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把交椅簡禎富分享大數據學問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三月 10日, 2017
台灣大數據分析權威簡禎富(左二)赴台中市建築經營協會分享大數據。(謝平平/大紀元)
【大紀元2017年03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謝平平台灣台中報導)現今產業界到處瀰漫著「大數據」應用分析氛圍,台中市建築經營協會邀請到台灣大數據分析權威簡禎富來辨別真偽。簡禎富表示,大數據分析一定會影響產業面,但一般企業不需馬上購入最新系統,可先在企業內部形成資訊溝通模式,並形成共識,才適合導入大數據。
簡禎富曾與台積電有長達6年的產學合作計畫,並獲得台積電信任,拿到內部數據進行分析,成功讓台積電員工的工時縮短、提高效率,因此其他光電公司陸續找到簡禎富合作,但因涉及資安問題,簡禎富堅持一次只跟一家公司合作。他強調,彼此之間的信任非常重要,也因此目前尚未在民間成立這樣的分析公司。
對於各方都在強調「大數據」,簡禎富解釋,所謂的大數據有幾項特性,一、資料量的儲存與計算能力變大、變好,以前要計算1個月的分析,現在可能只要1秒鐘。二、資訊收集種類多樣性,且具變動性。三、資料量可以分析得很細,不只是一個概況。四、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實性。
「我們不是看量大,是可以看到資料的精細度。」簡禎富強調,一般企業可以先培養公司內部的專業分析人才,不需要馬上購入大型系統、軟體或聘用聘1位資料科學家,「大數據要靠團體合作,不是一定要有多厲害的軟硬體,才能進行大數據分析或智慧製造。」大數據分析不僅影響產業面,公司組織也可能因其而改變,因此他建議公司內部不妨先形成共識,才能成功。
台中建經理事長許枝旺提出大數據對建築業的應用想像,例如精確分析出台中每區民眾的消費行為、購屋需求等等,而不僅是一個籠統的蓋酷,如此建商規劃設計將更有依據。
而目前有建商利用app服務住戶,簡禎富認為,要做app或大數據,都必須先了解產業的應用端,許多台中建商都有自己的客服部門,接軌app不是難事;這可說是一個起點。許枝旺則表示,目前app資料分析的應用在台中建築界尚未普及,主因是業界對其將產生的效應尚不了解,且費用較高。
大數據不只將進入產業界,對於民眾長時間使用的汽車、手機等,都是資料收集的來源,也是廠商急於獲得資料的載具,台灣目前急於與國際接軌的工業4.0在簡禎富看來,不妨先發展工業3.5,培養自己的分析人才,等到工業4.0的軟體都成熟再行導入,較符合台灣產業結構特性,也能快速收割成效。
利用健保資料量產論文 美學者砲轟台教授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03-13 14:5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西雅圖維吉尼亞梅森醫學中心(Virginia Mason Medical Center)的漢普森博士(Neil B. Hampson),與鹽湖城國際衛生保健組織(Intermountain Healthcare)的威佛博士(Lindell K. Weaver),近日投書到《醫學》(Medicine)、《歐洲內科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等國際醫學期刊,指控台灣有學者利用健保資料庫量產學術價值低的論文,消息傳回台灣後,引發醫界議論。
外國學者近日投書,指控台灣有教授量產灌水論文。(圖擷取自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網站)
外國學者近日投書,指控台灣有教授量產灌水論文。(圖擷取自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網站)
在漢普森博士與威佛博士聯合署名的投書中,他們指控,某位台灣教授在2015年間向國際期刊投了151篇論文,但全都是利用台灣健保資料庫數據所做的研究,「這些研究似乎是模板化的,而不是由假設驅動。這些出自同一研究模型的論文多達150篇,但對於想做文獻調查的臨床醫師卻毫無用處。他每篇論文的論述都是『根據健保局資料,某兩種臨床情況有相關性』,但他所宣稱的相關性往往並不明顯。」
台灣學者被砲轟的消息近日傳回台灣,讓台大國發所教授劉靜怡12日在臉書發文諷刺,「這還能算是新聞嗎?就是聞名已久的切香腸式論文製造機量產方式啊,不然何以台灣學界會有一大堆大力擁護全民健保資料庫的學者,而且還聯手污名化質疑全民健保資料庫運用合憲性與適法性的『所謂人權團體』?」
-------------------------------
2016/3/12
國外學者質疑量產論文是台灣之恥?
