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鐘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2iQFx8
鑄於明永樂年間的「鐘王」永樂大鐘。其造型精美,形體宏偉--世界上銘文字數最多的一口大鐘,鐘體內外鑄有佛教漢、梵經文一百多種,共23萬多字-經文字體工整婉麗,是明代書法家沈度的手筆。據說之所以將經文寫在大鐘上,是為「一撞可抵遍唪經」,意用撞鐘的聲音來傳達美好的佛的祝語。 https://youtu.be/5l_Ri-BZerI?t=335
https://youtu.be/xyc5yqFdtRA?t=22
https://youtu.be/ltGRZofsNsc?t=239
https://youtu.be/5l_Ri-BZerI?t=698
https://youtu.be/xyc5yqFdtRA?t=57
明成祖疏通大運河 鑄大鐘喻國泰民安 | 朱棣 | 永樂大鐘 https://goo.gl/8uMYcw


建金陵大報恩寺 明成祖報答父母恩 | 朱棣 | 永樂大帝 | 大紀元 - http://goo.gl/hD8bJ4

明成祖建大報恩寺塔 為世界奇蹟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
大報恩寺與靈谷寺、天界寺並稱南京三大寺。大報恩寺的具體地點在南京(古稱金陵)城南的東長干裡,現今的雨花路東側,民間傳說,早年這裡有「異氣」。其前身是三國時吳王孫權建的阿育王塔。南北朝時,崇佛的梁武帝蕭衍對塔作了改造,復建長干寺,易名長干塔。塔建成後頓現祥光,遂成為佛門寶地。宋天禧年間,又改為天禧寺,後建聖感塔。

建大報恩寺 報答父母大恩大德

為何明成祖朱棣選此地建寺呢?「報恩寺」顧名思義就是為報答恩情建造的寺廟,據《明太宗實錄》等記載,永樂二十二年春三月,天禧寺將建成,明成祖賜名「大報恩寺」,並親制碑文。根據碑文,明成祖要報答的是父親明太祖朱元璋和母親馬皇后,因為他們「開創國家,協心致理,德合天地,功在生民,至盛(聖)極大,無以復加」。


明成祖朱棣著袞龍袍像(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事實上,早在永樂十一年,明成祖就在《重修報恩寺敕》中說了要建造大報恩寺來報答父母的大恩大德之心。不過,後人認為朱棣要報答的可能是他的生母槓妃,因為大報恩寺的大殿就是槓妃殿。

民間還有一個傳說,朱棣靖難起兵前曾向馬皇后發誓,如果當上皇帝後,便建一寺塔報答。在兵渡長江時,江中忽然湧出一座寶塔,朱棣想到起事前的誓言。

當了皇帝後第二天出現一起怪事,天禧寺突然發生大火災。有人報信給朱棣,朱棣聽說後讓人不要救火,結果大火把寺院燒得一乾二淨。火滅後,朱棣命人把寺址上所有灰燼雜物全部鏟淨扔到長江裡,在原址重新建寺建塔,即大報恩寺和大報恩寺塔。


約翰柏納費歇爾馮埃爾拉赫於1721年出版《Plan of Civil and Historical Architecture》中所畫的大報恩寺(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規模宏大 施工考究

從朱棣親自擬就的《御製大報恩寺左碑》看,朱棣的想法裡還是考慮到這裡的「佛緣」。「輝煥一新,重造浮圖,高壯堅麗,度越前代,更名為『大報恩寺』……。」但不管朱棣建寺的真正用意何在,金碧輝煌的大報恩寺施工極其考究,完全是按照皇宮的標準建造。

修造大報恩寺由下西洋的鄭和等人擔任監工官,因其中間幾次下西洋,因此工程進展緩慢,歷時19年,在朱棣孫子明宣宗時最終完工。

大報恩寺整個寺院規模極其宏大,有殿閣30多座、僧院148間、廊房118間、經房38間,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寺院,為百寺之首。其中以四天王殿及大殿最是壯麗,下牆石壇欄楯均用白石,雕鏤工致。大殿即槓妃殿,非禮部祠祭,終年封閉。


南京大報恩寺塔(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世界七大奇蹟之大報恩寺塔

大報恩寺最為人稱道的大報恩寺琉璃寶塔高達78.2米,塔身白瓷貼面,拱門琉璃門券,門框裝飾有獅子、白象、飛羊等佛教題材的五色琉璃磚,塔內外置長明燈146盞,晝夜通明。自建成至衰毀一直是中國最高的建築,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位列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蹟,與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並列,被當時西方人視為代表中國的標誌性建築,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也被視為「天下第一塔」。


大報恩寺塔琉璃構件。現藏於南京博物院。(MtBell/維基百科)

大報恩寺塔的彩釉白象紋琉璃磚(網路圖片)
而「塔上下金剛佛像千百億金身。一金身,琉璃磚十數塊湊砌成之,其衣折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鬚眉不爽忽,斗筍合縫,信屬鬼工。」每天晚上報恩塔燃燈數十盞,如星光燦爛,十里之外都可以看見。這是何等的壯觀!

