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八號分機」嗎?詐騙老哏祭新招 搬出古董級代號露餡
林婦遇假檢警詐騙,幸警方與行員聯手及時阻詐。(警方提供)
聽過「八號分機」嗎?詐騙老哏祭新招 搬出古董級代號露餡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RyePub
2024/06/18 11:25
〔記者許國楨/台中報導〕「八號分機」是早年刑事警察局犯罪偵防管制中心通報系統的代稱,早已停用多年,而台中市一名婦人近日遇上堪稱經典版的假檢警詐騙,除誆稱帳戶即將凍結套路一應俱全,更有來自「八號分機」制服員警視訊為其完成線上筆錄,所幸員警獲報到場旋即打臉:「沒有八號分機!」和行員攜手阻詐成功。
台中市第三分局今天表示,該分局立德派出所副所長陳學良、警員錢明緯14日中午接獲轄內銀行通報有民眾疑似遭詐趕往,經了解,61歲林姓婦人稍早臨櫃欲將帳戶內40萬元全數提領一空,吳姓女行員察覺她神色慌張,進一步關心
林婦告訴行員,接到電信費未繳納通知,隨後又被轉接至「八號分機」,當時有名自稱「勤務中心」員警透過視訊當場幫她「做筆錄」,告知林婦「銀行帳戶因涉入洗錢案件」,將於下午4點凍結,由於對方臂章編號一應俱全,說得信誓旦旦加上態度強勢,嚇得她趕緊前來處理帳戶,行員馬上意識到婦人遇上老掉牙的假檢警詐騙,立即請警方前來協處,只是即便身旁眾人指證歷歷,林婦當下仍有些存疑。
員警先安撫她驚魂未定情緒,堅定告知這全是詐騙話術,警方不可能利用LINE視訊製作筆錄,且「八號分機」是早年刑事警察局犯罪偵防管制中心通報系統的代稱,早已停用多時,現在新進員警可能連聽都沒有聽過,這才讓她逐漸穩定心情,對於誤信詐團話術感到非常懊惱,也向員警與機警的行員道謝,得以保住血汗錢。
據了解,當年曾以「八號分機」為名拍攝警匪電視劇集,火紅一時,在老一輩台灣人心中,留下難忘的記憶,不過查緝通報現在改由警政署其他發布系統取代,「八號分機」已停用多年;警方呼籲,聽到「積欠健保、電信費用」、「現在電話幫你做筆錄」、「等下傳真公文給你」、「法院幫你保管金錢」、「監管帳戶」等關鍵字,絕對是詐騙!
尤其檢察官、警察及法院不會要求民眾匯款、轉帳、監管帳戶,或到超商接受傳票公文,更不會在電話中通知傳喚或製作筆錄,凡遇不明或可疑電話務必謹守「冷靜」、「查證」、「報警」原則,有任何疑問,都可撥打165反詐騙諮詢專線查證。
聽過「八號分機」嗎?詐騙老哏祭新招 搬出古董級代號露餡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RyePub


亡命鴛鴦/萬華七彩藝苑命案/很多婦女也和劉網一樣,遇到貧窮又  

一個用眼神改變輿論的少婦(管仁健)
新頭殼newtalk 文/管仁健

亡命鴛鴦/萬華七彩藝苑命案/很多婦女也和劉網一樣,遇到貧窮又
發布 2016.04.23 | 10:33 AM

今年4月上映的電影《失控謊言》,是一部改編自「萬華七彩藝苑命案」的犯罪心理電影。圖為該案嫌犯劉網當年投案的照片。 圖:翻攝自國家文化資料庫
纏訟近2年,北捷隨機殺人案兇手鄭捷三審定讞了;而再過不到一個月,總統馬英九也要下台了。一個是在媒體上從一開始就是人人望能誅之的惡人,另一個則曾是媒體寵兒。2009年4月到蘭陽女中、2011年6月到北一女,那些中學女生就像吃了搖頭丸那樣狂叫。2009年6月再到銘傳大學,還有大學女生無預警熊抱;至於女記者報導時的一秒變花癡,與今日灰頭土臉、人人喊打對比,真的是滄海桑田、不勝唏噓。


鄭捷在媒體上的形象始終如一,馬英九則與陳水扁等諸多政客一樣從金變土;那麼在媒體上有瞬間翻身,從人人喊打到人人按讚的案例嗎?印象中還真的不多。樓一安導演的台灣新類型電影《失控謊言》,劇中女主角許瑋甯用她出色的演技,尤其是那柔順卻堅定的眼神,感動了觀眾,也重現了半世紀之前那個在媒體形象上瞬間豬羊變色的少婦。


1967年8月5日下午,當時是台北鬧區康定路51號,專門製造塑膠女體模特兒的工廠「七彩藝苑」發生命案,老闆王文敏(31歲)因懷疑妻子許絹(30歲)與學徒陳國房(17歲)有染,在憤嫉交織之下,將2人殺死,再把屍體埋在家裡。由於報案者是王文敏妹夫的弟弟江金根(34歲),日後為了江金根是不是共犯,纏訟10多年。


但鬧區埋屍也罷,報案者是不是共犯也罷,都不是媒體關注的焦點。反而是王文敏混在人群中,冷靜觀看警方挖屍,再騎機車載著西園路二段的一個少婦劉網(30歲)揚長而去。之後,劉網的丈夫楊甘泉向雙園分局報案,妻子丟下平日一人照顧的5個孩子,他懷疑是被王文敏劫持逃亡,因此特地來報案。警方發現劉網手藝很巧,平常在家也編織假髮賣給七彩藝苑。


媒體記者深入探討王文敏到底對女人是有何「致命的吸引力」?因為之前警方懷疑他會去中部投靠旅館女中(服務生)「春子」,又以為他會去找風塵中的紅粉知己「明珠」,結果卻跌破大家眼鏡,和他一起亡命天涯的,竟是客戶的妻子。而且他身高僅163公分,相貌又不出眾,只是臨時通知,對方就拋夫棄子,帶著所有現金跟隨。王文敏的「魅力」究竟在哪裡?立刻成了媒體的最新話題。


七彩藝苑案的案情發展越來越離奇,警察堅持不懸賞抓人,記者也不去追著警察抓逃犯,而是追著劉網的丈夫楊甘泉,讓他的見報率還高於兇嫌王文敏。根據楊甘泉對記者的描述,他的父親是退役將軍,母親身陷匪區。剛來台時,他家境不錯,父親退役後開設一家豆腐工廠,劉網雖只有小學畢業,身高156公分;但長相清秀、身材苗條、而且反應靈敏、工作認真,在工廠裡深受他父親賞識,他父親才去她桃園縣大園鄉的娘家為他提親。


他與劉網婚後9年,生有5名子女,分別是長女華美(8歲)、次女集美(6歲)、兒子天厚(4歲)、三女雅美(2歲)與5個月大的么女瑞美。他說,兇手王文敏的3個兒子還好,有祖父母與姑姑照顧;但他的5個兒女自母親離家後,未斷奶的么女日夜哭泣,其他幾個都得了皮膚病,他根本無力照顧,因此,與劉網娘家的人討論過了,劉網再不回家,他就要將兒女送進孤兒院。


老實的楊甘泉戴著一頂全國知名的綠帽子,遭遇確實引人同情,但是,媒體也報導了鄰居的說法。楊甘泉由於不善經營,豆腐工廠早就垮了不說,在錦西街開設的「華美美容院」,靠著劉網的美髮技術,先後訓練了20幾個學徒,死忠客戶也很多,因此還開了分店,但依然被楊甘泉做垮了。現在劉網只能在家編織假髮,之前請的女傭也都遣散了,但仍有2個學徒在跟她學習編織假髮,顯然這女人比她先生更有能力;假如沒先生和小孩的牽絆,也許她早就賺大錢了。


警方攔截到王文敏給父親的家書。信的正面是用中文寫的,王文敏請父親同情劉網5個兒女的遭遇,先拿2千元給劉網的丈夫楊甘泉作生活費,但翻到背面,只有四個日文平假名「ないです」在「給錢」那裡,這是日文否定的意思,也就是要父親「不給」。原來警方認為王文敏通日文,劉網不懂。而劉網被5個孩子纏住,根本不曾離家半步,並未涉及殺人罪,與王文敏這樣逃亡也很累,他們只要透過媒體心戰喊話,一定能讓她投案。


除了揭穿王文敏騙她的手段,也請楊甘泉寫公開信,27日在報上公布,信中提到只要劉網肯回家,往事一筆勾銷;讀小二的長女華美也親筆寫了「媽媽:妹妹弟弟哭,好想你」,希望能勸媽媽回家,但似乎效果不如警方預期,王、劉2人依然杳無音訊。


輿論對於警方的緝捕無功,極盡冷嘲熱諷。警方為了宣示緝捕決心,忽然宣布懸賞獎金3萬元,緝拿王文敏及劉網,但各界依然懷疑警方的誠意。因為劉網的鄰居都說,報上刊登警方提供的劉網近照,是生完第5胎時懷抱嬰孩照的,外型顯得臃腫,其實劉網身材纖細,現在一點也看不出已生了5個孩子。


經過將近1個月的追索,王文敏與劉網一次又一次地逃過警方追緝,最後主動向警方投案後,劉網被移送看守所前,聽到記者問及5個兒女,哭到無法回答;可是記者問她:「你的丈夫歡迎你回家,你願意嗎?」劉網露出了驚訝神色,但隨後又低頭不語。劉網的回應讓楊甘泉完全無台階可下,親友鄰居也從笑他「太老實」,決定聘請律師控告劉網通姦。


七彩藝苑案發展至此,輿論走向也開始有了變化。原本2人在逃亡期間,大家還揚言抓到這個淫婦,就要將她浸豬籠、亂石打死,甚至該施以滿清10大酷刑;但劉網投案後,卻出現了眾多支持她的言論。男生會同情她,是因她每次出庭,無論平日的纖細苗條,還是懷孕時的大腹便便,鏡頭前都是輕蹙愁容、低頭不語,楚楚動人的樣貌,讓人有些不忍。


至於女生會同情她,則是因為很多婦女也和劉網一樣,遇到貧窮又不解風情的丈夫,年紀輕輕就被眾多兒女牽絆,還要負擔沉重的家計,因此,有不少女性也羨慕或佩服她的勇氣。8月6日,台北地檢處依妨害家庭罪嫌起訴劉網;11月30日,台北地院以妨害家庭罪判處她有期徒刑5月。劉網得知刑期後並未上訴,而是默默入獄服刑,出獄後消失於茫茫人海,不知所終。


原來王文敏與劉網是國校同班同學,劉網是個養女,但很聰明,功課好而且會畫畫,在班上與王文敏每次都在搶功課第一名與畫圖冠軍。畢業後,劉網沒升學,去美容院當學徒。雖然她嫁給將官之子楊甘泉,但婚後楊甘泉賠光了家產,7年間生了4女1男,孩子少時,家裡有傭人,孩子多時,反而沒錢請了。劉網必須賺錢,照顧5個兒女,還要親手編製假髮賣錢,因此,與王文敏因生意往來而重逢。


劉網明知王文敏是在騙她一起逃亡,但在這世界上,只有王文敏願意肯定劉網在編織假髮上的藝術性,這是楊甘泉無法做到的。他從不知妻子喜歡藝術,更何況是欣賞肯定,他只把這些假髮當成生財工具。一個女人那種盼望獲得肯定的心情,是馬斯洛5種需求中的最高層。她狠心拋棄5個兒女固然殘忍,可是那種願為「知己者」逃亡、生子的複雜心情,也不是其他人能懂得。這不是愛情,是報恩;因為報恩,她才會不計代價陪著他度過最後1個月,還為他生1個兒子


劉網當年在媒體上由黑轉紅的特殊經歷,透過許瑋甯的精湛演技,在電影《失控謊言》裡重新呈現。雖然混血的許瑋甯,眼睛從顏色到大小,都與當年的劉網差異極大,但會勾魂的眼神卻一樣的。也難怪讓當年的讀者從報上看了劉網投案後的照片,就轉變了對她的看法,這在台灣新聞史上也是一經典案例。鄉民們若想比較許瑋甯與當年劉網眼神上的異同,就請看一下《失控謊言》這部鄉民也一定能看懂藝術片吧!


作者:管仁健(文史工作者)

亡命鴛鴦/萬華七彩藝苑命案/很多婦女也和劉網一樣,遇到貧窮又亡命鴛鴦/萬華七彩藝苑命案/很多婦女也和劉網一樣,遇到貧窮又亡命鴛鴦/萬華七彩藝苑命案/很多婦女也和劉網一樣,遇到貧窮又亡命鴛鴦/萬華七彩藝苑命案/很多婦女也和劉網一樣,遇到貧窮又亡命鴛鴦/萬華七彩藝苑命案/很多婦女也和劉網一樣,遇到貧窮又

------------------------------------------------

【凶宅打卡】消失的凶宅---血夜花 | 即時新聞 | 20141222 | 蘋果日報 - http://goo.gl/96hmwO

亡命鴛鴦/萬華七彩藝苑命案/很多婦女也和劉網一樣,遇到貧窮又亡命鴛鴦/萬華七彩藝苑命案/很多婦女也和劉網一樣,遇到貧窮又

2014年12月22日00:00
凶宅小檔案
打卡編號:058
案發時間:1967年08月04日
凶宅位置:台北市西區
建築樣式:現改建為13層樓電梯大樓


被報案協尋的妻子與學徒,竟埋藏在租屋處地底...如今現場原址周遭依舊熱鬧如昔,但誰也料想不到,四十七年前,此地發生了震驚全國的殺人埋屍命案,由於案發處為製作塑膠模特兒的店鋪,後來還被稱為恐怖片「蠟像博物館」台灣版...

