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八重山的台灣移民/八重山屬於日本沖繩縣,是離台灣最近的日本領土/鴉片、水牛、瘧疾/八重山的台灣人/1920年代是台灣人移民八重山的起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dJvGpf

飄浪之女+新宿驛,東口以東/超過萬名的台灣女子,懷著不同的理由,來到日本酒店工作,過著複製人的生活。另有一群台灣男性,拋棄身分,在按摩店、賭場工作,過著隱形人般的生活。20年來,這群在台被污名化的女性及隱避消失的男性,在異鄉如何書寫屬於自己的歷史。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gbLbJu


 

美國客家移民

2017-08-10_1414002017-08-10_141326  

尋根問祖 各膚色「客家後代」相聚紐約
第二屆紐約「客家研討會」上週末在華埠舉行 白皮膚、黑皮膚和黃皮膚客家人齊聚
混血客家人羅笑娜。 (大紀元圖片庫)
混血客家人羅笑娜。 (大紀元圖片庫)
人氣: 5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7-08-08 4:43 PM 標籤: 客家人, 遷徙, 尋根
【大紀元2017年08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上週末8月5、6日接連兩天,第二屆紐約「客家研討會」在華埠舉行,令人訝異的是,會議現場坐著不同膚色的「客家人後代」,這些白皮膚、黑皮膚和黃皮膚的客家人相聚一起,討論客家的土樓、飲食、各地客家人與本地人的融合等等題目,聽來饒有趣味。
現場中、西、非裔混血客家後代們品嘗美食,熱烈討論。
現場中、西、非裔混血客家後代們品嘗美食,熱烈討論。(蔡溶/大紀元)
故事起源於一位居住在紐約哈林地區的非裔美國人羅笑娜(Paula Madison),她是一名混血客家人。她告訴記者,多年來她一直想尋找她的華人血統根源,與祖先的大家族團聚,卻又不知從何處著手,直到她遇到多倫多客家研討會。
紐約華裔攝影師李揚國與多倫多客家會議發起人羅金生(Keith Lowe,左)在會上,李揚國介紹他與一些華人,在橫跨鐵路建成145周年之際,號召了200名華人和其他亞裔,在複製的火車機車前面合影,彌補當年鐵路完工慶祝活動照片看不到華工身影的缺憾,他們還步行到數英里外的中國拱門。
紐約華裔攝影師李揚國與多倫多客家會議發起人羅金生(Keith Lowe,左)在會上,李揚國介紹他與一些華人,在橫跨鐵路建成145周年之際,號召了200名華人和其他亞裔,在複製的火車機車前面合影,彌補當年鐵路完工慶祝活動照片看不到華工身影的缺憾,他們還步行到數英里外的中國拱門。(蔡溶/大紀元)
羅笑娜的外祖父的名字叫羅定朝,她只知道這麼多信息,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線索她必須要找到答案,才能根據這些線索,找到外祖父。在她從NBC環球工作退休那一年,有人告訴她,去參加多倫多客家會議試試,那裡每四年就舉辦一次客家研討會。
紐約華裔攝影師李揚國與多倫多客家會議發起人羅金生(Keith Lowe,左)在會上,李揚國介紹他與一些華人,在橫跨鐵路建成145周年之際,號召了200名華人和其他亞裔,在複製的火車機車前面合影,彌補當年鐵路完工慶祝活動照片看不到華工身影的缺憾,他們還步行到數英里外的中國拱門。
紐約華裔攝影師李揚國與多倫多客家會議發起人羅金生(Keith Lowe,左)在會上,李揚國介紹他與一些華人,在橫跨鐵路建成145周年之際,號召了200名華人和其他亞裔,在複製的火車機車前面合影,彌補當年鐵路完工慶祝活動照片看不到華工身影的缺憾,他們還步行到數英里外的中國拱門。(蔡溶/大紀元)
羅笑娜說,自此她與多倫多客家研討會發起人羅金生(Dr. Keith Lowe)相識、相熟,請求他幫助尋找關於中國親人的線索。幾經周折,羅笑娜最終在中國深圳,找到外祖父的蹤跡,此後,一行人開展了一次「牙買加—深圳」的尋根之旅,擁有1/4客家血統的羅笑娜認祖歸宗,還找到了三百多位親戚,羅家也歡歡喜喜的把遠道而來相認的親戚補到族譜裡。
混血客家人羅笑娜。
混血客家人羅笑娜。(大紀元圖片庫)
2014年底發生的華裔警員梁彼得誤殺非裔案,導致華裔與非裔關係緊張。身為華裔、非裔混血兒,羅笑娜一直關注案情發展,她說,希望能彌合兩族裔的間隔,增加對話,因此於2015年在紐約舉辦首屆客家人研討會,並打算每兩年辦一屆,研討會不局限於客家人,任何人對客家文化有興趣,都可以參加。
羅笑娜說,這兩天活動中,她結識了華埠本地的客家人團體崇正會,大家提議,明年10月即舉辦第三屆研討會,加上法拉盛的客家人社團等,預計有150人參加。
研討會演講者之一的哥倫比亞大學李澤華博士說,客家先民是中原人士,因動亂從中國黃河流域遷移到江西,福建和廣東三省交界的山區,然後從那裡遷移到海外。根據國立中山大學教授羅香林的研究,客家人歷史上曾經經歷過五次遷徙運動,第一次大約發生在「五胡亂華」時期,第二次發生在唐朝「安史之亂」後,第五次發生在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動亂使得客家人開始了又一次的大遷徙,分別遷到海南、廣西、甚至飄洋過海到海外謀生。
李博士並與大家討論,太平天國運動後,客家人是否真的卷入了發生在新寧(臺山的舊稱)的那場「土客大械斗」(1856~1867年),這場爭斗導致很多人感覺在當地無法生存,加上經濟落後,美國正需要勞工建鐵路,於是許多人為謀生飄洋過海冒險一搏,來到美國建鐵路。◇


 

 2017-08-10_142854  

張永西勤奮努力 巴西發揚客家情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8-07 15:21世界日報 記者啟鉻/工業市報導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總會會長張永西(左)與太太曾素霞(右)訪問南加。記者啟鉻/攝影
世界台灣客家聯合總會會長張永西(左)與太太曾素霞(右)訪問南加。記者啟鉻/攝影
第三屆客家盃國際高爾夫球友誼賽6日在工業市舉行,來自巴西世界台灣客家聯合總會會長張永西率領十餘名成員參加友誼賽。
張永西表示,他出生在台灣,祖籍廣東梅縣。34歲時與家人一起移民巴西。上世紀70年代中期台灣討生活很艱辛,他開餐廳、太太曾素霞做銀行工作,養活三個孩子過活很困難。看到周圍客家同鄉移民巴西,生活很好,於是決定移民巴西定居聖保羅。張永西說,他有11個兄弟姊妹,他排行第五,父親從事木材生意。移民巴西,前五年生活不穩定,他和太太做禮品零售生意,漸漸積攢本錢。五年後開始做工廠,生產塑膠皮,還做進出口。他說,在聖保羅市有近萬客家人,很團結,他就是在客家鄉親幫助下,逐步在巴西發展。
張永西說,隨著生活穩定,他開始加入巴西當地客家鄉親活動,1996年他擔任巴西客屬崇正總會會長,共六年,連選連任。他表示,巴西有華人社團近60個,以族群為中心組建,如廣東同鄉總會。這些社團有自己會館,組織各種活動服務鄉親。張永西擔任會長後,籌款建起客家大樓。他說,巴西是移民國家,族群之間關係和諧,互相尊重,客家會與當地主流社會互動也非常好。


香港在有意移民的受訪者中,被提及最多的移居目的地分別是:加拿大(17.5%)、澳洲(13.8%)和台灣(12.1%)。 https://is.gd/6vikJo


港中大民調:約4成港人想移民 最多人選台灣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10-11 20:38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香港中文大學一項最新民調指出,接受訪問的710名18歲以上的港人中,約4成若有機會希望移民,因素主要為對香港政治環境、居住、生活及經濟環境不滿;而在移民目的,最多人選擇台灣,約16.3%。
香港中文大學一項最新民調指出,約4成港人若有機會希望移民。(資料照,彭博)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今(11)日公布一項電話民調結果,有38.9%受訪民眾若有機會打算移民,年紀較輕移民意願高,30歲以下為57%,51歲以上只有26%,教育程度方面,大學或以上的民眾,有53.8%打算移民。
移民目的地方面,有2成人沒有或不知道要去的地方,最多人選擇台灣,佔16.3%,澳洲為15.2%,加拿大13.8%。受訪民眾指出,這些目的地主要有4方面的吸引力,包括居住環境較寬敞、較民主或自由、有親友在當地居住或家人喜好,以及生活較悠閒。
移民因素最主要有4個,依序為不滿政府、特首或高官、居住環境擠迫、香港太多政治紛爭撕裂社會、經濟環境欠佳或沒有前途。受訪民眾中,雖超過4成對香港有歸屬感,但亦有約4成只覺得普通。另最多港人對政治環境不滿,滿意比例僅7.1%。

 


