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吳友如筆下的《白日飛昇圖》

(編者按)『媽祖』是台灣和福建一帶信仰人數眾多的神只之一,而《迎媽祖》則是台灣每年舉行的最重要的民間宗教和民俗活動。在媽祖繞境和迎神活動中,民眾自發性地投入,一方面酬謝神明的庇佑,期求風調雨順;一方面藉機緣宴請親友,促進情感,這也是民俗活動的主要精神所在。出生於台南縣歸仁鄉的版畫家林智信先生,有感于現代社會轉型中,許多民俗活動逐漸式微,往日風貌不復見,便發願製作《迎媽祖》巨幅版畫,花費了20年時間,從蒐集資料、草繪、刻板、拓印、彩繪,終於在1995年完成68張、總長408台尺(124.03公尺)的曠世巨作。藝術長河欄目將從智廬藝術中心出版的《林智信— 迎媽祖版畫》專輯中,陸續轉載林智信的這一版畫巨作和作者本人對作品的說明。(下文為作者說明)
———————————————————


媽祖是民間純樸又親切的稱呼,福建莆田人稱呼「娘媽」、閩南人稱「媽祖婆」,林姓則稱「姑媽」。

祂姓林,名默娘,原藉福建省莆田縣平海鄉湄州島人,係唐朝邵州刺史林蘊公之第七世孫,曾祖名保吉,周世宗顯德中為任統軍兵馬使,鑑於當時,兵荒馬亂多事之秋,棄官歸怋於閩南莆田縣之賢良港。祖父名孚,為福建總管,父名林愿,為代都巡官,世代書香官宦名家。媽祖生於宋太宗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傳說:方夕,見一道紅光入室,異香氤磐不散,彌月不聞啼聲,因命名曰默,自幼聰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甫十歲喜焚香誦經禮佛,十三歲受玄通道人授與「玄微秘法」悉悟諸要典。十六歲「窺井得符」遂靈通變化,驅邪救世,屢顯神異。於宋太宗雍熙四年(西元987)九月八日晨,誦經禮佛之際,受玄通道人啟示:「九九重陽之日,以登高之便,汝可登仙境矣。」於是此日晨她身著潔白衣裳,誦經禮佛之後,含淚向姊妹說:「我對塵世,殊覺無味,暫離喧嘩塵寰。」語畢,告別家人,攀過峭壁斷崖,仰望湄峰高處,見濃雲橫岫,白氣亙天,為通天之路。於午時登上湄峰高處,忽聞絲管之聲,來自白雲峻嶺間,仙樂齊鳴響亮,她在諸仙人及金童玉女恭迎之下,駕鳳昇天成神。此後常常顯靈感應,拯救苦難百黎,並降福於世。一千餘年來,民間深信不疑其神靈顯赫,所以香火鼎盛,有增無減。@
(http://www.dajiyuan.com)

------------------------------------

銅羽人 漢代 西安博物院藏 陝西省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出土 文物導賞: 秦漢時期,神仙思想十分流行,人們渴望通過修煉跨越生死,成為永生的仙人。根據記載,秦始皇、漢文帝和漢武帝都對神仙信仰十分著迷。 漢代畫像磚和器物上所見,羽人的形象都是肩部生有雙翼,有時會侍候在西王母的身邊,有時則獨立出現,或在進行六...

請帶我走遍大小國度: 漢武盛世展覽 - http://goo.gl/m27D3p

2016-06-08_0805282016-06-08_080350  

鎏金銅羽人,東漢,高15.5厘米,底徑9.5厘米,重1495克。1987年河南洛陽機車工廠C5M346出土。現藏於洛陽博物館。

1987年,在洛陽東郊的一個東漢中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銅“羽人”小型雕像(圖1)。這件青銅羽人通體鎏金,製作精美,呈跽坐狀,雙手合抱一前方後圓筒形器。羽人面目奇特,大耳出頂,深目高鼻,下頜有短鬚,髮披於腦後,身穿束帶緊身長衣,肩後翹起雙翅,腿部亦雕刻成羽翅造型,全身刻有線條纖細的羽紋、卷草紋和雲氣紋。雙手所持筒形器內部中空,上部無蓋,筒形器飾三角形及雲氣紋,顯得華麗奇幻。[1]