1967年8月5日午後二時,一名33歲男子江金根衝入警局報案,稱位於北市康定路上的塑膠模特兒工廠「七彩藝苑」,個性乖僻多疑的老闆王文敏(當時31歲),因認為妻子許絹(30歲)與學徒陳國房(17歲)有染,憤而將兩人殺死,屍體就埋在該處地底。

警方對其真實性一度質疑,但身為王男妹婿胞弟的江金根堅稱:「我被找去,被迫幫他一起埋屍的!」警方隨即前往當時為四層樓房的現場,進入一樓店面與地下室工廠,並動員人力以圓鍬與十字鎬挖掘地下室的水泥地板,就在挖到半公尺多的深度時,碎石泥土中果然露出了頭髮。

接著一具被剃了平頭的女性屍體就被挖出,另一名年輕男子隨後也出土,在場人員都驚駭地無法言語,熱鬧的西門商圈竟發生如此恐怖的場景,經確認男女死者就是陳姓學徒與該店老闆娘許絹,事後老闆王文敏遭調查涉有重嫌,可惡地是,他之前還曾赴警局誆稱妻子失蹤報案協尋。

而令人跌破眼鏡地是,就在東窗事發後,王嫌迅速帶著另一名已婚女子劉網(30歲)私奔逃亡,原來在懷疑妻子與學徒有染之際,王嫌早和有業務往來的小學同窗劉女暗通款曲,展開畸戀,據悉劉女雖已婚、育有五名年幼子女,但身材窈窕、面容清秀,王嫌犯案後,劉女竟也拋夫棄子,與之亡命天涯。

當時電視報紙等媒體,都大幅報導這起猶如言情偵探小說的命案,警方還以三萬元發出懸賞令,通緝四處逃亡的王嫌與劉女,王嫌一度投書聯合報,聲稱自己並沒殺人。不過,就在案發後27天,王嫌兩人因走投無路,最後終於搭乘計程車,前往警局投案,離譜地是劉女已懷有身孕,肚子裡有了王嫌的骨肉...

警方抽絲剝繭調查,發現王嫌是因店內現金兩千元不翼而飛,加上看見妻子與學徒竊竊私語,認為他們有不可告人之事,因此痛毆勒斃兩人,王嫌也因連續殺人,被判處死刑,劉女則是在服完刑期,生下孩子交由王家撫養,之後就不知去向。

時隔多年,命案現場早已被拆除,與隔壁三戶一起重建,目前已是一棟現代的電梯大樓,不過,離奇地是,當初七彩藝苑原址位於51號,如今當地門牌有45、47、49、53號,卻獨缺51號,而當年的埋屍地下室,現也已成為大樓的地下停車場。

如今,只剩下隔壁的四樓透天厝,格局與當年的七彩藝苑類似,放眼熱鬧大街上,往來行人步履依舊匆忙,而這起錯綜複雜的兩死悲劇,也早已湮沒在時間的洪流中...

突發中心/台北報導

-----------------------------------------

2010-10-12 23:23:02 | 人氣(121,683) | 回應(3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個少婦跟著殺人犯私奔以後(管仁健/著)
推薦 1 收藏 1 轉貼0訂閱站台


  2003年5月2日,對台灣人來說,是個跨時代的日子。因為就在這一天,被大多數人公認是「港式八卦報」的《蘋果日報》在台灣開賣了。當這個集煽情、色情與血腥於一身,而且毫不掩飾的八卦媒體出現後,許多自命為「衛道之士」的各界賢達,紛紛斥責撻伐,尤其是沉寂已久的兩蔣粉絲,又要藉機搬出「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其實兩蔣時代的報紙,尤其是民營兩大報,對兇殺案也從來不曾少寫、少拍、少登過;只不過現在資訊流通快速,兇殺案只能寫成單元劇,無法再像從前那樣寫成連續劇而已。

  早期兩大民營報,不但報老闆是外省人,記者編輯是外省人,連讀者絕大多數都是外省人,至少也是能說國語的本省人。那麼問題來了,其他說台語的社會大眾,又是怎麼知道這個島上的重大兇殺案呢?電視的尺度較嚴,尤其只有台視一台時,買得起電視的家庭也不多;台語片裡雖然常有類似題材,但電影拍攝耗時,播映又有檔期限制;於是說書人就扮演了傳播資訊與教化大眾的重責大任。當然,說書人有專業的,這類藝術工作者不但會說,有的還拉彈拍演,所以不但要收錢,還能出唱片、上廣播節目,真的是一「說」成名天下知。

  除了專業說書人能藉著說社會八卦來謀生,民間也有許多學名是「義務說書人」,俗名就是大嘴公或長舌婦的街坊鄰居,免費將這些聽來、甚至「再加工」的精采故事,轉述出來娛樂大眾。從清末四大奇案林投姊、周成過台灣、呂祖廟燒金與瘋女十八年;到日本時代的基隆七號房慘案、台南運河案、青竹絲奇案、二林奇案等,真的是一案還比一案慘。不過印象最深,也是讓我們這些小聽眾最關心的,當然還是就發生在此時此刻的「萬華三案」。

  其實在「萬華三案」裡,前兩案根本不在萬華;要是發生於現在,居民一定集體抗議這些說書人造謠,企圖打壓影響萬華地價;但那年頭的人們娛樂少,也花不起錢,能聽到這些免費的故事,還真是一大享受,誰去管他什麼地價。萬華三案的第一案,是家住東園街的景美女中學生董明芳,參加學校舉辦的祝壽健行,卻被歹徒姦殺於新店山區。第二案則是在木柵仙公廟(指南宮)後山自殺的初二女生首仙仙,家住土城,只因她讀的是萬華女中。唯有第三案,也就是七彩藝苑案,不但兇宅在萬華,兇手與死者也都住萬華,最精采的是連兇手逃逸時,還帶著一個萬華的少婦私奔,因此成了萬華三案裡最受萬華人關心的一案了。

  。。。。。。。。。。。。。。。。。。。。


  1967年8月5日下午二時,家住廣州街88號的34歲男子江金根,滿頭大汗地衝進台北市警局二分局,向警方揚言要報案。他說康定路51號專門製造塑膠女體模特兒的工廠「七彩藝苑」,老闆王文敏(31歲)因懷疑妻子許絹(30歲)與學徒陳國房(17歲)有染,在憤嫉交織之下將兩人殺死,再把屍體埋在家裡。分局長鄭文杰聽了後不禁想要大笑,因為江金根所陳述的案情,幾乎就跟當時在上演的偵探片劇情相似。一個兇手將人殺了,澆上蠟汁,塑成蠟像後陳列供人觀賞。由於七彩藝苑位於西門町,在東區尚未興起前,這裡是全台北最熱鬧的地方;江金根卻說老闆在這裡連殺兩人,還埋屍於此,也難怪警方會斥為無稽。

  警方繼續追問後才發現,原來江金根的哥哥江玉輝,娶了王文敏的妹妹王貞節,所以兩人也算有點親戚關係;而兩年前王文敏做媒,讓江金根娶了現在的太太官春蘭。江金根自稱四日晚上十時左右,王文敏來他家中對他說:「我老婆失蹤兩天了,雖然向警方報了案,可是還沒找到,我想去台中找她,你跟我一起去。」他一答應,王文敏就騎摩托車載他到公路局台北東站。王文敏把車停到寄車處後,突然又說有東西忘記帶了,必須返回店裡去拿,就叫了一輛計程車,兩人一起返回七彩藝苑。但一進入大門,王文敏就把鐵門鎖上,威脅他說:「許絹及陳國房的屍體就在床下,你不幫忙,我就麻煩一點,再多埋一個下去也沒關係。」江金根說他因為害怕,又無法脫逃,只好硬著頭皮,幫王文敏把兩具屍體搬到地下室掩埋。

  警方不解的是西門町寸土寸金,就算是地下室,也都是鋼筋水泥,殺了人不把屍體送出去,反而埋在這裡,有可能嗎?江金根說他被王文敏威脅,兩人在地下室的地面挖了一個洞,將鋼筋弄斷後撥開,屍體埋下去時已經天亮,然後一同去街上買了水泥及有快乾作用的香蕉水,回店裡後,他趁王文敏攪拌水泥時,偷跑回廣州街88號的家裡,中午時王文敏追來,他躲在小房間衣櫃內不敢出來。王文敏沒找到他就離開了。他不敢繼續躲在家裡,又跑到哥哥江至輝西昌街125號的家中,因為太過恐懼,他只對哥哥說:「快去報案」,卻說不清詳情,結果哥哥還沒聽懂,王文敏又追蹤而至,他嚇得從後門口溜出,直接跑到警二分局報案。

  老蔣時代的刑事警察頭子,都是大陸來的軍統或中統特務轉任,要說他們笨,除非你比他更笨,因為他們能爬到那位置,當然不可能比你我這些死老百姓笨。可是他們對於犯罪偵查的專業常識以及思考邏輯,就不是你我這種智商的死老百姓得以想像的。拿日後纏訟多年的本案為例,江金根到警局報案,警方一來不相信西門町的店舖可以埋兩具屍體,二來也不相信以打鐵為業的報案人,身體粗壯,臂力過人,王文敏要如何脅迫他?警方初步的懷疑是合理的,但接下來他們的做法就讓人匪夷所思了。因為無論報案是否屬實,都該先找王文敏到案說明;就算要去凶宅開挖,也該有屋主王文敏在場,否則萬一挖幾個洞都沒找到屍體,要由誰負責還原?不過在老蔣那個年代,屋主是否有損失,根本不在這些刑警的考量範圍。

  下午二時半,警方在大批記者的簇擁下,來到了七彩藝苑。康定路51號當時是棟四層樓房,二樓是生生美容整型診所,三、四樓則是住家;二樓以上的住戶,都走另一個設在邊門的樓梯,所以和王文敏素無來往。兩旁的店家則都說,七彩藝苑供應全台各地時裝店的模特兒,生意好到連假日都很少停工,可是王文敏卻在兩天前叫所有學徒都返家,還在鐵門上貼出「今日休業」的紅紙條。由於案發前一天,警方剛接獲王文敏報案,請警方代為查尋他離家出走的太太。鄰居又無意間說出,老闆娘許絹的髮型,很像男人的大平頭,這一點跟江金根報案時說報案時所說,他從床底下拖出的第一具屍體,是個頭髮被剃光的女人,知情的警察已開始有點毛骨悚然了;但其他警察與記者卻根本不相信這裡能埋兩具屍體。

  。。。。。。。。。。。。。。。。。。。。


  由於店裡沒人應門,警方一破門而入,大批記者也順勢跟進,一樓店面與地下室工廠立刻擠滿了人,大家來來去去的穿梭,東西被隨意翻動,原本就一片混亂的現場,被破壞的更加無法蒐證。面對大門的玻璃櫥窗內,有六個赤裸的美麗模特兒,櫥窗裡的牆壁上,貼著「留日名師精製」的宣傳紙條;櫥窗對面的牆上,貼著則是「藝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勵志名言。由於一樓既無血跡,又無打鬥現象,大家於是又擠入地下室,雖然江金根把搬屍的經過說得頭頭是道,但已有記者查出他有精神分裂症的門診紀錄,眼前又到處橫躺著尚未組合模特兒的斷壁殘肢或頭顱軀幹,加上製作模特兒要用到濃厚刺鼻的香蕉水,大家都猜江金根八成是受環境刺激而發病,以致產生幻聽與幻覺。

  但江金根指著一塊水泥地,堅決地說:「屍體就理在下面。」二分局刑事組長林陳水沒辦法,只好從康定路跑到廣州街的龍山寺附近,找了兩個拉板車的車伕,就說有小偷把偷來的贓物埋在地下室,要請他們去幫忙「挖金」。兩名車伕不知內情,跟著林組長往康定路走,但是走到半路發現,他們沒有工具要怎麼挖?林組長看見剛巧有一棟正在興建的房子,就和監工借了圓鍬與十字鎬。兩名車伕到了現場,發現一大堆記者拿著相機在等他們來開挖,還很「神氣」地走進去。不料挖到三十公分深時,沒挖到金條,反而挖出兩隻手套。兩名車伕以為這是小偷埋贓物時遺留下的,一定快要挖到了,於是更加使出全身力量又挖又掘的。

  繼續挖到五十到七十公分深時,兩名車伕順手向下一摸,赫然發現是頭髮,嚇得丟下工具,連工資也不拿了,直接衝到一樓,掉頭就跑。林組長趕緊對記者們用國語解釋,他說自己沒有存心欺騙那兩名車伕,因為本省人的風俗,人死後七年,家屬去撿骨就叫「拾金」,所以林組長就照這個說法請人來「挖金」。但現在已挖得看到頭髮了,證明下面一定是屍體,消息傳揚出去,想在萬華這裡找其他工人繼續挖,無論再出什麼價錢,也沒人願意來幫忙「挖金」了。林組長只好去二分局對面的龍山葬儀社,請老闆賣個面子,找了四名「土公仔」來繼續挖掘。由於怕破壞屍體,影響鑑識,四人小心翼翼地挖到深夜十一時,許絹的屍體才被完整挖出,身上沒有明顯外傷,頭髮果然被剪成大平頭。半小時後,陳國房的屍體也被完整挖出,上身赤膊,左耳下方有明顯傷痕。

  西門鬧區裡出現了不可思議的殺人埋屍案,立刻轟動萬華。由於警方一開始對江金根的報案半信半疑,所以沒有先抓人後挖屍,結果王文敏從容地領走了停在公路局東站的摩托車,不知去向。而且萬華民眾都在謠傳,王文敏精於化妝易容,警方帶著記者來七彩藝苑時,他就站在旁邊欣賞。消息一見報,警方顏面盡失,立即報請省刑警大隊「八號分機」,通令全省警察嚴加查緝。警方也傳訊其他三名休假中的學徒林德明(15歲)、阮鎮杰(16歲)與黃金松(17歲),他們都說不知道老闆為什麼殺人,但老闆最近為了遭竊的二千元和老闆娘爭吵,除了毆打她,還把她頭髮都剃光。到了3日晚上,老闆就對他們說,他知道錢是誰偷拿的,還讓大家放假一星期。哪裡知道才回家兩天,警方就找他們來問話了。

