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學心法/帝範/儒學「內聖外王」/唐太宗+明成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KlsbFQ

------------------------------------------------

商業興觀點/識人、選人、用人

《老子》第33章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重要,但知人要在「自知者明」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知人者智」。用人的前提是知人,唯有知人,才能明智用人。要自知,必須「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老子第72章

意思是指有自知之明,無固執之弊;有自愛之心,無居功之傲。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完成識人的重任。

什麼是人才?《老子》第27章提出了「善救人」的觀點。「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是說一個好的領導者,善於發現被用者的長處和優點,這樣世上就沒有遭遺棄的廢人。

它告訴我們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用人應該用其所長,避其所短,不可求全責備;同時,也告訴領導者,世上無不可用之人,只有未被發現的人才和不會用人的人。

《老子》第45章中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用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意謂:如果人們被事物的現象所迷惑,而不深入探究,往往要犯錯誤。領導者在識別人才上,如只看表面、看眼前,忽視本質、忽視發展、忽視潛力,就會令真正優秀的人才失之交臂,甚至被埋沒。

就如漢高祖劉邦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長處。如韓信能帶兵,他敢放手給兵。張良善於謀略,能運籌帷幄。蕭何會管賬,他敢放手給錢。

劉邦的高明在於善於利用比自己厲害的人物,能使各種傑出的人才為自己所用,而且有效授權。

劉邦用人不管什麼身分的人,只要有才,他都敢用。

漢初三傑之一蕭何原是地方小吏,張良曾行刺過秦始皇、大將軍韓信曾是個要飯的。其他如周勃是一個編席兼吹鼓的人,張蒼為秦禦史,樊噲是剝狗的屠夫,婁敬為車夫,灌嬰是小商販等。

這些人各有其長,加上劉邦的大膽任用,都成了謀臣戰將,忠心耿耿為劉邦效勞,對劉邦統一天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領導者的決策,不可朝令夕改,使下屬無所適從,難以施展手腳;更不可優柔寡斷,無法操作。

因而,領導者應該善於處亂不驚,善於變中取靜,「以不變應萬變」,循著正確的決策,指揮得當,調度有方,才能使屬下在事物的變動中有所遵循,保持行動的一致,達到既定的目標。

企業領導者不一定樣樣都行,樣樣才幹過人,但必須有愛才之心,識才之眼,選才之德,謀才之腦,提才之能,用才之膽,容才之量,護才之魄,育才之法和集才之力。

企業不在大小,員工不在多少,凡善於識人、選人、用人,重用眾才之能者必興,善聚眾智之光者必明。

-----------------------------------

【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14) 帝範萬世

第六節 帝範萬世

不同於世上其它國家歷史,華夏舞台以朝代更替方式呈現其獨有之「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文化」特色。中原皇帝以其上天之子尊位,統領皇朝,主庭世間。大唐太宗本源於遙遠蒼穹深處之「金輪聖王」,於隋末之際下世,蕩平宇內,打下大唐江山,教化蒼生,以煌煌「貞觀之治」令元世祖忽必烈、明成祖朱棣、清聖祖康熙等後世聖皇明君讚賞有加,推崇備至。

貞觀二十二年太宗親撰《帝範》一書,分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誡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十二篇,賜皇太子李治(後為唐高宗),闡述帝王之道,垂範萬世。

《帝範序》:

「朕聞大德曰生,大寶曰位,辨其上下,樹之君臣。所以撫育黎元,鈞陶庶類,自非克明克哲,允武允文,皇天眷命,歷數在躬,安可以濫握靈圖,叨臨神器。是以翠媯薦唐堯之德,元圭錫夏禹之功。丹字呈祥,周開七百之祚;素靈表瑞,漢啟重世之基。由此觀之,帝王之業,非可以力爭者矣。

「昔隋季板蕩,海內分崩,先皇以神武之姿,當經綸之會,斬靈蛇而定王業,啟金鏡而握天樞。然猶五嶽含氛,三光戢耀,豺狼尚梗,風塵未寧。朕以弱冠之年,懷慷慨之志,思靖大難,以濟蒼生。躬擐甲冑,親當矢石,夕對魚鱗之陣,朝臨鶴翼之圍,敵無大而不摧,兵何堅而不碎。翦長鯨而清四海,掃欃槍而廓八紘,承慶天潢,登暉璇極。襲重光之永業,繼寶菉之隆基,戰戰兢兢,若臨深而馭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終。

「汝以幼年,偏鍾慈愛,義方多闕,庭訓有乖。擢自維城之居,屬以少海之任,未辨君臣之禮節,不知稼穡之艱難,朕每思此為憂,未嘗不廢寢忘食。自軒昊以降,迄至周隋,以經天緯地之君,纂業承基之主,興亡治亂,其道煥然。所以披鏡前蹤,博採史籍,聚其要言,以為近誡云爾。」


