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八大領域-計畫由台灣大學、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及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共同規畫課程,課程內容涵蓋:心理學、文學、政治學、哲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等八大領域


文科無用/沒人文素養的讀書人最壞/「萬般皆下品,唯有理工高」「文學無用」乃至「人文科學無用論」/「唸 文學」乃是一個心智與情感勞動的過程,其目的不在於生產出可被轉化為商品的物, 或獲取多少的利潤回饋,而在於思感過程中自我的擴展、轉化與提升/看似無用柔弱的東西,往往像水一樣,有一種滲透靈魂的力量。/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是一切實用的工具性知識的基礎,而人文社會科學幾乎可以稱之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最基本的文化底蘊和精神素質。由這種文化底蘊和精神素質所影響的社會面貌和社會風尚,則構建出人們的基本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和思維定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YhtlWr

------------------------

「文科不重要 缺課無妨…」-----文科無用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23日, 2018
A-A+
2018-01-23 00:33聯合報 楊啟嵐/大學教師(新竹市)
政大中文系、台文所的博士班,去年註冊率約5成,引發「重理輕文」現象的討論。圖為政大校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從高教預算分配到大專校院新生註冊率,不斷感受到「重理輕文」現象更加嚴重,並已深深影響到一般家庭教育!
筆者任教的幾門課程中,近幾年來發現兩類讓人憂心的案例:一類是三年來,已有三名學生寧可被當、重修,在學期中(其中一名甚至放棄期中考)分別與家人赴國外逍遙旅遊,原因是父母認為「文科沒那麼重要,一星期缺幾堂課無妨,闔家出遊機會難得」。
另一類則是教師為大四同學爭取到難得的職場實習機會,但學生寧可選擇賺取血汗時薪的「廉價打工」,也不願「有尊嚴地」(有學分、有證書)在職場勝任每星期一至兩天的「學習志工」,原因是家長認為「文科生原本就只能賺取微薄的薪資,不需期盼沒前景的未來」。
由此可見,家長的觀念受到大環境影響,間接影響孩子的態度,認定文科無法保證「飯碗」,或是僅看到眼前的「小利」,而忽略智慧、品德、人文的提升才能為未來甚至整個社會贏得的「大利」。
「重理輕文」的觀念應儘速修正,畢竟文科之所以存在,不僅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人文專長與變化氣質,也同時鍛鍊出堅毅樸實、專注細心、明辨是非、虛懷若谷、組織分工、團隊合作等各種「潛在能力」,難道具有這些能力的人不是國家、職場所需要的「人才」嗎?
政府不斷希冀向外「攬才」,為何不省思培養本國現有的「人才」呢?更重要的是國家主政者與政務人員的資質、道德操守等必要的人文基本能力並非由證照考試便能取得,而是從長時間學習中的潛移默化而來,不容漠視。若教育政策仍繼續偏向「輕文」的結果,國家也只能繼續由一些短視近利、趾高氣昂,只會耍嘴皮而不知自省的政客們來主導,而百姓也只能自求多福,豈不慘兮?


AI時代下 蔡明興鼓勵台大學弟妹「一定要學古文」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15日, 2017
A-A+
2017-11-15 10:23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即時報導、記者侯永全/攝影
富邦金董事長蔡明興(左)獲頒台大傑出校友獎,夫人翁美慧(右)與子女到場觀禮祝賀,蔡明興致詞提到「賤內」也在場時,翁美慧面露笑容。記者侯永全/攝影 侯永全
分享
台灣大學今天舉行創校89年校慶慶祝大會,表揚8位傑出校友,得獎者包括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及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等人。蔡明興1978年畢業於台大商學系。蔡明興致詞時表示,未來人工智慧時代下,每個人可能一天只會工作2小時,「人文科學會變成顯學」,他鼓勵學弟妹一定要去學古文以及歷史地理、美術音樂,也可以多運動。
特別的是,富邦集團故總裁蔡萬才、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也曾分別於2008、2015年獲選台大傑出校友,父子3人同獲殊榮,也創下台大頒發傑出校友以來首件紀錄。
台大校慶今天表揚8位傑出校友、頒發學生社會奉獻特別獎、優秀青年證書及書卷獎證書。陳維昭、李嗣涔等歷任校長,以及海內外各地校友及國內外各界貴賓與會。
蔡明興表示,他當年讀建中時,覺得同學已經非常厲害,進了台大後,才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好處是養成謙虛心態,對於出社會有更大的幫助。
他也勉勵學弟妹,及早發現自己將來想要從事的行業,並學習相關知識,將來才能事半功倍。另外,做事情要堅持初衷,擁抱創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和理想,很多人做到一半,覺得困難太多就放棄,因而抱憾終生,「追求夢想要有持續力。」
蔡明興表示,未來進入人工智慧時代,很多技能工作都會被機器人取代,但機器人沒有情感和愛心,因此他鼓勵學弟妹多學習歷史、地理或美術、音樂等人文藝術領域的知識,因為將來每個人可能一天只會工作2小時。人工智慧時代下,「人文科學會變成顯學」,他更鼓勵大家一定要去學古文。
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系與社會學系榮休校聘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許倬雲人在美國未能到場,透過影片他表示,歷史的專家本來是陳述過去事實,但他喜歡做社會人類學,社群、族群和國家,都有自己特殊的發展。他深信,沒有歷史鐵律,有的是人類歷史軌跡,他期望,要拿人生做一本「大書」。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榮譽教授鄭清茂則說,他是農村家庭的孩子,高中投稿時有一些獎學金,才得以上台北考試,考上台大後,「台大校徽非常神氣。」
台積電共同執行長劉德音表示,他當年一進到台大,就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能只是靠著聰明才智做事,因此他決定從事半導體研究。台大培養許多領導人,而領導人不能只是競爭,而是要注意到別人的優點,讓所學影響社會。
今年榮獲台大傑出校友殊榮者共有8位,分別為人文藝術類:許倬雲院士(歷史系)、鄭清茂教授(中文系);學術類:傅立倫博士(物理系);工商類:劉德音博士(電機系)、蔡明興董事長(商學系);社會服務類:許金川教授(臨床醫學研究所)、陳志成院長(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及綜合類:戴海龍博士(化學系)。
富邦金董事長蔡明興獲頒台大傑出校友獎,夫人翁美慧(右)與子女到場觀禮祝賀,蔡明興致詞提到「賤內」也在場時,翁美慧面露笑容。記者侯永全/攝影 侯永全