  根據警方蒐證得知,王文敏在時裝界雖然很有名,但卻是好評與惡評都有。他非常聰明,1956年才20歲時,就在台中市民權路61號創設「高松人型行」,1961年就在永和鎮光復街20巷3號設立分店,1965年在三重中興大橋附近的捷興街128號設立工廠,供應全台各服裝店展示模特兒。但也有業界內行人指出,王文敏是有點藝術天分,但讀書不多、性情怪異;而且早些年用紙漿製作的模特兒,因為品質不穩,所以冒用知名老店「高松」魚目混珠,水準高一點的服裝店都不與他來往。直到二年前他不惜巨資,請了日本技師來台,改用明光漆及玻璃漆作原料,立即轟動全台時裝界。但他很快學會了製作技巧,就趕走了日本技師,自己找了幾個學徒自製自銷。他常吹噓自己十分鐘就能作好一具模特兒,但實際上他每日的產量也僅有一具。

  。。。。。。。。。。。。。。。。。。。。


  王文敏是在1966年元宵節,才搬來康定路51號現址開設七彩藝苑。住在四樓的房東黃先生,因為喜歡繪畫,所以才同意以每月五百元的低價租給王文敏開業。但相處一年後才發現他性情乖僻,與鄰居見面連招呼都不打,所以不打算繼續出租;但他的妹妹王貞節帶著父親王綿發來求情,結果他不但續約,還將內間與地下室,連同原本已出租的一樓店面,只以每月七百五十元的低價出租;不料現在地下室成了埋屍現場,他這棟房屋大概也很難再租出去了。而警方也查出,王文敏1963年1月接受教育召集期間,死者許絹被鄰居「明生參藥行」老闆張忠炎以藥物誘姦,兩人有姦情後,張忠炎再教唆許絹以倒陽藥物讓王文敏服下,王文敏因而陽萎。直至1964年7月間,張忠炎唆使許絹赴高雄當酒女,許絹不肯,才向王文敏坦承外遇,兩人向中市警一分局提出告訴,將張忠炎移送法辦。

  另一位無辜遇難的學徒陳國房,祖母陳林有妹(78歲,台北縣內湖鄉西湖村1鄰8號)則哭訴:「3日中午阿房回家時,臉上背上都是傷痕,他向父親陳達偉索取一千塊錢,由於這數字太龐大,我們家根本付不起。阿房卻說那天上午送飯給老闆娘許絹吃時,老闆娘偷偷告訴他,說老闆誤會她偷了二千元,已經打了她好幾天,這樣天天打下去,她一定應會被打死。現在她身上有一千元,只要再湊一千塊錢就好了。不料老闆娘的竊竊私語被老闆聽到了,立刻關了店門私刑審問,誣賴阿房與老闆娘私通,還把他打得遍體麟傷。家人堅持要阿房不要再去台北上工了;但阿房說他問心無愧,晚上還是回去上工,結果就這樣一去不回了。」

  王文敏在家中排行第二,有四個兄弟與五個姊妹。大哥是職業海軍,三弟從小就給人當養子,四弟正在服役;五姊妹中四個已出嫁,現在陪父母住在哈密街59巷31弄14號的,只有最小的妹妹王純貞(19歲)。由於王文敏性情暴戾,兩年前為了向母親王蔡四妹(61歲)要錢周轉,曾拿菜刀威脅要砍殺母親,大哥和四弟出來勸阻時,大打出手後還在警局留有案底。而王文敏與許絹生有三子,老大的王仁政(11歲)與老二王仁德(10歲),都在老松國校就讀;老三王仁傑剛出生不到五個月,都是由祖母一手帶大的。警方覺得王文敏與黑道並無關係,逃亡時又沒有帶錢,只要嚴格監控王文敏的父母,不要讓他們資助兒子逃亡,抓這種逃犯就像甕中捉鱉那麼簡單,所以堅持不必懸賞,單靠警方就能很快將他繩之以法。

  但警方顯然是「高估了警察,低估了逃犯,錯估了女人。」原來王文敏在警方去康定路挖屍的同時,騎乘車號00337的墨綠色本田五十CC摩托車,到貴陽街二段195號天德堂藥房,跟他妹妹王貞節說現在有急需,偏偏星期六下午銀行關門,無法領錢;由於之前王文敏曾懷疑她丈夫江玉輝與嫂嫂許絹有染,所以打傷了江玉輝,但後來王文敏又告訴她,姦夫另有其人,兄妹不但誤會解開了,還曾借她五萬元周轉;現在哥哥有急用,就將店裡的五千元現金先還給他。她說當時王文敏只穿一件背心,灰黑色長褲,神態很鎮靜,還騎摩托車載她去西園路二段196巷41弄6號,要他跟女主人劉網(30歲)說,有要事不能在店裡照顧,請劉網去幫忙看店。然後王文敏就載她及劉網,用「三貼」的方式先送她回藥房,接著兩人就往七彩藝苑方向而去

  市警二分局的員刑警張耀輝與劉漢然,根據王貞節的陳述,正想去西園路劉網家訪問時,劉網的丈夫楊甘泉卻先向管區十分局(雙園分局)報案了。他說5日下午六時他回家時,發覺妻子不在家,由於他白天都在衡陽路擺攤賣書和賣假髮,家裡的五個孩子都由妻子照顧,平時她也很少外出,但昨晚卻一夜未歸,今早他一看報,赫然發現王文敏殺人逃亡,才想起大女兒楊華美(7歲)昨晚告訴他說:「媽媽從衣櫃裡拿了錢,就和王阿姨一起出去了。」他懷疑王文敏脅持他的妻子一起逃亡,因此特地來報案。警方問他為何知道王阿姨就是王文敏的妹妹?他說因為劉網手藝很巧,平常在家除了做家事與照顧兒女,也編織假髮讓他去賣。而假髮必須套在模特兒頭上賣,所以他與七彩藝苑有業務往來。

  警方彙整約談與報案資料後發現,雖然楊甘泉堅稱劉網可能是被王文敏脅持,但劉網離家時帶著桃園橫字243號的身分證、彰化銀行存摺和私章,其實是拋夫棄子跟王文敏私奔了。當時台北市還是省轄市,北投、士林、南港、內湖、景美與木柵等六個市郊鄉鎮,還屬於陽明山管理局或台北縣。市中心的十個區面積都不大,萬華(艋舺)只是一個俗稱,實際上被分為龍山與雙園兩個行政區。七彩藝苑案剛爆發時,全台北的記者與愛看熱鬧的鄉民,都群聚在康定路51號,西門町這裡的商家叫苦連天,深恐龍山區這裡的地價要一落千丈。哪知峰迴路轉,劉網跟王文敏私奔的消息一見報,所有的記者與鄉民,立刻見「異」思遷到西園路二段196巷41弄6號。從此龍山區的商家脫離夢魘,換成雙園區的人要傷腦筋了。

  。。。。。。。。。。。。。。。。。。。。


  王文敏究竟怎麼殺害妻子與學徒?以及許絹及陳國房是否真有姦情?檢察官陸耀祥偵訊江金根後下令扣押,但他究竟是報案人,還是殺人共犯?原本媒體追蹤得最殷勤的這三大疑問,也因記者與鄉民的見「異」思遷,從此不再有人討論,代之而起的就是探討王文敏到底對女人是有何「致命的吸引力」?之前警方懷疑他會去中部投靠旅館女中(服務生)「春子」,又以為他會去找風塵中的紅粉知己「明珠」,結果卻跌破大家眼鏡,和他一起亡命天涯的,竟是客戶的妻子。而且他身高僅163公分,相貌又不出眾,只是臨時通知,對方就拋夫棄子,帶著所有現金跟隨。王文敏的「魅力」究竟在哪裡?立刻成了媒體的最新話題。

  七彩藝苑案的案情發展越來越離奇,警察堅持不懸賞抓人,記者也不去追著警察抓逃犯,而是追著劉網的丈夫楊甘泉,讓他的見報率還高於兇嫌王文敏。根據楊甘泉對記者的描述,他的父親是退役將軍,母親身陷匪區。剛來台時他家境不錯,父親退役後開設一家豆腐工廠,劉網雖只有小學畢業,身高156公分;但長相清秀、身材苗條、而且反應靈敏、工作認真,在工廠裡深受他父親賞識,他父親才去她桃園縣大園鄉的娘家為他提親。他與劉網婚後九年,生有五名子女,分別是長女華美(8歲)、次女集美(6歲)、兒子天厚(4歲)、三女雅美(2歲)與五個月大的么女瑞美。他說王文敏的三個兒子還好,有祖父母與姑姑照顧;但他的五個兒女自母親離家後,未斷奶的么女日夜哭泣,其他幾個都得了皮膚病,他根本無力照顧,因此與劉網娘家的人討論過了,劉網再不回家,他就要將兒女送進孤兒院。

  老實的楊甘泉戴著一頂全國知名的綠帽子,遭遇確實引人同情,但是媒體也報導了鄰居的說法。楊甘泉由於不善經營,豆腐工廠早就垮了不說,在錦西街開設的「華美美容院」,靠著劉網的美髮技術,先後訓練了二十幾個學徒,死忠客戶也很多,因此還開了分店,但依然被楊甘泉做垮了。現在劉網只能在家編織假髮,之前請的女傭也都遣散了,但仍有兩個學徒在跟她學習編織假髮,顯然這女人比她先生更有能力;假如沒先生小孩牽絆,也許她早就賺大錢了。警方也查出王文敏這一年來常騎著摩托車到這附近,如果看見樓下門前停著楊甘泉的腳踏車,知道他沒出門做生意,摩托車立刻調頭急駛而去;但發現沒有腳踏車,就偷偷上樓去找劉網。王劉二人若無姦情,照楊甘泉的說法,還是他先認識王文敏的,王文敏就更沒理由這樣偷偷摸摸的拜訪。

  雖然警方研判劉網與王文敏私奔是出於自願,但得以證實卻是因為11日上午,劉網到桃園縣中壢市新街里廟前10鄰9號二樓,找她以前住在三重市仁化街97巷46號時家裡的女傭詹麗雪(19歲),從中壢乘計程車來台北康定路與桂林路口的華南銀行萬華分行,由詹麗雪出面持支票領取新台幣九千元,行員發現戶頭主人竟是王文敏的妹妹王貞節,立刻打電話向市警二分局報案。詹麗雪領好了錢剛要出門,二分局刑警就逮捕了詹麗雪,但在附近暗中觀察的劉網非常機靈,一看到立即轉往小南門,與在計程車上等款的王文敏潛逃無蹤。大批軍警雖然封鎖了小南門到西園路,往三重與板橋各路口橋樑及省道,也都設下路柵攔檢,但搜捕到半夜仍然一無所獲。王文敏手無寸鐵,還帶著一個姘婦,警方卻在光天化日下,一次又一次的「丟人」,真的是比戴綠帽的楊甘泉更尷尬。

  。。。。。。。。。。。。。。。。。。。。


  警方很固執的堅持,只要讓王文敏與劉網從銀行裡提不到錢,再斷絕家人接應的管道,兩人沒多久就會落網。但那年代的台灣人還真「古意」,劉網以前的下女詹麗雪,因幫忙領款而遭警方約談,被飭回後不是先回家,而是去西園路劉網家幫忙照顧那五個孩子。王文敏已犯案潛逃,七彩藝苑也停業了,偏偏各地商家還是照樣按時依約付款。學徒黃金松明知領不到幾百元的薪水了,收到的二萬一千元帳款,還是如數交給王文敏的父親王綿發,警方因此更加嚴密監控。16日果然在南陽街28號2樓他服務的茂益行,攔截到王文敏給父親的家書。信的正面是用中文寫的,王文敏請父親同情劉網五個兒女的遭遇,先拿兩千元給劉網的丈夫楊甘泉作生活費,但翻到背面,只有四個日文平假名「ないです」在「給錢」那裡,這是日文否定的意思,也就是要父親「不給」。

  警方發現王文敏很聰明,雖然只受過一年的日文教育,但竟然能通日文;而小她一歲的劉網,是戰後才受國民教育,完全不懂日文。這封信顯然是王文敏為了敷衍劉網才寫的,他吃定了劉網不懂日文,才在信的背後要父親不要給錢。警方沒將這封信交給收件人王綿發,反而讓記者發布。因為警方認為王文敏殺人與埋屍那幾天前後,劉網被五個孩子纏住,根本不曾離家半步,並未涉及殺人罪,與王文敏這樣逃亡也很累,他們只要透過媒體心戰喊話,一定能讓她投案。所以除了揭穿王文敏騙她的手段,也請楊甘泉寫公開信,27日在報上公布,信中提到只要劉網肯回家,往事一筆勾銷;讀小二的長女華美也親筆寫了「媽媽:妹妹弟弟哭,好想你」,希望能勸媽媽回家,但似乎效果不如警方預期,王劉二人依然杳無音訊。

  雖然警方相信王文敏只靠著妹妹王貞節歸還的五千元,還有劉網從台北三信西園分社提領僅剩的一千二百多元,落網是遲早的事;但王文敏的藏匿能力,顯然超過警方的樂觀評估。輿論對於警方的緝捕無功,也是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到了24日,警方為了宣示緝捕決心,忽然宣布懸賞獎金三萬元,緝拿王文敏及劉網,但各界依然懷疑警方的誠意。因為劉網的鄰居都說,報上刊登警方提供的劉網近照,是生完第五胎時懷抱嬰孩照的,外型顯得臃腫,其實劉網身材纖細,現在一點也看不出已生了五個孩子。而警方為了表明懸賞誠意,還另外公布一個特點,就是王文敏罹患不明怪病,夏天必須不斷飲用青草茶,這個特徵對民眾就大大有用了,全台各地賣青草茶的攤商都門庭若市,因為大家都想找到王文敏,賺這三萬元獎金。

