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學士寫真圖/閻立本/董萼/群賢遇明君 方得躍鱗天池/十八學士登瀛洲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pQZZGS

唐太宗尊崇道家/五經正義/唐太宗扶持佛家/唐太宗統一經學/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步輦圖》/閻立本《步輦圖》中的唐太宗/五經指《詩》(《詩經》)、《書》(《尚書》)、《禮》(《禮記》)、《易》(《周易》)、《春秋》。《樂經》已失傳,故通常稱「五經」/大唐西域記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XaMztw

----------------------

2017-09-18_1611452017-09-18_161030direct (16)2017-09-18_160755  2017-09-18_1611252017-09-18_161053  

聖王唐太宗和親 琵琶遺音響絲路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17日, 2017
閻立本所繪的《步輦圖》局部,圖為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盛唐時期西方的吐蕃日漸強盛,其主松贊干布雄霸一方,他衷心仰慕漢地文化,希望能受到東方聖王唐太宗的文明教化,於是派出使者赴長安請求和親,但未獲太宗的認可。
松贊干布見求婚未果,便率軍征伐吐谷渾並屯兵於松州只圍不打,這時的他無心進犯大唐,只願讓聖王太宗認可他的實力,太宗聽聞松州遭圍,便立即派兵征討,大敗吐蕃。松贊干布戰後遣使進獻黃金五千兩,珍玩數百,以謝前罪並再次懇請婚約。太宗見松贊干布一片赤誠,同時為了教化西藏地區,答應了吐蕃請婚的要求。
唐朝繪畫裡彈琵琶的女子。(Uriel Wang/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以宗族之女文成公主入藏和親,臨行前太宗親做一詩《琵琶》為公主送行:
《琵琶》
半月無雙影,全花有四時。
摧藏千里態,掩抑幾重悲。
促節縈紅袖,清音滿翠帷。
駛彈風響急,緩曲釧聲遲。
空餘關隴恨,因此代相思。
註釋:
半月:半個月喻時間長久。
雙影:同行的行人。
四時:一年四季。
摧藏:奏樂時抑按的動作,引申為悲痛的心情。
掩抑:琵琶聲低沉抑鬱。
促節:短促的節奏。
翠帷:翠羽裝飾的帷屏。
釧:手鐲。
關隴:關中和甘肅東部一帶的地區(絲路)。
淺譯:
長安到吐蕃的行程路途極為荒涼,接連半個月都難以見到行人,路途中難得見到一年四季盛開的花。
我彈奏著琵琶,其聲低沉抑鬱,難掩心中的傷悲。短促的節奏圍繞著公主華美的衣服,清亮的聲音充滿了翠羽裝飾的帷屏。
彈著彈著進入了快板,音如疾風,慢板如玉鐲相擊的清脆,琵琶的聲音漸漸留白、惆悵。作為父親難以承受女兒將離別千里的哀愁,就讓這一曲琵琶代表著我對公主的思念。
絲綢之路從歐洲經過埃及、索馬利亞、阿拉伯半島、伊朗、阿富汗、中亞、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爪哇群島、菲律賓直到中國。(en:User:Wikiality123/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琵琶是中國傳統的樂器,音色純淨自然,時而高亮,時而委婉低迴,中國歷代有無數悲壯、淒美的故事流轉在琵琶的四弦之間……。
二千多年前漢武帝在位時期,烏孫王昆莫決定臣服請求和親,武帝讓宗室之女細君公主嫁予烏孫王。公主西行千里,為寄託思念之苦,將箏、筑改為可一手抱起的樂器,以便隨時吟唱故國歌謠,抒解相思之苦,這樂器據說就是琵琶。
楊吳木雕琵琶,揚州邗江蔡莊楊吳尋陽公主墓出土。(三猎/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到了漢元帝時期,匈奴王呼韓邪單于至長安拜見元帝請求和親,漢元帝應允讓王昭君及五位宮女出塞。王昭君離開中土前望著塞外漫天黃沙,隨手彈起琵琶即興奏出《出塞曲》寄托了濃厚的鄉愁和一絲憧憬,其聲催人淚下。
王昭君畫像,取自清陸昶輯《歷朝名媛詩詞》十二卷,乾隆三十八年紅樹樓刻本。(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時光飛逝到了唐朝,類似的是離別的場景,但不變的是父母情與鄉愁。文成公主入藏,隨行帶的除了金銀珠寶外,更帶了數百卷傳統文化經典、佛像、佛經、藝術品、藥方及各類穀物種子等。文成公主,人如其名,在西藏地區留下了中華文化的種子,與丈夫松贊干布一同於藏區洪傳佛法、護持正教,驅逐異端邪說,二人離開人世後,仍受到無比崇敬,直至今日。@*#
赤尊公主 (左)、松贊干布(中)、文成公主(右)的塑像。(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藏王松贊干布(5)遣使入唐請婚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12日, 2017

w704 (17)w704 (18)  
松贊干布(中)、文成公主(右)與尺尊公主(左)的塑像。(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遣使入唐請婚
大唐天朝盛世,四海臣服,天下萬國仰慕華風,競相入唐朝拜,因此驛道絡繹不絕。
松贊干布也十分仰慕大唐國風。他與尺尊公主度過甜美的蜜月後,大相祿東贊來到贊普前,請求大王施令,派遣使臣入唐,向唐室公主請婚,以實現贊普的夢中所見。
贊賜給他七枚金幣作為覲儀的禮物,又賜下一襲硃砂寶石鑲嵌的珍貴鎧甲作為唐室公主的聘禮。贊普又賜下一升金沙,叮囑大相必要時一定要全部捨棄。
松贊干布又賜予所需的所有物資和服飾,待使臣臨行前,吐蕃王再次叮囑他們,無論白天黑夜,一旦發生危險,切記向天神請求庇護。祿東贊攜帶大王所賜的禮物,偕同百名使臣,於四月初八那天,向漢地出發。
祿東贊率使團抵達大唐長安,看到巍峨高聳的四大城門,瞻仰之下,不禁驚懼大唐的盛世國威。當時天竺使臣、大食等國的使臣都在長安,都在等著向唐太宗請婚公主。
唐太宗下諭,召見各國使臣。來自各國的使臣帶著貢禮,依序朝覲太宗。祿東贊獻上金幣以及一襲鑲嵌硃砂寶石的琉璃鎧甲。
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松贊干布仰慕大唐貞觀之治,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通聘。唐朝畫家閻立本《步輦圖》所繪是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公有領域)
他於朝堂之上,對著大唐的君臣娓娓道來:「陛下,這副琉璃鎧甲具有諸多的功德,若遇到天災瘟疫,身著鎧甲,環繞都城走一圈,疾病即刻消除。倘若遇到霜凍冰雹,身著鎧甲繞著桑田走一周,就能制止冰雹之災。倘若遇到戰爭,身著這副寶甲一定會獲得勝利。在整座南贍部洲,還沒有哪副鎧甲能和寶甲相比。其價無量,其福無量。我王以此作為公主的聘禮,請陛下應許下賜公主。」
雖然祿東贊之言令人匪夷所思,但太宗還是仔細地聆聽,而朝堂上的大唐群臣彼此心中暗笑起來,他們笑著說吐蕃使臣真是妄言,憑一副鎧甲就想聘娶大唐公主。不過也有一心崇佛的臣子,譬如虞世南等大臣就不認為是妄言。
太宗器量海涵,他沒有認為祿東贊所說是無稽之談。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竇建德後,班師凱旋的途中,曾夜宿廣武。在夜雨朦朧中,秦王看到觀音菩薩「金身畢露」,顯現在東南雲際的光焰之中。世民親睹菩薩聖容,對著菩薩虔誠頂禮。他對諸將說:「這是因為削平群雄的戰事已經大功告成,天授神祐彰顯一統大業的偉績。」(《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
太宗曾親眼目睹過神跡,所以對祿東贊所說,不認為是荒誕不經。
太宗對吐蕃大相說:「朕十八歲於太原起兵,削平群雄,一統寰宇,建下赫赫功業。肇承先帝王統至今,一心經緯乾坤,勤心庶政,並無太多過失。無論吐蕃王的國勢和版圖,都不能與朕相匹敵。」因此,太宗沒有答應吐蕃贊普聯姻的請求。
使者回到吐蕃後,謊稱:「吐谷渾國王入朝,從中離間,所以通婚之議沒有達成。」松贊干布聽後大怒,率兵攻擊吐谷渾。吐谷渾難以招架吐蕃大軍,只好逃到青海一帶。
為了娶到大唐公主,松贊干布又親自率20萬大軍屯兵松州,只圍城不攻打,企圖以武力逼婚。吐蕃王揚言:「若大國不嫁公主,立即進攻內地。」(《新唐書》)
唐太宗為震懾偏邦蠻夷,立即派兵大敗吐蕃,松贊干布仰慕天威引兵自退。唐貞觀十四年(640年),贊普遣大相祿東贊到達長安朝見太宗,進獻黃金5,000兩,珍玩數百,遣使進貢謝罪,再次懇請婚約。
一日,太宗想到,在為大興善寺所寫的鐘銘序中講到他是「金輪聖王」下世人間,為了向天下萬國施撒恩惠,因此乘駕法船舟航三界,使天下共享安康太平。(《全唐文》卷十)他一心推行仁政,以文德教化天下。倘若夷邦肆意妄為,太宗也會動用武力,制止偏邦的挑釁。
太宗看到吐蕃王再次遣使謝罪,虔心仰望大唐國威,為了教化雪域,遠柔民心,太宗此次也有意與吐蕃聯姻。@#


 

步輦圖_百度百科 - http://goo.gl/PbawWO

File:Buliantu.jpgf9198618367adab4b84832f58bd4b31c8601e4e843a7d933c895d143128efa9e72f082025baf0796a8ec8a13632762d00150a482a1ec08fa513dc6a58326cffc1e178a8224632fd2f603738da977e861  20110224042040705_344

閻立本《步輦圖》中的唐太宗

《步輦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貞觀十四年(640年),吐蕃王松贊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通聘。《步輦圖》所繪是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

現存畫作被認為是宋朝摹本。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唐太宗(21) 首創吟源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步輦圖》 @比佛利莊園 :: nidBox親子盒子 - http://goo.gl/yia0vu

唐貞觀十五年(西元641年)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使臣祿東贊來長安拜見唐太宗李世民。
迎接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成婚。
(文成公主原系外戚,本是琅邪長公主外孫女段氏,
為下嫁松贊干布被唐太宗冊封為文成公主)
當時的閻立本是這一歷史事件的見證人,他把這一歷史事實定格成《步輦圖》,
這幅畫縱38.5釐米,橫129.6釐米,類同於現在的新聞照片,
屬於紀實性歷史畫,史稱“歷史紀實畫”。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轉移到畫面上。

畫中端坐輦上者為一身帝威的唐太宗,唐太宗目光炯炯而不失誠善。

抬輦、持扇、打傘者為宮女,宮女面形微圓偏潤,體態瘦削細弱,
標誌著六朝仕女的秀骨清像已經開始轉向唐朝的豐腴肥碩。

唐太宗正前方著紅衣者是內廷譯官,他手持笏板,引見身後的祿東贊入朝。

祿東贊身著吐蕃朝服正向唐太宗行禮。

末尾穿白衫的是內侍太監,由此表明這件事發生在後宮。

全卷人物的精神氣質刻畫的十分得體,
從祿東贊那飽經風霜的瘦臉上我們可以看出他迫切的願望和幹練的辦事能力。

由卷後章伯益題跋:“...旨詔以琅邪長公主外孫女妻之,祿東贊辭曰:
臣本國有婦,少小夫妻,雖至尊殊恩,奴不願棄舊婦,
且贊普未謁公主,陪臣安敢輒取。太宗嘉之,欲撫以厚恩...”
我們知道唐太宗十分欣賞祿東贊的精明能幹,
當即提出要將文成公主嫁給祿東贊。

祿東贊說他是奉命公幹,且又有家室所以不從。

其實,這可能是唐太宗有意試探祿東贊。

看看他是否能夠秉公完成使命,唐太宗對祿東贊的態度非常滿意 ,予以重賞。

畫家省略了環境描寫,據畫中出現的宦官形象,
無須描繪任何背景就表明了這一重大歷史事實出現在後宮。

畫家遒勁堅實的鐵線描甚為精練,奠定了唐宋鐵線描的基本形式,
設色僅以紅、綠、赭、黑等幾色,簡約濃重,和諧自然。

全卷完整的保留了初唐時期人物畫的風格。

由於該圖深藏十分重要的歷史文化氣息,
現已成為研究唐朝與吐蕃民族關係的圖證。

畫卷拖尾有北宋至明代22家名人題記。本幅及前後隔水共鈐有121方收藏印。

此圖在民國初年被溥儀以賞賜其弟溥傑的名義盜運出宮。

在戰亂中流落到民間,一度落到文物販子手中。
1959年被有識之士捐獻給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同年撥給故宮博物院。