據說,大報恩寺的建造與古埃及法老的「金字塔」建築方法很相似,不是用腳手架一層一層搭建,而是「造一層,四周壅土一層,隨建隨壅,至九層,則亦壅九層,始終在平地建造。及工竣,復將所有壅土除去,而塔身始現。」這樣可以保證工程的質量。


南京大報恩寺御製右碑(貓貓的日記本/維基百科)
可以說,南京大報恩寺塔代表了中國古代皇家寺院建築的最高成就,甚至還成為後世部分皇家園林建築的典範,如北京圓明園。它的建成「非成祖開國之精神、開國之物力、開國之功令,其膽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西方人關注大報恩寺塔

永樂時,海外使臣到大報恩寺參觀的人員來自一百多個國家,他們「見報恩塔必頂禮讚歎而去,謂四大部洲所無也」。

親眼目睹大報恩寺壯觀瑰麗的歐洲人將其介紹到西方,引起西方人對中國皇家「第一寺塔」的普遍關注和嚮往,促進了歐洲「中國熱」的升溫。

1839年丹麥著名作家安徒生在他的《天國花園》中這樣寫道:「我(東風)剛從中國來——我在瓷塔周圍跳了一陣舞,把所有的鐘都弄得叮噹叮噹地響起來!」文中的瓷塔,就是大報恩寺琉璃塔。


乾隆年間,英國畫家威廉亞歷山大描繪的南京大報恩寺塔(公有領域)

乾隆年間,英國畫家威廉亞歷山大描繪的南京大報恩寺塔(公有領域)
毀於雷擊和戰火

這座令人無比讚歎的寺塔在多年平安無事後,於嘉靖四十五年時毀於雷擊,「惟塔及禪殿僅存」。這被認為是不祥徵兆,有警告新皇帝的天意。

萬曆年間,「報恩寺佛殿盡毀,一塔尚存,斜向東北。萬曆庚子年,本寺講僧弘恩化緣修之,用萬金焉。此塔未修之先,早晚日射光彩萬狀,令人目奪。既修之後,覺光彩頓少。」

康熙三年居士沈豹募款重建,但在1856年的太平天國運動中盡毀於戰火。後來雖然重建,但佔地僅方畝,已完全沒有以往的壯觀和神奇。

2008年8月,在大報恩寺遺址地宮出土的鐵函中發現七寶阿育王塔等一系列世界級文物與聖物,內藏「佛頂真骨」。而這讓人們再次回想起昔日大報恩寺、塔的輝煌。@*

建金陵大報恩寺 明成祖報答父母恩 | 朱棣 | 永樂大帝 | 大紀元 - http://goo.gl/hD8bJ4

----------------------

朱棣嗜殺宮女宮殿被雷擊!明成祖朱棣活剮三千宮女之謎
2015-12-27 22:00 來源:亂歷史網 作者:memeda 移動版 3
朱棣於1402年奪了親侄子的皇位,導致了幾十萬人戰死沙場;建文帝宮中的宮人、女官、太監被殺戮幾盡。他還將忠於建文帝的舊臣如方孝儒等人全部殺死,僅方孝儒一家滅“十族”就殺掉873人。
明成祖的徐皇后,於永樂五年(1407年)病死。徐氏死後,朱棣一直未立皇后。后宮有一位權賢妃,美艷殊麗,能歌善舞,且善吹簫,聰慧過人,最受朱棣寵愛。不料永樂八年(1410年),權氏隨朱棣率兵北征,死於歸途。朱棣正為失去寵妃而悲傷之際,有宮女揭發說權氏是被呂妃串通太監和銀匠用砒霜毒死的。朱棣大怒,即下令將被告下毒的太監、銀匠處死,對呂氏則採用酷刑,用烙鐵烙死。受呂氏牽連而被殺者達數百人。
朱棣嗜殺宮女宮殿被雷擊! 明成祖朱棣活剮三千宮女之謎
揭發呂氏毒死權妃的人,史書稱其為“賈呂”。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準備立為皇后的寵妃王氏暴死,而恰於此時,皇宮內又有人告發賈呂、魚氏與宦者“通姦”。朱棣勃然大怒。賈呂、魚氏懼禍,上吊自殺。朱棣並不罷休,又興株連之法,拘捕與賈呂親近的宮婢。宮婢受了酷刑,竟誣服稱后宮有人要謀害皇帝。這一口供,激起朱棣嗜殺本性。牽扯自承“謀逆”的宮婢侍女,竟然達近三千人之多。
朱棣嗜殺宮女宮殿被雷擊! 明成祖朱棣活剮三千宮女之謎
朱棣下令將這些宮女全部處以剮刑,即凌遲處死。此刑主要用來處死“謀大逆”“謀反”等政治犯。行刑時,朱棣親臨監刑,甚至親自操刀,殘殺宮女。朱棣還令畫工畫了一張賈呂與宦官相擁圖,遍示內宮,羞辱無辜的宮女。
《李朝實錄》記載,朱棣大肆屠殺宮女之際,適有宮殿被雷電擊毀,但朱棣“不以為戒,恣行誅戮,無異平日”。
公元1424年,朱棣第五次出兵大漠,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大內以三十餘宮女生殉朱棣。

--------------------------------------

明成祖疏通大運河 鑄大鐘喻國泰民安 | 朱棣 | 永樂大鐘 | 大紀元 - http://goo.gl/8uMYcw

明永樂大鐘重46噸,內外漢梵佛教經咒銘文23萬,其中梵字5000有餘。《永樂大鐘梵字銘文考》的完成使近600年的佛鐘銘文

2014年冬,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游览-結廬工坊 - http://goo.gl/DddR2o

明成祖疏通大運河 鑄永樂大鐘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
明成祖朱棣的一生真的是了不起的一生,前文已經說過,其在位短短二十二年間,不僅發展了經濟,國力達到了鼎盛,天下得以大治,聲名亦遠播海外,仰慕中華文明者無計其數,六十多國與明朝存在朝貢關係;而且他做出了好幾件了不起的大事,其中任何一件都會讓其青史留名。這其中就有疏通大運河和鑄造永樂大鐘