  在那三萬元可以買棟房子的時代,警方因為一再「丟人」,被迫祭出重賞。果然一公告懸賞,幾天以來北從基隆,南到屏東,一下子冒出160多條線索,警方忙得疲於奔命,卻沒有一條線索是有效的。就在警方也有點灰心時,30日上午,《聯合報》編輯部收到一封王文敏從中壢寄出的限時信,信中強調:「我並沒有殺死我的妻子王許絹,也沒有殺死陳國房。」只要《聯合報》刊載他的投書,「次日鄙人決定與劉網夫人一同向(省刑大隊長)林永鴻先生投案。」《聯合報》收到這封信後,立即先向省刑大報案,軍警聯合大規模在中壢查了一天,依然沒找到王劉二人。31日《聯合報》在第三版刊出投書全文後,警方就不再外出搜捕,而是在各警所門口布下重兵,一定要在王劉二人進入警察局之前先抓到他們。

  。。。。。。。。。。。。。。。。。。。。


  自七彩藝苑發生命案後27天來,警方信誓旦旦一定能抓到王文敏,結果每次圍捕都是「丟人」。萬華這裡的民間說書人,乾脆先暫停廖添丁的故事,因為日本警察抓廖添丁的虛構情節,哪裡能比老蔣警察抓王文敏的「丟人現眼」受歡迎。所以8月31日早上《聯合報》刊出王文敏投書後,全台各地警局無不戰戰兢兢,深怕這對姦夫淫婦是在自己單位裡「投案成功」。到底是警方會在警局門口先抓到人,還是王劉二人能進入警局投案,就像職棒大聯盟名投與強打的PK對決,各報記者也都守在延平南路的台北市警局,打算在全台各地哪個警局或派出所一有「好消息」,就立刻衝去採訪。為什麼記者知道一定是「好消息」?因為記者的人數有限,不可能在全台各地的警局都駐守,王劉二人就算能成功進入警局投案,只要警方不承認,硬說是自己先抓到的,那年代警局門口又沒監視系統,除非被記者當場拍到,否則警察怎麼說,記者就只能怎麼報;所以記者都已確定一定是警察抓人成功。

  所以到了晚間十一時,當記者們還沒聽到回報,心想投案大概只是王文敏在吹牛而已。但就在大家都收拾好東西,準備回家睡覺或去報社寫稿前,忽然一部計程車自衡陽路轉到延平南路,在市警局門前停住。車上除司機外,還有三男一女;其中一個理平頭的少年人,與那個留著西瓜皮的女生,兩人手牽著手走進警局,計程車載著另外兩人迅速離去。那青年一進門,就對值班台的員警大喊:「我是王文敏,照約定來投案了。」還沒離開警局的記者一聽,立刻拿起相機,從各角度拍攝這對姦夫淫婦。值班員警等到鎂光燈亮起才反應過來,趕緊隔開記者,將王劉二人送上二樓的大隊長辦公室。從次日各報刊出的照片就可看出,兩人都刻意梳洗得相當乾淨,沒有絲毫「風塵僕僕」的逃亡模樣。但原本就苗條的兩人,在逃亡27天後,還是瘦了一大圈;而劉網依附著王文敏,那不離不棄的模樣,更加顯得楚楚動人。

  警方與王文敏交手的27天來,一次又一次的「丟人」,因此追蹤他怎樣逃亡,比追蹤他怎麼殺人埋屍還重要。王文敏向警方坦承,5日下午三時半他騎車回家時,看見家門口站了許多人,他知道不妙,但還是很鎮靜地發動摩托車離開。他載著劉網去板橋,害怕住旅館要查身分,就躲到板橋至三峽路上的一座小土地廟姦宿,因他們去年第一次幽會就在這裡,並由劉網操刀,將王文敏剪成大平頭,自己則剪成馬桶蓋的學生頭。6日早晨,他們到新店碧潭去遊玩。看報時知道屍體已被挖出,摩托車的顏色與車號也已公布,就將車丟棄在三重,兩人搭計程車回台北車站,再搭叫客計程車去新竹市,發現車站附近的中華路195號,貼著房屋召租的紅紙條,就由劉網出面以一個月600元承租,接下來他們就一直躲在那裡。

  王文敏坦交代了逃亡過程與藏匿處,但警方有點不信,問他為何寫給《聯合報》與父親的信都從中壢寄出,王文敏說他都是搭計程車去投郵,然後再回新竹,所以軍警即使將中壢翻遍了也找不到他。警方為了查證,立即傳訊省鐵路局員工楊寶(41歲),問他為何貪圖六百元的租金,卻不要三萬元的獎金。屋主楊寶大呼冤枉,他說自己在中壢火車站工作,平日早出晚歸,房屋是妻子梁梅玉(39歲)租出去的。警方再傳訊梁梅玉,她懊惱地埋怨警方的懸賞資料根本是在騙人。6日早上,身材纖細、梳著學生頭的劉網來出屋,加上一口流利的客家話,還說王文敏快去當兵了,兩人想租屋在此度個蜜月。懸賞資料的照片跟本人完全不同,而且根本沒提到王劉兩人都會說客家話,新竹這裡的客家人聽到客家話,就認為是當地人,怎麼會想到是台北來的通緝犯呢?

  但懊惱沒賺到三萬元獎金的,還不只是房東夫婦,警方傳訊載送王文敏投案的計程車司機,問他都已經把兩人送到警察局門口了,為何不早一步報案拿獎金?司機的答覆也跟房東夫婦一樣,這兩個年輕人晚間八時半從新竹火車站上車,當時車上已有其他二名乘客,他向每人收40元一起上台北,車到湖口時還因無油停在路邊,耽擱了五十多分鐘才加了油北上。他與四名乘客全程都用客語交談,怎麼會想到這對情侶是台北懸賞要抓的逃犯?不過最懊惱的還是不只是房東與駕駛,因為王劉二人手中的錢都已花光,就向隔壁中華路393號的連勝噴漆行借了一輛腳踏車,每天推車到南門街、體育館、中正台、建國公園,甚至沿中華路、武昌街到市區叫賣青草茶,大家都在青草茶攤前守株待兔,想抓來買青草茶的王文敏賺報案獎金;結果王文敏反而自己在賣青草茶,看來要賺這三萬元的獎金,還真要有那個命才行。

  。。。。。。。。。。。。。。。。。。。。


  王文敏與劉網向警方投案後,9月1日下午六時被移送台北地檢處,由檢察官陸耀祥訊問後,下令將王文敏以殺人罪,劉網以藏匿人犯罪收押於台北看守所,並禁止接見及通訊。楊甘泉得知劉網短期內無法回家後,只好將學齡前的次女集美,獨子天厚與三女雅美,送往水源路的私立義光育幼院收養。院長石清表示:「長女華美與么女瑞美,分別因學籍問題與尚未斷奶而未能收養,其他三位幼童,我與院內同仁會細心照顧;也希望劉網能早日醒悟,返家繼續撫養自己的兒女。」記者追問楊甘泉是否要告劉網通姦?他說:「只要劉網願意回家,我會既往不咎。」劉網被移送看守所前,聽到記者問及五個兒女,哭到無法回答;可是記者問她:「你的丈夫歡迎你回家,你願意嗎?」劉網露出了驚訝神色,但隨後又低頭不語。

  劉網的回應讓楊甘泉完全無台階可下,親友鄰居也從笑他「太老實」,2日晚間他就改口,在他父親拜會台北地檢處首席檢察官焦沛樹後,發現「事有蹊翹」,決定要聘請律師控告劉網、王文敏與王貞節三人妨害家庭。那年代民智未開,很多民眾還以為劉網是因為與王文敏私奔,才被檢察官收押的。台北地檢處還要派人出面解釋,劉網被收押是因掩護王文敏脫逃,犯了刑法164條的「藏匿犯人或依法逮捕拘禁之脫逃人或使之隱避者。」該法雖然規定「配偶、五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犯藏匿犯人罪者,減輕或免除其刑。」這是因為法律不外乎人情,替自己的親屬掩護是人情之常;但姘婦在法律上根本不算親屬,而且劉網已有逃亡的事實,才依刑事訴訟法76條予以羈押。

  9月23日檢察官陸耀祥偵查終結,王文敏、江金根被依共同連績殺人罪提起公訴,劉網並無涉及殺人,只依藏匿人犯罪提起公訴。江金根大聲喊冤,堅稱他是被迫協助埋屍,而且還主動報案,但檢察官並未採信;在台中的執業律師蕭顯忠,因王文敏遵守承諾自動投案,專程北上義務為他辯護。11月22日上午十一時,台北地院審理終結,王文敏被依連續殺人判處死刑,褫奪公權終身;江金根非常幸運地獲判無罪,以二萬元舖保開釋;劉網則依藏匿人犯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二月。

  但七彩藝苑案的判決結果已無人關心,媒體最關心的還是劉網的私奔是否會被判刑?台北地院刑庭推事蘇章巍審理終結,宣判王文敏連續與有配偶之人通姦部份,處有期徒刑五月,和誘有配偶之人脫離家庭部份,處有期徒刑三年四個月;應合併執行有期徒刑四年六個月。王貞節幫助和誘有配偶之人與人通姦,處有期徒刑一年。劉網部份則判處「不受理」。這個判決讓很多不懂法律的民眾大惑不解,為何劉網這麼明顯的拋夫棄子,法院也判了王文敏有罪,結果劉網卻沒事?台北地院為平息民憤,也派人出面解釋,因為楊甘泉是向法院具狀自訴劉網涉及通姦;但根據刑事訴訟法第313條:「配偶不得提起自訴」,這條法律的立法精神在於夫妻直接對簿公堂,互相攻擊,有違家庭秩序,所以配偶如欲追究通姦罪責,只能以告訴的方式為之,如逕行提起自訴,法官依法必須將劉網部分諭知「不受理」。

  媒體都不解楊甘泉既然揚言要找律師提告,律師應該會教他必須向檢察官提告這基本常識,但他卻錯向法院自訴,以致不被受理,因此記者都猜想楊甘泉提出無效的自訴,只是為了逼劉網回家,但劉網卻寧可坐牢也不就範。到了1968年5月24日,這件事又起了變化,楊甘泉等了好幾個月,才正式向台北地檢處控告劉網通姦,以及王文敏的胞弟王文喜誘使劉網脫離家庭。原來王文敏與劉網投案被押時,劉網已經懷孕,在獄中懷胎超過七個月時,依法獲得交保在外生產。但劉網出獄後還是堅持不回家,而是住在王文喜家裡待產,楊甘泉憤而提告。檢察官曾丁壽傳訊劉網後,諭令以一萬元交保候訊,交保金也是王文喜提供。王文喜為何要如此「善待」劉網?媒體因此推測,這腹中胎兒可能是王文敏的遺孤。

  。。。。。。。。。。。。。。。。。。。。


  七彩藝苑案發展至此,輿論走向也開始有了變化。原本兩人在逃亡期間,大家還揚言抓到這個淫婦,就要將她浸豬籠、亂石打死,甚至該施以滿清十大酷刑;但劉網投案後,卻出現了眾多支持她的言論。男生會同情她,是因她每次出庭,無論平日的纖細苗條,還是懷孕時的大腹便便,鏡頭前都是輕蹙愁容、低頭不語,楚楚動人的樣貌,讓人有些不忍。至於女生會同情她,則是因為很多婦女也和劉網一樣,遇到貧窮又不解風情的丈夫,年紀輕輕就被眾多兒女牽絆,還要負擔沉重的家計,因此有不少女性也羨慕或佩服她的勇氣。8月6日,台北地檢處依妨害家庭罪嫌起訴劉網;11月30日,台北地院以妨害家庭罪判處她有期徒刑五月。劉網得知刑期後並未上訴,而是默默入獄服刑,出獄後消失於茫茫人海,不知所終。

  本案中被起訴的共犯江金根,遭台北地院判決無罪後,承辦檢察官陸耀祥不服上訴。1968年4月16日高院二審時,王文敏維持連續殺人的原判處死刑;江金根卻出現逆轉,被依共同殺人處無期徒刑。由於死刑與無期徒刑都是依法必須三審定讞才能執行,本案從此就跟火窟雙屍案、華定國弒母案等懸案那樣,不斷來回於最高院的發回與高院的更審,王文敏也因此在獄中苟活了多年。1970年2月28日,高院更審維持原判,送最高院被發回。1971年12月17日,高院更二審還是維持原判,送最高院依然被發回。但接下來更三審與更四審,江金根又跟地院初審一樣被判無罪。可惜到了1973年3月13日,高院更五審又回到無期徒刑的高院原判,不過送最高院還是再被發回。

  這宗我還沒上小學就發生在萬華的血案,到了我上國中時還在反覆纏訟。1975年12月24日,高院更六審還是維持更五審原判,送最高院審理後,1976年3月16日,最高院忽然不再發回更審了,也就是王文敏死刑、江金根無期徒刑定讞了。四天之後,王文敏在台北監獄刑場被執行槍決;江金根則被發監執行。坐牢二年後,1978年 7月19日,江金根再以最高法院定讞的判決「違背法令」,具狀向最高法院檢察長王建今聲請非常上訴,但依然被駁回。聯亞出版社則由周程英整理撰稿,出版了關於江金根的故事《遺漏的證言--七彩藝苑命案之謎》,為江金根擊鼓鳴冤。

  但如果大家覺得江金根從被收押後,就只忙著打這場冗長的官司,那你就錯了。1967年9月12日,被收押的江金根收到台北地院的傳票。江金根太太官春蘭在桂林路派出所對記者哭訴:「江金根有兩個哥哥,大哥江居仁在貴陽路二段157號開設江婦產科醫院,二哥江玉輝開設天德堂藥房。江金根15歲時父親去世,因江金根與江玉輝年幼,財產全由江居仁掌管,但江居仁將產業都登記成自己姓名,僅將廣州街88號『借』給江金根住,貴陽街房子樓下一角『借』給江玉輝住。江金根因生活貧困,將『借』來的樓下租給一家美容院,自己住樓上,因此被江居仁要求遷出而被告。現在江金根被收押,身為大哥的不僅未曾過問,還逼他們搬家,要讓他們無立足之地。」

