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漢武帝禮敬太一神+漢明帝正月十五夜時一律「燃燈敬佛」
元宵節賞花燈的起源-追溯漢武帝禮敬太一神-正月十五夜稱「元宵」,又稱「上元」、「元夕」、「燈節」,點燈慶上元、慶元宵的風俗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了。人們通宵燃燈,相傳開始於漢朝,聯繫到對神的信仰。宋人宋敏求《春明退朝錄》記載上元節燃燈的起源,有一種說法是沿襲了漢代祭祀太一神的遺風,從黃昏燃燈直到天明的古俗-在道教中尊奉太一神為「萬仙之司主」[4],尊稱為上元君、天皇大帝、玉皇大帝、天官大帝,並以正月十五日為天帝的誕辰,稱為「上元節」。在這一天,「天官賜福」給人間虔誠、善良的人。人們在正月十五日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燈火日以繼夜,光明萬丈。漢明帝燃燈敬佛-正月十五是參佛的吉日。漢明帝於是下令,宮中和寺院在正月十五夜時一律「燃燈敬佛」,火樹銀花,光華萬千。吳彬《歲華紀勝圖-元夜》,畫宋代元宵高5、6層的鰲山燈,氣勢恢弘,每一層中各有機關-最早的元宵(元夕)詩歌詠:「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詩畫說元宵花燈歷史 法輪天上轉花焰萬枝開 | 元宵節 | 元宵詩 | 元宵名畫 | 大紀元 http://bit.ly/2vWASnp
胎教始祖/“太太”一詞的由來,以女德化育千秋百代的周初「三太」:太姜、太任和太姒三位賢妃/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Hjvsg1
----------------------------------------------------
姜嫄,中國上古人物,有邰氏,后稷的母親。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姜嫄是帝嚳高辛氏的正妃(次妃是簡狄,第三妃是慶都,四妃是常宜)。傳說她是踩到上帝的腳印後,懷孕生下后稷。后稷就是周朝的祖先[1]。《詩經·大雅·生民》的開端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詩經·魯頌·閟宮》說:「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
現代研究
傅斯年認為,姜嫄即姜原,起源於姜之意。西周先祖為姜嫄,代表姬姓可能是由姜氏族分支出來。
標註
^ 西漢·劉向《列女傳·母儀·棄母姜嫄》:姜嫄以為異,乃收以歸。因命曰棄。姜嫄之性,清靜專一,好種稼穡。及棄長,而教之種樹桑麻。棄之性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堯使棄居稷官,更國邰地,遂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及堯崩,舜即位,乃命之曰:「棄!黎民阻飢,汝居稷,播時百穀。」其後世世居稷,至周文武而興為天子。君子謂姜嫄靜而有化。《詩》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又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此之謂也。
------------------------------------------------
姜嫄也是所有炎黃子孫的老祖母。
姜嫄是五帝時期一個美貌的女子,也稱姜原,有邰氏。傳說上古帝王帝嚳有四個妃子,分別為他生了四個可愛的兒子。四個兒子分別是后稷 (棄)、契、、堯放勳、摯。那麼姜嫄是帝嚳的元配妻子嗎?姜嫄是后稷母親嗎?
姜嫄為帝嚳元妃。據史書記載,帝嚳是黃帝曾孫,為“五帝”之第三。“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但是和炎帝部族相比,黃帝部落農業相對落後。姜嫄曾勸帝嚳學習有邰氏部族先進的農業技術,改變“遷徙往來無常處”的現象,遭到拒絕。當他說服不了丈夫時,就自己幹,她每天到田野去教百姓識別穀物及栽培技術,使百姓從中受益,而逐漸擴大影響,改變原來的生活習俗及生產方式。她整天忙於耕作之中,把帝嚳另娶有娀氏女兒簡狄為妃,她備受冷落的事完全拋於腦後。
姜嫄是帝嚳的元配妻子嗎姜嫄是后稷母親嗎.jpg
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姜嫄是帝嚳高辛氏的正妃(次妃是簡狄,第三妃是慶都,四妃是常宜)。傳說她是踩到上帝的腳印後,懷孕生下后稷。后稷就是周朝的祖先。《詩經·大雅·生民》的開端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詩經·魯頌·閟宮》說:“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后稷的母親是姜嫄。
在后稷出生之前,姜嫄經常敬奉神明。祈求有子。可是當她因在外踩上天帝巨大的足跡懷孕生子後,又以為這是不祥之兆,於是曾三次將孩子拋棄。孩子幾次大難不死,姜嫄認為這是神靈保佑,便將其抱回撫養,由於曾被拋棄的緣故給孩子起名棄。
棄在母親的熏陶下,自幼就喜歡種莊稼,而且又肯吃苦、好鑽研,親嘗各種穀物種子,並不斷總結栽培技術。后稷長大後好農耕,掌握了豐富的耕作技術,教民稼穡,有功於民,得到了堯和舜的重用。后稷死後,後世尊稱他為“農神”。后稷的第14代孫周武王姬發滅掉商紂,建立了周王朝,姜嫄也因之成為周人的女祖先。週人為她建祠立廟,祈望她保佑人們婚姻美滿、人丁興旺。姜嫄作為炎帝部落的女子,和黃帝部落首領帝嚳聯姻,因此姜嫄也是所有炎黃子孫的老祖母。
-------------
“臘八節”臘祭八神首為神農氏次為后稷_江蘇頻道_鳳凰網 - http://goo.gl/uAIVj5
-----------------------------------------
武功鎮 姜嫄墓 (一)_西安路過_新浪博客 - http://goo.gl/Q64LpY
列女傳 : 母儀 : 棄母姜嫄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http://goo.gl/NT0v18
--------------------
帝嚳的妻子簡介:揭秘帝嚳元妃姜嫄的故事| 新鮮歷史 - http://goo.gl/fTyzyU
姜嫄——農業始祖之母
姜嫄:也作姜原,上古時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有邰氏,帝嚳之妻,周朝祖先后稷的母親。據《詩·大雅·生民》和《史記·周本紀》載:姜嫄野祭時在履跡坪踩踏巨人腳跡,懷孕生稷。以為不祥,隨之丟棄於隘巷,過往牛、馬都避而不踩;又丟棄在山林,適逢林中人多,又棄於南河巨石上,飛鳥用翅膀遮蓋,母狼用自乳喂養。姜嫄以為神物,遂抱回撫養。後世尊稱姜嫄為聖母。城內隘巷,城外履跡坪、狼乳溝等均以薑嫄與其傳說而得名。今咸陽市武功縣武功鎮小華山有姜嫄墓。后稷就是周朝的始祖。《詩經·大雅·生民》的開端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詩經·魯頌·閟宮》說:“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
黃帝第五代孫,是上古五帝之一高辛氏帝嚳。傳說帝嚳也像他的始祖黃帝一樣,分別從四個不同的氏族中挑選了四位美麗嫻淑的姑娘為妻,生下了四個有出息的兒子。二妃是屈原在《楚辭》中所讚美的有娀氏美女簡狄,生子名契,是商王族的始祖。三妃陳豐氏美女慶都,生帝堯放勳。四妃鯫訾氏美女常儀,生帝摯。帝嚳的元配妻子是有邰氏的薑螈。
人物生平
姜嫄,中國上古人物,有邰氏,后稷的母親。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姜嫄是帝嚳高辛氏的正妃(次妃是簡狄,第三妃是慶都,四妃是常宜)。傳說她是踩到上帝的腳印後,懷孕生下后稷。后稷就是周朝的祖先。《詩經·大雅·生民》的開端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詩經·魯頌·閟宮》說:“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