唐太宗撰《帝範》。(公有領域)
其大意為:我聽說天地之大德在於化生萬物,聖人之大寶是帝位,以分尊卑上下,立君臣名分,撫育百姓,教化庶民。如不是聰明睿智、文武兼備,受皇天眷顧和保佑之君主,怎能有符瑞神器昭示而登皇位呢?唐堯聖德,有神龜獻《河圖》於翠媯川中;大禹治水神功,皇天賜與元圭;赤鳥銜丹書飛岐山,向周文王宣喻天命,創周朝八百年基業;帝王之位由天而定,決非可以智取、可以力爭而得。

隋朝末年,天下分崩。唐高祖以神武之姿,遇改朝換代之際,起兵平亂,建大唐君臨天下。當時,群雄割據,天日暗淡,豺狼橫行,天下未寧。我十八歲時,懷慷慨大志平定大亂,救濟蒼生,披掛上陣,敵無大不摧,兵無堅不碎,澄清四海,平定八方。繼而登皇位,繼承大統。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駕朽車,每日謹慎,思考治國安民之道,如何能善始善終。

你由藩王立為太子,賦予你繼承皇位重任。每想到你長在深宮,不懂君臣禮節,不知百姓生活艱難,我深感憂慮,經常廢寢忘食。我以史為鏡,上起軒轅皇帝,下至北周、隋朝,取經天緯地之君,創業垂統之主,興亡治亂之理,讓你明古知今,引以為戒。

《君體》篇中,太宗認為君為人主,人君當慈悲眾生,威德遠被,以化其民。

「夫民者,國之先;國者,君之本。人主之體,如山嶽焉,高峻而不動;如日月焉,真明而普照。億兆庶之所瞻仰,天下之所歸往。寬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斷;非威德無以致遠,非慈厚無以懷民。撫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禮。奉先思孝,處後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此乃君之體也。」


《帝範‧君體》。(公有領域)
《建親》論述分封藩衛以固國基之重要。

「夫六合曠道,大寶(帝位)重任。曠道不可偏制(獨治),故與人共治之;重任不可獨居,故與人共守之。是以封建親戚,以為藩衛,安危同力,盛哀一心,遠近相持,親疏兩用,則並兼(互相兼併)路塞,逆節不生。」「夫封之太強,則為噬臍之患;致之太弱則無固本之隆。由此而言,莫若眾建宗親而少力,使輕重相鎮,憂樂是同,則上無猜忌之心,下無侵冤之慮。」

《求賢》與《審官》兩篇講述帝王當以博大胸懷,求賢任用忠良輔佐治理天下,選用官吏當明職量才而用以施教化。

「夫國之匡輔,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故堯命四岳(堯臣),舜舉八元(才子),以成恭己(恭敬自持)之隆,用讚欽明之道。士之居世,賢之立身,莫不戢翼(收翅)隱鱗(藏形),待風雲之運,懷奇蘊異,思會遇之秋。是以明君旁求俊乂(德高望重),博訪英賢,搜揚仄陋(地位底下)。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

「夫設官分職,所以闡化宣風。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為轅,曲者以為輪,長者以為棟樑,短者以為栱角,無曲直長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猶如是也,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不以一惡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

「君人御下,統極(君位)理時(循理四時),獨運方寸之心,以括九區(全國)之內,不資眾力何以成功?必須明職審賢,擇材分祿。得其人則風行化洽(教化),失其用則虧教(敗壞風氣)傷民。」

《納諫》與《去讒》兩篇講述君王當虛心納諫,鼓勵說真話,親忠臣,遠讒人,揚忠正之風,使忠者盡其心,智者盡其策。

「夫王者,高居深視,虧聰阻明。恐有過而不聞,懼有闕而莫補。所以設鞀樹木,思獻替之謀;傾耳虛心,佇忠正之說。言之而是,雖在僕隸芻蕘,猶不可棄也;言之而非,雖在王侯卿相,未必可容。其義可觀,不責其辯;其理可用,不責其文。」設鞀樹木:鞀,鼗鼓,禹設鼗鼓以待四方之士,舜有誹謗之木。僕隸芻蕘:芻蕘,割草打柴人,多指在野之士。

「夫讒佞之徒,國之蟊賊也。」「王者欲明,讒人蔽之。」

「砥躬礪行,莫尚於忠言;毀德敗心,莫逾於讒佞。」

「明王納諫,病就苦而能消;暗主從諛,命因甘而致殞。可不誡哉!可不誡哉!」

《誡盈》與《崇儉》兩篇講述君王當修身養性,戒奢從儉,厚其德化,成風淳民樸之世。

「夫君者,儉以養性,靜以修身。儉則人不勞,靜則下不擾。人勞則怨起,下擾則政乖。」

「夫聖世之君,存乎節儉。富貴廣大,守之以約;睿智聰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驕人,不以德厚而矜物。」

