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的第2項醫療神蹟。雖然梵蒂岡未宣布會於何時為她進行封聖/德蕾莎修女曾在 1985年受邀到訪台灣,在台北汐止增設「瑪利亞恩賜之家」並會見了蔣經國總統。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JJEoMS

-----------------------------------------

核戰太殘酷!教宗跨年貼出長崎原爆受難童照片示警 
 分享核戰太殘酷!教宗跨年貼出長崎原爆受難童照片示警到Facebook 分享核戰太殘酷!教宗跨年貼出長崎原爆受難童照片示警到Line 分享核戰太殘酷!教宗跨年貼出長崎原爆受難童照片示警到Google+
教宗分享長崎原爆受害者照片,日本小男孩正揹著他死去的弟弟,在火葬場等候。(圖取自cruxnow.com)
2018-01-01 18:44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過去一年,國際擔憂朝鮮半島緊張局勢升級恐爆發核戰,教宗方濟各週日跨年晚禱分享了日本長崎原爆受害者的照片,以這「戰爭的惡果」警示世人核武的殘酷
綜合外媒報導,這張1945年長崎原爆受害者照片出現在教宗方濟各下令印刷並派發的卡片上,圖中日本小男孩正揹著他死去的弟弟,在火葬場等候。這位天主教領袖除了在卡片背面簽名,還要求寫上「戰爭的惡果」。
卡片上還有一段文字解釋了照片內容和起源,包括從他被咬破滲血的嘴唇可見男孩的悲痛。這張照片是美國海軍攝影師奧唐納(Joe O'Donnell)在二戰結束後捕捉到的畫面,他花了4年時間紀錄長崎和廣島的戰後復原。
梵諦岡資深分析師艾倫(John Allen)表示,儘管教宗在新年除夕發布這張照片,對他的地位並沒有太多實際幫助,但這是教宗第一次要求傳播一個具體的形象,可見他認為該訊息對當下有多重要。教宗曾譴責核武,並強調衝突對兒童造成巨大影響。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今(1)日元旦演說不忘提到核武發展,並嗆聲整個美國都在北韓的核武射程內,強調「核按鈕一直在我桌上」。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則回說,「我們等著看」。
教宗方濟各週日跨年晚禱分享了日本長崎原爆受害者的照片,以這「戰爭的惡果」警示世人核武的殘酷。(路透)
教宗除了在卡片背面簽名,還要求寫上「戰爭的惡果」。(圖取自cruxnow.com)


鼓勵和平抗爭 挪威議員提名香港人角逐2020諾貝爾和平獎https://is.gd/aT0Ayd
分享鼓勵和平抗爭 挪威議員提名香港人角逐2020諾貝爾和平獎到Facebook分享鼓勵和平抗爭 挪威議員提名香港人角逐2020諾貝爾和平獎https://is.gd/aT0Ayd
挪威國會自由黨議員梅爾比(Guri Melby)昨日宣布已提名全體香港人角逐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圖擷取自臉書_Guri Melby)
https://is.gd/aT0Ayd
2019-10-16 18:0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早在6月中,便有外國媒體記者稱讚香港人和平示威的表現,表示「應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挪威國會自由黨議員梅爾比(Guri Melby)昨日宣布已提名全體香港人角逐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希望可以藉此鼓勵港人繼續以「非暴力方式」進行抗爭。
據挪威媒體《Aftenposten》報導,梅爾比認為香港抗爭的行動討論以及決定都在網路上進行,整場運動並沒有領袖,因此提名全體香港人。梅爾比表示,上星期她到訪香港,認為香港人很友善地向她強調,這是一場屬於人民的運動。
梅爾比昨晚在臉書發文表示,她之所以提名香港人角逐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是「因為他們正在爭取自己的基本權利,例如言論自由、民主以及法治」
https://is.gd/aT0Ayd
梅爾比指出,香港人所做所為遠超過為了香港本身,而是影響著世界上其他地區。她強調,「我的主要目標是鼓勵運動,並鼓勵港人繼續以非暴力方式抗爭」。https://is.gd/aT0Ayd

 


長崎原爆生還者爭取官方承認 確定敗訴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十二月 18日, 2017
A-A+
2017-12-18 23:06中央社 東京18日綜合外電報導
日本長崎原子彈爆炸的一群生還者因未獲官方認定為受害者,向日本法院提出告訴,今天遭最高法院判定敗訴。這群人在爆炸時接近原爆點,但不在日本政府劃定的災區內。
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和最高法院發言人的說法,提起訴訟的387人在1945年8月長崎(Nagasaki)遭到原子彈攻擊時,身處距離原爆點(ground zero)12公里的範圍內,但不在日本政府承認的受災區內。日本最高法院審判長今天駁回他們的上訴。
法新社報導,日本政府正式承認的原爆受災區,是長12公里寬7公里的橢圓形區域。
長崎縣政府官員表示,這些位在距原爆點12公里之內卻在認定災區之外的人士,只有因原爆引發的精神疾病和相關併發症能夠獲得免費治療。
帶頭提出訴訟的81歲生還者岩永千代子(Chiyoko Iwanaga)表示:「我感到失望。我不知道如何向那些快付不出醫藥費和住院的人解釋。」
長崎縣官員指出,這類生還者共有6278位,他們必須居住在長崎才能獲得免費醫療。「另一方面,官方承認的生還者無論住在哪裡,幾乎所有疾病都能獲得免費治療。」


