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準博士們:你該不該繼續念下去? | 遠見雜誌 | LINE TODAY

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


教授的職稱
教你快速瞭解看不懂的大學老師頭銜是什麼意思
講師:
1.可能是某個專業技術的佼佼者,該專業沒有博士可以教 
2. 體育老師 
3. 在適當的時機以及適當的關係下取得教職,但還沒有博士學位(還沒拿到、拿不到、不想拿)
兼任助理教授:博士級打工仔
客座助理教授:代課老師
專案助理教授:適用期新人
助理教授(專任):終於上岸的教授忙內
副教授:終於熬過升等,可能可以脫離忙內助理教授了
(萬年的)副教授:看淡一切塵世紛擾(不想升等或升不上去了)
副教授以上加兼任:
1. 退休了,但是課程沒人教被找回來上課的長青工作者
2. 學校倒了,找不到正職工作,回去當打工仔的副教授
教授:終於熬過第二次升等,擺脫了稱號中的副那個字
教授前面加客座:
1. 其他學校的交換球員教授
2. 來度假的外國教授
名譽教授/榮譽退休教授:退休後,不想把東西搬回家,想在系上有一間「名譽教授辦公室」的教授
榮譽教授:學校想要蹭流量的公共人士(或是尋求合作的對象)
(關於會做研究的教授見留言)


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

夜宿帳篷的博士:「我不知道該怎麼離開學術界」
作者 夜宿帳篷的博士:「我不知道該怎麼離開學術界」 | 張毓思 / 精選轉載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G7kPC5
2021-11-29
博士睡在朋友地板上的故事時有所聞,而兼任講師能夠拿到為期三年的合約已經算是不錯的工作條件。
博士睡在朋友地板上的故事時有所聞,而兼任講師能夠拿到為期三年的合約已經算是不錯的工作條件。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衛報》報導引發熱議,倫敦大學的博士生艾咪黎(音譯,Aimée Lê),因為付不起租金,曾睡在帳篷裡兩年。她以為畢業後就能找到穩定的工作,然而卻事與願違…
艾咪黎記得,有時候醒來的時候帳篷已經被白雪所覆蓋,空氣非常寒冷。除了工作以外的時間,她都忙著學習怎麼砍柴生火。艾咪黎已經住在生態公園裡的帳篷兩年了,而她其實是倫敦大學皇家哈洛威學院的博士生與講師。
就像大部分的博士生一樣,艾咪黎同時有一份兼任的英文講師工作。英國的中位年收入為3萬英鎊(約新台幣117萬元),一年的基本生活費用大約1萬英鎊(約新台幣39萬元)。而艾咪黎的獎學金與兼任工作在扣除學費以後,一年可以拿到1.2萬英鎊(約新台幣45萬元),生活還算過得去。
然而博士第三年的時候,倫敦大學的宿舍開始整修,艾咪黎被迫搬出便宜的學生宿舍,突然之間她每年的租金就多出了3000英鎊(約新台幣11萬元),她發現她的講師收入根本就負擔不起租金。
為了不至於淪落到輟學的地步,她跟朋友借了一頂帳篷。
學術雙面人的生活:教書、住帳篷
「我當時非常害怕,」艾咪黎發現校園附近,有抗議民眾搭帳篷夜宿,於是她姑且就跟著把帳篷搭在群眾附近,殊不知她這一住就住了兩年。
她把所有的書都堆放在研究生辦公室裡,平常在學校大樓裡沖澡,而她的帳篷就搭在學校附近的生態公園裡。但是她從來沒有告訴學校、學生甚至是自己的父母,她住在帳篷裡的事情。
因為當時她很擔心,無家可歸的故事一旦傳了出去,會影響到她自己的學術生涯。於是她就這樣安靜地過著學術雙面人的生活。
學生都給我很好的評價,我甚至規劃了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那段時間我的工作效率非常好。
艾咪黎回憶,當時的她能夠咬牙撐過去,就是因為她期待拿到博士學位以後,就會有穩定的收入與生活。「一切都是暫時的,」至少當時她是如此相信的。
現在的艾咪黎住在父母家中,她在2018年取得博士學位,從研究所畢業以後,她短暫地當過家教,在植物園打工。後來她獲得一份兩年的工作合約,在艾希特大學(Exter University)擔任創意寫作的講師,但是隨著合約的結束,她現在只能搬回父母家中,繼續尋找下一份工作。
現實的情況是,年輕學者想要發展穩定的學術職涯,已經變得愈來愈困難。「我不曉得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我感覺很焦慮,」艾咪黎告訴《衛報》:
老實說我很掙扎要不要放棄學術生涯,但諷刺的是我其實很適合這份工作,這是我的志業。
沒有穩定工作保障的博士
艾咪的故事其實不算特別,根據英國大學學院工會(UCU)的調查,英國的學術工作者有三分之一為固定合約工作者,另外41%的學術工作者是時薪制計費,這代表大部分的人並沒有穩定的工作保障。
而隨著大學愈來愈仰賴兼任講師分擔教學工作,固定合約的穩定工作正在不斷減少。
博士睡在朋友地板上的故事時有所聞,而兼任講師能夠拿到為期三年的合約已經算是不錯的工作條件。「我很疲累,但是我已經算幸運,」一個匿名的講師說:
我現在有一個三年的合約,我終於能夠放鬆一點了,但是兩年半以後又要面臨失業,其實讓人非常恐懼。
「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一年以上的工作合約了,」利物浦大學的心理學兼任講師華倫說,「作為女性妳必須自問,我要什麼時候結婚成家?我要什麼時候買房?但是我們卻被迫要接受這種工作常態。」
學術圈至少有7.5萬人受雇短期合約,他們被低薪剝削,甚至遭到管理者的欺侮,」英國大學學院工會會長布萊克說,「許多人還沒發現,學術界其實是英國經濟裡最被兼職化的產業。
(本文授權轉載自「。)夜宿帳篷的博士:「我不知道該怎麼離開學術界」 | 張毓思 / 精選轉載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G7kPC5


在大學當兼任助理教授的李律鋒,2015年從國立大學博士班畢業後,成為流浪博士,也就是難以找到「專任」助理教授缺,學界傳聞本土博士跟留學過的洋博士比,可能比較吃虧。 圖/TVBS 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李律鋒:「光是我所知道的就有兩個國立大學,他們就是已經有一個所謂的潛規則,是由校長很明確的去,跟學校的各個系辦同仁說,(徵才時)國內的博士就會直接抽件,不只是土博士好了就是,我所認識很多很優秀的從國外回來的學者,可能因為都是文組的關係吧,大家都是苦哈哈,都很難找。文科博士平均至少都要花四年以上,才有可能找到正式職缺,某部分學校可能有留洋迷思,台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張耀文則是認為。 台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張耀文:「我們對新聘教師的這個選拔,我們的標準就是申請者他過去的這個研究表現,還有這個未來發展的潛能,我們不會看他是哪裡畢業的,作為選才這個標準,那事實上我個人認為,就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的這個單位,才會用這個申請者他的出身(博士哪裡畢業),來作為選材評量的這個標準,事實上這不僅是信心的這個問題,事實上這是某種程度,歧視的這個問題。」   張耀文對台灣培養出來的土博士很有信心,秀出數據,台大電資學院有163位專任教師,國外畢業博士佔83%,國內的是17%,這些老師們有43位拿到科技部傑出研究獎,有13位,佔3成是土博士,而在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獲選為會士的最高榮譽,有24%是國內博士畢業,張耀文認為土博士表現非常優秀,而之所以學院裡洋博老師的人數比較多,是因為當年社會風氣,流行要去國外拿學位,並非不用土博士。 圖/TVBS 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溫偉群:「以前當然你不可否認就是洋學歷,或者是國際視野,或者是語言這種綜合的這樣的一個條件,(求職時)它是有加分的,不過現在加分的項目很多,可能包括就是你實作的能力,還有包括你對最新科技的了解,還有當然包括自己的研究能力、教學能力,還有人格特質、對學生願意付出,這些都是綜合考量可以加分的。」 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溫偉群,他認為現在徵才越來越多元,而現在台灣流浪博士的問題,只怕會廝殺越來越激烈,因為少子化,學校也會逐漸變少,還有整個大環境的結構問題。 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李律鋒:「很多學校也會有遭遇到聘不到老師的問題,就是這也很奇怪,因為所謂的聘不到老師,明明這麼多人在求職,一個學校裡面如果內部有很複雜的人事因素,它非常就有可能會造成,在(系上)三級三審制當中,每一級都會有人因為不同的原因去擋住那個人,我幾年前看到數據說,我們一年會有幾千個博士畢業,對,可是我們一年有幾千個教職缺嗎?就通常沒有,然後過去其實好幾年,因為高等學歷的那個失業率很高,然後政府常常祭出來的方法就是,釋出很多短期的博後(專案),然後去壓低那一個,壓低那個失業率。」 李律鋒說,自己對教學還是非常熱忱,但不再以專任教職為目標,其實高階人才的培育和發展,某部分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產學銜接進步程度,政府應該讓這些優秀人才除了教職,也有別的出路。
土博士求職難敵洋博士?台灣流浪博士多 該怎麼解│TVBS新聞網 https://bit.ly/3ek3EzP


