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旗-旗纛廟/做牙土地神的祭祀日為每月的初二、十六,稱為「做牙」,商家大多會作牙,主要以三牲(雞肉、豬肉、魚肉)等肉類祭品祭拜土地神/每月兩次的土地神祭祀活動,因民間認為土地神(土地公)是地方的財神,能夠保佑商家/以二月二日土地神誕日為起點,開始「做牙」,稱為「頭牙」[2],十二月十六則稱為「尾牙」[3]。而古代中國商家「做牙」完,總會把祭拜過土地神的肉類,分送給員工食用,俗稱「打牙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dCFK0w
抗倭名將戚繼光居然是個妻管嚴,最後被夫人所休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p9cDf9
明朝飛虎軍旗(飛虎-姜太公)
==========================================
水滸旌旗文化_東平湖讀月樓_新浪博客 - http://goo.gl/sov0xD
水滸旌旗文化
● 孔德雨
旌旗產生於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它伴隨著人類數千年的發展歷史,又進一步融匯了星辰崇拜、神明崇拜、八卦崇拜和五行生剋理論,逐步形成了神秘莫測而又色彩斑斕的旌旗文化。
《水滸傳》是展示我國古代旌旗文化的典範之作,在第71回中詳細描寫了忠義堂前的旗幟佈置:山頂上立一面杏黃旗,上書“替天行道”四字。忠義堂前繡字紅旗二面,一書“山東呼保義”,一書“河北玉麒麟”。外設飛龍飛虎旗,飛熊飛豹旗,青龍白虎旗,朱雀玄武旗,黃鉞白旄,青幡皂蓋,緋纓黑纛。中軍器械外,又有四斗五方旗,三才九曜旗,二十八宿旗,六十四卦旗,週天九宮八卦旗,一百二十四面鎮天旗。除了忠義堂前出現的這些旌旗以外,其他章節出現的旗幟有:門旗、雜彩旗、引軍旗、認旗、號旗、七星號旗、長腳旗、領戰繡旗、令字繡旗,還有方臘的龍鳳繡旗、遼軍的皂雕旗等。
古代旌旗的形狀一般有長方形、正方形、條形、矩形、半月形、燕尾形等。有的旗幟帶有數量不等的飄帶,也有的帶有鋸齒狀的火焰角,還有的帶有羽毛或者犛牛尾等裝飾物。旗幟顏色五顏六色,旗面繪製的圖案有鷹隼、神獸、神人、星相、卦相或者直接寫上文字,等等。旌旗一般是平面的,但是也有立體的。如《三才圖會》中“旌”的圖形就是由八節蓋狀的物體連綴而成,每節都帶有穗狀的裝飾物,屬於這個類型的旌旗有幢和蓋等。
梁山山頂寫有“替天行道”四個大字的旗幟為什麼是杏黃色的呢?因為大宋開國皇帝是“黃袍加身”登上寶座的,因此宋朝尚黃,黃色是受人尊崇的高貴顏色。儘管杏黃有別於龍黃,但畢竟也屬於黃色。這面大旗是梁山最重要的旗幟,它旗桿高聳,旗幅寬大,非比尋常。另兩面分別寫有宋江和盧俊義名號的紅色綉旗僅次於杏黃大旗,這種名號旗意在昭示主要頭領的江湖聲望和威名。
飛龍飛虎旗和飛熊飛豹旗
古人認為龍、虎、熊、豹是兇猛的走獸,如果能夠飛上天空,就會更加兇猛無比。於是就把這些猛獸添加翅膀繪製在旗面上,做成飛龍飛虎飛熊飛豹旗,以顯示軍威,鼓舞士氣。
水滸旌旗文化
飛熊旗和飛虎旗
青龍白虎旗和朱雀玄武旗
青龍,白虎、朱雀(鳳凰)、玄武(神龜)又稱四象,是神話中掌管四方的神靈, 也有人稱為“四靈”或“四大神獸”。東西南北加上中央,共為五方,與五行木金火水土對應。東方青龍為木,西方白虎為金,南方朱雀為火,北方玄武為水,中央為土。在民俗文化中,四靈有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有的資料在四方神獸的中央還有一個神獸叫勾陳,也有的說是騰蛇。勾陳實名麒麟,位居中央。螣蛇多與神龜並稱,因此被視為玄武的分身。另有說法指螣蛇是五方神獸的獨立一員,“人面馬身,有虎紋,生鳥翼“。但是《水滸傳》並沒有提到中央有無神獸。把想像中的四大神獸按照對應顏色繪在旗面上就是四神旗。四神旗在古代行軍布陣中一般是“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與四大神獸緊密關聯的旌旗還有四斗五方旗和二十八宿旗。
水滸旌旗文化
青龍 白虎 朱雀 玄武
