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身心靈科學:台大校長_李嗣涔科學實驗證明 佛 、 神 、靈界的存在/孫儲琳 心靈能量使炸花生快速發芽(馬來西亞)/張寶勝/高橋舞、天津四/法輪佛法+法輪功 李洪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H3ct3r
-------------------
再增訂佛祖道影〈卷一) 上虛下雲老和尚重輯‧上宣下化老和尚再增訂 - http://goo.gl/OjO5tS
-----------------------
佛圖澄(232年-348年),又稱竺佛圖澄、佛圖橙、佛圖磴、浮圖澄,本姓帛,西域人,南北朝高僧。
生平
佛圖澄為西域人[1],少年時在烏萇國出家[2],後至罽賓從學[3]。
他深入經藏,深明佛理[4],同時又擅長方技咒語[5]。
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79歲的佛圖澄到西晉首都洛陽,原準備在此建立寺院,但因為發生永嘉之亂而不能成功[6]。
永嘉六年(312年)2月石勒屯兵葛陂,準備南攻建康。其部下郭黑略為佛圖澄弟子,引佛圖澄見石勒。佛圖澄以神通得到石勒的信任,在清水中變出青蓮,並勸其少行殺戮。當時本將殺戮之人,大多獲救[7]。石勒、石虎等人都尊重竺佛圖澄,並諮以國事[8]。
後趙建武十四年(348年)竺佛圖澄於鄴宮寺圓寂,享年117歲[9]。
影響及貢獻
佛圖澄在亂世之中,以神通力,吸引統治階級的崇信,再利用宗教力量來安定人民,推展佛教,是漢傳佛教早期極為重要的宣教家[10]。
他注重戒律,為僧團立下良好的傳統[11]。他的德行與學識,為佛教義理的傳入展開新頁[12],下啟鳩摩羅什與道安[13]。
弟子
竺佛圖澄的弟子有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進、道安、僧朗、竺法汰、竺法和、竺法雅等人[14]。
佛圖澄的弟子極多,有遠從天竺、康居來從學的[15]。弟子之中,泰山僧朗,安令首尼,皆是重要的弘教人才。但是在他弟子之中,最重要的則是釋道安。
--------------------------------------
釋道安(312年-385年),俗姓衛,常山扶柳(今河北冀縣)人,魏晉南北朝時代著名高僧,凈土宗初祖慧遠之師,是中觀般若學在中國的先驅,對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特殊貢獻。鳩摩羅什推崇他是「東方聖人」,在當時有「彌天釋道安」的美譽。
生平事跡
貌醜聰穎
道安於西晉永嘉六年,生於常山。家中為儒學世家,但其父母早死,由表兄孔氏扶養長大。其貌醜陋但極為聰敏,7歲開始始讀書,讀兩遍便可背誦,展現出他過人的記憶能力[1]。
暫露崢嶸
道安12歲出家。初始,其師父以貌取人,並不器重他,而讓他從事田間勞作[2]。過了三年,道安要求閱讀佛經,師父隨便給了他一卷約五千字的《辨意經》(即《辨意長者經》)。道安利用勞動休息時間,讀了這部經,而且背誦了下來。傍晚回來,以經還師,要求另換一部。師父責問他,道安回答說:昨天那部經,已經背誦下來了!他師父雖然不太相信,還是又給了他一部近萬字的《成具光明經》,道安仍用田間休息時間閱讀,並且也背誦了下來。傍晚回來,將經還師,他師父感到有些意外,並且當面讓道安背誦一遍,果然一字不差。師父大為驚異,這才發現他這位徒弟原來很不尋常。不久,他為道安授「具足戒」,使道安成為一名正式僧人;接著,就讓道安外出遊學,冀以深造[3]。從此,道安就開始了他出家以後的參學生涯。
梵僧器重
晉成帝咸康元年,石虎遷都於鄴,佛圖澄隨至。道安至鄴都入中寺,師事佛圖澄,佛圖澄極為欣賞他的才華,但眾人見道安相貌不揚,頗有輕視之意。佛圖澄每次講經,都要道安為大家再複述一遍,道安辭鋒銳利,屢釋群疑,眾人這才大為嘆服。於是遂有「漆道人,驚四鄰」之贊[4]。後來,道安又到了泠澤(今山西晉縣)。不久,又來到河北飛龍山、太行山、恆山,並在這裡創立塔寺。於是,「改服從化者,中分河北!」。這時的道安已經是相當知名。
漂泊修學
道安45歲時,又返回鄴都,住受都寺,徒眾數百。這時,石虎已亡,冉閔作亂。道安乃西適牽口山,不久又率眾到了王屋、女林山(今屬山西)。佛圖澄圓寂(348)後的十五年中,道安(及其徒眾)一直輾轉活動於河北、山西一帶,一邊禪修,一邊講學。後來,他又避亂渡河而到了陸渾(今河南嵩縣),「山棲,木食,修學」。儘管這個時期,道安顛沛流離,住無寧處,但他仍然亂中求靜,於奔波中聚眾講學。此時追隨道安的門徒已有法汰、慧遠等五百多人。
南下安居
道安到陸渾不久,慕容氏劫掠河南,安乃率眾南下,行至新野,後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年)到達襄陽,乃「復宣佛法」,而「四方學士,競往師之」。後鎮守江陵的征西將軍桓豁,邀安移住江陵,而西鎮襄陽的朱序又請道安回住襄陽。道安先住襄陽白馬寺,因寺狹窄,難以容眾,乃在顯貴們的贊助下,另建了一所有四百多間僧舍的檀溪寺,與此同時還修建了一座五層高的佛塔。從此,道安結束了長期的顛沛流離生活。
千軍一人
晉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前秦將苻丕攻陷襄陽,道安被劫至長安。後來,慧遠定居廬山,名振一時。道安到長安後,秦主苻堅說:我以十萬之眾攻襄陽,結果止得了一個半人,「安公一人,習鑿齒半人也。」由此可見,苻堅對道安是何等推崇。
安然而逝
晉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二月八日,道安大師忽告眾曰:「吾當去矣。」是日齋畢,無疾而終。享年74歲。
上生兜率
道安修習彌勒淨土法門,曾於彌勒像前立誓,願生彌勒淨土所處的兜率天內院,將來參與彌勒佛的龍華三會,護持佛法廣度眾生。道安生前曾向異僧詢問來生處所,「彼乃以手虛撥天之西北,即見雲開,備睹兜率妙勝之報,爾夕,大眾數十人悉皆同見。」根據其瀟灑圓寂情景,可知他如願以償。
貢獻及影響
道安在漢傳佛教史上,有極重要的地位。
整理經典
確立僧團戒律
宣揚彌勒淨土
反對格義,弘傳般若思想,促進佛教思想的中國化
研究方法
道安一生以《般若經》的研究為重心,他在當時能取得重大成果,研究方法的改進是重要因素。道安捨棄以格義的方式訓解佛典,採取多本對讀的方法——合本。正因為如此,道安特重不同譯本的蒐集,因而有《綜理眾經目錄》的撰述,以及入長安後組織譯場的作為。
佛學思想
在佛學思想上,道安依據《大品》《小品》不同譯本的對讀,整理並組織《般若經》的理論體系,僧叡稱為「性空之宗」,劉宋·曇濟《六家七宗論》則稱為「本無宗」。「本無」一語,梵語作 Tathatā ,譯作「如」。道安《道行經序》謂:「執道御有,卑高有差,此有為之域耳,非據真如、游法性,冥然無名也。據真如,游法性,冥然無名者,智度之奧室也。」《合放光光讚略解序》云:「般若波羅蜜者,無上正真道之根也。正者等也,不二入也。等道有三義焉,法身也,如也,真際也。故其為經也,以如為始,以法身為宗。如者爾也,本末等爾,無能令不爾也。佛之興滅,綿綿常存,悠然無寄,故曰如也。法身者,一也,常淨也。有無均淨,未始有名,故於戒則無戒無犯,在定則無定無亂,處智則無智無愚,爾忘,二三盡息,皎然不緇,故曰淨也,常道也。真際者,無所著也,泊然不動,湛爾玄齊,無為也,無不為也。萬法有為而此法淵默,故曰無所有者是法之真也。」可說深得般若經旨。這一見解,由道安高足弟子慧遠繼承,慧遠並汲取鳩摩羅什「非有非無」的中觀系理論,而於其《大智論抄序》中進一步推向以「法性」為主的理論高峰。
然而,羅什高足僧肇,於其《不真空論》中評述「本無宗」謂「本無者,情尚於無,多觸言以賓無,故非有有即無,非無無亦無。尋夫立言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無非真無耳,何必非有無此有,非無無彼無。此直好無之談,豈謂順通事實、即物之情哉?」引發後世註疏家及近代學者對「本無宗」之倡說者及其基本主張為何的討論。
翻譯理念
參見:梵語語法
道安對經典的翻譯非常重視,曾組織譯場,撰寫序言,評定優劣,編輯目錄。其五失本、三不易的著名論斷,對譯事「洞入幽微,能究深隱,」要求譯者反復切磋、謹慎從事。五失本指:
梵文句法,多為倒句,譯成漢文,即失本義;
梵文重質樸,漢文喜修飾,缺少文采難可眾心,有失本義;
梵文佛經多有反復詠嘆、再三叮嚀之語,漢文刪之,有損本義;
梵文佛經常先以散文敘事,再以詩句概括,譯文刪除重頌,亦損本義;
梵文佛經,述完某事,於另述他事前,又重覆前文,譯文悉除重複,即失本義。
三不易指:
經典乃佛陀因時而說,古今時俗各異,欲刪雅古以適今時,既要求真,復要喻俗,一不易也;
世尊之無上正等智慧,凡愚之人難以信受,欲以千歲之上微言,傳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難宣經去佛未久,尊者大迦葉令五百神通羅漢審察、著錄,彼阿羅漢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今以庸人近意量裁千年前羅漢脫俗境界,三不易也。
經斟酌、比較,道安更傾向直譯,主張譯文應力求質樸,不令有損言逰字,這一觀點對後代佛經翻譯產生積極作用。
知名著作
遺失專著
《實相論》,佚。收錄於劉宋·陸澄《法論·法性集》。目前僅存目錄,見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十二。
《綜理眾經目錄》,佚,僧祐《出三藏記集》卷二、卷三、卷四中保存了道安錄的基本情況,可供參考。日人常盤大定曾作過《綜理眾經目錄》的恢複目錄。
眾經序言
《安般注序》、《陰持入經序》、《人本欲生經序》、《了本生死經序》、《十二門經序》、《大十二門經序》、《道行經序》、《合放光光讚略解序》、《增一阿鋡經序》、《道地經序》、《十法句義經序》、《阿毘曇序》、《十四卷鞞婆沙序》、《漸備經十住胡名並書序》,僧祐《出三藏記集》標為「未詳作者」,近人湯用彤則主張係道安所作。
以上作品均存世,收錄於僧祐《出三藏記集》。
來往書信
道安回答同學竺法汰詢問有關「三乘」、「六通」、「神」的書信,均已佚失。
傑出貢獻
三分科判
道安以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來科判經文,時人對此頗有異議,認為他私自杜撰、標新立異,後來《佛地經論》傳譯漢地,內有三分科判之說,始證道安先見之明、契入佛法之深。這一模式自然成為後代規範。
確立釋姓
參見:釋姓
佛教初期魏晉沙門,以師為姓,故姓各不同。
道安以為,根本導師乃釋迦世尊,故「以釋命氏」。後來譯出《增一阿含》,果有「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之語,因與經典相符,故中國僧人以「釋」為姓遂成定制,至今已一千六百餘年。 「增一阿含經」對於佛教沙門通稱「釋姓」的說法其實有待商榷,因為當時從印度前來中土的僧人沒有人冠以「釋姓」,菩提達摩、佛圖澄、鳩摩羅什…等等皆是。是故,出家人改姓為釋應該是道安大師個人的創見,並不是佛陀當時的作法。
佛經目錄
漢、魏至晉,譯經已多,然翻譯者,多未署名,後人追尋,難辨真偽,莫測年代,道安首編《綜理眾經目錄》,確定年代,註明譯者,辨別真偽,簡評優劣,開創體例,為後代經錄所效法。
眾口皆碑
道安對中國佛教的貢獻可謂功高蓋世,德被四海。
晉孝武帝詔曰:「安法師器識倫通,風韻標朗,居道訓俗,徵績兼著。豈直規濟當今,方乃陶津來世。」
鳩摩羅什稱贊他為「東方聖人」。
東晉文學家孫綽贊曰:「物有廣贍,人固多宰,淵淵釋安,專能兼倍,飛聲汧隴,馳名淮海,形雖草化,猶若常在。」
近代梁啟超評論說:「使我佛教而失一道安,能否蔚為大國,吾蓋不敢言。」
無變化伎術可以惑常人之耳目,無重威大勢可以整群小之參差,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本引文出自 梁《僧傳》卷五〈釋道安傳〉。為東晉名士習鑿齒,向宰相謝安推薦道安法師之時所贊法師之言
------------------------
以神通征服皇帝的著名高僧佛圖澄
佛圖澄(公元231—348),俗姓帛,西域人。九歲時在烏萇國(今巴基斯坦境內)出家,純潔質樸,又非常好學,能誦經數百萬言,且能理解其中奧義。他曾兩度至罽賓(漢時西域國名,即今克什米爾一帶)學法,人皆渭其已得聖果。為東渡傳教,他長途跋涉來到漢地的佛教聖地敦煌,住寺多年,至通曉漢語以及儒家要義。晉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79歲高齡的佛圖澄來到洛陽,隱居4年後,83歲時才開始了其人生最輝煌的時期,一直到他117歲離世。在戰亂頻仍的38年間,他時時事事以弘揚佛法、憫念蒼生、拯救危苦為己任,嚴守佛家戒律,處處為眾人表率,並巧妙借助各種神通,征服了兩朝皇帝,乃至整個社會的各階層,使佛教在中國歷史上首次被最高統治者作為真正信仰所崇奉,上升為“國教”。其建造佛寺多達893座,直收弟子數千人,其中很多著名弟子都為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影響可謂空前絕後。
佛教雖在漢明帝時就傳入中國,但僅在民間流傳,因政府長期禁止漢人出家,使其影響並不大。佛圖澄到洛陽時,正值天下大亂,漢帝劉聰下令攻打洛陽,劉曜、王彌、石勒三將軍,率兵八萬南下洛陽。石勒兵從東路,沿途掠殺,佔據許昌,橫掃洛陽以東晉軍防線。王彌先行攻入洛陽,斬關直進,如入無人之境,大肆搶掠,將宮女和珍寶洗劫一空。劉曜從洛陽西明門攻進,見南北二宮已被王彌洗劫一空,大怒之下,將除懷帝及二臣外之俘虜二萬多人全部斬殺。後縱兵盜掘邙山諸帝陵,焚燒宮室,大逞兇威。待石勒最後進洛陽城,滿目狼籍,掠無可掠,乃憤然離洛陽,前駐許昌。
石勒北歸後,設巧計殺了王彌,盡得其在洛陽掠奪的財物和宮女。不久,又吞併了幽並二州,聲勢赫赫。晉愍帝建興元年,漢劉聰嘉平三年(公元313年),石勒被封為鎮東大將軍。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石勒再次引兵南下,搶掠豫州各郡人民,一路燒殺,一直打到長江邊,再返回駐紮葛陂(今河南新蔡),擬攻建業。中原橫遭塗炭,芸芸眾僧,遇害者亦多。
佛圖澄在洛陽避亂四年,已是八十三歲高齡,目睹人民悲慘似無止息,毅然決定放棄隱居草野不問世事的想法,採取非常行動。石勒手下有員大將叫郭黑略,是石勒最初時的“十八騎之一”。此人雖是個無智武夫,卻信奉佛法,佛圖澄於是打算投到郭黑略的軍門,以圖實現自己的願望。郭黑略對佛圖澄非常尊敬,跟他受五戒,拜他為師,又經常與他討論軍事,受益不少。郭黑略從此常為石勒出謀劃策,經常能準確預測戰事的勝負,使石勒在與劉曜的戰爭中連連得勝。石勒甚是高興,但心存疑惑,問郭黑略:“我以前未覺你有出眾智謀,而近來你每每能預測出兵事吉凶,什麼原因?”郭黑略答:“將軍天挺神武,自有神靈幫助。如今來了一位和尚,法術智慧極為出眾,他說將軍一定會擁有中原,他願當將軍的謀師。我以前向你的建議,全是他預測的結果。”石勒聽罷大喜,下令立刻召見。
佛圖澄受召拜見石勒,石勒問:“你的佛法究竟有何靈驗?”佛圖澄知他並不懂佛法,就決定展示神通讓他信服,說:“佛法雖然深奧,但也可在這裡稍微演示一下,讓你相信。”他要了一個瓦缽,盛滿水,燒起香,然後拿起侍兵身上的利刃,往自己的胸膛一刺,挖出一顆血紅的心,並且對那缽清水念念有詞,說也奇怪,那盆平靜無痕的清水突然長出一朵潔白的蓮花,鮮豔奪目,頓時馨香盈室,佛圖澄大師面不改色地把“噗!噗!”跳動的心拿給石勒說:“我的心就像這朵淨蓮一樣的高潔無染!”石勒等人大驚失色,立即拜服。佛圖澄順勢向石勒宣說佛教的因果報應理論,勸善棄惡,進言道:“凡是王者的德化普施天下,就會出現靈瑞;相反,若政治敗壞仁風消退,天上就會出現彗星,吉凶也就隨著而來,古今沒有列外。”石勒聽後深受啟發,原先準備要殺的人也不殺了。因此神通可說是亂世的救星(比如,後來,唐朝神通廣大的隱峰禪師,有一次行經一地,看到兩軍人馬正在拼命廝殺,急忙上前勸阻,可是雙方都不理睬。禪師於是將手中的錫杖丟擲於空中,自己並且飛騰至空中和錫杖對舞。正在交戰中的兩軍兵士看到中突然出現如此神異的景象,目瞪口呆,看得入神,竟然忘記了打仗,一場悲慘的戰爭,就在禪師的顯現神通之下,化於無形,從此人們就稱呼他為飛錫禪師)。
佛圖澄還有高明的醫術,那些有頑疾無法醫治的,也都找到佛圖澄,經他略施法術便痊癒,使不少人受益。從此,中原地區無論漢人胡人,開始普遍信奉佛教。石勒也把佛圖澄作為機要參謀,凡有大事,必定要徵詢佛圖澄的意見,佛圖澄也積極參與其中。
石勒接受佛圖澄建議,領兵自葛陂還河北,路過枋頭(今河南濬縣)時,當地人準備晚上劫營。佛圖澄以神通得悉此情況,告訴郭黑略道:“賊人很快就要來,可去報告主公,作好防備。”郭黑略迅速去報告,不一會果如其言,因有了準備,所以沒什麼損失。石勒自遇到佛圖澄後,雖然各方面受到不少幫助,但他畢竟是一位梟雄,素來自負,對佛圖澄的神通想不明白,還有點不服氣,心存懷疑,一心要藉機試探。一天夜裡,石勒武裝整齊,手執寶劍,高坐軍帳,囑咐人去佛圖澄那裡這麼問:“今晚將軍到哪裡去了?請告知。”來人見到佛圖澄,還沒有開口,佛圖澄己通過神通得知來人意圖,於是反問道:“今夜平安無事,大將軍為何要披掛戒嚴?”來人啞口無言,回報石勒。後石勒又以類似但更複雜手段試之,佛圖澄再以他心通破解,使石勒徹底信服。後來,石勒都城襄國(今河北邢台西南)城濠的水源,突然枯竭了。石勒非常著急,向佛圖澄請教道:“怎麼能弄到水呢?”佛圖澄不慌不忙地坐到繩床上,燒起安息香,口裡念著數百字長的咒語。三天過後,開始有了涓涓細流,既而大水漫天而至,城濠的水很快就都灌滿了。石勒萬分高興,從此對佛圖澄更加敬重。
這年,鮮卑人段末波進攻石勒。段末波兵強馬壯,令石勒非常恐慌,趕緊向佛圖澄請教。佛圖澄若無其事,回答道:“昨日寺裡鈴響,我仔細聽了,是說今天中午時分當捉住段末波。”石勒且信且疑,與手下登城瞭望,只見鮮卑軍鋪天蓋地而來。石勒大驚失色,說敵軍行進,地動山搖,段末波怎能被擒呢?那一定是寬慰我的話。他又派人去問佛圖澄,卻得到報告說己經捉住段末波了。原來,城北有一支伏兵,出擊時正遇段末波,便將他擒獲了。
前趙(劉曜)光初十一年(公元328年),劉曜親率大軍進攻洛陽。當時石勒的堂弟石虎守洛陽,石勒打算親自前去抵抗劉曜,然而內外僚佐都反對,認為這太危險。石勒只得又去請教佛圖澄。佛圖澄說:“……軍出定能捉劉曜。”石勒這時己深信佛圖澄,於是不聽眾人的勸說,決心親征。他留長子石弘與佛圖澄來鎮守襄國,自率中軍直驅洛陽。劉曜貌似強大,哪知才一交戰,他的軍隊就大潰,劉曜的馬沒入水中,果然被活捉了。石勒平定了劉曜,前趙政權滅亡,從此統一了北方。不久,石勒正式稱帝,改元建平,史稱後趙。
石勒登位後,對佛圖澄更加恭敬,凡軍國大事,都要請教他後才施行,並尊他為“大和尚”。石勒的諸多小兒子,也都養在佛寺。後趙建平四年(公元333年)四月,佛寺塔上的鈴子無風自鳴。佛圖澄向大家說,國家將有大喪,不出今年。七月,果然石勒死,其子石弘登位。
石弘繼位的第二年,石虎殺了石弘自立,改元建武,不久遷都到鄴(今河北臨漳)。石虎是個殺人不眨眼的魔王,他見石勒利用佛圖澄的神通和崇高威望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就更加傾心事奉這位充滿神奇色彩的高僧,企圖利用佛法洗淨自己沾滿鮮血的雙手,以鞏固從侄兒那里奪來的政權。石虎曾下書說,和尚是國家的大寶,如果不加高爵位,不享受厚祿,怎麼能夠表彰他的德望呢?從此以後,和尚宜空穿綾錦,乘雕輦,朝會的日子,和尚升殿,常侍以下官員都要幫助舉步,太子、諸公攙扶而上。主持朝儀的禮官高唱一聲“大和尚到”,所有的人都要起立,以表示對他的尊敬。又命令司空官早晚要親自前去向大和尚請安,太子、諸公每五天前往拜見一次,以表示皇帝對他的崇敬之情。佛圖澄住在鄴城內中寺,由於統治者對他崇拜,加上各種神奇的傳說,老百姓自然也對他十分敬畏,他到那裡,人們甚至不敢向那個方向吐唾沫。
建武九年(公元343年)石虎先後進攻前燕、前涼,都遭到慘敗,而東晉大將桓溫又進攻臨淮,可謂四面受敵,三面告急,人心惶惶。石虎氣急敗壞,瞪著眼睛說:“我一向誠心奉佛供僧,卻征伐失利,甚至外寇入侵,這說明神法沒有神驗了!”第二天一早,佛圖澄朝見,勸告道:“大王前世是位大商人,曾到賓寺供奉,當時正舉行大法會,有60羅漢參加,我也是其中之一。當時有得道人對我說,這位大商主命盡當受雞身,以後要到晉地作國王。如今你不是作了國王了嗎,佛法怎麼能說不靈驗呢?這不正是你前世修下的福分麼!至於戰陣負勝得失,乃是國之常事,怎麼能怨謗三寶,夜起毒念呢?”石虎見他說破了其心中對佛法動搖的秘密,十分惶恐,立即跪下謝罪,又重新對佛法堅信不疑了。
前面說過石虎是個殺人不眨眼的魔王,有人在他面前說他兒子石斌的壞話,他立即殺了石斌的生母及另外五百人。太子石邃被殺後,他改立石宣為太子,不久石宣不僅殺了親兄弟,而且還打算殺他老子。石虎怒極,將石宣活活燒死,又殺掉石宣的妻子兒女共9人,同時還將太子官屬三百多人統統車裂肢解,投入漳水。如此殘無人道的暴行,佛圖澄曾多次勸告,對他說:殺人不可縱,人死了不可複生,哪有國王親手殺人的道理呢?大和尚的勸說,客觀上拯救了不少人的生命。一天,石虎問佛圖澄道:“佛法主張不殺,然而朕為天下之主,不用刑殺就不能肅清海內。我既己違背了殺生的戒律,雖然奉佛,還能得福嗎? ”佛圖澄回答道:“帝王奉佛,自然與老百姓不同,只要能體恭心順,提倡佛教,不為暴虐,不害無辜,就算是對佛誠心了。對於那些兇愚無賴、不可教化的人,有罪不能不殺,有惡也不能不刑,但是一定要該殺的才殺,該判刑的才判刑。如果濫用天子之威,恣意暴虐,殺害無辜,雖然傾其家財奉佛,也不能消除災禍。希望陛下要節欲興慈,將恩惠普施於天下所有的人,則佛教便將永遠興盛,陛下的福祚也將得到佛的保佑,綿延萬世。”他舉石虎的尚書張良、張離等家為例,他們雖因富有,曾各為佛寺建大塔,但是貪心不己,遊獵無度,聚財不窮,最後終於被殺,得到現世報,還談得上什麼獲福呢?