「奢儉由人,安危在己。五關近閉,則嘉命遠盈;千慾內攻,則凶源外發。」

《賞罰》與《務農》兩篇講述君王當慈悲威嚴同在,賞罰分明,揚善抑惡;勸農耕織,使人還其本,風俗歸其真。

「夫天之育物,猶君之御眾。天以寒暑為德,君以仁愛為心。」

「顯罰以威之,明賞以化之。威立則惡者懼,化行則善者勸。」

「夫食為人天,農為政本。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志廉恥。」

「莫若禁絕浮華,勸課耕織,使人還其本,俗反其真,則競懷仁義之心,永絕貪殘之路,此務農之本也。」

《閱武》與《崇文》講述文武二道之功,不可偏廢。

「夫兵甲者,國之凶器也。土地雖廣,好戰則人凋;邦國雖安,亟戰則人殆。」

「夫功成設樂,治定制禮。禮樂之興,以儒為本。宏風導俗,莫尚於文;敷教訓人,莫善於學。」

「至若長氣亙地,成敗定乎鋒端;巨浪滔天,興亡決乎一陣;當此之際,則貴幹戈而賤庠序(學校)。及乎海岳既晏,波塵已清,偃七德(武功)之餘威,敷九功(文治)之大化。當此之際,則輕甲冑而重詩書。是知文武二途,捨一不可,與時優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廢也。」

在《帝範後序》中,唐太宗再次強調此十二條為帝王大綱,修善養德為其根本。

「此十二條者,帝王之大綱也。安危興廢,咸在茲焉。」

「我濟育蒼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損少,人不怨;功大過微,德未虧。然猶之盡美之蹤,於焉多愧;盡善之道,顧此懷慚。況汝無纖毫之功,直緣基而履慶?若崇善以廣德,則業泰身安;若肆情以從非,則業傾身喪。且成遲敗速者,國基也;失易得難者,天位也。可不惜哉?」


唐太宗撰《帝範》。(公有領域)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

0824ab18972bd4071afb54f17b899e510fb309f98694a4c27d1ed21b2ff7a9e9ad6eddc451da3ffb810a19d8bc3eb135755beabba61ea8d3fd1f4415  

帝範_百度百科 - http://goo.gl/oJBvjs

唐貞觀二十二年太宗文皇帝御撰,以賜太子者也。新、舊《唐書》皆雲四卷。晁公武《讀書誌》僅載六篇。陳振孫《書錄解題》亦題曰一卷。此本載《永樂大典》中,凡一十二篇,首尾完具。後有元吳萊跋,謂征雲南僰夷時,始見完書。考其事在泰定二年。蓋此書南宋佚其半,至元乃復得舊本,故明初轉有全文也。《唐書·藝文誌》載有賈行註。而《舊唐書·敬宗本紀》稱:寶歷二年,秘書省著作郎韋公肅註是書以進,特賜錦采百疋。是唐時已有二註。今本註無姓名,觀其體裁,似唐人註經之式。而其中時稱楊萬裏、呂祖謙之言,蓋元人因舊註而補之。其詞雖不免冗贅,而援引頗為詳洽,足資參考。惟傳寫多所脫誤,謹旁考諸書,一一厘訂,各附案語於下方。仍依舊史,厘為四卷,以復其舊焉。

帝範序
  朕聞大德曰生,大寶曰位。辯其上下,樹之君臣,所以撫育黎元,鈞陶庶類,自非克明克哲,允武允文,皇天眷命,歷數在躬,安可以濫握靈圖,叨臨神器!是以翠媯薦唐堯之德,元圭賜夏禹之功。丹字呈祥,周開八百之祚;素靈表瑞,漢啟重世之基。由此觀之,帝王之業,非可以力爭者矣。

昔隋季版蕩,海內分崩。先皇以神武之姿,當經綸之會,斬靈蛇而定王業,啟金鏡而握天樞。然由五嶽含氣,三光戢曜,豺狼尚梗,風塵未寧。朕以弱冠之年,懷慷慨之誌,思靖大難,以濟蒼生。躬擐甲冑,親當矢石。夕對魚鱗之陣,朝臨鶴翼之圍,敵無大而不摧,兵何堅而不碎,剪長鯨而清四海,掃槍而廓八紘。乘慶天潢,登暉璇極,襲重光之永業,繼大寶之隆基。戰戰兢兢,若臨深而禦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終。

汝以幼年,偏鐘慈愛,義方多闕,庭訓有乖。擢自維城之居,屬以少陽之任,未辯君臣之禮節,不知稼穡之艱難。每思此為憂,未嘗不廢寢忘食。自軒昊以降,迄至周隋,以經天緯地之君,纂業承基之主,興亡治亂,其道煥焉。所以披鏡前蹤,博覽史籍,聚其要言,以為近誡雲耳。

