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墮落到殺人前,我們有沒有可能先接住他?寫在兇手伏誅之後。在墮落到殺人前,我們有沒有可能先接住他?寫在兇手伏誅之後。 | 方格子 https://bit.ly/2UMz1M3
2007年,Shaun Nichils跟Knobe做了一場思想實驗,他們請受試者假想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所有發生的事,都由之前發生的事決定,在這些原因背後還有原因,環環相扣,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好的。
在這個世界裡,有個名叫比爾的男人,他為了跟小三在一起,決定殺掉他的妻子跟三個小孩,所以他在地下室設下機關,和最近被執行死刑的翁仁賢一樣,比爾燒掉了房子,同時也燒死了全家人。
然後他們問受試者,在這樣的世界裡,比爾是否要為他的行為負完全的道德責任?有72%的人回答要。
與此同時,對另一群受試者,他們描述了同一個世界,但沒有提供任何會引發道德情感的案例,只是單純問受試者,活在這個世界的人們,是否應該為他的行為負完全的道德責任?
只有低於5%的受試者認為要。
當然,多數人認為真實世界不是這樣,即使事出必有因,但人們依然有自由意志可以決定他們最終的作為,也因此我們應該為自己的行動負起至少一部分責任,在翁仁賢的案子中,多數人會認為這一部分的責任,已足以讓他被判處死刑。
翁仁賢自己也是這麼想的,在風傳媒這篇報導中,有提到偵查筆錄中記載著,翁仁賢曾問過檢察官會判多重,檢察官說可能會判無期徒刑,翁仁賢竟一心求死,當場拍桌說:「怎麼能判無期?這要怎麼教小孩?」
Storm.mg - 除夕縱火弒6親 判決書揭翁仁賢背後「只想讓家人痛苦、生不如死」人生-風傳媒
「他覺得你們都不愛我、不重視我、你們覺得我是廢物,他從小就是爸爸媽媽不愛、哥哥姐姐很優秀,長期受了很長期的指責......」 ...
Storm
我們跟死刑犯的想法一致,這會不會有點奇怪嗎?還是說,我們應該高興雙方達成了「共識」?
另一件我印象深刻的,是當年翁仁賢縱火殺人逃逸後,警方調閱了他近期的通聯紀錄要追緝他,結果發現他一個朋友都沒有,根本無從查起。
犯下這麼天怒人怨的罪之前,居然沒有任何親近的人可以察覺跡象、安慰或是勸導他,從不滿到殺人,這中間原本應該有一大段的距離留給整個社會阻止憾事發生,可是他卻一個人默默走完,無人關心、無人知曉。
在他殺人跟我們殺了他之前,到底發生什麼事情讓憾事變得無法阻止?
殺人絕對是他的責任,他也為此付出了代價,但當我們想進一步降低冷血凶案發生的可能,那就應該思考,在這個凡事必有因果的世界裡,這麼多兇手都一個人走完殺人這條路,我們是不是也是原因的一部分?究竟這些兇手是被漏接了,還是社會根本沒有接住他們的機制?
如果把一切責任都歸給殺人犯,那在處決槍聲響起時,事情就結束了,但如果我們也有一部分責任,那這份責任才能引導我們進一步改善社會的安全網跟關懷系統,也讓我們有更正確的觀念去關心身邊的每個人,也許在死刑之外,這也是一種讓社會更安全的答案。
在墮落到殺人前,我們有沒有可能先接住他?寫在兇手伏誅之後。 | 方格子 https://bit.ly/2UMz1M3


 

刺殺里根未遂被關押35年 欣克利即將獲釋--精神病照關35年,台灣刑罰過輕或漏洞
nr.news-republic.com查看原始檔

在1981年試圖刺殺美國總統里根的約翰·欣克利(John Hinckley Jr)將在下個月從一所精神病醫院獲釋。

1981年3月30日,欣克利在華盛頓一家酒店外發動槍擊行動,造成里根總統和其他三人受傷。

事發之後,欣克利以精神不正常為由被判無罪,一直被關在華盛頓的一家精神病院,歷時35年。

在正式獲得釋放之前,欣克利已經獲准在嚴格限制條件下每個月在位於弗吉尼亞的母親家中生活17天。

根據法庭作出的最新裁決,欣克利將在8月5日獲得釋放,但行動仍然受到限制,包括不得對媒體發表談話。

欣克利在美國總統里根剛剛就職幾個星期後發動槍擊,令整個世界震驚。

里根總統在事件中肺部受傷,但得到恢復。

里根總統的新聞秘書布拉迪頭部中彈,大腦受傷,終身依靠輪椅生活。

此外,兩名安全人員受到程度相對較低的傷害。

欣克利出生在1955年,槍擊案發生時26歲,現年61歲。

------------------------------------------------------------------------

《想像台灣》廖福源:社會安全網 問題全推給精神疾病患者

2016-05-29

前言

台灣,似乎正進入一個烽火年代,人民自主意識抬頭,道德、正義、權力面臨崩解,面對「崩世代」的來臨,面對社會、城市、國家的改變,我們需要不一樣的思維,對這個國家,做更多的想像。《想像台灣》系列將邀請各領域人才,從一個國家到城市治理的非典型觀點,說出自己對這個國家與政府領導人的想像。