對於佛圖澄的話,石虎雖不能全部聽從,但他的兇殘之性也多少有所收斂。他一直想進攻燕國,佛圖澄勸告說,燕國國運未終,很難攻克。石虎不信,屢遭失敗,結果只好作罷。後趙建武十四年(公元348年)十一月,石虎在太武前殿大宴群臣,大家正飲酒狂歡,佛圖澄忽然吟唱道:“宮殿啊宮殿,棘子就要成林,將撕壞人的衣襟。”石虎聽罷,忙叫人挖掘,在宮殿的石頭下果然發現有荊棘生長。
佛圖澄其人,文獻記載十分離奇,據說他左乳旁有一個四五寸大的孔,直通腹內,有時腸子從孔中流出,就用絮將孔塞住。夜裡讀書,只要一拔絮,整個屋子都照得通明。到齋戒日,他便到河邊引水洗腸,然後再納入腹內。據傳說,太武殿剛建成時,在壁上畫有自古以來聖賢、忠臣、孝子等圖像,不久卻變成了胡人的樣子,十多天后,畫像的頭全都縮入肩中,只有帽子微微露出。佛圖澄對之流淚,回到寺中,注視著佛像,獨自問道:“能有三年嗎?”又自作回答:“不得,不得。”再問:得二年?一年?百天?一個月?又自答:“不得。”於是不再說什麼了,回到房裡,對弟子法祚說:“戊申歲(建武十四年)禍亂將漸萌發,己酉歲(即次年公元349年)石氏當要滅亡。我在還未亂之前,先化去了。”當下派人去向石虎告辭,說生死是萬物之理,貧道化期己到,生前既荷恩殊重,所以事先仰聞。石虎聽後大驚,不覺愴然淚下,說:“沒聽說和尚有病,怎麼忽然來告終呢?”於是立即出宮,到佛寺慰問。佛圖澄對石虎說:“出生入死,是道之常理,壽命長短有定,是不能隨意延長的。只要道德完全,業操無虧,雖死若在;要是違背天道而延長壽命,不是我的願望,今之所以意有未盡,只因國家奉佛,興修如此壯麗的寺廟,本應該享受福祉;只是政治過於猛烈,淫刑酷濫,顯然違犯了佛教聖典,背棄了佛家法戒。如果不自改革,最終是不能享受福佑的。只要降心易慮,給老百姓恩惠,國祚自會延長,我死後也就沒有遺恨了。”石虎悲痛哭泣,知道不可挽留了,馬上為他挖壙造墳,辦理後事。這年十二月八日,佛圖澄與世長辭,享年117歲。
佛圖澄幾乎和後趙國家的命運相始終。他死後第二年(太寧元年,公元349年),石虎死。石虎養孫冉閔,是位漢人,他對石趙政權極為不滿,所以,在石虎死後,就立即號召“殺胡”,遂將石氏家族殺戮殆盡。冉閔小字棘奴,佛圖澄曾在石虎殿上所吟頌的預言詩“棘子成林”的“棘子”,就是指的棘奴,佛圖澄當時就預感到他暗藏殺機。果然,到第三年(公元350年),冉閔篡位稱帝,建立魏國,後趙遂亡。
佛圖澄是中國佛史上第一個爭取封建統治者,把佛教納入國家保護之下,利用國家力量幫助佛教發展的外籍僧人。他活用了佛教神通和佛教哲學的高超理論(開了後來中國佛教密宗的先聲),採取了能曲能伸一張一弛上協下調,左右逢源的處世態度和手段,及時緩解和處理了後趙內外的大小矛盾。佛圖澄又是位博學的僧人,是位中外罕見的、年高德韶的社會活動家。他精通佛教經典,領悟漢學義理,經常給佛徒稚眾宣講教理教義,並自我約束,嚴守戒律,以身作則,示範時人。這一點與後來的著名高僧鳩摩羅仕(有多個老婆)完全不同。當時,佛圖澄聲傳大河南北、譽滿西域各國。所以,中外佛學弟子絡繹不絕跟從,共建佛寺893所。這個特殊的、割據的後趙國家,幾乎成了中外佛學文化的交流中心。
佛圖澄棄家入佛,前後109年,收門徒將近萬人,其中包括眾多後來對中國佛教影響深遠的著名高僧。傳說,佛圖澄去世的那天,有人在流沙見到他;石虎懷疑佛圖澄無病猝死,叫人開棺驗看,果然發現是空棺,沒有屍體。
佛圖澄不僅是後趙政權下的宗教活動家、備受尊崇的大和尚,也是後趙最高政權的軍事政治參謀,有事必諮他而後行。他站在佛教的立場上,從事於緩和社會矛盾,達到了安定社會秩序的目的,弘揚了佛法,作為一個外國僧人,能在中國作出如此驚天動地的事業,值得中國人永久紀念。
----------------------------------------------
再增訂佛祖道影(卷四) 上虛下雲老和尚重輯‧上宣下化老和尚再增訂 - http://goo.gl/DMeLZg
佛圖澄(西元232 ~ 348年),俗姓帛,天竺人(以姓氏論,應是龜茲人)。九歲在烏萇國(北天竺)出家,曾兩度到罽賓(喀什米爾一帶)學法,西域人都認為他是已得道的高僧。師嚴持戒律,勤修佛法,能誦持的經典多達百萬言,善於闡析法義。西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來到洛陽,已是七十九高齡。雖未曾讀過此土儒史,而與諸學士論辯儒典中的文義,剖析其中的疑難,則暗若符契,少有人能勝過師。
師知見超群,學識淵博,並熱心於教化,有天竺、康居之僧如:佛調、須菩提等不萬里,涉過流沙來從師受學,更有此土名德如:釋道安、竺法雅等,也跨越關口,跋涉山川來聽師說法。「梁高僧傳」謂:師門下受業弟子將近萬人,常隨眾有數百人,教學盛況可見。師至洛陽正值永嘉之亂起,時政治、社會動盪不安,師不忍百姓受苦受難,曾為執政者石勒、石虎示現神通,宣說佛法。
師初至中國,本想在洛陽建寺弘揚佛法,但巧遇劉曜攻打洛陽,一時都城混亂不安,建寺的計劃就失敗了。於是,避居草野山澤間,靜觀世局的變化。
當時,劉曜的大將石勒屯兵在葛陂(河南新蔡),專門用殺戮的手段來統治人民,被殺害的沙門很多,百姓更苦不堪言,師慈悲為懷,決定用佛法來度化石勒。於是毅然到石勒的軍營。此時,石勒的大將郭黑略信奉佛教,師即前往他的營帳,郭黑略對師非常恭敬,並從師求受五戒。
不久,郭黑略跟隨石勒到處征戰,師經常為之預測勝負,石勒很感疑惑,就問郭黑略:「看不出你有出眾的謀略,卻能預知每次征戰的吉凶,究竟是什麼緣故?」曰:「將軍威武神勇,連天神也在暗中幫助您,今有一沙門,智慧、謀略超群出眾,稱將軍日後必得天下,而他則是將軍的國師。我最近的許多預測,都是他所說的。」
石勒十分高興地說:「真是天助我矣。」遂召見師,問:「佛教有什麼靈驗?」師知石勒為一介武夫,不懂太深的佛教義理,但可以採取神通的方式來教化,因此就說:「佛法雖然博大精深,但可以用眼前的一些事例來證明。」就取來一個器皿,盛滿水,然後焚香念咒,須臾間,水中即生蓮花,光芒四射,石勒由此而信服。師即趁機勸諫石勒,要以德政統理百姓。當時,有許多人應被殺而獲赦免;有人罹患不治之症,師為作醫治,竟然痊癒。蒙受師恩惠的人不可勝數,而造成一股學佛的風氣。
有一次,石勒因事發怒,欲殺害諸修行人,且要讓師難堪,師就避至郭黑略住處,並告誡弟子們:「若大將軍追問我去哪裡?就說不知道到哪裡去了。」石勒所派的人到處尋找師,但徒勞無功,只得垂頭喪氣地回去稟報石勒,石勒震驚地說:「我對他不懷好意,他就離我而去了。」於是寢食不安,十分想念師,師知石勒已經懺悔,隔天便專程去見石勒。石勒問:「昨晚到哪裡去啦?」師曰:「昨晚你怒氣沖沖,所以暫時迴避,今天你已回心轉意,所以才敢來看你。」石勒尷尬地笑說:「怎麼會呢?你誤會啦!」
石勒稱帝之後,對師更加崇信。當時,石葱想造反篡位,師對石勒說:「今年的葱有蟲,吃了定遭殃,你趕快下令,叫百姓不可食葱。」石勒就詔告全國不要食葱,石葱心裡有數,便悄悄地逃走了。由於師的智慧,免除了一場爭奪的流血戰事。從此,石勒凡遇大事,必先向師請教而後進行,並稱師為「大和尚」。
石虎有一兒子名斌,頗得石勒的寵愛,突然暴病死亡,死了兩天,石勒異想天開地說:「我聽說虢國的太子死了,扁鵲又救活他。大和尚是本國的神人,可趕快去告訴他,他一定能救活石斌。」師就取楊枝念咒,過了片刻,石斌果真坐起來了,不久即痊癒。從此,石勒就把自己的幼子,寄養在寺裡,每年四月八日佛誕節時,一定親自到寺中浴佛,為孩兒發願祈福。
建平四年(333年)四月某一天,天靜無風,而塔上的一個銅鈴卻發出嗡嗡的響聲,師即對大家說:「鈴聲云:『國有大喪,不出今年。』」果然到了七月,石勒就去世了。其子石弘繼位,因石弘年紀很小,石虎就廢除石弘而自立為帝,遷都於鄴城。
石虎對師的崇信較之石勒更甚,曾下詔書曰:「大和尚乃國之大寶,榮爵不加,高祿不受,又如何顯其尊、彰其德呢?從此以後,應該衣以綾錦,乘以雕輦。朝會之日,大和尚升殿時,常侍以下官員,都得扶他下車,太子諸公,都得扶他上殿。當主持者喊大和尚至時,眾大臣必須起立,以顯其尊、彰其德。」
師亦重視戒學,平生「酒不踰齒、過中不食,非戒不履」,並以此教授徒眾;對於古來相傳的戒律,亦復多所考校。道安法師在「比丘大戒序」說:「我之諸師始秦受戒,又之譯人考校者尠,先人所傳相承謂是,至澄和上多所正焉。」但「梁高僧傳」記述師的神通事跡頗多,謂師:志弘大法,善誦神咒,能役使鬼神,徹見千里外事,又能預知吉凶,兼善醫術,能治痼疾等,為大眾所崇拜,以致師的學問和戒行反為神異事跡所掩蓋。
由於師大揚佛法,信佛者很多,所建佛寺共八百九十三間,出家為僧者甚眾,但其中真偽混雜,生出了許多事故,石虎也認為「今沙門甚眾,或有奸宄避役,多非其人」,而下詔書囑中書令「應該辨其真偽,進行料簡。」可見當時佛教雖盛行,然雜亂情形亦自難免。
師的門下,人才輩出,萬人弟子中,以道安法師的成就最大,道安法師又授業予慧遠法師,三代賢聖,締造了佛教史上不朽的光輝。
東晉穆帝永和四年(348年)十二月八日,師示寂於鄴宮寺,世壽一一七歲。師一生雖沒有著作傳世,然持律嚴謹,無欲無求,常以戒律教授徒眾,對於古來相傳的戒律,多有考校,因此對後代影響非常深遠!
--------------------
佛圖澄是西域人。本姓帛氏。少年出家。自幼清真務學,能誦經書數百万言。晉怀帝永嘉四年來到洛陽。他志宏佛法,善念神咒,能役使鬼神。他把麻油的煙灰涂在手掌上,能從掌中看見千里之外的事物,就像看見對面的事物一樣清楚,他也能讓洁齋者看見。他根据佛塔上的鈴聲預言吉凶福禍,沒有不應驗的。他本想在洛陽建立寺院,正值劉曜攻陷洛陽,京都擾亂,建立寺院的志愿未能實現,于是潛居草野,觀察世事的變化。
當時石勒屯兵于葛陂,隨意殺害無辜,佛門弟子也有許多遇害。佛圖澄憫念蒼生,想以佛道感化石勒,于是杖策來到軍門。石勒的大將郭黑略是信奉佛教的,佛圖澄便住到他那里。郭黑略跟他接受了五戒,拜他為師父。后來郭隨石勒征戰時,佛圖澄就為他預卜胜負,石勒惊疑地問郭:“我怎么不知道你竟有這么出眾的智謀,每次出兵你都能預知吉凶,這是怎么回事?”郭說:“您天賦神威,為神靈所輔助。有一個沙門、法術、智慧非同尋常,說您略有君臨諸夏的机緣。我已拜他為師,我所告訴您關于吉凶的話,都是他說的呀。”石勒高興地說:“真是天賜我也!”他召見佛圖澄問道:“佛道有什么靈驗?”佛圖澄知道石勒不懂深奧的道理正适合通過道術教化他,所以說:“真正的佛道雖然很深遠,但也可以以近事為證。”他當場拿來一個容器盛上水,然后燒香念咒。容器內頓見生出一枝水凌凌的蓮花,鮮艷耀眼。石勒由此表示信服。佛圖澄接著勸諫說:“為王者以德化遍施宇內則四方獻出靈物表示祥瑞;政治弊端叢生王者無道則异象叢生,伴隨而來的是人間的凶禍,這是古往今來的常理,天与人的明鑒。”石勒听了心悅誠服。此后,凡屬應被殺害的人,十有八九因佛圖澄的勸諫而免于被害。當時,凡有痼疾而為世人所不了解的,佛圖澄為他們治療就能應時而愈。他默然施恩于人,使其受益的,不可胜記。
襄國護城河的水源,在城西北五里處,水源突然枯竭了,石勒問澄用什么方法弄到水,澄說:“如今應當讓龍取水。”石勒的字是“世龍”,他以為澄在嘲笑自己,便說:“正因為我這條龍不能取水,所以才問你呀。”澄說:“我說的是實話,不是開玩笑。水泉的源頭,定有神龍住在那里,去用咒語告訴它,水一定能得到。”他与弟子法首等數人來到了水源處,那里早已干裂得開著一條條像車轍般的口子,同去的人都對取水沒有信心。佛圖澄坐在繩床上,點燃安息香,口誦咒語數百言。這樣連續三天,出現了潺潺細流,還有一條小龍,長約五六寸,也隨著水出來了。各位和尚搶著去看,澄說:“龍有毒,不要靠近它。”過了一會儿,水流變得特別大,壕溝与護城河全都灌滿了。
晉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石勒自立為帝,號稱趙天王,改年號為建平,石勒登位之后,對待佛圖澄更加器重有事必先征求他的意見,然后再行動,尊稱他為“大和尚”。
石虎有個儿子叫石斌,后來石勒把他當作自己的儿子,非常喜愛他。石斌突然暴病身亡,已經兩天了,石勒說:“我听說虢國太子死后,扁鵲能讓他复生。大和尚是我們國家的神人,赶快去告訴他,他定能招來福音。”澄拿來楊樹枝條,口誦神咒,石斌頓時坐了起來,過了一段時間便恢复健康了。從此,石勒的小儿子多在佛寺里寄養著,每年四月八日,石勒親自到佛寺,對著佛像禱告許愿。建平四年四月的一天,天靜無風,佛塔上的一只銅鈴卻獨自響了起來,佛圖澄對大家說:“鈴的聲音告訴我們:不出今年,國家要有大的喪事。”這年七月,石勒去世。
太子石弘繼承皇位,不久,石虎廢除石弘,自立為帝,遷都于鄴,改元建武,石虎敬奉佛圖澄比石勒還重,他宣布:和尚乃國之大寶,榮爵他不要加,高祿他不接受,不給他榮和祿,還用什么方式來表彰他的仁德呢。從此以后,應當讓他穿綾錦,乘寶車。朝會之日,和尚升殿時,常侍以下都要幫助抬舉,太子諸公要扶著他的車上朝。領班的喊聲‘大和尚到’,在座者都要起立。要通過上述方示表示對他的尊重。他又頒布命令說,司空李農每天早晚要親自登門問候,太子諸公五天一次前往朝謁,以表達我對他的敬意。
佛圖澄當時住在鄴城內的中寺,他派弟子法常北至襄國,而弟子法佐正從襄國回鄴城,兩人途中相遇,一塊在梁塞城下住宿。兩人對車夜談,談話中說到佛圖澄,天亮后各自上路。法佐回到鄴城后首先入見佛圖澄,澄沖著他笑道:“昨夜你与法常交車共談你師父了吧!先人曾說過:‘不曰敬乎?幽而不改;不曰慎乎?獨而不怠。’幽獨者為敬慎之本。難道你們不懂得這個道理嗎?”法佐听了十分惊訝,同時感到慚愧和悔恨。從此,國人每每互相告訴對方說:“不要有什么坏心思,和尚會知道你的。”在佛圖澄所在的地方,沒有人敢朝那個方向吐唾沫甩鼻涕和大小便的。
一次,晉軍從淮河出擊。隴北瓦城都受到侵凌,三方告急,人心惶惶,石虎生气地說:“我現在奉佛,反而招致更多的外寇侵凌,佛實在沒有神威呀!”第二天早上佛圖澄入朝時,石虎以此事問澄,澄責備石虎說:“你上一生曾經是個大商人,到了罽的寺院,曾給寺院的大會提供經費,那次大會中有六十個羅漢,我此生也參加了這個大會,當時有個得了道的人告訴我說,這個大會的主人壽命已經完了,他要轉生成另一個人。現在你已當了國王,這豈不是福分嗎?打仗御寇,這是國家的常事,為什么要抱怨、毀謗佛法,夜興毒念呢?”石虎听信了他的話,省悟了,跪在地上謝罪。石虎時常問澄:“佛法不殺生,我為天下之主不用刑罰殺人無法肅清天下,既然違戒殺生,即使又來信奉佛教,誰還能夠得到佛主的保祐呢?”澄說:“帝王奉佛,應當是心地虔誠地顯揚佛法,不為暴虐之事,不殺無辜之人。至于凶徒無賴,并非教化所能改變,有罪不得不殺,有惡不得不刑,如若暴虐恣意,妄殺無罪者,即使再去減刑罰,信奉佛法,也不能免除災禍。愿陛下省欲興慈,廣及一切。如此,則佛教永隆,福運久遠。”石虎對這些意見雖不能全部采納,但這些話對他還是很有教益的。
石虎的尚書張离、張良,家里極奢華但都供奉佛教,各自建立起大的佛塔。佛圖澄對他們說:“事佛在于清靜無欲,以慈悲為怀,施主雖然供奉佛法,卻又貪婪無厭,游獵無度,積聚無窮;如今正受玩世之罪,請問有何福報可求?”張离等人后來都被殺掉了。
有一年久旱不雨,從正月一直到六月。石虎派遣太子到臨漳西釜口祈雨,很長時間沒有求下雨來。石虎又令佛圖澄自行祈雨,當即有兩條白龍降臨他祈雨的廟祠,那天大雨普降,方圓几千里解除了旱情,這一年獲得了大丰收。許多落后民族,原不懂佛法,后聞澄如此神驗,便都遙向禮拜,澄并未對他們宣講佛法而用具體行動感化了他們。
當時魏縣有一個流浪漢,不知他是什么氏族,總穿著麻布衣裳,在魏縣市場上乞討,時人稱他為麻衣。他言語非凡,狀如瘋狂,討得干糧不吃,動不動就撒在大道上,說是喂天馬。趙興太守藉拔將他收留后送給了石虎。在這之前,佛圖澄曾對石虎說過:“國都東面二百里處在某月某日會送給你一個非常的人,不要殺他。”到這一天果然送來了。石虎与他談話,他只是反复說“陛下當死于一柱殿下”,其他話一句沒有。石虎不懂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讓人把他送到佛圖澄那里。
佛圖澄有一次与石虎共同坐在正廳中間,澄忽然惊道:“幽州起火了!”他拿酒來潑洒出去,過了一會儿又笑道:“已經救下來了!”石虎派人去幽州檢查,回來說:“那天大火從四門燒起來,驟然降雨把大火澆滅了,雨水有一股很濃的酒气。”
建武十四年(公元348年)七月,石宣与石韜要互相殘殺。一天,石宣來到佛寺,与佛圖澄坐在一起,寺塔上有一銅鈴獨自響了起來,澄對石宣說:“能听懂鈴音嗎?鈴音在說:‘胡子洛度。’”石宣臉色大變,說:“這話說的是什么?”澄撒謊道:“我這個老胡人身為道士,不能像山居之人那樣不說話,又受到這么优厚的待遇,難道這不是洛度嗎?”石韜后來到了佛圖澄那里,澄盯著他看了好久,石韜感到恐懼,便問澄,澄說:“我奇怪你身上有血腥味,所以直瞅你。”八月的一天,佛圖澄讓弟子十人在另一間屋里去做齋事,自己暫時進了東閣,石虎与杜后前來問訊,澄說:“你身邊有賊,不出十天,在我的西南与北殿的東面,會有人流血,你千万不要往東面去。”杜后說:“和尚老胡涂了!哪里來的賊呢。”澄立即改變口吻說:“人所有的六情,都是賊。老的自然難免,只要少的不糊涂就行。”他借題暗示,不愿直說。過了兩天,石宣果然派人在佛寺里殺害了石韜,想借石虎前去吊喪之机,行刺大王,石虎因為佛圖澄預先有勸誡,所以得免。石宣的事情敗露了,被收入監,澄勸諫石虎道:“既然是陛下的儿子,為什么要加給他重刑呢。陛下如果忍怒而施以慈悲,王位可延至六十余歲,如果定要殺了他,石宣會成為掃帚星,下掃鄴宮的。”石虎沒有听從他的勸告,用鐵鎖鏈拴著石宣的頭,牽到柴堆上點火燒了,又將其官屬三百余人抓來,全部車裂分尸,扔到漳河里。佛圖澄便令弟子停止在另一件屋里的齋事。
一個月后的一天,有一匹妖馬,鬃毛与馬尾都有被燒的痕跡,進中陽門,出顯陽門,頭沖著東宮,哪里也進不去,向東北方向跑了,眨眼之間就不見了。佛圖澄听說這件事情后,嘆道:“災難到來了!”十一月,石虎大宴群臣于太武前殿,佛圖澄吟唱道:“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將坏人衣!”石虎令人欣開殿前石頭一看,見有棘子生在石下,佛圖澄回到寺院,看著佛像說:“很遺憾,沒有能夠維護佛祖的庄嚴。”又自語道:“還能有三年嗎?”“不能,不能。”“有二年、一年、一百天、一個月嗎?”“都不能。”于是不再說話。默默走回自己房里,對弟子法祚說:“戊申年禍亂興起,己酉年石氏就會滅亡,我要在末亂之前,先從化(圓寂)了。”他即刻派人給石虎送去辭別信,信中寫道:“万物之理在于變遷,自身生命不能永保。貧道焰幻之軀,從化之期已到。既往蒙恩殊重,故特奉告。”石虎悲傷地說:“沒听說和尚有病,怎么突然告終。”他立即出宮親自到寺院慰問佛圖澄。澄對石虎說:“出入生死乃道之常也,壽長壽短皆由命定,不是誰能說了算的。道重于行為圓滿,德貴在永無懈怠,如能做到事業操守無虧于廣道無損于德,雖死猶存。違背這些而去延長壽命,非我所愿。如今意有未盡的是,國家心存佛理而全力奉法,興起的寺廟崇顯庄麗,堪稱德政,應享神祐;然而,施政苛刻,刑酷罪濫,顯然有違于圣典有背于法戒,如不自省而革除,終當無佛保祐。若能改變心思,施惠于民,國運得以延長,道与俗皆固有了依賴而慶賀;貧道命盡壽終,死無遺恨!”石虎悲慟嗚咽,知其必逝,立即為他挖壙營造墳穴。十二月八日,佛圖澄逝世于鄴宮寺,這一年是晉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享年一百一十七歲。士人黎庶無不悲哀,傾國哭赴喪。遺體葬于臨漳西紫山間,就是石虎為他修造的墳地。
不久梁犢作亂,第二年石虎死了,冉閔篡位殺戮,石氏一家全被殺盡。冉閔的乳名叫“棘奴”,佛圖澄原先所說的“棘子成林”,指的就是他。
佛圖澄身高八尺,風姿甚美,妙解深奧的經書,兼通治世之論。每逢講經的時候,他能正确闡明教義的宗旨和細微的意思,使經典的古奧原文明确清晰易懂。他能以慈悲大度的襟怀對待蒼生,竭誠拯救世人的危難困苦。石勒、石虎凶暴強橫,動不動虐害無辜,殘忍無道;若不是与佛圖澄生活在同一時日,誰能勸說了他們兩個啊!然而百姓每天都在蒙恩受益,卻不知道是澄勸導二石的結果呢。佛調、須菩提等數十位名僧,出自天竺、康居,不遠數万里,足涉流沙荒野,前來從澄受學。樊淝的釋道安、中山的竺法雅等本土名僧,也跋山涉水來听他講道。他們都能通經明理,研究教義幽微之處。佛圖澄自己說他出生的地方离鄴城九万余里,他棄家入道一百零九年,平生酒不入口,過了中午不食,不符合戒規的不做,無欲無求。跟他受業的弟子常有數百名之多,前后門徒几近一万,他所經歷的州郡,興立佛寺多達八百九十三所,他弘揚佛法的盛況,沒有人比得上。
當初,石虎把佛圖澄生前的錫杖及缽盂裝殮在棺材里面,后來冉閔篡位,開棺時只見有錫杖和缽子,沒有見到尸體。有人說,佛圖澄死的那天,有人在流沙上看見過他。石虎怀疑他沒有死,便打開墳墓和棺材看一看,棺材里只見到一塊石頭,石虎說:“石頭就是我呀,大師埋葬了我而他卻走了。”沒過多久石虎就死了。
后來慕容雋建都于鄴城,住在石虎的宮里,每每夢見老虎咬他的胳膊,心里說,一定是石虎作祟,便找人尋找石虎的尸體。后來在東明館掘到了,尸體僵硬沒有腐敗。慕容雋踢著尸體罵道:“死胡人竟要嚇唬活天子!你把宮殿建成后連你儿子都要圖謀,更何況其他人呢!”他把石虎的尸體鞭打毀辱夠了,又讓人扔進了漳河。尸體倚著橋柱不動地方,秦將王猛便將他收起來安葬了。這橋柱,就是當年那個叫“麻衣”的人所說的“一柱殿”。
澄,有人寫作佛圖澄,有人寫作佛屠澄,都是因為根据梵文音譯時出現的不同而已。
-------------------
佛道兩家修煉人的神通(上)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
為了點化世人,使有緣人真心向佛、向道,高僧、高道們通常在世間會行神蹟。(網路圖片)
更新: 2016-06-14 1:48 AM標籤: tags: 修煉人, 天眼通, 宿命通, 特異功能, 神通
古往今來無論是佛家還是道家的修行者,在修煉到一定程度後,都是具備一定功能的,特別是一些高僧、高道都是具有大功能的。他們不僅天目打開,而且還具備透視、遙視、宿命通等神通。而這絕不是常人簡簡單單就可以否定的。
透視、遙視功能,也可以說是天眼通功能,是指可以透過障礙物看到內部的東西或者遠方發生的事情;宿命通,從小的方面講,是指可以預知一個人過去的經歷和即將發生的事情;從大的方面講,可以預知社會的興衰。他心通功能則是指可以感覺到別人的心理活動和想法。神足通指能夠作日行千里的旅遊而絲毫不覺得勞累。
為了點化世人,使有緣人真心向佛、向道,高僧、高道們通常在世間會行神蹟。從歷史上流傳的他們的傳記中,我們會發現,上述功能在許多高僧、高道身上都有體現,有些神通甚至完全超越現代人的想像。不妨舉一些例子說明。
天眼通功能
●佛圖澄。西晉、後趙時的僧人佛圖澄善於誦念神咒,而且能驅使鬼物。當他用麻油加上胭脂塗在手掌上時,千里之外的事情都可以在掌中顯現,猶如面對面看到的一樣。佛圖澄常常派弟子到西域買香。一次,佛圖澄在掌中見到一個買香的弟子在某處被劫將被害死,他馬上燒香唸咒加以護持。弟子回來後說,某月某日某處為賊所劫,正要被害之時,忽聞香氣,劫匪無故逃走。
