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扶植力度 遠遜韓
By 譚淑珍,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20日, 2017
基本工資雙調漲,勞工不滿認為輸韓國,資方含淚認被當提款機;然而,台灣輸韓國的豈止是基本工資調漲幅度,在保護中小企業方面,不論是在勞動政策、還是稅制上,也輸韓國。
總統蔡英文與韓國總統文在寅選前都打出「重視中小企業」的經濟主張;上任後,文在寅端出的政策,暫且不論最後的實際執行成果,就政策本身來看,確實是有考慮到中小企業的發展。
韓國基本時薪未來5年調升至1萬韓元,這是文在寅的既定政策,時薪大幅調升,韓國中小企業肯定「叫苦連天」,所以,為減輕中小企業負荷,文在寅政府祭出了各種保護與優惠措施。例如限制店租保證金與租金的調升幅度,還有薪資調漲差額補貼;同時,未來5年,中小企業每多用1個人,每1人可獲得1,000萬韓元的補助,且最高還可減免70%的所得稅。
在稅制方面,韓國文在寅政府日前向國會提出了增企業稅與富人稅的「稅改」方案。韓國財政副總理兼財政企劃長官金東袞在說明政府的「稅改」方案時,表明是因為韓國的大企業儲蓄率不斷大幅增加,卻有錢不投資、又吝於提高員工的所得,且依據過去經驗,每減少1%的稅負,增加的投資率卻只有0.05%,所以,要透過加稅的手段,達到所得分配目的
但他也特別強調,中小企業會因此減8千多億韓元的稅負,原因就是為了創造就業,中小企業的稅賦優惠也會擴大。
韓國的現行稅制,就已經考量到中小企業。韓國目前法人稅是累進稅率,淨利在2億韓元以下是10%、2至200億韓元是20%、200億韓元以上是22%;然而,最高稅率雖然是22%,但實際有繳到22%的企業,依據2015年的資料只有0.2%,總計1,034件。
也就是說,在各項投資、優惠抵減後,韓國企業平均實質稅率只有16.1%,比平均名目稅率19.9%,還少3.8個百分比。2015年韓國企業享有的扣抵稅額總計有96,219億韓元。為免大企業繳得實質稅率比中小企業還少,1991年時訂出法人最低稅負,2015年95.8%的中小企業繳的是7%的最低稅負。


 

創造7成就業 政府該挺中小企業
By 于國欽,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20日, 2017
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快斷炊了,這段期間任憑中小企業總會怎麼提醒、呼籲政府,政府卻無動於衷,看看前瞻計畫花錢如此氣派,挹注區區20億來協助中小企業發展,會是難事嗎?
想想政府前瞻計畫,耗盡數千億,第1期也才創造3.6萬個就業機會,然依據工商普查,中小企業僅運用舉國20%的資產,便創造國內4成的產值、7成的就業,對我國經濟貢獻,一點也不在大企業之下。
雖然產業結構不斷變化,全球化競爭壓力愈來愈大,但我國中小企業釋出的就業機會仍然逐年增加,依中小企業白皮書的資料,過去十年中小企業僱用人數已由518萬人增至642萬人,10年增逾百萬,占國內受僱人數比率更已升至72.5%的歷史新高。
中小企業影響國內經濟之深,無人不知,過去不論是哪一黨執政,都會想盡辦法協助之,不論是中小企業信保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總不致使其彈盡援絕,2007年蘇貞昌任閣揆時更匡列百億「加強投資中小企業方案」,而蔡總統也曾於競選時承諾:「要全力協助中小企業發展,就業問題也將放在施政優先順位的最前面。」這些承諾,不知蔡總統如今還記得否?
不論是從台灣半個世紀的發展經驗,或是政治人物的誠信,政府對於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瀕臨斷炊一事,實不可坐視,尤其在對中小企業協助的事上,部會之間更不可互相推諉,官僚氣焰也得收歛。單看7成就業機會來自中小企業這件事就應明白,只有中小企業穩定成長,台灣才能行穩致遠,失去這個基石,一切偉大的願景全是海市蜃樓。


 

中小企業恐斷炊 林慧瑛喊救命
By 譚淑珍,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20日, 2017
近10年中小企業僱用概況
中小企業 vs. 農業
長期推動中小企業輔導計畫及提供融資、保證的「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快斷炊了!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林慧瑛昨(20)日「哀」求政府,每年能從1兆多總預算中「擠」出20億元,用來支援政府口口聲聲說「重視」的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主要用於輔導中小企業,並匡列100億元以支援中小企業輔導計畫,更為重要的是提供融資或保證;該基金成立於1991年,到2000年前每年都有經費挹注,累計基金規模曾達92億元,但2000年後,政府不再挹注經費,基金規模逐漸萎縮,如今只剩16餘億元,而基金每年須支出8至10億元,也就是說,如果再無經費挹注,2018年底就要斷炊了!
一旦基金斷炊,林慧瑛憂心,普遍資金不足、融資貸款不易的138萬家中小企業將受到直接、間接的影響與衝擊;她因此「哀」求政府,盼能從明年開始,每年挹注20億元經費,直到約50至70億元水位後,再視基金年度資金缺口撥補。
會「哀」求政府,是因林慧瑛曾多次向政府提醒、呼籲、甚至是疾呼要正視,但都不見政府有實際的動作。
她說,她明白政府因財政困難,近來都在刪減各項基金補助的預算,但她不懂,政府不是說重視中小企業嗎?政府不是說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的支柱,是穩定社會的重要力量嗎?政府能讓中小企業的糧源斷炊嗎?如果台灣的經濟支柱垮了,台灣還剩什麼呢?
況且,同樣被政府所重視的「農業」,林慧瑛指出,因農糧政策的原因,同樣都是基金的「農業發展基金」打從成立以來,政府每年編列預算已累積逾2,500億元。她說,農業當然重要,但是,138萬家的中小企業難道不值得政府投入更多心力與資源?

2017-08-21_1457402017-08-21_145732  


去年GDP分配給勞工 史上第三低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工商時報【于國欽╱台北報導】

經濟成長的果實分配到哪裡?依主計總處甫完成的104年GDP分配面數據,分配至「受僱人員報酬」的比率降至43.97%,為歷年第三低,而分配至營業盈餘比率則升至35.08%,創下近11年新高,顯示所得分配不均仍未見改善

主計總處除了自生產面、支出面編算GDP,也會自分配面(所得面)估算,以讓外界了解我國GDP分配的情況。GDP是國人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所得,最後會依生產要素的貢獻進行分配,這個分配比率的變化,就是觀察一國所得分配是否公平的重要指標。

主計總處指出,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率升高,代表社會分配越趨均等,反之則代表分配愈不公平。我國這項指標於民國78∼84年皆在50%以上,此後逐年下滑,94年降至45.42%,104年更降至43.97%,20多年來的所得分配已愈趨不均。 依歷年統計,受僱人員報酬占比的前三低都落在近年,依序是99年43.80%、103年43.81%、104年43.97%。

經濟成長的果實到底分配到哪裡?這份資料顯示,近20年GDP分配給勞工(受僱人員報酬)的比率降低,而分配給企業大股東的營業盈餘增加了,營業盈餘占GDP比率在民國70∼85年大約在30%上下,此後逐漸升高,至去年升至35.08%,創下近11年最高。

主計總處指出,去年GDP達16.6兆元,其中7.3兆元分配至受僱人員報酬,5.8兆元分配至營業盈餘,其餘分配至固定資本消耗、生產及進口稅淨額。去年營業盈餘年增率4.15%,也高於受僱人員報酬的增幅3.78%。

