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議題:改變時代的日本人 -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 - http://goo.gl/yOf8Qx

----------------------------------------------------------------

2016-03-12_191442  File:Domaahnjoongkeun.jpgFile:AnJungGeun Statue.jpg

--------------------------------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朝鮮半島被俄國確認為日本勢力範圍。日本帝國主義為達到最終吞併朝鮮半島的目的,由伊藤博文出任日本駐大韓帝國首任統監。
伊藤博文就任後,收買李完用、宋秉畯等賣國賊,增兵數萬於漢城,威逼大韓帝國訂下喪權辱國的《乙巳條約》及其它一系列的附屬條約,在外交、財政、軍事和內務上剝奪了韓國的獨立主權,使韓國一步步被日本殖民化。
1907年,安重根目睹祖國危亡,救國運動被日本殖民者不斷破壞、鎮壓,遂流亡俄國遠東地區參加義兵,回國打響反日戰爭。
1908年,由於日本殖民者武器上的優勢,義兵運動失敗,大批愛國志士慘遭捕殺。
認為救國無門的安重根1909年重新流亡俄國,在一次俄國朝僑密會中,他提倡採用恐怖手段暗殺伊藤博文等,以達到扭轉局勢的目的。
暗殺計劃獲得了認可,1909年10月26日,他趁伊藤博文去哈爾濱會晤俄國財長之機,化裝成日本人,在車站擊斃了伊藤博文。
安重根最後被俄方逮捕入獄,後移交日本方面,並關押於旅順監獄。
隨後的審訊中,安重根義正辭嚴,歷數伊藤博文的種種罪行。1910年2月14日,日方匆忙判處安重根死刑。同年3月26日,安重根身著白色韓服,在絞刑架下昂揚就義。
1910年8月29日,日韓合併,朝鮮半島進入了長達35年的日治時期。

----------------------

安重根(韓語:안중근,1879年9月2日-1910年3月26日),字應七(응칠,應七是他的本名,後改名為重根,意在慎重言行,應七遂作為其字)[1],是刺殺伊藤博文的朝鮮人,朝鮮民族認為他是民族英雄,也是朝鮮半島的愛國主義者。他是已受洗的天主教教徒,教名多默,[2]生於李氏朝鮮高宗16年的黃海道海州。他在1909年因為在哈爾濱火車站擊斃日本首任首相、時任朝鮮統監的伊藤博文而留名於世上,最後被依謀殺罪判處死刑。
安重根1908年
安重根父親安泰勳與韓國獨立運動人物金九頗有交情,也曾收留金九避過官兵追捕。[來源請求]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安重根流亡上海。同年回到朝鮮辦學。1905年,在日本武力脅逼下,日韓簽訂乙巳條約,韓國喪失主權。1907年,朝鮮高宗李熙在日本逼迫下讓位於太子。安重根逃亡到俄羅斯遠東濱海州,投身韓國義兵運動,官至中將。次年,率百餘人返回韓國對日作戰,失敗後再次出逃。
1909年,在獲知日本前首相、第一任日本朝鮮統監伊藤博文將赴哈爾濱與俄羅斯財政大臣戈果甫佐夫會談之後,安重根潛往哈爾濱。10月26日9時,伊藤博文在哈爾濱火車站剛下車,就被從人群中衝出的安重根以被銼去尖端做成了十字狀的凸凹形達姆彈連續打中三槍,當日不治身亡。安重根另外3槍打中了伊藤博文的隨行人員。安重根當場被俄國憲兵逮捕,後被移送日方。在監獄裡,他獲得許多日本人的同情、尊重及禮遇,他的書法獲得高度推崇,許多日本警察向他索討作品,因此在監獄留下許多墨寶。
安重根墨寶(庚戌年、1909於旅順監獄中)
日本設於旅順的關東都督府高等法院法庭上,安重根宣布伊藤博文15條罪狀,包括:
殺死明成皇后
廢黜高宗皇帝
逼簽乙巳條約
屠殺無辜的韓國人
以武力篡奪韓國政府權力
掠奪朝鮮鐵路、礦山、森林和河流資源
強制使用日本紙幣
解散韓國軍隊
阻礙韓國教育
禁止韓國人留學國外
沒收和燒毀韓國教科書
向世界各地傳播韓國希望日本保護的謠言
欺騙日本天皇,說韓國和日本之間的關係是和平的,實際上它是充滿敵意和衝突
破壞亞洲和平
暗殺孝明天皇
安重根說:「我是為了具有四千年歷史的祖國和兩千萬同胞,而一舉處決蹂躪朝鮮主權、擾亂東洋和平的奸賊。正因如此,我的目的是正大光明的。我是作為一個國家的人民,盡了自己應盡的義務。」11月3日,安重根被關進旅順監獄。旅順獄中他寫下了《安應七歷史》、《獄中記》和《東洋和平論》等著作。日本法院拒絕安重根的外國律師的辯護,安重根的日本辯護律師為水野吉太郎和鐮田正治。1910年2月10日安重根被判處死刑。1910年3月26日9時4分,安重根在旅順監獄內身著純白韓服被絞(他要求槍決,但遭拒絕),死後留下遺言說:「國權恢復後將我埋葬在祖國。」[3]。舉事前作漢詩:
丈夫處世兮,其志大矣。
時造英雄兮,英雄造時。
雄視天下兮,何日成業。
東風漸寒兮,壯士義烈。
憤慨一去兮,必成目的。
鼠竊伊藤兮,豈肯比命。
豈度至此兮,事勢固然。
同胞同胞兮,速成大業。
萬歲萬歲兮,大韓獨立。
萬歲萬歲兮,大韓同胞。

位於首爾南山的安重根雕像
伊藤博文主張暫緩合併朝鮮[4]。當時,日已逼韓簽訂乙巳條約,又逼高宗讓位,解散韓國軍隊,已經完全控制韓國,日韓合併看來只是時間問題。伊藤博文遇刺後,日本加速吞併韓國的步伐。1910年8月22日,日本迫使韓國簽訂《日韓合併條約》。同年10月1日,日本的韓國統監府改為朝鮮總督府,開始了對朝鮮半島長達36年的殖民統治,直到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
安重根支持泛亞洲主義,他希望韓國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並與日本中國一起對抗歐洲殖民主義,他在日俄戰爭時,希望日本能獲勝。