敦煌壁畫中的佛圖澄神蹟圖(公有領域)
還有一次,佛圖澄與石虎正在屋內談論佛法。佛圖澄突然說道:「幽州發生了火災。」於是取酒向幽州方向噴去。過了很久,佛圖澄笑著說:「現在幽州的火災已經撲滅。」石虎深以為異,便派人到幽州查驗。果然幽州發生了火災,後來天降大雨,雨中還有酒氣。
宿命通功能
古代的許多預言家都具有這樣的功能,如三國時的諸葛亮、唐朝的李淳風、宋朝的邵雍、明朝的劉伯溫等。除了他們,還有一些修佛、修道者具備這樣的功能。
●老子。春秋時傳與人真道的老子,在遁世前,西行去秦國。經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守關的令尹喜通過占卜預知會有神人從這裡經過,就命人清掃了四十里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來了。老子在中原一帶從沒有傳授過甚麼,但他卻知曉有慧根的令尹喜命中注定該得道,就在那裡停留下來。這說明老子有預知功能。
老子騎牛圖,藏於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令尹喜向老子恭敬地執弟子之禮,老子就把長生之道的秘方授給了令尹喜。令尹喜又向老子請求更進一步的教導訓誡,老子就口述了五千字,令尹喜回去後記了下來,這就是老子著名的經典《道德經》。後來令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導去修行,果然成了仙。
●佛圖澄。佛圖澄不僅具有遙視功能,而且還有宿命通功能。為了拯救蒼生,他想以佛法教化喜歡殺人的羯人石勒,於是來到其軍中,住在平素信佛的大將軍郭黑略家裡,幫助他出謀劃策,預知戰爭的勝負。後來石勒聽說了佛圖澄的神通,就召見他詢問佛法有何靈驗。佛圖澄取來缽裝上水,然後燒香禱告,一會兒水中生出了青蓮花,光彩奪目。石勒當下信服並停止了殺人。許多人因此得以逃命,人們紛紛信奉佛法。
佛圖澄畫像(公有領域)
當石勒自葛陂返回河北經過坊頭時,有人想在夜間劫營。佛圖澄便派人告訴了石勒。晚上果然有賊來到了軍中。因石勒提前做好了準備,所以劫營者被抓住。但是多疑的石勒想繼續試試佛圖澄是否真的有那麼神,於是在一個夜晚,他身披甲冑執刀坐在帳中,同時派人告訴佛圖澄說「夜來不知大將軍所在」。可是使者剛到了佛圖澄的住所未來得及開口,佛圖澄就大聲問道:「平居無寇何故夜嚴?」石勒由此更加敬服。
但是石勒對於身具神通的佛圖澄仍非常擔心,因此想加害於他。可是遍尋佛圖澄卻找不到。原來有預知功能的佛圖澄已經躲了起來。石勒十分後悔,認為是自己有了惡意,聖人才離自己而去,因此一晚上都沒有睡覺而想見到佛圖澄。佛圖澄通過宿命通功能知道了其悔意,於是次日復來見石勒。
石勒於330年建立了後趙,他更加尊敬佛圖澄。這一年石蔥將要反叛。佛圖澄以隱語告訴石勒:「今年蔥中有蟲食。必害人。可令百姓無食蔥也。」於是石勒下令老百姓不要吃蔥。八月石蔥叛亂,石勒才恍然大悟,於是每事必諮詢佛圖澄然後才實行,並稱之為「大和上」。
●安世高。西漢時西域僧人安世高告訴人們,他前世就是安息國太子,而且已然出家。在那一世,安世高前往廣州,在行路時,遇到了一個少年,那個少年見之即拔刀要殺死他。安世高笑著說:「我的前世欠你一條命,所以特地從遠地來償還。你現在的憤怒,都是我前世造成的。」說完,安世高引頸受刀,毫無懼色。那個少年就把他殺死了。死後的安世高再次轉生為安息國太子,並再次出家。他尋找到前世害死自己的那個少年,向他講述了因果。
●求那跋陀羅。南朝宋時天竺僧人求那跋陀羅在孝武帝建立政權之初,就預見到了譙王要叛亂,便勸說他不要圖謀不軌。譙王不聽,後果然在梁山之戰大敗,被迫在譙王軍中的求那跋陀羅則被神明搭救。
●耆域。晉時天竺僧人耆域在洛陽給僧人說法時,有時會告訴他們的前世今生的情況,比如支法淵是從羊變來的、竺法興前生是人。看到洛陽宮城,他便對眾人說:「它好像忉利天宮,但一個是自然天成,一個是人造的而已。建造這個宮城的人是從忉利天來的,建成後便返回天上去了。屋脊瓦下應有一千五百件作器。」當時確有傳聞,說建造此宮城的工匠確實在瓦下放了作器,在完工後被害。
●竺法慧。 東晉僧人竺法慧曾經對弟子法昭說:「你過去折斷過一隻雞腳,你的報應要到了。」果然不久法昭被人所擲,腳斷成了殘疾。後來征西將軍庾稚恭鎮守襄陽,他平素並不信奉佛法,聽說竺法慧有非常之蹟,十分嫉妒。竺法慧預先告訴弟子說:「我平素的冤家到了。你們要勤加修煉。」二日後,竺法慧果然被害,終年五十八歲。臨死前他對眾人說:「吾死後三日天當暴雨。」三日後,暴雨果然來到,城門水深一丈,許多人被淹死了。
●慧達。 慧達是南北朝時僧人。魏太武太延元年,慧達因事西返,行到涼州番禾郡東北望御谷山時,遙拜行禮。人們都不知道原因,便問其故。慧達說:「此崖當有像出。如果靈像完整無缺,那麼百姓安樂;如果有缺,那麼社會就會動盪,百姓就會窮苦。太延八十七年至正光初年的一天,忽然風雨大作,雷聲震震,山石迸裂,現出一尊丈八高的石像,形像端嚴但卻沒有頭。有石匠另外雕刻了一頭安上,但頭依然掉下。慧達的預言應驗了。
●張三丰。明代姚福撰的《清溪暇筆》中記錄了張三丰的一些事。李景隆的曾孫萼說,他的先祖李景隆很好客,曾挽留張三丰在家住了幾十天。張三丰臨別時說:「你家超不過千日,該有大禍沒吃的。我留兩樣東西。危急時,可披蓑頂笠繞著圓走,叫我的名字。」過了兩年果真出了大案子,他們全家被幽禁起來,朝廷不供給糧食。他們的糧食快吃完了,就按照張三丰說的呼喊。一會兒,前後園圃里長出穀子,不足一個月就熟了。因為有穀子吃,才沒餓死,穀子剛吃完,朝廷才給米。再呼喊就不長穀子了。
張三丰常跟武當人說:「異日,此山必大興。」果然,到永樂帝朱棣時張三丰的預言得以應驗。圖為武當山三清殿。(公有領域)
明朝初年,張三丰帶弟子們到湖北武當山修煉。張三丰在此修道時,常坐在五棵古樹下,然而「猛獸不噬,鷙鳥不搏」,他登山時輕捷如飛,隆冬常臥在雪中,鼾聲如雷。人們都感到驚異,認為他是奇人。張三丰常跟武當人說:「異日,此山必大興。」果然,到永樂帝朱棣時張三丰的預言得以應驗。武當山大修宮觀,並成為天下第一山。
神足通功能
●杯渡。南北朝時的僧人杯渡常常乘著木杯渡水,人們因此以之為奇。在冀州時,杯渡寄宿在一處人家。其家有一尊金像,乃是杯渡三年前寄放在其鄰居家後被其騙取的,杯渡遂將其盜走離去。主人覺察騎馬追趕,但無論怎樣加鞭,都趕不上在前邊緩慢而行的杯渡。到了河邊,杯渡拿出一個木杯,放入水中,然後蹬上飄然過河。眾人大驚失色。
●達摩。達摩在梁武帝時期來到廣州,武帝遣使下詔將他迎到了金陵(今南京)。因為武帝不解達摩所說佛法內中玄機,達摩便離開了梁,折蘆葦一枝渡過長江,來到了北魏的國境。他來到了洛陽,在嵩山少林寺修行,面壁而坐九年。功成後仙逝,葬在熊耳山。
張三丰畫像(網路圖片)
●張三丰。南宋至明的真人張三丰一度在太平山上隱居,但他天性隨和,和當地的父老鄉親們相處融洽。一天他要走了,邀請鄉里的老人們吃頓飯作別,但張三丰山上久不生火,連火種也沒有了,張三丰說下山去取,頃刻之間就回來了,而上山下山要往返四十里地。同時張三丰還買來一點豆腐做菜,而且是用木板托著拿來的。吃完飯後,張三丰囑咐他們,這是唐邑城西關姓王家的東西,請他們幫他把豆腐板歸還。這些老鄉找到這個地方一問,還真是姓王這人的東西,然而唐邑城離太平山要有一百四十多里地。@#
-----------------------------------
佛道兩家修煉人的神通(下)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
古往今來無論是佛家還是道家的修行者,在修煉到一定程度後,都是具備一定功能的,特別是一些高僧、高道都是具有大功能的。他們不僅天目打開,而且還具備透視、遙視、宿命通等神通。而這絕不是常人簡簡單單就可以否定的。
他心通功能
●安世高。西漢時的僧人安世高上知天文地理,下通醫方異術,甚至鳥獸之聲也無不明白。一次安世高行走在路上,見一群燕子飛過,他便對同伴說:「燕子說,前面有人來給我們送食物。」過了一會兒,果然有人送來食物。
●代病。唐朝僧人代病,有很多神異之事。一次,一個惡人想害代病,就花錢僱了一個貧家女子,給他送去一盅毒酒,並說:「這是妾家自釀的美酒,酌施和尚以求福報,您一定要喝。再說,佛也不逆眾生的願啊!」代病已知女子的來意,說道:「要知道你也是佛啊!」女子驚懼並心生悔意,說出了實情。但是代病依舊手執酒盅將毒酒慢慢喝下。一會兒,酒毒之氣順著他的兩腿跑出,腳下的地皮都為之崩裂,邊上看到的人無不膽戰心驚。
◎其它神通
死而復生神通
●道英。隋朝的道英幼時就跟從叔叔出家,大業中,曾與俗人爭地,遽鬥不息時,對對方說:「吾其死矣。」說完便倒地殭死。俗人認為這是欺詐之術,就用針刺他。雖然刺得很深,但道英紋絲不動,而且氣絕色變。旁邊一個智者讓他復生,並保證不再與他爭地。道英依言坐起,談笑如常。
張三丰畫像(公有領域)
●張三丰。張三丰修道後,人們不知其所蹤,也不知其是生是死。他居於陝西寶雞之金台觀時,曾「死」過一回。《明史》和《微異錄》記載,有一天,他對弟子楊軌山說:「我命數已盡,歸天有期。」遂留頌辭而死。楊軌山和當地百姓用棺材盛殮了他後,正要下葬,卻聽得棺材裡有活動的聲音,開棺一看,張三丰又樂呵呵地爬出來了,嚇得眾人大驚失色。原來道家功夫煉到極深的時候,元神可以離開軀殼。
●薊子訓。薊子訓有道術,但人們並不知道。他活到三百多歲仍不顯老,人們十分奇怪,就有些好事的人追隨在他周圍,想探到一些長壽的奧秘,但是並沒發現他服用甚麼長壽藥物。一次,他見鄰居抱著一個小孩,很喜愛,就要來抱著,沒想到一失手把孩子掉在地上摔死了。鄰居平常十分尊重薊子訓,沒有太多地表露出悲痛,就把孩子埋了。
過了二十多天,子訓問鄰居還想不想孩子,鄰居說:「這孩子大概命中注定不該長大成人,死了這麼多天,不再想他了。」子訓就到外面去,把那孩子抱了回來。鄰居以為是死孩兒,不敢要。子訓說:「別擔心。」鄰居還不敢相信。子訓走後,鄰居夫婦到墳地打開孩子的棺材看,只見棺中是一個泥娃娃,六七寸長。後來這孩子很好地長大成人。
●香贄梨。沒有人知道香贄梨的來歷。他在益州青城山寺修行。當時寺中的僧人每到三月三日必去山上遊賞,同時喝酒吃肉玩樂。香贄梨時常勸誡他們不要這樣,但僧人們並不聽。一次,又到了三月遊覽之日。香贄梨命人挖了一個方丈大小的坑,並說:「檀越等嘗自飲啖未曾與香,今日須飽餐一頓。」於是諸人爭著向他敬酒,獻上佳餚。誰來敬酒,送上美味,贄梨都不拒絕,好像在填巨壑。到了晚上,贄梨說:「我大醉飽,扶我就坑。」到了坑邊,贄梨張口大吐。雞肉從其口中出來即能飛鳴,羊肉自口中出來即能馳走。當酒肉都吐出來時,坑幾乎被填滿了。魚雞鵝鴨游泳交錯。眾人都非常驚異,從此發誓不再殺生。從那以後,山上的僧人與酒肉永絕。
分身術
●耆域。晉朝時,因為洛陽發生兵亂,耆域辭還天竺。洛陽數百人,分別請耆域吃中飯,耆域都答應了。第二天,五百人家裡都有耆域,每個人都認為耆域去了自己家裡。後來相互談論起來才知道是耆域的分身降臨。
●寶誌。寶誌,南北朝時僧人。齊建元時,人們見識到了寶誌的異跡。他常常數日不吃東西也無饑容,他有時通過賦詩來預言事情,預言開始讓人費解,但後來無不應驗。當時江東士庶都很推崇他。齊武帝認為他是謠言惑眾,就將他抓起來,關在了建康的監獄中。第二天,人們在街市上看見了他,再檢查獄中,發現人仍在裡邊。
治病神通
●張三丰。《陝西通志》載,生員張恪在周公廟朝陽洞遇見張三丰,見他敞衣垢面,就沒理會。當時天降大雪,正準備做飯時,張三丰出去片刻就拿著才採摘的新鮮蔬菜回來,說是從成都剛取來的。張恪不信,跑到門外一看,雪地裡了無足跡。臨走時張三丰才告訴他:「吾玄玄子張三丰也。」問他有甚麼願望,張恪說苦無記性。於是張三丰向他耳內吹氣,連說幾聲:「我讓你聰明。」從此,張恪讀書過目不忘,後來果然成為永樂甲午十二年(1414年)會試解元。
此外,民間傳說京城裡有個酒館中,有個精神不正常的童子,手足潰爛,大概活不長了。一天,他見一個破衣道人來討酒喝,趁主人沒看見,就施給他一罐。這樣做了兩個月。道人說,「你的病可以治好。」他叫童子把頭向上側過來,用氣吹入他的耳朵,感覺像蒸籠似的熱,第二天病就好了。這位道人就是張三丰。
張三丰還常身帶七針,以七針治療疾病,是以人稱「七針先生」,常於人祛痛苦於俄傾,救性命一瞬間。
變形神通
●僧伽。僧伽,西域人,俗姓何氏。唐龍朔初時來到中原,在楚州龍興寺修行。自此開始顯露神異之事。一次,他睡在賀跋氏家。他睡覺時,身子忽然變長了,與床榻各長了三尺多,人們都非常驚怪。後來又現了十一面觀音形。賀跋家舉族欣慶,倍加相信佛法,遂舍宅而建寺廟。
降魔神通
●釋不空。他本是北天竺婆羅門族人,幼年失去父母,後隨叔父四處遊走。不空15歲時拜金剛智三藏為師,最初學習梵文本的經論,精通後,與同修捨光、慧辯等21人跟隨商人的船舶經南海前往中國遊歷。船行駛到訶陵國界遇到了暴風,商人們十分惶恐,紛紛誦念本國的咒語,但都沒有甚麼效果。他們向天頂禮膜拜乞求保佑,慧辯等也慟哭不止。不空說:「我今有法,你們不用擔心。」
於是他立在船頭,右手執五股菩提心杵,開始唸經。不一會兒,又有巨型鯨魚浮出水面,噴浪若山,比剛才的情形還要危險。眾商人請求不空再次作法,很快鯨魚就消失了。
●許遜。東晉時著名道士。他曾遇見一個翩翩少年,許遜看出它是個蛤蚌精,江西連年洪水,就是其在作怪,於是準備除掉它。蛤蚌精知道許遜識破了他,就逃到龍沙洲北邊,變成一頭黃牛,許遜隨即變成黑牛,並用劍將黃牛左腿砍傷。蛤蚌精逃到井中,又從井裡逃了出來,跑到了潭州(今湖南長沙市)變成了人,贏得了刺史賈玉側的信任,並娶了他的女兒。
許遜畫像(網路圖片)
許遜追到潭州,逼迫蛤蚌精現了原形,隨後被刺史的衛士當場殺死。許遜給了賈氏一道神符,才使她沒有變成蛤蚌。他還讓賈玉深挖他房下的宅基,挖下去一丈多時,只見地下已被那蛤蚌精掏成了一個無邊的大坑。許遜對賈玉說:「你家的人都快要變成魚鱉了,必須趕快搬離,一刻都不可耽誤。」賈玉在倉皇中攜全家老少撤離舊居。他們前腳剛離開,只見轟鳴一聲,整個官舍落入那蛤蚌精在屋基下早已挖下的大坑,白浪騰湧,現出一個大池塘來。至今那池塘的舊跡還在。
除了上述列舉的部分僧人、道士的功能外,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同樣功能和其它神通的僧人、道士不勝枚舉。可見,無論是佛家還是道家,只要是真正修煉之人,在修煉的過程中,都會多多少少出現功能的。這顯然並非是甚麼迷信,而是因為修煉之人在修煉的過程中,逐漸同化宇宙的特性,那麼對其制約的人這層空間的東西也會逐漸減少,修煉人自然就會具備超越常人的一些功能。古今中外,所有的正法門莫不如此。
------------------------------
佛圖澄(232-348)
竺佛圖澄大師,西域人。本姓帛氏(以姓氏論,應是龜茲人 )。九歲在烏萇國出家,清真務學,兩度到罽賓([1] 北天竺境笳畢試國,今喀什米爾地區,)學法。西域人都稱他已經得道。晉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來到洛陽,時年已七十九。他能誦經數十萬言,善解文義,雖未讀此土儒史,而與諸學士論辯疑滯,無能屈者。他知見超群、學識淵博並熱忱講導,有天竺、康居名僧佛調、須菩提等不遠數万裡足涉流沙來從他受學。此土名德如釋道安、竺法雅等,也跋涉山川來聽他講說。《高僧傳》說他門下受業追隨的常有數百,前後門徒幾及一萬。教學盛況可見。
佛圖澄重視戒學,平生“酒不逾齒、過中不食、非戒不履”,並以此教授徒眾;對於古來相傳的戒律,亦復多所考校。如道安《比丘大戒序》說:“我之諸師始秦受戒,又之譯人考校者勘,先人所傳相承謂是,至澄和上多所正焉。”
但《僧傳》中敘述他的神通事蹟頗多,說他顯密兼修,志弘大法,善誦神咒,能役使鬼神,徹見千里外事,又能預知吉凶,兼善醫術,能治痼疾應時瘳損,為人所崇拜。他的義學和戒行反為神異事蹟所掩。
佛圖澄到了洛陽之後,本想在洛陽建立寺院,適值劉曜攻陷洛陽,地方擾亂,因而潛居草野。永嘉六年(西元三一二年)二月石勒屯兵葛陂,準備南攻建業。這時佛圖澄因石勒大將郭黑略的關係,會見了石勒。澄勸他少行殺戮。當時將被殺戮的,十有八九經澄的勸解而獲免。澄對於石勒多所輔導,石勒既稱帝,事澄甚篤,有事必諮而後行。石勒卒,石虎廢其子石弘而自立稱天王,對澄更加敬奉。朝會之日,澄升殿,常侍以下悉助舉輿,太子諸公扶翼上殿,主者唱大和尚,眾生皆起。又敕司空李農每日前往問候起居,太子諸公五日一往朝謁。
佛圖澄既在趙推行道化,所經州郡,建立佛寺,凡八百九十三所。其教誨甚誠篤。石虎的尚書張離、張良家富奉佛,各起大塔。佛圖澄斥其貪吝積聚,方受現世之罪,何福可希?問石虎曰:“暴虐恣意,殺害非罪,雖復傾財事法,無解殃禍。”由此可知他的教導注重在勵行慈濟,當時群眾由於他的影響奉化,競造寺宇,相率出家。但其中品類雜濫,生出了許多事故,石虎也認為“今沙門甚眾,或有姦宄避役,多非其人”,而下書囑中書命“簡議真偽”。可見當時佛教雖暢行,雜亂情形也自此而盛。
佛圖澄--慈靜作品
佛圖澄--慈靜作品
其弟子釋道安博學多才,通經明理,最為傑出。其所注經理淵富,妙盡深旨。經義克明,自安而始。《高僧傳》說∶道安初到鄴地,入中寺遇佛圖澄,澄一見安便加以賞識,相語終日。眾人見安形貌不稱,全都輕怪。澄告眾說∶此人遠識,非爾等可比。安因事澄為師。澄講學時,安每复講。眾人紛紛提出疑難,道安挫銳解紛,行有馀力,四座都震驚。於此顯示澄對道安授以心傳和教學的善巧。致使 道安所證的經義和後來羅什譯出的經旨符合,因而使佛法大顯於中土(《魏書·釋老志》)。《高僧傳》卷八《義解論》說:“ 釋道安資學於聖師竺佛圖澄,安又授業於弟子慧遠,惟此三葉,世不乏賢,並戒節嚴明,智寶炳盛;使夫慧日馀輝,重光千載之下,香吐遺芬,再馥閻浮之地,湧泉猶注,實賴伊人。”
又《水經註》稱僧朗少事佛圖澄,碩學淵通,尤明氣緯。苻堅、慕容德、姚興對於朗公皆很尊敬。苻堅時沙汰眾僧,特別詔曰:“朗法師戒德冰霜學徒清秀,崑崙一山不在搜例。”到唐時義淨的《南海寄歸內法傳》中尚敘僧朗居泰山金輿谷許多事蹟。可見僧朗是受到群眾尊重的。竺法雅妙達精理,研測幽微。與康法朗創立格義。與道安、法汰每披釋湊疑,共盡經要。比丘尼安令首是石趙時兵部令徐沖的女兒,從佛圖澄和淨檢尼受戒。博覽群籍,思致淵深。她曾造五寺,從她出家的有二百馀人。這些人既然都是一代英傑,則其師的學問就可知了。
生平介紹
《高僧傳》卷九《佛圖澄傳》中記述:佛圖澄是西域人,本姓帛氏。少年時出家學道,能背誦經文數百萬言,善解文義。雖然沒有讀漢地儒學史書,而與諸位學者高士辯論質疑,全能符合理義,沒有人能難倒他。他自說,曾兩次到罽賓國學法,受誨名師。西域的人都稱說他已經得道。在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來到洛陽,志弘大法。
佛圖澄善誦神咒,能役使鬼神。用麻油摻合胭脂,塗在手掌中,千里之外的事物,全部顯現於手掌之中,就如面對一樣。不僅他能看到,也能使持戒治齋的人看到。他聽見塔鈴之聲就能斷定事情的凶吉,沒有一次不靈驗的。他本來想在洛陽建寺弘法,但此時正逢劉曜叛亂,帝京動亂。因此,佛圖澄在洛陽建寺弘法的大志沒有實現。於是他隱居山林草野之地,以觀世態的變化。
後來佛圖澄來到襄國(今邢台市),奔投石勒部下,出謀畫策,輔助石勒稱帝,建立趙國。石勒登位後,對佛圖澄十分崇敬。有事必先問佛圖澄,而後才發令行動。石勒死後,石虎廢除其子石弘,自稱天王,對佛圖澄更加敬奉。
敦煌壁畫·佛圖澄神話故事
敦煌壁畫·佛圖澄神話故事
在後趙建武十四年(348年)十二月八日卒,享年一百一十七歲。他在趙國弘揚佛法,推行道化,所經州郡,建立佛寺,有八百九十三所。追隨他的弟子,常有數百,前後門徒,多達萬人,而且門徒中高僧輩出。有關他的神異事蹟,《高僧傳》中記錄甚多。
在莒南地區發現一尊天然臥佛。
事蹟
佛圖澄
佛圖澄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東側中部,以全景式連環畫描繪了佛圖澄的神異事蹟,根據《高僧傳》、《晉書》記載,主要神異事蹟如下:
幽州滅火
《高僧傳》中記述:一次,佛圖澄曾與石虎共同坐在襄國(邢台)中堂之上,談論經法。佛圖澄忽然吃驚地說:“變!變!幽州發生了火災。”隨即取酒向幽州方向噴灑。過了很久,佛圖澄笑著對石虎說:“現在幽州的火災已經救滅。”
石虎覺得奇異,不太相信,就派遣使者前往幽州驗證。使者回來對石虎說:“那一日火從四大城門燒起,火勢猛烈。忽然從南方飄來一層黑雲,既而天降大雨,將火撲滅。雨中還能聞到酒氣。 ”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東側中部四組故事畫中部的兩組畫面是描繪《幽州滅火》的。
聞鈴斷事
《高僧傳》中有關佛圖澄聞鈴斷事的神異事蹟有幾次。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東側中部上層故事畫,據敦煌研究院孫修身先生考證,是指“擒獲劉曜 ”一事:光初十一年(328年)劉曜親自率兵攻打洛陽。石勒欲親自率兵抵抗劉曜,朝廷內外,文武大臣,無不勸諫石勒不要親率出兵。石勒心意不定,因而前去拜訪佛圖澄,以決行動。佛圖澄對石勒說:“佛塔相輪上的鈴聲,告知說:'秀支替戾罔,僕谷劬禿當。'這是羯語。秀支是軍隊,替戾罔是出征,僕谷是劉曜胡位,劬禿當是擒捉。此言是說:軍隊出征,劉曜必擒。”
當時,徐光聽聞佛圖澄的預言後,苦苦相諫石勒立即出兵。於是石勒留下長子石弘,和佛圖澄共同鎮守襄國(邢台)②,親自統率步兵和騎兵,直指洛陽。兩軍激烈交戰,劉曜軍馬大敗而逃。劉曜落荒,乘馬落入水中。石勒之子石堪乘機活捉劉曜,押送至石勒帳前。
此時,佛圖澄用麻油胭脂摻合,塗在掌心,看到手掌中有許多人,其中一人被綁縛,朱紅絲線束在脖子上。佛圖澄因此告訴石弘:“劉曜已擒。”佛圖澄相告之時,正是劉曜被擒之時。
劉曜平定之後,石勒就自稱趙天王,行皇帝之事,改紀元為建平,這一年是東晉成帝咸和五年(330年)。石勒登位以後,對佛圖澄更加崇敬,事奉更厚。
此幅故事畫上層畫一佛塔,佛塔下是石勒拜訪佛圖澄。所描繪的就是佛圖澄以鈴聲預言劉曜生擒之事。[3]
以水洗腸
《高僧傳》上記述:佛圖澄左乳房的旁邊起先有一個小洞,直通腹內。有時佛圖澄把腸子從小洞中取出來,有時佛圖澄用棉絮把小洞塞住。如果想讀書時,就把棉絮拔掉,洞中發出的光亮,使一室通明。逢到齋戒之日時,佛圖澄來到河邊,把腸子從洞口掏出來,用水洗淨,然後再裝進腹中。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東側中部故事畫下層左側,描繪的就是佛圖澄在河邊以水洗腸的情景。[註釋]
龍崗咒水
據《晉書·佛圖澄傳》記載,佛圖澄在襄國(邢台)時,最有名的當為敕龍取水,當時襄國城塹乾涸,石勒問佛圖澄解除缺水良方。佛圖澄說:“今當敕龍。”雖然石勒以為佛圖澄是在開玩笑,佛圖澄說出理由,“水泉之源,必有神龍居之,今往敕語,水必可得。 ”當時,水源雖有數處,但都“久已乾燥,坼如車轍”。佛圖澄帶領弟子數人來到泉源旁,自己坐於繩床之上,“燒安息香,咒願數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此時,一條小龍“長五六寸許,隨水出來 ”。不久,“水大至,隍塹皆滿”。佛圖澄有很多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有道安和尚。
