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所謂大戶人家,其以「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來形容,就是指廳堂九間、門屋五間,有三落二院,窗戶總數約一百二十個 。漳浦流傳民謠:「莿竹莿莿莿,東都(台灣)著來去,來去穩有某,不免唐山這甘苦。」及一句俗話:「臺灣好賺食,臺灣錢淹腳目。」一聞台灣土地肥沃,一歲三熟,故不憚遠涉重洋渡海來臺,秉持著「百般武藝,不如鋤頭鋤地」的家訓/「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三留六死一回頭。

-------------------

林園黃家古厝 百年風華再現----黃家江夏古厝其開基祖黃君在公於乾隆二年(西元1737)偕其母親渡海來台
中時電子報中時電子報
2016年3月1日 下午 08:17 GMT黃家後代不斷爭取將古厝列為歷史建築獲文化部補助7成、高市文化局補助2成、另1成約100餘萬由子孫籌資
林園黃家古厝修復落成,昨天黃家子孫齊聚古厝舉辦祭祖大典。(林宏聰攝)林園黃家古厝修復落成,昨天黃家子孫齊聚古厝舉辦祭祖大典。(林宏聰攝)
林園區港埔黃家祖廳近200年歷史,磚瓦殘破等10幾年盼到文化部、高市府經費補助整修,黃家後代再籌資100餘萬共斥資1100萬修復完成,去年底點交,1日舉辦落成啟用祭祖大典,未來將開放參觀成為當地新景點。 黃家古厝管委會主委黃文男指出,林園港埔里江夏黃家祖先來自福建省漳洲府南靖縣,約在清朝乾隆年間來台,歷經200餘年發展成為當地望族,港埔地區以黃姓為大宗,清末時期出過1位秀才,日治時代家族成員也擔任過區長、保正等,後來有多位鄉長、縣議員。 他說,根據文史學者考據,位於林園港埔一路的黃家古厝建於清道光年間、西元1834年,屬傳統閩式建築,共有5進12護龍,相當具有歷史價值,但1977年賽洛瑪颱風侵襲遭受重創,磚牆傾圮、屋瓦嚴重漏水。 黃家後代不斷爭取將古厝列為歷史建築獲文化部補助7成、高市文化局補助2成、另1成約100餘萬由子孫籌資,終於湊齊1100餘萬經費修繕,以舊有風貌為藍圖,盡量保持原汁原味,去年10月完成點收,昨天上午舉行落成啟用祭祖大典。 黃文男表示,經過宗親會議討論,未來黃家古厝將開放民眾參觀,歡迎各地遊客前往古厝尋幽訪古。

2016年03月01日17:22
高雄市林園區有近200年歷史的江夏堂黃家古厝,歷經13年、花費1100萬元整修終完工,黃氏家族包括前林園鄉長黃兆呈、前縣議員黃順成等400多人與市府文化局人員,今天舉行落成啟用及祭祖大典,讓這棟古色古香歷史建築重現百年前風華,並開放民眾觀光。


高雄林園江夏堂黃家古厝位在林園區港埔里港埔一路78號,建於西元1834年(清道光14年),至2003年因年代長久,歷經颱風、鹽害、白蟻肆虐,有漏水損壞等狀況,經黃氏家族會議,報請相關單位始列為歷史古蹟,開始進行整修工作。

港埔里江夏黃氏的祖先來自福建省漳洲府南靖縣,約於清乾隆年間(1737-1769)渡海來臺;黃氏家族在台發展後,成為林園港埔地區的名望家族,如黃贊元(黃遜人)是清末的秀才,日治時期家族成員也擔任過區長、保正等地方領袖,近年來也出了四任林園鄉長及縣議員。

前縣議員黃順成表示,黃家古厝前的大埕早年是全國第二大的大埕,有1.1公頃,近年來因部分蓋了房子,大埕已較為縮小,這次古厝整建修復成功,家族都很高興,也是林園區目前宗族祖祀第一次仿古整建的歷史建築。

黃家古厝維護協會理事長黃文男說,黃家古厝是林園江夏黃氏最重要的宅第,整體是一座規模龐大的傳統閩式建築群,共有五進十二護龍,整體建築群的格局依然保有古樸風韻,在建築與聚落研究上,有相當價值,目前免費開放觀光。(林錫淵/高雄報導)

林園百年黃家古厝 花13年整修重現風華 | 即時新聞 | 20160301 | 蘋果日報 - http://goo.gl/94OWhw

林園黃家古厝百年風華 500名後代祭祖擠爆大埕

黃家古厝重現百年風華,黃家長者進入觀看。(記者洪臣宏攝)

2016-03-01  15:18

〔記者洪臣宏/高雄報導〕高市歷史建築林園黃家古厝歷經10年整建,今天落成啟用,超過500名後代子孫祭祖,見證百年風華重現,黃家古厝維護協會表示,即日起開放觀光。

黃家古厝前的大埕為全台第2大,昨天難得地再度聚集了滿滿人潮,他們大多是「江夏萬戶黃」後代,從全國各地趕來參加古厝啟用典禮,並循古禮掃墓祭祖。

黃家古厝建於清道光14年(西元1834年),因白蟻、颱風侵蝕毀壞,10年前申請列入歷史建築,核准後依文化部7成、市政府2成及黃家1成比例籌措修繕經費1000餘萬元,黃家循古制「撿丁錢」,因「人多勢眾」迅速籌到款項。