《網友觀點》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

========================================

對中資購併台灣高科技嚴正說不!
2017-02-27 06:00
推文到plurk
中國企業近年對外購併大增,多數案子牽涉敏感國防科技,引發西方國家疑慮,紛紛要求嚴格審查中資購併。美國聯邦參議院共和、民主兩大黨領袖正草擬擴增美國外商投資委員會(CFIUS)權限的法案,要求更嚴格審查中國對「科技業」的投資。而在歐盟方面,歐陸三大經濟體德國、法國、義大利已致函呼籲歐盟授予各成員國法律基礎,使其能行使否決權,阻擋中資對歐洲敏感高科技產業的收購,尤其是有中國政府在背後支持的購併交易。
美國聯邦參議院共和、民主兩大黨領袖正草擬擴增美國外商投資委員會(CFIUS)權限的法案,要求更嚴格審查中國對「科技業」的投資。(資料照,來自於網路)
中國產業以代工組裝為主要型態,雖然有效驅動經濟快速成長,但受限於技術與研發能量不足,產業發展基礎脆弱,一旦後進經濟體崛起,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很容易就會被取代;因此近年中國極力推動產業轉型,以進口替代策略意圖厚植技術生根與科技進步。另外,中國的崛起雖然披著和平外衣,但國力的增長卻不斷喚起其稱霸的野心,而國防科技的落後顯然是走上霸權的路障,因此透過對外購併,取得戰略性發展產業的關鍵技術,亦為軍事科技突破的一大捷徑。而半導體產業係涉及國防科技的核心技術,更是科技產業發展的基石,加上中國的半導體進口值一年約二千億美元, 與進口能源花費相當,自給率卻只有九%,因此發展半導體產業成為中國的國家戰略,在二○一四年成立大基金計畫,初期擬以一千四百億人民幣輔導、補貼廠商購併、購買技術與建廠,目標在二○二五年提升自給率至七十%。
中國發展半導體的戰略目標確立之後,便出現一連串中國企業在全球大肆購併的案例,主要目標是美德兩國。據統計,中資去年在美國的購併等投資規模達到四五六億美元,而對德國亦發動六十八件收購案,金額由前年的五.三億美元激增至去年一二六億美元。這些發動購併的中資企業,多數在各產業領域中名不見經傳,亦未聽聞有何特出的經營績效,卻突然竄出檯面,提出動輒十億、百億美元的購併大案;尤有甚者,多數購併乃鎖定擁有關鍵技術與強大研發能力的歐美日指標企業,其收購的動機與資金來源,疑雲重重,令西方國家懷疑這些企業只是中國國家資金的人頭,是國家戰略發展的先鋒隊,因此多數購併案在歐美國家嚴格把關下胎死腹中。而最近出爐的美國總統科技顧問辦公室報告,也強烈警示未來美國半導體的最大威脅,是來自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並建議美國半導體產業應投入研發尖端技術,並聯合歐洲韓國日本與台灣,抵制對中國半導體技術和元件輸出,藉此保持領先。
中國發展半導體的戰略目標確立之後,便出現一連串中國企業在全球大肆購併的案例,主要目標是美德兩國。(資料照,彭博)
川普當選後傾向對中國採取強硬的經貿措施,美中可能爆發貿易戰,部分人因此指責美國自恃強權而咄咄逼人,然而了解美中貿易真相,以及中國如何以不公平手段對待貿易對手,就會理解川普政府的強勢作為,其實是保護美國利益與勞工工作機會之必要的自我防衛。國際貨幣基金第一副主席利普頓最近就表態認同川普對世界貿易體系「不公平」的一些批評,例如中國在竊取西方企業的智慧財產權、補助國有企業出口等方面的行為就符合川普指控。
據統計,去年中國有超過七五○億美元的海外收購交易被取消,可見遏止中國半導體產業以不當手法擴張,以及避免中國國家資本對西方民營企業的不對等競爭,甚至其軍事科技提升對世界和平的威脅,在在於西方國家之間形成共識。而半導體是台灣的核心產業,在這些年經濟疲軟之際,尤其扮演撐起半邊天的角色,因此我半導體更是中國覬覦的獵物,政府實應高度警覺,對中資購併我高科技產業,一律築起高牆,拒之於門外,才能確保國家的安全與經濟的發展。


 

陳添枝:振興投資 政府要帶頭燒火

● 掌握世界每日趨勢!編輯每日嚴選,邀您免費訂閱天下每日報 >>

大學念的是電機,出國後轉念經濟,鑽研國際貿易。陳添枝是經濟學家中,少數懂產業、科技、甚至技術的學者。他在陳水扁擔任總統時,擔任官派的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扭轉了中經院的體質。

二○○八年,他出任前總統馬英九上任後的第一位經建會主委,發消費券度過的金融海嘯。國際評價,台灣限時消費券的政策是成功的,多國前來取經。

今年六十三歲的他,差三個月就可以從台大經濟系退休,卻被行政院長林全徵召,在最後一刻出任國發會主委兼政務委員。跟林全一起合著經濟學教科書,陳添枝是林全口中,行政院最核心的經濟幕僚。

當務之急:阻止投資再下滑


今年,又是金融海嘯後最嚴峻的一年,陳添枝又在同樣的位置,他提出診斷:「現在就是景氣循環跟結構問題都攪在一起。」

陳添枝開宗明義,要解決這些問題,得規劃長期與短期的任務。

他診斷,國際經濟情勢短期難以改善,振興出口有限,內需還算平穩,救經濟的切入點就是振興投資。目前投資只佔GDP的二○%,能拉高一個百分點就是一千六百億到一千七百億,這是未來六個月的當務之急。「投資不能再下滑,要讓大家知道台灣有什麼好投的,要讓外界對台灣有信心,」他說明。

長期的計劃得靠解決法規、土地、勞動市場與產業轉型等結構問題。「頭已經很痛啦!」他笑說。那笑容,有壯士斷腕的沉重:「挑戰很大。」


這位熟悉實務的經濟學家將如何振興投資?以下為專訪摘要:

問:台灣經濟很悶,請問你對台灣經濟的診斷?

答:現在是景氣循環加上結構問題,這波景氣循環要恢復的時間比較長。結構的問題很嚴峻,挑戰大。

目前規劃短期跟長期計劃。短期至少六個月,希望拉抬投資,恢復投資人信心;長期就是改善台灣結構性問題,改變產業結構與營運模式。

我們基礎不差但投資很遲緩,而且不斷下降。如果不遏阻下滑的趨勢,現在要改革結構是困難的,而且我們禁不起這樣的壓力。

現在企業對新政府迫切期待,你要先有起色,讓大家有信心。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讓民間企業對台灣的投資環境重新產生信心與興趣。

問:為什麼提出三駕馬車的戰略?

答:第一駕馬車是「產業創新轉型基金」一千億,鼓勵台灣現有企業投資在結構轉型。

第一駕馬車:企業轉型基金

政府出錢 把經營權留給企業

企業有很多轉型方式,包括重組、合併、拓展新事業、國外併購或引進新技術。政府可以跟民間基金合作,如果企業轉型需要新資金,國家就去投資。

傳統國發基金是創投基金,投新創,不投上市櫃公司。但現在這個基金不一樣,要做結構轉型。

任何產業在台灣有新投資就可以做。如果舊企業想要投資,去銀行借到的金額有限,想對外募資又怕股權被稀釋,可用轉型基金。政府最終會出場,企業不會因為害怕喪失經營權而不投資。

問:現在的環境去運作基金的挑戰是什麼?

答:比較大的挑戰是投資後續的管理。不是給完錢企業就會轉型,應該提供轉型上的技術指導和經營輔導。

問:過去三年,因為許多老闆怕失去經營權,導致本土私募基金不容易找到案子。國家來做會比較好嗎?

答:因為國家的錢,最後非退場不可,我們不會要企業的經營權。我們會在投資初期就設好退場機制,很明確地跟投資人說我會退,而且有明確的期限,比如說五年或十年。最後會想最終退場辦法,例如強迫公司解散。如果不知道怎麼退場,這案子我們不會投。

我們不排斥跟私募基金合作。最重要的是我們想照顧要轉型的中小型公司,私募基金對這些公司可能沒有興趣。國家基金除了商業考量,還要考量整體產業發展,承擔風險。

這也是國發基金跟民間創投不同的地方。目前政府投資希望投資單一公司,股權控制在兩成,絕對不會超過五成。

問:企業面對生死存亡,自己都知道要轉型,為什麼政府還要拿這麼多錢去做這件事?

答:企業知道不轉型就很難生存,但它碰到很多障礙。

我們關注的不是聯發科、鴻海這種現金很多的企業,政府期待做中小企業。很多小公司沒有財務實力,投入新的事業勢必增資,找合夥人又擔心經營權被稀釋,政府可以協助。也有中小企業面臨接班問題,我們可以找新人或是協助跟其他公司合作轉型

基金目標希望把錢投在有意義的案件,點火國內投資。資本形成目前佔GDP的二○%,至少要回復到二五%,提高這五個百分點,就會多八千五百億,這挑戰很大。

第二駕馬車:五產業帶動內需

串連上下游 才有機會救出口

問:政府選的五大創新產業是你的第二駕救投資馬車,但這些行業都不大。如何用這五大產業帶動投資?