四大神獸各管一方,每方有7個星座,4方共28個星座,稱為二十八宿。道教認為每個星座都有一個神將,二十八宿就是28位神將。二十八宿是保護四大神獸的天神,而四大神獸則是保護天地四方的神靈。所以宋以後的齋醮道場,道士作法時,常召請二十八宿神君下凡擒妖伏魔。古代有人繪出了二十八宿星像圖,同時也有畫家根據想像畫出了二十八宿神人圖。由於28位星君具有超乎尋常的神力,軍隊便運用其神人圖繪製成旗幟,期望藉助神力保護自己,消滅敵人。
水滸旌旗文化
繪有神人圖的二十八宿旗
四斗五方旗
四斗並不是指旗幟面積大小,而是指四方星宿:東鬥四星, 西斗五星, 南斗六星,北斗七星。東鬥主掌紀算保命;西斗主掌紀名護身。南斗稱六司星君,專掌生存,故民間又稱為“延壽司”。北斗星君聽取天下人的功勞過失,並因之決定人的壽數和際遇,是行使莫大權力的神靈。由於北斗星君能夠決定人的死期,所以說“南斗主生,北斗主死。”
水滸旌旗文化
繪有星像圖的旗幟
五方旗也叫五色旗,古代用青、白、赤、黑、黃五色分別代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並且對應木、金、火、水、土五行,按照這五種顏色製作的旗幟就是五方旗,凡大將都有五方旗。中央上位不動,故大將軍以黃旗為四旗之主。
水滸旌旗文化
五色旗(五方旗)
把四斗星宿和四大神獸對應配合,繪製在本方位顏色的旗幟上就是四斗五方旗。關於四斗五方旗的顏色和旗面繪圖,水滸傳第76回有過描寫:“正南……紅旗……,上面金銷南斗六星,下繡朱雀之狀”, “東……青旗……,上面金銷東鬥四星,下繡青龍之狀”。“西……白旗……,上面金銷西斗五星,下繡白虎之狀。“後面(北)……盡是黑旗……,上面金銷北斗七星,下繡玄武之狀。”
三才九曜旗也是一種星宿神旗。三才就是天、地、人。仙居天上,鬼居地府,人居天地之間。得道者可升天為神仙,失道者命盡下地獄為鬼魂。執掌人間得失命運的是九曜星君,所以九曜亦稱“九執”。九曜有:計都星君、火德星君、木德星君、太陰星君、土德星君、羅睺星君、太陽星君、金德星君、水德星君,他們主宰人間的吉凶禍福。把以上星君的神人像分別繪在旗幟上就是三才九曜旗。
九宮八卦旗屬於卦象旗
古代天文學家將天宮以井字形劃分為九個等份,稱為九宮。每宮按照所處的方位分別為:一宮坎(北),二宮坤(西南),三宮震(東),四宮巽(東南),五宮中(寄於坤),六宮乾(西北),七宮兌(西),八宮艮(東北),九宮離(南)。八卦是我國古代的一套有像徵意義的符號,它是由爻組成的,用“一”代表陽,稱為陽爻;用中間斷開的“- -”代表陰,稱為陰爻。用3個爻組成一個組合,叫做卦象,共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
水滸旌旗文化
九宮八卦圖
八卦各有自己的卦象並按照一定的位置排列,每一卦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離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風,兌代表沼澤。八卦是每3爻為一卦,它們互相搭配組合變為6爻一卦,分為上卦和下卦,這樣又得到六十四卦,用來象徵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古人認為: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像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太極八卦意為神通廣大,鎮懾邪惡。因此產生了九宮八卦旗和六十四卦旗。這些旌旗的樣式一般是將卦象繪製在旗面上,然後根據所列陣形和方位排列使用。
水滸旌旗文化
繪有各種卦像圖的旗幟
黃鉞白旄
鉞不是旗幟,而是古代兵器,形狀似斧。用銅或者金子製作的鉞是黃色的,所以叫黃鉞,一般用於儀仗。旄指的是旗桿的頭上用旄牛尾作裝飾的旗,也可以泛稱用動物皮毛、羽毛裝飾的貴重旗幟。是軍權的象徵,一般用以指揮全軍。
青幡皂蓋
青和皂是顏色。幡是用竹竿等挑起來垂直懸掛的長形旗子。幢也是軍隊中將領們作為指揮用的軍旗,具有統領的意義,亦是王者的儀衛之物。蓋是一種傘,是長柄圓頂且傘面外緣垂有流甦的儀仗物,有以遮陽為主的單節傘蓋,也有以美觀為主的由多節蓋狀物連綴而構成的傘蓋。傘蓋有時候和其他幡幢類旗幟一起使用。
水滸旌旗文化
旌幡傘蓋
緋纓黑纛
纛,是古時軍隊或儀仗隊的大旗,它一般表示元帥及大本營所在地。緋纓是大旗上深紅色飄帶或其他條索狀裝飾物。將帥出征身後跟隨行纛,將帥紮營豎立坐纛。明代的坐纛“桿高一丈六尺,旗大一丈,黑綠緞為之,白綾為邊,纓頭飾以珠絡,極其華麗。”《水滸傳》描寫的帥字行纛是“堆絨繡就真珠圈邊,腳綴金鈴,頂插雉尾,鵝黃帥字旗”,比普通的旗幟華麗的多。