疏通大運河

沒有人否認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它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7公里。其對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的作用顯而易見。


隋唐大運河以東都洛陽為中心(Jason22/維基百科)
大運河最早是在春秋時期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隋朝大幅度擴修並貫通至都城洛陽且連北京,在唐宋時極為繁榮。元朝時,先後開鑿3段河道,即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北京與天津之間,新修「通惠河」。新的京杭大運河比繞道洛陽的隋唐大運河縮短了九百多公里。

明初建都金陵後,大運河作用有所降低,加之黃河頻繁氾濫等原因,運河的某些河段常被淤塞,造成航運中斷。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河決原武黑洋山,漫入東平之安山……元會通河亦淤,久不治。」


《京杭運河圖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在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大規模南糧北運成為重要議題。由於海運危險,陸運艱難,溝通南北大運河的呼聲很高。永樂九年(1411年),山東濟寧同知潘叔正上書,言明開會通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明成祖深以為然,於是下令工部尚書宋禮徵民夫16萬,疏濬自濟寧到臨清元代運河。

宋禮在前期調查中發現,元代濟州河和會通河古運道,由於黃河屢次決水,導致濟寧兩側北高南低,南水有餘,而北水常不足。因此,他採納民間水利專家白英的設計方案,通過築壩攔住大汶河和大清河抬高水位,再開挖小汶河,將大汶河水通過小汶河引入大運河最高處南旺,保證運河之脊南旺水源充足。於是,運河水「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南北暢通無阻。

清代中期絹底彩繪《京杭運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這次運道疏濬後,將元代先後開挖的濟州河、會通河及濟寧以南至徐州一段運河,統一命名為「會通河」。

會通河疏通後,大運河運量從元朝初年的不足10萬石,提高到明朝中期最高年份的580萬石,平均每年300萬石,而清代最高年份有800萬石,這差不多是當時京城一年所需。南北間的商業也隨著京師和大運河的發展而進一步繁榮起來。


現今的京杭大運河(Ian Kiu/維基百科)
鑄造永樂大鐘

北京海淀區的大鐘寺內,集中了中華古鐘如樂鐘、朝鐘、佛鐘、道鐘、金剛鈴等古鐘類文物400餘件(套),這其中就有懸掛在鐘樓內的鑄於明永樂年間的「鐘王」——永樂大鐘。其造型精美,形體宏偉,歷時五百多年,至今仍然鐘體光潔,無一處裂縫。

永樂大鐘是在明成祖遷都北京後,按照《太祖實錄》裡「唯功大者鐘大」的規矩鑄造的。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盛世鳴鐘的習俗,鐘的端莊形象和銘文具有永久性和歷史感,象徵著天長地久、國泰民安、和諧幸福。


永樂大鐘(Clithering/維基百科)
永樂大鐘高6.75米、鐘口直徑3.3米、重達46.5噸,用銅、錫、鉛合金鑄成,通體褚黃,有「鐘王五絕」的美譽。「五絕」如下:

第一絕是形大量重、歷史悠久。

第二絕是它是世界上銘文字數最多的一口大鐘鐘體內外鑄有佛教漢、梵經文一百多種,共23萬多字,經文字體工整婉麗,是明代書法家沈度的手筆。據說之所以將經文寫在大鐘上,是為「一撞可抵遍唪經」,意用撞鐘的聲音來傳達美好的佛的祝語。


永樂大鐘鐘身鑄滿佛經,是明代書法家沈度的手筆。(網路圖片)
第三絕是音響奇妙優美。鐘體上窄下寬,鐘聲渾厚洪亮,音波起伏,節奏明快幽雅,擊鐘時餘音長達兩分鐘以上,鐘聲最遠能傳15 ~20公里以外。

第四絕是大鐘的懸掛紐是靠一根與鐘體相比顯得很小的銅穿釘連接的,其承受四十多噸的剪應力範圍之內。此鐘的懸掛方法符合力學原理,懸鐘木架採用八根斜柱支撐,合力向心,受力均勻,大鐘懸掛在主樑上,全靠一根長1米、高14厘米、寬6.5匣米的銅穿釘,穿釘雖承受幾十多噸的剪應力而安然無恙。

第五絕是鑄造工藝高超。據現在研究人員分析,鐘體強度達最佳值,故受撞五百多年,仍完好如初。

當年永樂大鐘鑄成後,被送至景山後街的漢經廠(即嵩祝寺),在那裏由僧侶們每日誦經撞鐘。萬曆帝時,將永樂大鐘移至位於西直門外的萬壽寺,每天由6個和尚敲鐘。據說,當時遷移大鐘之事曾轟動京城,引發百姓圍觀的盛景。天啟年間,時局動盪,大鐘被棄於地上。


大鐘寺內懸掛永樂大鐘的鐘樓(頤園新居/維基百科)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大鐘被移至覺生寺,並專門修建一座上圓下方的兩層鐘樓,用以懸掛大鐘。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移鐘工程才最後完成。自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起,覺生寺成為歷代皇帝御駕親臨與寺中僧侶一起敲鐘、為天旱祈雨時的場所。因永樂大鐘常鳴,覺生寺被老百姓俗稱為「大鐘寺」,覺生寺一名反倒被人忘掉了。

如今每逢新年、除夕等重大節日,一般要撞鐘108下,有除舊迎新、敲鐘祈福之意。之所以撞鐘108下也因佛教認為人有108種煩惱,寓意去除人生的這些煩惱。另據明代朗璜所著《七修類稿》解釋:其「扣一百八聲者,一歲之意也。蓋年有十二,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三數之和,正得此數」。@*

