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跨性別免術換證是失速列車?還是遲來的正義?
作者 王浩翔
2022-07-21
性別變更認定要件法制化政策的推動與立法,早已延宕多年,甚至長達數十年間,社會對於跨性別權益都是漠視的。
【投書】跨性別免術換證是失速列車?還是遲來的正義? | 王浩翔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v8kuMi
近期隨著「免術換證」相關議題的發燒,有自稱泛性戀的反對者,試圖透過具同志身分的位置,聲稱免術換證彷彿失速列車般「衝太快」,認為性別運動「還有很多事需要推動」,不應一下跳到「免術換證」議題。
儘管該文受訪者以性別運動者身分自居,但通篇發言卻充滿對跨性別者的偏見與性別歧視。不僅其發言內容啟人疑竇,且作為一名曾參與性別運動的同志而言,對於「性別」的認識似乎不免過於淺薄,甚至沒有好好瞭解背後的多元意涵。再者,該文不時藉由「免術」一詞,汙名化跨性別女性,並散播社會對她們的恐懼,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汙名化了「免術換證」一詞。
實際上,「免術換證」探討的乃是「性別變更認定要件法制化政策」,而性別變更認定要件法制化政策討論又包括兩大面向,其一是將過去一直無法源依據的「戶政機關受理性別變更登記」予以法制化,並訂定出符合國際人權的規範;其二則是將原本規定中侵害個人權益甚為嚴重的「強制手術」要件取消,以保障跨性別者的權益。
1970年代迄今長期遭漠視的跨性別權益
性別變更認定要件取消「強制手術」的規定絕非突然出現,而是一項被社會忽略、漠視長達數十年之久的性別權益爭取。1975年9月11日,聯合報以「第三性的祈望」為題,報導了一名跨性別男性(指派性別為女性、認同性別為男性)想以男性身分生活的期待。他曾想過接受性別重置手術,但手術的風險與經濟負擔太過沉重,令他深感困窘;再加上當時的法律制度也沒有任何變更性別的規範,致使這名跨性別者的生活長期「卡關」,從而影響了他的就學、就業、情感與往後的人生。
同樣的案例,相信在過去應該為數不少,然而由於整個社會與制度的無視,往往令跨性別者的權益淹沒於歷史的洪流之中,無人聞問。
遲至2008年,我國內政部才以一紙行政命令規定「戶政機關受理性別變更登記」的認定要件,並將侵害個人身體權益甚鉅的強迫醫療行為(必須摘除性器官)視作必要條件。易言之,儘管於1970年代,我國的跨性別者即有性別變更登記、換身分證等需求,但官方卻遲至近40年後,才提出性別變更認定要件的相關規定。
性別變更登記取消「強制手術」要件:一場遲來的正義
由於上述規定並無法源依據,且對於申請性別變更當事人權益(如身體健康完整、人格權與人性尊嚴)侵害甚鉅,因此,隨著我國推動聯合國兩公約與CEDAW公約國內法化,以及國內相關性別團體與組織的倡議,性別變更認定要件法制化政策於2013~2015年間有了第一波的討論。只是隨後似乎就被「集體性的遺忘」,好一段時間不再被世人提及。
直至2021年9月,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做出全台首例「跨性別進行性別變更登記應取消強制手術」的判決,使此一議題再度浮上檯面,成為發燒話題。不明就理的人以為這僅是近幾年才冒出來的討論,然而透過上述相關歷史脈絡可以得知:性別變更認定要件法制化政策的推動與立法,早已延宕多年,甚至長達數十年間,社會對於跨性別權益都是漠視的。
目前「戶政機關受理性別變更登記」規定既非法律,同時也對於跨性別權益造成極為嚴重的侵害,因此推動性別變更認定要件法制化政策,並取消其中「強制手術」的規範,絕非一輛「失速列車」,而是一場遲來的正義。
(作者為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生。【投書】跨性別免術換證是失速列車?還是遲來的正義? | 王浩翔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v8kuMi


