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青藏高原地域。藏族之民本源於古羌族,為華夏民族之先民-【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 恩和吐蕃 http://bit.ly/2IgK36d


高句麗和渤海國,是中國東北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的觀點。高句麗歷史歸屬問題一直是中國與南北韓爭議的焦點。據中國百度百科,中國認定高句麗是存在於西元前1世紀至西元7世紀的「中國古代邊疆政權」,地跨今中國東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南北朝時期改稱「高麗」,又稱「高氏高麗」,與西元10世紀建立的高麗(又稱王氏高麗)並無繼承關係。西元668年,高句麗遭唐朝攻滅。中國並認定渤海國(西元698年至926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長白山有4分之1屬於北韓,4分之3屬於中國。而天池約有54.5%是北韓領土  https://bit.ly/3TE7PfM


在今青藏高原地域。藏族之民本源於古羌族,為華夏民族之先民-【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 恩和吐蕃 http://bit.ly/2IgK36d
「羌人」分為「先古羌」(秦朝之前的古羌人)和「後古羌」(秦朝之後的西羌「胡夷」民族又叫羌族),先古羌在秦統一後,和東部人群融為一體,形成漢族的胚胎[2]。有學者認為:包括夏、周、秦等國家,可能都與古羌人相關。殷商時有用羌人來祭神的習俗,被認為來自於戰爭俘虜,是頻繁接觸、摩擦的象徵。
後古羌自秦朝以後從西北湧入,發展演變成為今天的部分漢族、羌族以及西南各操藏緬語族語言的少數民族,包括:藏族、彝族、白族、納西族、普米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諾族、阿昌族、景頗族、獨龍族、怒族、土家族等。[3]
今天的所稱的「羌族」,僅僅是古西羌諸部中的一支。今天的羌族以及古西羌諸後裔民族都經歷了多次遷徙。今天的這支古西羌部落「羌族」在進入今天居住的岷江、涪江流域一帶之前,自稱「子拉族」[4]。「羌戈大戰」後自稱「爾瑪人」。 http://bit.ly/2IgJgm4
信仰與圖騰:「羊」文化:羌族從信仰和生活都和羊密切相關,民族標記就是「羊」。羌族祭祀天神用羊、吉祥物是羊;生活上吃、穿、用的都離不開羊。
羌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IgJgm4

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


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  

唐太宗的故事(六)心如大海 虛心納諫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7日, 2017
唐太宗李世民像,清姚文翰繪《歷代帝王真像》。(公有領域)
在古代,如果有誰敢在皇帝面前指出皇上的過失,或堅持己見槓上皇帝,或不行跪拜之禮拂袖而去,就可能會因對天子不敬的言行,以「大不敬」的罪名招來殺身之禍。但在貞觀時期,只要是為國家社稷著想,誠心指出並糾正皇上的缺失,不但不會受罰,說不定還能得到豐厚的賞賜呢!也唯有唐太宗這樣心胸寬廣的皇帝,才能有如此豁達的境界!
王珪直諫不屈
諫議大夫王珪,個性耿直敢言。一次,太常少卿祖孝孫因為教授宮人聲樂方面的事情被太宗責備。王珪、溫彥博認為責任不在祖孝孫,便勸諫太宗莫責怪祖孝孫。但太宗訓斥王、溫二人說:「你們都是我的心腹,應當進忠獻直,怎麼能附下罔上,反為孝孫說話!」。溫彥博趕忙拜伏謝罪,而王珪偏偏沒行拜禮,說道:「陛下讓微臣處在中樞要職,要求臣盡忠職守。今天臣進言不是為了自身,不料陛下懷疑並責備臣,這是陛下對不起臣,不是臣對不起陛下。」太宗聽了,說不出話來。
第二天,太宗對房玄齡說:「自古以來,帝王能做到採納諫言,真是難啊!」並表示後悔責備了王珪和溫彥博。希望眾卿不要因此而不敢再直言進諫。
李大亮拒絕獻鷹
貞觀三年,有一位台使來到涼州,看見此地有一種很稀有名貴的大鷹,台使就叫涼州都督李大亮把鷹進獻給唐太宗。李大亮為官清廉,政績卓越,私下上書給唐太宗說:「陛下下令禁止打獵,現在卻派使者前來索要大鷹。如果這是陛下的意思,那就是陛下違背了過去的聖旨;如果是台使自作主張,那就是使用的使者不當。」
唐太宗看完李大亮的奏摺,回覆道:「你這些年在州鎮之中,聲威遠揚,忠心勤勉。我派去的使者索要大鷹,你並不屈從,在那麼遙遠的地方還引古論今,進獻忠言,可謂忠誠之至。有你這樣的臣子,朕還有何憂?希望你能夠保持這份忠誠,始終如一。你的一番話,確實珍貴呀。現在我賜給你金壺瓶、金碗各一隻,雖然不是價值千金,但這是我平時自己所用的東西。」接著又下賜一部荀悅的《漢紀》給李大亮。
張玄素力諫停建洛陽乾元殿
貞觀四年,太宗下令修整洛陽乾元殿,以備出巡的時候下榻居住。給事中張玄素犯顏勸諫說:「天下初定,民生凋敝。這個時候應該提倡節儉,以禮治國,陛下您更應該以身作則,現在做這種勞民傷財的工程,您還不如隋煬帝。」
太宗想看看張玄素的膽量到底有多大,試探他說:「朕不如隋煬帝,那麼比夏桀、商紂如何?」張毫不畏懼地回答說:「勞民傷財、大興土木去修這座宮殿,很可能導致天下大亂,那麼您與夏桀、商紂沒什麽兩樣。」太宗感嘆道:「是我考慮不周了。」不但下令立即停工,還賞賜了張玄素絹二百匹。
太宗對房玄齡說:「要地位低的人干預地位高的人,歷來都不容易做到。要不是玄素忠心正直,心地無私,又怎能做得到呢?」
所有的人都知道,諂媚逢迎的話只會害人,但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說來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特別對於一國之君來說。唐太宗君臨天下後,希望憑藉文武百官的直言議論以知政教得失,所以鼓勵百官直言上疏,敢逆麟直諫的官員不在少數。貞觀時期,唐太宗開明的作風及開闊的胸襟,使進諫成風,也成為歷史的美談。@#