水滸旌旗文化
《武經總要》記載的帥字旗
“認旗”就是將領軍旗。旗幟上繡有將領姓氏或者姓名,以便部隊辨識,同時也具有顯示主將身份和威名的作用。
水滸旌旗文化
“沒羽箭張清”的認旗
“號旗”就是信號旗,是用來指示傳遞命令的。但是《水滸傳》中有時也把寫有將領姓名的認旗也叫號旗。“七星號旗”是把北斗七星圖繪在旗面上的旗幟。“門旗”就是用以標誌軍營門口的旗幟。旗幟也可作為營門或者陣地門的標誌。古代軍隊排兵布陣時,在陣前用旗幟設立陣門,立在門兩側表示陣門的旗幟就叫門旗。軍隊臨時駐地也可以樹立旗幟表示營門,也叫旗門。從古代壁畫可知,這種作為“門”標誌的旗幟一般都比較大。據《四庫全書》記載,宋代的門旗上繪製的是神人像,相當於現在的門神。“皂雕旗”就是旗面上繪有鷹隼圖樣的黑色旗幟,它是猛禽崇拜的象徵。“雜彩旗”就是五顏六色的旌旗混雜在一起,沒有特定的意義,一般只是虛張聲勢,彰顯部隊強大的額外配置。“ 令字繡旗”就是下達作戰任務的旗幟。一般是持有令字旗的人才據有傳達命令的身份和資格。如《水滸傳》第13回:正南上旗牌官拿著銷金“令”字旗,驟馬而來,喝道:“奉相公鈞旨,教你兩個俱各用心。如有虧誤處,定行責罰;若是贏時,多有重賞。”“長腳旗”是垂直懸掛的細長型幡類旗幟,一般繪製多種圖案或者寫有較多文字。“領戰綉旗”是引領士兵作戰的指揮旗。“龍鳳綉旗”是綉有龍鳳圖案,象徵皇帝身份的旌旗。因為方臘自稱天子,所以出征儀仗配有龍鳳旗。
水滸旌旗文化
皂雕旗
利用旌旗彰示政治綱領是《水滸傳》一大發明。“替天行道”四個大字醒目地些寫在杏黃大旗上,向天下人宣告梁山好漢的行為是代替蒼天行使的正義之舉。這面大旗不僅高高飄揚在忠義堂前,而且也不只一次出現在戰場上。在排列九宮八卦陣時,中間立著那面“替天行道”杏黃旗,而且“旗桿上拴著四條絨繩,四個長壯軍士晃定。”梁山泊全夥受招安後宋江帶領眾人進京時,打著“順天”“護國”兩面紅旗。表示他們接受招安是順應天意,目的是保國安民,這完全是政治意圖的表達和宣傳。把政治思想寫在旗幟上昭示天下,這在我國歷次農民起義軍中並不多見。
傳遞信息指揮行動是旌旗的基本作用。第13回通過描寫校場比武,展示了旌旗傳遞信息的功能。比武開始前,“將台上堅起一面黃旗來。”說明主將即將到場,比武馬上開始。又見將台上豎起一面淨平旗來,表示所有人員列隊等候,不許隨便走動。將台上揮動引軍紅旗,參賽雙方開始擂鼓列隊,“軍士各執器械在手”,做好一起準備。將台上招動白旗,兩陣馬軍齊齊地都立在面前,各把馬勒住,等待開始比賽的命令。將台上揮動青旗,參賽人員到達指定位置,第一局比武開始。將台上又把青旗揮動,新一局比武開始。將台上紅旗招動,第一場比賽結束,參賽人員各回本陣門旗背後。將台上又把黃旗招動,又發了一通擂。主持比武的最高主將出場,“教場中誰敢做聲,靜蕩蕩的”。再一聲鑼響,扯起淨平白旗,表示全體安靜,等待命令。“沒一個敢走動胡言說話,靜靜地立著”。將台上青旗招動,表示新一局比武開始。第59回為了打下華洲城,宋江在河道裡截住欽差大臣宿元景,要求借用金鈴吊掛,在協商未果的情況下,“朱仝把槍上小號旗只一招動”,引出馬軍來,搭上弓箭,擺列岸上。宿元景仍不答應,“李應把號帶槍一招”,水軍撐出船來,“把兩個虞候攧下水里去”。
旌旗既可以排兵布陣又能夠破陣克敵,這是《水滸傳》對旌旗作用的挖掘和發揮。《水滸傳》中描寫了很多古代陣法,這些軍陣無一不是以旌旗為主題排列而成的。九宮八卦陣的主題是四斗五方旗和九宮八卦旗。遼國排列的混天象陣是根據道教對蒼天的理解和描繪,是以四大神獸旗和二十八宿旗等各種星辰和神仙旗幟為主題排列而成。旌旗在軍事上不僅可以列陣,而且還可以破陣。第回九天玄女傳授宋江如何攻破混天象陣,以道教五行生剋理論,以運用五色旗為主,一舉攻克了混天象陣。
此外還有一些具有特殊作用的專用旌旗。如第69回董平箭壺中插著一面小旗,上寫一付對聯:“英勇雙槍將,風流萬戶侯”。第70回梁山將攻打東昌府,派魯智深押運糧食誘敵出城,每輛運糧車上插一面旗,旗上明寫“水滸寨忠義糧”。第61回盧俊義去泰安州要路過梁山泊,他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和決心,故意做了4面白絹旗插在4輛車子上,旗上分別寫著:“慷慨北京盧俊義,遠馱貨物離鄉地。一心只要捉強人,那時方表男兒志。”第82回皇帝派宿元景前往梁山泊招安,為了表示重視,除了攜帶金銀綢緞以外,還特地御賜金字招安黃旗一面,這樣欽差大臣一路招搖過市則更加體面。第88回皇帝欽差大臣為堅守抗遼前線的宋江等送去軍服50萬領,動用大車一二百輛,車上插著黃旗,上書“御賜衣襖”。