 2017-12-11_0751402017-12-11_075148  

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的領獎者:一位廣島原爆的倖存者
BBC中文網 2017-12-11 07:00 1300 人氣
2017-12-05 10:45
中央社
2017-12-06 12:03
廣島核爆倖存者瑟羅節子代表ICAN領取諾貝爾和平獎(BBC中文網)
廣島核爆倖存者瑟羅節子代表ICAN領取諾貝爾和平獎(BBC中文網)
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的領獎者在頒獎典禮前敦促美國和北韓,在言詞上保持克制,共同協商,以避免核戰。
瑟羅節子(Setsuko Thurlow)是1945年廣島原子彈轟炸的倖存者之一,12月10日,她將與「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CAN)的行政總監菲恩(Beatrice Fihn)一起,在挪威奧斯陸領取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
瑟羅節子在一場記者會上表示,「沒有任何一個人應該承受我們曾經經歷過的苦難」。廣島轟炸時她僅僅13歲,現在85歲的她是一名ICAN活動家。
現居加拿大的她說,「我深切呼籲北韓和美國領導人永遠不要使用核武器……要協商,外交手段是唯一的解決途徑。」
菲恩也呼籲兩國領導人「擱置危險的言辭,停止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脅,採取外交途徑解決問題」。

EPA 一架在廣島核爆中倖存的「核爆鋼琴」將於11日在奧斯陸的諾貝爾和平獎音樂會上進行演奏。
諾貝爾委員會此前宣佈,將2017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國際非政府組織「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以表彰該組織在普及核武給人類造成的巨大災難和爭取實現以條約為基礎廢止核武器方面做出的努力。
2017年和平獎頒獎典禮將在挪威奧斯陸舉行,數名廣島、長崎原爆的倖存者將親臨現場。而美國、法國和英國三國的大使卻不會「捧場」。
與以往不同,今年這三個西方有核國家將派二級外交官出席,外界認為這顯示了三國對以ICAN協議為基礎禁止核武器活動的懷疑。
瑟羅節子對此「並不十分意外」。她說,「他們試著用許多不同方式破壞、抹黑我們的努力」,「我對此表示遺憾……但這可能也顯示,他們對我們取得的成績表示惱火」。
,
EPA 位於澳大利亞墨爾本ICAN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該機構創始人等前往奧斯陸前在墨爾本召開記者會。
ICAN是什麼?
由100多個國家的數百個非政府組織(NGO)支持的聯合組織。
成立於2007年,受到全球範圍內禁用地雷運動的啟發。
支持者包括演員邁克爾·辛(Michael Sheen),活動家艾未未以及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
該組織的游說使得聯合國在今年早些時候通過「禁止核武器條約」,目前已有53個國家簽署。


 

【禁核武】ICAN獲諾貝爾和平獎 推動《禁止核武條約》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在北韓核武危機不斷升高、伊朗核協議瀕臨破局之際,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昨宣布,將今年和平獎頒給國際非政府組織「國際廢除核武運動」,委員會主席安德森表揚其「讓世人更關住使用核武帶來的災難性人道後果,以及其達到以條約為基礎,禁止這類武器的開創性努力。」該組織隨後發表聲明:「如果各國要宣布反對核武,現在正是時候!」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的「國際廢除核武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ICAN),執行長費恩(Beatrice Fihn)昨說,和平獎公布前,數人致電告知ICAN獲獎:「當時以為有人惡作劇,直到我們看到現場轉播。」挪威諾貝爾委員主席安德森昨說:「我們正處於動用核武危險比過去長久以來都要高的世界,有的國家正將核武現代化,更多國家嘗試取得核武,例如北韓。」她讚揚ICAN促成122個聯合國會員國在7月通過《禁止核武條約》,但也提到此條約未獲任何擁核國支持,呼籲國際協力消滅目前全球約1.5萬個核彈頭。ICAN在聲明表示此獎是禁核武道路上的一盞明燈,獲獎為巨大榮耀,將獎項獻給共同參與運動者,也向日本長崎、廣島原爆的受難者、倖存者致敬。執行長費恩昨說,獎項對所有擁核國傳達訊息:「依賴核武保障安全是不被接受的,不能以安全之名,威脅無差別屠殺平民。」她也特別點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有「不聽專家建言」紀錄:「他的當選讓很多人不安,因為他個人就能授權動用核武。」「我們不要活在『川普會發動核戰,消滅全人類』的恐懼中。」(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direct (69)  direct (70)  

不鳥諾貝爾和平獎 美國:不支持廢核武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昨宣布,將今年和平獎頒給國際非政府組織「國際廢除核武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ICAN),以表彰組織致力讓世人更關注使用核武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及禁止這類武器的努力。ICAN在獲獎後,也發表聲明:「如果各國要宣布反對核武,現在正是時候!」對此,美國稍早發表聲明,強調對核武的立場沒有改變,認為核兵器應用來保障安全。美國廣播公司(ABC)報導,美國強調,不會簽署任何支持廢除核武的協議,因為這樣的主張,不會令世界更加和平,但美國承諾與其他國家合作,一同保障國際社會安全。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安德森(Berit Reiss-Andersen) 昨在宣讀得獎決定時提醒:「我們正處於動用核武危險比過去長久以來都要高的世界,有的國家正將核武現代化,更多國家嘗試取得核武,例如北韓。」她還表示, 國際社會已就禁止使用地雷、集束炸彈、生化武器,通過具有約束力的國際協議,但對於破壞力更強的核武,卻仍然沒有類似的限制。而ICAN的努力,有助填補這方面的空白。(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2017-10-07_111512  