流浪博士、大學兼課與「又醜又笨的學生」:我們教書,到底為的是什麼? | 李律 / 精選轉載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2xXnQr9
國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到底可以賺多少錢?
你或許會有點好奇,兼任助理教授薪水有多少?嗯,其實就是鐘點費,每小時700多元。
這個數字,我猜絕大多數的人,甚至包括學生,大概都不知道。俗話說「吃米不知米價」,但老實說學生真的也沒必要知道,那個在台上講到嘴角全泡的人,他到底實拿多少錢。
那個700多元(零頭我就先去掉了,總之不會超過一杯珍奶),意思是你這學期如果開了一堂兩學分的課,那麼你這學期實拿的薪水就是:
學分數*週數*700
2*18*700=25,200
25,200不是月薪喔!是這學期2月底到6月中之間,我實際拿到的薪水。
當然學校會付我車馬費,但是是實報實銷,我一毛錢也不會賺到
易智言的言論不僅演變成老師與學生的弱弱相殘,更讓制度的荒謬性逐漸失焦。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我有很多個身分,其中一個身分叫做流浪博士。這個身分從我2015年博士班畢業一直維持到現在。
流浪的意思,從字面上直接了解,就是「沒有固定居所」。流浪博士的意思也可以以此類推,指的是「沒有找到正式教職,只能在很多學校當兼任流浪的博士」。
我博士畢業後,當過母校的博士後研究員,也為了心愛的母校X書院當過「碩士級研究助理」,也做過完全不需要博士學歷的公務員。簡單地說,我沒有成為博士階段之後理當轉換的角色: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可能我不優秀、可能我是土博士沒有喝過洋墨水、可能我研究發表太少……總而言之,15年前為了大學教職而決定去念博士班,以結果論來說,還真是完全搞砸了呢……。
但是我的運氣一直很好,總會有許多貴人老師給我機會(仔細想想我目前的人生都是靠貴人老師們的幫忙走過來的),所以這學期我有了一個新身分,是北部某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
當一個國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到底可以賺多少錢?
你或許會有點好奇,兼任助理教授薪水有多少?嗯,其實就是鐘點費,每小時700多元。
這個數字,我猜絕大多數的人,甚至包括學生,大概都不知道。俗話說「吃米不知米價」,但老實說學生真的也沒必要知道,那個在台上講到嘴角全泡的人,他到底實拿多少錢。
那個700多元(零頭我就先去掉了,總之不會超過一杯珍奶),意思是你這學期如果開了一堂兩學分的課,那麼你這學期實拿的薪水就是:
學分數*週數*700
2*18*700=25,200
25,200不是月薪喔!是這學期2月底到6月中之間,我實際拿到的薪水。
當然學校會付我車馬費,但是是實報實銷,我一毛錢也不會賺到,而是把這些錢拿去貢獻給交通業者(在這個疫情谷底中也算好事一樁)。
那些熱情付出不計成本的時光
一堂課一小時700,算是合理嗎?好,大概比便利商店與麥當勞多了一兩倍,但是,我的勞動不會只有在上課而已。
我每次去大學上課,往返要花4小時通勤。
我每一堂課上課前,我需要花幾個小時不等的時間來備課、製作教材。
我每一次下課後,學生只要來問我問題我就會留下來解答到學生滿意為止。
以這個禮拜為例,我花了2個多小時說服一個學生不要再遇到問題就假裝沒事繞過去,要好好直面內心的傷痛與問題,好好與它對話,而對方的頑強與否定則好幾次令我都想要禱告呼叫任何一個可以得來速的神明了。但我又完全可以理解,畢竟我就是逃避與繞過問題20多年堅決否定問題存在的高手。
然後我又花了2小時陪另一個學生好好談話,試圖去理出為什麼他的生命中總是覺得自己不配遇到好事、得到好的對待,聽他說生命中每一個覺得這世界否定了自己的存在的時刻,然後陪他去解開每一個曾經糾纏的結,試圖找到最原初的問題癥結。
總之,4點下課,我回到家的時候已經超過10點。
當然這些我花去的時間,我是一毛錢也領不到的。但是我並不在乎這些付出沒有金錢回報,因為我真心喜歡教書,我真心喜歡我的學生。那些心靈交流與信任,對我來說是品質很精純的時間流逝、是付出生命中一段時間的方式裡最寶貴的一種。
不過我也同意,這種超值的售後服務(?)並不是要求一個老師的共同標準。
一個教書的老師,跟做炸雞的攤商、重機具的操作員、公車司機、養鴨場的鴨農、交通警察、房屋仲介、清潔隊員、uber-eat外送員……或許也沒什麼太大的不同,他們都會有倦怠的時刻、想要放空的時候、看著眼前的對象(炸雞、生產線、打結的交通、鴨、雞掰客戶、垃圾……)感到厭煩,只剩下身體的勞動,或是在一天的情緒勞動後對自己徹底厭棄。
老師撇開了聖職的光環,都是一個一個正常的人,有喜怒哀樂、有弱點、會說謊、有時會做卑鄙的事、有時也看不起自己。
一個對教學沒有熱情的人可以當老師嗎?不行嗎?為什麼呢?
流浪博士這麼多,學生卻還是沒課可上?
今天我的同溫層,因為易智言導演與母校英文系的新聞而徹底洗版。
政大存在的問題,我不陌生。我試著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釋。
大學需要很多兼任老師,因為,學生沒課上。
學生沒課上,因為,專任老師的基本授課學分是一學期9學分(可能因校而異),但是行政主管職以及科技部研究、產學合作等等對學校有貢獻(要嘛帶錢進來要嘛為學校省錢)的老師可以減少授課,很多老師減到一學期3學分,當然一個系開不出什麼課,每堂課又有修課人數上限,導致一堆學生修不到課。
為什麼會有減授制度,就是因為,對大學來說,生財最重要,所以接科技部案子最重要、招生最重要、評鑑最重要,為了這些目標,讓老師們不要太辛苦、可以心無旁鶩做研究也是應該的,教學呢?沒辦法就犧牲吧!
為什麼老師那麼少呢?不是一大堆流浪博士嗎?有的私立大學為了節省經費,老師退休了遇缺不補,用原有師資強迫分擔或是花前面提到的600、700元去外面找業師來補。國立大學則是上演搶缺大戰,一個系的三級三審制,在校內搶缺嚴重、各個派系山頭都要搶的情況下,系級審、院級審、校級審,你的人馬我打槍、我的人馬你打槍,一個助理教授缺好幾個學期都因為三級三審沒過而從缺,是稀鬆平常的事。
那這些問題又是誰要負責呢?校長嗎?主秘嗎?三長嗎?院長嗎?系主任嗎?
擔任這些職務的人,都是教授、都是學者;我並不會說因為是教授所以他們都是聖人,但最起碼,在學校的環境裡,大多數接任行政職的教授們,都有身為學者與知識分子的學養、人品,甚至還有改造大學的熱情,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是壞人。
這些問題的出現,一路推到源頭,是大學資源分配的遊戲規則。
在這樣的大結構裡,人人都是輸家
台灣的高等教育這十幾年來一直在效法美國新自由主義轉向的作法,學校資源越來越少,學校越開越多,為了搶錢、大家就只好搶破頭。而評鑑的標準,又只偏重發表數量、數字指標、為了擠進全球幾百大的排名而重研究輕教學(結果名次還是一直掉),藉由升等的標準綁架老師們只能埋頭做研究完全放掉教學(還是有很多老師仍然重視教學但是對升等毫無幫助純粹佛心來著),之前台大社會系李明璁老師被台大解雇的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不管是多麼優秀的知識份子,只要不做研究不能為學校帶錢進來,就是廢物,不要也罷。
易智言導演指出的例子,真的只是千瘡百孔的大學制度病灶沉疴的冰山一角。
但讓我覺得非常遺憾的是,導演在他的行文中,雖然批判了政大的制度,卻把學生當作「整個結構制度的共犯」。這對我來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
前面提到的大學荒謬制度,坦白說人人都是輸家。犧牲了教學品質,學生是最直接的輸家;制度羞辱了擔任兼任教師的專業人才,這些人也是輸家。可是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專任老師們、甚至是每學期為了開不出課焦頭爛額好說歹說求爺爺告奶奶哄人來兼課的主任、教授們,他們一樣好過不到哪裡去。
我可以想像導演懷著熱忱,準備了很多教材,希望能夠在國立大學英文系當中作育英才,遇到學生基礎不好、書讀得不夠多、電影看得不夠多,會覺得恨鐵不成鋼,甚至心灰意冷。
就像我前面說的,老師也是人,老師也會倦怠、也會自私、也會有時候恨不得把學生的頭推去撞牆。
老師可以對教學沒有熱情,可以不愛學生,可是有一個底線千萬不能跨越。
老師不可以羞辱學生。
即使沮喪憤怒,也不該用自身的權力地位羞辱學生
老師可以怪學生不用功、當學生對學習抱持半吊子的態度,老師當然可以生氣,因為老師如果對教學、對知識是百分之百認真的,他當然希望對方拿出百分之百的鬥志正面對決。
但老師不能罵學生笨(即便這件事情從我們當學生以來就時常耳聞),努不努力是個人選擇、天資與智能狀態卻沒得選。就好像過動兒(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先天身體遺傳,那不是學生笨、不是管不了自己、不是愛惹事生非,那不是選擇。
老師更不能罵學生醜。這已經涉及歧視,還有人身攻擊,甚至可以是性騷擾。
那些先天遺傳條件,從膚色、外型、身高、體重、智能表現、肢體殘障,精神狀態異常、口語表達障礙,到社會性的家庭型態(單親、隔代教養)、階級、收入、家長職業與社經地位(受刑人、智能障礙、精神疾病)、母語、家鄉……把這些個體無法選擇的弱勢,作為拒絕、責罵、甚至攻擊的理由,已經是不折不扣的歧視。
學生看的書不夠多、看的電影不夠多讓人沮喪我可以同理,但是本來不同世代就有不同世代的媒介選擇、文化近便性(例如哈日與韓流的世代差異)、藝術品味甚至時代精神。我在政大教了快十年的經驗裡,學生或許沒看過什麼我提過的書或是電影、聽過我放的歌,但是他們也有許多我不知道的文本經驗與媒體習慣,以政大學生的素質,我不認為他們程度很差。
而導演提到學生來修課動機不純,是希望可以在導演作品中露臉或是希望導演給予創作個別指導,我可以同理學生不是抱著對知識的渴望來修課所以感到失望,但這不代表他們欺騙你。不管是想要露臉、想要攀關係、還是想要個別指導,這不就是他們運用自身可以利用的資源來尋求機會嗎?他們可以要求,你也可以拒絕。這是大學,大家都有同等機會,更何況你還是老師,你有社會賦予這個身分的權威。
導演或許是出於一種情緒上的沮喪與憤怒,所以連帶地將教學回憶中不舒服的元素完全混同在一個完整的噩夢情境裡,所以在裡面的學生也面目可憎。但是冷靜下來,設身處地想想,在整個權力體系之下最底層的學生,怎麼可能會是共犯結構?(某些案例中或許會出現學生集體霸凌老師,但老師作為一個成年人與社會人,可以向外求助的社會資源網路仍然大於未成年人。)
你可以不喜歡學生,這是你的權利,沒有人要求老師一定要喜歡學生。但是,不可以對學生人身攻擊,不只是因為學生年紀尚輕、心智不一定完全穩定成熟;更重要的是,在一個課堂情境裡,老師與學生在權力結構上就是不平等,遑論有些學生會因為這樣的權力結構與社會制約,而把老師的話當成真理深信不疑,相信自己又醜又笨,難怪被老師羞辱嫌棄。
這是關於底線的問題。
警察不能侵犯人民隱私、醫生不能對外洩漏病人的病情、機長不能對全機乘客把飛行意外拿來開玩笑、法官不能以私心凌駕公共利益主導判決、藥商不能明知有風險還把藥賣給消費者……。每種職業都有其不能跨越的倫理防線,這跟喜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無關、跟職業倦怠無關;而是一個人能不能時常自省、在工作中對得起自己的良知,把自己視為一個完整的人,是這樣身而為人的基本問題。
而最讓我遺憾的,是事情演變成老師與學生的弱弱相殘,讓制度的荒謬性逐漸失焦,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徒增更多傷心不快樂的人。
你要給你教的孩子承諾什麼樣光明的未來?
我現在還是喜歡教書、喜歡當老師,靠存款過活,做喜歡的事。有一天存款會用完、或是我對教書的熱情燃燒殆盡,我不知道哪一件事會先發生。我有點無奈生在這樣一個知識貶值少子化大學經費緊縮的國家與時代,我也看不到未來在哪裡;但我已經厭倦責怪這一切了,這個問題我也認真判斷過不可能被解決。
只是覺得很遺憾。
一個圈子集合了全台灣最聰明、最有開創性、最有創造力的人們,然後一個愚蠢的制度就把這些聰明人全部困在一個小框框裡面互相鬥智廝殺。
那我問你,你要給你教的孩子承諾什麼樣光明的未來?
照片是2012年我在X書院開的第一堂課,全部的人一起躺下來聽學生解說她的創作。我躺在畫面右邊拿著手板。只有在教書的時候我可以感覺靈魂的充盈,那是一個純粹的魔法時間,是虛度生命最好的方式。
前天下課的時候學生跑來告訴我,他在學校裡始終覺得自己是一個冒充者,好像在扮演一個不是自己的人,只有在我的課的幾小時裡,他不再是冒充者,他是他自己。
這是我開始教課以來最大的禮讚。勝過無數個700塊。
流浪博士、大學兼課與「又醜又笨的學生」:我們教書,到底為的是什麼?  https://bit.ly/2xXnQr9


