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人或常來人/歐洲人最早遇見閩南人卻是在菲律賓,1575年,中國明朝萬曆三年(張居正的年代)當時菲律賓土著就是以閩南語發音稱漳州來的人為「Sangley」,西班牙拼音為Sanglei。漢字寫成「生理」。所以,做生意的商人,台語稱「生理人」。如果按照現在官方語言,應該說成「生意人」/福建移民在東南亞的「生理人」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當地的經濟資源幾乎都被他們掌握。歐洲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商船都必須在此交易中國商品、補給船需物資、甚至衝突排解、打仗都必須仰賴「生理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VL7aSt

-----------------------------------------

西班牙人的臺灣體驗(1626-1642)為1626-1642年西班牙人在台灣的歷史,但所涉及的時空及思想範圍均較此更為深廣。書中將西班牙人前往台灣的理由上溯直至十六世紀末,其殖民經驗影響的衡量,則一直持續到1648年西荷簽訂「西發利亞和平條約」為止。

著者認為西班牙人前往台灣,主要是基於世俗和宗教兩大理由:首先,荷蘭人自1625年以來便壟斷福建與馬尼拉之間的貿易關係,迫使西班牙起而與之抗衡;其次,西班牙人急於建立據點,以進入迫教甚烈的日本,此外也要在葡萄牙人所掌控的媽港之外,另尋他途以便進入中國。鮑曉鷗教授闡述這些觀念,建構了一個新的史觀,亦及一個新的時空場景,西班牙人作為其中的主角,不僅與荷蘭和日本相對立,也與中國及台灣有所關聯。

福爾摩莎島的住民於這段期間經歷許多變化,與異國水手接觸日益頻繁,除了西班牙人與荷蘭人、漢人移民也愈來愈多。不過,由於聖救主城只有少數士兵、傳教士及一些菲律賓傭兵,西班牙人與本島土著的「邂逅」,可謂與美洲、甚至菲律賓的經驗大不相同。西班牙人並未試圖征服福島,或許是實力不足使然,也可能是西班牙帝國活動晚期開始自我設限之故。

福島的一個小地方因而成為重要的歷史劇場,見證了一種心態的轉變:文藝復興時期的信心憧憬激勵西班牙人前往台灣,但此番志業卻以一種較為務實但又情緒化、悲觀、且矛盾的巴洛克態度告終。本書在每章末尾均清楚陳述這一點。著者在書中論及,這種巴洛克轉變不止影響西班牙人、甚至荷蘭人,也間接影響到土著住民,使他們似乎也開始以一種新的視野看待自己的存在。

基隆砲台 - https://goo.gl/VQpV1S

西班牙人在艾爾摩莎 by 李毓中 - 台灣控 - https://goo.gl/2Paqrr

----------------------------

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  File:Dutch and Spanish Taiwan.pngFile:Flag of Cross of Burgundy.svgFile:1626 Map of Keelung and Tamsui Harbor, Formosa-Taiwan by Spanish 西班牙人所繪福爾摩沙基隆港與淡水港.pngFile:Escudo de Armas de Felipe II de España.svg

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ermosa
(西屬)艾爾摩莎
西班牙殖民地

1626年-1642年 →

旗幟 徽章
艾爾摩莎位置圖
1626年西班牙人所繪基隆港與淡水港
首都 聖薩爾瓦多城
常用語言 西班牙語(官方)、巴賽語
主要宗教 羅馬天主教
政體 西班牙殖民地
雞籠淡水長官 伐爾得斯(首)
波爾的里奧(末)
歷史時期 舊帝國主義
- 建立 1626年
- 向荷屬台灣投降 1642年
貨幣 西班牙里爾
今屬於 中華民國
臺灣西班牙統治時期為1626至1642年間,西班牙人於北台灣歷時16年的殖民統治。雖然台灣很靠近已是西班牙帝國版圖的呂宋島西班牙人卻沒有佔領台灣,反而讓荷蘭人奪得先機。直到1626年,為了突破荷蘭人對馬尼拉的貿易封鎖,才出兵雞籠,並逐步征服北台灣。可是西班牙人無力驅逐荷蘭人,也無法賺取足夠的利潤來維持駐軍的花費,反而要靠馬尼拉補助北台灣的經營[1]。因此馬尼拉經濟衰退以後,西班牙人就縮減駐軍,給了荷蘭人可乘之機。最後在1642年荷蘭人攻陷雞籠,結束西班牙人的統治。
台灣荷西時期時,西班牙統治(綠色)位置圖
醞釀征服
1571年,西班牙人在馬尼拉建立殖民地後,就以此地為東亞貿易的中心,逐步征服菲律賓其他島嶼。雖然台灣很靠近呂宋島,但西班牙人選擇往南方的民答那峨島、摩鹿加群島擴張[2],並無意佔領台灣。等到豐臣秀吉打算以台灣為跳板進攻呂宋島[3],西班牙人才體會到台灣的戰略價值,不少官員催促馬尼拉當局佔領台灣,不過也有人反對,最後只派艦隊去偵查,卻遇上惡劣天候而無成果[4]。後來豐臣秀吉於1598年去世,馬尼拉當局眼見威脅已緩和,不再打算佔領台灣。

到了17世紀初,馬尼拉當局的威脅很快就從日本人變成荷蘭人。荷蘭因為荷蘭獨立戰爭和西班牙敵對,所以荷蘭人擴張到東亞後,考量馬尼拉的繁榮來自中國的絲以及美洲的白銀貿易,首要之務就是攻擊這兩地出入馬尼拉的船隻[5]。不過仍有華商願意冒險前往馬尼拉,讓荷蘭人了解只靠封鎖馬尼拉並不夠,因此改變戰略,決定在靠近中國的地方建立據點,搶走菲律賓群島的對華貿易[6]。然而荷軍奪取澳門與澎湖的作戰都告失敗(見:澎湖縣歷史與澎湖之戰),便轉進南台灣的大員。這時馬尼拉當局才察覺事態嚴重,為了對抗荷蘭人,也決定在台灣建立據點。

擴張
1626年,瓦德斯率領艦隊從馬尼拉出發,沿者台灣東海岸來到雞籠灣內的小島(雞籠島、今和平島),並建立聖薩爾瓦多城作為統治中心,此島也連帶被命名為聖薩爾瓦多島[7]。可是據點才建立不久,馬上就陷入困境。因為島上金包里社(Taparri)、大雞籠社(Kimaurri)的原住民的村落遭到西班牙軍奪取,因此拒絕出售食物。馬尼拉的補給船又無法適時抵達,不少西班牙人因此生病或餓死,倖存的人只得吃狗、老鼠來充飢[8]。直到有華商來雞籠販賣糧食,情況才好轉。

到了1627年,苦於糧食短缺的瓦德斯,派了20名士兵前往淡水河,準備與圭柔社(Senar)原住民收購糧食[9]。西班牙軍停留了1、2個月後,卻遭附近部落聯合反抗,隊長及7位士兵被殺,其餘人則逃回雞籠[10]。1628年,瓦德斯派100名士兵進攻,原住民不敵而逃亡,西班牙軍便進入村內搶奪糧食,滿載而歸[10]。原住民只得割讓土地以談和,西班牙人便在此地建造了聖多明哥城作為據點(Santo Domingo)[2],圭柔社則改遷往他處。

西班牙人擁有雞籠、淡水後,由於來往兩地的海岸線過於崎嶇,加上海路受限於季風以及洋流的時節,因此希望能找到一條更便捷的路線。1632年,長官阿爾卡拉索派80名士兵,進入台北盆地探路。這支部隊沿著淡水河逆流而上,再沿基隆河前進,終於找到一條來往兩地的路線[2]。這次探索,也讓西班牙人接觸許多淡水河、基隆河流域的部落,後來西班牙人陸續征服這些部落。

1632年4月,一艘西班牙船漂流至蘭陽平原,全船皆遭當地的噶瑪蘭族殺害。因黑潮自東台灣的海岸開始轉流向東北方,西班牙船從菲律賓前往北台灣的據點時,必會經過此地。西班牙人早已覬覦宜蘭的戰略地位,打算搶先荷蘭人占領此地,只是都沒有付諸行動[11]。這次噶瑪蘭人殺害西班牙人的事件,讓阿爾卡拉索以此為由攻入宜蘭,派兵摧毀了噶瑪蘭族7座村落,並殺死了10~12名原住民[11]。然而噶瑪蘭人選擇退往山區,繼續與西班牙人對抗,直到1635年,當時擔任長官的羅美洛,才再次派兵擊敗噶瑪蘭人[12]。

衰亡
主條目:雞籠之戰
原本西班牙人盤算佔領北台灣後,就可免去荷蘭人的威脅,可是局勢並不如意。就算佔領了北台灣,荷蘭人只要在中國沿岸阻止商人,照樣可以威脅馬尼拉的經濟。而且從雞籠運來商品,物價沒有比華商直接運到馬尼拉更便宜[13];反而維持駐軍要花大量經費,又無法打開中國和日本的貿易。再加上從1630年起,美洲的白銀產量逐年遞減,馬尼拉就因流入白銀的減少,而陷入經濟衰退 [14]。北台灣的經營幾乎都要仰賴菲律賓的補助,可是菲律賓本身也要資金應付和穆斯林的戰爭,西班牙人越來越難撐下去。

1637年,菲律賓總督科奎拉(Sebastián Hurtado de Corcuera)為了減少開支,決定削減北台灣的軍力。他下令毀掉淡水的聖多明哥城,僅駐軍於聖薩爾瓦多城[15]。雞籠防備空虛,終究引來荷蘭人的覬覦,1641年荷蘭人前來雞籠一探虛實,並伺機進攻。這時西班牙人的威望已大不如前,許多原住民轉而加入荷蘭人,不過荷軍認為火砲數量不足以攻破城堡[16],勸降西班牙守軍失敗後,就返回大員。到了1642年,荷軍大舉進攻雞籠,並奪取了雞籠島上的制高點。西班牙軍已無力抵抗,遂向荷軍投降,從此退出台灣。

族群
地域概述
西班牙人以地緣關係,大概把當時的台灣劃分成以下地理區(或稱省區,Provincia),分別為淡水河流域的淡水省區(Tamchui)、宜蘭平原的噶瑪蘭省區(Cabaran)、從花蓮立霧溪口至秀姑巒溪口的海岸與縱谷地帶的哆囉滿省區(Turoboan)[17],以及不屬於三大區但是亦為重要的地區,例如基隆北海岸的大雞籠-金包里(Quimaurri-Taparri),以及三貂角(Satiago)、圭柔(Senar)、八里坌(Patao)等[18]。然而所謂省區只是區域概念而非行政區域,噶瑪蘭或哆囉滿此二區,西班牙人並無設官分治[19]。