水滸旌旗文化
運糧車子上插的標示旗
旗幟是部隊的精神支撐,古人作戰時士兵就在自己的旗下衝鋒陷陣,戰場丟失旗幟就意味著全軍覆滅。所以歷史上有些治軍嚴明的軍事家主張:“凡失旗鼓旌節者,全隊斬;或為賊所取者,亦全隊斬”。由於旌旗在軍隊及戰爭中的重要作用,逐步產生並不斷強化了人們對旌旗的敬畏和崇拜,並由此形成了旌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水滸傳》第60回晁蓋準備去攻打曾頭市,出發前突起一陣狂風,把認軍旗半腰吹折。眾人都認為這是不祥之兆,勸其另選吉日出征。晁蓋不聽勸告,堅持出戰。結果出師不利,自己也中箭身亡。這雖然是文學作品的虛構故事,但是古人確有出師前以旗進行占卜,作為是兇是吉,能否出征的依據。這種專門用來占卜的旗稱為佔旗。大軍出發前要使用佔旗進行占卜,通過觀察風向、風速以及佔旗旗角的擺動情況,以確定吉凶禍福和是否出兵。
水滸旌旗文化
明代《武備志》記載的佔旗
古人的旌旗崇拜還表現在祭旗儀式上,《水滸傳》也多次提到“祭祀旗纛”。祭旗作為一種旌旗文化其目的主要是祈求旗神的保護,達到旗開得勝的目的。先秦時期的戰爭多有殺戮俘虜的現象,或者為了宣洩對敵人的仇恨,可以把俘虜當場殺了作為祭祀品,但是一般情況下軍隊出征祭旗是宰殺牛羊做祭品。祭旗還要宣讀祭文,昭告神明。同時將出征的目的與意義告知將士,揭露敵人的罪惡,強調紀律與作風,並宣布“不用命者斬之”。其實就是舉行誓師大會,進行戰前動員和教育。後來除了這種臨戰前的祭旗活動以外,朝廷還規定了定期祭旗的禮儀制度,一年春秋兩次或者每年一次祭旗,這種禮儀就是在和平時期也要如期舉行。明代甚至還建起了旗神廟,要定期對旗神行祭祀。清代祭旗禮儀皇帝要戎裝佩刀,乘馬出宮,率將士行三跪九拜大禮。
(本文插圖由王存忠先生提供)
------------------------------
帥旗帥字旗關字旗_道具系列-龍堂劇裝廠 - http://goo.gl/mXiBwM
曾國藩_帥字旗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027/11/13301775_420272685.s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027/11/13301775_420272685.shtml
----------------------------------------
蒙古八旗與蒙古旗盟小科普Q&A - 開心網轉帖- 開心網 - http://goo.gl/hggWLk
一定要看『祭旗』;如果沒看過『祭旗』 https://is.gd/h2OVdZ
飛虎=飛熊=武聖=姜太公
飛虎=飛熊=武聖=姜太公
文王靈臺夜夢飛熊兆 姜子牙為救樵夫收其為徒 | 姬昌 | 周文王 | 文王 | 姜子牙 | 子牙 | 靈臺 | 宜生 | 武吉 | 散宜生 | 飛熊 | 傅説 | 磻溪 | 西岐 | 王相 | 畫地為獄 | 封神演義 | 封神並啟示 | 希望之聲 https://bit.ly/4hpFdRQ
上回說到,終南山雲中子在打坐時猛然感到心血潮來,掐指一算,知道西伯侯災厄已滿,正被紂王兵馬追趕,於是讓金霞童兒把雷震叫來,讓雷震子去崖下尋一兵器來,要秘授他些兵法,讓他去救父親。雷震去了什麼也沒找到,正想回去時被一陣異香吸引,看到從未見過的稀奇景緻,發現二枚紅杏,費勁摘來後吃了一個,香美無比,不自覺的把想留給師父的那一個也咬了一口,意識到後只好把另外那個也吃了。結果竟然長出兩隻翅膀來,身形、面貌也全變了,自己也嚇得夠嗆。這時金霞童子又來傳師父叫他去。雷震沮喪的到了玉柱洞中,師父卻作詩一首。原來就是師父讓他吃下的兩枚仙杏,又授他金棍,兩翅一風一雷加上咒語,可以飛翔,以這個形象去救西伯侯。雷震飛到臨潼關去,問清一個騎馬的人正是父親西伯侯,可把文王嚇得夠嗆。雷震遵守師父和父親的要求,不要傷紂王的兵將,於是用金棍把一個山嘴打下一半,把殷破敗和雷開嚇走了。文王揮淚告別白馬,被雷震子背著飛過臨潼關。到了金雞嶺雷震就把父王放下,遵師命返回了。文王艱難跋涉一天,天晚投宿一家客舍,第二天沒錢給,被店小二追問。店主聽到出來,看文王精神相貌不一般,一問是西伯侯,於是進獻壺漿,要親送大王歸國。