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仁健觀點》瓊瑤電影為何也要「黑」台大森林? | 政治 | 新頭殼 Newtalk
全民造林20年 首次取得符合FSC國際森林管理證書 - 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 - https://goo.gl/iAYZtc
全民造林20年 首次取得符合FSC國際森林管理證書
為了確保森林砍伐符合環境、生態、水土保持等,許多國家都引入森林認證系統,前天台灣終於誕生第一張FSC國際森林管理證書,得主是造林超過40年的正昌製材公司,正逢農委會推動「全民造林」20年,林試所表示,未來將繼續推動台灣林業和國際森林接軌,引入FSC認證。
長期關注台灣林業發展的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對此樂觀其成,但也強調,許多造林區的樹木已經成熟,農委會必須將林地分級管理,哪些造林區的樹木可以砍伐,若砍掉有水土保持疑慮,應該給予補貼,要求地主留下樹木。
FSC認證,確保原住民、勞工權益
10906500_990110814349830_6571394696165036866_n
正昌製材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兆清(左),接下台灣第一張FSC認證書(攝影/林慧貞)
FSC全名為國際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TM, FSCTM),根據FSC台灣推廣單位資料,1960年到1990年,全球的熱帶雨林減少五分之一,每分鐘消失22公頃,許多歐盟國家為確保木材及相關製品來源,符合環境永續,近年引進森林認證,成立於1994年的FSC,便是全球兩大國際認證系統之一。
去年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和台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輔導新竹的正昌製材有限公司200公頃人造林,接受FSC認證,11月審查通過,前天FSC特地派員來台授證。
林試所所長黃裕星表示,FSC是由環保團體、林木公司、原住民代表、驗證公司聯合成立,包括全球知名的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兼顧環境、產業、地方社區等各方面的利益,因此得到大多數非政府組織及零售商的支持。
FSC的認證涵蓋10個原則,除必須符合環境永續、水土保持、不應將原始林變為人工林,還納入男女勞工同工同酬、原住民參與、回饋社區等,要求和周遭環境和諧相處。
正昌製材有限公司40多年前便承租竹東國有林地,配合農委會造林,主要種植福杉、柳杉等針葉樹。董事長梁兆清說,FSC的認證非常嚴格,但公司一點都不怕被檢視,早就有相關環保,看到一個寶特瓶罰一萬,「連來稽查的人都要把便當盒帶回去」,目前種的數量已經超過10萬立方公尺,每公頃超過3千棵,未來還要繼續種下去。
雖然開心接過認證,但梁兆清也當著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林試所所長黃裕星的面前吐苦水,希望政府能多多輔導銷售平台,不要只有發一張證書,目前台灣九成木材依賴進口,政府工程應優先使用國產林木。
pic2_625803858
作業現場檢視與作業人員訪談也是重要稽核項目。驗證稽核項目繁多,對國內小規模森林經營者是項挑戰,需仰賴專家輔導協助(圖片提供/農委會林試所)
媒合市場和林農,林務局可望設交易平台
pic1
通過驗證的林地,意謂森林經營者以負責任態度執行森林經營實務,符合環境、社會與經濟相互平衡的永續經營目標(圖說、圖片提供/林試所)
梁兆清的一席話正是許多林農的心聲,台灣20年前推動禁伐政策,但需求量不減,一年要使用600~900萬立方公尺,99.5%從國外進口,可填滿一條雪山隧道;與此同時,農委會在1996年推廣「全民造林」,20年補助53萬,最近已陸續到期,當時種的樹木也將屆成熟,許多林農卻不知下一步該往何處去。