繼續「用腳投票」 中國近半富豪考慮移民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9日, 2017
【大紀元2017年07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楊一帆綜合報導)近日,胡潤發布的《2017中國投資移民白皮書》(下稱白皮書)顯示,中國近半的富豪考慮移民,教育質量和環境污染問題是選擇移民的主要原因,另外還有憂慮人民幣貶值等因素。
香港《經濟日報》7月18日報導,胡潤研究院與匯加移民聯合發布的上述《白皮書》顯示,中國近一半資產在1,000萬至2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富豪正考慮移民。
該報告是今年4月至7月間,對304名平均財富2,000萬的已移民、申請移民中以及考慮移民的中國高凈值人群所做的移民專項調研,該報告已是連續第4年發布。今年46.5%的人正在考慮移民,9%已移民或申請中。
《白皮書》顯示,投資移民的目的地,美國連續3年成為首選,加拿大首次超越英國升至第2位,英國和澳州列第3和第4位。
移民海外最主要的原因連續4年都是教育質量(76%)和居住地環境污染(64%),其次是醫療水平、資產安全、政治環境、社會安全等方面的考慮。
《白皮書》指,過去一年,人民幣貶值、一線城市房產限購、外匯管制收緊,也成為中國富人移民的因素。
《白皮書》的數據顯示,84%的受訪群關注人民幣貶值問題,比去年增長五成;而逾六成的人認為未來3年中國房價還會上漲,平均3年漲幅26%;逾六成的人對未來3年中國經濟發展持謹慎樂觀態度,其中44%認為中國經濟將減速正向發展,22%認為將持續發展。
近年來,中國大陸移民潮為外界持續關注。
去年12月,陸媒報導稱,中國第4次移民潮來臨。美國相關數據顯示,中國人已成為僅次於墨西哥和印度人的移民美國大軍,移民總人數逾200萬占美國人口的5%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移民服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稱,中國前三次移民潮,依次分別以勞工、技術人員、投資移民為主。
而第4次移民潮則不同,移民群體更多以追求高質量生活為主,例如清潔的空氣、安全的食品等。移民專業人士表示,由陰霾引發的第4次移民潮來勢凶猛,勝過前三次移民潮。
去年5月,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re)製作的全球移民流向圖表顯示,1990年至2015年加拿大移民人口中,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人口從1990年的17萬增至2015年的71萬,移民人口比例排第一。
今年5月網易報導,美聯社梳理了2007年至2016年中國人海外投資移民所花費的資金。在這10年中,中國人為移民海外花費了至少240億美元。
就中國大陸移民潮,海外評論人士文小剛表示,中共治下的中國貪腐流行,民眾呼吸著有毒空氣、吃著有毒食品、喝著被污染的水,最關鍵的是老無所養,社會道德淪喪,人民看不到希望,所以紛紛用腳投票,只要有機會就移居海外。這也顯示中共已經喪失了人心,離倒台真的不遠了。
此前《經濟學人》報導說,中國中產階級今天有許多不滿,他們感到不安全:擔憂誰來給他們養老;擔憂如果生病了,醫院帳單將蕩平他們的財富;擔憂失去自己的房子,產權可能被褫奪;擔憂他們的存款安全等。報導說,共產黨必須開始滿足這些要求,否則世界上最龐大的中產階級之怒可能摧毀中共。#


中國富人最青睞移民地 美國連續三年居首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8日, 2017
根據一項最新調查,美國仍是中國富豪最想移民的國家。
攝像者: John Moore/Getty Images
【大紀元2017年07月18日訊】根據一項最新調查,美國仍是中國富豪最想移民的國家,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其移民首選目的地。
CNN財經網報導,為了解中國富豪移民趨勢,研究機構胡潤百富(Hurun Report)及匯加顧問集團(Visas Consulting Group)調查中國大陸的身家在1,000萬元到2億元人民幣(大約150萬美元到3,000萬美元)富豪。
調查結果顯示,近五成受訪者表示想要移民,首選目的地則是連續第三年奪冠的美國。首次超越英國的加拿大躍居第二名,英國則退居第三位,第四名為澳大利亞。
受訪者表示,加拿大的教育和房地產價格比過去更吸引人。
至於中國富豪心目中理想的移民及投資城市,都是美國的大城市,依序為洛杉磯、西雅圖、舊金山和紐約。
對於美國投資移民EB-5簽證,27%受訪者說,等待簽證時間太長是最大的障礙。
當被問及想要移民的主要動機時,受訪者認為排名第一的是「教育」,其次是「居住環境」。
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研究員魯胡格維爾(Rupert Hoogewerf)告訴CNBC新聞:「教育和污染是中國富人想要移民的主要原因,如果中國(中共)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應該不會有那麼人想要移民。」
匯加顧問集團律師大衛.陳說:「許多中國人對大陸的環境不滿意。」
另外,人民幣下滑也是中國富豪想移民的理由。高達8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擔心人民幣的貶值,去年這個比例是50%。有五成的受訪者擔心人民幣匯率、外匯管制及房地產泡沫。


「我是誰」身分認同掙扎 兩代華人終找到自己----海外移民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1日, 2017
不管是老一代移民,還是新一代移民來到加拿大後,都有可能面對身分認同的掙扎感,要找到真正的自己有時並不容易。圖為多倫多唐人街。(大紀元)
【大紀元2017年07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平多倫多編譯報導)海龜有一種神祕的本能,在大海中生活數年,成年後能游幾百上千里,回到當初出生地產下後代。海外華人也是,無論在海外生活多久,其自身和後代子孫,總要回家鄉看一看,尋尋根,就像海龜一樣。正因為如此,中國人把返鄉的海外華人稱作「海龜」。
thetyee.ca網站記者兼網頁編輯陳(Christopher Cheung)最新撰文講述了王比爾(Bill Wong)和陳凱文(Kevin Chern)2名年齡相隔78歲華裔的故事,讓人們了解不同時期的加拿大華人,從青少年時期到成人期間所經歷的身分認同掙扎、蛻變和成熟過程
上大學也找不到工作
王比爾1922年在溫哥華出生,其父王來昆(Kung Lai,音譯)來自廣東省,和許多廣東人一樣,王來昆懷揣夢想和希望,於1913年隨著淘金熱來到北美,在溫哥華唐人街開了家裁縫鋪,生意相當不錯。美中不足的是,華人一直備受歧視,沒有投票權,不能擔保家人團聚,還被徵收沉重的人頭稅。
早期的北美華工幫助加美修完鐵路後,政府和主流民眾就翻臉,不喜歡周圍有華人。1907年,溫哥華唐人街發生暴亂,華人被攻擊。1923年,政府對華移民政策完全關閉。這種情況下,王來昆決定把兒子送回中國接受教育,這樣才能在今後有更多機會出人頭地。
1936年,年僅14歲的王比爾和弟弟坐上回國的輪船,回父親家鄉廣州上學。王比爾回憶說,回到廣州後,一切都很新鮮,到處都是中國人,但不知怎麼,也不覺得陌生。由於在加拿大備受歧視,在他心中,感覺自己更像是中國人,而不是加拿大人
後來由於抗日戰爭暴發,局勢不穩,1年後兄弟倆返回加拿大。後來,王比爾上了溫哥華職業中學,緊接著在望子成龍的父親的要求下,又到卑詩大學念機械工程。王比爾經歷的大學歧視沒那麼暴力或露骨,但極具排他性。
如溫哥華港口市中心的水晶海水游泳池(Crystal Pool),學生游泳隊平日會來此練習,但禁止華裔學生。王比爾回憶說,當時唯一辦法是9點以後,在天主教牧師帶領下,華裔學生才能進入泳池游泳。「像這種歧視,真的很傷人。」
不僅如此,華裔學生畢業後,也面臨就業歧視。王比爾說,在還沒畢業前,大家就知道肯定找不到專業工作。公司招工的人到學校招人,一般就直接找到班主任說,不要叫華裔學生去面試,否則雙方都尷尬。「正因為如此,我根本沒想過畢業後找工作,但仍想完成學業。」
做裁縫照樣能成功
要不是歧視,像王比爾這樣的中加雙語專業人才,畢業後找到專業工作,在此後幾十年的環太平洋工程項目蓬勃發展期間,肯定能大展身手,但這一切被當時現實阻擋。畢業後,王比爾和弟弟接管了父親在唐人街的裁縫鋪。
有著良好的大學藝術和解剖課程教育功底,加上勤勞肯鑽研,王比爾很快成為一名出色的裁縫。他說,縫紉也是一門藝術,工作對象不是鋼鐵或木頭,而是柔軟的布料,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總是在變化中,比和固態的東西打交道有趣多了。
由於做工精良考究,設計總能跟上時尚潮流,王比爾的現代裁縫店(Modernize)很快打出名聲,就連康納利、施瓦辛格和史泰龍這樣的大明星,也在他的店裡訂做衣服。
隨著加拿大社會越來越寬容,對華人歧視越來越少,王比爾也逐漸覺得被社會所接受,日益成為一名真正的加拿大人。做了70多年裁縫後,王比爾於今年年初去世,享年95歲。他的一生,從未退休,做裁縫到終老。「時尚總是在變化,總在挑戰人。」
「眾裡尋他千百度」 台北小伙尋根難
文化理論家、身分離散專家安格(Ien Ang)說,尋根,是一種強大的、幾乎是烏托邦式的情感影響力。20世紀末身分政治潮流中,海外流散人群尋根現象日益普遍。像北美華人等海外流散人群,總有一種身分被剝奪感,保留一種流散身分(diasporic identity),能使他們有一種歸屬感。
現年24歲的加拿大華裔陳凱文的反覆尋根路,是這一現象的最好寫照。陳凱文1993年出生於台北,隨後的10年間,隨父母在台北和卑詩列治文山之間頻繁搬家。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頻繁搬家真是折磨。和許多台灣和香港移民一樣,出於對中共對台灣日益滲透的擔憂,陳凱文父母在他10歲時,終於決定定居列治文山。
在加拿大學做台灣人
和王比爾當初的時代不一樣,像陳凱文這樣的當代華裔小移民,移民前的童年回憶中,有現代繁華的大城市生活,各種美味小吃,和整天一起玩耍的小朋友。隨父母移民後,很難很快地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生活,交到好朋友。
陳凱文英語還行,因此語言不是問題。他暗自琢磨,是不是太想家才這樣?列治文山面積不大,卻很難有機會出去找小朋友玩,要找朋友玩,還得坐巴士,而巴士班次太少,放學後,同學都是各回各家。
14歲時,陳凱文隨家人返台探親,除見到爺爺、姐姐、叔叔、阿姨等親人外,還見到兒時好友,但卻再難找回昔日的親密無間感。他覺得,自己既不是加拿大人,也不是純粹的台灣人,雖在兩地都有家,但在每個家都感覺自己是個陌生人。
一天,陳凱文看了台灣青春愛情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覺得電影中的台灣年輕人生活,正是他夢寐以求的,於是決定在加拿大做個完完全全的台灣人。此後,他經常上當地的台灣人教堂,參加台灣電影節,吃台灣麵食,喝台灣珍珠奶茶,交台灣人朋友,和台灣朋友說國語,聽台灣中文歌,像台灣人一樣著裝。12年級時,還模仿台灣五月天(Mayday)搖滾樂隊偶像的樣子,留長髮染黃髮照畢業照。
終於走出迷惑
上卑詩大學後,陳凱文加入校內台灣新一代(New Taiwanese Generation)社團,參加社團組織的舞會、才藝表演和生日會等。儘管如此,他還是覺得很空虛,找不到根,覺得大家來此只是為社交,唯一共同點只是大家都來自台灣。「我這是在幹什麼?努力成為台灣人,到底有什麼意義?」他很疑惑。
他開始思考,加拿大人是什麼樣子?台灣人是什麼樣子?是否應該接受自己原本的樣子,而不是以來自哪裡進行身分定位。這樣一想,心中的身分認同沉重感一下子沒了,不再強迫自己做和自己不搭的事,如為裝成台灣人和朋友說蹩腳的國語,為裝成加拿大人去看冰球。
再強迫自己非接受哪個純粹的身分後,他開始接受自己的兩種身分和兩種文化,自此人也開始變得輕鬆高興起來。2014年夏天,他隨家人回台北探親,參加了親戚的兩場婚禮,和親人之間的寒喧有些正式,而不是像家人之間那種輕鬆隨意,和親人用國語交談,雖仍有些磕碰和緊張,也算過關。
期間,他得知有加拿大華人朋友也在台北,於是約出來見面。見面後,一群同樣擁有兩種身分兩種文化的年輕人,一起在沙灘休閒放鬆,一起逛夜市吃小吃,一起在空曠的街道上騎助動車。「終於能夠做這些事,感覺夢想終於實現。」他說。#


