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3_1606162020-07-13_160604

竹南蛇窯拆屋還地官司敗訴 園區設施面臨拆除命運?! | 桃竹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elyfvR
竹南蛇窯拆屋還地官司敗訴 園區設施面臨拆除命運?!
2020-07-11 18:16 聯合報 / 記者胡蓬生/苗栗即時報導
竹南蛇窯2002年獲苗栗縣政府公告為歷史建築。報系資料照片
苗栗縣歷史建築「竹南蛇窯」在去年3月老窯主林添福過世後,具地主身分的林添福長女對第二代窯主林瑞華、鄧淑慧夫婦提起「拆屋還地」等民事訴訟,一審最近判決地主勝訴,竹南蛇窯未來除了蛇窯本體,其他許多設施、柴燒窯都可能面臨被拆除的命運,消息傳出引起地方熱愛柴燒陶藝人士的高度關切;苗栗縣文化觀光局表示,地主現已提出縮減竹南蛇窯範圍的申請,文資委員15日將前往現勘,相關意見將送請文資審議委員會討論。
竹南蛇窯是1972年由林添福率領9個陶師及1頭牛搭建而成,原本以生產陶瓷花盆、傳統民生日用陶為主,但隨陶瓷產業沒落,竹南蛇窯逐漸轉型朝柴燒陶藝發展,並成為陶藝重鎮;文觀局2002年公告竹南蛇窯為歷史建築,認為目前各地少數殘存的蛇窯,竹南蛇窯保存最完整且仍可燒製的窯爐,應加以保存並將與蛇窯有關的無形文化財,如製陶技術、燒製方式、蓋窯技術等一併重視保存。
竹南蛇窯拆屋還地的訴訟前天一審判決,林瑞華夫婦敗訴後在臉書PO出訊息,強調目前只有2條路可走,除了提上訴,也希望「文化資產」能擴大保護範圍,以搶救這些珍貴的技藝文化,鄧淑慧表示她與林瑞華已有目標要將竹南蛇窯推動成為國定古蹟,並推廣台灣陶窯文化到全世界,未來將會繼續努力。
但此訊息也引來原告方面留言,要求林瑞華夫婦不要在臉書誤導不知情者,強調法院並沒說要拆蛇窯,貼文居心叵測,大可把法院判決書公布,不要再利用不實言論來帶風向。
鄧淑慧表示,當年老陶師林添福搭建蛇窯,將廠房、土地都登記在長女名下,蛇窯這些年來各項發展都順利,但老窯主去年辭世後,沒想到會出現拆屋還地的爭議及判決結果,屆時林瑞華蓋的4座柴窯,包括創金氏記錄柴燒高溫的化十窯,還有她為台灣古窯研究所蓋的「消失的傳統古窯區」,還有陶屋、陶藝教室,最可悲的連林添福展館都要拆除,1000坪的蛇窯園區最後可能僅存數十坪的蛇窯本體建築。竹南蛇窯拆屋還地官司敗訴 園區設施面臨拆除命運?! | 桃竹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elyfvR


環保柴燒窯講座 - 最新消息 - 竹南蛇窯 ZHUNAN SNAKE KILN

2019-12-27_155638

林瑞華
電  話:037-624473
地  址:苗栗縣竹南鎮公館里7鄰大埔頂7號
工坊名稱:竹南蛇窯文化工作室
開放時間:周末及國定假日 09:00~17:00
1972年人稱「阿添師」的林添福率領眾師傅,於苗栗竹南現址創建了「竹南蛇窯」,是臺灣少數保存完整而仍可繼續燒製的傳統蛇窯。林瑞華是「竹南蛇窯」第二代窯主,19歲起協助父親阿添師經營「恆發陶瓷廠」,學習傳統陶藝,鑽研手拉坯及手擠坯,擅長蛇窯司火技藝,並不斷創新柴燒技法,司火技術成功超過1500℃高溫,創下臺灣柴燒新里程。