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李允中坦誠,許多林農反映,不知道成熟的樹木該往何處銷,但市場並非沒需求,「高雄的傢俱廠想找國產的桃花心木,但台中的林農卻說不知道賣給誰」,顯見產銷沒有搭配好,將來打算建立一個林木交易資訊平台,媒合市場和生產者。
不過由於台灣林木規模小,他建議走客製化、精緻化路線,例如特殊裝潢、文創商品,但要求政府全面用綠色採購可能還有困難,因為目前產量仍不夠,希望讓業者先認識台灣林木,知道哪裡可以買到,等產銷全部成熟後,再來談綠色採購較有可能成功。
造林政策到期,環團呼籲砍樹需評估區位
對於國內到底要不要發展林業,台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理事長劉炯錫認為,生態保育不是完全不能用林木,「現在造林40萬公頃,放在那邊也不是辦法」,重點是如何用,現在全世界都在找答案,引進認證就是一個可行辦法。
李允中說,現在雖然先引進FSC認證,但希望未來能建立本土的人工林認證制度,引進FSC中原住民參與、水土保持等概念。對於已經成熟的人工林,分級分區的概念要更精細一點,調查哪些區域是容易崩塌的地方,盡量留樹,哪些區域可以砍。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樂見台灣推動FSC認證,但希望相關的資訊更透明公開,例如FSC有沒有考量環境敏感區、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外界才能判斷,此認證是否真的符合台灣區位特性。
至於已成熟的林木如何處理,李根政表示,必須考量區位,若屬於環境敏感、水土保持重要的區域,農委會評估不適合砍,就必須補償地主,留下樹木,若允許砍樹,那就要申請審核,評估如何砍、對下游的影響等等。
他
指出,農委會造林政策,至始至終的問題都是資訊不公開,例如以前很多地主為了領獎金,把成熟的樹木砍掉,改種小樹,農委會卻拿不出造林政策前的林相資料,根本無從得知哪裡是真正退耕還林,哪裡是砍大樹種小樹,未來若要繼續推動造林,必須拿出更嚴謹的數據,評估台灣哪些地方適合造林。
10897787_990112044349707_3452226045771215840_n
正昌製材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兆清(中間手拿證書者),接下台灣第一張FSC認證書(攝影/林慧貞)
---------------------
別國的森林砍不完?台灣進口木材3成非法
© 由 上下游新聞市集 提供 2013年台灣木材進口表。
早期根據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邱祈榮等人研究和推估,進口原木和製材約3成具有非法風險。近年林試所林業經濟組研究員林俊成等研究學者,加總評估人類發展指標、政府效能、法律規範和貪腐感知指數等指標後,將每個國家進行「可疑非法伐採風險區」的分類,包含印尼、越南等都被歸為高風險和中高風險區,調查更顯示我國木炭是所有進口木質產品中,非法風險最高者。
國際間非法砍伐的定義很多,像未經當地政府允許越界砍伐、採伐受保育樹種、向海關謊報木材出口數量、非法加工等都算,由於非法砍伐不僅破壞地球之肺,還會衝擊木產品行情,包含歐盟、美國、日本等木材消費大國都分別祭出法案或條例來管制非法木材的輸入,其中鄰近國家日本,更透過法規要求政府機關需優先採用合法木材。
木材生產國則在歐盟的要求下,開始制定一套屬於國內的木材合法認證規則,像印尼2009年就建立了SVLK(Indonesian Timber Legality Assurance System),確保國內木材生產、加工和採購都需具有合法來源。
大馬森林盜伐嚴重(圖片來源/Sarawak Forestry Corporation)
歐盟指責台灣「洗木材」要求標示來源
台灣雖然不是木材生產國,但也是消費國,受限林產業萎縮,木製品產業又歸經濟部工業局管轄,過去打擊進口非法木材的議題一直不是農委會林務局推動的政策目標。倡議多年的台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秘書長李俊彥說,目前官方尚未有一套完整監控進口木材來源的機制,常進口「不知名」木材加工成產品後再出口,因而被歐盟指責是在「洗木材」,日前歐盟更要求台灣出口的刀柄需標示來源。