原始社會末期,今關中西部的武功一帶曾是炎帝后裔姜族部落的封國有邰。姜族部落也稱有邰氏。有邰氏有個女兒叫姜嫄,其子棄是周人的始祖。在夏朝時周族的首領棄為“后稷”負責管理農事,以後被奉為農神。棄成了農神,母以子貴,姜嫄也被後世尊為聖母。今武功縣武功鎮的南門外有姜嫄聖母墓、聖母祠正殿懸有“母儀邰城”的巨匾,城西稷山之巔上閣寺姜嫄廟正殿懸“有邰家室”牌匾表達了後人對這位生育農神,造福人類的偉大母親的崇敬和農祖后稷的懷念。
后稷的母親是姜嫄。在后稷出生之前,姜嫄經常敬奉神明。祈求有子。可是當她因在外踩上天帝巨大的足跡懷孕生子後,又以為這是不祥之兆,於是曾三次將孩子拋棄。孩子幾次大難不死,姜嫄認為這是神靈保佑,便將其抱回撫養,由於曾被拋棄的緣故給孩子起名棄。
后稷長大後好農耕,掌握了豐富的耕作技術,教民稼穡,有功於民,得到了堯和舜的重用。后稷死後,後世尊稱他為“農神”。后稷的第14代孫周武王姬發滅掉商紂,建立了周王朝,姜嫄也因之成為周人的女祖先。週人為她建祠立廟,祈望她保佑人們婚姻美滿、人丁興旺。姜嫄作為炎帝部落的女子,和黃帝部落首領帝嚳聯姻,因此姜嫄也是所有炎黃子孫的老祖母。
有邰氏生活在關中西部的渭河平原,長期從事農耕。棄生於斯長於斯,受到農耕文明的熏陶,酷愛農事。兒時常以種植五穀瓜豆作為遊戲。稍長又虛心學習姜族的農業技術.不斷總結農業生產經驗,很快成為一名農業專家。長大後離開舅家,回到姬姓部落,週人從此進入父系社會,棄成為周人的始祖。他教民稼穡,相地之宜,除草間苗,選擇推廣優良品種,不斷提高農業產量使周人的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發展,成為著名的農耕部落。夏朝時棄被任命為“后稷”,負責管理農業。
後人評價
《列女傳》詩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又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此之謂也。頌曰:棄母姜嫄,清靜專一,履跡而孕,懼棄於野,鳥獸覆翼,乃復收卹,卒為帝佐,母道既畢。
\
(姜嫄聖母墓)
軼事典故
厥初生民
姜嫄生活的年代正是母系氏族社會的末期,人們還沒有充分認識大自然,對於許多不理解的現像都賦予神奇的傳說。而且奴隸社會即將崩潰,氏族林立、鬥爭激烈、社會動盪不安。據史書載:姜嫄為有邰氏女,有邰氏屬炎帝姜姓部族的一個支派。其所以姓姜,是因為該族以羊為圖騰,即族徽的形象為羊,而且以女人養羊為姓志,以羊大為美,“斄”(邰)字的字面含義也是硬而彎曲的羊毛。總而言之,當時姜姓部族畜牧業很發達,到神農氏時就“砍木為耜,柔木為耜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隨著農業的發展,姜姓部族人口增加很快,地盤越來越大,其中一支也就是有邰氏,沿著渭水向東發展,剛好與黃帝姬姓部族相遇,在漆水一帶共同生活、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世代通婚,產生了新的一代民眾,使母系氏族會徹底崩潰,父系氏族社會逐步確立。這一劃時代的功績正是姜嫄所為,因此後人都尊稱她為“聖母”。
姜嫄為帝嚳元妃。據史書記載,帝嚳是黃帝曾孫,為“五帝”之第三。“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但是和炎帝部族相比,黃帝部落農業相對落後。姜嫄曾勸帝嚳學習有邰氏部族先進的農業技術,改變“遷徙往來無常處”的現象,遭到拒絕。當他說服不了丈夫時,就自己幹,她每天到田野去教百姓識別穀物及栽培技術,使百姓從中受益,而逐漸擴大影響,改變原來的生活習俗及生產方式。她整天忙於耕作之中,把帝嚳另娶有娀氏女兒簡狄為妃,她備受冷落的事完全拋於腦後。
有一天,她出外於原野之上,偶見有一巨人足跡,甚覺好奇,便用自己的腳印踩著這一足跡往前挪,當踩到拇指的地方時,忽然感到一股暖流匯入身上,回家後不久便身懷有孕,到時生了個男孩子,姜嫄認為是不祥之物,便把這個孩子拋在狹隘的巷道上,讓牛羊踩死,沒想到牛羊竟然避而不踩,還給奶吃;她又叫人把這個孩子拋到荒山叢林之中,有誰知剛碰上許多人來林中伐木,把孩子又收養了起來;她知道這個情況後又派人把孩子要來扔在了冰河之上,讓其凍餓身亡,不曾想奇蹟卻又發生了,只見一大群飛鳥有的臥在這個孩子身下,托著他身不著冰,有的展翅蓋在其身上遮擋著風寒,有的叨來水果讓其充飢。
姜嫄得知後,認為這個孩子是天上神仙下凡,遂收養了他,由於拋棄了三次,因此為其取名“棄”。棄在母親的熏陶下,自幼就喜歡種莊稼,而且又肯吃苦、好鑽研,親嘗各種穀物種子,並不斷總結栽培技術,從選種、播種、滅草、灌溉、收穫等,他都掌握得非常熟練,凡是經他指導或耕作的土地,作務的莊稼,如《詩經·生民》篇描述的:“實方實苞”、“實種實裒”“實發實秀” 、“實堅實好、“實穎實粟”。並發現了“一桴二米”的優良品種,培植出“黍(黃米)、稷(高粱)、麥、菽(豆)、“稻”五穀良種。由於他指導群眾種莊稼功勳卓著,被堯帝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堯帝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其他各部族看到姬姓部族日益強大,就爭先仿效,使人類從遊獵走向農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俗,社會向前大大地跨越了一步,領先世界一千多年。真可謂功蓋當世,德配天地。這些都是與姜嫄的勞苦是分不開的,正如《詩經》所詠:“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遠志情緣
人們為了記住姜嫄的功德,還流傳著一段姜嫄聖母與“遠志”的故事。
在人們治病服用的中藥中有一味藥名叫“遠志”,原來叫做“嫄志”,傳說唐堯虞舜之際,天下洪水橫流、民不聊生,《史記》載:堯帝命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堯帝乃求人,更得舜……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當年后稷隨大禹去全國各地治水多年不歸的情形,后稷遠去的時間過長,姜嫄十分思念,每天出門站在高處遠望,天天盼望著兒子早日歸來。
終於有一天,兒子劃著木筏回來了,母子相見,悲喜交集,激動的話兒不知從何說起。當母子在家坐定時,姜嫄仔細端詳著兒子,才發現他雙眼紅腫、發亮,身上爛瘡往外流著黃水,面容憔悴、疲憊不堪。姜嫄見狀,十分心疼,立即想方設法給兒子治病,四處求醫、求神,多方施治,總不見輕。正在無奈之際,忽然想起:有一年她因勞累過度而得了病,只治不清,她見田間地頭長的一種草,柳葉細枝、墨綠髮亮、莖紅根黃,用嘴細嚼,味甘、性溫,當她嚼了幾次以後,只覺得人輕鬆了,她就採集了許多,在鍋裡熬湯喝,這樣喝了幾天后,病完全好了。想到這兒,她趕忙去地裡把這草採來給兒子熬湯喝。喝了一段時間後,病徹底好了,姜嫄望著又恢復了當年健壯而又有力的兒子,不由自主的笑了起來。姜嫄為兒子治好病的消息很快的傳開了,人們在高興之餘又互相介紹,凡是得了這種病的人都來此診治,一治一個好,名氣越來越大。來此採藥、治病的人越來越多,姜嫄為了兒子和人們記住這個藥草,就給起了個名字叫“嫄志”,意思是姜嫄發現的,人們要永遠記住它。
(姜嫄雕塑)
後來到了明代,出了一個大醫學家,名叫李時珍,他在編《本草綱目》時,覺得“嫄志”被人們發現的最早,藥用年代最遠,就改名為“遠志”,以後就被醫藥界以“遠志”通用了。自從“遠志”被中醫普遍應用後,加上姜嫄為后稷治病的故事流傳久遠,人們普遍認為遠志這味藥唯有古有邰——武功縣所產最好,而且在姜嫄墓周圍生長的特別好。因此全國各地來此採藥的人越來越多,這味藥也就越來越少。後來北方人往南方販賣藥草時,編纂了一個神奇的故事,說要採得遠志十分不易,姜嫄墓在數十仞懸崖之上,而懸崖下大江滾滾、白浪滔天,劃著筏子,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到崖根底下,要攀上崖頂更是苦不堪言,冒著生命危險十有八九不能成功。一般人望而卻步,唯有練就一身絕頂功夫,經多次奮鬥,方能採得一點,如此這般的一番話,說的眾人目瞪口呆,因此藥價倍增,販者大得其利。
--------------------
華夏子孫都知道“三皇五帝”,五帝之一的帝嚳元妃姜嫄的故事你知道嗎?她是什麼人?她又有何功德?