北韓若核攻日韓「將死210萬人」 廢核武組織盼「消除1.5萬個核武」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國際廢除核武運動」(ICAN)曾於9月抗議美國總統川普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之間的核武口水戰。(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諾貝爾和平獎由「國際廢除核武組織」獲獎,但是就在不久前,美國對北韓的監測與分析網站38 North的報告卻指出,如果美國和北韓開戰,就必須承擔東京、首爾遭受核武攻擊的風險,估計會造成210萬人死亡,770萬人受傷。
日本《產經新聞》報導則指出,專家分析北韓擁有15~25千噸TNT當量威力的核彈頭,且有20~25枚的洲際彈道飛彈可以搭載,如果美軍摧毀北韓核武設施,所引發的報復性攻擊,將導致東京94萬人與首爾116萬人死亡,如果北韓發射的是引發6級地震的250千噸TNT當量的氫彈,東京與首爾死亡人數恐增至380萬人、受傷人數將來到1360萬人。
由於世界越來越多國家「擁核自重」,核武問題逐漸成為全球隱憂,2007年發跡於澳洲墨爾本的「國際廢除核武組織」(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 ICAN)便倡議全球核武國家展開談判,廢除全球15000個核子武器,目前在101個國家有468個分支組織,十年來致力讓原子彈走入歷史,也是今年全球122國簽署的禁止核子擴散條約(NPT)的重要倡導者。該協議提出,禁止在任何情況下,發展、測試、製造、持有或存放核子武器。
諾貝爾評審委員會也強調,現在的世界比以往受到更大的核子武器威脅,某些國家還不斷精進自己的核武,就像是北韓,也會帶動更多國家跟進,但核武對人類和所有的生命都造成極大的威脅,如果未來想要達成無核武世界的夢想,必須要大家共同參與努力,希望能透過協商,逐漸消除世界15000個核子武器。


猶太人解密:為什麼這麼少的人口,卻有這麼多的諾貝爾獎得主?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本內容由民報提供(全文請連結民報)
......許多人對於猶太人有某些印象,如:很多人都是成功的商人、銀行家、醫師、學者、心理學家、媒體工作者等。這些印象其實是事實,若從諾貝爾得獎者的統計來看,獲獎者為猶太人者,在經濟學占41%,生理學或醫學占28%,物理學占26%,化學占19%,文學占13%,和平獎占9%。其他在歷史上的名人,如:精神分析學之父佛洛伊德、作曲指揮家馬勒、哲學家史賓諾沙、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社會經濟哲學家馬克思、印象派畫家卡米耶‧畢沙羅、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演員丹尼爾‧戴-路易斯、臉書創始人馬克‧祖克柏、歌手巴布‧狄倫等等,全都是猶太人或有部分猶太人血統。於是,也就常有人問,為什麼僅占全球0.2%的人口數,猶太人卻如此出色成功?當然,討論很多,雖沒有絕對的答案,但大多認為與教育有關。這是一個關於猶太民族的重大秘密。
2012年,經濟學者Maristella Botticini 和Zvi Eckstein出版了一本書《被選擇的少數:西元70年到1492年之間,教育如何改變猶太人的歷史》(The Chosen Few: How Education Shaped Jewish History, 70-1492),他們的研究論述,讓人再次體會到歷史的偶然因素可以對人類的生活有不可預知的深重影響,並且,教育對於一個國家民族永遠有不需多言的重要性。
西元70年,猶太人的「第二神殿」被羅馬帝國毀壞後,原本由祭司階級及少數的拉比和學者教導《妥拉》的情況,變成由地方社區的學者、拉比來承接這份責任和工作,個人也必須開始學習自己研讀《妥拉》。所以,猶太人開始將年約六、七歲的孩子送到學校或猶太教會堂學習讀寫和研讀《妥拉》。這對於一個充滿文盲的年代,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轉變,因為,當時並沒有哪個宗教會對信仰追隨者有如同會員資格要求的規範,也沒有國家對公民有強制教育的法律規定。
然而,受教育要花錢。當時,送孩子去學校學習《妥拉》,並非只是花錢這麼簡單,因為孩子去上學,表示家裡就少了一位可以工作的人,所以既是少賺錢又多花錢,是雙重的嚴重經濟損失。於是許多信仰猶太教的農人因為不願送孩子上學,轉而信仰其他宗教(後代常常改信基督教)。猶太人的人數從西元70年的約五百萬人,到二世紀時,人口就少了一半,到西元650年時,更只剩下約一百二十萬人。
教育脫貧:宗教讓猶太人有讀寫能力,進而改變命運
在西元750年到900年間,伊斯蘭的阿拔斯王朝(Abbasid empire)的經濟與文明的發展達到高峰,城市擴增,商業繁榮,出現許多需要有讀寫能力的工作。因為宗教信仰之故,猶太人有讀寫能力,他們可以放棄務農,到大城市從事工藝和商業的工作。於是,原本在羅馬統治時期,有一半的猶太人住在以色列,一半散居在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埃及、南歐。但是,在伊斯蘭的阿拔斯王朝時期,一百二十萬的猶太人中,約有75%的人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並從事技術工作。
猶太人從一世紀以農業為主的生活型態,到了七、八世紀轉變成以技術工作為主的生活型態,不過,他們仍然可以擁有土地,只是他們不再從事農業生產,這破除了一種認為猶太人是因為被限制不能擁有土地才從事其他工作的說法。
因為具有識字能力,所以能夠從農業轉做工藝,慢慢地,還擴展到商業交易、放款借貸等需要訂立契約的工作。於是,過往投資孩子上學學習《妥拉》,有了顯著的報酬,而且因為這些工作讓他們的收入大為提高,經濟不再是問題,讓他們可以繼續保持信仰猶太教。至於那些選擇繼續當農夫者,漸漸無法負擔教育花費,與一些信仰虔誠度不高者,最後就改信不需要有太多要求的基督教或伊斯蘭教。同時,猶太人也自我選擇,不能或不想學習閱讀的猶太人被其他人所排拒,不與其交往和結婚,這也是讓那些猶太人改信其他宗教的原