1987年,在洛陽東郊的一個東漢中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銅“羽人”小型雕像(圖1)。這件青銅羽人通體鎏金,製作精美,呈跽坐狀,雙手合抱一前方後圓筒形器。羽人面目奇特,大耳出頂,深目高鼻,下頜有短鬚,髮披於腦後,身穿束帶緊身長衣,肩後翹起雙翅,腿部亦雕刻成羽翅造型,全身刻有線條纖細的羽紋、卷草紋和雲氣紋。雙手所持筒形器內部中空,上部無蓋,筒形器飾三角形及雲氣紋,顯得華麗奇幻。[1]


圖1 鎏金銅羽人側面及背面

羽人最奇特的除了身生雙翅外,還擁有兩隻伸出頭頂的長耳,這和漢代一些文學作品中提及到的仙人形象相似,漢詩《長歌行》有云:“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導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發白復更黑,延年壽命長。” [2]詩中描述的仙人形象發短耳長,與此件器物所表現的羽人形象基本吻合,而這件銅羽人手中捧的筒形器是否為詩中提到的藥箱,還未有充分的證據。由於筒形器中空且上方無蓋,所以推測這件銅羽人也可能是插放它物的器座。

另外,羽人高鼻深目,擁有異於當時中原人的面部特徵,《淮南子•道應訓》中記載秦始皇時的方士盧敖所見神仙即“深目而玄鬢,淚注而鳶肩,豐上而殺下。” [3]另外,漢通西域後,外域人士相對於當時的中原人“面目奇異又擅長各種幻術雜技” [4],這件羽人其容貌具有異域人物的特徵,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原和外域的接觸,以及彼此在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

這種人和鳥組合的“羽人”形象,出現在漢代諸多考古發現中,除了依附於器物的雕刻作品,在漢代墓室壁畫、畫像磚石及葬具中也不乏羽人形象,這多與漢代流行的神仙思想有關。鎏金銅羽人肩後翹起的雙翅、飄於腦後的長發,以及器身上的雲氣紋裝飾,使這件作品充滿飛翔的動感,讓觀者對那個神仙世界充滿無限遐想。


圖1 鎏金銅羽人側面及背面

羽人最奇特的除了身生雙翅外,還擁有兩隻伸出頭頂的長耳,這和漢代一些文學作品中提及到的仙人形象相似,漢詩《長歌行》有云:“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導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發白復更黑,延年壽命長。” [2]詩中描述的仙人形象發短耳長,與此件器物所表現的羽人形象基本吻合,而這件銅羽人手中捧的筒形器是否為詩中提到的藥箱,還未有充分的證據。由於筒形器中空且上方無蓋,所以推測這件銅羽人也可能是插放它物的器座。

另外,羽人高鼻深目,擁有異於當時中原人的面部特徵,《淮南子•道應訓》中記載秦始皇時的方士盧敖所見神仙即“深目而玄鬢,淚注而鳶肩,豐上而殺下。” [3]另外,漢通西域後,外域人士相對於當時的中原人“面目奇異又擅長各種幻術雜技” [4],這件羽人其容貌具有異域人物的特徵,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原和外域的接觸,以及彼此在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

這種人和鳥組合的“羽人”形象,出現在漢代諸多考古發現中,除了依附於器物的雕刻作品,在漢代墓室壁畫、畫像磚石及葬具中也不乏羽人形象,這多與漢代流行的神仙思想有關。鎏金銅羽人肩後翹起的雙翅、飄於腦後的長發,以及器身上的雲氣紋裝飾,使這件作品充滿飛翔的動感,讓觀者對那個神仙世界充滿無限遐想。

 河南博物院歡迎您 - http://goo.gl/Uoci5b

------------------------

襄樊出土的銅羽人與楚地巫術 2010年01月14日 陳千萬 本報
襄樊出土的銅羽人與楚地巫術

2008年襄樊內環西路考古出土的銅羽人,是我國首次發現的三國羽人像。 記者 安富斌 攝
襄樊出土的銅羽人與楚地巫術

二○○八年十一月,襄樊長虹路菜越墓地一座三國時期大型磚室墓出土的一件模型陶樓,其院落大門和小門上共浮雕五個羽人,除髮型裝飾不同之外,與銅羽人的形象幾乎完全一致。記者安富斌攝
  陳千萬