2022-02-12_151712

【投書】「免術換證」壓縮女性權益?一個非二元跨性別者的看法
作者 強納森
2022-02-11
所謂的「生理性別」沒有辦法精確地描述一個人的性別,更非單純的非男即女。如果我們尊重每個人對自己性別的認定,就會發現:我們還是保障了女性的權益,只是我們對「女性」的想像擴展了而已。
所謂的「生理性別」沒有辦法精確地描述一個人的性別,更非單純的非男即女。如果我們尊重每個人對自己性別的認定,就會發現:我們還是保障了女性的權益,只是我們對「女性」的想像擴展了而已。 圖片來源:《丹麥女孩》劇照
【投書】「免術換證」壓縮女性權益?一個非二元跨性別者的看法 | 強納森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p58rN5
2021年9月,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做出全台首例跨性別「免術換證」判決,讓一名生理性別為男性、但認同為女性的跨性別者小E在未進行變性手術的情形下登記變更性別。而近日則有投書提到,性別的界定是基於「生理事實」而非「性別認同」,憂心免術換證若通過,將會壓縮法律上對於女性權益的保障。但我們要問,真是如此嗎?
事實上,小E換證案的法官已經肯認民眾性別認同的權利,而所謂「生理性別」,其實也不是鐵板一塊。在說明筆者為什麼支持免術換證前,就先來想想「性別」究竟代表什麼意義吧!
談「免術換證」前,先想想何謂「生理性別」?
生理性別是指染色體嗎?一般認為,有XX染色體的是女性,XY是男性。然而有一種狀況是:有XY染色體的人,外觀看起來卻像女性,可能要到青春期遲遲沒有月經,才會發覺這個狀況。
那,生理性別是指性器官嗎?目前一個人的出生指定性別,的確通常是由性器官所決定,但是卻也有2%的人出生時性器官難以被分類。甚至,有些嬰兒可能腹內有子宮,但體外卻有睪丸,那這樣的他到底該是「生理男性」還是「生理女性」?
或者,生理性別是指睪固酮濃度呢?許多國際上的體育賽事用這項標準來決定誰可以參加女子賽事。然而出生被指定為女性的南非田徑選手賽曼雅(Caster Semenya),體內睪固酮濃度卻超出生理女性的標準,也有些生理男性體內的睪固酮濃度,是低於男性標準的。
因為這樣,任何一個我們以為可以判定「生理性別」的標準,最後都被證實不是那麼好的判定標準,很難確實地把人分成兩類。正因如此,我們會發現,許多以「生理性別」作為基礎的論述,其實就不攻自破,因為所謂的「生理性別」沒有辦法精確地描述一個人的性別,更非單純的非男即女。
如果無法用生理特徵區分,我們該如何定義性別?
這個社會習慣將性別和身體器官或特定性徵掛勾,但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早已保障性別認同的權利,台北高等行政法院的判決也肯認人民有性別認同的自由,許多國家更是早已不用強制手術當作變更性別的要件。也就是說,目前世界趨勢傾向認為,「認同」才是定義性別的標準。
當然,以性別認同作為定義性別的基礎,不是說我今天要換證,明天又可以換回來,未來的立法將會更仔細規範判定一個人認同為何的條件。免術換證充其量只是給予跨性別者對身體選擇的自由權而已。
免術換證會壓縮對女性權益的保障嗎?
如果我們尊重每個人對自己性別的認定,就會發現:我們還是保障了女性的權益,只是我們對「女性」的想像擴展了而已。
酷兒理論的學者巴特勒(Judith Butler)說過:「作為一個女人的意義不會保持不變。女性的類別可以而且確實會發生變化,而我們也需要(這樣的改變)。在政治上,為了替女性爭取更大的自由,需要我們重新考慮『女性』的範疇,來包含新的可能性。性別在歷史上的意義可以因社會倫常被加固、拒斥,或重塑而改變。因此,當『女性』的範疇被擴展至包括跨女時,我們不須驚訝及反對;同時,由於我們也在想像男性氣質不同的未來發展,我們應該對於跨男在『男性』這一類別中激起的漣漪拭目以待」。
我為什麼支持免術換證?
我自己是非二元跨性別者,出生時的指定性別為女性,但平常被視為女性會覺得不舒服,被認為是男性則不會。我因為對賀爾蒙藥物的安全性有疑慮(目前跨性別者使用賀爾蒙藥物的安全性缺乏長期研究),因此不打算手術,因為一旦手術,就要一輩子施打賀爾蒙。但是,我還是希望有一張男性身分證,以免每次去看醫生、去銀行、去各種需要看證件的地方,就要「被出櫃」。
跨性別是異質性很大的群體,有些人和我一樣對藥物有疑慮,有些人經濟上不許可,有些人身體狀況不許可,不是每個人都有餘裕可以動手術。但是跟我一樣的是,這些人都會因為身分證與外表性別不同,在生活上遇到不同層面的困難。「被出櫃」可能只是輕微的不便,有些人甚至因為這樣遭到就業歧視,徘徊在活不下去的邊緣。免術換證雖然不能解決社會對跨性別的歧視,但從現實面來講,它可以解決跨性別者生活中的許多困擾,因此還是有其必要。
我是非二元跨性別者,我支持免術換證。【投書】「免術換證」壓縮女性權益?一個非二元跨性別者的看法 | 強納森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p58rN5
(作者畢業於美國查普曼大學電影製作學系,目前待業中。)


《丹麥女孩》給我的疑竇和反思:動手術的醫生是否有醫德上的瑕疵?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http://goo.gl/Q0gE3N


不管有沒有看過《丹麥女孩》,我們都要知道的「跨性別」二三事
2016/02/17 |人體解析社會群體科學傳播精神心理|標籤:LGBT丹麥女孩性別跨性別電影中的科學
艾粒小編真的很少看電影,但最近上映的《丹麥女孩》卻讓我很難得未看先哭。片中描寫史上第一個進行變性手術的跨性別者──莉莉·艾爾伯(Lili Elbe)的故事,其中男女主角(後來變成兩位女主角)的細膩演技與情感刻劃令人動容,想必激起了許多人的疑惑與討論吧!不論大家是否看過了《丹麥女孩》,讓我們一起來探討跨性別,回答大家心裡的種種疑問吧。

史上第一位變性人莉莉·艾爾伯。來源:維基百科
史上第一位變性人莉莉·艾爾伯。來源:維基百科
跨性別是什麼?可以吃嗎?
小編知道反式脂肪(trans fat)少吃為妙,但跨性別(transgender)就是另一回事了。先來解析這個字吧,gender是性別,trans-來自拉丁文,有「跨越、超越、通過、在另一邊或外面」的意思。簡而言之,跨性別指的是「性別認同」與「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不同的人,換句話說,目前最為常用的定義是:

「那些在出生的時候根據其性器官而被指定了某個性別,但是卻感覺到那個性別是對他們一種錯誤或不完整的描述的人。」(維基百科)
這點頗需要進一步解釋一番。首先,假如你問大多數人:你是女生還是男生?他們多半有明確的解答,因為生殖器官是這麼說的、身分證是這麼說的、家人朋友學校與職場上也是這麼說的。上面這三項是有先後順序的–因為許多人所謂的「性別」,是出生時醫師根據你的外生殖器官,來判斷你是男孩還是女孩,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assigned sex,又稱生理性別biological sex),之後這就成為了你身分證上的法定性別,大家也都基於這個性別和你相處。

代表跨性別的諸多標誌之一。來源:維基百科
代表跨性別的諸多標誌之一。來源:維基百科
到此為止一切都很美好,對吧?但事情沒這麼單純。對大多數人而言,假如你是「帶把的」,你也會覺得自己是個男人,但有些人並不這麼認為。把自己視為男性或女性[註一]的認同,就是上面提到的「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又稱心理性別)。有些人的性別認同,和生理性別是不一樣的,這樣的人就是所謂的跨性別。其中性別認同是女性的是跨女(trans woman),性別認同是男性的就是跨男(trans man)[註二],《丹麥女孩》片中的莉莉就屬於前者。

可是……這不科學啊!?
寫到這邊,有些人可能開始產生疑惑。第一,你覺得你是男或女的性別認同,不是正是因為出生指定的性別,而從小受到教育與洗腦,漸漸學到我是個男子漢 / 我是個女人 / 諸如此類的嗎?那麼為什麼還會有跨性別呢?第二,為什麼生理性別英文是sex,性別認同的性別是gender呢?