諾貝爾文學獎眾所矚目 歷史背景知多少https://is.gd/vz6x1Q
瑞典學院今天將頒發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同時補頒去年的文學獎,各國媒體已在現場等候。(法新社)
https://is.gd/vz6x1Q
2019-10-10 19:08
〔中央社〕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今天將頒發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同時補頒去年的文學獎。瑞典學院去年因為捲入性騷醜聞而停頒這個備受矚目的獎項。
●眾所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 兼具盛名與聲望
法新社報導,瑞典學院自1901年以來,每年都會頒發最負盛名的諾貝爾文學獎。至於和平獎等其他諾貝爾獎則由其他機構頒發。
這項傳統可追溯到瑞典科學家暨慈善家諾貝爾(Alfred Nobel)1895年的遺囑,諾貝爾在遺囑中責成瑞典學院每年頒發諾貝爾文學獎。
1901年以來,瑞典學院18名院士要選出4至5人組成評委會,評委任期3年。
●各界推薦 每年約有350名候選人
瑞典學院每年都會收到大約350位推薦人選,這些人是由諾貝爾文學獎前得主、其他國家同等學術單位成員、文學教授及國家級作家協會的負責人所推薦。
每個人都會誇飾自薦候選人的才華,有些人甚至向瑞典學院成員送禮,但他們通常不同意這種行為。
要獲得提名資格,被提名人必須在世,並按照諾貝爾制定的嚴格規範,必須在過去一年發表一部作品。
●文學獎的授予及拒領歷史
諾貝爾文學獎共頒發110次、114人獲獎,其中4次是把文學獎同時授予兩位獲獎者。
歷史上只有兩人拒領諾貝爾文學獎,分別是1958年蘇聯強迫巴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拒領文學獎,法國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在1964年也拒領。
1786年創立的瑞典學院曾有7個年度得主從缺,分別是1914年、1918年、1935年、1940年至1943年,8個年度延後補頒,分別為1915年、1919年、1925年、1926年、1927年、1936年、1949年及2018年。
●法國包辦最多諾貝爾文學獎 美英次之
諾貝爾文學獎1901年首次頒給法國作家普魯多姆(Sully Prudhomme),目前共有15名文人獲獎的法國,是包辦最多文學獎的國家。
排名第2的是各有12名獲獎者的美國和英國,包含2017年文學獎得主、「長日將盡」(Remains of the Day)和「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的作者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
●陷入醜聞爭議的文學獎
打著「文學獨立」旗幟的瑞典學院曾拒絕譴責伊朗當局,因伊朗在1989年下令追殺撰寫書籍「魔鬼詩篇」(The Satanic Verses)的英國作家魯西迪(Salman Rushdie)。
對於作為文學中立的守門人,亦或支持同行作家的身分,學院成員立場分歧。直到2016年,學院才終於譴責伊朗對魯西迪的追殺舉措。
瑞典學院2017年11月捲入醜聞,當時他們不願公開與法國人阿爾諾(Jean-Claude Arnault)的緊密關係一事。阿爾諾是因醜聞辭職的瑞典學院院士佛羅絲登松(Katarina Frostenson)的丈夫,他被控強暴而後遭定罪。
瑞典學院的18位院士中,被爆出有陰謀論、利益衝突、騷擾和沉默文化等裂痕問題,導致學院陷入崩潰,迫使將去年的文學獎延後至今年頒發,創下70年來首例https://is.gd/vz6x1Q


被視為「女性數學家時代濫觴」,40歲伊朗女科學家不敵癌症辭世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https://goo.gl/mAeDkQ

2017-07-16_2250152017-07-16_225027  

 2017-07-16_102734  

首位獲數學界諾貝爾獎女性 伊朗天才女數學家癌逝
分享首位獲數學界諾貝爾獎女性 伊朗天才女數學家癌逝到Facebook 分享首位獲數學界諾貝爾獎女性 伊朗天才女數學家癌逝到Line 分享首位獲數學界諾貝爾獎女性 伊朗天才女數學家癌逝到Google+

唯一一位獲得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的女性,伊朗天才數學家米爾札哈尼因乳癌辭世,年僅40歲。(歐新社)
2017-07-16 10:04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世界上第一位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位獲得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的女性,伊朗天才數學家米爾札哈尼(Maryam Mirzakhani)15日因乳癌辭世,年僅40歲。

伊朗議長在社交媒體上哀悼時,使用米爾札哈尼以前包覆頭巾的照片,而非她的全貌,引發批評。(圖擷自instagram)
伊朗議長在社交媒體上哀悼時,使用米爾札哈尼以前包覆頭巾的照片,而非她的全貌,引發批評。(圖擷自instagram)
綜合外媒報導,米爾札哈尼出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在2004年取得哈佛博士學位,並於2008年成為史丹福大學教授,由於她在幾何學及動力系統(dynamical system)領域的精密且高度原創性貢獻,在2014年獲得菲爾茲獎的肯定,成為至今唯一一位獲得該殊榮的女性。

米爾札哈尼的早逝令各界不捨,史丹福大學校長拉文(Marc Tessier-Lavigne)讚揚米爾札哈尼不但是傑出的理論家,並啟發成了千上萬的女性追求數學和科學。

據伊朗國營媒體表示,伊朗總統羅哈尼(Hassan Rouhani)對米爾札哈尼的離世感到「極大哀痛」,伊朗外交部長也稱她的死亡是所有伊朗人的損失;不過有批評指出,伊朗官方媒體和政界人士在社交媒體上哀悼時,使用米爾札哈尼以前包覆頭巾的照片,而非她的全貌。

費爾茲獎的地位相當於數學界中的諾貝爾獎,由加拿大數學家約翰費爾茲(John Fields)在1936年成立,每4年頒獎一次,得獎者可獲得獎章和1萬5000加拿大元(約新台幣41萬元)獎金。