 

人才斷層挨批 中研院長廖俊智:是我的挑戰
udn.com查看原始檔
A-A+
中研院今公布第31屆新科院士,共20名院士當選,其中人文社科組僅3名當選,創下1990年來最低紀錄。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此次院士人數偏低,顯示各領域都有人才斷層問題,「人才斷層將是我上任面臨的最大挑戰」。

20名新科院士中,數理科學組選出6位院士、工程科學組選出6名、生命科學組選出5名、人文社科組3名。以海內外分的話,國內院士有8位、國外院士12位。以性別來分,有3位是女性。

過去工程科學院士由數理科學組院士、生命科學組院士選出,今年首次另立工程科學組選出工程科學院士。

遇到颱風攪局,昨親自出席公布記者會的新科院士僅六位。新科院士黃正德發表感言時表示,以來自偏鄉為榮。他的出生地花蓮縣富里鄉,是台灣郵遞區號編碼的最後一鄉。黃正德是富里鄉第一個念大學、第一個拿到博士的人。這位從偏鄉孩子,卻成為台灣第一位拿到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博士的人,也是美國語言學教父杭士基在麻省理工學院的首位台灣弟子

人文社科組新科院士吳玉山,是繼胡佛、朱雲漢之後,中研院第3名政治領域院士。他認為,台灣社會很多問題的源頭不是科學發展,而是「政治秩序、社會運作沒上軌道」,政府應該更重視人文社科研究。

數理科學組六名院士中,葉永烜、鍾孫霖兩位是地球科學領域。知名天文學者葉永烜表示,希望當選院士能鼓舞學天文和地球科學的學者。鍾孫霖則表示,自己是土生土長在台灣一路念到博士的學者,很開心能和尊敬的前輩葉永烜同時以地球科學領域學者獲選為院士。

「台灣是我的家。」唯一在國內任職的工程組新院士李琳山表示,當年選在中美斷交之際,「毫不考慮回台灣」,希望能以所學幫助台灣。如今能在華語語音訊號的電腦處理上獲得院士殊榮,「是肯定也是責任」。


 

軟實力 + AI 文史哲也能逆襲機器人!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文史哲科系畢業生市場上的工作機會不多,該如何殺出一條生路? 104人力銀行職涯事業處副總經理陳嵩榮說,要善用文字能力、口語表達、故事講述分析及邏輯思考判斷力,這些「軟實力」,結合網路科技甚至當紅的AI人工智慧,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陳嵩榮表示,文史哲背景的學生,專長在於為跨領域、跨產業所需,從企業開出的職務需求或指定科系來看,104線上至少就有5大跨界出路歡迎文史哲畢業生。
【出路1】文字力+影像力:行銷/網站企劃、數位教材編輯
影像當道的年代,一個好的圖像勝過千言萬語!陳嵩榮說,無論行銷企劃、網站行銷,甚至教材編撰,都越來越強調影像,從104職缺需求來看,企業網站企劃需同時具備基本文書處理及影像處理軟體能力;數位教材編輯則需結合多媒體動畫/遊戲,更生動地傳遞知識訊息,將是未來大勢所趨。
出路2】語文+ AI:語言學家、語音及語義產品專員
科技愈發智慧化,當我們用iPhone Siri與手機互動、查詢天氣、播出電話、設定鬧鈴等,但科技始終要來自於人性!陳嵩榮說,像Siri、Alexa這種人工智慧語音助理,需建立強大的語音辨識系統,104線上相關職缺如語言學家、語音及語義產品專員等,均直接指名中文科系相關背景學生。
出路3】人文歷史+深度旅遊:旅遊企劃、飯店行銷企
主題深度旅遊愈發盛行,陳嵩榮說,從104職缺中發現,旅遊休閒或飯店住宿業的旅遊企劃、飯店行銷企劃等職務,需對當地歷史、地理等文化風情有深入了解,並有能力透過文字、影像或口說實際導覽,增加遊客對在地風土民情的認識,部份企業已特別指定中文、歷史系相關背景學生。
【出路4】人文歷史+休閒娛樂:遊戲企劃
現在有越來越多線上遊戲或桌遊,以歷史故事或人物為背景,陳嵩榮說,104線上已有遊戲公司徵求遊戲企劃,職務需求中載明,需熟悉各地神話及歷史,並有良好的中文寫作能力,看似文靜的文史哲學生,也可跨足遊戲娛樂產業!
【出路5】邏輯思辨+廣告行銷:廣告文案、廣告企劃
104升學就業地圖顯示,哲學系學生畢業後第一份工作的所在產業,「廣告行銷公關業」高居第4名。陳嵩榮說,哲學系長期訓練學生邏輯思考及批判思辨能力,永遠對事物充滿好奇心與懷疑,並用不同的方式驗證,對於強調高度靈活、創意思維的廣告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
--------------------------------------------
文史哲「穩死折」? 就業五大困境待克服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文史哲學系的畢業生初入職場,真的「穩死折」嗎?104資訊科技發現,企業職缺「保留席」,限定文史哲的比例,居18學群之末、不到1%,若以保留席除以文史哲畢業求職會員,平均5搶1,求供比僅0.2。
104人力銀行職涯事業處副總經理陳嵩榮說,文史哲畢業生進入職場容易呈現「短空長多」,剛開始,雖然較難看出立即而實用的指定專業,但紮實的邏輯思維、判斷推理、以及內含的人文素養與美學,長期下來的軟實力,反而適用各行各業。
文史哲畢業生求職,主要遇到哪些求職困境?104銀行表示,可從以下5面向分析:
【困境1】工作型態:不易找到正職工作,兼職比例TOP 1
104追蹤2005~2015年該年度畢業新鮮人第一份工作狀態,發現文史哲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兼職」比例為18個學群中TOP 1,有16.3%的文史哲畢業生第一工作為兼職,該比例高於大盤(10.2%)。
104統計2011~2015年畢業生的平均就業率(畢業後6個月內找到正職工作的比率),發現文史哲畢業生就業率60.7%,在18個學群中,倒數第二。
【困境3】議價籌碼:第一份正職工作平均薪資,倒數第二
104追蹤2011~2015年畢業生,履歷表填寫第一份正職工作的平均薪資,發現過去5年,文史哲畢業生平均薪資皆低於整體。以2015年為例,全體畢業生平均起薪約3萬,文史哲約2萬8,在18個學群中倒數第二。
【困境4】指定需求:企業指定文史哲科系職務,僅占1%
104統計,2012~2016年企業接受新鮮人的職缺中,徵才條件有「指定科系」,每一年約10~12萬筆,但指定文史哲的職缺,每一年都低於1%,顯示企業對文史哲科系指定需求度不高。
陳嵩榮分析,前三大企業指定需求最高的科系分別是:工程、資訊及醫藥衛生,多屬專業能力門檻較高、可高度對應市場需求的科系,亦顯示國內職場對於顯性技能專長的重視度,仍大於相對隱性的人文素養。
【困境5】出路廣度:長年侷限教育輔導、文字編譯兩類
104統計,企業指定文史哲科系的職務,長期集中在教育輔導、文字編譯兩類,自2012年到2016年,職務類型皆未見增加,顯示相關科系出路相對侷限