香港特區20年:台灣成為移民新熱點?
www.bbc.com查看原始檔
香港特區20年:台灣成為移民新熱點?
劉子維 BBC中文記者
「要放棄的話,我要擁有什麼才可以放棄,但在香港我其實什麼都沒有。」陳筱瑜在兩年前開始有移民台灣的念頭。今年2月,她隻身以投資移民的方式來到台灣,在台南一個人經營咖啡店。
今年26歲的陳筱瑜在香港做過咖啡師、補習老師、皮革手作師,曾參加過「雨傘運動」的她對BBC中文說,雨傘運動之後,她一直在思考以後生活的樣貌,「在香港好像沒有看到可以做什麼。要是去打工,十年二十年後可能買房子也沒有辦法。但在台灣如果我努力工作到十年,就可以買一個可以住的房子……在香港好像都沒有辦法長久的生活,在台灣舒服一點,比較可以生活。」
陳筱瑜用600萬台幣(約150萬港幣)投資移民的方式移居台灣,資金部分來自家人資助。她以24000元台幣(6000港幣)一個月的租金,在靠近台南火車站的地方租下55坪(約2000呎)的住房兼店面。在香港,她一家四口住約24坪(900呎)的房子,現在賣價要1000多萬港幣。
和陳筱瑜一樣有移民台灣念頭的香港人數量在近幾年增長許多,根據台灣內政部移民資訊組統計,2014年,也就是「佔中」(雨傘運動)發生的那一年,港澳居民台灣居留許可案件達7506件,比2013年多出2932件,增幅超過六成。
2015、2016年的居留案件都有超過4000人,申請定居(即拿到台灣身份證)更是每年增長,2016年港澳居民定居許可人數1086人,創下16年來新高。(注:台灣將港澳居民合併統計,但其中香港人佔超過九成)
「政治原因想移民」
陳筱瑜認為「20年以後香港應該會被大陸管吧,不想自己在香港看到這樣的情況」,她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在相對自由、大陸化較少的地方成長。
對於台灣日後會不會也「大陸化」?陳筱瑜表示她不太擔心,「因為台灣年輕一輩比較敢於出聲,會保護好自己的地方」,而且因為台灣人有投票權,「有投票權政府才會聽人家講話。」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16年10月發佈一項民意調查,指出約四成受訪市民有移民打算,而台灣是最多受訪市民提及的移民目的地,佔16.3%,其次是澳洲(15.2%)、加拿大(13.8%)。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助理所長鄭宏泰博士對BBC中文表示,進行是次調查的動機是因為「社會上談論移民的聲音變多」。
受訪者被問到想離開香港的原因,前四位的主要回答有:「不滿特區政府,政府施政差或者不滿特首或高官」(11.0%),「香港居住環境擠迫」(10.5%),「香港太多政治爭拗/社會撕裂嚴重」(10.3%),以及「香港經濟情況欠佳或者經濟沒有前途」(10.3%)。
移民諮詢公司卓域集團控股有限公司(L&K Holdings)接受BBC中文採訪時表示,公司過去經營香港人移民至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的案件,因應越來越多人詢問移民台灣資訊,卓域集團三年多前開辦台灣移民項目。
20年移民對比
1960年代,香港發生「六七暴動」,政治動蕩的情況下使得香港出現第一波人口外移潮。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也讓許多香港人因為不信任北京政府,對主權移交後的未來感到不安而決定出走。
根據香港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資料,1987年至1996年間,移居到海外的香港居民數量約有50.3萬人。
根據香港保安局資料,97前夕香港人主要移民國家為美國、澳洲、加拿大,當時台灣並不是主要的移民目的地。台大地理系副教授黃宗儀分析,當時的移民多是不信任中國政權的中產階級,因此選擇來台灣「不是很合理」。
2000年後移民人數維持在一萬上下波動,2009年開始降至七、八千人。移民美、加、澳人數微幅下跌,過去五年數據分別在2100、2000、800人之間徘徊。在2014年「佔中」之後美、加、澳移民數量沒有如台灣移民人數一樣顯著上升。
從「落後」到「悠閒」
陳筱瑜小時候每年會跟家人出國旅遊一兩次,但直到五年前,她才與朋友到台灣旅遊。陳筱瑜問家人為什麼以前沒考慮去台灣旅遊?家人說:「我們覺得台灣很落後、很舊、跟大陸沒有什麼差別,所以不帶你們去。」
後來家人也跟著陳筱瑜來台灣玩,她的家人覺得台灣「像以前簡單舒服的香港」,因此也對台灣留下好感,進而支持她移民。
黃宗儀對BBC中文說,香港某種程度上還是把台灣當成後花園,但在主權移交後,香港經歷SARS(沙士)、 金融危機、「佔中」等等各種危機,「過去最好的時代的香港人的驕傲、做為全球城市位置的變化,不只是針對台灣,可能是香港自我認同發生改變。」
而香港對台灣「不是優越感的下降,而更多是好感的增加。」台灣的自然、緩慢、悠閒及富有人情味,讓對生活有不同想像的香港人心生嚮往。
黃宗儀說:「在過去,香港都順利發展成大家都是中產階級、比較務實的香港人,但隨著整個政治氣氛的轉變,香港的貧富差距比以前更嚴重,他們會重新過來看看,對於整個生活態度的想法有所不同。」
台灣移民特點
卓域集團控股執行董事劉維雄分析台灣移民的特性,指出對比移民到西方國家的香港人,移民台灣的香港人年齡層較廣,從20幾歲想用較低資金創業的,到55歲退休之後想去環境舒服的地方生活的人都有。
不像移民英澳美加的比較多是社經地位較高、資本較雄厚的人,多半是去當地做簡單的投資,主要目的是「拿多一個身份」。移民台灣最主要區別是「可能是自己本來就『我想去做什麼生意』的想法」。
卓域集團移民部主管羅鈁烯解釋台灣成為香港移民新熱點的現象,指出「香港政治原因是很大一個因素,14年以後政治氣氛很濃厚。」
「在英國殖民時,每個人為了生活,大家對政治沒什麼感覺。近年來是政治參與度上升,尤其是年輕人,相應的覺得香港言論自由不穩定。」
羅鈁烯表示,台灣離香港距離近、語言文化甚至連面對的政治背景都相似,因此成為受香港人歡迎的地方。加上移民台灣的成本比移民西方國家要低得多。「對想要創業做生意有想法的年輕人來說,台灣確實是一個創業的好地方。」
「是一個機會」
年紀30後半的夫妻檔「King Kong爸媽」就選擇「在台灣重新開始我們一家人的生活」。在香港從事辦公室工作的兩人,兩年前決定辭職當全職爸媽陪伴孩子成長。
隨著孩子長大,兩人思考重回職場,「如果一直留在香港,兩個人出來工作,孩子留給工人姐姐去帶,好像又走回頭路。」
他們看了台灣投資移民計畫,認為在台灣做生意的成本比香港低很多,機會也較多,加上台灣的「體制外教育」發展得比香港好,因此夫妻兩人決定讓小孩在台灣讀「森林小學」,不用在香港接受他們認為「給孩子太大壓力」的教育,兩夫妻則在台灣桃園開港式餐廳。
他們選擇移民台灣,是因為台灣和香港文化相近,而且「生活環境、空間比香港都要好,但又離香港不太遠。」
被問到會不會擔心來台灣賺得錢比較少?「King Kong爸媽」表示「有心理凖備」、「夠生活就好」,而且其實台灣消費水平較低,「來這邊花香港四分之一的錢就可以住得比香港更好。」
理想與現實
「King Kong爸媽」表示,移民之後稍微感到辛苦的地方是「沒有長輩幫忙帶小孩」,夫妻倆在忙著開餐廳的時候,只能把孩子也帶在身邊。
沒有在台灣上過學、沒有親戚在台灣的陳筱瑜則說,「每天吃飯都是自己一個人」,因為目前移民台灣的香港人主要還是以家庭為單位。
但陳筱瑜、「King Kong爸媽」都表示,整體來說,定居台灣的感覺「比當旅客時更好」。
香港人移民台灣,在生活方式的適應方面遇到的問題比移民到其他英語系國家小很多。
台大地理系副教授黃宗儀說,香港移民在台灣主要面對的挑戰是「適合香港人的工作很難找,薪水也很低。」
創業也存在失敗的風險──因為台灣經濟其實不好,就算用較低的成本開業,可能也無法賺到錢。加上與香港相比,台灣的法制化程度較低,香港人可能會覺得台灣公務機關的效率、透明度沒有香港好


