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布格羅

穿過19世紀的黑暗 經典學院派繪畫 輝煌再現
更新: 2016年09月16日 1 按讚加入粉絲團


[荷/英]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爵士(Sir Lawrence Alma-Tadema,1836—1912),《黑利阿迦八魯斯的玫瑰》(The Roses of Heliogabalus),1888年作,布面油畫,132.1×213.9 cm,私人收藏。(藝術復興中心提供)
[荷/英]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爵士(Sir Lawrence Alma-Tadema,1836—1912),《黑利阿迦八魯斯的玫瑰》(The Roses of Heliogabalus),1888年作,布面油畫,132.1×213.9 cm,私人收藏。(藝術復興中心提供)
分享到Facebook分享到 Twitter分享到 Google+寄信給您的好友

文/卡拉‧萊桑德拉‧羅斯(Kara Lysandra Ross) 翻譯/舒原
19世紀歐洲的學院派繪畫,在上個世紀大部分時間裡都是保守的同義詞只能以幾百美元的賤價賣掉;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藝術傳統的重新認識和尊重,學院派繪畫重獲藝術市場肯定,屢屢拍出數百萬美元的高價。如果不了解學院派,就不能真正理解19世紀西方藝術。學院派藝術家們並不像後世人那樣看待自己的作品,且其內部也有流派之分。
二戰以來,「學院派」(Academism)一詞就用來形容19世紀主流藝術家的作品(學院一詞在此時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皇家學院、法國的朱利安學院等)。所謂學院派藝術,專指那些在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運動中,受法蘭西藝術院訂立的標準所影響的畫家和藝術品,以及追隨、並試圖融合兩者作為風格的藝術

學院派藝術也被稱為「華麗藝術」(art pompier)、「折衷主義」(eclecticism)等。學院派畫家在藝術訓練和創作上追求完美的極致而努力不懈,他們往往遵循嚴格的藝術準則學習與傳授技藝,並致力於在前人技法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和創新。代表人物包括威廉‧阿道夫‧布格羅、湯瑪斯‧庫圖爾、漢斯‧馬卡特(Hans Makart)等。

隨著現代藝術、前衛畫派的發展,學院派藝術不斷被詆譭,並被視為是感情用事、陳腐保守、缺乏創新、資產階級專屬、「沒有風格」等。直到1970年代以來,後現代藝術開始發展,人們對繪畫藝術的歷史有了更為多元的看法,學院派藝術才重新受到重視。

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間,攝影尚處於起步階段,電影還要半個世紀才會問世。油畫、素描和版畫創作是那個時代視覺傳達的主要形式。學院派畫作是當時絕對的主流藝術。這是因為,當時的職業藝術家大多都是由學院或畫家工作室培養出來,他們都具備了學院派繪畫所需的基本技能

[ 英] 約翰‧威廉‧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 1849 ~ 1917),《聖塞西莉亞》(Saint Cecilia),1895 年作,布面油畫,88×42 cm。(藝術復興中心提供)[ 英] 約翰‧威廉‧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 1849 ~ 1917),《聖塞西莉亞》(Saint Cecilia),1895 年作,布面油畫,88×42 cm。(藝術復興中心提供)
在那個時代,這些學院派作品中貫穿了18世紀提出的自由理念(freedom and liberty),在許多情況下都是在表達言論自由,展示窮人困境,呼籲社會改革,致敬社會底層,總體來看,在表達對人性和人類的普世慈悲。

藝術創造某種程度上是社會的一種反映,它在人們所生活、所呼吸的這個世界上傳播開來。當我們想到歷史長河中的文化時,浮現在腦海中的意象會是那一時期的繪畫、雕塑、文學、音樂、建築、服裝和美食等。正如社會塑造藝術,藝術也可以幫助塑造出一個群體;在19世紀末期,學院派藝術可說是藝壇的主導。

藝術家通過繪畫和雕塑向社會大眾表達自己,提出觀點,交流思想、價值觀和理念。19世紀,在美國和法國革命的感召下,政治和社會的動盪波及整個歐洲。正因如此,19世紀上半葉的藝術和下半葉相比,面貌明顯不同。

巴黎沙龍及其展出的作品類型在1849年有了很大鬆動,藝術家也發生了思維轉換;在英國,隨著18世紀末工業革命的開始,則誕生了中產階級。1815至1847年間,法國中產階級也成長起來。正由於經濟和意識形態的巨大轉變,19世紀上半葉的寫實藝術往往注重描繪歷史,後半葉的藝術主題則轉向日常生活和通俗小說。隨著藝術家在歷史、宗教、肖像、貴族生活繪畫之外獲得創作自由,新的繪畫題材一時大量湧現。

[ 法] 朱利安‧ 杜佩雷(Julien Dupré,1851 ~ 1910),《餵食時間》
(Feeding Time),布面油畫,64.7 x 81.3 cm。(藝術復興中心提供)[ 法] 朱利安‧ 杜佩雷(Julien Dupré,1851 ~ 1910),《餵食時間》 (Feeding Time),布面油畫,64.7 x 81.3 cm。(藝術復興中心提供)
如同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禮拜堂天頂畫和其他古代大師的作品生動描繪出《聖經》主題,19世紀後期的大師們不僅通過繪畫提出社會問題,也再現了阿爾弗雷德‧丁尼生的詩,查爾斯‧狄更斯、雨果和莎士比亞筆下的故事,以及古希臘和古羅馬神話主題。

當前,隨著人們對傳統的重新認識和尊重,學院派畫家的很多作品也受到藝術市場的肯定,屢屢拍出幾百萬甚至2000萬美元以上的高價。

(作者簡介:卡拉‧萊桑德拉‧羅斯(Kara Lysandra Ross),19世紀歐洲繪畫專家,現任藝術復興中心(Art Renewal Center,簡稱ARC)的首席運營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