姜嫄生活的年代正是母系氏族社會的末期,人們還沒有充分認識大自然,對於許多不理解的現像都賦予神奇的傳說。而且奴隸社會即將崩潰,氏族林立、鬥爭激烈、社會動盪不安。據史書載:姜嫄為有邰氏女,有邰氏屬炎帝姜姓部族的一個支派。其所以姓姜,是因為該族以羊為圖騰,即族徽的形象為羊,而且以女人養羊為姓志,以羊大為美,“斄”(邰)字的字面含義也是硬而彎曲的羊毛。
總而言之,當時姜姓部族畜牧業很發達,到神農氏時就“砍木為耜,柔木為耜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隨著農業的發展,姜姓部族人口增加很快,地盤越來越大,其中一支也就是有邰氏,沿著渭水向東發展,剛好與黃帝姬姓部族相遇,在漆水一帶共同生活、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世代通婚,產生了新的一代民眾,使母系氏族會徹底崩潰,父系氏族社會逐步確立。這一劃時代的功績正是姜嫄所為,因此後人都尊稱她為“聖母”。
姜嫄為帝嚳元妃。據史書記載,帝嚳是黃帝曾孫,為“五帝”之第三。“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但是和炎帝部族相比,黃帝部落農業相對落後。
姜嫄曾勸帝嚳學習有邰氏部族先進的農業技術,改變“遷徙往來無常處”的現象,遭到拒絕。當他說服不了丈夫時,就自己幹,她每天到田野去教百姓識別穀物及栽培技術,使百姓從中受益,而逐漸擴大影響,改變原來的生活習俗及生產方式。她整天忙於耕作之中,把帝嚳另娶有娀氏女兒簡狄為妃,她備受冷落的事完全拋於腦後。
有一天,她出外於原野之上,偶見有一巨人足跡,甚覺好奇,便用自己的腳印踩著這一足跡往前挪,當踩到拇指的地方時,忽然感到一股暖流匯入身上,回家後不久便身懷有孕,到時生了個男孩子,姜嫄認為是不祥之物,便把這個孩子拋在狹隘的巷道上,讓牛羊踩死,沒想到牛羊竟然避而不踩,還給奶吃;她又叫人把這個孩子拋到荒山叢林之中,有誰知剛碰上許多人來林中伐木,把孩子又收養了起來;她知道這個情況後又派人把孩子要來扔在了冰河之上,讓其凍餓身亡,不曾想奇蹟卻又發生了,只見一大群飛鳥有的臥在這個孩子身下,托著他身不著冰,有的展翅蓋在其身上遮擋著風寒,有的叨來水果讓其充飢。
姜嫄得知後,認為這個孩子是天上神仙下凡,遂收養了他,由於拋棄了三次,因此為其取名“棄”。棄在母親的熏陶下,自幼就喜歡種莊稼,而且又肯吃苦、好鑽研,親嘗各種穀物種子,並不斷總結栽培技術,從選種、播種、滅草、灌溉、收穫等,他都掌握得非常熟練,凡是經他指導或耕作的土地,作務的莊稼,如《詩經·生民》篇描述的:“實方實苞”、“實種實裒”“實發實秀” 、“實堅實好、“實穎實粟”。
並發現了“一桴二米”的優良品種,培植出“黍(黃米)、稷(高粱)、麥、菽(豆)、“稻”五穀良種。由於他指導群眾種莊稼功勳卓著,被堯帝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堯帝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其他各部族看到姬姓部族日益強大,就爭先仿效,使人類從遊獵走向農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俗,社會向前大大地跨越了一步,領先世界一千多年。真可謂功蓋當世,德配天地。這些都是與姜嫄的勞苦是分不開的,正如《詩經》所詠:“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
姜嫄(上古時代人),姓姜,陝西省武功縣人,原為炎帝後代有邰氏的女兒,後來成為黃帝曾孫帝嚳的元妃,姜嫄踩巨人足跡而生下后稷,后稷教人務農,成為中國的農耕始祖,也是周人的祖先。
2 姜嫄 -人物生平
原始社會末期,今關中西部的武功、楊凌一帶曾是炎帝後裔姜族部落的封國有邰。姜族部落也稱有邰氏。有邰氏有個女兒叫姜嫄,其子棄是周人的始祖。在夏朝時周族的首領棄為「后稷」負責管理農事,以後被奉為農神。棄成了農神,母以子貴,姜嫄也被後世尊為聖母。今武功縣武功鎮的南門外有姜嫄聖母墓、聖母祠正殿懸有「母儀邰城」的巨匾,表達了後人對這位生育農神,造福人類的偉大母親的崇敬和懷念農祖后稷
后稷的母親是姜嫄。在后稷出生之前,姜嫄經常敬奉神明。祈求有子。可是當她因在外踩上天帝巨大的足跡懷孕生子后,又以為這是不祥之兆,於是曾三次將孩子拋棄。孩子幾次大難不死,姜嫄認為這是神靈保佑,便將其抱回撫養,由於曾被拋棄的緣故給孩子起名棄。
有邰氏生活在關中西部的渭河平原,長期從事農耕。棄生於斯長於斯,受到農耕文明的熏陶,酷愛農事。兒時常以種植五穀瓜豆作為遊戲。稍長又虛心學習姜族的農業技術.不斷總結農業生產經驗,很快成為一名農業專家。長大后離開舅家,回到姬姓部落,周人從此進入父系社會,棄成為周人的始祖。他教民稼穡,相地之宜,除草間苗,選擇推廣優良品種,不斷提高農業產量使周人的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發展,成為著名的農耕部落。夏朝時棄被任命為「后稷」,負責管理農業。(咸陽台辦)
姜嫄生活的年代正是母系氏族社會的末期,人們還沒有充分認識大自然,對於許多不理解的現象都賦予神奇的傳說。而且奴隸社會即將崩潰,氏族林立、鬥爭激烈、社會動蕩不安。據史書載:姜嫄為有邰氏女,有邰氏屬炎帝姜姓部族的一個支派。其所以姓姜,是因為該族以羊為圖騰,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族徽的形象為羊,而且以女人養羊為姓志,以羊大為美,「斄」(邰)字的字面含義也是硬而彎曲的羊毛。總而言之,當時姜姓部族畜牧業很發達,到神農氏時就「砍木為耜,柔木為耜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隨著農業的發展,姜姓部族人口增加很快,地盤越來越大,其中一支也就是有邰氏,沿著渭水向東發展,剛好與黃帝姬姓部族相遇,在漆水一帶共同生活、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世代通婚,產生了新的一代民眾,使母系氏族會徹底崩潰,父系氏族社會逐步確立。這一劃時代的功績正是姜嫄所為,因此後人都尊稱她為「聖母」。
姜嫄為帝嚳元妃。據史書記載,帝嚳是黃帝曾孫,為「五帝」之第三。「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但是和炎帝部族相比,黃帝部落農業相對落後。姜嫄曾勸帝嚳學習有邰氏部族先進的農業技術,改變「遷徙往來無常處」的現象,遭到拒絕。當他說服不了丈夫時,就自己干,她每天到田野去教百姓識別穀物及栽培技術,使百姓從中受益,而逐漸擴大影響,改變原來的生活習俗及生產方式。她整天忙於耕作之中,把帝嚳另娶有娀氏女兒簡狄為妃,她備受冷落的事完全拋於腦後。
有一天,她出外於原野之上,偶見有一巨人足跡,甚覺好奇,便用自己的腳印踩著這一足跡往前挪,當踩到拇指的地方時,忽然感到一股暖流匯入身上,回家后不久便身懷有孕,到時生了個男孩子,姜嫄認為是不祥之物,便把這個孩子拋在狹隘的巷道上,讓牛羊踩死,沒想到牛羊竟然避而不踩,還給奶吃;她又叫人把這個孩子拋到荒山叢林之中,有誰知剛碰上許多人來林中伐木,把孩子又收養了起來;她知道這個情況后又派人把孩子要來扔在了冰河之上,讓其凍餓身亡,不曾想奇迹卻又發生了,只見一大群飛鳥有的卧在這個孩子身下,托著他身不著冰,有的展翅蓋在其身上遮擋著風寒,有的叨來水果讓其充饑。
姜嫄得知后,認為這個孩子是天上神仙下凡,遂收養了他,由於拋棄了三次,因此為其取名「棄」。棄在母親的熏陶下,自幼就喜歡種莊稼,而且又肯吃苦、好鑽研,親嘗各種穀物種子,並不斷總結栽培技術,從選種、播種、滅草、灌溉、收穫等,他都掌握得非常熟練,凡是經他指導或耕作的土地,作務的莊稼,如《詩經·生民》篇描述的:「實方實苞」、「實種實裒」「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粟」。並發現了「一桴二米」的優良品種,培植出「黍(黃米)、稷(高粱)、麥、菽(豆)、「稻」五穀良種。由於他指導群眾種莊稼功勛卓著,被堯帝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堯帝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其他各部族看到姬姓部族日益強大,就爭先仿效,使人類從遊獵走向農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俗,社會向前大大地跨越了一步,領先世界一千多年。真可謂功蓋當世,德配天地。這些都是與姜嫄的勞苦是分不開的,正如《詩經》所詠:「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姜嫄與遠志