  2008年襄樊內環西路考古出土的銅羽人,是我國首次發現的三國羽人像。其臂生羽毛,頸、腕帶佛珠,形象地再現了東、西方“巫”、“佛”文化的融合,既是三國楚地巫術文化發展演變的結果,又是三國襄樊中上層社會佛教流行的見證,也是目前佛珠傳入我國唯一最早的物證。

  銅羽人出土於襄樊市樊城區王寨居委會賈巷自然村的一座磚室墓中,爲青銅質實體。從整體上看,其身體微下蹬且前傾,動作似爲用力向前飛奔狀。

  銅羽人的鑄造、加工,或因體量小而顯得簡單且不甚精細。其雙腋下各鑄一個前後對穿的圓孔,應爲繫繩所用;背面無紋飾、欠光滑;兩側尚可見一條鑄造的縱向範縫痕蹟,可以斷定該羽人爲雙面合範澆鑄而成。其澆、冒口可能在足底,只是已磨平,看不到痕蹟。其鑄造使用年代因缺乏相關的類型作比較而不可詳考,只能依據出土該羽人的墓葬年代推定其大致在三國時期。

  銅羽人的功能性質應與楚地巫術密切相關。三國羽人當是戰國楚羽人及漢羽人的繼承和發展。學界一般認爲楚羽人乃楚巫術“引魂昇天”的產物。《楚辭·遠遊》:“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王逸注云:“人得道身生毛羽”,洪興祖補註曰:“羽人,飛仙也”。可見羽人即飛仙。古人以爲靈魂不死,並想象出飛仙這種能夠引導人的靈魂昇天、使人長生不老的神。古文獻中有諸多關於楚俗尚巫的記載,如《漢書·地理志》:楚地之民“信巫鬼,重淫祀”等等,此不贅述。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資料兩方面來看,引魂昇天以及招魂、避邪等巫術之風自戰國盛於楚,並對後世楚地文化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我國考古發掘出土最早的羽人,是江西新干商代大墓中的玉雕羽人,說明羽人的出現至遲在商代。有學者考證,靈魂昇天的觀念雖熾於商代,然商人的觀念是人死後靈魂直接升於神界,及至周代觀念發生變化,靈魂不再能夠直接升於神界,才需要“招魂”、“引魂”。因此,商羽人當與“引魂昇天”無關。新干商羽人乃人鳥複合體,學術界普遍認爲與古代神話傳說和鳥圖騰崇拜有關,或以爲是先越民族的鳥圖騰,或以爲苗民的祖先神驩頭雕像。

  目前尚未見到西周的羽人形象。自戰國以降,因楚國“引魂昇天”等巫術盛行,羽人形象也就逐漸多了起來。楚人爲什麼會創造出這種人鳥複合體作爲引魂昇天的飛仙,大概與鳥鷹的騰飛功能、楚人對鳳鳥的崇拜等有關。從楚羽人的人鳥複合體與江西新干商代羽人具有相同的特徵來看,也有可能是周代的楚人,接受了商羽人形象爲基礎,創造出“引魂昇天”的人鳥複合體羽人形象。

  據《三國志》等文獻記載,三國時代巫術依然熾盛。但三國的羽人形象,卻未曾見過。本次襄樊出土的這件銅羽人,是三國羽人的首次發現。該羽人與漢羽人特點相同,已脫胚於戰國楚羽人的人鳥複合體,是雙臂生羽的人首人身形象。其雖不是楚人的作品,卻有深刻的楚文化印記,是楚地宗教意識、巫術觀念發展演變的產物,是楚、漢文化的傳承。這個銅羽人可能是掛在死者的頸部或胸前,目的是幫助引導亡靈昇天的。其後在樊城三國墓出土的模型陶樓門上發現的俘雕羽人像,也與該羽人具有同樣的功能性質。其模型陶樓是供死者亡靈享用的,在陶樓庭院門上浮雕羽人像,目的就是引導亡靈昇天,冀以達到天國樂土,永享幸福。