①羯語:是羯族人的語言。羯是古代匈奴族的別部,源於小月支,後來歸屬匈奴。魏晉時散居在上黨郡,今山西潞城一帶。東晉十六國後趙主石勒,就是羯族人。
② 襄國:古縣名,其地包含今河北邢台縣和沙河縣。春秋時為邢地,戰國時為趙地。秦朝置縣為信都縣,項羽改為襄國。秦漢之際,趙歇為趙王,張耳為常山王,皆以此縣為都。東晉列國時,後趙石勒亦佔據此地為都。隋初改名為龍岡,為邢州治所。宋代改名為邢台縣。[附記]
有關佛圖澄在後趙國都襄國(邢台)時的神異事蹟還見如下經典資料:
(1)《神僧傳》卷1《佛圖澄傳》。見《大正藏》第50冊,第951頁。
(2)《晉書》卷95《佛圖澄傳》。見《大正藏》第50冊,第951頁。
(3)《法苑珠林》卷61《咒術篇·感應緣》。見《大正藏》第53冊,第744頁。
(4)《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下。見《大正藏》第53冊,第432頁。
(5)《佛祖統紀》卷36《法運通塞志》。見《大正藏》第49冊,第339頁。
(6)《釋氏稽古略》卷2。見《大正藏》第49冊,第780頁。
(7)《敦煌縣志》卷5“人物”《仙釋·佛圖澄》。
(8) 敦煌藏經洞遺書《佛圖澄所化經》,日本友人青山慶示先生1997年贈敦煌研究院 8件敦煌寫卷之一。
影響及貢獻
佛圖澄在亂世之中,以神通力,吸引統治階級的崇信,再利用宗教力量來安定人民,推展佛教,是漢傳佛教早期極為重要的宣教家。
他注重戒律,為僧團立下良好的傳統。他的德行與學識,為佛教義理的傳入展開新頁,下啟鳩摩羅什與道安。[4]
佛圖寺
--中國惟一以佛圖澄命名的古老寺廟
佛圖寺
佛圖寺
佛圖山位於安徽省太湖縣寺前鎮境內,地處花亭湖風景名勝區北岸,亦名大尖山,又稱嵯峨寨。山高險峻,蒼松覆蓋,翠竹參天,景色奇異,景區摩崖石刻眾多。清代內閣中書、直隸清河道魯之裕在《佛圖山記》中云:“太湖之勝,非司空也……則必以佛圖山為最”。
晉朝時期佛教開始在太湖縣流傳。據史料記載,東晉時天竺高僧佛圖澄到中國宣揚佛法,於大興二年(319年),路經太湖寺前時,見山勢突兀聳拔,一石奇峰異起,大有佛家勝地之相,於是在此修建寺廟,定名為佛圖寺。這是太湖縣有文字記載的首座寺廟。
佛圖寺位於風景秀麗、人傑地靈的寺前鎮,又名大尖山,亦稱嵯峨寨。寺前鎮是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故鄉。佛圖寺不但是外來僧人在太湖縣所建的首座佛教寺院。也是太湖縣乃至江淮地區有文字記載的首座佛教寺院。佛圖寺的建設,標誌著佛教文化在晉代就正式傳入太湖縣,傳入江淮地區。佛圖山早在1600多年前就已躋身名山之列,素有“ 小蓬萊 ”之譽。
佛圖寺有著名八景:天柱塔、飛來泉、天就門、披雲石、八正橋、生白洞、一線天、祖師洞。
山下的小溪邊,一石平面如削,宛如一塊屏風,人稱“屏風石”。石上有明萬曆元年(1573年)秋太湖知縣王大謨題刻的《遊佛圖寺》五言詩一首,贊曰:“仙橋度迷途,佛塔挺白日。天工結構奇,鑿空無斧質。”雖大部分已脫落,但仍有少數字可分辨。
登佛圖山,可見寺前兩塊巨石當寺而峙立,一巨石橫架其上,天成石門,俗稱“禪門”。明崇禎八年(1635年),知縣李盛英題“天就門”篆體3字於石門前額,筆力遒勁,直窺秦漢。門內石壁上有羅汝芳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題刻的“閔獅界陳時範仰山林鵬肝近溪羅汝芳乙卯秋書在石紀遊”24個行書大字。史載“羅汝芳,江西南城人,明嘉靖年間任太湖知縣,仁政愛民,頗有文才,喜愛山水”,在太湖很多地方都留有他的石刻。1985年,趙樸初先生給寺前河一位小學教師蔡鑄錕的信中對兒時遊佛圖寺還記憶清楚:“佛圖寺,小時曾往一遊,猶記'天就門'三字篆刻,彼時似未逢一僧,寺已瀕荒廢矣。”
入石門即為古剎佛圖禪寺。佛圖寺為一進兩幢,下幢寬敞,為進香拜佛之所;上幢地勢較高,為藏經闡法之地。清嘉慶、道光、同治年間,古寺迭經修葺,氣宇軒昂,香火鼎盛,“古寺梵鐘 ”,名噪一時。佛圖寺香火最盛時房屋達一百多間,可惜在1958年被全部拆毀。有佛門弟子在舊基上幢建造了佛殿和生活用房,但較簡陋。
寺東百步,一泉飛懸崖壁間,俗稱“飛來泉”,三折三迭,三迭三瀉,泉流愈迭愈急,水聲愈高愈遠,形如玉花繽紛,飛來泉聲若春雷滾動。風來泉霧飄飛,風定白練長懸。雖是盛暑,仍涼爽如秋;任憑晴日,卻雨霧空濛。崖壁間鐫有“天上來”、“塵襟洗盡”、“且來觀瀑”等題刻,將此景裝點得益發幽奇。又有“屏風石”,長二丈,高丈餘,石面如削,清乾隆太湖知縣王大謨題刻長詩於石上,年久難辨。山中又有披雲石、屏風石等天成石景以及老樹修篁,奇花異草,清溪碧潭,處處顯靈露秀,趣若蓬萊仙境。
寺後懸崖頂上高聳著五塊岩石風化而疊成的“天柱塔”, 此塔險絕天工,上粗下細,高達十餘米,略向外傾斜,造化神
飛來泉
飛來泉
工,似書萬卷,如柱擎天。舊志載:“塔,仰睇之,帽趣落,風撼雲移,虩虩如將下墜者。”崖端鐫有清太湖教諭阮裕所書“乾坤一柱”四個繴窠大字。明代陳范明題刻楹聯:“錦石巧留天柱塔,青山應做狀元峰”。明嘉靖太湖縣令羅汝芳題刻楷書“天柱塔”。塔底有洞,沿壁有無名氏鐫刻顏體“生白”二字;“生白洞”,涼爽幽邃,洞頂石罅中開一線,名“一線天”,洞上飛架“八正橋” 。八正橋邊有明代陳明範題聯“錦石巧留天柱塔,青山應作狀元峰 ”。
在佛圖寺,還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姑砌山門嫂砌塔”就是其中之一。相傳古代有姑嫂二仙到佛圖寺遊玩,見佛圖寺一無山門,二無石塔,便商議建造山門和石塔。姑投機取巧,認為山門好造,就選擇了造山門,嫂無法推卻只好造塔,二仙相約雞鳴時完工,結果姑先把山門造好,故意裝雞叫,嫂以為天快亮了,只好將僅差塔頂沒造好的石塔棄之而去,故今天的佛圖寺石塔無頂。
千百年來,佛圖寺吸引了無數遊人,留下了大量石刻和詩篇。1981年,佛圖寺摩崖石刻收錄入《中國名勝詞典》。1982年,太湖縣人民政府又將其列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圖寺以佛圖澄而得名,一千六百多年來,從未易名至今,現全國所存佛圖澄所建寺廟為數不多,但以佛圖澄命名的寺廟,太湖佛圖寺獨一無二。由此可見,佛圖寺在中國佛教文化中的歷史地位相當突出。
百年傳法一生清淨
正是齋戒的日子,後趙國都鄴城( 河北臨漳) 外的一條小河邊,高僧佛圖澄正洗他的腸子。他的左乳旁有孔,腸子可從中弄出來。他坐在青石上很認真地清洗著,這是他的習慣,已堅持多年了。夕陽緩緩地斜照下來,水中的魚兒悠閒地逗弄著浮萍。他直起身,驀然回頭看一看煙靄之中的暗灰色城牆,其後久久地望著東去的流水。這位已過百歲的高僧在想什麼呢?屬於他的時間太長了,他看著一代過去,一代又來,看著血腥和屠殺這裡剛息,那裡又起,他經歷的人事滄桑太多了,他能從何想起呢?一切都包孕在無言的注視之中。
[5] 剛從西域到洛陽時,是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那時候他已八十多歲了。不過對他來說,一切都還剛剛開始。他本想 建寺傳法,但正趕上前趙的劉矅佔據洛陽,京城內外紛紛擾擾,只得作罷,隱遁到山野草澤之中,靜觀事態發展。當時石勒正屯兵在葛陂(河南新蔡北)。這種人蠻性未除,只有在刀光劍影,在鮮豔的血流中才能得到快慰,於是每一出兵,必定以殺人為戲,連做夢都在殺,殺,殺,……有許多僧人也難逃厄運。面對著四處可見、被野鴉野狗吃剩的腐屍白骨,佛圖澄再也無法等下去,內心的慈悲使他決定:該行動了。他要用佛法感化石勒。於是他策棖來到石氏軍營附近觀望著。他打探清楚,石勒手下大將郭黑略素來信奉佛法,便投奔郭家。他不能貿然去找石勒,在有著嗜血本性的人群中,他得小心行事。
此後,黑略隨石勒征戰,每每能預決勝負。開始石勒還以是湊巧,後來終於犯了疑惑,忍不住問:“愛卿啊,孤從未覺察到你有什麼出眾的智謀,但現在你能預知吉凶,這是怎麼回事呢?”黑略見時機已到,便按佛圖澄所教對他說:“將軍天生神武絕倫,就是幽靈鬼神也來幫助你。現在有一僧人,道術與智慧都了不得,他說將軍會佔有中原,他自己應做軍師。臣前後所言軍事,都是他教的。”自然他沒敢說自己已拜高僧為師並從他受戒。石勒聽完頓時大喜:“竟有這等好事? 真是天賜!快召他來!”他已急不可耐了。不久,佛圖澄就來了。從邁進石勒軍帳的第一步起,他就知道此後的歲月會是如何漫長而又充滿驚心動魄的色彩。這是他自願的選擇,要弘揚道法得借助王者之力,要普濟眾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帳中人物個個凶神一般,主神石勒更是目露凶光。石勒見他從容自如,雖然年紀明顯己老,但並無龍鍾之態,八尺之軀直硬如松柏,心下便生三分敬意,開口問道:“佛法是什麼?佛有什麼靈驗呢?”佛閣澄深知,像石勒這種胚子,對他說法無異對牛彈琴,弄不好還可能被牛抵一下,便說:“佛法雖然高妙深遠,但也可以用淺近的事來驗證一下。至於大法,容我日後慢慢講不遲。”見石勒點頭,便取缽裝水,燒香念咒。水中很快便生出蓮花,光彩奪目。這一招果然靈驗,石勒當下信服,周圍的人也驚呼不止。這些素重巫術的游牧人,從未見過這樣神奇的事。佛圖澄見石勒興致高起來,便趁機勸諫:“為王者若以德服人治國,吉祥的四靈(龍、鳳、麟、龜)就會出現;若為政殘暴多弊,不祥的慧星就要出來。這些東西一來,世運就要隨之而變,自古而然。”石勒一聽,點頭稱是,他雖然不殺人就不痛快,可畢竟是想追踪漢高祖的人,他要效法大漢,作為一番,所以佛圖澄的話還能聽進去。這樣一來,佛圖澄求護了不知多少生靈,中原一帶,許多胡人、漢人紛紛信佛。佛圖澄也常常治療頑症, 施捨饑饉。佛法終於開始顯露微光了。
石勒從葛陂回河北( 黃河以北),經過坊頭( 河南潑縣)。營寨剛紮好,郭黑略便到石勒的住處說:“佛圖澄讓我轉告將軍,今晚有人要劫營。”石勒說一句“知道了”,便派人佈置,心裡嘀咕,這老和尚當真料事如神嗎?等晚上一幫劫營的坊頭人被捉住,他才暗暗點頭。不過,凡為王者生性都多疑,他還想試一試佛圖澄。一夜,他在帳中披甲戴冑,執刀而坐,派人去告訴佛圖澄,說大將軍找不見了。心想你若有神驗還罷了,若是暈頭暈腦地撞到這裡來,看我不一刀切了你。使者剛到,還未來得及開口,佛圖澄就大聲說:“並沒有盜賊,將軍帳裡弄那麼森嚴做什麼?”石勒聽使者一說,當下驚出一身冷汗:神僧,果然是神僧。由此對他更加敬重。不過,時間一長,猜疑又從另一個方向冒了出來。
石勒總在想:養這麼一個料事如神者在身邊,是利大呢還是弊大呢?固然他可幫我出謀劃策,創建基業,不過,這種人我怎能控制得住呢? 他看我一清二楚,我看他一片模糊,若是他收拾我可怎麼辦呢?不行,得先下手……。佛圖澄早已悄悄躲到郭黑略家中,對弟子說:“若石公問我的去處,就說不知道。”結果使者四處搜尋,無論如何找不到。石勒又是一驚:“我對聖人心存惡意,他怎會不知道呢?一定是離我而去了。”整夜輾轉反側,不能入睡,想馬上見佛圖澄。佛圖澄知道他已有悔意, 一早便去訪他。石勒一見,又驚又喜:“昨晚大師到哪裡去了?教我好找。”他哈哈大笑:“公心存怒意,所以權且避了一避,公現在心意已改,我就又回來了。”石勒一聽,臉上掛不住,只得尷尬地打哈哈:“哪裡哪裡,大師誤會了啊!”從此也就對他深信不疑。
襄國(河北邢台)城護城河的水源在城西五里團丸祠下,突然枯竭。事關一城的防衛,非同小可,石勒便去找佛圖澄討主意。佛圖澄聽他說完,立刻答道:“現在應當命令龍了。”石勒字世龍,以為他在嘲笑自己,面有不悅:“正因龍不能弄到水,才來問你。 ”他知道石勒誤會了,連忙說:“這是實話,並非戲言。源頭應有神龍居住,去命令它,不愁沒有水。”於是與弟子法首等人來到源頭。眾人一見乾旱的裂縫寬如車轍,心生疑惑:哪裡有半點水呢?佛圖澄坐到繩床上,點燃安息香,不斷念誦咒語。第一天,第二天,乾旱如初,困頓難支的徒眾想勸師傅作罷,但一看他的表情,莊嚴而縹緲,彷彿到了另一個世界的樣子,誰也不敢上前。第三天,水流終於從裂縫中湧出,一條小龍也隨水出來,長約五六寸。眾人爭著上前去看,佛圖澄喝道:“龍有毒,離開,走近了會死的!”眾人頓時哄散,水流猛然變大,源源不斷地朝護城河流去。
佛圖澄一次坐著喟嘆:“兩天后當有小人在這裡鬧亂子。”接著事情就發生了:襄國人薛合有兩個兒子,年齡很小,但驕蠻霸道,常常輕慢地戲弄鮮卑奴僕,奴僕忿然抽刀,將小的刺死,抓住大的,用刀抵住其心口,衝著門外大喊:“誰也別進來!進來我就殺掉這個小崽子!姓薛的,送我回國,我放你兒子,不然就都死在這兒!”內外大驚,許多人跑來觀望。石勒悄悄問佛圖澄怎麼辦,佛圖澄對他密語一番。石勒便對薛合說:“送他走保全你兒子,確是好事。但這種作法一旦興起,可是後患無窮啊。愛卿感情上暫且忍一忍,國家自有法律在。”說完便命人去抓奴僕,奴僕殺掉小兒,舉刀自盡。鮮卑人的頭目段波早想攻打石勒,這一下有了藉口,便興兵來犯。石勒後悔行事魯莽,心下害怕了,只得又向佛圖澄來討主意。佛圖澄微微一笑說:“不必著急。昨天我聽塔上的鈴聲,它說明早吃飯時,當擒獲段波。”石勒心裡終究忐忑不安,他登上城頭觀望,見段波的軍隊黑壓壓望不到頭,不禁大驚失色:“這麼多人,動一動地都打顫, 這怎麼能抓住段波呢?澄公不過是安慰我罷了。”又派人去問佛圖澄。來人回來說:“段波已抓住了。”原來,城北的伏兵出擊,遇上段波,便將其擒獲。石勒心下猜測,是誰設的這麼奇妙的伏兵呢?難道……佛圖澄勸石勒饒恕段波,石勒聽從。後來果然得到了段波的幫助。
過了些年,後趙的劉載死掉,劉載從弟劉曜襲位,稱元光初。光初八年(公元325年),劉曜派從弟中山五劉岳攻打石勒,石勒派手下大將石虎帶步兵和騎兵抵抗,雙方在洛陽以西大戰。劉岳很快兵敗,想保住石梁塢,石虎也豎起木柵防守。佛圖澄與弟子從官寺走到中寺,剛逃寺門,便嘆道:“哎,劉岳真是可憐哪!”弟子們莫明其妙,忙問怎麼回事,他說:“劉岳昨天亥時(晚9-11時)被抓住了。”光初十一年,劉曜率兵攻打洛陽,石勒想親自帶兵迎擊,許久刀上不見血了,正好這是一個機會。但所有官員無不勸阻。為什麼呢?無非是危險……石勒大怒,拂袖而出——他去找佛圖澄。佛圖澄一見他來,便說:“情形我已知道了。依我看還是出兵好。塔上相輪的鈴聲說:透支替戾岡,僕谷劬禿當。這是羯族語,你懂得的。透支,軍的意思;替戾岡,出的意思;僕谷,劉曜的位置;劬禿當,捉的意思。這不是說軍出捉得曜麼?”當時官員徐光也勸他出行。於是石勒留下長子石弘與佛圖澄一起鎮守襄國,自己率中軍騎、步兵直奔洛陽。只兩仗劉曜便大敗,他的馬狂奔亂跑,竄入水中,石堪將他捉住送給石勒。襄國的佛圖澄對這一切瞭如指掌——他有一種本領,用麻油混雜胭脂塗抹手掌,千里以外的事,如在現前。他在掌中見一大群人,用紅絲繩套著脖子綁著一位去見石勒,便告訴石弘,匪首已抓住了。
滅掉劉曜後,石勒便稱趙天王,行皇帝的職事,建元建平。這年是東晉咸和五年(公元330年)。
石勒登位後,師事佛圖澄更加虔誠。當時石蔥將叛,佛圖澄便以隱語告誡石勒:“今年蔥中有蟲,吃了會害人,可以告訴百姓不要食蔥。”石勒不知所云,當真遍告境內不要食蔥,佛圖澄只有暗自搖頭。他還能說什麼呢?到八月份石蔥叛亂,石勒才恍然大悟,對佛圖澄愈加尊重,凡事必徵詢他的意見才下決斷,尊稱他為大和尚。大將石虎有個兒子石斌,很招石勒喜歡,忽然暴病身亡。眾人在悲哀中不知不覺過了兩天,石勒忽然說:“朕聽說虢太子死後,扁鵲使他復生。大和尚,不正是國內的聖人嗎?快去請他來,肯定有辦法。”佛圖澄便取來楊柳枝誦咒,眾人都緊張地屏息不動。過了許久,只見石斌呻吟一聲,從床上坐起來,驚訝地瞅著眾人,彷彿剛從夢中驚醒。自此,石勒便將自己的幼子們送到佛寺中養活,每到四月初八佛的誕辰,石勒都親自到寺裡用香湯浴佛,為兒子許願。
建平四年四月,天氣清朗無風,塔立一鈴獨鳴。佛圖澄告訴眾人:“國內將有大喪,不出今年了。”到七月,果然石勒死掉,長子石弘繼位。沒過多久,石虎廢掉石弘自立為王,遷都鄴城,稱元建武。石虎傾心師事佛圖澄,較石勒有過之無不及。他下詔書說:“大和尚,是國家的大寶。他從來不受高官厚祿,但如果這些一點也不顧及,何以與其德行相稱呢?從此以後,應當讓他穿綾羅綢緞,乘坐雕輦。朝會時,和尚升殿,常侍以下都要幫著抬座,太子以及諸公,都要在兩邊攙扶。主事者要唱'大和尚到',眾人都要起立,以顯其尊貴。又命令司空李農:“早晚都要親自問候。太子諸公,每五天要朝拜一次,以表達朕的敬意。”
佛圖澄[5] 當時住在鄴城中寺。他派弟子法常 北上襄國,恰好另一弟子法佐從襄國回都,兩人相遇在梁基城下。晚上對床夜語,師兄弟說話,話題自然離不開師傅。法佐一向對師傅借法術行事的做法不滿,便敞開說起來:“師傅那次咒龍出水,是不是暗中派人做了手腳呢?師傅的腸子是真是假呢?怎麼流出來他也沒事呢?……”法常默而不答。法佐到京,去覲見佛圖澄。師傅一見他進來,便笑著說:“昨晚你和法常談論我了吧?先民不是有言嗎?尊敬他,幽居也不改,謹慎行事,獨處也不懈怠。幽居獨處,恭謹的根本,你不知道嗎?”一席話說的法佐既驚愕又慚愧,立刻懺悔過失。消息傳揚出去,國人都說:“不要起噁心,大和尚什麼都知道。”凡佛圖澄所在的地方,絕沒人敢朝其方向流涕、吐唾沫或便溺。
當時太子石邃有兩個兒子在襄國,佛圖澄對他說:“小施主肯定得了病,快去接回來。”石邃派人去,果然已經病重。太醫殷騰以及另幾個外國僧人說能治好,佛圖澄當時沉默不語。他回寺對弟子法雅說:“就是聖人復出,這種病也治不好,何況這類人呢?”沒出三天,果然死了。石邃圖謀逆反,與宮中小臣密謀:“大和尚有神通,他若告發我們的謀略可就麻煩了。應當先除掉他。”十五日佛圖澄要朝覲石虎。事前對弟子僧慧說:“昨夜天神對我呼告:'明天入朝前,不要去看別人。'我若不得不那樣,你應制止我。”平常入朝,他先要探望一下石邃。這次石邃更是苦苦相邀,佛圖澄只好去。他要上南台,僧慧為他牽衣,佛圖澄說:“不能停留。”還沒坐穩僧慧便攙著他起身告辭,石邃強留不住,圖謀遂告失敗。回到寺裡,佛圖澄嘆道:“ 哎!太子作亂,形勢將成,欲說難說,欲忍難忍。”隨後屢次用事情點撥石虎。先秦說客們只能用寓言來向帝王說大道理,是怕他們聽不懂,佛圖澄不能直接說出,是因他處境微妙,雖倍受尊崇,但稍有不慎就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但是石虎這種人怎能聽出其中的隱微呢?直到禍亂發作,他才搞明白。
後來, 老將郭黑略帶兵征討羌人,中了埋伏。當時佛圖澄正在堂中打坐。弟子法常陪坐,忽然見師傅面容淒慘,“郭公正在遭厄。”他說。立刻要求僧眾咒願,自己又親自咒願。過了一會兒又自言自語道:“他若向東南方向逃則能活,向別處去,死路一條。”又繼續咒願。過了好長時間,才鬆一口氣說:“脫險了。”一個多月後, 黑略蓬頭垢面地回來,自述經歷:“陷入圍困中,知道生還的希望不大了,便抽打坐騎橫衝直撞,忽然馬拼命朝東南方向跑,沒出多遠,中箭負傷,再也跑不動。正著急,將下一人將馬給他,說:'說公乘這匹馬走吧,把那匹傷馬給我,行與不行,都任命了。'靠它才得以脫身。”從人推算日期,正是佛圖澄為他咒願那天。黑略一聽,老淚縱橫,趕忙拜倒在地。大司馬燕公石斌,被石虎任命為幽州牧。天高皇帝遠,石斌便在那裡聚集群凶,肆虐無度,一時間鬧得幽州城烏煙瘴氣,雞犬不寧。佛圖澄告誡石虎:“天神昨晚說,要趕緊將馬收回來,否則到秋天肚臍就要潰爛了。”石虎不願顯得太無知,不好深問,但實在想不出什麼意思,只得命令各處將馬送回。秋天,有人告發石斌,石虎將他召回,一怒之下重打三百鞭,並殺掉其生母齊氏。這一怒可止不住了,他感到自己的權威正受到危脅,他要用更多的血來證明他的不容冒犯。他彎弓搭箭,又射殺石斌手下幾百人。佛圖澄急急去勸阻這個紅了眼的嗜血狂:“陛下心意不可放縱,死人不能複生。禮法規定帝王不親自用刑,以顯皇恩,哪裡有這麼做的呢?”石虎也後悔做得過分了點,便趁勢停下來。
建武九年(公元343年),石虎在大興軍事,進攻前燕、前涼,都大敗而回,軍隊損傷以十萬計。正在這時,南方的晉又派桓溫出兵淮泗,內外皆驚,人心惶惶。石虎覺得受了前所未有的羞辱,他像籠中的困獸,絕望地發作。猛然,他彷彿找到了發洩對象,憤憤地說:“哼!我信奉佛法,供養僧人,結果呢?寇照樣來,我照樣打不贏!佛法看來是沒靈驗了。”第二天,佛圖澄一進殿,便嗅出一種異樣的氣息,他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石虎自然對他還客氣的,但誰都看得出那僅是一種客氣。他劈頭便問佛法是不是不靈了?佛圖澄心裡早有準備,馬上鎮靜地答到:“陛下聽貧僧慢慢說來:陛下前生做過大商人,曾在罽賓寺資助過佛法大會,其中有六十名羅漢,貧僧也在內。當時有道者對我說:這個商人死後當變雞,然後在晉地做王。現在陛下不正做著王嗎?難道這能說不是佛法的靈驗嗎?陛下,戰爭與外寇,本是國家常遇到的事,怎麼能輕易怨謗三寶、半夜生出歹念呢?”石虎越聽越茫然:前生?商人?雞?這一切對他來說太遙遠了。不過,有一點是無可懷疑的:他是王。聽到最後,他總算“明白”了,趕忙跪地謝罪。
石虎雖然相信佛法還有靈驗,但他身為帝王,不能讓陌生的東西在自己頭腦中長存。“佛法說什麼?”他常問。“佛法說不殺生。”佛圖澄說。“朕身為天下之主,非刑殺不足以肅清海內。我既已違背戒法殺生,雖然還在奉信佛法,又怎能得福呢?”石虎很是認真。“帝王奉法,主要看內心。做到外恭內敬,不為暴虐,不害無辜,且幫助弘揚,便已盡力了。至於凶頑無賴,非教化可以改變,對這些人就不能不加罪用刑。但千萬不能任性亂來,若殘暴無度,濫施刑罰,既使再傾心盡力事佛,也免不掉現世的災禍與來生的惡報。願陛下節制慾望,興起慈念,廣及一切眾生,這樣佛法才能永興,國運才能昌盛,福德才能久遠。”石虎連連稱是。他雖不能完全照做,但畢竟有所收斂。尚書張離、張良家境殷厚,信奉佛法,各自建起大塔。佛圖澄一席話讓他們很是掃興:“信奉佛法,關鍵在於清心少欲,以慈悲為懷。施主雖表面信佛,但貪競之心沒有停歇,無節制地玩樂聚斂,現世的罪快要臨頭,還修什麼來世的福報呢?” 果然這兩個人很快被石虎除掉。
佛圖澄的神奇故事越傳越盛。據說一次石虎與他正談得興起,忽見他一皺眉:“反常,反常,幽州正遭火災。”便取一杯酒灑出去。又繼續談笑。過了很久才說:“好了,火己滅了。”石虎派人去查看,幽州人說:“那天大火從四門燒起,眾人正驚惶無措,忽然西南方有黑雲飄來,降下驟雨來了火,奇怪的是,雨水酒氣很重。”又一次他派弟子到西域買香。過了些日子,忽然對其他弟子說:“我看見他正受難,快要死了。”便焚香咒願,遙遙救護。弟子回來說:“那天我遭賊人搶劫,正要被害,忽然聞到香氣。賊人無緣無故大亂,說'救兵到了',這樣才得救。”石虎要重修臨漳舊塔,缺少承露盤,佛圖澄說:“臨淄(在山東)城內有古阿育王塔,地下我們需要的東西都有,我畫一圖,叫人去挖回來即可。”果然就挖了回來。又有人說,石虎總想討伐燕國,佛圖澄勸他:“燕國運數未盡,不應動它。石虎不信,後來屢戰屢敗,才不得不罷休。說得最多的還是這一件:天下忽然大旱,從正月到六月,滴水不降,石虎派太子到臨漳西釜口求雨都沒有效驗。石虎只得請佛圖澄前去——他己年過百歲,一般事早就不煩勞他了。他一去,便有兩條白龍降在祠所,當天大雨傾盆而下。方圓千里,莊稼得以豐收。戎人原先不知佛法,聽到這些神驗,遙遙向他禮拜,不用言教就歸化了。