 

諾貝爾和平獎揭曉 哥倫比亞總統摘桂冠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作者Yahoo!奇摩
部落格文章
作者Yahoo!奇摩 |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 2016年10月7日 下午5:06
分享推薦
201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今天揭曉,得獎者為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
桑托斯在任內推動和談,以結束哥倫比亞超過50年的內戰,並與哥倫比亞革命軍(FARC)領袖隆多尼歐(Rodrigo Londono)簽署和平協議。
諾貝爾醫學獎3日揭曉,物理學獎4日出爐,化學獎5日公布,今天宣布和平獎得主後,10日將公布經濟學獎贏家,文學獎則將於13日宣布。
201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為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得獎原因是2011年突尼西亞革命後,「對建立突尼西亞多元民主做出決定性貢獻」。
諾貝爾獎各獎項得主可獨得或分享8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2939萬元)獎金。

------------------------------------------

諾貝爾和平獎即將揭曉 趣味數字報你知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10-07 01:04
〔中央社〕201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今天揭曉,最快台北時間下午5時宣布。
201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由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獲獎,得獎原因是,在2011年茉莉花革命後,對建立突尼西亞多元民主做出決定性貢獻。
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得主3日、4日和5日陸續公布後,7日公布和平獎贏家,經濟學獎得主將於10日揭曉,文學獎的宣布時間將比往年晚一些,延至10月13日才公布。
以下為諾貝爾和平獎你可能也想知道的一些數字:
1.根據諾貝爾獎官網,從1901年至2015年,諾貝爾和平獎已頒發96次。
2.其中,有2次為3人獲獎。
3.共有16位女性獲獎。
4.巴基斯坦的馬拉拉.尤沙夫賽(Malala Yousafzai)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她因爭取孩童權利,17歲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
5.最年長和平獎得主是波蘭的羅布拉特(Joseph Rotblat),以高齡87歲於1995年獲獎。
6.有3人贏得諾貝爾和平獎時身陷囹圄:1935年的德國和平主義記者奧西艾茲基(Carl von Ossietzky)、1991年的緬甸反對派領袖翁山蘇姬、2010年的中國大陸異議人士劉曉波。翁山蘇姬2012年6月16日得以前往奧斯陸發表獲獎演說,距離獲獎已超過21年。
7.一人拒領和平獎,他是越南共產黨領導人之一黎德壽(Le Duc Tho)。他於1973年與時任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雙雙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他認為越南尚在戰亂中,並對諾貝爾獎的偽善而不屑領取,因此拒絕接受獎項。
7.諾貝爾和平獎平均獲獎年齡是62歲。

 

-------------------------------

偶像及偶像崇拜(二):談你不知道的德蕾莎修女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https://goo.gl/3KzjAL

-----------------------------------

希拉蕊:「我為她提鞋都不配!」唯獨中國拒絕她......

最近看一本《特蕾莎修女傳》,可能很多人覺得修女的故事有什麼好看的,那你就錯了,她一輩子不為金錢所動,一輩子都在為窮人服務。

她多次訪華並謙卑地請求在中國開辦慈善機構,照顧中國的窮人。

中國官員拒絕並告訴她:中國沒有窮人。她把一生奉獻給世界窮人,無數國家都歡迎她。她臨終說:我遺憾沒有將福音傳給中國窮人,我只能無數次流淚為中國窮人禱告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曾說,我幫德蕾莎修女提鞋都不配。

德蕾莎修女生於1910年8月26日,12歲時,她立志當修女。19歲時她進入修道院,被命名為德蕾莎修女。後來她被派往印度。

德蕾莎修女18歲就來到印度,之後就再沒有離開那裡。1952年夏,為窮人找到愛與尊嚴,她在印度加爾各答建立「垂死者之家」。

一個18歲的姑娘,自己都居無定所,而她每天做的事,就是推著小車在垃圾堆裡、水溝裡、教堂門口、公共建築的台階上,去揀回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遺棄的嬰孩、垂死的老人,然後到處去找吃的餵他們,找藥給他們治病,求醫生來幫助他們……


許多人親眼看見德蕾莎修女從水溝裡抱起被蛆吃掉一條腿的乞丐,看見她把額頭貼在瀕死的病人的臉上,看見她從一條狗的嘴裡搶下還在哭叫的嬰兒,看見她把愛滋病患者緊緊地摟在懷裡,告訴他:耶穌愛你,他在天上等你……

1979年,德蕾莎修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身穿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紗麗走上了領獎台。不論是和總統會面還是服侍窮人,她都穿著這件衣服,她沒有別的衣服。台下坐著珠光寶氣、身份顯赫的貴人,她視而不見,她的眼中只有窮人。台下立刻鴉雀無聲。

「這個榮譽,我個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來領獎的,因為我相信,你們願意借著頒獎給我,而承認窮人也有尊嚴。」德蕾莎修女這樣說。以窮人的名義領獎,是因為她一生都以窮人的名義活著。

當她知道諾貝爾獎頒獎大會的宴席要花7000美金時,她懇求大會主席取消宴席,她說:「你們用這些錢只宴請135人,而這筆錢夠15000人吃一天。」宴會被取消了,修女拿到這筆錢,同時還拿到了40萬瑞幣的捐款。

那個被所有人仰慕的諾貝爾獎牌也被她賣掉了,所得售款連同獎金全部獻給了窮人。對她來說,那些獎牌如果不變成錢為窮人服務就一錢不值。

從1928年德蕾莎修女只身到印度到1980年,她的同工超過了13.9萬,分布於全世界。她的同工沒有任何待遇,連證件都沒有,他們不需要這些東西,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犧牲和奉獻。

