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民兵聲稱 從IS手中收復哈特拉古城 | 即時新聞 | 20170427 | 蘋果日報 - https://goo.gl/0QGuBP

640_8aa8f9af1f40c21379ddbbac9154826c420_0d79c6443ec016a00ea75fe7ef24825e  


 

  

----------------------------

31199248830_62d9976b65_h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爱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现代仿制_欧式效果图 - https://goo.gl/sxkNPZ

-------------

14449855_10154563598479321_5352585026406858843_n14462929_10154563598464321_2704534263224887633_n14390753_10154563598519321_2182374723820628653_n2016-12-05_085421  14462944_10154563598724321_761208635084494138_n14457524_10154563598409321_8308031583314489671_n  

---------------------------------

23512532274_de57a9bde6_h  03-national-building-museum-kevin-allen-photography  2016-07-13_185744  

Image00009Image00007Image00008Image00006Image00004  

b10297_20160506120058_1101597  26819777482_0bfa0a674f_h  


2017-06-19_130524  


qin_1-768x5092021-02-28_220518facade-1024x6782021-02-28_220456

(本文上接〈台灣街屋立面1896-1911:日本都市計劃掀起的牌樓風潮〉)
李乾朗/台灣街屋立面1912-1932:牌樓立面全盛時期的各種巴洛克式燦爛表情財團法人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 https://bit.ly/3r2oHgL
全盛時期的牌樓立面
1912 年至 1932 年的 20 年中,為牌樓立面全盛期,它的形式演變有幾個因素:當時台灣公共建築的主流為後期文藝復興式,相繼完工的有:鐵道飯店(西元 1907 年)、新竹火車站(西元 1913 年)、台中州廳(西元 1913 年,今台中市政府)、台北州廳(西元 1915 年,今監察院)、博物館(西元 1915 年)、台南州廳(西元 1916 年,今台南市政府)、台中火車站(西元 1917 年)等,而以 1919 年落成的總督府(今總統府)為最高顛峰。
這些華麗壯觀的建築自然成為當時建築形式美學的標準,民間建築模仿的對象。至於街屋直面接受這幾座官方建築影響,究竟到什麼樣的程度?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工匠未受學院訓練,而以觀察模仿或圖片抄襲進行設計施工,顯然很難達到嚴謹的結局。我們仔細比較兩者,可以在某些作品上發現模仿、移植或轉化的證據,這真是非常耐人尋味的關係。
當時台灣社會日趨安定,武力抗日運動至 1915 年(噍吧哖事件)已近尾聲,代之而起的是文化及社會運動。大正年以後統治者的政策較為開朗,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經濟富足,衛生措施改善,人口急增(由 1896 年的 250 多萬人增至 1930 年的 460 多萬人),加上交通發達(1913 年縱貫鐵路全線通車),近代化腳步加速。至 1923 年之統計,二萬人以上的城市有 20 個,1934 年達 35 個,這個時期人口向都市集合,都市建設蓬勃發展,舊有的街屋自然面臨改建的命運。
在第二階段裡,北部城鎮實施市區改正較早,所以牌樓立面多出現於北部。
1915 年,新竹舊湖口因鐵路車站的設立而建造了整條街的紅磚二樓牌樓厝1919 年大溪的下街(今和平街)因拓寬道路,亦補建一樓式的牌樓立面1920 年竹南車站前新建整個街廓紅磚二樓街屋⋯⋯ 其他如大稻埕(迪化街)、士林、淡水、三峽、汐止、板橋、桃園、中壢、北埔、頭城及新竹等地皆相繼仿效,更由於各地工匠水準不一,形式來源不同,風格取向也有所差異,牌樓厝適切地反映了地方特色;富庶城市的立面顯得繁瑣細緻,琳璃滿目、美不勝收,這種裝飾主義可被視為延續傳統廟宇及科舉官宅之作風。
綜觀整個 20 年代的街屋世界,是被牌樓厝所統治的。
大溪老街。李乾朗提供。
牌樓厝立面形式的特徵
20 年代牌樓厝立面就建材及形式而言,有三項主要特徵:
二樓式立面:新建者多為二樓式(如舊湖口),以拆除舊屋前段改建者多為一樓式(如大溪)。因人口增加,路面尺度放寬,二樓式為較普遍之形態。
西式磚及拱圈:由於燒磚使用機器窯,西式規格(23cm×11cm×6cm)產量大增。拱圈成為主要的造型語彙,正面有三拱及較大跨距的單拱兩種類型,同時 RC 樑亦漸出現。
洗石子技巧的運用:洗石子技巧被推廣流行,其表現力豐富,可仿石造效果,又可浮塑山頭及柱頭上花草圖案,色彩亦可控制,因此廣受歡迎。立面上呈現紅磚與洗石子相間出現的豐富紋理趣味感。