君體第一
  夫人者國之先,國者君之本。人主之體,如山嶽焉,高峻而不動;如日月焉,貞明而普照。兆庶之所瞻仰,天下之所歸往。寬大其誌,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斷。非威德無以致遠,非慈厚無以懷人。撫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禮。奉先思孝,處位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此乃君之體也。

建親第二
  夫六合曠道,大寶重任。曠道不可偏制,故與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獨居,故與人共守之。是以封建親戚,以為藩衛,安危同力,盛哀一心。遠近相持,親疏兩用。並兼路塞,逆節不生。昔周之興也,割裂山河,分王宗族。內有晉鄭之輔,外有魯衛之虞。故蔔祚靈長,歷年數百。秦之季也,棄淳於之策,納李斯之謀。不親其親,獨智其智,顛覆莫恃,二世而亡。斯豈非枝葉不疏,則根柢難拔;股肱既殞,則心腹無依者哉!漢初定關中,誠亡秦之失策,廣封懿親,過於古制。大則專都偶國,小則跨郡連州。末大則危,尾大難掉。六王懷叛逆之誌,七國受鈇鉞之誅。此皆地廣兵強積勢之所致也。魏武創業,暗於遠圖。子弟無封戶之人,宗室無立錐之地。外無維城以自固,內無盤石以為基。遂乃大器保於他人,社稷亡於異姓。語曰:「流盡其源竭,條落則根枯。」此之謂也。

  夫封之太強,則為噬臍之患;致之太弱則無固本之基。由此而言,莫若眾建宗親而少力。使輕重相鎮,憂樂是同。則上無猜忌之心,下無侵冤之慮。此封建之鑒也。斯二者,安國之基。

  君德之宏,唯資博達。設分縣教,以術化人。應務適時,以道制物。

  術以神隱為妙,道以光大為功。括蒼旻以體心,則人仰之而不測;包厚地以為量,則人循之而無端。蕩蕩難名,宜其宏遠。且敦穆九族,放勛流美於前;克諧烝乂,重華垂譽於後。無以奸破義,無以疏間親。察之以德,則邦家俱泰,骨肉無虞,良為美矣。

求賢第三
  夫國之匡輔,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故堯命四嶽,舜舉八元,以成恭己之隆,用贊欽明之道。士之居世,賢之立身,莫不戢翼隱鱗,待風雲之會;懷奇蘊異,思會遇之秋。是明君旁求俊乂,博訪英賢,搜揚側陋。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昔伊尹,有莘之媵臣;呂望,渭濱之賤老。夷吾困於縲紲;韓信弊於逃亡。商湯不以鼎俎為羞,姬文不以屠釣為恥,終能獻規景毫,光啟殷朝;執旌牧野,會昌周室。

  齊成一匡之業,實資仲父之謀;漢以六合為家,是賴淮陰之策。

  故舟航之絕海也,必假橈楫之功;鴻鵠之淩雲也,必因羽翮之用;帝王之為國也,必藉匡輔之資。故求之斯勞,任之斯逸。照車十二,黃金累千,豈如多士之隆,一賢之重。此乃求賢之貴也。

審官第四
  夫設官分職,所以闡化宣風。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為轅,曲者以為輪;長者以為棟梁,短者以為栱角。無曲直長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不以一惡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機,盡其所有。然則函牛之鼎,不可處以烹雞;捕鼠之貍,不可使以搏獸;一鈞之器,不能容以江漢之流;百石之車,不可滿以鬥筲之粟。何則大非小之量,輕非重之宜。

  今人智有短長,能有巨細。或蘊百而尚少,或統一而為多。有輕才者,不可委以重任;有小力者,不可賴以成職。委任責成,不勞而化,此設官之當也。斯二者治亂之源。

  立國制人,資股肱以合德;宣風道俗,俟明賢而寄心。列宿騰天,助陰光之夕照;百川決地,添溟渤之深源。海月之深朗,猶假物而為大。君人禦下,統極理時,獨運方寸之心,以括九區之內,不資眾力何以成功?必須明職審賢,擇材分祿。得其人則風行化洽,失其用則虧教傷人。故雲則哲惟難,良可慎也!

納諫第五
  夫王者,高居深視,虧聽阻明。恐有過而不聞,懼有闕而莫補。所以設鞀樹木,思獻替之謀;傾耳虛心,佇忠正之說。言之而是,雖在仆隸芻蕘,猶不可棄也;言之而非,雖在王侯卿相,未必可容。其義可觀,不責其辯;其理可用,不責其文。至若折檻懷疏,標之以作戒;引裾卻坐,顯之以自非。故雲忠者瀝其心,智者盡其策。臣無隔情於上,君能遍照於下。

  昏主則不然,說者拒之以威;勸者窮之以罪。大臣惜祿而莫諫,小臣畏誅而不言。恣暴虐之心,極荒淫之誌。其為雍塞,無由自知。以為德超三皇,材過五帝。至於身亡國滅,豈不悲哉!此拒諫之惡也。