答:這五個產業主要利用內需市場誘導新的投資。

比如說綠能,現在台灣太陽能幾乎百分百出口,產業鏈只有電池。現在農委會開放地層下陷或不宜耕種農地一千公頃來做太陽能發電工廠,創造內需。有內需做槓桿,讓產業有新的投資。

國內太陽能產業鏈除了電池,也可以往下游整合到模組、電廠,甚至電廠管理。向下游整合就能產生服務的內涵,提升產業價值。如果這塊做得好,我們就可以出口。

國防工業,我們希望漢翔航空將來可以變成旗艦型廠商,整合台灣航太產業,也用軍機的機會讓它練兵。

「亞洲矽谷」軟硬整合,則是利用在國內市場應用的機會來做系統。五大產業的邏輯都一樣,讓國內市場需求協助產業做系統性整合,改變出口型態,帶動國內產業向下游整合,創造服務價值。

問:依照過去進口替代的經驗,譬如:家電、汽車,台灣從來沒有練完兵後再外銷的成功案例,為什麼這次國內需求導向的練兵,就有國際競爭力?

答:因為這幾個領域都是跟世界同步,不是模仿。要創造的系統不是國際上已經存在的。

比方說因應食安問題,創造一套追蹤化學品的資訊流系統,追蹤流向,這是物聯網。這在國際上不存在。我們希望新創廠商把系統做出來,別的國家也會有類似的需求,就有應用機會。

在國際貿易規範下,我們不能用自製率。可能是用創新的採購方式,採購目前不存在於市場上的服務跟設備政府的好處是掌握需求,讓產業為我們量身訂做。

問:你提到重點是恢復投資的信心,最快有成效是哪部份?

答:物聯網已經有基礎,國內產業每樣物聯網的應用都很新,所以我覺得很快。綠能也會,因為太陽能產業很樂意看到內需的機會。

智慧機械投資機器人跟無人機,利用現有精密機械基礎加上資訊通信科技。國防產業創造對智慧機械的需求,帶動新的開發,把內需帶進來,產業就有新的機會。

問:以前是小政府讓大家自由發展,現在是政府帶頭?

答:很多人說回到大政府。不諱言,至少在產業轉型、創造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上,政府會扮演積極角色,因為這也是企業的期待。但政府會把最後資源的配置交給市場,政府配合投資。

這套機制是做前端燒火的工作,後面要不要投,民間企業決定。我們不會創造另一家台積電,至少現在不會。

第三駕馬車:國家級投貿公司

拚數位服務 專攻東南亞市場

問:第三架馬車--國際投資貿易公司,又是什麼呢?

答: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主要是找尋跟創造重要投資案。預算一百億,角色像當初中華開發的計劃評估與協調的部門,加上大貿易商。

國家投貿的第一個工作就是促成大型的國內投資案。比方說風電公司,投資貿易公司可以設計資本金額、股東組合去規劃募資,把這家公司組起來投資海上風電。一百億資本,所以公司也有錢也可投資,國發基金也可以注資。

另外就是整廠輸出。台灣的廠商規模太小,無法做整合型海外行銷。投資貿易公司的基本功能就是創造案源,讓國內產業提供協助。

比如說到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這些有興趣發展太陽能發電的國家,他們不知道怎麼做,也沒錢。這家公司就要有能力去安排,這樣整廠輸出就可以成功。

所以說國際投資貿易公司與南向政策是有關的。這一次的南向是要攻內需市場,尤其是著重在數位。

台灣現在發展數位經濟非常不利,因為數位經濟贏者通吃,規模愈大愈有優勢。但台灣先天國內市場太小,所以搞數位經濟的公司都看不上你。台灣需要在大市場卡位,但絕對不是中國,機會在東南亞與印度。

跟這幾個國家合作可以發展出數位經濟的服務,這是南向政策最重要的策略性涵義。

你要證明這模式可行,最好先做系統,在東南亞跟印度就有應用機會。系統性輸出需要公司整合台灣的力量,最終還是要利用系統建立未來的數位產業。

問:東南亞競爭很激烈,台灣利基在哪?

答:台灣一向比較開放,願意讓當地人參與,也可以跟其他國家合作。因應環境創造跟別人不同的體系,找到當地需求。

比方說,韓國和日本通訊軟體滲透東南亞市場,但安全性很差。工研院研發的通訊軟體台灣揪科(Juiker)為公司或是政府設計通話的網絡,安全性比較高。東南亞國家有興趣,因為揪科把通訊數據留在當地,他們覺得安全。

未來在網路經濟發展上,都要有這樣的思惟:先建小系統,再擴大到大市場,用規模經濟撐起競爭力。

問:中國跟香港還是台灣第一大貿易國,你如何看兩岸的經濟?

答:我預期,台灣對中國與香港市場的依賴,隨著台商撤出,依賴度會降低。

未來經營中國市場愈來愈困難。一方面是兩岸政治環境,二方面因為中國的經濟結構也在改,改為以內需為主。

在內需市場,他優先輔導國內產業,增加了貿易障礙。而且中國要找合作伙伴也會找國際大型公司,將來台商在這個市場會很困難,所以要投注在其他國家市場。

服貿、貨貿如何繼續,我不該談。但我認為,不管政治,兩岸經濟還是有互利。台灣可以協助在大陸經營很久的台商,在大陸市場結構轉型時,一起創造國內產業新生的力量。

問:台灣社會對政府機關很不信任,你覺得政府基金與投資公司能順利運作嗎?如何處理信任問題?

答:一千億基金的問題不大,國發基金運作滿多年了,重要的是審核過程要公開透明,還有投資效益

比較大的挑戰是,國際投資貿易公司是私人企業,可是政府有資金。所以這家公司的公司治理要嚴謹,包括利益迴避、專業經理人的選任,還有投資對象跟內部管控。

問:處理短期投資問題之後,還要做什麼事?

答:接下來是處理結構性的轉型,會優先處理數位經濟世代需要的法規,再來是解決生產要素的問題,現在缺土地、缺人,又缺水缺電。

土地就包括使用的方法與規範;勞動市場就是延攬高科技人才或高階白領。結構是很大的問題,要解決就需要從法規上改善。(程晏鈴整理;英文版同步上線www.cw.com.tw/english)

---------------------------------

「中國製造」成本只比美國低4%│即時新聞│20160317│蘋果日報
m.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被稱為「世界工廠」,但「中國製造」的產品成本其實沒想像中的低。牛津經濟學院(Oxford Economics)指出,如果考量到勞工生產力,中國勞動成本其實只比美國低4%,牛津經濟學院指出,中國薪資水準上升速度遠比生產力快,加上人民幣升值,是中國和美國勞動成本沒想像中大的原因。數據顯示,2003至2016年間美國的勞工生產力成長40%,中國和印度則倍增,但目前美國勞工生產力仍遠比這2個開發中國家高90%。美國製造業正在享受能源價格下跌、監管環境穩定和內需龐大帶來的效益,但也面臨一些風險。如果美元升值,美國製造業者在國內生產自家產品的成本將上升。(林文彬/綜合外電報導)

-----------------------------------------------

莊子論附加價值
2016年02月14日 04:09 于國欽

近三十年各業附加價值率
莊子說:「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

■莊子接著說:「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

不少人都解釋過附加價值(value added),但談的最好的是莊子,他在《逍遙遊》裡提到春秋吳越之戰,吳勝越的關鍵,全在於一種防凍藥方。

防凍藥方來自宋國一個以漂洗絲絮為業的家族,其先祖為避免雙手在漂洗中凍傷,研發了此藥,惟長久以來,漂洗絲絮只為這一家族賺取微薄收入,某日有人表示願以百金收購此藥方,由於利益可觀,這個家族欣然同意。吳國得此神藥,在寒冬與越國水戰,大敗越軍,這一獨具慧眼者因此獲得吳王裂土封賞。

莊子說:「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漂洗絲絮),則所用之異也。」意思是說,防止凍傷的藥都一樣,但運用到不同領域,所創造的附加價值有天壤之別。用在傳統漂洗業,年收入不過數金,出售藥方僅一朝即得百金,而那位助吳國大勝者,更因此裂土封爵。

技術與創意同樣重要

這位裂土封爵者雖沒有技術,但有眼光,僅把這項傳統技術運用到新領域,即創造了巨大的附加價值,莊子所讚揚他的就是這一點,天下事有用沒用,大用小用,全存乎一心,眼光創意的重要,於此可知。