西班牙人
前來北台灣的西班牙人,以士兵占最多數,也有少數的官員、傳教士與自由市民。因人手不足之故,低階官員也多由士兵充任,只是於職務任期終了才發薪,在當時是很普遍的事,就有一位簿記官因多次要求發薪未果,卸職後便拒絕交出保管的金庫鑰匙[20]。每年平均大約有250~300位士兵,分別駐守各據點[21],其中不少是菲律賓住民的傭兵,因西班牙女性不多,便有一些士兵與台灣原住民通婚,並在雞籠島上發展成小型聚落[22]。

西班牙人在北台灣的生活,與來自馬尼拉的補給船息息相關,補給船會帶來薪餉、食物、藥品、衣物等物資,同時也是傳達命令、官員或士兵輪調的時候[23],補給船甚至也載來士兵喜愛的菸草[24]。只是西班牙人始終過得不太好,占領初期就曾因補給船未準時抵達,而陷入糧荒,後來雞籠之戰被俘虜到大員的人,便很羨慕荷軍物資充足[25]。

菲律賓人
西班牙人據有北台灣後,因人數過少,便大量徵召菲律賓人擔任士兵及勞工。菲律賓人主要來自卡加揚與邦板牙,也有極少數的他加祿人在聖薩爾瓦多城擔任鐵匠[26]。士兵除了作戰外,也會擔任哨兵;勞工則是建築要塞、教堂及房屋或是在船上服勞役。原本駐台的菲律賓人過了一段時間,應該有另一批人來輪替職務,實際上卻是待了好幾年仍無法回家[26],因犯罪而服勞役的人,服刑期滿也被強制留下[27]。有些菲律賓人便展開逃亡,成功逃走後就藏在台灣原住民的部落,也有人逃亡失敗被抓回來處死。雖然西班牙人隨後於雞籠之戰敗仗,菲律賓人的處境並未好轉,他們無法像西班牙人一樣得以遣返,而是被扣留下來充當奴隸,荷蘭人甚至把之前藏在原住民部落的人抓回大員[26]。

巴賽人
主條目:巴賽族
狹義的巴賽族係指分布於基隆北海岸的原住民,可分成三大社群,分別為金包里(Taparri)、大雞籠(Kimaurri)、三貂(St.Jago)[28],其對應的文化則為十三行文化的舊社類型[29][30]。位於宜蘭平原的哆囉美遠(Talebeouan)以及花蓮立霧溪口的哆囉滿(Taroboan),因為住民也使用巴賽語,亦有學者歸類為廣義的巴賽族[31],其相應文化則為十三行文化的普洛灣類型[30]。

巴賽人迥異於一般以務農、捕魚、狩獵為生計的原住民,係以手工藝及貿易謀生,經常遊走各地與漢人及宜蘭、花蓮一帶的原住民進行交易,也會替其他村社製造弓箭、刀斧、縫紉衣服甚至建造房屋,巴賽人在北台灣海岸的貿易圈扮演的地位,讓巴賽語成為當時北台灣的通用語[32]。本來原住民的交易方式係以物易物為主,然而巴賽人隨著與西班牙人與漢人的接觸,逐漸也了解貨幣的價值。漢人會要求巴賽人賣貨物給西班牙人時索取白銀,再以白銀向漢人購物;原本巴賽人結婚時多以瑪瑙、衣物、陶甕做為聘禮,因銀貨的流行,多改以披索支付巴賽人甚至還教淡水原住民了解白銀的價值[32]。

經濟
早在西班牙人統治前,北台灣已有巴賽族出售黃金、硫磺、鹿皮給中國、日本商人。交易方式仍係以物易物為主,也用珠子、白銀、布作為交易媒介[33]。黃金原產於東台灣的海岸山脈,當地原住民於河川下游採集沖刷而成的砂金,經過多次轉手交易才流入北台灣[34],不過產量不足以大量供應。硫磺則是最大宗的出口物,盛產於內北投社(Ki-pataw)、金包里社(Ki-taparri),中國商人主要都為了收購硫磺而來。原住民係於9-12月採礦,只是中國的硫磺價格經常變動,華商不會定期前來收購[35]。

西班牙人統治以後,駐軍所需的物資以及貿易用的白銀都要從馬尼拉運來,補給制度就成為北台灣的經濟命脈[36]。馬尼拉大多每年會派二次補給船,一次於8月、另外一次約為5月,把美洲來的白銀運到雞籠,以購買華商的絲紡織品,再把商品運回馬尼拉販賣。雖然西班牙人不被允許和明朝展開正式貿易,但卻以免關稅、免貨物稅,甚至免入關查驗的方式,吸引走私商到雞籠作生意[37]。西班牙人也試圖招攬日本商人,以把雞籠發展成中、日貿易的轉口港,不過德川幕府發布了鎖國令,這種期望從此破滅。

可是這種經濟發展的模式過於依賴馬尼拉,貿易興衰取決於補給船有無載白銀來。有鑒於此,艾斯奇維曾建議引入中國、日本的農民前來開墾土地,但始終沒獲當局同意[38]。所以自西班牙帝國的白銀貿易衰退以後,北台灣的經濟也開始蕭條促使西班牙人退出台灣。

天主教的傳布
西班牙人之所以佔領台灣,除了政治以及經濟因素外,也考量台灣的位置方便前往中國、日本傳教,起初就派了5位神父隨軍出征。前來的傳教士大多出自道明會,不過也有其他的教會參與。

起初只有軍人才能進入原住民的村莊,並無神職人員在村內活動,直到神父艾斯奇維(Jacinto Esquivel)抵台灣後,才獲准入村傳教。艾斯奇維為了更方便傳教,編寫了「淡水語辭彙」(Vocabularino de la lengua de los Indios Tanchui en la Isla Hermosa)以及「淡水語教理書」(Doctrina cristiana en la lengua de los Indios Tanchui en la Isla Hermosa),不過這兩本書至今仍遺軼[39]。艾斯奇維為了培育傳教士,在阿爾卡拉索的支持下,成立了聖慈悲兄弟會(Hermandad de la Santa Misericordia),會長一律由長官擔任[40];原本他還打算創辦神學院,只是始終未能實現。

原本西班牙人的傳教範圍,只限於基隆、淡水城堡外附近的部落。西班牙人勢力擴大以後,傳教士開始往淡水河中、上游以及宜蘭移動,甚至不用士兵作伴,也可以安全地在原住民部落施洗 [41]。只是好景無法維持多久,從北台灣裁軍以後,西班牙勢力大幅衰退,傳教士也就無力遠離城堡去傳教

基本上原住民係考量部落的安全,才肯接受天主教有傳教士在,西班牙士兵較不會來騷擾,也可和西班牙人合力對抗敵對部落[42]。可是不同部落間的敵意,也阻礙傳教的進展。只要傳教士前往敵對部落,原住民就會產生敵意,成果立即化為烏有,甚至有傳教士因此被殺[42]。雖然有不少的傳教士來台灣,可是他們認為到中國、日本傳教才是首要之務,只把台灣看作是前往兩地的跳板[43]。所以傳教士停留的時間都不長,也難以取得重大成果

--------------------------

十六、十七世紀的西班牙人稱台灣島為「艾爾摩莎(Hermosa)」島,同樣是「美麗的(hermosa)」意思,但是葡萄牙人發音為「福爾摩莎(Formosa)」,而西班牙人發音為「艾爾摩莎」。
西班牙人在艾爾摩莎的歷史對台灣史而言,一直給人們有如拼圖裡的缺角的印象,雖然不足以影響觀察整個台灣史的容貌,但是少了一塊的拼圖,怎麼看就是不完整。事實上,西班牙人在台灣的歷史研究,過去幾年在相關機構支持與多位研究者努力下,已獲得顯著的研究成果,拼圖上的缺角可說勉強補上。但是學術研究的成果,在通識化的解讀與成果的傳遞上仍然不足,一般人對於西班牙人在艾爾摩莎歷史的瞭解,仍然模糊懵懂。

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  

西班牙佔領雞籠,築了聖救主城之後,又在附近高約三百餘呎的山頂上另設一 堡壘,由此俯瞰聖救主城,以做為防禦之用。然而一旦此山上堡壘被攻下,聖救主 城便一覽無遺,只能坐以待斃。1642年荷蘭人入侵雞籠,便是以此法迫使西班牙人 投降。
   此山上堡壘的名稱,在西班牙時代稱為Cubo,荷蘭時代稱為Victoria,在清代 則稱為「山仔砲臺」。

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搜尋結果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File:台灣基隆聖薩爾瓦多城模型.jpg圖片搜尋結果

2011-5-13
聖薩爾瓦多古城遺址試掘 台船未點頭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可能是台灣最古老的古城聖薩爾瓦多城,
部分遺址埋在台船基隆廠底下,台大與國科會計劃合作試掘,希望重
現古城遺址。

基隆市遺址審查委員會與台大教授鮑曉鷗等人,昨天到台船勘查,
表達支持試掘,不過台船擔心影響作業,指在廠區旁和一路停車場試
掘較可行,廠區內試掘恐難突破。

聖薩爾瓦多城是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時,在和平島西南端所興建
的古城,可能是台灣最古老的城堡,荷蘭人撤退時,將和平島上的城
堡與軍事設施炸毀,聖薩爾瓦多城從此消失。

日治時代,台北帝國大學曾在一九三六年在基隆社寮(即和平島)
進行考古試掘,台大外文牙系教授鮑曉鷗根據文獻記載的檔案和地圖,
推測古堡主體應該就在台船廠區裡;成大教授李德河等人曾利用透地
雷達探測,在台船一號船塢西側舾裝工廠一帶地下發現有疑似堡壘的
遺跡,和平島愛鄉文化協會也發現廠區裡有一口西班牙時期的古井,
因此,希望透過考古試掘,找回這段歷史與珍貴遺址。

基隆市文化局也有意進行試掘,但未獲文建會補助經費而作罷。台
大教授鮑曉鷗、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臧振華等人與國科會合
作,擬進行試掘,希望重現古城殘跡。

他們計畫分三年,分別在台船舾裝工廠西側、機電工廠與機電場房
間的區塊,以及平一路停車場等處試掘。

基隆市遺址審查委員會的委員和鮑曉鷗等人,昨天到和平島台船廠
區勘查,不過台船基隆廠廠長黃宏志表示,今年至二○一三年訂單滿
檔,業務量大,試掘的地點位於機電工廠與主要運輸路線上,作業與
考古試掘恐難兩全。至於廠區外和一路停車場試掘較可行。

鮑曉鷗等人認為,這座古城是台灣重要的文化遺址,國科會也核准
了試掘計畫,是很好的機會;基隆市遺址審查委員會委員很支持試掘,
原則通過台大團隊試掘計畫,不過必須土地所有權人同意才行。

 