去讒第六
  夫讒佞之徒,國之蟊賊也。爭榮華於旦夕,競勢利於市朝。以其諂諛之姿,惡忠賢之在己上;奸邪之誌,恐富貴之不我先。朋黨相持,無深而不入;比同相習,無高而不升。令色巧言,以親於上;先意承旨,以悅於君。朝有千臣,昭公去國而不悟;弓無九石,寧一終身而不知。

  以疏間親,宋有伊戾之禍;以邪敗正,楚有郤宛之誅。斯乃暗主庸君之所迷惑,忠臣孝子之可泣冤。故藂蘭欲茂,秋風敗之;王者欲明,讒人蔽之。此奸佞之危也。斯二者,危國之本。

  砥躬礪行,莫尚於忠言;敗德敗正,莫逾於讒佞。今人顏貌同於目際,猶不自瞻,況是非在於無形,奚能自睹?何則飾其容者,皆解窺於明鏡,修其德者,不知訪於哲人。詎自庸愚,何迷之甚!良由逆耳之辭難受,順心之說易從。彼難受者,藥石之苦喉也;此易從者,鴆毒之甘口也!明王納諫,病就苦而能消;暗主從諛,命因甘而致殞。可不誡哉!可不誡哉!

誡盈第七
  夫君者,儉以養性,靜以修身。儉則人不勞,靜則下不擾。人勞則怨起,下擾則政乖。人主好奇技淫聲、鷙鳥猛獸,遊幸無度,田獵不時。如此則徭役煩,徭役煩則人力竭,人力竭則農桑廢焉。人主好高臺深池,雕琢刻鏤,珠玉珍玩,黼黻絺綌。如此則賦斂重,賦斂重則人才遺,人才遺則饑寒之患生焉。亂世之君,極其驕奢,恣其嗜欲。土木衣緹繡,而人裋褐不全;犬馬厭芻豢,而人糟糠不足。故人神怨憤,上下乖離,佚樂未終,傾危已至。此驕奢之忌也。

崇儉第八
  夫聖世之君,存乎節儉。富貴廣大,守之以約;睿智聰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驕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車不飾,衣服無文,土階不崇,大羹不和。非憎榮而惡味,乃處薄而行儉。

  故風淳俗樸,比屋可封。斯二者,榮辱之端。奢儉由人,安危在己。五關近閉,則嘉命遠盈;千欲內攻,則兇源外發。是以丹桂抱蠹,終摧榮耀之芳;朱火含煙,遂郁淩雲之焰。以是知驕出於誌,不節則誌傾;欲生於心,不遏則身喪。故桀紂肆情而禍結,堯舜約己而福延,可不務乎?

賞罰第九
  夫天之育物,猶君之禦眾。天以寒暑為德,君以仁愛為心。寒暑既調,則時無疾疫;風雨不節,則歲有饑寒。仁愛下施,則人不雕弊;教令失度,則政有乖違。防其害源者,使民不犯其法;開其利本者,使民各務其業。顯罰以威之,明賞以化之。威立則惡者懼,化行則善者勸。適己而妨於道,不加祿焉;逆己而便於國,不施刑焉。故賞者不德君,功之所致也;罰者不怨上,罪之所當也。故《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此賞罰之權也。

務農第十
  夫食為人天,農為政本。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誌廉恥。故躬耕東郊,敬授人時。國無九歲之儲,不足備水旱;家無一年之服,不足禦寒暑。然而莫不帶犢佩牛,棄堅就偽。求什一之利,廢農桑之基。以一人耕而百人食,其為害也,甚於秋螟。莫若禁絕浮華,勸課耕織,使人還其本,俗反其真,則競懷仁義之心,永絕貪殘之路,此務農之本也。斯二者,制俗之機。

  子育黎黔,惟資威惠。惠而懷也,則殊俗歸風,若披霜而照春日;威可懼也,則中華懾軏,如履刃而戴雷霆。必須威惠並馳,剛柔兩用,畫刑不犯,移木無欺。賞罰既明,則善惡斯別;仁信普著,則遐邇宅心。勸穡務農,則饑寒之患塞;遏奢禁麗,則豐厚之利興。且君之化下,如風偃草。上不節心,則下多逸誌;君不約己,而禁人為非,是猶惡火之燃,添薪望其止焰;忿池之濁,撓浪欲止其流,不可得也。莫若先正其身,則人不言而化矣。

閱武第十一
  夫兵甲者,國之兇器也。土地雖廣,好戰則人雕;邦國雖安,亟戰則人殆。雕非保全之術,殆非擬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農隙講武,習威儀也。是以勾踐軾蛙,卒成霸業;徐偃棄武,遂以喪邦。何則?越習其威,徐忘其備。孔子曰:不教人戰,是謂棄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機也。