佛圖澄的心血沒有白費。幾十年間,佛法算是在大眾心中紮下根了,上自王公,下至士庶,都知禮拜讚歎。他足跡所至,先後建起了近九百座寺院。從他受業的常有數百人,先後累計有一萬左右,其中有不遠數万裡來的梵僧佛調、須菩提,也有後來成為大師的釋道安等人。不過,物極必反。佛教一成為顯教,趨之者若鶩,其中難免魚龍混雜,生出許多枝節。事情鬧到石虎看不下去了,他給中書下詔:“佛法為世尊崇,國家所奉。街巷小兒、沒有爵祿的,能否事佛呢?再者,僧人都應是高潔貞正之人,精進佛法,身體力行,然後才能成為有道之士。僧人多得要命,裡邊許多奸邪違法之徒,根本不適合做僧人。這些事你們商議一下,以供抉擇。許多人趁機排斥佛教。中書著作郎王度奏道 :
“凡為王者,都在郊外祭祀天地,奉事百神,禮法所載……,佛出自西域,是外國神,並無功德施與國家百姓,天子不應奉事。當初漢明帝感夢,佛法初傳,也只讓西域人在都邑立寺,供養其神,漢人不能出家,魏承漢制不改。現在大趙受命於天,遵循古法,……不宜使固有祭禮與之混雜。國家應禁止國人禮拜,趙國僧人,讓其還俗。”中書令王波等也附和。石虎再三。像他這種以“羌胡”身份入主中原的人,心理是十分敏感的,他最後下詔書說:
“王度等人說佛是外國神天子不應信奉。朕生在邊地,時運不錯,得以君臨諸夏,祭祀本應照顧舊俗。佛是戎神正合此例不應排斥。制度定出,永世作則,但若這樣做於事無損,何必拘泥前代?夷、趙蠻諸類人,有放棄淫祀樂於皈依佛法的,聽其所為。”詔書一出,國內僧人頓時鬆了一口氣。但簡慢戒法之徒,有了護身符,較以前的作為更變本加厲。這種狀況誰能禁止呢?誰能清除盡龐然大物身上的寄生蟲呢?神明如佛圖澄者,也只能望洋興嘆。況且,些許寄生物的存在,不正說明被寄生者勃勃的生機嗎?無論怎麼說,佛法是興起來了,趙國境內的血腥味淡下去了。
就在一片歌舞昇平背後,佛圖澄明顯地感到:巨大的陰影正漸漸淹沒這個國家。黃河裡本不生黿,忽然出現一隻,便作為寶物獻給石虎。佛圖澄一見便嘆息不止:“哎哎,桓溫不久就要過黃河來了。”桓溫字元子,故如此說。石虎晝寢,夢見群羊馱魚從東北來。佛圖澄聽他一說,便直言道:“不祥之兆。鮮卑人將點領中原。”石虎心中頓時涼了半截:桓溫從南來,鮮卑從北來,並不強大的趙如何承擔呢?自己也老了,想想這種結局,當初枉拋心力,有何用處呢?不禁黯然傷神。超興太守給石虎送來一個怪人,此人總穿麻襦布衣,就被稱作麻襦。這麻襦如病如狂,討來米穀,自己不吃,都撒在大道上,說是餵天馬。麻襦見到石虎,卻是言語如常。石虎知道,兩人並無共同語言,便將他送到佛圖澄處,並派人偷聽。麻襦一見佛圖澄,開口便道:
“當初光和(漢靈帝)年間相會後,延至今日才重逢。這西戎秉受玄命,終有盡期,……”佛圖澄答:
“天道迴轉,運數已到極點,否運將來,不能支撐。九木水為難,……哲人雖在世,不能使必傾之物鞏固。我長游世間,紛紛擾擾此類憂患甚多。… …將登上凌雲的屋宇,相會於虛空之中。……”兩人說了一天,石虎聽偷聽者一講,許多話讓他莫明其妙,如墜五云之中。但他也聽出來,兩人所論是數百年間的事,自己的國家,傾坍之日已不遠了……
幾十年一瞬間,這時已是建武十四年(公元348年)了。送走麻襦,佛圖澄回到寺中,久久地註視著佛像:“不能一直莊嚴下去,實在讓人悵然。”自言自語道:“有三年嗎?”搖一搖頭:“不行不行。 ”又說:“ 兩年、一年嗎?”又自答:“不行。”轉身對弟子法祚說:“戊申年(公元348年)年禍亂始萌,己酉年(公元349年)石氏就該滅盡了。我要在其未亂之前,先行化掉。”徒弟淒然慘容,此後便悄悄為他準備後事。
建武十四年七月,太子石宣與弟弟石韜將互相殘殺。石宣到寺裡與佛圖澄共坐,塔上一鈴獨鳴。佛圖澄說:“聽得懂鈴音嗎?它說'鬍子落度。'”石宣看佛圖澄的神情,立刻變了臉色:“什麼意思?”佛圖澄故意不說實情:“老胡修道,不能隱居山中無言。華麗的車子,鮮美的衣服,難道不是'落度'嗎?”石宣心中冷笑:這老傢伙已糊塗了,說的什麼東西?這時石韜趕到,佛圖澄盯著他看了很久。石韜被他看得毛髮倒豎,忙問大和尚怎麼啦?他說:“怪你的血發臭,所以才看你。”到八月,他讓弟子到別室中齋戒自己隻身入東閣。石虎與杜皇后向他討教,他說:“腋下有賊,自佛塔以西到此殿以東,會有流血小心不要東行。”杜皇后瞋怪道:“大和尚老胡塗了,青天白日,衛兵把守,怎麼會有賊呢?”佛圖澄連忙改話:“眼耳鼻舌身意,六者所受,都是賊。哎,老了自應糊塗,假如年輕的不糊塗的話。”於是只說寓言,不再明講。兩天后,石宣果然派人將石韜殺害在佛寺中,並想在石虎臨喪時連他除掉。石虎因聽了佛圖澄的勸告,才得以倖免。石宣事敗被抓,佛圖澄又勸諫:“既是太子,就不要使其受重禍了吧。陛下若隱忍憤怒施以慈愛,則國祚還能有六十餘年。若定要殺他,他會變成彗星下掃鄴宮的。”石虎正在氣頭上,擺一擺手:“這是朕自家的事,大和尚莫管!”佛圖澄並不以為意,他深知家中無聖人,過多過久的接觸,自己周圍神聖的靈光在石虎眼中已不再似當初那樣鮮明了,他不過一名高級顧問而已。他平靜地告辭而去。空蕩蕩的室內只剩下石虎一人,他忽然感到空虛:自己養的兒子怎麼都這樣呢?先有石邃,後是石斌,這兩個。還有一個石世,才十歲,能做什麼呢?恐怕趙的氣數已盡。……大和尚說還能有六十年後不照樣煙消燈滅嗎……他已沒什麼切實抓得著的東西,他要用恐怖來最後證明一下自己的至高無上。他叫人用鐵鎖穿透石宣的頷骨,牽到柴堆上活活燒死,他一直微笑著看兒子變做灰炭。他又將石宣的三百餘名官屬下獄,最後車裂肢解,扔到漳河之中。河水頓時變色,可沒過多久,就又清澈如初了。
佛圖澄令弟子停止了別室的齋戒。
一個月後,一匹妖馬忽然出現,它的鬃毛和尾巴都有火燒過的跡象。馬進中陽門,出顯陽門,凝望東宮,不能進去,便悲鳴一聲,向東北方向跑去,轉眼便不見了。佛圖澄悲嘆:“災禍將至,我也該走了。”
他派弟子向石虎辭別:“事物遷流不定,無人能夠永生。貧僧火焰般虛幻不實的身軀,已到了化解的時候。久受陛下恩澤,特來相告。”石虎手中的玉如意碎在地上:“沒聽說大和尚有病,怎麼忽然之間就說這種話呢?”他匆忙備輦去寺裡問候。他表情麻木:最後一個心理依靠將要失去。佛圖澄只微微一笑:“陛下,出生入死,本是天道常態。性命長短自有定數,無人能延長。修道貴在行事完備,修德貴在沒有懈怠。若操行無缺,雖死猶生。若損害道德來苟延性命,非我所望。……現在略有遺憾的是:國家鼎力事佛,造廟修塔,本應受到祐護。但施政暴烈,濫用淫刑,於聖典於佛法皆相違背,最終不能得到福祐。……若改變做法,恩惠百姓……貧僧就死而無憾了。”這是他最後一次訓誡了,石虎想起當初向他請教佛法的情形。他能做的,只有痛哭了,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哭得這樣暢快。
鄴城邊這條河見過許多人變做枯骨了,它看他們,猶如樹葉落地,腐爛消亡一樣自然。它也見過這位一百一十七歲的高僧不止一次地前來清洗,它不知道這是最後一次了。高僧明顯蒼老了,但眼睛仍舊如鷹鷂,雙手也依然靈巧。他一點一點將腸中穢物用水沖走,質本潔來還潔去,他出家一百零九年,身心清淨如鏡。他無欲無求,他唯一的念頭便是救護眾生出離苦海。他知道在他死後這裡又將是洪水滔天,又將是白骨遍野,千里無人,……不遠處的都城已完全融入陰影之中,沉寂而頹廢,毫無生機,不久那裡將是火焰沖天。…… 他決定在十二月八日化掉,到另一個所在,換另一副模樣,重新開始。……水靜靜地流著。“師傅,天涼了,我們回去吧。”侍立一旁的法常小心翼翼地說。“好,好,回去,不坐了,遲早是要回去的。他站起身來。
很快, 兩人的影子便消失在煙霧之中。
--------------------------------
一場爭奪高僧的戰爭
公元379年,在湖北襄樊發生了一場爭奪和尚的惡戰。前秦以十萬大軍占領樊城,猛攻襄陽。東晉守軍以死力敵,連城中婦女也上了前線。最終,和尚被前秦搶走了,戰爭結束了。前秦皇帝苻堅宣布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得到了一個半人;東晉守將朱序當了俘虜,只留下了一堵值得紀念的「夫人城」。
晉帝詔褒高僧
秦帝大軍相請
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年),高僧釋道安為躲戰亂,率400余僧徒自陸渾(今河南嵩縣)南下襄陽,在襄陽建檀溪寺。在這個相對安定的環境裏,釋道安用儒家文化注釋佛經;創六家七宗之首的「本無宗」;作成我國第一部佛經目錄——《綜理眾經目錄》;制定僧尼規範,開中國僧姓釋氏,發揚四海一家的真精神。諸如此類,均屬佛門之首創。經大文人、東晉別駕習鑿齒的推薦,東晉孝武帝下詔書褒揚釋道安。稱釋道安「居道訓欲,徵績兼著」,令「俸給一同王公」。晉帝詔褒道安,令其享受王公大臣俸祿。而前秦皇帝苻堅也知道道安的名氣,卻苦苦得不到道安。他不只一次地對他的大臣說:「襄陽有位釋道安法師,簡直不是凡人,而是神器!有什麼辦法能使他來到我這裏?」苻堅提的問題,在大臣中間成了熱門話題。但是,誰也沒有拿出個好辦法來。最後,還是苻堅自己拿定主意:晉以我為敵,如果以禮去請,晉肯定不會允許。武力雖是下策,但只有這一個辦法。
苻堅主意已定,當即派遣大將苻丕統領十萬大軍,進攻襄陽。十萬大軍去搶一個人才,比占領一塊地盤要困難得多。所以,大軍臨行前,苻堅交待苻丕:這場戰爭,公開宣布是奪取肥美土地襄、樊、沔(古稱漢水上遊為沔水),實際上只要能爭取釋道安就可以了。苻丕心領神會,大軍火速前進,直逼襄陽。
道安以退為進
朱序以僧護身
苻丕大軍行進迅速、悄密。當他渡過黃河,進逼到新野的當兒,襄陽太守朱序才探得苻丕進攻襄陽的消息。這時,朱序首先想到的是保護釋道安。他一方面備戰迎敵,一方面派人到檀溪寺通知釋道安離開襄陽。
釋道安聽到這個消息,細細地劃算了一番。他想的是利用這個看似逃走的機會,以退為進。把他的徒弟分散到長江流域去,在更廣闊的領域傳播佛教種子。釋道安把徒弟們一批一批地叫來,叫法遇、曇冀、曇徵率一批同學到江陵長沙寺;叫僧輔、曇戒、道玄率一批同學到上明東寺;慧永率一批同學到廬山西林寺。道安正籌劃着自己與慧遠等南渡長江的當兒,朱序派兵控制了檀溪寺。
原來,朱序已探聽到苻丕進攻襄陽的內幕消息,完全是為了爭取釋道安。他覺得自己守土有責,只能死守襄陽城,不覺為自己的生命擔憂。這時,他的僚屬向他獻計說:「剌史和安法師交情很好,秦兵是不會害安法師的,有安法師在,秦兵也就不會害剌史了。」朱序覺得這話有理,便派了一隊人馬到檀溪寺,不讓道安離開。
苻丕大軍兵臨樊城,並在上遊渡江,逼進了郊區。朱序感到情勢危急,便又很快挾持釋道安朝襄陽城內的太守衙門而去。檀溪寺裏只剩下道安的高徒慧遠等望着師傅遠去的身影,心想,這是太守要師傅去當護身符啊!正在這時,一位農民急匆匆地跑來說:「秦兵已到我們莊上,馬上要來檀溪寺搶安法師,其余的法師有反抗的都要捆起來。」慧遠一行聽了,很快收拾行李離開了檀溪寺。他們剛剛走一條小路,秦兵也就到了,結果偌大一個檀溪寺裏,竟空無一人。
襄陽夫人築城
伯護暗地通秦
苻丕軍隊在檀溪寺撲了空,料到釋道安一定是被朱序藏進襄陽城太守衙門裡去了。於是把個襄陽城圍得水洩不通。朱序也調集了全部兵力死守。朱序的母親韓氏親自到城牆上巡視。韓氏在巡視中發現,秦兵最容易從城西北角攻破,於是“領百餘婢並城中女子於其角斜築城二十餘丈”。城中兵民謂此城為“夫人城”。不久,秦兵果然從西北角發起猛攻,守城將兵雖然頑強抵抗,老城牆仍被秦兵攻破。朱序將兵很快退至韓夫人新築之“夫人城”固守。苻丕因糧草將盡,率眾苦攻。朱序堅守卸敵,屢戰破秦。苻丕屢攻不破,只好退兵市郊。
朱序將兵日夜堅守,十分疲勞。秦兵又退得較遠,朱序也估計其不會很快再來。勞累懈怠,守備不謹。這時,襄陽太守衙門出了內奸,督護李伯護秘密將這一重要情報告各秦兵,苻丕軍隊趁虛而入,李伯護充當內應,很快將襄陽城攻破。苻丕俘得釋道安、習鑿齒、朱序,大勝而歸。
朱序長安思晉
苻堅慶得完人
苻堅派十萬大軍攻打襄陽,戰利品就是釋道安、習鑿齒、朱序三個俘虜。還有一個為他攻下襄陽城,得到這三個俘虜的襄陽督護李伯護。對於李伯護,苻堅並不感謝,反而認為李伯護是個對國對主不忠之人,一到長安便把他殺了。而朱序固守城池,頑強抵抗,還殺了不少前秦官兵。苻堅反而認為這是一個剌史應盡的職責,對其以禮相待。可是,朱序卻並不以為自己能到優待,就甘心情願事秦。他趁看守不備,一直逃到宜陽,藏在夏揆家。苻堅根據蛛絲螞跡判斷,逮捕了夏揆。朱序不願連累,也知道無法再逃跑了,就向苻暉自首。苻堅得知並不追究,反而任用朱序為尚書。
對釋道安、習鑿齒,苻堅的態度則又是一個樣。當苻丕偕同釋道安、習鑿齒兩人朝見苻堅時,苻堅立即走下殿來,親自扶著道安賠禮。並把道安安置在長安五重寺裡,任由他招收門徒。道安此時的想法,同朱序不同,他將幾百名門徒撒播在長江流域,在南方傳播佛教,他已沒有顧慮了,他正好在黃河流域施展才華。沒過多久,皈依他的僧眾,竟有好幾千人。苻堅對道安恭維備至,對道安的修持和學問,更是佩服已極。他還下了一道詔書,令所有的文武百官,如果有不了解的事情,都要去請教安法師。他本人出外遊覽,也要道安同坐他的車子。他對僕射官權翼說:“我用十萬大軍攻取襄陽,所得到就只是一個半人。”“安公(指道安)算一個完人,習鑿齒算半人。”
苻堅是個珍惜人才的皇帝。釋道安到了長安以後,建議請西域龜茲國鳩摩羅什法師來一起研討佛教教義,因龜茲國王不同意,苻堅便派呂光、姜飛兩名將軍討伐。他要組織一個人才政府,便想到了晉孝武帝當他的僕射官,晉宰相謝安做他的侍中。而且不顧道安及大臣的勸阻,親率八十五萬軍馬討伐東晉,導致了歷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先鋒苻融被殺,苻堅自己單人獨馬落荒而逃。為了爭取人才,苻堅是願付出代價的。因此,苻堅派遣十萬大軍爭取一個釋道安就不難理解了。
---------------
中國佛教的「東方聖人」《道安法師》
釋道安(312年-385年),俗姓衛,常山扶柳(今河北冀縣)人,魏晉南北朝時代著名高僧,凈土宗初祖慧遠之師,是中觀般若學在中國的先驅,對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特殊貢獻。鳩摩羅什推崇他是「東方聖人」,在當時有「彌天釋道安」的美譽。
道安法師,家世仕族,父母早喪,靠外兄撫養成人。七歲讀書時,天賦奇佳,只要看過一、兩遍,就能夠背誦如流,但形貌醜陋,故在十二歲出家後,並不為老師重視,但道安法師篤性精進,齋戒無闕,經常賣力做苦力勞動的工作,幾年後向老師要求教授經典,帶著老師的一部約五千字的《辯意經》一卷,趁著在田裡工作休息的時間當天閱讀完畢,第二天帶著老師的一部約一萬字的《成具光明經》一卷,又在當天閱讀完畢,兩卷經文不但背得熟透,而且還一字不錯,老師大吃一驚,從此以後,改變了對他輕慢的看法,認為是佛門的法器,傳授其比丘大戒,任他到處遊學,宣講佛法。
那時舊譯經典時有謬誤,使得經典的深義,隱晦難解,所以在講經時,只能講述大意或讀讀便罷,為了彌補這種缺憾,道安法師就窮覽經典稽出經典的實義,在所注解的《般若經》、《道行經》、《安般經》諸經,都重新研尋文義,排比文句,找出段落大要,並析疑辯難,共注解了二十二卷,重新析理經義,使經義更加明白曉暢,道安法師是第一人。
在漢魏至晉時期,經典傳入中國漸多,但是譯者的姓名亡失者不少,後人想要研究經典,也無從知道譯經的年代,道安法師有鑑於此,於是蒐集譯成的經典,列出它的譯者,並判定譯經的時間、新舊,撰成了一部綜理眾經的目錄,從此,研究眾經才有了依據,這都是道安法師的功勞,因此四方學人,競相前往道安學習,跟他參學的門人,就有數千人之多。
道安法師精通佛典,科判佛經為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當時很多人對道安法師把佛經分為三分的見解,表示懷疑,誹謗為自作聰,自持已見,後來印度有一部《親光菩薩論》翻譯到中國來,打開一看,這部論裏,居然也有三分的分解,因此才相信道安法師智慧超勝,深契佛心,實在是有先知之明,所以,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的科判,是起始於道安法師,證實於親光菩薩。
為什麼出家人都稱釋子呢?這就是道安法師定下來的,他根據印度的剎帝利﹝貴族﹞婆羅門﹝知識分子﹞毗舍﹝工藝﹞首陀四姓出家,統統都稱為釋子一說,判定中國的出家和尚一律姓釋。後來增一阿含經中果然有:「四河入海,就不再稱河名,四姓為沙門之後,皆稱為釋種。」此外,道安法師並整理佛教文獻,創編經錄,為佛門目錄學之治,且遍註諸經,啟發幽微,經義始明。
道安法師,是中國佛教劃時代的人物。
法師以前,譯經弘教的都是外來西僧,法師以後,我國的僧侶始為弘法的中堅;法師之前佛學是沙門的專業,法師以後,才把佛學公於智識階層及廣大社會之間。法師的道德崇高,不但能為人所共尊,而學問又能兼通三藏,所制定的僧尼軌範,佛法制章,在制定之後經流佈至天下寺院,更從此成為僧尼的準則,並遣弟子佈教四方,大法始盛行於天下。由此可見道安法師道風的一般。
-----------
高僧傳-釋道安法師
道安俗姓衛,常山扶柳(今河北冀縣)人。生於西晉懷帝永嘉六年(三一二年),其家世代都是頗有學問的英傑之人。道安早年父母雙亡,由外兄孔氏所撫養,道安外貌十分醜陋,但他的天性聰敏好學,年幼起讀書就有過目不忘,再覽成誦的本領。因此他通曉了傳統中國儒家思想的四書五經等經典,成為一位年少的飽學之士,這也造就其日後融通儒佛思想的基礎。
道安少時就性好寂靜,時常思索傳統儒家中所學到的「世間善法」,總覺得缺少些什麼,他想要追問人的生死大事,窮究出世的超然智慧。但是礙於本身所學有限,很難深入研究探討,他轉而學習佛法,尋求名師的點化指導,十二歲那年就到寺院出家為僧,開始學習佛法之旅程。
當時的社會是很注重一個人的形貌氣韻,再論其才學涵養。這對於其貌不揚的道安是很不利的,剛出家時也不得師父的好感與重視,師父雖然收他為徒,卻並不教他讀經學法,只是派他去田間做粗活,道安勤勤懇懇,競競業業的任勞任怨地做了三年,但他仍不忘精進佛法,對於各種清淨戒律,嚴格持守,沒有絲毫得懈怠。
有一天,道安向師父提出想鑽研佛經的願望,請師父傳授經典,師父念在他數年的執勤就勞,於是師父交給他一卷五千字的『辯意長者子經』讓他作務之餘研讀。道安帶著經卷下地耕種,只在休息時翻閱,日暮歸寺時,他又向師父求授新卷。師父疑他不求甚解,但仍另授一卷約一萬字的『成具光明經』。至暮,道安再來求新經。師父質問他,道安卻說已熟讀成誦了。師父讓他背誦,他果然能一字不差地背誦出來。此後屢試不爽,師父這才知道道安確實天資過人,是個非凡的奇才,從此一改對道安的成見,對他十分的器重並著意栽培。
道安法師二十歲時,師父為他授具足戒,經過多年的勤奮努力,終於獲得這一身份。師父認為道安這樣修持嚴謹而又天性穎悟的英才,應該找更高明的大德點化,於是便遣他下山遊歷,四處參學。道安雲遊名山大剎,向各地高僧謙虛學習,最後來到鄴(今河北臨漳)成為高僧佛圖澄的弟子。據說高僧佛圖澄能記誦佛經數百萬言,且善解文意,對道安法師十分賞識。
道安法師早年的學問得力於佛圖澄大師的點化,佛圖澄大師十分的器重道安,他曾告訴道安法師等弟子:『佛經云:「若要建立正法,則應要親近國王,得其支持。」我以道術神通,令石勒、石虎稽首信服,使胡人皈依,讓百姓蒙益,促使佛法得一時之盛。這些神通法術只是為了使那些不達深理的人信持佛法,慈悲戒殺,才方便運用的。然而要深入佛法的探究實相,靠這些眩目的方術神通是不行的,必須要研究佛法的義理。』這席話深深地影響了道安法師一生的傳法風格。不以神通來惑常人之耳目,而是通過自己的實地修證,不尚玄談的人格及對佛教義理的深入研究來形成強烈的感召力,開一代之風氣。
道安法師開啟了中國佛學上研習方法的一個新時代,勇於從前人的舊臼中脫身而出,不為舊學所拘泥,這種為了真理而勇於破舊創新的風骨,表現出一代宗師的氣概。但由於連年戰事不寧,使得道安一生顛沛流離,避難各地,但仍講經不輟,弘法殷勤,其人格的風骨堅挺,非他人所可比擬。當時正值亂世,有些法師選擇遠避山居自修,但為了佛法大業的宏揚,他聚集徒眾語重心長的說:『我等近逢世亂,嘉遁山澤,居靜離俗,對自己修學,自然很好。但是要匡正大法,使佛法流傳於世,法輪常轉,又豈可這樣獨步山門之內?我覺得大家宜各隨願力,四處弘法,如此才能報答佛恩。』在場諸眾皆贊成其弘願,皆說『此意頗善』。於是當因緣具足時,則分散其徒眾並且著手進行部署分派,此為第一次的分散徒眾。按照各地不同的民情習性,選派適宜的法師前往,即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要擺脫人生痛苦的唯一出路,就是修習佛道。道安法師認為,過去的人們修道,大多只是一昧的讀佛經,而沒有實際的修持,總以為這樣就可以得道了。實際上,佛經雖出自佛口,是自性所自然流露的,可以稱得上是世間珍寶,不過現在離釋迦牟尼佛已隔千年,佛經輾轉翻譯也頗為艱難,有的意思甚至無法傳譯。況且佛經中的許多淵博莫測的境界,也是須有修持的定力,親身體驗之後才能解悟。所以要練入寂,通過修習禪定,才能獲得入道之深智。佛法的修持不是要以獲得神通而自足,真正的目的是要徹悟自性即佛性,達到涅槃寂滅之境界。
道安法師認真的搜尋各類的佛教經典,並對它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和整理。由於經典來自西傳而翻譯成漢文,且因民族習性、文體與習慣用語的不同,而且佛經上的許多名詞概念本來就晦澀難懂,又加上行文簡略,譯成中文,往往使人不知經意所指,甚至誤解其意。針對這些情況,道安透過將經典作注釋的方式,使得許多滯礙不通的經文,疑難隱誨的意義都變得易於解讀。不僅將佛經分段釋疑,還要從宏觀上說明每部經的要旨,以便於人們領會。對於佛經的貢獻就是編撰了我國佛教上最早的,且最具有系統的佛經目錄,稱為『道安錄』、『安錄』、『綜理眾經目錄』,此外致力於經典翻譯,及諸經序文、注釋之作,共注序二十二部。將經典解釋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科,此法亦沿用至今世。
道安法師到襄陽傳法十五年,每年講『放光般若經』。前秦王苻堅攻克襄陽,強行帶道安法師到長安,此時不得已再次分散徒眾以為宏法。前秦王苻堅除詢問以佛法外,還常向他諮詢政事。道安法師抱持著「佛法要興盛,必須要藉助國王的力量」,不得已與前秦王親近往來。道安法師在五重寺傳法,受學僧眾達數千人,為了能有系統的管理僧團,他主張僧眾應廢除俗姓,而以『釋』為姓,並身體力行首先改姓釋;道安並制定『僧尼軌範』,為後世僧尼所遵循。道安對般若學研究精深,著有『光贊折中解』、『放光般若析疑準』、『光贊抄解』、『實相義』、『性空論』等,並注釋佛經二十二卷,參與翻譯『阿含經』及佛說一切有部等,譯著相當宏富。其研究以般若經典為主,另又精通阿含、阿毘達磨,開拓京文批判之先河。一生功業,於佛教史上貢獻至鉅。