原來,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有本質性的不同,性別認同的形成更受許多因素影響。除了染色體、性器官或性荷爾蒙,以及後天教育與生活環境之外;近期研究更顯示,跨性別者的大腦,與非跨性別者的大腦,存在著先天上的結構差異。神經生物學研究指出,胎兒生殖器官的性別分化發生在懷孕的前兩個月,而大腦的性別分化在懷孕的後半年,兩者的不一致,極有可能是跨性別的根本原因。

性別認同的一大來源是大腦。來源:維基百科
性別認同的一大來源是大腦。來源:維基百科
……這似乎不怎麼「自然」,也在演化上看起來沒什麼優勢啊,為何沒有因為物競天擇而淘汰呢?別忘了同性戀也沒有在演化過程中淘汰喔。同性戀的性傾向會造成產生後代的機率大幅降低,看似是演化上的劣勢,然而研究指出造成男同性戀的基因,也會造成其女性親屬更容易生育後代。目前為止科學家依然不了解跨性別在演化上的角色,但至少跨性別與否和生育能力沒有絕對關係,失去生育能力只是變性手術造成的(詳見下文)。

跨性別需要被治療嗎?
在《丹麥女孩》的年代,人們對跨性別了解甚少,因此經常把這些人當作精神分裂或其他精神疾病。事實上,跨性別本身並不是病;但假如因為性別認同和生理性別(或外界依照你的生理性別,對你的性別期待)不同,而造成煩躁、憂鬱、痛苦、不安等負面情緒,在精神學中另稱為「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GD)[註三]。

心理學家一般認為性別認同在三歲時已經根深蒂固;而且迄今為止,並沒有可信科學研究顯示,把性別認同「矯正」成與生理性別相同的心理治療有任何實質效果。這些心理治療對跨性別者造成的傷害反而遠大於助益。反之,改變外在比改變大腦還要有建設性:許多跨性別者往往希望或嘗試讓自己的性別表現(gender expression)–也就是你的穿著、行為、舉止等等,符合自己的性別認同,也就是–我覺得自己是女生,就會穿女裝,反之亦然。

有些跨性別者還會以醫療方法改變身體,例如賀爾蒙取代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服用或施打符合性別認同的性荷爾蒙,以改變身體的性徵;或者更進一步進行性別重置手術(sex reassignment surgery),也就是俗稱的「變性」。這些種種通稱為跨越(transition)的動作,都是為了讓生理上或外表上的性別,與心理上性別認同更相似或符合。

跨性別=變性人?
現在媒體對跨性別塑造的刻板印象,依然停留在跨性別=變性人的階段;許多知名的跨性別公眾人物,例如安德烈雅·佩伊奇(Andreja Pejić)、凱特琳·詹納(Caitlyn Jenner)和曾愷芯,都是經過性別重置手術的。然而這些人只是跨性別族群中的冰山一角。

變性超級模特兒安德烈雅·佩伊奇。來源:維基百科
變性超級模特兒安德烈雅·佩伊奇。來源:維基百科
由以上的討論,大家不難了解變性只是跨性別者為了消除生理和心理性別的不符合,可能尋求的其中一種、也是最激進的方式。儘管變性手術早在1930年就開始進行(莉莉也為此壯烈捐軀),而且現代醫學日新月異,手術的風險比起以往大大降低;但變性手術依然不是完美的,不僅費用高昂,目前的變性人也無法保有生殖能力,製造與性別認同相同的精卵,更別說是懷孕了。

因此,許多(可說是大部分)跨性別者由於經濟、家庭、健康狀況等現實因素或個人選擇,不能、無法、不願或尚未進行手術。有些人把這生理和心理性別的不符合當作他/她的個人特色;有些人則是不得已才安於現狀。

跨性別≠同性戀
也有些人對跨性別和同性戀有所混淆,認為一個男生表現得「娘娘腔」、女生像個「男人婆」,是為了要吸引同性。實際上,一個人的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也就是受到哪些性別的吸引,與他/她的性別認同是獨立的兩回事。相關不等於因果是統計學上的重要觀念,只因為大多數的男人都愛女人,並不代表所有性別認同是男性的人,都會對女性感到興趣。所以跨性別者可能是同性戀、異性戀或雙性戀,兩者不互相衝突。

再者,性別認同與性別表現也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女同志中的T,儘管打扮得陽剛(偏男性的性別表現),但依然認為自己是女生(偏女性的性別認同),所以與跨男是不同的。同理,一個男生愛穿女裝,也並不代表他一定是跨女。

扮裝表演者與跨性別不能畫上等號。來源:維基百科
扮裝表演者與跨性別不能畫上等號。來源:維基百科
跨性別者的掙扎
顯而易見的,跨性別者往往承受著與性別認同相異的,別人對他們的期待、刻板印象以至於法律規定等等。這些才是性別不安症的根本成因啊!他們尋求解決方式的過程(也就是上述的「跨越」)看似簡單,實際上是相當漫長而充滿壓力的。一來,許多跨性別者性別表現與生理性別相異,容易讓不習慣的人感到不自然而有所排斥;二來《全面進化》有云:「人因無知而恐懼」,早期對跨性別教育的缺乏、不準確的刻板印象,加上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心理優越感,造成了許多人對跨性別者的不了解或誤解,以至於歧視與仇恨。

其實,跨性別者在智能、社交和生活能力上與非跨性別者並沒有顯著的差異。許多跨性別者低學歷、沒有好工作、從事特種行業…等等現象或刻板印象,主要是家庭、學校、職場與社會上的歧視與壓迫,以及自我心理壓抑造成其他心理障礙等原因間接造成的。

而且跨性別比許多人想像中的常見,可說就在你我身邊。根據估計,跨性別的比例從0.3%(美國成人)、0.5%(美國麻州成人)、0.8-1.1%(荷蘭學者Kuyper研究)到1.2%(紐西蘭高中生),總而言之就是百分之一左右,與統一發票中獎機率相若,而且比四葉幸運草的機率還高上兩個數量級呢!小編的Facebook好友有一千六百人出頭,其中認識的跨性別者恰巧有16位,看來這數據有一定的可信度。

跨性別比四葉幸運草還常見。來源:維基百科
跨性別比四葉幸運草常見得多。來源:維基百科
總而言之,《丹麥女孩》中莉莉的掙扎,在今日社會中依然有許多人努力忍受著;對他們而言,光是以自己的性別認同做自己,便需要超乎常人的勇氣。跨性別是自然裡很美麗又稀有的存在,如果你或你認識的朋友是跨性別,不妨給予應有的尊重,並以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和珍惜~

備註
註一:性別是一個光譜,有些人的性別認同不能以二分法來描述,可能覺得自己不屬於男性或女性,或者是男也是女,甚至還有其他「性別」,這些人也是廣義的跨性別。也因此有些國家(如澳洲、孟加拉)官方承認「第三性」的存在。
註二:跨女又稱男跨女(male-to-female,MtF),跨男又稱女跨男(female-to-male,FtM),此說法在台灣依然相當常見,但歐美多直接用trans woman / man,以當事人的性別認同為準,避免過度強調他們的生理性別。
註三:性別不安症舊稱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GID),但因為此名詞將性別不安視為一種心理障礙,帶有歧視意味,才改稱今名。
參考文獻
維基百科
維基辭典
Is There Something Unique about the Transgender Brain?─Scientific American
性別不安,衛生福利部心理衛生專輯(07)。