崇文第十二
  夫功成設樂,治定製禮。禮樂之興,以儒為本。宏風導俗,莫尚於文;敷教訓人,莫善於學。因文而隆道,假學以光身。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不遊文翰,不識智之源。然則質蘊吳竿,非筈羽不美;性懷辯慧,非積學不成。是以建明堂,立辟雍。博覽百家,精研六藝,端拱而知天下,無為而鑒古今。飛英聲,騰茂實,光於不朽者,其唯學乎?此文術也。斯二者,遞為國用。

  至若長氣亙地,成敗定乎筆端;巨浪滔天,興亡決乎一陣。當此之際,則貴幹戈而賤庠序。及乎海嶽既晏,波塵已清,偃七德之餘威,敷九功之大化。當此之際,則輕甲冑而重詩書。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與時優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廢也。此十二條者,帝王之大綱也。安危興廢,鹹在茲焉。

  人有雲,非知之難,惟行之不易;行之可勉,惟終實難。是以暴亂之君,非獨明於惡路;聖哲之主,非獨見於善途。良由大道遠而難遵,邪徑近而易踐。小人俯從其易,不得力行其難,故禍敗及之;君子勞處其難,不能力居其易,故福慶流之。故知禍福無門,惟人所召。欲悔非於既往,惟慎禍於將來。當擇聖主為師。毋以吾為前鑒。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吾在位以來,所制多矣。奇麗服,錦繡珠玉,不絕於前,此非防欲也;雕楹刻桷,高臺深池,每興其役,此非儉誌也;犬馬鷹鶻,無遠必致,此非節心也;數有行幸,以亟勞人,此非屈己也。斯事者,吾之深過,勿以茲為是而後法焉。但我濟育蒼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損少,人不怨;功大過微,德未虧。然猶之盡美之蹤,於焉多愧;盡善之道,顧此懷慚。況汝無纖毫之功,直緣基而履慶?若崇善以廣德,則業泰身安;若肆情以從非,則業傾身喪。且成遲敗速者,國基也;失易得難者,天位也。可不惜哉?

-----------------------------

唐太宗(11) 君明臣良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
太宗非常注重對皇子們的教育,經常告誡其後代,應當遵守道德規範,加強道德修養,掌握治國之道。在歷代家訓中,帝王家訓占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之一是太宗之《誡皇屬》。在《誡皇屬》中,太宗告誡皇屬們:「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絕遊觀之樂,內卻聲色之娛。汝等生於富貴,長自深宮。夫帝子親王,先須克己。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耕夫。至於聽斷之間,勿先恣其喜怒。朕每親臨庶政,豈敢憚於焦勞。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長,乃可永久富貴,以保貞吉,先賢有言:『逆吾者是吾師,順吾者是吾賊。』不可不察也。」

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為例,告誡「生於富貴,長自深宮」之皇屬克制自己,珍惜財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頓飯,都不要忘記蠶婦農夫辛勤。聽聞決斷時,不要先入為主,任憑自己喜怒,要謙虛,善於聽取不同意見。你們不要因為別人有短處就鄙視他們,也不要因為自己有優點就恃才而驕,要把敢於反對你的人當作老師,把逢迎你的人視為賊子。只有這樣才能夠永久富貴,貞正吉祥。

自比堯舜

太宗十八歲勸父起兵,戎馬倥傯十餘年,二十九歲即帝位後,偃武修文,特別留心於治國之道,休生養民。《新唐書》記載:太宗欲知前世得失,特詔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解釋、蒐集、編排經史中百氏帝王所以興衰者,上之。魏徵、虞世南等根據太宗詔令,整理從上古聖君堯、舜、禹以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之精要,自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採摭群書,剪截淫放」,於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計六十五部約五十餘萬言,取名為《群書治要》,為治國重要理論及方法指導,薈集千百年古聖先賢治國智慧、方法、效果及經驗!「帝愛其書博而要」,說:「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賞賜尤重。


《群書治要》,日本元和二年銅活字刻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公有領域)
太宗自比堯、舜,心繫眾生。遇有天災人禍,太宗總是先責自己,敬天求神,大赦天下,並自己生吞蝗蟲以消減、承受人民之業力,渡過難關。貞觀二年,京師長安一帶大旱,蝗蟲四起。太宗進入皇家禁苑觀察莊稼,看到蝗蟲後,用手抓起幾個蝗蟲,說:人以穀物維持生命,你卻吃它,是侵害百姓。如百姓有過錯,責任在我一人,若你有靈,就不要坑害百姓,來蝕食我心吧。言畢,即要把蝗蟲吞入肚中。隨從大臣們連忙進諫說:「恐成疾,不可。」太宗說,我正希望把災害移至我身,怕甚麼疾病呢?即把蝗蟲吞入腹中。此後,太宗時,蝗蟲再也沒有為災。(《貞觀政要‧務農第三十》)太宗還發布《旱蝗大赦詔》,以減輕百姓負擔。