---------------------------------

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主要原因是為國仇還是私仇成份呢?
A:是國仇,安重根跟伊藤博文只有國仇。
儘管伊藤博文生前主張日朝合併緩行,但他卻是令韓國喪失主權的「乙巳保護條約」的始作俑者。安重根槍殺伊藤,宣示了被欺辱民族捍衛尊嚴的血性,以及「與汝皆亡」決死信念,寫下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篇章。
您所提到的殺害明成皇后一事,因為明成是李朝的王妃,日本用近乎殘暴的手段殺害朝鮮國母,還對其屍體進行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暴行屍與焚屍,這對朝鮮人民來說是一件刻骨銘心之痛,也是相當屈辱的一件事。其實,安重根在法庭上曾說:「我是為了具有四千年歷史的祖國和兩千萬同胞,一舉處決蹂躪朝鮮主權、擾亂東洋和平的奸賊。正因如此,我的目的是正大光明的。我是作為一個國家的人民,盡了自己應盡的義務。」都已經表明他的刺殺行動都只為了國仇。除了殺害明成外,還有廢黜朝鮮皇帝、解散朝鮮軍隊、強加於朝鮮不平等條約等15條罪狀。
安重根在被俄國士兵仆倒時就從懷中掏出一面用鮮血寫成的“獨立自由”四個大字的太極國旗,安重根高高舉起國旗並高呼三聲:「大韓獨立萬歲!」當安重根從俄國人口中得知伊藤已經奄奄一息時便放聲大笑:「老賊終得此報,吾願已償,縱死無憾!」享國500多年的朝鮮已經處於亡國前的風雨飄搖之中,這使關心國事的安重根憂心如焚。1909年3月2日安重根和12名戰友聚於其家,商討重組義兵事宜。安重根說,現在反日義兵隊伍雖眾,但心不齊,道不同,難成大事。他建議諸同志斷指結盟,彼此相約,為祖國的獨立獻出畢生,眾人贊成。於是,安重根拿出一把刀,在自己左手無名指關節處用力一切,頓時兩斷。他展開一面太極旗,用汩汩而出的鮮血在旗的一角寫下“大韓獨立”,並署名“安重根”。見此,眾人依次斷指血書,最後齊聲發誓:「竭盡全力,復我國權,有違誓言,天地不容!最後三呼“大韓獨立萬歲!」在這次被稱作“斷指會”的聚會中,安重根曾表示,他一定要讓伊藤血染街頭。1909年4月日本首相桂太郎、外務大臣小村壽太郎和韓國統監伊藤密議吞併朝鮮事。6月伊藤辭去統監職務,這是日本公開吞併朝鮮的信號和前奏。10月伊藤決定前往哈爾濱與俄國財政大臣阿克夫傑夫會談,試探俄國的反應。安重根得到消息後,認為「伊藤此行定與侵朝有關,若不剪除老賊,則朝鮮亡國有日。安某願以死報國,剪除老賊。」安重根在得知伊藤將赴哈爾濱時,認為天賜良機,決心立即採取行動。為此他作《哈爾濱歌》一首,以明其志,歌曰:『丈夫處世兮,蓄志當奇。時造英雄兮,英雄造時。北風其冷兮,我血則熱。慷慨一去兮,必屠鼠賊。凡我同胞兮,毋忘功業,萬歲萬歲兮,大韓獨立。』安重根擊斃伊藤的英雄壯舉,震動了朝鮮和世界,許多著名人士紛紛聲援這位頂天立地的韓國志士。後來日本關東督都府高等法院被指定審理安重根一案。面對日本的酷刑和審判,安重根堅貞不屈。他在法庭上莊重聲明:「擊斃伊藤,不是出於私仇,而是國仇;不是不法行為,而是公民應盡義務;不是個人暗殺,而是以義兵中將的身份為祖國獨立戰鬥。 」安重根受盡嚴刑拷打,但他仍坦然地對預審官說:「將生命獻於國家,這是一個愛國者的本分。我既然決意為國除奸,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審訊時則正氣凜然地說:「伊奸炮製並強加於朝鮮兩個亡國條約,充任統監,奪我國權,我執而殺之,天經地義。」接著,他羅列了伊藤該殺的15條理由。「我是為了具有四千年歷史的祖國和兩千萬同胞,一舉處決蹂躪朝鮮主權、擾亂東洋和平的奸賊。正因如此,我的目的是正大光明的。我是作為一個國家的人民,盡了自己應盡的義務。」法官問他當行刺成功後他是否企圖自殺。他說:「不,我要堂堂正正地看著你們將如何審判我。我要通過法庭向全世界說明我為什麼要刺殺伊賊。我知道你們會殺掉我,但我死後將會有成千上萬的安重根挺身而出!」11月3日安重根被關進旅順監獄。1910年2月14日關東督都府高等法院作出判決,判處安重根死刑。安重根鎮定自若地寫下絕命詩:『天地翻覆,義士慨歎。大廈將傾,一木難支。』 臨刑前他還說:「我死之後,要把我安葬在哈爾濱公園附近,讓後人作為亡國之鑒。在我們的國家獲得獨立前,不要把我的遺骨運回國!」1910年3月26日上午10時安重根昂首地走上刑場,他平靜地說:「我相信大韓民族必定要獨立,為大韓民族而死,死而無憾。」說罷便從容就義,年僅32歲。
PS.清末學者章太炎說:「安重根不是朝鮮的安重根,也不是亞洲的安重根,而是世界的安重根。」蔣介石也讚許安重根,為其寫下”壯烈千秋”的評價。