-------------------------------------------

暢談近1小時 廖俊智:人文社會是中研院亮點
udn.com查看原始檔

中央研究院昨天舉行第32次院士會議,蔡英文總統(右)昨天在跑完一整天行程後,下午趕到中研院與新任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左)及院士合影後離去。聯合報記者許正宏/攝影
分享
剛接任中研院長的廖俊智,本身研究領域橫跨中研院3大領域中的數理和生命科學,唯獨在人文社會科學較無涉獵。但他今天在院士會議院務報告中,特別強調人社是中研院的亮點。

廖俊智民國103年才當選中研院院士,還沒來得及參加院士會議,105年就以院長身分出席。今天院士會議第一天,他在上百位海內外院士面前,發表中研院院務報告,暢談將近一小時。

近來各界對中研院屢有往數理、生命傾斜的批評,每屆選出的院士人數,人社組也遠遠不及其他各組,加上廖俊智本身研究取向,也增添不少疑慮。

廖俊智在院務報告中,花了很大的篇幅講述人社領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並說「人文社會是中研院早期至今的亮點」。他推崇中研院的明清與近代思想史研究,亟富學術聲譽。社會科學領域則著重以經濟學途徑,貫穿政治、法律、社福、教育等國家發展至關重要的課題

他也提到,很多數理、生命科學的問題,必須靠人文社會來解決。例如基因改造作物,科學研發不斷改良,但要說服民眾接受,就要結合人社領域研究,不能自己關起門做。

廖俊智也以能源效率研究為例,不斷研發出省電產品,但要老百姓消費的起、願意購買,往往需要政府政策的配合。中研院3大領域可以互相合作,這是其他研究單位不容易做到的優勢。

他今天整天都未受訪,但中研院秘書長施明哲晚間轉達說,廖俊智為了院務報告,事前做了很多準備,特別強調人文社會領域的成就,目的就是希望中研院3大領域能達到均衡。施明哲說,今天會後,許多院士紛紛對廖俊智的方向表達肯定。

-----------------------------------------------------

郭位:沒人文素養的讀書人最壞
nr.news-republic.com查看原始檔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表示,一個人有無人文素養與所學專業無關,甚至與讀書多少無關。如果沒有人文素養,讀書人反而是最壞的。圖/報系資料照
中新社報導,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25日晚在香港作家聯會第12屆理事會就職典禮演說時表示,不懂的事情,不應亂發評論。但現實中,知之的,不說;不知的,卻到處亂說。他指出,一個人有無人文素養與所學專業無關,甚至與讀書多少無關。如果沒有人文素養,讀書人反而是最壞的。 郭位昨晚應邀以「我的老師」為題發表演說,這也是本月在新竹清華大學畢業典禮之後,郭位再次以同一題目分享其對治學、人文等問題的看法。 郭位說,香港社會常常焦慮,容易對外界變化感到不安。各種不斷傳播的意見(言論)中,許多是錯誤的。 他指出,社會上有種誤解,認為教授、校長無所不曉,有人也會發表各式各樣的言論。不幸的是,相信(這種錯誤言論)的人很多,最終把社會搞亂了。 郭位表示,「這種亂講話的人,也是我的老師,他們做的事,我不能做。」文以載道,不要言不及義。自己懂多少,就說多少。如果不懂,就要先認真做研究。 中新社報導,有記者詢問郭位對24日英國脫歐的看法,他回應稱,「對不起,這不是我的專業,我不懂,我沒有資格評論。」 郭位在演講中還分享他一個月前在四川西昌遇到一對賣玉米的夫婦,想買一塊,吃吃看,但這對生活並不富裕的夫婦卻堅持不收錢,「因為試吃不要錢,如果你要買,才要錢」。 郭位說,這對夫婦沒有學過文學,甚至沒讀過多少書,但他們是純潔的,堅持「我是賣玉米的,既然你只是試吃、不是買,就不能收錢。」

----------------------------------------

人文院士斷層 學者憂台灣缺社會把脈人才-----------聯合新聞網:觸動未來 新識力 - http://goo.gl/fwg6ou
udn.com查看原始檔
A-A+
本屆中研院院士人文社會科學院士僅選出三名,創下自1990年以來,人文社科院士最少的一屆。對此,新科院士、政治學者吳玉山感慨:「為台灣社會把脈,光靠科技是不夠的。」

人文社科領域包括政治、法律、社會學等,這些領域正是台灣亂象層出不窮之處。人文社科院士的缺乏、反映台灣對這些與社會議題密切相關研究的的漠視。或許,這正是台灣社會混亂、政治紛擾的關鍵根源。

吳玉山是繼胡佛、朱雲漢之後,中研院第3名政治領域院士。他認為,台灣現階段的問題不在於科學發展比不上西方,而是「政治秩序、社會運作沒上軌道」,政府應該更重視人文社科研究。