她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但是,她一生卻堅守貧困,她住的地方只有兩樣電器:電燈和電話。她的全部財產是一尊耶穌像、3套衣服、一雙涼鞋。她努力要使自己成為窮人,為了服務最窮的人,她的修士、修女們都要把自己變成窮人,只有如此,被他們服務的窮人才會感到尊嚴。在她看來,給予愛和尊嚴比給予食物和衣服更為重要。

她在全世界的127個國家有600多個分支機構,她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在全世界發展慈善機構,僅在1960年一年內,她就在印度建起了26所收容中心和兒童之家。

但是她的總部只有兩個修女和一台老式打字機。她的辦公室裡只有一個桌子,一把椅子,她接待全世界的來訪者總是在她的工作崗位上:平民窟、棄嬰院、臨終醫院、麻風病院、收容院、愛滋病收容所……在她那裡服務的有銀行家、大企業家、政治家、大學生、演員、模特、富家小姐、美國加州州長……

台灣大學校長李家同也千里迢迢去那裡,做了他一輩子沒有做過的事情:洗碗、給病人穿衣服、喂水喂飯、洗衣服、送藥、搬運屍體……之後,他寫道:「現在我才知道,我一直在躲避著人類的真正窮困和不幸,其實我從來沒有真正愛過。

後來南斯拉夫爆發科索沃內戰,德蕾莎去問負責戰爭的指揮官,說戰區裡的婦女兒童都逃不出來,指揮官跟她這樣講:「修女啊,我想停火,對方不停啊,沒有辦法。」德蕾莎說:「那麼,只好我去了!」德蕾莎走進戰區,雙方一聽說德蕾莎修女在戰區,雙方立刻停火,當她把戰區裡的婦女兒童帶出後,兩邊又打起來了。

這個消息後來傳到了聯合國。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聽到這則消息讚嘆道:這件事連我也做不到。之前,聯合國曾調停了好幾次,南斯拉夫的內戰始終沒有停火,德蕾莎走進去之後雙方卻能立刻自動停火,可見德蕾莎的人格魅力。

德蕾莎在印度逝世後,她的祖國塞爾維亞希望她能回國歸葬,印度總理特意為此打電話給塞爾維亞主管人,讓她安葬在印度,後來塞爾維亞同意把她安葬在印度。

她的去世,被印度人視作「失去了母親」。印度總理說:她是少有的慈悲天使,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她抹去了千千萬萬人苦難的眼淚,她給印度帶來了巨大的榮譽。

印度為德蕾莎舉行了國葬。出殯那天,她身上覆蓋的是印度國旗,就在她的遺體被12個印度人抬起來時,在場的印度人全部下跪,包括當時的印度總理。遺體抬過大街時,大街兩旁大樓上的印度人全下樓來,跪在地上,向這位愛的天使表達最高的敬意

 

特蕾莎修女的人生信條:

人們經常是不講道理的、沒有邏輯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
不管怎樣,你要原諒他們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可能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

當你功成名就,你會有一些虛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實的敵人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誠實的和率直的,人們可能還是會欺騙你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誠實和率直

你多年來營造的東西,有人在一夜之間把它摧毀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去營造

如果你找到了平靜和幸福,他們可能會嫉妒你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快樂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們往往明天就會忘記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東西給了這個世界,也許這些東西永遠都不夠
不管怎樣,把你最好的東西給這個世界

你看,說到底,它是你和上天之間的事
而決不是你和他人之間的事

她的人格、精神力量、以及純粹的心靈,早就超越了任何文化屬性和人性的存在,她是全世界所有愛與美的化身!她將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至誠祈禱,願我們有一天能象她一樣的慈悲與慷慨!願我們終有一天能象她一樣,為他人貢獻我們全部生命的價值,找到生命的意義……

在此誠邀你,我的朋友,請將這個偉大的靈魂介紹給你身邊善良正直的人,相信特蕾莎修女的故事將帶給他巨大的精神力量,生命從此不同。

德蕾莎修女今「封聖」 2神蹟獲認證

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取自網路)

2016-09-04  06:5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教宗方濟各今天將為有「貧民聖人」之稱的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封聖,依傳統「封聖」需要確認2項神蹟,而德蕾莎不僅具備,且與重病患者神奇痊癒有關。

綜合外電報導,罹患胃癌的印度女子,在德蕾莎修女離世1週年時,醫院住院治療期間,在腹部纏上一個德蘭修女紀念章,其後體內腫瘤消失,這項神蹟2002年獲確認。

第2項神蹟則於去年底獲確認,患有致命腦瘤的巴西男子,在家人向德蘭修女祈求代禱後,2008年奇蹟痊癒令醫生無法解釋。

本報報導,德蕾莎修女於1946年她走入印度加爾各答貧民窟開始為「最窮的窮人」服務,1979年獲諾貝爾和平獎,1997年逝世,今天是她逝世19週年紀念日,被「封聖」,德蕾莎留有「加爾各答的天使」、「貧民聖人」、「20世紀基督教精神化身」等美譽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97年接見德蕾莎修女(左)。(美聯社)

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取自網路)

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取自網路)

-------------------

副總統曾捐款給德蕾莎修女 但支票卻不見了...