------------------------

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15條罪狀:
1.殺害朝鮮王妃之罪
2.廢黜大韓皇帝之罪
3.強行簽訂第5及第7條約之罪
4.殺害朝鮮無辜百姓之罪
5.強行奪取政權之罪
6.強行奪取鐵路礦山山林之罪
7.隨意使用第一銀行鈔票之罪
8.強行解散朝鮮軍隊之罪
9.妨害教育之罪
10.禁止朝鮮人留學之罪
11.燒毀教科書之罪
12.在世界各國流言說朝鮮想要日本人保護之罪
13.日韓之間有戰亂,郤對天皇謊稱東洋和平之罪
14.破壞東洋和平之罪
15.殺日皇父親之罪

-----------------------------------

改變歷史的日本人:戲棚下等夠久的伊藤博文

一對個性迥異的好朋友,在外人眼裡就像大哥與身邊的小跟班,也是不甚起眼的二流人才,然而,兩人卻因一流志士的犧牲而躍上政治舞台,並且成為改變時代的日本人。
 
作者: 李拓梓
2016-08-01 15:20
| 2016-08-01 15:20

李拓梓

伊藤俊輔(左)與好友井上聞多(右)。(meiji.sakanouenokumo.jp)

日本初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年輕的時候,名字叫做俊輔,他不是武士,出身只是佃農之子,因為喜歡學問,跟著幫時長州最有名氣的吉田松陰學習,成為攘夷志士的一員。在塾生之中,俊輔比較年輕,只能做學長像是高杉晉作、久坂玄瑞等人的跟班。

俊輔不是武士出身,劍術確實不怎麼樣,不過遇到喊打喊殺的場合,也不會沒有他。

1862年底,松陰塾藩士火燒御殿山英國使館事件,俊輔不但去了,據說還帶著鋸子,幫忙鋸開了還沒完工的柵欄,讓同志們可以魚貫爬入,點火燒屋。

俊輔有一位好友井上聞多,聞多是藩主身邊的紅人,頗受信任。聞多雖非松陰塾出身,但和塾生關係緊密,俊輔也因此跟聞多混的很熟。因為頗受藩主寵愛,聞多經常挪用公款冶遊,手頭寬裕,個性豪放,見過不少世面。俊輔比較拘謹,對理想有一番敬意,做事情謹慎許多。不過兩個人的搭配默契十足。俊輔每天跟在聞多旁邊吃香喝辣,也算是跟著開展世面。當時兩人的「大哥」高杉晉作,據說就嘲笑過俊輔是聞多身邊的「銀蠅」。

高杉晋作(中)與伊藤博文(右)。(維基共享)

見多識廣的聞多,一直想要出國見見世面,花了很大的力氣遊說,終於得到寵愛他的長州藩主毛利敬親的支持。好不容易爭取到出國機會,俊輔一看機不可失,發揮銀蠅功能,也吵著要聞多也讓他跟著去。聞多喬了半天,終於喬出了讓俊輔跟班的機會。

這一次出國,真正打開了俊輔的眼界。倫敦最先端的軍事、文化和科技,把他從攘夷志士,轉變為「開國攘夷」的論者。儘管出國學習的時間並不長,但這次旅行,真正改變了俊輔跟聞多的一生。

那幾年,一向主張攘夷的長州,遭遇了重大的困難。1863年攘夷行動開始後,長州率先領銜,砲擊關門海峽航行的外國商船,引來西方各國的不滿。同時,攘夷行動也讓京都不安寧。

先是專殺攘夷敵手的「天誅組」成員,把京都弄得腥風血雨,合境不安。接著,原本支持攘夷的天皇,突然一夕找了薩摩藩、會津藩等「公武合體」力量來京都維持秩序,而原先力主攘夷的公卿,則慘遭流放。隨著「公武合體」勢力的振興,頓失靠山的攘夷志士先是在池田屋遭到新選組的屠殺,接著又在全力反擊的「禁門之變」遭受重創。整個攘夷力量在京都遭到嚴重的打擊。

桂小五郎(前中)主導的新政權主導藩政,立場相近的伊藤俊輔(後右)跟井上聞多的聲勢,也跟著水漲船高。(維基共享)

屋漏偏逢連夜雨,1864年,以英國為首的四國聯合艦隊,仗著船堅砲利,把長州打得落花流水。被恩師評價「政治能力極佳」的伊藤俊輔,大約就在此時跟好友聞多一起提前結束歐洲之旅回到日本,為力保長州不滅亡而努力。

俊輔跟聞多先去橫濱見英國公使帕克斯,跟他表明有意調和長州與英國間的關係。帕克斯卻認為,長州心意已決,俊輔的行動只是讓自己陷入難題,因此提議若是調停失敗,願意給兩人政治庇護。

俊輔毫不猶豫地拒絕這項提議,他說身為武士(其實他根本不是),如果調停不成,就要有為藩戰死的決心。話是這樣說,但總之調停確實也沒成,而長州一下就被打得兵敗如山倒。在高杉晉作主導下,道歉賠償,議和了事。這一場敗戰也引發了長州內戰,先是保守派的椋梨藤太掌握大權,大舉逮捕攘夷主張者,驅趕流落長州的七卿到九州的太宰府。接著是攘夷勢力再次集結,以農民組成的「奇兵隊」叛亂,擊敗士氣低落的藩兵,趕走椋梨藤太,再一次奪回政權。

但經歷了這一連串的亂局,攘夷派不再是盲目攘夷,由桂小五郎主導的新政權主導藩政,立場相近的伊藤俊輔跟井上聞多的聲勢,也跟著水漲船高。長州重新振作之後,勵精圖治,也順利得到外國同情,連續兩次擊敗幕府的征伐,並且在坂本龍馬的牽線下,跟宿敵薩摩藩握手言和,開啟了倒幕風雲。

長州五傑。上段左から遠藤謹助、野村弥吉(井上勝)、伊藤、下段左から志道聞多(井上馨)、山尾庸三

而穿梭其中的伊藤俊輔和井上聞多,本來被認為是二流人才,但因為被認為一流的志士紛紛犧牲,而搖身一變成為倒幕幹部的中堅份子。維新成功之後論功行賞,改名博文的伊藤俊輔跟改名為馨的井上聞多,也都備受重用,歷任要職。