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李允中表示,過去因為抵制非法砍伐行動尚未形成國際共識,政府很難有所行動,不過自2014年開始,林務局便持續參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打擊木材非法砍伐小組」至今,今年4月將組團前往歐洲參加工作坊,回台後將會開始進行產業衝擊評估、草擬符合台灣的管制規範,預計今年底完成。
民團:管制進口木材需搭配國內林產業扶植
台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在5年前成立,主力推廣台灣永續林業經營,李俊彥表示,「我們當然贊成國家立法規定廠商使用的木材需是合法來源,同時要有第三方認證機構的證明,不過同時政府也應該扶持國內林產業,提高木材自給率、走向永續發展,否則持續仰賴進口木材,台灣林產業會一直蕭條下去。」
同樣的,長期關注山林保育議題的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認為,政府應盡快立法管制進口木材的非法問題,但若同時要發展國內林產業,應先釐清林業發展目標和限制。
李根政解釋,台灣在1972年濫墾濫伐最高峰時期,年木材產量為200萬立方公尺,根本不到目前每年進口量1/3,而目前人造林面積也才8.4萬公頃,可見提升木材自給率有限,即使發展也只是小規模,再加上有些人造林已長成次森林,或位在環境敏感區,這些區位的人造林能不能砍伐也是個問題。
林務局森林企劃組組長邱立文表示,扶持國內林產業走向永續發展是必要的,各,林務局也在和林試所討論,目前已進入籌備期,希望明年清查完國內人造林之前就擬定完成。
目前在竹東已有通過FSC驗證的永續林地。(圖片提供/李俊彥)
民團:法案之外 公共採購、消費意識更重要
不過民間團體認為,政府除制定永續經營準則外,更重要的是能讓永續林生產的木製品在市場上產生區隔,李俊彥說,農產品分成慣行和有機,有農藥使用上的差異,但永續森林產品不是,它背後理念是顧慮環境、社會和勞工等議題,較屬於道德面的呼籲,因此消費者不見得會買帳,這有賴政府優先採購,甚至納入環保產品項目裡推動。
李根政也說,目前許多市售衛生紙仍主打「處女紙漿」等口號,即便大廠有設計幾款符合環境永續的產品也非主打,因此喚起消費端意識,多使用再生紙漿、永續森林的產品才是根本。
© 由 上下游新聞市集 提供 目前在竹東已有通過FSC驗證的永續林地。(圖片提供/李俊彥)
© 由 上下游新聞市集 提供 (圖片來源/Sarawak Forestry Corporation)
--------------------------
不敢隻身前往細數遊戲中最恐怖的十大森林場景_八卦周邊_遊戲台_中國網絡電視台_頂級遊戲資訊門戶 - http://goo.gl/YrFJel
這裡沒有任何聲音 被稱為台灣最恐怖森林
台灣護樹團體聯盟理事長吳仁邦指出,自己曾走訪過台灣的「最恐怖森林」,因為在這座森林裡完全聽不倒任何動物的聲音。 (圖擷自台灣護樹團體聯盟臉書)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山上森林通常是大量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登山客走進森林必定會看到或聽到野生動物的蹤跡。但台灣護樹團體聯盟理事長吳仁邦則指出,自己曾走訪過台灣的「最恐怖森林」,因為在這座森林裡完全聽不倒任何動物的聲音。
昨晚臉書粉絲團「台灣護樹團體聯盟」貼文寫到,日前吳仁邦在做玉山箭竹調查時,意外走進一處荒廢的舊鐵道中,吳仁邦形容「這裡聽不到動物聲音,聽不到任何的聲音,寂靜帶來的壓迫感排山倒海而來,我像是被關在一個房間裡面,那個房間的牆壁好厚,厚的所有的聲音都無法穿透,我想喊救命,可是沒有人聽的見,那是一種很恐怖的感覺,讓人毛骨悚然。」
吳仁邦被嚇到後,便趁著天黑前快步走出這片森林,貼文也解釋,由於過去政府推動人工造林,先砍掉原本的森林,取而代之的樹種是福州杉等外來樹種,而且是單一樹種的純林。結果這樣的造林政策讓動物也再也無法找到足夠的食物與棲地,整個循環生態圈完全消失,才會造成沒有任何聲音的「恐怖森林」。
相關連結請見
吳仁邦解釋,由於過去政府推動人工造林,砍掉原本的森林,取而代之的樹種是福州杉等外來樹種,讓動物也再也無法找到足夠的食物與棲地。(資料照,記者廖振輝攝)-------------
---------------------------------------------