副總統陳建仁回憶過去曾捐款給德蕾莎修女,德蕾莎修女也回信,但信中卻說裝著支票的信封被割開,裏頭的支票不見了。(圖截自陳建仁臉書)

2016-09-04  08:1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教宗方濟各今天將為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封聖,天主教徒的副總統陳建仁今天也以特使身分,率團出席封聖典禮。有媒體報導指出,陳建仁回憶過去曾捐款給德蕾莎修女,德蕾莎修女也回信,但信中卻說裝著支票的信封被割開,裡頭的支票不見了。

據《中央社》報導,陳建仁今年7月以「上主手中的一隻小鉛筆」為題撰文回憶,他在美國攻讀博士時,看到德雷莎修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的得獎感言說到,要促進世界和平,每個人都能做的事就是「回到家裡愛你的家人」,這番話對當時的他宛如當頭棒喝,陳建仁坦言「自己常自以為是好高騖遠,忽略了愛要從近人做起」。

陳建仁曾代人捐款給德雷莎修女創設的仁愛傳教修女會,以快捷信函寄送支票,後來他收到回信和德雷莎修女親筆簽名卡片。但德雷莎修女在信中卻說信封被割開,裏頭的支票不見了,她說「可能是有需要的人已經取走了」,德雷莎修女的包容寬恕給當時的他上了一課。

報導也提到,陳建仁曾於1995年到印度加爾各答參加研討會,本有機會拜訪德蕾莎修女,但因故沒有前往,以為往後還會有見面機會,沒想到2年後德雷莎修女逝世,他到現在仍為當時的錯過而感到遺憾。

教宗方濟各今天將為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封聖。(圖截自網路)

--------------------

德雷莎修女獲封聖人 教宗譽為慈悲典範
www.cna.com.tw查看原始檔

梵蒂岡訂於9月4日舉行仁愛傳教修女會創立人德雷莎修 女的封聖典禮,聖伯多祿廣場上的觀禮席座椅已布置妥 當,大殿正面也已掛上修女頂著聖人光環的肖像。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梵蒂岡攝 105年9月4日

(中央社梵蒂岡4日綜合外電報導)天主教教宗方濟各今天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封聖彌撒,宣布冊封德雷莎修女為聖人,並讚揚她在印度加爾各答照料窮困民眾的善行足為世人典範,也證明了上帝對窮人的愛。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約10萬名信徒湧進廣場參加封聖彌撒,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以拉丁文說:「榮耀三位一體...我們宣布冊封受祝福的加爾各答的德雷莎為聖人,我們將她列入聖人之列,整個天主教會將尊她為聖人。」

教宗表示,儘管德雷莎修女(Mother Teresa)已獲封為聖人,她對天主教這個大家庭而言永遠都是德雷莎修女。教宗期望天主教會成為「為窮人服務的窮教會」,他形容德雷莎修女的工作「有力見證了上帝很接近最貧窮的人。」

梵蒂岡今天舉行仁愛傳教修女會創立人德雷莎修女的封 聖典禮,聖伯多祿廣場周圍一早就湧進人群等待觀禮, 大殿正面也已掛上修女頂著聖人光環的肖像。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梵蒂岡攝 105年9月4日

美聯社報導,教宗讚揚德雷莎修女是慈悲為懷的聖人,大力捍衛未出生胎兒、病人和遭遺棄者的生命,她的作為令世界領袖羞愧,因為他們「犯下了創造貧窮的罪行」。

教宗又說:「德雷莎修女常說:『也許我不會說他們的語言,但我可以微笑。』讓我們在心中傳承她的微笑,將它傳達給我們在旅程中遇見的人,尤其是受苦受難的人。」

德雷莎修女因在印度加爾各答為窮人奉獻受到尊崇,獲冊封為聖人。梵蒂岡可輕易發出多達20萬張票,但考量空間和安全,僅發給10萬名信徒參加彌撒的門票。

法新社報導,直升機盤旋梵蒂岡上空,顯示採取大規模維安行動,約3000警察值勤,確保活動平安進行。

群眾當中有約1500名貧窮或需要幫助的人,他們受德雷沙修女創辦的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義大利分會照料。教宗邀請他們在彌撒後作客,一同享用由修女會250名修女和50名男性成員準備的巨大披薩。

梵蒂岡今天冊封德雷莎修女為聖,來自各國數百名記者 到場報導。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梵蒂岡攝 105年9月4日

德雷莎修女長居印度加爾各答,先從事教學,接著照顧垂死的窮人,直至19年前去世。仁愛傳教修女會已發展成全球性組織,她也成為全球最知名的女性之一。

德雷莎修女出生在今日馬其頓首都史高比耶(Skopje),當時屬鄂圖曼帝國領土,父母親是科索沃的阿爾巴尼裔。她197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全世界尊崇她是自我犧牲和行善等基督教價值的典範。1050904

--------------------------

首部嘗試揭露德蕾莎修女內在生命的長篇傳記電影,有別於過往紀錄德蕾莎修女的事奉,該片提到更多其內心的痛苦與孤寂,讓觀眾看見,這位幫助窮人的典範,充滿愛的事奉和對上帝的信靠,不是出於感覺,而是一個「愛的決定」。

她將愛和盼望帶給「窮苦中的窮苦人」,因著她的事奉,感受到彷彿耶穌心疼、愛惜人類的心腸,也因此深感心痛和孤單。德蕾莎修女創立的「仁愛傳教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每間會堂的十字架旁,都刻著一行字:「我渴」,反映德蕾莎修女尋求上帝愛的懇切、為每位窮苦人付出愛的迫切。

台灣上映時間,正好與德蕾莎修女「封聖儀式」在同一周。過去她曾這麼說,「假如有一天獲封聖人,我將肯定是代表晦暗的一個。我會長期缺席於天堂,為地球上活在黑暗中的人們去點燈。」

德蕾莎修女一生奉獻給窮苦的人,為他們帶來希望。 德蕾莎修女一生奉獻給窮苦的人,為他們帶來希望。 (照片來源/thelettersmovie)
德蕾莎修女可說是近代最有名、幫助窮苦人的典範。

1910年,出生在馬其頓共和國(Republic of Macedonia)一個不錯家庭的她,18歲去到愛爾蘭,加入「羅雷托修女會」(Sisters of Loreto),當時,她聽見上帝的呼召,要她服事「窮苦中的窮苦人」,之後去到印度,陸續成立仁愛傳教會和「垂死之家」(the Home for the Dying)。