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透露,今年人文社會科學組只有五名學者進入決選,原本預期可有四名當選,沒想到只剩三名。他分析人文科院士太少有三個原因:一是人才斷層、二是社會不重視,三是好的人才沒被挖掘。

針對第三個原因,王汎森表示,人文社科組院士已主動組成工作小組,努力發掘有潛力的院士候選人,希望提高人文社科院士比例。但他更擔心的是「社會不重視」,對人文社科研究人才的漠視,「大學更嚴重」,許多人文科系都面臨招生問題。

中研院院士、清大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黃一農指出,人文社科類許多攸關社會問題的領域,包括法律、經濟、政治學等,不是很久沒出現院士,便是從來沒出現過院士。

他舉例,中研院從來沒選出過法律院士。法律系是聯考熱門科系、台灣多位總統皆出身法律系,卻從來沒出現過法律院士,「是因為實務界太熱門,大家就不想往研究發展了嗎?」

然而,台灣許多複雜難解的社會問題,正需要有學者以冷靜、理性的態度,花漫長時間專注研究;並在關鍵時刻勇於發言、發揮震聾發聵的效果,這正是中研院院士可以扮演的關鍵角色。

人文社科領域較難「國際化」,也是人文社科院士「難產」的主因。黃一農指出,此次選出的三位新科院士,只有吳玉山是來自國內。他指出,中研院選院士還是有「國際化」的迷思,認為出身西方名校、在國際期刊發表過文章的,才擁有國際地位。相較於理工領域,人文社科類受限語言、文化思維不同,較難站上國際舞台。

--------------------------

中研院新科院士揭曉 重點報你知
udn.com查看原始檔
A-A+

中央研究院第31屆院士名單7日揭曉,共有20人獲選,院長廖俊智(左4)舉行記者會,介紹部分新科院士。圖左起為黃正德、鍾孫霖、陳鈴津、院長廖俊智、副院長王瑜、鄭清水、吳玉山、李琳山。 圖/中央社
分享
中央研究院今天揭曉第31屆院士名單,共有20人當選。其中首度選舉的「工程科學組」,共有6人當選,但沒有任何「企業家院士」。人文及社會組只選出3人,是近年最少的一次。
中研院院士是終身職,除了代表台灣學界最高榮耀,也能在院士會議享有發言權,參與中研院建議書的撰寫,並對政府施政提出建議。

以下是中央社整理出的第31屆院士重點。

(1)沒有傳說中的企業家院士

今年院士選舉從原先的3組,增加為4組,新增的「工程科學組」,外界原先猜測會有「企業家院士」產生,但選舉結果揭曉,5人來自學界,1人來自業界研究部門,主要貢獻都還是在學術研究。

(2)當選人數沒爆量 人文組少的可憐

今年院士新增為4組,當選人數上限從30人提升為40人,但最後仍只選出20人,和過去幾年差距不大。其中人文與社會組,更只選出3人(上屆4人),是近年最少的一次,中研院已打算特別成立一個小組,檢討人社組的提名策略,希望能找出更多優秀的潛在院士

(3)最年輕44歲 離紀錄還很遠

台灣出現人才斷層危機,也反應在中研院士選拔上,近年院士平均年齡老化,當選者幾乎都在50、60歲以上。今年新科院士中,最年輕的是44歲、史丹佛大學教授張元豪,但仍離紀錄(李政道當選時32歲),還有一大段距離。另外,今年最年長的是洛杉磯加州大學講座教授王康隆,現年75歲

(4)新科院士陳鈴津 胞弟也是院士

研究醣脂標靶治療的科學家陳鈴津,今天成為新科院士,她的胞弟陳垣崇也是院士,出現一家兩院士的佳話。不過這種情形並不罕見,中研院還有錢永佑、錢永健兄弟檔,以及李遠川、李遠哲、李遠鵬「一門三傑」。

(5)名譽院士 這個名字好眼熟

院士會議今天同時也選出2位名譽院士,其中日本籍的中村修二,正是201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以開發出高亮度藍光LED揚名於世。名譽院士也是終身榮譽職,多由與台灣學界密切聯繫的人出任。

---------------------

人文院士等無人 新加坡院士段錦泉批:台灣薪水低
udn.com查看原始檔
A-A+
中研院人社院士僅選出3人,近年最低,任教於新加坡的院士段錦泉指出,人社院士斷層跟台灣薪資結構低落等問題都有關,導致更多人追求的是就業而非學術,「念博士的越來越少,院士當然越來越少。」

段錦泉是全球金融風險管理專家,甫成立全球唯一的非營利信用風險平台,展現迥異外界對財金界「唯利是圖」刻板印象的格局。他指出,財金界也需要學術研發,可惜許多念財金的只想趕快就業賺錢,不願去讀博士,如此當然很難有進一步的學術成就。

「做學問要有點傻勁,現在年輕人太聰明,選擇也多」。段錦泉說,過去他們物質環境差,沒有選擇,只能讀書,但現在很多人在讀書外有各種選擇,不重視學術可說是「富裕時代的產物」。他分析,赴海外求學的博士大減,一來是因為前述的「動機有限」問題,二來也因競爭力差,很容易被中國眾多求學者排擠掉,都影響人社院士斷層

---------------

中研院窘 人社院士斷層
udn.com查看原始檔
A-A+
中研院人社組新任院士人數近年最低,人社組昨為改善人社院士斷層窘境,昨已由副院長王汎森、院士王德威共同主持會議討論成立任務小組,擬定改善提名策略。

王德威指出,人社院士候選人減少,固然表示學術新人才冒出的速度沒這麼快,但也可能是大家未能充分發現學術研究傑出者。他表示,大家已研究改善提名策略,希望藉全球地毯式搜尋,增加提名人數及研究領域多樣性,不能只局限於既有領域。

院士黃進興表示,人社組院士獲提名者近年越來越少,當選者自然更少。院士昨天開會,認為該擴大獲提名的資料庫,在台灣之外廣尋在韓國、香港、歐洲工作的華人學者,只要不是中國籍的都可以。