在道安法師的七十多年生活中,主要行化於華北地區,大約是河南、山西、河南一帶地方,也曾南下湖北荊州的襄陽客居十五年,最後弘化於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為弘揚佛法,道安兩次分散徒眾,傳法四方,對佛教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此實為道安法師之功勞。又道安法師手上有肉瘤隆起,世人每稱為印手菩薩。其與習鑒齒二人復嘗以「四海習鑒齒」、「彌天釋道安」之語對答,甚為著名,後世遂以「彌天釋道安」呼之。道安的弟子中也頗有著名高僧,其中如慧遠、僧睿、曇翼、法遇、慧持、慧永、道立等均為其中佼佼者。
--------------------
------------------------
慧遠(334年-416年),俗姓賈,并州雁門樓煩縣(今山西寧武附近)人,南北朝高僧,是中觀般若學大師。傳統上認為,他曾在廬山東林寺組織蓮社,故稱廬山慧遠或東林慧遠。他弘揚西方淨土法門,被尊為淨土宗初祖。
由儒入佛
慧遠少通儒家五經與道家老莊之學,年十三曾隨舅父令狐氏遊學許(今河南許昌)、洛(今河南洛陽)。354年欲南下訪儒生范宣,值世亂道阻,聞道安法師(314年-385年)於太行恆山弘揚佛學,遂改道前往謁見,他被道安高尚的人格、淵博的學識所懾服,拜道安為師。在道安門下,聽聞般若經後,決心出家[1]。
輾轉修行
358年奉道安命,前往荊州探問竺法汰疾病,而於荊州破斥道恆「心無義」見解。年二十四即登講席,引莊子之見來說明佛教之實相義理,使迷惑者曉然領解。361年隨道安入王屋山,數年內幾經流離,於366年止於湖北襄陽,在此駐錫十二年。
建元十四年(378年)秦將苻丕攻襄陽,道安為太守朱序所拘,不能離去,遂分散徒眾各隨所之。慧遠奉道安命,至江南弘教,住荊州上明寺,時年45歲[2]。
住持東林寺
廬山東林寺
慧遠辭別道安,原欲南向訪問同學慧永,以踐昔日羅浮山共住之約。因慧永棲止廬山西林寺,遂亦居止廬山。慧遠初住龍泉精舍,後慧永請江州刺史桓伊建東林寺。寺成,慧遠乃移居東林寺。慧遠內通佛理,外善群書,為當代僧眾所欽敬。廬山之東林寺為當時南地佛教中心(鳩摩羅什所居之長安為當時北地佛教中心)。當時名仕謝靈運,欽敬慧遠,替他在東林寺中開東西兩池,遍種白蓮,慧遠所創之社,遂稱「白蓮社」,因此,後來淨土宗又稱「蓮宗」。慧遠居東林寺直至圓寂。春秋八十有三。
組識譯經
於廬山期間,慧遠整肅僧團、聚徒講學,並組織譯經事業。曾請僧伽提婆譯出《阿毘曇心論》四卷、《三法度論》二卷;佛馱跋陀羅(覺賢,359年—429年)譯出《修行方便禪經》。慧遠均為新譯經作序。又常以書信,與鳩摩羅什往返研討義理。曇摩流支來華時,慧遠曾遣弟子曇邕參與譯出《十誦律》。
主要著作
《法性論》,鳩摩羅什讀而讚嘆,可惜已佚。
《沙門不敬王者論》,內有五篇論文,首篇論述為何出家沙門無須禮敬國主,終篇則說明形盡神不滅之理。
《大乘大義章》,此為慧遠羅列佛教義理問題向鳩摩羅什大師請教、羅什作答的往返書信,經後人整理而流傳。
《大智度論鈔》,此係慧遠將羅什新譯百卷《大智度論》刪節而成二十卷,並為鈔本作序。《鈔》佚失,只有序文傳世。
附記一則:慧遠曾讚賞羅什門下僧肇所作《般若無知論》,並由劉遺民執筆,就關河與廬山看法不同之處,書問僧肇,僧肇亦有回信說明。原信雖非慧遠親自所寫,然亦足以代表慧遠的論點。
知名弟子
慧遠弟子,知名僧人有:曇邕、曇恆、道昺、法淨、法領等;俗家則有:劉遺民、宗炳、周續之、雷次宗等。
淨宗初祖
據說,慧遠曾於402年7月與劉遺民等僧俗一百二十三人,於山北般若台阿彌陀佛像前共誓往生西方,由劉遺民作誓文。後世稱為「結社」,成為淨土宗在中國的開端。
相傳,慧遠在廬山東林寺同劉遺民、雷次宗等共一百二十三人在阿彌陀佛像前發願,共期西方[3],希望由坐禪,修行念佛三昧,而得解脫[4]。
但是在隋唐的佛教文獻中,並沒有「慧遠結蓮社」的記載。慧遠結蓮社此事最早的記載,出自宋朝陳舜俞(?-1074年)《廬山記》中所引《十八高賢傳》。後南宋僧志磐編《佛祖統記》時,將《十八高賢傳》加以修定並收錄,於是成為後世流傳的版本。
南宋宗曉作《蓮社繼祖五法師傳》,依《廬山記》,首度推崇慧遠為淨土宗初祖,並建立善導、法照等五位淨土宗祖師傳承世系。志磐編《佛祖統記》繼承宗曉的六祖說,又提出了淨土七祖說。後世遂以慧遠為淨土宗初祖。
後世淨土宗所傳的慧遠故事,並非全屬史實。慧遠被推為淨土宗初祖,與法眼宗永明延壽大師被推為淨土宗六祖,與南宋之後佛教重心南遷有很深的關連。
宋朝《虎溪三笑圖》,畫中陶淵明、慧遠、陸修靜相聚廬山,象徵儒釋道三家和睦相處
也有傳說慧遠居廬山,「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次送客遊履,常以虎溪為界[5]。而陶淵明與道士陸修靜一起訪問慧遠,歸途中,三人談笑風生,不知不覺跨越了虎溪,三人相視大笑[6]。這一傳說成了後世《虎溪三笑圖》的題材,作為儒釋道三教和睦相處的象徵,長傳不衰。但根據元末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考證,陸修靜在元嘉末年至廬山,當時慧遠已過世三十年,陶淵明已過世二十年,三人會談之說恐怕只是偽託[7]。
注釋
^ 《高僧傳》卷六:「時沙門釋道安立寺於太行恆山弘贊像法。聲甚著聞。遠遂往歸之。一面盡敬,以為真吾師也。後聞安講波若經,豁然而悟。乃歎曰:儒道九流皆糠粃耳。便與弟慧持,投簪落彩,委命受業。」
^ 《高僧傳》卷六:「偽秦建元九年。秦將符丕寇斥襄陽。道安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乃分張徒眾各隨所之。臨路諸長德,皆被誨約,遠不蒙一言。遠乃跪曰:獨無訓勗,懼非人例。安曰:如公者,豈復相憂。遠於是與弟子數十人,南適荊州,住上明寺。」
^ 梁《高僧傳》:「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頴之、南陽宗炳、張菜民、張季碩等,並棄世遺榮依遠遊止。遠乃於精舍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乃令劉遺民著其文曰:『惟歲在攝提秋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貞感幽奧宿懷特發。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於廬山之陰般若臺精舍阿彌陀像前。率以香華敬廌而誓……』」
^ 《大乘大義章》:「又《般舟經》種種設教,當念分別阿彌陀佛在於西方,過十萬佛土,彼佛以無量光明,常照十方世界。 若行如經所說,能見佛者,則有本末,非徒虛妄憶想分別而已。以人不信,不知行禪定法,作是念:未得神通,何能遠見諸佛也。是故佛以夢為喻耳。如人以夢力故,雖有遠事,能到能見。行般舟三昧菩薩亦復如是,以此定力故,遠見諸佛,不以山林等為礙也。以人信夢故,以之為喻。又夢是不然之法,無所施作,尚能如是,何況施其功用而不見也。」
^ 韓溥. 江西佛敎史. 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5: 186. ISBN 9787800916014 (簡體中文).
^ 此記載最早見於宋代陳舜俞《廬山記》卷二:「慧遠法師廬山阜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送客過虎溪,虎輒嗚號。昔陶元亮居栗里,山南陸修靜,亦有道之士。遠師嘗送此二人,與語道合,不覺過之,因相大笑。」
^ 李劍鋒. 陶淵明及其詩文淵源研究.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5: 240. ISBN 9787560731155 (簡體中文).
---------------------------------------------
慧遠(西元334 ~416年),東晉雁門樓煩(山西崞縣)人,俗姓賈。從小好學,十三歲隨舅舅遊學洛陽,習儒家典籍,博覽六經,尤其擅長老莊學說,頗受各方宿儒的讚譽。二十一歲時,本計劃渡過江東,依從范宣子學習,窮究儒家的經籍,適值時局混亂,往南方的道路阻塞,不能成行。
當時,道安在太行恒山(河北曲陽)建立寺院,弘揚佛法,聲名遠播;於是就偕同胞弟慧持前往親近。當聽聞道安講“般若經”時,豁然而悟,驚歎道:「儒家九流,與佛教相比,都是粃糠而已。」便與弟慧持一起剃髪出家,從道安受學。從此,勤奮精進,以弘揚佛法為己任,專心研讀,夜以繼日,雖然物質貧乏,衣食常缺,但始終努力不懈。道安經常讚歎道:「能使佛法在東土流傳、弘揚,將來必定靠慧遠了。」
二十四歲時登座講經,有聽眾以實相義詰問,雙方往復論辯,越辯越覺得艱深晦澀,不易理解。慧遠就引用“莊子”的思想來解釋,那些被弄得糊里糊塗的人,也一下子都明白了。從此,道安特別允許慧遠講解佛法時,可以引用俗典。
自依止道安以來,經歷的亂世流離顛沛,實在不少,雖不斷地遷徙,然絲毫未曾曠廢道業。後遷至襄揚,住檀溪寺共十五年,此地沒有北方的戰亂,又有東晉孝武帝的護持與信眾的供養,生活不虞缺乏,是慧遠精進勇猛的黃金時刻。
苻秦建元九年(373),苻堅久仰道安大名,遂派十萬大軍,攻打襄揚,道安被晉將拘禁,不得出城,乃分散學徒,讓他們各奔東西,並教誨日後的弘法事宜,惟獨不曾教示慧遠隻字片語。慧遠乃跪而說道:「唯我獨無教示,是否認為我不堪造就?」道安說:「像你這樣的人才,還用得著我擔憂嗎?」慧遠帶著弟子數十人南行,到了潯陽(江西九江),見廬山峰林清靜,就定居下來。
之後,有一些守律嚴謹,決意息心之修行者,相繼而來;欲遠離塵俗之士,接踵而至,如劉遺民、雷次宗、周續之、畢穎之、宗炳等共一百二十三人,從慧遠受學,並於東林寺般若台無量壽佛前,建齋立誓,專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東林寺的池塘,多種植蓮花,行者志求托生蓮邦,故稱白蓮社。白蓮社中,卓越表現者有十八人,號稱十八賢。慧遠揭開了淨土教的緒端,其後追隨教化者漸多,歷代修淨土的大德如風起雲湧,於是淨土的思想深植人心,成為中國佛教歷久不衰的宗派。念佛的風氣,不僅在中國盛行,更流傳到日本、韓國。
慧遠致力於經典的研究,然江東之地,經典尚未完備,禪法猶未聽聞,律藏殘缺不全;因此,就派弟子到遠地求各種經典,穿越沙漠和歷經風雪,千辛萬苦才攜回梵文經本,而得以翻譯流傳。以前道安在關中時,曾請曇摩難提譯出“阿毘曇心”,但因不諳漢文,故譯文頗多疑問凝滯之處。後來博通強記眾多經典的僧伽提婆,來到潯陽,慧遠就請他重譯“阿毘曇心”和“三法度論”,並作序標宗,這二學能夠發揚,嘉惠後學,慧遠實在是功不可沒 。
每當西域來一僧人,便殷勤諮詢請益。聽到鳩摩羅什到了長安,即致書通好。後來,又向羅什尋問經典和大乘深義。羅什亦贊許慧遠的好意,往返酬答,互相切磋。原在廬山親近他的道生、慧觀等,都受了影響,相繼北行入長安向羅什問道。當羅什在長安譯出“大智度論”一百卷時,姚興特別贈送這部論書,請慧遠作序。他以此論文繁義隱,初學者不易研習,乃撮其精要,編為二十卷,並為之撰寫了深入淺出的序言,以便初學。
又弗若多羅在長安翻譯“十誦律”,只譯出三分之二就去世。慧遠慨歎“十誦律”的不完備,聽說曇摩流支來到中國,亦精於律藏,就致書勸請補譯,由是“十誦律”得有完備的譯本。他又一再遣使到長安,請覺賢禪師到廬山,譯出“達摩多羅禪經”。由是中觀、戒律、禪、教等因慧遠的熱心護持而流傳南方。
東晉重臣桓玄,威振一時,欽佩慧遠的智慧修養,致書請他還俗從政,他答辭堅決,不為所動。之後,桓玄下令沙汰僧眾,獨尊「廬山為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例」,意謂不能騷擾慧遠的道場,因為那是高僧大德居住的地方。桓玄又贊同沙門應禮拜君王之論,乃寫信給慧遠,徵求意見。他懇切作答,提出異議,同時撰“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桓玄終於感悟,沒有堅持執行。這次爭議,在中國僧史上留下了極深遠的影響。
慧遠安居廬山東林寺,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迹不入市,平時經行、送客都以虎溪為界,從不踰越一步。義熙十二年(416)七月,慧遠在東林寺般若台的東龕,方從定中而起,忽見阿彌陀佛身遍虛空,圓光之中,有許多化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左右侍立。阿彌陀佛說:「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慧遠告訴弟子:「我曾經三次親見聖相,現在又再度看見,我往生西方淨土是必然的事了。」
義熙十二年八月初,慧遠身體違和,八月六日時病得很嚴重。諸弟子都跪請慧遠飲用藥酒治病,但他拒絕;又請飲用米汁,也不肯;更請飲用蜜水,託詞必須尋找律典是否能飲用?但是查閱律藏,書翻不到一半,就圓寂了,世壽八十三。慧遠曾囑付門人,往生之後,只要把屍骸放在松樹下即可。但弟子們不忍,於是潯陽太守阮侃於山西嶺開鑿墓塜,詩人謝靈運寫下了碑文,宗炳亦立碑在東林寺門紀念。原來,慧遠擅長撰文,談吐清雅,言簡意賅。加之容儀端莊,風采俊逸,故把其像圖繪於寺裡後,遠近之人都去瞻仰。其所撰論、序、銘、贊、詩、書等,集為十卷,為後世所尊崇、推重。
------------------
淨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
慧遠 (334~416) 東晉僧。我國淨土宗初祖。廬山白蓮社創始者。雁門樓煩 (山西崞縣) 人,俗姓賈。出身於儒學世家,自幼好讀書,十三歲隨舅舅到許昌、洛陽一帶遊學,廣泛學習了儒家經典,對於老子、莊子的學說尤為精通。東晉永和十年 (354年),他二十一歲,已計劃好要渡江拜訪博通經學的名儒范宣子,與他共同隱居講學。但此時趙國國內大亂,南北戰事又起,道路阻絕,把他的計劃打斷了。南下不成,聽說道安在太行恆山 (今河北阜平北) 立寺傳教,他便帶著弟弟一同前往。這一去遂成為他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
那時道安正帶著弟子們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輾轉傳教,影響很大。慧遠來到恆山,一見道安便衷心拜伏,認為真是自己的老師。於是和弟弟毅然剃髮,出家為僧,在道安門下虛心鑽研佛理,並立下大志,把弘揚佛教作為自己的崇高使命。
在戰亂中,僧徒們的生活很困難。特別是慧遠兄弟,初來乍到,連御寒的衣物都很缺乏。但他兄弟倆人卻不為困難所屈,依然和睦友愛,安心學道。有同學見了,很受感動,暗暗贈送給他們買燈燭的費用,使他們夜間也能堅持學習。由於慧遠出家前有深厚的儒學、老莊玄學的基礎,出家後又勤奮努力,所以很快就掌握了艱深的佛理,深受道安的贊賞,同學們也很羨慕和佩服。他二十四歲那年,已經能夠獨立升座說經。有一次,他講經時有位聽眾就「實相」的義理提出質詢,慧遠用佛經的名詞、概念加以解釋,說來說去,還是不能使人領悟。他就試著用《莊子》中的道理來打比方,這麼一說,對方就豁然明白了。道安得知此事,特准慧遠在讀佛經之外,兼讀世俗書籍。這就使慧遠能夠以佛學為主,融會儒學、玄學的思想,形成自己獨特的學術風格。
慧遠追隨道安在恆山等地講經傳道,共經十年。至晉哀帝興寧三年 (365年) ,道安率徒南下,慧遠也隨師來到襄陽。在襄陽,道安被鎮將朱序留住不放,只得把徒弟們分派到各地去廣泛傳播佛教。慧遠也於此時,帶著十幾名徒弟繼續南下。臨別之時,道安對徒弟們都一一叮嚀囑咐,唯獨慧遠未蒙一句贈言。慧遠惶恐,跪下對道安說:「大家都受到老師的教誨勉勵,獨我例外,不蒙一言,我心中多麼不安啊!」道安說:「你和別人不同,對於你,我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一句話,道出了道安對慧遠的高度賞識和信任。
告別老師道安之後,慧遠先到荊州,不久便到了廬山。江州 (江西九江市) 刺史桓伊特地為他創建了東林寺。從此他一直居於廬山,三十七、八年間足不出廬山虎溪,為佛教的發展孜孜不倦地努力,成為南方佛教的傑出領袖。
慧遠在廬山的事業,主要包括自己修行、從事著述和組織譯經,收徒授業,與士族高官來往、調和政教關係及佛教與傳統文化關係幾個方面。
在修行方面,慧遠自我要求極嚴。他率眾行道。昏曄不絕。致使許多操守謹嚴的僧人慕名遠道前來依附,使廬山名僧濟濟,形成了以慧遠為中心的廬山僧團。還有不少未出家的居士,也聞風前來向慧遠請教。慧遠把這些僧人和居士們緊緊團結在身邊,與北方鳩摩羅什領導的僧團遙相呼應,使廬山與長安一樣成為佛教重鎮。
在宗教實踐上,慧遠不但心極虔誠.且富於創造。他聽說天竺月氏國那竭呵城南石室中有「佛影」,就派人背山臨流,營筑龕室,繪佛「光相」,虔誠禮拜。後來,他又率領同好 (主要是他在廬山的出家弟子,和前來就教的在家居士如彭城劉遺民等人),共一百多人,在精舍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立誓,共同發願,希望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由此創造了一種彌陀淨土信仰,這種信仰和修行方法,很快由廬山傳播到各地,後世的淨土宗就是從慧遠的淨土信仰演變發展成的。
慧遠的著述,有論、序、銘、贊、詩、書等各種體裁,共五十餘篇,集為十卷。在內容上則是大小乘兼綜,以佛學為中心,而又廣泛吸收百家學說,具有會通儒、釋、道諸教思想的特色。
慧遠的著述、傳道和交遊幾方面是緊密結合的。他所交遊,不分華夷南北、朝野逆順,也不分貴賤士庶、儒釋玄道,都不親不疏,以禮相待。所以名士如彭城劉遺民、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張萊民、張季碩以至謝靈運等;高官如殷仲堪、桓玄、何無忌、劉裕乃至晉安帝等;異族如後秦皇帝姚興、王公姚嵩等;叛逆如盧循等,都與慧遠有密切的往來。慧遠認為出家為僧就是方外之賓,所以不管世俗的是非順逆,皆情無取捨。這既是貫徹佛教眾生平等、佛化普沾的原則。
與慧遠往來的人,多數是向他求教,或與他商討學問的。所以慧遠與這些人往來的過程,往往也就是慧遠向他們傳道授業的過程。例如劉遺民,自幼讀百家書,也喜歡研究佛理。他曾從道生那裏得到僧肇著的《般若無知論》,立即送給慧遠看,兩人一起研究討論。劉遺民曾寫過《釋心無義》,他的佛學修養無疑得到過慧遠的幫助。又如雷次宗,入廬山拜慧遠為師,慧遠曾為他和宗炳等人講授過《喪服經》。以後雷次宗把慧遠講的內容整理成《略注喪服經傳》,又寫了《毛詩序義》二卷,並到京城開館教授弟子儒學,又為皇太子諸王講《喪服經》。很顯然,雷次宗關於《詩》、《禮》,特別是《喪服經》的知識,是深受慧遠的教益的。雷次宗的同學宗炳甚至認為,雷著的義旨皆得自慧遠的面授。再如殷仲堪,愛讀《老子》,喜歡《易經》。他在赴任荊州刺史途中,特意登廬山拜會慧遠,二人共臨北澗,論《易》之體,討論了很久,殷仲堪受到很多啟發。以後殷曾稱讚慧遠學識深明,一般人是很難達到的。
慧遠為學博大精深,常常給人以教益,但他並不自滿,總是利用一切可能向學有專長的人求教。鳩摩羅什從涼川來到長安,慧遠聞訊即通信問好,此後兩人書信不斷,經常認真探討深奧的教義。慧遠對鳩摩羅什的事業也有很大的幫助。羅什譯出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重要大乘經典,起初只流行於關中地區。經過慧遠的努力提倡,後來在江東也流行開來。
此外慧遠又請著名的律學大師僧伽提婆,到廬山來翻譯出關於禪數的重要經典《阿毗曇心論》四卷和《三法度論》二卷。還請禪學大師佛陀跋陀羅譯出了《達磨多羅》禪經二卷。僧伽提婆的《毗曇》學說,佛陀跋陀羅的禪法,由於慧遠的介紹和提倡,都在江東得到流行,對後世有較大影響。慧遠本人並不是禪僧,也不是小乘學者,但他不抱門戶之見,不但不加以排斥,反而兼容並蓄,大力提倡,於此我們可進一步看到慧遠學術的博大恢宏。
慧遠博洽的學風對於他的弟子們有很大的影響。在慧遠治學精神的薰陶下,他的弟子們大多有博采眾長、多才多藝的特點。正如後人概括指出的,慧遠的弟子們有的義解深明,有的匡拯眾事,有的戒行清高,有的禪思深入,都能有名於當時,其學術則流傳到後代。
調和政教關係及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是慧遠一生事業中極有光輝的部分,前者發生在東晉末年,後者則體現在慧遠一生的努力中,但也以東晉末年所為最為集中和突出。
主要的問題是僧侶應不應該遵守世俗禮教,禮敬君親?這個問題最先是由晉成帝時的輔政大臣庾冰提出的,當時未能解決,晉末桓玄在謀劃篡晉稱帝之時,又重新提出沙門應禮敬王者的問題,在僧俗兩界引起了一場劇烈的辯論。慧遠參加了這場大辯論,先後寫了《答桓太尉書》和《沙門不敬王者論》。他總結了前人的意見,概括指出佛教具有陶冶人民心情、從而移風易俗的社會職能,又有上俾皇極、幫助帝王實行統治的政治職能,並創造性地把佛教義理同維護名教的傳統理論,有機地協調起來,把佛教的適應世俗求同對出世間的追求分別開來,以此作為其佛教處世的理論基礎和主要方法。他認為,處俗弘教的在家信徒必須做到奉上之禮、尊親之敬、忠教之義,也就是對君對親必須盡忠盡孝。這種說法,實際上把佛教同中國傳統的政治倫理觀念完全糅合在一起。
另一方面,慧遠又認為,出家修道的佛教僧侶必須隱居以求其志、變俗以達其道。也就是要高尚其跡,在服章和行事上不同於世俗禮教的規定,似乎把佛教的特殊作法與名教典禮對立起來,但他極力爭得沙門不敬君親的特殊禮遇,目的是要統治者從禮的形式上向沙門讓步,抬高僧侶的社會身份,使他們能更廣泛、更深刻地影響群眾,從根本上維護統治者的利益,最終使佛教由僧徒個人的事情變成國家的事業。
慧遠的這種理論,為多數僧俗上層人物所接受,桓玄在篡位稱帝之後,為了爭取僧俗信徒的支持,特詔允許沙門不禮敬王者。這樣,在沙門應不應該盡敬君親的論戰中,慧遠取得了形式上的勝利,而在實質上,這場大論戰則以王權和佛教的調和而收場。
慧遠把協調政教關係與協調佛教、傳統文化的關係結合在一起,他在自己的論證中把儒家的許多基本思想,組織到佛教教義之中,最顯著的是把儒家的「禮」的觀念引進佛教。例如他在《袒服論》中把沙門的袒服說成是天竺的「國法」,具有「盡敬於所尊,表誠於神明」的意義。又把袈裟、缽盂等僧侶的用具解釋成佛教的殊制名器,屬於佛教的禮制,而只有這樣的禮制,才能保障佛教的獨立弘法,制約僧眾依法尋道。這種從名器禮制角度考察佛教的服用器皿以至行為儀表的作法,是慧遠的創造,其立論根據就是儒家思想,是儒家經典把外在的禮同內心的盡敬結合起來的觀念。