附:閻立本,唐代畫家,今陝西西安人。祖籍內蒙古和林格爾。
父親閻毗、兄長閻立德都擅長繪畫、工藝和建築,
其兄閻立德死後,閻立本代兄為工部尚書。咸亨元年任中書令。

他曾經在荊州見到張僧繇的畫認為張的畫只是“徒有虛名”;
第二天又看到張的畫,認為只是“近代佳手”;
第三次看到張的畫,才由衷的感歎到“名下無虛士”。

所以數十日不曾離開,專心臨摹張的畫。

閻立本的畫取法張僧繇、鄭法士、展子虔等名家,
筆力圓勁雄渾,享有“右相馳譽丹青”的美稱。

他代表了初唐中原的畫風,閻立本善畫台閣、車馬、肖像,
尤其擅長於重大歷史人物畫和風格畫,
代表作品有《步輦圖》、《歷代帝王圖》、《職貢圖》等


閻立本《步輦圖》中的唐太宗
第五章 篳路藍縷 貞觀輝煌

第一節 首創吟源

唐詩,亦在唐太宗提倡和帶動下走向繁榮。太宗武功政績不必贅述,在文藝方面亦有相當興趣和造詣。《全唐詩》小傳稱他「天文秀發,沉麗高朗,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帝實有以啟之焉」。《唐音癸籤》云:「太宗文武間出,首辟吟源。」二者對太宗在唐詩興盛史上地位和作用皆予充分肯定。然論者往往關注其地位及文學思想之重要影響,對其詩歌本身則注意不夠。

太宗雖然詩、文都很有成就,但他卻不重文名,他一直禁止編自己詩文集,所以後人對其詩文水平瞭解較少。清朝人後來將其詩文編入《全唐詩》和《全唐文》,共計文七卷、賦五篇、詩一卷六十九首。太宗曾經說,朕之辭令,如果對百姓有益,歷史總會記住,便可流芳百世了。如果沒甚麼好處,編成集子又有何用?!梁武帝、陳後主(即滅於隋之南陳最後一個皇帝陳叔寶)、隋煬帝都有文集傳於世,那也沒能挽救其滅亡之厄運!做人主最怕沒有德政,要那些文章對社稷有何用!其明智言論充滿真知灼見。

太宗組詩《帝京篇十首》,《全唐詩》開篇之作,從居處、讀書、閱武、聽樂、遊苑、泛舟、宴飲、賞舞等各個方面描述帝王生活,表明自己雖悅賞其樂,但「豈必汾河曲,方為歡宴所」(之六)、「得志重寸陰,忘懷輕尺璧」(之八),始終頭腦清醒,並未耽溺其中。最終更有「人道惡高危,虛心戒盈蕩。奉天竭誠敬,臨民思惠養。納善察忠諫,明科慎刑賞。六五誠難繼,四三非易仰。廣待淳化敷,方嗣雲亭響」(之十)之施政思想,完成詩序所言「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之目地。

《帝京篇十首》

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綺殿千尋起,離宮百雉餘。
連薨遙接漢,飛觀迥凌虛。雲日隱層闕,風煙出綺疏。

岩廊罷機務,崇文聊駐輦。玉匣啟龍圖,金繩披鳳篆。
韋編斷仍續,縹帙舒還卷。對此乃淹留,欹案觀墳典。

移步出詞林,停輿欣武宴。雕弓寫明月,駿馬疑流電。
驚雁落虛弦,啼猿悲急箭。閱賞誠多美,於茲乃忘倦。

鳴笳臨樂館,眺聽歡芳節。急管韻朱弦,清歌凝白雪。
綵鳳肅來儀,玄鶴紛成列。去茲鄭衛聲,雅音方可悅。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橋形通漢上,峰勢接雲危。
煙霞交隱映,花鳥自參差。何如肆轍跡,萬里賞瑤池。

飛蓋去芳園,蘭橈游翠渚。萍間日彩亂,荷處香風舉。
桂楫滿中川,絃歌振長嶼。豈必汾河曲,方為歡宴所。

落日雙闕昏,回輿九重暮。長煙散初碧,皎月澄輕素。
搴幌玩琴書,開軒引雲霧。斜漢耿層閣,清風搖玉樹。

歡樂難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雲罍,蘭殽陳綺席。
千鍾合堯禹,百獸諧金石。得志重寸陰,忘懷輕尺璧。

建章歡賞夕,二八盡妖妍。羅綺昭陽殿,芬芳玳瑁筵。
佩移星正動,扇掩月初圓。無勞上懸圃,即此對神仙。

以茲遊觀極,悠然獨長想。披卷覽前蹤,撫躬尋既往。
望古茅茨約,瞻今蘭殿廣。人道惡高危,虛心戒盈蕩。
奉天竭誠敬,臨民思惠養。納善察忠諫,明科慎刑賞。
六五誠難繼,四三非易仰。廣待淳化敷,方嗣雲亭響。

太宗很多詩撫今追昔,充溢著對往日崢嶸歲月的慷慨回顧及一統天下的帝王情懷,如《登三台言志》:

未央初壯漢,阿房昔侈秦。
在危猶騁麗,居奢遂役人。
豈如家四海,日宇罄朝倫。
扇天裁戶舊,砌地翦基新。
引月擎宵桂,飄雲逼曙鱗。
露除光炫玉,霜闕映雕銀。
舞接花梁燕,歌迎鳥路塵。
鏡池波太液,莊苑麗宜春。
作異甘泉日,停非路寢辰。
念勞慚逸己,居曠返勞神。
所欣成大廈,宏材佇渭濱。


閻立本《步輦圖》中的唐太宗。(公有領域)
另有《飲馬長城窟行》、《執契靜三邊》二詩。

《飲馬長城窟行》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靈台凱歌入。

《執契靜三邊》

執契靜三邊,持衡臨萬姓。玉彩輝關燭,金華流日鏡。
無為宇宙清,有美璇璣正。皎佩星連景,飄衣雲結慶。
戢武耀七德,升文輝九功。煙波澄舊碧,塵火息前紅。
霜野韜蓮劍,關城罷月弓。錢綴榆天合,新城柳塞空。
花銷蔥嶺雪,縠盡流沙霧。秋駕轉兢懷,春冰彌軫慮。
書絕龍庭羽,烽休鳳穴戍。衣宵寢二難,食旰餐三懼。
翦暴興先廢,除凶存昔亡。圓蓋歸天壤,方輿入地荒。
孔海池京邑,雙河沼帝鄉。循躬思勵己,撫俗愧時康。
元首佇鹽梅,股肱惟輔弼。羽賢崆嶺四,翼聖襄城七。
澆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質。已知隆至道,共歡區宇一。

太宗《春日望海》

披襟眺滄海,憑軾玩春芳。積流橫地紀,疏派引天潢。
仙氣凝三嶺,和風扇八荒。拂潮雲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雲雁斷行。懷卑運深廣,持滿守靈長。
有形非易測,無源詎可量?洪濤經變野,翠島屢成桑。
之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圖王。

筆力遒勁,景象恢弘,盡顯王者氣象,為曹操《觀滄海》後又一篇觀海絕佳之作。

歷代文人學者研究唐詩時,都忽視了太宗所寫詩文;其實,太宗詩不僅意境雋永,其藝術成就也是相當之高,並且對唐朝中、後期文人詩作影響巨大。

--------------------------

20110224042040705_344  

  《步輦圖》是一幅絹本設色畫作,長129.6釐米,寬38.5釐米。畫中人物,主要突出的是唐太宗和祿東讚。是現藏故宮博物院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唐太宗是中國唐朝歷史上享有盛名的皇帝,畫中他安詳自若,威嚴的神情中流露出對使者的盛情和嘉許;而吐蕃使者祿東讚臉頰豐滿,高鼻,黑黑的絡腮胡,體現了他矯健中略帶粗獷的性格特征,特别是額頭上幾條長長的皺紋,與質樸的顏面融合在一起,表現了他的才智和豐富的閱曆。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爲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這幅畫繼承了顧愷之的繪畫風格,雖然在諸如君臣形象的比例失調、人物表情和衣褶的程式化處理等方面仍帶有南北朝人物畫風格的痕蹟,但在技法上卻有了明顯的提高。畫面明朗洗練,從情節到形象刻畫,都突出了漢藏通婚事件的政治意義,是漢藏友好往來和血肉相連歷史的真實寫照。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閻立本(601~673年),唐代雍州萬年人,隋代畫家閻毗之子,閻立德之弟。唐太宗時任刑部侍郎,顯慶初年,代兄做工部尚書,總章元年爲右丞相。擅長書畫,最精形似,作畫所取題材相當廣泛,如宗教人物、車馬、山水,尤其善畫人物肖像。《步輦圖》是以貞觀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領松讚幹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歷史事件爲題材,描繪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讚的情景。閻立本是唐代最着名的畫家之一,他不但馳譽丹青,而且仕途顯達。他的作品常常反映重大社會政治活動的關聯,集中體現出儒家文藝觀中“成教化、助人倫”的繪畫功能,如武德九年繪制的《秦府十八學士圖》,貞觀十七年繪制的《凌煙閣功臣圖》,在太宗皇帝去世後設計的《昭陵列像圖》。此外,還有一系列反映當時社會外交事務的作品,如《西域圖》、《外國圖》、《永徽朝臣圖》以及《步輦圖》。

  《步輦圖》是唐代畫家閻立本的作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最早反映中國漢、藏民族團結和睦的歷史畫卷。它真實地記錄了1300多年前唐王朝文成公主和西藏松讚幹布的聯姻佳話。《步輦圖》展示的,正是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十五年,也就是公元641年接見吐蕃松讚幹布使者祿東讚到長安迎接文成公主入藏時的情景。 
編輯本段《步輦圖》概述

  貞觀十五年(641),吐蕃領袖松讚幹布派遣宰相祿東讚做使臣,擕禮品來長安請求通婚。唐太宗李世民親切地接見了祿東讚。這位使臣從容對答,語言得體,博得了太宗的歡心和賞識,太宗不但允許祿東讚迎接文成公主入藏,而且加封他的官職,並把琅琊長公主的外孫女段氏嫁給了他。

  閻立本的繪畫寫生本領,逼真傳神。唐太宗對其信服程度非同一般,“異國來朝,詔立本畫外國圖”(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嚐詔立本寫太宗禦容”(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既是宰相又是畫家的閻立本,在漢藏和親這件事上,按照當時的身份和官職,做爲受寵之臣,他理當奉詔去現場“手揮丹粉”,完全有可能目睹了這次歷史性會見,憑直觀感受和記憶繪制了這幅作品。《步輦圖》具有相當出色的歷史真實感,既宣颺了唐王朝的強盛和君主的政治業績,又把人物肖像畫與紀實性繪畫有機地結合起來。畫面上刻畫的唐太宗等主要人物,都具有肖像畫的特征,是對歷史人物的“傳神寫照”,整個構圖不畫背景,也省略了文武群臣場面,除與主題相關的幾個人物之外,隻有步輦和由宮女手擎着的大扇和紅傘等幾件必不可少的禮儀性道具。畫面簡練、概括。可以說沒有任何一件是多餘的,也沒有任何一筆是虛構的,更加突出了主題和畫面效果。據史料記載:構圖上所畫的步輦,大扇和紅傘(華蓋)等禮儀性道具,均出自閻立本兄長閻立德之手,由“立德造……腰輿(注:就是步輦)、傘、扇、鹹宜典式”(《舊唐書·閻立德列傳》)。可見,畫面上每一個造型均爲實景,史料記載的這些内容,體現着閻氏兄弟共同構思的歷史痕蹟。
編輯本段《步輦圖》鑒賞