------------------------------------------------

 永樂大鐘,中國現存最大的青銅鐘。在北京德勝門鑄鐘廠鑄成,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置覺生寺(今稱大鐘寺)。銅鐘通高6.75米,鐘壁厚度不等,最厚處185毫米,最薄處94毫米,重約46噸。鐘體內外遍鑄經文,共22.7萬字。據專家們概括,永樂大鐘有“五絕”。第一絕是形大量重、歷史悠久。第二絕,永樂大鐘是世界上銘文字數最多的一口大鐘。大鐘奇妙優美的音響是第三絕,有位聲學界的權威人士給永樂大鐘的鐘聲下了八個字的評語:“幽雅感人、益壽廷年”。科學的力學結構是永樂大鐘的第四絕。永樂大鐘的懸挂紐是靠一根與鐘體相比顯得很小的銅穿釘連接的。別看穿釘很小,卻恰恰在它所能承受四十多噸的剪應力范圍之內。永樂大鐘第五絕是高超的鑄造工藝。
   明、清兩朝,每逢辭舊迎新之際,大鐘寺的和尚都要敲鐘108下。據説一是因為一年有l2個月、24個節氣、72個侯;二是因為佛教認為人有108種煩惱,敲108下鐘,人聽了鐘聲便可消憂解愁。如今,為了保護永樂大鐘,同時又能使廣大遊人欣賞鐘王美妙之聲,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實行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三每天敲鐘三次,每次敲鐘三下。每敲一下鐘聲可在殿中回蕩70秒鐘。 
 