尊天可汗
貞觀四年三月三日(630年),大唐帝國又迎來另一歷史性時刻。四方各部族酋長和首領紛紛來到長安,齊集在太極宮前,共同向唐太宗李世民敬獻一個史無前例的尊號——天可汗。太宗說:「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資治通鑒》卷一九三)這一刻,文武百官和四夷君長皆山呼萬歲。自此,太宗對四夷君長頒發詔書時,一律自稱「天可汗」,「是後以璽書賜西北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
天可汗顧名思義為可汗之可汗,為天下最大之可汗。此亦是天意,中土神州,皇在王上,皇可封王,君臨天下。此時,眾望所歸,唯大唐太宗馬首是瞻。
定吐谷渾
吐谷渾原為鮮卑慕容部之一支,先祖遊牧於徒河青山(今遼寧錦州東北),後遷徙至隴西之地(今甘肅青海一帶)。以此建國,領土東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唐朝初年,吐谷渾多次侵擾蘭州、涼州等地,阻斷唐朝與西域往來交通要道。大唐皇朝若要與西域進行文化、思想、技術、宗教等交流,則必須打通這一通道。貞觀八年(634年),涼州遭到西北吐谷渾王慕容伏允大軍侵犯。李靖主動請纓,太宗即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帥唐皇朝與西域諸國(突厥、契苾)聯軍征討吐谷渾。
清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所繪唐太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太宗《討吐谷渾詔》
「朕嗣纂鴻業,思恢至道,端拱垂裳,於茲九載,式修文德。寧謐區宇,徼外君長,海表猷渠,無遠不庭,無思不服。而吐谷渾蕞爾小蕃,負固河右,地不遠千里,眾不盈一萬,不量其力,不恤其人,肆情拒命,抗衡上國。朕每遣行人,入蕃曉諭,並引其使者,臨軒戒勖,示以善道,勸以和親,欲使境上無虞,各安其業。訓導積年,凶頑未改,剽掠邊鄙,略無寧息。今上書傲很,拘我使人,內外百僚。華夷兆庶,同心憤怨,咸願誅討。宜乘吊伐之機,以展鷹鸇之志,長驅剋期,窮其巢穴。罪止吐谷渾可汗昏耄之主,及天柱王一二邪臣,自餘部落,皆無所問。夷凶息暴,稱朕意焉。」
其大意為:自我當皇帝九年以來,大道治理天下,四海賓服。而吐谷渾小蕃,自不量力,抗衡上國,雖屢勸而不聽,凶頑不改,剽掠邊廷,攪擾安寧,又拘壓使者,引起公憤。所有周邊國家及百姓,皆同心誅討。乘征伐之際,振我國威。首惡必辦,脅從不問。剷除凶暴,乃我所意。
慕容伏允首戰失敗後,火燒荒野,盡毀草原,以為唐軍不會追擊。李靖分兵兩道追殲,親率李大亮等部由北道切斷其通往祁連山之退路,並迂迴至其首府伏俟城(今青海湖西);李道宗等部由南道穿插追截南逃之吐谷渾軍。南道唐軍歷經無人之境二千餘里,於烏海(今青海苦海)大破伏允部。貞觀九年(635年),李靖在積石山(今青海阿尼瑪卿山)追至且末(今屬新疆),途中缺水,就刺馬飲血,終於襲破伏允牙帳,伏允丟下妻小溜之大吉,不久在沙漠中被部下所殺。伏允之子大寧王慕容順斬天柱王,率部降唐,其國土遂盡歸唐朝。太宗冊封慕容順為吐谷渾可汗。慕容順死後,貞觀十年(636年),太宗冊封慕容順之子諾曷缽為吐谷渾可汗。貞觀十一年(637年),李靖改封為衛國公。
唐太宗貞觀年間的唐朝疆域圖,於龜茲設安西都護府,涵蓋安西四鎮龜茲、焉耆、于闐、疏勒。(玖巧仔/維基百科)
貞觀十四年(640年),唐朝在交河城設安西都護府,以管理西突厥和整個西域。貞觀十八年(644年),西突厥盟友焉耆攻打西州,安西都護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討伐依附西突厥之焉耆,占領焉耆,俘虜國王龍突騎支。但後來焉耆再次脫離唐朝。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宗派遣阿史那社爾、郭孝恪率軍討伐依附西突厥之焉耆和龜茲(今新疆阿克蘇),征服兩國。然後疏勒和于闐歸附唐朝,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國,史稱安西四鎮。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

唐太宗(26) 尊天可汗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
貞觀四年三月三日(630年),大唐帝國又迎來另一歷史性時刻。四方各部族酋長和首領紛紛來到長安,齊集在太極宮前,共同向唐太宗李世民敬獻一個史無前例的尊號——天可汗。太宗說:「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資治通鑒》卷一九三)這一刻,文武百官和四夷君長皆山呼萬歲。自此,太宗對四夷君長頒發詔書時一律自稱「天可汗」,「是後以璽書賜西北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

天可汗顧名思義為可汗之可汗,為天下最大之可汗。此亦是天意,中土神州,皇在王上,皇可封王,君臨天下。此時,眾望所歸,唯大唐太宗馬首是瞻。

定吐谷渾

吐谷渾原為鮮卑慕容部之一支,先祖遊牧於徒河青山(今遼寧錦州東北),後遷徙至隴西之地(今甘肅青海一帶)。以此建國,領土東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唐朝初年,吐谷渾多次侵擾蘭州、涼州等地,阻斷唐朝與西域往來交通要道。大唐皇朝若要與西域進行文化、思想、技術、宗教等交流,則必須打通這一通道。貞觀八年(634年),涼州遭到西北吐谷渾王慕容伏允大軍侵犯。李靖主動請纓,太宗即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帥唐皇朝與西域諸國(突厥、契苾)聯軍征討吐谷渾。


清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所繪唐太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太宗《討吐谷渾詔》

「朕嗣纂鴻業,思恢至道,端拱垂裳,於茲九載,式修文德。寧謐區宇,徼外君長,海表猷渠,無遠不庭,無思不服。而吐谷渾蕞爾小蕃,負固河右,地不遠千里,眾不盈一萬,不量其力,不恤其人,肆情拒命,抗衡上國。朕每遣行人,入蕃曉諭,並引其使者,臨軒戒勖,示以善道,勸以和親,欲使境上無虞,各安其業。訓導積年,凶頑未改,剽掠邊鄙,略無寧息。今上書傲很,拘我使人,內外百僚。華夷兆庶,同心憤怨,咸願誅討。宜乘吊伐之機,以展鷹鸇之志,長驅剋期,窮其巢穴。罪止吐谷渾可汗昏耄之主,及天柱王一二邪臣,自餘部落,皆無所問。夷凶息暴,稱朕意焉。」

其大意為:我當皇帝九年來,內道外儒,無為治理天下,四海賓服。而吐谷渾小蕃,自不量力,抗衡上國,雖屢勸而不聽,凶頑不改,剽掠邊廷,攪擾安寧,又拘壓使者,引起公憤。所有周邊國家及百姓,皆同心誅討。乘征伐之際,振我國威。首惡必辦,脅從不問。剷除凶暴,乃我所意。

慕容伏允首戰失敗後,火燒荒野,盡毀草原,以為唐軍不會追擊。李靖分兵兩道追殲,親率李大亮等部由北道切斷其通往祁連山之退路,並迂迴至其首府伏俟城(今青海湖西);李道宗等部由南道穿插追截南逃之吐谷渾軍。南道唐軍歷經無人之境二千餘里,於烏海(今青海苦海)大破伏允部。貞觀九年(635年),李靖在積石山(今青海阿尼瑪卿山)追至且末(今屬新疆),途中缺水,就刺馬飲血,終於襲破伏允牙帳,伏允丟下妻小溜之大吉,不久在沙漠中被部下所殺。伏允之子大寧王慕容順斬天柱王,率部降唐,其國土遂盡歸唐朝。太宗冊封慕容順為吐谷渾可汗。慕容順死後,貞觀十年(636年),太宗冊封慕容順之子諾曷缽為吐谷渾可汗。貞觀十一年(637年),李靖改封為衛國公。


唐太宗貞觀年間的唐朝疆域圖,於龜茲設安西都護府,涵蓋安西四鎮龜茲、焉耆、于闐、疏勒。(玖巧仔/維基百科)
貞觀十四年(640年),唐朝在交河城設安西都護府,以管理西突厥和整個西域。貞觀十八年(644年),西突厥盟友焉耆攻打西州,安西都護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討伐依附西突厥之焉耆,占領焉耆,俘虜國王龍突騎支。但後來焉耆再次脫離唐朝。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宗派遣阿史那社爾、郭孝恪率軍討伐依附西突厥之焉耆和龜茲(今新疆阿克蘇),征服兩國。然後疏勒和于闐歸附唐朝,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國,史稱安西四鎮。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

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

唐太宗(28) 討高句麗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
高句麗在漢時建國,占地朝鮮半島北部及中國東北地區東部,略同於漢朝漢武帝時所設之四郡範圍,即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臨屯郡,歷來為華夏所有,非高句麗所應據有。高句麗並非高麗(又稱高麗王朝,918年-1392年),高麗是由王建所建立完全位於東亞朝鮮半島之王國,其中包括原高句麗南部地區。

高句麗(這裡簡稱高麗)雖然向唐朝朝貢,但實際上卻對唐朝持敵視態度。高麗還在遼東地區修築千里長城,以防禦唐軍。貞觀十六年(642年),高麗和百濟聯手進攻新羅,新羅向大唐告急。[《新唐書》:「(百濟)與高麗連和伐新羅,取四十餘城。發兵守之,又謀取棠項城,絕貢道。」]