林瑞華指出30年前,像父親所建燒瓦的窯廠光在苗栗就超過1000個,苗栗縣轄的竹南、造橋、豐富及後龍等火車站,都是為了運送磚瓦而設置。然而短短的幾年間,器皿、水缸、甕砵等民生用品需求消失了,禮品製作也消失了,這些全被石化工業所興起的塑膠品所取代。不僅生活陶器市場瞬間消失,連建築領域鋼筋與水泥的組合也逐漸普遍,新式的房屋建築不再需要磚瓦,如此大轉變讓窯廠一間接著一間消失了。當時仍未從事陶藝的林瑞華,在心理卻升起一股使命感,他要將這些技藝留下來,他說: 「窯廠倒閉了, 可是這些陶藝技術匠師們的技藝還是很棒啊,忽然沒了應用空間,人才只會漸漸地凋零。」也就是仗著這股強烈的企圖心,林瑞華讓我們能夠見到現今竹南蛇窯的發展,臺灣的陶藝也因為他的這番心境轉折,而有了嶄新的道路。

林瑞華指出一般人以為柴燒窯只能燒低溫的陶器,是錯誤的觀念,其實以前生活陶器只需要低溫即可,不需要高溫燒製。林瑞華指出「商」朝是中國陶藝的起源。後續漢朝有了「青釉」、「綠釉」及「銅」原料,唐朝衍生出同樣也是銅的「鈞」,只是改採了缺氧的燒製方法。唐朝製窯爐的技術也愈發成熟了,甚至後期煉製出「鉛」,因此產生了唐三彩。後代陸續推展,清朝發展出「鐵釉」,元明清朝有了「鈷」產生了「青花瓷」。研究推演至今,他總結說:「陶藝不應該只追求釉料,這樣等於是為了一件外衣不停去煩惱及演進,這樣陶藝一樣會沒落。」有了這樣的觀念再加上林瑞華看到柴燒窯頭區域的釉彩,所謂美麗的「窯汗」,因而定義出「窯汗就是釉的母親,就是釉母」。

林瑞華說:「一直以來的人只是將這個美麗的外衣披覆在陶藝之上就形成釉料,演變到後來卻變成偏執的尋求各種不同的重金屬、追求顏色的變化。」林瑞華因此開始只做窯汗的創作,而要做窯汗就不能只採低溫的燒製,那樣的燒製溫度土還是土,唯有高溫燒製,產生質變的陶器之後再披覆上自然的釉汗,才是能真正達到自然釉色的呈現。他說:「一個質變的陶土,一個不需要擔心華麗外衣的陶土,就是窯母的小孩,就是一個有靈性的陶器。」

過程中林瑞華也曾經嘗試用別種窯爐去複製美麗窯汗,最後發覺窯汗居然無法用其他款窯爐產生,非得用柴燒窯才能燒製出來,他認為這是因為窯爐所採用的能源不同之故。他說常見的窯爐能源可分為電、瓦斯及木柴,此三種不同能源分別是三次能源、二次能源及一次能源。其中木柴是有生命體,沒有被地球改變,裡面仍然還會大量的微量元素,因此能夠產生窯汗,其他兩者經過多次的工序已經失去屬於大自然的微量元素,因此無法產生窯汗。他說他從陶藝出發,用心地去思考文類的文明、釉料的由來、能源問題及未來性,才能讓他對於陶藝的未來充滿希望。

林瑞華以他投入陶藝的前期為例,他說當時全臺灣的柴燒窯大約四座,這些年來,柴燒窯在他的推廣下已經有300座的數量,他推估今年會超過400座。他認為現在已把陶藝曾失去的部分找回來了,如果持續將這個觀念拓展出去,柴燒窯絕對有未來性,陶藝也能發揚茁壯。近期林瑞華積極地參與海內外展覽,目的就是要推廣柴燒釉母的觀念。他更企望將「釉母」與臺灣進行結合,將「釉母寶島臺灣」的形象推展到全世界,期待臺灣的陶藝的光榮前景。