---------------

研究:長期擇偶 女人偏愛無私男
陳正健 2016/02/04 16:28 點閱 747 次
英國最新研究指出,當女人在選擇長期伴侶時,男性「無私」的人格特質比「顏值」更重要。(photo by《101次求婚》電影劇照)
英國最新研究指出,當女人在選擇長期伴侶時,男性「無私」的人格特質比「顏值」更重要。(photo by《101次求婚》電影劇照)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女性長期擇偶,品性重於外貌。英文有句俚語,叫做「Nice guys finish last」(好男人永遠最後一名),意指好男人多半平淡乏味,不懂調情討好女性,最後只有被「發卡」的份。不過,英國最新研究卻發現,當女人在選擇長期伴侶時,男性「無私」的人格特質比「顏值」(外型)更重要。

英國伍斯特大學心理學家以202女性為研究對象,年齡多半在20初頭,她們必須觀看12組男性的照片,每組都有兩位男性,一位是相貌堂堂帥哥,另一位則相貌普通的男性。

其中,每組照片都有樂於助人的男子,他們跳入河裡幫助溺水的孩子,或是買咖啡給街友。利他的行為有時出自帥哥,有時出自「普男」,以判斷女性的好感標準。

受測女性以1至5分來打分數,研究結果顯示,如果男性「顏值」高,加上「利他」行為多,當然分數最高,但如果兩種特質只能二選一,無私的「普男」則會比帥哥吃香。

研究人員指出,若女性要發展長期關係,男性的「利他」品德比「顏值」更重要先前的研究發現,女性選擇長期伴侶,更看重男性是否能給予支持,是否具有好父親的特質。

相反的,女性若是尋求短暫的激情,則自私的男人比較吃香,這樣的人通常也比較自戀。

-------------------------------

貓咪盯著窗外,靠近一看…都要掉淚了 | 鍵盤大檸檬 - http://goo.gl/xKP0oO

--------------------

《情人節特輯》幫女人脫內衣的禮節 - http://goo.gl/L3RPdm

 

由於最近是(男人)人見人怕的情人節週,我們當然要來聊聊一些情人節的實用know how。例如說,該怎麼解開女人的內衣才算是有禮貌...

 

「靠,現在連解個內衣都要停看聽了嗎?」你說。

 

納丹藍!你要知道,內衣就像女人心上的鎖,你解得慎重,女人就覺得自己像珍品,你解得隨便,女人也容易覺得自己好像廉價品。如果遇上女人特別買了新的漂亮內衣,那你可要感動萬分了,女人呢,平常是不太會閒閒沒事買高檔內衣的,通常有幾種時間點才會特別添購,例如剛認識一個新對象,極有可能要奔回本壘的時候;又或是重大節日如情人節、你生日或交往紀念日,總之是可能要大幹一票的那種時刻;又或者是正準備要爬牆.咳咳...這話題不吉利,咱們今天先跳過。

 

不過對女人來說,最嘔的,卻也是男人獸性一發就變成透視眼,這些女人千挑萬選下重本的內衣(對,有質感的內衣都很貴,兩片布可能從數千元到上萬元都有可能),居然對男人來說都一樣,只有好解開跟難解開兩種差別,超沒情趣。於是各位!今天咱們就用這篇文章來帶你了解何謂幫女人脫內衣的禮節....

 

一、就算再急你也要假裝欣賞一下

 

我知道我知道,你那膨脹的褲檔就像熱鍋上的杏鮑菇(或金針菇whatever),哪裏還有時間等待?但解開女人的內衣前,還是請你盡可能耐心一點,用熾熱的眼神專注看著女人的胸口,說幾句讚美對方胸型好美或內衣好性感之類的話,此時不妨還可以用嘴唇咬一下對方的內衣或肩帶玩玩,調情一下。心機點的因素,是你還可以順便掌握一下對方的內衣是前扣還是後扣,是雙釦還是三釦或者根本只是綁帶。

 

二、解內衣前:假裝央求她

 

雖然你我心知肚明,兩人都已經處在一個密室(甚至床單都早被滾得亂七八糟了),接下來不性交難道是要背唐詩嗎?但如果這樣想,那每次的Sex基本上都可以化約為一模一樣的基本公式,實在很無趣。

 

你要知道,在床上最扣人心弦的一刻,就是彼此開箱的時候,而為女人解內衣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帶著渴望又央求的眼神,邊對她說「我好想...」,邊進行一個拆封的動作(.......都這時候了,別計較我語言癌...),當然啦,如果你老兄走的是猛獸般瞬間拆彈的路線,則不在此限。

 

三、不會單手開內衣真的很掉漆

 

江湖上有言,「會單手開內衣者不見得床上功夫好,但不會單手開內衣者,功夫肯定爛。」沒錯,你不需要有很多妹才學得會這種技能,只要有一個,就有機會來來回回的練習,就算一個也沒有,你也可以把內衣綁在椅背上自我訓練,總之,就像小時候人人都要會扯鈴,成熟男子請練會單手扯內衣。

 

對女人來說,能單手解內衣的男人,就像可以用單手操作汽車方向盤一樣,雖非必要,卻有一股難以言說的駕馭魅力。

 

四、不要多說無謂的話

 

女人在床上禁不起一絲挑剔,就算是內衣也一樣。有些男人看到女人買新內衣,欣賞是欣賞了,結果問出「這一件又花了多少錢?」、「妳內衣是不是買太大了?」或「妳是不是墊了兩層水餃墊?」這類解high的話。

 

拜託,各位親愛的男人們,在床上請記得,除了讚美還是讚美,除了「我好想」,還是我好想,千萬別多講其他無謂的話,還有多餘的唇舌口水的話,你知道的,還有其他妙用之處⋯⋯嗯哼~

 

御姊愛

 

GQ/ TVBS新聞網站/姊妹淘網站專欄作家。念過政大新聞所博士班,待過外商公司和台灣百大企業,可以知性,可以理性,可以情慾,討論風流但不下流。著有《對的人》、《只是不想將就在一起》。

 

---------------------------------

 