援助處於高麗和百濟圍困中之新羅,並收回被高麗所占有之遼東地區(即東北遼河以東地區以及 朝鮮半島北部),太宗決定親自東征高麗。此時東突厥汗國已滅,使得高麗無法與突厥聯盟。同時,大唐與朝鮮半島南部新羅所建立之聯盟有力鉗制高麗。因擔心漠北薛延陀趁機作亂,太宗還傳話給薛延陀:我們父子都要去打高麗,長安空虛,你要是想乘虛而入,只管過來!薛延陀嚇得不敢妄動。《舊唐書》載後來高麗用厚利誘惑薛延陀叛唐,但是「夷男氣懾不敢動」。


唐太宗貞觀年間的唐朝疆域圖,漠南已納入唐朝疆域。(玖巧仔/維基百科)
太宗《親征高麗手詔》

「行 師用兵,古之常道,取亂侮亡,先哲所貴。高麗莫離支蓋蘇文,弒逆其主,酷害其臣,竊據邊隅,肆其蜂蠆。朕以君臣之義,情何可忍。若不誅翦遐穢,無以澄肅中 華。……加以躬先七萃,親決六奇,使攻無所守,戰無所拒,略言必勝之道,蓋有五焉:一曰以我大而擊其小;二曰以我順而討其逆;三曰以我安而乘其亂;四曰以我逸而敵其勞;五曰以我悅而當其怨。何憂不克?何慮不摧?可布告元元,勿為疑懼耳。」

其大意為:行師用兵,自古就是如此,消滅亂政,攻取暴 虐,先哲所贊同。高麗蓋蘇文,弒其主,害其臣,竊據邊隅,大肆侵擾小國。伸張正義,為此要興兵問罪。……我親自領兵並決策,使其攻無所守,戰無所拒。略言 必勝之道,大致有五點:一,以我大而擊其小;二,以我順而討其逆;三,以我安而乘其亂;四,以我逸而敵其勞;五,以我悅而當其怨。何憂不克,何慮不摧,勿 須疑懼!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軍向遼東進軍。太宗在路上對手下人說,四方基本安定,就剩下高麗這一塊,趁我還在,良將們還有精力,一定要解決,「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決心將對高句麗之征伐作為大唐九州統一戰爭最後部分。夏季,李勣暗渡陳倉,突然出現在遼東城下,高麗兵大駭。營州都督張儉和將領李道宗也率兵進入遼東,擊敗高麗兵,斬首數千。四月,唐軍攻破高麗蓋牟城,俘虜兩萬多人,繳獲糧食十多萬石。同年五月,另一路唐軍從山東渡海攻破高麗卑沙城,俘虜八千人。

貞觀十九年五月初,李勣和李道宗率前鋒部隊四千餘騎抵達遼東城下。五月初八,高麗將蓋蘇文派步騎四萬援助遼東高麗守軍。這時,唐軍諸將都覺得敵眾我寡,因此主張深溝高壘,等主力部隊全部集結以後,再行出擊。唯副總管李道宗認為應乘敵軍援兵「遠來疲頓」之時,主動迎戰,「擊之必敗」。李勣表示贊同,此時部將果毅都尉馬文舉也主動請戰,面對十倍之敵,陣前豪氣干雲,道:「不遇勁敵,何以顯壯士!」策馬向敵陣衝擊,所向披靡。由此兩軍於遼東城下 大戰。高麗軍遭到馬文舉突擊之後組織力量拚命反擊,行軍總管張君乂部遇到高麗優勢兵力反擊,抵擋不住,向後退卻,唐軍局勢陷入不利。李道宗見張君乂部陷入 混亂,立刻親自前往指揮,在收集散卒之後,策馬登高遠望,看到高麗軍陣已經被馬文舉攪亂,於是率驍騎乘隙衝入,左右出入,勢不可當,使得高麗軍陣更為混亂。李勣率眾於其後衝擊,高麗軍終於崩潰,被殲一千餘人。

太宗大軍到後,把遼東圍得水洩不通。旌旗華蓋下,聖皇天子不怒自威,眾宿將各個英雄先聲奪氣,高麗軍未戰已敗三分。乘颳南風之機,太宗指揮士兵點燃城池西南樓,順風放火。高麗軍抵擋不住,遼東陷落。唐軍殺高麗兵一萬多人,俘虜一萬多人,此外還俘有百姓四萬多人。


西元576年朝鮮三國時代版圖(KEIMS/維基百科)
攻克遼東後,唐軍繼續向白岩城進發。高麗烏骨城派兵一萬支援,被唐軍擊退,此戰唐軍只用了八百人。六月,白岩城不戰而降。唐軍繼續向安市進發。高麗將領高延 壽等人率領靺鞨、高麗兵十五萬來救援,被擊敗。高延壽向唐軍乞降,來到唐軍軍營,一進門就跪下,挪動膝蓋向前,拜伏在地。(《資治通鑒》:「延壽、惠真帥 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太宗對他們說:「東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復敢與天子戰乎?」高延壽等人「皆伏地不能對」。 太宗將降軍中高麗軍官、酋長三千餘人虜往中原,其餘高麗人悉數釋放。

安市城小而堅,唐軍圍攻數月不克。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 最終太宗決定暫停這次出征。九月,唐軍班師。這次征伐高麗攻克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城,遷徙遼、蓋、岩三州七萬 人入大唐,於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斬首四萬餘。


高句麗滅亡後的朝鮮半島版圖唐太宗數次討伐高句麗後,即收復遼寧一帶很多南北朝時期被高句麗奪取的土地,最後高句麗滅亡,留存的新羅控制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大同江以北由唐和後來崛起的渤海國占據。(GeorgeZhao/維基百科)
此次東征重創高麗,戰事曠日持久,最終未能滅亡高麗。但此戰意義重大,是自三國時期毋丘儉攻破高麗屠王城以來數百年,中原軍隊第一次真正戰勝高麗人,收復了今天遼寧一帶很多南北朝時期被高麗奪取土地,為後來唐朝徹底征服高麗打下基礎。

貞觀二十年(646年),大唐與回紇擊滅薛延陀後,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太宗令牛進達率兵從海上、李勣率兵從陸路攻打遼東半島。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宗再派薛萬徹率軍從海上攻打鴨綠江口。隨後,唐開始集結陸海部隊準備在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再一 次大規模攻高句麗。後因太宗於貞觀二十三年去世,唐高宗李治暫停東征計畫。至公元668年,唐高宗聯合新羅最後滅了高句麗,載籍戶數近七十萬,並建立安東都護府等加以控制遼東及原高句麗地區。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

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27) 恩和吐蕃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
松贊干布生於雅魯藏布江南岸澤當,從小受良好家庭教育及嚴格訓練,成為精通騎射、角力、擊劍而武藝出眾,又善歌唱吟詩文武全才之王子;十三歲時繼任讚普(王),率部南征北戰,正式建立統一吐蕃王朝,其疆域在今青藏高原地域。藏族之民本源於古羌族,為華夏民族之先民,與中原華夏子民有著千絲萬縷之關聯。

大唐盛世,四海臣服,松贊高昌十分仰慕。於是,在貞觀八年,派出使者赴長安與唐朝通好問聘請婚,當時太宗沒有同意。貞觀十二年(638年),松贊干布遂藉口唐朝屬國吐谷渾從中作梗,親自指揮二十萬吐蕃軍,開始攻擊唐朝松州(今四川阿壩藏族羌族地區)武力逼婚。但同時松贊干布高昌又派遣使者到唐朝國都長安再次請求,打算迎娶公主。太宗派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指揮五萬軍隊,執失思力、牛進達、劉簡協助,援救松州。與此同時,吐蕃軍正在圍困松州,但唐軍先遣部隊在牛進達指揮下,大敗吐蕃軍。