 

想移民到哪個國家?全球1.47億人首選美國
www.epochtimes.com.tw查看原始檔
【記者馬麗/綜合報導】全球績效管理咨詢公司蓋洛普(Gallup)的全球調查證明:我們生活在一個躁動不安的世界。
根據蓋洛普6月8日公布的調查,全世界14%的成年人(7.1億人)如果有機會,他們願意「移民到另外一個國家」。那麼哪個國家是這些「潛在移民們」心中的理想家園呢?有1.47億人同聲回答:美國。
美國、歐洲是移民最想去的地方
「自從蓋洛普十年前開始跟蹤這些調查,美國就一直是潛在移民的首選之地。潛在移民中的五分之一,也就是1.47億人願意到美國生活。」 蓋洛普的分析結論說。
「除了美國,德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和沙烏地阿拉伯也分別吸引2500萬成年移民。這些國家在過去十年中吸引力不衰,一直是潛在移民的嚮往之地。事實上,大約20個發達國家吸引了全球三分之二的潛在移民」 蓋洛普調查結果顯示。
此次調查還有以下結果:
在川普總統移民政策指導下,美國可能對移民採取一些強硬措施,也許會使得某些移民對美國望而卻步。
雖然美國仍然是全球移民的首要目的地,但這些潛在移民中有6%想遷移到德國,5%的人喜歡加拿大、英國或法國,4%的人喜歡澳大利亞,另有3%的人喜歡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或西班牙。
2%的人嚮往義大利、瑞士、日本或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南非、瑞典、俄羅斯、紐西蘭、 荷蘭、韓國、巴西、土耳其等國家也受到一些人的青睞。
非洲、東歐、拉美等地區的移民願望最強烈
「如果按照潛在移民的比例排序,撒哈拉以南的地區有 31%人願意離開家園,歐盟以外的歐洲地區(主要是東歐)有27%的人願意去別的國家,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比例為23%, 而中東和北非的比例則為22%」調查結果顯示。
「就亞洲地區而言,南亞的有8%的人願意移民,東亞比例為7%,而東南亞的比例為7%。」
這項調查共耗時3年,是從2013年至2016年對156個國家的586,806名成年人的調查結果,於今年6月8日發布。這156個國家擁有全球98%以上的成年人,調查期間還包括了「歐洲移民大潮」階段。
隨著全球經濟的動盪,願意遷移的人從2010-2012年間的13%(大約6.3億人),上升到2013-2016年的14%。 不過這也比不上2007-2009年的調查結果,當時隨著全球經濟復甦緩慢、飢餓和天災,導致全球16%的成年人願意移民到其他國家。


日裔巴西人,泛指有日裔血統的巴西公民,或是從日本移居巴西的日本人。
歷史
在拉丁美洲國家當中,巴西是最多日本移民聚居的國家,大概有130-150萬名日裔在當地生活首批日本移民於1908年從神戶港口乘船抵達巴西,他們多為農民,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而離開家鄉。在當地,不少日裔與中國移民均成為了咖啡農田的勞工,當時農業人手缺乏,其勞動力需求甚大,該批來自亞洲的移民便切合了需要。

其後該批日本移民與當地人通婚,他們的後代多同時帶有日本、歐洲以及非洲人的血統

二戰期間,巴西與日本斷絕來往,當地的日語學校、報章遭禁絕,只剩下葡語可供他們學習。因當時的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同為軸心國,當地的德語、義大利語報章也停止出版。

戰爭結束後,不少日本難民決定於巴西定居,形成了大型的日本人社群。他們的後代由於缺乏日語學習環境,他們多只會說葡語及英語。一些日本人學校提供日語及葡語教育,現時當地共有40多萬名日裔以日語作母語

到了1980年代,日本的經濟轉好,而當地的經濟也開始出現問題,不少日裔巴西人開始移民回日本工作,也有一些移民到其他歐美國家。

在澳門,一些土生葡人帶有日裔血統,他們不會日語,懂廣東話和葡語。1999年澳門回歸中國後,當地一些日裔也移民到巴西居住。

時至今日,日本已有約27萬的日裔巴西移民居住,在全亞洲的懂葡語人士中,所佔據比重也是最高的,比前葡萄牙殖民地東帝汶、澳門及果阿的總和還要高。巴西仍是全球最多日裔的海外國家。

宗教
宗教方面,當地不少日裔信奉天主教,另有為數大約25%信奉佛教及神道教

File:Affiche émigration JP au BR-déb. XXe s..jpg

揭密:為什麼巴西會有那麼多的日本移民?

 
為什麼巴西會有那麼多的日本移民? (圖/今日頭條)
為什麼巴西會有那麼多的日本移民? (圖/今日頭條)

據統計,巴西是全球日裔最多的海外國家。這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日本人為什麼會選擇如此遙遠的國家進行大規模移民?這還要從遙遠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說起。

【清政府拒絕巴西邀請】

20世紀初,地廣人稀的巴西種植園經濟不斷發展,大量土地被開發。1905年,巴西政府開始開發亞馬遜平原。但是,亞馬遜平原環境惡劣,氣候悶熱潮濕,很多勞工因疾病而死亡。勞動力的嚴重短缺將直接影響巴西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巴西種植園主和一些官員起初的打算是引進中國移民,甚至有人建議招募100萬中國勞工來巴西

在他們看來,華工的身影已經遍布世界,加上巴西本身就有過華工從事種植業的先例,華工吃苦耐勞的品質深得巴西政府和當地人的欣賞。不久,巴西總統便派遣特使來到中國,向清政府提出引進華人移民的要求。但出人意料的是,清政府堅決地拒絕了這項請求,答覆道「華僑入海,非奸則盜」,就這樣,中國與巴西的合作不了了之。

然而1868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明治政府大力參與經濟活動,推進工業革命,由政府推動建立的第一批近代大工業企業,主要靠從農民那裡盤剝搜刮得來的資金進行投入。課捐雜稅令許多破產的農民離開農村到城市謀生,而尚未充分發展的城市根本無法消化大量湧入的人口,於是,從19世紀後期開始,明治政府開始考慮通過海外移民的辦法來減輕國內過剩人口的壓力,甚至將其作為一項軍事輔助手段予以支持和鼓勵。

1895年,日本與巴西締結了《日巴通商友好條約》,兩國宣布正式建立邦交。此後日巴兩國政府協商,開始籌劃有組織的巴西移民計劃。

1908年,日本船隻「笠戶丸」載運第一批日本移民從神戶開抵巴西桑托斯港。(圖/維基百科)
1908年,日本船隻「笠戶丸」載運第一批日本移民從神戶開抵巴西桑托斯港。(圖/維基百科)

【風風火火的日本移民潮】

日本向巴西移民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08年到1921年,14年間遷往巴西的日本移民共有3萬餘人。根據日本的檔案資料,1908年6月28日,第一批日本移民781人(165戶共733人及單身48人)乘坐「笠戶丸」號海輪從神戶啟航,前往巴西,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條巴西移民船。

而船隻的來歷也頗有歷史淵源,這艘由英國造船公司製造的客貨兩用船是日本在1905年日俄戰爭中收穫的戰利品,當時在中國的旅順港一度被砲彈擊沉,後被日本海軍打撈上岸,經日本東京海外興業株式會社重修改裝,成為一艘遠洋型客貨兩用大型船隻,命名為「笠戶丸」。

此後短短6年間,共有10批,約1.5萬人移民到巴西。1921年,巴西聖保羅州政府中止了對日本移民的旅途補貼,日本向巴西移民暫告一個段落。

第二階段從1922年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總計有超過14萬人移民巴西,平均每年移入約9000人,這是日本向巴西移民的鼎盛時期。在這段時期裡,由於日本社會經濟危機,特別是1923年發生了關東大地震,日本政府急於緩解人口增長和失業的壓力,勵國民向海外遷徙。這期間的日本移民,雖然絕大多數仍去聖保羅州等地的咖啡園從事僱傭勞動,但也有些人開始以移民集團為單位,向聖保羅州、巴拉那州和亞馬遜地區集體進發。

他們佔地墾荒,建立起移民中心,這些土地有的是日本促進海外移民的專門機構買的,有的是巴西地方政府贈予的,隨後巴西的土地上便出現了日本移民經辦的莊園,這些地方至今仍是日本移民及其後裔的聚居地。1935年後,日本政府窮兵黷武,移民人數開始下降;1936年之後,日本向巴西的移民逐漸減少直至完全中止。

從1936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共有約3萬人移民巴西。從戰後至今,是日本向巴西移民的第三階段。戰後初期,移民人數有限,從1953年到1962年,日本對巴西的移民有了相對的增長。與此前不同的是,這時的移民不是簡單的勞動力,他們有的帶著財產,有的是​​應日本在巴西企業的邀請前來進行投資的,有的是隨日本企業向巴西轉移而來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1962年以後,由於日本經濟迅速發展,巴西政府也在1965年頒布了只准具有高等學校畢業文憑或繳納34000克魯賽羅,相當於5000美元(約16萬元新台幣)資金的人進入巴西的法令,從1968年開始,每年到達巴西的日本人平均不超過600人。

許多日裔青年為了擺脫社會地位低下的處境,努力求學,在巴西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圖/騰訊)
許多日裔青年為了擺脫社會地位低下的處境,努力求學,在巴西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圖/騰訊)

【聖保羅的日本人最多】

日本移民剛來的時候,巴西南部各州已經經過了德、英兩國160年的開拓,特別是聖保羅,是種植咖啡的絕佳之地。20世紀初,歐洲經濟大繁榮也刺激了咖啡需求的急劇增長,咖啡種植處於鼎盛時期。