  自本世紀70年代末開始,在一些出版物上印制的《步輦圖》,已被人爲塗改。如果將《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2》(1984年版),《故宮博物院曆代繪畫藏品選集1》(1980年版)與《唐代閻立本步輦圖》(195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相互比較和對照,不要說專家學者,即便是普通老百姓一眼就能觀察到妄改後的變化痕蹟(見附圖);其一、1980年以後印制的《步輦圖》把唐太宗右手攥着的白布袋全部抹去,從此失去了完整的右手及那件原有的標志物。其二、靠近唐太宗的右膝下,有一抬步輦的宮女,她的一隻左手在1959年出版的《步輦圖》上,可清晰看到手指與手指間的骨骼關節。塗改後,使這一隻左手竟然變成了宮女的上衣袖筒。結果,失去了正在用手抬步輦的動作,這一宮女成了隨同走動的閑人,爲了證明這不是一隻手,而是宮女的袖筒,居然把那位宮女的左手手掌與緊袖箍之間的銜接處,用白顏色任意向外擴寬,成爲一個上下垂直的長方形。其三、1959年出版的《步輦圖》上,唐太宗手中攥着的白布袋,是從前胸那個長方形盒子下引出的一條垂直線,與白布袋拴在了一起。緊挨着垂直線(這條垂直線,實際上就是佩戴官印的一條絲線繩),還有一條月牙形弧度的線條,明顯朝左側方向彎撇過去,這條線才真正是那位宮女上衣袖筒的外沿輪廓線,這兩條分岔的線條各有各的作用:一條與橘黄色的上衣袖箍合籠;一條與手中的白布袋相連接。兩條輪廓線不存在任何含混和牽強附會的關係。可是,胡抹亂改過的《步輦圖》上,拴系白布袋的那條垂直線繩被借用過去張冠李戴,當做了衣袖伸延貫通。有月牙弧度的彎線條被視爲多餘之物被塗掉,拴系白布袋的垂線被移植到了衣袖上來,如此一改,使原有的藝術情節出現了莫明其妙的變化,不但失去了李世民那隻右手,同時也失去了李世民右手握着的那個重要標志物,這就是《步輦圖》如同玩物被改動後的全部情況。

  現在看來,妄改後的《步輦圖》畫面上存在的關鍵問題,就是攥在唐太宗手中的那個白布袋了,究竟它有什麼意義和作用,該不該從畫面上把它抹掉,形成了一個引人關注的焦點。

  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和完善了許多典章制度。舊時朝廷中加封三品以上的官員任職,均由皇帝親自授封。爲了表示對功臣勳將的器重,沿襲禮賢下士的習俗,擧行儀式時,皇帝要離開正座,在宮殿前的平台上“乘輿親禦臨軒”(見《後漢書·禮儀志》)。向受封者授冊,連同官印一齊賜給被封官職的人,此擧稱之爲“臨軒冊命”,《後漢書·禮儀志》記載的這段文字十分精辟、生動,爲我們深入研究和探討《步輦圖》的主題内容,提供了重要依據。從閻立本《步輦圖》所描繪的藝術情節來看,其整體構圖安排與這一瞬間吻合,進一步升華了“乘輿親禦臨軒”幾個字的深刻含義。《步輦圖》實際上就是體現“乘輿親禦臨軒”的一幅更加逼真、更加形象化了的示意圖。閻立本用繪畫手段活生生地體現了“臨軒冊命”時的歷史場面。至關重要的那件被抹掉的標志物,究竟是什麼?這是必須面對的一個重點問題。首先應當肯定《步輦圖》是一個加封官職的場合。這一標志物必定與加封祿東讚的官職相聯繫,從客觀角度上分析,唐太宗右手攥着的白布袋,從容量來看,似乎理應是一方“右衛大將軍”官印。左手托着的木盒,内裝極有可能是一軸冊文,正准備授給吐蕃國相祿東讚,雖然所占空間面積都很小,但卻是重要標志物。畫面沒有或者失掉了這些標志物,主題就不夠完整。

  唐代詩人王維《少年行》:“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的詩句,具體而又形象地把臨軒冊命的全過程,以及授封儀式完畢後,那位腰部佩掛着侯印的將軍走出皇宮的情形,爲我們研究《步輦圖》又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例證。有關文成公主入藏,加封祿東讚官職等史書均有較詳記載。《資治通鑒》:“貞觀十五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祿東讚爲右衛大將軍,上嘉祿東讚善應對。以琅琊長公主外孫女段氏妻之。”由北宋章伯益(友直)篆書的《步輦圖題記》:“貞觀十五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使者祿東讚爲右衛大將軍。祿東讚是吐蕃之相也。太宗既許降文成公主於吐蕃,其讚普遣祿東讚來逆,召見顧問,進對皆合旨,詔以琅琊長公主外孫女妻之。”這一篇題記,與《步輦圖》畫面緊緊並列,可謂渾然一體。可是《故宮博物院曆代繪畫藏品選集1》附錄中的《作品簡介》(見附圖),卻對《資治通鑒》這段原文及這篇題記視而不見,寫了一篇與諸多史書記載不相符的内容:“……吐蕃使者祿東讚爲迎接文成公主來見唐太宗,太宗對他十分看重,並把外孫女嫁給讚普松讚幹布。《步輦圖》即描寫唐太宗向祿東讚許親的故事”,文中不僅錯把琅琊長公主外孫女寫成是唐太宗的外孫女,又在嫁給了誰的問題上,竟然錯寫成“嫁給讚普松讚幹布”。出版後雖然在《勘誤表》上更正,但卻反映了寫簡介的專家對這幅畫的基本概念含混不清,導致一百多字的《作品簡介》接連出現大錯。尤其是隻字不提加封“以吐蕃祿東讚爲右衛大將軍”這一官職爲内容的基本前提。這幅《步輦圖》是描寫來長安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讚,被加封爲右衛大將軍,在爲他擧行授冊儀式時,太宗李世民離開正座,“乘輿親禦臨軒”的一個歷史場面。不論從什麼角度分析,突出許親之說是難以成立的。

  收藏單位在《作品簡介》中,判斷《步輦圖》的基本主題是:“唐太宗向祿東讚許親的故事”。不但本末倒置,主次不分,而且從理論上對這幅畫的塗改起了指導性的作用。研究古代繪畫,不可忽視研究歷史,權威性機構做出這種結論,不能不說這是一次不該有的失誤。這就是爲什麼導致《步輦圖》畫面被人爲塗改的根源所在。從史書記載來看,加封祿東讚官職是事先准備好的,是“臨軒冊命”的中心内容,而許親則是在接見過程中,博得了太宗歡心的情況下即席作出的決定。授官與許親,主從關係不能顛倒。必須強調的是:唐太宗在宮廷内接見外國使臣,禮儀制度上沒有離開龍椅,來到正殿前平台上乘坐步輦的理由。隻有擧行“冊命”禮儀時才有這種場面。據周遷着《輿服雜事記》:“(步輦)自天子至庶人通得乘之”的記載來看,既然步輦可以“庶人通得乘之”,這正反映出皇帝離開正座乘步輦,是與禮賢下士相關聯的。乘不乘步輦,在什麼樣場合才乘步輦,這不是一時的個人行爲。同時,《步輦圖》上唐太宗的衣冠跟普通人相似,並沒有穿戴帝王臨朝時那種威嚴的“冕服”,完全擺脱了帝王出場時那種龍袍加身的固定格式,更加襯托出擧行儀式時的那些特點。突出顯示了畫面所具有的歷史真實感。唐太宗所着便服,很可能與上述典章制度密不可分。
編輯本段《步輦圖》郵票

  《步輦圖》小型張發行於2002年3月16日,它的面值爲8元,發行量1290萬,是國家郵政局2002年發行的第5套新郵,同時也是今年發行的第一枚小型張。

  在《步輦圖》小型張正式發行之前,期貨價曾達到35元,但隨着郵市運作環境的惡化,市場對其的期望值也逐級下降,致使《步輦圖》小型張正式發行時,其市場價格隻以25元開盤。面世之後,受郵市大盤進一步惡化的影響,該小型張的價格連續向下探底,直至下探至17.30元後才出現微弱的反彈,現最新的市價處在18.50元附近。

  從盤口來看,多空雙方在這一位置基本上達成了暫時的平衡。但由於《步輦圖》小型張的上檔密集成交區集中在20元附近,且25元開盤價和35元期貨價已形成了相當大的壓力,因此,短期内《步輦圖》小型張價格的上颺阻力重重。

  需要提醒的是,盡管《步輦圖》小型張的發行量是近年來最少的,但考慮到現階段集藏者的人數也出現了大幅度萎縮,故此小型張供大於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假如各地集郵公司再度掀起抛售浪潮的話,仍然不能排除《步輦圖》小型張再創新低的可能。

-----------------------------

秦以後將帝王、皇后所乘之輦(車)去輪為輿,改由人抬,稱步輦。《步輦圖》為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7世紀,我國西南的吐蕃(今西藏地區)開始強大興盛,其三十二世贊普松贊乾布仰慕大唐文明,向唐王朝要求和好聯姻。唐太宗李世民答應將宗室女文成公主許配給他。貞觀十五年(641年),松贊乾布派相國祿東贊到長安迎娶文成公主入藏。《步輦圖》畫的就是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祿東讚的場景。唐蕃聯姻,掀開漢藏兩族友好關係的良好的開端。

  畫面右側,唐太宗坐在輦中,四周環繞著九名宮女,抬輦扶輦,持扇張傘,姿態各一;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後為通譯者。太宗形像是全圖的重心所在,他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莊重,顧盼之間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範與威儀。為了更好地凸現出唐太宗的至尊風度,作者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二是以祿東讚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大宗的端肅平和、和藹可親之態,是為正襯。全圖靜與動的對比、人物疏與密的對比、色彩濃與淡的對比都十分微妙,顯示了畫家嚴謹的構思。全圖不設背景,以描繪人物為主,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全卷設色濃重淳淨,大面積紅綠色塊交錯安排,富於韻律感和鮮明的視覺效果。此圖一說為宋摹本,但摹繪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書有關故事,還錄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裝背”時題記兩行。這是一幅成功地描寫古代吐蕃民族地區與中原地區友好交往的歷史畫卷。
《步輦圖》背後的故事

  《步輦圖》作者閻立本(?——673)為京兆萬年(今陝西臨潼)人,他是初唐的代表畫家兼工程設計家,曾主持過長安城廓、興慶宮等設計工作。歷經高祖、太宗、高宗三朝,所以他的畫作內容多與唐王朝的重大事件有關。唐太宗時任工部尚書,官最高至右相。按照他當時的身份和職務,完全有可能就是唐太宗接見祿東讚的目擊者。在繪畫技巧上,閻立本繼承和發展了魏、隋以來的優秀傳統,重視人物精神刻劃。用筆較顧愷之的“細密精緻”更富於變化,有粗有細,有鬆有緊,富於表現力。用色上,他吸取六朝的暈染法,能成功地把對象的質感和厚度表現出來。他的作品還有《職貢圖》、《歷代帝王像》和《凌煙閣功臣像》等。

  作品小檔案

  【名稱】步輦圖

  【作者】閻立本

  【時間】唐代

  【類別】絹本,設色

  【規格】38.5厘米×129.6厘米

  【收藏地】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大師素描

  閻立本(約公元601~673年)是中國隋唐之際的著名畫家和工程學家。閻立本出生於丹青世家,他的父親閻毗和哥哥閻立德都是當時著名的畫家。閻立本早年跟隨父親和哥哥學會繪畫,後來學習了著名畫家張僧繇、鄭法士等人的技巧,技藝突進。

  據傳,閻立本在荊州見到張僧繇的壁畫之時,竟然在畫下留宿了十餘日,日夜觀賞,久久不捨離去。閻立本的作品取題材相當廣泛,既有宗教人物,也有山水,其中又以人物畫最為出色。他的畫繼承了南北朝的優秀傳統,線條剛勁而富有表現力,設色古雅而沉著,人物的精神狀態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因而他的作品被譽為“丹青神化”而為“天下取則”,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背後的故事

  作品描繪了吐蕃(西藏)贊普松贊乾布派使節向大唐求親,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歷史事件。松贊乾布是西藏歷史上著名的讚普,他統一了西藏,建立吐蕃王朝。松贊乾布非常嚮往大唐文化,他仿照唐朝的製度,對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促進了西藏社會的發展。

  公元634年,松贊乾布派遣使者到長安向太宗李世民提出和親要求,最終沒有成功。公元638年,他又派使者攜帶大量奇珍異寶入唐求婚。為了向唐朝施壓,他親自率領20萬大軍進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藩),但是很快就被唐軍打得潰不成軍!他的這次求親自然也就沒有成功。