  爲弄清銅羽人的功能性質,我們把這個小小羽人拍照放大進行觀察,令人驚奇的是羽人頸部和手腕上佩帶的串珠清晰可見,尤其是頸部串珠的顆粒大而圓,與後世佛像和高僧身上佩帶的佛珠非常一致。這會不會就是佛珠?如果是,那麼這個銅羽人又同時具有佛像的性質,應是佛像傳入楚地與巫術文化結合的產物;如果不是,這個三國銅羽人佩帶串珠應作何解釋?爲此,我們通過網絡請北京大學張保勝先生指教,張先生在觀察照片後不僅明確回答銅羽人所佩帶的串珠就是佛珠,而且還進一步指出這個羽人應是一個女性,其外突的生殖器,呈三角外突的狀態,非男性的陰根,而是女性生殖器。這種對女性生殖器的誇張,源於印度佛教的生殖巫術及原始農業巫術。

  因此,弄清這件銅羽人的性質還必須涉及到佛像及佛珠入楚的問題。學術界一般認爲,佛教傳入我國的初始年代是在兩漢之際,東漢中晚期揭開了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序幕。《三國志·吳書·劉繇傳》載,後漢末年,江淮一帶佛教大盛。靈帝中平六年(189年),黃巾起義再次爆發,丹陽人槃融投奔徐州牧陶謙,被任命爲廣陵、下邳、彭城三郡的運糧監督,他利用其職權取得的錢財用於建造可容三千餘人的佛寺,“乃大起浮圖祠,以銅爲人,黃金塗身,衣以錦採,……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里,民人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由此可見,至遲在2世紀末葉,佛教已早入江淮之地,且已出現了鍍金銅佛像。

  考古發掘資料表明,我國內地至遲在漢末或三國,已有佛教造像。如河北石家莊北宋村二號漢墓出土的兩尊銅佛像,其年代爲後漢至魏晉。山東沂南北寨村發現的畫像石墓,畫像中有幾幅圖像受佛教影響,即頭部有佛光,其年代爲後漢靈帝末年至獻帝初年。安徽當塗縣塔橋村出土2件青銅三足承盤香燻(與東漢延喜四年銘文弩機同出)上“造有背光、‘白毫相’的跏趺坐式的僧人”。馬鞍山東苑小區M6出土的紅陶魂瓶殘片上堆塑一尊佛像,雙目緊閉,盤腿拱坐,雙手交叉於胸前,胸前有佛珠狀物若干,其時代爲東吳晚期。

  襄樊地區的佛教興起,理應相對較早。印度佛教中國化的創始人、東晉佛教高僧釋道安,從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365年)開始在襄陽(即今襄樊)講經傳道、著書立說、弘揚佛教15年,從而完成了印度佛教中國本土化的過程。他之所以選定襄樊作基地,除因襄樊區位優越及與名人習鑿齒的關係之外,襄樊接受佛教的氣候和土壤條件無疑是更重要的原因。漢末亂世,中原烽火連年,社會動盪,民不聊生,而荊楚之地則在荊州牧劉表治理下,數十年間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當時的荊州首府襄樊,雖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卻已逐漸形成全國的文化中心,其佛教的傳播理應熾於其它區域。及至東晉釋道安選擇弘揚佛教的基地時,襄樊已是佛教傳播較早、基礎較深厚的區域而成爲首選之地。本次襄樊出土三國時期佩帶佛珠的銅羽人,當與三國時期襄樊佛教發展的背景密切相關。

  (作者單位: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4be050d2bed14bb15100124be050d2bed14bb1b720d24be050d2bed14bb181b041086111_15ce5e0b0494ba18ac2f9d6e8605eb7a_62012 (1)  

-----------------

西漢玉羽人奔馬_百度百科 - http://goo.gl/52Dz2h

9825bc315c6034a8d66c998ccb13495409237634  

---------------------------

玉龍佩

W020090617336936656297images (3)t2_20150129033057_177yulongpei下載 (1)images (4)  


戰國
1957年河南省信陽縣長台關一號墓出土
長14.5厘米寬1.5厘米厚0.2厘米
玉為青綠色,局部有褐色沁。器呈“S”形狀,唇上翹,口微張。器身滿刻臥蠶紋,兩面紋飾相同。背部上方有並列兩透孔,可佩系。此種形狀的玉龍,是戰國時期較流行的典型器之一。
戰國時期的玉龍,無論在製作技法、造型花紋等方面,都脫離了戰國以前的規範,千姿百態,獨具時代風格。出土龍形佩較多。戰國時期,龍的形體更長了,形體多為“S”形,曲折彎轉,自然流暢,動感強烈,形態各異。紋飾多為谷紋和雲紋等幾何紋飾。頭上的龍角與耳形十分相近。