人們為了記住姜嫄的功德,還流傳著一段姜嫄聖母與「遠志」的故事。
在人們治病服用的中藥中有一味藥名叫「遠志」,原來叫做「嫄志」,傳說唐堯虞舜之際,天下洪水橫流、民不聊生,《史記》載:堯帝命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堯帝乃求人,更得舜……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當年后稷隨大禹去全國各地治水多年不歸的情形,后稷遠去的時間過長,姜嫄十分思念,每天出門站在高處遠望,天天盼望著兒子早日歸來。
終於有一天,兒子划著木筏回來了,母子相見,悲喜交集,激動的話兒不知從何說起。當母子在家坐定時,姜嫄仔細端詳著兒子,才發現他雙眼紅腫、發亮,身上爛瘡往外流著黃水,面容憔悴、疲憊不堪。姜嫄見狀,十分心疼,立即想方設法給兒子治病,四處求醫、求神,多方施治,總不見輕。正在無奈之際,忽然想起:有一年她因勞累過度而得了病,只治不清,她見田間地頭長的一種草,柳葉細枝、墨綠髮亮、莖紅根黃,用嘴細嚼,味甘、性溫,當她嚼了幾次以後,只覺得人輕鬆了,她就採集了許多,在鍋里熬湯喝,這樣喝了幾天後,病完全好了。想到這兒,她趕忙去地里把這草采來給兒子熬湯喝。喝了一段時間后,病徹底好了,姜嫄望著又恢復了當年健壯而又有力的兒子,不由自主的笑了起來。姜嫄為兒子治好病的消息很快的傳開了,人們在高興之餘又互相介紹,凡是得了這種病的人都來此診治,一治一個好,名氣越來越大。來此採藥、治病的人越來越多,姜嫄為了兒子和人們記住這個藥草,就給起了個名字叫「嫄志」,意思是姜嫄發現的,人們要永遠記住它。
後來到了明代,出了一個大醫學家,名叫李時珍,他在編《本草綱目》時,覺得「嫄志」被人們發現的最早,藥用年代最遠,就改名為「遠志」,以後就被醫藥界以「遠志」通用了。自從「遠志」被中醫普遍應用后,加上姜嫄為后稷治病的故事流傳久遠,人們普遍認為遠志這味葯唯有古有邰——武功縣所產最好,而且在姜嫄墓周圍生長的特別好。因此全國各地來此採藥的人越來越多,這味葯也就越來越少。後來北方人往南方販賣藥草時,編纂了一個神奇的故事,說要採得遠志十分不易,姜嫄墓在數十仞懸崖之上,而懸崖下大江滾滾、白浪滔天,划著筏子,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到崖根底下,要攀上崖頂更是苦不堪言,冒著生命危險十有八九不能成功。一般人望而卻步,唯有練就一身絕頂功夫,經多次奮鬥,方能採得一點,如此這般的一番話,說的眾人目瞪口呆,因此葯價倍增,販者大得其利。
---------------------------------
姜嫄:也作姜原,上古時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有邰氏,帝嚳之妻,周朝祖先后稷的母親。據《詩 ·大雅·生民》和《史記 · 周本紀》載:姜嫄野祭時在履跡坪踩踏巨人腳跡,懷孕生稷。以為不祥,隨之丟棄於隘巷,過往牛、馬都避而不踩;又丟棄在山林,適逢林中人多,又棄於南河巨石上,飛鳥用翅膀遮蓋,母狼用自乳喂養。姜嫄以為神物,遂抱回撫養。後世尊稱姜嫄為聖母。城內隘巷,城外履跡坪、狼乳溝等均以薑嫄與其傳說而得名。今咸陽市武功縣武功鎮小華山有姜嫄墓。后稷就是周朝的始祖。《詩經 · 大雅 ·生民》的開端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詩經· 魯頌 · 閟宮》說:“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
黃帝第五代孫,是上古五帝之一高辛氏帝嚳。傳說帝嚳也像他的始祖黃帝一樣,分別從四個不同的氏族中挑選了四位美麗嫻淑的姑娘為妻,生下了四個有出息的兒子。二妃是屈原在《楚辭》中所讚美的有娀氏美女簡狄,生子名契,是商王族的始祖。三妃陳豐氏美女慶都,生帝堯放勳。四妃鯫訾氏美女常儀,生帝摯。帝嚳的元配妻子是有邰氏的薑螈。
中文名 姜嫄 別 名姜原 國 籍中國 - 上古時代 民 族華夏族 出生地 有邰氏部落 出生日期 上古時期( 待考 ) 逝世日期 上古時期( 待考 ) 職 業 后稷的生母,帝嚳元妃 姓 有邰氏 名 姜嫄 夫 君 帝嚳高辛氏 兒 子后稷 ( 棄 )
人物生平
姜嫄,中國上古人物,有邰氏,后稷的母親。根據《史記 ·五帝本紀》記載,姜嫄是帝嚳高辛氏的正妃(次妃是簡狄,第三妃是慶都,四妃是常宜)。傳說她是踩到上帝的腳印後,懷孕生下后稷。后稷就是周朝的祖先。《詩經 · 大雅 ·生民》的開端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詩經· 魯頌 · 閟宮》說:“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
原始社會末期,今關中西部的武功一帶曾是炎帝后裔姜族部落的封國有邰。姜族部落也稱有邰氏。有邰氏有個女兒叫姜嫄,其子棄是周人的始祖。在夏朝時周族的首領棄為“ 后稷 ”負責管理農事,以後被奉為農神。棄成了農神,母以子貴,姜嫄也被後世尊為聖母。今武功縣武功鎮的南門外有姜嫄聖母墓、聖母祠正殿懸有“母儀邰城 ”的巨匾,城西稷山之巔上閣寺姜嫄廟正殿懸“有邰家室”牌匾表達了後人對這位生育農神,造福人類的偉大母親的崇
敬和農祖后稷的懷念。
后稷的母親是姜嫄。在后稷出生之前,姜嫄經常敬奉神明。祈求有子。可是當她因在外踩上天帝巨大的足跡懷孕生子後,又以為這是不祥之兆,於是曾三次將孩子拋棄。孩子幾次大難不死,姜嫄認為這
是神靈保佑,便將其抱回撫養,由於曾被拋棄的緣故給孩子起名棄。
后稷長大後好農耕,掌握了豐富的耕作技術,教民稼穡,有功於民,得到了堯和舜的重用。后稷死後,後世尊稱他為“農神”。后稷的第14代孫周武王姬發滅掉商紂,建立了周王朝,姜嫄也因之成為周人的女祖先。週人為她建祠立廟,祈望她保佑人們婚姻美滿、人丁興旺。姜嫄作為炎帝部落的女子,和黃帝部落首領帝嚳聯姻,因此姜嫄也是所有炎黃子孫的老祖母。
有邰氏生活在關中西部的渭河平原,長期從事農耕。棄生於斯長於斯,受到農耕文明的熏陶,酷愛農事。兒時常以種植五穀瓜豆作為遊戲。稍長又虛心學習姜族的農業技術.不斷總結農業生產經驗,很快成為一名農業專家。長大後離開舅家,回到姬姓部落,週人從此進入父系社會,棄成為周人的始祖。他教民稼穡,相地之宜,除草間苗,選擇推廣優良品種,不斷提高農業產量使周人的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發展,成為著名的農耕部落。夏朝時棄被任命為“ 后稷 ”,負責管理農業。
後人評價
《列女傳》詩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又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此之謂也。頌曰:棄母姜嫄,清靜專一,履跡而孕,懼棄於野,鳥獸覆翼,乃復收卹,
卒為帝佐,母道既畢。
軼事典故
厥初生民
姜嫄生活的年代正是母系氏族社會的末期,人們還沒有充分認識大自然,對於許多不理解的現像都賦予神奇的傳說。而且奴隸社會即將崩潰,氏族林立、鬥爭激烈、社會動盪不安。據史書載:姜嫄為有邰氏女,有邰氏屬炎帝姜姓部族的一個支派。其所以姓姜,是因為該族以羊為圖騰,即族徽的形象為羊,而
姜嫄聖母奇生后稷
姜嫄聖母奇生后稷
且以女人養羊為姓志,以羊大為美,“斄”(邰)字的字面含義也是硬而彎曲的羊毛。總而言之,當時姜姓部族畜牧業很發達,到神農氏時就“砍木為耜,柔木為耜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隨著農業的發展,姜姓部族人口增加很快,地盤越來越大,其中一支也就是有邰氏,沿著渭水向東發展,剛好與黃帝姬姓部族相遇,在漆水一帶共同生活、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世代通婚,產生了新的一代民眾,使母系氏族會徹底崩潰,父系氏族社會逐步確立。這一劃時代的功績正是姜嫄所為,因此後人都尊稱她為“聖母”。