當了8屆台東縣卑南鄉富山村村長的黃文明全家總動員返鄉,他說父親從小就離開林園,他雖出生台東,還是想回來看看父親的故鄉,並和親族成員敘舊。孩提時的古厝印象已經模糊,黃文明說會常常回來看。

在古厝出生的黃俊成,提供了母親80年前的嫁妝(木製家具)供陳設,愈添古色古香,他說,現今屋內景致雖已改變,但古厝的外觀整修得跟之前幾乎一模一樣,幫他喚起了兒時記憶。

根據黃家後代黃健君考究,黃家開基祖於清乾隆2年來台,古厝為標準的漳州合院,屋頂的「翹脊燕尾」訴說先人曾中過清朝進士的歷史。黃家聚落佔地約5公頃,大多保持原貌,聚落外還保存第4代祖完整的祖墳,距今近300年。

黃家為地方望族,出過多名鄉長、縣議員,雖然已經開枝散葉,現今居住林園仍人數眾多,前鄉長黃兆呈、前縣議員黃順成今天忙著招呼遠來的親友。黃家古厝維護協會理事長黃文男表示,古厝即日起開放觀光,希望為地方觀光產業盡份心力。

屋內擺設早期嫁妝,愈添古色古香。(記者洪臣宏攝)

黃家完整保存先人古墳,迄今近300年。(記者洪臣宏攝)

黃家超過500名後代參與祭祖。(記者洪臣宏攝)

--------------------------

文化資產類別
歷史建築     種類 宅第
歷史沿革 林園區港埔里江夏黃氏的祖先來自福建省漳洲府南靖縣,約於清乾隆年間(1737-1769)渡海來臺。黃氏家族在台歷經160餘年的發展,成為林園港埔地區的名望家族,如黃贊元(黃遜人)是清末的秀才,日治時期家族成員也擔任過區長、保正等地方領袖。
黃家古厝是林園江夏黃氏最重要的宅第,整體是一座規模龐大的傳統閩式建築群,共有五進十二護龍。但是,其創建的具體年代難以考察,從建材與形式明顯差異來判斷,整體建築群是不同時期因應階段性需求而建造的作品。民國66年(1977)7月25日賽洛瑪颱風衝擊古厝建築群,致使當時傾倒的建物改建。不過,整體建築群的格局依然保有古樸風韻,在建築與聚落研究上,有相當價值。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1.見證林園區港埔村的歷史發展,為林園地方發展史研究的重要證物之一。
2.第一落正面磚雕及牆面泥作裝飾圖案精美,具傳統建築工藝價值。
3.牆體構造就地取材(咾咕石),頗具地方特色。
4.與周邊建築之關係仍保有原聚落空間型態。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27條之一及歷史建築登入及輔助辦法第7條(民國89年公佈)
公告日期
2003/12/15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20216617C 號
主旨 登錄『林園港埔村黃家(江夏派)古厝』為歷史建築
所屬主管機關 高雄市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高雄市 林園區
地址或位置 港埔里港埔一 路78 號
經度 120.380459758446
緯度 22.4961084233223
主管機關
名稱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聯絡單位   文化資產中心
聯絡電話   (07)222-5136分機8527
聯絡地址   高雄市 苓雅區 五福一路67號
管理人/使用人
 關係名稱
  管理人 黃文男(代表人)
代表圖像
地籍圖 下載檔案
土地使用分區
或編定使用類別
都市地區 住宅區
定著土地之範圍 面積10,261平方公尺。
所有權屬
  關係 公私有 名稱
  建築所有人 私有 黃文男
  土地所有人 私有 黃文男
 