升等審查採三級三審,為合議制---升等教授遭受不公平待遇與打壓--質疑教授升等被打壓 嘉大教師拉布條向校長陳情  http://tinyurl.com/y3dfubp4

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


高教 對岸不共產,台灣薪不低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13日, 2017
2017-09-13 04:46聯合報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台北市)
昨天蔡文祥教授批評「玉山計畫」,認為台灣高教人員的收入是「共產式低薪」。
但「共產式低薪」的說法,兩個不正確。台灣教授的薪資是國民人均所得的兩倍多,超過大多數歐美國家。「低薪」是因為我們的人均所得,原本不及歐美及港星之半;港星教授是台灣的三到四倍,是因兩地貧富差距大(基尼係數○.四以上,台灣高於○.三),因此港星高教等高薪人才的常薪,就是台灣的三至四倍。假使國人薪資高些,不平等度也能拉大,我們的高教薪資才能水漲船高,超英美趕港星。
「共產」中國的高教薪資,如今很多分成十三等,年終可能另依我們並不熟悉的作法,再有獎金分配,於是不同等級的高教人員之間,以及高教人與對岸的人均所得,差異很有可能超越港星,哪裡還有共產精神,遑論實踐。
蔡文又說,教育部只獎助六百多人年領六百多萬,多數人「吃不到」,留不住「優秀教授」。這個批評也不對。沒有那麼多人因海外挖角而離職。台灣社會學會轉教育部的資料顯示,未屆退休年齡就離職的人,一年也才一四八位,並且其中以私校轉公校占了多數。
蔡教授僅以市場價格衡量高教,看似批評,其實是力挺教育部。任何事情沒有錢,萬萬不能,但高教人員要有多少錢(薪資)才能做好教學與研究,可以討論,僅另提四位經濟學者的說法,權作商議之資。
一是百餘年前美國人韋伯倫(Thorstein Veblen)在經典著作《有閒階級論》最後一章,論及「高級學識是金錢文化的一種表現」;關心高教,得讓玉山計畫不要變成這種表現。
二是瑞士人傅萊(Bruno S. Frey)說,引進過多金錢機制,對於原本反求諸己的活動(教研應該是其中一種吧),可能適得其反,使得人們主動從事的努力減少,扭曲風氣,往不好的方向變動。
皮凱提(Thomas Piketty)三年多前出版《廿一世紀資本論》,至今引發的正反議論,尚未歇止。台灣譯本問世時,衛城出版社與聯合報邀他到台北講演。張忠謀說,「主辦單位…給我一萬塊,我相信主辦單位給Piketty的演講費可能是我的幾百倍,這也很好,這樣我們才能請到好的講者。」皮凱提嚇一跳,他說,「根本不知道…主辦單位會給演講費。」
最後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諾斯(Douglass North),前年以九十六歲高齡辭世。他不僵化,稱讚海耶克,但也說「馬克思主義提出的問題迄今還是活生生,標準經濟理論無從回答。」他寧願薪資止於合理,數度婉拒加薪,杏壇多有傳述。


80.3萬元 碩博士可支配所得 不及20年前
By 于國欽,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3日, 2017
行政院主計總處甫完成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指出,105年我國碩博士可支配所得中位數降至80.3萬元,不及20年前水準。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表示,政府目前積極提振民間投資,就是要解決這個薪資停滯的問題。
依主計總處歷年調查,我國研究所學歷者可支配所得(中位數)早年成長極快,民國84年已達84.3萬元,此後成長趨緩,去(105)年80.3萬元非僅不及20年前,也是近四年最低。
以近20年(86~105年)觀察,除碩、博士可支配所得下滑,大學學歷者也由66.1萬元降至50萬元。僅專科、高中學歷者成長。
高仙桂表示,隨著大學、研究所普及,近年唸碩、博士的人愈來愈多,加上不論公、私部門都會把學歷列為敘薪標準,又使得許多失業者為日後找到好工作繼續唸書,以致出現過度教育的現象。
然而,國內企業所釋出的高薪工作有限,她指出,薪水較高的製造業,由於要到工廠,高學歷者興趣缺缺,而青年人喜歡的服務業,薪水又比較低,因此才會出現高學歷者所得下滑的現象。
依主計總處統計,自99年起專科學歷者的可支配所得(中位數)已超過大學學歷者,去年專科學歷者55.4萬元,大學學歷僅50萬元。
高仙桂說,長期以來薪資不漲,是嚴重的問題,薪資不漲導致民間消費疲弱,以致經濟成長動能不足,依主計總處預測,今、明兩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皆逾2%,但民間消費、民間投資成長率還是低於2%,薪資停滯的影響,明顯可知。


 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

年輕高階人力陷困境 廖俊智:台灣經濟需轉型
中研院長廖俊智7日出席全國科學技術會演說指出,台灣年輕高階人力身陷就業與研究夾縫中,人力資產及產業轉型已是當務之急。
中研院長廖俊智7日出席全國科學技術會演說指出,台灣年輕高階人力身陷就業與研究夾縫中,人力資產及產業轉型已是當務之急。/中央社
人氣: 4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6-12-07 9:54 PM 標籤: 台灣經濟
【大紀元2016年12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中研院長廖俊智7日出席全國科學技術會,以「基礎研究與研人才就:高學歷人才何去何從?」為題演說指出,台灣年輕高階人力身陷就業與研究夾縫中,人力資產及產業轉型已是當務之急,台灣需要思考從低階勞力、資本密集的經濟體,轉型為高階研發設計、腦力密集的經濟型態。


目前我國主要就業市場,仍以學士、碩士為主,廖俊智表示,博士及博士後就業,除大學教職外,只有少數業界能吸引高階人才,但新科博士供過於求,每年約產生4千名新科博士,卻約只有千名正式就業名額,代表著台灣年輕高階人力身陷就業與研究的夾縫中。

廖俊智建議,政府投資科學基礎建設,培育科研創新人才。由於基礎長期研究需要儀器、軟硬體的開發,通常占研究經費40%以上,政府若獎勵這項投資,必能吸引高階研究人才投入,讓產業同步升級。其次,獎勵科研輔助產業,研究輔助產業必須隨研發題材與時俱進,初步以國內市場為目標,進而推廣到國際市場,可解決學非所用、高階就業問題,連帶使產業滾動升級。


 

「流浪」博士四處兼課,教育部尋找國內外500位「玉山學者」、年薪650萬
By Abby Huang,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4日, 2017
為了避免台灣學術人才外流、並延攬優秀學者來台,教育部推出「玉山計畫」,預計2018年1月開始,每年投入56億元, 正教授年薪可上看650萬元,趕上新加坡、香港水準。不過台灣大學兼任、專案教師多,高教工會質疑,計畫恐怕只照顧到少數頂尖學校,難改變整體教育現況。
(中央社)教育部長潘文忠2日在教育部召開記者會,表示近來國際人才競爭非常激烈, 為了留住並延攬國內外頂尖學術和科技人才,教育部端出「玉山計畫」,內容包括3大方案:「玉山學者」、「高教深耕計畫彈性薪資」、「教授學術研究加給提高10%」,將以彈性薪資作為大專院校教學與研究人員之獎勵,預計將每年度投入最高56億元於高教預算,受益教師達1萬9千人, 行政院核定後於2018年度開始實施。
1.「玉山學者」年薪上看650萬元
潘文忠表示,會比照學術獎、國家講座的審查模式,組成跨部會審查委員會,並依不同學術領域選出「玉山學者」。 而被遴選上的「玉山學者」除了本來的年薪(正教授年薪約150萬元),最多每年可再「多領」500萬元,一次核可3年,以每年150人次逐步累增,國內外各達到500人次。
潘文忠說,相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年薪最高到台幣611萬元,或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年薪460萬元以上,玉山教授年薪甚至可能更高。 亞洲鄰近國家大學正教授年薪範圍一比 (數據由教育部提供)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372萬元 - 611萬元
香港城市大學:368萬元 - 506萬元
台灣各大學:約150萬元 - 未來最高650萬元
2.「高教深耕計畫」祭彈性薪資,補助研究經費
教育部規劃的「高教深耕計畫」,也撥了20億元預算(20%給獲得國際競爭及研究中心補助學校,其他學校則分到5%),給各學校當作彈性薪資,能用來增聘年輕教學及研究人員(編制內外人員皆可),教育部對於經費的使用額度及比例沒有限制。
3. 教授學術研究提高費10%,公立大學教授每月多領5,445元
另外,教育部也將調增「教授」級學術研究加給10%, 教育部電子報指出,將把每個月的研究加給經費從現行的5萬4,450元,調整為5萬9,895元 ,每月增加5,445元, 擴大教授與其他職級教師間的差距,公立大學教授每個月的所得,本薪加上研究經費,實領的薪資將由10萬7,525元調整為11萬2,970元。
教育部表示,也將同步調高私校的補助款,共計增加5.5億元,希望藉此留任大專校院教授,預計將有8千人受惠。
替教授加薪?高教工會:難改變教育現況
這項「玉山計畫」,獲得國立大學的教授看好,天下報導,台大教務長郭鴻基就指出,很高興政府感受到人才流失危機,願為學者加薪,留才、攬才的力道夠,希望能夠持久。
不過,台科大校長廖慶榮也說,大學教師很多到30、甚至40幾歲才任教,年資比中小學教師短,加上薪資中學術加給的比例較高,教授未來年金減更多,如果國外名校以3~5倍月薪挖角,是不小誘惑。
而高教工會辦公室主任陳書涵表示,教育部推出「玉山計畫」,喊出正教授年薪可上看新台幣650萬元,不過加薪僅限於少數人,台灣更多學者是學術費、年終被砍,甚至工作難保,玉山計畫恐怕難改變整體教育現況。
陳書涵說,台灣有6、7成學生都在私校,「玉山計畫」恐怕只照顧到少數頂尖學校,難改變整體教育現況。她認為在照顧頂尖人才的同時,也應該關照到教師薪資的「最低標準」上,落實「教師待遇條例」的規範,嚴格監督私校。
玉山獨厚少數人?學者擔憂國內年輕教師權益無解
聯合報導,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表示,教育部祭出高額計畫攬才,符合世界競爭趨勢, 卻忽略了照顧年輕人才,他指出,每年約有3,400到4,200名博士畢業生,因為受到大學少子化影響,只能頂著高學歷到處「流浪」,這些人通常到處兼課,沒有固定收入,有的被中國或是其他國家挖角。
公視報導, 根據教育部每年進行的「大專校院概況」調查,2000年到2004年間,全國兼任教師人數的成長速度遠高於專任教師,為了因應先前大專學生成長的現況,學校借助了大量兼任教師,來滿足課程需求,而專任和兼任教師的差額,至2016年已縮小到2千多人。
除了以兼任教師取代專任教師的「教學」工作,另外許多大學也有專案(約聘)教師,除了授課以外,更要支援諸多行政事務。
根據教育部2016年5月向立法院提的調查報告,專案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比例近3年來有上升趨勢,從7%成長為14%。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指出,愈來愈多的學校進用專案教師來取代編制內專任教師,也有學校將專案教師身份當作專任教師的「試用期」,先將教師聘為專案,再視情況決定是否轉正。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胡博硯投書《自由時報》,也指出政府必要的獎勵措施當然要有,但教育部用「玉山計畫」補助的國內只佔少數但卻掌握了多數學術研究資源的學者,如果不能改變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的局面,「玉山計畫」可能將淪另一種不公平的遊戲,讓資源與經費流入那些已掌握充沛資源的學者,讓有心在學術研究上貢獻所學的年輕學者捉襟見肘。