姜嫄為帝嚳元妃。據史書記載,帝嚳是黃帝曾孫,為“五帝”之第三。“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但是和炎帝部族相比,黃帝部落農業相對落後。姜嫄曾勸帝嚳學習有邰氏部族先進的農業技術,改變“遷徙往來無常處”的現象,遭到拒絕。當他說服不了丈夫時,就自己幹,她每天到田野去教百姓識別穀物及栽培技術,使百姓從中受益,而逐漸擴大影響,改變原來的生活習俗及生產方式。她整天忙於耕作之中,把帝嚳另娶有娀氏女兒簡狄為妃,她備受冷落的事完全拋於腦後。
有一天,她出外於原野之上,偶見有一巨人足跡,甚覺好奇,便用自己的腳印踩著這一足跡往前挪,當踩到拇指的地方時,忽然感到一股暖流匯入身上,回家後不久便身懷有孕,到時生了個男孩子,姜嫄認為是不祥之物,便把這個孩子拋在狹隘的巷道上,讓牛羊踩死,沒想到牛羊竟然避而不踩,還給奶吃;她又叫人把這個孩子拋到荒山叢林之中,有誰知剛碰上許多人來林中伐木,把孩子又收養了起來;她知道這個情況後又派人把孩子要來扔在了冰河之上,讓其凍餓身亡,不曾想奇蹟卻又發生了,只見一大群飛鳥有的臥在這個孩子身下,托著他身不著冰,有的展翅蓋在其身上遮擋著風寒,有的叨來水果讓其充飢。
姜嫄得知後,認為這個孩子是天上神仙下凡,遂收養了他,由於拋棄了三次,因此為其取名“棄”。棄在母親的熏陶下,自幼就喜歡種莊稼,而且又肯吃苦、好鑽研,親嘗各種穀物種子,並不斷總結栽培技術,從選種、播種、滅草、灌溉、收穫等,他都掌握得非常熟練,凡是經他指導或耕作的土地,作務的莊稼,如《詩經·生民》篇描述的:“實方實苞”、“實種實裒”“實發實秀” 、“實堅實好、“實穎實粟”。並發現了“一桴二米”的優良品種,培植出“黍(黃米)、稷(高粱)、麥、菽(豆)、“稻”五穀良種。由於他指導群眾種莊稼功勳卓著,被堯帝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堯帝封棄於邰,號曰:“ 后稷 ”,別姓姬氏。其他各部族看到姬姓部族日益強大,就爭先仿效,使人類從遊獵走向農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俗,社會向前大大地跨越了一步,領先世界一千多年。真可謂功蓋當世,德配天地。這些都是與姜嫄的勞苦是分不開的,正如《詩經》所詠:“ 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遠志情緣
人們為了記住姜嫄的功德,還流傳著一段姜嫄聖母與“遠志”的故事。
姜嫄河、姜嫄湖
姜嫄河、姜嫄湖 (5張)
在人們治病服用的中藥中有一味藥名叫“遠志”,原來叫做“嫄志”,傳說唐堯虞舜之際,天下洪水橫流、民不聊生,《史記》載:堯帝命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堯帝乃求人,更得舜……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當年后稷隨大禹去全國各地治水多年不歸的情形,后稷遠去的時間過長,姜嫄十分思念,每天出門站在高處遠望,天天盼望著兒子早日歸來。
終於有一天,兒子劃著木筏回來了,母子相見,悲喜交集,激動的話兒不知從何說起。當母子在家坐定時,姜嫄仔細端詳著兒子,才發現他雙眼紅腫、發亮,身上爛瘡往外流著黃水,面容憔悴、疲憊不堪。姜嫄見狀,十分心疼,立即想方設法給兒子治病,四處求醫、求神,多方施治,總不見輕。正在無奈之際,忽然想起:有一年她因勞累過度而得了病,只治不清,她見田間地頭長的一種草,柳葉細枝、墨綠髮亮、莖紅根黃,用嘴細嚼,味甘、性溫,當她嚼了幾次以後,只覺得人輕鬆了,她就採集了許多,在鍋裡熬湯喝,這樣喝了幾天后,病完全好了。想到這兒,她趕忙去地裡把這草採來給兒子熬湯喝。喝了一段時間後,病徹底好了,姜嫄望著又恢復了當年健壯而又有力的兒子,不由自主的笑了起來。姜嫄為兒子治好病的消息很快的傳開了,人們在高興之餘又互相介紹,凡是得了這種病的人都來此診治,一治一個好,名氣越來越大。來此採藥、治病的人越來越多,姜嫄為了兒子和人們記住這個藥草,就給起了個名字叫“嫄志”,意思是姜嫄發現的,人們要永遠記住它。
後來到了明代,出了一個大醫學家,名叫李時珍,他在編《本草綱目》時,覺得“嫄志”
姜嫄墓
姜嫄墓
被人們發現的最早,藥用年代最遠,就改名為“遠志”,以後就被醫藥界以“遠志”通用了。自從“遠志”被中醫普遍應用後,加上姜嫄為后稷治病的故事流傳久遠,人們普遍認為遠志這味藥唯有古有邰 —— 武功縣所產最好,而且在姜嫄墓周圍生長的特別好。因此全國各地來此採藥的人越來越多,這味藥也就越來越少。後來北方人往南方販賣藥草時,編纂了一個神奇的故事,說要採得遠志十分不易,姜嫄墓在數十仞懸崖之上,而懸崖下大江滾滾、白浪滔天,劃著筏子,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到崖根底下,要攀上崖頂更是苦不堪言,冒著生命危險十有八九不能成功。一般人望而卻步,唯有練就一身絕頂功夫,經多次奮鬥,方能採得一點,如此這般的一番話,說的眾人目瞪口呆,因此藥價倍增,販者大得其利。
------------------------
孔子的誕生
台北榮總腫瘤科 樊 聖 醫師
太史公在《史記》《孔子世家》裡,記錄孔子誕生的緣由,告訴我們,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和孔子的母親顏徵在是如何生出孔子的:「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在這一段話裡,最令人震驚的,莫過於「野合」兩個字。「野合」的意思,非常容易明白,就是在野外做愛。歷代的道學先生們,讀了這段文字,想到萬世師表竟然是野合而生,對於春秋時代那種開放的性風氣,心裡真是又羨慕又嫉妒,只是嘴上兀自還要為「野合」強做別種解釋,說什麼當時叔梁紇年過六十,顏徵在不滿二十,老夫少妻,不合常規,因此謂為「野合」
野合的意義,固然是在野外做愛,但是實情也沒有這麼簡單,這麼浪漫。古代的讀書人讀不懂這兩個字,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忽略了孔子誕辰的重要性。孔子誕生在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西元前五五一年,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當日換算成國曆,正是九月二十八日。由此可以推知,孔子的母親受孕懷他,約當前一年國曆十二月底到這一年正月初的時候。兩千五百年前,中國北方的氣候固然要比現在溫暖一點,但是十二月底的山東省,到底也是大雪紛飛的時光。在這樣到處白茫茫一片的田野裏,孔子的父親和母親,不畏寒冷,脫光了衣服,擁抱在一起,難道只是因為一時激情而使然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詩經》談起。《詩經‧大雅‧生民》講到周人始袓后稷的誕生,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這是講,后稷的母親姜嫄,為了要懷孕生子,到神那兒祭拜 (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弗:去除;弗無子,求子也),在祭典當中,姜嫄追隨著神巫的步伐與神巫一起翩翩起舞,她一步步踏著神巫的腳印,心裏非常歡欣 (履帝武敏,歆。履:踏;帝:神巫;武敏:腳印;歆:歡欣)。跳舞跳累了,心情也興奮到極點,姜嫄就將身子依靠著神巫一起「休息」 (攸介攸止,介是「依靠」的意思,止是「休息」)。「休息」的意思,大家看看街上賓館招牌,當可會心一笑。當然這樣一來,姜嫄的肚子就大了起來,經過一段時間 (載震載夙),就生下了一個小孩 (載生載育),這個小孩,就是后稷 (時維后稷)。
姜嫄舉行祭祀求子,與神巫共舞的所在,是一個特別的地方,喚做「閟宮」。同一個故事,《詩經‧魯頌‧閟宮》說:「閟宮有侐,實實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無災無害,彌月不遲,是生后稷。」「上帝是依」的「依」就是上面《生民》中「攸介攸止」的「介」,這是說姜嫄像小鳥依人一般,在「閟宮」中,很親熱地靠在「上帝」的胸膛上。這個閟宮,正是周人的求子神廟,裡面的行事,充滿著神秘的氣氛,所以稱作「閟」。閟者,秘也,閉也;「宮」,廟也;「閟宮」也者,一座專門閉起門來辦秘密事兒的廟。