-----------------------------------------

臥羊燈

下載 (2)下載 (3)下載 (4)images (5)images (6)images (7)images (8)images (9)  

496107_0496107_1  

由於羊的自然屬性溫順善良,人們很早就賦予它吉祥之美稱。比如,在占文字中羊字通祥字,「吉羊」也就是吉祥。羊也是食中之上品,在古文字中從羊的字大都與美食有關,商周時期羊以吉祥物形象而被人們所崇尚,而且以羊為裝飾題材的青銅禮器也比較多,從造型到紋飾都相當精美,如著名的四羊方尊、雙羊尊等。到了漢代以羊為型的物品極多,小到不同質地的隨葬明器,大到王陵墓前的石羊刻。羊也是財富的象徵,《詩經·小稚·無羊》:「准謂爾無羊?三百維群。」
  古代出土文物中,羊燈多種多樣,下列羊燈
西漢銅羊燈
只是其中代表。
  西漢銅羊燈,通高11.8cm,寬14.5cm。
  銅羊燈雕作立角羊形,身體渾圓,四肢直立,昂首凝目,憨態可掬。羊背設計成可活動的燈盤,羊體中空用以儲存油脂。中國古代「羊」與「祥」通用,以羊形作燈象徵吉祥。
  漢代的燈主要以脂膏為燃料,一般是動物或植物的油脂。使用時將燈炷縛成束浸在脂里點燃照明,古人稱其為「膏燭」。燈炷以剝去麻皮后的麻秸即麻枲(音喜)製成,將其置於燈盤中。
  青銅卧羊燈,通長12.5厘米,通高12.5厘米,寬7.0厘米,重340克。
  1993年2月,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漢墓出土了一件設計精巧、造型美觀的青銅羊燈,它塑造了一隻憨態可掬跪卧狀的山羊形象,既是一件日用燈具,又是一件工藝品。羊形體肥碩,腹腔中空,四肢跪卧,昂首,口微張,目視前方,鬍鬚下垂,雙角盤卷,神態安詳憨厚。羊燈設計巧妙,其燈盤是將卧羊背部水平切割至頸部,然後將切割開的羊背翻轉到羊的頭頂上形成羊頂燈盤,羊身體的其餘部分成為自然的燈座,而中空的腹腔作盛油器。在羊的後腦安裝了一連接活動扣件,使羊背可以上下自由翻轉。通體裝飾花紋,其背部即燈盤部位刻劃了規整的斜格紋,四肢及羊卧姿的褶皺處則刻劃有流暢的短線條,通體戳刻斜點紋以代表圈卷的羊毛。奇特的構思,精湛的工藝,配上簡潔流暢的紋飾,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反映了兩漢時期青銅工藝的水平。
  青瓷四羊燈,是湖南出土四羊尊之後又一重大發現。
青瓷四羊燈

  它是大別山南麓蒼翠的將軍山下一磚瓦廠深挖起泥中,發現的窖藏四羊燈。此燈品像完好,銀釉斑斑,有谷紋、蓮紋、雲紋和菊紋,自古以來,羊象徵吉祥祥和之意,整個燈造型優美古樸,象徵華夏四方四季平安祥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燈)、國泰民安之意,體現了中國高古時期勞動人民藝術才幹的高超。

---------------------------------------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環保青銅雁魚燈可防煙氣污染
0條評論 2015-11-12 10:57:01來源:新華網 
你可知道,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就發明了可調節光線明暗的燈具,還能避免燃燒的煙氣污染空氣。記者從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現場獲悉,海昏侯主墓的北藏閣中出土了多盞各式造型的青銅燈,其中以雁魚燈的工藝價值和環保價值最引人關注。