  公元640年,松贊乾布第三次派出使者向唐朝求親。這次,他吸取了前兩次失敗的教訓,派了吐蕃的大相(即宰相)祿東贊到長安先向太宗李世民謝罪,再提出通婚的請求。

  太宗李世民

  當時唐朝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國際聲譽非常好。當祿東贊來到長安之時,天竺、大食、仲格薩爾、霍爾王也同時派出了使者向唐朝求親。面對五個兄弟民族的使者,太宗非常犯難。

  後來,太宗想出一個公平競爭的辦法,即請包括祿東贊在內的五位使者參加考試,誰的成績最優秀,就把文成公主嫁給誰家的首領。祿東贊非常機智,他巧妙地回答了太宗出的五個難題,引起了太宗的注意。李世民意識到與吐蕃通婚對唐朝西部邊境的安寧非常有利,就答應了吐蕃的請求,將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乾布。

  公元641年,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為送親使,讓他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一起護送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入藏的消息傳到吐蕃以後,松贊乾布親自帶領迎親隊伍從些邏(今拉薩)出發,到青海迎接。松贊乾布謁見了李道宗,並行子婿之禮。他高興地說:“我能娶大唐公主為妻,實在是我的榮幸。我要為公主建造一座城,讓子孫萬代都記住公主,永遠和大唐通好。”松贊乾布仿照唐朝的建築風格,大興土木,修建了城郭和宮殿。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大昭寺。

  文成公主入藏,將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帶進了西藏,全面促進了吐蕃政治,全面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加強漢藏兩族的聯繫和團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受到了人民的敬仰。為了稱松贊乾布和文成公主的歷史功績,人們為他們塑造了塑像,至今還保存在布達拉宮。

  松贊乾布和文成公主

  知識鏈接——丹青

  丹青是古代對國畫的一種稱呼,因我國古代常用朱紅色、青色等礦物顏料作畫,故稱畫為“丹青”。近現代以來,美術史家為了將中國畫和西方的油畫等外國繪畫區分開來,遂將丹青等中國傳統繪畫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

  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講究意境,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以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國畫反映了中華民族審美情趣,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走近作品

  這幅畫不設背景,人物佈局從右向左安排,由緊密而漸趨疏朗,不但突出了重點,也使得畫面顯得節奏鮮明。太宗在宮女們的簇擁下坐在步輦上。為了表現盛唐一代明君的風範和威儀,畫家將其刻畫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莊重。

  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後為翻譯官。為了更好地表現太宗九五之尊的風度,閻立本巧妙地運用反襯與正襯兩種手法進行了襯托。宮女們都顯得嬌小纖弱,而且她們有的拿著扇子,有的抬輦,動作多樣,這一切都反襯了太宗的高大與穩健。站在太宗對面的祿東贊顯得誠摯謙恭,一副持重有禮的樣子,正襯了太宗的端肅平和及和藹可親之態。

--------------------------------

閻立本:為盛世帝王畫像

2008年02月29日

唐代的繪畫在隋的基礎上有了全面的發展,人物鞍馬畫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青綠山水與水墨山水先後成熟,花鳥、走獸也作為獨立畫科引起人們注意,可謂異彩紛呈。初唐時的人物畫發展最大,山水畫則沿襲隋代的細密作風,花鳥畫已經出現個別名家,宗教繪畫的世俗化傾向逐漸明顯。展子虔的《遊春圖》儘管悅人眼目,但山水畫在中國古代文明鼎盛時期唐代(618-907年)並未成為主流。帝王們一如既往,將繪畫作為維護其政治統治和文化權威的工具,宮廷畫家仍將他們的主要精力用於肖像畫、歷史和宗教主題的人物畫方面。
貴族出生的閻立本(?-673年)可稱此中翹楚,不僅是繪製人物故事的聖手,而且是成就卓越的建築師和工藝師,曾做過掌管皇家營造事務的“將作大匠”。閻立本身為“畫師之王”,仍痛感畫工地位的卑賤,曾告誡自己的後代:“吾少讀書,文辭不減儕輩,今以畫見名,與廝役等,若曹慎毋習。”根據唐太宗李世民的旨意,閻立本完成了《歷代帝王圖》、《秦府十八學士圖》、《淩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步輦圖》、《職貢圖》等重要作品,其中《歷代帝王圖》和《步輦圖》留存至今。

《步輦圖》卷( 3 8 . 5 c m ×129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歷代帝王圖》描繪了兩漢至隋朝十三位皇帝的形象,其中既有漢光武帝劉秀(西元25-57年在位)、魏文帝曹丕(220-226年在位)、吳王孫權(222-252年在位)、晉武帝司馬炎(265-290年在位)等“開國明君”;也有陳後主(583-587年在位)、隋煬帝(605-616年在位)等“亡國之君”。“開國明君”們威武英明、儀態萬方;“亡國之君”們則顯得萎靡不振。唐朝統治者希望以史為鑒,這種命題創作突出的完全是繪畫的政治功能。閻立本的宮廷畫師身份及其繪畫能力使他勝任唐太宗交代的這項使命。對帝王的描繪,遵守了漢代以來形成的程式,與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帝王形象和敦煌唐代壁畫中的帝王供養像一脈相承。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卷(存十三段),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閻立本的另一傳世作品《步輦圖》記錄了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吐蕃王派使者赴長安請婚的盛況。《資治通鑒》載:“吐蕃讚普遣其相祿東讚獻金五千兩及珍玩數百以請婚,上(唐朝皇帝)許以文成公主妻之。”由於該畫描繪的是較感性的現實場面,有生動的素材可資利用,從而克服了《歷代帝王圖》的概念化形式,表現出更多的藝術性。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627-649年在位),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讚,後為通譯者。唐太宗形像是全圖的重心所在。被眾宮女簇擁、乘步輦接見吐蕃使者的唐太宗李世民,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莊重,既保持著帝王的威儀,又顯得泰然自若,顧盼之間充分展現一代明君的至尊風度。九名宮女或張傘、或扶輦、或執扇,各具姿態,以其嬌弱、明媚,以及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為這幅政治歷史場面增添了美麗色彩。而應召的吐蕃使者一行人,也以其恭立的姿態顯示出十足的敬畏和莊重。全圖不設背景,以摹繪人物為主,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設色濃重純凈,大面積紅綠色塊交錯安排,富於韻律感和鮮明的視覺效果。這幅畫將具有裝飾美感的平面構圖與具體對象的寫實處理結合得十分完美,主要人物形象鮮明,唐太宗帶有帝王的雍容,祿東讚帶有異域使者的特徵,陪同的禮官、通譯,舉止姿態亦保持與其身份相應的分寸,顯示出畫家在肖像描寫方面的功力。眾宮女略微紊亂的陣容和使者、禮官恭立的隊列平衡了構圖,使場面具有一種儀式感,同時使並不處在畫面中央的帝王的形象得到一種烘托和陪襯。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卷(存十三段),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步輦圖》見諸宋徽宗主持撰修的《宣和畫譜》和宋代傑出書畫家米芾(1050-1107年)《畫史》等著錄,為歷代宮廷和收藏家所珍愛,可代表初唐繪畫的最高水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步輦圖》是宋人的摹本。閻立本延續了顧愷之、展子虔富麗的畫風,但在用筆上,閻立本並不過於強調線條本身的飄逸、秀麗及裝飾感,他畫出的線條更穩健,渾樸、簡練並富於表現力,更切合對象的形體,鑒賞家形容為“鐵線描”。用色方面,善於在絹本上施硃砂、石綠等礦物顏料,以強調工整、典雅的皇家繪畫風範。此圖一説為宋摹本,但摹繪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