=============================

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

德國詩人說,牠對痛苦的感受和你一樣

德國詩人說,牠對痛苦的感受和你一樣
作者世界公民島 | 全球話視野 – 2016年9月21日 上午11:42

你有沒有辦法想像,汪星人的權利就和你一樣,搭大眾運輸要繳錢、每年要繳稅,只要你可以去的地方,汪星人一樣可以──德國,動物友善國度,一個動物也能擁有權力的烏托邦;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

19世紀,德國的詩人牧師Albert Knapp於司徒加特和康士達創立了兩個動保協會,動物保護的思想開始在德國萌芽。兩年後,德國糾察人員需確保動物受合理對待,虐待動物者將受到法律規範。歐洲地區的動物保護意識發展快速,即便受到部分人士的嘲諷,這股生命平權的思想洪流,仍然席捲了歐洲各個國家,領先台灣百年。

2002年5月,德國成為第一個將動物權力納入憲法

作者世界公民島 | 全球話視野 – 2016年9月21日 上午11:42

你有沒有辦法想像,汪星人的權利就和你一樣,搭大眾運輸要繳錢、每年要繳稅,只要你可以去的地方,汪星人一樣可以──德國,動物友善國度,一個動物也能擁有權力的烏托邦;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

19世紀,德國的詩人牧師Albert Knapp於司徒加特和康士達創立了兩個動保協會,動物保護的思想開始在德國萌芽。兩年後,德國糾察人員需確保動物受合理對待,虐待動物者將受到法律規範。歐洲地區的動物保護意識發展快速,即便受到部分人士的嘲諷,這股生命平權的思想洪流,仍然席捲了歐洲各個國家,領先台灣百年。

2002年5月,德國成為第一個將動物權力納入憲法的歐洲國家,動物權享有人民宗教自由、工作等基本權利相等的地位。德國動物保護法執行甚嚴,不只犬隻強制注入晶片,每年向飼主徵收狗稅,棄犬罰鍰高達90萬台幣,假如你要養大型犬或某些犬種,還得前往犬隻訓練學校訓練,取得證照。

「切勿以虐待動物為樂,牠對痛苦的感受和你一樣」,更是每個德國小孩都能朗朗上口的詩句,生命教育從小開始,當每個人都認為狗狗不是畜生、不是財產而是家庭夥伴時,相關法令更能有效推行。

除此之外,德國寵物店禁售寵物,如果想購買品種犬,只能向繁殖業者購買,費用是台灣的2倍以上。政府除了規範繁殖總數,也強制限定種母一年生一次,一生只能生三次,跟台灣遍佈黑心繁殖場的情況南轅北轍。而拉高品種犬購買門檻,也間接促使民眾前去動物收容所認養。

德國並無公立動物收容所,都是由動保組織等公益團體自行營運,針對不同的動物安排不同居住環境,狗兒也有固定時間奔跑、運動,環境整潔、明亮,都有助提高民眾認養的意願。在臺灣,動物收容所通常地區偏遠、交通不便,加上管理人員不足、硬體設備不良等問題,常被認為是骯髒、吵雜的設施,因此「前往收容所認養一隻毛小孩吧」,對於想要養狗的人而言,一直都不是主要選項。

當我們歡欣終結12夜的同時,是否有足夠的本事來解決流浪動物問題?不管動物保護法制訂的如何縝密,實際執行面還是面臨到許多難題。

到德國去吧!學習德國人尊重其它生命的態度,認識百年來的動保奮鬥歷史與精神──一個二次世界大戰時曾執行過種族滅絕的國家,如今搖身一變,變成眾多國家效法動物保護的對象。

Tierheim Berlin 德國柏林收容所

柏林收容所,遺棄動物的世外桃源,也是國際著名地標,這是德國第一座,同時也是全歐洲最大的動物收容所。

由柏林動物保護協會管理營運,柏林收容所占地約16公頃,擁有150位工作人員及上千名義工,可容納約12000隻動物,收容的動物總類無所不包,兔子、鳥、貓、狗,並設有狗遊樂場、獸醫診所及復健中心,專業的醫療服務讓老弱傷殘的動物有機會被治癒,活下來找到一個溫暖的家。

園區中還有一座寵物墓園,讓動物們有尊嚴的安息,一生沐浴在世間的溫暖。

 

司徒加特,除了賓士、美酒、保時捷,還有一座動物保育的百年老店「司徒加特收容所」。

白牆紅磚搭建起的浪漫建築,乍看以為是座有錢人家的富麗豪宅,實際上卻是流離失所的動物們能夠安然棲身的漂亮莊園──司徒加特收容所由ASPCA(德國保育動物協會)負責管理,前身就是詩人牧師Albert Knapp創立的動保機構,至今超過170年,是歐洲最大的動物保護組織。

協會寬廣的腹地,建有狗舍、貓舍、馬廄、狗游泳池等區域,陽光灑進,就像是一幅靜謐且暖心的鄉村圖畫,很難相信,收容所也能這麼美麗。動物眼神中沒有恐懼,就像隨時準備好進入一個充滿愛的家庭,而收容所也推出寵物寄養服務,成為了當地人極力推薦的「寵物旅館」。

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

-----------------------------------------------------

民國元年(1911)教育部審定,商務印書館出版之小學教科書[新修身],列出廿項美德,要學生學習.
其中最後一項:[愛生物].
有一位張元的人士,收養了一集流浪狗,回家為叔叔責備.
他說:[有生之類莫不重其性命.今為人所棄,而死非其所也.若見而不收養,無仁心也,是以收而養之.]
收養流浪狗是美德之一, 這是所見的最早文獻.

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  

============================

你為何不要當大學教授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6-20 01:48 聯合報 嚴震生

 

台灣近年來高等教育的走向、少子化帶來的衝擊、和社會氛圍的變化,大學教授目前像是一份工作(job),頂多不過是項職業(profession)。 圖/ingimage
大學教授在傳統認知中,有專業的知識權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是政府及產業諮詢的對象,為人民與弱勢權益的守護;享有清譽,但又無需安貧,獲得尊重,還可滿足樂道。回顧個人過去三十年在太平洋兩岸教書及研究的經驗,真的有如聖經詩篇所言,上帝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在祂的路上都滴下脂油。我多次與學生分享,認為自己是台灣最快樂的教授之一。
然而,台灣近年來高等教育的走向、少子化帶來的衝擊、和社會氛圍的變化,及親眼目睹後輩正在走的崎嶇路,讓我感受到大學教授目前像是一份工作(job),頂多不過是項職業(profession),而不再是一種委身(commitment)或志業(vocation),與理想中的呼召(calling)有相當的距離。個人認為下列幾項理由,就足夠讓年輕人對它不再充滿幻想。

第一、它是投資報酬率極差的一項行業,單單是到國外取得學位(國內大學並不信任自己研究所畢業的博士)的時間及花費,和擔任大學教職能夠獲得的薪資不成比例。更糟的是如果沒有其他的工作經驗及謀職技能,在大學職缺不斷縮減的情況下,將會因缺乏就業市場的競爭力而遭社會淘汰。

第二、以目前國內社會科學領域的就業市場來看,許多剛獲得博士學位在未找到正職之前,有可能得先擔任博士後研究一、兩年,若能留在專業領域並且有優異研究表現,可能還有機會成為助理教授。然而目前能爭取到博士後研究都不容易,我有幾位優秀的學生已轉到學術行政或是民間企業工作,不再對大學教職抱有幻想。

第三、即使有了博士後研究的經歷,如果未能有幸到學生來源無虞的國立大學任職,而是進入私立科技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不僅要擔心工作是否有保障,還要配合學校協助招生,或負責行政工作,無法完全投入教學及研究。在時間遭到排擠、缺乏具體研究成果的情況下,很難再找到更理想的工作。

第四、即使進入國立大學擔任教職,目前各校都有六年升等條款,如果未能在期限內升任副教授,將會遭到解聘的命運。這六年可能剛好是你三、四十歲的時間,可能有年幼的孩子需要陪伴,或許有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不但蠟燭兩頭燒,偏偏還要為保住教職拚命做研究,女性助理教授的挑戰更為嚴峻。

第五、好不容易升等成功後,並不能如國外一般獲得終身教職,因為台灣的大學教授每五年還得接受一次評量,若後續沒有研究表現,同樣也會面臨解職。個人就曾在校教評會參與過相關事件的討論,親眼目睹到即使你投入許多精力在教書和照顧學生上,學校要求的還是可以量化的期刊論文。

在讀博士學位期間,第一道面臨的門檻就是資格考試,接著是論文大綱的審核,再來則是論文的完成及答辯。成功取得學位後,若想要尋覓大學教職,真正的門檻才會接踵而來,一關接著一關,直到你即將退休才得到喘息。然而,你錯過孩子的童年,也因未能陪伴父母感到懊惱,你或許因為工作過度而搞壞了身體,也可能因為無法經常分擔家務而有一位受夠的配偶懶得與你說話,到頭來你將會成為一位孤獨的老人,這樣的工作或志業值得你投入嗎?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

更多你為何不要當大學教授的理由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05 01:20 聯合報 嚴震生

在上一篇名人堂中,我曾提到五項不要成為大學教授的理由,包括投資報酬率低、就業市場萎縮、工作環境不佳、升等及續聘的壓力等。本篇將提出另外的五項理由。

第六、大學教授的社會地位已大不如前,在發生國科會(科技部)研究計畫報假帳、學術論文抄襲及假學歷等案件後,大學教授的負面形象日益增加,不僅沒有辦法扮演社會的良心,恐怕有時都無法坦然面對自己。如果所傳之道本身都未能守住,怎有可能維持過去來自於社會的敬重?大部分的教授並沒有犯下類似的案件,為何要承擔這個共業?