唐太宗畫像,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南薰殿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共領域)
大唐強大國威更堅定了松贊干布聯姻的決心。貞觀十四年,他再次派使者祿東贊備厚禮黃金五千兩及寶物珍玩數百件,到長安謝罪並再次請婚。太宗出於對其人品之欣賞,亦覺強大吐蕃堪配公主,於是在第二年,應允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蕃,一行人到達拉薩時,吐蕃人著節日盛裝,萬人空巷迎接這位不遠萬里而來之贊唐(王后)。松贊干布在西北海拔3,700米紅山(今布達拉山)上,按照唐朝建築風格,專為公主修建了城廓華麗之宮室。當時所修宮殿有九百九十九間,加上修行室共一千間。此即布達拉宮前身。至今,布達拉宮內尚保存著他倆塑像和倆人結婚洞房。


松贊干布(中)與文成公主(右)、赤尊公主(左)的塑像。(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文成公主乃風華絕代、智慧過人之奇女子,在她背後更有整個唐朝高度發達文明。這一切皆深深吸引並折服了勵精圖治的松贊干布,他給了文成公主最大施展空間和至高崇敬,使文成公主盡其所能傳播中華神傳文化、思想、藝術及生產技術。其一切貢獻也都融入松贊干布豐功偉績中,惠及吐蕃王朝各個方面。文成公主還主持修建大昭寺及小昭寺,這些都是藏族歷史最悠久的寺廟,為佛教在藏地確立和光大奠定了基礎。

松贊干布曾退隱四年,專心學習佛典。復出後,按照佛教宗旨,獎勵學問,並依據釋迦牟尼十條善行(戒律)制定新法律,以教化民眾。松贊干布在文成公主幫助下革新了吐蕃典章制度,命令大臣與貴族子弟誠心學習漢族文化,研讀他們帶來的詩書;又遣貴族子弟至長安入國學,學習詩書禮樂,請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唐朝也不斷派出各類工匠到吐蕃,傳授各種技術,使吐蕃王朝當時及後世皆深受其益。


清〈文成公主進藏圖〉壁畫(網絡圖片)
威征高昌

高昌國地處天山南北通道,絲綢之路北路衝要,國家穩定,物產豐富,文化發達,中西使節、商客和僧侶過往頻繁,成為漢唐間中西經濟、文化交流重要樞紐。太宗滅東突厥後,開始對西域(即現新疆和中亞地區)西突厥以及一些鬆散結盟國家施加軍力,以恢復兩漢以來對西域之管理。高昌王麴文泰與西突厥欲谷設聯合一起,阻礙西域商路,並進攻唐朝伊州。高昌國雖小,但地位重要,否則大唐與西域之路無法通行。

貞觀十三年(639年),太宗下詔譴責麴文泰,並派他阿史那矩招麴文泰進京。麴文泰拒絕入京,而是派官員麴雍向皇帝致歉。太宗還下令麴文泰交出唐征服東突厥(貞觀四年,即630年)以後東突厥流亡到高昌之人。麴文泰拒絕,並試圖說服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一起背叛唐朝。


高昌故城,今新疆吐魯番市。(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太宗《討高昌詔》(節錄)

「明罰敕法,聖人垂懲惡之道;命將出軍,王者成定亂之德。故三苗負固,虞帝所以興師;鬼方不恭,殷宗所以薄伐。……而高昌曲文泰,猶為不軌,敢興異圖,事上無忠款之節,御下逞殘忍之志。往經朝謁,備加恩禮,谿壑難滿,曾無報效,禽獸為心,遽懷凶狡。詔命之嚴,稟承之誠既闕;王人之重,祗敬之禮亦虧。……

朕受命上元,為人父母:禁暴之道,無隔內外;納隍之慮,切於寢興。錄其舊款,仍懷愍念,所以頻遣使人,具申朝旨。勖以為善之規,示以自新之路,庶知感悟,無煩師旅。而昏迷遂性,荒怠不悛,貫盈之釁既稔,天亡之期已及。……良將奮建瓴之威,銳卒效如貔之勇。冀馬燕犀。猶迅雷之震擊;雲梯地道。若至神之變化。以此制敵,事等摧枯;以此屠城,易於反掌。然朕矜哀之心,有懷去殺;勝殘之道,無忘好生。若文泰面縛軍門,泥首請罪,特宏焚櫬之澤,全其將盡之命。自餘臣庶,棄惡歸誠,並加撫慰,令各安堵。示以順逆之理,布茲寬大之德。如其同惡相濟,敢拒王師,便盡大兵之勢。以致上天之罰。明加曉諭,稱朕意焉。」

其大意為:嚴明刑罰法度,聖人制定懲惡之道。命軍出兵討伐,王者遂有定亂之德。故三苗據險不服,虞(舜)帝所以興師;因鬼方不恭敬從命,所以商王武丁予以討伐。……高昌曲文泰,圖謀不軌,不敬上國,殘害百姓。大唐雖以禮相待,欲壑難滿,以怨報德,了無誠意,於禮難容。

我為皇上,奉天行命,為民除害。念及舊情,百般相勸,不想兵戎相見。但你昏迷本性,惡貫滿盈,天亡之期已到。大軍所到之處摧枯拉朽。但我有好生之德,若你自首請罪,將成全你將盡之命。所有臣民,棄惡歸誠,既往不咎。如有助惡為虐者,敢拒王師,便嚴懲不怠。

貞觀十三年(639年)冬,太宗以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出擊高昌王麴文泰。貞觀十四年(640年),唐軍至磧口,高昌王麴文泰沒想到唐兵來得那麼快,嚇得大病不起,幾天後竟然一命嗚呼,由此作為第一個被唐軍嚇死之王載入史冊。其子麴智盛即位不久,侯君集圍城,麴智盛降唐軍。高昌國三州、五縣、二十二城,八千戶、三萬餘人歸屬唐朝,高昌國到此結束。唐朝在高昌設置西州。西突厥在大唐兵威下,不敢支援高昌,遠遠逃離。大唐不戰而屈人心,自此重新打通與西域交往之路。


侯君集像,取自清劉源繪、朱圭刻《凌煙閣功臣圖》。(公有領域)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

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

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藏唐代銅鏡

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

唐太宗(30) 天朝風采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
作為中國神傳文化鼎盛期的唐代,其繁榮文化就世界而言,可稱得上無與倫比。

唐朝文學成就以詩歌最為發達。清人所編《全唐詩》收錄兩千多位詩人四萬八千多首詩。唐初詩人有「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盛唐時期詩仙李太白更登唐詩千古輝煌之顛。


唐朝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圖》(局部)中表現的大唐威儀,是中華文明在顛峰時期永不磨滅的記憶。(公有領域)
大唐藝術繪畫始於唐初閻立本、閻立德。凌煙閣內二十四位功臣圖像即是閻立本所畫。後盛唐時期,吳道子則有「畫聖」之稱呼,讓大唐藝術繪畫更至佳境。

大唐壁畫尤其發達。著名之莫高窟壁畫及雕刻藝術在隋唐時期技達最高峰。唐朝時期,書法家輩出。歐陽詢、虞世南都是唐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楷書筆力嚴整,《九成宮醴泉銘》為其名作,自成一體。虞世南楷書代表作品有《孔子廟堂碑》、《汝南公主墓誌》、《摹蘭亭序》等。


虞世南楷書《孔子廟堂碑》拓本局部。(公有領域)
大唐音樂舞蹈發達。太宗宮廷中有大規模音樂舞蹈表演,如前述用一百二十人所表演之《秦王破陣樂》,聲名遠揚。

藥王孫思邈撰寫《千金要方》和補本《千金翼方》,論及藥物之本、診治之訣、針灸之法、養生之術,皆世上不可多得之醫書。

大唐建築規劃嚴整,規模宏大。其首都長安、東都洛陽皆是建築歷史上經典之作。也為後世留下了城市規劃典範。當時周邊國家首都,如日本平安京、新羅金城、高句麗平壤和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都是仿照長安建造。