張萱《搗練圖》卷(37cm×145.3cm),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

-----------------------------

唐·閻立本《步輦圖》的丹青神化  ——中國古典圖像的文化密碼  劉工  《步輦圖》是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601年~673年)的名作畫錄,為一幅絹本設色畫作,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雖然,傳為閻立本的《步輦圖》被認為是宋代摹本,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但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無可置辯的。說其歷史價值,《步輦圖》是記載漢、藏民族友好的歷史見證;論其藝術價值,其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繪畫線條流暢圓勁,畫面構圖錯落富有變化,為唐代人物畫的代表性作品。  不過,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閻立本作品,尚無一幅能毫無爭議地認定為閻立本的真跡。但是,傳為閻立本所繪《步輦圖》,因其具有唐代政治風貌的歷史價值,以及此畫所表現的故事性和描繪人物精神氣質方面的藝術價值,所以這幅作品早已無關於真跡與摹本的意義。至於此幅作品是否為閻立本親筆所繪製,還是唐代其他畫家的代筆之作,或為宋人的摹本,這裡所存有的許多爭議,已經成為無從考證的歷史趣事。  閻立本出身貴族,官至宰相。遠祖從東漢時期至立本的父親閻毗,閻氏共傳十五代,其中多人擔任將軍、太守等職。閻毗北周時為駙馬,因其擅長工藝,多巧思,工篆隸書,對繪畫、建築都很擅長,隋文帝和隋煬帝均愛其才藝。入隋代後,閻毗官至朝散大夫、將作少監。兄閻立德亦擅長書畫、工藝及建築工程,父子三人並以工藝、繪畫聞名於世。尤其在藝術方面,閻氏三兄弟立德、立本、立行皆是秉承家學,並各有所成,逐步確立了各自在初唐政府中的政治地位,由此成就了閻氏家族在中 ​​國繪畫史上的地位。在閻氏三兄弟中,唯閻立本更以生花妙筆、臻微入妙而名滿天下。  閻立本繪製《步輦圖》,以描繪唐太宗端坐在步輦上接見吐蕃使臣向大唐求親的情景。從繪畫藝術角度看,現存《步輦圖》在繪畫表現的技巧上是相當純熟的。其繪畫藝術的特色是非常注重人物精神的刻 ​​畫,用筆沉著清俊,用線遒勁堅實,工筆重設色。  從這幅傳為閻立本所繪《步輦圖》而言,端坐在步輦上的唐太宗體形,明顯大於簇擁在他周圍九名宮女的體形。當然,我們無從知曉唐太宗的體形相貌,即便史書上有文字記載,但因史書所描述的帝王相貌都帶有曲意奉迎之詞,所以不可信為真。就《步輦圖》的表現形式論,這種有違人物形體比例的繪畫手法,主觀上是為了突出、神化帝王的形象,表現出畫家的敬畏心態,這是符合中國傳統繪畫在早期人物畫發展中的規律。如果從客觀上論,也許唐太宗確實身形偉岸,或他喜歡小鳥依人的宮女,所以畫家真實再現。但是,這又不符合中國畫家表現偉人形象的基調,以及崇尚權勢的官本位意識和專制、集權、特權思想。  如果,我們用圖像學來解析《步輦圖》,這是中國古典意像在現代視覺藝術中的演繹。雖然,圖像學是近代以來的美術理論,最有影響的研究者是美國藝術史學家帕諾夫斯基。他認為圖像學對應於藝術作品有三層意義:其一,探討圖像所再現的、模仿的“自然意義”,一般是由可識別的物像或事件構成;其二,探討圖像所暗含的“常規意義”,源自某種普遍的因果記憶或邏輯推理;其三,關注的是圖像生產的文化密碼,揭示決定一個民族、時代、階級、宗教或哲學傾向基本態度的那些根本原則。  構成《步輦圖》故事的是漢、藏聯姻。閻立本繪製這幅人物畫,首先是一位唐代高官描繪親歷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景圖像。從圖像的“自然意義”來解讀,閻立本準確地把握了畫中主要人物的精神面貌與形態。其一,畫中的唐太宗態度誠懇,反映出他對吐蕃使臣祿東讚的高度重視。其二,畫中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神態虔敬,表現出他對聯姻之事的迫切意願。在此圖中,畫家主要刻畫了唐太宗威嚴又自若的儀態,從而流露出怡悅和吐蕃親善的象徵意義。同時,畫家也細緻描繪了使臣祿東贊拱手肅立,誠懇又恭敬的心情。  盡人皆知,唐太宗是中國唐朝歷史上享有盛名的皇帝。《步輦圖》中的唐太宗神態自若,尊容的神情中透露出對吐蕃使臣的盛情和嘉許;吐蕃使臣祿東讚的臉頰豐滿、高鼻、絡腮鬍,體現了他健壯中略帶粗獷的性格特徵。特別是祿東贊額頭上幾條長長的皺紋,與質樸的顏面融合在一起,表現出身為吐蕃外交家的才智和豐富的閱歷。雖然,這幅畫在人物形像上比例失調,而且在人物表情和衣褶的程式化處理等方面,依舊帶有南北朝時期人物畫風格的痕跡,但在繪畫技法上卻有了明顯的提高。  從構圖的角度來講,這幅畫的“常規意義”是敘事。很明顯,閻立本將畫面十三個人物分成兩組。圖卷左邊的三個男人依次排序,沒有任何裝飾,形體與神態略顯拘謹,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使臣祿東贊,後為隨行翻譯官。右半是九宮女簇擁中的唐太宗,他穩坐在步輦上,構成了全圖的焦點。而簇擁在唐太宗周圍的宮女形象,以及兩柄障扇、一把飄拂的紅色華蓋傘、步輦等儀仗器物,讓人感受到唐太宗的尊貴和權利的至上。此外,唯有典禮官一人是身著紅袍,凸顯得有點孤零,獨立的看並不顯喜慶的氣氛。於是,畫家巧妙地利用了飄拂的紅色華蓋傘,以及九宮女服飾的配色,映襯出整幅畫面的一團祥和、喜慶的氛圍。  對於閻立本用九宮女來簇擁唐太宗,這絕非是畫家在繪畫美學意義上的安排,而是傳達了中國人以“九”為貴的觀念。自古以來,中國人崇尚“九”數,認為奇數為陽,偶數為陰,而奇數里最大的數字是“九”數,故而對“九”數特別重視,有最尊貴之意。而畫面中的九宮女以唐太宗為中軸,婀娜多姿的分為前四後五,這又表達了中國帝王文化中“九五之尊”的尊位,構成“九九歸一”之勢。因“五”在陽數中處於居中位置,有調和之意,所以“九五”兩個數字組合在一起,既尊貴又調和,無比吉祥,實為尊頌帝王的象徵。  除此,閻立本在此畫的人物佈局上,按其功能自然分成不同的角色,而且宮女飄飄的衣帶和迎風飄拂的華蓋傘,不僅增添了畫面動感,還濃縮了一種充滿柔情、安詳、和善的情調。左右畫面比擬,尤其是翻譯官的謹小慎微、誠惶誠恐與宮女們神情自若、儀態萬方的表情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得整幅畫面一張一弛、一柔一剛,給人一種品讀畫面故事的情趣。不難看出,畫中人物的身份與地位是畫家考慮畫面佈局的主要依據,這是中國傳統的社會倫理關係,是尊卑有序的在繪畫表現中的視覺關係。可以說,閻立本的這幅作品,為解讀傳統儒家思想對中國繪畫發展的影響,提供了明晰而典型的圖示。這種特定的圖像形式,即符合中國傳統禮儀制度,又切合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其圖像思維高於情致思維。  從色彩上而言,閻立本描繪了一個充滿祥和、喜慶的場面。這是中國傳統的風俗習慣,其喜慶的場面都會選用紅色作為基調,突出渲染場面的氣氛。閻立本特地將位於畫面正中的軸心人物,即典禮官畫成了紅色,這樣的構圖目的就是為了突出所畫場面的現狀,同時也符合中國婚慶活動的儀式。  由此可見,關注漢、藏聯姻是《步輦圖》的文化密碼。解讀《步輦圖》的圖像意義,我們不僅要考慮到該圖像製作的歷史背景,而且還得要考慮到創作者的身份或職業性。說白了,自古以來的畫家在選題上幾乎都是被動的勞作,其被動的主要因素就是創作思維。這種思維不是畫家的個體好惡與純粹的藝術追求,畫家不僅要考慮到創作的時代背景、生存環境、流行的文化風格,以及藝術家自己的表現風格,而且最終都得要附和定制方的統治意義、宣教意圖、創作者的個人利益而施展創作。  雖然,閻立本是唐代的著名畫家,但他更是一位當時在野的重要大臣。事實上,閻立本很忌諱別人說他是畫家。因為,畫家在唐代被稱為“畫師”或者“畫工”,是卑賤行業。唐太宗在世時,有一次泛舟池上,令閻立本來畫像。閻立本當時任主爵郎中,他聽到宦官、侍衛喊:“傳畫師閻立本”。他心裡總是不舒服的。他曾感慨地對孩子們說:“你們以後可千萬別學畫畫啊,我都被人家當雜役使喚了。”後來,閻立本擔任宰相,又被人諷刺,說他是“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意思是:右相的聲譽就在畫畫上。  據《舊唐書》載:“立本唯善於圖畫,非宰輔之器。”說他不是一位稱職的宰相,唯善繪畫。閻立本為唐太宗所重,曾奉旨作《秦府十八學士圖》、《凌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和《職貢圖》。就畫錄的題材而論,唐朝還保持了前朝的傳統,仍然發揮人物畫的社會功用。繪畫的文化秘密,一方面是藉鑑賢愚,弘揚治國安邦的大業;另一方面是記錄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事件。  事實是,閻立本運用繪畫藝術的表現手法,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乾布的故事圖像化,體現出唐太宗崇尚“一樁婚姻相當十萬雄兵”的和親政策。雖然,從秦漢開始,和親政策一直貫穿著中國的外交史,使得游牧民族和中原文化的較量,總是在和親政策中化干戈為玉帛。如果說,漢朝的和親是國家的屈辱,而到了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唐朝,統治者將和親看成是一種卓越的政治智慧,變成了一種對周圍屬國的賞賜和榮耀。在大唐帝國近三百年時間裡,從李世民的女兒高陽公主與宰相房玄齡次子房遺愛“政治聯姻”開始,大唐帝國與少數民族正式和親共有二十多個公主。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有點類似今天向外國贈送大熊貓似的。這正是畫家通過圖像所要傳達給我們的文化秘密。  縱觀閻立本的繪畫創作,其主要是迎合皇帝以及王公貴族的審美趣味,這樣他的作品才能遵照規則受到承認。在傳為閻立本的作品中,如《歷代帝王圖》等畫作,都是奉旨而作的紀實性肖像畫,或是以重大事件為題材的記錄性作品。這也是閻立本為什麼能畫《步輦圖》的一個原因。  從繪畫藝術角度看,《步輦圖》的全畫以細勁的線條塑造人物形象,線條純熟,富有變化和表現力;設色濃重、鮮豔,是一幅出色的工筆重彩人物畫作品,特別是圖中的唐太宗、祿東贊等人形像都帶有肖像畫特徵。另外,閻立本的繪畫技巧也達到了相當高超的境界。他的畫作不但體現在獨具匠心的構圖上,而且在具體人物的刻畫上也同樣精彩,其線條流暢圓轉,五官塑造精緻細膩,深得人物的個性氣質。唐代畫家李嗣真在《續畫品錄》中,評閻立本的畫說:“至若萬國來庭,奉塗山之玉帛;百蠻朝貢,接應門之位序。折旋矩度,端簪奉笏之儀;魁詭譎怪,鼻飲頭飛之俗;盡該毫未,倍得人情。”這樣評價,決非虛譽。  閻立本被稱為丹青神化的唐代畫家,尤以人物歷史畫著稱。他將魏晉以來有關繪畫“傳神”的理論,轉化成一種可被規範的技法,從而促進了人物畫的獨立發展;他將人物表現成為故事或情節的中心,擯除一切無關的場景,突出了人物畫的分量,啟示了人物形象的表現方法;他在繪畫構圖上形成了一套適合人物畫表現的程序,以強調不同人物的重要性。就《步輦圖》的意義而言,是自此漢、藏兩族的聯繫便得以加強,促進了藏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這是《步輦圖》作品背後所體現出的歷史價值,而這幅畫的“最終目標”就是畫家很好的完成了歷史事件的圖像表述。  自六朝至宋元,中國繪畫藝術的行為和主流從宮廷貴族到文人的轉換中,其創作主體的階級烙印都是非常明顯的。這是圖像在傳播過程中的媒體形式,是為意識形態服務的圖說手段。可見,中國藝術史的發展與功用,始終都控制在對製作技藝具有壟斷地位的社會群體手中,這是所謂“院體畫”、“文人畫”在技術傳播中強權壟斷的結果。由此,中國繪畫的圖像功能在頌揚中變為“藝術”的形式,成為圖像轉型為“藝術”上升至“文化”的形態。顯而易見,《步輦圖》是一幅中國古典的歷史 “圖像”畫作,這幅畫的藝術價值無疑是中國古典“圖像時代”的代表作。  當然,閻立本除了丹青妙手和官至宰相,他在詩賦方面也很有成就。北宋王讜在《唐語林》裡,他評價閻立本為“有文學”,是為準確。可惜的是,閻立本的詩文多已不存,我們只能從《全唐文》中讀到他《巫山高》:“君不見巫山高高半天起,絕壁千尋盡相似。君不見巫山磕匝翠屏開,湘江碧水繞山來。”由此可見,這位馳譽丹青的宰相畫家文采斐然。

------------------------------

《步輦圖》卷,唐,閻立本作,絹本,設色,縱38.5cm,橫129cm。
  這是一幅歷史畫。它反映唐代初年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公元七世紀,地處我國西南的吐蕃(今西藏地區)開始強大興盛,其三十二世贊普松贊干布是個「驍勇多英略」的領袖。貞觀八年(634年),他遣使臣到長安(今陝西西安),向唐王朝求婚聯姻,唐太宗李世民答應了他的請求,決定將宗室女文成公主許配給松贊干布。貞觀十五年(641年)春天,松贊干布派相國祿東贊到長安來迎接文成公主,唐太宗李世民則派禮部尚書江夏王宗室李道宗陪同文成公主進吐蕃。文成公主除了帶去很多中原地區的文化典籍外,隨行的還有許多各种行業的工匠,對于促進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唐王朝和吐蕃之間關系融洽,和睦相處。
  閻立本以此為題,繪制了這幅歌頌古代漢、藏民族友好交往的作品。畫幅描繪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宮內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李世民端坐在由六名宮女抬著的坐榻(又稱步輦,圖畫即以此為名)上,另有三個宮女分別在前后掌扇和持華蓋。唐太宗面前站立三人:最右者,身穿大紅袍,是這次儀式的引見官員;中間是吐蕃的使臣祿東贊,拱手而立,發型和服飾与中原地區不同;最左為一穿白袍的內官。按照畫家閻立本當時的地位和身份,他完全可能是這次歷史性會見的目擊者,所以他筆下的人物非常真實、生動。唐太宗李世民的威嚴,使臣祿東贊的干練、謙和,引見官員和內侍的恭謹,年輕宮女的天真活潑,都各具特點,躍然絹上,祿東贊和唐太宗等人在民族气質上的差別也有所表現。
  全畫以細勁的線條塑造人物形象,線條純熟,富有變化和表現力;設色濃重、鮮艷,是一幅出色的工筆重彩人物畫作品。圖中的李世民、祿東贊等人應當帶有肖像畫特征。

--------------------------------

揭秘唐朝閻立本:被繪畫毀了一生政途的著名畫家
來源:趣歷史時間:2015-09-05 11:15:19 編輯:zhaoxiaoyan

  中學歷史課本上講到文成公主進藏時,都會用到一幅插圖——《步輦圖》。這幅畫生動描繪了當初唐太宗同迎接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臣會見的情景,唐太宗的英姿,吐蕃大臣祿東讚的幹練,都在畫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該圖真實展現了漢藏和親的歷史場面,加上其高超的藝術造詣,都使得這幅作品名垂千古。

  這幅畫卷的作者閻立本,是唐代著名畫家,他的繪畫作品在當時備受追捧。除了 ​​《步輦圖》,更有《凌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秦府十八學士圖》等大型人物畫卷,所繪人物形象逼真,時人譽為“丹青神化”。

  閻立本本人出身關隴貴族,他的父親閻毗娶周武帝的女兒清都公主為妻,一門顯貴。《舊唐書》裡說:“閻毗初以工藝知名,立德與弟立本,早傳家業。”可見,在家學上,閻立本得受父親真傳。

  閻毗擔任過隋朝的殿內少監,負責隋朝大運河河北段的工程設計;弟弟閻立德擔任唐太宗的將作大匠和工部尚書,設計建造了翠微宮、玉華宮等長安宮殿及唐十八陵中規模最為雄厚的太宗昭陵;而閻立本本人,則擔任唐代最著名的建築—— 大明宮的總設計師。

  工程學與繪畫兩者對於閻立本而言,相得益彰,是其揚名立萬的資本。

 