柴燒攝氏1563度 竹南蛇窯締造金氏世界新記錄

在英國金氏紀錄認證官John Garland見證下,竹南蛇窯昨天晚上創下攝氏1563度的高溫紀錄。(圖由竹南蛇窯提供)

2016-06-19  12:32

〔記者彭健禮/苗栗報導〕苗栗縣竹南蛇窯致力推廣柴燒陶藝,窯主林瑞華挑戰高溫柴燒的金氏世界紀錄,不僅突破世界紀錄門檻攝氏1500度,昨天晚上更成功創下高溫1563度,也刷新個人高溫紀錄,英國金氏紀錄認證官John Garland今天下午將在蛇窯授證。

林瑞華親自設計蓋築的「化十窯」,曾在16年前創下台灣柴燒窯最高溫紀錄1447度,多年來,林瑞華不斷挑戰陶瓷極限,4年前又設計全倒焰式的「方華窯」,屢屢突破1500度高溫,去年曾創下1555度的個人高溫紀錄,為讓全世界看到台灣柴燒的驚人成就,特別申請金氏世界紀錄。

林瑞華挑戰「柴燒窯最高溫度-創金氏世界紀錄」活動於15日展開,此次挑戰世界紀錄即為方華窯,入窯燒製140件作品,使用燃料為江尚木業廠提供的松木與杉木原木邊材,共3000公斤,而菘啓企業為求精準測量,採用R type電熱偶溫度計,能精準測量1600度以上的高溫,誤差不超過3度。

歷經排窯、封窯、點火柴燒等過程,昨天晚上創下1563度的高溫紀錄,不僅刷新個人紀錄,也是金氏世界紀錄的最高溫,由於順利達成高溫紀錄,昨晚提前封窯,今天下午2點,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官John Garland將授證。

--------------

苗栗縣竹南蛇窯窯主林瑞華、鄧淑慧夫婦投入20年在頭份斗煥坪地區尋訪興隆窯、恒益窯古窯址,找到現今已知「最早的客家窯廠」的遺跡,台灣陶文化協會全省徵集到11件古窯生產的百年陶缸,缸上還有特殊「印記」,今起在台灣客家文化館展出,老缸重見天日,引領眾人一探客家先民不可或缺的生活陶文化;古窯遺址現已規畫開闢社區公園 ,協會也向相關單位請命,期盼爭取闢為古窯遺址公園,深耕在地陶文化。
 頭份百年古窯特展上午揭幕,縣長徐耀昌、議長鍾東錦專程前往參加,現場展出古窯當年生產的陶缸,每個都有至少75年以上的歷史,還有不少古窯遺址挖掘出的陶文物,喚起不少參觀者對生活陶的童年記憶,展出預定至11月28日止。
 台灣陶文化協會理事長鄧淑慧指出,2007年在古窯址發現印有恒益窯的缸唇碎片,確定了窯址,可惜大部分窯址已因高鐵施工而破壞;2011年她在研究報告中證實興隆窯與恒益窯的古窯址,且是台灣已知最早的客家窯廠,協會希望藉由這次活動,找尋客家人生活的軌跡和生活陶記憶。
 她指出,早期家戶都有的醃缸、水缸、米缸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陶器,更是日常一部分,但經時代更迭,年輕一代已不知老醃缸的妙用和珍貴,在搬家或老屋改建時任意遺棄,希望透過特展將老醃缸一一介紹展示,在藝術展覽場域,它們不再是被時代淘汰的生活陶器,而是具有工藝文化價值,且被收藏家珍藏的工藝品。
 斗煥坪高鐵旁的古窯址雖已被尋獲,但現地未來將開闢一般運動休閒的小型公園,鄧淑慧也向縣長、議長等人請命,期盼規畫為古窯遺址公園,讓後世感受先民生活和陶文化之美。百年古窯遺址將變身社區公園 陶協會請命盼設遺址公園 | 時事 | 聯合影音 https://bit.ly/3OTvqr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