小檔案;聖薩爾瓦多古城

●聖薩爾瓦多城是西班牙人在一六二六年冬興建於基隆和平島,周長
約四百公尺,是「聖救主」之意。

●一六三六年擴建完成,四個稜堡架設有十四門砲。最多的時候總共
架設有三十八門砲。

●一六四二年被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接收,因戰爭因素,只剩下西邊
稜堡。

●一六六八年鄭成功趕走荷蘭人,荷蘭人撤退前將古城和軍事設施炸
毀。

-----------------------------------

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

根據荷蘭的史料記載,1643年2月間荷蘭人曾前往被稱之為Bottol島的蘭嶼(又稱紅頭嶼)探勘,報告中除了提到今日稱為「拼板舟」的奇怪獨木舟外,還提及在原住民的村社屋角見到用竹子做成的十字架,因此猜想西班牙人可能到過蘭嶼。而1644年2月由荷蘭人的蘭嶼遠征行動,在報告中提到初臨蘭嶼時的景象:當地的原住民一邊揮動著「白布」一邊向荷蘭人走來,在荷蘭人與蘭嶼原住民談話時,他們見到蘭嶼的原住民擁有很多的銀,甚至西班牙的銀幣,原住民並且用銀來裝飾帽子與武器的手把。從這些敘述中,更可確認西班牙人曾在蘭嶼佇留的推測,然而西班牙人究竟是出於自由意願前往蘭嶼取水補給並稍事停留,或是因船難而被迫漂流至蘭嶼,則不得而知。
結語
一直以來這段西班牙人踏進台灣土地的歷史,並沒有受到太多的矚目,相較於荷蘭人在台灣的殖民統治而言,這短暫16年的時光,在今日甚至見不到西班牙人所留下的遺跡,而這也是多數人對西班牙人在艾爾摩莎的歷史所知不多、難以記憶的主因。但事實上,近年來在曹永和、鮑曉鷗、翁佳音、陳宗仁、方真真等多位國內學者的努力下,西班牙人在艾爾摩莎的歷史輪廓越來越清晰,隨著新史料陸續發現,我們對這段歷史開始產生不同的看法,台灣與西班牙人的關係,原來並不能僅限於西班牙人在艾爾摩莎(1626~1642)16年的時光,而是往前溯及1565年西班牙在菲律賓宿霧設立據點,向後推展至1898年美西戰爭後西班牙放棄菲律賓主權,共計333年的時間。
在這333年的歷史長河裡,西班牙人始終隔著巴
士海峽與台灣相望,以近鄰的身分得知台灣的發展概況,並藉著往返太平洋之際,因海洋所帶來的任何可能性與台灣產生交流。明鄭時期,西班牙傳教士曾再度來台尋找宣揚天主教的可能性,而馬尼拉方面也與明鄭保持在危機中尋找商機的政經關係;另據一名1771年抵達東台灣海岸的匈牙利軍官貝尼奧斯基(Maurice Augnst Benyowsky)描述,他曾在東台灣遇到一名犯下殺人罪亡命東台灣七、八年的菲律賓西班牙人;更甚者,莫過於1778年抵達菲律賓擔任總督的荷西‧巴斯克(Jos伢Basco),他為了證明菲律賓擁有發展潛力,而以臨近的台灣島為例來激勵他的同胞,巴斯克認為台灣土地小於呂宋島,且缺乏豐饒物產,卻憑藉每年出口商品到中國大陸,產生六百萬匹索產值的生活富裕,這段比喻可說是以台灣發展經驗做為借鏡的首例。
回首從前,過往的333年裡廣義來看西班牙始終距離台灣不遠,沒有離去。如今,西班牙人在艾爾摩莎的歷史,如同一座跨越時空的長橋,為台灣與西班牙,甚至於西班牙語世界的墨西哥、阿根廷,以及台灣擁有最多邦交的中南美洲國家架起一座文化的虹橋。西班牙語世界以多采多姿的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電影等豐富文化資產與台灣聯繫在一起,而此次「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與西班牙」特展,便是台灣與西語世界文化交流的具體呈現。

---------------------------------------------------------------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

西班牙人在基隆社寮島(今和平島) 築城,城名聖救主城(San Salvador)

聖薩爾瓦多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聖薩爾瓦多城
Fort San Salvador
聖薩爾瓦多城模型
概要
市鎮 雞籠社寮島
國家 西班牙帝國 · 荷蘭共和國東印度公司
起造日期 1626年
聖薩爾瓦多城(Fort San Salvador,1626-1642、1664-1668),或作聖救主城,位置在台灣北部基隆社寮地區之和平島上[註 1],為西班牙人於1626年發現北台灣三貂角,同年5月16日佔領北台灣雞籠(原巴賽族人領地,即今基隆港)後開始建造此城, 十多年後才完工。[1][2]

聖薩爾瓦多城周長共約400公尺左右,為下寬上窄堡壘,督軍堅造者為首任雞籠淡水長官伐爾得斯,1626年至1634年之前,西班牙統治者還陸續擴建該堡,於城四周興蓋四座圓形稜堡。1642年發生雞籠之戰,荷蘭軍隊攻打聖薩爾多城,經過激烈砲擊後,該城僅剩西邊稜堡。1664年,在南台灣失利的荷蘭人重新轉進北台灣,並修復原城成為北荷蘭城(Noord Holland)。不過,在鄭氏王朝鄭經攻打下,1668年荷蘭人炸燬北荷蘭城,並自雞籠退卻。
聖薩爾瓦多城長官(Governors of San Salvador Quelang)[3]

Carreño Valdés, Antonio 1626-1629 伐爾得斯
Alcarazo, Juan de 1629-1632 胡安·德·阿爾卡拉索
Diaz Barrera, Bartolomé 1632-1634
Garcia Romero, Alonso 1634-1635 羅美洛
Hernández, Francisco 1635-1637
Palomino, Pedro 1637-1639 帕囉米諾
Márquez, Cristóbal 1639-1640
Portillo, Gonzalo 1640-1642 波爾的里奧
構造
聖薩爾瓦多城的防禦體系主要由3個堡壘組成, 其中兩座位於鄰近山頂上:[4]

聖米崙堡(西班牙語:San Millán), 又稱護退堡(西班牙語:la retirada)
聖安當堡(西班牙語:San Antón), 又稱看守堡(西班牙語:la mira)
聖路易堡(西班牙語:San Luis), 又稱桶方堡(西班牙語:el cubo)
現況與考古發掘
聖薩爾瓦多城今日已完全不復見,原址為「中國造船公司」基隆廠位於和平島的船塢(今台灣國際造船)[註 1],日治時期1933(日昭和8年)至1936年間(昭和11年),臺灣總督府派學者村上直次郎對遺址 進行挖掘,並鼓吹保護殘餘堡基,但在二次大戰盟軍轟炸及日軍多次軍港建設,北荷蘭城堡遺址不復存在任何遺跡。

國立臺灣大學鮑曉鷗教授(西班牙語:José Eugenio Borao Mateo)[7]為研究和平島古堡舊城牆遺址的位置,委託成大公共工程研究中心利用「透地雷達」(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進行城牆遺址探測。 2002年,成大完成「透地雷達技術應用於基隆和平島古堡舊城牆遺址之探測」報告, 發現在船舾廠內,仍有城牆遺址存在之可能性。[8]

主要遺構
但依據歐式城堡建築都有地下室及地基的慣例,及船塢不需地基,部分學者認為更深的地底仍存部分遺址。[9]2011年10月,有兩位西班牙考古研究員於可能地點開挖。[10][11]

1622-1662荷蘭人在台灣 - 源斌的台灣歷史筆記簿 - https://goo.gl/AMmcmB

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  

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

西班牙人在基隆社寮島(今和平島) 築城,城名聖救主城(San Salvador)建城藝術

擁有「九頭身」的身材比例,是許多人豔羨的目標。電影「達文西密碼」中,羅浮宮館長死前脫光衣物、擺出「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的姿勢,讓這幅達文西於1492年所完成的插圖,再度受到世人矚目。
「維特魯威人」是達文西根據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對人體結構比例所做的研究,描繪出人體各部分的完美比例。
古代的希臘人認為人體的美,存在著客觀的規則;雕像頭部和身體的比例,通常是一比六或一比七。符合正確的「比例」,才能達到「美」的標準;比例是如此重要,因此被稱為「黃金比例」。
達文西在圖中描繪一個裸體的男性,擺出兩個前後交疊的姿勢,四肢伸展,一個張開雙手,抵達正方形框邊緣,一個張開雙腳,踩踏圓形外框邊緣。達文西在圖上寫道,「完美的人是衡量宇宙的尺度。」
「維特魯威人」羅列15項身體的完美比例,例如:伸展雙臂長度等於身高、肩膀最大寬度是身高的四分之一、髮線到眉毛的距離是臉長的三分之一等等。這幅畫不只是藝術作品,也是尋找人類定位意義的哲學傑作,更顯現出達文西對人體完美比例的濃厚興趣。

--------------------------

雞籠之戰(Final Battle of San Salvador、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聖救主城之戰、聖救主城荷西浴血戰),是164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為從西班牙帝國手中奪取北臺灣統治權,所發動之戰爭。由於雙方戰力相差過大,西班牙軍對抗荷軍僅6日就投降,進而結束了台灣西班牙統治時期。戰後荷蘭人把聖薩爾瓦多城改建成北荷蘭城,作為往東台灣探金的據點;又在聖特·多明哥城原址上,重新修築安東尼堡,以掌控此地的硫磺貿易。

緣起
參見:第一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
1637年,菲律賓總督塞巴斯提安·巫它度·德·科奎拉下令拆除淡水的聖多明哥城,以及雞籠島聖薩爾瓦多城的看守堡(la mira)、撤守堡(la retirada)、桶方堡(el cubo),只保留主城「聖薩爾瓦多」[2];不過拆除計畫受到當地道明會的反對,桶方堡未被拆除[3]。雞籠駐軍也縮減至百餘人,且科奎拉每年都會把部份士兵調回菲律賓[4]。

西班牙人裁軍的消息傳到大員後,荷蘭人認為征服雞籠的時機已經到來。1641年8月,荷蘭東印度公司第6任台灣長官保羅·杜拉弟紐司派遣205位荷軍士兵,及約500位淡水原住民組成的聯軍,試圖進攻雞籠。只是荷軍偵查過雞籠島上的據點後,判斷火炮數量不足以攻破城堡[5],勸降對方失敗後即返回大員。稍後荷軍在歸途上燒毀了大雞籠社,以誇耀軍威,並把淡水納入治下。經過此事,波提羅長官為強化雞籠島的防禦,違背科奎拉的指示,重建可以俯瞰聖薩爾瓦多城的撤守堡,以免爾後荷軍從此地居高臨下炮擊主城[6]。