閻立本《步輦圖》

  但令後人所不知的,閻立本後位極宰相,同時,他對於自己畫師這一身份,非但不引以為傲,而是引以為恥。

  在唐代,繪畫者其實享有較高的地位,包括畫聖吳道子、青綠山水的李氏父子等,都受到時人的推崇。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到:“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冑,逸士高人,振妙一時,傳芳於祀,非閭閻鄙賤之夫所能為也。”

  但閻立本的反應卻頗為奇怪,非但自己對這一特長大加鄙夷,甚至告誡子孫:“爾宜深戒,勿習此藝。”勸告子孫不要學習繪畫這門技藝。

  這就涉及到閻立本所受的一次“屈辱”了。

  擔任吏部主爵郎中的閻立本,掌管著全國官員封爵,官位顯赫。但一日惠風和暢,太宗拉著一幫侍從文士泛舟遊園。偶見一稀有水鳥,正徘徊於水上。李世民興之所至,便讓跟隨的文人作詩吟詠,更是想到閻立本擅長繪畫,便讓宦官急傳閻立本前來助興。

  時值公務的閻立本,忽然聽到宦官的傳旨:“畫師閻立本,皇上命你前去畫鳥”。得到聖旨的閻立本無奈,只能放下案頭公務,小步快跑,趕至太宗跟前,顧不得擦汗歇息,便埋首作畫。繪畫間隙,閻立本抬頭,卻看見平時那些跟自己在朝堂上並行而列的同僚此刻卻趾高氣揚輕蔑地看著自己,閻立本不由得深感屈辱。

  回家後憤恨不平,便喚來兒孫,要求不要學習繪畫這一技藝,以致招來羞辱。

  後來閻立本以畫技高超深受太宗信賴,一路升任右相。但《舊唐書》仍嘲諷他:“既輔政,但以應務俗材,無宰相器。時姜恪以戰功擢左相,故時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騁丹青'之嘲”。

  閻立本的繪畫技藝為他帶來了藝術上的名譽,卻未能給他帶來仕途上的口碑。反而,因為他的這一特長,讓不少同僚認為他是靠著偏門小道而獲得晉升,不屑於其交好。

  倘若閻立本是民間畫匠,必然可以贏得更多的尊敬與熱愛,官場上的規矩,反而束縛了他的手腳,讓其陷入了不尷不尬的境地。

-----------------------------------------------------------

File:Portrait of Yan Liben.jpg2016-07-07_173544W020080229515084306353W020080229515084855867W020080229515084987164W020080229515085091816d058ccbf6c81800a6c468933b03533fa828b476fb3fb43166d224f4ab687e51b09f790529822d1987acb0a46f21fbe09df8267f56b600c338644ad777c1ed21b0ef41bd5a1941a4753da81cb38db3db93812b31bb051f819ee549542dab44aed2e73e741f3d3572c11dfa9ec12bff2f662d0f703908fc1ba  


閻立本的《太宗真容》、《秦府十八學士圖》、《凌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
《凌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局部
圖繪唐太宗李世民及眾臣,形象逼真傳神,是當時名作,時人譽之為“丹青神化”。北宋宣和年間,禦府尚藏有閻立本作品四十二件,其中有《王右軍(羲之)像》、《竇建德圖》、《李思摩像》、《凌煙閣功臣圖》、《魏徵進諫圖》、《步輦圖》等。現存相傳為閻立本的作品(或摹 ​​本)有《歷代帝王圖》(現藏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蕭翼賺蘭亭圖》、《步輦圖》、《職貢圖》等。《步輦圖》描繪唐太宗同迎接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臣會見的情景,是反映漢藏和親的歷史畫卷。
傳為閻立本的作品還有描繪漢至隋代l3個不同帝王形象的《古帝王圖》(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描繪邊遠民族及國家使臣去唐王朝通聘的《職貢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 )、表現唐太宗派監察御史蕭翼以巧計從和尚辯才處賺取王羲之書法名跡《蘭亭序》的《蕭翼賺蘭亭圖》(此圖有兩卷,一藏台北故宮博物院,一藏遼寧省博物館 )。雖然這些作品與閻立本的關係如何尚待進一步研究,但基本上反映了初唐時期繪畫的風貌。
野史逸聞
閻立本,閻立德的弟弟。唐太宗在位時,官至重位,與哥哥閻立德齊名,曾經奉太宗召令,親自為唐太宗畫像。後來,有一位高手,在玄都觀東殿前間臨摹,既可以鎮住岡上能產生天子皇帝的靈氣,又可以仰觀這些天神們的神武英威。閻立德繪畫的《職貢圖》,畫的都是外域的人物,形像非常怪異。閻立本繪畫的國王的速寫單本流傳在民間。這以前南、北兩朝的繪畫高手,沒有超過他們兄弟倆的。一次,南山出現一隻兇猛的野獸傷害人,太宗皇帝派遣勇猛的勇士去捕獲它,沒有捕到。虢地的王元鳳自報奮勇為民除害,一箭射死了這只猛獸。太宗皇帝非常喜愛他的豪壯,讓閻立本將他射殺猛獸的場面畫下來,鞍馬僕從,都栩栩如生,跟真的一樣。看過這幅畫的人,沒有不驚嘆和佩服他技藝的高超的。另外,閻立本還畫有《秦府十八學士圖》、《凌煙閣功臣圖》等作品,也是光耀以前歷代繪畫名家的。只有《職貢圖》、《鹵簿(按:古代帝王將相出行時的儀仗隊)》等畫,是跟他哥哥閻立德合作的。民間傳說在慈恩寺畫功臣,是很多人畫的,看不到閻立本的手跡。這些功臣畫得人物鞍馬、冠冕車服,都非常傳神。李嗣真說:"閻立本的畫,師承鄭法士,實際上已經超過了鄭法士。在閻立本之後,還有王知慎,師範的畫也很見功夫。閻立本的畫是最精妙的藝術品。"唐太宗有一次同侍臣們乘舟在御苑的池中游玩賞景,看到池中有奇異的怪鳥在水面上隨波浮游。唐太宗手拍船欄杆叫好多次,命令在座陪同的侍臣們當場賦詩讚詠,又命令隨侍的宮人宣召閻立本前來將怪鳥畫下來。宮人們當即向岸上傳呼道:"召畫師閻立本到青苑玉池拜見皇上!"當時,閻立本任主爵郎中。聽到傳召後,他急忙跑步趕來,大汗淋漓,立即俯身池邊揮筆繪畫起來。而且,滿面羞愧不堪。事後,閻立本告戒他的兒子說:"我小時候愛好讀書,值得慶幸的是我還不是個不學無術的蠢材。我都是有感而發才寫文章。在同行中,我的文章寫得還是比較不錯的。然而,我最知名的是繪畫。可是,它卻使我像奴僕一樣地去侍奉他人,這是莫大的恥辱。你應該深以為戒,不要學習這種技藝了。"到唐高宗在位時,閻立本官為右丞相,姜恪原是守邊將領,憑著戰功做了左丞相,又遇上饑饉,國子監裡的學生都放假讓他們回家去了。同時又規定三省、六部及御史台的低級辦事人員必須通曉一門《經書》。當時有人賦得打油詩一首言說這件事:左丞相是個威震大漠的驍將,右丞相是個馳譽畫壇的名家。三館學生都放羊回家了,三省、六部及御史台的辦事員卻要通曉經書。閻立本家世代擅長繪畫。他有一次去荊州。觀看張僧繇的遺畫說:"從這畫來看,他是空有虛名啊。"第二天又去看,說:"他還是近代的繪畫高手。"過了一宿又去看,說:"盛名之下沒有低手。"在畫前或坐或臥,觀賞不已,晚上就睡在畫旁邊,過了十天了還不離開。梁人張僧繇的《醉僧圖》,畫得唯妙唯肖,道士們常常用這幅畫來嘲笑僧人。僧眾們感到羞辱,於是大家湊了幾十萬錢,僱用閻立本畫《醉道士圖》,這兩幅畫同時流傳下來。
人物評價
閻立本雖因善繪事而貴為右相,卻無宰相器宇,缺乏政治才幹,姜恪因戰功升為左相,時人評論說:“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

閻立本(601年-673年11月14日),唐代著名畫家雍州萬年(今陝西臨潼)人。隋朝畫家閻毗之子,閻立德之弟。[1]諡爵博陵文貞男 

生平

貞觀年間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將作少監;顯慶初年升工部尚書,其時曾推薦狄仁傑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總章元年加右丞相,改中書令。他父親閻毗和兄長閻立德都善長於繪畫、工藝、建築,閻立本亦秉承其家學,並師法張僧繇、鄭法士,而能「變古通今」,傳說他曾見僧繇畫,寢臥對之,十日不能去。

他善畫人物、車馬、台閣,尤擅長於肖像畫與歷史人物畫。他的繪畫,線條剛勁有力,神采如生,色彩古雅沉著,筆觸較顧愷之細緻,人物神態刻畫細緻,其作品倍受當世推重,被時人列為「神品」。曾為唐太宗畫《秦府十八學士》、《凌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為當時稱譽。他的作品有《步輦圖》、《古帝王圖》、《職貢圖》、《蕭翼賺蘭亭圖》等傳世。 《步輦圖》貞觀十五年(641)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與吐蕃王松贊干布聯姻事件。描繪唐太宗坐在步輦上接見迎親使者祿東贊。重人物個性描繪,勁健的線條加以深沉的設色,多使硃砂,石綠,有時還使用金銀等貴重礦物質顏料。動態較拘謹,重面部的刻畫《歷代帝王圖》描繪歷史上十三位君王,作為"興廢之戒"。

畫作

 
《步輦圖》(宋摹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古帝王圖,閻立本作,現藏波士頓美術館
《蕭翼賺蘭亭圖》,現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職貢圖》,現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昭陵六駿》之颯露紫。
 
 

評價

閻立本雖因善繪事而貴為右相,卻無宰相器宇,缺乏政治才幹,姜恪因戰功升為左相,時人評論說:「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

 


隋唐
閻立本﹝Yan Li Ben? ~ 673

  閻立本,生年不詳,卒於673年,唐代畫家。閻立本很擅長繪畫、工藝及建築,在繪畫上,他又特別擅長於人物、車馬、樓閣畫,有冠絕古今之美譽。傳世作品有《步輦圖》、《歷代帝王圖》、《鎖鏈圖》等。


【作品選粹】

作   品 基  本  資  料 解 說

歷代帝王圖﹝局部 1﹞

長卷‧絹本‧設色,51.3 x 531 公分

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美國

歷代帝王圖﹝局部 2﹞

長卷‧絹本‧設色,51.3 x 531 公分

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美國

 

歷代帝王圖﹝局部 3﹞

長卷‧絹本‧設色,51.3 x 531 公分

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美國

 

歷代帝王圖﹝局部 4﹞

長卷‧絹本‧設色,51.3 x 531 公分

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美國

 

歷代帝王圖﹝局部 5﹞

長卷‧絹本‧設色,51.3 x 531 公分

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美國

 

步輦圖﹝局部 1﹞

長卷‧絹本‧設色,38.5 x 129.6 公分

故宮博物院,北京,中國

步輦圖﹝局部 2﹞

長卷‧絹本‧設色,38.5 x 129.6 公分

故宮博物院,北京,中國

 

蕭翼賺蘭亭圖

職貢圖﹝局部 1﹞

故宮博物院,台北,台灣

職貢圖﹝局部 2﹞

故宮博物院,台北,台灣

 

鎖鍊圖﹝局部 1﹞

長卷‧絹本‧設色,36.9 x 207.9 公分

弗利爾美術館,美國

 

鎖鍊圖﹝局部 2﹞

長卷‧絹本‧設色,36.9 x 207.9 公分

弗利爾美術館,美國

 

---------------------------------------------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22) 墨海椽筆 | 晉祠銘 | 李世民 | 王羲之 | 大紀元 - http://goo.gl/LNo8NB

唐太宗(22) 墨海椽筆

第二節 墨海椽筆

太宗不但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帝王,在中國書法史上,也取得非凡成就。太宗從小就受翰墨薰陶,雖然半生戎馬倥傯,但只要有機會就會揮毫作書。他尤愛王羲之書法,謂之「盡善盡美」,曾下詔重金徵求羲之遺墨,並自撰《王羲之傳》。太宗書法深得王羲之神髓,筆劃爽利,激越跌宕而又渾然天成。其所書《晉祠銘》不僅開行書於碑先河,而且也是難得之書法名碑。