課本沒告訴你的台灣林業史:日本人拿手鋸砍,國民政府拿的卻是電鋸
關鍵評論網關鍵評論網
2016年3月11日 上午 12:24 GMT
文:雪羊視界(地平線上三公里,雪羊視界。從不同的角度,看見台灣,看見世界。)
走過3天的漫漫長路,近乎披荊斬棘、度過無盡的危橋與裸露的崩塌地、鑽過吞噬萬物的兇狠芒草後,那夢寐以求的景色、文明的痕跡、花蓮的森林鐵道傳奇,終於在兩條搖搖欲墜近乎斷裂的鐵軌橋的盡頭,現身了。
已經崩垮的機車庫房、永遠停止的火車頭、屹立的天車、淹沒一切的芒草與浮沈其間的宿舍屋頂……嵐山,我們到了。
嵐山山地鐵路・初見印象
1952年設站的嵐山工作站,是這廣袤太魯閣林場的作業核心,一直到1989年7月撤站為止,都是這深山堡壘中人聲鼎沸的桃源之城。
面積約2公頃,位於嵐山山地鐵路太魯閣主線5.4公里處的嵐山工作站,生活機能完備,從大辦公室、宿舍、澡堂、工寮、機車庫房、福利社、招待所、娛樂室到廟宇等等一應俱全,常駐超過50名的職員,堪稱林業小村。
在那個年代,能夠到此規模的伐木工作站,一共有:
宜蘭:太平山林場的太平山工作站
嘉義:阿里山林場的阿里山工作站
台中南投:八仙山林場的佳保臺工作站
台中苗栗:大雪山林場的鞍馬山站
新竹苗栗:竹東林場的觀霧工作站
南投:巒大山林場的人倫工作站
南投:巒大山林場的望鄉工作站
花蓮:木瓜山林場的哈崙工作站
花蓮:林田山林場的林田山工作站
花蓮:太魯閣林場的嵐山工作站
宜蘭:退輔會棲蘭山的棲蘭工作站
宜蘭:大元山林場的大元山工作站
(前三為日治時期三大林場,國民政府來台接收後擴大規模)
總計12處,更遑論其他赫赫有名超過50公里長卻沒有集村的林道系統了(比如說,南澳的和平林道、花蓮的西林林道,有興趣可以Google)。
Image
嵐山工作站|Photo Credit: 雪羊視界
台灣「三大林場」是課本誆你的
日治時代的確只有三大官營林場沒錯(其他如林田山、太魯閣、望鄉山、巒大山、香杉山林場等等都是1940年左右才剛開始萌芽的林場而已,根本還在做基礎建設沒砍幾根木頭),完全正確。
但課本不告訴你的是,國民政府來台以後,台灣總計是十二大林場,六大山地鐵道系統(太平山、阿里山、八仙山、嵐山、哈崙、林田山),規模一個比一個巨大,一個比一個誇張。
日本時代拿手鋸砍根本是小兒科,國民政府拿電鋸才是潮,一天砍你一個月的量。如果說要看到精確的伐木數據才肯相信國民政府是以海量在砍伐台灣的原始山林,日本人其實只拿了一小部分,而堅持忽視上面十二大林場中有九大林場都是出自純正的中華民國人之手,那我也只能攤攤手表示裝睡的人叫不醒了。
國民政府時期因為戰爭需要大量外匯,加上不把台灣當家鄉看待只當作反共基地而沒有長期經營的心理(日本人可是從頭到尾當作「國土」在經營),因此三大林場與林田山在國民政府接手後便開始清算式的把那些日本人留下的巨木砍走、開發台灣三大林場以外的所有山林窮儘其資源。就砍伐材積而言,國民政府(4456萬立方公尺),日本政府則是(663萬立方公尺)相差了七倍之多。
而之所以用「伐木面積」而不是「材積」來探究這件事是因為,伐木面積等於被破壞與影響的區域,而材積會因為砍伐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所以不準。上好的紅檜扁柏被砍,森林整體而言不會怎麼樣因為你只是砍少數那幾顆精銳的大樹,甚至還能促進森林的更新;但所有有價值的樹木(紅檜、扁柏、鐵杉、二葉松、五葉松、台灣杉、台灣肖楠、巒大杉…….)這麼多都被砍的話,那可是會要了森林老命的,這也是國民政府與日本政府林業政策最大的差異。
台灣歷史課本不提的森林史真相
台灣歷史課本不提的森林史真相,後續
誰說,檜木是日本人砍走的呢?我們自己,又砍了多少呢?那個人定勝天的年代,砍檜木救經濟是再正確不過的事,不能苛責,否則當年撐起近乎「一半」出口額的林業情何以堪?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那的確是一段非常可惡、將台灣山林趕盡殺絕、砍到幾乎快沒有大樹的一段歲月;連我自己林業出身的人每當走在山林中,都覺得這樣竭澤而漁式的砍伐,不留一棵大樹給後人的作業風格,實在是慘絕人寰。
但如果思緒回到50年前,那個字典裡還沒有「環保」兩個字的年代,這種全面砍大樹、種小樹的作法才是正道,那叫「林相改良」,各大林場砍完樹之後,還會比賽誰造林比較厲害呢,因為「林相改良」的精髓,就是把整座山上的樹,都造林種成紅檜神木啊!!