在《沙門不敬王者論》中,慧遠詳盡地闡述了「內外之道可合」的原則,認為佛教和儒家「出處雖異,終期則同」,也就是說兩者在具體做法上各不相同,終極目標卻是一致的。這種立場,實際上成了以後中國佛教主流所遵循的思想綱領。日後中國佛教史上的孔釋「殊途同歸」、「三教一源」思想,都可以追溯到慧遠的這些說法上。
慧遠的一系列論著,極力把佛教社會抬得高於一切,但其思想實質,卻是讓佛教的外來思想服從並容納於儒家的基本觀念內。所以經過慧遠改造的佛教體系,具有結合中國的社會、政治實際,聽命於世俗要求的性質,向著佛教中國化邁進了一大步,由此受到了世俗統治階級的歡迎。加之他領導的廬山僧團注重學理,奉戒無虧,不參加田園、商販借貸等流俗經營,深受統治者的讚賞,所以桓玄在下令沙汰僧尼時,特別關照說:「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列。」可見慧遠對於佛教義理的發展,對於廬山僧團的組織領導,都是卓越絕倫的,不但對於維持東晉佛教的正常發展有無可倫比的貢獻,在整個中國佛教史上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慧遠逝世於東晉義熙十二年 (417年),享年八十三歲。他的一生,幾乎與東晉一代相始終。他的老師道安曾經說過:佛教在中國的弘揚,大概要靠慧遠了。慧遠一生的努力,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證明道安是有知人之明的。慧遠學識和精神的感人,從謝靈運的態度上可以明顯看出。謝靈運是東晉第一流高門士族,本人富有才學,從來不肯服人。但一見到慧遠,卻肅然心服。慧遠死後他作了一篇《廬山慧遠法師誄》,贊頌慧遠在江東振興佛教,致使「聞風而動,四海同歸」,他對慧遠評價之高,於此可見。南齊釋道慧十四歲時,讀《慧遠集》,感慨歎息,恨自己生得太晚,不能親炙慧遠的教誨。於是和同學智順溯流千里,到廬山瞻仰憑吊慧遠遺跡,流連三載,才返回建康。梁代釋慧皎為慧遠作傳,說天竺和西域的重要經典,關中流行的新興學說,所以能傳播到江東,都是靠慧遠的力量。這些贊頌之詞,崇拜之舉,說明慧遠的道德學問,感人至深,早在南朝已有定論。
----------
遠公大師(公元334~416年),東晉時代人,廬山白蓮社創始者。出生於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世代書香之家。遠公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十三歲時便隨舅父游學。精通儒學,旁通老莊。二十一歲時,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聽後,遠公悟徹真諦,於是發心捨俗出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
遠公二十四歲時,便開始講經說法,聽眾有不能理解的地方,遠公便援引莊子的義理為連類,採用「格義」方法,令聽眾清楚地領悟。遠公著述宏富,相傳鳩摩羅什大師讀到遠公所著《法性論》,大加讚歎云:「邊國人未有經,使暗與理會,豈不妙哉!」
在弘法傳道的過程中,許多人皈投到遠公座下。東晉太元四年(公元379年),道安大師為前秦苻堅所執,往長安,其徒眾星散,遠公率領弟子數十人,打算去羅浮山,路過潯陽(今江西九江),見到廬山廣闊空曠,可以棲身安住,因此在當地建立精舍,名為龍泉寺。當時慧遠同門的師兄慧永法師,已經先居止於廬山西林,想要邀請慧遠大師一同安住,然而慧遠的同參道友以及皈依徒弟漸漸眾多,西林過於狹隘而無法容納。因此刺史桓伊,為大師再建立寺院於廬山東側,稱為「東林」。遠公自此以東林為道場,修身弘道,著書立說,率領大眾修行佛道。
遠公容貌威嚴,令人一見頓生敬畏之心。據傳記載:時有慧義法師,以強正自命,不肯服人,對遠公弟子慧寶說:「你們都是一班庸才,所以對於慧遠推服得不得了。你們看我和他辯論。」及到聽遠公講《法華經》時,屢次欲提出問題來問難,終因心情戰慄,汗流浹背,一句也不敢問。另有謝靈運恃才傲物,一見遠公,肅然心服。足見遠公感格人心之威德。
東晉時代,佛法雖已不斷的傳入,然尚不完備。所以梵僧來華弘化者,仍然絡繹不絕。遠公感於法道有缺,曾派弟子法淨、法領等西行取經,得到諸多梵本佛經,遂於廬山置般若台譯經,成為我國翻譯史上私立譯場的第一人。
遠公在廬山東林寺結社念佛,共期西方。率眾精進念佛,鑿池種蓮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蓮花,隨波旋轉,分刻晝夜作為行道的節制。由於修行的理論與方法正確,蓮社123人,均有往生淨土的瑞相,甚至有的還在現身中見佛,如劉遺民等。
據《遠公別傳》記載:遠公在廬山的淨修,非常精勤勇猛,曾於念佛三昧中,三次見到佛菩薩的勝相,然而遠公從未向他人宣示,其後在般若台的東龕,剛剛從定起來,又見到阿彌陀佛身滿虛空,而於圓光之中,有無數化佛及觀音勢至等,同時還有慧持、曇順、劉遺民等。於時阿彌陀佛對他說:「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劉遺民等也曾趨前對遠公稟言:「法師之志在吾之先,何來之遲也?」遠公確知往生日期後,才將見到勝相的事實告知法淨、慧寶等弟子。制訂遺戒,至期果然安坐而化,上品往生。
遠公大師內通佛理,外善群書,為當代所宗,亦受國外僧眾所欽敬。廬山之東林寺為當時南地佛教中心,「東向稽首,獻心廬岳」,與羅什所居止之長安,平分天下。師於義熙十二年示寂,世壽八十三。後由唐、宋諸帝賜贈諡號「辨覺大師」、「正覺大師」、「圓悟大師」、「等遍正覺圓悟大師」。為別於隋代淨影寺之慧遠,後世多稱為「廬山慧遠」。
---------------------
慧遠。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人,幼年即好學不倦,廣博學習種種知識並通達六經,尤其善長莊子、老子。當時道安法師建立寺院於太行恆山,慧遠前往歸依。在聽聞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時,頓時豁然開悟,因此剃髮出家追隨學習於道安法師座下。慧遠平時精勤思惟諷誦經典,夜以繼日精進不懈,道安讚歎說:「使佛法流傳於東土中國者,應當就在慧遠吧!」晉孝武帝太元六年(西元三八一年),慧遠經過潯陽,見到廬山廣闊空曠,可以棲身安住,因此在當地建立精舍,名為龍泉寺。
當時慧遠同門的師兄慧永法師,已經先居止於廬山西林,想要邀請慧遠一同安住。然而慧遠的同參道友以及歸依徒弟漸漸眾多,西林過於狹隘無法容納。刺史桓伊,為慧遠再建立寺院於廬山東側,因此稱為『東林』。慧遠於是率領大眾修行佛道,挖掘水池種植蓮花。在水池上立十二葉蓮華為計時的刻漏,依循著水流的波動而隨著旋轉,並分別刻劃日夜的時段,作為修道經行的節次。自此之後,四方具有清淨信心的讀書人,聽聞到慧遠高風亮節的德行而來歸附者,有一百二十三人。慧遠說:「諸位君子前來此處修行,難道能夠無意於求生淨土嗎?」因此乃恭造西方三聖形像,建築房屋結集蓮社,令劉遺民作發願文,雕刻於石頭上。
當時王喬之等數人,也作了念佛三昧詩以表明求生淨土的心志,慧遠為他們作序言:「所謂的三昧是什麼呢?那就是專一心思、澄寂想念。心思專一,則心念一致不令散亂;想念澄寂,則意氣清虛、神志明朗。意氣清虛,則智慧了悟而能清明觀照;神志明朗,則沒有絲毫幽微玄妙的義理不能通達透澈。專一心思、澄寂想念,這兩者是與真如實際相應之憑藉,既能悟入一真法界而又能發起度化眾生的妙用。
然而諸佛所開示的三昧,種類名號甚多,求其功效高而容易進入進步的,則以念佛為第一。何以故?因為凡是能窮究一切不可思議玄妙義理、達到最澄寂寧靜不可思議之境界者,我們尊稱他為『如來』,如來既能悟入本體的神妙又能隨順因緣應機變化,應用無方而無有定法。因此能讓入此念佛三昧的人,渾然忘卻分別的知見,隨著外在所緣之事物而內心如明鏡般的現起相映的作用。映現萬物的內心既然清明澄澈,則內在的清淨與向外的光照互相交融,因此一切萬象就隨著清淨的覺性而影現出來。這不是用耳根、眼根等因緣法所能達到,然而耳聞及眼見之覺性卻不斷地妙用現行。於是靈明的覺性顯露出湛然澄澈、純一無染的相貌,在清淨光明本然具足的體相中,阿彌陀佛這個玄妙本然的念佛音聲,叩擊相應於圓照清淨的如來藏心,此刻一切的掛礙情執頓時消融,本不生滅的真如本性剎時朗現。如果不是天下最玄妙最殊勝的方便法門,怎麼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呢?
所以王喬之等這些依教奉行的賢者們,都能知道要思惟修習這個總攝一切佛法的要門綱領。同時也感悟到人生短暫片刻的壽命隨時將要耗盡,恐懼未來了脫生死的資糧尚未積存,因此洗除分別妄想的心念安住於道場法堂,整束行儀、振奮精神,認清了自己未來往生的歸向。夜裡則精進而淡忘睡眠,清晨起身後即一心一意精進不懈,如此專一心志趨向於理想的修行功業,必然能夠相應於佛法中三乘解脫道的目標。向上既仰仗阿彌陀佛接引而頓超三大阿僧祇劫,又藉著同參道友的勸發提攜而一起往生淨土。向下引導怯弱、無信願心的眾生,在他後面警策鼓勵,令其向前精進求生淨土,以這種觀點來閱讀王喬之等人諸篇念佛三昧詩的揮毫大作,又怎能說它只是文人流露情感的詩詞歌詠而已呢?」
慧遠以江東地區的經藏多缺乏不足,因此派遣弟子遠行越過蔥嶺,請得了許多梵文本的經典,並傳入關中一帶。在當時所有的經律當中,從廬山流通出來的,幾乎有上百卷之多。慧遠曾著作《法性論》,以說明涅槃常住的道理。鳩摩羅什大師見了之後讚歎說:「邊地未見到大乘了義經典,竟能暗與佛法的究竟義理相合。」慧遠大師居住廬山三十年,足跡從不涉入俗世,專一心志修習淨土,澄寂思慮專心觀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三次見到西方三聖,皆沉穩厚重而不向人言說。
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西元四一六年)七月底的夜晚,在般若臺東邊的佛塔,慧遠正從禪定中出定,見到阿彌陀佛,廣大的身相遍滿虛空,在清淨的圓光當中,有無數化佛,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則在左右相侍而立。又見到極樂世界的水流光明,分為十四支,上下迴流,宣揚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法音。阿彌陀佛告訴慧遠說:「我以本願力的緣故,來安慰你,你在七日後,當生我國極樂世界。」又見到蓮社中先化生西方的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阿彌陀佛身旁,向慧遠之前作揖問訊說:「大師發心最早,怎麼來得這麼晚!」慧遠告訴弟子法淨、惠寶說:「我從最初到廬山安居至今,十一年之中,三次見到西方三聖的聖像,今天又再一次見到,我往生淨土是決定不移的了!」因此自己制定遺戒,到八月六日,端坐入寂,享年八十三歲。
慧持。是遠公同母所生的弟弟,與遠公一同奉事道安大師,遍學一切經典,也有高尚的德行,東晉安帝隆安年間,辭別兄長慧遠,進入四川,以一起往生淨土為兩人的約定。住郫縣龍淵寺,廣大地宏傳佛陀的教化,東晉安帝義熙八年(西元四一二年)圓寂往生,年七十六歲。遺言命令弟子,務必嚴守律儀,專心淨土法門等等。 (東林傳。廬山集)
摘錄自《淨土聖賢錄易解》 (繁體) (简体)
摘錄自《淨土聖賢錄》
慧遠,姓賈,雁門樓煩人。幼而好學,博綜六經,尤善莊老。時釋道安,建剎於太行恆山,遠往歸之。聞安講般若經,豁然開悟,因投簪受業。精思諷誦,以夜繼晝。安嘆曰,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晉太元六年,過潯陽,見廬山閑曠,可以棲止,乃立精舍,號龍泉寺。時遠同門慧永,先居廬山西林,欲邀同止。而遠學侶浸眾,西林隘不可處。刺史桓伊,為遠更立寺於山東,遂號東林。遠於是率眾行道,鑿池種蓮。於水上立十二葉蓮華,因波隨轉,分刻晝夜,以為行道之節。既而四方清信之士,聞風而至者,百二十三人。遠曰,諸君之來,能無意於淨土乎。乃造西方三聖像,建齋立社。令劉遺民著發願文,勒之石。時王喬之等數人,復為念佛三昧詩以見志。遠為作序曰,夫稱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悟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是二者,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又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變,應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鑒明,則內照交映,而萬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於是靈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於此哉。所以奉法諸賢,咸思一揆之契。感寸陰之將頹,懼來儲之未積,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寢,夙興唯勤。庶夫貞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興。俯引弱進,乘策其後。以此覽眾篇之揮翰,豈徒文詠而已哉。遠以江東經藏多闕,遣弟子遠越蔥嶺,購諸梵本,並傳關中。所有經律,出諸廬山,幾至百卷。嘗造法性論,以明泥洹常住之旨。鳩摩羅什見而嘆曰,邊方未見大經,便暗與理合。居山三十年,跡不入俗。專志淨土,澄心觀想。三見聖相,而沉厚不言。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之東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皆在側。前揖曰,師早發心,何來之晚。遠謂弟子法淨、惠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聖相。今復再見,吾生淨土必矣。即自制遺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三。慧持,遠同母弟,與遠同事安公。遍學眾經,亦有高行。隆安中,辭兄入蜀,以西方為期。住郫縣龍淵寺,大宏佛化。義熙八年,入寂,年七十六。遺命諸弟子,務嚴律儀,專心淨業云。(東林傳,廬山集。)
=========================
陳意:破解對信神的疑惑(一)
人氣: 654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6-10-10 7:00 PM 標籤: 信神, 未解之謎, 無神論, 科學家, 轉法輪
【大紀元2016年10月10日訊】有沒有神?有神!神無處不在,三尺頭上有神靈。神不會因為有人不信而不存在,也不會因人「激將」而顯現給人看。神給人開創了人生存的環境,也給人留下了做人應遵從的標準或戒律,危難時還會來救度人,神對人許下的諾言都會兌現。
有人不信神是中了共產邪黨無神論的毒,據《世界宗教文化》1998年1期載,當年全世界不信仰宗教的13億人中有12億人在中國;有些人因科學沒證實神的存在而不信神,有些人因為看不見而不信神,還有些人因為種種疑惑而不信神,還有些人認為信神不信神,是無關輕重的小事。破解對信神的諸多疑惑,認識到信不信神和人的命運休戚相關,將有助於人們真正的信神。
一、神與科學
1、絕大多數最著名的科學家是信神的
有些人認為信神是迷信,不符合「科學」。共產邪黨更是以「反對迷信」這根棍子來打擊信神的人。按照這種觀點,大多數科學家應該都不信神,越是頂尖的科學家應該越不相信神。可是實際情況正好相反。牛頓信神,愛因斯坦信神,許多科學的泰斗都信神:防腐外科(手術)――利斯特,細菌學――巴斯德,天體力學――克蔔勒,化學――波義耳,比較解剖學――居維葉,電腦科學――巴貝奇,電子學――弗萊明,電動力學――麥克斯韋,電磁學――法拉第,遺傳學――孟德爾,冰河地理學――阿加西斯,婦科醫學――辛普森,水道測量學――莫里,流體靜力學――巴斯卡……
現保存在牛津博多倫(Bodleian)圖書館裡,1865年英國科學會發表了一篇由幾百名西方科學家簽名的關於宗教與科學的宣言中說:「我們以自然科學家的立場發佈我們對於科學和宗教關係的意見。現在科學界若干人士,因為探求科學真理,從而懷疑聖經真理及其正確性。我們對此深感遺憾!我們認為神的存在,一方面寫在《聖經》上,一方面寫在自然界中。
多年前,聯合國曾用世界著名的蓋洛普民意測驗方法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最近300年間的300位最著名的科學家是否相信神,除38位因無法查明其信仰而不計以外,其餘262位科學家中,信神者有242人,占92.4%。獲得諾貝爾獎的286位美國科學家中,相信神的科學家占92%。
這些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相信神的存在,並不是盲目的相信,科學家們發現我們周圍的世界,一切是那麼精確而有序,一切自然常數如電子電量、質子的品質、相互作用力的耦合常數等等,若稍有一點不同,原子就不會聚在一起,恒星就不能燃燒,行星、地球、生命都無法存在。科學家認為這都不是偶然存在的,讚美造物主的偉大。他們認為科學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只是神讓人窺測到神造物奧秘的局部而已。天文學家伽利略通過望遠鏡發現了太陽黑子、木星的衛星和月亮上的山脈後,欣喜若狂地寫下了如下一段話:「我驚呆了,我無限感謝上帝,他讓我想方設法發現這樣偉大的、多少世紀都不清楚的事情。」
其實那些動輒用科學這根棍子打擊信神的人,不少只是掌握一點科學知識或有政治目的的人。一百年前,在法國,一個大學生登上了一列火車,鄰座是個看上去像農民的老人。老人手執念珠,嘴裡念念有詞。學生問道:「先生,你還相信這些過時的東西?」老人回答道:「是的,我相信。你不信嗎?」學生笑了笑:「我不相信這些愚昧的事情。聽我的建議,把你的念珠扔掉,瞭解瞭解科學對此的解釋。」老人說:「科學?我不懂科學,興許你能給我解釋解釋。」學生說:「這可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請留下你的地址,我會寄給你一些書,你自己看吧。」老人於是從內衣口袋裡拿出一張名片,遞了過去。學生接過一看,臉一下子紅了,遂低頭不語。名片上寫著:路易士.巴斯德,巴黎科學研究院院長。他正是19世紀著名的科學巨人,被譽為「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說:「對大自然越有研究,就越感受到造物主奇妙的工作」,科學驅使人更親近神。
你認為信神不符合科學,是迷信,你在科學上的造詣和這些科學泰斗比如何?他們信神,你還要用科學來否定神的存在嗎?
2、科學沒有證明神的存在,只能說明科學還不發達
有這麼一個故事:第一次歐戰之後,某國想用科學方法宣傳無神,便在廣場築台,並請三位博士宣講。第一位是天文博士,他在解釋許多無神的理由以後,最後大聲喊說:「我用望遠鏡觀察宇宙二十多年,從來沒有看見過神,所以一定沒有神。」第二位是醫學博士,講完許多人類決沒有靈魂的道理後說:「我曾解剖屍體一百具以上,數十年來,細察各部,從來沒有發現靈魂寄託的地方,所以一定沒有靈魂。」第三位女博士是倫理學家,她說:「人死象燈滅,死了死了,一死就了,絕對沒有天堂地獄,永生審判的事。我曾遍讀古今中外各書,都沒有這項記載。」三位博士講完後,主席向眾人宣告說:「無論什麼人,如果對三位博士所講沒有神的理由,還有不滿意的地方,或是要有辯正的話,都可以公開提出討論。」有一位鄉下老太婆對主席說:「我也可以提出幾個反問嗎?」主席說:「歡迎之至。」於是老太婆面向第一位博士說:「你用望遠鏡望了二十多年,你望見過風嗎?它是什麼形狀呢?」博士說:「用望遠鏡怎麼能看見風呢?」老太婆說:「世界上有沒有風呢?你用望遠鏡尚且看不見風,難道你能用望遠鏡望見神嗎?你用望遠鏡望不見神,你就能說沒有神嗎?」博士啞口無言。她又轉向第二位博士說:「你愛不愛你太太?」博士回答說:「愛她。」老太婆說:「請你把你解剖人體的刀子給我用用,我要把你肚子剖開看看,你愛你太太的那個‘愛’在哪一部分?在肝裡呢?在胃裡呢?還是在腸子裡呢?」說完哄堂大笑。老大婆又再轉向那個女博士說:「你讀過這本書嗎?這書叫做聖經;這書豈不是明明的說,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嗎?又說信耶穌的人有永生,不信耶穌的人必被定罪嗎?你不要以為死了就算完了,要知道死後的事情,要比生前更長更多呢!三個不同專業的博士,敵不過一個鄉下老太婆,現代科學發達嗎?
在浙江杭州博物館內,收藏有一個青銅噴水震盆,即「陰陽魚洗盆」。震盆有雙耳,大小如臉盆,盆底繪有四條魚,魚與魚間刻有四條清晰的《易經》河圖拋物線。在這盆內加一半水,然後用手輕摩雙耳,盆中刹那間就會波浪翻滾,洶湧澎湃,然後湧出四股二尺許高的噴泉,並發出易經中念震卦六爻的音響。美國、日本的物理學家用各種現代科學儀器和現代的科學理論去研究,試圖找出波浪翻滾和噴射、發音的原因,結果皆不得要領而「望盆興歎」。1986年10月,美國曾仿造一個青銅噴水震盆,結果仿造失敗。《易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科學之一,現代科學卻解不開其中之奧秘,現代科學發達嗎?加蓬共和國有一個二十億年前的核反應爐,這個核反應爐有幾公里,如此巨大的一個核反應爐,對周圍環境的熱幹擾卻局限在反應區周圍40米之內。更讓人吃驚的是,核反應所產生的廢物,並沒有擴散,而是局限在礦區周圍……,現在的科學技術不及二十億年前的科技。現代科學發達嗎?
現代醫學認為人體內長腫瘤,通過手術能把瘤摘掉,人也都會這樣想。可是在一九九二年十二月,法輪大法創始人,李洪志先生帶領弟子在北京參加了為期十天的「東方健康博覽會」上有這麼一個場景:一位中年婦女在丈夫的攙扶下來到了李老師跟前,這位中年婦女肚中有瘤子,腹部比十月懷胎的孕婦的肚子還大,患者稱醫院無法治療。李老師當即給她調理,也就是一、二十分鐘的樣子,她的肚子就癟了,她穿的褲子的褲腰這時可以裝進去兩個她了,沒動手術瘤子不翼而飛了,這種神奇的例子在法輪大法中數不勝數,現代科學理解不了這神奇的事實。現代科學發達嗎?
世界上有多少未解之謎?百慕大的神秘三角區,麥田圈,不明飛行物,量子糾纏產生的原因,暗物質,神秘力量牽引地球飛向2億光年外……,現代科學把它們稱之為謎,人用這樣不發達的科學去鑒證神的存在,憑什麼?