19年前她們是女神!出嫁當媽的10位「早安少女組」成員 | 娛樂星光雲 | ETtoday東森新聞雲 - http://goo.gl/LpHt0U

-----------------------------------

選擇工作還是小孩? 愛爾蘭女主持人以公開信勇敢捍衛職業婦女 - http://goo.gl/mCnFaY

選擇工作還是小孩? 愛爾蘭女主持人以公開信勇敢捍衛職業婦女
VOGUEVOGUE
2016年2月5日 下午 08:14 GMT
Image
Susan Keogh是一名愛爾蘭籍的廣播主持人,也是一名四歲小孩的母親。和一般媽媽一樣,Keogh經常透過自己的社群帳戶與朋友、粉絲分享女兒可愛的照片,然而這樣的舉動卻導致Keogh在近期收到一名男子惡劣的留言指控,男子在留言中對Keogh提出,「如果你真的像你所說的那麼愛你的小孩,你應該要辭職待在家裡。」針對這樣直接的指控,Keogh選擇提出一封公開信正面回應,信件內容已經在網路上掀起熱烈討論。

在這封公開信中,Keogh解釋了身為職業婦女的心情,以及工作在她的生命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更指出社會看待男性與女性的雙重標準有多麼可笑,一起來看看完整版的信件內容:

"勇敢的男士:

我收到了你的訊息,內容中指出要是我在上班時,心中總是掛念著家中4歲的女兒,那我就應該辭去工作待在家裡,否則我不該一直在社群媒體上貼出女兒的照片。首先我想說的是,你認為我沒有考慮過這樣的選項嗎?你的建議還真有幫助。

我為了很多原因而工作,我喜歡我的工作,儘管它或許並不是拯救人命般的重要工作,然而,我很享受我的工作,它讓我快樂、滿足,最終成就我成為一個更好的母親。

我從周一工作到周五,這五天剛好也是我的小孩要上學前教育班與托兒所的日子,大部分的時候,我總錯過臨睡前陪伴孩子的機會,你知道有多少人曾經向我提出質疑?太多了。我的丈夫每天早上五點出門工作,他每天都錯過早晨陪伴孩子的時光,猜猜看多少人曾向他指出這一點不好?你答對了,一個都沒有。

我感到罪惡嗎?每一天,有時候一天甚至高達10次,我渴望周末能擁有自己的時間嗎?毫無疑問地我非常渴望。可是我工作是為了讓我的女兒有一個更好的將來,我希望有一天當16歲的她想參加學校辦的滑雪旅行團時,我有負擔她去參加的能力。當然,我也害怕她會有相反的反應,也許她會說寧可我花多點時間在家陪伴她,可是這是我下的賭注,我想孩子會選擇滑雪行程的,對吧!

要是將來有天,我的寶貝長大了並且想開花店,其實我不介意她長大了想做什麼,我介意我沒有任何經驗能成為她的借鏡,沒辦法給她足夠信心讓她知道她可以擁有自己的事業、相信自己能做任何喜歡的事情。我想這就是我工作的原因,我希望她知道她有做決定的權利,我希望她有自信做出對自己最正確的決定,我希望她選擇讓自己快樂。

至於我在信的開頭稱呼你為勇敢的男士,我真正想說的詞彙是傻子。

準媽咪Blake Lively媽媽經:「工作與家庭通通都要兼顧!」

跟隨慈善家父母腳步,布裘女兒Shiloh 幫助柬埔寨家庭

#只為更讚 專業跑者馬克媽媽:奔跑吧,辣媽!

-------------------------------------

非男人也非女人! 她被診斷為「中性人、泛性戀」
ETTODAY東森新聞雲ETTODAY東森新聞雲
2016年2月7日 上午 02:12 GMT
Image
▲圖恩的裝扮相當多變。(圖/翻攝自Amy Toon的臉書/下同)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越來越多人願意勇敢做真正的自己,但還是有許多人需要面臨各種挑戰。就讀於英國利物浦大學(Uinversity of Liverpool)的圖恩(Amy Toon)便是如此,特別的是,近期被診斷中性人與泛性戀的圖恩,更在生活中面對不少挑戰。

目前正攻讀現代歷史與政治方向的圖恩,接受多家外媒訪問時,分享了自己多年來的感想。圖恩表示,經過多年的困惑,當自己被確認為中性人與泛性戀者後,反而感覺到解脫。

不過,雖然對診斷結果感到解脫,但圖恩也道出LGBT文化面臨的處境,像是在大學中有著不少對跨性別恐懼的人,不僅經常會在網路上發表一些抵制或是反對的文章,在校園內張貼有關於同性戀、雙性戀、或是跨性別者的海報時,也會面臨被撕除的命運。

目前圖恩也無法被正確的稱呼為「中性人」,因為合法文件內稱呼欄位的限制,現在圖恩還是被稱為「她」。因為在英國除了健保制度的部分,有在原本的稱呼欄「小姐、先生、女士」中附加「中性」項目外,其他許多機構都還沒有這樣的內容。

泛性戀(pansexual)與雙性戀相同,都不是單性戀的性趣向,但與雙性戀不同的是,雙性戀對戀愛仍保持著二元的概念,而泛性戀則強調戀愛對象的「光譜性」,也認為這個對象不存在著性別的條件。除此之外,性取向還有全性戀(omnisexual)、疑性戀(question)、流性戀(fluid)等。


鍾玲台灣第一位成功領養孩子的變性人,一路走來受到許多媒體親友關注。
每週三讓《鏡週刊》的記者,用聲音親自告訴你,在新聞幕後有什麼意想不到的故事。
鍾鈴,是台灣早期就公開出櫃的變性人。為了在保守社會中生存,他四處奔波反串走秀,也到第三性公關店當媽媽桑維生。18年前,因緣際會決定領養舊識的嬰孩,花了大半年跑遍法院程序,舉手投足都引起媒體高度關注,更帶出許多社會討論。
E22|從男人到母親 台灣第一位領養小孩的變性人
18年過去,鍾鈴和他的孩子現在又怎麼了呢?
從男人到母親 台灣第一位領養小孩的變性人鍾鈴 http://bit.ly/2vYVwDI

BB110Njp2020-03-11_1038026a2100e47b0d12cf3ba7c81d5f717f799e7300518947c5b5b67cec79a6c7e7c4