日本移民中的大多數人,都被分配到了咖啡園勞作。與之前在日本耕作水稻不同,日本移民要從頭學習咖啡種植技術,他們用不慣搗豆工具、吃不慣異國飯菜、薪水也少的可憐,雖然名義上是自由居民,但是與奴隸的待遇和生活條件幾乎無異。一度夢想著憑藉勤勞雙手迅速致富,然後衣錦還鄉的日本人,夢想殘酷地破滅了。

很快,持續數十年的巴西「咖啡景氣」亦如曇花一現,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頂峰之後迅速凋落。日本移民不得不往聖保羅州西部更為縱深的腹地,往原始森林地帶開拓荒地,艱辛謀生。這裡荒草叢生,河谷地帶鱷魚和猛獸頻頻出沒。日本移民用從日本帶來的工具和書籍,除去荒草,種上蔬果,種桑養蠶,飼養家禽。

日本人其實可以同義大利移民一樣,逃到鄰村,逃到鄰國,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於是,他們拿出紮根巴西的姿態,要給自己和後代拼出一條生路。日本移民在巴西是居於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之後的第四大移民集團,由於日本移民在宗教、風俗等方面與當地白種人和其他歐洲移民差別較大,起初頗受歧視。

20世紀30年代,在巴西政治精英中流行已久的民族主義觀念愈演愈烈,巴西官方通過各種手段干涉外國移民,採取「同化」措施,如強制移民使用葡萄牙語,禁止任何形式的「聯合會」活動等。隨著對新環境的逐漸適應,日本僑民從早期的咖啡和甘蔗種植園走出來,開始租賃白人地主的土地,種植稻穀、玉米、蔬菜、棉花,還有不少人當司機、廚師,運輸煤炭,修築鐵路,擺攤賣雜貨。

他們在聖保羅州、巴拉那州以及亞馬遜州開闢了大量的荒地,時至今日,這些地區仍然是巴西的農作物、特別是經濟作物的種植中心,他們給巴西帶來了許多新的農業品種,如黃麻、胡椒、檸檬等等,特別是為巴西引進了大豆。現在,大豆已成為巴西的重要出口作物,每年為巴西賺取大量外匯。目前,巴西大豆生產已與美國和中國齊名,成為世界三個生產大豆最多的國家之一。

此外,許多日裔青年為了擺脫社會地位低下的處境,努力求學,在巴西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據統計,日本移民後裔文化水平相當高,25%以上的移民及其後裔具有大學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還加強了他們同巴西社會各界的聯繫

在日裔巴西人中已有兩名擔任過巴西政府的部長、3名聯邦議員、7名州議員,從上校到中尉的軍官共有500餘人、1000餘名工程師、2600多名醫生和藥劑師、1200名在經濟學方面有專長的人以及成百名的記者和大學教授,此外還有18名法院院長、檢查官和800多名律師是由日本移民及其後裔擔任的。

如今,在巴西的日本後裔幾乎完全融入了巴西社會。他們在巴西出生,接受巴西文化教育,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他們開始認為自己就是巴西人。日裔與巴西人通婚現象較為普遍,幾乎所有日裔家庭都有外來血統

----------------------------

台灣移民在巴西~

民視異言堂節目,一批台灣移民在巴西的奮鬥史!
我移民到巴西已有十多個年頭,今天看到這個節目,真的令我感受到台灣人堅定的一面,還有感同身受的會心一笑。
你知道嗎?我妹妹是在巴西結婚的,而影片裡的婚禮,呵~呵~呵~就是這樣沒錯,一群華僑同鄉因這件喜事而聚首忙碌,或許在台灣住久了,根深蒂固的民俗文化無法改變:宴請的佳餚要台味,禮俗要台味,喜餅要台味,人情更要台味,這是台灣人在巴西的一件大事,或許不管在哪裡,台灣人愛國、愛家鄉的最佳表現,就是將濃濃的家鄉台味展現出來~~
對啊~
就是這一味,不管走到哪裡,就是愛寶島,就是愛家鄉的表徵。

早在二十幾年,巴西地大政府無法開發,所以開放了大赦、移民、投資移民等政策,向各國的精菁招手,不只是台灣人,巴西更是日本人和韓國人的第二故鄉,好多的日本城鎮在巴西生根,好多的日本人在巴西造鎮,我們台灣人也一樣,帶著堅定的開荒精神,什麼都沒多想就來了,如今:台灣人在巴西也有一番的作為,也令巴西人對我們尊敬,這是一個開荒奮鬥的過程,裡面有著重重的台灣人的精神,是您得用心一看的影集,介紹給您欣賞。

我在巴西十幾年了,到現在,很多華僑嫁娶也是用台灣的禮俗哦~~

民視異言堂 - 台灣移民在巴西 (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Pw74grUKcc
民視異言堂 - 台灣移民在巴西 (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8ibc1bgBlM&feature=related

如今,巴西躍為四大金磚之一,以前台灣人務農也轉戰為經商,也有很多很成功的台商,這是一個大市場,台灣人在巴西已不只是這樣而己~
我會再為您介紹最新的台商在巴西。

---------------------------------

巴西明明就在南美洲,為什麼是日本移民第一多的國家?
August 11, 2016 伊滷蛋
日本人最多的地方,當然是日本本土,可還有一個地方,日本人也很多,那就是巴西。巴西是除日本本土以外,日本人最多的國家。
(巴西地形)
如果不是清政府的無知,不可能有那麼多的日本人移民到巴西,巴西很有可能成為海外華人最多的美洲國家。
1822年,巴西宣告獨立,建立了巴西帝國,1825年,葡萄牙人承認巴西獨立。1889年,巴西爆發了軍事政變,巴西帝國被推翻,巴西由君主立憲制的國家轉變了共和制的國家。
巴西的國土面積是850多萬平方公里,而剛剛獨立的巴西,有多少人口呢?數百萬的美洲土著居民,加上五六百萬的移民,總人口不到一千萬。幾百萬人生活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顯然是人少地多,缺乏勞動力。(當時沒有精確的人口統計,這是大致的資料。)
更重要的是,19世紀中後期,由於歐美各國廢奴運動的興起,大規模的黑人奴隸貿易,事實上已經停止了巴西本國勞動力不足,又不能通過黑人奴隸貿易獲得勞動力。於是把目光投向了人口眾多的東亞大陸。
巴西當時第一個想到的國家,就是中國,中國人口非常的多,有將近4億人口。巴西政府派人來中國,和清政府商談移民計畫,清政府本來是同意的,但是巴西提出了該移民計畫的三項條件,第一,移民到巴西的中國人,必須加入巴西國籍,成為巴西人;第二,移民到巴西的中國人,必須攜帶家眷,單身漢不可以參與到該移民計畫;第三,移民到巴西的中國人,必須有正當職業,是農業或者工業領域的從業者,無業遊民不得前往。
(晚清時期的版圖)
經過一系列的對外戰爭,清政府已是驚弓之鳥,對於外國人的要求和條件,總感覺還是提防一點比較好。巴西人開出的這三項條件,讓清政府的某些官員,感到有失尊嚴,堂堂天朝上國,不割地,現在要來賣人了?查一查巴西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一查,發現巴西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在世界另一端的不起眼的小國,清政府更加覺得這個移民計畫有失尊嚴,於是斷然拒絕了巴西的移民計畫。
巴西不得不向日本求助,日本立即同意了這個移民計畫。當時的日本人覺得這是天賜良機啊,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進行了一系列的工業建設,使得一部分農民失去了土地,正想著如何解決這部分人的失業問題呢,巴西向日本提出引進勞動力的要求,也符合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國家戰略,那就是積極向海外殖民,“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
(移民巴西的宣傳海報)
日本馬上就成立了皇家移民公司,1908年,日本神戶港口的一艘輪船載著781個日本人開往巴西,這些人成為該移民計畫的首批移民。在之後的6年時間裡,一共有1.5萬日本人陸續抵達巴西。日本政府鼓勵無地或者少地的日本農民移民巴西,開拓新土地,並且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這樣一來,至1941年之前,大概有30多萬日本人移民到巴西。
二戰期間,由於巴西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因此巴西與日本斷交,於是大規模的有組織的移民計畫終止了。但是,二戰結束後,有不少日本難民選擇定居巴西,以後也陸續有日本人移民到巴西,加上之前移民到巴西的日本人經過繁衍生息,此時巴西的日本人已經有百萬規模了。
1970年代以來,由於日本經濟的飛速發展,日本和巴西的生活水準也有了很大的差距,不少在巴西的日本人選擇回到日本發展,這樣一來,在日本和巴西之間,就形成了廣泛的經濟與文化交流。因為移民到巴西的日本人大多從事農業,所以日本政府也對巴西的農業提供了不少援助,多次向巴西提供農業貸款,用於開發巴西的農業。
(日裔巴西人,歌星,小野麗莎)
(日裔巴西人,足球運動員,田中鬥莉王)
現在,日裔巴西人大概有130至150萬,甚至可能達到200萬,因為還有很多人是在巴西與日本之間來回流動。巴西有將近200萬日本人,保守估計也有150萬左右,這個數字已經相當大了,因為整個日本才1.2億多人口。
對於日裔巴西人來講,巴西就是他們的祖國,巴西是除日本本土以外,日本人最多的國家,一部分日本人是以巴西為自己的祖國的。

中華民國與巴西關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BlIVdN

-------------------------------

巴西招徠臺灣人移民─1960年代 我國政府的態度與人民的反應----------pdf

--------------------------------

日人移民巴西百年 皇太子前往慶祝
更新: 2008年08月08日 466 按讚加入粉絲團
●巴西日本僑民在7月12日、13日在聖保羅市東方區自由廣場舉辦仙台七夕祭,附近街道張掛各式各樣的祈福竹飾。聖保羅市中心的自由區是最富有日本風味的地方。(中央社)