活下來的伊藤博文跟井上馨,先後經歷了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等前輩的團隊,優秀的政治能力逐步展現。大久保利通死後,兩人都開始政治上急速爬升的階段,井上馨成為大藏大臣,伊藤博文則成為初代總理大臣。

帝國憲法的訂定,伊藤博文居功厥偉。他力排眾議,拒絕自由民權運動的主張,堅定效法普魯士帝國憲法的立場,也為自己招來許多非議。但實力為上,當時正值政治黃金成熟期的伊藤,得到政府要員充分的信任,爬上了高位。1898年,伊藤博文授命再次組成內閣,他前前後後一共組閣四次,可以說是明治時期最重要的政治人物。

帝國憲法的訂定,伊藤博文居功厥偉。他力排眾議,拒絕自由民權運動的主張,堅定效法普魯士帝國憲法的立場。(圖為日本千元鈔票上的伊藤博文像,網路)

總理大臣雖然地位崇隆,權力卻不大,重大問題還是要經過「聖斷」才能實施。這樣的體制下,天皇仍然有重要的決定權,雖然他經常不想做決定。

但這個體制也導致了許多決定要經歷多重討論而漫無效率。很多人認為,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的決定之所以如此緩慢,和這樣的「聖斷」制度有很大的關聯。不過當初訂定憲法的伊藤博文可能不會這樣想,對他來說,天皇不想管的事情,正合他所意。這樣看起來,比起因為被認為獨斷獨裁而被刺殺的前輩大久保利通而言,伊藤博文的專斷,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過伊藤最後的命運,也是死於刺殺。1905年,在日本併吞韓國後不久,作為殖民地統監的他,被韓國反日志士安重根刺殺身亡。至於井上馨,幾次大難不死的刺殺後,他活了下來,只是因為操守不佳,形象不好,政績也不怎麼樣,年紀越來越大、關係越來越多,多次進出內閣、產業界,變成了財經大老,反而好好的在自宅中養老,度過了有趣豐富的一生。

------------------------------------

shishi  

公武合體(こうぶがったい),又稱為公武合體論、公武合體運動、公武一和,是日本江戶時代後期(幕末)的一種政治理論,主旨是聯合朝廷(公家)和幕府(武家)改造幕府權力。此政論獲得幕府和部分大藩屬的支持,主要目的是要結合朝廷的權威,壓制當時的尊皇攘夷(尊攘)運動,以避免幕府倒台,和進一步強化幕府的地位。

---------------------------------------------

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一詞源自春秋時代,“尊王攘夷”一詞最早見於《春秋公羊傳》,該書是解釋儒家經典《春秋》的三部專著之一。本意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 ”,後來演化為具備複雜含義的政治術語,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地區的歷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背景
平王東遷以後,週天子權威大大減弱,諸侯國內的篡權政變和各國之間的兼併戰爭不斷發生。與此同時邊境族群趁機入侵,華夏文明面臨空前的危機。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尊崇週天子,並數次發動幫助諸侯國攘斥夷狄戰爭而大獲讚賞,其事蹟被後世稱為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
齊桓公借助週天子的權威來震懾和威服諸侯,並幫助天子樹立威望打擊不臣服的四夷。
魯僖公四年(前656年),齊桓公率領諸侯進入楚國,質問楚國為何不按時向周天子進貢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導致祭祀大典無法及時 ​​進行,使得楚國承認自己的錯誤。魯僖公九年(前651年),齊桓公召集各路諸侯召開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周襄王派宰孔參加,並賜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給齊桓公。
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向齊求救,齊桓公救燕。齊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邢國,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齊桓公再次發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國。
評價
尊王攘夷在中國歷史上多為正面評價。如孔子稱讚管仲尊王攘夷的功績:“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朱熹亦稱讚管仲:“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 顧炎武更稱讚管仲:“春秋之義,尊天王,攘夷狄,誅亂臣賊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另一方面,一些諸侯以尊王的名義互相討伐爭戰,稱霸稱雄。東周歷史上出現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屬“尊王”或者假借“尊王”名義擴張自己利益的的行為,但並非攘夷,而是華夏諸侯國之間的內戰。諸侯爭霸的行為,正是孟子所說的“春秋無義戰”。

尊王攘夷_百度百科 - http://goo.gl/POYPzI

尊王攘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尊王攘夷一詞源自春秋時代,「尊王攘夷」一詞最早見於《春秋公羊傳》,該書是解釋儒家經典《春秋》的三部專著之一。本意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後來演化為具備複雜含義的政治術語,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地區的歷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背景
平王東遷以後,周天子權威大大減弱,諸侯國內的篡權政變和各國之間的兼併戰爭不斷發生。與此同時邊境族群趁機入侵,華夏文明面臨空前的危機。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尊崇周天子,並數次發動幫助諸侯國攘斥夷狄戰爭而大獲讚賞,其事蹟被後世稱為尊王攘夷。[1][2]
尊王攘夷
魯僖公九年(前651年),齊桓公召集各路諸侯召開葵丘之盟[3],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周襄王派宰孔參加,並賜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給齊桓公。[4]
周夷王時,諸侯開始輕慢周天子,中央政府的威權開始稍弱,楚國熊渠自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魯僖公四年(前656年),齊桓公率領諸侯進入楚國,質問楚國為何不按時向周天子進貢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導致祭祀大典無法及時進行,使得楚國承認自己的錯誤。[5]
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向齊求救,齊桓公救燕。[6][7]齊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邢國,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齊桓公再次發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國。[8]
評價
尊王攘夷在中國歷史上多為正面評價。如孔子稱讚管仲尊王攘夷的功績:「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9]朱熹亦稱讚管仲:「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10]顧炎武更稱讚管仲:「春秋之義,尊天王,攘夷狄,誅亂臣賊子,皆性也,皆天道也。」[11]
另一方面,一些諸侯以尊王的名義互相討伐爭戰,稱霸稱雄。東周歷史上出現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屬「尊王」或者假借「尊王」名義擴張自己利益的的行為,但並非攘夷,而是華夏諸侯國之間的內戰。諸侯爭霸的行為,正是孟子所說的「春秋無義戰」。
朝鮮
主條目:朝鮮孝宗北伐計劃
在清兵入關時,朝鮮士人也有「尊王攘夷」的說法,所謂「王」,指的是曾在日本豐臣秀吉攻打朝鮮時,幫助抵禦日軍的中國明朝皇帝,「夷」即是「東夷」:清朝滿族。[12]
日本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尊王攘夷
假名 そんのうじょうい
平文式羅馬字 Sonnō jyōi
日本幕府時代,為了鞏固天皇的統治地位,採用朱熹所提出的哲學,加以改造,稱為「新儒學」。這哲學主要提出階級有序和強調歷史的思想。另一方面,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在幕末時代興起。神道教的僧侶從古代的日本詩歌發現,日本的執政者理應是天皇,而不是征夷大將軍。這成為尊王攘夷的理據。
武士階層指屏斥江戶幕府軍政,奉還天皇實權,對強行叩關的外國人予以征討的政治訴求活動(又稱尊皇攘夷,出自「天皇」的「皇」)。