當年的獎狀至今仍好端端懸掛在嵐山工作站辦公室的牆上,我也有將他拍攝下來保存,林務局從以前到現在都是很愛造林的單位。
課本有告訴我們這一段歷史嗎?沒有。
Image
林務局第九任局長許啟祐(任期:69.1.18~76.3.9)所頒發的|Photo Credit: 雪羊視界
你根本不知道台灣的森林到底為台灣的經濟帶來了多巨大的貢獻,因為學校的課本、政府的官員都只告訴你日本人很可惡,開了三大林場把檜木砍光光,都是他們幹的,是壞蛋。
但同一個時間,自己卻開了另外九個規模都足以和三大林場PK甚至海放三大林場的林場(天啊真饒舌),在山上砍樹拼經濟呢。
這種做法真是方便,責任都給日本人扛,好處我來拿;人民,也就天真的相信台灣的山真的小到只要三大林場就可以完全涵蓋,把神木被砍的仇恨和責任歸屬全往日本投去,國民政府和林場主在背後數錢數到笑呵呵。
我們不能忘記的是,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思維、不能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有些事一旦決定了就再也回不去了、還有那些為我們的經濟而犧牲的千年神木們倒下離去的巨大背影、以及各大山區皆燈火通明的林業輝煌歲月。
有些事情,是時代的濫觴,儘管慘烈、極為痛苦,但必須去接受、輕輕放下。
我們不必帶著仇恨看待一切,但絕對必須深深刻刻記得誰做了什麼事、他以前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今天他必須為曾經做過這件事付出怎麼樣的代價,如同今天的林務局孜孜矻矻全心付出於保育事業一般。
歷史一定要被記住,否則我們永遠無法記取教訓,陳冤永遠無法得雪,我們就可能一直怪罪錯的人直到永遠,永遠無知。不只林業史,228亦如是、白色恐怖亦如是,所有的歷史都是。
蒼老的軀幹挺立著,殘存的紅檜與扁柏神木們靜靜吐息,歷史的真相流轉在翠綠的枝葉間,等著人們挖掘、重現。
願所有的黑歷史都能如同林業史一樣,早日解密、重現光明,用那光明,照亮台灣未來的每一哩路,走向更好的明天。
Image
嵐山山地鐵路|Photo Credit: 雪羊視界
本文獲作者同意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響應世界森林日 廢除中國植樹節
推文到plurk
2016-03-10 06:00
◎ 劉烱錫
每到三月十二日,全國便舉行擴大植樹活動,以紀念曾經把造林列為重要民生建設項目的孫文先生。孫文曾建議在華北、華中大規模植樹造林,並在1915年建議將農曆的清明節改為植樹節而被中華民國政府接納;待其在1924年3月12日辭世後,政府乃在1928年將其逝世紀念日改為植樹節。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撤遷來台後,林業界依舊年復一年地辦理植樹活動,食古不化,渾然不覺台灣是個水氣充足、綠意盎然的生態寶島,植物種子發芽與生長均甚旺盛。植物生態學者陳玉峯等教授痛批往昔的植樹造林多是造孽而不是造福。希冀民進黨執政的環境生態政策在地化、本土化,別重蹈外來政權的覆轍。
每年植樹節,全國各地都會擴大舉行植樹活動。(資料照,記者羅欣貞攝)
森林對人類的存續甚為重要,聯合國在1971年通過3月21日為世界森林日,森林不只提供木材與紙漿,也不只涵養水資源與穩定山坡地,森林在生產氧氣、減緩溫室效應、維護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方面,也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所以,每年辦理一次森林日,促進人們認識森林生態,包括水循環、碳循環、野生動植物與文化,推動森林生態旅遊,尤其學習原住民祖先尊重森林的倫理與文化等,絕對比每年一次不明究理而行禮如儀的植樹節有意義多了。
聯合國在1992年地球高峰會已通過《關於所有類型森林的管理、保存和永續發展的權威性原則聲明》,之後,環保團體、林木公司、原住民代表於1993年共同成立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FSC),在1994年即訂出森林認證指標,首先要保護原始林,接著負責任地永續利用人工經濟林,以發揮森林效益。到2012年,全球已認證四億多公頃森林,是聯合國地球高峰會時的綠色經濟典範。
森林認證是國際保護地球生態環境、勞工與原住民權益的森林經營模式,已是美國與歐盟森林產品的貿易要件。台灣坐擁四十萬公頃人工經濟林卻荒廢未認證,也未利用,許多柳杉、杉木、相思樹、楓香、桂竹林已過熟,是國家資源的浪費,而進口木材與紙漿佔99%以上也很不環保。林務局老是取締原住民採集,卻坐令野生香菇、愛玉、蜂蜜、竹筍荒蕪,未能以高級有機產品行銷國內外,是照顧原住民,還是繼續侵害人權呢?