濃濃的傳統扶桑味 散布在聖保羅

⊙唐雅陵

2008年是日本人移民巴西100週年,從今年年初起,聖保羅各藝文場所與博物館紛紛舉行一系列的文化展覽活動。日本皇太子德仁也代表日本皇室,從6月17日至25日訪問巴西,參加日人移民巴西百週年的慶祝活動,慰問移民的辛勞。

日本僑民和其他國家的僑民一樣,都是用血淚譜寫出在巴西的移民史。1908年6月18日,首艘移民船「笠戶丸號」抵達聖多斯港,載來781位移民,前往聖保羅州內地的咖啡園工作。

巴西日裔人口已達150萬

經過了一個世紀,巴西社會各階層、各行業都有日本後裔,且目前在巴西的日裔人口已達150萬人,是日本領土之外,擁有最多日裔人士的國家,其中75%集中在聖保羅州,首府聖保羅市中心的自由區(Liberdade)則是最富有日本風味的地方。

聖保羅人的日常生活中幾乎已少不了日本的產品,特別是食品和電器。在自由區的百貨店裡,隨時都可以買到日本貨。

近年來,聖保羅的巴西青少年更成為新一代的哈日族,裝扮都模仿日本的卡通漫畫人物造型,儼然將日本視為精神上的理想國度。

聖保羅是前往巴西觀光旅遊的大門,但也是觀察日本移民如何在現代的西方社會結合東方傳統精神的好地方。當然了,雖然日本移民在自由區刻意模仿東京市街的模樣,遊客如果希望看到日本景觀的再現,那肯定會失望。然而,在西方面貌的背後,聖保羅的日本味基本上仍是傳統的。

從三方面看聖保羅的 日本風味

聖保羅的日本風味可分為三個部分來說。第一個部分是自由區的街道,那裡也是大量觀光客集中的地方:大阪橋、日本移民博物館、佛心寺等,都呈現出代表日本的文化精神。

自由區街道兩旁的路燈掛著紅色的大燈籠,是1970年代仿美國舊金山唐人街設計的。最早的日本移民在1912年遷居那裡,1970年代起,其他亞裔人士,特別是台灣人和韓國人,也漸漸往那一帶集中,自由區於是遂漸漸被稱為「東方區」。

第二個部分是散布在聖保羅市內多處的日式木造建築和寺廟,如日本閣、本願寺、金閣寺等。這些地方所吸引的觀光客也不少,雖然建成的歷史較短,但裡頭的陳設古意盎然,也呈現出日本的傳統風貌。

第三個部分是生活。聖保羅的日本移民在生活上最能夠主動的保存傳統。無論是旅社、餐館,通常都採用傳統的風格,結合了建築、園景、裝潢與器物,甚至服務人員也穿著簡單的和服。

這些固然是為招攬顧客所使用的花招,卻能表現出日本文化的美感,與華人經營的中餐館普遍給巴西人一種「不是很乾淨」的感覺,迥然不同。

日本文化的傳承 值得台灣借鏡

文化的傳承需要累積。日本移民在巴西已進入第六代,因為東西混血的緣故,許多日裔人士的臉孔看起來已完全沒有東方人的線條,但他們仍以體內流著日本人的血液感到驕傲與認同,積極參與日本僑社的活動。

所以6月21日在聖保羅阿年比森巴舞遊行場(Anhembi)舉行的「巴西日本移民百週年紀念慶典」,能夠聚集到1萬2,000人參加各項表演,且演出內容多是傳統的祭祀舞蹈。

看著手敲太鼓的日裔年輕人,個個神采飛揚,令人感到羨慕:為什麼他們可以在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同時,還保有傳統文化;而海外的華僑,往往為了融入當地社會,輕易地就把傳統中華文化丟棄。

「日本僑民之所以選擇保留傳統文化,直接的原因是通過長輩的教誨,對於先人生長的土地有著理想化的認同與熟悉。」美術教育家土反本美佐子說,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個人的習慣、家人的生活起居、親戚的血緣連結,一環一環地擴大出去,不知不覺中就將日本文化的傳統延續下來。

在聖保羅,我們看到了日本移民在巴西歷史的一部分,它的文化、歷史、民族與建築交互影響的結果,而這個結果也不禁令旅居海外的台灣人產生一些聯想:屬於台灣的特有文化是不能被抹煞,而且值得所有人不分派系的去推廣。台灣文化不只是農曆新年,還包括民俗小吃、陶瓷、竹藝、民間信仰、茶藝、布袋戲、原住民文化、客家文化等。若是能夠通過在僑居地推動台灣的傳統民俗文化,相信可以讓國際人士對台灣的印象更為深刻。

看著手敲太鼓的日裔年輕人,個個神采飛揚,不禁令人感到羨慕:為什麼他們可以在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同時,還保有傳統文化;而海外的華僑,往往為了融入當地社會,輕易地就把傳統丟棄。
--------------------------
中國人移民巴西簡史
虽然华人定居巴西已经有200年历史,但是人数却是在最近几十年才有了显著增加。据巴西华人协会会长李少玉介绍,圣保罗是巴西华人最集中的地方,现在大概有近30万,其中约20万居住在大圣保罗市。
3次移民潮

  對中國而言,巴西真的很遙遠。“從中國到巴西,全程最少要飛26個小時,中間至少要轉一次機。”在巴西工作生活多年的葉王永說,“我們常說,巴西是離中國最遠的國家。”然而,從200年前開始,這片桑巴熱土上就開始活躍著黃皮膚黑頭髮的華人身影。

  華人進入巴西主要經歷了3個高潮。華人最初踏上巴西的土地是一種屈辱的姿態:19世紀初,大量華人以“ 賣豬仔 ”的方式進入巴西,主要從事開礦、修鐵路、種茶、種棉等艱苦工作。之後,在苦熬撐過賣身契上的年限獲得自由後,他們一般在當地靠走街串巷販賣小商品為生。20世紀中葉開始,非洲、美國等地的華僑華人因當地戰亂或受到迫害移民巴西,來自香港、台灣的移民在此時也形成過一個小的高潮。這些移民的經濟條件和受教育程度高一些。再到20世紀70年代末,來自中國廣東、浙江、上海、北京等地的移民進入巴西,再次形成了一個移民高潮。這批新移民中雖然也有文化程度不高的,但也有一部分有文化、有資金、有專長、有現代化商業知識的。他們開始走入巴西的各行各業:商人、律師、醫生、政府官員……

  虽然华人定居巴西已经有200年历史,但是人数却是在最近几十年才有了显著增加。据巴西华人协会会长李少玉介绍,圣保罗是巴西华人最集中的地方,现在大概有近30万,其中约20万居住在大圣保罗市。

  難:改變形象

  最初,被當做“豬仔”賣到巴西的華人過著奴隸般的生活,毫無地位形象可言。後來,華人形象轉變為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販。再後來,隨著華商影響力的增加,負面新聞也隨之而來。比如,2007年,以打擊假冒商品的名義,巴西司法部門查抄了聖保羅最大的華人商業大廈廿五街購物中心,共查抄華人商店近50家,6人被拘捕。近幾年,查抄查封華人商城的事件屢有發生。走私、非法經營等雖是個別現象,但是畢竟給華人形象帶來了負面影響。

  不過,可喜的是,華人的形象正逐漸變得清晰和正面。

  參政,可以看作海外華人融入當地社會的重要表現之一。近幾年,巴西政壇上終於開始出現華人面孔。2007年3月,華人威廉?巫正式宣誓就職,成為巴西曆史上的首位華人國會議員。2010年1月,巴西聖保羅市議會為華人李少玉舉行就職典禮。她是巴西第二位走上政壇的華人。

  華人也在用自己的愛心和熱心展示著自己的公民心。比如,去年,巴西里約熱內盧山區遭遇泥石流,巴西華人文化交流協會發起了向災區獻愛心活動。許多當地華人青年作為志願者積極參與,很快就把兩輛滿載著大米、豆油、咖啡等在內的1000多個“基本食品籃”和2400瓶礦泉水的大貨車開進了重災區。災 ​​區工作人員介紹,這是他們接到的第一批來自外國僑民社團的捐助。

  憂:文化傳承

  “說起中華文化的傳承,我們這一代甚至我們的下一代都還可以,但是再下一代就難了。”巴西中國友好合作交流促進會會長宋南屏說出了許多巴西僑胞的心聲。

  在巴西,能看到的中國元素其實並不少。比如,巴西有位喜歡針灸的前總統盧拉,他的華人中醫保健醫生顧杭滬家中掛滿了他們的合影。比如,巴西人熱愛中國功夫和雜技。在巴西分佈著不少華人開辦的武術學校。那裡最常看到的組合是華人教師和巴西學生。在許多舞龍舞獅的場合,觀眾們會驚奇地發現脫下戲裝的演員大都是巴西人。

  如何讓那些在巴西出生和生長的後代把燦爛的中華文化傳承下去?巴西僑胞一直在思考。“學習中文是必要的,不過,我覺得要傳承文化,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們有中國人意識。”在巴西已經生活了40多年的老台僑蘇孫正說,“我兒子還會說自己是中國人,但是我孫子就會說自己是巴西人。”在巴西利亞大學工作的李偉剛博士則用日本在巴西利亞的文化節作為例子,提出僑胞應該學習他們傳播文化的方式。
--------------------------------------------------------
在南美洲:1951年北京普化壇人士余新生從香港到巴西聖保羅建立道德堂,這是巴西最早的一貫道佛堂。此後天津仁義、上海金光、香港明光等道場亦先後到巴西發展。1961年台灣寶光建德道場開始到巴西傳道,現有佛堂19所,信徒遍佈巴西17州,其特點是,信徒除了華人外,日本裔、巴西裔人特别多,甚至有日本裔點傳師、壇主和巴西壇主。1981年以後,台灣基礎忠恕道場到巴西發展,現該支線有佛堂12所。全巴西各道場的佛堂有100多所,10萬多信徒。阿根廷最早的一貫道是1984年由台灣興毅組人士傳入,至今各組線在阿佛堂200多家,信徒近10萬人。許多組線又紛紛到巴拉圭、委内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烏拉圭、智利等國家傳道。雖然南美洲國家多採取宗教自由化政策,一貫道在此發展無政治上的限制,但由於習俗、語言、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存在較大差異,要使加入一貫道的信徒明瞭教義、吃素、設堂等很困難,這也是在華人稀少、與中華文化接觸較少國家發展一貫道共同的問題和困難。 一貫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JRQrM