-------------------

永樂大鐘,因鑄造于明永樂年間得名,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青銅鐘。現在,科學家利用先進科技手段為大鐘提供數字化保護。
  永樂大鐘,因鑄造于明永樂年間得名,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青銅鐘。傳説永樂大鐘有五絕:一絕形大量重、二絕銘文最多、三絕音響奇美、四絕結構科學、五絕工藝高超。凡此五絕,皆藏驚天妙處。單説這第二絕,大鐘周身遍鑄佛教經咒銘文,算上梵文總計達23 萬餘字,是明初館閣體書法藝術代表作,相傳出自明代大書法家沈度之手。著名歌手王菲所演唱的《心經》也能在大鐘上找到。
  日前,《中國科學報》記者就在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所屬的北京市計算中心親眼目睹了位於大鐘蒲牢(鐘鈕)位置的《心經》,不過記者所看到的經文既不在大鐘真身上,也不是普通的照片,而是來自該中心製作出來的可見書法筆鋒的數字拓印圖片。
  什麼是數字拓印圖片?這要從永樂大鐘的數字化保護説起。
  永樂大鐘數字化
  2013 年,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委託北京市計算中心,首度採用現代三維掃描技術,對永樂大鐘進行數字化。
  “通過3D掃描、建模等手段,把大鐘關鍵性數據資訊採集下來,形成大鐘整體的三維數據,為大鐘提供數字化保護。”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劉清珺告訴記者,“這是大鐘寺方面和我們溝通後的設想。”
  第一步工作是大鐘的三維數據採集。數據採集就是利用掃描器及其配套設備,把永樂大鐘前前後後、邊邊角角處的資訊一處不落地“掃”下來。然而,擺在計算中心技術團隊面前的這項工作並不簡單:為了得到充分的精度,大鐘近距離掃描精度達到0.01毫米級——別忘了這可是一隻通高6.75米、口徑3.3米、46.5噸重的大傢夥。
  這還不算。在採集數據過程中,在大鐘橫樑拐角、有建築遮擋等的位置並不適合掃描器靠近。而大鐘屬於重點保護文物,其位置、擺放、結構、角度均不得移動,技術團隊的工作人員想出了多種辦法,並通過數據分析技術手段才把全部數據採集下來。
  北京市計算中心虛擬現實事業部工程師沈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一直從去年10月到今年7月共用了9個多月的時間,才得到這1500多站解析度達500萬像素的有效三維數據。
  光有三維數據顯然是不夠的,技術團隊要利用這些數據進行大鐘的三維重現。“這是個建模的過程,就是要用軟體和幾何學方法,進行大鐘的三維重構。”劉清珺説,模型是不是合適,直接關乎最後效果。
  解決了三維重構的問題後,第三道關很快就來了:他們採集的三維資訊雖然精度達到了微米級,符合文物保護的要求,但是從人的視覺來看這個精度是不夠的——光的波長是奈米級。也就是説,這個大鐘的三維資訊直接看上去,並不像大鐘錶面的渲染效果。
  “視覺部分直接用高解析度的照片!”大家很快想到這個辦法,但是要把2D的照片“貼”回3D立體的大鐘模型上,談何容易?
  和用多邊形逼近曲面一樣,技術人員開始用4K解析度照相機(2000萬像素)拍下的6000多張高清照片拼接到大鐘的虛擬曲面上去,為了保證照片位置(跟三維資訊一一對應)、曲面的視覺效果,兩相臨近的照片還要有重疊。此外,像素的色彩效果還要保證照片的原汁原味。
  “(位置和色彩)這兩種資訊的疊合,我們的技術人員像在電腦上做神經手術一樣,一個像素點一個像素點地拼上去,工程量非常浩大。”劉清珺説,這既要技術手段,還要“慢工出細活”。
  從2014年2月到2014年7月,技術團隊完成了數據拼接、影像還原和模型重構,最終完成了永樂大鐘的3D模型,藏在鐘體的經文也得以在電腦上重見天日。在工作人員的演示下,無論藏在鐘鈕處的《心經》,還是明成祖朱棣題寫在鐘裙處的《十二惟願》(被譽為永樂版的“中國夢”)都一覽無余。
  “這意味著從參觀和展示意義上實現了大鐘的數字化。”劉清珺告訴記者,有了這些資訊,足夠複製出另外一個永樂大鐘了。
  銘文從大鐘拓下變“字帖”
  至此,永樂大鐘數字化保護工作可以畫上圓滿句號了。然而,湊巧的是,擁有清華大學計算力學博士專業背景下的劉清珺,對書法還頗有一番鑽研。當他聽到大鐘上的作品是明朝書法家沈度的真跡時,不由得問:“為什麼不把它拓印下來呢?”
  愛好書法的人們想必對沈度並不陌生,這位“館閣體”的代表人物,曾被明成祖朱棣譽為“我朝之王羲之”。
  “沈度的手法刻在鐘上就有真跡的價值了。”劉清珺解釋説,“拓印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載體、一種表現形式,相比真跡的照片,拓印的字帖只有黑白兩色,對書法愛好者而言意義非凡。”
  永樂大鐘上面的這些梵漢經咒,據傳軍閥張宗昌曾派人拓印過,拓本現存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但經過軍閥混戰,已殘損嚴重,無法使用。上世紀90年代,古鐘博物館組織專業人員進行補拓,並採用傳統印刷、裝幀工藝,最後編成《永樂大鐘銘文真跡》,是永樂大鐘保護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但由於永樂大鐘銘文屬於陽刻,人們只能從字棱方向拓印,同陰刻模式的碑刻拓印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建立與碑刻拓印相同風格的拓印圖片,是一項前人沒有做過的工作。
  “我們就商量用建模的方式,把三維資訊逆向使用,相當於把大鐘‘拍扁’到平面上,再把背景剔除,剩下就是文字。”劉清珺説,“大致就是這個思路。”
  起初,工程師開始運用專業的三維處理工具,將永樂大鐘掃描數據的文字和底面數據進行分離。但是,工作開始不久就停工了。原來,專業的三維處理軟體在處理永樂大鐘這種數據量大、表面造型複雜的模型上能力大大不足,而且需要工程師具備足夠的經驗,同時還要佔用過大的計算資源。
  另外,由於對人工依賴大,不同人不同時間對同一個字處理結果完全不一樣,“幾乎成了再創作”,而這就失去了拓印真跡的意義。
  此時,劉清珺的演算法設計的專業背景派上了用場。他索性主動攬下來演算法設計工作,埋頭一個多月時間,創造性地提出將三維資訊“投影”到二維曲面上,得到灰度圖,再把曲面“展平”,接下來再把因鑄造工藝留在鐘底面的紋理消除掉。
  通過這種電腦自動處理方法,永樂大鐘三維立體數據就能還原為二維字帖,最終形成數字拓印圖片。
  由於數字拓印圖片是利用大鐘的掃描數據特點計算製成的,所以這種演算法能夠提取字模根部和文字的輪廓資訊,從而避免了因人工干預給結果帶來的誤差;並且,在不降低精度的前提下,軟體從讀取圖片到輸出結果只需要十幾分鐘,一張圖片上的幾百個字都可以處理。
  劉清珺告訴記者,這其中有個小插曲:“本來我就想做點演算法設計工作,結果越陷越深,好多程式都是自己編的。”劉清珺開玩笑説,“玩股票的最後成股東了。”
  令他倍感滿意的是,儘管數字拓片的效果與普通字帖相比要差些,但大鐘曲面上的字能夠拓印到這種效果,仍然比傳統拓印方式強出很多。“我們最近準備把《十二惟願》做成摺子,最終把所有拓印下來的圖片都出版,將真跡通過印刷手段保護下來。”
  文物保護與數字回歸的希望
  “不光是大鐘,碑刻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劉清珺説,古時鐘鼎的泥塑不像如今鑄造砂一樣能夠控制熱膨脹系數,受熱變形程度不一樣,時間一久,底面會有橘皮狀,用傳統方法拓下來,也會有很多背景噪點。大部分古代碑刻也受到風化、人工損蝕不同形式的損傷。“但是如果採集三維資訊,再用數字化的手段,就可以濾波、降噪或者剔除。”
  我國許多文物,都與碑刻關係密切。然而,這些碑刻都有上千年的歷史,且受過不同程度的風化或侵蝕,可以想見,這種文物保護的需求還很多。
  此外,北京市計算中心虛擬現實部經理季紅告訴記者,這個技術還可以應用到流失海外文物的數字化回歸。“拿回來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用三維掃描把數據拿回來,在國內再做,比丈量回來強得多。”
  劉清珺也表示,該技術用於對海外流失文物的數字回歸,無論在實現可能性上還是法律層面上都具備更高的可操作性。
  “海外文物部門應該讓咱們拓下來(流失文物的三維資訊),如果不讓的話,就會承載一種道義上的壓力。”劉清珺説。