攻陷雞籠
1642年,巴達維亞當局以拉莫提(Johannes Lamotius)為統帥,增援大員當局進攻雞籠。不過杜拉弟紐司擔心夏季季風結束前,援軍無法抵達台灣,遂派哈魯斯(Hendrik Harouse)率396位士兵先行進攻[7]。8月19日,哈魯斯的艦隊抵達雞籠島水域,上岸時因受潮流影響及西軍火砲壓制,只得退回船上。隔日,荷軍迂迴至雞籠島東側之八尺門水道附近[8],打算奪取島上的制高點,亦即原為看守堡所在之山丘。荷軍搶灘時,與20位西班牙士兵交戰,因西軍欠缺後援,不久後就退回撤守堡,讓荷軍成功上岸,並攻下了山丘[9]。

21日起,荷軍在看守堡山丘構築陣地,和撤守堡展開砲擊戰。然而荷軍地勢上佔有優勢,加上雙方火力相差過大,西班牙軍每發射10枚砲彈,荷軍就反擊200多枚[10]。交戰結果西軍損傷慘重,撤守堡胸牆嚴重損毀;聖薩爾瓦多城也受炮火波及,損毀一處稜堡[11]。交戰途中,有1000位淡水原住民(巴賽族)弓手抵達雞籠島對岸,替荷軍助陣,不過哈魯斯認為弓箭對戰況幫助不大,令其留駐原地[12]。

荷軍除了持續砲擊外,另外又準備了2台18磅的加農砲,24日布署完成後,共以108枚砲彈轟毀了撤守堡城牆[13]。到了25日,西軍共陣亡6位士兵及損毀2台加農砲[13],西軍只得放棄抵抗,退回聖薩爾瓦多城。荷軍佔領撤守堡後,幾乎已確定獲勝,因為從此處可觀察聖薩爾瓦多城守軍的動向,並切斷城內水源[14]。當晚,波提羅與城內所有官兵及傳教士商議,大多數人皆認為無力抵抗荷軍,遂於26日開城投降。[13][a]

戰後
9月5日,拉莫提率軍抵達大員,杜拉弟紐司還不知道荷軍已經獲勝,仍派拉莫提北上增援。沒多久後,荷軍攻陷雞籠的消息傳到大員,不過拉莫提照樣出發,於13日抵達雞籠,並接管此地的指揮權[16]。

此役結束後,西班牙俘虜被運至巴達維亞囚禁,然而不久後即獲釋,於1643年6月29日平安返回馬尼拉[17]。可是波爾的里奧害怕被追究戰敗責任,不願隨其他人回去馬尼拉,反而滯留於望加錫。結果菲律賓總督科奎拉被迫承擔丟失台灣的責任,1644年卸職總督後就遭當局逮捕,坐了4年牢[18]。

File:荷蘭與西班牙海戰圖.jpg

西班牙人殖民北台灣(1626~1642)

西班牙人在一五七○年佔了呂宋(菲律賓)後,就進一步想要佔領北方的台灣,一方面保護在呂宋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又可擴大利益,因此西班牙國王在一五九六年訓令總督達斯馬里(Dasmarinas)設法佔領台灣。但此時日本與西班牙的關係互相交惡,不斷有謠言說日本人很可能會先佔台灣,再攻取西班牙人的呂宋。
在呂宋的馬尼拉與北美洲的殖民地墨西哥之間每年有大帆船航行,進行貿易,從北美洲墨西哥運來的白銀換回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其航路是從馬尼拉出發到呂宋島的北端,經巴士海峽沿台灣東岸,乘黑潮暖流北上駛往日本,再橫渡太平洋。因而對台灣的東部及東北部的認識比荷蘭人早而更清楚,稱台灣是「Hermosa」。在一五九七年六月廿七日,Hernando de los Rios上書西班牙國王進言攻取台灣的重要性,附有彩色地圖一張,台灣繪於北緯22度至26度之間,略作長方形,從西南斜向東北,稱雞籠港為P°de Keilang,並加以描述:「……該島肥沃,處於中國和日本的要衝,但缺乏港灣,僅在向日本的地方,島嶼北端有一港。港形良好而堅固,稱「雞籠」。若佔據此處建城堡並派兵三百名防守,駐砲兵,則足以抵禦日本人的攻擊。港口頗狹隘,港內廣闊而水深……」
一五九八年總督達斯馬里下令Don Juan de Zamudio 率船二艘及二百名士兵進攻台灣,但遇上颱風無功而返。

圖 1 西班牙人在基隆社寮島(今和平島) 築城,城名聖救主城(San Salvador)
一六二四年荷蘭人佔領台灣南部之後,盤據在呂宋的西班牙人大起恐慌,台灣是處在呂宋與日本之間,又台灣與中國更為接近,這樣重要的位置由荷蘭人來把守,對與中國、與日本的貿易都造成了無法估計的損害。同時日本政府也洽在此時明令禁止西班牙神父在日傳教,並斷絕與西班牙人的往來。西班人不得不立即採取行動,以挽回局面。一六二六年(天啟六年),西班牙人以保護中國與呂宋間的商業為名,由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施爾瓦(Don Fernando de Silva)派提督卡黎尼奧(Antonio Carreno de Valdes)率大划船二艘,戎克船十二艘,載兵士三百名入侵臺灣。自呂宋沿台灣東海岸航行,五月十一日艦隊到達三貂角(Santiago),十二日進雞籠港(Santisima Trinidad)。侵略台灣北部十分順利,十六日西班牙人在社寮島(今基隆和平島)舉行佔領儀式。為防範荷蘭人入侵,西班牙人隨即開始築城,城名聖救主城(San Salvador),並建砲臺四座,一方面在台灣本島建立堡壘加強防禦,並築市街做為漢人居住地。
順利佔取台灣北部後,西班牙人計畫擴大佔領地,一來企圖進一步驅逐佔據南部大員的荷蘭人,二來台灣的位置十分重要,可控制從泉州至馬尼拉的航道,可從泉州獲得生絲。目前荷人將泉州生絲銷往日本及荷蘭,約有九萬斤,但西班牙人只有四千斤,僅佔荷人的5%。台灣尚出產硫磺。因此,同年七月,西班牙總督決定以武力將在佔據大員二年的荷蘭人驅逐出台灣,率領艦隊自馬尼拉出發,但艦隊遇著大風,無功而返。九月,西班牙人重組艦隊再度出征,到達臺灣南部,僅偵測了荷蘭大員港口,艦隊又被颶風吹回菲律賓呂宋島,西班牙人想驅逐荷蘭人的計畫至此完全失敗,也不再談攻佔大員。
一六二八年(崇禎元年),西班牙人又在滬尾築淡水城(San Domingo)。西班牙人對台灣北部這兩個重要港口,經營不遺餘力,一方面傳佈天主教,建教室,設學校,從事土番教化,其範圍擴及金包里,三貂角,並為溝通淡水與雞籠間的交通,而開闢由雞籠經基毛里(今基市的瑪陵坑)、大巴里(即金包里,今金山鄉),迂迴北方海岸而至淡水的通道。沿路番社俱收入其掌握,淡水及雞籠河二流域的下游地帶也均入西班牙人的勢力範圍。另一方面,西班牙人積極發展中日貿易,並以硫磺、鹿皮為大宗輸出。西班牙人且南下進入竹塹(今新竹),甚至曾遠及二林社(今彰化二林),雖僅屬探險性質,對荷蘭人在臺灣的拓殖和對中日貿易,仍構成極大的威脅。
一六二九年二月十日,即西班牙人佔領淡水的次年,荷蘭台灣長官彼得‧奴易茲有感西班牙人的壓力,向荷蘭巴達維亞總督報告「台灣北部是扼住荷蘭人對中國和日本貿易路線的咽喉要道。」建議驅除北部的西班牙人,此項建議巴達維亞批准並在八、九月間,派遣一支艦隊北上攻擊在淡水的西班牙人。然而沒有成功。荷蘭人仍繼續不斷的派人偵查北部西班牙人的動靜。
蛤仔難(今宜蘭)計有四十餘社,土人剽悍,相傳該地產金、銀,富於米穀、鳥獸、魚貝之利。一六三二年(崇禎五年),西班牙船一艘漂至蛤仔難,船員五十八人悉被當地的泰雅族人殺害,西班牙藉此派兵前往征討,燒毀七個原住民部落,殺十二人,蛤仔難諸社不敵而降,自是東北海岸地區,也悉歸西人的勢力範圍。
一六三五年(崇禎八年)以後,呂宋南部變亂迭起,西人漸無暇顧及台灣,日本推行鎖國政策,西人與日貿易中斷,中國海上商務全為鄭芝龍壟斷,以致西班牙人認為再無佔據台灣的需要,漸減臺灣北部的駐軍,一六三八年(崇禎十一年),甚至從淡水撤兵,自毀其城。至一六四○年(崇禎十三年),唯有駐守雞籠一城及附近堡壘一座,兵力極為薄弱。

荷人探悉北部西班牙人對守備鬆懈,經數次偵測後,在一六四二年(崇禎十五年)八月,第六任長官保羅.杜拉弟紐司派遣哈勞哲(Hendrick Harrousse)集結了十一艘軍艦和一千名以上的士兵率艦北進,對駐紮在基隆的西牙人發動總攻擊。當時西班牙城堡中僅有一百八十名的守軍。雖然西班牙人以強硬的態度拒絕荷蘭的招降文告,但五天後,西班牙人便開城投降,戰事結束。全台灣南北平原在荷人佔據下歸於一統。結束了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共十七年

------------------------------------------------------

17世紀西班牙、荷蘭在淡水的宣教活動

淡水第一所教堂「玫瑰聖母堂」

  早在明天啟六年(1626)年五月十六日,來自馬尼刺的西班牙水 軍提督卡黎奧,率軍進入基隆港時,這支遠征軍約三、四百人中,就 包括了神父巴多羅米(Bartolome Martinez)和五位修士,也們隨即在當 地舉行佔領揍式,並將此地命名為「至聖王位一體」港,同時在社寮 島(今基隆中正區)築城,稱「聖救主」城(San Salvador)聖薩瓦多城 )。 翌年法蘭西斯哥,摩拉再率四位修士加入工作陣容。
  而淡水晚了兩年。崇禎元年(1628年)西班牙人登陸淡水,並建 立聖多明哥城(即今日紅毛城),和基隆互為崎角作為統治台灣的根 據地。這時巴多羅米神父也隨軍而來,可說是第一位踏入淡水的宣教 士。巴多羅米除了早擔任軍中神父外,對本地原住民的宣教工作也相 當有負擔。他學土語、對土著傳福音,據稱有少數「蕃童」受洗;他 並在基隆澗內(漢人村落,即今八尺門)建教堂,向中國移民傳福音