從這裡也可以發現,決定附加價值的兩項要素,一是技術,一是創意,兩者同樣重要。長期以來美、日、歐也正擁有技術、創意而保有高附加價值率,以美國的製造業而言,長期以來一直維持在34%,日本也有30%,台灣與韓國較低,近年僅24%左右。

台灣情勢不容樂觀

回溯台灣30年,會發現隨著產業升級,我們的製造業附加價值率初期一路升高,至1992年達30.1%高峰,自本世紀以來隨著全球競爭愈趨激烈,復以中國入世(WTO),我代工產業失去價格優勢。製造業附加價值率一路降至23.7%,近年雖回升至24%,然而這個回升恐怕無法讓人太過樂觀。

何以無法讓人樂觀?因為近年附加價值率提高,除了半導體結構調整略有貢獻之外,其餘係拜三角貿易成長、國際農工原料價格降低所賜,並非源自技術與創意。

以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為例,這個行業以代工為主,其附加價值率至2001年仍僅23.7%,隨著生產線快速外移,海外生產比十四年來由25%升至90%,而附加價值率也一路升至38.5%。

電子零組件業近十四年海外生產比也由8%升至51%,隨著三角貿易收入成長,加以半導體業結構調整,以及國民所得定義改變(研發費用改列資本形成),其附加價值率因而由2001年30.1%上升至2014年36.4%。

至於基本金屬,近年由於大陸產能過剩,價格下滑,其附加價值率十四年來由20.4%降至13.1%。而機械設備製造業的技術雖有提升,但在全球競爭下,十四年來的附加價值率同樣由29.6%降至24.5%。

我們的附加價值率長期下滑,近年提升係拜農工原料價格下跌與三角貿易成長之賜,非源於技術與創意。循莊子這則故事的啟示:我們如今既無防凍藥方,也乏裂土封爵者的創意,想打贏時下的全球貿易戰,只怕比登天還難。

------------------------------------

製造業附加價值 創5年新高
2015年03月21日 04:10 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

行政院主計總處昨(20)日表示,在企業技術創新及原油、農工原料價格走跌下,去年我國製造業附加價值率概估已升至24%,創下近五年新高,顯示企業獲利改善,將為今年勞工加薪創造有利的條件。

主計總處指出,附加價值率是指附加價值(value added)占生產總額的比重,代表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所創造新增價值的能力。經濟部去年在「台灣產業轉型的策略思維」報告中曾宣示要把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由2012年的20%提升至28%。

主計總處官員指出,去年11月國民所得統計五年修正,研發支出由企業的中間消費改列固定投資,歷年製造業的附加價值(即GDP)同步上修,近幾年皆較原編數高出3,000多億元,2012年附加價值率因此也由經濟部原來認知的20.3%上修至22.5%。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2014年在國際原油及農工原料價格大跌下,企業生產活動中間投入的成本同步降低,加上企業不斷研發創新,我國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一路走高,2013年升至23.4%,2014年更上層樓,升至24.0%。

主計總處官員表示,2014年製造業附加價值率24.0%係初步推計,完整的統計要到今年底才會完成,近年附加價值率持續升高,代表企業獲利逐年改善,這將為今年勞工加薪、民間消費、企業投資及政府稅收創造有利的條件。

台灣近年製造業附加價值率與美、日、韓相比如何?主計總處官員表示,美國、日本由於技術領先,因此製造業附加價值率遠高於台灣,2013年美國34.1%、日本30.1%。

而韓國與我平分秋色,2007~2012年製造業附加價值率22.1%~24.7%,台灣同期間21.9%~25.0%。

主計總處指出,依各業別觀察,2013年以電腦、電子及光學製品(包括手機)、電子零組件(半導體與面板)這兩個產業附加價值率最高,分別達38.5%、32.3%,機械設備24.0%。

------------------------

2020年產業附加價值率 拚28%

  經濟部長施顏祥表示,近年來全球產業情勢發生重大變化,可以「市場擴大、競爭加劇」八字形容,我國製造業因為競爭激烈造成微利化,附加價值率不升反降,經濟部希望能協助產業進行結構優化轉型,期望在2020年提升至28%。

  經濟部昨日召開首屆「全國產業發展會議」,一連兩天從產業發展所需的環境與動能進行探討,今年設定兩大共同議題,第一、推動產業創新加值,第二、建構優質投資環境。產、官、學、研共有500餘人齊聚,經濟部表示,這次會議獲致的共同意見,將做為日後施政依據。

  施顏祥致詞時提到,產業要成功,必須作升級轉型,才能打造新成長動能,提升附加價值率,端看先進國家,美國與日本的製造業附加價值率每年都在變動,美國大約都在35%,日本則是約32%,台灣與韓國這幾年落在20~21%。

  施顏祥進一步說,台灣在7、8年前曾一度上升至24%,但是近年來競爭加劇,產業趨向微利化,導致附加價值率降至20~21%,因此經濟部希望2020年可以提升至28%。

  中經院所長陳信宏昨日並在會中報告「推動產業創新加值」表示,企業界與政府應該建構跨領域與跨單位整合創新平台,以需求或問題作為解決導向。

  經濟部技術處長林全能表示,許多新穎技術或前瞻技術開發出來後,需要透過終端消費者驗證,才能瞭解優缺點,因此,未來規劃在法人科專預算,應該框列相關經費以供試驗。

  另外,為了鼓勵系統整合的創新,產官學也建議,在產創條例的研發投抵,應該優先給予具有多元系統整合的跨領域與跨單位研發議題。

  對於外界關注的出口,施顏祥表示,今年台灣出口表現不如人意,但是11月已轉正,12月會更好,希望明年的表現再好。

  工總副理事長辜成允指出,景氣最差的時間點已經過去,景氣會在今年第4季觸底,而國際金融情況應該會在明年有回穩跡象,加上大陸十八大之後,基礎建設與大陸內需增長,可以被預期,因此只要美國景氣與歐債解決,相信全球經濟情勢可以逐步走出困境。

  商總理事長張平沼則說,估計明年第2季景氣回升。

-------------------------------

製造業附加價值率 5年新高 24.8%

中時電子報作者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6年1月5日 上午5:50
工商時報【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
行政院主計總處昨(4)日指出,受企業不斷研發創新,原物料投入成本降低影響,我國103年製造業附加價值率升至24.8%,創5年新高,與南韓相仿。其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附加價值率38.5%居冠,此係拜三角貿易之賜。
主計總處發布「國情統計通報」指出,附加價值係指企業生產總額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原物料、半成品等成本後的價值。附加價值率即附加價值占生產總額比重,代表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所創造新增價值的能力。
主計總處表示,103年我國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為24.8%,為民國99年以來的新高,主因近年國際農工原料價格下跌,原物料投入成本降低,加以企業不斷研發創新,提升產品附加價值所致。
與主要國家比較,由於我國產業特性偏向代工或側重零組件生產,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相對美(34.0%)、日(29.7%)為低,與南韓(23.3%)則相仿。
主計總處官員也指出,製造業各中業別裡附加價值率的前兩名是「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38.5%、「電子零組件業」36.4%,前者多數生產線已移至海外,附加價值率的提高係受惠於「三角貿易」收入增加,後者則是拜「研發經費」成長及半導體產業結構調整之賜,據統計,國內研發經費約有48%投入電子零組件業。
103年金屬製品業、電力設備業、機械設備業、汽車及其零件業的附加價值率都逾24%,化學材料業、石油煤製品業則因耗用原材物料比重較高,附加價值率不及10%。

--------------------------

經濟/從附加價值率提升 看產業發展方向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03-28 02:1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主計總處日前在修正國民所得統計原則後,公布新的各業附加價值概況,顯示2013年修正後的製造業附加價值率提升至23.4%,概估2014年可能達到24%,雖然,這與油價下跌有相當程度的關係,但也顯示台灣製造業的進步,不僅是數量生產效率的提升,也反映在價值或價格能力的創造上。

我們知道,所謂產業附加價值係指總產值扣除中間投入的部分,也就是企業主整合了土地廠房、資本設備、勞工、技術等生產要素,把原料或原材料變得更有價值,而這高出原料的額外附加價值愈高,可以分配給生產要素的報酬包括租金、折舊、薪資及盈餘也就愈多。

由於附加價值等於總產值減掉中間投入,因此附加價值或其占總產值比率(附加價值率)的增加與提升,可能原因,除了數量生產效率的提升,亦即在既有的中間投入數量下,生產出更多的產出數量之外,更關鍵的恐怕還是在於產品(需求)價格或價值的創造,以及中間投入成本的掌握。過去台灣許多產業,產品及原料價格雙雙受制於人,因此數量生產效率再高,也無法彌補產品價格下跌或原料成本上升。