南美洲方面,以巴西道場最早,有五十年歷史,主要分布在聖保羅市,該市的全真道院及市郊伊比溫那鎮占地三百公頃的彌勒村及其佛堂,里約聖德佛堂均為重要聚會據點。阿根廷道場則以布宜諾艾利斯市為中心,較有名的有孔孟聖道院、天基佛堂、天德佛堂等。巴拉圭道場則分布在亞松森。其他國家如玻里維亞、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烏拉圭、秘魯、智利也設有若干佛堂。
孔孟聖道院﹝ 一貫道﹞簡介 ( 三 ) 級職、師尊、現況 ● 道德遠播 - 桃花島 の 日出東方萬丈鴻 - udn部落格 - http://goo.gl/WLq15W

---------------------------------

得坐30個小時飛機才能抵達的遙遠巴西,到底有多少台僑呢?其實並不多,總數約7、8萬人。多數在賺錢最容易的第一大城聖保羅,第二多在里約。

至於是哪一種人移民巴西呢?1975年從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後,直接到巴西聖保羅大學創辦大氣系的前僑選立委、現任中華僑聯總會理事長簡漢生分析,台灣人移民巴西主要有兩波。

第一波是1949年國民黨撤退來台前後,有一些人乾脆撤得更遠,直接把上海紗廠、麵粉廠機器,搬到巴西去。他回顧定居在巴西的七年多時間裡,偶爾看到當地媒體比較,當時有的華商財產估計達5億美元,是巴西最富有的華人,全球排名大概也在百名內。

第二波台灣人移民巴西,則在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與1978年中美斷交那幾年曾出現一波移民潮,跑遠一點的就跑到了巴西。1980年代後,台灣經濟起飛,移民巴西的風潮就不見了,以依親居多,家族中有人在巴西發展不錯,一個拉一個,不少移民家族動輒上百人。

說著一口標準葡萄牙文、已外派巴西近七年的台灣貿易中心主任裘汝鈞指出,1988年開放兩岸交流,台灣人轉去大陸,直到巴西名列金磚四國前,長達20年間,幾乎很少台商到巴西。

期巴西市場像一片白紙,隨便做利潤都有30%

到了巴西,闖出一片天的台灣人甚多。「反正市場一片空白,隨便你做,」不少台商分享。1982年,原本在台灣經營燈飾的劉國安碰到困局,考慮再三,他花1000美元買了張單程機票前往巴西,先是種香菇,賺了五年錢後,改養雞,養了四年後,碰上電腦開始起飛,他又轉了行。

「我從286電腦開始做,」劉國安說,他進口零組件,最高曾占巴西進口的六成,也曾經代理明基、華碩及新力的產品。劉國安表示,未開放電腦及零組件進口前,大家幾乎是半走私狀態,1990年,巴西開放電腦零組件進口,四種稅加起來稅率達40%~50%,現在才降到20%多。

「20多年前可以賺30%,開放後很多人進來做,利潤剩5%,」劉國安感歎:「混水好摸魚,水清則無魚,」巴西早期較好做。除了貿易,也有少數台商設小工廠,供應巴西當地需求。現任巴西台商會長張永昌,1986年到巴西,那時他的表哥在巴西開拖鞋工廠,雇用3000名員工,「呷好逗相報」,招呼他過來。

-------------------------

作者:王武聰牧師 

一九八八年,我到美國時,常遇到從巴西二度移民來美的弟兄姐妹,每當問起巴西六家莊時,他們就肅然起敬,有的甚至很感激地說:「我就是因著你伯父王首寶長老的愛心照顧和傳福音,才信主的。」六家莊秉持著亞伯拉罕的信仰態度移民,並且幫助、照顧許多後來移民的種種事蹟,我從蒙福者口中得到了證實。一九九一年,我全家接受伯父的邀請,到巴西探親旅遊並主領聚會,對於六家莊的移民奮鬥史有更深入的瞭解。

巴西六家莊是台灣彰化縣溪州和原斗兩教會六個家庭,於六○年代移民巴西,在聖保羅近郊慕義市(Mogi)所開創的家園。他們是台灣農業移民的先驅,成立的村莊直到如今都還保留著台灣五十年前的農業社會風味。他們的第二、第三代個個講得一口標準流利的台灣話,羅馬拼音的台語更是讀寫流利,這是其他台灣移民社區所沒有的現象。他們無條件提供菇舍(種植洋菇的房子)、技術、經驗,幫助新移民直到自力更生的故事,更是感人。許多人因這樣的愛心而認識主,以致慕義地區一百多戶台灣移民中,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是基督徒,這是全世界極少數基督徒比例如此高的華人社區。因此,他們所成立的慕義教會順理成章地成了南美洲規模最大的華人教會。六家莊傳奇的故事很值得在台灣移民史上留下記錄的。

憑信出發

一九六○年代,台灣彰化縣的溪州和原斗兩地住有許多基督徒,他們有著單純敬虔的信仰,並且過著儉樸勤奮的農村生活

有一年,原斗教會陳振昌長老前往淡江中學參加全台教會靈修會,聽聞巴西這個新興國家,地大物博、人口稀少、物產豐富、土地肥沃,非常歡迎農業移民,是個很有發展潛力的國家,自此種下了移民巴西的種子。不久,旅居巴西的楊毓奇博士又提供進一步的資料,他還建議,最好由教會會友有組織地集體移民,他很樂意協助相關的手續。

就這樣,教會內興起了一股移民巴西的熱潮,起初有十二戶加入移民行列,然而在辦手續的過程中,有些家庭遇到攔阻和親人的反對,最後順利成行的只剩六戶,就是溪州教會的王首寶、陳榮華,原斗教會的陳振昌、紀慶誠、莊永得、陳恩勤等六個家庭共計三十二人,其中大人十一人,小孩二十一人。

一九六三年七月廿日,六個家庭獲得巴西移民簽證,隨即訂購船票、接洽船期。由於那次前往南美洲的乘客除了六個家庭外,尚有虎尾教會的簡榮源長老一家七人(也就是知名太空科學家簡建堂博士一家人),以及前往巴西大使館任職的人員,一共五十餘人,因此,船公司特地商請荷蘭籍的客貨輪,從日本橫濱前來基隆港靠岸載客。

一九六三年八月廿日,六個家族如同亞伯拉罕,憑信心攜帶「所積蓄的財物,所得的人口」,「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去。當時國小五年級的我,對於他們離去的景況至今記憶猶新。他們所攜帶的財物,不是現代移民者裝有貴重物品和美鈔的皮箱,而是由大卡車載運的笨重生活用具、務農工具,例如鋤頭、畚箕、犁具、斗笠、破舊腳踏車、蒸籠、石磨等。這些器具於一九九○年,在慕義教會舉行「世界台灣人基督徒大會」時都還拿出來展示呢!有的家庭變賣家產買了船票之後,只剩極少的美金,我伯父在登岸巴西時,甚至只剩不到五十元的美金!然而他們仍然憑信心出發了。

------------------------------------

台獨聯盟南美本部
‥‥‥摘自《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
  原隸屬於全美台獨聯盟洛杉磯分部,成立於1969年,當時有九位幹部正式宣誓加入,是巴西最早的台灣人組織。
  隔年才有旅巴台灣人同鄉會的籌備會,起初國民黨代表在會中堅持將名稱改為「旅巴中華民國同鄉會」,引起同鄉極大的不滿。經過一、二年的努力,巴西台灣同鄉會終於保持純度,並成長、壯大。1974年世台會在維也納成立時,巴西亦為五個創始會員國之一。
   1976年在巴西成立台獨聯盟南美本部,由成功大學出身的土木工程師周叔夜擔任首任主席。
南美移民三教九流,不同於美、日以留學生為主流
   南美洲台灣人移民約有五、六萬台灣人,他們大多是舉家移民,可說是三教九流,分佈於各行各業,不同於美、日移民以留學生為主。
   自從地廣人稀的巴西開放移民之後,許多台灣人辭掉工作,賣了房子準備到巴西一圓移民夢,郤在1970年代中,突如其來傳出巴西政府與中華民國斷交的消息,約有上萬台灣人只好改道巴拉圭,取得簽証後再非法進入一河之隔的巴西。這些堪稱「政治下的犧牲品」的台灣非法移民,由於沒有居留權,不但被巴西警察欺負,也不被國民政府同情,更又遭自己同胞的壓榨與趁火打劫,他們被騙只要每人拿出二萬美金,即可取得身份証、居留權,最後仍淪為黑戶人口
   只有巴西台灣同鄉會站出來,與巴西人權會,巴西當地教會成立後援會,從事人權拯救工作。連旅居英國的普世教協黃彰輝牧師、旅德趙有源牧師及旅美的台獨聯盟主席張燦鍙,也先後在巴西電視台發表演說,希望巴西政府基於人道立場,儘速解決台灣非法移民問題。台獨聯盟南美本部的周叔夜等人,也曾拜訪巴西外交部長,經過二年後,才獲得圓滿解決。
   1982年台灣漁船誤闖入巴西二百海浬經濟海域捕魚,被控侵犯巴西領海主權,漁船和船員被扣留,魚貨、財物遭洗劫一空,巴西海事單位遍尋不著台灣的政府機構, 最後還是巴西同鄉會出面解決
   1988年,世界盃軟網賽在巴西舉行,台灣去的代表簽証始終無法獲准。眼看比賽在即,但台灣駐巴西地下外事單位——遠東貿易公司,幾度與巴西政府交涉卻毫無結果。最後由台獨聯盟南美本部主席周叔夜、蕭健次等人以個人私交向巴西外交部交涉,經由他簽具切結書,協議在比賽中不得用中華民國國旗及國號後,次日即取得簽証,代表隊正式名稱為:「台北台灣隊」。結果在這次的世界盃軟網賽中,台灣選手以精湛球技,奪得冠軍,也可說是台獨聯盟南美本部在外交戰上的一項可以告慰台灣島內同胞的成果。
   1988年,阿根廷河間州州長就職典禮,曾指名要求台獨聯盟南美本部主席周叔夜參加,邀請函中寫到:「我們未邀請中共代表及國民黨代表,只邀請台獨聯盟周叔夜。請務必賞光。」在那二天中,精通多國語言而充當各國大使現場翻譯的周叔夜,與墨西哥、日、韓大使們,建立了極佳友誼。後來他更在1992年智利召開的國際基督教民主黨大會中,向各國政要遊說,發動救援因遷台返鄉被捕入獄的台獨聯盟總本部主席張燦鍙的活動,其中包括巴拉圭上議院副院長賴依諾,這位曾流亡阿根廷,曾與張燦鍙、周叔夜結識於國際中心。1987年賴依諾在美國國會議員陪同下,闖關回巴拉圭。次年,他出馬競選總統時,周叔夜曾任他正式的助選員,差一點就成為獨盟支持的第一位巴拉圭總統。
「聯合、中央」兩報爆炸案與橋頭槍聲
   台獨聯盟也曾被扯上美麗島事件後的《聯合報》、《中央日報》兩報社的爆炸案,這件案子的主角黃世宗、李朝旺都是南美台灣移民社會中,具有台灣意識的江湖中人。黃世宗是在巴西跳船的船員,為人講義氣。當年曾因台獨案被國民黨關三次,坐黑牢二十七年的台獨政治受難者鍾謙順到巴西移民依親後,曾發表《煉獄二十七年》,控訴國民黨的惡行,不少在巴西的台籍青年閱讀後,受到相當大的衝擊與影響,遂有「以暴易暴」之行動,黃世宗的兩報爆炸案即為一例。