明成祖閱兵驚豔27國使節 四方賓服
六十多國朝貢 永樂大帝威德遠揚 共享太平福
作者:劉曉
明成祖朱棣著袞龍袍像。(公有領域)
更新: 2019-09-06 4:16 PM    標籤: 明成祖, 朱棣, 閱兵 , 威德遐被的永樂大帝
明成祖永樂年間,不僅派鄭和下西洋、陳誠去西域諸國,宣揚其「共享太平之福」的理想和天朝特有的禮制體系,展示燦爛的中華文明,而且對於周邊的近鄰日本、朝鮮、南亞諸國,同樣採取友好的對外政策,使其內心賓服。
萬世照耀扶桑紅
明永樂元年,成祖朱棣登基後即詔諭日本國,並派左通政趙居任、張洪等偕僧人道成赴日。將起行時,日本貢使已先到中國,表示不記元朝之仇與明朝廷修好,接受中國封賜並按例朝貢。
這些貢使到達寧波時有出售所帶兵器的行為。禮部大臣李至剛奏道:「循例,番使入中國不得私攜兵器鬻民。應沒收其船舶,將諸犯解押京師。」明成祖聞言答道:「外夷來貢,旅途險遠,所費實多。對其有所資助也算人情,怎能禁令拘押。至於所賣兵器,可按市值收購。不要阻礙人家嚮往教化。」
永樂二年(1404年),日本國派使臣來朝賀成祖冊立皇太子。當時中國海域對馬、台岐諸島有賊寇搶掠濱海居民,明成祖諭旨日本來使令其國王源道義(足利義滿)剿捕海盜。不久,源道義下令發兵進剿,盡殲海寇,拘捕匪首二十名。
隔年,日本使臣攜貢品並二十名匪首來中國獻與永樂皇帝。明成祖予以嘉獎,頒賜日本國王源道義九章冕服及錢鈔錦綺,並賜給銅錢150萬枚。次年又賞賜日本國王1,500萬枚,王妃500萬枚。以至於一段時間內,日本甚至自己不用鑄銅錢,而以永樂銅錢作為通行日本的貨幣。
對於所獻海盜匪首,成祖令日本國自行處理。日本使臣歸國行至寧波時,盡將二十名匪首置於甑子(古代蒸具),燃火蒸而殺之。
1407年,明成祖給日本國王源道義的勅書,現藏於日本京都相國寺。(公有領域)
1407年,明成祖給日本國王源道義的勅書,現藏於日本京都相國寺。(公有領域)
永樂四年(1406年),因日本國王源道義捕海寇有功,明成祖賜白金千兩、織金彩色幣二百、綺繡衣六十件、銀茶壺三件、銀盆四件,及綺繡紗帳衾褥枕席諸物,海船二艘,封其國山名「壽安鎮國之山」(富士山)。明成祖親自製碑文,並賜以詩曰:
「日本有國鉅海東,舟航密邇華夏通。衣冠禮樂昭華風,服御綺繡考鼓鐘。食有鼎俎居有宮,語言文字皆順從。善俗殊異羯與戎,萬年景運當時雍。皇考在天靈感通,監觀海宇罔不恭。爾源道義能迪功,遠島微寇敢鞫凶。鼠竊蠅嘬潛其蹤,爾奉聯命搜捕窮。如雷如電飛蒙衝,絕港餘孽以火攻。焦流水上橫復縱,甚甚伍伍禽奸凶。荷校屈肘衛以從,獻俘來庭口喁喁。彤庭左右誇精忠,顧咨太史疇勳庸。有國鎮山宜錫封,惟爾善於山增崇。寵以銘詩貞石礱,萬世照耀扶桑紅。」
詩中敘述兩國的友好,還特別讚賞抓捕海盜之功,希望這樣的關係能夠延續,而這樣的關係也的確在明成祖之後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他國不敢望朝鮮
明太祖時期曾賜予「朝鮮」國號,兩國建立了宗藩關係。明成祖即位後,朝鮮太宗遣使朝貢。永樂五年(1407年)朝鮮十四歲的世子李禔得到明朝允准,作為進表使率各級官員五十餘人至明京師南京。次年正月到達南京,進貢馬匹金銀器物。成祖數次召見,厚加賞賜,「賜織金文綺。及歸,帝親制詩賜之」。
永樂十六年,朝鮮太宗李芳遠以年老遜位,廢世子禔,傳位於第三子李祹。明成祖遣使赴朝,封為朝鮮國王。時明「已遷北都,朝鮮益近,而事大之禮益恭,朝廷亦待以加禮,他國不敢望也」。
厚賜南亞諸國
浡泥是亞洲加里曼丹島北部文萊一帶的古國。自北宋時與中國通好。明初,明太祖曾遣使前往浡泥。永樂三年(1405年)國王麻那惹加那遣使獻土特產,明成祖派官封其為王。
永樂六年,國王攜妻子、弟妹、子女、陪臣共150多人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同年十月病故。明成祖以王禮埋葬,謚恭順王,建祠祭祀。在繼任的浡泥國王遐旺還國時,成祖厚賜禮物。
滿剌加(今馬六甲一帶之馬來西亞屬地)本無王,服屬暹羅國(今泰國),歲賦僅四十兩。永樂元年(1403年),成祖遣中官尹慶出使該地,宣示中國威德及招徠之意。其酋長大喜,派使臣隨尹慶入中國朝貢。成祖為嘉勉之,封其酋長為滿剌加國王,賜誥印、彩幣、襲衣、黃蓋等。滿剌加自此稱臣,朝貢成例。
永樂三年,滿剌加國王遣使入京,求封其山為一國之鎮。明成祖同意了,命封其國之西山為鎮國山。上御製碑文,並賜以銘詩,其中說道:「西山鉅海中國通,輸天灌地億載同……後天監視久益隆,爾眾子孫萬福崇。」