日本幕府時代,為了鞏固天皇的統治地位,採用朱熹所提出的哲學,加以改造,稱為“ 新儒學 ”。這哲學主要提出階級有序和強調歷史的思想。另一方面,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在幕末時代興起。神道教的僧侶從古代的日本詩歌發現,日本的執政者理應是天皇,而不是徵夷大將軍。這成為尊王攘夷的理據。
武士階層指屏斥江戶幕府軍政,奉還天皇實權,對強行叩關的外國人予以征討的政治訴求活動(又稱尊皇攘夷,出自“天皇”的“皇”)。

--------------------------------------

(2007-05)日本幕府 - 尊王攘夷運動興起的原因為何?並評估尊王攘夷對王政復古之貢獻。
Cyruz(K.W.HO) | 25th Nov 2010, 13:07 PM | 高考 - 日本德川幕府的衰落與倒台 | (4503 Reads)
題目關於:尊王攘夷運動興起的原因為何?並評估尊王攘夷對王政復古之貢獻。

尊王攘夷,即尊崇天皇,驅遂外族。尊王運動早於開國之前已出現,但此時期的尊王運動純粹敬重天皇,而沒有推翻幕府的思想;攘夷運動則於1854年德川開國後大為發展,而「尊王」和「攘夷」的結合可追究於1858年敕許問題此一導火線。以下,將分別分析尊王及攘夷運動興起的原因,並再評估其對1868年「王政復古」的所帶來的貢獻。

首先,將軍的衰落及水戶學的興盛同時刺激了「尊王」及「攘夷」運動的出現。

幕府的衰弱有助刺激「尊王」及「攘夷」運動。在19世紀開始,幕府開始逐步衰弱,民眾起事漸多,例如1837年的大平鹽八郎之變。及至1853年,美培里叩關,幕府無力作出決定,諮詢天皇意見,使天皇地地上升。在1854年,幕府更開國而反映出其無力抵禦外夷,有失「征夷大將軍」之名,於是,有感於幕府的無能,民間及藩鎮私自進行的攘夷活動便更趨熾烈,從而促成了攘夷運動日趨興盛。另外,人民亦逐漸支持堅持鎖國的天皇,並且相信天皇能夠改善日本的衰弱,使日本強大。可見幕府的衰弱同時有助「尊王」和「攘夷」運動的出現。

水戶學的興盛亦有助促成「尊王」和「攘夷」運動出現。水戶學是由水戶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國所提出,其思想包含敬神尊皇。及後, 1820年代當時有多次外船駛至水戶藩沿岸,加劇了水戶學者的危機感,其懼怕基督教思想的入侵,於是強調「明神皇之大道,拒夷狄之邪教」,即是宣揚「萬世一系」的天皇制,提出尊王,把天皇的「萬世一系」的神聖性作為日本民族獨立與尊嚴象徵,從而刺激民眾的民族主義,進行攘夷。第九代藩主德川齊昭成立弘道館,更有助聚集有尊皇及攘夷思想之士。及後德川開國,將尊王及攘夷思想結合,變成尊王攘夷運動。可見水戶學有助促成尊王﹑攘夷運動的出現,並且結合。

而「尊王」及「攘夷」的出現亦各有其另外因素。先從「尊王」述之。

神道教的復興促使「尊王」運動出現。隨著國學者從歷史中發現日本的神道才是真實之道,神道教於19世紀開始復興。神道教學者本居宣長指出天地之道是從「天照大神」開始,由天皇令令受繼,他根據這種神道思想提出了尊王思想。及後,在幕末年間,社會階級包括武士﹑農民﹑商人,普遍存有不滿,而神道所宣揚的「天皇神格說」,製造出天皇統治的大同世界幻想,滿足了不滿者的心靈需求,使其支持天皇統治,有助促使尊王運動的興起。

接著,從「攘夷」運動述之。

傳統的排外心理有助「攘夷」運動的出現。日本為一島國,較少與外國接觸,德川其於1639年起開始實行鎖國政策,只有少量荷蘭及中國在長崎進行貿易,因此,日本人擁有強烈的傳統排外心理,不願與外國有緊密的接觸及交流。於是,一旦有外力進入日本時,日人便產生排外心理,此排外的心理於1854年培里叩關後急促發展,造成攘夷運動。可見傳統排外心理促使1854年後的攘夷運動出現。

外國的進侵亦使「攘夷」運動出現。在19世紀開始,外國多次意圖打開日本之門戶,例如1806年俄侵犯庫貢島﹑1808年英軍艦闖長崎等,均激起了日人的不滿。及至1853年培里叩關,以武力強迫打開日本門戶,使外國大量廉價貨品於日本傾銷,破壞日本經濟,引起商人﹑手工業者及農民等的不滿。外國的侵犯激起日人強烈的排外情緒,繼而產生出「攘夷」運動,例如1862年李察遜事件及1863年的馬關事件。可見外國的進侵驅使「攘夷」運動的出現。

