,是先秦书法代表作。铭文字形较大,结构严谨,笔画圆润遒丽,布局和谐,体势在平正、凝重中流露出优美潇洒的韵致,已开《石鼓文》、《秦公簋》的先路,是西周金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书法艺术之精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与字形处理方式显然有别于其他西周铭文,却与东周后期战国吴楚文存在着某种相近的格局。比如,它非常注意每一文字的单独性。线条讲究清丽流畅的感觉,而字形却注重疏密避让的追求,有些钱条刻意拉长,造成动荡的空间效果。造型的精练与细密,也使我们惊讶于西周金文中这样清丽秀逸的格调。 为了充分体现《虢季子白盘》的这种艺术格调,创造者们还特意对文字排列进行了“处理”。于是,在整篇珠玑璀璨的大效果中,我们又看到每一文字独立美的凸现:一个字,就是一个世界、一个粲然的宇宙。千变万化的姿态被蕴育在每个字的造型中,使他们如行山阴道中,目不瑕接。

  铭文给人的整体感觉应归於清丽一路,韵味风神流荡。但细观文字,其 线条却是极富变化。部分字的字口稍有漫漶渗蚀,使笔画产生了类似刻画的情趣。该盘的结字亦有奇趣,如“庙”等字,或欹侧,或谲诡 ,其中的变化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该铭文的另一主要特点体现在分行布白上,字距、行距空阔,显得特别从容不迫,优悠闲适。其书法用 笔谨飭,圆转周到,一笔不苟,甚有情致。体视在平正、凝重中流露出优美潇洒的韵致,是西周金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书法艺术精品,同时也 是先秦书法代表作,这派圆转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开秦系文字之先河。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金文中的绝品,其铭文线条清丽挺劲且流畅,有些线条刻意拉长造成动荡的空间效果。字形结构简炼细密并有疏密避让的感觉。章法疏朗清雅,既有每个字的独立性又有呼应顾盼之势。临习虢季子白盘注意要藏锋落笔自然收笔,中锋涩笔缓行,线条犀利挺劲,结字较长,章法疏朗。

清代 吴昌硕 节临《虢季子白盘》 121.6×39.2cm 己酉(1909年)作 (中国嘉德2004秋季拍卖会中国近现代书画 )

清代 吴昌硕 节临《虢季子白盘》 140×34.5cm (纽约苏富比2014年9月拍卖会中国古代书画专场)

近代 王福庵 节临《虢季子白盘》134×65cm 1948年作(西泠拍卖2005年首届大型拍卖会中国书画近现代名家作品专场)

近代 童大年 节临《虢季子白盘》132×65cm (北京都市联盟国际拍卖2012年秋季拍卖会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专场)

虢季子白盘的篆书书法更多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