新科院士出爐/院士臧振華痛批:台灣不重視人文
udn.com查看原始檔
A-A+

中研院上屆新科院士臧振華。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分享
中研院人社組院士今年僅3人,比去年還少1人。人社組院士表示,今年候選人本來就只有5人,比去年候選人還少3人,是近年最低,正式當選者自然更少,指出人才斷層是人社組遭遇最大問題。
上屆新科院士臧振華表示,台灣近年太不重視人文、只追求產值,念人文社科風氣不盛,是導致人社組院士斷層的最大危機。他認為,人文因為沒生產產值,反而需要更加強、重視,領導人從總統到中研院院長,都應帶動鼓勵人文社科。

臧振華表示,從經濟層面看,人文社科較難創造國際名聲,但會發揮很多無形影響,然而從台灣到日本、美國等地,人文發展都呈現障礙,例如美國博士找不到工作,日本安倍政府也一度有意廢除部分高等教育人文系所,「這都不是好現象」。

臧振華指出,如果大家都覺得人文社科不重要,認為不用投資到這些領域,當然會導致人社研究低迷。他感慨,中研院一開始是以人文考古奠定名聲,有非常深厚的人文根底,如此根底不該毀壞。

---------------------------------

中研院第31屆新科院士 完整名單看這裡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07 17:17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

 

中研院新科院士出爐,院長廖俊智介紹六位親自出席的新院士,會後新科院士黃正德(左起)、鍾孫霖、陳鈴津、院長廖俊智、副院長王瑜、鄭清水、吳玉山與李琳山一起合影並互相恭喜。記者鄭超文/攝影
中研院今天選出第31屆中央研究院新任院士20位,及名譽院士2位。第31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暨名譽院士名單如下:
數理科學組 (6人)

江台章1949年生現職: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物理系名譽教授及研究教授專長:凝態物理、表面科學、同步輻射研究

葉永烜1947年生現職:中央大學天文所及太空科學所教授專長:行星科學、太空物理及天文物理

鍾孫霖1959年生現職: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專長:地質學、岩石成因學、地球化學動力學

鄭清水1950年生現職:中央研究院統計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專長:數理統計、實驗設計

牟中原1950年生現職: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專長:非均相觸媒、孔洞材料、奈米生物醫學、統計力學

金芳蓉1949年生現職: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專長:數學

工程科學組(6人)

楊威迦1955年生現職: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航空太空工程學系、William R. T. Oakes講座教授暨系主任專長:航空太空推進與動力、燃燒、能量工程

劉立方1946年生現職: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nd Vice President for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12 Professor of Engineering, Cornell University (on leave); Kuo-Ting Li Chair,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專長:海岸工程、海浪及海嘯力學

陳陽闓 Young-Kai Chen1953年生現職:美國阿爾卡特-朗訊貝爾實驗室矽光電、數位交換及傳輸研究處資深處長專長:高速半導體光電和無線集成電路及通訊技術

王康隆1941年生現職:UCLA 電機工程系雷神講座教授專長:自旋電子學、半導體電子學和奈米技術

李琳山1952年生現職: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及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合聘研究員專長:語音訊號之電腦處理

戴聿昌 1959年生現職:加州理工學院醫學工程系系主任、電機, 機械及醫學工程系教授專長:微機電系統、感應器、微型全功能分析系統、醫學元件及人體植入器

生命科學組 (5人)

張元豪1972年生現職:史丹佛大學教授專長:非編碼核糖核酸、基因體學、再生醫學

歐競雄1954年生現職:南加州大學醫學院分子微生物暨免疫學系教授專長:病毒學、致癌病毒學、細胞自噬、細胞訊息傳導

吳子丑1957年生現職:約翰霍普金斯醫學中心病理科、腫瘤科、婦產科暨分子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婦科病理學研究執行長,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病理科醫師專長:分子病毒學、分子病理學、治療型子宮頸癌疫苗

楊秋忠 1948年生現職:教育部終身榮譽講座主持人(台灣農林牧學界僅1位獲得),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中興講座教授(興大第一位,目前僅2位),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UBS)中華民國委員會委員,國際環境科學委員會(SCOPE)中華民國委員會委員專長:土壤環境微生物及生化、土壤-微生物-植物關係

陳鈴津1943年生現職: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特聘講座教授,林口長庚醫院暨長庚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兼幹細胞與轉譯癌症研究所副所長專長:腫瘤免疫學與癌症免疫治療、腫瘤幹細胞生物學、轉譯醫學、臨床癌症學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3人)

孫康宜 1944年出生現職: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the inaugural Malcolm G. Chace 56 講座教授專長:中國古典文學、比較詩學、比較文化評論、文化理論、美國性別研究

黃正德 1948年生現職:美國哈佛大學語言學系語言學教授專長:語言學(語法理論)

吳玉山 1958年生現職: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政治系合聘教授專長:政治學與國際關係

名譽院士名單工程科學組 (2人)

克萊頓 丹尼爾 莫特Clayton Daniel Mote, Jr.1937年生現職: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長專長:旋轉及移動系統 (繩狀物、纜繩、盤狀物及網狀物等) 之動力學及穩定性及創傷生物力學

中村 修二 Shuji Nakamura 1954年生現職:材料科學工程學系教授、 固態照明和能源電子中心主任、Cree 固態照明和顯示器講座教授、Soraa 公司創辦人之一專長:中村教授研究領域包含MOCVDHVPE、成長和製作以寬能隙半導體材料氮化鎵為主的發光二極體和雷射等元件

-------------------------

中研院新科院士 曾是台灣教改小難民
udn.com查看原始檔
A-A+

新科中研院院士張元豪(左二)與研究室成員合影。圖/取自「The Chang lab」網站
分享
新科中研院院士張元豪,1972年生,是本屆最年輕的院士,也是親民黨前副主席張昭雄的長子。聽聞兒子當選院士,張昭雄非常欣喜,他說當年擔心教育氛圍,於是讓兒子國一時出國當小留學生,兒子一路在學風自由的美國得到很多幫助,「沒想到台灣教改的小難民,如今成為中研院院士。」
曾任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的張昭雄說,他的工作一直很忙,孩子的教育由當過中學教師的太太一手打點。張元豪小學畢業時,他們認為學業成績不錯的張元豪是「學術傾向的孩子」,但當時的氛圍講求每個孩子水準均一,夫妻倆於是決定送孩子去美國念書。