圖為日本平安京復原模型。(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大唐城市商業,交通在當時世界上十分發達。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道路遍布全國。水路以南北大運河為主。全國各地陸驛、水驛應有盡有。便利交通及管理制度為國際交往提供方便。除陸路、水路四通八達,大唐海路開闢更多:當時有三條海路可達日本,還開闢了從廣州越南海到東南亞、西亞及埃及和東非之海上交通。

大唐與韓國、日本以及和東南亞、南亞各國都有深廣之經濟文化交流,尤其日本文化受唐朝文化影響巨大。

福澤四方

大唐先進文化思想、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傳入日本,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者為貞觀二十年(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公元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國建立年號,定年號為「大化」。公元645年即為大化元年。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正式開始改革,史稱「大化改新」。這一事件又稱「乙巳之變」,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為藍本,參酌日本舊習,從經濟到政治方面進行改革,規定中央集權體制,並詔書公布改新內容、律令等。大化革新完善日本統治制度,引進中華神傳文化,與太宗及大唐一代天朝眾生結下歷史淵源。

日本國名,本為倭奴國。(《宋史‧日本國傳》:「唐太宗以其國所居,為依日所出之東海,故賜其國名為日本,意謂日之本也。」)大化革新後,天皇也正式採納昔日太宗所賜國名,改為「日本」。新皇權建立不久,為樹立中央集權指導思想,天皇在大槻樹下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載,帝道唯一」。公元647年,制定七色十三階冠位。兩年後又制定十九階冠位。公元649年下詔,令國博士高向玄理與僧旻「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機構。地方設國、郡、里,分別由國司、郡司、里長治理。「八省百官」制和國郡里制均受大唐三省六部制和州縣制之影響。

大化改新是日本向唐朝學習建立律令制之開端。通過大化改新,日本增強了國力,更促使日本開始從各個方面學習、接納唐朝文化。日本一直到公元1869年明治維新,之前將近一千二百年時間,其中央官職一直沿用唐朝官職制度。

公元630年起,日本即向唐朝派遣使者(即遣唐使),使節團最多時達五百人,非常龐大。這些遣唐使把唐朝神傳文化及各種不同制律帶回日本。


《東征傳繪卷》描繪的日本遣唐使乘船赴唐的景象。(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日本天皇朝廷確立以儒、佛為核心之治國理念。佛教首從中國傳入高句麗,又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日本入唐僧人除將中國佛教各宗派帶回日本外,歸國攜去經典極多。天皇朝廷亦大力提倡儒學。政府仿照大唐建立培養官吏之教育機構,中央稱為「大學」,地方稱為「國學」。大學課程有習《論語》、《孝經》等經書之「明經道」、習律令之「明法道」、習漢文歷史之「紀傳道」(亦稱文章道)等。

之後,文武天皇大寶元年(701年)頒布《大寶律令》,養老二年(718年)修成《養老律令》,很多模仿唐朝律令制度。行頒田制,造戶籍,修京師官署郡國驛站,也仿照唐朝做法。

日本都城平城京建設亦模仿長安,甚至街道寬度與排列方法也幾乎一樣,也有「太極殿」、「朱雀街」、「東市」、「西市」等名稱。8世紀後期,日本又遷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長安建都城。日本建於7世紀後半期至8世紀後半期之難波京、平城京、長岡京、平安京,亦皆模仿大唐長安特點。日本法隆寺、唐招提寺也是傚法唐代建築之典範。

與此同時,日本人生活習尚、節日風俗也都受唐朝影響,如重陽節登高,其傳統服裝和服亦由唐裝改進而來。日本還向唐朝學會製豆腐、醬油、搾糖、縫紉等工藝。圍棋也於此時傳入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所保存之許多文具、衣飾、屏風、樂器等亦來自唐朝。其天文曆法、書法藝術、生活習俗,衣服、茶道、錢幣鑄造、文字都和唐朝接近。


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藏唐代銅鏡。(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藏鳥毛立女屏風具有鮮明的唐代風格。(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當時一些日本人甚至分不清長安在中國,抑或長安在日本。日後,大元朝聖主忽必烈攻打日本,皆未滅掉日本,也從而保護了大唐文化在日本流傳、存放之部分,莫非天意乎!

大唐乃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之國家。大唐盛世從貞觀時期起,首都長安便是世界文化、宗教、藝術、經濟中心。其文化、藝術以其獨具魅力之輻射力度深遠影響鄰近各國及世界很多國家。加之大唐宗教信仰自由,經濟發達,國力強盛,處於世界先導地位,亞非地區,許多國家使節、商人、學者、藝術家、僧侶,願意到唐朝、到長安來求學或經商貿易。

宗教在社會上之地位與影響力,唐時可謂最高。道教被奉為國教。玄奘西域求法,從天竺攜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回到長安後將所見所聞寫成《大唐西域記》。佛教地位雖不及道教,但其傳播範圍甚廣,信徒人數極多。佛教此時也開始傳入朝鮮半島與日本,及其它周邊國家。

除了佛道二教外,當時還有伊斯蘭教、景教(即基督教)、拜火教與摩尼教等外來宗教開始傳入中國。

唐朝乃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對外開放時期,當時和大唐交往國家達七十之多,外國貴族多派子弟到長安太學學習中國文化。

唐朝海外貿易興盛,商人們從廣州經由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抵達印度、錫蘭,再西入波斯灣及紅海地區,通往西方海道與往新羅及日本海道也已連接起來。中東商人如猶太人、波斯人以及阿拉伯人紛紛東來。中國沿岸交州、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揚州等城市,因與蕃舶互動頻繁,如雨後春筍般興盛起來。

隨著世界性交往日益發達,唐人開始定居海外各個國家。因從大唐而來,海外多以唐人稱呼當時中國人,唐人居住之地亦被稱為「唐人街」或「大唐街」。至今仍有諸多國家大城市中都沿用古時稱呼,當地中國人也樂稱中國城為唐人街,足可見證大唐盛世享譽海外。

正是太宗海納百川之胸襟恢宏自信之風度,感化周邊民族、四方酋長、海外國度,使萬邦來朝;教化本國百姓、滿朝文武、三教九流,灑普天甘露。

結語 巍巍大唐 萬古流芳

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自十六歲嶄露頭角、巧計退敵、勸父興兵起,身經百戰,戰必勝,攻必取,衝鋒陷陣,所向無敵;以曠世未有之睿智與神武克長安、取洛陽;平群寇、定中原、一統天下。君臨天下後,滅東突厥,定吐谷渾,恩和吐蕃,威征高昌,討高句麗,克薛延陀,尊天可汗,雄主神州,僅用幾年時間,便將分崩離析、戰亂不止近四百年之華夏各國,一統在大唐皇之下。唐太宗崇道、扶儒、尊佛,正統修煉文化得以弘揚,並用以規範人類思想行為。唐太宗攜領大唐一朝天民開創亙古未有、萬方承平之貞觀盛世。其正統神傳文化福澤比鄰,影響世界,四夷賓服,萬方來朝。

本次人類五千年歷史在地球人類億年歷史長河中不過彈指之間,在整個宇宙漫長歲月中更是微不足道。但奠基人類得正法、修大道,最後返本歸真之歷史璀璨大戲正在這裡上演。唐太宗帶領一朝天國眾生在神州大地上將中華神傳文化之演繹推上巍峨峰巔,成為璀璨中最光耀奪目之華章。

巍巍大唐,萬古流芳!