文王借了頭驢(沒有馬),店主申傑親隨伏侍著文王往西岐走。文王的母親太姜想念姬昌時,刮過三陣異風,一演算,知道姬昌哪天哪時到。到那天太姜就令文武百官與眾位公子前往西岐接駕,萬民歡欣,牽羊擔酒。迎到文王後,姬發請父王更衣乘輦。乘輦後眾民要求親覿天顏,文王於是改騎逍遙馬。文王在馬上想到獨獨失去了長子伯邑考,自己還吃了他的肉,不覺心中大痛,淚如雨下。作罷歌,大叫一聲:「痛殺我也!」跌下馬來,面如白紙。世子等人慌忙扶起父王,摟在懷中,灌了幾口茶湯,連灌數口。只見文王漸漸重樓中一聲響,吐出一塊肉羹。那肉餅就地上一滾,生出四足,長上兩耳,望西跑去了。連吐三次,三個兔兒走了。文王痊癒後升殿,講了雷震子護送自己回來的經歷,讓重賞申傑後讓他回去。散宜生和南宮適都講出了另立明主的意思,文王不悅,講了「五倫之中,惟有君親恩最重;百行之本,當存忠孝義為先。」他回來要以化行俗美為先,以民豐物阜為務,則百姓自受安康,與卿等共享太平。文王還要造一座「靈臺」。
話說文王聽散宜生之言,出告示張掛西岐各門,驚動軍民都來爭瞧告示。只見上書:
西伯文王示諭軍民人等知悉:西岐之境,乃道德之鄉,無兵戈用武之擾,民安物阜,訟減官清。孤因羑里羈縻,蒙恩赦宥歸國。因見近來災異頻仍,水潦失度,及查本土,占驗災祥,竟無壇址。昨觀城西有官地一隅,欲造一臺,名曰「靈臺」,以占風候,看驗民災。又恐土木工繁,有傷爾軍民力役。特每日給工銀一錢支用。此工亦不拘日之近遠,但隨民便:願做工者即上簿造名,以便查給;如不願者,各隨爾經營,併無逼強。想宜知悉,諭眾通知。
西岐眾軍民人等一見告示,大家歡悅(圖片:出自清版《封神演義》)
西岐眾軍民人等一見告示,大家歡悅(圖片:出自清版《封神演義》)
西岐眾軍民人等一見告示,大家歡悅,齊聲說道:「大王恩德如天,莫可圖極。我等日出而嬉遊,日落而歸宿,坐享成平之福,是皆大王之所賜。今大王欲造靈臺,尚言給領工錢。我等雖肝腦塗土,手胼足胝,亦所甘心。況且為我百姓占驗災祥之設,如何反領大王工銀呢。」一郡軍民無不歡悅,情願出力造臺。散宜生知民心如此,抱本進內啟奏。文王說:「軍民既有此義舉。」隨即傳旨給散銀兩,眾民領訖。文王對散宜生說:「可選吉日,破土興工。」
眾民用心,著意搬泥運土,伐木造臺。正是:窗外日光彈指過,席前花影座間移。又道是:行見落花紅滿地,霎時黃菊綻東籬。造靈臺不過旬月,管工官來報工完。文王大喜,隨同文武多官排鑾輿出郭,行至靈臺觀看:雕梁畫棟,臺砌巍峨,真是一大觀。有賦為證:
臺高二丈,勢按三才。上分八卦合陰陽,下屬九宮定龍虎;四角有四時之形,左右立乾坤之象,前後配君臣之義,週圍有風雲之氣。此臺上合天心,下合地戶,中合人意:上合天心應四時,下合地戶屬五行,中合人意風調雨順。文王有德,使萬物而增輝;聖人治世,感百事而無逆。靈臺從此立王基,驗照災祥扶帝主。正是:治國江山茂,今日靈臺勝鹿臺。
話說文王隨同兩班文武上得靈臺,四面一觀,默然不語。時有上大夫散宜生出班奏道:「今日靈臺工完,大王為何不悅?」文王說:「非是不悅。此臺雖好,臺下欠少一池沼,以應『水火既濟、合配陰陽』之意。孤欲再開池沼,又恐勞傷民力,故此鬱鬱罷了。」宜生啟道:「靈臺之工,甚是浩大,尚且不日而成;況於臺下一沼,其工甚易。」宜生忙傳王旨:「臺下再開一沼池,以應 『水火既濟』之意。」說言未了,只見眾民大呼道:「小小池沼,有何難成,又勞聖慮!」眾人隨將帶來鍬鋤,一時挑挖,內中挑出一付枯骨,眾人四路拋擲。文王在臺上,見眾人拋此枯骨,問道:「眾民拋此何物?」左右啟奏說:「此地掘起一付人骨,眾人故此拋擲。」文王急傳旨,命眾人:「將枯骨取來,放在一處,用匣盛之,埋於高阜之地。豈有因孤開沼而暴露此骸骨,實孤之罪了。」眾人聽見此言,大呼道:「聖德之君,澤及枯骨,何況我等人民,不沾雨露之恩。真是廣施仁義,道合天心,西岐萬民獲有父母了!」眾民歡聲大悅。
眾人隨將帶來鍬鋤,一時挑挖(圖片:出自清版《封神演義》)
眾人隨將帶來鍬鋤,一時挑挖(圖片:出自清版《封神演義》)
文王因在靈臺看挖沼池,不覺天色漸晚,回駕不及。文王隨文武在靈臺上設宴,君臣共樂。席罷之後,文武在臺下安歇,文王臺上設繡榻而寢。時至三更,正值夢中,忽見東南一隻白額猛虎,脅生雙翼,望帳中撲來。文王急叫左右,只聽臺後一聲響喨,火光沖霄,文王驚醒,嚇了一身香汗。聽臺下已打三更,文王自思:「此夢主何凶吉,待到天明,再作商議。」