張昭雄說,因為倉促決定,張元豪來不及去補習英文,到了美國,從最基礎的英文開始學起。記得第一年,張元豪的英文拿B,但其他科目都是A。中學到高中,張元豪暑假時回台灣,很忙的張昭雄便把他「丟」到長庚的實驗室,張元豪自己在醫院裡跟著長庚醫師做研究,對生物、醫學,產生興趣。

張昭雄認為,兒子有今天的成績,在美國,優秀的年輕人可以獲得許多支持與機會,功不可沒。

他舉以下兩件事為例:

張元豪進入哈佛大學後,第一年暑假沒有回台灣,他自己跑去學校裡的實驗室敲門問:「有沒有什麼工作可以讓我做?」當時碰到一位從MIT來的教授,跟他說:「你問錯了問題,如果你想來這個實驗室,你應該要問:我有個問題想要解決,這裡可不可以幫我?」

張昭雄說,張元豪於是回去把這位教授近10年發表的論文都讀過,再去和他談。給果這位教授不因為他只是大學新生而不理他,願意每兩周挪出卅分鐘和他討論,甚至介紹他去其他實驗室,利用最新技術做研究。

張元豪有興趣的題目是:神經切斷後自我癒合,神經纖維是怎麼找到原來的地方再度長好?這研究讓他大學時代就有論文發表於「Nature」期刊,打下很好的基礎。後來張元豪申請哈佛醫學院,一路拿獎學金,也有研究經費支持,美國鼓勵學醫的人去做基礎研究,認為如此做出來的研究比較有機會應用於臨床。

另外,2007年時,基因定序結果已發表,張元豪認為,全身皮膚的DNA組成應該相同,例如頭皮和臉皮同是皮膚,但為何頭皮會長頭髮,臉皮卻不會?張元豪推測,可能與纖維母細胞有關,透過基因晶片檢測,發現與不同部位皮膚的纖維母細胞的RNA有些微的不同,可調控基因表現,根據這個研究,提供抗老化、癌症治療的新方向。

這個研究領域由張元豪開啟,但還沒有研究成果之前,就獲得霍華休斯基金會大力支持,拿到五年三百萬美元的資助,並給予張元豪極大的信任與自由。張昭雄開玩笑說,這和國內研究經費必須每個細項都要報帳,大不相同。