創建年代 清代不確定時期至日治初期
竣工年代 日治不確定時期
外觀特徵
建築物成長方式以增建橫向護龍為主,為標準的漳州合院之成長模式。
黃家祖厝見證林園區港埔里的歷史發展,具有極高的保存價值。
建築群的空間布局上,在中軸線有五進大厝,左側有三道護龍,右側則有九道護龍。左右護龍與第一進正身圍合出一長條形大埕。其中,又以第一進正身最具代表性,乃是一座面闊五開間、進深十一間架的主屋,明間是祖廳,供奉神明和黃家歷代祖先牌位,左右次梢間為房,前後均有出挑簷廊。
室內特徵
第一落規模為5間11架,牆身構造為紅磚、土磚及硓石古石,正立面為傳統立面形式,腰線以下為硓石古石,紋路為龜甲紋,腰線以上為紅磚斗砌,門左右牆堵以紅磚組砌之斜紋卍字為裝飾,厝頂為翹脊,脊堵內有裝飾。
第二落規模為5間15架,牆身為紅磚及硓石古石,正立面為洗石子,腰線以下以不同顏色構成立體圖樣,腰線以上以勾縫將壁面分割為水平帶,正面壁前有檐廊,左右兩端為方柱,中央為圓柱,柱上端女兒牆有泥塑花飾。
第三落已毀,第四落規模為5間17架,牆身材料為紅磚及硓石古石,正立面為傳統作法,腰線以下為硓石古石組砌,腰線以上為紅磚斗砌,門上匾額置「江夏」2字,第五落已改成現代建築形式。
使用情形
中軸線上第一進仍有定期祭祀行為,其餘或為住家,或已閒置不用,部分建物破損、傾斜,或倒塌毀損。第五落已改成現代建築形式。
附近景觀
江夏祖厝坐西朝東,位於高雄市林園區港埔里。
港埔里北臨台一線,南臨台灣海峽,江夏祖厝則處於港埔里最南端,南緊靠台灣海峽、東臨頂厝灣(為早期河港)、西側為大片田野;整個基地呈一斜坡,由西向東降至頂厝灣。
土地使用狀況
構造
江夏祖厝歷經160年的發展,形成一規模龐大的建築組群,中軸線上有五進,左側三道護龍,右側有九道護龍。
第一落規模為5 間11 架,牆身構造為紅磚、土磚及硓石古石,正立面為傳統立面形式,腰線以下為硓石古石,紋路為龜甲紋,腰線以上為紅磚斗砌,門左右牆堵以紅磚組砌之斜紋卍字為裝飾,厝頂為翹脊,脊堵內有裝飾。
第二落規模為5 間15 架,牆身為紅磚及硓石古石,正立面為洗石子,腰線以下以不同顏色構成立體圖樣,腰線以上以勾縫將壁面分割為水平帶,正面壁前有檐廊,左右兩端為方柱,中央為圓柱,柱上端女兒牆有泥塑花飾。
第三落已毀;第四落規模為5 間17 架,牆身材料為紅磚及硓石古石,正立面為傳統作法,腰線以下為硓石古石組砌,腰線以上為紅磚斗砌,門上匾額置「江夏」2 字。
第五落已改成現代建築形式;黃家祖厝見證林園區港埔里的歷史發展,具有極高的保存價值。
材料
紅磚、硓石古石、洗石子
簡介
黃家祖厝為開基祖黃君在於清末至日治初期所建,歷經約160 年的發展,形成一規模龐大的建築組群,中軸線上有五落,左側3道護龍,右側有9道護龍,建築物成長方式以增建橫向護龍為主,為標準的漳州合院成長模式。
黃家祖厝見證林園區港埔里的歷史發展,具有極高的保存價值。
現狀
中軸線上第一進仍有定期祭祀行為,其餘或為住家,或已閒置不用,部分建物破損、傾斜,或倒塌毀損。
第五落已改成現代建築形式。
是否辦理容積移轉

----------------------

文化資產網 > 文化資產 > 歷史建築 - http://goo.gl/M49RrQ

種類:宅第區域:林園區名稱:林園港埔黃家(江夏派)古厝創建年代:約於清末至日治初期創建年代:明清公告文號:府文資字第0920216617C 號公告日期:2003/12/15地址:高雄市林園區港埔里港埔一路78 號建造者:不詳管理單位:黃文男先生本局通報電話:(07)222-5136定著土地之範圍:面積10,261平方公尺;林園區頂厝段985地號。登錄理由:(一)見證林園區港埔里的歷史發展,為林園區地方發展史研究的重要證物之一。
(二)第一落正面磚雕及牆面泥作裝飾圖案精美,具傳統建築工藝價值。
(三)牆體構造就地取材(硓咕石),頗具地方特色。
(四)與周邊建築之關係仍保有原聚落空間型態。■ 遊賞文資
.歷史沿革 林園區港埔里江夏黃氏的祖先來自福建省漳洲府南靖縣,約於清乾隆年間(1737-1769)渡海來臺。黃氏家族在台歷經160餘年的發展,成為林園港埔地區的名望家族,如黃贊元(黃遜人)是清末的秀才,日治時期家族成員也擔任過區長、保正等地方領袖。
黃家古厝是林園江夏黃氏最重要的宅第,整體是一座規模龐大的傳統閩式建築群,共有五進十二護龍。但是,其創建的具體年代難以考察,從建材與形式明顯差異來判斷,整體建築群是不同時期因應階段性需求而建造的作品。民國66年(1977)7月25日賽洛瑪颱風衝擊古厝建築群,致使當時傾倒的建物改建。不過,整體建築群的格局依然保有古樸風韻,在建築與聚落研究上,有相當價值。 .文資現況 開放參觀 .建築材料 磚造 .建築風格 建築群的空間布局上,在中軸線有五進大厝,左側有三道護龍,右側則有九道護龍。左右護龍與第一進正身圍合出一長條形大埕。其中,又以第一進正身最具代表性,乃是一座面闊五開間、進深十一間架的主屋,明間是祖廳,供奉神明和黃家歷代祖先牌位,左右次梢間為房,前後均有出挑簷廊。

---------------------------

古所謂大戶人家,其以「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來形容,就是指廳堂九間、門屋五間,有三落二院,窗戶總數約一百二十個 。


