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客語聖經翻譯看臺灣教會客家運動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http://www.hakka.gov.tw/dl.asp?fileName=3241785171.pdf

----------------------------------------------

客家美食認證 赴馬來西亞取經
By 賴佑維,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11日, 2017

桃園市客家事務局長蔣絜安率隊到馬來西亞吉隆坡及巴生市等地,拜會國際Halal認證(清真認證)吉隆坡塔旋轉餐廳及伊斯蘭教發展局,希望了解餐飲認證機制,促進客家美食餐飲認證制度化,也盼將客家飲食文化連結海外社團。

蔣絜安表示,為配合「海客原鄉鱻味傳香」濱海客家漁村整合行銷發展計畫,了解東南亞客家文化節慶活動舉辦狀況,展開4天的參訪行程。拜會吉隆坡塔旋轉餐廳、伊斯蘭教發展局、Halal工業發展機構及當地客家社團。

昨天參訪行程,蔣絜安首先拜會馬臺經貿協會副會長暨拿督黃耀佳、秘書長暨准拿督徐忍川及理事暨拿督蔡順梅,3人也說明馬來西亞的餐飲認證相當嚴謹,包含餐廳本身菜色及環境衛生等,甚至食材原料的來源都必須符合規範,且認證年限為3年1次,相當落實食安要求。

蔣絜安說,東南亞地區有480萬客家鄉親,其中馬來西亞就占了1/3,此外馬國地理環境及氣候等條件與台灣相近,有豐富的美食文化,因此選擇此地拜會。此外參訪巴生漁港,做為桃園推動濱海客家餐廳認證的借鏡。她補充,拜訪當地的客家社團,有助於逐步拓展桃園客家海外交流之版圖。

客家文化南進!湖口老街與馬來西亞新堯灣老街締結姊妹市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新竹縣大窩口促進會在客委會南進計畫的補助下,組團前往馬來西亞砂拉越也是講客家話的新堯灣老街交流,兩地老街並締結成為姊妹村,未來將加強文化交流。(李嘉元提供)

2016-09-19  15:39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新竹縣大窩口促進會在客委會南進計畫的補助下,前往馬來西亞砂拉越也是講客家話的新堯灣老街交流,並由湖口老街的村長羅美搖與新堯灣的社區領袖黎世雄締結成為姊妹村,雙方未來將在社區營造、學術交流與客語音樂等方面更加緊密的互動,推展台灣客庄活化的經驗。

  • 客委會南進計畫交流團參與馬來西亞砂拉越新堯灣老街的嘉年華活動,並演唱客家流行歌曲。(李嘉元提供)

    客委會南進計畫交流團參與馬來西亞砂拉越新堯灣老街的嘉年華活動,並演唱客家流行歌曲。(李嘉元提供)

  • 客委會南進交流團17日由湖口老街村長羅美搖與新堯灣老街社區領袖黎世雄簽訂文化交流備忘錄,締結成為姊妹村,將推展台灣客庄活化的經驗。(李嘉元提供)

    客委會南進交流團17日由湖口老街村長羅美搖與新堯灣老街社區領袖黎世雄簽訂文化交流備忘錄,締結成為姊妹村,將推展台灣客庄活化的經驗。(李嘉元提供)

客委會南進計畫交流團由客家文史工作者彭振雄擔任團長,偕同顧問、交大副教授羅烈師與團員10餘人,於15日前往馬來西亞砂拉越的新堯灣,參與當地嘉年華、植樹等活動,17日並在砂拉越州議員Miro與羅烈師等人的見證下,簽訂兩地客庄文化合作備忘錄,湖口鄉湖鏡村長羅美搖分享湖口老街社區發展經驗,團員李嘉元協助全程影像紀錄。

大窩口促進會執行長羅美搖表示,新堯灣老街9成以上講客家話,老街雖僅40餘戶,不到100公尺長,卻保留相當多文化元素;和湖口老街一樣,由於新闢道路轉移發展核心等因素而沒落。

新堯灣老街嘉年華活動吸引許多外國人湧入,觀賞舞獅等傳統技藝表演,台灣交流團也帶來經典的客家流行歌曲「客家世界」,並由客家歌手徐世慧與陳瑋儒熱力接唱,炒熱氣氛。

副團長黃信洋說:「利用客家流行音樂作為交流的介面,讓在地客家華人有所共鳴,是最迅速且直接的方式,未來也計畫能做更全面的交流,包含客家音樂,客家文學,客家美食以及各地客屬相關聯誼會等。」希望透過經驗的相互分享,讓客家議題受到關注。