主要參考文獻

邵雍,《梅花詩》,宋
劉昫等,《舊唐書》,後晉
吳兢,《貞觀政要》,唐
歐陽脩等,《新唐書》,宋
司馬光等編,《資治通鑒》,宋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宋
諸聖鄰,《大唐秦王詞話》,明
蔡東藩,《唐史演義》,民國
謝守灝,《混元聖記》,宋
唐道世,《法苑珠林》,唐
王溥,《唐會要》,宋
楊賓,《大瓢偶筆》,清
彭定求等編,《全唐詩》,清
董誥等編,《全唐文》,清
陶宗儀,《書史會要》,明
趙涵撰,《石墨鐫華》,明
吳雲,《唐太宗全集校注》,現代
房玄齡等,《晉書》,唐
魏徵等,《隋書》,唐
劉知幾,《史通》,唐

(全文完)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

群賢遇明君 方得躍鱗天池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20日, 2016
隋末群雄並起,各方豪傑、能人志士紛紛擇木而棲。虞世南跟隨竇建德,李百藥輔佐輔公祏,褚亮依附薛舉,尉遲敬德投效劉武周,秦叔寶、程咬金投降王世充。他們都是大渴不能擇泉而飲,只要暫時能解渴就趨而飲之;大暑不能擇木而息,只要稍可遮蔭就暫避樹下消暑,並不是找不到真正能飲水休息的地方。這些英雄豪傑、才子碩儒在天下紛亂之際,都在尋覓可投靠的賢明之主,直到唐太宗集兵起義,如撥開烏雲,日月星三辰光照天下,群賢喜見明主,不遠千里奔相歸附。群賢遇明君,才得以展翅高飛,大展鴻圖,成為真正一代豪傑。

太宗識虞世南「五絕」 君臣情深義重

一代書法家虞世南,性格沉默寡慾,篤志勤學,他對經學、文學都有相當的造詣。同郡僧人智永擅長王羲之的書法,在智永的傳授下,習得精髓,圓融遒麗,外柔內剛, 深得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之書法真傳,名聲因此大噪。他與當時的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唐初四大書法家。唐太宗非常喜愛虞世南的字,經常臨寫。虞世南死後, 唐太宗嘆息道:「世南死後,無人可以論書。」

虞世南曾在隋朝為官,隋末跟隨宇文化及,後落入竇建德手中,任職黃門侍郎。太宗滅掉竇建德,引虞世南為秦府參軍,不久轉任記室,並授任弘文館學士。太宗即位時 ,虞世南已年近七十,多次上表請求告老還鄉,都未獲批准。

太宗器重他博學多識,常在處理機要事務的空檔,召他前來共同研讀經學史學,並交流討論。世南性情剛烈,每當論及古先帝王為政得失時,必定想方設法勸諫太宗,所言都有幫助。太宗對侍臣說:「朕在閒暇時與世南談古論今,他如一言有失,就會惆悵不已,他如此誠懇,朕很欣賞。如果群臣都能像世南那樣,天下何愁治理不好呢?」

虞世南對太宗的勸諫總是直言不諱,發乎至誠;而太宗也能虛懷納諫,反躬自省。虞世南曾勸諫太宗「不要以為自己的功勞高過古人而傲慢自誇,不要因為太平日久而安逸懈怠,希望陛下慎終如始,雖有慧星出現,也不足為憂。」太宗嚴肅的說:「我的確頗有自誇自滿之意,看輕天下之士,這是我的罪過。上天顯示異相,應該是這個原因吧?」虞世南也曾諫言對營建高祖的陵墓務必節儉;也關心太宗狩獵安危,希望太宗「時息獵車,且韜長戟」停止打獵,給百代帝王留下典範,永遠光照萬代。虞世南敢直言犯上無隱,多類似這些情況,太宗因此對他更加親近禮遇。曾稱讚世南有五絕 :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學,四是文辭,五是書翰。

貞觀十二年,虞世南卒,年八十一。太宗哭得很悲痛,將他陪葬昭陵。太宗在親手寫給魏王的書信中說:「虞世南和我如同一體,他沒有一天忘記指出我的缺失,及補充旁人所遺漏的事務,他確實是當代名臣,世人的楷模。」太宗痛惜之情難以言表,為詩一篇,令起居郎褚遂良到虞世南的靈帳讀完然後焚燒,希望虞世南的神識能有所感悟。幾年後,太宗曾在夜裡夢見虞世南,像平生一樣。後來太宗下令在虞世南家設五百僧齋,並為他造了一尊天尊像,以追懷他的美德及太宗的思舊之情。

李百藥遇太宗 老而彌新

李百藥是名臣之子,父親李德林,北齊時官至中書侍郎,撰《齊史》。李百藥自幼受到家庭影響,少年時就好學博聞,七歲就能理解文章大意。有一次家裡的客人讀著名學者徐陵文章,不知出自何典籍,百藥在旁應聲指出其出處,客人聽後大為驚歎。

李百藥在隋開皇初年,步入仕途。年少有才的百藥得到隋文帝賞識,卻招來一些人的嫉妒和誹謗,為避禍,他隨即託病辭官。開皇十九年,再被徵召,承襲父親爵位。吏部尚書牛弘非常欣賞他的才學,皇太子楊勇又召為東宮學士。當時晉王楊廣四處招攬人才,召百藥為幕僚,但百藥稱病推辭,楊廣因此對他懷恨在心。仁壽四年,楊廣即位為隋煬帝後將百藥貶為桂州(今廣西桂林)司馬。

隋末天下混亂,百藥參加了反隋的起義,最後任職於杜伏威軍中。杜伏威及部將輔公祏先後起兵反唐,輔公祏任命百藥為吏部侍郎。有人告知李淵,百藥與輔公祏同反,李淵大怒。雖然後來得到杜伏威命令輔公祏殺百藥的密信,證明百藥與輔並非同黨, 但一直到武德末年,百藥始終未獲唐高祖的任用。

唐太宗即位後,很器重百藥的才華,而李百藥也盡心竭力,發揮所長。貞觀元年(627)召百藥為中書舍人,命其參與修撰《五禮》及律令,又詔他撰北齊史。貞觀二年 ,上《封建論》直言上諫取消諸侯,太宗採納。貞觀五年,作〈贊道賦〉一文以規勸太子。唐太宗見到此賦後非常讚賞,賜百藥彩絹五百段。

貞觀十年(636)完成《北齊書》,賜物四百段。十一年,《五禮》及律令撰成,百藥爵位又從「男」進為「子」。唐太宗曾作《帝京篇》,讓百藥也以此題另作一篇。 唐太宗對百藥的文章極為讚歎:「卿為何身體老邁而才氣如此青壯,年歲老成而意境這麼新穎呢!」貞觀二十二年(648)百藥去世,年八十四。

褚亮步步高升 官位顯赫

褚亮,唐初十八學士之一。從小聰明好學,博覽群書,過目不忘,善文工詩。18歲那年,便造訪了當時的政壇兼文壇名流陳僕射徐陵,且與他商榷文章,徐陵對褚亮的文章見識深表驚異。陳後主也召見他作詩,獲得在座所有人稱善賞識。陳滅亡,入隋為東宮學士。大業中隋煬帝授亮為太常博士。當時,隋煬帝為改制宗廟,亮引經據典,上奏反對,隋煬帝心中極為不悅,誣陷他與楊玄感有牽連,貶亮為西海郡司戶。薛舉稱帝,慕名收攏褚亮,任褚亮為黃門侍郎,委以重要職務。

薛舉滅亡後,太宗聽聞褚亮的名聲,對他深加禮遇。太宗只要有征伐,亮常隨侍跟從,軍中有宴筵,必定請褚亮參加。褚亮也會從容進諫 ,對太宗多有裨益,成為太宗商議決策的重要人物。天下平定之後,太宗提拔各方人才,褚亮步步高升。貞觀元年(627)為弘文館學士,到十六年(642)已進爵為侯,食七百戶。又與杜如晦、房玄齡等十八人為文學館大學士,褚亮寫了一篇像贊,曰〈十八學士寫真圖〉,藏之書府。

太宗征遼東,褚亮已告老還鄉,太宗仍借重褚亮次子遂良隨行。及至褚亮病重時,太宗親自下詔派遣醫生送藥救療,宦官使者每日問候不絕。亮卒年88歲。太宗非常悲痛惋惜,停止登朝一天。追贈為太常卿,陪葬昭陵。