張昭雄認為,國內發展生技產業,應該要給年輕人更多機會與空間,也要有策略和方法,鼓勵更多從事臨床醫學的人投入基礎研究。


文科找工作難,選錯系所砍掉重練?
作者 MoneyDJ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8 月 29 日  https://is.gd/W1VI5q
主計總處公布 7 月失業率數字,在社會新鮮人大量流向就業市場的季節性因素影響下,台灣整體及 20-24 歲年輕人的失業率分別來到 3.82% 及 12.70%,雙雙創下近 11 個月新高,不過,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就業服務組組長陳世昌表示,與歷年相較,台灣整體失業率仍屬平緩。而就眾所矚目的理工人才缺口,台灣目前產業人口結構,製造業約 36%、服務業約 6 成、農業不到 5%,對照大專院校每年畢業生中理工只占 23%,無法滿足產業需求,這是否提供文科畢業生切入製造業的契機?另外,104 人力銀行資深副總暨人資長鍾文雄也指出,文科畢業生也能在大數據等新興熱門工作找到舞台。
失業畢業生中,6 成找不到工作、4 成有工作機會卻不去
陳世昌指出,勞動部也曾針對初次投入就業市場,因找工作不順利而暫時成為失業人口的畢業生進行調查。根據勞動部的統計發現,在這些失業青年中,有將近 6 成的確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另有 4 成左右卻是有工作機會但最後選擇不去,詢問原因,一半以上的人是因為待遇太低,其次則可能地點離家較遠,或工作環境不是那麼符合理想。
而在找不到適合工作機會的6成失業畢業生中,陳世昌表示,找不到的原因,有一部分仍與待遇相關,但更重要的是,本身工作經歷較為不足,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工作,以及硬實力與產業需求有落差。尤其在「經歷不足」這點,對初次求職者而言,都有相同問題。陳世昌建議年輕人在進入職場前,藉由在學校積極參與公眾事務,或參加有關職場上歷練、體驗的活動,有助經歷累積。
至於還不清楚自己適合從事什麼樣工作的人,陳世昌也建議,在大學階段,除了努力課業上的學習,對於職場脈動也應事先準備、做功課,尤其政府有很多資源可運用,包括國發會定期對台灣重點產業人力供需進行推估,青年可藉此先行掌握人力供需狀況;另外勞動部也針對 500 多種職業有基本介紹,年輕人可透過勞動部的工作百科,進一步了解感興趣的工作是否真如想像中理想,讓期望與實際間的落差降到最低。
(Source:工作百科)
至於求職最重要的硬實力部分,很多工作都會對科系有限制,已經畢業的學生當然無法改變所讀系所,但陳世昌也提醒,現在學校選課的彈性比較大,不妨跨領域學習。此外在離開校園後,也必須不斷跟著職場上所需的能力進修,對未來職場的競爭力,才是比較永續的投資。
上半年缺工數約 23 萬,高階與低階人才尋覓相對辛苦
除了失業,要平衡觀察台灣就業市場,陳世昌不忘提缺工部分。今年上半年台灣缺工也就是企業有空缺的數量,大概在 23 萬左右,與往年相較也約略在中間值。基本上廠商開出的職缺,無論是工作內容或需求條件,敘述得愈清楚,就愈能讓求職者評估是否適合投入,找到人的機會就相對高。就陳世昌觀察,目前看來,廠商在高端與低階的人才找得較辛苦,中階人才缺口相對較小。
陳世昌還觀察到,企業提到缺工時,一直希望政府幫忙找到量身訂做的人才,但每家企業在產業所處的位置與定位、經營體質各不同,政府無論是教育或職訓部門,都無法提供完全客製化的人才給企業。就勞動部統計,企業能否吸引年輕人進公司,除了待遇,更重要的是,能否看到職涯上的發展前景,這個部分若能更加清楚、透明,相信也有助於找到理想人才。尤其年輕人的優勢就是有彈性、學習能力強,企業不妨給予更多指導與協助,並安排學習路徑,讓職場新人感受到被當成人才,藉此培養出忠誠、有向心力的員工。
理工人才稀缺,文科畢業生有機會切入製造業?
企業找人才時,到底最重視哪些部分?IC 設計上市公司立積總經理王是琦簡單歸納出 ABC 三原則,亦即 Attitude(態度)、Behavior(行為)與 Cabability(能力)。王是琦補充,第一個,底子要好,然後要有 Passion(熱情),以及 A PLUS 的態度,因為競爭者不斷出現,必須能夠不停深耕,不停去擊破每個技術屏障。目前還在興櫃、預計 9 月下旬轉上櫃的保護元件廠富致,董事長暨總經理陳繼聖也在回答人才問題時,強調熱情的重要性。至於徵才時偏好哪些系所?王是琦表示,不外乎就是電機、電子或物理等領域。
企業對人才就讀科系的限制,再度點出學用落差、系所就業失衡的現況。陳世昌表示,台灣目前的產業從業人口,製造業約占 36%,服務業約 6 成最多,農業則不到 5%。相較之下,每年從大專院校畢業的人數中,理工專長大概只占 23%,這樣的人才數量無法滿足製造業所需。對文科畢業生,反而提供切入製造業的機會,雖有專業技術上的進入門檻,也許接受職業訓練是可思考方向。
隨著台灣製造業慢慢朝向數位經濟或智慧化應用發展,要能夠在高值化浪潮中突圍,陳世昌建議,企業是否能在智慧發展過程中,摻入更多人文,包括對人的關注、體察、貼心,如此有溫度的製造業是未來企業可去思考的方向,社會科系背景的畢業生,也能有較大的機會共同參與新一波工業再升級的行列。
冷門科系也有夯職缺,台商回流挹注就業動能
鍾文雄也針對人才失衡問題提出建議,第一、是企業要提供比較好的培訓機制;第二、讓比較冷門科系畢業生知道,他們也有很好的發展,比如在 104 的調查,文科在搜尋引擎、斷詞斷句或小編的工作上,有相當好的機會跟待遇;另外像是企管、統計、應數或心理系所,在大數據演算提供許多洞察報告與解析。
而近期對失業與缺工現狀將產生變化的重大事件,非台商回流莫屬,陳世昌引用經濟部所彙整的數據,截至 8 月下旬(本次採訪日期為 8 月 26 日),有意回台的廠商大約有 111 家,投資金額共 5,000 多億元,可能創造的就業機會將近 48,000 多個。陳世昌指出,目前決定回流的 111 家廠商,比較具體明確有人力需求的,包括金屬製品製造、半導體、光學儀器設備及電子業。也因為是整個生產據點回流,人力需求從中高層的專業技術,包括電子工程師、工業生產技術員,乃至基層體力工都有需求。但由於各廠商設廠進度、投資計畫期程都不相同,目前透過勞動部台灣就業通登記求才的工作機會大約 3,000 個。
陳世昌補充,台灣就業市場上的需求擴充,比較中長期來說,國發會在產業發展上持續朝向數位經濟的方向移動,甚至過去這幾年一直在強調的 5+2 產業創新計畫,都會帶動某些產業因創新所伴隨而來的人力需求。特別是在數位經濟、資通訊、網通以及相關科學工業專業技術人才也會慢慢發酵,這些都是準備投入就業市場的年輕人,應該關注到的產業發展趨勢。
https://is.gd/W1VI5q