「尊王」和「攘夷」的結合則可見於敕許問題後。隨著尊王的勢力日益上升,但幕府於1858年在沒有諮詢天皇的情況下,與美國簽訂《哈里士條約》,造成敕許問題。幕府此舉激起了尊王派的不滿,認為幕府漠視天皇,私下與外國簽定條約,更對外國仇恨增加。同時,攘夷派亦認為幕府的行徑為再次出賣國家利益,對幕府的不滿大為加,於是對天皇的支持上升。在同時期對幕府的不滿情況下,水戶學派將「尊王」和「攘夷」結合,成為尊王攘夷運動。可見尊皇和攘夷的結合可見於敕許問題此一導火線。

現在,將評估「尊王攘夷」運動對1868年「王政復古」的貢獻。

「尊王攘夷」運動結合反德川勢力,支持天皇,為天皇提供倒幕力量,使「王政復古」得以實現。「尊王攘夷」派支持天皇,使天皇地位上升,將軍聲望下跌,削弱了將軍的統治根基。「尊王攘夷」運動聚集了支持天皇的大名﹑武士,成為支持天皇上台的重要力量,他們希望推翻將軍,由天皇統治。基於「尊王攘夷」派的支持,天皇勢力超越幕府,並在薩摩及長州兩強藩支持下宣佈王政復古,恢復天皇政治實權。可見「尊王攘夷」為天皇提供倒幕力量,促使王政復古得以在1868年出現。

「尊王攘夷」運動提供理論,促使王政復古的出現。「尊王攘夷」派提供了實際的理論,要求尊崇天皇,驅逐外夷,而「尊王」和「攘夷」更成為新一代年輕武士的政治新口號,他們希望天皇重新執政,天皇逐成為國家的凝聚力。此外,長州藩更提出「尊王攘夷,倒幕維新」的理論,鼓勵推翻幕府,恢復天皇統治。及後1868年王政復古的政治意念亦出自尊王攘夷派,更在強藩協助下附諸實行,使王政復古的概念得以實現。可見尊王攘夷運動提供理論,並使之實現。

「攘夷運動」使薩﹑長兩藩實力加強,致使日後有實力擁天皇宣佈王政復古。1863年天皇發佈「攘夷令」要求大名攘夷,結果炮轟鹿兒島及馬關事件的失敗令薩﹑長兩藩變得現實,它們開始仿傚外國進行軍事改革,英國更幫助兩藩,如幫助薩摩進行海軍改革,及長州則成立了由農民和武士組成的兵團,使兩藩實力加強,日後得以有實力推翻幕府,宣佈王政復古。可見攘夷運動使薩﹑長兩藩日後有實力擁天皇宣佈王政復古。

「尊王攘夷」運動更有助促成薩﹑長密約的簽訂。兩藩的攘夷失敗令他們知道排斥西方人並不是令國家富強的方法,相反是要向西方學習以趕走衰弱的將軍,於是分歧減少,共同改革,如長州進行軍事改革時,薩摩成為長州與英國軍火交易之間中間人,致使兩雄進一步合作。尊王的共同道點更有助消除兩藩分歧,有助1866年薩長密約的簽訂。兩藩更明白,日本必須政治一元化方可自強,於是「王政復古」成為他們的共同目標。可見「尊王攘夷」運動有助薩長密約簽訂,更促成王政復古的出現。

總括而言,尊王攘夷運動的出現可謂是德川晚期歷史的一大轉捩點。尊王攘夷運動使天皇地位上升,將軍勢力下降,最終更於1868年擁天皇發動王政復古,將德川幕府從日本政壇踢出來,結束幕府200多年來的統治。

字數:2459字
分數:21/30
評語:能涵蓋「尊王攘夷」運動興起的各項成因,並能夠分別處理「尊王」及「攘夷」兩運動並解釋最終為何及如何二合為一。

但「尊王攘夷」結合對於王政復古的重要性所論不足,可指出尊攘結合引來德川高壓手段及後來懷柔政策的出現,兩者皆有助推倒幕府。

---------------------------------

尊王攘夷 - Wikipedia - https://goo.gl/CfKTj3

ファイル:Kinki (1868).jpg

1864 天狗黨之亂 : WTFM CLAN 風林火山文部省 - http://goo.gl/sPDrh6


政治的所在:天皇不在的京都御所

當時日本雖然已經維新,但一般鄉村依然很迷信、落後,因此天皇的行幸,在地方官員可動員的區域,也蔚為風潮,百姓看見天皇莫不膜拜,將天皇腳踩的泥土收集起來治病、將天皇御用過的設備保存下來亦有之,這些都是明治政府將天皇跟神道信仰結合的證據。

 李拓梓

2017-02-27 16:08

政治的日常》政治的所在:天皇不在的京都御所 -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 - https://goo.gl/JZ4wla

李拓梓

京都既稱為京,也就是統治權力的中心,其核心自然就是京都御所。

在西元794年這個被稱作「平安京」的都城被確立之前,天皇所居之處經常變動,如果以一般認為日本成為一個有整體性的「律令國家」開始,從694年定都位在今天奈良橿原市附近的藤原京起,一百年內一共遷都七次,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被定都兩次:現在奈良市近鐵新大宮站附近的「平城京」,以及最後終於安定下來的京都「平安京」。

一直遷都的原因很多,比如從「藤原京」遷到「平城京」,是因為涉及對朝鮮作戰指揮這類統治者實際需求外,也經常和各種宮廷恩怨有關。

781年桓武天皇繼位,他是天智天皇系統,跟過去執政一百多年的天武天皇系統水火不容,因此一直偷偷在安排遷都事宜,希望離開天武系統宮廷的掣肘。不過,在遷都到位於現在日向、大山崎一帶的「長岡京」之後,卻怪事連連,不僅宮中女眷接連死亡,民間也飽受天花、洪水所害,社會相當不安。

皇居,京都寓所。(圖:作者提供)

桓武天皇認為這是因為被他謀害的早良親王怨靈作祟,於是決定在794年再一次遷都到「平安京」,其權力的中心「大內裏」,地點大約在今天京都二条城附近。這一次遷都,終於讓天皇的居所安定下來。從此,即使經歷過不少戰火,京都御所的位置也有過遷移,但是日本就沒有再遷都過。 再一次出現「遷都」之說,時間已經到了1868年,也就是明治維新的第二年。