顏丹:中國人與日本人移民海外的天壤之別
根據胡潤2016年中國投資移民白皮書顯示,60%的中國富人計劃在未來3年內移民美國。(大紀元資料室)
更新: 2019-07-22 4:12 AM       標籤: 言論自由, 中國移民, 中國人權狀況
【大紀元2019年07月22日訊】中國大陸的主流媒體上向來不乏「標題黨」之類的文章。比如最近,圖文並茂的被刊登在某知名網站上的《380萬人,離開日本》一文,就屬於這一類。看到這個標題,很容易讓人以為,如今日本正在爆發大規模的移民潮。但把文章讀下去,卻不難發現,其中提到的日本人移民海外的故事,基本都已發生在半個多世紀之前了
比如「1908年,首批日本人從神戶出發,100多年來形成了至今180萬日裔巴西人」;「夏威夷日本人……江戶時代就從日本跨海而來」;「中國擁有全球第四大日僑群體,源於偽滿時期來東北拓荒的日本移民」;「菲律賓日裔始於12世紀的日本外貿商人,二戰期間菲律賓被日本占領,遺留了很多日本人」。單從時間上來看,日本人移民其實「由來已久」,而移民海外的原因也在於「日本曾經國力衰弱」。
就連該文章作者也不得不承認,「近年日本人出國意願低下」,且選擇的移居地也是「非主流國家」,「甚至很多是連名字都叫不上來的『奇奇怪怪的國家』」。也就是說,人家日本移民從「首批」算起,歷經了「100多年」,才能達到今天的「380萬」。更重要的是日本人移民的目的,早期或許是通商、求生存,而到了今天這個「高度發達」時期,就成了少數人追求新奇、別樣人生的一種活方式了。
儘管在上述文章的作者看來,「全球380萬,相比日本本土人口,這個比例與華人相差無幾」,但鑒於近20年來,未公開自己海外國籍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中日兩國在移民的人數和比例上是否具有可比性,還得兩說。實際上,僅從「護照含金量」這一項就足見,到底哪個國家的民眾想要移民海外的意願更強烈。
按照這位作者的說法,日本「免簽190多個國家,出國特別方便」;那麼日本人似乎就沒有移民的必要了。假如說,「日本在國外口碑好」、「出國後在國外很受尊重」,日本人也就更不是非當它國民眾不可了。此外,只要在網上搜索「日本 移民」之類的關鍵詞,結果基本都是日本如何吸納它國勞動者以及外國人如何移民日本之類的資訊,而日本人移民海外的消息卻很難看到。
說到移民,短短數十年就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移民潮、且移民多集中在高官、富商、中產等高淨值人群中的中國,早已被世界聚焦多年。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中國人移民不是新聞,中國富人移民才算是新聞。為了離開中國,有錢人都擠爆了人家發達國家的移民局、人數已多到能迅速突破人家的移民限額。
2016年,中共黨媒《人民日報》就已承認,中國目前正在經歷第三次大規模的「海外移民潮」。其中,「富裕階層和知識精英正成為新一輪移民的主力軍」。相比「2017年,中國約有1萬名富豪,也就是淨資產在100萬美元以上的人移居海外」以及「2017年,收入在1000萬至2億元人民幣之間的中國富人中,46.5%的人正在考慮移民,9%已移民或正在申請中」所呈現的數據,「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富豪流失最嚴重的國家」這一結論似乎更直觀、更令人揪心。
不僅如此,執掌紅朝、坐擁權力的中共權貴們,也迫不及待的把家人親屬、子孫後代送往海外求學、定居。有資料顯示,「204名中央委員當中,91%都有家人移民海外」;「中國部級以上的官員(包含已退位)的兒子輩,74.5%擁有美國綠卡或公民身分,孫子輩有美國公民身分的達到91%或以上」
令人感慨的是,這些社會最頂層的選擇不正是對中國前景、未來如何的最佳詮釋嗎?更何況,這些人選擇離開的原因還不是為了尋求刺激、新奇、體驗一下生活,而是為了追求作為人所應該擁有的生存環境、社會保障和福利、公正的司法以及包括自由在內的基本人權。
在被中共挾持的中國社會,迫切的想要過上正常生活的又何止是有權、有錢者?如今,放眼望去,整個中國社會是凡有條件的,都在「用腳投票」、想方設法走出國門。僅從「留學低齡化」就不難看出,中共在學校推行的洗腦教育以及不公的高考制度早已背離人心
日本人整天喊著要彈劾首相、將某位政要趕下台,就是因為自己的主人翁、納稅人以及選民意識極強。這樣的人只會趕走外來的惡匪、強盜,卻無論如何都不會離開自己的家園。而在中國,共匪當道,不願被奴役以及被各類物質與精神上的污染所毒害的中國人,自然會迫不及待的想要遠走他鄉。
通過人的本能選擇,就可反觀人所置身的社會環境。中日兩國移民在本質上究竟有何差別,還是以一篇描寫東歐國家的諷刺笑話來作為參考。
某匈牙利人到布達佩斯警察局申請移民到西歐。警員問他:「你在這裡不快樂嗎?」那人說:「沒有怨言。」
「你在這裡的工作不好嗎?」「沒有怨言。」
「你不滿意目前的生活環境嗎?」「也沒有怨言。」
「那麼,你為什麼要去西歐?」「因為在那裡,我可以有怨言。」
若有一天,中國人能在自己的國家暢所欲言,或許這個國家才能成為他們心中真正的家園。


------------------------------------

報告:移民未搶美國人飯碗 也未影響其收入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22日, 2016

根據美國科學、工程及醫藥學會(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21日公布的報告,美國人並未因移民而減少了工作機會。圖為宣誓入籍的移民。
攝像者: David McNew/Getty Images
【大紀元2016年09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吳英編譯報導)根據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移民並未搶奪美國人的工作或降低他們的收入。

綜合外媒報導,根據美國科學、工程及醫藥學會(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21日公布的報告,美國人並未因移民而減少了工作機會。

過去20年,美國移民人數增長七成,來到4,300萬人,為總人口的13%,每4名美國人中有1人是移民或其後代。自2001年以來,每年大約100萬移民合法進入美國。

報告認為移民是「不可或缺的經濟增長動力」,而且「如果沒有高技能移民的貢獻,美國的長期經濟增長將變得黯淡」,因為移民不僅帶來創新理念,還為可能萎縮的行業帶來勞動力,有助於確保持續增長。

這份長達550頁的報告是由14名經濟學家、人口學家和其他領域的學者共同撰寫,包括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瑪塔.蒂達(Marta Tienda)、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喬治.博爾哈斯(George J. Borjas)、康奈爾大學經濟學教授弗朗辛.布勞(Francine D. Blau)等。報告的重要結論如下。

長期來說,移民對美國本土出生勞工的整體薪資及就業機會僅有些微到無的負面影響(little to no negative effects)。

•有些早期移民目前仍在低工資的勞動市場掙扎,與新移民爭取工作機會,收入不高。

•沒有完成高中學業的青少年或因移民而減少工時,導致收入不高。布勞教授表示,經濟學家發現高中輟學的年輕人不容易找到工作,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很多,但「沒有任何跡象顯示移民是主要因素」。

•高技能移民,特別是擁有科技方面專才的移民,最近幾年大量來到美國,對同樣是高技能的美國人帶來「顯著正面影響」,也造福工薪階層的美國人,因為他們有助創新和創造就業機會。

對於移民是否增加政府預算的負擔,布勞教授表示,答案有點複雜。

剛到美國的第一代移民,通常對美國的稅收貢獻低於政府照顧他們的服務成本,特別是對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造成的財務負擔,主要是提供移民家庭孩子教育服務的成本

對於各級政府來說,第一代移民每年造成的支出成本約570億美元,然而第二代移民由於有完善的教育程度和納稅能力,是政府稅收的強大支柱,每年的貢獻約300億美元,到了第三代,對美國的稅收貢獻更提高到2,230億美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