宋人《十八學士圖屏》(部分),絹本設色,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第四節 君明臣良

官自清謹

太宗當政之貞觀年間,君明臣良,百姓安居樂業,自上而下一派奉天重道、修身養德、謙恭禮讓、人見人親之治世盛況。這個令千秋萬代盛讚不休之貞觀盛世到底景象如何呢?史籍如是記載:

「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貞觀政要‧政體第二》)

其大意為,官吏廉潔自律;王公貴胄、皇親國戚、大族豪門,都恩服於君主之威,不敢欺凌侵擾百姓。商旅安心露宿郊野;強盜竊賊絕跡,監獄常空,牛馬遍地;門無須鎖。連年五穀豐登,一斗米才三四錢;客旅從京城到五嶺之外,由山以東到東海一帶,不需自帶乾糧,沿途均有供應。進入山以東村落,旅客經過,都會受到禮遇,離開時常有饋贈。這一切都是從古至今絕無僅有景象。如此太平盛世景象,令今人匪夷所思、難以置信,可這卻是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確確實實存在之大唐歷史中的真實一頁。


清人繪唐太宗像,絹本設色。(公有領域)
「直言無隱」

太宗屢屢讓官員直言不諱,敢於犯上,找出弊政,以史為鏡,精心治國。《求直言手詔》曰:「朕聞堯舜之君,自愚而益智;桀紂之主,獨智以添愚。故異順逆於忠言,則殊榮辱於帝道。……所以虛己外求,披衷內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誰之責也?自斯已後,各悉乃誠。若有是非,直言無隱。」

貞觀年間,為何太宗身邊會彙集如此眾多經天緯地之人才,除了太宗會識人,能容人,善用人,寬容大度以外,就是選人用人「慎擇」,決不允許濫竽充數。幾乎所有太宗之重臣皆正直、清廉、家貧如洗,一心輔佐太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是太宗如此舉措,使唐朝從初建時百廢待興,迅速呈現「貞觀之治」;而蓬勃的「貞觀之治」,又成就了中華第一朝——威威大唐皇朝。


凌煙閣24功臣。(大紀元製圖)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

紫禁城大氣輝煌 體現天子至尊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
現在北京最有名的名勝古蹟之一當屬故宮,即原來明清皇帝居住的紫禁城,也叫宮城,是皇帝處理政務和與家人居住的地方,它也是目前保存最大、最為完整、完好的古代皇家宮殿建築。

明成祖下令遷都北京後,經過精心的選址,紫禁城建在北京的中心位置,因為皇帝是上天在人間的代表,必然要居於人間的中心。從我們現在看到的故宮的朱牆黃瓦、雕樑畫棟、簷牙高啄,一景一獸無不透露著豪邁、大氣;它的金碧輝煌、雄偉壯觀、肅穆莊嚴也無不體現出天子的至尊。


紫禁城神武門,現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正門。(kallgan/維基百科)
為何叫紫禁城?

為甚麼叫「紫禁城」呢?古代將天上的恆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其中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

紫微垣在三垣中心最為耀眼。而紫禁城中的「紫」就取自天上的紫微垣中的「紫」,古人認為紫微星固定不動,眾星都繞著它轉,所以也叫做帝星,它也是天帝住的地方。

「禁」則是禁止的意思。皇帝住的地方當然要門禁森嚴,不是可以隨便出入的地方。因為中國文化講「天人合一」,皇帝是天帝在人間的代表,所以住在紫禁城,紫禁城建在北京城的中心。

走進紫禁城

紫禁城佔地約72萬多平方米。內金水河貫穿整個宮城,象徵著天宮中的銀河。其背山(景山)面水(金水河)被視為絕佳的風水。《周禮》有云:前有照,後有靠,此風水之寶地。

紫禁城的四座大門分別為:正門是午門,東門叫東華門,西門叫西華門,北門名玄武門。按照風水中的四象學中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其名字玄燁改稱「神武門」,其在形制上比午門低一個等級。它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門禁。

皇帝工作的外朝和皇帝生活的內廷構成紫禁城的兩大部份。乾清門是外朝和內廷間的分界線。外朝屬「陽」,內廷屬「陰」,皇帝的嬪妃及宮女們只能生活在內廷,陰陽平衡同樣在紫禁城得以體現。

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在中軸線上,並嚴格遵循對稱的原則,建築都坐北朝南,體現皇帝的至尊,核心是外朝的「三大殿」:奉天殿(清代改為太和殿)、華蓋殿(清代改為中和殿)、謹身殿(清代改為保和殿)。


紫禁城保和殿和中和殿(Jacob Ehnmark/維基百科)
三大殿佔據紫禁城中最主要的部份,其中最重要的是奉天殿(太和殿),它是紫禁城的主體建築和中心,坐落在「土」形的三台上。因為「土」在五行中居於中央。