台灣多崎峻高山又環海,加以東北季風、西南氣流、山海風、洋流及歷史因素等,這塊360萬公頃的土地不管從垂直高度、經緯度來看,各地植物群落都有不同的特色,生物多樣性奇高,不宜簡化為寒帶、溫帶、亞熱帶、熱帶、海岸。同理八百個部落文化各自與當地的生態緊密連結,被簡化為九族、十六族也是文化多樣性的大傷。呼籲台灣人走出「國父」和「植樹節」的殖民框架,響應世界森林日,重新認識本土的生態與文化!
(作者為國立台東大學教授、台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理事長)
【民報】【我們的島】留住未來木~台灣杉人工林的故事【影音】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六月 16日, 2018
台灣杉展示活動 七彩國產財亮相
悠揚樂音,像是音符在跳舞,主角是全世界唯一以台灣杉製作的小提琴。6月1號這天,農委會林試所在台北植物園舉辦一場「仁者樂杉」活動,介紹從日本引進的「中層疏伐」技術,也展示六龜研究中心用這個方式取材的台灣杉製品。
一整面展示牆,毫不保留地表現出台灣杉的特色,尤其是豐富的木材紋理、多變的花紋色澤,讓第一次接觸台灣杉的民眾,大開眼界。
展示現場非常熱鬧,有各種大型家具或藝術品,也有小件的文創商品,吸引不少木工愛好者、文創、製材業者和各地林業合作社前來參觀。不過這場活動的緣由,卻是來自台灣森林的危機。
人工林需撫育 適時進行中後期疏伐
眼前狹窄的無名林道,位於六龜研究中心的試驗林。右邊是疏伐後的台灣杉林,陽光灑進樹林,地被植物生長良好,左邊是沒有疏伐的柳杉林,鬱閉率高,地被植物明顯虛弱很多。
經營管理,包含除草、除蔓、修枝和疏伐等撫育手段。疏伐是中後期重點工作,調整森林密度 ,適度取出疏伐木提供市場需求。圖/公視我們的島
這一小片柳杉林只是冰山一角,根據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工林,因為欠缺適當經營管理,出現生長過密、地表植物虛弱、生物多樣性貧乏等的問題。
所謂的經營管理,包含除草、除蔓、修枝和疏伐等撫育手段。其中疏伐,是中後期的重點工作,目的在調整森林密度,並適度取出疏伐木提供市場需求。
人工林退化 國產材量少 林試所引進中層疏伐
阿信是木工愛好者,只要有空,他會整天待在工作室敲敲打打。可是他心裡始終有個遺憾,那就是他只能拿到進口材的原料。跟阿信一樣想用國貨的人很多,但是要拿到國產材真不容易。這是因為台灣的木材自給率連1%都不到,2018年只有0.44%。
阿信是木工愛好者,他心裡始終有個遺憾,那就是他只能拿到進口材的原料。圖/公視我們的島
學者認為,森林面積占台灣陸域面積的六成,對國土發展影響甚大,可是政府欠缺永續政策方向,也沒有持續穩定經營人工林。前靜宜大學生態系教授楊國禎,也是台灣生態學會現任理事長,強調台灣的林業政策,缺乏永續整體目標,哪些山域要以維護環境,進行國土保安為主,哪些地區適合森林經營,推動產業發展,都欠缺具體規劃。
而台灣大學森林系副教授邱祈榮則直指:「台灣國有生產性的人工林有27萬公頃,如果每年一公頃生長5立方米,一年就有135萬立方米的木材產量,說實在的現在國產材產量過低,是我們自己怠惰、卸責。」
為了同時解決人工林有樹無材、生態多樣性貧乏問題,林試所從2017年年中起,引進日本「中層疏伐」撫育技術。六龜研究中心是擁有最多林班地的官方研究單位,試驗林將近9000公頃,其中1600公頃是經濟林,經濟林裡有840公頃是台灣杉,所以選擇台灣杉,以中層疏伐重新啟動人工林的健康管理。
