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榮的台灣夢」? 小學課本教清代開發史竟這樣洗腦
▲康軒版第六冊第一單元「清代的統治與開發」內容引發質疑。(圖/謝若蘭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記者何睿宜/台北報導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謝若蘭教授在臉書貼出一張照片,內容是小學歷史課本描述清朝人來台開發,趕走原住民、獲得土地後,一圓「台灣夢」的故事。她不滿寫道,「這是正在教我們的小學生的課本!『台灣夢』就是這樣子犧牲台灣的原住民族??」
據了解,照片翻拍自康軒版第六冊第一單元「清代的統治與開發」,內容描述一名福建漳州男子「阿榮」因農田收成不夠養活家人,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決定到台灣發展。他和夥伴們經過重重難關偷渡上岸後,與來自泉州的移民爆發嚴重衝突,便轉往中部開發,沒想到又與當地原住民展開一連串戰鬥,「最終使得原住民退出了這個地區」,獲得不少田地,一圓當年的「台灣夢」。
這樣的課本內容讓很多人覺得「很弔詭」,有人留言質疑「誰的台灣夢啊!!!」、「意思是『後來他們就死掉了』嗎?」也有人認為這是「建築在他人痛苦上的台灣夢」、「將原住民族的夢魘拿來美化成『台灣夢』」、「台灣要談多元文化,還要很拚!」
本身是西拉雅族的謝若蘭強調,台灣「需要有原住民族主體的教育思維。」因此她與部落、教師、大學端合作成立籌備團隊,積極推動「sakalatamdaw」(阿美族語的「成為人」)的實驗民族小學。她也對記者表示,「希望蔡英文的對原住民族道歉、轉型正義可以處理到這些議題。」
實驗小學籌備團隊16日在花蓮玉里召開會議,希望能夠跳脫過去以漢人為中心的課程內容,建構一個「原住民視角」的教育體系,將屬於自己的民族文化融入學習領域。會中,相關單位及立委也針對籌備事項進行討論,包括未來的經費、員額、法規、行政協調、師資培育等。
----------------------------
為什麼原住民考試可以加分?覺得不公平?先帶你還原歷史
為什麼原住民考試可以加分?覺得不公平?先帶你還原歷史 - http://goo.gl/jd4pKj
在求學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有認識原住民同學,不諱言的,在升學時總會有人疑惑,或甚至是原住民自己本身也不太清楚:為什麼原住民考試可以加分?先還原當時的歷史背景。
回溯1951年,以報考大專以上來說,其實當時是在國民政府來台後不久,基於「漢化原住民」的立場,要讓原住民接受漢文化教育,並融入主流社會,及加速山地發展,所以用「邊疆學生待遇辦法」,讓原住民和蒙、藏等地的學生一樣,享有升學優惠,錄取標準降低25%。此外,還大力推廣漢人文化和國語運動,並規定原住民學校,以國語為主、族語為輔,要根絕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日語教育,但同時也導致原住民本身的語言文化大量流失,新一代的原住民無法流暢的使用母語,形成傳承的斷層。
直到1987年解嚴後,台灣思想越來越開放,開始重視多元文化,原住民運動才逐漸興起。第三次修憲時也將原住民權益納入,因此有關原住民教育及優惠的法案,逐漸形成專法《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這在某程度上代表著原住民不再是過去的「邊疆族群」或「山地同胞」。而對原住民文化的重視,也在語言教學方面展現,教育部在2001年的《九年一貫課綱》,將原住民族語列入母語教學,但於此同時,也有人開始質疑原住民加分的正當性。
有人提出疑問,漢化的原住民,在生活習慣和文化適應上,都與一般人無異,那麼當初建立在語言文化差異上的加分基礎,是否已經不適用了呢?加上2004年有近20位原住民學生因著加分錄取台大醫學系,導致一般生的錄取名額遭到排擠,也引發大量輿論。外界的質疑因而促成教育部修法,原住民的保障名額改為外加,以錄取人數的百分之二為限,並由原住民內部競爭,免去佔額的疑慮。另外也催生了2011年的《原住民語言認證檢定》,通過檢定者,優惠幅度就能從25%提升到35%,反之未通過者,優惠則逐年減少5%,直到10%,沿用至今。這樣的語言檢定,除了確立原住民加分的合理性,也鼓勵學生傳承自己的母語及文化。
不過,回到加分的本質與初衷,在國民黨治台初期,是以「漢化原住民」的角度出發,因此對原住民來說,除了自身的語言文化被壓抑,還被要求適應、學習主流的漢人文化,並依照學習的成果,來決定能否升學。而當原住民慢慢接受漢化,卻又因為要保留多元文化,讓學生必須在追求主流社會價值的同時,也一肩揹負起傳承語言文化的責任,這樣的重擔並不是每個人都撐得起,在同樣的時間下,與其學習族語加分,許多人更希望能用來補強英文、數學等,對未來發展較有助益的科目。即便考取語言認證,台灣也不見得有良好的原住民文化環境,能夠加以實踐、活用,更別說族語教育資源的匱乏。如何照顧多達十四族、散落台灣各地的原住民們不同的需求?這些都是問題。這樣的政策,不論在各時期的演變,對原住民來說,真的都公平嗎?尤其大部分的人不了解加分制度的意義,使得「加分」成為一種標籤,讓原住民不但容易遭受同學的輕視,也形成部分學生的心理負擔。
的確,現行的加分制度,能讓原住民升學率提高,但還是遠低於一般人。而在優惠制度下,除了族語認證的學習負擔與「加分」標籤的污名,原住民的內部競爭,也不一定公平,同樣爭取原住民名額,擁有較佳教育資源的都市原住民,就比山區原住民更有優勢,人數多的族群,又比人數少的族群能掌握更多的資源。
回顧政策的制定,我們能了解,原住民加分,從一開始的「漢化」,到後來的「維護多元文化」,在不同觀點下的加分制度,都有其時代的意義,但現今的我們,如何達成「維護多元文化」以及「協助升學就業」之間得到平衡,或許除了增修加分優惠的條文外,我們需要有更多的作為,營造出多元文化的友善環境。
參考資料:
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
原住民學生考試加分政策,是「加分」還是「負分」?
臺灣原住民升學優待政策之研究-以升學加分和原住民族教育體系為例
臺灣原住民族語教育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
我國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措施的評析— 從 Kymlicka 的自由多元文化主義觀點出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