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的轉型正義 (二)一個廣場的重生:光化門廣場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秋天的光化門廣場景色 (圖:blog.donga.com)
空間就是政治。
一個空間該怎麼被設置、要如何被使用、能被誰使用,這些都是政治意識形態的一種展現。也因為如此,空間往往是不同的權力互相角力的場域。
「光化門廣場」是指現在景福宮正門光化門(朝鮮時代的宮殿)前的十字路口,這裡是以前朝鮮首都漢陽的象徵「六曹街」,也就是主要政府機構所在的街道,現在的光化門廣場也是韓國主要政治行政機關聚集的國家機要重地。光化門廣場的設置與設計,讓我們看到公共空間作為公共領域的一個好例子。
公共空間的再造與轉型
光化門廣場位於景福宮與光化門的前方,其前身是朝鮮王朝行政所在地的六曹(包含吏、戶、禮、兵、刑、工等)大街,是朝鮮王朝時期最熱鬧的地方。1395年,朝鮮王朝太祖準備在現在的首爾這塊地方建立都城,計畫將都城沿著北方的北漢山以及南方的冠岳山二座山岳之間的軸線建造。當時有人建言,冠岳山是「火山」,如果這樣建造的話,有可能會讓都城毀於祝融之禍。聽了這樣的建言,太祖因此在景福宮前開了一條約130公尺長、39公尺寬的大路,好阻擋冠岳山的「火」氣。其後在這條路的兩旁,陸續設置了相關的政府單位如六曹等。
左邊為朝鮮王朝時期六曹大道的設置模擬圖(背後就是北漢山與景福宮),右邊則為日本佔領期間 (1930年代) 的模樣。(圖:首爾歷史博物館)
盧武鉉政府 (2003~2008)末期,在恢復光化門原貌的同時,當時的文化財廳長也向首爾市政府提出了在光化門前面這條世宗大道上建設廣場的提議。當時的世宗大道是雙向共16線道的交通樞紐之一。首爾市政府在實施民意調查之後,採取了多數人的建議,將十六線道中間的十線道作為廣場使用,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光化門廣場。
想當然爾,這樣的改變必然引起許多的民怨。開車民眾抱怨原有的道路被縮減、交通堵塞更嚴重;原有在世宗大道中央的銀杏樹必須被移走,也引起護樹民眾的抗議。然而不能否定的是,首爾市政府將這個重要且具有象徵意義的空間,經由重新規劃後,從以車輛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為中心,讓更多市民能共享這個空間,並得以在這裡進行各種不同的活動。
光化門廣場完成之前,世宗大道原來的模樣(http://tip.daum.net/openknow/52475014)
2009年8月1日,光化門廣場建設完成並開放給市民。除了增加都市裡的公共空間之外,光化門廣場的設計加入了許多文化與歷史的元素。建設完成的光化門廣場長550公尺,寬34公尺,主要的設計理念包含「恢復光化門歷史」、「再現六曹風華」、「韓國代表廣場」、「市民一起參與的都市文化廣場」、「位於都心的廣場」、「連結清溪川」等部分。
光化門廣場空間配置的過去與現在。中文為作者所加 。(www.seoulstory.kr)
「光化門廣場」上設有二尊銅像,分別是世宗大王與李舜臣將軍。世宗大王是朝鮮王朝第四代王,是韓國最受尊敬的君王,也是發明韓國文字 (hungul) 的創始者。世宗大王銅像是廣場的中心,地下空間則設置為「世宗大王傳說」的展覽空間,裡面展示了世宗大王的生涯及成就的各種資料及遺物。
李舜臣將軍是朝鮮時代的名將,當日本侵略朝鮮戰爭爆發時,李舜臣將軍打敗日本立了大功,是韓國最受尊敬的將軍。李舜臣銅像前的「12.23噴水台」也是很受矚目的空間,是夏日炎炎時孩童可以盡情戲水的空間。「12.23噴水台」名字裡的12是象徵李舜臣用十二艘船擊破日本133艘船的「鳴梁大捷」(1597年),23則是指二十三次交戰裡大獲全勝的意思。位於廣場兩旁邊緣的「歷史水道」,東邊記載著從1392年朝鮮建國到2006年韓國的重要歷史,另一邊則是為了計畫未來而預留的空白。除此之外,光化門廣場西邊設有世宗文化會館,是首爾最重要的藝文活動展演場所之一,東邊則設有首爾歷史博物館。
修建完成的光化門廣場,上面豎立著世宗大王與李舜臣將軍的銅像。
李舜臣銅像前的「12.23噴水台」,夏天可以讓孩子們盡情玩水。(圖:首爾市廳)
前首爾市長吳世勳向民眾與媒體介紹歷史水道 。(blog.naver.com)
權力與對抗的場域
「公共空間」(public space)與「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的形成息息相關。