程咬金遇明主 誓死不離唐太宗

程知節,本名咬金。年少時就勇猛無比,善用馬槊(馬上長槍)。大業末年,聚集黨徒幾百人,保衛鄉里,後來依附李密,成了李密最精銳的八千貼身衛隊的頭領,很受器重。李密戰敗,王世充俘獲程知節,任命他為將軍,接遇甚厚。619年(武德二年)因鄙視王世充氣量淺狹、為人多詐,遂與秦叔寶等數十人投唐,從此追隨秦王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每戰都率先衝鋒陷陣,屢建戰功,封宿國公。

武德九年,李建成構陷秦王,秦王身邊的大將一一被調離,程知節被外任為離長安十萬八千里的康州(今廣東德慶縣)刺史,他對秦王說:「大王您的左膀右臂現在都被斬除,自身必不能長久保全,知節就算死,也不離開大王。希望大王趕快擬定自我保全的策略。」六月初四,在建成、元吉頻出狠招,及天象變化已「間不容髮」之際, 唯有發動「玄武門事變」才能死裡逃生。

「玄武門事變」後程咬金功勞甚偉,先拜太子右衛率,再遷右武衛大將軍,賜實封七百戶。太宗貞觀年間,程咬金歷任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又改封盧國公。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再轉左屯衛大將軍、檢校北門屯兵、加鎮軍大將軍。他的圖像榮登凌煙閣唐二十四開國功臣榜。

太宗推心置腹 群臣報知遇之恩

白居易在《新樂府》第一篇〈七德舞〉中讚美太宗:「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唐太宗待人推心置腹,文武百官都心悅誠服,盡心報效。

李百藥經歷坎坷,幾經貶官,直到受到太宗賞識,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從此人生峰迴路轉;虞世南和褚亮的文筆動若有神,但都來自敵方,太宗不但不加以殺害,反而欣賞他們的才學,引為十八學士成員,備受禮遇和恩寵;程知節志在平息國難,能棄暗投明,捨命輔佐明君,可謂忠誠。太宗器重他們的才華,給予豐厚的賞賜;生病時必親臨探望,或賜御藥;直到去世,有些太宗都還為之料理後事,哀之甚慟,太宗也曾在夜裡夢見他們,有的甚至有幸陪葬昭陵。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貞觀群賢有幸遇見明君唐太宗,如鴻鵠展翅、魚躍天池,從此海闊天寬,他們自然對唐太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盡力報答太宗的知遇之恩。太宗與眾臣將之間肝膽相照、相處和樂,君臣間的情義深重,更是自古罕見。@


【秦王破陣樂】即《秦王破陣舞》,又名《七德舞》/敦煌莫高窟217窟壁畫《破陣樂舞勢圖》/ 《秦王破陣樂》即《秦王破陣舞》,是唐朝最著名宮廷樂舞,最初用於宴享,後用於祭祀,屬武舞類,與文舞相對。貞觀元年(627年)正月初三,宴群臣,奏《秦王破陣樂》,這是此曲第一次在這樣莊嚴、隆重的場合中演奏。據說這個歌舞使百官看了都激動不已。/《秦王破陣樂》真實的體現了盛世唐朝的文治武功,是當時最為著名的經典樂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bg7DD7

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  

歷史上這些真實的幽默橋段 讓你認識不一樣的唐太宗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二月 5日, 2017
千古一帝唐太宗的身邊,發生過許多令後人莞爾的趣聞軼事。圖爲唐閻立本《步輦圖》描繪的唐太宗。(公有領域)
中國傳統歷史文化中有著許多偉大的英雄人物,以及背後那數不清的歷史故事,有的悲壯,有的令人振奮,有的清新婉約令人回味無窮。
其中,唐朝皇帝唐太宗文武雙全,成就非凡,集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文人於一身號稱千古一帝。然而在他的身邊也發生了許多輕鬆幽默的小品故事,可讓後人對這位帝王獲得更多面向的認識……
唐太宗遇辛(新)太公
盛唐時期有位士人名叫辛郁,舊名字稱為太公,其為人機智風趣,才華出眾,所以年紀輕輕就通過科舉入朝為官,然而他感覺以自己的才能應能做更好發揮、表現自己的才華。
有一日他聽說唐太宗即將到行宮巡視,因此並趕緊到皇城往行宮的必經道路附近。不久後太宗的出巡隊伍到了他所在地的附近,他就立刻伏在路旁並不時地發出咳嗽聲響。
太宗路過看到了,便請隨從前去探視了解狀況,隨從了解後趕回來向太宗報告:是一位基層官員,名叫辛郁,別號太公。太宗聽了感覺有趣:怎有人用古代聖賢的名號?! 想必此人不凡,因此傳他前來。
辛郁到了面前時太宗就開口問道:「你是何人?」
辛郁回答道:「微臣名叫辛太公。」
唐太宗聽了回說:「喔!辛(新)太公,那你這新太公與舊太公(姜子牙)比起來如何呢?!」
原來唐太宗將辛郁的「辛」特意說成新舊的「新」,幽默一下。
辛郁回答道:「舊太公到了八十歲才得以遇見周文王賞識,而我今年才十八歲就能遇見陛下,實在比姜太公強得多了。」
太宗聽了不禁莞爾一笑,也讚賞於辛郁的機智,因而吩咐將他調到草擬皇帝的詔令的中書省任官,辛郁自此正式至中央機構任職,一展長才。
唐太宗畫像,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南薰殿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舞師高崔蒐見屈原
唐太宗極好樂舞,除教導士兵習練《秦王破陣樂》以外,在宮廷內也設有太常、教坊等樂舞專責機構,高崔蒐便是一位專業舞師。他擅長各種技藝、靈活多變,為人又相當機智聰明,所以很受到太宗與文武百官的喜愛。
有日正逢炎炎夏日,天氣極度悶熱,太宗憂心於國事,心情不佳。這時高崔蒐仍一如往常地在太宗面前表演技藝,然而太宗無心看戲,命他退下。
但是此時高崔蒐似乎得意忘形,仍與太宗開玩笑說:「難道我這精采的表演仍不能讓你開懷大笑嗎? 只怕您是吝惜賞賜而強忍歡笑呢?!」
《秦王破陣樂》是唐代最為著名的經典樂舞。(大紀元)
這回太宗見高崔蒐似乎忘卻君臣之理,因而命殿前衛士將他丟到殿外的水池讓他冷靜一下,也給他一點教訓。
高崔蒐不會游泳,所以在水池內喝了幾口水後才被衛士救起。太宗前去探視,沒想到高崔蒐卻是滿臉笑容一副不在乎的模樣。唐太宗覺得很意外,問他:「你為何而笑呢?難道不怕我見死不救嗎?」
高崔蒐回道:「剛剛被丟下水時害怕極了,但是隨後就在水中遇到了一位名人,聽了他的話,心情豁然開朗,就不害怕了。」
太宗詫異地說:「還有這樣的奇遇?!說來聽聽。 」
高崔蒐答道:「剛剛在水中見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大夫,他說,我遇到了楚懷王這樣的昏君才會沉在江中與水族為伍,而你遇到的是聖明的皇上,怎麼也到水中來了呢?小人知道皇上的聖明也就不害怕了。」
太宗聽了不禁開懷大笑,也感於他的機智風趣,賞賜給他一百匹綢緞。
唐太宗與羅黑黑的音樂外交
唐太宗在位時期宮中有位羅姓宮女,她彈得一手好琵琶,記憶力又好,任何樂曲只要聽過一次便能記住旋律,更能照本宣科地彈奏;只因皮膚較黑,自覺長得醜,讓大家喚她叫羅黑黑。但唐太宗不以為意,反而相當賞識她,讓她作宮廷樂師,教導眾宮女們彈奏琵琶。
有一次西域諸國來朝進行宴會時,胡人進獻了一位琵琶樂師,他不但能彈奏高難度的樂曲,連使用的琵琶弦都比平常的弦粗了一倍,外人更是難以模仿。
唐太宗心中知道西域諸國的盤算:他們自知在軍事上絕非大唐雄師的對手,而想在宴會上用音樂技壓大唐,因此提早安排了羅黑黑躲宴會大廳後旁的幃帳聆聽樂曲準備應戰。
在宴會上這位西方樂師果然在宴席上奏曲作樂,過後四方諸侯無不讚嘆其曲精妙。這時唐太宗卻說道:「此曲乃老生常談,何不演奏自己的創作曲?」
西方樂師便再度彈奏新樂,此曲剛柔並濟,變化多端,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曲終再度獲得滿堂彩。
然而這時唐太宗卻說道:「這首曲子你說是出於自創,但我曾聽過宮中樂師彈奏過啊。」
說著就命人取來琵琶請躲在帳後的羅黑黑出來,之後她便從容不迫地將剛才西方樂師的曲子完完整整彈奏了一遍,分毫不差。
唐朝繪畫裡彈琵琶的女子。
攝像者: Uriel Wang/Wikimedia Commons
羅黑黑這段技驚四座的演出讓西方樂師感歎不已,只能告辭轉身離去。四方諸侯個個顏面無光,只能暗自佩服。
這宴會上的事件隨後在西域傳開,諸國認為大唐的確人才濟濟,聖王之威德與智慧難以與之相抗衡,與紛紛上表歸降,連同數十個尚未臣服的小國也一同稱臣納貢。
(出自《御史台記》、《朝野僉載》)
責任編輯:蘇明真