交流團表示,新堯灣聚落在160多年前曾是砂拉越王朝的統治中心,歷經兩場歷史戰爭,遭摧殘殆盡,如今在客家華人的推動下,成為孕育客家文化的溫床;羅烈師於6年前開始深入新堯灣進行客家研究,並為這次老街交流牽線。

------------------------------

基督教的中國化/三自教會/中國溫州很特別,百分之十五的市民是基督徒/三自教會或稱三自愛國教會是指被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控制的,不受境外教會的管理和干預的「自治、自養、自傳」的中國基督教新教、中國天主教教會。/「本色教會」/試圖擺脫中國官方控制的民間獨立教會,被統稱為「家庭教會」或者「地下教會」。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vVGB2J

天主教、基督教在台所設之傳教地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se1Fno

龍潭渴望園區-客家宣教神學院/台灣的客家基督徒目前僅有3、400萬/溫永生-「客家」或「宣教」有負擔的弟兄姊妹踴躍報考客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OE58VM

最早教堂/就創辦年1859以玫瑰聖母教堂最早/就教堂建築體而言,應屬1929年楠梓基督教長老教堂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EcGYGf

------------------------------------------

從客語聖經翻譯看臺灣教會客家運動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天主教+基督教/中國客家人多在江西、福建和廣東省交界,江西贛南一帶差不多0.4%基督徒/世界上有一萬六千多個宗族,客家人是其中一個宗族,而客家人信主比例非常低。台灣教會對客家工作非常努力,但四百萬客家人中,僅有0.4%信主;全球保守估計有七千萬名客家人,五千多萬名在中國大陸,兩千萬人在其他各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IGGXkn
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會/巴色會/在台灣,有多達逾400萬的客家人口,信主比例卻極低,僅0.5%/整個馬來西亞擁有700多萬華人,其中有200多萬客家人/改稱「沙巴」的北婆羅洲,成了馬來西亞客家福音最興旺的根源地/1882年客家人自廣東、香港,福音移民到時稱「北婆羅洲」的馬來西亞沙巴/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會斗湖堂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m9XF9c
龍潭渴望園區-客家宣教神學院/台灣基督徒達130萬/四百萬客家人中,僅有0.4%信主/溫永生-「客家」或「宣教」有負擔的弟兄姊妹踴躍報考客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OE58VM
臺灣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話「四海永樂大平安」「四海大平安」+,主要源於中國大陸粵東,及少部份的閩南、閩西地區,於1993年統計約有236.6萬人使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qN392T

-------------------------

台灣南部最美教堂復活/中國基督徒與天主教徒人數分別約為1億人、600萬人/中國基督徒人數約為7,000萬人/全球宗教多樣性指數,新加坡指數最高 台灣位居第二、梵蒂岡墊底/第二的台灣,最大的宗教族群是民間信仰,比例高達45%,佛教則以超過20%的比例緊接在後,獨立宗教和其他宗教的比例在13%-15%之間,基督教則大約占7%/全球六大宗教為統計基礎,包括佛教、基督教、印度教、猶太教、伊斯蘭教、民間信仰/宗教多樣性指數偏高的群組有12個國家,其中六個為亞洲國家(新加坡、台灣、越南、南韓、中國和香港)/在全球人口比例上,以基督教的31.5%最高,伊斯蘭教以23.2%緊接在後。印度教占15%,佛教則有7.1%。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7DYswM

2016-09-18_123206  

客家福音到馬135年 但世界仍有許多客家人未曾聽聞福音巴色會 一個不只專屬馬來西亞的名字,也是全球客家福音的根

巴色會 一個不只專屬馬來西亞的名字,也是全球客家福音的根 - https://goo.gl/mZ3ou8


2016/09/14  記者 / 蔡宜倩 馬來西亞報導
因著殖民開墾,1882年客家人自廣東、香港,福音移民到時稱「北婆羅洲」的馬來西亞沙巴。 因著殖民開墾,1882年客家人自廣東、香港,福音移民到時稱「北婆羅洲」的馬來西亞沙巴。 (圖片來源/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會斗湖堂)
巴色會,一個充滿神秘感的東方名字。

她雖身在馬來西亞,卻與華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

發跡於船堅砲利的時代,她遠從瑞士的萊茵河畔,揹負福音信念至華夏地土。隨著殖民占領的拓墾高峰,一批批的客家人把她帶來到「風下之鄉」-北婆羅洲。她在這裡建立一定程度的根基,使改稱「沙巴」的北婆羅洲,成了馬來西亞客家福音最興旺的根源地。