故事講到這裡,大家一定要起疑,姜嫄的丈夫怎麼會放任她如此做?答案是,姜嫄根本沒有丈夫嘛!在那遠古的時代裡,還是個初期的母系社會,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史記‧周本紀》裡記載這個故事,就說:「姜嫄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把《詩經》裡的故事用文雅的講法給遮掩了過去。其實所謂「出野」,是到野外去,這是因為「閟宮」這種廟為了保持它的神秘性,當然不可以設在人煙稠密的地方,當然要設在山林當中。而「巨人」則是指神巫;「跡」指腳印,也就是《詩經》裡的「武敏」。漢朝的緯書《河圖》中講到這個故事,也是:「姜嫄履大人跡生后稷。」
為什麼他們要把神巫稱作「巨人」或者「大人」呢?這是一個千古疑案,破解者是民國四十年代活躍於大陸的文史工作者孫作雲。他在閱讀有關美洲印地安人圖騰信仰的著作時,見到加拿大的一個熊族,不稱自己為熊,而稱「大腳」,他非常的驚奇。「大腳」豈不是與「大人跡」很類似嗎?接著,他從人類學著作中,又獲知瑞典的牧羊女,不敢直接稱熊叫「熊」,她們稱熊為「金腳」、「老人」、或「偉大的父」。「老人」與「偉大的父」和「巨人」、「大人」何其相似!而「金腳」又復有「大人跡」的意思。於是他了解到「巨人」、「大人」原來指的是熊,而熊正是周人的圖騰。
因此吾人以為當日與姜嫄發生關係的神巫,恐怕還正是披著熊皮,頂著熊頭,模仿熊的樣子在閟宮中大跳其舞的呢。母系社會裡這種由男性扮演的閟宮神巫,後來到了父系社會當然不能存在了。但是閟宮的制度卻沒有毀壞,一直到春秋時代,它仍然是一個供人祭祀禱告,求取子嗣的地方。只不過那個時候,祭典舉行當中,不是由想懷孕的女子與神巫發生關係,而是改由夫妻兩人一同去到廟裡,祈告神明之後,就在廟內成其好事。由於這一類的求子廟,和原始的閟宮一樣,都設立在山林野外,所以到廟中祈禱求子,然後交合的典禮就叫做「野合」。
《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叔梁紇和顏徵在是「禱於尼丘,得孔子」,因此吾人可以知道,他們進行那「野合」求子典禮的神廟,是位於一座叫做「尼丘」的山上。而孔子名「丘」,字「仲尼」的由來也就不難索解了。中國古代漢語中,雄獸稱「牡」,雌獸稱「牝」,實因「土」為雄性性器之象形,而「匕」為雌性性器之象形。「匕」之一音,時至今日仍保留在下流粗鄙的罵人髒話中。「尼」字從「匕」,顯然很有性的含義,因此供人進行野合典禮的山丘,要叫做「尼丘」。
「野合」這種習俗,漢代人仍然奉行不渝。本文附圖是漢代畫像磚上以林木枝葉為背景的一幅「野合圖」,出土自四川成都,特別刊出以饗讀者。其俗傳承自一種古禮,並非傷風害俗之舉,故可堂而皇之地入畫。其實非但漢朝人如此,唐朝人仍舊如此。白居易《長恨歌》謂:「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裡所稱之「長生殿」,位於驪山華清池,正是唐朝皇室的「閟宮」,所以唐明皇和楊貴妃相約至此,卿卿我我,好好地纏綿一番。
--------------------------------------------
思索東亞: 「野戰」的前世今生——關於佛光街事件的一點思考 - http://goo.gl/6zIeFN
“野合”是指男女未經婚配或已經婚配而在室外交合。而性交乃指婚配的一種特殊形式。 最早的字文記載見於《周禮·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不用 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而《史記志疑》雲:“古婚禮頗重,一禮未備,即謂之奔,謂之野合”。在《史記探源》也有曰:“紇與顏氏女禱於尼丘野合而生孔子,於尼丘掃地為祭天之壇而禱之,遂感而生孔子,故曰野合”。 古時認為“野合”是一種吉祥、美好而神聖的象徵,故在墓磚、岩畫、繪畫、雕刻中常有“野合圖”。野合之風沿襲甚久,《後漢書·鮮卑傳》載:“此春季大會,洗樂水上,飲宴畢,然後婚配”。此處“婚配”即性交。 少數民族的野合之風就更為多見:高山族的“男女於山間彈口琴,歌唱相和,意投則野合”(《續台灣府志》卷十四);瑤族的“踏歌而偶奔者,入宮崗,插柳避人”(《炎徼紀聞》卷四);苗族的“男女婚娶不須媒妁,女年及笄,行歌於野,遇有年幼的男子,互相唱和,彼此心悅則先行野合”(《苗疆聞見錄》)。 至今,某些地區、某些民族仍保留有野合風俗。而國外的野合風俗就更盛,如美拉尼西亞索羅門群島的年輕土著只准在林中而不得在村中性交;斐濟島、新喀裡多尼亞島、新幾內亞的某些部落,印度的風德人、烏託人部落,也規定夫妻應到森林中媾合。
--------------------------
[轉載]四川漢代畫像磚真品欣賞_柳萱倩_新浪博客 - http://goo.gl/YZDlGV
---------------------------
丙申年姜嫄聖母祭祀大典舉行- 陝西商網—打造陝西商務第一平台 - http://goo.gl/ocDm1N
------------------------------------------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 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太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3eZNK2
太一神,漢族民間尊奉的神仙,祭祀的傳統節日即今天的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 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太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太一,又作太乙、泰一,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的星名,即北極星,後成為先秦兩漢民間信仰的最高神明,奉為天帝,相當於上帝。知識份子則把太一哲學化,想像為永恆不變的法則,即「道」,或宇宙的本源。
漢武帝時期,成為官方信仰,由皇帝進行奉祠,位居五帝之上。在魏晉六朝以後,太一神的地位下降,不再是最高神祇。
太一星
參見:太乙 (星官)
太一星即天龍座42(或184),在商、周之際是北極星,[1]到漢代,太一去極20.7度,在天文圖中位於紫微垣宮門外,[2]已不是北極星。
太一神
太一在民間信仰中,視為北極星,是最尊貴的星神,在《楚辭》中稱為「東皇太一」,有人奉之為「天帝」。[3]司馬遷《史記.封禪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漢末鄭玄:「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泰一,天帝之別名也。」[4]
太一操控人間吉凶禍福,緯書《春秋命曆序》:「太一主風雨、水旱、兵革、饑疫、災害。」祭祠太一,可以招致神仙。[5]拜祭時,信眾以歌舞娛神。[6]
漢代道教也崇拜太一,漢末太平道尊崇太一。[7]修道之士瞑想存思升上太一,《太平經》:「入室思道……乃上從天太一也。」[8]太一並變成身神之一,六朝前期成書的《老子中經》教人存思太一。[9]
官方祭祀
前133年,方士謬忌上奏建議祀祠太一,指太一位於五帝之上。漢武帝為太一立祠,最初只讓祠官主祭,自己並未參與。[10]前112年,漢武帝開始把太一列入國家正祀,郊祀太一,成為國家認可的天帝。漢代天子所祀最高神原是「皇天上帝」,漢武帝為了登仙,[11]卻將太一作為國家祀典的最高神祇來祭祀。
儒生不太接受太一為最高神,主張回復祀祠皇天上帝。公元5年,漢平帝將皇天上帝與太一合二為一,連稱為「皇天上帝泰一」。[12]東漢的國家祭祀,基本沿用漢平帝時的制度,最高神祇卻是「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略去了「太一」之名,太一失去與皇天上帝並列的資格,下降為星神之一,與山川等神靈共祀。[13]
在唐、宋兩代,太一地位曾一度重升,為朝廷所尊崇。[14]
形象
在戰國時的楚國,太一半神半獸,頭戴雙羽冠冕,身披鎧甲,雙手和胯下各有一龍,左足踏日,右足踏月。[15]
在山東、河南地區現存一些漢代的畫像石,雕刻了太一的圖像。漢初的太一仍未人形化,有時是人首蛇身,戴冠,身著長袖身服,有時是面目猙獰凶惡的怪獸,往往伏羲、女媧分列左右。[16]自東漢起,在儒家思想影響下,太一已人形化, 衣冠整齊。[17]
哲理方面的太一