◎江夏萬戶黃氏家族
在林園鄉境諸多古蹟當中,最為常見的古厝是當地歷史文化資產。它不但見證一個家族的興衰,亦從它的建築形式和使用的建材看,也反映出一個時代的藝術風格和經濟開發的情況。 港埔的黃家江夏古厝,位於港埔村港埔一路78號,即頂厝灣下方港仔埔港出海口右岸處,坐西望東,興建於清道光14年(西元1834年),是屬於燕尾式屋脊的傳統建築,歷經一百六十年的發展,形成一規模龐大的建築組群,重要的是它號稱全台第二大的「大埕」。由前至後中心軸線上計有五進廳堂四個庭院,左側有三條護龍右側有七條護龍(俗稱竹篙厝),建築物成長方式以增建橫向護龍為主,為標準的漳州合院之成長模式。巷弄穿鑿附會,縱橫交錯,護龍間小巷是直的,穿鑿護龍間巷路仔彎曲聽說是要防衛海盜入侵或異族械鬥時掩護奇襲用,庭院中有樁臼(在左側,因右側人丁較旺,設置有左右平衡之意)、古井、石磨、花園。由外觀看來首落屋頂「翹脊燕尾」,象徵著當時主人做官之身分地位。台灣有句俗話說「翹脊大厝,大官大富」,就是在描述這種深宅大院主人的權勢。再由整體格局來看,佔地幅員遼闊,難以想像當時此黃氏家族之大,計百戶人家,族人眾多。五進大厝其縱深寬廣,處身在深宅大院中頗能發思古幽情,真正體會到「庭院深深深幾許 」意境,可想而知當時的女兒家,家長是不允許出大廳門外拋頭落面,只能在庭園後院裡從事家事工作、閒聊、玩耍嬉戲及看花賞月渡過一生。 以「人多勢眾」來形容林園鄉黃氏家族,可以說是最為適切不過了。
林園人稱「椰樹過溝仔(頂厝)紫雲三剛黃、港仔埔江夏萬戶黃。」其中後者所指的就是該族系。林園雖有人說「大黃(指江夏萬戶)」與「小黃(指紫雲三剛)」,但兩者都是黃氏族裔,本是同根源流,目前不分彼此共組成一個林園鄉黃氏宗親會,藉以促進感情交流且互相合作無間。 兩者唯一不同的是「江夏萬戶黃」屬貴族世家,以仕進、經商為主,子孫較會讀書做官,如黃占岸、黃河清父子亦曾當過省議員及立法委員,林園歷任鄉長黃萬教、黃清景及縣議員黃順誠等都是出自江夏萬戶黃;「紫雲三剛黃」屬平民百姓,子孫則以從事工農為主,出身較為清苦,但貧寒仕進,三剛黃子孫如黃八野先生當過兩任鳳山市長,黃兆呈先生也當林園鄉長,各有所長毫無遜色。
考究黃家江夏古厝其開基祖黃君在公於乾隆二年(西元1737)偕其母親渡海來台,至小竹下里港仔埔庄頭開基,傳承至今已經是第十二世了,距今已兩百六十八年。據當時中國中原地區經常發生變亂,豪門士族紛紛南遷入閩粵以避戰禍,然閩粵地區,地狹人稠,所產不敷食用。基於日愈惡化的人口壓力及飢餓,於西元1719-1745年間(清康熙晚年到乾隆初期)與台灣之間的移民潮,有如過江之鯽。秉持土地開發與農業經營技術,一聞台灣土地肥沃,一歲三熟,故不憚遠涉重洋渡海來臺,秉持著「百般武藝,不如鋤頭鋤地」的家訓,胼手胝足而入蠻烟之域,腰弓刀,執耒耜,篳路藍縷,以墾山林;拓番地,闢土田,興水利,成都據,以長育子姓,綿延後代。此由這句漳浦流傳民謠:「莿竹莿莿莿,東都(台灣)著來去,來去穩有某,不免唐山這甘苦。」及一句俗話:「臺灣好賺食,臺灣錢淹腳目。」詳實的道盡明清時期的漳泉州等地人氏“唐山過台灣 ”寧冒瞞騙官府嚴峻的渡海禁令 與魂斷黑水溝的危險,一批批如過江之鯽渡海來臺,勇闖美麗島入墾這座由原住民族與瘴癘之氣統領的大島,生番猛獸疫癘瘴毒所虐,居者動輒被殺或病死不得歸,而「埋冤」異鄉。 其實唐山過台灣的路途並不是如前所述一段浪漫的旅途,而是一頁由無數血淚及心酸所交織而成的悲壯史詩。
基於當時因清康熙年間為孤立明鄭成功治臺曾實施海禁,歸順後又禁止台灣居民挈眷入臺 (迨至乾隆11年始詔准台灣人民挈眷入臺),故唐山兄隻身來臺者時稱之羅漢腳,嗣為番婦招贅 或納番婦為妻妾;另民間流傳『周成過台灣』娶台灣女,故事曲折曾膾炙人口,細述血淚交織,令人聞之鼻酸不已。俗語說「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三留六死一回頭。」正描述當時種種淒涼ㄟ命運及遭遇,可想而知。 由唐山過台灣,海道往來船隻有:官船和商船,甚有不泛偷渡客 以簡易船筏渡海,玆海禁既展,沿海內外多造船隻,飄洋貿易、採捕,紛紛往來,水師汛防無從稽察。官船和商船水路經由泉州、廈門出發,必以澎湖為關津,直往台南府城安平鎮大港鹿耳門,水程需時約十一更(一天分晝夜為十更,每一更為水程六十里);此後再輾轉南下或北行,南下水道再由安平、鳳山、打狗到西溪…。此黃君在公母子偕同來台的例子(乾隆2年是禁止挈眷入臺,推測似搭商船偷渡),在當時的交通工具為無動力「風帆船 」,要闖過凶險的黑水溝 ,女子同行真是少之又少。黃氏祖媽死後葬於家園外側南郊處,百年古墓現今猶仍保留完整,由其墓碑文字「南靖」、「四代祖媽慈惠黃門陳氏墓」得知其祖籍是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小溪鄉車路墘人氏,於乾隆歲次丙午年端月吉(乾隆51年,西元1786年)立,其子孫散佈高雄、鳳山及各地,每於過年回家團圓及清明時節返鄉祭祖掃墓。
黃君在初來臺開發時,並無大規模興建房舍之舉動,直至其長子黃敦朴之孫黃學(第五世)始建大厝。黃學為當時港埔地區的大地主,並擁有自己的船隊,航行於台灣及大陸之間,從事商業貿易(輸出以蔗糖、稻米為主)。黃學因無子嗣,故而認養其二哥之長子黃弁為養子,黃弁因而繼承黃學成為家族之核心。此一核心系統傳至第七世,轉而以黃遜人為主。黃遜人是黃君在公次子黃光鎮之第七世子孫,為清末時秀才,因事業發達,空間不敷使用,故而至祖厝之東北方(港埔港對岸)興建二層樓安記棧,以處理對外商務。 由高處俯視,黃家江夏古厝五進五開間正廳平行坐落中央。第一進規模為五間十一架,牆身構造為紅磚、土磚及硓石古石,中央為祖廳,左右為房。正立面為傳統立面形式,腰線以下為硓石古石組砌,腰線以上為紅磚斗砌。屋頂「翹脊燕尾」代表官位,明間大門門楣上方置有泥塑扁額,內題「江夏」二字,代表黃氏祖廳堂號,鏡面大門兩側有紅磚組砌之斜紋卍字(上)及龜甲紋(下)對看堵為裝飾,萬字表平安,六角形龜甲紋表長壽,有祈求家道平安,百歲長壽之意;大門左右各砌一塊大陸花崗石(稱壓艙石,係昔大陸船隻橫渡海洋時遇大風浪鎮壓船艙以求穩定所置放),裙堵泥塑璃虎圖案,窗楣泥塑著書卷及花鳥表富貴各式圖案,它簡單的線條,含蓄中帶著俊秀,更顯古撲的風格。第二進為五開間十五架,牆身為紅磚及硓石古石,中央為廳,左右為房,正立面為洗石子,腰線下以不同顏色構成立體方格圖樣,腰線上以勾縫將壁面分割成水平帶,正面壁前有簷廊,左右兩端為方柱,中央為圓柱,柱上端女兒牆有泥塑花飾,鏡面屋緣波浪狀形,此與海洋有關(祖先漂洋過海)。第三進現已拆除留空地,誠為可惜。第四進規模為五間十七架,牆身材料為紅磚及硓石古石,正立面為傳統作法,腰線以下為硓石古石組砌,腰線以下為紅磚斗砌,門上置泥塑匾額,內題「江夏」二字,鏡面簡單樸素。第五落已被拆除改建成現代式磚造平房,不復舊貌。江夏祖厝成長模式保存完整,其規模龐大,發展歷程久遠,仍保有原興建時的古樸風味。走進古厝,我們處處看到駐駁的牆面,從牆面的建材我亦可嗅到不同時期(清、日治及光復後)修葺的痕跡,如傳統紅磚及硓石古石砌成的牆面,紅瓦屋頂,就形成很強烈對比。