  可惜他在淡水並無發揮:翌年風聞荷蘭軍隊將襲淡水,倉促逃離
時落水溺斃。

  當時台灣北部漢人不多,這裏居住的都是原住平埔族人,在基隆 淡水一帶是一支被稱凱達格蘭族(Ketagalan)平埔人散居其間,而住在 淡水的是此族中最為剽悍難酬的散拿社(Sanar)人。當西班牙到淡水時 ,他們都逃入山中,然後伺機出山打擊,其神出鬼沒飄浮不定,讓西
班牙駐軍頭痛不已。

  1630年愛斯基委(Esguivel)來台接續宣教工作。他是卓越的神父。 當時盤據在基隆到淡水的通路(即今日淡金公路雛型)的大巴里社( 今金山,又名金包里)、基毛里社(今馬陵坑)經常發生衝突和戰爭 。這地區的安定對西班牙的統治有絕對的影響。愛斯基委因此冒險進 入大巴里社,施以福音感化,終便二社握手言和。他還利用澗內的教 堂的建材(曾毀於颱風)蓋了大巴里教堂,不久再蓋基毛里教堂。有 了教會,這地區在西班牙佔領期間悉都太平。

  當淡水散拿社和紅毛城守軍,在作長期纏鬥、難分難解時,愛斯 基委再挑大任,冒險深入散拿社加以撫慰,散拿社平服返回淡水原居 地。戰亂能平熄,宣教工作功不可沒,他們隨即建立了淡水第一所教 堂,名「玫瑰聖母堂」。落成時,紅毛城注軍司令古士曼(Cuzman)還 將將軍營供奉的聖母像奉獻給他們(天主教有偶像崇拜)。愛斯基委 留下伐愛士(vaez)和助理修士西門斯(Ximenze)駐教會。這應該是 最早的「淡水教會」了。

  散拿社地點,據文獻記載在莊子內(即今日淡水中興里和鄧公里
的部分)。

  爾後,愛斯基委在紅毛城內,學習平埔族語,並利用羅馬拼音字 譯成(淡水辭彙)和(淡水教理書)各一冊,流傳於世。一六三二年 他以淡水為中心,傳福音到巴豆社(北投原名)、巴里窟(八里)、 班豆(淡水北投仔)、大浪泵(大龍洞)和今日新莊一帶;據說受洗 的人還不少「此外他還在馬尼刺(呂宋)設神學院,稱「學林」;培 養傳教士、儲備人才欲向中國、日本宣教。可惜翌年他乘船前往日本 調查宣教環境時(日本是葡萄牙地盤),中途為船員所害,「學林」
成效因此不得而知。

  同年散拿社和巴豆社部落戰爭。因伐愛士神父周旋於兩社之間, 引起散拿社人猜忌,遂殺害於關渡附近,他被矛刺透、斬斷右腕、死 狀甚慘。「蕃社」的人也因此畏罪逃入山中,一時叛亂再起。其後神 父基洛斯來淡水,他雖在三貂角,宜蘭和蘇澳建立教會和禮拜堂,也

有施洗六百人的記錄,但對淡水散拿社也一籌莫展。

神父遇伏血濺士林

  一六三五年慕洛神父(Lvis Muro)來淡水擔任這項任務。他先請紅 毛城守將,不再追究殺伐愛士的罪,再冒險入散拿社宣教,一時有多 人受洗,成績還算不錯。可惜,翌年他搭守軍運糧船逆河而上巡視教 區,原住民發現其守備薄弱帶遭三百餘人攻擊,因而遇害。屍首十六 天後才找到,發現他身受五百餘箭,屍體尚未腐爛,也們真是「基督 的精兵」。同年咖爾拖亞也來淡水,但成效不大。翌年他離開,國際
局勢也起了大變化。
局勢改變,功敗垂成

  一六三三年日本德川幕府勵行禁教,並頒「鎖國令」使西班牙對 日本的貿易利益和宣教異象成了泡影。而中國方面也因幅建沿海被鄭 芝龍(國姓爺之父)所壟斷,來往幾乎不可能。因此淡水的地位立刻 滑落;這時呂宋島南方也有叛亂,令也們疲於奔命至此西班牙人認為 據守淡水已非必要,因而撤減淡水守軍。一六三六年散拿社乘機大肆 反抗,襲擊紅毛城、破壞砲台、並縱火燒毀淡水沿岸四所教堂。(據 資料當時北台灣西班牙兵力最多只有五百人,與「土蕃」八社言和而 已)。拖到一六三八年,西班牙遂撤兵淡水,並自毀紅毛城,淡水宣
教的工作終告停止。
  一六四二年八月十九日荷蘭人登陸基隆,雙方激戰五日,最後西 班牙開城投降。結束了他們殖民台灣的夢想。這群戰俘中的傳教人員 有神父五名、修士一名。總計天主教在北台灣宣教共十七年。這些勇
敢的神父前仆後繼,所得的信徒推測約有四千餘人。
  一八六八年英國怡記商人必麒麟(Pickering)到淡水時,曾從一個 「老熟蕃」口裏,聽到傳訛的西班牙文數目從一數到十,而驚訝不已 ,可見當年教化影響之深巨。
紅毛城主銳不可當

  荷蘭人,俗稱紅毛、紅夷。屬新教。他們在台南的宣教作得不錯 。但在北台灣卻毫無所獲。一方面是佔領時間太短(只有十年)一方 面是殖民政府較致力於軍事行動。一六四二年也們趕走西班牙之後, 派兵五十人守基隆,八十人守淡水,由屈利肯柏克中尉統領。但諸蕃 社並末歸順。一六四四年二月,他們似乎想給散拿社和其餘部落一點 顏色看,就由淡水出發剿蕃,不料死了荷兵廿一人,漢人和土人四十 九人,鎩羽而歸。屈中尉因比丟官,四日時赤嵌樓派榜上尉(Boon)載 工人、建材來淡水,重修紅毛城,準備長期戰,決意要和諸部落周旋 到底。再由大員(安平)調來船七艘,荷軍三百,漢人十名。經過二 個月征討,宜蘭四十四社和基隆、淡水諸吐皆降服。而最難馴的散拿
社雖酋長依然頑抗、拒納貢品,但已不足為患。
大戰八仙溪南北統一

  榜上尉挾勝利餘威,意圖打通台北至安平的道路以達佔領全台的 目的。以同年十月十二日,揮軍南下。淡水至大甲九社。但八仙溪有 酋長柯達王,擁十八社之眾,和漢人移民據地固守,荷軍受挫再加上 疫癘流行,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回。翌年一月再增兵二百一十人,經 兩個月苦戰,三月柯達王率十八社投降。   八仙溪可能是崩山溪(今大甲溪)之轉音。柯達王可能是大甲的 訛音。有趣的是兩百年後英國長老會和加拿大長老會,也是以此溪為 二南北宣教區的界線。   至於荷人宣教工作,由於西班牙傳教並未改變原住民習性,而衝 突四起,便得荷蘭巴達維亞當局一直不肯派傳教士來淡水。荷蘭文獻 中提及自一六四四年起,地方官員就一再希望巴達維亞派傳教士到基 隆和淡水,一六四八年他們派包彼斯(popists)牧師到淡水,但沒有禮 拜和受洗的記載年再派馬修士牧師(Maisus),結果如同也因舊文獻不詳 不得而知,可能只是設置一個神職人員,以從事宣撫土民而已,六年 後安平城的荷蘭太守揆一,和鄭成功血戰八個月之後,開城投降,結 束了在台灣的三十八年的統治,全台的宣教工作暫時停頓。   一六五五年,鄭經(鄭成功繼承人)派勇將黃安,督率水、陸二 軍,趕出淡水紅毛城的荷蘭人。淡水的宣教工作,只有俟兩百年後,
馬偕博士來完成。
洋鎗、洋砲和聖經

  遺憾的是當年河邊的「福音戰士」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所賺得的 成果,也如河水盡化大海:我們今日究其原因。第一、他們宣教工炸 ,是配合他們殖民政策而來的,以帝國利益為前提,以軍隊為後盾的 宣教態度是無法落地生根的:因此殖民政府一垮,他們也煙消雲散。 尤其是荷蘭的牧師,根本就是荷屬「東印度公司」僱來協助軍隊的。 他們除了作軍中牧師,還得作翻譯官、代收稅項、辦理狩獵執照等; 他們宣教不成功的另一種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叫傳的「福音」不夠周 延。兩百年後馬偕博士到淡水將愛心為實際行動,宣教、醫療和教育
並作。
滬尾江河浪淘沙

  今日的淡水,散拿社或其他平埔族都不在了,他們無論血統或文 化,都已被包容力強大的漢人所同化。淡水只留下「滬尾」,「北投 仔」、「蕃仔田」、「蕃婆厝」等少許地名供人追尋,而西班牙人、 荷蘭人除了紅毛城和「富貴角」的地名外,(「富貴」荷語岬角之音 譯),也無跡可尋。淡水河也如真的浪淘沙,洗盡了不少英雄蹤跡。

------------------------------------------

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

  1626年5月,西班牙艦隊自菲律賓出發,沿台灣東海岸北上, 先抵東北角名為Santiago的海灣(今三貂角),翌日發現一港灣 (今基隆港),將之命名為San Salvador(聖薩爾瓦多/聖救主),艦隊由此入港,在港口的雞籠島 (今和平島)上舉行佔領儀式,並於島上築San Salvador城,又名La Santisima Trinidado(聖三位一體城)。此城位於雞籠港灣的出入口,可控制船隻的進出,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重建聖三位一體城
   聖薩爾瓦多城的護牆頗為寬厚,四角的稜堡只有西方的「北荷蘭稜堡」與北方 的「熱堡稜堡」完全竣工,建造得高大而壯麗,其餘兩角分別為「砲臺」以及「護 牆防禦工事」;此外,城堡的東方與南方有兩個城門,分別為「陸城門」與「水城 門」。

  城堡內部呈四方形,裡面設有住房及倉庫,指揮官與其部屬均住在其中。 城中有一口相當美麗的水井,是花了不少力氣從一岩礁中挖砌而成。 東北側有一棟狀甚高大、用藍色石塊砌成的四方形建築物, 是雞籠地區主管的官邸。

消失的和平島紅毛城
   西班牙人於1626年築了此城之後,至1638年因未能達成與日本貿易的目的,認 為已無佔領台灣的必要,乃決定破壞部份城寨,削減雞籠城的守備兵力。1642年荷 蘭人抵雞籠趕走西班牙人,保留此城的一處稜堡,命名為「北荷蘭」。

   1662年鄭成功迫使荷蘭人投降後,荷蘭人又於1664年折返佔領雞籠島。當時城 堡已傾毀,全島荒涼,野草叢生。荷蘭人便重新整頓堡壘,於突出之一端建衛兵所 ,配置大砲及衛兵;並清掃地窖以便貯存火藥、牛肉、鹽、豬肉等;因主管的官邸 過於宏大,遂將之規劃成三個住宅;另於三個遭破壞之西班牙城之稜堡間設置石造 之角面堡及半月堡,同時在該處派遣陸上兵力240人,配置24門大砲。