鍾玲是台灣第一個成功領養孩子的變性人。
家境不好,男身又裝著女靈魂,她國二即休學賺錢養家,四處做反串表演,
也在第三性公關店當媽媽桑,存錢到泰國變了性,但不只做了女人,她還當上了母親。
舊識託付的孩子,她自覺有承擔責任,在法院跑了半年程序收養,引起全國熱議。
17年過去了,歧視言論未見改善,還要公投限縮家的定義,鍾玲立時成為最好的反證。
有愛,就能成家,就能育兒,她說:「變性人,真的可以當個好媽媽。」
對鍾玲(藝名)來說,人生中最重要的2件事,都和「改名」有關。
26歲那年,他赴泰變性,斷根隆乳,從他變成她,也把原名張建志改為張家菱。
36歲時,她又成為台灣第一位成功領養孩子的變性人。
從女人變母親,原先姓「姚」的孩子,從此跟著她姓張,成為張大文。 
17年過去,孩子明年就要念大學,但鍾玲還清楚記得最初的場景。
那天,她正在台中后里表演,忽然接到母親電話,說:
「有一個朋友的女兒生了一個小孩,可是小孩的媽媽說要把孩子託給我們。」
鍾玲知道是誰,那女人有吸毒前科,之前生女兒時,就想過用10萬元「過繼」給鍾玲。
這次情況顯然更嚴重,孩子生完不到10天,人就消失了。
工作一結束,鍾玲馬上請經紀人連夜開車載她到嘉義,直奔醫院婦產科。
孩子哭到嘴唇都黑了,她很心痛,隔天即領了錢,把剖腹費、將近10天的照護費用付清。
「他的生母沒健保,我付了7萬多元。」從此展開長達半年的領養手續。
上法院,補文件,鍾玲且將已被抓到、再度入獄的小孩生母申請從台中調到嘉義,
讓生母可以當庭說:「我要放棄這個孩子。」
她的住處,怎麼也沒想到是這樣的窄仄,小小如牢房的斗室反映著她的生活,
所有艱難一覽無遺。就像鍾玲的人生,從來沒有容易過。
父親是退伍軍人,媽媽是家管,身為老大的她下面還有一弟一妹,
如是組成一個「過年過節連一隻雞也買不起的家庭。」
更難的是,鍾玲從小就自覺是個女生,在外被笑娘娘腔,笑聲傳回家裡,
父母非但不安慰,反而教訓毒打,拿藤條打到全身都是傷痕。
但即便如此,她也沒想過要裝出男生模樣。
沒辦法不做自己,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沒辦法不做貧苦人家的自己,所以國二就休學外出工作,成衣廠做過,鞋子工廠做過,
台南、台北到處跑,跑到哪都要把錢寄回嘉義老家。
也沒辦法不做女人靈魂的自己,男身衝突,她剛好反串,
16歲開始跑場做廟會、婚宴及工地秀,其拚勁是 :「昨天還在表演,今天要去當兵。」
而且一入伍就轟動全營區。
「我穿得很中性,頭髮留很長,綁個馬尾,跟著排隊要理頭髮時,
理髮師跟我說:『小姐麻煩妳旁邊一點,家屬不能站這邊。』」
退伍後,她繼續表演事業,認識了經營反串表演的經紀人「夜牧人」,
加入台灣第一個反串團體。
夜牧人說,當時在台上表演,台下常有因民眾報案而來的警察,架3台攝影機,隨時搜證。
但鍾玲彼時還是拿男性身分證,上空露出胸部並不違法。
於法有據,卻還是會被刁難。
曾經,她和已逝的變性歌手唐飛被抓進警局,亮出身分證後,警察要求全身脫光檢查,
「看一看,就在笑,我就覺得,我的人生好像被羞辱。
從那時就想,無論如何,一定要存錢到泰國變性。」
她到第三性公關店當媽媽桑,努力存錢,飛到泰國動手術。
上帝用7天創造世界,尚有1日休息,鍾玲卻要躺在床上整整7天適應自己創造的新身體:
「這7天對我來講好像7年,因為很痛,(很像)這樣待了7年。」
半個月後,她提著尿袋回台,再半個月,拆尿袋、領新身分證。
是個真正的女人了,而所謂的新生是,「很高興,不用再跑給警察追。」
新的名字,則請行天宮旁地下道的算命師幫取。
53歲了,最無望的事早已過去,談起那些受困般逃脫不得的日子,她的語氣沒有哀嘆,
既無謂也無畏,卻還是會不小心洩露了自覺未曾在命運裡打勝仗的感想。
比方說,她認為身分證性別欄可換,但八字命盤無法改:
「不可能換啊,人出世落地,那個命盤都算好好的。」
歹命的人,沒有妄想過好日子,但歧視和攻擊無所不在。
甚至,在電視節目現場被同場來賓釋宏緣法師奚落:
「變性的人,以後會下地獄,沒辦法上天堂。」
鍾玲沒有要和誰辯論佛法或經典,只說:
「上天堂也好、下地獄也好,對我來講,這一條路是我自己選的。」
在演藝圈裡,也始終處在最邊緣位置。
曾經和她一起在各地表演的藝人恬娃說:
「那時很多藝人會排擠她,就是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
台下觀眾有時也會罵她,但她就是不回應,回後台安靜坐著。」
恬娃形容鍾玲是 :「很有guts的女人!」
父母無業,弟弟是中度智能障礙者,為了多拿些酬勞,鍾玲必須端出最猛的表演,
「像是在台上拿蠟燭滴自己全身。」
低溫的道具蠟燭嗎?恬娃說:「哪有,是真正的蠟燭!」
恬娃沒有跟到的牛肉場裡,鍾玲也自承:「就是全裸,披薄紗登台。」
結果是,當上真正的女人了,還是得為生計,遊走法律邊緣。 
聽鍾玲講這些事,有時會忍不住捏一把冷汗。
倒不是因為往事多獵奇,而是孩子就在我們旁邊跟著聽。
變性人收養孩子,沒有可能隱瞞住,鍾玲自己都說:「他上網google就全部出來了。」
但有些事,親耳聽母親說出口應該還是很震憾。
像是領養時等待法院裁定期間,全國關注,記者不時全天候盯梢,
「我去逛街去買東西去幹嘛,記者都一直跟著我。」
壓力太大了,睡不著,結果我一次吃了10幾顆的FM2(強效安眠藥),差一點死掉。
是想自盡嗎?
「因為想乾脆……為了這種事情讓爸媽不好做人。
我從變性開始,爸媽就一直在承受左右鄰居給的壓力。」
領養程序走了半年,社會評論就鬧了半年。
為什麼不放棄?鍾玲淡淡說:「可是我放棄的話,他就會被送走。」
法院判決下來那天,是記者通知她的。
「他說,鍾玲姐,法院已經裁定要把這個孩子判給妳。」
那天早上,她在王田交流道的休息站表演,休息站瞬間被SNG車包圍,
「大概15、16個電視台,麥克風全部拿到我前面叫我講話。」
竟然也沒哭,她說:「那時候我整個心都放下來了。」
張大文從此安身立命,也有了新名字,像是重新誕生在這個世界上。
只是他說,從有記憶以來,母親就在外地工作,簽聯絡簿的人都是阿嬤。