1979年,其獲諾貝爾和平獎,並將於今年9月接受封聖儀式。

橫跨50多年的信件 帶你看見德蕾莎修女心中的孤寂

《愛無止盡德蕾莎》透過不同場景和角色,帶領觀眾再次回顧德蕾莎修女傳奇的一生。

包含德蕾莎修女21歲加入羅雷托修女會、德蕾莎修女過世1年後,派夫神父(Benjamin Praagh)前往印度醫院,探望一位宣稱曾被德蕾莎「醫治」的婦女,以及德蕾莎修女過世6年後,由她的屬靈長輩-年邁的馮艾森神父(Celeste van Exem)娓娓道出她的故事。

其中,派夫神父閱讀德蕾莎修女的信,發現其心中少為人知的孤寂。因此,觀眾不再只看見德蕾莎修女對窮苦人無盡的愛和奉獻,其心中的孤單與疲憊,那微駝的身軀和踉蹌的腳步,更顯出德蕾莎修女義無反顧的愛是何等偉大,更讓人不禁思考,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她如此愛窮苦人?

在加爾各答的街道上照顧窮病衰殘者,是許多人心裡熟悉的德蕾莎修女。她曾經說,「不要想著做偉大的事,只要用偉大的愛做平凡的小事。」

導演威廉‧瑞德(William Riead)進一步分享,拍攝過程,其親自拜訪馮艾森神父,聽他分享德蕾莎修女寫給自己的信、帶出德蕾莎修女「非靠自己服事」、「而單單靠神」的眼光。這部電影讓觀眾看見德蕾莎服事的過程,其內心的自我懷疑、感到被孤立、甚至是被上帝遺忘。如此鮮為人知的一面,讓觀眾產生更多共鳴,更為她這忠心到底的事奉,感到欽佩。

即使失去感覺,也不停止事奉

其實,在德蕾莎修女過世前,希望能將信件銷毀,因為她不希望讓別人關注她,更甚於關注耶穌。

天主教國民周刊(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的作家提姆•德雷克(Tim Drake)說,關於德蕾莎修女的信件,可能會讓許多人誤解、認為她的信仰不堅定。然而,這些信件卻更反映出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意思也是,「那不靠感覺仍然信的有福了」。

即便在德蕾莎修女最感到孤單、艱難的時刻,她仍繼續相信、繼續事奉。她不靠眼見,甚至不靠感覺。

德蕾莎修女所創辦的仁愛傳教會,其中一位神父克洛迪舒克(Brian Kolodiejchuk)提到,德蕾莎修女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聖人,而是真真實實、腳踏實地的事奉者。並形容,「她用一種英雄人物的方式活著,告訴我們基督徒的生活該是如何。」

她英雄式的信仰,反映她堅定的信念,她對上帝堅定的愛和服事窮人堅定的心志-無論她的感覺好或不好,她活出自己的承諾,「真正的愛不是只靠感覺。是意志,是我們的選擇。」

克洛迪舒克強調,德蕾莎修女生命中最大的傳奇,不只是因著她對上帝不改變的愛和忠誠,更是因著她信中所呈現的痛苦-長達50年的時間,她形容自己的屬靈生命「充滿黑暗」,卻從未停下上帝呼召她的事奉。就是36歲那一年,她聽見上帝的聲音,要她去服事「窮苦中的窮苦人」。a

《愛無止盡德蕾莎》於2014年獲「塞多納國際電影節」(the Sedon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的觀眾票選獎(Audience Award),對於不熟悉德蕾莎修女的人,這部電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對於熟悉德蕾莎修女的人,這部電影讓觀眾看見其心中不為人所知的痛苦與掙扎;對其忠心到底的事奉,更感欽佩。 《愛無止盡德蕾莎》於2014年獲「塞多納國際電影節」(the Sedon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的觀眾票選獎(Audience Award),對於不熟悉德蕾莎修女的人,這部電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對於熟悉德蕾莎修女的人,這部電影讓觀眾看見其心中不為人所知的痛苦與掙扎;對其忠心到底的事奉,更感欽佩。 (照片來源/wikipedia)
貼近耶穌的心 德蕾莎修女:我渴

事奉中的孤寂,甚至感到被上帝遺棄,帶給她許多痛苦。但,這也讓她更切慕尋求與耶穌的關係,並更努力帶領生命空虛的人。在其創立仁愛傳教會的每個會堂,十字架旁都寫著一句話:我渴。

克洛迪舒克說,德蕾莎修女在耶穌面前的「渴」,也正是驅動許多宣教士努力事奉、更謙卑尋求神的動力。「愛人和愛靈魂,讓德蕾莎修女不斷尋求耶穌的愛。因此即便在最深的黑暗裡,她以耶穌的愛解渴,即便她的經驗是許多的痛苦而非被愛…另外一個說法,是德蕾莎修女的心深深貼近耶穌,如此靠近、讓她感受到耶穌最深的痛苦。」

德蕾莎修女愛那些不被愛、被拋棄的人,某種程度,也是因為她明白那種渴望被愛的感受-如同她渴望時刻感受到耶穌的愛一樣。

她感到孤單痛苦,對窮人卻有充沛、無窮盡的愛。從她的身上,更讓人們相信,若非上帝的愛,怎麼可能辦到?

德蕾莎修女創立的仁愛傳教會,在全球有4,500位修女,遍及全球133個國家,她們照護罹患愛滋病、大麻瘋和肺結核病患,以及孤兒院的事奉。修會的成員,要承諾持守貞潔、簡樸、順服,以及最重要的一點-全心全意服事「窮苦中的窮苦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