「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功與過」…科學中的Hypothesis來自細膩的觀察,科學家可以利用健保資料庫相關性的觀察中得到具有洞見的Hypothesis。這類研究除了可以提高台灣學術界的能見度,也可以當做深入研究的前哨,研究團隊若能繼續利用細胞或動物模型的基礎研究去探索機轉,並用前瞻性研究去証實他們報告的現象,當然就會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大家不必為了不同看法或負面批評去否定這個工具。
台灣學者利用健保資料庫發表學術論文,大多會嚴謹地再三提醒:「不應該用因果關係來解讀」,實証正正反反是常態,保有對現象的好奇和存疑,才能包容「爭議性」、挑戰「必然性」。們要非常小心的是:有些研究者「假裝」資料庫中撈到的結果是「舉世創見」、利用媒體來誇大其研究有多麼偉大、對於相關性研究背後的嚴重局限避重就輕…。因此,那些作者在媒體上誤導和渲染是可憎的,但研究本身引起科學上辯論卻是可喜的。
最近有兩位國外學者,投書到兩本醫學期刊,指出台灣教授用「健保資料庫」量產論文,並質疑這些論文的學術價值。該投書指出:「某教授在一年內,用同樣的資料庫分析,發表了至少一百五十篇論文,每一篇皆是描述兩種臨床情況的「相關性」研究。這一百多篇論文來自超過六十位不同的第一作者,而論文的通迅作者皆是同一人…。這些研究看起來是以「模版化」方式進行…,這些論文對臨床醫師是沒有助益的…」。
我一直都不贊同這種散彈打鳥的作法、本身也發表過「強烈的相關性成為致命的假科學」及「安眠藥增98%腦癌風險是錯的(蘋果日報)」兩篇評論文章、也有預期到國外學者遲早會發現台灣資料庫發表的問題。然而,我也同時觀察到,這個現象的成因相當複雜,但主要根源於台灣畸型的醫院評鑑和學術評估制度,造成教學醫院對醫師的績效要求不合理。例如,很多醫師因為沒有時間做研究,十幾年沒有論文無法升等,即使在教學和臨床的表現相當傑出,仍然面臨離職的困境。
投書指出的台灣教授專長是醫學的大數據分析,其扮演的角色就是領導十幾位生統研究員,專職於分析健保資料庫,以完全開放的方式,接受該機構近一千位醫師及教師提出提案,只要有不錯的構想,就請「資料生產工廠」把結果分析出來,讓構想者可以快速發表。因為有了這項「服務」,許多醫師得以順利留任、甚至總算順利升等。然而,了解這些因素後,面對這個台灣現象,大家是否就會比較寬容?
回到「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功與過」。其實大數據是目前非常熱門的研究題材,學者利用健保資料庫發表學術論文,對於提高台灣學術界的能見度有很大的貢獻。此外,重要科學發現當中的理論多來自細膩的觀察,科學家可以利用健保資料庫中相關性的觀察,得到具有洞見的理論和假設(hypothesis),當做深入研究的前哨,研究團隊若能繼續利用細胞或動物模型的基礎研究去探索機轉,並用前瞻性研究去証實他們報告的現象,當然就會有真正的科學價值。換句話說,只要研究方法合理,清楚陳述,數據正確,即使研究結果出人意料也是學術上的常態,保有對現象的好奇和存疑,包容「爭議性」、挑戰「必然性」,台灣人不必為了不同看法或負面批評去否定這個工具。
資料庫分析雖然不是我們實驗室的主要工作,但我們一直都對大數據保持興趣,也持續發表健保資料文章,完全沒有排斥,更會再三嚴謹地提醒:「不應該用因果關係來解讀」。然而,讀者要非常小心的是:有些研究者「假裝」資料庫中撈到的結果是「舉世創見」、利用媒體來誇大其研究有多麼偉大、對於相關性研究背後的嚴重局限避重就輕…。因此,那些作者在媒體上誤導和渲染是可憎的,但研究本身引起科學上辯論卻是可喜的。
CoBoL's Blog: 國外學者質疑量產論文是台灣之恥? - http://goo.gl/uuLYJ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