不過,產業附加價值率並不合適作跨產業直接比較,除非我們可以區分這樣的差異,是來自創新、效率的差異,還是產業本身特質或分工型態的不同,但就同產業跨時或跨國比較,則較能看出彼此效率或價值創造的變化。倘若我們比較全球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的情形,可以分成幾個族群,第一群是美國,附加價值率高達34%以上;第二群包括德、日,附加價值率約30%;第三是義大利、荷蘭等為25%;然後是我國及韓國的22%~24%,再後為其他後進製造生產國。

從上述這幾個標竿族群的製造業發展模式來看,我們可以歸納不同族群間的策略及政策意涵,首先美國是以製造硬體為載體,創造服務價值,正是破壞性創新,無論是蘋果電腦或Google都是如此;德國與日本,其中德國專注深化工藝技術,而日本則是學習德國精進精神,並引進美國基礎技術,創造商品差異化,可以說此二者為漸進式創新;第三群的義大利、荷蘭採特色專精模式,其中義大利重設計、荷蘭善用外部資源;最後,台灣及韓國則主要是複製日本技術、商品化及快速量產模式。

所以,產業附加價值的創造依層次高低,可以是在服務價值上、可以在產品精緻上、可以在商品功能差異化上、也可以在產品設計上。近年來,台灣產業嘗試在產品設計下工夫,似乎有些成果,整體製造業附加價值率亦逐漸逼近義、荷水準,很值得高興,也確認努力方向的正確性,現進一步往產品差異化以及技術工藝深化的中堅企業努力,但困難度與挑戰性更高,疑慮更大,因為產品差異化或中堅企業與快速量產思維的衝突性更高,如何平衡或化解這衝突,還得加把勁。

有趣的是,上述的標竿國家目前產業發展政策,均以彌補其過去弱點著手,例如,美國重新開始重視製造、德國想運用智慧化提高生產力、日本則致力於開放與彈性,因此,台灣產業發展政策不應是要完全放棄快速彈性能力,而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在產品設計、差異化、精緻化上加值,至於製造業服務化價值創造的部分,雖然短時間做不來消費性服務價值的創造,但在生產性服務的提供,應該可以有所作為。

總之,主計總處對於產業附加價值的修正,讓我們可以再次據以審視產業發展努力方向的可信度及機會,看來,機會是存在的。

-----------------------------------------------------

半導體倒 台灣經濟跟著倒

推文到plurk
2016-05-02 06:00

中國購併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企圖遭逢嚴重挫敗?具指標性意義、金額高達五六八億台幣的中國紫光集團參股矽品私募案,與一億美元入股物聯網作業系統廠商明辨科技均宣告破局。近年紫光打著中國國家隊旗號大軍壓境,然而,大筆金額的矽品與相對小額的明辨科技等參股案皆草草收場,顯見紫光根本不是貨正價實的中國國家隊,只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所稱「一個炒股的投資者」。然而,紫光的失敗,並不意味中國對台灣半導體的野心已經破滅。
半導體是我國的核心產業。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統計,去年總產值達二兆一千六百多億元,占GDP的九分之一,出口值的五分之一,且從IC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上下游產業鏈建構完整,更在半導體各個領域中,如台積電為全球晶圓代工霸主,IC設計與封測亦為強項,堪稱台灣最具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當我經濟下滑,對中國的依賴不斷加深之際,半導體仍然屹立不搖,這一產業區塊對台灣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因此阻擋中國購併我半導體產業,無論就國家整體利益或產業競爭力,均為不得不然的政策手段。
然而,扶植半導體產業是中國建立本土產業的重點項目。半導體堪稱科技之母,多數科技的發展,均須仰賴晶片作為核心,若不能建立自主的半導體產業,則產業轉型勢必落空,而科技與網路之發展終難擺脫受制於人的困境。況且,中國一年進口的晶片逾二千億美元,堪與石油進口相比,因此無論市場或科技發展需要,半導體產業的自主化,亦為中國產業發展必走之路。然而半導體屬於高端科技,若是自主發展,循序漸進,很難跟上全球科技發展的腳步,因此購併參股便成為壯大自我的方便之門。中國乃於前年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推進綱要」,成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以首期一二○○億人民幣的規模,扶植晶片產業鏈中的主要廠商,對外推動購併,並以反壟斷調查為恫嚇手段,迫使外商屈服,提供技術轉移與合作。
而台灣不僅是中國晶片進口的最主要來源,二○一三年從台灣進口的晶片占中國晶片進口總值卅一%。所以,中國半導體意圖崛起,不論是購併、合作或競爭的對象,台灣都是被鎖定的主要目標。但是,台灣至今仍反對中資購併IC設計產業,且中國國家隊的角色太過顯眼敏感,因此乃有紫光這類假國家隊以資本市場炒家的角色,對台灣進行試探,意圖測知我政府與輿論風向。果然,馬政府不改傾中本色,雖任期將屆仍有意擴大開放,幸而產業界與學界深知此舉對我經濟與國家安全的衝擊,大力反對,終於使中資的進逼動作踩了煞車,及時阻止了一場半導體產業被中資蠶食鯨吞的浩劫。
而紫光入股軟體公司明辨科技的毀諾也凸顯另一個警訊,即台灣的軟體人才已成為中國獵取的目標。未來的科技產業將是軟體勝過硬體,中國這個後發展國家的優勢在於可以採取跳躍式發展模式,直接跳過舊產業,進入工業四.○與軟體領域,達到後發先至的效果。而台灣是一個科技產品生產大國,卻是以硬體製造為主,如今產業的價值鍵轉移到軟體,不論是網路或各式APP的開發,台灣均嚴重缺席。不過,台灣在軟體產業的落後,並非缺乏軟體人才,而是以硬體為主的企業經營者不知如何充分運用軟體人才,使其發揮所長,提升企業的發展,造成這類人才在前途茫然與中國新創公司積極拉攏下,投向對方的懷抱。如此的人才流失,短期內似乎對台灣沒有影響,長期而言卻阻斷了產業提升轉型之路。
兩岸的產業由早期的上下游分工,中國只是扮演生產基地的角色,至今產業趨勢丕變,其透過購併與資金的挹注對台灣步步進逼,半導體尤其成為首要獵物。台灣產業面臨轉型與興衰的關鍵,以及新政府的五大創新產業,均仰賴半導體甚巨,這座城池必須固守,不能被敵人由內部或外部攻破,否則台灣經濟將陷入萬劫不復。

-----------------------------------

為什麼張忠謀說:創新是分配的罪魁禍首?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張忠謀與蔡政府關係良好,林全更是他禮聘為旗下世界先進董事長,甚少出席工商界活動的張忠謀,今年四個月兩度參加會都因為林全。但這次張忠謀為何如此激動?

時間回到今年6月15日,三三會邀請林全演講,講題是「五大創新發計畫、驅動台灣下一世代產業成長動能」。新揆首次定調示經濟發展新模式: 創新、就業、分配。

林全開出根本解決台灣的經濟問題的解方,指明引進五大創新產業,包括生技醫療、亞洲矽谷、智慧機械、綠能產業、國防產業。邏輯是,新產業會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有了投資,就會增加勞工就業機會,解決勞工就業問題,特別是年輕人就業與分配問題。

因此,林揆點明,提升勞工就業為政府唯一的KPI;能增加就業的,才是政策的第一優先。政府將扮演產業點火的角色,規劃成立國家級的投資公司,以有限的資金,針對重點產業發揮點火功效,對當場的企業大老直言,「除了投資,一切免談」。

這就是新政府以「創新、就業、分配」為經濟成長的主軸與邏輯。

4個月後,10月24日工商協進會的聚焦「雙林」早餐會,即與行政院長林全與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台積電張忠謀意外出席,再因為林全。林揆在會中談的主題,由5大創新產業,變成了5+2,增加新農業及循環經濟,依然沒有半導體業,顯示,半導體在政府投資中並沒有獲得資源分配。

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指出,「創新」、「就業」希望產業用提高附加價值來達成企業成長,而不是用降低成本,削價競爭,否則產業為追求低成本反會外移,也將使勞工失業,這會造成分配更不均,對基層勞工不利。

換句話說,政府認為傳統的製造業就等於削價競爭、降低成本,而將大舉的資源放在創新產業上,因此,張忠謀重話直言,創新與分配相互矛盾,沒有經濟成長,就業與分配無從解決,認為創新其實是分配的罪魁禍首!他認為,政府發展5+2產業固然好,如果政府若只管推「新」產業,把現在的都給忘了,「恐怕新的產業即使通通成功了,也補償不了老產業的衰退!」如他認為成長才是最關鍵。