第七、「尊師重道」即將成為瀕臨絕種的校園文化,教授不但社會地位大不如前,在學校行政主管人員的認知中,也少了過去所享有的尊重。我剛回台灣教書時,校長會親送聘書,不僅很客氣地感謝過去的付出,並表示未來一兩年希望能繼續共同努力。在此情況下,即使升等和評量的要求造成不少壓力,你都會甘之如飴,因為你所從事的是一項合作打拚、有使命感的志業。現在則是收到校內郵件轉來的聘書,填完回條後,再用校內郵件寄回。如果學校或董事會將你當成雇工,你的心態和表現就會是雇工,而不是高等教育的夥伴關係(partnership),這難道是有理想的年輕人想要進入的行業嗎?

第八、在有Line之前,我們老師時代的大學教授就是沒有上下班的在工作,過去可能是從學校返家後,繼續備課或是看學生的論文。之後,拜筆電及網路之賜,我們將研究也帶回家。因為,在學校的時間,除了上課之外,還得處理公文、申請計畫、協辦研討會、參加各項系所或是院級會議,不時還得為研究生、轉系生及轉學生出題改卷,或是擔任申請及甄試入學的評審委員。這些工作將你的時間切得支離破碎,但又不如教學或研究有累積性,讓你疲於奔命,滿是挫折。

第九、目前的高等教育事實上是獎勵教授為可量化的研究多投入心力,而無須過度重視不太容易量化的教學或是服務。升等靠期刊論文,評量以它做依據,學校特殊的獎勵也以其為首要考量。學校鼓勵的是不關心學生或系務發展、不認真教學或參與行政的教授。他只需將研究做好,即可取得學術地位和獎賞。久而久之,我們看到的是自私自利的研究者,而不是有熱情或是蒙呼召的教育家,反而受到鼓勵與認同。這樣一個扭曲的環境,難道是我們理想中的大學?

第十、我國大學教授待遇雖然並不理想,但許多從事教職者至少認為退休後的生活應當無虞。台灣社會普遍認為教授月退俸至少為目前薪資的七、八成,孰不知目前在沒有百分之十八的優惠利率存款情況下,做滿廿五年的退休金將不到五成,未來的年金改革還會讓此數字降得更低。私立大學教授情況更差,有些是一次領一筆,有些是月退,但比勞保還差,不到兩萬元,因此若未能早有規畫,有可能會再投入高等教育二、三十年後,發現竟然還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養老。

以上十項理由任何一項都已足夠讓想要進入大學擔任教職者三思,而十項加總起來,絕對足以成為一股強大的遏阻力量。我們負責相關事務的官員和學校的行政主管難道還需要提醒嗎?若再不改善環境,台灣的高等教育將難以吸引到真正有心委身、充滿呼召、願意無怨付出的年輕人投入。(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

最高刪減15% 教部再砍博班名額 大學嘆:已見骨
2016年06月25日 04:10 余祥/基隆報導
為避免博士生在市場上供過於求,教育部繼105學年度統刪各大學博士班名額15%後,106學年規畫保留7成名額,開放20%名額由學校視招生情況或是市場需求自主調控系所名額,但教育部最高可刪15%名額;大學校方無奈表示,學校已被砍到見骨,再砍名額反讓招生更為困難。

全國教務主管會議昨在基隆海洋大學舉行。教育部高教司長李彥儀表示,每年博士班畢業生約4000人,扣掉原本就有工作的人,還有三分之一只能到業界或出國就業,但台灣產業結構與歐美不同,以中小企業為主,不需要那麼多高階人力,導致市場供過於求。

因此,教育部105學年度已刪減各校博士班名額,比起104年,一般大學招生名額減少757人,技職校院也減少81人,但總招生名額還是太高,因此計畫再減名額,希望讓博士班培育人才能符合社會所需。

教育部規畫106學年度博士班名額新的調控機制,保留7成名額後,授權學校20%名額,依照整體校務發展、招生特色、人力需求和培育重點自主調整,另10%名額由學校申請教育部專案計畫。

對此,李彥儀表示,自主調控對學校來說很困難,因此控管不佳的學校最多可扣除5%名額,整體來說,教育部最高可刪減15%的招生名額。

交大副校長陳信宏表示,「名額一直減也不是辦法」,很多學校認為招不滿也沒有關係,不然學生看到招生名額變少,反而就不想考博班了;此外,學校自主調控困難重重,教育部應該要盤點各領域的狀況才是,不能把球丟回給大學校長。

清大教務長戴念華說, 教育部每年扣減博班名額,學校「已經見骨」,以清大電資學院為例,101年時2系7所還有134名招生名額,今年整個學院只剩下40名,但半導體是支撐台灣競爭力的產業,需要高階人才,若過度刪減名額,恐造成人力斷層,將會影響經濟。

------------------------------------------------

嚴震生/你為何不要當大學教授
嚴震生/你為何不要當大學教授 | 評論 | 聯合新聞網 - http://goo.gl/aYFz99
A-A+
大學教授在傳統認知中,有專業的知識權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是政府及產業諮詢的對象,為人民與弱勢權益的守護;享有清譽,但又無需安貧,獲得尊重,還可滿足樂道。回顧個人過去三十年在太平洋兩岸教書及研究的經驗,真的有如聖經詩篇所言,上帝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在祂的路上都滴下脂油。我多次與學生分享,認為自己是台灣最快樂的教授之一。

然而,台灣近年來高等教育的走向、少子化帶來的衝擊、和社會氛圍的變化,及親眼目睹後輩正在走的崎嶇路,讓我感受到大學教授目前像是一份工作(job),頂多不過是項職業(profession),而不再是一種委身(commitment)或志業(vocation),與理想中的呼召(calling)有相當的距離。個人認為下列幾項理由,就足夠讓年輕人對它不再充滿幻想。

第一、它是投資報酬率極差的一項行業,單單是到國外取得學位(國內大學並不信任自己研究所畢業的博士)的時間及花費,和擔任大學教職能夠獲得的薪資不成比例。更糟的是如果沒有其他的工作經驗及謀職技能,在大學職缺不斷縮減的情況下,將會因缺乏就業市場的競爭力而遭社會淘汰。

第二、以目前國內社會科學領域的就業市場來看,許多剛獲得博士學位在未找到正職之前,有可能得先擔任博士後研究一、兩年,若能留在專業領域並且有優異研究表現,可能還有機會成為助理教授。然而目前能爭取到博士後研究都不容易,我有幾位優秀的學生已轉到學術行政或是民間企業工作,不再對大學教職抱有幻想。

第三、即使有了博士後研究的經歷,如果未能有幸到學生來源無虞的國立大學任職,而是進入私立科技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不僅要擔心工作是否有保障,還要配合學校協助招生,或負責行政工作,無法完全投入教學及研究。在時間遭到排擠、缺乏具體研究成果的情況下,很難再找到更理想的工作。

第四、即使進入國立大學擔任教職,目前各校都有六年升等條款,如果未能在期限內升任副教授,將會遭到解聘的命運。這六年可能剛好是你三、四十歲的時間,可能有年幼的孩子需要陪伴,或許有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不但蠟燭兩頭燒,偏偏還要為保住教職拚命做研究,女性助理教授的挑戰更為嚴峻。

第五、好不容易升等成功後,並不能如國外一般獲得終身教職,因為台灣的大學教授每五年還得接受一次評量,若後續沒有研究表現,同樣也會面臨解職。個人就曾在校教評會參與過相關事件的討論,親眼目睹到即使你投入許多精力在教書和照顧學生上,學校要求的還是可以量化的期刊論文。

讀博士學位期間,第一道面臨的門檻就是資格考試,接著是論文大綱的審核,再來則是論文的完成及答辯。成功取得學位後,若想要尋覓大學教職,真正的門檻才會接踵而來,一關接著一關,直到你即將退休才得到喘息。然而,你錯過孩子的童年,也因未能陪伴父母感到懊惱,你或許因為工作過度而搞壞了身體,也可能因為無法經常分擔家務而有一位受夠的配偶懶得與你說話,到頭來你將會成為一位孤獨的老人,這樣的工作或志業值得你投入嗎?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

被台灣拋棄的博士們 西進中國的「學術移工」

被台灣拋棄的博士們 西進中國的「學術移工」|政治社會|2016-06-07|天下當期精選|天下雜誌 - http://goo.gl/mNTFaW
精華簡文被台灣拋棄的博士們 西進中國的「學術移工」
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
作者:《報導者》李雪莉 2016-06-07 天下當期精選

他們可能是台灣史上受過最完善教育的一代,卻因制度缺失,成了學術的吉普賽人。他們西進中國找出路,但「中國高薪磁吸人才」的真相,卻是沒有誘人高薪、只有高壓競爭的環境現實。

《天下》長期關心人才議題,本文由《報導者》授權刊登。

沿著安靜陳舊的長廊,跟著黃宗昊走進上海交通大學的宿舍,四坪侷促的空間,單人床、書桌、小衛浴,塞滿上千本書的書架。

在這裡,他生活了三年。

作為全中國排名前十名高校裡的講師(相當台灣的助理教授),黃宗昊沒有自己的研究室;作為一位碩博士讀了十年的研究者,四十一歲的他,沒有享受到媒體所說的西進中國高校的甘甜六千人民幣的月薪(約三萬台幣),在物價比台北高的上海,顯得吃緊。