牌樓厝發展至 20 年代末期已達完全成熟的高峰,1927 年的斗六及 1931 年的台南西港牌樓立面總結了之前街屋立面的技術及形式。經過這個高峰,由於新建材的開發與現代建築思潮洶湧激盪,下一代的新立面開始胎動並醞釀誕生。斗六及西港立面的特徵是:
一樓使用 RC 樑,二樓仍用紅磚拱圈(斗六多使用拱圈,西港有尖拱出現)。牆面使用紅磚(斗六)、面磚(西港)及洗石子。柱身及壁面使用摻黑色水泥,作出粗糙的質感。建材質地、色彩及安置,極盡變化交織之能事。
女兒牆、檻牆及山頭上佈滿了各種來源不同的裝飾造型及題材,包括彩色洗石子浮塑、瓷片剪黏、柱頭寶瓶及老鷹飾。山頭形式自由,有的為中國式書卷形,有的嵌上屋主姓氏堂號或店號。
如果回溯比較台灣最初的重慶南路立面(西元 1914 年)及斗六(西元 1927 年)、西港(西元 1931 年)立面,我們發現這 17 年間發生了極為有趣的變化。前者出自受學院訓練出身的日人建築師(野村一郎,西元 1895 年畢業於東京帝大),形式的來源是歐洲的後期文藝復興式,在柱式、開窗、牆體及山頭之處理,皆有所本,顯露出嚴謹的學院水準。
但後兩者立面卻完全走出另一種風格,其面貌是非常複雜的,它們出自民間工匠之手筆,形式的來源相當蕪雜,屋頂女兒牆及山頭變化多端,標新立異;折線及曲線交相出現,分庭抗禮。天際線上下起伏,柱頭尖飾有如中國旗杆突向空中,組成了極度令人興奮激昂的景觀。再如大稻埕迪化街一例,立面如獲張力、向外彎曲,完全是巴洛克的表現手法。這些形式的靈感有的來自西歐的文藝復興式或東歐的拜占庭,有的是北歐荷蘭(如 guild house 及 Flemish Rococo house 均特別重視大山頭(gable)),同時也融入了中國建築之裝飾(如北埔立面使用綠釉花磚及靛青色彩繪,大溪、舊湖口、大稻埕、斗六及西港均有人物花鳥走獸及書卷、八卦裝飾)。
地方工匠為滿足來自剛崛起市鎮中產階級業主的心態要求,以盛行於當時的官方建築為模仿對象,又擅自加入自己的解釋,有意無意之間竟提煉出這些血統複雜的混合物,在自由放任的基礎上建立他們的審美價值。因此,我們從斗六及西港的立面上,讀出了 20 年代台灣社會文化充滿了綺麗且浪漫的一頁詩篇。
(本文下接〈台灣街屋立面1930s:牌樓退出舞台,呼應時代的現代折衷主義登場〉)
街屋牌樓厝的多種山牆形式。李乾朗提供。
李乾朗/台灣街屋立面1912-1932:牌樓立面全盛時期的各種巴洛克式燦爛表情財團法人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 https://bit.ly/3r2oHgL
-------------------
1895-1911:都市計劃開始的醞釀
李乾朗/台灣街屋立面1896-1911:日本都市計劃掀起的牌樓風潮財團法人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 https://bit.ly/3kDHvR2
第一個階段自 1895 年至 1911 年,約 15 年的時間。1896 年 11 月官方初次公佈《台灣家屋建築規則》,當時社會秩序未定且疾病流行,規則內容乃以衛生之觀點作考量。1900 年以台北為始,先後作了台中、新竹、彰化、嘉義、基隆、屏東及高雄的都市計劃。古都台南因市街結構保有濃厚的清代特色,遲至 1910 年才作出計劃。
當時日本人都市計劃的第一步,就是所謂「市區改正」。將舊有的窄街裁直拓寬至 9 公尺以上(有 9 公尺、12.7 公尺、15 公尺、16.2 公尺及 18 公尺等),路邊挖設明溝;配合道路拓寬,有的街屋被截去一部分,原有的亭仔腳必須後退或消失;另外也有幾個城鎮因遭到戰火摧毀或大火災,整條街化為灰燼,必須以臨時建材重建。
基於衛生或天災因素,促使官方急速地施行市區改正計劃。1908 年以艋舺為首次目標,在西門外新街(今長沙街)建造一排被稱為模範亭仔腳的街屋,其構造為磚柱木樑,牌樓立面尚未出現。但當時剛落成的鐵道飯店(在今台北火車站前)屬文藝復興式,紅磚牆與華麗的兩折屋頂(mansard roof)成為最具吸引力的建築形式,對民間牌樓立面起了暗示與鼓勵的作用。
日據初期台南古街貌。李乾朗提供。
1912–1932:本町後文藝復興式的街屋,台灣牌樓的濫觴
1912 年 8 月,台北遭到大颱風侵襲,造成 3,400 多棟土埆壁房屋塌毀,官方趁機全面實施市區改正,城內的街屋退縮改建為磚木造二樓,下設騎樓。1914 年在本町(清代的府前街,今重慶南路)由日人收購舊屋地,大規模興建三樓磚造街屋,由總督府營繕課技師野村一郎及中榮徹郎負責設計,樣式採取後期文藝復興式,這是台灣牌樓立面之鼻祖。
特點是全部留出 3.64 公尺的騎樓,立面上女兒牆突出山頭,表面材料為紅磚與白灰泥之飾帶(band)。騎樓有拱圈及直 RC 樑兩種,原先業主計劃各自改建,但台北廳長長井村大吉建議統籌合建,這也是台灣街屋發展史中首批由學院訓練的建築設計,並使用西式立面的作品。
這條洋溢著巴洛克作風的商店街落成後,頗受推崇,一流的商店開始雲集,成為台灣街屋改建之藍本。於諸多有利條件配合下,各地競相建造。在街屋立面形式演進過程中,重慶南路牌樓厝為日後的戲劇性高潮拉開了序幕。
(本文下接〈台灣街屋立面1912-1932:牌樓立面全盛時期的各種巴洛克式燦爛表情〉)
李乾朗/台灣街屋立面1896-1911:日本都市計劃掀起的牌樓風潮財團法人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 https://bit.ly/3kDHvR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