張忠謀是言過其實嗎?根據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資料統計,半導體為台灣創造2.3兆產值,去年直接就業人口達22.6萬名,再加上下游原料、設備、倉儲、支援服務等整體產業鏈產值,及員工用於消費上帶動其他經濟活動的誘發效果,產值合計4.7兆元,而創造整體就業人口達70.5萬人,占我國就業人口的6%。

換句話說,半導體是撐起目前台灣經濟成長的樑柱,一旦半體產業衰退,不要說提升就業機會,我國製造業100名中17名,就可能失去工作;加上整體服務,每100名就有6名飯碗可能受到影響。

再從經濟成長率GDP結構分析,今年GDP因半導體業成長才有機會保一。IEK區域研究部經理陳志強表示,製造業占我國的GDP比重約近3成,半導體業附加價值獨占製造業四分之一強,居冠所有製造業,而台積電一家公司更占半導體約5成,占我國GDP3.6%。

張忠謀在運動會上發給員工1.2萬元「小禮物」就是豪氣的4.32億元大紅包。

台積電更對台灣經濟貢獻具關鍵性影響,它是去年是繳稅大戶,共繳438.73億元;對員工大方,發給員工紅利205.57億元。更大舉投資研發665億元,除此之外,投資廠房、設備等資本支出達2575億元。政府要求企業投資、對員工加薪台積電不僅做到,而且金額拿下第一,以一抵千,等於是其他公司加總的數字。

面對三星、英特爾,張忠謀胸有成竹的毫無畏懼。他帶領台積電以創新為核心,從商業模式的創新、製程創新到組織的創新,台積電從破壞式創新到維持性的創新,才走到如今的全球晶圓代工巨人。因此,他絕不反對創新,台積電下一波的成長正是由無人車、物聯網、人工智慧、高速運算晶片等創新產業所帶動。

但政府一味只見新人不見舊人。台灣所忽視的半導業,卻是中國現正用傾國之力扶植的產業。全球半導體軟體大廠新思科技總經理李明哲指出,在中國政策強勢支持半導體業下,今年上半年半導體產值約2280億美元,已經正式超越台灣2000-2100億美元。

李明哲認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目前處於秋天,中國正處於春末進入盛夏。

中國半導體業就像油菜花田,他形容,不稀奇,廉價、哪裏都有,但這些油菜花可用來做下一季農作物肥料。中國2015年IC設計的廠家736家,今年第三季遍地開花至1362家。雖然台灣只有250家,但台灣業者如牡丹,嬌豔動人,一枝獨秀,以一抵十遠比這些遍油菜花價值高。但他擔心的說,再過幾年後,這些油菜花變成下一批花的堆肥,企業吸收了堆肥的養份,將前仆後繼快速成長。

趁這些油菜花需要成長,台灣應採行購併的行動,購併這些油菜花,變成自己的養份,曾在新思科技中台兩地的李明哲建議,台灣少子化,半導體業面臨人才缺乏,政府應給予獎勵、配套措施,但現在政府本末倒置,碰觸大陸,都視為禁忌,都不能談了。

外有追兵,內若不再支持,我國半導體業僅次於美國居全球二大地位難保,而半導體最需要的資源是穩定的電力與土地。要支持,政府就要拿出實際行動。

但張忠謀最擔心未來幾年內用電、用地問題,林全卻提早給了個未來一、二年內可能限電的答案。這令張忠謀無法忍受,政府資源都分配在創新的產業上,未來半導體業只等著衰退? 因此,他重話指出,「創新與分配矛盾,創新其實是分配的罪魁禍首!」

事實上,我國創新產業必須架構在半導體業才能成長。根據工研院IEK分析,5大創新產業都離不開半導體,每個產業在生產過程,平均每100元就需要用到6.1元的半導體產品或服務,換句話說,沒有半導體產業基礎,5大創新產業根本玩不下去。

政策談創新、就業、分配,最終目的是以鼓勵新產業、年輕人,就如林伯豐所說,創新是年輕人致富的捷徑,年輕人願意努力應該鼓勵,但如強制要達成分配上的公平,「那就次序顛倒。」

對台灣產業,政策應全盤思考,拿出因應之策,否則如同揠苗助長、本末倒置,挫敗的不僅是台灣舊產業,更可能令創新產業的迷路,屆時,就業與分配不僅難以解決,更可能雪上加霜。

--------------------------------------

台積電怎麼贏?|產業|201 : 5|天下當期精選|天下雜誌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 面對 資訊爆炸的年代,如何做深度的選擇,天下編輯嚴選把關,每日10則,優質 內容免費提供 >>

九月二十八日,颱風災後,停班停課的一天。

走進台積電總部大樓,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典雅原木色澤的辦公室。《天下雜誌》採訪團隊,先向張忠謀道喜——台積電的市值,剛在上星期超過IBM。

他有點錯愕,跟旁邊的企業訊息處資深處長孫又文確認後,又恢復平常的沉穩自信,微笑地說,「這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那你們應該每一年都來恭喜我的!」

而且,他又補了一句,「更何況,IBM也不是我們benchmark(基準參照)的對象。」

台積電效法、時時想超越的對象,當然是英特爾。

這目標也不遠了。根據十月十四日,台積電在美國發行的ADR(美國存託憑證)收盤價計算,台積電市值達一六一一億美元,英特爾為一六七七億美元,僅相差四%。

能否在技術、規模全面跨越這個半導體業的不動天王,將是台積電打敗格羅方德、三星之後,最關鍵的一場戰役。

二○○九年六月,金融風暴餘波盪漾之際,本來退居第二線的張忠謀,決定回任執行長(後來二○一三年又交給兩位共同執行長)。

至今七年間,台積電股價增加二三七%,市值增加三.三兆台幣。(根據十月二十一日收盤價)。更已有逼近五兆台幣的超高市值,而且佔台股的比重,達到史無前例的一八%。這已與三星電子在韓國股市的影響力相當。

股價的飆高,來自短期與長期的重大利多。

首先,剛上市的蘋果iPhone 7當中,台積電靠著獨家InFo封裝技術,擊敗三星,通吃處理器訂單。因此台積電今年第三季營收大爆發,較前一季大增一七.四%,獲利也創下單季九六七億元的歷史新高,好到超過台積電自己最樂觀的預期。

更重要的是,台積電可望主導科技業下一個破壞式創新。

未來之戰: 7奈米高效能運算,進攻最後的對手英特爾

英特爾長期壟斷雲端資料中心、伺服器晶片市場,市佔率超過九成。Google、阿里雲等伺服器大戶遂聯合高通、超微(AMD)等IC設計公司,推動安謀(ARM)架構的「英特爾替代方案」。

它們的希望所寄,是台積電的七奈米製程。該製程預計二○一八年首季量產,距離前一代僅一年。時間之早,令業界大為振奮。

因為,這代表投入伺服器戰局的IC設計業者,將得以享用與英特爾同等級、甚至性能更好的製程,這可是史上頭一遭。

不久前宣布進軍伺服器市場,世界第一大IC設計公司高通總裁戴瑞克接受《天下》採訪時說,「過去,英特爾對台積電有較大的技術領先,我們認為這些差距正在縮小,而且還會持續縮小。」

為此,台積電在今年五月的技術論壇,發表一個主要為伺服器市場打造的全新技術平台——高效能運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十月十三日第三季法說會上,台積電共同執行長劉德音甚至宣稱,高效能運算將在幾年後接下智慧型手機的棒子,成為台積電未來成長主力。

他看好伺服器晶片市場到二○二○年,將會有一五○億美元的年產值。

當里昂證券分析師侯明孝發問,高效能運算平台的利潤,能否趕上用於智慧型手機的「行動平台」?