二○○八年政治大學政治所博士畢業後,黃宗昊曾連續四年,在台投遞近百封求職信,卻只拿到兩個面試機會,因為他正巧遭遇台灣學術界的轉捩點。

○六年教育部推出頂尖大學計劃後,擠進世界排名成為各校重點,國際化的要求,讓大學只優先挑選洋博士。土洋大戰,讓本土博士灰頭土臉,加上教育市場嚴重供需失衡,更讓本土博士節節敗退──儘管他們的研究實力並不輸人。

台灣沒路,於是西進找路。黃宗昊說,「腦海裡以為我們會像學長姐或老師那樣,畢業就有教職,以為迎接我們的是美好時代,但沒想到我們是上戰場被掃射的第一批,在台灣起不了家,但中國給了機會,我總得為第一口飯努力。」

本土、海歸皆夢碎台灣

高階人才西進潮流大爆發

西進中國學界的故事在過去幾年是這麼被傳誦著:「中國磁吸高階人才」、「台灣人才被中國挖角」,知名台籍學者加入長江學者、千人計劃或各省各類的人才計劃,年薪上百萬。這不過是幾年前的事。


但兩岸情勢、學術市場、人才水位,明顯在這兩、三年起了變化。學術人才西進,不如外界印象中美好高薪。黃宗昊描述這一輩博士們的處境,「很多人以為我們去中國大陸吃香的、喝辣的,No。台灣一批表現傑出的正教授,如巫和懋、霍德明等,那些人是winners(贏家),中國大陸用很高的薪水邀請,不會餓著。他們那種檔次是稀有動物,和我們這群六年級的博士,處境大不同。」

黃宗昊不是特殊個案。在採訪團隊追蹤下,我們目睹一群西進中國大學的「黃宗昊們」。

photo

photo 任教於上海交大的黃宗昊已在中國三年。他說,「既然來了,就咬著牙適應嘛。倒也不用在被窩裡哭吧!」

他們多半是六、七年級生,過去三年,進入中國各省份的大學任教。台灣教育部、科技部、各大學校院,沒有人能掌握這群人的數目和流向。但確實速度和量體上爆發式增加。

三十八歲,廈門大學傳播學院的副教授陳經超,是少數很早就進入中國的台灣人,在北京大學讀博士,是個中國通,在微信上,他開了台籍教師群組的討論板,開板不久已有超過一百三十多位台籍老師加入。

陳經超說,群組裡多半是年齡三十至四十歲在中國的全職教師。各地各省台籍教師群組不少,他們一個拉一個,加入時還意外發現自己的小學、大學同學也到中國教書。他們之中,男性多於女性,有在中國拿博士的,也有留洋的,但更多是台灣本土博士。

單從省份來看,至少十八個省都有台籍教師,包括青海、貴州、內蒙古、黑龍江。其中以對台前沿的福建省人數最多,去年就招募了一三二位台灣學者,預計今年再招聘兩百位台籍老師。

低薪、高壓、沒保障

中國「高薪挖角」的真相

成百上千的台灣學術人才正快速西進。過去幾年間,他們以兩種基本形式進入中國高教體系:一種是「編制內」,相對低薪地進入中國最好的九八五和二一一體系的高校(見一三二頁小辭典);另一種是「編制外」,以高於台灣的大學薪資,進入省級或市級、一些很少人聽聞的學校,如福建武夷學院、湖南吉首大學、溫州大學城市學院、廣州中山大學南方學院等。

余炘倫屬於「編制內」這一類。他是英國艾塞克斯大學社會學博士,一三年回台,也同樣遭遇教職市場緊縮的困境,與許多本土博士一樣選擇西進,來到呼和浩特的內蒙古大學,擔任助理教授。

第一次見到余炘倫是在他嘉義老家。在余家祖先牌位前,余母拿起余炘倫出生時由算命師排的命盤,上頭寫著「往北運」三個大字。他的父母一輩子惦記這三個字。既然孩子往北走運勢才旺,多年前他們為炘倫在新北市買了房。只是,余炘倫註定流浪更遠,「壓根沒想到,到更北的內蒙古去,」余母帶些感嘆。

photo 內蒙古大學的余炘倫西進中國三年間,成家養兒, 但他仍期待有一天能回到台灣,做自己有興趣的台灣史。

內蒙古大學隸屬中國的二一一體系。余炘倫所在的民族學與社會學院,還是中國十二五計劃中,要建設為一流學科的重點。

中國重視、也禮遇洋博士,但攤開余炘倫的薪資單,叫人吃驚。中國的大學薪資主要由「崗位工資」和「崗位津貼」組成,這兩項再加交通等津貼,扣稅後,余炘倫的薪資才過四千人民幣(約兩萬台幣)

「剛聽到工資時,我和我家人都覺得很低。這工資在台灣可能沒法想像怎麼生活,」但他同時也拿到學校給的一筆三十萬人民幣安家費,五年合約一攤提,每月薪水大約八千人民幣(約四萬台幣)。

另一種西進趨勢,則是走「編制外」,多採豐厚年薪制,但學校評價兩極,一種是頂尖的研究型大學,研究為主、教學為輔,但主要鎖定已有表現的正教授,年輕人機會不高;另一種則是這兩年台籍博士大量進入的學院,以教學為主、研究為輔。

但無論哪一種,工作保障不高,續約與否充滿不確定。

有條件的年薪百萬

連計程車司機都知台籍老師苦

二○○○年前後,中國高校擴招,在一般大學外,全中國已有超過三百三十所以上的獨立學院,佔全中國高校的十分之一。

掛靠公辦大學名號的獨立學院不勝枚舉:武昌首義學院、華南師範增城學院、湖北經濟學院、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北京理工珠海學院等。

不少學院要上繳可觀的「管理費」給母體大學,兩者間的關係,有些像直營、有的像加盟,緊密程度不同。有不少人批評,高額學費是販賣文憑的學店,但也有人認為能讓更多青少年有書可讀,提高人力資源。而目前不少台籍老師都流往獨立學院。

以南方學院為例,掛靠中山大學之下,學校收的不是像中山大學所收的頂尖學生,學生畢業證書上拿的是「南方學院」。

辦大學是筆好生意,南方學院有一.八萬名學生,學生每一年學費近兩萬人民幣(約十萬台幣),每年近四億學費收入(約二十億台幣);但生意要有賣點,在老師多數是碩士的情況下,台籍博士已成為學校國際化的招牌。台灣博士等於進入極企業化運作的學校。

去年,廣州市的中山大學南方學院透過台大、逢甲、世新等公私立大學教授協助宣傳,並在台灣媒體刊登廣告招聘台灣博士,條件誘人:「年薪二十萬起跳,外加十萬安家費,十萬科研啟動金」。

就這樣,南方學院兩年間招聘了四十四名台籍老師,不乏來自台大、台師大、中山大學、政大等年輕博士,一六年計劃再收二十位台灣人。短短三年間,台籍教師佔總師資的十分之一。

這些學校名目上開出年薪高達二十至三十萬人民幣(約一百萬至一百五十萬台幣),但有不少附帶條件:六個月試用期間採八成薪、科研經費實報實銷,老師們得想方設法靠著蒐集尿布、衛生紙、車資等發票核報。

連出租車師傅(計程車司機)都知道台籍老師情況。出租車姜師傅搭載採訪團隊時就提醒,「台灣老師需要收據,妳給他們,他們要報帳的。」看似各式名目疊高的工資,還要扣除二○%至二五%高額個人所得稅率與保險,台籍老師能領的年薪並沒廣告上說的多,這還不包括上漲的中國物價、房租、往返台灣的機票費。

事實上,不論走的是哪一軌,進入研究型或教學型學校,這一波西進的年輕教師,都像跨過深不可測的黑水溝一樣,只能忐忑前行。

中國學術已進入買方市場,合約規定也日益嚴苛。

近年,中國大量的海歸與每年超過六萬名的博士畢業生也競逐教職。華東師範大學政治系系主任劉擎最近才晉用一名台灣助理教授,他說,現在的工作是二十、三十取一,一半以上是洋博士。

三十八歲的張維元,是福建省龍岩學院廣電系的助理教授。目前在龍岩有十幾位台灣籍教授,多半是像他這樣的「高級學術移工」。龍岩給留洋的他年薪二十萬人民幣,稅後約十四萬人民幣(約七十萬台幣),學校還配了一個兩層樓宿舍給他,但張維元的心情始終無法輕盈。

「當我看到三個房間、一衛浴、一客廳、一廚房,對,是不錯,但我心裡很忐忑。為什麼要給我這麼好的住宿,是接下來要看你能不能在三年內有表現。怕別人翻臉比翻書還快,所以拿到這房子我是緊張的。合約訂得複雜嚴苛,其實每年都可以找理由把我fire(開除)掉,」張維元說。

台灣的助理教授有六年的升等條款,中國的大學則採「合同制」(約聘制),採兩次的三年合約聘任,要求具體高標的學術發表。張維元的合約上,就要求三年內要有三篇的CSSCI或TSSCI(分別是中國、台灣人文社科索引)。數量上比台灣許多大學還嚴格。而有些九八五和二一一的研究型大學,甚至要求三年十篇文章、專書和國家型計劃

複製台灣十年前開始上演的高教亂象,中國學術的大躍進,拚命生產學術論文,中國學者吃不消,台灣學者更倍感壓力。

去年剛從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回到台大財金系任教的張晏誠,對中國制度的變動感受最深。○九年,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以稅前四十萬高薪禮聘他,薪水六年後漲到一百萬人民幣(約五百萬台幣)。

敢給,也敢要求。「一開始offer letter(聘書)說八年一到兩篇頂尖期刊,到後來變成八年三篇,合約一簽簽八年,」張晏誠在過去六年有一篇美國頂級期刊發表,仍無法達到校方要求。他說,「很困難,大家都會在真的發生前就離開,目前沒有人升等過,競爭很激烈。」

其實在中國第一年,張晏誠就有些水土不服。他個人不是很喜歡那裡各方面的壓迫感,每一年都想回台灣──即便是回到台大,薪水減半,卻是離開了巨大的壓力艙,回歸較正常的工作節奏。

除了強大嚴苛的量化指標,中國學術服務政治的「政學合一」體制,更是新一波西進學者遭逢的特殊環境。

政學合一的挑戰

便衣管控、思想審查無處不在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上台後,加強對大學裡的意識型態管理。大學教室裡,充斥著攝影機、穿著便衣的巡視員在課堂對老師教學錄音;中國社科院甚至要開始對學位論文,進行意識型態審查。

有些學校給台灣老師的合約上更明文寫著「保持中立政治立場」、「不在公開場合散播反對有關大陸政體的言論」,而口頭上更頻繁告誡不能批評政府和黨。

一位台籍助理教授就曾發生「教學事故」。在上課鐘聲響起後兩分鐘,正準備踏進教室時,手機鈴聲響起,竟是學院辦公室打來的電話說,「怎麼還沒到教室?」這位老師嚇了一跳,才知道學校能隨時「監控」課堂情況。

雖然中國教育體制是在快速現代化,與歐美的法規、制度、指標對接,吸引國際人才。但根深柢固的人治色彩,隨時引用各種規則給人「恩給」或將人「排除」,在那制度下的所有人,都活在高彈性與不確定裡。而台灣人還容易遭遇玻璃天花板。

這一波跨越黑水溝的學術移工如履薄冰地找生存的縫隙。他們之中,有人待了一、兩年便賠款離開;多數騎驢找馬,邊教書、邊找尋機會跳槽;只有少數安身立命想長久發展,而這類型的老師,多半到此娶妻生子、成家立業。

與始終在自由市場抉擇的台商或台幹不同,學術這條路,一直是與政府政策緊密扣連的。究竟誰該為這群掙扎西進的學術移工負責?