   1668年,荷蘭人決議自雞籠撤退,退守之前先破壞城寨,以火藥爆破北荷蘭稜堡。 從此雞籠城傾圮頹敗,徒留斷垣殘壁任憑時間侵蝕風化。

中船公司基隆總廠    日本時代曾有學者至和平島考察,當時尚可見殘存的城址遺蹟, 但如今島上的景觀大變,西班牙的城址遺蹟已難以辨識, 只能在已成為中船公司基隆總廠的原址前,遙想當年城堡的壯觀模樣。

1667年荷蘭人所繪之設計圖
1667年荷蘭人所繪之設計圖 和平島上的紅毛城到底有多大?
   根據清末的記錄,當時已傾圮的雞籠城周圍將近200公尺,高度為6.6公尺左右 。不過根據1667年的荷蘭設計圖來看,城四周將近404公尺。兩種資料或有差異, 但仍可看出位於和平島上的這座「紅毛城」比淡水現存的紅毛城(四周60公尺, 主堡高度13公尺)要大得多。

------------------------------

-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

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

西班牙人稱台灣島為「艾爾摩莎(Hermosa)」島,同樣是「美麗的(hermosa)」意思,在國外很多地名也是Hermosa

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  

------------------------------------

西班牙時代即向台灣原住民購買種植菸草

菸農第4代紀錄菸草業 全國網博賽國中組奪冠

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

學生實際參與菸葉採收等過程,詳實記錄。(學生提供)

2016-06-01  19:39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惠文高中國中部學生林學慶是菸農第4代,眼看菸業漸沒落,號召同學組「菸菸一息搶救小隊」,挑戰全國網博賽奪冠,正好祖父決定今年起休耕菸草,意外紀錄家族末代菸農的歷史,讓他倍感有意義。

  • 菸農第四代林學慶(左三)眼看故鄉菸業沒落,著手研究參加全國網博賽奪國中組第一。(記者蘇孟娟攝)

    菸農第四代林學慶(左三)眼看故鄉菸業沒落,著手研究參加全國網博賽奪國中組第一。(記者蘇孟娟攝)

林學慶的家族從曾祖父時代就開始在彰化縣芬園鄉烏溪南岸種植菸葉,務農的祖父接手並發揚光大;因屬特殊產業,一次歷史老師李育如設計製作祖譜課程時,林學慶提及家族與菸業的關係,李育如鼓勵他著手研究,加上當地菸業漸沒落,他與志同道合的同學葉明傑、王詩奇、洪于捷、周沂臻等人一起組成「菸菸一息搶救小隊」,研究家族與地方菸業發展史。

林學慶說,菸草業歷經政策變動、彰化日照不如屏東及勞動人口老化等,均讓芬園菸草種植面積急遽縮減,芬園菸草業主要集中茄荖里和嘉興里,但兩里的菸農耕作戶加上林學慶祖父,凋零到僅存7戶,且菸農大多年過70歲,宛如夕陽產業。

5人團隊費時1年時間研究,更直接到菸草田參與採收等過程翔實紀錄,探究當地菸草種植、發展史到實地紀錄菸草生長過程,並實地訪問當地菸農回憶及心聲等,並拍攝影片,多元揭開外界不熟悉的菸草神祕面紗。

學生將研究心得「搶救菸菸一息,再現榮華生機」作品,挑戰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國中地方特產特色組競賽,從網頁設計、編排到動靜態內容呈現,全由學生團隊包辦。

林學慶的父親這輩第3代已無人接手家中菸業,在教育界服務的父親得知他的心意後,也將他以菸草為題的心路歷程以手繪漫畫呈現,增添網頁豐富度;結果惠文國中部首度挑戰網博即一鳴驚人奪冠。

就在林學慶等人著手研究的過程中,他的祖父評估年事已高、體力負荷等,決定明年起不再種菸草,意外及時紀錄家族末代菸草種植過程,意義更是非凡。


基隆市和平島西班牙修道院考古-手交握在胸前,像是祈禱狀,經發掘有10具遺駭,其中1具是空棺,也發現包含西式皮帶扣、十字架、疑似子彈鐵球、克拉克瓷等西方文物,初步估計年代推進到圓山文化及鐵器時代。,遺駭數已累積至15具  https://is.gd/sAsOIH

和平島考古新發現 修道院又挖出1具遺骸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


接地氣的臺灣史研究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的翁佳音副研究員,強調歷史學應該「史地不分離」:累積在地生活經驗,再去看史料要告訴我們什麼。並將發現的故事,與編輯黃驗一同呈現於《解碼臺灣史 1550-1720 》專書。
葡萄牙人口中的福爾摩沙,居然不是臺灣?學者解碼驚人真相,給你最接地氣的台灣史!-風傳媒 http://bit.ly/38rY5Mo
走進翁佳音的辦公室,看見牆上掛了一張貼滿地名便利貼的臺灣地圖,每個地名都承載著歷史故事。(圖/攝影│張語辰)
書中提到 17 世紀臺灣有「魍港」,現今還存在嗎?
當時臺灣缺少可以停泊大型船隻的港口 (harbor),像現在的花蓮港等等是後來用工程建出來的。雖然在史料上看到「魍港」這個門戶,但這裡的港不是 harbor 的港,是閩南語「大水管」的「管 (ㄍㄤˋ)」,用來形容急水溪這條河流非常大,魍港就位於這條河流的出海口。
魍港曾經是個繁忙的港口,除了漳泉人、臺灣原住民在這裡交易,還有海盜進進出出,也能看到每年冬季從福建來的捕烏魚船。但後來在 1800 年代,魍港因為急水溪的河沙淤積,逐漸退縮成小港,結束了「臺灣第一站」的輝煌年代。
葡萄牙人口中的福爾摩沙,居然不是臺灣?學者解碼驚人真相,給你最接地氣的台灣史!-風傳媒 http://bit.ly/38rY5Mo
1630 年代荷蘭人 Johannes Vingboons 繪製的臺灣暨澎湖群島地圖。可看到魍港這個重要門戶。(圖/《解碼臺灣史 1550-1720 》,翁佳音、黃驗提供)
當歷史資料不齊全時,如何還原歷史樣貌?
我舉個例子說明,《熱蘭遮城日誌》上記錄臺灣漁民常在烏魚季時捕捉烏魚、製作成烏魚子運往中國,現實生活中,漁民一年 365 天不會只捕烏魚,我看到當時漁民還會捕國王魚(Kingfish),但國王魚是哪種魚,學界對此討論甚少。
有歷史學者說國王魚就是黃魚,但我去請教中研院的魚類專家邵廣昭教授,他覺得早期文獻中出現的魚名,若無插畫、圖片很難斷定種類。荷蘭時代沒有相機,也沒有畫家將國王魚記錄下來,更沒有魚拓,該如何找出國王魚究竟是何種魚類?
我在文獻中找到幾個切入點,從字裡行間推敲,發現國王魚多在烏魚季節後的 12 月到翌年 3、4 月之間被捕獲,地點在臺南附近,體長屬於大魚,國王魚與烏魚是荷蘭時代的兩大重要魚穫。
對照清代文獻會發現臺灣漁民常運送大量土魠魚到中國,是當季重要漁獲,加上臺灣當時的經濟活動變動不大,漁獲量從 1550~1760 大致上沒有變化,綜觀史料可由此推斷荷蘭時代的國王魚,就是土魠魚。
葡萄牙人口中的福爾摩沙,居然不是臺灣?學者解碼驚人真相,給你最接地氣的台灣史!-風傳媒 http://bit.ly/38rY5Mo
《熱蘭遮城日誌》中提到臺灣漁民捕捉的國王魚 (Kingfish),其實就是土魠魚。(圖/臺灣魚類資料庫,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荷蘭時期的荷蘭外科醫生,竟跟理髮師是同一人?
荷蘭時期沒有所謂的現代醫生來臺進駐,你看荷蘭史料會看到有趣的紀錄,當荷蘭人要進攻原住民時,隊伍有十個步槍兵,五個砲兵,還有理髮師。不是因為他們打仗還注重儀容,是因為從中世紀以來,理髮師跟開刀的人多是同一人。許多理髮師成為船醫隨著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也在軍隊充當軍醫。(延伸閱讀:內科醫師、外科醫師誰的地位誰高?在這時代,外科醫師還要兼當理髮師…)
當時理髮師在執業時,常常是一號客人進來理頭髮,二號客人進行放血手術,三號客人刮鬍,四號客人割瘤,早期理髮院你會看到藍紅白三色旋轉燈,其實分別代表著著靜脈、動脈和繃帶。
荷蘭畫家 Hieronymus Bosch 的畫作:《愚蠢療法》,描繪當時理髮師替病人進行開腦手術,諷刺當時醫學不發達的荒唐行為。(圖/《解碼臺灣史 1550-1720 》,翁佳音、黃驗提供)
荷蘭畫家 Hieronymus Bosch 的畫作:《愚蠢療法》,描繪當時理髮師替病人進行開腦手術,諷刺當時醫學不發達的荒唐行為。(圖/《解碼臺灣史 1550-1720 》,翁佳音、黃驗提供)
這項研究一開始沒有在我計畫中,直到臺大醫學院的學生來問我關於荷蘭時代的醫學狀況。 18 世紀前後,歐洲醫學院是以培育內科醫生為主,手術則交由同一體系的理髮師與外科醫生處理,他們並非正統醫師 (physician) ,等到之後解剖學越來越發達,整個體制才慢慢翻轉。
葡萄牙人看見的福爾摩沙,不是臺灣?
幾乎所有歷史教科書都提到, 16 世紀葡萄牙船員遠眺臺灣,讚嘆臺灣為福爾摩沙 (Formosa),但當你仔細分析葡萄牙人到亞洲的文獻後,會得出一個驚人事實!
他們記載的福爾摩沙是西北東南向,長度約 100 公里;臺灣則為東北西南向,長度約 400-500 公里,由此可見葡萄牙人認知中的福爾摩沙,地指沖繩而不是臺灣。
葡萄牙人口中的福爾摩沙,居然不是臺灣?學者解碼驚人真相,給你最接地氣的台灣史!-風傳媒 http://bit.ly/38rY5Mo
1600 年葡萄牙人繪製的海圖,其中「福爾摩沙」應是指沖繩。(圖/《解碼臺灣史 1550-1720 》,翁佳音、黃驗提供)
1584 年西班牙船長航經臺灣時,在航海誌首次稱這個島嶼為 As Ilhas Fermosas (意思為美麗諸島),西班牙人後來畫了一幅海圖,將臺灣稱作 Hermosa (艾爾摩沙)。幾經更迭,最終由 1624 年來臺的荷蘭人確立福爾摩沙 (Formosa) 一詞,自此成為西方國家對臺灣的定稱。
而當今教科書所教──葡萄牙人讚嘆臺灣為美麗之島的起源,來自後人推論後的想像。
1597 年西班牙人繪製的海圖,將臺灣獨立畫成一個島嶼。(圖/《解碼臺灣史 1550-1720 》,翁佳音、黃驗提供)
1597 年西班牙人繪製的海圖,將臺灣獨立畫成一個島嶼。(圖/《解碼臺灣史 1550-1720 》,翁佳音、黃驗提供)
解讀歷史也需要創意?
地理歷史有很多名詞要背,我不擅長背誦,我喜歡根據事實去推論。
《解碼臺灣史 1550-1720 》書寫的歷史不是新發現,而是根據史料做出接地氣的解釋,你也可以說它是一種創意。
例如,荷蘭時代臺灣中部有位大肚番王 (King of Middag),統轄 18 個村社,在我之前學界都將其翻譯成柯達王 (Quata Ong),這名字聽起來很有學術高度、異國風味,但我覺得這翻譯不符合臺灣風情。
後來我去比對史料跟地名,發現柯達王的統轄領域大肚南社附近有條 Patientie 溪,英文直譯為忍耐之溪,它溪流寬廣,人們渡河時要忍耐水流衝擊,因此為名。身為中部人的我一看就知道這條 Patientie 溪是大甲溪,而柯達王的名字應該是閩南語 Hoan-á-ong(番仔王)的誤傳,因此將他正名為大肚番王。
大肚番王的統轄圖中的大肚社、大武郡社、水里社等,是當時少數重創外來勢力的原住民族群。(圖/《解碼臺灣史 1550-1720 》,翁佳音、黃驗提供)
大肚番王的統轄圖中的大肚社、大武郡社、水里社等,是當時少數重創外來勢力的原住民族群。(圖/《解碼臺灣史 1550-1720 》,翁佳音、黃驗提供)
當我看到文獻提到一個名詞,就會想知道這是臺灣的哪個地方、在現代人生活中的意義是什麼。如果發生在臺灣的事,卻因學術音譯讓人摸不清發生地點,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所以我才會強調「接地氣」的重要!
書中為何將 1550-1720 年代定義為臺灣信史起源?
目前主流觀點認為臺灣信史是從 1624 年荷蘭人來台才開始,事實上,1555 年與 1563 年分別有徽州、漳州海盜進出臺灣的紀錄,倭寇、走私討生活的人,都比荷蘭人早來臺灣湊熱鬧,從 1550 年到 1624 年這段朦朧不明的前荷蘭時代,我將其定義為「倭寇時代」或「東番時代」。
另外,也有許多清代文獻指出,黑潮常帶著日本人、沖繩人或菲律賓人漂流到臺東、花蓮來,史料雖記載他們是莫名其妙漂來,但我認為他們是為走私貿易而來。
臺灣是寶島,真的是寶島嗎?我認為過往不好的一面也該將它呈現出來,臺灣在 16 世紀還是部落社會,只有海盜前來,代表這個地方當時還沒有人想來開發,這是事實不用隱藏。不需要非得把臺灣形容得多有歷史淵源、地大物博。雖然臺灣曾是個原始的地方,但我們將之變成亞洲四小龍,這是一件很厲害的事。
《解碼臺灣史 1550-1720 》本書涵蓋東番、荷西、鄭氏、清朝四個時期,提出新穎的歷史解釋,翻轉一般對臺灣的印象。.png(圖/遠流出版社)
《解碼臺灣史 1550-1720 》本書涵蓋東番、荷西、鄭氏、清朝四個時期,提出新穎的歷史解釋,翻轉一般對臺灣的印象。(圖/遠流出版社)
書中對史料的解釋與教科書不同,為何會有這種現象?
研究者跟教育者本來就屬不同範疇,教育有教育的目的,學術有學術目的,要是每個學界新發現都要在課堂上教授,教課書沒辦法編撰,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定於一尊。
歷史學不是記憶學科,要對目前的論點提出批判,並透過史料來驗證。
為什麼認為要跟歷史談戀愛?
作為一個把史料活化的歷史學家,我強調要聽歷史文獻講話,盡量回到當時的歷史脈絡中,用時人的語言,去思考這段歷史是如何被創造出來,以一種人類學、民俗學的方式,先跟歷史談戀愛、再加入科學的研究方法。
想多了解臺灣史,除了多看書,我更建議你跟朋友或情人騎著車、四處遊歷臺灣,把臺灣當成一本書,多吃多看多玩,你的收穫會更多!
葡萄牙人口中的福爾摩沙,居然不是臺灣?學者解碼驚人真相,給你最接地氣的台灣史!-風傳媒 http://bit.ly/38rY5Mo
「別預設研究主題去看史料,要尊重歷史在講什麼、跟史料談戀愛」翁佳音說。(圖/攝影│張語辰)