永樂五年,明成祖將安南國設為、交趾布政使司,對越南進行直接統治。其後設直隸州等,宣德二年(1427年)廢交阯布政司,仍為安南國。
盛大閱兵 四方賓服
永樂十六年(1418年),跟隨出訪西域各國的陳誠回來的還有中亞、西亞二十多個國家的使團,人數多達600人,朱棣派遣6,000精銳騎兵一路護送;而永樂二十年(1422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回航的時候,船隊載有16國1,200多名使臣及其家屬。這說明中華文明對外部世界有巨大的吸引力。
永樂十八年十一月,永樂大帝在北京紫禁城接見各國使臣。兩個月後,各國使團接到通知,朱棣將在北京周邊開始大規模的「狩獵」,邀請各國使團前往觀覽。永樂十九年三月,「狩獵」在北京北邊的懷來正式開始,共調軍隊10萬人。
明朝神機營的火槍手(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精心挑選的明朝「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精銳,表演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項目;從廣西、雲南、四川調來的土狼兵、白桿兵演練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
史載,明軍「軍容齊整、步調如一、兵甲鮮艷,列國使節俱驚」,尤其是神機營火器操練,展示的虎威炮、火龍槍(騎兵專用火槍)、一窩蜂(火箭炮)等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國使節大開眼界。大規模檢閱「狩獵」行動持續了整整一個月。
閱兵結束後,明成祖在行營接見27國使節。此前堅持行鞠躬禮而非叩拜禮的帖木兒國使臣,帶頭下跪磕頭。
《天工開物》稱明朝燃燒性火器「萬人敵」是守城第一器。(公有領域)
這次聲勢浩大、彰顯軍威的閱兵無疑取得良好效果,其後中亞、西亞國家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一直綿延到明末。單是中亞勢力最大的帖木兒帝國,向明朝各代派遣使節的次數就有六十多次。
而觀覽閱兵的埃及使臣回國後,曾對中國實力懷疑的埃及隨即解除在紅海對東方商船的禁令,此後最後一次下西洋的鄭和終抵紅海沿岸。
六十多國向明成祖朝貢
中國的朝貢制度淵源溯及上古。《尚書•禹貢》:「禹別九州,隨山濬川,任土作貢。」時九州貢鑄鼎,島夷(海島)進皮卉等可謂朝貢之發端。
其後周武王開通西旅,各國爭獻珍貴方物。
秦漢以後,外藩進貢行之不絕。前文已說,中國受朝貢,例有賞賜,實則是一種早期的易貨交易。
明代以鄭和下西洋為始,朝貢最盛。《明史•外國列傳》所載三十多國,多跟中國有朝貢關係。
鄭和接受南海人貢獻圖(公有領域)
另在《大明成祖文皇帝本紀》上寫的向明朝稱臣納貢的附屬國有六十多個:朝鮮、日本、安南(今越南)、硫球以及占城國、暹羅國、爪哇國、浡泥國。
鄭和下西洋時期的有呂宋、蘇祿、合貓裹(貓裹務)、美洛居、婆羅(文萊)、古麻剌朗、馮嘉施蘭、真臘、碟裡、日羅夏治、舊港、滿剌加、蘇門答剌、須文達那、三佛齊、柔佛、文朗馬神、地悶、西洋瑣裡、瑣裡、覽邦淡巴、百花、彭亨、那孤兒、黎伐、南渤利、阿魯、古裡、柯枝、小葛蘭、大葛蘭、錫蘭山、榜葛剌、沼納樸兒、祖法兒、木骨都束、不剌哇、竹步、阿丹、剌撒、麻林、忽魯謨斯、溜山比剌、孫剌南巫裡、加異勒、甘巴裡、急蘭丹、沙裡灣泥、底裡、千里達、失剌比、古裡班卒、剌泥夏剌比、奇剌泥、窟察泥、捨剌齊、彭加那、八可意、烏沙剌踢、坎巴、阿哇、白葛達、黑葛達等。這其中有一些是沒有受命而來朝貢的。
成祖「共享太平之福」理想的實現
到永樂晚期,來中國朝貢的國家超過60個。「際天極地皆王臣」的盛況在明成祖時期已經出現,明成祖希冀的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理想應該說也得以實現,具體表現在:
一、明朝和成祖在世界各國中享有較高的威望和地位,「威德遐被,四方賓服」。
二、明朝與周邊眾多國家都建立和保持朝貢貿易關係,其範圍之廣,超過以往所有朝代,是以「遠邁漢唐」。
三、明朝對於各國威德並具,身體力行實踐著「不可欺寡,不可凌弱」的道德準則,打造並維持著相對和平、穩定的國際秩序。對於弱小的國家予以扶持;對於以強凌弱的予以發文斥責,並協助解決紛爭。
明成祖永樂時期所體現出的中華泱泱大國的不掠奪他國土地財物、「厚往薄來」的風采,至今仍令人讚歎,而這背後是永樂大帝那宏大的胸襟和氣魄。@*