遠在南海的彼端,因著她,客家福音信主比例最高達3、4成,就在沙巴;令台灣客家福音事工稱羨。現在,隨著同為客家人的「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會」中文大會會牧鍾希明牧師分享,一同與《今日報》揭開「巴色會」的美麗面紗。

馬來西亞巴色會歷史回顧。(影片來源/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會斗湖堂)
沙巴州,承接客家福音移民的土地 當地客人相當「軟頸」

在台灣,有多達逾400萬的客家人口,信主比例卻極低,僅0.5%。因此,當福音遇到台灣客家人,似乎與其刻苦耐勞的「硬頸精神」結合,心土如同「硬著頸項」的以色列百姓。

然而,「不能說客家族群是福音硬頸,而是沒有被耕耘,我們很對不起客家族群,台灣基督教其實起步晚了!」在一次的客家福音研討會上,台灣「基督教客家福音協會」主委余慶榮牧師曾如此表示。

根據「基督教客家福音協會」的資料指出,全球有8千萬客家人口,大陸有6千5百萬,散佈世界各地的則有1千5百萬。但也因其到處「以客為家」的特性及堅毅不拔的性格,對於傳統家庭信仰的凝聚力更為向心,以致信主不易。

不過,「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會」中文部會牧鍾希明牧師受訪時指出,位在東馬來西亞的沙巴州與砂拉越州,共擁有70萬華人,沙巴華人40萬中,8成為客家人,裡頭信主比例高達30-40%,砂拉越客家信主比例則稍低。

他同時談及,整個馬來西亞擁有700多萬華人,其中有200多萬客家人。但在19世紀末期,巴色會隨著殖民拓墾高峰,藉著客家人將福音帶到婆羅洲,其率先落地東馬的沙巴(北婆羅洲),因此東馬的客家主內人口比例相當高。

「可以說是一種福音移民。」鍾希明感恩說道,由於福音移民的背景,以及天主教與基督教的慈惠、辦學事工,讓東馬的客家人口相當「軟頸」,對福音接受度頗高

然而,「像台灣、世界各地很多客家人,卻沒有一間客家教會。」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會中文大會會牧鍾希明說。 然而,「像台灣、世界各地很多客家人,卻沒有一間客家教會。」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會中文大會會牧鍾希明說。 (攝影/記者蔡宜倩)
巴色,遙遠的瑞士萊茵河畔 宣教士讓客家人「崇尚真神」

巴色會從何而來?

巴色,是現今瑞士第三大城「巴塞爾」(Basel)在19世紀的中文譯稱,橫跨萊茵河兩岸,處在德國、瑞士、法國交界處。

1815年,一批德國、瑞士等國信徒在該城成立了宣教差會,後來定名為「巴色差會」(Basel Mission),同時差遣宣教士至各國傳道。「他們所差派的宣教士到大陸傳福音,那時是1847年,在那裡傳福音、建立好多教會。」鍾希明提到。

當時,瑞典航海家航海家之子韓山明(Theodore Hamberg,1819-1854)、德籍牧師之子黎力基(Rudolf Christian Friedrich Lechle,1824-1908)兩位宣教士來到廣東學習語言後,決定向客家族群傳福音。其中,韓山明僅來華7年便在港離世,卻被視為是「近代宣教史上首位向客家人傳福音的宣教士」

瑞士的巴色會宣教士前仆後繼來此,廣東的客家區域及香港建立近200間堂會,100多間學校,信徒好幾萬人,成為大陸「巴色會」的起源。

後在1924年改為「崇真會」,「崇尚真神,崇尚真道」,將客家福音工作交棒給華人。香港崇真會及台灣崇真會,皆是以客家社群為主的客家教會宗派

北婆羅洲,大陸客家人的新夢土 巴色會伸手助「福音移民」

透過黎力基宣教士,第一批10個家庭的客家信徒,飄洋過海至沙巴。 透過黎力基宣教士,第一批10個家庭的客家信徒,飄洋過海至沙巴。 (圖片來源/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會斗湖堂)
當中,黎力基宣教士,則是客家基督徒來到東南亞的重要橋梁。

隨著船堅砲利,英國在19世紀末殖民婆羅洲。當時的英商公司向同屬英國殖民的香港,透過巴色會招募華工,至北婆羅洲開發土地。「宣教士當然是找主內的,」鍾希明提及,當時的經濟欠佳,時值太平天國之亂,多數民眾對基督徒印象不好,再加上香港的廣東人與客家人產生械鬥,「很多人就有想逃出國內的想法。」

首批來到沙巴開發的客家主內家庭有10個,至古達的老山墾殖;第二批更多達數百人;第三批則抵古達之檳榔樹和西海岸的夏南南、孟家達。「所以,一批批的福音移民,就下來沙巴。」