◎黃氏源流_軒轅氏系,江夏世家
< 茲考據黃氏族源遠流長,乃上古黃帝軒轅氏之孫顓頊帝高陽氏的裔孫陸終之後,陸終總共生了六個兒子,其後子孫繁衍,曾經分支成為許許多多的姓氏。後來,他有一支子孫高公,居古嶽州,被當時的商朝天子太戊受封於「黃」地。溯自一世祖高公在「商」大戊時受封于「黃」的地方,號為黃國,是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方,一直傳到春秋時代才被楚國所滅 ,子孫四散,因以國為氏,至今已逾三千七百餘年。商朝的開國帝王成湯滅夏(西元前1751年),以「商」為朝代名稱,歷十六世、二十八主,長達629年,至紂王時為周所滅。當時黃氏賢人哲士、忠貞節臣,首推黃飛虎公,封神榜上風雲人物,扶周武王滅昏君紂王,被冊封為武城王,死後追封為五嶽之首,東嶽王泰山「東嶽大帝」,專司人間生死變化,吉凶禍福,於泰山建有東嶽廟,供後人膜拜。其後有黃歇(楚考烈王丞相)、黃石(贈天書給漢開國軍師張良定天下)、黃霸(漢右丞相)、黃香(東漢尚書令)、黃忠(蜀漢征西大將軍)、黃守恭(泉州紫雲派開基祖)、黃道婆(唐末五代吳越王妃)、黃峭(宋太子少保)、黃庭堅(宋太史)、黃道周(明禮部尚書)、黃興(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夥伴)等諸賢祖。 為何黃氏以「江夏」為堂號,其實「江夏」是地名,依據歷史記載江夏郡為今湖北省雲夢縣的東南處,是黃氏的發祥地,也是顓頊帝高陽氏的裔孫陸終受封昆吾之地,其因黃國被楚國所滅之後,他們的族人除了有一部分四散出奔他國,其餘的絕大多數自然而然就變成了楚國人。及至戰國時代春申君黃歇飛黃騰達貴為楚國丞相時,就是開基於江夏,當時有許多流離各地的黃氏族人又紛紛赴聚於江夏,於是自此就變成了黃氏家族的一個主要繁衍中心。其後遍佈於全國各地的黃姓人家,追本溯源,其子孫自然一直以「江夏」為堂名,表示慎終追遠,不忘己之所出。楚考烈王承相黃歇公(春申君 )被李園 伏死士刺殺後,奉敕葬於鄂州 江夏縣黃鶴鄉仁義村,又漢初設江夏郡,即後來的德安、承天、漢陽、武昌、黃州府境皆是其地。 早期黃氏族人眾多,經過好幾次的戰亂遷居,首先由湖北而河南,至晉朝因中原板蕩後南遷入福建,再由福建而廣東、金門、澎湖、台灣等地,分支繁衍。於今黃氏雖有江夏派、紫雲派、文水派、粵香派、禾坪派、岡州派、虎丘派、青山派、檗谷派、燕山派、金墩派、涵江等派。但「喬木發千枝豈非一本,長江流萬派總是同源」,都是同宗族親,以「江夏」代表總堂號為眾黃氏家族所認定(黃清祥、黃宗吉, 2002)。