劉德音坦然回答,他當然希望高效能運算可以超過行動平台,「你看看英特爾的毛利率就知道了。」(編按:英特爾毛利率高達六四%,台積電為五○%)。

近年,其他科技業的「台灣之光」——宏達電、聯發科跟宏碁,各因不同理由走下雲端、進入盤整。台積電這艘巨無霸戰艦,竟然還可以持續催油門,又進一步爬升到其他台灣企業只能仰望的地步。

過去七年間,張忠謀到底施了什麼魔法?是《天下》本次最主要問題。

「我有準備的!」

「這個……我是跟希拉蕊一樣,『我有準備的!』」前一天剛看過美國總統大選的第一場辯論,張忠謀俏皮地引用辯論中一句名言,引起現場一陣哄堂大笑。

他拿出三張圖表——台積電過去十年的研發投入、資本支出、產品平均單價(ASP)的變化趨勢。(見九十四頁)

這是看懂台積電近年變化的三個關鍵數字。

張忠謀回掌執行長的○九年,台積電的研發投入是二一六億台幣,今年是七一一億台幣(二十二億美元)。七年增加了二二九%。

○九年的資本支出是二十七億美元,今年是九十五億美元,七年增加了二五二%。

「大舉擴廠、增加研發投入,正巧趕上智慧型手機爆發的大浪,造就今日榮景……」,這的確是在不少分析師、媒體之間流傳的「台積神話」。

但張忠謀真正看重的是第三個數字──每年生產十二吋晶圓的平均單價。

「這個很少人知道,」他指著圖表。

張忠謀最看重的數字:產品平均單價

這是個典型的「V字反轉」,反轉點在張忠謀回任一年半後的二○一一年。

這個數字,是衡量台積電競爭力興衰的重要指標,因為它象徵公司的「議價能力」。

如果台積電高單價的先進製程搶下更高市佔,又或者提供更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服務,讓客戶願意掏出更多錢,都會拉高ASP。

一位外資分析師也觀察到,台積電在二十八奈米之後,訂價變「硬」,不但新品漲價幅度較過去高,舊品跌價速度也變慢。

但這是怎麼做到的?

「這個我不跟你講,」張忠謀賣了一個關子。

但他給了提示,「這東西需要一個很大的staff(指幕僚團隊)來做。」

一位前台積電主管指出,這個團隊的主導者就是企業規劃組織副總經理孫中平,「她是真正的大內總管。」

個子嬌小、大嗓門的孫中平,是已故抗日名將孫立人長女,擁有康乃爾大學材料工程博士,曾在IBM工作多年。最為外界所知的事蹟,就是幾年前成功為父親平反當年意圖兵變的指控。

根據台積電網站資料,她率領的幕僚團隊,負責產品定價,以及產能、資本支出等相關規劃。

台積電業務出去談生意,客戶殺價,得帶回給孫中平麾下的「定價」部門評估。有時得等上兩個星期,「他們覺得可以,才能降價,」一位台積電客戶主管說。

這個菁英團隊,堪稱台積電最神祕的組織。業界很少人見過孫中平,連包括聯發科、高通等大客戶想約孫中平認識,都碰釘子。

如遇關鍵大單,孫中平團隊會以數值模型模擬漲價、降價對於市佔率的影響。提出不同的情境分析,由共同執行長劉德音、魏哲家,甚至張忠謀做最後決定。

當然,定價有諸多錯綜複雜因素交互影響,到最後,往往還是看掌舵者的選擇——你是要利潤,還是市佔?

張忠謀顯然選擇的是前者。這可從台積電近年最大的挫折——高通抽單一役看出。

高通曾是台積電最大客戶,根據摩根大通證券,二○一四年還佔到台積營收的二○%。但台積電成功搶下蘋果全數A10處理器訂單後,產能即將唱空城計的三星,轉而祭出優惠價格,希望以較低價吸引高通轉單。

前年上任的高通執行長莫倫科夫(Steve Mollenkopf),悍然要求台積電也給一個大折扣。張忠謀親自出馬談判,但莫倫科夫毫不退讓。

最後由劉德音談了一個折衷方案,帶回台灣。但張忠謀最後還是否決了。

結果是,高通最新產品,包括目前最先進的十四奈米製程,以及接下來的十奈米製程產品,全數移到三星生產。

摩根大通預期,明年高通在台積電的營收佔比,會降到四%。

大客戶琵琶別抱,台積電的業績、股價還能創新高。除了蘋果訂單護身外,更重要的,是台積電有一隻超級金雞母——二十八奈米製程撐著。

今年五月的技術論壇,台積電公布一個驚人的數據。已經上市六年的二十八奈米製程,市佔率竟然還有八○%,甚至遠高於台積電整體市佔的五五%。

二十八奈米,堪稱台積電三十年來,戰績最輝煌的一役。

回鍋第一戰: 28奈米傳奇,痛擊格羅方德

張忠謀投身半導體業一甲子,累積的智慧與經驗,都在此役發揮得淋漓盡致。

張忠謀重任執行長的第一件重大決策,就是大筆一揮,將一○年的資本支出,上調一倍,增加到五十九億美元。

在金融海嘯讓大家餘悸猶存的當下,有兩位獨立董事反對,其中一位,還是身經百戰的前德儀董事長延吉布斯。張忠謀雖看好智慧型手機的未來需求,卻無法說服他們。他只能攤牌,告訴他們,「要考慮我是公司負責人,你要跟隨我,」張忠謀在兩年前的《天下》採訪時說。

一位當時反對的董事,幾年後告訴張忠謀,他很高興那時的反對沒有成功。

事實證明,張忠謀力排眾議,蓋出連自家業務都擔心賣不出去的龐大產能,到頭來根本還不夠用。

今年第二季,歐珀(Oppo)等大陸手機廠牌熱銷。一位客戶表示,台積電中科廠規劃月產能十萬片十二吋晶圓,資深廠長廖永豪帶領團隊硬是擠出十五萬片產能,結果竟然還是供不應求。

「二十八奈米之後的世代,雖然十六奈米也很好,但是都比不上二十八奈米這麼成功,」張忠謀緩緩說道。

七年前,阿布達比主權基金收購超微的製造事業跟特許半導體,成立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企圖搶佔市場。

口袋深不見底的石油強權,結合美國先進技術,一度讓外界對台積電的前途憂心忡忡。

結果,戰鼓才剛咚咚響起,就勝負已分。

二十八奈米製程有一個關鍵的技術選擇——先閘極(Gate-first)與後閘極(Gate-last)。格羅方德跟三星都選擇先閘極,台積電則用後閘極,受到不少質疑。

接下來,台積電一舉成功量產,三星與格羅方德的生產良率卻始終無法提升。質疑聲浪迅速轉為讚嘆。

致勝關鍵:選對技術、及時量產

世界第二大IC設計公司博通,時任財務長的布蘭特(Eric Brandt),在二○一一年法說會的發言,成為最好的註腳。他擔心台積電把對手甩得太遠,結果在二十八奈米製程,「很可能我們只有一個(代工)選擇。」

為此,張忠謀論功行賞,在二○一一年由他親自頒發台積電內部最高榮譽——「TSMC Medal of Honor」。負責二十八奈米的研發資深副總經理羅唯仁獲頒最大獎,一人獨拿八百萬元,獎勵他「勇於承擔,做出重要技術決策」。

第二次「TSMC Medal of Honor」大獎,則在兩年之後,落到負責量產二十八奈米的十五廠資深廠長廖永豪,也獨拿八百萬。

這兩個大獎,也說明二十八奈米一役大勝的兩個主因:選對技術、及時量產。

根據國家傑出經理獎的得獎介紹,廖永豪負責的中科廠,總投資金額超過三千億台幣,從動土到全產能,提前在三年內完成,及時趕上4G手機的換機潮。

「我講這個,只是表示我們對二十八奈米的成功的重視。因為我們一三年以後,就沒再給過這個獎,」張忠謀說。

然而,為什麼這個先發優勢可以延續六年那麼久?

「那個是,我應該拿一個Medal of Honor,」大帥抽著菸斗,半開玩笑地說。

他確認二十八奈米將會大成功之後,每個月對高階主管耳提面命,要他們不要鬆懈,「乘勝追擊。」

結果就是著名的二十八奈米「四連擊」。台積電針對智慧型手機晶片設計的主流製程,一連推出四個版本,幾乎年年改版,讓對手窮於追趕。

去年推出的「28HPC+」,不但較前一代速度提高、省電三○%,台積電還靠著精熟的製程技術,將晶片尺度再微縮四%。

「他的團隊在二十八奈米一戰,建立了很高的障礙,對手要一路追到HPC+非常困難,」一位大客戶主管說。

三星與叛將之戰: 16奈米的四連擊

台積電二十八奈米世代的空前成功,卻埋下一個後患。

押錯寶的三星眼看追趕無望,決定將所有研發資源挹注在二○一五年量產的十四奈米,並由前台積電研發大將梁孟松領軍。三星向蘋果承諾,產出的晶片,技術規格要比台積電好、量產時間比台積電早半年,也真的一一做到。

部份韓國、台灣分析師甚至因此宣稱,三星已通吃蘋果A9處理器訂單,一度引發台積電股價大跌。

但大家都忽略了,台積電用在二十八奈米的「四連擊」模式,也會在十六奈米(與三星的十四奈米同級)出現。

台積電第一代的十六奈米製程,性能的確不如三星。但第二代、也就是用於iPhone 6s處理器的16FFP,已與三星不分軒輊;第三代的16FFC,就通吃iPhone 7處理器訂單。

而預計在下個月推出的第四代,台積電客戶表示,因為成果超乎預期,台積電內部考慮改稱為十二或十三奈米FinFET。

至於三星,之後僅推出一次改版——14FPC,但評價不高。

不管人力、物力甚至技術能力都不輸給台積電的三星電子,為何不能如法炮製台積電的「四連擊」模式?