建金陵大報恩寺 明成祖報答父母恩 | 朱棣 | 威德遐被的永樂大帝 | 大紀元 http://bit.ly/2nDplpy
大報恩寺與靈谷寺、天界寺並稱南京三大寺。大報恩寺的具體地點在南京(古稱金陵)城南的東長干里、現今的雨花路東側,民間傳說,早年這裡有「異氣」。其前身是三國時吳王孫權建的阿育王塔。南北朝時,崇佛的梁武帝蕭衍對塔作了改造,復建長干寺,易名長干塔。塔建成後頓現祥光,遂成為佛門寶地。宋天禧年間,又改為天禧寺,後建聖感塔。
建大報恩寺 報答父母大恩大德
為何明成祖朱棣選此地建寺呢?「報恩寺」顧名思義就是為報答恩情建造的寺廟,據《明太宗實錄》等記載,永樂二十二年春三月,天禧寺將建成,明成祖賜名「大報恩寺」,並親制碑文。根據碑文,明成祖要報答的是父親明太祖朱元璋和母親馬皇后,因為他們「開創國家,協心致理,德合天地,功在生民,至盛(聖)極大,無以復加」。
明成祖朱棣著袞龍袍像(公有領域)
事實上,早在永樂十一年,明成祖就在《重修報恩寺敕》中說了要建造大報恩寺來報答父母的大恩大德之心。不過,後人認為朱棣要報答的可能是他的生母槓妃,因為大報恩寺的大殿就是槓妃殿。
民間還有一個傳說,朱棣靖難起兵前曾向馬皇后發誓,如果當上皇帝後,便建一寺塔報答。在兵渡長江時,江中忽然湧出一座寶塔,朱棣想到起事前的誓言。
當了皇帝後第二天出現一起怪事,天禧寺突然發生大火災。有人報信給朱棣,朱棣聽說後讓人不要救火,結果大火把寺院燒得一乾二淨。火滅後,朱棣命人把寺址上所有灰燼雜物全部鏟淨扔到長江裡,在原址重新建寺建塔,即大報恩寺和大報恩寺塔。
約翰柏納費歇爾馮埃爾拉赫於1721年出版《Plan of Civil and Historical Architecture》中所畫的大報恩寺(公有領域)
規模宏大 施工考究
從朱棣親自擬就的《御製大報恩寺左碑》看,朱棣的想法裡還是考慮到這裡的「佛緣」。「輝煥一新,重造浮圖,高壯堅麗,度越前代,更名為『大報恩寺』⋯⋯」但不管朱棣建寺的真正用意何在,金碧輝煌的大報恩寺施工極其考究,完全是按照皇宮的標準建造。
修造大報恩寺由下西洋的鄭和等人擔任監工官,因其中間幾次下西洋,因此工程進展緩慢,歷時十九年,在朱棣孫子明宣宗時最終完工。
大報恩寺整個寺院規模極其宏大,有殿閣30多座、僧院148間、廊房118間、經房38間,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寺院,為百寺之首。其中以四天王殿及大殿最是壯麗,下牆石壇欄楯均用白石,雕鏤工致。大殿即槓妃殿,非禮部祠祭,終年封閉。
南京大報恩寺塔(公有領域)
世界七大奇蹟之大報恩寺塔
大報恩寺中最為人稱道的大報恩寺琉璃寶塔高達78.2米,塔身白瓷貼面,拱門琉璃門券,門框裝飾有獅子、白象、飛羊等佛教題材的五色琉璃磚,塔內外置長明燈146盞,晝夜通明。自建成至衰毀一直是中國最高的建築,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位列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蹟,與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並列,被當時西方人視為代表中國的標誌性建築,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也被視為「天下第一塔」。
大報恩寺塔琉璃構件。現藏於南京博物院。(MtBell/維基百科)
而「塔上下金剛佛像千百億金身。一金身,琉璃磚十數塊湊砌成之,其衣折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鬚眉不爽忽,斗筍合縫,信屬鬼工。」每天晚上報恩塔燃燈數十盞,如星光燦爛,十里之外都可以看見。這是何等的壯觀!
據說,大報恩寺的建造與古埃及法老的「金字塔」建築方法很相似,不是用腳手架一層一層搭建,而是「造一層,四周壅土一層,隨建隨壅,至九層,則亦壅九層,始終在平地建造。及工竣,復將所有壅土除去,而塔身始現。」這樣可以保證工程的質量。
南京大報恩寺御製右碑(貓貓的日記本/維基百科)
可以說,南京大報恩寺塔代表了中國古代皇家寺院建築的最高成就,甚至還成為後世部分皇家園林建築的典範,如北京圓明園。它的建成「非成祖開國之精神、開國之物力、開國之功令,其膽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西方人關注大報恩寺塔
永樂時,海外使臣到大報恩寺參觀的人員來自一百多個國家,他們「見報恩塔必頂禮讚歎而去,謂四大部洲所無也」。
親眼目睹大報恩寺壯觀瑰麗的歐洲人將其介紹到西方,引起西方人對中國皇家「第一寺塔」的普遍關注和嚮往,促進了歐洲「中國熱」的升溫。
1839年丹麥著名作家安徒生在他的《天國花園》中這樣寫道:「我(東風)剛從中國來——我在瓷塔周圍跳了一陣舞,把所有的鐘都弄得叮噹叮噹地響起來!」文中的瓷塔,就是大報恩寺琉璃塔。
乾隆年間,英國畫家威廉亞歷山大描繪的南京大報恩寺塔(公有領域)
乾隆年間,英國畫家威廉亞歷山大描繪的南京大報恩寺塔(公有領域)
毀於雷擊和戰火
這座令人無比讚歎的寺塔在多年平安無事後,於嘉靖四十五年時毀於雷擊,「惟塔及禪殿僅存」。這被認為是不祥徵兆,有警告新皇帝的天意。
萬曆年間,「報恩寺佛殿盡毀,一塔尚存,斜向東北。萬曆庚子年,本寺講僧弘恩化緣修之,用萬金焉。此塔未修之先,早晚日射光彩萬狀,令人目奪。既修之後,覺光彩頓少。」
康熙三年居士沈豹募款重建,但在1856年的太平天國運動中盡毀於戰火。後來雖然重建,但占地僅方畝,已完全沒有以往的壯觀和神奇。
2008年8月,在大報恩寺遺址地宮出土的鐵函中發現七寶阿育王塔等一系列世界級文物與聖物,內藏「佛頂真骨」。而這讓人們再次回想起昔日大報恩寺、塔的輝煌。建金陵大報恩寺 明成祖報答父母恩 | 朱棣 | 威德遐被的永樂大帝 | 大紀元 http://bit.ly/2nDplp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