【徵文】田雲:大唐盛世與今日中國 | 弘揚傳統文化徵文 | 唐朝 | 盛唐 | 大紀元 - https://goo.gl/uY7vB6

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

田雲:大唐盛世與今日中國 - 大紀元
March 27, 2019【徵文】田雲:大唐盛世與今日中國 | 弘揚傳統文化徵文 | 唐朝 | 盛唐 | 大紀元 - https://goo.gl/uY7vB6
    標籤: tags: 弘揚傳統文化徵文, 傳統文化, 唐朝, 盛唐, 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
【大纪元2019年03月27日讯】唐朝,是一個輝煌的傳奇。疆土廣闊,國泰民安,海納百川,八方臣服。唐朝的詩歌、書法、繪畫、音樂、建築等文化藝術傑作,無不展現出清明之治的絢麗、氣度、自由與自信。貞觀之治、永徽之治、開元盛世,幾代明君勤政愛民,禮賢下士,虛心納諫,杜絕奢華。歷史一頁頁展開,提示我們,未來的方向何在。
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盛世的締造者,濟蒼生,平海內,威德顯赫。史料記載了太宗的治國言行與成就。
唐太宗曾對侍臣說:「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慾也。」(《資治通鑑·唐紀·貞觀治道》)
《貞觀政要》卷一《政體》載:「貞觀六年,太宗謂侍臣曰:……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山東發生旱災與饑荒,唐太宗下令開倉濟民,並拿出皇家倉庫中的金銀,為賣掉子女的災民贖回孩子。太宗在詔書中說:「如果能讓年成豐收,天下平安,即使把災禍移到我的身上也甘心情願。」不久天降大雨,緩解了旱情。
太宗積極推行府兵制、租庸調制和均田制,並加強科舉制,廣招天下賢士。他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名臣魏徵在廷上進諫了200多次,直陳太宗的過失,曾多次觸怒龍顏而不改耿直本色。
公元643年元月,魏徵病逝。太宗親至魏徵靈前祭奠痛哭,並罷朝五日為魏徵舉哀,又命文武百官前往送葬。太宗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俎逝,遂亡一鏡矣!」
在民族政策方面,太宗一方面擴張疆土,另一方面對蕃漢一視同仁。李世民曾說:「自古帝王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視朕如父母。」太宗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
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夜不閉戶,道不拾遺。所史料記載,貞觀六年(632年)歲末,太宗准許390名死刑犯回家辦理後事,次年秋天再回來就死。貞觀七年(633年)九月,390名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
唐太宗任命書法家褚遂良擔任起居郎,記載皇帝的言行起居。在一次與太宗的對話中,褚遂良說:「如今設立起居郎的職務,如同古代的史官,善行惡行都要記錄在案,以督促皇帝不犯錯。」
唐朝也是文化極大興盛時期,南北文化融合,對外交流頻繁。當時的都城長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數十萬外國人僑居。貞觀時期,王朝對宗教信仰和外來文化持開放與包容的態度,儒、釋、道三教兼容並蓄,其它宗教也得以自由傳播和發展。貞觀後期,「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
《贞观政要》明成化九年内府刊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永徽之治
唐高宗李治在位初期以永徽為年號。高宗登基後勤勉執政,繼承其父唐太宗的各項政治措施,發展經濟,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
李治關心民生疾苦,即位時便告知群臣:「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高宗每天都要接見刺史,詢問民生狀況,以便及時調整政策。他崇尚簡樸、以身作則。
軍事方面,高宗成功開疆擴土。使唐朝的疆域達到最大。另外,高宗任用多位外族國王、貴族或平民為官,充分體現了唐朝的國勢影響力。
永徽三年(652年),長孫無忌等19人編成《永徽疏議》(後稱《唐律疏議》),這部法典將禮與法完美地結合,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及當時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開元盛世
開元王朝近三十年,唐朝進入鼎盛時期。玄宗勵精圖治,以道家的清淨無為思想治國,重用賢臣,改革吏治,大力發展農業,減輕人民負擔,對外實行和解的民族政策,使得內外安定,國家進一步統一。
玄宗也提倡節儉,規定三品以下的大臣及內宮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製作的飾物,並且遣散宮女以節省開支。他又下令全國各地均不得開採珠玉及製造錦繡,如有違者,杖一百。州縣長官不能舉察者,一律貶官。
通過這些措施,唐朝稅收增長,經濟穩定發展,全國糧倉充實,物價下調,人民豐衣足食。商業和對外貿易也十分發達,國內城市更加繁華,人口增長,國力空前強盛。
玄宗重視撰拔人才,對儒生十分優厚,並下令群臣訪求歷朝遺書,共覓得圖書近五萬卷,推動唐朝的文化事業邁向頂峰。他親自為《孝經》作注,在序文中寫道:「朕聞上古,其風朴略。雖因心之孝已萌,而資敬之禮猶簡。及乎仁義既有,親譽益著。聖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以古為鏡
唐朝的繁盛,體現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法制、文化、藝術、宗教等諸多方面。皇帝順應天道,心懷仁、義、禮,因此得民心,得天下。歷史的成功經驗,值得後人借鑑和反思。
看當今中國,烏煙瘴氣,經濟低迷,社會動盪。中共一黨獨大,實施苛政,以暴力維穩,嚴控媒體,封鎖真相。新聞報導無自由,良心記者,良心律師受打壓。基督教堂被搗毀,善良修煉人被迫害。宗教場所升五星旗,宗教信眾唱紅歌。貪腐驚人,官匪一家,見利忘義,是非顛倒,整個社會充滿了浮躁、暴戾和冷漠,民怨沸騰如即將噴發的火山岩漿。
唐朝天子體恤黎民,中共處處以民為敵,國保、城管、網管、攝像頭、防火牆、實名制,布下天網。唐朝君主開放包容,令四夷臣服,而中共對外輸出腐敗、竊密滲透,受到國際圍堵。如此政權,無論喊出多麼動聽的口號,也無法為中國和中國人帶來尊重和榮譽。
馬列的鬥爭哲學,加上共產黨的無神論,與普世價值相悖,註定與仁愛、真誠、正義為敵。在中共的統治下,全民道德墮落,惡性事件頻發,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都難以保障,倫理被顛覆,政治、經濟、法制、教育、商業、文化、傳媒的從業原則和秩序全部失守。
當今世上,沒有哪個政黨,如中共那般高唱「為人民服務」,卻肆意荼毒生靈、禍國殃民。中共當道,社會焉得安定,人民焉得幸福!


唐太宗-尊天可汗/唐太宗天朝風采-討高句麗/(630年),大

公公變老公!課本不敢教的《長恨歌》真相:老爸送上大綠帽,此恨綿綿無絕期-風傳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