還好母子經常通電話。
「有不能跟媽媽說的祕密嗎?」他說:「應該沒有。」
但其實有,敏感的孩子,幼稚園就問過媽媽:「變性人要怎麼生下我?」
是不是以前妳男生的(部分)還留在體內,然後跟女生的做結合,所以才會有我?
國中時知道了自己身世,有覺得世界從此不一樣了嗎?
他說:「沒有啊,都一樣。」
也沒再問過「不存在的爸爸」的事,卻和自己的姊姊見過面。
「我看到以前的戶籍謄本,看到這些人的名字,有去臉書上搜尋了一下,
發現她好像在我常去的飲料店打工。」
名字和長相都對得上,出生年月日也一樣。
「有想過相認嗎?」答案不改,一樣是沒有。
不過整段有意識回頭尋找原生家庭線索的事,他都沒和鍾玲提過,
他甚至記得連鍾玲都忘了的「原本的名字。」
鍾玲也不擔心,提了一段往事:
「他媽媽在他5、6歲墜樓死的時候,親阿姨曾打電話來問,
是不是能讓他回去送她一程,結果他說:『我跟她又不認識,幹嘛要去送她?』」
但畢竟是個相對「特殊」的家庭,是有人會以孩子一定要有一個爸爸,
一個媽媽的「信念」排斥的家庭。
一起工作過的藝人張柏舟說:「她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媽媽。」
普通的媽媽在計程車上,運將發現身邊這個人是變性人,明顯散發不耐的敵意。
有些事確實很難改變,她也一樣像恬娃說的:「就是不回應。」
她說,我這輩子應該沒有白活,不管外界對我的看法怎樣,我都無所謂,要活出自我。
我要讓當初批評我的那些輿論和攻擊者知道,現在的我已經把孩子栽培到明年要讀大學了!
變性人,真的可以當個好媽媽。
鍾玲說,大概從國小4、5年級開始,就有喜歡男生的心情,
只是,純愛的啟蒙沒有單純的環境可供發展。
她交往的對象多從工作中認識,秀場或者第三性公關店,工作者不可能對客人做背景調查,
她說有過一個「交往很多年」的男友,從我還沒變性2個人就在一起,變完性還在一起。
已經同居在飯店裡,還能這樣陪著她度過改造身體的階段,最後為什麼會分手的?
結果,竟然是因為在對方的枕頭下發現一把槍。
她說,我不曉得他做什麼行業,只知道好像是做錢莊的,跟錢有關係的。
有一天,他在洗澡,我在整理房間,結果我就在枕頭下去發現一枝槍,嚇了一跳。
他洗完澡出來,換我進去洗,我洗完後他說要出門。
等他出門後,我看到那個槍被拿走了。
我就很怕,那時候住飯店警察都會來臨檢,我就偷偷跑掉……
但對方畢竟對她瞭若指掌,直接就找上工作的地方,害鍾玲連班都不敢上,
最後透過朋友介紹,在完全不會日文的情況下飛到日本表演3個月,
「結果那時候每天都在哭,人家買機票讓你過去,你也不可能說我不做了,
護照什麼的也都在老闆那,最後就是待了3個月,好像啞巴一樣。」
一回台灣,她就發誓再也不去日本了。
遠走高飛是為了逃離男友,目的已經達到,2人徹底斷聯,她頗自豪地說:
「像我交那麼多男朋友,幾乎沒有一個男朋友跟我翻臉的。
我跟我以前交過的男朋友,現在還在聯絡的,都還有。」
她說:「他們現在有自己的女朋友什麼的……」 只有她還在紅塵裡飄盪。
國二出社會,幾乎就一路自給自足,四處作秀。
她對家或有渴望,但變性人要追求一個自己的家,畢竟不是容易的事,她也有自己的障礙。
比方說,領養孩子後,她也交過一個小自己十多歲的男生,同樣是秀場裡認識的,
兩人甚至一度搬回嘉義老家同住。
「我爸媽對他很好,他賺的錢都交給我,我只是拿零用錢給他。
可是那時候因為我都會跑日本,有一陣子就把他冷落掉了。
我媽就認為,你既然要跟他在一起,幹嘛又跑日本,把人家放在這邊?
結果我媽就叫他回去。」
不是再也不去日本了嗎?
她說:「我自己還是動搖了,有時候在台灣待久了,就會想說,要不然我們換個環境。」
母親最後勸2人分手,也就分了,無法安定的個性,終究斷了她的感情路。
如今卻一住在台中十多年,其中最大的關鍵,當然是孩子。
孩子不像男友,可以失聯可以分手,而是一輩子的事。
「那時候交男朋友的心態,是希望大文有個爸爸嗎?」
她又說:「嗯……沒想那麼多。」不讓感情生活,影響到家庭生活。
國二離家工作,16歲開始登台,她一直都是寄錢回家的那個人。
領養了孩子後,一切開銷更是延遲不得,一直到現在孩子大了,也開始打工了,
她的經濟壓力才稍緩。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弟弟雖然是領有殘障手冊的中度智能障礙者,但也有清潔工作。
媽媽每半年領一次退伍軍人眷屬的半俸,生活上都過得去,最大的開銷只剩兒子的學費。
但這樣一個孩子,畢竟還是少了一層血緣上的親。
鍾玲說,大約是在張大文5歲的時候,我媽媽有一次帶他去麥當勞,坐在外面吃薯條,
結果他(親生)媽媽就從裡面端了一杯玉米濃湯走出來。
我媽媽就跟他(張大文)講,說:『這個叫阿姨。』
他不要叫,我媽又說:『不然叫媽媽。』
結果他就跟我媽說:『她不是我媽媽,我媽媽叫張家菱。』
鍾玲也不曉得母親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會擔心孩子有一天可能想回頭找原生家庭嗎?
她沒有正面回答,只說:「他媽媽已經死了啊!」
爸爸也死了,好像那才是一顆定心丸,反正張大文也沒有別的家可以回了。
不過其實,這裡一直都才是張大文的家。
她說,從小,他在我們家裡是大大小小,我們家每個人都疼他,
包括我們左鄰右舍每個人都說,哇!張大文,他當你們家的小孩很幸福。
當做長孫一樣的在疼的程度,幾乎和一般家庭無異。
她說,他有時候做錯事情我唸他的時候,我爸媽都叫我不要唸。
我很要求他的學業,他只要退步我就覺得不行,就會叫他罰站,就會罵他。
我爸媽就會唸,跟我說,小孩子會讀就是會讀,不會讀就是不會讀,
不要這樣一直勉強他。
「可是他也蠻爭氣的,他從國小國中,學業都是在前5名,還曾經考過第一名。」
鍾玲說這話的語氣,同樣和一般家庭的母親無異。
但還是要孩子自己說才算吧!
問張大文:「你也覺得真的是全家人都很疼你嗎?」
他有點害羞,酷酷地說:「國中那時候。」
一個從男人變母親的過程 http://bit.ly/39GtWcZ