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


五稜郭1866年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由江戶幕府在蝦夷地的箱館(現北海道函館市)郊外建造的一座星形要塞,與同一時期建成,位於長野縣佐久市的龍岡城同樣被稱為「五稜郭」但是多數提及五稜郭便是指位於函館的城跡-(1855年)7月,法國軍艦君士坦丁號駛入箱館港時,在箱館奉行所負責製造機械和彈藥的武田斐三郎,得到軍艦的副艦長指導,並且取得大砲的設計圖以及星形要塞的規劃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原來歷史課本少教了!荷蘭趕走西班牙不是為了爭奪台灣,而是一場「獨立戰爭」
原來歷史課本少教了!荷蘭趕走西班牙不是為了爭奪台灣,而是一場「獨立戰爭」 | BuzzOrange https://bit.ly/3aK6RYE
(本文經原作者 劉哲瑋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荷蘭在臺灣打的獨立戰爭 〉。)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以前歷史課本都會讀到這麼一段話:「1624 年 — 1662 年荷蘭殖民台灣南部、1626 — 1642 年西班牙殖民台灣北部。」但為什麼荷蘭佔領台灣後西班牙要趕來,而荷蘭又為何要趕走西班牙?讓這篇文章告訴你。(責任編輯:林芮緹)
ByRené Augustin de Renneville – 維基百科。
文/ 劉哲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所)
荷蘭與西班牙爭奪台灣的秘密
翻開臺灣史課本,很多人都背過這一串: 1624 年 — 1662 年荷蘭殖民台灣南部、1626 — 1642 年西班牙殖民台灣北部。 除了年份有點有趣外,很少有人發現荷蘭與西班牙當時在幹麻,為何荷蘭佔領台灣後西班牙要趕來,而荷蘭為何又要趕走西班牙? 如果只從臺灣島視角出發,完全看不出為什麼。
荷蘭當年在東亞要找一個據點,很多人不知道為何荷蘭要在東亞要找據點,許多人或許會回答貿易,這算是一個不完整的答案,當時荷蘭在印尼雅加達(巴達維亞)早已建立東方總部,且歐洲人為了香料東來,盛產香料被稱為香料群島的摩鹿加群島也在印尼,那為何還要找其他據點?
其實是為了「獨立」。
1916 年出版的漫畫《荷蘭最珍貴的珠寶》,形象而生動的描繪了當時荷屬東印度在荷蘭所有的殖民地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荷蘭最珍貴的珠寶》,維基百科 。
荷蘭在還沒獨立前是西班牙帝國的領土,包括荷蘭與今日的比利時、盧森堡全境,以及法國和德國北部的部分地區一起被合稱為哈布斯堡尼德蘭,當時因為信奉新教的尼德蘭為了脫離殘暴的舊教西班牙帝國而反抗, 尼德蘭與西班牙帝國打了場八十年獨立戰爭(1568 年 — 1648 年),於 1581 年北方七省發布後來影響美國獨立宣言的誓絕法案(Act of Abjuration)建立尼德蘭七省共和國持續與西班牙帝國作戰, 當然這場戰爭的戰場不可能只在陸地進行,包括海上與殖民地都是戰場範圍。
臺灣作為荷蘭獨立戰爭的戰場
當時西班牙帝國握有兩大生財工具:西方的美洲銀礦以及東方的亞洲香料。西班牙帝國在美洲開產出許多白銀,運到菲律賓後再利用這些白銀與大明國購買瓷器、絲綢…
等物品,最後再賣回歐洲、美洲。
尼德蘭七省共和國為了阻斷這樣的貿易,首先兩度攻擊屬於葡萄牙的澳門,但是都以失敗收場,之後進攻澎湖,然而被大明國擊退,於是尼德蘭七省共和國在 1624 年來到台灣,而大明國不認為台灣是她的領土,所以尼德蘭七省共和國就理所當然的佔領台灣(這邊就可以打臉「台灣自古屬於中國」說),而西班牙當時在菲律賓馬尼拉建立據點,佔領台灣南部確實離西班牙很近,但西班牙也不甘示弱在 1626 年佔領台灣北部,之後在 1642 年荷蘭人趕走西班牙人,因此 這句課本上說的「荷蘭於 1642 年趕走西班牙人」,放在八十年獨立戰爭脈絡之下,其實就是荷蘭在台灣打了場獨立戰爭。
八十年獨立戰爭最後在 1648 年結束,在同年結束的還有歐陸因為宗教爆發的一場國際戰爭 — 三十年戰爭,兩場戰爭結束於同一年並簽了西發里亞和約,這條合約的簽署被視為是「民族國家」的濫觴。
對於獨立、國家、建國有興趣的都應該了解這段關於民族國家濫觴的歷史。
荷蘭與西班牙海戰圖。(維基百科)
清荷聯盟、東英合作
荷蘭最被遭鄭成功趕走後,作為統治台灣島的明鄭勢力如何對抗大清?其當年荷蘭被趕走後跑去跟大清組成清荷聯盟,先在金門驅逐掉明鄭勢力,荷蘭後來又在雞籠建立貿易基地,然而大清為了對抗台灣島上的明鄭勢力,發布遷界令:「將山東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里,並將房屋焚棄,不准百姓復界」,然而這樣的作為也使荷蘭無法對大清進行貿易,荷蘭人遂退出雞籠。
東寧則是跟英國建立關係,英國東印度公司 1670 年首度來台,與東寧王國協議成立非正式通商條款 37 條,1672 年正式訂定協議條約 13 條,並在安平籌設商館,出口糖與鹿皮並進口西洋槍砲以增強東寧軍隊的戰鬥力,另外更請求英國人訓練砲兵,戰爭時更借用英國砲兵手作戰,為何選擇英國?因為在 1652 年–1674 年間,英荷發生了三次戰爭,俗話說的好: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嘛~
從這可以看出,台灣脫離史前進入歷史時代,就被牽扯進國際複雜的情勢中。
尼德蘭七省共和國的巔峰時代
於 1581 年發布誓絕法案而獨立的尼德蘭七省共和國,在這時被譽為荷蘭的黃金時代,當時的貿易、科學與藝術等方面獲得了全世界的讚揚,被視為荷蘭的巔峰時期
有多巔峰?荷蘭當時創造許多世界第一。
1602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VOC)成立,是全球史上第一間跨國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亞洲貿易長達兩百年,成為 17 世紀全球最大的商業企業,香料的大量進口帶來了龐大利潤。
1609 年,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成立,是世界上第一個證券交易所,比倫敦證券交易所早了一個世紀歷史上第一支股票也是出現於荷蘭。而歷史上首次被記錄到的泡沫經濟也發生在此時,1637 年發生鬱金香狂熱,造成荷蘭各大都市大亂。
而美國的大都市紐約,也跟荷蘭有關係,1624 年這裡曾經是屬於荷蘭西印度公司,地名為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在英荷戰爭後才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東印度公司貿易地圖(Trade Area of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round 1700, TANAP),維基百科 。
多元包容造就荷蘭的偉大
由於當時歐陸因為宗教爆發三十年戰爭,許多難民逃難到尼德蘭七省共和國,因此產生對不同宗教的包容,這樣的寬容風氣也促使圖書出版商蓬勃發展,讓許多在國外被認為有爭議性的宗教、哲學和科學等書籍,在荷蘭印刷出版,再秘密運至其他國家,荷蘭共和國在 17 世紀成為歐洲的出版社。
對比現代荷蘭是世界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國、對於毒品除罪化、性交易合法話….. 看在許多人眼裡似乎如同地獄一樣,就可以看出荷蘭社會的多元包容性,我想台灣要成為一個美好社會應該就如同這樣,如果這是地獄請送我去吧。xD
(本文經原作者 劉哲瑋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荷蘭在臺灣打的獨立戰爭 〉。)
原來歷史課本少教了!荷蘭趕走西班牙不是為了爭奪台灣,而是一場「獨立戰爭」 | BuzzOrange https://bit.ly/3aK6RYE

