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編織:摩洛哥最大膽、最多變的編織文化
關鍵評論網關鍵評論網
2016年2月27日 上午 12:37 GMT
文:姚謙(華語流行歌壇寫詞人、製作人、音樂經理人,愛好旅行。)

來摩洛哥之前就知道,阿拉伯系國家裡,編織美學是無所不在的。你看在那些地區建築物表面上編排的馬賽克,就是一種編織概念文化的呈現,直到現在當代藝術上也有以照片編織、金屬編織成名於世的阿拉伯系藝術家。

其實我們看阿拉伯文字所組成的文章時,就像看到一張編織著充滿了穆斯林情調的繁複圖案。編織軟物也一直是他們生活裡面的必須物件,無論生活在深山和城市,甚至是沙漠裡的穆斯林人,他們家裡總是佈滿了美麗的地毯、掛毯、窗簾等編織物。這也許與他們傳統放牧人的生活有關係吧,其羊毛編織物的多元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

在不同的穆斯林國家裡,各自強調自己民族所編織的地毯的獨特性:土耳其強調的是工藝最複雜而精細,波斯地毯是細膩堆砌風格,而摩洛哥我則認為是用色風格最大膽、也最多變!

Image
Photo Credit : Corbis/達志影像

當我途經古城菲斯時,導遊應我要求,帶我們去了當地最高檔的地毯店。店家隱藏在聞名於世最古老的巷子裡,外頭是喧嚷的市集,一進地毯店則是個寬敞高挑、鑲滿傳統馬賽克高柱的傳統摩洛哥宅子,看得出來是個大戶人家。店主熱情地招待我們,幾位穿著傳統服袍子的大漢,輪番扛出許多地毯,讓我們看得目不暇給。

他拿出許多美術館參考書,並一一解說這些美麗的摩洛哥地毯,從形式與用色上的美術風格,全都是來自於不同BerBer族婦女們,是不一樣的手藝與審美結晶。那真是一場美的視覺考驗,看著各種熱情外露表現主義的織物,很容易讓人眼花撩亂。

經過了一個多小時的瀏覽,最後我選擇了一張最樸素,幾乎無染色、編法也最粗獷的毯子。我想這張毯子的極簡並不是追隨潮流,而是在這個國度裡,BerBer族因為部落身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因此與生活環境對照出各種不同的審美觀。就像物質豐盛的地域能編出繁複多彩的織物,而乾燥艱苦的山區則編織出是樸素耐用的毯子;如我挑選了那張乳白色的地毯,只有幾道簡單的黑線穿梭,幾乎都是原始素材本色,未經染整,羊毛只經梳理,剛硬外露,粗獷中卻見堅強任性的編織者之靈魂,完全不是印象中摩洛哥給人的想像,我卻如獲至寶。

Image
Berber族的傳統婚禮和服飾。Photo Credit : Corbis/達志影像

銷售地毯的店東是個口才極好的摩洛哥人,感覺是偏阿拉伯血統,他用流利的英文跟我們交談,看得出他絕對是這個觀光國度裡成功的商人。店東還告訴我:這一BerBer族人的平日生活裡,就是穿著白色袍子,男女都一樣,只有在裁剪上和邊緣上的修飾有點差異。後來我在YSL聖羅蘭花園裡的BerBer族博物館看到了,充滿了修道院才有的自律壓抑風格,這讓我對BerBer族的多元美學有了太多的好奇,於是參觀完博物館後,在聖羅蘭花園的書店裡買了許多相關的書,一路看。

所謂文化,應該是包含著人們因為時間演進、地理變化去對照著生活、思考而成,摩洛哥的BerBer族身處不同的地理環境,又分別與阿拉伯人或猶太人以及南方不同族群的非洲人接觸融合,因此才能呈現出這麼多樣的生活美學表現,並且還在不停的演化中,是包容性非常大的人群。

另外值得一記的一件事,就是在買地毯的過程中,除了多彩的地毯引我注意以外,這群把地毯扛進扛出、攤開收起,身著傳統摩洛哥袍的服務人員,他們也在最後展露身手,讓我讚嘆。

Image
Photo Credit : Corbis/達志影像

一開始這群中年男員工沉默、賣力地搬動著沉重的地毯,兩人一組動作麻利,絕不多話。當最後我們選定地毯後,他們展開了一項讓人佩服的硬功夫:迅速地把地毯壓折成最小體積,再以一塊粗胚布包裹,然後以粗針引尼龍線,快速地把粗胚布縫製成可手提的地毯袋。他們使著粗針縫製時的準確針線活,像一個有著傳統手藝的老藝人,讓我不禁相信這肯定是個人人都有手藝的古國,也只有在悠久傳統的古老國度中,手藝與勞動更是一種讓人尊敬的存在條件。

旅行中的獲得之物除了負載了一段行程的情感,同時也考驗著當時的體力。從摩洛哥的回程上,為了不讓行李超重太多,我決定把美術館買來的七本精裝書手提上機。上下機的過程扛得我汗流浹背。只是千算萬算,沒料到在過境伊斯坦堡轉機休息時,休息室離登機口卻是一南一北橫跨整個伊斯坦堡機場。當我手拎著書、身背著剛從伊斯坦堡買到的Saz琴,步履蹣跚地不得不請輛車代步時,我又開始痛定思痛地檢討起旅行獲得之物的意義。

本文獲小日子編輯部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