唐太宗書《晉祠銘》。(公有領域)
太宗真、行、草、隸、飛白書,無所不能。「飛白」是一種頗難掌握的筆墨技巧,太宗飛白書尤為時人所重,大臣爭得。其書法作品,流暢奔放,用筆豐滿圓潤,內力雄健。宋朱長文《續書斷》卷上,列其書法為「妙品」,論曰:「翰墨所揮,遒勁妍逸,鸞飛鳳翔,虯龍騰躍,妙之最也。」但為其文治武功所掩,後人甚少注意。

作為集大權於一身之帝王,太宗對中國書法遺產進行大規模系統蒐集、整理和總結,曾收「古今工書鍾(繇)、王(羲之)等真跡,得一千五百一十卷」。以書入教,唐代學校教育六個種類,書法是第五門類。科舉取士,考四門功課,書法為第三門,楷書遒美,方為及格,否則,不能為官。

太宗對王羲之情有獨鍾。太宗下令高價求購王羲之作品,包括楷書、行書、草書。其中,《蘭亭帖》,太宗不僅自己銳意臨摹,還令太子諸王摩學。在他教育、影響和推動下,高宗、睿宗、玄宗、肅宗、宣宗、諸王子孫,無不學書、愛書,影響及於大臣,及於民間。


清拓唐文皇臨蘭亭序。(公有領域)
太宗為當世書法大家,其書深得羲之精華,宋張耒《宛丘集》說唐太宗「用筆精工,法度粹美,雜之二王帖中不能辨也」。《淳化閣帖》卷七誤將唐太宗臨《自慰帖》、《晚復帖》竄入王羲之諸帖中。

太宗親自為王羲之作傳論,即是《晉書》中名篇《王羲之傳論》。

太宗評論王羲之字說:書法興起於中古,遠古之時書法不值一看。到鍾繇、王羲之以後,大致可以說明。鍾繇有美名,算得上超群卓絕,但論其盡善,或有所質疑,風格古老而缺乏新意,字體扁長超出常規,有些瑕疵。王獻之雖然繼承其父書風,但並無新意巧妙之處。其字勢像嚴冬枯樹,是說其線條雖有冬天之枝叉而無屈曲與舒展之生長;其像家規嚴厲而沒吃飽之餓徒,其字徒具拘束瘦弱而無恣肆奔放英姿。兼這兩點,必然是書法之弊端呀!

蕭子雲,在南朝梁享有名聲,只能說有一定程度,而無丈夫氣,雖取禿千兔之毫製成良筆,但聚不起一毫筋力;雖窮盡萬穀之殼,但收斂不了半分骨肉;以這樣書法傳揚美名,豈非浪得虛名?

所以仔細觀察古今書法家,認真研究書法作品,能夠做到盡善盡美者,只有王羲之!看其字,點劃字法之功夫,整體章法之巧妙,像雲煙瀰漫、晨露凝結,筆劃時斷,卻仍連結;像風鳥飛翔,蛟龍盤曲,字似傾斜,卻又端正。把玩不覺疲倦,細看不知如何寫成。內心傾慕,臨摹倣傚,唯王羲之而已。其餘所謂書法名家,根本不值一提!

太宗《指意》

「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知,則字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所資心副相參用,神氣沖和為妙,今比重明輕,用指腕不如鋒鋩,用鋒鋩不如沖和之氣,自然手腕輕虛,則鋒含沉靜。夫心合於氣,氣合於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靜而已矣。虞安吉云:夫未解書意者,一點一畫皆求像本,乃轉自取拙,豈是書邪?縱放類本,體樣奪真,可圖其字形,未可稱解筆意,此乃類乎效顰未入西施之奧室也。故其始學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緩者滯而無筋,太急者病而無骨,橫毫側管則鈍慢而肉多,豎管直鋒則乾枯而露骨。及其悟也,心動而手均,圓者中規,方者中矩,粗而能銳,細而能壯,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思與神會,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全唐文》卷十)

其大意是,書法精魂在於寫字之人要有神,其神不清楚,字就沒有態度;人心是字之筋骨,心如果不堅定,那字就沒有勁力和健康;字之皮膚要圓潤。寫字要神氣調和,心氣相合,心要靜。不明寫字之意時,只是模仿原本形態,如同東施效顰。待到了悟,心動而手法均勻,中規中矩,筆體粗卻有鋒銳,筆畫細卻還茁壯,長短恰到好處,想法能和神溝通,能夠同於自然,不知道如何卻能寫對了。

太宗留自己之書法心法於後世。


唐太宗書《溫泉銘》唐拓本,法國巴黎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太宗《論書》

「太宗嘗謂朝臣曰:書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猶勝棄日。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朕少時為公子,頻遭敵陣,義旗之始,乃平寇亂。執金鼓必有指揮,觀其陣即知強弱。以吾弱對其強,以吾強對其弱,敵犯吾弱,追奔不逾百數十步,吾擊其弱,必突過其陣,自背而返擊之,無不大潰。多用此致勝,朕思得其理深也。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吾之所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其大意為:太宗和臣子對話,書法是小道,開始急不來,偶爾留心琢磨,勝過整天擱置。學本事,沒有學不到者,問題是心力懈怠,不能專一而達到精深境界。我年少經歷戰陣,看到對方陣勢就知道強弱,我用我之弱對敵之強,我之強對敵之弱,敵人攻擊我之弱點,追我不過百十步,我攻擊其弱點,一定會突襲衝過其軍陣,從背後再反壓過來攻擊,敵無不大敗,我想到這個道理非常深刻。我臨摹古人,不學表面,只求達到其骨力,表面自然就出來了。我做事情,都先達意,所以結果自然成就。

太宗筆法深得太宗兵法武功之妙,文武相濟,融會貫通,《筆法訣》可以歸納大意。在點、畫、撇、豎、戈、環、波等書法基本筆法中都詳細指點用力、用意之妙,如寫點時一定要收斂,寫好在於緊湊而厚重;寫戈必須豐潤,寫好要遲疑而顧盼等。寫字具體處理,如何巧,如何抽,如何脫,也直接講述其書意。

在《筆意論》中,太宗談其臨摹王書心得:「夫學書者,先須知有王右軍絕妙得意處,真書《樂毅論》、行書《蘭亭》、草書《十七帖》,勿令有死點畫,書之道也。」

太宗飛白書

太宗精於飛白書。飛白書乃是一種書寫方法,相傳為東漢書法家蔡邕受了修鴻都門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啟發而創造。飛白書筆劃有些部分呈枯絲平行,轉折處筆劃突出,顯現蒼勁渾樸。北宋黃伯思說:「取其髮絲筆跡謂之白,其勢若飛舉者謂之飛。」「書聖」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俱精於飛白。據《書史會要》載,「(唐)太宗善飛白,筆力遒勁,尤為一時之絕。」

唐張彥遠在《法書要目》中記載一個故事。貞觀十八年二月十七日(644年),太宗在玄武門召見三品以上大臣,並且設宴款待他們。在吃飯期間,太宗提筆寫飛白書。大臣們看了十分讚賞,乘著酒興爭著從太宗手裡奪取墨跡。散騎常侍劉洎跳到皇帝龍床上搶到了飛白書,其不得者紛紛指責劉洎踩了龍床,冒犯了皇上,罪該萬死。

太宗笑了笑,很風趣地說:過去只聽說嬪妃找藉口坐皇上和皇后車子,今天卻親眼見常侍大臣跑上皇帝龍床!

賜馬周飛白書

太宗賜馬周飛白書見《新唐書‧馬周傳》。馬周,字賓王,博州茌平人。貞觀三年,天下大旱。太宗多次率百官求雨,宣布,無論文臣還是武將都要指出朝廷政令得失,並提出具體意見。武將常何回到府中,愁眉不展。正好馬周漫遊長安,借住府中。馬周不假思索,伏在案上,洋洋灑灑向朝廷提了二十多條建議,文辭非常優美。次日早朝,常何忐忑不安將奏疏呈給太宗。太宗看罷,極為欣賞,認為確屬可行,但武夫常何決無此神來之筆。常何告訴太宗為馬周所寫,並說:「馬周家境貧寒,勤奮好學,尤其精通先秦諸子典籍。清高而孤傲,鬱鬱不得志。窮困潦倒,經常受人欺凌,歷盡艱辛來到長安,住在臣家,乃當今一大奇士也。」太宗即召之,間未至,乃遣使者四輩敦趣。及謁見,與語,太宗大悅,詔直門下省。明年,拜監察御史,奉使稱職。太宗以常何得人,賜帛三百段。

貞觀十二年(638年),馬周遷為中書舍人。太宗曾經對左右人說:我一天見不到馬周就想他。當時宰相岑文本亦說馬周才能堪比漢朝張良和終軍,對馬周之才深為敬佩。貞觀十八年,馬周當上中書令,兼皇太子李治老師,對李治當皇帝以後治國起到了很大作用。太宗嘗以飛白書賜周曰:「鸞鳳衝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晉祠銘

晉祠銘即晉祠之銘並序碑,位於晉祠貞觀寶翰亭內。明趙涵撰《石墨鐫華》云:「唐得天下後,太宗祀晉侯而為之銘。高祖起兵時,曾禱於晉侯之祠而以是報亨之。太宗製文並書,全法聖教、蘭亭而縱橫自如。」


唐太宗書《晉祠銘》。(公有領域)
晉祠為祭祀唐叔虞(周武王姬發之幼子)之祠,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曾禱於此。建立唐朝後,太宗於貞觀二十年(646年)重蒞此祠,酬謝叔虞神恩,作銘文歌頌宗周政和唐叔虞建國策略。

晉祠銘由太宗撰文並書,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八月刻碑。此碑全文一千二百零三字,共二十八行。碑文行書體,勁秀挺拔,飛逸灑脫,骨格雄奇,刻工洗煉,可謂行書楷模。全碑之書寫得心應手,生氣勃勃,神采飛動,精氣過人,體現一代英主之氣度風采。


唐太宗書《晉祠銘》。(公有領域)
楊賓《大瓢偶筆》云:「今觀此碑,絕以筆力為主,不知分間布白為何事,而雄厚渾成自無一筆失度。」清錢大昕云:「書法與懷仁《聖教序》極相似,蓋其心摹手追乎右軍者深矣。」清人王佑作詩讚曰:「平生書法王右軍,鸞翔鳳翥龍蛇繞,一時學士滿瀛州,虞褚歐柳都拜倒。」此碑書法渾然天成,筆畫結實爽利,無做作之態,開行楷書先河。歷來中國人寫字,只是日常生活一部分,並未獲得重視。此前之書者名家亦多是天賦使然。故真正發掘書法真諦之第一人,正是唐太宗。波瀾壯闊、名家輩出之大唐書法三百年盛業,由太宗拉開序幕。


懷仁集王羲之字《聖教序》拓本。(公有領域)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25) 氣吞萬里 | 李世民 | 李靖 | 突厥 | 大紀元 - http://goo.gl/d5JbMt

唐朝閻立本《職貢圖》,畫中所繪是唐太宗時,爪哇國東南有婆利國、羅剎二國前來朝貢,途中又與林邑國結隊,於貞觀五年抵達長安,畫中顯見「異方獻寶,萬方來朝」。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唐太宗(25) 氣吞萬里
唐太宗畫像,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南薰殿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共領域)
唐太宗畫像,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南薰殿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共領域)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6-07-10 6:45 PM 標籤: 唐太宗, 李世民, 李靖, 突厥, 貞觀

第六章 激盪風雲 福澤四方

大唐乃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風雲激盪、意氣勃發的時代。太宗不光將中原皇朝建成當時世界上最強盛國度,也念念不忘周邊國家、民族,因為他們也都是上古聖王後裔;及各個前皇朝在中原結緣、演繹完畢離開中土之眾生、民族。雖為後世人稱作蠻、戎、夷、狄等,其實大都是神州中土後裔。為使這些眾生一直得庇中華神傳文化之蔭,歷代千古英雄人物皆眷顧、呵護,從未放棄他們。

文化傳播大都經宗教流傳、貿易溝通、文化交流以至戰爭得以實現。殺殺打打中常將思想、教化、文學藝術、技術等傳至新地區及國家。與中原神傳文化久違之過去中土後裔也往往覬覦中土神州,並通過各種方式甚至不惜直接進犯中原或重新入主中原,以獲得神傳文化精髓,不致徹底失掉關聯及所結萬古機緣。