中國古代哲學:在先秦兩漢士人的想像中,太一就是元氣,是宇宙本源,開闢天地,又是宇宙法則「道」。[18]戰國中期《太一生水》:「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19]《呂氏春秋.大樂》:「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莊子把太一視作絕對的虛無精神「道」,《莊子.天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20]
希臘哲學: 創造萬物而又超越萬物的一元原理便是「太一」。 普羅提諾堅信一切事物之所以如此存在,必須要有其「原因」。像自然哲學認為那樣由於元素(如「原子」)的偶然湊合就能產生林林總總的世界的觀點,普羅提諾是視為荒謬,堅持反對的。而且原因必然「高於」結果,「先於」結果(當然,這些空間化的「高於」、「先於」概念都是非空間化的邏輯關係的比喻)。那麼,萬物之所以能如此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同一性或統一性。一事物唯有有統一性(是這一個事物)時,才能存在。那麼,把各種各樣的「多樣性」組織成一個個「統一者」的統一性、「一性」本身,就是萬物之因。 太一的幾個特性: (1).太一的超越性。這也就是所謂普羅提諾的「否定神學」。太一的本質是無限。 (2).太一的創造性。這是普羅提諾的肯定的、積極的「神學」。 ----《九章集》中《導言一》包利民 普羅提諾建立了系統的新柏拉圖學派的理論。他主張世界的本原是「太一」,即神;太一創造萬物的過程表現為源溢的過程。他把理論世界歸納為太一,絕對完美,放射除了心智和靈魂,而靈魂的一部分以追逐心智為目標,另一部分在有形的物質軀體。太空是空無一物的,因為萬物皆由他而生;所以太一就是我們的「道」,是「0」,而不是「1」。
太一,又作太乙、泰一,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的星名,即北極星,後成為先秦兩漢民間信仰的最高神明,奉為天帝,相當於上帝。知識份子則把太一哲學化,想像為永恆不變的法則,即「道」,或宇宙的本源。
信仰中,視為北極星,是最尊貴的星神,在《楚辭》中稱為「東皇太一」,有人奉之為「天帝」。司馬遷《史記.封禪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漢末鄭玄:「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泰一,天帝之別名也。」
太一操控人間吉凶禍福,緯書《春秋命曆序》:「太一主風雨、水旱、兵革、饑疫、災害。」祭祠太一,可以招致神仙。
太一星即天龍座42(或184),在商、周之際是北極星,到漢代,太一去極20.7度,在天文圖中位於紫微垣宮門外,已不是北極星。
中天紫微北極大帝
中天紫微尊開闔寰宇御萬星
天闕大帝恩玉斗默運權星纏
紫微北極高璇璣玉衡齊七政
微曜列宿朝諸天統御萬象師
北辰九五尊四曜五星日月昭
極星鎮中垣玄精照耀育生機
大聖放慈光普照乾坤功無窮
帝德惠無量無極元皇永賜福
「紫微大帝」,或稱「北極紫微大帝」,全稱「中天紫微北極大帝」,道教的四御尊神之一,為紫微垣的星君,道教認為,紫微垣位居蒼天眾星的正中,協助玉皇大帝掌控眾星、日月等,象徵人間的帝王長公,尤其主宰皇家禍福。
紫微星,現文相為紫微大帝,現武相為玄武大帝,武當山金殿現文武相。紫微星就是北極星,於黑暗中指迷,給人們一個正確方向,這樣的雪中送炭精神,就是紫微星信仰的核心精神。
魯頌·閟宮
先秦:佚名
閟宮有侐,實實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無災無害。彌月不遲,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稚菽麥。奄有下國,俾民稼穡。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纘禹之緒。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剪商。至於文武,纘大王之緒,致天之屆,於牧之野。無貳無虞,上帝臨女。敦商之旅,克鹹厥功。王曰叔父,建爾元子,俾侯於魯。大啟爾宇,為周室輔。
乃命魯公,俾侯於東。錫之山川,土田附庸。周公之孫,莊公之子。龍旂承祀。六轡耳耳。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騂犧,是饗是宜。降福既多,周公皇祖,亦其福女。
秋而載嘗,夏而楅衡,白牡騂剛。犧尊將將,毛炰胾羹。籩豆大房,萬舞洋洋。孝孫有慶。俾爾熾而昌,俾爾壽而臧。保彼東方,魯邦是嘗。不虧不崩,不震不騰。三壽作朋,如岡如陵。
公車千乘,朱英綠縢。二矛重弓。公徒三萬,貝胄朱綅。烝徒增增,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俾爾昌而熾,俾爾壽而富。黃髮台背,壽胥與試。俾爾昌而大,俾爾耆而艾。萬有千歲,眉壽無有害。
泰山岩岩,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莫不率從,魯侯之功。
保有鳧繹,遂荒徐宅。至於海邦,淮夷蠻貊。及彼南夷,莫不率從。莫敢不諾,魯侯是若。
天錫公純嘏,眉壽保魯。居常與許,復周公之宇。魯侯燕喜,令妻壽母。宜大夫庶士,邦國是有。既多受祉,黃髮兒齒。
徂徠之松,新甫之柏。是斷是度,是尋是尺。松桷有舄,路寢孔碩,新廟奕奕。奚斯所作,孔曼且碩,萬民是若。
詩經,長詩,寫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深閉的郊廟清靜而又肅穆,它是那樣堅固而又很密緻。懷念起偉大的始祖母姜源,她品德高尚既不邪也不僻。受到上天太多太多的眷顧,從未得過病也沒染過災疫。懷胎滿十月整不早也不遲,就這樣誕生下我先祖后稷,無盡的福祿降臨他的身體。他能辨清黍子穀子誰先熟,大豆小麥哪個先播種下地。他從擁有自己邦國之日起,就教給人們種莊稼學農藝,有五穀雜糧有金黃的黍米,有長穗水稻也有黑殼稻米。從他擁有自己國土之日起,就勇於把禹王的事業繼續。
貴為先祖后稷的孝子賢孫,實為我們的古公亶父太王,他早在定居岐山之南之時,就開始籌劃討伐昏亂殷商。大周發展到文王武王時代,就把太王的未竟事業弘揚。大周武王順承上天的旨意,在牧野大戰之前慷慨激昂:將士們莫懷二心莫要顧慮,上天監察在你們頭頂上方;我們這支討伐殷商的隊伍,必將人人獲得一份軍功章!周成王頒發命令給周公說,叔父啊我要赦封你的長子,讓他作諸侯去把魯國執掌,到那裡奮發有為拓土開疆,做我大周王室的忠臣良將!
成王於是就頒旨給魯僖公,讓他去做諸侯在都城之東。封賜給魯僖公廣袤的山川,封賜給他田地和屬國邊城。不愧為周公之孫莊公之子。排開龍旗儀帳去祭祀先祖,駕車的六條轡繩柔順從容。春祭秋嘗從不敢絲毫懈怠,祭奉先祖從不敢絲毫糊弄。偉大的皇天后土先祖后稷,我們為您敬獻上赤牛犧牲,請您降臨享用合您的心情。謹請上天多多降福給我們,先祖周公偉大的列祖列宗,祈求上蒼降福你們在天庭!
準備秋天祭祀先祖的神靈,從夏天就開始把牛角固定。擺列好白色公牛紅色犍牛,牛形酒尊碰撞出清脆響聲。燒烤乳豬煲好鮮美的肉湯,裝滿竹籩木豆和大型俎筒。跳起萬舞場面大氣又排場,賢孝的子孫盡享福祿祥禎。敬祝魯僖公事業發達昌盛,敬祝您健康長壽安樂一生!你擁有這東方廣袤的土地,魯國政通人和天下永太平。天道不虧損山川也不陷崩,大地不震動四海也不翻騰。衷心祝願您壽比三星相聚,好比那高大的山岡和山陵!
魯僖公大驅舉國戰車千輛,戟矛裝飾紅纓弓柄拴綠繩,車上插兩桿戟矛兩張強弓。魯僖公率領著步卒三萬名,頭盔鑲著漂亮的貝殼紅纓。魯國大軍的氣勢勇不可當,痛擊了西北的邊族狄和戎,討伐了楚地舒國小小邊城,誰也不敢阻擋我大軍衝鋒!敬祝您事業發達如日中天,敬祝您健康長壽福祿祥禎。頭髮黃鮐魚背長壽的象徵,但願您老當益壯盡展才能!敬祝您事業昌盛身心安泰,敬祝您健康長壽桑榆遐齡。敬祝您萬事如意千歲萬年,敬祝您福壽無疆永保康寧!
您就像那巍峨的東嶽泰山,魯國百姓都唯您馬首是瞻。我們魯國擁有龜山和蒙山,並把版圖擴到極遠的東邊。一直拓展到達那海邊之國,淮夷諸族歸屬到魯侯跟前。舉國百姓無不順從魯僖公,這就是魯僖公的功德圓滿。
我們魯國擁有鳧山和繹山,並把版圖擴到徐戎聚居地。一直拓展到達那海邊之國,淮夷諸族蠻邦部落俱轄治,以及南方少數民族的部眾,沒有誰不遵從魯國的法律。沒有誰敢不歸從魯國一統,敢不順應魯侯僖公的旨意!
上天恩賜僖公深厚的福祿,長壽無疆永遠對魯國統治。占據常國許田等朝宿之邑,收復周公時代舊有的疆域。魯僖公此時此刻內心歡喜,還有高堂老母賢惠的妻子。施政讓大夫百姓各得其所,國家長治久安越來越富裕。魯侯理當得到這許多福祉,祝您黃髮童顏又生新牙齒!