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

資料一 :華視新聞於 2019 年 12 月 30 日報導:「荷蘭全面正名尼德蘭,明年 1 月上路」。不少人以 荷蘭(HOLLAND)作為「尼德蘭」(NETHERLA)的暱稱,但 是「荷蘭」只是國內 12 個省當中其中兩個省的名字,即是首 都阿姆斯特丹所在的北荷蘭省,以及鹿特丹及海牙所在的南荷 蘭省。為了以正視聽,從 2020 年 1 月起,所有官方宣傳文件 上將不再使用荷蘭,其正式國名應該是「尼德蘭王國」 (KINGDOM OF THE NETHERLA)。
資料二 :1916 年出版的漫畫《荷蘭最珍貴的珠寶》,生動的以荷蘭的 國家化身─荷蘭少女手拿一串畫上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 各島的「珠寶」,描繪了當時荷屬東印度在荷蘭所有的殖民地 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資料三 :當時西班牙帝國握有兩大生財工具:西方的美洲銀礦以及東方 的亞洲香料。西班牙帝國在美洲開採出許多白銀,運到菲律賓 後再利用這些白銀與大明國購買瓷器、絲綢……等物品,最後再賣回歐洲、美洲。尼德蘭 七省共和國為了阻斷這樣的貿易,首先兩度攻擊屬於葡萄牙的澳門,但是都以失敗收場。 之後進攻澎湖、來到台灣。而西班牙當時在菲律賓馬尼拉建立據點,佔領台灣南部確實離 西班牙很近,但西班牙也不甘示弱在 1626 年佔領台灣北部,之後在 1642 年荷蘭人趕走西 班牙人,因此這句課本上說的「荷蘭於 1642 年趕走西班牙人」, 放在八十年獨立戰爭脈絡 之下,其實就是荷蘭在台灣打了場獨立戰爭。


格拉薩聖母堡(Nossa Senhora da Graça Fort)位於葡萄牙與西班牙接壤的邊境地區,是葡萄牙防守邊境的要塞之一。這座18世紀城堡興建於高地上,而且呈現易守難攻的星形結構星形城堡 易守難攻-在201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它由三道防禦線所組成,其中包括內部的附屬建築物,例如:兵營、教堂、地堡、水池、加農砲等-星形要塞最初出現於15世紀中葉的義大利。它是在火藥時代來臨之後,為了因應大砲而逐漸發展出來的。眾多可以互相掩護的稜角。無論敵人從哪個方向進攻,防守者都可以從側後方用火槍、弓箭等武器攻擊敵人,使敵人同時面臨多個面向的攻擊。此外,星形要塞的稜角也使敵人即便用重砲也很難轟開一條開闊而缺乏防守的缺口,進而發動攻城。所以這是易守難攻的防禦工事。

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

【大紀元2021年02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陳俊村報導)格拉薩聖母堡(Nossa Senhora da Graça Fort)位於葡萄牙與西班牙接壤的邊境地區,是葡萄牙防守邊境的要塞之一。這座18世紀城堡興建於高地上,而且呈現易守難攻的星形結構星形城堡 易守難攻 |,與一般的歐式城堡不同。在威力強大的現代化武器出現之前,它一直是非常可靠的軍事據點。葡萄牙具有特色的星形城堡 易守難攻 | 格拉薩聖母堡 | 防禦工事 | 大紀元 https://bit.ly/3uFfmh4
格拉薩聖母堡坐落在葡萄牙的村莊阿爾卡薩瓦(Alcáçova),是一個盤踞格拉薩山丘(Monte da Graça)的軍事建築物。其優越地理位置使它在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橘子戰爭(War of the Oranges)和半島戰爭(Peninsular War)中顯得格外重要。
這座城堡位於波塔萊格雷區(Portalegre District)的城鎮埃爾瓦斯(Elvas)以北約1公里處,是埃爾瓦斯要塞邊境城鎮及其防禦工事(Garrison Border Town of Elvas and its Fortifications)的一部分。
埃爾瓦斯要塞邊境城鎮及其防禦工事以其特殊的建築與文化和歷史意義,在201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
說到格拉薩聖母堡,它的城牆建成星形,與一般城堡的平直城牆有很大不同。從空中鳥瞰,這座城堡像是層層疊疊的星星,相當具有特色。
格拉薩聖母堡實際上是個防禦工事,它由三道防禦線所組成,其中包括內部的附屬建築物,例如:兵營、教堂、地堡、水池、加農砲等
格拉薩聖母堡
格拉薩聖母堡由三道防禦線所組成。(Shutterstock)
這種星形要塞最初出現於15世紀中葉的義大利。它是在火藥時代來臨之後,為了因應大砲而逐漸發展出來的。
星形要塞的特點在於其眾多可以互相掩護的稜角。無論敵人從哪個方向進攻,防守者都可以從側後方用火槍、弓箭等武器攻擊敵人,使敵人同時面臨多個面向的攻擊。
此外,星形要塞的稜角也使敵人即便用重砲也很難轟開一條開闊而缺乏防守的缺口,進而發動攻城。所以這是易守難攻的防禦工事。
葡萄牙具有特色的星形城堡 易守難攻 | 格拉薩聖母堡 | 防禦工事 | 大紀元 https://bit.ly/3uFfmh4


基隆市和平島西班牙修道院考古-「聖薩爾瓦多城暨修道院考古發掘計畫」手交握在胸前,像是祈禱狀,經發掘有10具遺駭,其中1具是空棺,也發現包含西式皮帶扣、十字架、疑似子彈鐵球、克拉克瓷等西方文物,初步估計年代推進到圓山文化及鐵器時代。,遺駭數已累積至15具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十七世紀西班牙-閩南詞典」編寫於十七世紀西班牙佔領北台灣期間-該書原始手稿目前藏於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與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見證早於十七世紀西班牙統治台灣時期,西班牙人與閩南人如何互學彼此語言,相關史料對於現代學者了解400多年前西班牙與閩南人的互動交流有極大幫助-大航海時代閩南人與西班牙語世界的交流過程與成果,更是人類「世界記憶」的珍貴資產

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

「十七世紀西班牙-閩南詞典」編寫於十七世紀西班牙佔領北台灣期間。(江昭倫 攝)十七世紀閩南西班牙語辭典 清大出版社複製出版 - 新聞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https://bit.ly/3chf1db
清華大學出版社今天(14日)在台北國際書展發表「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一」複製套書,該書原始手稿目前藏於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與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見證早於十七世紀西班牙統治台灣時期,西班牙人與閩南人如何互學彼此語言,相關史料對於現代學者了解400多年前西班牙與閩南人的互動交流有極大幫助。
政府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讓學者有更多機會在東南亞國家尋找與台灣相關文獻資料,清大歷史研究所副教授李毓中與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宗仁等學者,去年四月就在菲律賓馬尼拉的聖多瑪斯大學檔案館裡,見到一份距今約4百年的「西班牙─閩南語辭典」(Dictionario Hispánico-Sinicum)手稿。
清大歷史系副教授李毓中說明「十七世紀閩南西班牙語詞典」複製出版重要性。(江昭倫 攝)
李毓中指出,該手稿共1,103頁,約兩萬七千個詞條,推測是由西班牙人與當地閩南華人共同編寫,至於編輯年代,由於手稿中出現「雞籠、淡水」詞條上的西文記載是「西班牙人所在的土地。」,可推斷手稿編寫期間,為西班牙佔領北台灣時期,即1626-1642年之間。
李毓中強調,該份手稿之所以重要,在於辭典內容包含西班牙語、閩南語與官話對照,甚至包含南島原住民族語詞彙,可提供現代人對於十七世紀西班牙人、東亞閩南人與原住民一些日常生活的認識。李毓中:『(原音)這些裡面保留很多古代的,就是十七世紀閩南語重要詞彙,它這些詞彙到現在我們還在使用,比如說洗門風,當然還有很多的俚語啦這些都在這裡面,甚至很多南島語族的語彙也都在這裡面,所以它呈現出閩南人跟西班牙人,還有南島原住民,他們共同生活的智慧結晶。』
除了這份「西班牙-閩南語辭典」手稿,李毓中等學者也從其他管道獲知在西班牙巴賽隆那大學藏有西班牙人學習閩南語的文法書,一併複製出版;此外,學者們還得知德國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Herzog August Bibliothek)保存有一份菲律賓唐人漢字手稿,是有關於閩南人如何學習西班牙語的重要史料,今年也將複製出版,這些珍貴史料不但見證大航海時代閩南人與西班牙語世界的交流過程與成果,更是人類「世界記憶」的珍貴資產
十七世紀閩南西班牙語辭典 清大出版社複製出版 - 新聞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https://bit.ly/3chf1db


Forte Bard (valle d'Aosta- Italy)

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


西班牙荷蘭雞籠之戰/台灣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大肚王國/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