次日早晨文武上臺,參謁已畢,文王問:「大夫散宜生何在?」散宜生出班見禮說:「有何宣召?」文王說道:「孤今夜三鼓得一異夢,夢見東南有一隻白額猛虎,脅生雙翼,望帳中撲來,孤急呼左右,只見臺後火光沖霄,一聲響喨驚醒,乃是一夢。此兆不知主何吉凶?」散宜生躬身賀道:「此夢乃大王之大吉兆,主大王得棟梁之臣,大賢之客,真不讓風后、伊尹之右。」文王問:「卿何以見得如此?」宜生說:「昔商高宗曾有飛熊入夢,得傳說(音悅)於版築之間(找到正在建版築的傅說,便任命傅說為相,使殷得以富強)。今主公夢虎生雙翼者,那是熊;又見臺後火光,乃火鍛物之象。今西方屬金,金見火必鍛;鍛煉寒金,必成大器。此乃興周之大兆,故此臣特欣賀。」眾官聽畢,齊聲稱賀。文王傳旨回駕,心欲訪賢,以應此兆。
文王夜宿靈台夢飛熊(圖片:出自明代萬曆版《封神演義》,局部)
文王夜宿靈台夢飛熊(圖片:出自明代萬曆版《封神演義》,局部)
且說姜子牙自從棄卻朝歌,別了馬氏,土遁救了居民,隱於磻溪,垂釣渭水。子牙一意守時候命,不管閒非,日誦「黃庭」,悟道修真。苦悶時,持系綸倚綠柳而垂釣。時時心上崑崙,刻刻念隨師長,難忘道德,朝暮懸懸。一日,執竿歎息,作詩曰:「自別崑崙地,俄然二四年。商都榮半載,直諫在君前。棄卻歸西土,磻溪執釣先。何日逢真主,披雲再見天。」
子牙作罷詩,坐於垂楊之下,只見滔滔流水,無盡無休,徹夜東行,熬盡人間萬古。正是:惟有青山流水依然在,古往今來盡是空。子牙歎畢,只聽得一人作歌而來。
「登山過嶺,伐木丁丁。隨身板斧,砍劈枯藤。崖前兔走,山後鹿鳴。樹梢異鳥,柳外黃鶯。見了些青松檜柏,李白桃紅。無憂樵子,勝似腰金。擔柴一石,易米三升。隨時菜蔬,沽酒一瓶。對月邀飲,樂守孤林。深山幽僻,萬壑無聲。奇花異草,逐日相侵。逍遙自在,任意縱橫。」
樵子作罷,把一擔柴放下,近前少憩,問姜子牙:「老丈,我常時見你在此,執竿釣魚,我和你像一個故事。」子牙問:「像何故事?」樵子說:「我與你像個『漁樵問答』。」子牙大喜:「好個『漁樵問答』。」樵子問:「你上姓?貴處?原何到此?」子牙答:「我乃東海許洲人。姓姜,名尚,字子牙,道號飛熊。」樵子聽罷,揚笑不止。子牙問樵子:「你姓甚名誰?」樵子說:「我姓武,名吉,祖貫西岐人氏。」子牙問:「你方纔聽完姓名,反加揚笑,為什麼呢?」武吉說:「你方纔才說號飛熊,故有此笑。」子牙問:「人各有號,何以為笑?」樵子答:「當時古人、高人、聖人、賢人,胸藏萬斛珠璣,腹隱無邊錦繡,如風后、老彭、傅說、常桑、伊尹之輩,方稱其號;似你也有此號,名不稱實,故此發笑。我常時見你伴綠柳而垂絲,別無營運,守株而待兔,看北清波,無識見高明,為何也稱道號?」武吉言罷,卻將溪邊釣竿拿起,見線上叩一針而無曲。樵子撫掌大笑不止,對子牙點頭歎道:「有智不在年高,無謀空言百歲。」樵子問子牙:「你這釣線何為不曲?古語云:『且將香餌釣金鰲。』我傳你一法,將此針用火燒紅,打成釣樣,上用香餌,線上又用浮子,魚來吞食,浮子自動,是知魚至,望上一拎,鉤撻魚腮,方能得鯉,此是捕魚之方。似這等釣,莫說三年,便百年也無一魚到手。可見你智量愚拙,安得妄稱飛熊!」
子牙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老夫在此,名雖垂釣,我自意不在魚。我在此不過守青雲而得路,撥陰翳而騰霓,豈可曲中而取魚呢!非丈夫之所為了。我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為錦鱗設,只釣王與侯。我有詩為證:短桿長線守磻溪,這個機關那得知。只釣當朝君與相,何嘗意在水中魚。」
姜子牙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為錦鱗設,只釣王與侯(圖片:出自清版《封神演義》)
姜子牙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為錦鱗設,只釣王與侯(圖片:出自清版《封神演義》)
武吉聽罷大笑說:「你這個人也想王侯做!看你那個嘴臉,不像王侯,你倒像個活猴!」子牙也笑著說:「你看我的嘴臉不像王侯,我看你的嘴臉也不甚麼好。」武吉說:「我的嘴臉比你好些。我雖樵夫,真比你快活:春看桃杏,夏賞荷紅,秋看黃菊,冬賞梅松,我也有詩:擔柴貨賣長街上,沽酒回家母子歡。伐木只知營運樂,放翻天地自家看。」
姜子牙說:「不是這等嘴瞼,我看你臉上的氣色不甚麼好。」武吉問:「你看我的氣色怎的不好?」姜子牙:「你左眼青,右眼紅,今日進城打死人。」武吉聽罷,叱道:「我和你閑談戲語,為何毒口傷人?」