◎紫雲三剛黃氏家族
< {###_chun4135/1/1135498968.jpg_###}

林園人稱「椰樹過溝仔(頂厝)紫雲三剛黃、港仔埔江夏萬戶黃。」前者指的就是該族系。三剛黃氏祖廳位於高雄縣林園鄉頂厝村過溝一巷47號,頂厝灣上方港埔排左側,興建於日治時期昭和10年(西元1935年),是一棟古樸典雅的古宅,沿著過溝路就很容易發現到,建築物結構紅磚屋瓦襯托著馬背式屋脊,宅第方位「坐東向西」則取意「坐東向西,賺錢無人知」。建築特色採中西合璧式裝飾圖樣,格局單落三開間(俗稱三間起),中央為大廳,左右為房。正廳門第上標誌著他的祖宗根源「紫雲」堂號,鏡面門楣及窗楣都以泥塑著書卷及富貴各式圖案,並書寫墨翰、琴正文字,大廳堂內高潔素雅,神龕供奉剛公神像(黃守恭三子黃剛,子嗣稱三剛祖),前方上矗立精工木雕照屏,屏上刻有螭虎團紋及花草圖樣,唯美唯俏。正上方懸掛有唐山黃家祖先認祖詩扁額一大面,其文詞內容為:「駿馬堂堂出外鄉,任從勝地造功揚;年深異境猶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早晚莫忘親命語,晨昏須念祖家鄉;但願蒼天相庇佑,三七男兒永吉昌。」此該由紫雲黃守恭公『認祖詩』及其後黃峭山公『遣子詩』加以修改而來。 外觀上,正立面壁面為紅磚斗砌,裙堵為洗石子,門左右裙堵有泥塑麒麟一對,姿態生動,左右次間裙堵以勾縫作丁砌紋路。左右窗上皆設有窗頭堵,中央明間窗為扇形,左右次間為書卷形,堵內會有彩繪。檐口柱為洗石子,形式類似Tuscan柱式,惟柱基係置以傳統柱珠。屋頂瓦作為紅色板瓦,中脊脊堵內有裝飾,中央為剪黏,題材為「雙鳳戲牡丹」,左右則以彩繪瓷磚及花鳥題材之剪黏為裝飾。左右山牆為紅磚斗砌,脊墜裝飾為獅子啣花籃,檐板以勾雲紋為飾。 頂厝黃氏紫雲祖厝為港埔黃姓紫雲派下精神信仰中心,黃氏紫雲三剛宗族繁衍者眾,分佈於林園鄉境計有:龔厝橋軒、頭前厝、王公村、椰樹、瓦溝、林園村、東林村、溪洲村、汕尾、中芸、過溝、山腳、竹坑、頂崁、下崁、田中央 等16角頭。擁有田地散佈各處,可惜沒有人清理,現今被族人占用或承租,難以管理。宗祠辦敬祭祖日期訂為每年農曆2月14日上午11時,分由各角頭輪流主辦祭祖活動,大家陸續上香祭祖,在這簡單的祭祖儀式中,我們深切地感受黃家子地對祖先的感念,在平凡中蘊涵著一股可以傳諸久遠的馨香。活動中為敦親睦族特舉行會親聯誼餐會,黃氏家族及嘉賓宗親相聚,舉杯慶祝大家團圓,互相開懷暢飲,互吐情懷,席間從歷史文化、社會變遷、祖先軼事、家庭生活、事業進展等無所不談,還唱歌娛樂至盡興而散。