  江金根除了在看守所時被告,入監服刑後則改為告人。1978年初,以拍攝「鬼片」聞名的導演姚鳳磐,找了日後變節投匪的男星岳陽與嫁入豪門的女星王釧如,拍攝了的鬼片《血夜花》。為了怕惹上官司,姚鳳磐將劇情改得與七彩藝苑已完全無關,時空背景也挪到日治時代;可是在四月電影上檔時,在各報刊登的電影廣告卻說是「風雨醋浪、藝苑情殺,師娘徒弟、地窖雙屍」「兇宅魅影幢幢、兇手泥屍封骨」「康定路真實故事、相信您記憶猶新」「比五股箱屍離奇、比張明鳳分屍恐怖」「街巷爭談雙屍案,越是恐怖越愛看」等聳動用語。江金根在獄中無法看電影,但卻能看報,因而狀告姚鳳磐妨害名譽,而且一路從地院告到高院,直到1979年1月3日,高院才判決姚鳳磐無罪定讞。

  。。。。。。。。。。。。。。。。。。。。


  1980年4月23日下午,我的吉他斷了一根鋼弦,要去中華商場補貨,剛巧遇到學姊。我看她愁眉深鎖,似乎很不高興的樣子,就隨口問了她一句:「你還好吧?」她就說:「不好。」這樣的回答讓我也接不下去,她忽然說:「我心情不好,想走路回家,你陪我走吧!」我嚇了一跳,學姊她住在「下庄仔」,大概是現在的雙園堤防那裡,從中華路這裡走去要好幾公里。趕緊說:「這裡走到你家,你心情好了,就換我心情不好了。」學姊這時忽然問我:「你上次不是說你小時候住過『店仔口』(東園街),那你知道公車聯營之前,去那裡要坐市公車幾路嗎?」我說:「11路啊!」學姊一聽就笑著說:「好啦!是你自己說要坐11公車的,我們走吧!」

  還沒走到小南門,學姊又問我:「你聽過七彩藝苑嗎?」我一聽興致就來了,趕緊說:「我那時候還沒上學,只記得大家每天都圍在劉網家樓下。」學姊淡淡地說:「喔!那時我剛進小學。康定路在另外一邊,不順路,下次再帶你去。看你肯陪我走路的分上,等一下走到西園路那裡,我心情好一點,也許可以帶你去逛逛。那是我小學同學家,不過也很久沒去了。」我聽到這裡,高興得快跳起來了。因為雖然我外婆家在「加蚋仔」,但我當時年紀小,台語才剛學,對那個地方印象不深,隔了十多年叫我再去,早已連地方都找不到了。有學姊這樣真正的在地人帶路,還真是可遇不可求啊!為了怕學姊反悔,這一路上還真是諂媚求歡。當然,這一路上變化也真大,溝渠變成了西藏路,高爾夫球場變成的青年公園,更多了什麼萬大路、青年路、民和街、德和街的。到了那裡,果然物非人也非,連學姊自己也找不到當年那地方了。

  不過陪學姊走這一趟,也不能說完全沒收穫,因為這一路上我問學姊,才知道她小時候住在堤外的「客仔厝」,也說了很多我從來也沒聽過的事。原來王文敏在戰後,父母讓他從國校一年級讀起,因而與劉網同班。劉網是個養女,但很聰明,功課好而且會畫畫,在班上與王文敏每次都在搶功課第一名與畫圖冠軍。畢業後劉網沒升學,去美容院當學徒;王文敏家境較好,初中畢業後,在台北高工讀了一學期,就休學去當人體模特兒學徒。劉網雖嫁給將官之子楊甘泉,但婚後楊甘泉賠光了家產,七年間生了四女一男,孩子少時家裡有傭人,孩子多時反而沒錢請了。劉網必須賺錢,照顧五個兒女,還要親手編製假髮賣錢,因此與王文敏因生意往來而重逢。

  學姊說:「劉網並不是如報上所說,為了錢才跟王文敏在一起。她會看報紙,逃亡期間也每天看;剛到新竹的前幾天,他還去美容院幫做頭髮賺錢,等警方公布了懸賞令才不做的。她當然知道王文敏是在騙她,但在這世界上,只有王文敏願意肯定劉網在編織假髮上的藝術性,這是楊甘泉無法做到的。他從不知妻子喜歡藝術,更何況是欣賞肯定,他只把這些假髮當成生財工具。」學姊還說:「一個女人那種盼望獲得肯定的心情,是馬斯洛五種需求中的最高層。她狠心拋棄五個兒女固然殘忍,可是那種願為『知己者』逃亡、生子的複雜心情,也不是其他人能懂得。這不是愛情,是報恩;因為報恩,她才會不計代價陪著他度過最後一個月,還為他生一個兒子。」

  2010年7月,網友「畢仔」對七彩藝苑一案也很有興趣,先後去了西園路、廣州街、貴陽街與康定路「考古」。西園路那裡變化太大,他還沒出生,我學姊就找不到劉網住過的房子,他當然就更難找了。廣州街88號江金根的住家還在,現在租給一家木瓜牛奶店,隔壁90號就是有名的阿秀傳統切仔麵店。江金根仍在世,住在永和。貴陽街二段195號的天德堂藥房,現在成了自助餐店。至於康定路51號的七彩藝苑,與隔壁的45、47、49三戶一起拆除,蓋了一棟13層樓的電梯大廈,一樓都有店面;但很奇妙的是新大樓45、47與49的門牌都還有,獨缺51號。當年的七彩藝苑地下室,如今已成為大樓的停車場;只剩下隔壁53號賣機油的四樓透天厝,格局與當年的七彩藝苑類似,勉強可作遙想當年的憑藉了。

-------------------------------------------

亡命鴛鴦/萬華七彩藝苑命案/很多婦女也和劉網一樣,遇到貧窮又

勒斃妻子學徒藏地窖 狠老闆帶小三亡命
18,930
建立時間 (HKT): 1223 01:30

被報案協尋的妻子與學徒,竟埋藏在住宅地底!47年前,案件震驚台灣,由於案發地點為製作塑膠模特兒的店舖,後來被稱為驚悚電影《恐怖蠟像館》台灣版。

1967年8月5日下午2時,一名33歲男子江金根衝入警局報案,稱塑膠模特兒工廠「七彩藝苑」,老闆王文敏(當時31歲)因認為妻子許絹(30歲)與學徒陳國房(17歲)有染,憤而將兩人殺死,屍體就埋在該處地底。
王老闆的親屬江金根堅稱:「我被找去,被迫幫他一起埋屍的!」警方隨即前往當時為4層樓房的現場,進入一樓店面與地下室工廠,並動員人力以圓鍬與十字鎬挖掘地下室的水泥地板,就在挖到半公尺多的深度時,碎石泥土中果然露出了頭髮。
一具被剃了平頭的女性屍體被挖出,另一名年輕男子隨後也出土。經確認男女死者就是陳姓學徒與該店老闆娘許絹,警方鎖得老闆王文敏嫌疑最大。事後,王男帶着情婦劉網(30歲)私奔。
警方隨後懸賞3萬元(新台幣‧下同),通緝亡命的王男與劉女,王男一度投稿《聯合報》,聲稱自己並沒殺人。不過,就在案發後27日,王男因走投無路,終於帶同懷有身孕的劉女,乘坐的士到警局自首。
王男供稱,因店內現金2,000元不翼而飛,加上看見妻子與學徒竊竊私語,認為他們有不可告人之事,因此痛毆勒斃兩人。王男最終判處死刑,劉女則是在服刑期滿,產下孩子交由王家撫養,之後就不知去向。
時隔多年,命案現場早已被拆除,與隔壁3戶一併重建,目前已是一棟現代的電梯大樓。離奇地是,當初七彩藝苑原址位於51號,如今當地門牌有45、47、49、53號,卻獨缺51號,而當年的埋屍地下室,現已成為大樓的地下停車場。
台灣《蘋果日報》

-------------------------------

《失控謊言》(英語:White Lies, Black Lies),是一部於2016年上映的犯罪心理電影。改編自「萬華七彩藝苑命案」。由許瑋甯、王柏傑、陳庭妮、張翰、黃鐙輝、藍葦華領銜主演。台灣於2016年4月15日上映。[1]

劇情簡介
一宗命案,三個偶然重疊的生命,萬千謎團與深陷泥淖的真相。彩虹法藝老闆娘意外遇害,頸部被利刃深深劃開,老闆蘇俊傑(王柏傑飾)離奇失蹤,陪同逃亡的竟是初戀情人周曉晨(許瑋甯飾),沸沸揚揚的新聞事件,更引來周刊記者美玉(陳庭妮飾)的密切關注,身為兩人國中同學的她,以協助澄清為由,取得獨家專訪機會,卻也意外抖出多年前另一起草草了結的命案。靈感取自70年代轟動台灣的真實社會案件,撲朔迷離的男女關係、懸疑難辨的兇殺真相,直指人性最深層的黑暗角落。

-------------------------------------------------

亡命鴛鴦/萬華七彩藝苑命案/很多婦女也和劉網一樣,遇到貧窮又  亡命鴛鴦/萬華七彩藝苑命案/很多婦女也和劉網一樣,遇到貧窮又亡命鴛鴦/萬華七彩藝苑命案/很多婦女也和劉網一樣,遇到貧窮又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 這是私人考試重點(整理自阿摩.雅虎知識).並不歡迎陌生人觀賞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nzUCDQ

------------------------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亞伯拉罕·馬斯洛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ijYAn9

馬斯洛的需要等級是研究組織激勵時應用得最廣泛的理論。馬斯洛把需要分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及自我成就的需要五類,依次從較低層級到較高層級。

金字塔從最低層到最高層,需要的等級如下:(為後來增加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愛與歸屬的需要
受尊重的需要
自我成就的需要
超越個人或靈性的需要(為1969年提出的Z理論)
亦有七個層級的版本,從低到高分別是:

生理上的需要
安全需要
隸屬與愛的需要
自尊需要
求知需要
審美需要
自我實現需要
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
對性、食物、水、空氣及住房等需要都是生理上的需要,這類需要的層級最低,人員在轉向較高層級的需要之前,總是盡力滿足這類需要。一個人在飢餓時不會對其他任何事物感興趣,他的主要動力是得到食物。即使在今天,還有許多人不能滿足這些基本的生理上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safety needs)
安全需要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的需要。和生理上的需要一樣,在安全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之前,人員唯一關心的就是這種需要。對許多人員而言,安全需要表現為安全而穩定以及有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及退休福利等。主要受安全需要激勵的人,在評估職業時,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本需要滿足的保障。如果管理者認為對人員來說安全需要最重要,他們就在管理上著重利用這種需要,強調規章制度、職業保障、福利待遇,並保護人員不致失業。如果人員對安全需要非常強烈時,管理者在處理問題時就不應標新立異,並應該避免或反對冒險,而人員將循規蹈距的完成工作。

社交(愛與歸屬)需要
社交需要包括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係的需要。當生理上的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後,社交需要就會突顯出來,進而產生激勵作用。在馬斯洛需求層次中,這一層級是與前二層級截然不同的另一層級。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影響人員的精神,導致高缺勤率、低生產率、對工作不滿及情緒低落。管理者必須意識到,當社交需要成為主要的激勵源時,工作被人員視為尋找和建立溫馨和諧人際關係的機會,能夠提供同事間社交往來機會的職業會受到重視。管理者感到下屬努力追求滿足這類需要時,通常會採取支持與讚許的態度,十分強調能為共事的人所接受,開展有組織的體育比賽和集體聚會等業務活動,並且遵從集體行為規範。

受尊重的需要(esteem)
尊重需要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有尊重需要的人希望別人按照他們的實際形象來接受他們,並認為他們有能力,能勝任工作。他們關心的是成就、名聲、地位和晉升機會。這是由於別人認識到他們的才能而得到的。當他們得到這些時,不僅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同時就其內心因對自己價值的滿足而充滿自信。不能滿足這類需要,就會使他們感到沮喪。如果別人給予的榮譽不是根據其真才實學,而是徒有虛名,也會對他們的心理構成威脅。在激勵人員時應特別注意有尊重需要的管理者,應採取公開獎勵和表揚的方式。布置工作要特別強調工作的艱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等。頒發榮譽獎章、在公司的刊物上發表表揚文章、公布優秀員工光榮榜等方法都可以提高人員們對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自我成就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自我實現需要的目標是自我實現,或是發揮潛能。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要滿足這種儘量發揮自己才能的需要,他應該已在某個時刻部分的滿足了其他的需要。當然自我實現的人可能過分關注這種最高層級的需要的滿足,以致於自覺或不自覺的放棄滿足較低層級的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占支配地位的人,會受到激勵在工作中運用最富創造性和建設性的技巧。重視這種需要的管理者會認識到,無論哪種工作都可以進行創新,創造性並非管理者獨有,而是每個人都期望擁有的。為了使工作有意義,強調自我實現的管理者,會在設計工作時考慮運用適應複雜情況的策略,會給身懷絕技的人委派特別任務以施展才華,或者在設計工作程序和制定執行計劃時為人員群體留有餘地。馬斯洛在研究這一層級的人類需要時,採用了21位成功人士的自傳和文稿,通過研究這些文字作品來得到作者本人的需要特徵。但是這種研究方式嚴重受限於作者本人的性情和偏見,缺乏客觀的數據支持,因此馬斯洛在自我實現需要這一層級結論不應該被科學界盲目的接受。[23]

人本主義心理學
主條目:人本主義心理學
馬斯洛的想法和理念都是完全出於他自己的思想。大多數在他之前的心理學家也都一直關注畸形病人以及精神病人。他呼籲人們發現他們的基本需要在處理更高的需求和最終自我實現。他想知道什麼是積極的精神健康。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了幾種不同的療法,所有的思想指導下,人們擁有了內部資源的生長和癒合和點治療,幫助消除障礙個人實現他們。其中最著名的是卡爾·羅傑斯以客戶為中心的治療體系。

馬斯洛與托尼薩蒂奇共同創辦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期刊》,第一期出版於1961年春天。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很簡單:

對個人而言,最重要的是當下的狀態。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強調「此時」、「此地」,而非通過審視過去來預測未來;
為實現精神健康,個人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論結果是好是壞;
每個人都有內在的存在價值,任何負面的行為都無法抹殺作為人的價值;
生命的最終目標在於自我成長和自我理解,只有不斷完善、理解自我才能讓人獲得真正的快樂。
馬斯洛的鐵鎚
馬斯洛的另一個最知名的名詞稱為馬斯洛的鐵鎚,他於1966年出版的《科學的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Science)中有句名言:「當你只有鐵鎚時,這世界就只剩下釘子[24]。」

爭議和批判
馬斯洛的理論,像所有其他的理論是有爭議的,有其短處和長處。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針對人所看到積極的和善良的人性與自由意志。這一理論明確對比佛洛伊德的生物進化論的理論,它關注人類行為和心理是密切相關的先前的事件或行動的人。另一個重要的一點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適用於許多其他學派的思想,例如,治療師有時運用這一理論,在會話與病人積極性的語氣鼓勵誰開發患者抑鬱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也廣泛應用於許多學科的學習,如金融、經濟學或甚至在歷史或犯罪學。

馬斯洛的理論還缺乏幾方面,如開發治療的具體問題。這個理論被似乎無法對有嚴重精神障礙的人適用,有一些人不相信人心本是善良,生活的根本意義是美好的。[25]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由美國猶太裔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是研究組織激勵(motivation)時應用最廣泛的理論。


二、理論內容

個人是一個統一的、有組織的個體,個人的絕大多數慾望和衝動是相互關聯的。驅使人類的是若干始終不變的、遺傳的、本能的需要,這些需要不僅僅是生理的,還有心理的,他們是人類天性中固有的東西,文化不能扼殺它們,只能抑制它們。人類的需要是以層次的形式出現的,由低級的需要開始,逐級向上發展到高級層次的需要。 當一組需要得到滿足時,這組需要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

基本需要的特性定義為:缺少它會引起疾病;有了它不會得病;恢復它可以冶癒疾病;在某種非常複雜的、自由選擇的情況下,喪失它的人更願意去尋求它,而不是尋求其他的滿足;在一個健康人身上,它一般是不產生作用的,而是處於一種潛伏的狀態。在社會中有許多人,他們的各項基本需要只可能滿足其中的一部份。在人們的需要層次的滿足中,應有一個比較確切的描述,即從較低的層次逐級向上,滿足程度的百份比逐級減少。

需要各層次,決不是一種剛性的結構,所謂層次,並沒有截然的界限,層次與層次之間是相互疊合,互相交叉的,隨著某一項需要的強度逐漸降低,另一項需要將逐漸上升。 此外,可能有些人的需要始終維持在較低的層次上,而沒有向上一層次發展的機會。各項需要的先後順序,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即使兩個行業相同的人,也並不見得有同樣需要,正所謂世界上沒有兩片同樣的葉子。

層次理論最大的作用在於,它指出了每個人都有需要。身為主管人員,為了激勵下屬,必須要瞭解其下屬要滿足的是什麼需要。不論主管人員採取的是何種途徑,其措施總是以他對下屬的需要與滿足的假定為基礎。

需求層次理論是解釋人格的重要理論,也是解釋動機的重要理論。其提出個體成長的內在動力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層次與性質的需求所組成的,而各種需求間有高低層次與順序之分,每個層次的需求與滿足的程度,將決定個體的人格發展境界。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六個)層次,由低到高,並分別提出激勵措施,其理論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人是一種追求完全需求的動物」。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依金字塔的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需求層次如下:(一)生理需求 (二)安全需求 (三)社交需求(愛與隸屬) (四)尊嚴需求(尊重需求、自尊需求)(五)自我實現需求 (六)超自我實現需求(為1969年提出的Z理論)


(一)生理需求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也稱級別最低、最具優勢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氣、性慾、健康。

• 未滿足生理需求的特徵:什麼都不想,只想讓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觀明顯變得脆弱。例如:當一個人極需要食物時,會不擇手段地搶奪食物(除了不可思議的日本人,他們在各種災難之後仍能保持井然有序)。人民在戰亂時,是不會排隊領麵包的。 以生理需求來激勵下屬時,假設人為報酬而工作。

• 激勵措施:增加工資、改善勞動條件、給予更多的業餘時間和工間休息、提高福利待遇。


(二)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同樣屬於低級別的需求,其中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錢。

• 缺乏安全感的特徵:感到自己對身邊的事物受到威脅,覺得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險的。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危險的、而變的緊張、徬徨不安、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惡」的。例如:一個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受到老師不公平的對待,而開始變得不相信這社會,變得不敢表現自己、不敢擁有社交生活(因為他認為社交是危險的),而藉此來保護自身安全。一個成人,工作不順利,薪水微薄,養不起家人,而變的自暴自棄,每天利用喝酒,吸煙來尋找短暫的安逸感。

• 激勵措施:強調規章制度、職業保障、福利待遇,並保護員工不致失業,提供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退休福利、避免員工收到雙重的指令而混亂。


(三)社交需求(愛與隸屬需求)

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係的需求。

• 缺乏社交需求的特徵:因為沒有感受到身邊人的關懷,而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活在這世界上。例如:一個沒有受到父母關懷的青少年,認為自己在家庭中沒有價值,所以在學校交朋友,無視道德觀和理性地積極地尋找朋友或是同類。譬如說:青少年為了讓自己融入社交圈中,幫別人做牛做馬,甚至吸煙,惡作劇等。

• 激勵措施:提供同事間社交往來機會,支持與讚許員工尋找及建立和諧溫馨的人際關係,開展有組織的體育比賽和集體聚會。


(四)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成就、名聲、地位和晉陞機會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 無法滿足尊重需求的特徵:變的很愛面子,或是很積極地用行動來讓別人認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虛榮所吸引。例如:利用暴力來證明自己的強悍、努力讀書讓自己成為醫生、律師來證明自己在這社會的存在和價值、富豪為了自己名利而賺錢,或是捐款。

• 激勵措施:公開獎勵和表揚,強調工作任務的艱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頒發榮譽獎章、在公司刊物發表文章表揚、優秀員工光榮榜。


(五)自我實現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包括針對於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獲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項需求都能滿足,最高層次的需求方能相繼產生,是一種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實現,發揮潛能等。

• 缺乏自我實現需求的特徵:覺得自己的生活被空虛感給推動著,要自己去做一些身為一個「人」應該在這世上做的事,極需要有讓他能更充實自己的事物、尤其是讓一個人深刻的體驗到自己沒有白活在這世界上的事物。也開始認為,價值觀、道德觀勝過金錢、愛人、尊重和社會的偏見。例如:一個真心為了幫助他人而捐款的人。一位武術家、運動家把自己的體能練到極致,讓自己成為世界一流或是單純只為了超越自己。一位企業家,真心認為自己所經營的事業能為這社會帶來價值,而為了比昨天更好而工作。

• 激勵措施:設計工作時運用複雜情況的適應策略,給有特長的人委派特別任務,在設計工作和執行計劃時為下級留有餘地。


(六)超自我實現

超自我實現(Over Actualization)是馬斯洛在晚期時,所提出的一個理論。這是當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充分的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時,所出現短暫的「高峰經驗」,通常都是在執行一件事情時,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時,才能深刻體驗到的這種感覺,通常都是出現在藝術家、或是音樂家身上。例如:

• 一位音樂家,在演奏音樂時,所感受到的一股「忘我」的體驗。

• 一位藝術家在畫圖時,感受不到時間的消逝,他在畫圖的每一分鐘,對他來說跟一秒一樣快,但每一秒卻活的比一個禮拜還充實。


三、批評與評論

• 理論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 高層次需求未必只出現在低層次需求滿足之後。(馬斯洛本人也有提到這點,譬如生理需求若是到達20時,安全需求會出現5,社交的需求有可能會出現1)

• 需求歸類可能重疊。(在馬斯洛研究發表中,也有提出類似的觀點:一個人對性慾的要求不僅是性慾而已,也可能包括了尊重與安全感)

• 缺少研究支持該理論的有效性。

• 片面強調了個人內在價值的實現,忽視了社會理想對人的積極性的作用。

• 把人的需要看作是自然稟賦的。

• 對潛意識探討的匱乏使這種論述顯得不甚完整。

--------------------------------------------

馬斯洛於1954 年首度提出此一理論,發表初期將人之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在歷經16年的學術鑽研及實踐印證後於1970 年將之提升為七個層次。在當代的心理學派中將其歸類於動機理論,並廣泛運用與各界,Zimbardo 與 Gerrig(1997)指出動機是對啟動、引導及維持身體活動和心理活動之所有歷程的統稱。張春興(1991)更明確的指出動機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並使個體從事各種活動的內在原因。鄭玉卿(1992)則指出動機是指人類一切活動的內在驅力,這一種內在驅力,促使人類朝向某一種目標前進,以滿足其生理上或心理上的需求。簡言之,動機即個體行為的原因。此一原因的形成通常是為了某一需求或是某一事件,當所求之目的獲得滿足後則動機將隨之消失或降低,而其外顯行為或停止或維持。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有別於其他以純有機體生理反應(飢餓、性等)或純心理反應(成就動機、親和動機、權力動機等)所引起,其獨特處在於:

一、其動機的形成有其階段性與規律性,並具有發展性。人最初因一系列基本需要而產生動力,當這些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他就會走向更高的層次,會因更高層級的需要而產生動力(呂明、陳紅雯,1992)。即個體之動機獲得滿足後,將產生更高層次的動機需求,依其需求循序漸進,使生命歷程隨之提昇並賦予意義。因此,吾人可謂,需求層次論的提出,證明人類有完善自我的潛質。

 

二、整合生理與心理兩個向度而成,由生理邁向心理,兩者互為唇齒,另外需求層次論之有別於其他動機理論者,在於馬斯洛所兼容並蓄者不僅僅限於生理與心理兩個層面,更納入靈性層面的昇華與體驗,共同形成完整的人類圖形。由於馬斯洛曾經潛心研究精神分析學派與行為主義學派,並認為其所研究者均屬於人性的負面現象(精神分析論者研究精神病患;行為主義者視人若動物),因此在其基本理念中始終認為人性本善,積極的研究人性的正面現象,也就是「健康的人類形象」。此一念頭在1940 年的一個機會中具體呈現,其實馬斯洛正和另一位學者共同編著〈變態心理學原理〉一書,其中即以一整個篇幅的章節介紹「正常的人格」。馬斯洛所謂正常,指的顯然是好的或健康的特質,包括適度的自尊、充分的自我了解、被愛的能力、愛人的能力、質疑社會規範或社會道德的勇氣(Hoffman ,2000)。並於1943 年的一場研討會中首度提出「需求層次論」的基本架構。顯見需求層次論立基乃建立在「健康而正常的人類」身上,其結構是一有脈絡系統的發展與先後順序。個體行為的產生乃為其內在動機的驅使,基本上馬斯洛將動機分為三個層面:匱乏性動機(deficiency motivation)、成長動機(growth motivation)、超越動機 (metamotivaton)。

 


1. 匱乏性動機(deficiency motivation):

當個體在生理上或是心理上處在一種匱乏的狀態下所產生的需求,此中需求激發個體採取行動,以降低因為這種需求所產生的緊張狀態(彭運石,2001)。在此一狀態中,個體的思考方向及注意力集中於能滿足其需求的環境線索,稱之為匱乏性認知(deficiency cognition),車文博(2001)指出匱乏性認知只能在其(個體)生存的基本需要的缺失中與對象發生認知關連。此一動機所引起的需求包含生理、安全、愛與隸屬需求、尊嚴需求。這些需求的產生均起因於個體的「缺乏」,而動機產生的目的即在脫離苦痛,又因為其均與個體生命息息相關,是個體維持生命之所必須者,是以又稱為基本需求(basic needs)。

2. 成長動機(growth motivation):

張春興(2004)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指出成長動機謂個體為了達成自我實現而產生的內在心理需求,是在匱乏性動機滿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換言之,成長動機的產生必須建立在匱乏性動機獲得滿足之後方會出現。相較於匱乏性需求,成長需求的產生並非因為對某事物的「缺乏」,而在於使得生命歷程更加豐富而精彩,並能享受其中樂趣與喜悅。成長動機所引起的成長需求於目的上冀望使生命更加充實且美好,進而提升人類生存的價值。對照兩者間的內涵,其關係可以一語畢之,即離苦(基本動機)得樂(成長動機)也。綜觀之,大致上成長動機與匱乏性動機之間是互為上下的關係,其最大的不同處在於基本需求一旦獲得滿足,動機強度將隨之下降,然而成長動機卻會因為獲得滿足而獲得增強。成長需求與基本需求間成交互作用。一方面是基本需求為成長需求的基礎,基本需求中之各種需求未能獲得滿足(或部分滿足)之前,成長需求不會產生。另一方面是成長需求對基本需求具有引導作用(張春興,2003)。由此可見其關係密切之至,自然不言而喻。

3. 超越動機(metamotivaton):

當一個人的基本需求已經獲得滿足,轉而追求存有價值時,其生存動機即稱為超越動機,渴求真、善、美、正義、完美等存有價值的動機狀態,也是自我實現者的主要動機(Hoffman,2000)。前一章曾經提過,馬斯洛在其思想上深受弗羅姆(Fromrn ,Erich)所影響,而其理論的重心之一即認為人類有超越的需求,指個人希望在行為上超越物質條件的限制,在精神上能標現出創造性的人格特質(張春興,2000)。可見馬斯洛在其學術思想上與弗羅姆有其呼應之處,並認同其論點,同樣認為在滿足一切可觀察的需求後,人類會產生超越性的追求,而以精神的提升為目標,鄭玉卿(1992)認為超越動機的產生是屬於人類最高的一種精神價值的追求。

 

鄭玉卿(1992)認為上述三種不同的動機,人類將會產生不同的需要,經似本能(instinctoid)的作用,人會尋求需要的滿足,而在滿足需要的過程中,個體漸趨成熟,人格漸趨完善、健康。馬斯洛綜合了個人的學術涵養與研究,如為學生所做的精神分析、黑足印地安(印地安人的族群之一)的田野研究、自己所做過的質性研究等研究經驗,提出需求層次論,將人類需求分為環環相扣的七個層次:

 

 

一、生理需求:

彭運石(2001)解釋生理需求「為個體求生存與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需要,包括對食物、水、睡眠、性等的需要。因此,當個體生活常陷入衣食不足或威脅危險,則提高此種需求的驅力」。換言之,這一些需求的產生乃源自於人類的本能,只求能夠生存於世間,並能延續種族,因此馬斯洛(1970)即認為假如一個人在生活中所有需要都沒有得到滿足,那麼生理需要而不是其他需要最有可能成為他的主要動機。如果所有需要都沒有得到滿足,並且機體因此而受生理需要的主宰,那麼,其他需要可能全然消失,或者退居幕後。事實上從歷史的角度來檢視,在人類歷來的天災人禍中處處可見這種需求的產生,因此,生理需要還受到了心理學其他兩大學派的承認與重視(呂明、陳紅雯,1992)。另外馬斯洛亦曾提及,當有機體囿於某一需求情境中,個體的認知亦會隨之改變,乃將其需求的滿足視為最理想的目標,而一旦獲得滿足將帶給個體無上的愉悅感,也因此可能使個體沈迷於此一階段的滿足,而致力於此一滿足感的追求。莊耀嘉(2004)指出若個體生理需求獲得了滿足後會有放鬆、解除緊張、感官享樂經驗、身體上的幸福感、舒適等。同時,莊耀嘉亦指出若無法獲得滿足將可能產生嚴重且無法彌補的疾病,長年累月的飢渴和其他生理需求的剝奪,將會造成個體強烈的緊張,且完全攝住個體的注意力。若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探討此一需求,將可發現,其一此需求的產生均與內分泌系統及神經傳導物質相關。其二此需求的重要性遠不只是心理上的舒適感及緊張感的消除。例如飢餓時,人體的能量來源受限,除了無法維持正常運作外,由於缺乏相關養分將可能引發諸多疾病,而脂肪、醣類、蛋白質的消耗將加速人體的衰弱,凡此種種均屬於生理方面的需求,此一需求反映到生理層面上形成一些重要機制,例如對於脂肪的儲存效率、對溫度調節的適應性等。

 

二、安全需求:

係指個體尋求安全感與免於恐懼、焦慮、緊張⋯的需求,使體感覺在其所處的環境中獲得、安全、穩定(鄭玉卿,1992)。此為一概括性的定義,成明(2003)認為安全需要的直接涵義是避免危險和生活有保障,引伸的涵義包括職業的穩定、一定的積蓄、社會的安定和國際的和平等。由此可見所謂安全的需求除了與生命直接相關的事物外,尚包括了其他主客觀因素的存在。馬斯洛(1968)指出匱乏性需求的特徵包括:(一)缺少它便會導致生病。(二)有了它便可預防疾病。(三)恢復它便可治癒疾病。(四)在某些自由選擇的情況下,被剝奪該需求之滿足的人寧可先彌補它,更甚於獲得其他的滿足。(五)它在健康的人身上顯得不活躍、衰弱不振、或缺乏效用。

 

凡此種種特點均與此一層次需求的滿足有所相關,事實上安全需求的滿足在某一程度上亦包含了上述的生理需求層面,如飲水、進食等,此等生理需求亦能威脅到生命的存活。因此馬斯洛(1970)亦曾說「生理需要的所有特點同樣適合這些慾望,不過程度稍弱。他們同樣可能完全控制機體,幾乎可能成為行為的唯一組織者,調動機體的完全能力來為其服務」。若安全感需求遭受挫折,其影響之結果將可能深入人格層面,而出現逃避、迷信等行為,莊耀嘉(2004)指出安全需要受挫折,是形成許多症狀和人格困擾的原因。他們為了安全感,而侷限自己參與的生活領域,例如強迫精神官能症患者。另外,現代科學研究亦指出,當人們在受到威脅時,威脅的環境會產生化學物質的失衡。致使血清張素(Serotonin)降低,暴力行為通常就會提高,產生衝動行為和攻擊行為,而且也會導致終生的暴力傾向(Jensen ,2003)。由此印證馬斯洛所提出的理論,當安全需求受到剝奪後,個體將出現相對應的行為以求自保,而此一行為的產生,如暴力、衝動等往往不能見容於社會結構中。

 

自此一層面起,往後的諸層面開始介入主觀的意識與認知,即在面對同一狀態中,個體的認知與意識不同,對於需求的滿足程度即不盡相同,其需求的滿足與其主觀認知有所關聯,在稍後的論述中將一一呈現。

 

三、愛與隸屬需求:

假如生理需要與安全需要都很好的得到了滿足,愛、感情和歸屬的需要就會產生(Maslow ,1970),張春興(2000)認為此一層面係指被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等需求。人類是一種群居的動物,在其天性中即渴望與其他同類產生親密且健康的關係,以避免空虛、寂寞的情緒產生,而人類自出生後即不斷流動於各個團體之中,在團體中人與人產生關係是雙向的,Smith 與 Mackie(2001)指出我們對他人反應的想法和我們對社會團體的認同,形塑了我們內心最深處的知覺、思維、情感、動機,甚至是自我感覺。個體有相當的行為、思想受到他人的影響,反之,個體的舉止反應亦會成為他人構成自我形象的重要來源。事實上,此一層面乃立基於前一層面「安全」的需求上,團體隸屬關係是自我的中心部分,團體給予我們一種歸屬感、價值感以及被尊重的感覺(Smith & Mackie,2001),當個體知覺到受愛護及自覺有所皈依之際,將在某一程度上帶給個體相當的安全感,因此吾人會渴望獲得他人的愛與認同,而產生許多的社會行為與互動,最終內化於自己的人格內。而另一方面,若從較原始的動機來說,愛與隸屬可將之視為個體是否能存活的關鍵因素之一,由此即可呼應上述以「安全」為基礎的說法,即,若個體意識到自己將在某些情境中迫切需要他人幫助之際,焦慮與不安感便油然而生,因此會冀望愛與隸屬感的獲得,藉以消除緊張感與焦慮。莊耀嘉(2004)指出愛與隸屬需求遭受挫折,可能會產生慢性人格困擾。

 

四、自尊需求

就此一需求層次而言,馬斯洛之思想淵源受到阿德勒之影響極深。由於自身罹患疾病,兼之求學初期並不順遂,導致其在心理上一直有極重的自卑感存在,因此在阿德勒的思想中,自卑感是其主要論點之一。相對於自卑情節的就是自尊的需求,吾人可推論人之所以自卑乃因其缺乏自尊,是以對自尊產生需求感。若以馬斯洛之理論探討阿德勒的思想,將會發現其間的應對及關係頗為奧妙。亦即,在均衡原則下,個體因為缺乏自尊而產生自卑,復因有所自卑而產生對自尊的需求,而追求自尊所產生的行動即阿德勒所謂的「個體有追求卓越」的動機。



 

張春興(2000)認為所謂的自尊需求係指獲取並維護個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彭運石(2001)則指出此一需求的來源包含兩類:他人的尊重與自我的尊重。自我的尊重是指個體能肯定自己是個能夠獨力成就一些事的人。他人的尊重則是指個體自己為他人所肯定、認可、接納的人。具體而言,來自自我的尊重包括與客觀環境互動後個體主觀裡所獲得的自由、自信、獨立、職稱等需求。而來自於他人之尊重則是客體在與客觀環境互動後,外界所賦予的有形或無形之物,其包括名譽、威信、地位、賞識等需求。換言之,自尊需求的滿足並非常人所想像的求諸於外,另外有一部份則需要反求諸己而來,常言道「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即是指此而言。然,馬斯洛(1970)本人則認為最穩定和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當之無愧且來自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名聲、聲望以及無根據的奉承上。此一觀點事實上與中國道統思想頗為近似。如中國所特有的隱士即將此一需求具體的表現於生命歷程中。

 

自尊需求未能滿足者即為低自尊的族群,低自尊的意思就是認為自己缺乏價值感或缺乏正面的自我感受,基本需求的挫折和失敗,使得一個人感到無能和無價值感,另外憂鬱情緒有時導源於低弱的自尊(莊耀嘉,2004)。若從此一角度探討社會現象,或許可以解釋何以罹患憂鬱症者不斷增加,且有許多患者最後走向自殺一途,此一族群的產生即在於自尊需求的受挫,感到自己缺乏價值感與無能,呂明、陳紅雯(1992)即指出一個具有足夠自尊的人總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然而,當他缺乏自尊時,他就感到自卑、無能為力,從而可能導致絕望和神經症的行為。由此詮釋憂鬱症與自殺群眾的心理狀態或許可尋得一個開導的契機。

 

五、知識的需求

自此一層面起即進入了成長需求的層次,與基本需求最大的不同處乃在於基本需求一旦獲得滿足後其動機可能立即下降,而成長動機一經滿足,則有可能獲得增強而產生更強的動機。所謂「知的需求」,係指個體對己、對人、對事物變化中所不理解者希望理解的需求,諸如探索、操弄、試驗、閱讀、詢問等屬之。顯然在涵意上知的需求即屬學習動機(張春興,2003)。莊耀嘉(2004)則認為正常的人對其所處環境和自身都非常好奇。他不斷加以探索、分析、組織以知曉其真相,瞭解其意義,以滿足好奇心,並建構知識和價值體系。在馬斯洛的思想中,會認為人類如同一般動物一樣天生就有求知的慾望與需求,因此馬斯洛(1970)曾說類似人類好奇心的東西很容易在高級動物身上觀察到。在認識不斷深化和擴展的過程中,人類又會出現一些慾望:理解的慾望、組織的慾望、分析的慾望、尋找聯繫和意義的慾望(車文博,2001)。

馬斯洛(1970)認為獲取知識,使宇宙系統化在某種程度上是在世界上獲得基本安全的方法,或者對於智者來說,是自我實現的表達方式。同一篇文獻中馬斯洛亦提到獲取知識有一些消極的決定因素(焦急、恐懼),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合理的理由假設一些根本上是積極的衝動:滿足好奇心、瞭解、解釋、理解。從這一段文獻中吾人可發現,就此一層面而言,馬斯洛將之分為消極動機,如焦慮、恐懼等與積極的動機,如好奇心、求知慾等。當知識缺乏或被歪曲時,個體可能會感到不自在和懷疑(鄭玉卿,1992)。前文曾提及,馬斯洛在童年時期由於對周遭生活環境的不適應,兼之其母親對於宗教的狂烈信仰,迫使馬斯洛必須藉由閱讀獲致安全感。雖然會形成此一現象的原因眾多,然而,分析此一成長歷程可得出兩樣結論,其一在閱讀的歷程中可以為馬斯洛帶來穩定情緒的作用。其二藉由知識的獲得馬斯洛得以印證其母親的迷信思想,由於從小就進入了科學探索的世界,年幼的馬斯洛開始對宗教產生強烈的懷疑,並漸漸以自己的無神論思想為傲(Hoffman ,2000)。馬斯洛曾說:「兒時的我認為⋯宗教和迷信沒什麼兩樣,所有跟這兩者有相關的東西,我一概唾棄,這一點,當然得歸功於她(母親)。」  馬斯洛(1970)曾從相關文獻中發現,腦部受損傷的人與被觀察的老鼠,在臨床觀察上都顯示出強硬而急切地固守熟悉的事物,害怕不熟悉的、無規則的、意外的事物,害怕無秩序狀態的傾向。換言之,即個體對於不熟悉或未知的事物會產生害怕或焦慮的心態,因此力求對事物的認識及瞭解,以獲得安全感並消除焦慮。例如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亦來自於對未來的無知,因此產生了許多的臆測,藉由宗教的形式冀望能對未來充分掌握,一旦其宗教理念根深蒂固,深信不疑,主觀認定能夠瞭解未來狀況後,則在面臨油盡燈枯之際反而能處之泰然,神態自若。事實上,若觀察原始人類的發展模式,準此推論即不難理解原始宗教的產生方向,原始宗教的產生即希望對於自己所不知的自然現象或事物給予一合理解釋,以消除其恐懼及焦慮。另一方面,人類對自身來歷的探討、知識的來源等進行探索而逐漸形成了哲學,歷經時間的磨合發展而衍生出諸多學門。前者對知識之動機乃建基在消極動機上,其目的乃在於消除焦慮,而後者對知識的動機是立足在積極的動機上,希望能對人、對物、對世界有更多的認識與瞭解。在現今知識暴增的時代裡,人類對知識的需求日益增加,因為知識暴增所帶來的焦慮日益多元,反使人類被動而盲目的追求知識,逐漸失去主動追求知識的動機,此一現象當有待進一步的探討研究,方不至於出現:缺乏知識焦慮,獲得大量知識也焦慮的現象,當此世代,馬斯洛對知識需求此一層面的涵意是必須重從新定義與建構,以因應時代的變遷。

 

六、美感的需求

林逢祺(2002)指出所謂美即是能引起觀賞者美感經驗的事物。這種美感經驗是主體忘卻利害,由事物之形像或形式激起的自由想像,並從中體驗到一種精神的昂揚、喜悅或快樂。這種快樂是隨著美的感動而來的。張春興(2000)則認為美感的需求指對美好事物欣賞並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結構、順自然、尋真理等心理需求。車文博(2001)指出美的需求是包括了對秩序、對稱、閉合、結構以及存在於大多數兒童和某些成年人身上的行為完美的需求。美的作用在個體的整個人生歷程中佔有多少份量無從得知,然而其需求的呈現是顯著且具體的,更正確的說法是其存在於人類的天性之中。林逢祺(1999)指出美的創造與欣賞,乃是觀照、理解和表現現象世界的一種獨特形式,它以鮮明深刻的形式凝鑄,散發渾厚的情感影響力,使人在感性直觀的瞬間,得到思想的啟發,觸動心靈的昇華。從以上論述可得知美感的需求對人類而言著重於心靈層面的影響,在審美的過程中人類可獲得心靈的觸動與提升,在此一過程中,人類在情感上將呈現精神愉悅的狀態,藉此涉及到真、善、聖的體驗,在此體驗中因為精神層面的滿足而感到喜悅並因為觸及心靈而產生無以名狀的深層感動。