「公共空間」可以有很多種意義,像是:人們會見的場所、公園、市場、用來抗爭的場地、或是用來舉行慶典的地方等等,都可以被理解為「公共空間」。哈伯瑪斯認為,一個空間之所以被標示為「公共的」,與在其中所發生及進行的行動類型與主題有關。要夠資格稱為「公共的」,公共空間中的論述須具有公共的重要性,而且,這個空間要能包容(inclusive)與這個公共論述有關的所有人。公共空間也是一個「實踐的場域」,人們在空間中能自由地聚集,彼此交換與公共相關事務的觀點與意見。同樣的,人們也會因為慶典、市集、觀看華麗遊行隊伍,或聆聽政府公告而聚集。統治者也常藉由這些公共空間,展現出其統治的權力。
自從光化門廣場建設完成以後,就跟連接在一起的舊市廳前首爾廣場、清溪廣場、以及稍遠處的首爾站廣場等,成為韓國人民集會遊行的重要場所。光化門廣場因為更接近青瓦臺及政府首爾廳舍,因此更成為重要的集會遊行場域。
2008年夏天,反對韓美FTA協定的民眾持續地在光化門廣場、首爾廣場、清溪川廣場這一帶進行燭火示威,讓剛上台不久的李明博總統灰頭土臉,新政府差點倒台,中止了韓美FTA的協議。2014年世越號沈船事件發生後,抗議民眾與遺屬們,持續地占滿了這些公共空間。2015年底,首爾出現大型集會示威「民眾總崛起」,由作為總工會的民主勞總發動,核心目標是為抗議南韓政府意圖推動的勞工與產業政策,數萬群眾走上街頭,對朴槿惠政府發出怒吼。人潮從市廳蔓延至光化門廣場,被喻為是2008年反對開放美牛的燭光示威後,南韓最大規模的街頭運動。
當然,民眾的和平示威很少能避免來自當權者的暴力攻擊。在幾次重要的示威集會中,韓國政府以水砲攻擊和平示威者,甚至讓示威者生命垂危。對權力的抗爭,常伴隨著暴力帶來的傷害,只是很多時候,這些暴力傷害來自於政府向手無寸鐵的人民。
2008年抗議韓美FTA的群眾集會。(www.cybernews24.com)
世越號事件發生後,光化門廣場上的示威活動。(www.vop.co.kr)
2015年的民眾總崛起示威,警察以水砲攻擊民眾,甚至造成民眾生命垂危。
世越號事件一周年時,民眾聚集在光化門前,被警察以水砲攻擊。(thenewspro.org)
作為公共領域的公共空間
讓公共空間偉大的,不是那些宏偉的建築,而是在其中進行活動、思考、對話、也為更美好的共同未來一起打拼努力的人們。人民無法在其中自由行動、呼吸、思想、對話、創造公共論述的空間,只是個沒有意義的空殼。
光化門廣場是韓國人民與壓迫者權力抗爭的場域,也提供了對集體的療癒。
2014年教宗方濟各因為世越號慘劇的發生,安排了訪韓行程,在光化門廣場上主持了彌撒,有將近百萬人參加。舉行這場彌撒的光化門,恰好是世越號罹難者家屬進行抗議的場所。遊行時,教宗的專車繞經「世越號」罹難者家屬專區,教宗特別下車擁抱長期絕食抗爭的家屬。有百萬人一起在光化門廣場上,接受教宗心靈上的撫慰。
2014年教宗方濟各在光化門廣場舉行的彌撒。 (www.catholic.org.tw)
同樣地,在光化門廣場上,韓國人們也在各種重要的時刻,一起進行各種慶典,例如說,在世界杯足球賽時,為自己國家的代表隊加油打氣。
2014年FIFA世界杯足球賽時,民眾聚集在光化門廣場歡呼打氣。(www.yonhapnews.co.kr)
光化門廣場前為世足賽韓國隊加油的民眾。(www.yonhapnews.co.kr)
韓國人民在這裡一起表達憤怒、共享歡樂、也接受慰藉。不過,首爾市政府對此還不夠滿意,計畫將在2017年底前,封閉廣場西側的所有車道,改建並擴大廣場的規模。未來的光化門廣場,將會更利於人們步行活動、重要時刻也能容納更多的集會人潮,更加發揮其作為公共空間、公共領域的重要性。
在不同的歷史時刻、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公共空間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提供人們進行公共論述、表達意見、反抗威權的公共場域。有些時候這樣的社會行動成功了 (像是2008年韓國反FTA的示威集會),然而更多的時候,這樣的行動會遭受到威權統治者的打壓迫害。
在歷史的長流裡,這些為了更大的理想、為公共利益所採取的行動都不會白費,不管成果大或小,我們希望並祈願,所有勇敢的抗爭行動都將持續累積能量與影響力,直到不公義的社會結構被改變的那天為止。
參考資料:
web2.nmns.edu.tw/PubLib/Library/quaterly/201210_07.pdf
https://namu.wiki/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