唐朝閻立本《職貢圖》,畫中所繪是唐太宗時,爪哇國東南有婆利國、羅剎二國前來朝貢,途中又與林邑國結隊,於貞觀五年抵達長安,畫中顯見「異方獻寶,萬方來朝」。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貞觀年間,太宗繼漢武帝打開西域,開始東西方文化、貿易、宗教、技術等各方面交流,繼續開拓西域,並為日後世界君王成吉思汗打通歐亞大陸、奠定歐洲以至世界格局鋪路築基,同時南征北討,綏靖四方,使中華神傳文化福澤四方。

第一節 氣吞萬里

貞觀年間是唐朝拓邊最猛烈時期,也是獲勝最多時期。唐朝依次取得對東突厥、吐蕃、吐谷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龜茲,甚至對印度用兵之勝利。這些勝利奠定大唐三百年基業。大唐雄風催生邊塞詩派。而至於「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生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捲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種豪言壯語,則由於後世朝代偃武修文風氣,甚至成為古代史上中國人尚武精神之絕響。尤其是貞觀年間,大唐帝國四面出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玉門關(Tim Wang/Flickr)
滅東突厥

隋唐之際,阿史那突厥由阿爾泰山附近迅速崛起,短時間內統一大部分突厥部落,建立了東跨興安嶺,西達里海,北抵北海,南鄰中國之大突厥汗國,但很快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大致以阿爾泰山為界,西突厥汗國中心在伊犁河流域,控制著塔里木盆地和河中諸小國。其餘為東突厥汗國。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626年),即太宗登基之初,東突厥頡利可汗趁唐朝帝位更代,百業待舉,財政困難之機,率領十餘萬大軍進犯關中。兵鋒直至武功、高陵等地,京師長安為之戒嚴。八月八日,頡利麾軍進至便橋(即西渭橋)之北,遣其酋帥執失思力入京要挾並觀察形勢。太宗當即囚禁了突厥酋帥,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騎來到渭水便橋之南,與頡利對話,責備其違約南侵之咎,又布置京師守衛部隊結陣於後,以壯聲威。頡利見太宗義正辭嚴,毫無懼色,唐軍旌甲蔽野,陣容甚盛,大驚失色,只得請和。太宗答應頡利要求,兩軍各自收兵。第二天,太宗和頡利在便橋之上,斬白馬,舉行儀式,簽定盟約,頡利遂帶兵回到塞北駐地。

雙方議和前「諸將爭請戰」,只是太宗沒有答應。太宗自己也下令長孫無忌、李靖等在突厥後路埋伏作為策應。如太宗所說「伏兵邀其前,大軍躡其後,覆之如反掌」,太宗已作了應戰準備。「所以不戰者,吾即位日淺,國家未安,百姓未富,且當靜以撫之。」另外,太宗看到「突厥之眾雖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賄是求」。頡利大軍兵臨便橋之日,所派心腹執失思力作為使者入見太宗並觀察形勢。太宗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騎前往便橋,先與頡利可汗隔渭水相望,又「獨與頡利臨水交言」(《舊唐書‧突厥傳上》)。太宗要與頡利獨自交談時,宰相認為太過輕敵,「扣馬固諫」,試圖勸阻。此時太宗卻信心十足,他說:「吾籌之已熟,非卿所知……制服突厥,在此一舉。」(《資治通鑒》)最後,在八月三十日斬白馬盟於便橋後頡利退兵。雖簽盟罷兵,但大唐皇朝作為華夏主庭,頡利分庭犯上,於理難容。


李靖(繪圖:王雙寬/大紀元)
貞觀元年(627年),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反對頡利可汗之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落對其變革國俗和推行政令不滿,另立薛延陀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與唐聯絡,並與頡利可汗決裂。太宗於貞觀三年(629年)年八月任命李靖、李世績、柴紹、李道宗等為行軍總管,出兵征討東突厥。貞觀四年(630年)三月,李靖率三千精騎趁夜攻下頡利可汗牙帳所在地定襄,頡利北撤鐵山,李靖繼續乘勝追擊,以一萬精兵趁夜襲擊陰山,生俘頡利可汗,一戰定乾坤。

唐軍出擊定襄,痛殲突厥,活捉頡利可汗,是唐朝歷史上拓邊戰爭中最輝煌的勝利之一。頡利可汗被抓到長安。唐朝在東突厥突利可汗故地設置順、佑、化、長四州都督府,頡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雲中都督府。北方之憂逐解。此戰打出大唐天國威風,令所有周邊敵對部落膽寒。


唐太宗貞觀年間的唐朝疆域圖,漠南已納入唐朝疆域。(玖巧仔/維基百科)
太宗獎勵李靖說:「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書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實古今未有。」其大意為:當年漢李陵率步卒五千,最後投降匈奴,但卻名留青史。你只用三千輕騎,深入敵境,收復定襄,威振北狄,實古今未有。封李靖為代國公。

至此,漠北為薛延陀所占,而唐則將東突厥其它領地劃入自己版圖,在其上設置順州、裕州、化州、長州、定襄、雲中等都督府。疆域由此擴大至陰山以北六百里,漠南成為唐朝勢力範圍。太宗沒有殺死頡利可汗,讓他在長安度過餘生。突利可汗隨後歸降,被封為北平君王。突厥大將執失思力、阿史那杜爾、阿史那思摩以及契苾何力等悉數歸降,都受到太宗重用。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也上表表示歸順。


【秦王破陣樂】即《秦王破陣舞》,又名《七德舞》/敦煌莫高窟217窟壁畫《破陣樂舞勢圖》/ 《秦王破陣樂》即《秦王破陣舞》,是唐朝最著名宮廷樂舞,最初用於宴享,後用於祭祀,屬武舞類,與文舞相對。貞觀元年(627年)正月初三,宴群臣,奏《秦王破陣樂》,這是此曲第一次在這樣莊嚴、隆重的場合中演奏。據說這個歌舞使百官看了都激動不已。/《秦王破陣樂》真實的體現了盛世唐朝的文治武功,是當時最為著名的經典樂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bg7DD7

2017-12-08_112013directdir66ect  

歷史上這些真實的幽默橋段 讓你認識不一樣的唐太宗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二月 5日, 2017
千古一帝唐太宗的身邊,發生過許多令後人莞爾的趣聞軼事。圖爲唐閻立本《步輦圖》描繪的唐太宗。(公有領域)
中國傳統歷史文化中有著許多偉大的英雄人物,以及背後那數不清的歷史故事,有的悲壯,有的令人振奮,有的清新婉約令人回味無窮。
其中,唐朝皇帝唐太宗文武雙全,成就非凡,集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文人於一身號稱千古一帝。然而在他的身邊也發生了許多輕鬆幽默的小品故事,可讓後人對這位帝王獲得更多面向的認識……
唐太宗遇辛(新)太公
盛唐時期有位士人名叫辛郁,舊名字稱為太公,其為人機智風趣,才華出眾,所以年紀輕輕就通過科舉入朝為官,然而他感覺以自己的才能應能做更好發揮、表現自己的才華。
有一日他聽說唐太宗即將到行宮巡視,因此並趕緊到皇城往行宮的必經道路附近。不久後太宗的出巡隊伍到了他所在地的附近,他就立刻伏在路旁並不時地發出咳嗽聲響。
太宗路過看到了,便請隨從前去探視了解狀況,隨從了解後趕回來向太宗報告:是一位基層官員,名叫辛郁,別號太公。太宗聽了感覺有趣:怎有人用古代聖賢的名號?! 想必此人不凡,因此傳他前來。
辛郁到了面前時太宗就開口問道:「你是何人?」
辛郁回答道:「微臣名叫辛太公。」
唐太宗聽了回說:「喔!辛(新)太公,那你這新太公與舊太公(姜子牙)比起來如何呢?!」
原來唐太宗將辛郁的「辛」特意說成新舊的「新」,幽默一下。
辛郁回答道:「舊太公到了八十歲才得以遇見周文王賞識,而我今年才十八歲就能遇見陛下,實在比姜太公強得多了。」
太宗聽了不禁莞爾一笑,也讚賞於辛郁的機智,因而吩咐將他調到草擬皇帝的詔令的中書省任官,辛郁自此正式至中央機構任職,一展長才。
唐太宗畫像,絹本設色,北京故宮南薰殿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舞師高崔蒐見屈原
唐太宗極好樂舞,除教導士兵習練《秦王破陣樂》以外,在宮廷內也設有太常、教坊等樂舞專責機構,高崔蒐便是一位專業舞師。他擅長各種技藝、靈活多變,為人又相當機智聰明,所以很受到太宗與文武百官的喜愛。
有日正逢炎炎夏日,天氣極度悶熱,太宗憂心於國事,心情不佳。這時高崔蒐仍一如往常地在太宗面前表演技藝,然而太宗無心看戲,命他退下。
但是此時高崔蒐似乎得意忘形,仍與太宗開玩笑說:「難道我這精采的表演仍不能讓你開懷大笑嗎? 只怕您是吝惜賞賜而強忍歡笑呢?!」
《秦王破陣樂》是唐代最為著名的經典樂舞。(大紀元)
這回太宗見高崔蒐似乎忘卻君臣之理,因而命殿前衛士將他丟到殿外的水池讓他冷靜一下,也給他一點教訓。
高崔蒐不會游泳,所以在水池內喝了幾口水後才被衛士救起。太宗前去探視,沒想到高崔蒐卻是滿臉笑容一副不在乎的模樣。唐太宗覺得很意外,問他:「你為何而笑呢?難道不怕我見死不救嗎?」
高崔蒐回道:「剛剛被丟下水時害怕極了,但是隨後就在水中遇到了一位名人,聽了他的話,心情豁然開朗,就不害怕了。」
太宗詫異地說:「還有這樣的奇遇?!說來聽聽。 」
高崔蒐答道:「剛剛在水中見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大夫,他說,我遇到了楚懷王這樣的昏君才會沉在江中與水族為伍,而你遇到的是聖明的皇上,怎麼也到水中來了呢?小人知道皇上的聖明也就不害怕了。」
太宗聽了不禁開懷大笑,也感於他的機智風趣,賞賜給他一百匹綢緞。
唐太宗與羅黑黑的音樂外交
唐太宗在位時期宮中有位羅姓宮女,她彈得一手好琵琶,記憶力又好,任何樂曲只要聽過一次便能記住旋律,更能照本宣科地彈奏;只因皮膚較黑,自覺長得醜,讓大家喚她叫羅黑黑。但唐太宗不以為意,反而相當賞識她,讓她作宮廷樂師,教導眾宮女們彈奏琵琶。
有一次西域諸國來朝進行宴會時,胡人進獻了一位琵琶樂師,他不但能彈奏高難度的樂曲,連使用的琵琶弦都比平常的弦粗了一倍,外人更是難以模仿。
唐太宗心中知道西域諸國的盤算:他們自知在軍事上絕非大唐雄師的對手,而想在宴會上用音樂技壓大唐,因此提早安排了羅黑黑躲宴會大廳後旁的幃帳聆聽樂曲準備應戰。
在宴會上這位西方樂師果然在宴席上奏曲作樂,過後四方諸侯無不讚嘆其曲精妙。這時唐太宗卻說道:「此曲乃老生常談,何不演奏自己的創作曲?」
西方樂師便再度彈奏新樂,此曲剛柔並濟,變化多端,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曲終再度獲得滿堂彩。
然而這時唐太宗卻說道:「這首曲子你說是出於自創,但我曾聽過宮中樂師彈奏過啊。」
說著就命人取來琵琶請躲在帳後的羅黑黑出來,之後她便從容不迫地將剛才西方樂師的曲子完完整整彈奏了一遍,分毫不差。
唐朝繪畫裡彈琵琶的女子。
攝像者: Uriel Wang/Wikimedia Commons
羅黑黑這段技驚四座的演出讓西方樂師感歎不已,只能告辭轉身離去。四方諸侯個個顏面無光,只能暗自佩服。
這宴會上的事件隨後在西域傳開,諸國認為大唐的確人才濟濟,聖王之威德與智慧難以與之相抗衡,與紛紛上表歸降,連同數十個尚未臣服的小國也一同稱臣納貢。
(出自《御史台記》、《朝野僉載》)
責任編輯:蘇明真


和唐太宗步輦圖裏類似微博:锦衣千户天行者

177801060_1157633734682722_4924399576282013598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