「三星以前根本沒做過這種事,整個決策模式,研發團隊跟不上,」一位三星、台積電的共同客戶主管說。

「三星沒有台積電這麼大規模、那麼多客戶,他出好幾代給誰用?」前分析師陸行之說,他認為,背後還是台積電「經濟規模」(scale)的優勢主導。

要玩規模消耗戰,張忠謀可擅長了。

「現在還是很多人要搶我們的二十八奈米生意,」張忠謀說,「他們過來的話,我會防守。」

他又舉出「史達林格勒戰役」,這是二次世界大戰死傷最慘重的一役,也是戰局轉捩點,德軍從此一蹶不振。

七年前的法說會,張忠謀也提過「史達林格勒」,他將格羅方德比喻為攻方的德軍,自己是勝券在握的俄軍總帥史達林,並呼籲他的老友、當時的格羅方德董事長魯毅智(Hector Ruiz),「在死傷慘重前,趕快退休吧!」

不少分析師,都對張忠謀這段殺氣騰騰的開戰宣言,記憶猶新。

消耗戰,大玩規模優勢

他真的說到做到。一五年底,格羅方德跟聯電逐漸在低階版的二十八奈米多晶矽(PolySiON)製程有所斬獲,侵蝕台積電市佔。

台積電猝然祭出殺價攻勢,以成本較低的優勢,搶回不少生意。台積電的二十八奈米市佔也回升到現在的八成水準。

格羅方德的災情最慘重,二十八奈米訂單全被奪走。業界指出,今年一月,格羅方德產能利用率低到三成以下,甚至將美國紐約廠的閒置機台,一台台膠封起來。

阿布達比主權基金甚至一度考慮不再支持格羅方德。

直到第二季,意外湧出一批智慧型手機急單。這陣及時雨,才救了奄奄一息的格羅方德。

在分析師、客戶的眼裡,三星、格羅方德都已被台積電拉開距離。在晶圓代工領域,「未來十年看不到對手,」一位大客戶評論。

台積電的前方一片晴空萬里。走出新竹科學園區力行路的台積電總部,環視四周,多數的台灣科技公司的頂上,卻是一片愁雲慘霧。

過去,業界常問「為何三星/諾基亞/阿里巴巴能,台灣不能」?現在,也許該問的是,「為何台積電能,其他台灣科技業者不能?」

「是根種得深,」前台積電資深副總經理、宏碁執行長陳俊聖說,他以小時候的農家經驗解釋,「根種得深,樹才長得高。」

他在英特爾工作多年,曾是英特爾最高決策十人小組的一員,深度參與這家矽谷傳奇企業的內部運作。

他深深體會到,世界一流企業與二流企業的差別,是能否建立一個系統,把整個公司的能量聚集起來,傳給企業負責人做決策。

「這是一種核心能力(competency),能不能進入贏家圈的關鍵。台積電已經把這個『內化了』,」他說。

從採訪過程中,這種「系統性思惟」痕跡無所不在。

張忠謀對於採訪問題的認真準備、對用字精確的斤斤計較,及聆聽美國大選辯論,就能歸納出一門行銷課的敏銳。

這些,才是台積電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真正祕訣。(英文版請見english.cw.com.tw)

小檔案

張忠謀

出生/1931年7月10日

現職/台積電董事長

學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系學士、碩士

美國史丹佛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

經歷/美國德州儀器副總裁

美國通用儀器公司總裁

工研院院長、董事長


用企業價值倍數 在台股挖寶
smartold.businessweekly.com.tw查看原始檔
只要有買賣股票的人,一定聽過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追隨巴菲特投資方法的門徒很多,江湖上一般稱為價值投資派(Value Investing),他們的精神在於找尋價值被低估的股票。
但是,隨著門下弟子開枝散葉,每個人對於價值投資的定義也不相同,使用的工具也百花齊放。隨著台股加權指數已經登上萬點關卡,此時該如何找到價值被低估的股票,並且用長線保護短線呢?本期專欄將和各位投資人介紹一些價值投資派用來衡量企業價值的工具,以及這些工具該如何寫成程式。
外資常用的選股指標
可評估企業真實價值
第一篇要和各位投資人介紹的是EV/EBITDA(企業價值倍數),這是外資經常用來評估企業價值的估值工具。
EV(Enterprise Value)是「企業價值」,公式是將公司市值加上總負債再扣掉總現金。概念上是市場考量目前的現金與負債之後,給予該企業的真正價值,這個數字也是市場主觀認定的價值。
EV=市值+總負債-總現金
企業價值常被視為收購一家公司理論上的代價,因為收購方必須承擔公司的負債,但是可以取得現金資產。企業價值與簡單的股票市值有明顯的不同,將負債與現金資產納入考量後,許多人認為能更準確地反映公司的價值。
EBITDA(Earnings BeforeInterest,Taxes,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為「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獲利」,是指未計算利息、稅負、折舊與攤銷前的利益。公式是將營業利益加上折舊再加上攤銷,這個數字是企業客觀上,公司經營可以創造出來的現金。
EBITDA=營業利益+折舊+攤銷
外資常常用EV/EBITDA來評估外界對於企業真實的價值是否有高估,藉以找出價值被低估,還有機會「撿便宜」的股票。由於EV是市場主觀認定的價值,而EBITDA是公司經營實際能創造的現金,因此將EV除以EBITDA的數據,就是市場主觀認定的企業價值與單季(或單年)企業客觀可以創造的現金之間的比值。當這個數字愈小,代表主觀的估值愈沒有被高估,也就是愈符合價值型投資者的挑選標準。
可利用年度數據
降低淡旺季干擾
這樣概念轉換成選股腳本,目標是要找出未來3年(12季),每季都能像最近1季能創造這麼多的現金,同時3年後這些現金的總合比目前市場給的企業價值還高的公司,運用XS程式交易語言,程式碼如下:
1.value1=GetField("總市值","D");//抓取公司總市值,單位億
2.value2=GetField("負債總額","Q");//抓取公司負債總額,單位百萬
3.value3=GetField("現金及約當現金","Q");//抓取公司現金部位,單位百萬
4.value4=GetField("短期投資","Q");//抓取公司短期投資金額,單位百萬
5.value5=GetField("稅前息前折舊前淨利","Q");//抓取公司稅前息前折舊前淨利,單位百萬
6.var:pricingm1(0);//宣告變數pricingm1
7.Input:bl(12,"上限值");//宣告參數bl
8.If value5>0 then beginpricingm1=(value1*100+value2-value3-value4)/value5;//當公司稅前息前折舊前淨利>0時,開始計算pricingm1(資產估值),公式為(總市值×100+負債總額-現金-短期投資)/稅前息前折舊前淨利
9.If pricingm1<bl then ret=1;//當pricingm1<12時,則條件觸發
10.OutPutField(1,pricingm1,1,"EV/EBITDA");//輸出資產估值
11.OutPutField(2,value1*100+value2-value3,0,"EV");//輸出公司價值
12.OutPutField(3,value5,0,"EBITDA");//輸出稅前息前折舊前淨利
13.OutPutField(4,value1,0,"總市值");//輸出總市值
14.OutPutField(5,value2,0,"負債總額");//輸出負債總額
15.OutPutField(6,value3,0,"現金");//輸出現金
16.OutPutField(7,value4,0,"短期投資");//輸出短期投資
17.end;//結束
依照這個腳本,在2017年7月14日選出的名單共有18檔(詳見圖1)。這樣的公司滿符合價值型投資者的思考方向,不過,投資人在運用這個數字時,如果重視公司獲利的長期穩定性,也可以用年度的數字來降低淡旺季的季節性因素。

direct (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