奉天殿是皇帝登基、舉行大禮、結婚的所在,其長寬之比是9:5,有72根楠木柱子(72是9的倍數),三大殿共處的台基南北長232米,東西寬130米,比例約是是9:5,與天安門、午門一樣,亦體現皇帝身為「九五之尊」的威嚴。

從三大殿走過乾清門就進入內廷,內廷主要有中軸線上的「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明嘉靖年間建)、坤寧宮,它們兩邊是嬪妃住的東六宮和西六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宮六院」。


紫禁城乾清宮內部(DF08/維基百科)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因為「乾、坤」指天、地,所以皇帝、皇后分別住在乾清宮、坤寧宮,他們周圍還有日精門、月華門,東西十二宮的設置則與天上的星星對應,以此暗示眾人都圍著皇帝轉。

此外,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批閱各種奏章的地方。

龍的圖案與顏色

紫禁城中龍的圖案非常多,殿堂、橋樑、服飾御用品等都以龍作為紋飾,大概有幾萬條。


紫禁城保和殿後的御路石雕刻着雲、龍、海水和山崖。(McKay Savage/維基百科)

紫禁城裡的八角渾金蟠龍藻井(蔣亦炯/維基百科)

紫禁城寧壽宮九龍壁局部(Richard Fisher/維基百科)
目前世人看到的紫禁城的主要色調是朱色和黃色,黃色屬於五行中的「土」,居於中央,代表至高無上的權力,因此紫禁城中的不少屋頂都使用黃瓦。

另根據五行相生相剋之理,火能生土,土多火晦,而火為赤色,因此紫禁城的門、窗、牆多用朱色,含有滋生、助長的意思,以示興旺發達。紫禁城還是目前世上留存的最大的木結構宮殿。

紫禁城設計時,自然也遵循了「左祖右社」的原則,即皇宮的左邊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廟,右邊是皇帝祭祀土地神、穀物神的祭祀壇。它們都在皇城中。

另外,在紫禁城裡有一座欽安殿,是明成祖朱棣供奉真武神的宮殿。該殿內所供真武神的規模與武當山金殿一樣,都是四位從神,兩者的造型、體形、神態、衣著等十分相似。內有三千多部經卷。神奇的是,紫禁城曾遭遇大大小小火災四五十次,而欽安殿則次次倖免於難,這應該是坐鎮此處的真武神威力顯現。

朱棣讓真武神與自己相伴,似乎不只體現在這一處。眾所周知,紫禁城北邊就是景山公園,也建於永樂時期。1978年,研究人員通過遙感衛星發回的照片發現,景山酷似一位老者的坐像。後來,研究者經過比對,認為景山坐像與武當山紫霄宮大殿的真武大帝坐像有不少共同點,而景山坐像位於皇宮之北,北方是玄武水神之位,玄武即真武。推崇、感激真武大帝的朱棣將景山設計成真武大帝的坐像,是十分合理的推斷。

不過,紫禁城落成後三個月,三大殿即遭到雷擊而起火。明成祖認為是來自上天的警告,起火當天就到太廟和社稷壇祭祀,祈求祖宗和上天護佑。

此後,紫禁城歷經明清兩朝皇帝多次修繕。其所蘊含的文化密碼讓今人在慨歎的同時,更切身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璀璨,而這正是明成祖這位具有遠大眼光的皇帝為後人留下的。@*


1900年慈禧太后逃跑後,日本人用相機記錄,還原「最真實的紫禁城」樣貌
1900年8月14日,聯軍攻破北京城,慈禧帶著光緒帝等人落荒而逃,紫禁城烏煙瘴氣。到了次年,日本建築學家伊東忠太來到北京,作為一個從小就對中國建築有著嚮往的日本人,伊東忠太以「研究建築」為由考察紫禁城,留下了我們今天要說的珍貴的老照片。
兩強結合,彷彿是上天抽空在八國侵華這個時間檔口,專為故宮留下最真實的原貌場景,因為故宮的很多地方在此後的軍閥混戰,民國初建,戰爭洗禮以及社會變革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改變和破壞。圖:太和殿前的御路。
圖:太和殿。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古代宮殿建築,東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存的牌匾為複製品。原件在袁世凱稱帝時被換下,已佚。
圖:太和殿內金漆盤龍柱。小川一真在拍攝時,未顯示建築構件的粗大,讓一在場的中國人張雙臂抱住龍柱以作參照。而太和殿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撐其全部重量,其中頂梁大柱最粗最高,明朝時為四川深山的楠木,清朝重修時為東北深山裡的松木。
1900年慈禧太后逃跑後,日本人用相機記錄,還原「最真實的紫禁城」樣貌 - 每日新視界 http://bit.ly/2wgIzoV

1569376685435315693766713529156937663762492020-02-13_17131115693768075891569376796956515693767852265156937677582141569376765681815693767506655156937673591641569376727658715693767267652156937671915551569376723827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