武吉挑起柴,逕往西岐城中來賣,不覺行至南門,卻逢文王車駕往靈臺,占驗災祥之兆。隨侍文武出城,兩邊侍衛甲馬御林軍人大呼:「千歲駕臨,少來!」武吉挑著一擔柴往南門來,市井道窄,將柴換肩,不知塌了一頭,番轉尖擔,把門軍王相夾耳門一下,即刻打死。兩邊人大叫:「樵子打死了門軍!」即時拿住,來見文王。文王問:「此是何人?」兩邊啟奏:「大王千歲,這個樵子不知何故打死門軍王相。」文王在馬上問:「那樵子叫甚名字?為何打死王相?」武吉啟道:「小人就是西岐的良民,叫做武吉。因見大王駕臨,道路窄狹,將柴換肩,誤傷王相。」文王說:「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抵命。」隨即就在南門畫地為牢,豎木為吏,將武吉禁於此間,文王往靈臺去了。——紂時畫地為牢,止西岐有此事。東、南、北,連朝歌俱有禁獄,惟西岐因文王先天數,禍福無差,因此人民不敢逃匿,所以畫地為獄,民亦不敢逃去。但凡人走了,文王演先天數,算出拿來,加倍問罪。以此頑猾之民,皆奉公守法,所以叫「畫地為獄」。
且說武吉禁了三日,不得回家,心想:「母無依,必定倚閭而望;況又不知我有刑陷之災。」因思母親,放聲大哭。行人圍看。其時散宜生往南門過,忽見武吉悲聲大痛,問:「你是前日打死王相的。殺人償命,是理之常,為何大哭?」武吉告訴說:「小人不幸逢遇冤家,誤將王相打死,理當償命,安得埋怨。只奈小人有母,七十有餘歲。小人無兄無弟,又無妻室。母老孤身,必為溝渠餓殍,屍骸暴露,情切傷悲,養子無益,子喪母亡,思之切骨,苦不敢言。小人不得已,放聲大哭,不知迴避,有犯大夫,望祈恕罪。」散宜生聽龍,默思久之:「若論武吉打死王相,非是鬥毆殺傷人命,不過挑柴誤塌尖擔,打傷人命,自無抵償之理。」宜生說:「武吉不必哭,我往見千歲啟一本,放你回去,辦你母親衣衾棺木,柴米養身之資,你再等秋後以正國法。」武吉叩頭:「謝老爺大恩!」
散宜生進便殿,見文王朝賀畢,奏道:「臣啟大王:前日武吉打傷王相人命,禁於南門。臣往南門,忽見武吉痛哭。臣問其故,武吉言有老母七十餘歲,止生武吉一人,況吉上無兄弟,又無妻室,其母一無所望,吉遭國法,羈陷莫出,思母必成溝渠之鬼,因此大哭。臣思,王相人命,原非鬥毆,實乃誤傷。況武吉母寡身單,不知其子陷身於獄。據臣愚念,且放武吉歸家,以辦養母之費,棺木衣衾之資,完畢,再來抵償王相之命。臣請大王旨意定奪。」文王聽宜生之言,隨准行,速放武吉回家。
話說武吉出了獄,可憐思家心重,飛奔回來。只見母親倚閭而望,見武吉回家,忙問:「我兒,你因甚麼事,這幾日纔來?為母在家,曉夜不安,又恐你在深山窮谷被虎狼所傷,使為娘的懸心吊膽,廢寢忘餐。今日見你,我方心落。不知你為何事,今日纔回?」武吉哭拜在地,說:「母親,孩兒不幸,前日往南門賣柴,遇文王駕至,我挑柴閃躲,塌了尖擔,打死門軍王相。文王把孩兒禁於獄中。我想母親在家中懸望,又無音信,上無親人,單身隻影,無人奉養,必成溝壑之鬼,因此放聲大哭。多虧上大夫散宜生老爺啟奏文王,放我歸家,置辦你的衣衾、棺木、米糧之類,打點停當,孩兒就去償王相之命。母親,你養我一場無益了!」道罷大哭。為母聽見兒子遭此人命重情,魂不附體,一把扯住武吉,悲聲咽咽,兩淚如珠,對天歎道:「我兒忠厚半生,並無欺妄,孝母守分,今日有何罪得與天地,遭此陷穽之災。我兒,你有差遲,為娘的焉能有命!」武吉說:「前一日,孩兒擔柴行至磻溪,見一老人執竿垂釣,線上拴著一個針在那裏釣魚。孩兒問他,為何不打彎了,安著香餌釣魚?那老人說:『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非為錦鱗,只釣王侯。』孩兒笑他,你這個人也想做王侯,你那嘴臉,也不像個王侯,倒像一個活猴!那老人看著孩兒說:『我看你的嘴臉也不好。』我問他我怎的不好,那老人說孩兒『左眼青,右眼紅,今日必定打死人』。確確的,那一日打死了王相。我想那老人嘴極毒,想將起來可惡。」其母問吉:「那老人姓甚名誰?」武吉答:「那老人姓姜,名尚,字子牙,道號飛熊。因他說出號來,孩兒故此笑他,他纔說出這樣破話。」老母說:「此老善相,莫非有先見之明。我兒,此老人你還去求他救你。此老必是高人。」武吉聽了母命,收拾逕往磻溪來見姜子牙。