教改的歷史共業

台灣博士過剩 中國撿便宜

他們的出走,起因於台灣市場供需失調:從一九九四年的四一○教改,廣設大學;一九九六年後,大量專科升格為大學,碩博士班大增──台灣人對學位的盲目追逐,以為讀博士像鍍金,是博士生產過剩的大背景。

調出教育部資料,九十學年度在學博士不到一.六萬人,在九十九學年度達到三.四萬名高峰,每年約有四千名博士畢業生。以去年的一○三學年度為例,四○四八位畢業博士,僅約一三%的人能進入學術界。(見表2)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李彥儀直率說,「我要回頭問問(學生),當初為什麼要去念博士呢」、「我覺得(學生)自己也要思考,到了念博士的年紀,應該都有獨立判斷的能力了」。

科技部科教發展與國際合作司司長周世傑也觀察,「有八成大學教授為了大量勞動力,鼓勵學生讀書;看來博士的表面成本很低,學費低,但其實投入的時間成本很高,是高風險的投資,」周世傑認為博士過剩是教育政策、教授、學生的共業。

博士擴招的十年間,他們被「教授」的頭銜吸引、被指導教授們連哄帶騙、被教育部擘劃的大學產業幻象炫惑,同時遭遇博士就業市場全球惡化、單一崇洋指標壓倒一切、教授們延緩退休。

這樣的多重夾殺,讓這群六、七年級博士,私下稱台大、政大等名校聯合「學術詐欺」,學生們拚死拚活地做研究,卻被制度與環境集體坑殺,有種「先養後殺」、「用完即丟」的感嘆。

若拿出九十三學年度和一○三學年度大學校師年齡分配結構的十年變化,可以看到,三十歲至四十四歲的教師比例,從五六%下降到二九%。當教育部呼籲流浪博士別急,嬰兒潮的教授會在未來五到十年退休時,這群學術移工的心聲是:「我們是等不到了,再過幾年,我們最黃金的研究歲月已流失,那些機會只會給更年輕的一輩。」

這似乎是一群生錯時代的人,註定要被教育體制犠牲。

政府現在的做法是,透過大量的「博士後研究」,暫時安置還在尋覓教職的博士。金融風暴後,為了救失業率,科技部擴大博士後名額,○八年的博士後約一千五百人次上下,但之後平均每年聘用兩千兩百人次以上,六年花費金額超過一百億台幣。但博士後名額仍是杯水車薪,還有許多人搭不上這列車。

不願一直「博士後」或兼職下去的博士,當起學術移工,有能力的到美國、香港、新加坡,而大批如今西進中國,從人文到資管、從電子到音樂,為了延續學術生命,一個拉一個,一群帶一群,也開始投履歷,準備西進。

教育部僅認列一五五所大學學歷

學術移工,還回得來嗎?

中國清楚台灣博士過剩,也在此時撿便宜。負責招聘的學校對口曾在酒後誇口:「我們有錢把全台灣的博士全部買過來!」

不少學術移工還想回來,但回得來嗎?周世傑表示,西進也是移動的能力,「最好能在頂尖的大學,九八五是一個plus(加分),也夠國際化;至於其他鳥不生蛋的地方,回台灣求職可能有困難。」

中研院士、前國發會主委的管中閔也經常到中國高校交流,他說,西進人才多了,而台灣近幾年聘人困難,海歸和本土博士都往中國去,「如果我們再把有意願的台灣年輕人擋掉,甚至不承認他們在中國大陸的經歷的話,等於把他們回來的路都砍斷了啊!」

目前教育部承認一百五十五所中國大學的學歷,等於承認這些大學的任教資歷。高教司司長李彥儀說,而在這之外,從中國的獨立學院回流的老師資格,由聘任學校自行認定其專業經驗。(編按:專門職務四年等同於教師年資三年,相差一年。換句話說,博士後擁有四年專門職務的經歷,回台後應可由學校自行認定聘為副教授。另外,中國學界工作的年資無法敘薪,這是回台後可能的損失。)

對於中國高教的變化、西進年輕博士處境與動向的掌握,教育部等相關單位幾乎空白。

台大財金系副教授張晏誠去年自上海高等金融學院回來,在三級三審的校教評前,遭遇教育部回覆不能以副教授資格聘用。上海高等金融學院並不在教育部認列的一百五十五所高校,但在全亞洲財金系裡相當優異。

張晏誠說,「我原本有自信回台大會很順利,系上主任都很歡迎,但我沒看到的是,香港回來的、新加坡回來的,沒人質疑你的資歷和品質,中國大陸的年資拿回來,升等時卻有風險。」教育部最後讓台大自行認定資格而順利升等,但張晏誠仍經歷一段漫長的等待。

而這種等待,人文科系比理工科系更容易遭遇,因為身處環境不同,難有一致標準。

台灣已陸續有西進學術移工回台的個案,他們有些乘機在二線學校大撈一筆後回來,有些人不服水土悻悻然回鄉,極少數順利接軌台灣教職,更多是看到眼下,對未來掛著懸念。

這可能是台灣史上受過最完善教育的一代。但決策者洞見的不足、制度的缺失、家鄉機會有限,使他們成為學術的吉普賽人。而政府官員和整套制度對於他們的處境、可能的「回家」,還沒有對策和準備。

西進的學術移工,不會天真地認為這一切是國家的責任,也不會以懷才不遇自欺,但他們期待重新檢視頂尖大學計劃對本土博士的歧視、高教資源對年輕人的不友善,他們也希望國家正視對這個世代的剝奪,給他們公平的競爭機會,同時也要有魄力地解決長期扭曲的高教市場

--------------

小辭典

211

是指1995年,中國面向21世紀建立100所重點高校和學科。

985

意指1998年5月,中國為建設一批國際知名高校而實施的建設工程。目前有39所,稱985工程。

---------------------------------

教書一輩子...大學教授年賺136萬,還輸給高中老師!台大博士生悲鳴:讀研究所不划算

:500+2016-06-17
著名的學者韋伯曾經說過:「學術訓練是精神貴族的事。」台灣父母常常為人詬病的,就是逼著子女「讀書」,這其實是誤會,台灣父母真正期待子女做的,不是「讀書」,而是透過學校體制得到好的文憑,然後用文憑換得一個高社經地位的工作,所以在這樣的考量下,當子女真的太喜歡讀書時,父母會煩惱的。

我當年要申請博士班的時候,沒有一個家人支持我,他們不懂,擁有一個不錯的工作,正是要打拼事業組織家庭的時候,還要讀書要幹嘛呢?更何況,女人讀那麼多書會嫁不掉呀!另一個朋友,則是知名的台大外文系畢業生,當她考上清大社會所時,她的家人並不支持,她的碩士學歷在她的父母看來,是貶值而非加分。當文憑沒有辦法換得更好的經濟或社會資本時,台灣的家長未必支持子女去「讀書」。台灣,是個「有限度」鼓勵求知讀書的社會!

目前的大學錄取率太高,整個社會瀰漫著大學是基本學歷的氛圍,對台灣家長與學子來看,讀大學並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必須」。

高中以前的所需的教育資源相對較少,若不計算補習費用,讀高中的成本只有學費以及參考書費,並不是相當昂貴。雖說年滿15歲的青少年已經可以打工,大部分家長仍將青少年生活費視為家庭必要的開銷,通常不會要求少年自付。

上大學以後,許多父母認為,供養子女讀到大學,責任已盡,小孩應該要開始自給自足,甚至回饋家庭。因此,許多大學生與研究生,必須「工作」賺取生活費用。但半工半讀的學生經常面臨角色衝突,身為員工,卻常常無法配合排班,遇到考試或校內活動就要請假;身為學生角色,又花太多時間與體力工作,而在上課打瞌睡或沒有足夠的複習時間。如果你必須半工半讀,在外租屋,負擔生活費,還得買書、買材料或籌措實驗經費,而家裡一點都不能讓你依靠,或者更慘的,你還得拿錢回家的話......你的研究所之路,會更艱辛而漫長。再加上,以目前就業市場來看,碩士畢業生的薪資沒有優渥多少,學士畢業後直接投入職場工作兩三年所累積的資歷,比碩士學歷更值錢。

雖然,大部分研究生可以在學校內找到助教、助理工作,就我目前待過的學校來看,碩士級助理薪水一個月在3~6千左右,博士級則在5~8千左右,而且只補助十個月,我聽過其他學校一個月一千,或一學期一萬的價碼。而這些工作會佔用你相當多的時間,排擠你學習的精力,延後你的畢業時程。

如果是人文或社會學科的,買書要錢,原文書動輒上千,中文書也要幾百塊。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需要買那麼多的書,因為我們一篇期末報告動輒幾十篇引用文獻,若要寫論文可能需要上百篇文獻,如果每次都要上圖書館借書,一來沒有時間,二來未必借得到。若是原文書太貴,通常是從學校借出來,印出需要的部份,如果學校圖書館經費不足,那就慘了,你可能得跑到國家圖書館才能找到你要的書,或者你需要的資料庫,而且只能在館內使用。

如果你住在家裡,你會需要一個自己的房間,一張書桌,一個大書櫃,而這些「基本配備」對很多家庭來說是相當奢侈的。如果你住宿舍,那你可能要住單人間或雙人間,才比較不會被打擾。如果以上的條件你都沒有,那你可能必須花個一百塊,到咖啡廳、麥當勞,或K書中心!