林試所六龜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龔冠寧表示,這次的疏伐地點位在六龜試驗林的第12、13林班,面積共計0.2公頃,疏伐後合計九十棵砍伐樹木,材積大概是65立方米。
針對中層疏伐,該中心副研究員林文智進一步解釋,過去疏伐主要是伐不良木,所以進入市場的國產材數量不穩定、品質很差,只能做板模。不過中層疏伐很不同,第一要確認樹勢良好者做為「未來木」,再砍伐會影響未來木生長的干擾木,其次以砍一行留三行的方式,闢出集材線,避免取出疏伐木時傷害到留存木,第三點最關鍵,只要選木得宜、集材線發揮作用,地表生態就能穩定發展。
完成中層疏伐後,試驗沒有結束。林試所持續進行台灣杉的製材和乾燥,接著與四位藝術家和大學老師合作,製作各式傢俱或創作,試圖描繪出國產材的產業鏈。
七彩台灣杉 顏色絢爛 「節」從缺點變優點
一拿到台灣杉,屏東科技大學的黃俊傑老師如獲至寶,他帶著得意門生,共同以台灣杉進行創作。可是他沒想到,剖開木材那一刻,卻讓他很傻眼,這長期沒有修枝的台灣杉,節多的不得了!
屏科大黃俊傑老師帶著得意門生,共同以台灣杉進行創作,並試著為節創造新定義。圖/公視我們的島
節,是樹枝跟樹幹的連接點,因為應力不均容易影響結構,視覺上又會讓人眼花撩亂,大多不被市場接受。可是黃俊傑試著為節創造新定義,像這張會議桌上有十八個節,放眼望去,就像大自然畫了一幅畫。德不孤、必有鄰。跟黃俊傑一樣,木藝師曾省三也以獨到眼光處理節,把木材裡的節,變成貓頭鷹在黑夜中的雙眼。
台灣杉最著名的特色,是各種萃取物形成的特殊紋理和色澤。參與創作的老師們一致認為,雖然疏伐量不多,但是只要持續穩定供貨,讓台灣杉走進全台三百多家的微型木工坊或教室,就有機會打造台灣的文創木業。
守護環境推動林業 健康森林很重要
林業是木業基礎,木業是林業延伸,沒有森林,林業、木業都沒有機會。林試所的鳳崗山苗圃後方,有片只有0.1公頃的人工林,保存著十棵1938年日本學者種下的台灣杉,這些樹是所有林業工作者的夢想之地。
十棵高齡八十歲的台灣杉,活樹冠率達60%,是日治時期留下「未來木」的最佳見證。圖/公視我們的島
十棵高齡八十歲的台灣杉,活樹冠率達60%,是日治時期留下「未來木」的最佳見證。這也提醒著,現階段三、四十年生人工林的撫育工作,必須邁開腳步繼續向前走。
比80歲台灣杉年紀更長的朱文通,今年86歲,一輩子在山裡工作,對森林有濃厚感情。年輕時,他曾看盡天然林被無情伐採,年老後,卻眼見人工林無人聞問。
百、千年的天然林,透過禁伐才得以保護。近百年的人工林,需要撫育、造林手段,才能創造產業與環境的雙贏。無論是保育天然林,還是經營人工林,都需要在永續概念下持續推動,把森林環境守護好,每棵樹才有機會成為留給下一代的未來木。
公視《我們的島》-留住未來木
本文轉載自【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留住未來木報導】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我們的島官網http://ourisland.pts.org.tw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