建廟用徂來新甫山的松柏,修造師們又鋸斷又測高程,又是用丈量又是用尺子比。因為使用了長大的桷和松,所以才有正殿如此之偉雄,才有這漂亮的宮廟新落成。有才的奚斯寫下這首詩歌,確實篇幅很長又大氣恢宏,充分表達天下萬民的心聲。
注釋
1.閟(bì)宮:神宮。閟,閉門也。
2.侐(xù):清靜貌。
3.實實:廣大貌。枚枚:細密貌。
4.姜嫄(yuán):周始祖后稷之母。
5.回:邪。
6.依:助。
7.彌月:滿月,指懷胎十月。
8.后稷(jì):周之始祖,名棄。後,帝;稷,農官之名,棄曾為堯農官,故曰后稷。
9.百:言其多。
10.黍(shǔ):糜子。稷:穀子。重穋(tónglù):兩種穀物,通“穜稑”,先種後熟曰“穜”,後種先熟曰“稑”。
11.稙稺(zhízhì):,兩種穀物,早種者曰“稙”,晚種者曰“稺”。菽(shū):豆類作物。
12.奄:包括。
13.俾(bǐ):使。稼穡:指務農,“稼”為播種,“穡”為收穫。
14.秬(jù):黑黍。
15.纘(zuǎn):繼。緒:業績。
16.大(tài)王:即“太王”,周之遠祖古公亶父。
17.歧:山名,在今陝西。陽:山南。
18.翦(jiǎn):滅。
19.文武:周文王、周武王。
20.屆:誅討。
21.牧之野:即“牧野”,地名,殷都之郊,在今河南淇縣西南。
22.貳:二心。虞(yú):誤。
23.臨:監臨。
24.敦:治服。旅:軍隊。
25.鹹:成,備。
26.叔父:指周公旦,周公為武王之弟,成王叔父。王,指成王,武王之子。
27.元子:長子。
28.侯:為侯。
29.啟:開闢。
30.錫:音義並同“賜”。
31.附庸:指諸侯國的附屬小國。
32.周公之孫、莊公之子:均指魯僖公。
33.承祀:主持祭祀。
34.轡(pèi):御馬的嚼子和韁繩。古代四馬駕車,轅內兩服馬共兩條韁繩,轅外兩驂馬各兩條韁繩,故曰六轡。耳耳:和顧貌。
35.解(xiè):通“懈”。
36.享:祭獻。忒:變。
37.騂(xīn):赤色。犧:純色犧牲。
38.宜:餚,享用。
39.周公皇祖:即皇祖周公,此倒句協韻。
40.嘗:秋季祭祀之名。
41.楅衡(bìhēng):防止牛牴觸用的橫木。古代祭祀用牲牛必須是沒有任何損傷的,秋祭用的牲牛要在夏天設以楅衡,防止觸折牛角。
42.牡:公牛。剛:通“犅”,小牛。犧尊:酒尊的一種,形為犧牛,鑿背以容酒,故名。將(qiāng)將:音義並同“鏘鏘”,器物相碰的聲音。
43.毛炰(páo):帶毛塗泥燔燒,此是燒小豬。胾(zì):大塊的肉。羹(gēng):指大羹,不加調料的肉湯。
44.籩(biān):竹製的獻祭容器。豆:木製的獻祭容器。大房:大的盛肉容器,亦名夏屋。
45.萬舞:舞名,常用於祭祀活動。洋洋:盛大貌。
46.臧(zāng):善。
47.常:長。
48.三壽作朋:古代常用的祝壽語。三壽,《養生經》:“上壽百二十,中壽百年,下壽八十。”朋,並。
49.朱英:矛上用以裝飾的紅纓。綠縢:將兩張弓綑紮在一起的綠繩。縢(téng):繩。
50.二矛:古代每輛兵車上有兩支矛,一長一短,用於不同距離的交鋒。重弓:古代每輛兵車上有兩張弓,一張常用,一張備用。
51.徒:步兵。
52.貝:貝殼,用於裝飾頭盔。胄(zhòu):頭盔。綅(qīn):線,用於編綴固定貝殼。
53.烝(zhēng):眾。增增:多貌。
54.戎狄:指西方和北方在周王室控制以外的兩個民族。膺(yīng):擊。
55.荊:楚國的別名。舒:國名,在今安徽廬江。
56.承:抵抗。
57.黃髮台背:皆高壽的象徵。人老則白髮變黃,故曰黃髮。台,同“鮐”,鮐魚背有黑紋,老人背有老人斑,如鮐魚之紋,故云。
58.胥:相。試:比。
59.耆(qí)、艾:皆指年老。
60.有:通“又”。
61.眉壽:指高壽。
62.岩岩:山高貌。
63.詹(zhān):至。陳奐《詩毛氏傳疏》:“言所至境也。”
64.龜、蒙:二山名。
65.荒:同“撫”,有。大東:指最東的地方。
66.淮夷:淮水流域不受周王室控制的民族。同:會盟。
67.保:安。鳧、繹:二山名,鳧山在今山東鄒縣西南,繹山在今鄒縣東南。
68.徐:國名。宅:居處。
69.蠻貊(mò):泛指北方一些周王室控制外的民族。
70.南夷:泛指南方一些周王室控制外的民族。
71.諾:應諾。
72.若:順從。
73.公:魯公。純:大。嘏(gǔ):福。
74.常、許:魯國二地名,毛傳謂為“魯南鄙北鄙”。
75.燕:通“宴”。
76.令:善。
77.宜:適宜。
78.祉(zhǐ):福。
79.兒齒:高壽的象徵。老人牙落後又生新牙,謂之兒齒。
80.徂(cú)來:也作徂徠,山名,在今山東泰安東南。
81.新甫:山名,在今山東新泰西北。
82.度:通“剫”,伐木。尋、尺:皆度量單位,此作動詞用。
83.桷(jué):方椽。舄(xì):大貌。
84.路寢:指廟堂後面的寢殿。孔:很。
85.新廟:指閟宮。奕奕:美好貌。
86.奚斯:人名,魯國大夫。
87.曼:長。
88.若:顧。
鑑賞
此詩一、二、三章敘述了周的發生、發展、壯大以及魯國的建立,並不是純粹介紹民族歷史,讚美所有先祖的功德,而是突出兩位受祀的祖先后稷和周公,以說明祭祀他們的原因。至於詩中提到的其他人,則只是陪襯而已。后稷是周民族的初祖,為姜嫄所生,其出生有一些神話色彩,《大雅·生民》記載較為詳細。詩寫到這些是因為姜嫄有端正的德性,但主要的卻是體現后稷的不凡與神異,和《生民》詩的用意一致。后稷的發展農業,固是上天賜之百福,更和他個人受命於天分不開。以下敘述太王、文王、武王,重點在於滅商,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而文王、武王“纘太王之緒”,“敦商之旅,克鹹厥功”,發展線索極為清楚。關於周公功績,詩中沒有明載,但“(成)王曰:叔父,建爾元子,俾侯於魯,大啟爾宇,為周室輔。”分明見出周公於建周有大功勞。《史記·魯周公世家》載:“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宮,已殺紂,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輔武王,釁社,告紂罪於天及殷民。”周公在滅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他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雖位極人臣,卻不能和天子並提,故詩人用比較隱晦的方法突出了周公的功績。第三章末詩人寫道:“皇皇后帝,皇祖后稷。”又說:“周公皇祖。”詩意就豁然明朗了。“周公皇祖”之“皇祖”,鄭玄以為伯禽,朱熹謂為群公,皆誤。明指周公,倒文以協韻耳。
詩人對魯國輝煌的歷史進行謳歌,敘述魯公軍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戰績。“戎狄是膺”是北部邊境平安,不受侵擾,“荊舒是懲”則指僖公從齊侯伐楚之事。“泰山岩岩”以下,寫魯國疆域廣大,淮夷、徐宅、蠻貊、南夷,莫不率從,莫敢不諾。因為此時魯國對淮夷用兵最多,成績最大,故詩人一再言之。大致魯國在以後的發展中,初封的土地或有損失,而此時又有所收復,故詩曰:“居常與許,復周公之宇。”從全詩看,詩人著重從祭祀和武事兩方面反映出魯國光復舊業的成就,而又統一在僖公新修的閟宮上,閟宮之祭本是周王室對魯國的特殊禮遇,同時詩人又認為魯國的種種成功也來自那些受祀先祖在天之靈的庇佑,這樣,詩的末章又描寫作廟情況,和“閟宮有恤”前後呼應,使全詩成為一個完整的結構。
《魯頌·閟官》是《詩經》三百篇中最長的一篇,全詩共一百二十句,《毛詩》原分八章,朱熹《詩集傳》分九章,五章每章十七句,二章每章八句,二章每章十句。各章之間,意義相互連貫,前後敘述僖公作廟,並以奚斯作頌結束全詩。中間寫祖先功德、僖公祀祖、僖公武功及家人群臣情況,同時穿插了對僖公福壽的反覆祝頌,而其中六個“俾爾”句型分置三處,使本來恢宏的氣勢更起伏跌盪,如錢江潮水一浪高過一浪。在語言方面,極鋪張揚厲之能事,敘事細密,寫秋嘗則“秋而載嘗,夏而楅衡。白牡騂剛,犧尊將將,毛炰胾羹,籩豆大房”,各種祭品,各種容器,一一陳列,以顯出其規模之盛大。寫魯公軍旅則“公車千乘,朱英綠縢,二矛重弓。公徒三萬,貝胄朱綅,烝徒增增。”威武的戎裝,精良的武器,體現軍隊無堅不摧的士氣。此外,“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徂來之松,新甫之柏”等以繁密的語言組成排比整齊的句子,也為增加詩歌氣勢起到推助作用。方玉潤《詩經原始》中指出該詩對於漢代辭賦的影響,是很有眼力的。但是,在詩中詩人表達的是周公後裔們對於僖公光復舊物所產生的共鳴,是對於再現過去輝煌的嚮往,這是一個衰落宗族特定時期的真實感情,作為魯國詩人代表的作者抒發了這種感情,它既是充沛的又是複雜的,只有長篇巨製才能容納得下,只有細緻的描寫和深透的論說才能盡情傾吐。劉勰《文心雕龍》曰:“詩人篇什,為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這就是《魯頌·閟宮》和揚、馬辭賦的本質區別,也是方氏未曾注意到的。
創作背景
學者認為此詩為魯僖公時奚斯所作,當作於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其所寫祭祀儀式即為僖公會八國之師伐楚凱鏇後所舉行之祭禮。
魯頌·閟宮原文、翻譯及賞析_古詩_全文_心得_解釋_作者_註釋_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https://bit.ly/39Y0Atr
農神后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