武吉來到溪邊,見姜子牙獨坐垂楊之下,將漁竿飄浮綠波之上,自己作歌取樂。武吉走至姜子牙之後,款款叫道:「姜老爺!」子牙回首,看見武吉,說:「你是那一日在此的樵夫。」武吉答:「正是。」子牙問:「你那一日可曾打死人麼?」武吉慌忙跪泣告訴:「小人乃山中蠢子,執斧愚夫,哪知深奧。肉眼凡胎,不識老爺高明隱達之士,前日一語冒犯尊顏。老爺乃大人之輩,不是我等小人,望姜老爺切勿記懷,大開仁慈,廣施惻隱,只當普濟群生!那日別了老爺,行至南門,正遇文王駕至,挑柴閃躲,不知塌了尖擔,果然打死門軍王相。此時文王定罪,理合抵命。小人因思老母無依,終久必成溝壑之鬼,蒙上大夫散宜生老爺為小人啟奏文王,權放歸家,置辦母事。完備,不日去抵王相之命。以此思之,母子之命依舊不保。今日特來叩見姜老爺,萬望憐救毫末餘生,得全母子之命。小人結草啣環,犬馬相報,決不敢有負大德!」姜子牙說:「數定難移。你打死了人,宜當償命。我怎麼救得你?」武吉哀哭拜求:「老爺恩施昆蟲草木,無處不發慈悲,倘救得母子之命,沒齒難忘!」
武吉哀求姜子牙救難(圖片:出自清版《封神演義》)
武吉哀求姜子牙救難(圖片:出自清版《封神演義》)
姜子牙見武吉來意虔誠,且此人以後也必有貴,於是說:「你要我救你,你拜我為師,我方救你。」武吉聽言,隨即下拜。姜子牙說:「你既為我弟子,我不得不救你。如今你速回到家,在你床前,隨你多長,挖一坑塹,深四尺。你至黃昏時候,睡在坑內;叫你母親於你頭前點一盞燈,腳後點一盞燈。或米也可,或飯也可,抓兩把撒在你身上,放上些亂草。睡過一夜起來,只管去做生意,再無事了。」
武吉聽了,領師之命,回到家中,滿面喜容。母說:「我兒,你去求姜老爺,此事如何?」武吉對母親一一說了一遍。母親大喜,隨命武吉挖坑點燈,一切照做。
且說姜子牙三更時分,披髮仗劍,踏罡布斗,搯訣結印,隨與武吉厭星。
次早,武吉來見子牙,口稱「師父」,下拜。子牙說:「既拜我為師,早晚聽我教訓。打柴之事,非你長策。早起挑柴貨賣,到中時來講談兵法。方今紂王無道,天下反亂四百鎮諸侯。」武吉問:「老師父,反了哪四百鎮諸侯?」子牙說:「反了東伯侯姜文煥,領兵四十萬,大戰遊魂關;南伯侯鄂順反了,領三十萬人馬,攻打三山關。我前日仰觀天象,見西岐不久刀兵四起,雜亂發生。此是用武之秋,上心學藝,若能得功出仕,便是天子之臣,豈是打柴了事。古語有云:『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又曰:『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也是你拜我一場。」武吉聽了師父之言,早晚上心,不離子牙,精學武藝,講習六韜。
(故事整理自《封神演義·文王夜夢飛熊兆》《封神演義·渭水文王聘子牙》)
【啟示】
說到周文王的仁義、德性,及其如何治理國家、管理萬民,本回有詩:「文王守節盡臣忠,仁德兼施造大工。民力不教胼胝碎,役錢常賜錦纏紅。西岐社稷如磐石,紂王江山若浪嵸。謾道孟津天意合,飛熊入夢已先通。」這樣一位符合天道的君王,必定是上天的選擇。正因為周文王符合天道,也才能推演出周易。而且周文王還能「畫地為獄」,萬民都奉公守法,其基礎就是從上至下道德水準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
上天安排的劇本,人間進行演繹。到了相應的時候,文王「夜夢飛熊撲帳梅,龍虎風雲從此遇,西岐方得棟梁才」。
樵子武吉跟姜子牙的一番對話,又是嘲笑,又教姜子牙釣魚,也體現出世間普通人多是「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超出自己知識面的東西就很難理解,很難接受,怎麼能明白姜子牙「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為錦鱗設,只釣王與侯」的境界與角色呢?
武吉惹出人命,看似偶然,實際有其必然的因緣關係在其中,按照常理,終要殺人償命。姜子牙雖然看到了,也不能隨便去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那是每個人自己造出的因果。
還好,武吉雖然人簡單,見識短淺,但能聽信母親的話,來求救於姜子牙。而姜子牙要求他拜自己為師,才能救他。這其中自有玄機:只有走上一條修煉之路,師父才能改變弟子的人生道路,很多東西那是高境界的師父要去替弟子擺平和承受的。
文王靈臺夜夢飛熊兆 姜子牙為救樵夫收其為徒 | 姬昌 | 周文王 | 文王 | 姜子牙 | 子牙 | 靈臺 | 宜生 | 武吉 | 散宜生 | 飛熊 | 傅説 | 磻溪 | 西岐 | 王相 | 畫地為獄 | 封神演義 | 封神並啟示 | 希望之聲 https://bit.ly/4hpFd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