「感謝神,我們這些祖先來到這裡的時候,六天勤勞工作,禮拜天就擠在其中一人的家聚會。沒有傳道人帶著他們,就這樣開始教會了。」一面謀生勤奮工作;另一面也不忘靈性生活而建立教會,並辦學。這些客家福音移民,除胼手胝足建立家園,也要維持教會及學校,相當辛苦。

在沙巴,我們是第一個客家人的教會,也是第一間華人的教會。」因此,在東馬的沙巴中,客家信主比例高達3、4成,高於馬來西亞各區。

不過後來,北婆羅洲在二戰時遭日軍侵略,信徒被殺、教堂被毀,當時教會的總牧師雖慘遭酷刑,最後仍保全性命。日軍向盟軍投降後,信徒對重建家園已心力交瘁,幸有美國信義會伸出援手,教會才恢復活力,因此馬來西亞巴色會除與瑞士巴色差會保有母子關係,而後也加入、成為「世界信義宗」(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的一員。

在廣東、香港設崇真會後,馬來西亞的巴色會則繼續沿用其名。1963年馬來西亞獨立後,名為「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會」(The Basel Christian Church of Malaysia)。「香港崇真會、台灣的崇真會,跟我們是姊妹會,是同一個媽媽(巴色差會)出來的。」鍾希明表示。

當時移民到沙巴的客家信徒,6天辛勤工作以外,不忘自行在家裡聚會守主日,兼顧靈性生活。 當時移民到沙巴的客家信徒,6天辛勤工作以外,不忘自行在家裡聚會守主日,兼顧靈性生活。 (圖片來源/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會斗湖堂)
老山堂,巴色會第一間教會 今在大馬落地生根170間堂點

第一批客家福音移民1882年遠渡重洋,來到北婆羅洲後,在古達老山的聚會處-「老山堂」成了巴色會第一間教會,客家福音在此萌芽生根。

該會信徒大部分為客家人,因此其中文大會所使用的語言以客家話為主。隨著客家福音在此落地愈久,信徒向各族萬民傳福音的使命愈深,該會於是成立了國文大會(馬來語為該國國語)及英文大會,並在馬來西亞各區設立宣道中心。

目前巴色會在馬來西亞擁有約5、6萬信徒及170多間堂點,其中國文大會有130間、英文大會11間、中文大會41間;分布在沙巴的就有30餘間。此外,也設有超宗派的沙巴神學院。

而中文大會的41間堂點,不只散佈在城市、鄉間與山區,100人以下的小型堂點約有14間、200-500人有20間,500人以上有7間。鍾希明說,「我們中文大會有客家崇拜、也有華語崇拜,也有華語翻客語、英語及馬來話的聚會。」

沙巴神學院外觀。 沙巴神學院外觀。 (照片來源/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會斗湖堂)
「沙巴的客家教會,起來吧!去到沒有福音的客家人當中」

儘管現今,不只巴色會,馬來西亞的不同宗派如聖公會與浸信會等,也開始從事客家福音工作;以客家人為主的巴色會,也注重不同族類的宣道使命。但巴色會沒有忘記客家先祖當年離鄉背井來此打拚,不忘傳承信仰與福音辦學的初衷,要恢復客家福音的活力。

台灣有客福(基督教客家福音協會),客福引起我們要組成全球客福。」鍾希明談到,由於台灣的客福在台推展客家福音不遺餘力,因此身為傳承客家福音根源的巴色會,也被激起共同推廣1974年成立的「全球客家福音協會」,其辦公室現今設於東馬的砂拉越。

第四屆全球客家福音大會去年於新竹落幕,明年第五屆將在沙巴召開,預計將有1,600人來到馬來西亞客家福音的起點-沙巴。

「在沙巴的客家人很有機會聽到福音,」然而,在這個承接客家福音根源之地-巴色會,身兼全球客福同工、同為客家福音移民第四代的鍾希明呼籲,「沙巴的客家教會,要學習給出去,因為世界還有很多客家人還不是基督徒。歡迎沙巴的客家教會,加入全球客家福音協會,去到還沒有客家教會的客家人中間。」

客家福音透過巴色會來到馬來西亞已經135年,但是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還沒有全聽到福音。

沙巴的客家教會,起來吧!去到沒有福音的客家人當中。

-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會中文大會會牧鍾希明

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會標誌為乘著十字架福音的船,顯見客家人福音移民的歷史背景。 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會標誌為乘著十字架福音的船,顯見客家人福音移民的歷史背景。 (圖片來源/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會斗湖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