建中人社班停招以後:這個社會對於「人文」的成功想像,到底是什麼?
作者 蕭上晏
2022-12-06
人文給我們一雙善於發現問題的眼睛,這雖然不夠,但卻是一切的起點。建中停招的人社班,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在相關領域裡的基建又要再一次歸零?或者,這種慢性的消逝早就在發生?
建中人社班停招以後:這個社會對於「人文」的成功想像,到底是什麼? | 蕭上晏 / 特約作者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P5nJgf
我在2006年時進了人資班,是當時的第二屆,也是第一屆開放外招考進去的人。這大概是我那座國語文競賽演說冠軍獎盃的高光時刻了。
從課程內容,我可以感覺到當時的國科會對於這個嘗試是富含野心的。好比說,我們是第一個入學即文組的班級,有額外的大學人文八大領域引介、導讀課程,應該也是當時最早學習研究法、寫論文的高中生。為了查資料,還讓國圖幫我們開了未成年的通行權限。
可以說,我在這個班累積了日後我所需要的一切基礎。我的恩師在歷史課上直接開始用新歷史主義的方式詮釋多元文化脈絡。高二那一年我們最後成形的24個成員們,大概是日以繼夜的在寫論文。一直到下學期準備發表跟相互觀摩時,我們才發現只有我們學校是一人寫一篇。我一直認為那是當時建中主持與參與計畫的老師們故意不說的。
沈甸甸的升學主義,迫使我們「證明」自己
然而,人社班的存在畢竟充斥著滿滿的,從內而外的壓力。好比說,外招那一年的29人,在高二時轉走了十幾個,補進來的人數記得只有個位數。從入學時就聽到「旋轉門」、「次等生」的耳語喧囂塵上,結果也正如他們的猜測一樣。
這樣的事情或許影響了校方繼續外招的動力?短短兩屆以後,就又回到了內部選拔的形式
當時剛好在進修社會學領域的我隱然察覺到不對,但政治的相關資訊也讓我意識到,感覺到不對,不見得能改變。
好比說,我們班上有一些家長在高一時主張:「還是要均衡學習吧」,硬生生的在學期中插入了化學、物理與生物課。二年級後他們的孩子有不少飄然轉向理組的懷抱,恰恰驗證了外界的看衰。
尤其,我們高二時,第一屆的學長們學測成果不佳,多半都成為了指考戰士,在放榜與準備論文發表會的時刻,我也能在不頻繁的接觸中,感覺到來幫忙的前輩們,似乎在那個當下,多少對於自己這三年的投入有所懷疑。
人文到底怎樣算是資優?當時的我們似乎背負起必須回答這個問題的責任。所以我們無所不用其極,在人數劣勢下去面對合唱,話劇競賽,在論文發表會上燃燒我們的青春。可能也許,是我們,不,大概是我當時對於這個世界的回答:我們會變成這個實驗值得的證明。
未來是不可知的,17、18歲的我們,要去承擔走了一條不尋常路徑的後果,在那個當下,確實是有些過於沉重了。
人文到底怎樣算是資優?當時的我們似乎背負起必須回答這個問題的責任。圖片來源:Wikipedia
人文教會我柔軟,但大家在意它能不能賺錢
後來我們那一屆,24個人,22個國立,其中過三分之二是台大。我因為數學的緣故,最後去了北教,意外的開啟了我下一段的奇幻旅程。
偶爾回母校,會聽到各種關於人社班的變化。當然,都不是那麼好的部分。投入變少了,不再成班了,其他家的人社、語資班陸陸續續停招,或者又再一次的,變成了升學保證班。
有趣的是,這些東西的縮減,調整,似乎都建立在一些很奇怪的原因:例如說學生們畢業後可能並未從事「大人們」想像的「人文專業」工作之類的。雖然我也很想問,人文專業工作是什麼?
我想我應該可以算是這個體系中的成功案例,一個自我增能、賦權、習學各類專業,不走尋常路的學者、創業者、障礙倡議者。人文的思維教會了一個理論上應該要無比固執、不做溝通的亞斯,成為現在的樣貌,仍然持續學著柔軟。是人社班的訓練造就了現在的我,沒有這段時光,我可能變成完全另一種樣子。但即使如此,我好像也沒有辦法確定,我現在的工作算不算是用到了「人文專業」。
建中停招人社班,先前耕耘再次歸零?
這是一個超前時代太多的計劃,在運作的過程中始終都面臨那些名為傳統價值的第一線衝擊,擊打與侵蝕。但我要說,這是有意義的。當年畢竟是有人頂著各種麻煩,主動開闢了一塊試驗田,灑下了一批種籽。
始終,我認為讓這些嘗試最終沒能持續下去的,並不是想法的錯誤,而是過程中更加複雜且巨大、系統化的東西。
我想大部分的有志之士都知道,因為缺乏一個精準的量化指標,人文的培養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另一方面,一旦進入了政府的體制,在行政體系的監督、鑑別與運作下。人文的相關教育政策都突然似乎必須要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
別國有成功的IP,我們也要有。別國有好的文化行銷,我們也要有。別國有好的體育文化,我們也要有。可是,成功案例的背後,別國數十年來在多少大量看不見即刻成效的地方,加入了人文基礎學科的投入?沒有「這些」投入,要怎麼有「那些」?為了做到「那些」IP,又該投入多少在「這些」?
停招的人社班,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在相關領域裡的基建又要再一次歸零?或者,這種慢性的消逝早就在發生?
我一直認為,是否有學習,察覺,有系統建構起人文素養,在義務教育階段是無法全面推廣的。圖片來源:Wikipedia
不斷與社會既定的價值觀對戰
在2019建中將集中成班改成分散式資優班時,時任建中教務主任的蔡哲銘校長在聯合新聞的報導中這樣說:「人社班部分課程也開放讓普通班的學生選修,人社班學生也可選修普通班課程,達到資源共享,讓課程效益能夠最大化。」
然而,在2020年台大意識報的人社班報導〈【人社班專題】一個人社班畢業生對計畫的回應與反思〉裡,作者陳人豪對於這樣的轉變,提出了他的看法:「分散式受制於高中教育框架,無法像大學班擁有高自主的教師選擇權,且因為仍依循人社計畫的結構,亦無法推廣到每個班級皆能有參與專題的機會,學生僅能選擇不熟的指導老師,又同時失去專班的社群扶持,呈現相當尷尬的磨合狀態。」
欣慰於學弟論述條理分明的同時,我也為教育制度裡所有的挫敗都能被轉換成冠冕堂皇的「共好」說法感到無奈。畢竟,在教育體系裡,我們不能爽快坦然地承認外部因素引致的失敗嘛。
我一直認為,是否有學習,察覺,有系統建構起人文素養,在義務教育階段是無法全面推廣的。不是不可能,而是投資的性價比。每個往這方向努力的推行者們都必須不斷與社會既定的價值觀對戰,取得階段性的勝利,取得被東扣西減帶有但書的資源,用一個尚不存在具體實踐標的的願景作為kpi,然後要在很短的週期裡實踐。
不到位的資源,只能用熱血與有志之士的愛與理念來填補,但愛無法解決所有需要資源去處理的東西,於是在挫折中,有人離去,剩下的只好繼續努力。然後缺衣少食的努力成果,就會變成反對者用來驗證他們正確性的東西。儘管缺衣少食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無所不在,且必然有辦法參與這些計畫的設計、驗證與執行。
人文殘響,餘音繞樑
即使如此,身為受益者,身為人生被改變的人,我仍然深深的對這個計畫,還有它打算推行的理念與願景報有樂觀,從不猶疑。
人文給我們一雙善於發現問題的眼睛,這雖然不夠,但卻是一切的起點。當然,我們還需要一些其他的東西,才能解決這個複雜的問題。理解到這一點以後,或許就能放下當時為了要維持平衡而不斷拔高的自衿,真的往前持續累積吧。
希望同期的夥伴以及後輩們,都和我一樣仍然保有這種頑強的意志。
那就暫別,我們來日再見。
(作者1990年⽣,臺師⼤台灣⽂學博⼠班就讀中。⼩朋友⽂化執⾏長、臺灣耕莘青年寫作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學兼任講師、2008年第⼆屆建中⼈ 社班成員亞斯伯格症障礙倡議者,著有《我與我的隱形魔物》⼀書。)
建中人社班停招以後:這個社會對於「人文」的成功想像,到底是什麼? | 蕭上晏 / 特約作者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P5nJg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