當時的朝中重臣大久保利通提出了《大阪遷都建白書》,建議天皇離開陳腐的京都,「廣闊洞察宇內之大勢,一新數百年來一塊因襲之腐臭」,遷都到氣象一新的商業之都大阪。大久保的建議其實已經跟很多人討論過,從他的日記當中,可以看見他已經跟長州藩的廣澤真臣、宮中的岩倉具視、三條實美,還有土佐出身的後藤象二郎都談過。不過遷離定都一千多年的京都,畢竟茲事體大,也引起諸侯、大臣的討論,反對最力的是當時對薩長軍堅持武力討幕不滿的松平慶永,因為他的力量很大,最後大久保的提議只好被擱置,大久保還失望地在日記當中寫下「眾議不決」的抱怨。

大久保和維新諸臣支持遷都,其實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希望天皇離開保守的宮廷。

桓武天皇。(圖:網路)

在維新之初,進入朝廷的為新官僚們旋即發現,阻擋革新最力的,其實就是天皇宮內的女官,跟不能接受時代改變的保守公卿。天皇處理國政時固然是跟大臣們一起,但回到宮內,身邊又隨即圍繞反改革的保守人士,經常向天皇進言反對改革主張,讓維新官僚們感到芒刺在背、非常不滿。於是,他們開始要求天皇離開後宮,到前面的表御座所、御學問所居住跟辦公。同時,新政府也開始改革宮廷政務,用天皇成天跟女官一起,造成個性軟弱等藉口,把女官免職,趕出後宮,當時負責的官員還寫下此舉是「剷除百年之害」。不過把責任賴給女人實在也沒什麼道理,天皇如果體弱蠢笨,最大的問題還是因為體力、學識跟氣量都不夠。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維新官員們開始將各藩備受尊敬的藩士送進宮中,擔任天皇的侍從,跟天皇一起習武、傳授天皇新的知識,讓宮內的文化得以徹底扭轉。同時,維新官僚推翻幕府的重要理由,便是因為主張尊王,因此他們也利用當時的民氣,將天皇和神道信仰結合,把「萬世一系」等理念摻入各種政府的文告跟行動,讓日本作為單一民族國家的理念被呈現,天皇於是成為所有國民不可動搖的神。同時,跟神道衝突的基督教信仰、佛教信仰,開始遭到政府的打壓。這樣的信仰環境,也是後來讓日本走向侵略戰爭的元兇之一,不過這是後話了。

新官僚利用當時的民氣,將天皇和神道信仰結合,把「萬世一系」等理念摻入各種政府的文告跟行動,讓日本作為單一民族國家的理念被呈現,天皇於是成為所有國民不可動搖的神。(神武天皇版畫,月岡芳年作,維基共享)

大久保的《大阪遷都建白書》,就是這樣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雖然眾議不決,導致遷都不成,但他亟欲除之後快的宮內陳腐文化,卻已經逐步改正。同時,維新官僚也開始規劃要讓天皇離開京都,到各地行幸。於是天皇先去了大阪,然後依照東海道地區的戰亂平定時間,官僚們開始規劃讓天皇向東走。

天皇行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創造維新政府「一君萬民」的形象,讓過去跟民眾距離遙遠的天皇被看見,像過去的領主那樣,讓大家感受到將人民從幕府統治的混亂跟痛苦中解放出來,是天皇的恩澤。當時日本雖然已經維新,但一般鄉村依然很迷信、落後,別說是天皇,一般百姓連外國人都沒看過,因此天皇的行幸,在地方官員可動員的區域,也蔚為風潮,百姓看見天皇莫不膜拜,將天皇腳踩的泥土收集起來治病、將天皇御用過的設備保存下來亦有之,這些都是明治政府將天皇跟神道信仰結合的證據。

天皇行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創造維新政府「一君萬民」的形象,讓過去跟民眾距離遙遠的天皇被看見。圖為明治天皇東京行幸。(圖:維基共享)

隨著東海道戰事逐漸平定,江戶無血開城。遷都江戶的說法開始取代大阪,提倡最力的就是後來被稱作「日本郵便之父」的前島密。

前島的說法跟大久保之說一樣,引起很多討論。論者認為,德川家既然已經辭官納地,幕府所在的江戶,當然最需要有關鍵的安定力量進駐,而具有神一般身份的天皇,無疑是最佳人選。 這個說法顯然給了為新官僚理由,於是他們繼續以循序漸進的行幸之名,先將江戶改名為「東京」,第一次行幸時因為東北、北海道尚未平定,所以反對派以安全為理由,先讓天皇「還幸」京都。

但到了1869年箱館戰爭結束,全國戰事平定,天皇遂第二次行幸東京,並在過去德川將軍的居所中住了下來。 於是,儘管公議至今仍然遲遲未決,但皇室在東京這一行幸,就住到了今天。不過也因為天皇從來沒有下詔遷都,因此,直到現在還是有京都人認為,日本的首都是京都,天皇只是暫時到東京行幸而已。


 

 

 

 

 

 

 

政治的所在:天皇不在的京都御所

當時日本雖然已經維新,但一般鄉村依然很迷信、落後,因此天皇的行幸,在地方官員可動員的區域,也蔚為風潮,百姓看見天皇莫不膜拜,將天皇腳踩的泥土收集起來治病、將天皇御用過的設備保存下來亦有之,這些都是明治政府將天皇跟神道信仰結合的證據。
李拓梓
2017-02-27 16:08

李拓梓

京都既稱為京,也就是統治權力的中心,其核心自然就是京都御所。

在西元794年這個被稱作「平安京」的都城被確立之前,天皇所居之處經常變動,如果以一般認為日本成為一個有整體性的「律令國家」開始,從694年定都位在今天奈良橿原市附近的藤原京起,一百年內一共遷都七次,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被定都兩次:現在奈良市近鐵新大宮站附近的「平城京」,以及最後終於安定下來的京都「平安京」。