◎王公村三張廍黃氏家族
< 古早林園庄,地靈人傑,人文薈萃。於清朝年間勝出廖氏文舉人、黃聖淮武舉人及蔣玉振武舉人。其中黃聖淮武舉人,居於王公村林內仔,王公路224巷內,鳳林寺後面。屬江夏萬戶黃氏家族,清嘉慶十五年(西元1810年)高中第三十名武舉人,皇帝賞賜贈物有官服、官帽、官帶、奏板、及十三個金碗、金筷、馬廄、馬槽、旗杆等,但已難尋舊蹟,今尚存「武魁」匾額在祖廳二樓,供黃家後代子孫瞻仰追思。
三張廍黃氏祖厝位於王公村王公路三聖宮旁,坐西北朝東南,建築物前方為王公路,對街向東南方向有一灌溉渠道,水流方向為東北向西南,其應為黃氏祖厝風水上的「玉帶水」,渠道以東為農田。為傳統三合院及護龍組成的建築群,中軸線上有兩落三合院,左護龍有四道,右護龍有三道。前後落面寬五開間,中央為廳,左右為房,左右伸手寬三間;後落面寬五開間,中央為奉祀祖先牌位的祖廳,左右為房,第一道護龍面寬兩開間。由建築材料及作法研判,後落興建年代應早於前落,左右護龍因近年曾改建,故而行是多樣,有傳統兩坡頂紅色板瓦形式,亦有現代透天厝住宅,彼此參差。 黃氏祖厝渡台開基祖黃葉公生於清康熙二十八年(西元1689年) ,其第三世黃仕登公移居汕尾,而黃權公則留居現址,現已傳第十世。其祖廳係硓石古石及土礁(角)的傳統建築,規模有前後二進(落)雙櫸頭,左護龍(伸手)有四條,右護龍有三條。屬紫雲三公黃,以前連任兩屆的鳳山市長黃八野先生祖厝亦在此地。

江夏同源黃守恭公,另創分堂號「紫雲堂」
< 為何黃氏家族堂號有「江夏堂」與「紫雲堂」呢?紫雲始祖黃守恭公,為溫陵名宦之後,唐高宗年間,卜居泉州,開闢荒地,遂成巨富,號稱「江南第一家」。公為人慷慨,樂善好施,人咸稱為長者。 守恭公獻地建寺事蹟,發生於一千三百二十年前(西元686年),公置西河洲桑園七里,常生紫雲,田三百六十庄。某日白天稍盹片刻,夢見一僧乞桑園為寺,公對他說須桑開白蓮乃捨,僧非常歡喜道謝畢,夢覺一千手千眼觀音飛空而去,心理私自感到非常訝異。次日,忽有一僧朝來暮往,非常殷勤。公甚奇對他說:「要我的布帛嗎?」僧說:「非也。」公又問他說:「要我的田園嗎?」僧說:「非也。」公感到很好奇又問他說:「不然你要什麼?請直說無妨。」僧說:「我願求長者賜一架裟之地。」公問說:「只須架裟範圍足矣!」僧說:「足矣!」公慨然答應他。沒想到僧以架裟豎於竹竿上,其影子蓋盡這塊地無餘。公愕然說:「你果真盡要我的宅地嗎?」僧說:「是的。」翌日,該僧又來乞宅後桑園,公即以夢中所語欲為難他。對他說:「假如你能將桑園變蓮花,我就全部都給你。」僧說:「請長者一同前往觀看。」公與僧同到桑園,僧說:「請賜我一杯水。」公即入宅取一盂水給他,僧將水含於口噴在桑樹上,一園桑樹瞬間變開蓮花。公大驚失色,僧即離去。此後公即臥病三年不起,蓮花三年不謝。
一日,守恭公喚四個兒子到床前告誡說:「此僧非常人也,吾子孫無福居此地,當施捨之。」公命出榜示貼於粉壁,尋僧之所。榜一貼出,忽起紫雲一朵,僧出現在榜下。僧人見長者說:「誠有是心嗎?」公說:「非特捨宅而已,尚有田三百六十庄全部給你,但我有四個兒子均已長成婚娶,要安居何地?」僧說:「長者捨宅為寺,捨田為佛,資德非小非輕,後世子孫必綿綿富貴,與天地同休。我將長者之四個兒子(經、紀、剛、綸)分居四安(皆屬泉州府轄內 ),即經公居南安、紀公居惠安、剛公居安溪、綸公居同安。」敦勸公分散四子於各地,使將來子孫繁衍綿延。並對公說:「長者捨宅捨田功德無量,思無以為報,乃將果園另擇一地建祠,為長者貴躬,每年秋天時節,子孫籌祠,使後世子孫彬彬濟濟,皆從一脈,同知水源木本之根也。」公諾,即付架裟為記。僧又將手持法鈸打破成四塊,分贈四子,各刻有認祖詩 一首,曰:「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汝居外境猶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朝夕勿忘親命語,晨昏須存祖宗香;蒼天有眼長垂祐,俾我兒孫總熾昌。」俾日後相逢符合此鈸,以為相認證物(後世稱為銅鈸詩)。 守恭公將四子遣散,因妻郭氏不服獻地建寺,子孫分散,遂攜黃金數百兩,帶妾秋花及其所懷之子,名繼(緯公),前往詔安(屬漳州府轄 )建居,今漳州及廣東一帶,均其苗裔,繁衍之盛,不遜四安,故而有五子五安之說,亦有部份紫雲氏族稱其為細姨仔子(妾生之子),此應指繼(緯公)之後嗣而言。守恭公遣子分居後,吟有『示子遺詩』曰:「五安五子各千秋,知是開元共一流;欲識紫雲真道脈,源頭始祖在泉州。」 公獻地數千坪,遂建一寺,極其莊嚴壯麗。起先定名為「蓮花寺」,後因紫雲常蓋頂,又稱「紫雲寺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西元738年)賜名「開元寺 」,沿用迄今。此見守恭公捨園建寺之桑蓮古蹟石碑文:「唐垂拱二年二月,黃守恭長者晝夢一僧乞桑園為寺,恭曰:須桑開白蓮乃捨,僧喜謝。夢覺見一千手千眼觀音飛空而去,心窃異之。次日,本寺開山始祖匡護禪師來乞桑園為寺,長者即以夢語難曰:須桑開白蓮乃捨,祖曰可。越三日果爾桑開白蓮,道行所感,捨園建寺,迄今已千有餘年,此樹仍存,靈秀鍾毓,歷久不朽。因砌以石,用彰古蹟云。民國十三年重興本寺同願沙門轉道圓瑛轉物謹誌。」守恭公捨宅為寺,分遣五子於五安,在地開基蕃衍成大族,子孫科甲之盛,亦為閩南之冠(黃宗吉,2000)。