馬斯洛(1970)本身認為在某些人身上,確有真正的基本的審美需求,醜陋會使他們致病(以特殊的方式),在美的環境中會使他們痊癒。觀察自然界動物生活的歷程亦可發現任何動物均有其對美的需求,用以裝飾自己或是展示雄風,人類身為自然界的一份子,從人類最原始的生活形態而言,原始的人類即具有崇尚美的觀念,在現今發現洞穴石壁上所遺留下來的圖樣即可窺見一二,此類需求是追求結構、追求系統、追求對稱、追求完備,以獲得美感經驗(鄭玉卿,1992)。事實上美之於人類的具體標準為何是無從比較的,現今對於美的定義多元,主客觀不一,除了人類具有的天性之外,社會文化的影響亦大,因此莊子說「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這就是說明了對美感的需求乃因人而異,而非一視同仁。

 

七、自我實現的需求

自我實現是每一個生而有所知者一致追求的目標,所差異者在於有些人確切明瞭自己所求為何,在經歷自我現實時能有知有感。而有些人卻懵懵懂懂不知生有何求?死歸何處?在達到自我實現之際仍不知所謂。馬斯洛(1965)本人認為自我實現是自我的追求及完滿,並達成自我性,也就是最終的真實自我。又在1970 年時進一步解釋自我實現也就是一種使他的潛能得以實現的傾向。這種傾向可以視為是一個人成為越來越獨特的個人,成為他所能夠成為的一切。張春興(2003)認為自我實現需求指在精神上臻於真善美合一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個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實現的需求。Hoffman(2000)則將自我實現解釋為個人成長的頂點。個人已經解脫了基本需求和低等動機的束縛:對大多數的人而言,自我實現並非終點,而是一種為求充分發展的潛力或渴求。彭運石(2001)的看法則是認為個體努力讓自己的潛能可以發揮到極致,這種努力並非是被迫或者外界要求所做的,而是個體不由自主、自然而然就表現出來的。從以上文獻所獲得的概念可發現自我實現的幾個主要特徵包括:

(一)是一種潛能的發展。

(二)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滿足。

(三)是一種自發性的狀態。

(四)已超越低等動機與基本需求。

(五)使個體具備獨特性。

 

以上針對多位學者對自我實現所提出特徵所做之歸納。另外,尚有其他諸多人本學者提出對自我實現的定義與特徵,繁多不及備載,在此暫且略過。事實上,「自我實現」的觀念並非由馬斯洛所獨創,其原本是哲學與倫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在哲學上主要只實現人自己的本質,在倫理學上則主要指人的德行在個人行為中的實現,以達到內在的我與外在事物的完美統一(車文博,2001)。馬斯洛首度接觸到此一概念來自於其好友高德斯坦(Kurt Goldstein)(車文博,2001;莊耀嘉,2004;Hoffman ,2000;Maslow ,1970)。高德斯坦是最早針對自我實現進行實證研究的學者,所異者是其以生物學角度提出自我實現的理論,將之定義為每一生物體天生想要發揮其潛能的慾望或傾向(Hoffman ,2000)。馬斯洛在整合創造其理論時予以引用並賦予更深一層的定義。

現在各領域在探討馬斯洛需求層次論時,多半會將自我實現中的「高峰經驗」獨立探討,因此吾人亦可將高峰經驗視為第八層次,是一種自我實現中的經驗與現象,鄭玉卿(1992)在整理相關研究後即指出馬斯洛在仔細觀察人的種種行為動機之後,又將其細分為五個需求層次,後經增補結果,認為人實有八個需求層次。然而,一般均僅將其歸類類在自我實現層次,以七個層次面呈現。若將其視為八個層次將發現,其間的關係可以兩個層面為一大類,從中顯示出人類需求的面向。首先,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其直接涉及生命及生理層面,因此其屬於基本需求,且為基本中的基本,即可將之稱為「生命保障需求」。其次,愛與隸屬及自尊需求均與第三人有所關聯,且為外在、客觀的評判,當無其客觀存在之際,其關係即無從形成,因此可將之稱為「人際需求」。再次,對於知識與美感的需求則進入自我提升的層面,個體會希望藉由對知識和美感的滿足而獲得充實感,是一種心理上的需求,而此一需求的滿足,可源於內在的滿足亦可能是外在的滿足,是對獲得知識、美感的自我提升感抑或是眷戀於外在標準的成就動機,此一層面即為「成長需求」。最後,自我實現與高峰經驗的層面所開啟的是人類對於心靈層面的追求,是一種精神狀態體驗,絕對的主觀,絕對的自我,進入一種超塵脫俗的體驗中,可稱之為「靈性的需求」。。傅佩榮(2005)的一個觀念可作為相輔的觀點,傅佩榮提出生命的縱軸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就是身體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長是需要的,靈性修養是重要的。身體層次包括身體、形像,以及可以量化的具體成就,「必要」是指非有它不可,有它還不夠。心智層次包括知、情、意三種潛能,「需要」不斷發展,與時並進步受年齡限制。靈性層次之所以「重要」在於它可以解釋生命的意義與目的。

------------------------------------------------------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以金字塔圖像呈現,基本需求最強的在最底部[1]。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英語: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是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心理學評論》的論文〈人類動機的理論〉(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所提出的理論[2]。馬斯洛隨後延伸了這個想法,包含了他對人類天生好奇心的觀察。他的理論與其他人類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可以並行,尤其是針對人類成長階段的描述。馬斯洛使用了「生理」、「安全」、「隸屬」與「愛」、「自尊」、「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等術語,描述人類動機推移的脈絡。

馬斯洛研究了他所謂的模範人物,包含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簡·亞當斯、埃莉諾·羅斯福與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不研究有精神病或神經症的人,寫下「對於殘廢、發育不良、不成熟與不健康的個案研究,將只會產生一種殘缺的心理學與哲學[3]。」馬斯洛研究了大學學生人口中前1%的最健康個案[4]。

馬斯洛的理論在他於1954年的書籍著作《動機與個性》(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當中完整闡述[5]。這種分層結構仍然是社會學研究、管理培訓[6]以及中等與高等教育心理課程的流行架構。
理論內容
個人是一個統一的、有組織的個體,個人的絕大多數欲望和衝動是相互關聯的。驅使人類的是若干始終不變的、遺傳的、本能的需要,這些需要不僅僅是生理的,還有心理的,他們是人類天性中固有的東西,文化不能扼殺它們,只能抑制它們。人類的需要是以層次的形式出現的,由低級的需要開始,逐級向上發展到高級層次的需要。當一組需要得到滿足時,這組需要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基本需要的特性定義為:缺少它會引起疾病;有了它不會得病;恢復它可以冶癒疾病;在某種非常複雜的、自由選擇的情況下,喪失它的人更願意去尋求它,而不是尋求其他的滿足;在一個健康人身上,它一般是不產生作用的,而是處於一種潛伏的狀態。

在社會中有許多人,他們的各項基本需要只可能滿足其中的一部份。在人們的需要層次的滿足中,應有一個比較確切的描述,即從較低的層次逐級向上,滿足程度的百份比逐級減少。

需要各層次,決不是一種剛性的結構,所謂層次,並沒有截然的界限,層次與層次之間是相互疊合,互相交叉的,隨著某一項需要的強度逐漸降低,另一項需要將逐漸上升。此外,可能有些人的需要始終維持在較低的層次上,而沒有向上一層次發展的機會。

各項需要的先後順序,不一定適合於每一個人,即使兩個行業相同的人,也並不見得有同樣的需要,正所謂世界上沒有兩片同樣的葉子。

層次理論最大的作用在於,它指出了每個人都有需要。身為主管人員,為了激勵下屬,必須要瞭解其下屬要滿足的是什麼需要。不論主管人員採取的是何種途徑,其措施總是以他對下屬的需要與滿足的假定為基礎。[7]

需求層次理論是解釋人格的重要理論,也是解釋動機的重要理論。其提出個體成長的內在動力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層次與性質的需求所組成的,而各種需求間有高低層次與順序之分,每個層次的需求與滿足的程度,將決定個體的人格發展境界。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六個)層次,由低到高,並分別提出激勵措施,其理論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人是一種追求完全需求的動物」[8]。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也稱級別最低、最急迫的需要,如:食物、水、空氣、性慾。

未滿足生理需要的特徵:什麼都不想,只想讓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觀明顯變得脆弱。例如:當一個人極需要食物時,會不擇手段的搶奪食物。人民在戰亂時,是不會排隊領麵包的。假設人為報酬而工作,以生理的需要來激勵下屬。
激勵措施:增加工資、改善勞動條件、給予更多的業余時間和空間休息、提高福利待遇。
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Safety needs),同樣屬於低級別的需要,其中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擁有家庭、身體健康以及有自己的財產。

缺乏安全感的特徵:感到自己對身邊的事物受到威脅,覺得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險的。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危險的、而變的緊張、徬徨不安、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惡」的。例如:一個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受到老師不公平的對待,而開始變得不相信這社會,變得不敢表現自己、不敢擁有社交生活(因為他認為社交是危險的),而藉此來保護自身安全。一個成人,工作不順利,薪水微薄,養不起家人,而變的自暴自棄,每天利用喝酒,吸菸來尋找短暫的安逸感。
激勵措施:強調規章制度、職業保障、福利待遇,並保護員工不致失業,提供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退休福利、避免員工收到雙重的指令而混亂。
社交需要
社交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屬於較高層次的需要,如: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係的需求。

缺乏社交需要的特徵:因為沒有感受到身邊人的關懷,而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活在這世界上。例如:一個沒有受到父母關懷的青少年,認為自己在家庭中沒有價值,所以在學校交朋友,無視道德觀和理性地積極地尋找朋友或是同類。譬如說:青少年為了讓自己融入社交圈中,幫別人做牛做馬,甚至吸菸,惡作劇等。
激勵措施:提供同事間社交往來機會,支持與讚許員工尋找及建立和諧溫馨的人際關係,開展有組織的體育比賽和集體聚會。
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Esteem needs),屬於較高層次的需要,如:成就、名聲、地位和晉升機會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無法滿足尊重需要的特徵:變的很愛面子,或是很積極地用行動來讓別人認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虛榮所吸引。例如:利用暴力來證明自己的強悍。
激勵措施:公開獎勵和表揚,強調工作任務的艱鉅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頒發榮譽獎章、在公司刊物發表文章表揚、優秀員工光榮榜。
自我實現需要
自我實現需要(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包括針對於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獲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項需要都能滿足,最高層次的需要方能相繼產生,是一種衍生性需要,如:自我實現,發揮潛能等。

缺乏自我實現需要的特徵:覺得自己的生活被空虛感給推動著,要自己去做一些身為一個「人」應該在這世上做的事,極需要有讓他能更充實自己的事物、尤其是讓一個人深刻的體驗到自己沒有白活在這世界上的事物。也開始認為,價值觀、道德觀勝過金錢、愛人、尊重和社會的偏見。例如:一個真心為了幫助他人而捐款的人。一位武術家、運動家把自己的體能練到極致,讓自己成為世界一流或是單純只為了超越自己。一位企業家,真心認為自己所經營的事業能為這社會帶來價值,而為了比昨天更好而工作。
激勵措施:設計工作時運用複雜情況的適應策略,給有特長的人委派特別任務,在設計工作和執行計劃時為下級留有餘地。
超自我實現
超自我實現(Over Actualization)是馬斯洛在晚期時,所提出的一個理論。

這是當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充分的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時,所出現短暫的「高峰經驗」,通常都是在執行一件事情時,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時,才能深刻體驗到的這種感覺,通常都是出現在藝術家、或是音樂家身上。

例如:

一位音樂家,在演奏音樂時,所感受到的一股「忘我」的體驗。
一位藝術家在畫圖時,感受不到時間的消逝,他在畫圖的每一分鐘,對他來說跟一秒一樣快,但每一秒卻活的比一個禮拜還充實。
批評
M·A·沃赫拜(M. A. Wahba)與L·G·布里德韋爾(L. G. Bridwell)曾針對馬斯洛的理論進行廣泛回顧,並沒有發現到任何證據顯示存有馬斯洛所定義的需求層次[9]。

吉爾特·霍夫斯塔德則批評這種需求層次的排列(例如自我實現為最高需求)已經成為一種種族優越的表現[10]。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無法進一步描述社會與思想的需求,在個人主義社會與集體主義社會中是否有差異性。個人主義社會的需求,比起集體主義社會更偏向個人中心取向,常聚焦於自我改善、自我實現與極致地自我完善。在集體主義社會當中,認可與社群的需求會高過自由與個人的需求[11]。

----------------------------------------------

已讀會回?這4種對話判斷女人對你的興趣
nr.news-republic.com查看原始檔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現今通訊軟體發達,許多人用手機App聊天的比例或許都比當面聊天的機率來得高,但有時不見得會回覆,這衍伸出「已讀不回」一詞,從對話中便能判斷女人對你有沒有意思。 據日本調查網站「しらべぇ」報導,有4種對話方式,可以看出你有沒有進一步的機會。

一、 問答式問題

為了深入了解女性,有時候會使用問答方式,像是「喜歡的食物?」、「喜歡的藝人」等,如果找到相同興趣,好感度當然會提高,但如果你提出的問題,都得到「恩…那你喜歡什麼?」的時候,代表她不想將對話成為彼此的回憶。

二、 女人隔天或更晚才回覆

即使知道對方丟訊息給自己,但對於沒興趣的男生,就會用減少說話量或是延遲回覆的手段。

三、 收到長篇的訊息,女人只回覆幾句

彼此聊天過程,最重要的就是炒熱氣氛,但如果女生連這種機會都不給你,都只是隨便應付幾句,男生可以選擇另一種攻略法或是直接放棄。

四、 不讓對方了解自己的私生活

有時候男生會主動一點傳自己在幹嘛的照片,希望女生也能主動表態,但如果對你沒興趣,是絕對不會透露自己的私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