學英文要錢。大學以前的英文程度,若沒有額外花錢補習,讀英文讀本應該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研究生,只「讀」英文是不夠的,你會有很多機會寫英文,用英文對話,或是用英文發表研究等等。如果你沒有補習,只在學校內練習出來的英文,就非常不夠用!你可以在學校選修英文課程,但名額有限,且班級人數多,真的能練習到的機會很少。就我所知(包括我),大家不是花錢去語言中心學習,就是自己尋求校外的補習班或家教協助。

經濟能力只是讀研究所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你有足夠的天賦與機緣,能到國外深造,你必須配備健康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如果你不幸是女生...我只能說,我看過婚後妻子陪老公出國深造,還沒看過老公陪妻子出國的。

通常要出國,又想申請獎學金,大部分是申請博士班,若你又剛好沒有富爸爸富媽媽,那你可能像我的大學同學一樣,付出工作五年的全部存款,加上借貸,才有機會拿到一張入學通知。到國外就讀博士班,沒有五年很難回得來,如果你不幸是個女生,出國後又沒有辦法保證在國內的另一半能等你回來,你的親友會反覆問你:「女生讀那麼高幹嘛?你還想不想生小孩?」

這還沒完。研究生有時被戲稱為煙酒生,因為壓力實在很大。在目前的體制下,畢業後不保證有工作,有工作不保證薪水好,一個快退休的教授跟我說,他一年報稅的收入是136萬,但我認識的一個高中老師,30年教學資歷,薪水還更高。教授花費的青春,經過了多少競爭才拿到的聘書,還有升等,可是,這份工作比不上高中老師。

我聽說有博士出去找工作時隱瞞自己的學歷,只拿出碩士畢業證書呢!因為公司企業往往不需要用到博士人才,而人資或老闆預設博士會開較高的薪水,或較難接受指揮,小廟容不了大佛啊!

所以,學術訓練真的是精神貴族的事。這個精神貴族,未必是在社經地位上的貴族,他未必要有很多錢,但他必須在幾年內,能自給自足,不需照顧長輩或子女,不因為是女生而有結婚壓力。

我們大部分的人,不是天才,沒有富爸爸富媽媽,沒有辦法像那些學霸變態努力,就是在這樣的相對剝奪感之下,能夠讀研究所,甚至能夠出國留學,才會是一件那麼奢侈而令人嚮往的事。

如果,正看著這篇文章的你足夠幸運,能夠走上這條夢想中的路,請千萬要記得:能夠讀書,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一件相當奢侈的事情。有時候,別人不是不聰明,不是不努力,不是沒有天份,他們只是缺了一點運氣。而我們該好好珍惜自己的幸運。


新生註冊率出爐 頂大10博士班招生掛蛋
新生註冊率出爐 頂大10博士班招生掛蛋 | 大學研究所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http://bit.ly/2Fc0LRP
2019-12-27 12:00聯合報 記者潘乃欣/台北即時報導
教育部公告,頂大共10個博士班招生掛蛋。圖為台大校園。 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公告,頂大共10個博士班招生掛蛋。圖為台大校園。 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今天公告108學年各大學新生註冊率,公私立大學碩博班合計132系所掛零,不乏有頂大博士班包括台大、清大、成大、交大等,共10個頂大博士班招生掛蛋。
沒有招到博士班學生的頂大,包括台大國發所、清大人類所、語言所、生技產業博士學程,及交大加速器光源科技與應用博士學位學程,與政大的外交所、圖檔所、會計所;成大國際經營管理所(IMBA)、太空與電漿科學研究所。
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表示,108學年有916個博班、3400多個碩班,今天公布的表中,因沒有含境外生註冊率,所以有些校系還是有收到外籍生,只是沒顯示出來。
朱俊彰表示,有些系所規模比較小,選才標準上是寧缺勿濫,導致缺額也不是壞事;但也可能反映產業現況,有些課程規畫或學校方向,有需要調整的可能。
為增加招生彈性,教育部106學年起實施各大學博士班招生調控名額保留70%的制度,讓各校能依招生人數多寡和發展方向,彈性調整各系所人數。例如,原本核定某校中文所招收20名博士生,若學校配合5加2產業設立新博士班,中文所可提撥至多30%名額給新設所,108學年度起已全面取消博士班調控名額。


https://is.gd/RKk5mN
女星姚采穎投入教育工作6年,今年1月拿到台藝大碩士文憑,9月中終於獲得玄奘大學影劇藝術學系專案助理教授的聘書,從1周跑3所大學的兼課教師正式升格助教,她坦言同期應徵師資的人學歷都很高,「但我20年的業界資歷,外面找不到。」
姚采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2G8zvay
清大博士之死 網揭土洋博士之爭⋯他:「土博士一直吃土」  https://bit.ly/2G8wpTQ


日本逾1/3碩士生背負學貸 讀博士比率較往年下滑
中央社
2021年7月10日 
(中央社東京2021年07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日本政府一項調查顯示,日本碩士生有超過1/3都背負就學貸款等借款,甚至16.5%的學生背負金額逾300萬日圓(約新台幣76萬元),也造成碩士生選擇深造讀博士的比率較往年下滑。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暨學術政策研究所日前進行民調顯示,日本碩士生超過1/3都背負就學貸款等借款,有碩士生可能因為經濟因素被迫放棄繼續深造讀博士。
這項調查是在2020年11月至12月進行,調查對象是今年3月完成碩士學業的碩士生。包括6年制醫學系學生在內,共有1萬6311人回答。
調查結果顯示,高達35.9%的學生身上都背負必須償還的貸款,甚至16.5%的學生背負金額逾300萬日圓。
背負逾300萬日圓貸款的學生,以包括醫學等在內的保健類占22.9%居冠,理學類及工學類學生分別以17.1%居次。
談到畢業後出路,有62.1%的碩士生已找到工作,只有10.2%的碩士生選擇繼續深造讀博士。
不再讀博士的理由,以希望能在經濟上自立最多,占67.9%;另有38.3%的碩士生因為經濟因素放棄繼續念博士。
日本博士生在從事被視為「即戰力」的研究活動同時,幾乎沒有辦法支領任何薪資。日本2000年度時約16.7%的碩士生會繼續念博士班,但到了2020年度已降到9.4%。
日本碩士生不再繼續念博士班的主因,看似跟在待遇方面感到不安有關,科學技術暨學術政策研究所表示,擁有高度知識的博士減少,將造成科學技術力下滑,有必要提出經濟方面的支援對策
日本逾1/3碩士生背負學貸 讀博士比率較往年下滑 https://bit.ly/3huI9QM


海大知名教授 驚傳霸凌施暴博士生長達5年
海大知名教授 驚傳霸凌施暴博士生長達5年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zrVX88
海大驚傳知名教授霸凌施暴博士生長達5年。(資料照,本報合成。)
2022/06/09 06:12
首次上稿 06-08 22:15
更新時間 06-09 06:12
〔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國立海洋大學傳出知名教授霸凌博士生事件,機械與機電工程系特聘教授林資榕,被學生投訴長期遭他辱罵、打耳光甚至丟麥克風,霸凌期間長達5年,直到林資榕當眾施暴才東窗事發,系、院教師評審委員會調查,認為證據確鑿,建議校方依《教師法》解聘,但校方最後只停聘2年,引起議論。
校方指出,事件發生後,成立調查小組調查,所有的程序都是依教評會的決議,上個月已報到教育部,後續會遵照教育部指示辦理。
據校方人員表示,林資榕近幾年因病,性情大變,情緒管控不佳,可能因此毆打學生;教師會人員則表示,打人就是不對,為人師表不應該如此,希望林資榕不要再多言。
據博士生指控,他崇拜林資榕的學識,大學時就爭取進入林資榕的研究團隊,從碩士班到博士班,都是由林資榕擔任指導教授,前後10年,為了學位,他對林言聽計從。
2016年(他已是博士生)他與林討論一篇論文,林資榕突然情緒失控,揮拳打他的右臉,他右臉紅腫、右耳瘀血1個月,但他不敢聲張。
從此之後,林資榕三不五時就施暴,包括掌摑損壞眼鏡、當眾毆頭、抓他的頭撞白板、拿麥克風丟他、惡言辱罵等等,時間長達5年,去年底林在研究室當眾動粗,才正式浮上檯面。
海大表示,校方成立防制校園霸凌因應小組,訪當2名當事人和10名知情師生,系、院教師評審委員會,認為證據確鑿,建議校方依《教師法》解聘,但是校教評會卻只停聘2年,博士生認為懲處太輕無法接受。
據指出,林資榕是台大應用力學博士,曾到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2009年歸國後在海大任教,多次獲獎,2016年還曾研究出世界最小體積、最高操作溫度的奈米雷射新紀錄,校評會認為他的教學與研究對學校很有貢獻,還曾獲頒教學優良教師獎,應該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
校方指出,遵重校評會的決定,也陳報教育部,等教育部裁示,做後續的懲處。
海大知名教授 驚傳霸凌施暴博士生長達5年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zrVX88

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


大陸學歷採認辦法修正 僅寫論文取得博士台灣不採認
2022-07-09 11:01 聯合報/ 記者
教育部近期修正「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於第9條新增數個學歷不採認樣態。圖為北京大學。本報資料照片
大陸學歷採認辦法修正 僅寫論文取得博士台灣不採認 | 文教新訊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uwXgPB
教育部修正「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於第9條大陸地區高等學校或機構學歷「不採認」狀況新增數個樣態,如未經教育部核定便在台灣設立分校、分部或委託機構在台招生所授予的學歷,或遠距教學超過畢業總學分二分之一,以及未經註冊入學及修業,僅靠「論文著作」便取得博士學位,我方均不予採認。
教育部修正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並新增數個學歷不採認樣態。其中第9條敘明,大陸地區高等學校或機構學歷採認,應以認可名冊內所列者為限,但新增,若台灣學生就讀於名冊中核可的大學,但未經註冊入學和修業,僅以「論文著作」就取得博士學位,即便陸方授予學位,台灣也不會採認,要求學生一定要註冊並入學。
本次採認辦法修正也新增,若大陸學校未經教育部核定,就於台灣設立分校、分部、學位專班或委託機構在台招生授課,教育部亦不採認其授予的學歷。
再者,近年受到疫情影響或便民考量,大陸大學亦會開辦遠距教學課程,過去若採函授、遠距教學方式取得的大陸學校學歷我方不予承認,但本次修正為,若遠距教學課程學分數超過畢業總學分數二分之一,才會不予採認;反之,若學生採用遠距教學只要學分未達二分之一,教育部就會採認,但以函授方式取得的學位仍列為不採認樣態。
另外,本次辦法修正後也規範,大陸授予的榮譽、名譽博士教育部同樣列為不採認,在於榮譽學位不屬於正規學位,因此我方不予採認。
大陸學歷採認辦法修正 僅寫論文取得博士台灣不採認 | 文教新訊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uwXgPB


大陸地區高等學校或機構學歷採認流程圖.pdf


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

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

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


大陸學歷採認及學歷甄試 - 常見問答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

大陸學歷採認及學歷甄試 - 常見問答 -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查證資訊網-個人申請帳號登入

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流浪博士/德國,800萬隻小狗,沒有一隻在流浪狗/被台灣拋棄

查證資訊網-個人申請帳號登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