3、神的經典才是最高的科學
牛頓的經典力學在它適用的範圍是對的,但用它去檢驗相對論就是錯的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它的適用範圍是對的,但用光速不變來檢驗粒子間存在的一種超越時空的關係的量子糾纏現象(一個粒子的狀態會同時影響另一個粒子的狀態,即使相隔多少光年,也會同時「分享」它們之間的存在狀態,)又是錯的;隨著科學對更多時空的發現,都會證實人類認識到的每個科學都有它的適用範圍和局限性。
愛因斯坦說:「人類已知的是有限的一個圓,未知的是圓外的世界,是無限的。」如果是這樣,那怎麼能用現代科學認識這個有限的圓去衡量圓外的無限呢?為什麼不反過來用圓外的無限去鑒別圓內的有限呢!圓外的無限是什麼?在神的經典中。比如:
佛經中講「六道輪回」,即人死後要在天人道、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這六道中輪回,這輪回體現出因人的生前善行惡行而去不同的地方。以前認為這都是迷信。但是現代科學通過對生死輪回案例的調查和瀕死試驗的研究,又發現人死了確實有生死輪回的現象,並非一了百了,許多研究人員,都經歷了不信,到震驚,到相信的過程。《輪回轉世的研究─生命永存的證據》一文中,介紹了很多世界各地輪回轉生的案例,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坪陽鄉,這一個鄉就至少有100多「人轉世」的現象,2014年上海教育電視臺《特別傳真》欄目還做了專門報導,節目主持人稱‘在湖南省懷化市通道縣坪陽鄉,一件挑戰我們認知的事情出現了,這裡有一群人,他們竟然記得自己前世是誰,而且這樣的人還不少……’坪陽鄉裡的官員說:「儘管不能從科學上去考究是什麼原因形成的,但這種特異的文化現象非常普遍。」現代科學還只是看到這種現象的存在,至於說人是如何轉生的,怎麼又是六道中輪回更無從知道了,那神的經典中講的是不是高於人類的科學?
神的經典講,神按著自己的樣式造人,還要在地上生出活物來,牲畜,昆蟲,野獸,並要各從其類。「各從其類」,就是說物種間進化是不可能的。進化論這個假設排除神的存在,違背神的經典,必然是個荒謬的假設。《物種起源》發表後的一百多年來找不到物種間進化過程的證據,證明神的經典才是最高的科學。
生命根本不是自然形成的,也沒有物競天擇,物種間關係更不是什麼弱肉強食,那是神安排的相生相剋、生態平衡的一種表現方式,生態平衡才能保證物種的多樣性,才使自然界繁榮,與進化沒有關係。
有人說:「土」怎麼能造人呢?在神的眼裡,分子也是土,人的細胞不都是分子構成的嗎,神憑其大智慧、大神通用分子造了人。你知道「神采奕奕」吧?因為人是土造的,所以顯的「土」氣,而神體不是土構成的,所以神體顯的「神」采奕奕,光芒四射。有些否定「人是神造」的人,常提這樣一個問題:人是神造的,那神是誰造的呢?你想瞭解這最終之謎嗎?那你可以去看看「天機盡泄」的寶書《轉法輪》,在那裡會找到答案。
用現代科學去否定神的存在,就像用圓內的有限東西去檢驗圓外無限的東西一樣,那不本末倒置了嗎?
破解對信神的疑惑(二)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月 11日, 2016
【大紀元2016年10月11日訊】二、如何證明有神
1、你看不見神但有人見過神
那有人說,科學沒有證明神的不存在,那也沒有證明神的存在呀。神在哪裡?看到神就信,看不到就不信,有什麼不對嗎?人通過感官看到、聽到的只是光譜和聲譜中很窄的一段範圍,即使借助儀器也只是稍微擴大了範圍,而更微觀和更宏觀的光譜、聲譜就看不到聽不到了。比如現代科學借助儀器也只能夠觀察到宇宙中的物質只佔據整個宇宙的5%,其他95%都看不到,科學家看不見,卻承認暗物質的存在;人看不見人的思想,可人都是有思想的,因此人看不見不等於不存在吧。
《天仙配》中的董永和七仙女在槐樹下相拜,請槐樹見證他們的婚配,許多人認為那是神話。可是科學實驗卻證明:植物不但有感情、能認識人、有記憶、植物間有語言交流,還能知道人心裡在想什麼!如果是這樣,那為什麼《天仙配》中的槐樹就不能見證他們的婚配呢?為什麼就是神話呢?雖然現代科學看不到植物完成這些功能的眼睛、大腦、神經系統究竟在哪裡,你能因此說植物沒有眼睛、大腦和神經系統嗎?
神話並非都是「故事」。道家老子的母親,玄妙王之女尹氏,晝寢遇五色流珠從天而降,感而吞之,覺而有孕,後生下老子;《史記》記載:烽火戲諸侯的襃姒之母也是未婚而孕,生下襃姒。人用現代科學去認識,認為這是不可能的,都是人編出來的神話。可是這「荒誕不經」的神話今天也發生了:據蘇聯密檔顯示:塔莉絲科芙與其他4位穿著宇航服的蘇聯女宇航員在環繞地球飛行2個月後,集體懷孕。第一位在太空間受孕的嬰兒於91年7月25日在蘇聯誕生,科學家說,這個太空兒的懷孕期比正常情況要短得多。據說,這個太空嬰兒出生一個月就已經能夠仰臥起坐和轉身並能說簡單的句子了。用現在的科學去認識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可是這「荒誕不經」的事卻是事實。你因為看不見就能把人類歷史上流傳的神話都說成是「故事」嗎?
現在醫學界發現在人的腦袋裡松果體的前半部分有一隻眼睛,具備著人眼睛所有的組織結構,因為他長在人的腦袋裡邊,醫學界講那是一隻退化的眼睛,但在修煉界並不這樣認為,而稱之為天目,在宗教界講那是智慧之眼,能看到許多人看不到的東西。莊子觀魚知魚樂,他的朋友看不見而嘲笑莊子;尹喜見紫氣東來,灑掃街道迎來老子,得到《道德經》;長桑君給扁鵲一本醫書和一包藥,扁鵲服藥三十天後就可以隔牆看物,透視人體。《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扁鵲四次見齊桓侯,看到齊桓侯身體病變的過程,齊桓侯說他自己沒病,認為扁鵲在沽名釣譽。齊桓侯看不見,宮中的宮女、大臣也看不見,大多數人都看不見,並不等於所有人都看不見。結果齊桓侯冤死於不見而不信。
孫中山撰寫的碑文《遊普陀志奇》中講道,民國五年八月十五日,他和胡漢民、鄧曼碩、周佩箴等人遊覽普陀山,登臨佛頂山天燈檯,憑高遠望,俯仰之間大有宇宙在手的氣概。環望四周,孫中山遙遙看到寺前矗立著一座高大的牌樓,鮮花環繞,似成織錦,寶幡隨風舞動,非常壯美。又有數十位奇僧,悄悄地看著,似乎是在迎接遠方的客人。又見一圓輪,盤旋著飛速轉動,分辨不出是用什麼材質做成。孫中山正暗自思忖圓輪依靠何種力量轉動時,忽然,眼前的景象消失得無影無蹤。孫中山問其他同行之人是否看到這一奇觀,均答沒有。
沒有神,諾亞為什麼要造方舟呢;沒有神,摩西如何能把以色列人帶出埃及呢,又如何把「十戒」傳給以色列人呢。其實許多修行的高僧、道士都看見仙佛,只是人不相信。
神話中的文殊、普賢、觀音三位菩薩,誰看見了?有人看見了!在《印光大師文鈔全集》中,有唐玄奘記錄下來的事:西域天竺國(印度)有位戒賢論師,德高望重,名震四天竺國。某一年身患惡病,痛苦極為慘烈,無法忍受,正想自殺以求解脫時,忽見文殊、普賢、觀世音三位菩薩降臨,指示他:「你在久遠劫前,作過多次國王,做了許多迫害禍亂百姓的惡行,本應墮落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稱為惡道),長久受大苦報,由於你宏揚佛法的緣故,得以免除地獄大苦報,將它轉變成目前的人間小病苦,你要忍受。再過三年,有位大唐國僧人名玄奘,會到此拜你為師,求受佛法。」戒賢論師於是強忍病苦,力行懺悔,終於康復。三年後玄奘法師果然來拜師求法。
極樂世界誰去過了,阿彌陀佛誰看見了,這似乎又都是人編出來的神話。可有人去了也看到了。佛教中有一本小冊子叫《西方極樂世界遊記》,記的是「文革」時,福建省得化縣的寬淨和尚在一山洞坐禪時,元神(靈魂)離體,被「觀音菩薩」接引至「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後參觀了羅漢洞、忉利天、兜率天與九品蓮花的各個境界,並且拜見了阿彌陀佛。轉了一天回到人間已經六年過去。在去極樂世界的途中觀音還告訴寬淨和尚他前世的情況和親人,寬淨回到人間,核實後確有其事,分毫不差。
你看不見神,許多人都看不見神,但並不等於所有人都看不到神。人看不見暗物質,科學家說有,你就相信了,那麼唐僧的師父看到神佛,寬淨和尚見到阿彌陀佛,你為什麼不相信呢?
2、修行者的成就,神跡都見證神的存在
虹化:1952年在西藏,德格益龍人,有索南朗傑喇嘛虹化,當時中共西藏自治區委書記張國華現場目睹了這一奇特事件;只見本寺廟的其他僧人圍坐在活佛四周,活佛從座位上第三次騰起一聲巨響,只見一朵紅雲飛去,而活佛卻消失不見了;1998年8月29日中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龍縣魯木饒寺八十一歲的阿曲尊者以吉祥臥姿進入涅磐。當天傍晚七時,侍者為尊者覆蓋法衣,發現尊者皮膚完全變為七、八歲孩童一般的白紅細嫩。法衣下面的法體一天比一天縮小。第八天清晨,發現法衣下面什麼都沒有了,尊者連指甲、頭髮都沒留下,全部虹化;據今還健在的德巴堪布著的《多芒寺志》記載,四川甘孜州爐霍縣多芒寺自西元1653年建寺以來,寺中成就虹身者共十六人,其中三位元元肉身全部化光,有的稍留下一點點頭髮和指甲。據恰紮桑吉多吉著書記裁,在弘傳大圓滿密法的年代,雪域藏地就有十萬修行者身獲虹化成就。
白日飛升:許遜,晉代著名道士,豫章及附近地區多有許遜以鐵柱鎮魔,殺蛟斬蛇等為民除害的傳奇事蹟,東晉甯康二年(374年)八月十五日許遜「閣家飛升,雞犬悉去」。《孝道吳許二真君傳》載:許遜升遐之日,「四鄉百姓聚會于觀,設黃籙大齋。
舍利子:許多高僧百年後火化時都有色彩繽紛的舍利子,釋迦牟尼的指骨舍利至今在法門寺保留。在法輪大法中修煉開悟、漸悟的弟子很多,即使出家人修煉法輪功也顯奇跡:長春般若寺的二僧廟(尼姑庵)的住持法號叫淨空,八十多歲了,患中風偏癱症,她從1994年開始修習法輪功,身體恢復正常,二年後她在打坐中圓寂,火化時煉出了五光十色的舍利子。尼姑們都說:人真的能在法輪大法中修成圓滿,這回我們親眼看見,相信了。
肉身不爛:中國唐代著名高僧慧能,圓寂後留下肉身至今千年不腐;九華山的金喬覺於西元七九四年跏趺示寂,三年後打開石函,金僧肉身竟顏狀如生,兜羅手軟,骨節有聲,如憾金鎖」。明代,一百一十歲高夀的無瑕法師圓寂。眾僧徒將無瑕肉身跏趺缸中,三年後啟缸,肉身完好,容顏如生。
《出埃及記》中,摩西在神的説明下,顯示了十大神跡,最後經歷「逾越而過」的神跡時,法老才讓以色列人獲得自由走出埃及;當埃及軍隊追擊出走以色列人時,神為以色列人分開紅海。
優曇婆羅花開,保存於韓國寺院的《金剛經》中說:「優曇婆羅花開,轉輪聖王就來。」據佛經《法華文句四上》:優曇花者,此言靈瑞,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慧琳音義》卷八載明:優曇婆羅花為祥瑞靈異之所感,乃天花,為世間所無,若如來下生、金輪王出現世間,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現。1997年,韓國媒體首次報導了清溪寺出現優曇婆羅花,接著在中國大陸和世界各地都有優曇婆羅花的開放,昭示神已回來。
釋迦牟尼佛的神跡,如在摩揭陀國石室降伏火龍,收在缽中的神跡,在收迦葉及他的500門徒時顯現了許多神跡和佛的慈悲……在釋迦牟尼的許多弟子中都有神通,他的弟子中有一個名叫尼提的,能從一塊石頭中進出自如,目踺連、蓮花色等釋迦牟尼弟子也都有許多神通,釋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弟子達摩一根蘆葦渡江……
聖經記載的耶穌:祂做了人所不能的事情,行了神跡。祂醫治病人……瞎眼的,瘸腿的,耳聾的,甚至使一些人從死裡復活。祂的能力超過一切……憑空造出食物,餵飽數千人……
法輪大法的神跡:傳播神跡;法輪大法從公開傳出短短的七年裡修煉者達到上億人;治病神跡:來自國內外的六份調查報告,都顯示了法輪功祛病的神跡,在國家體育總局的調查報告的結尾中寫到:法輪大法修煉人群出現的這一特異現象,已遠遠地超出了現代醫學所能認識的範疇;驅附體的神跡:只要是真正修煉法輪大法的全部給清理;修煉者正信的神跡:法輪功學員在面對中共的殘酷鎮壓,在死亡、監獄、酷刑、活摘器官、邪惡洗腦迫害前,十七年來堅持對真、善、忍的信仰,堅持和平抗爭,堅持傳播真相救人;解體共產黨的神跡:推動二億五千萬人的退黨、退團、退隊的三退大潮,解體共產黨。
破解對信神的疑惑(三)
作者: 陳意
【正見網2016年10月08日】
印表機版 簡體
三、人對神認識的幾個誤區
有些人認為如果神有那麼大的能力,有那麼大的智慧,神為什麼不讓我們的經濟發達起來,為什麼那麼多自然災害不管?神為什麼不解救窮人,那些壞人為什麼活的這麼自在?為什麼人間有那麼多的不公和悲苦?…… 認為神對這些事要麼不知道、要麼不管或者沒有能力管這些“不合理”的事,如果這樣,為什麼還要信神呢?
這是用人的思想去想神的事,那永遠也想不通的。舉例說,一群被關在監獄裡的犯人在服役、受苦,人為什麼不說這些犯人太苦了,把他們放出來吧,不要再讓他們吃苦了呢?因為即使你沒看見他們犯罪,你也知道、也相信他們是犯了罪才被關起來的應該服刑,服役的人也知道自己犯罪才被關押進來,因為人能看的見,而不會認為罪犯在監獄吃苦有什麼不公。
人認為“不公” 是因為人看不到人的苦難和幸福都是人自己以前做的壞事和好事造成的,都是善惡報應在這一世的表現,佛教中講三世因果報應:“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因,今生作者是。” 種瓜必得瓜,種豆必得豆,禍福如同燭影隨,善惡到頭終有報。為什麼《印光大師文鈔全集》中說唐僧的師父,戒賢法師,這位德高望重的高僧,還身患痛苦極為慘烈的惡病呢?你能說他是因為修佛才患的惡病嗎?你能說菩薩在戒賢法師受苦時視而不見、袖手旁觀嗎?《印光大師文鈔全集》中,菩薩說:“那是他在還久遠劫前當國王時造下的罪業,本應墮落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稱為惡道),長久受大苦報,由於他宏揚佛法的緣故,得以免除地獄大苦報,將它轉變成目前的人間小病苦,你要忍受。” 元神不滅,善惡必報。即使修行的人也要還債,何況是普通人呢。人認為“不公”時喜歡怨天尤人,其實都是“自作自受”!
為什麼以色列人在埃及做了幾百年的奴隸,耶和華才讓摩西把他們領出埃及,那是因為他們通過吃幾百年的苦“贖罪”了。為什麼耶和華只叫諾亞造方舟,而不去叫所有的人造方舟呢?是神對人不公嗎,不都是人自己造成的嗎,人能怨誰呢。
人想神應該幫助人類如何發展生產、消彌災禍、應該如何如何……,那是人妄自尊大。全能的、大智慧的神,能聽低能、無知的人指揮嗎?就象格林童話中“漁夫和金魚”故事中的老太婆,想讓那個神(金魚)做她的僕人,聽她調遣,那怎麼可能呢。神想事做事能和人一樣嗎?有句話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類社會的發展,朝代的興衰,都是神有目的安排的。人要想神應該如何如何,就象那個老太婆想要“金魚”應該如何如何一樣是不可能的。
信神皈依神的誤區:據調查全世界絕大多數的人相信神的存在,但是真正信神的有多少?如果都是真正的信神,這個世界就不會變得這樣動盪不安了。且不說那些信假神的人不是真正的信神。就說信正神的,有的人到廟裡給佛燒香磕頭為的是換取神佛的保佑消災、發財,那是把廟當作和神佛做交易的場所,不是真正的信神;有的人去教堂懺悔,希望贖罪,而一出教堂還繼續我行我素,這樣的懺悔是在騙神。電影《拿撒勒人耶穌》中施洗者約翰面對那些要求施洗的人講:“不要以為你們獻了祭,進了殿,就可以得救了,上帝所要的祭,是你們真誠悔改的心。”人真正要想得救,就要信能真正救度你的神,虔誠的敬他,按照神告誡去做,那才是真正的信神。
你可能還有許多對神信仰疑惑的問題,比如神為什麼造人,當人的目的,人從何來,歸何處去,神與人是什麼關係,人怎樣才能真正得度……,所有的問題都能在一本“天機盡泄”的寶書《轉法輪》中找到答案。
四、信不信神與人的命運休戚相關
有人說,信神就信神,不信神就不信神,何必爭呢,不就是一個信仰問題嗎。是信仰,但這信仰很重要,因為它既關係到人的幸福和不幸,又關係到人能否在劫難中被救度的問題。
神給人留下了傳統文化或戒律等做人的要求,如果人失去了對神的信仰,背離神,人怎麼會被神的告戒所約束呢。電影“天之驕子”中講,曾是杭德老師的學生,後又成為一名企業家的賽卓,在‘凱薩獎’競賽中,為贏得勝利而作弊,杭德老師發現了但沒揭穿。賽後,提醒賽卓要真誠面對自己、對得起自己時,賽卓反而問老師:你所堅持的誠信與原則在現實世界裡有什麼用?賽卓認為,只要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人的行為是思想所支配的,當人不信神,不相信善惡有報,不再被道德約束時,人會為滿足私慾而無惡不作。你看當今人類社會道德急下,人人為近敵,滅門殺人、恐怖襲擊,各種災禍每天都能見到,黃、賭、毒、性開放、同性戀等泛濫成災,這離《聖經啟示錄》所預言的世界末日和最後的審判還遠嗎?
《聖經·啟示錄》中有關於世界末日和最後大審判等預言,詳細的描述了大劫難前的正邪大戰,大劫難的慘烈情景和最後的審判等。而這些都已迫在眉睫了,神許諾人類有劫難時神會來救人。誰來救度?又誰能得救呢?
《聖經》裡預言的是救世主彌賽亞,而東方的佛經中講未來佛彌勒佛將下世普度眾生。據國學大師、佛學家、翻譯家季羨林的研究:彌勒佛和彌賽亞很可能是同一個人。保存於韓國寺院的《金剛經》中說:“優曇婆羅花開,轉輪聖王就來。” 東西方的許多預言都講這萬王之王來自中國,轉輪聖王是天上萬王之王的無上王,他以彌勒的佛乘下世正法、度人。據佛經記載,轉輪聖王擁有與佛一樣的三十二相、七寶,是不用武力用正義轉動正法的輪,以此來支配世界的理想王。”誰來救度?你看看是誰在“轉法輪”呢!
誰能被救度?法輪聖王降生於人間,也以人像顯現,以人言傳法,正法與救度眾生,只要你信他、虔誠的敬他,就能被救度。當年耶穌不也是降生於人間來救人的嗎。
當年猶太人在羅馬統治下受苦時,向上帝呼喊:上帝啊,還要等多久,你什麼時候來救我們呢?還要多久?還要多久?真是一種迫切等待救度的呼聲,可是當耶穌真的來救度時,又有多少人信耶穌是來救人的神,又有多少人有一顆真誠悔改的心等候救度,法利賽人和祭司們更是恐懼耶穌傳播的真理,因此而迫害待耶穌,把他釘在十字架上。在這種罪惡發生時,猶太人是怎麼表態的呢?有贊同迫害的、有謗耶穌的、有嘲笑耶穌的,對迫害保持沉默的,但也有反對迫害耶穌的。你說耶穌救誰呢?
以史為鑑。以“真、善、忍”為最高標準的法輪大法在世界洪傳,短短几年裡就有上億人修煉,修者身心健康、道德回升,眾生得救有望了。可是中共邪黨及前黨魁極其仇視真、善、忍的法輪大法。自1999年7月開始的對法輪功造謠、誣陷和血腥的鎮壓。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是法輪功學員,而實質上中共邪黨利用這場迫害把民眾都綁架在迫害者的行列中:它讓你從報紙、電視的造謠宣傳中中毒而仇視法輪功;它讓你為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善惡是非,迫害法輪功;它讓你為保護自己,對血腥的迫害置若罔聞……,其目的是為了毀掉眾生。當然也有許多明白真相後抵制這場迫害,為法輪功伸張正義的,那你說法輪大法救度誰呢?為什麼法輪功學員在遭受嚴重迫害時還要冒著生命危險,去給民眾傳播真相呢?那是轉輪聖王的慈悲,讓法徒喚醒世人,給人悔改和贖罪的機會。
朋友,也許你還在為你認為最重要的事在忙:錢、房子、家庭、事業等等。希望你靜下心來時想一想,如果沒有了生命,迫在眉睫的末劫中不能被救度,你認為重要的那一切還有意義嗎!
【歷史不簡單】這個活了120歲的高僧真不簡單
【歷史不簡單】這個活了120歲的高僧真不簡單
【歷史不簡單】這個活了120歲的高僧真不簡單 | 佛圖澄 | 大紀元 https://bit.ly/3a8DSiO
我們今天先講一個用酒滅火的故事。明明酒精遇到火就燃燒,怎麼還能用來滅火呢?
在講故事之前,我們要先介紹一下我們這一集要出場的三個重要人物,佛圖澄是西晉至十六國時期的高僧。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的開國君主叫石勒,石虎是石勒的侄子,是後趙的第三任皇帝。我們講的故事就是發生在佛圖澄和石勒石虎之間的。
一次佛圖澄與當時的後趙皇帝(石虎)共同坐在朝堂之上談經論法。佛圖澄突然吃驚地說:「壞了!壞了!幽州發生了火災」,當時幽州和他們所在的河北邢台相距千里,把身邊的皇帝(石虎)嚇了一跳,佛圖澄隨即拿起身邊的酒就向幽州方向噴灑,把身邊的人驚呆了。過了一會兒,佛圖澄回過頭來笑著對石虎說:「現在幽州的火災已經被我撲滅。」
皇帝(石虎)大吃一驚,不太相信,「你騙我吧?」於是立即派人前往幽州驗證。使者回來後對石虎說:「那一日大火突然從四大城門燒起,火勢猛烈,忽然從南方飄來一層黑雲,天降大雨,將火撲滅,奇了怪了,這雨中還能聞到酒氣。」看來真是佛圖澄用酒化的雨啊!
這個故事白紙黑字記錄在《高僧傳》中。這個佛圖澄可了不得,他出生在西域,自幼出家,年近八十歲才來到中國傳播佛法,最終活了一百二十多歲。關於佛圖澄神通的故事,一個個都記錄在史書上,一天一夜都說不完。我們挑幾個有意思的。
佛圖澄最有名的一個神通是通過風鈴的聲音預知未來的事情,他還能通過自己手掌心看到千里之外的事情。
公元328年,石勒的敵人劉曜親自率兵攻打洛陽。當時朝廷內外的文武大臣無不勸諫石勒不要出兵。佛圖澄就對石勒說了,「我剛才聽佛塔相輪上的風鈴聲,鈴聲告訴我說,『秀支替戾岡,僕谷劬禿當。』這是羯語。秀支是軍隊,替戾岡是出征,僕谷是劉曜,劬禿當是擒捉。這句話就是說:軍隊出征,劉曜必擒。」石勒於是親自出征,果然取得了大勝,同時活捉了敵人劉曜。
就在打仗的時候,留在後方的佛圖澄用麻油和胭脂摻合,塗在掌心,然後周圍人就看到他手掌中有許多人,其中一人被綁縛,朱紅絲線纏繞在脖子上。佛圖澄就告訴身邊的人,「敵人劉曜已經被抓了。」這比現在的遠程監控還高級啊!
還有一天,萬里晴空,沒有風,但是佛塔上的風鈴卻自己晃動了起來,發出聲音,佛圖澄對大家說,鈴聲告訴我,國家今年就會有大喪事。果然當年七月,皇帝石勒就病死了。
佛圖澄不僅僅能預知未來,還能和龍打交道。根據《晉書‧佛圖澄傳》記載,當時的都城(襄國)護城河的水源,在城西北五里處,有一年水源突然枯竭了。石勒就問佛圖澄怎麼樣才能弄到水,佛圖澄回答說:「應當讓龍去取水。」
石勒的字是「世龍」,他以為佛圖澄在嘲笑自己,就不高興地說:「正因為我這條龍不能取水,所以才問你的。」佛圖澄說:「我說的是真話,不是開玩笑。這個水泉的源頭,是神龍所在的地方,一定要用咒語告訴神龍,水才能得到。」佛圖澄於是來到了水源處,那裡土地早已乾裂,大家都不知道佛圖澄說的是真還是假。
佛圖澄於是坐在繩床上,點燃安息香,口中念誦咒語數百條。就這樣連續念了三天,這個乾裂的大地上竟然有水流了出來,還有一條約五六寸長的小龍也隨著水出來了。和尚們從來沒見過龍,都爭著去看,佛圖澄說了:「這條龍有毒,不要靠近它。」過了一會兒,水流變得特別大,護城河很快就灌滿了。
我們現在人看到佛圖澄的故事都會想這到底是不是真的,你還別說,就在1600年前,當時後趙的皇帝石勒也有這樣的想法。有一次石勒就想試探一下佛圖澄的神通是真還是假的。
【歷史不簡單】這個活了120歲的高僧真不簡單 | 佛圖澄 | 大紀元 https://bit.ly/3a8DSiO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