一直遷都的原因很多,比如從「藤原京」遷到「平城京」,是因為涉及對朝鮮作戰指揮這類統治者實際需求外,也經常和各種宮廷恩怨有關。

781年桓武天皇繼位,他是天智天皇系統,跟過去執政一百多年的天武天皇系統水火不容,因此一直偷偷在安排遷都事宜,希望離開天武系統宮廷的掣肘。不過,在遷都到位於現在日向、大山崎一帶的「長岡京」之後,卻怪事連連,不僅宮中女眷接連死亡,民間也飽受天花、洪水所害,社會相當不安。

皇居,京都寓所。(圖:作者提供)

桓武天皇認為這是因為被他謀害的早良親王怨靈作祟,於是決定在794年再一次遷都到「平安京」,其權力的中心「大內裏」,地點大約在今天京都二条城附近。這一次遷都,終於讓天皇的居所安定下來。從此,即使經歷過不少戰火,京都御所的位置也有過遷移,但是日本就沒有再遷都過。 再一次出現「遷都」之說,時間已經到了1868年,也就是明治維新的第二年。

當時的朝中重臣大久保利通提出了《大阪遷都建白書》,建議天皇離開陳腐的京都,「廣闊洞察宇內之大勢,一新數百年來一塊因襲之腐臭」,遷都到氣象一新的商業之都大阪。大久保的建議其實已經跟很多人討論過,從他的日記當中,可以看見他已經跟長州藩的廣澤真臣、宮中的岩倉具視、三條實美,還有土佐出身的後藤象二郎都談過。不過遷離定都一千多年的京都,畢竟茲事體大,也引起諸侯、大臣的討論,反對最力的是當時對薩長軍堅持武力討幕不滿的松平慶永,因為他的力量很大,最後大久保的提議只好被擱置,大久保還失望地在日記當中寫下「眾議不決」的抱怨。

大久保和維新諸臣支持遷都,其實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希望天皇離開保守的宮廷。

桓武天皇。(圖:網路)

在維新之初,進入朝廷的為新官僚們旋即發現,阻擋革新最力的,其實就是天皇宮內的女官,跟不能接受時代改變的保守公卿。天皇處理國政時固然是跟大臣們一起,但回到宮內,身邊又隨即圍繞反改革的保守人士,經常向天皇進言反對改革主張,讓維新官僚們感到芒刺在背、非常不滿。於是,他們開始要求天皇離開後宮,到前面的表御座所、御學問所居住跟辦公。同時,新政府也開始改革宮廷政務,用天皇成天跟女官一起,造成個性軟弱等藉口,把女官免職,趕出後宮,當時負責的官員還寫下此舉是「剷除百年之害」。不過把責任賴給女人實在也沒什麼道理,天皇如果體弱蠢笨,最大的問題還是因為體力、學識跟氣量都不夠。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維新官員們開始將各藩備受尊敬的藩士送進宮中,擔任天皇的侍從,跟天皇一起習武、傳授天皇新的知識,讓宮內的文化得以徹底扭轉。同時,維新官僚推翻幕府的重要理由,便是因為主張尊王,因此他們也利用當時的民氣,將天皇和神道信仰結合,把「萬世一系」等理念摻入各種政府的文告跟行動,讓日本作為單一民族國家的理念被呈現,天皇於是成為所有國民不可動搖的神。同時,跟神道衝突的基督教信仰、佛教信仰,開始遭到政府的打壓。這樣的信仰環境,也是後來讓日本走向侵略戰爭的元兇之一,不過這是後話了。

維新官僚利用當時的民氣,將天皇和神道信仰結合,把「萬世一系」等理念摻入各種政府的文告跟行動,讓日本作為單一民族國家的理念被呈現,天皇於是成為所有國民不可動搖的神。(神武天皇版畫,月岡芳年作,維基共享)

大久保的《大阪遷都建白書》,就是這樣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雖然眾議不決,導致遷都不成,但他亟欲除之後快的宮內陳腐文化,卻已經逐步改正。同時,維新官僚也開始規劃要讓天皇離開京都,到各地行幸。於是天皇先去了大阪,然後依照東海道地區的戰亂平定時間,官僚們開始規劃讓天皇向東走。

天皇行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創造維新政府「一君萬民」的形象,讓過去跟民眾距離遙遠的天皇被看見,像過去的領主那樣,讓大家感受到將人民從幕府統治的混亂跟痛苦中解放出來,是天皇的恩澤。當時日本雖然已經維新,但一般鄉村依然很迷信、落後,別說是天皇,一般百姓連外國人都沒看過,因此天皇的行幸,在地方官員可動員的區域,也蔚為風潮,百姓看見天皇莫不膜拜,將天皇腳踩的泥土收集起來治病、將天皇御用過的設備保存下來亦有之,這些都是明治政府將天皇跟神道信仰結合的證據。

天皇行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創造維新政府「一君萬民」的形象,讓過去跟民眾距離遙遠的天皇被看見。圖為明治天皇東京行幸。(圖:維基共享)

隨著東海道戰事逐漸平定,江戶無血開城。遷都江戶的說法開始取代大阪,提倡最力的就是後來被稱作「日本郵便之父」的前島密。

前島的說法跟大久保之說一樣,引起很多討論。論者認為,德川家既然已經辭官納地,幕府所在的江戶,當然最需要有關鍵的安定力量進駐,而具有神一般身份的天皇,無疑是最佳人選。 這個說法顯然給了為新官僚理由,於是他們繼續以循序漸進的行幸之名,先將江戶改名為「東京」,第一次行幸時因為東北、北海道尚未平定,所以反對派以安全為理由,先讓天皇「還幸」京都。

但到了1869年箱館戰爭結束,全國戰事平定,天皇遂第二次行幸東京,並在過去德川將軍的居所中住了下來。 於是,儘管公議至今仍然遲遲未決,但皇室在東京這一行幸,就住到了今天。不過也因為天皇從來沒有下詔遷都,因此,直到現在還是有京都人認為,日本的首都是京都,天皇只是暫時到東京行幸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