20151112105840705  

記者在海昏侯墓文保房中看到,新發現的雁魚燈共兩盞,均為青銅質地,其整體作鴻雁回首銜魚佇立狀,雁體態寬肥,頸修長,身兩側鑄出羽翼,有短尾,雙足並立,掌有蹼。雁喙張開銜一魚,魚身短肥,下接燈罩蓋。 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專家組組長、中國秦漢考古學會會長信立祥介紹,整盞燈由雁首頸(連魚)、雁體、燈盤、燈罩4部分套合而成。雁頸與雁體以子母口相接。魚身及雁頸、體腔均中空相通。燈盤圓形,直壁,淺腹,內有兩道直壁圈沿。一側附燈柄,可控制燈盤轉動。盤下有圈足,與雁背上的直壁圈沿以子母口套接。 “雁魚燈不僅工藝精湛,還蘊含著古代的科學原理,充分體現了古人智慧。”信立祥說,燈罩設計為兩片弧形板,可左右轉動開合,既能擋風,又可調節燈光亮度。魚和大雁的身體都是空心的,點燃燈油或白蠟後產生的油煙被燈罩擋住,不能亂飛,只能向上進入雁和魚的體內。信立祥推測古人在雁腹中註入了一些清水,煙塵可溶入水中。此外,雁魚燈的4個部分均可自由拆裝,以便揩拭和清理煙塵。 漢代是銅燈製作的鼎盛時期。記者了解到,目前各地漢墓中出土的銅燈可分為盤燈、虹管燈、筒燈3大類。此次出土的雁魚燈屬虹管燈,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中出土的長信宮燈也屬此類。虹管燈的特徵是:燈體有虹管,燈座可以盛水,利用虹管吸收燈煙送入燈座,使之溶於水中。 信立祥認為,雁魚燈在當時造價極其高昂,不是普通百姓能使用的,有可能是一種只在高級貴族中流通的商品。

雁魚燈

古代逆天青銅器具! 雁魚銅燈剖面結構在此! _中國傳統文化社區_才府 - http://goo.gl/lhrtM3

江西省南昌市發現的西漢海昏侯墓文物已出土,新華社今天說,其中最珍貴的是青銅質的雁魚燈。

新華社說,這一類似長信宮燈的古文物在當時造價極其高昂,不是普通百姓能使用的,有可能是一種只在高級貴族中流通的商品。

青銅雁魚燈代表中國人的智慧。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就發明可調節光線明暗的燈具,還能避免燃燒的煙氣污染空氣。在海昏侯主墓的北藏閣中出土了多盞各式造型的青銅燈,其中以雁魚燈的工藝價值和環保價值最引人關注。

新發現的雁魚燈共兩盞,均為青銅質地。其整體作鴻雁回首啣魚佇立狀,雁體態寬肥,頸修長,身兩側鑄出羽翼,有短尾,雙足並立,掌有蹼。雁喙張開啣一魚,魚身短肥,下接燈罩蓋。

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專家組組長、中國秦漢考古學會會長信立祥說,整盞燈由雁首頸(連魚)、雁體、燈盤、燈罩四部分套合而成。雁頸與雁體以子母口相接。魚身及雁頸、體腔均中空相通。燈盤圓形,直壁,淺腹,內有兩道直壁圈沿。一側附燈柄,可控制燈盤轉動。盤下有圈足,與雁背上的直壁圈沿以子母口套接。

「雁魚燈不僅工藝精湛,還蘊含著古代的科學原理,充分體現了古人智慧。」信立祥說,燈罩設計為兩片弧形板,可左右轉動開闔,既能擋風,又可調節燈光亮度。

魚和大雁的身體都是空心的,點燃燈油或白蠟後產生的油煙被燈罩擋住,不能亂飛,只能向上進入雁和魚的體內。信立祥推測古人在雁腹中注入了一些清水,煙塵可溶入水中。此外,雁魚燈的四個部分均可自由拆裝,以便揩拭和清理煙塵。

漢代是銅燈製作的鼎盛時期。目前各地漢墓中出土的銅燈可分為盤燈、虹管燈、筒燈三大類。此次出土的雁魚燈屬虹管燈,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中出土的長信宮燈也屬此類。

此前在廣西合浦縣和山西朔縣的漢墓中出土過類似的雁魚燈,墓主均為俸祿在兩千石以上的官吏。信立祥認為,雁魚燈在當時造價極其高昂,不是普通百姓能使用的。

海昏侯墓園位於南昌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東南約1000米的墎墩山上。據說5年來考古人員共勘探約100萬平方米,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米,清理出土各類文物1萬餘件。

(中時電子報)

1447394352674144739435288114473943527351447394352283  

雁魚燈領銜:中國古代精巧設計_雜項_投資收藏_鳳凰藝術 - http://goo.gl/S13FC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