◎禾坪派黃氏開基始祖黃峭公
< 黃峭公諱嶽號峭山,字實郎,福建邵武人,生於後晉天福元年(西元936年)。宋真宗詳符元年戊甲科第九名進士,出任江夏郡太守有功,遷至平原章閣大學士,歷刑部尚書,至神宗元豐五年追贈少保,謚文烈,誥命詔曰黃峭。居禾坪鶴藪樹下,宋仁宗明道二年卒,壽九十八。相傳峭山公有三妻官、吳、鄭,各生七子,共廿一子,當諸子為他慶八旬大壽時,堯以「多壽則多憂,多男則多懼」,隨即遣散閩粵各地,各自創居立業,並即口占一律,令諸子牢記傳之子孫,可憑此首詩作為認親之依據,大家仍是同氣連枝,一脈相傳。其『遣子詩』曰:「駿馬登程往異鄉,任從勝地振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願得蒼天垂保佑,三七男兒永熾昌。」故古凡有「三七男兒」字句者,可出自峭山公「遣子詩」之作,「俾我兒孫」者則出自守恭公『銅鈸詩』之真傳(黃天柱,2001)。

參考書目:
1. 黃清祥、黃宗吉(2002),江夏黃氏族事文集,高雄是黃氏宗親會,高雄
2. 黃宗吉(2000),開元寺 尋祖探親記,泉州江夏文化雜誌,福建
3. 黃天柱(2001),辨別守恭公與峭山公,書函,泉州
4. 台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5),鳳山縣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5. 黃永松(1989),漢聲雜誌第21期《台灣的漳州人專集》,漢聲雜誌社,台北
6.黃永松(1989),漢聲雜誌第21期《台灣的漳州人專集》P38~39頁,來自原鄉的傳統信仰_漳州地方神有謝府元帥(晉朝宰相謝安石也)、敵天大帝、三官大帝(三界公_堯《天官》舜《地官》禹《水官》)及鄉土神開漳聖王(唐朝漳州刺史陳元光)。

------------

林園 港浦 黃家古厝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goo.gl/qzW8Ej

林園 港埔 紫雲堂 黃家古厝

-------------

周成過臺灣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ulceuU

臺灣民眾熟知的《周成過臺灣》,故事構成與臺灣移民史有極大關係。在背景上亦充滿濃厚鄉土地域文化。故事中,唐山過臺灣、大稻埕的繁華、貿易致富、渡臺禁令、禁止攜眷等等內容,投射臺灣移民開發時期的特殊時代環境。
另一方面,《周成過臺灣》亦帶有典型通俗的負心漢文學模板,加上儒家傳統家庭觀念、移民海島特性及報應不爽等文化,產生與眾不同的移民世情故事。在構成上亦衍生出「富貴易妻」、周成迷戀娼妓、殺妻後遭妻亡魂索命的其他版本。學者認為,混合多種文化的《周成過臺灣》故事,已是有別於東亞民間文學故事類型的特殊「亞型」文學。也就是說,「周成過臺灣」此一類傳說故事,雖可在東亞古典文學的範圍內找到同一類型的故事,但它又極具地方色彩,是屬於東亞古典文學在臺灣流行的「亞型」文學。

該傳說或故事除了承繼東亞古典文學中負心漢主題之外,也具特殊臺灣地方色彩。由於故事本身有著特殊的邊陲文學特性,以各種表現形式於臺、澎廣大流傳。其中又以戲劇為最大媒介。
新劇
就現有文獻記載,最早提及《周成過臺灣》故事的,就是1911年5月4日於臺北朝日座戲院(今臺北市中華路1段21巷巷口)上演的新劇(話劇)《無情之恨》。以日語發音;主要演員均為日籍演員的《無情之恨》即採用《周成過臺灣》民間傳說故事來吸引臺灣民眾觀賞。之後,為了達到效果,該劇也曾採用臺灣演員以臺灣話搬演。

---------------------------

後壁黃家古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TkLQa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