  •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活泉之家於二○○四年成立,旨在幫助精神疾病患者踏入社會;活泉之家也鼓勵精神疾病患者以繪畫方式表達情緒。(記者何世昌攝)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活泉之家於二○○四年成立,旨在幫助精神疾病患者踏入社會;活泉之家也鼓勵精神疾病患者以繪畫方式表達情緒。(記者何世昌攝)

  •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活泉之家為了讓社會大眾更了解精神疾病患者,引進丹麥概念,推出「真人圖書館」,藉由「借閱真人」,閱讀別人的生命經驗,消弭誤會與偏見。(記者何世昌攝)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活泉之家為了讓社會大眾更了解精神疾病患者,引進丹麥概念,推出「真人圖書館」,藉由「借閱真人」,閱讀別人的生命經驗,消弭誤會與偏見。(記者何世昌攝)

記者何世昌/專訪

「我們的社會安全網還是有很多破洞!」總統蔡英文在就職演說特別指出,應從治安、教育、心理健康、社會工作等面向補破洞。對此,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活泉之家主任廖福源說,政府表面上將社會事件歸因於「社會安全網」不夠綿密,但實則暗示是「精神異常者」隱隱攪動社會安定;此舉無助改善污名,還讓精神異常者遭千夫所指,並加劇「社會排除」,衍生的問題只會更嚴重。

貼標省事 加劇「社會排除」

秋決未至,今年五月的氣氛卻異常肅殺。北捷連續殺人犯鄭捷遭槍決,北投文化國小隨機割喉案凶嫌龔重安、內湖女童命案凶嫌王景玉被求處極刑;因凶嫌均似精神混亂,地方、中央政府難得上下齊心,未審先判是精神異常者犯案,還強調「社會安全網」應亡羊補牢。廖福源則批評,政府作法便宜行事,社會也不負責任,將所有問題「統統打包」給精神疾病患者,再轉嫁給家庭獨自承擔罪果。

廖福源說,一般人面對平時和善的親友、同事突然爆氣,訝異之餘,多會探詢原委。但現行「社會安全網」面對疑似精神異常者造成滋擾時,既不管當事人是否「有病」、也不問原因,由內而外、由上至下(家庭、社區、政府),只想避免麻煩、省時,就強貼標籤,下一步再動用警消資源將人強押送醫,醫療院所也沒有積極篩檢

除了治療 別忘「外部成因」

他說,任憑大眾將精神疾病與暴力、犯罪畫上等號的「社會安全網」,雖然藉「排除異己」達到表面安定,但無助改善實際問題;若要真正拔除一切病根,除了從腦神經科學、藥物治療著手,還要解決外部成因

精神病的病因是由生理、心理、社會交錯產生,這是一個光譜,治療方法也要有對應的光譜!」廖福源提出兩項解方:「穩定就醫」取代「強制送醫」、打造「喘息中心」

穩定就醫 取代強制送醫

廖福源說,內湖殺童案發後,各界討論修訂《精神衛生法》第卅二條,鬆綁強制送醫的條件。但強制送醫的過程粗暴,導致患者就醫經驗不佳、拒絕複診,此舉恐導致患者因錯失診治時間而病情加劇。他建議,政府可整合社區及醫療資源,參考國外經驗,打造「梭提利亞之家(Soteria House)」。

美國已故精神醫師羅蘭莫雪(Loren Mosher)於一九七○年代開辦「梭提利亞之家」,在社區內提供長期、穩定且溫和的「早期干預」、「危機處理」等服務。莫雪的報告顯示,經過兩年服務,比起醫療院所的病患,梭提利亞的患者已可獨立生活,而且工作表現更佳。

喘息中心 兼助病人常人

長期則可比照「紐約降落傘危機暫息中心」,打造「喘息中心」,解決生理之外的外部成因。

廖福源說,當事件、情緒變緊繃,一般正規的途徑就是精神急診或住院,暫時失去社會生活,遠離校園、工作。「紐約降落傘危機暫息中心」則強調「社會接觸」,以免患者重返社會後,因無力負荷外在壓力而再次崩解;它有兩項特點,支持人員也是病友或曾經歷相同的負面情緒,透過「同儕」的親身示範、經驗分享,幫助「後進」挺進;另外,它的服務具有連貫性,當需求者回到社區後,仍可繼續使用相關資源。

廖福源強調,喘息空間旨在解決外部根源,不僅協助精神患者,也服務常人;當常人面對分手、失婚、家庭離異、生死離別,想要「喘息」時,可來此放空、什麼事都不做。活泉之家現已成立小組研議此案,未來將打造「喘息空間」,提供相關服務。

廖福源【小檔案】

出生:一九八一年十月六日,宜蘭南澳人

學歷:私立實踐大學畢業

經歷:二○○七年起在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活泉之家服務,現為活泉之家主任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