一個從男人變母親的過程 @ 小高專業推拿按摩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2020-03-11_104105

【鏡相人間】我從男人變母親 變性人鍾玲和她的孩子 - Yahoo奇摩新聞

鍾玲是台灣第一個成功領養孩子的變性人。家境不好,男身又裝著女靈魂,她國二即休學賺錢養家,四處做反串表演,也在第三性公關店當媽媽桑,存錢到泰國變了性。
但不只做了女人,她還當上了母親。舊識託付的孩子,她自覺有承擔責任,在法院跑了半年程序收養,引起全國熱議。17年過去了,歧視言論未見改善,還要公投限縮家的定義,鍾玲立時成為最好的反證。有愛,就能成家,就能育兒。她說:「變性人,真的可以當個好媽媽。」
對鍾玲(藝名)來說,人生中最重要的2件事,都和「改名」有關。26歲那年,他赴泰變性,斷根隆乳,從他變成她,也把原名張建志改為張家菱。36歲時,她又成為台灣第一位成功領養孩子的變性人,從女人變母親,原先姓「姚」的孩子,從此跟著她姓張,成為張大文。
鍾玲領養孩子的事,在當年引起媒體高度關注,17年後,張大文長大了,也自認成長的環境充滿愛。(鍾玲提供)
鍾玲領養孩子的事,在當年引起媒體高度關注,17年後,張大文長大了,也自認成長的環境充滿愛。(鍾玲提供)
生母放棄這孩子 我不能
17年過去,孩子明年就要念大學,但鍾玲還清楚記得最初的場景。那天,她正在台中后里表演,忽然接到母親電話,說:「有一個朋友的女兒生了一個小孩,可是小孩的媽媽說要把孩子託給我們。」鍾玲知道是誰,那女人有吸毒前科,之前生女兒時,就想過用10萬元「過繼」給鍾玲。這次情況顯然更嚴重,孩子生完不到10天,人就消失了。
工作一結束,鍾玲馬上請經紀人連夜開車載她到嘉義,直奔醫院婦產科。孩子哭到嘴唇都黑了,她很心痛,隔天即領了錢,把剖腹費、將近10天的照護費用付清,「他的生母沒健保,我付了7萬多元。」從此展開長達半年的領養手續。上法院,補文件,鍾玲且將已被抓到、再度入獄的小孩生母申請從台中調到嘉義,讓生母可以當庭說:「我要放棄這個孩子。」
鍾玲長年和兒子相隔二地,特地用兒子小時候的照片做了一個鑰匙圈,隨時帶在身邊。檢視相片
鍾玲長年和兒子相隔二地,特地用兒子小時候的照片做了一個鑰匙圈,隨時帶在身邊。
更多
被放棄的孩子如今長大了,放暑假到台中找媽媽玩,和我們一起擠在鍾玲收放著所有家當、卻僅有8坪大的套房裡聽故事。一走進,我就理解了為何初見面時,鍾玲非把我們帶到百貨公司吃飯不可,就為了無預警丟出一句:「等一下我們在這附近找個咖啡廳採訪吧。」
約訪時,我們希望可以拜訪她的住處。「太小了,你們沒有地方架攝影機的。」她一再地說,我們也一再表明沒關係,我們不需要很多空間。怎麼也沒想到是這樣的窄仄,小小如牢房的斗室反映著她的生活,所有艱難一覽無遺。
反串被警察羞辱 去變性
就像鍾玲的人生,從來沒有容易過。父親是退伍軍人,媽媽是家管,身為老大的她下面還有一弟一妹,如是組成一個「過年過節連一隻雞也買不起的家庭」。更難的是,鍾玲從小就自覺是個女生,在外被笑娘娘腔,笑聲傳回家裡,父母非但不安慰,反而教訓毒打,「拿藤條打到全身都是傷痕。」
鍾玲有一冊資料簿,蒐集參與過的表演傳單和宣傳照。她說身邊已無變性前、無反串的照片,「是因為不想再看到嗎?」她說:「或許吧。」(鍾玲提供)檢視相片
鍾玲有一冊資料簿,蒐集參與過的表演傳單和宣傳照。她說身邊已無變性前、無反串的照片,「是因為不想再看到嗎?」她說:「或許吧。」(鍾玲提供)
更多
但即便如此,她也沒想過要裝出男生模樣。沒辦法不做自己,是所有痛苦的根源。沒辦法不做貧苦人家的自己,所以國二就休學外出工作,成衣廠做過,鞋子工廠做過,台南、台北到處跑,跑到哪都要把錢寄回嘉義老家。
也沒辦法不做女人靈魂的自己,男身衝突,她剛好反串,16歲開始跑場做廟會、婚宴及工地秀,其拚勁是「昨天還在表演,今天要去當兵」,而且一入伍就轟動全營區,「我穿得很中性,頭髮留很長,綁個馬尾,跟著排隊要理頭髮時,理髮師跟我說:『小姐麻煩妳旁邊一點,家屬不能站這邊。』」
鍾玲28歲時為了表演而拍的宣傳照。再過8年,她成為母親。(鍾玲提供)檢視相片
鍾玲28歲時為了表演而拍的宣傳照。再過8年,她成為母親。(鍾玲提供)
更多
退伍後,她繼續表演事業,認識了經營反串表演的經紀人「夜牧人」,加入台灣第一個反串團體。夜牧人說:「當時在台上表演,台下常有因民眾報案而來的警察,架3台攝影機,隨時搜證。」但鍾玲彼時還是拿男性身分證,上空露出胸部並不違法。
於法有據,卻還是會被刁難。曾經,她和已逝的變性歌手唐飛被抓進警局,亮出身分證後,警察要求全身脫光檢查,「看一看,就在笑。我就覺得,我的人生好像被羞辱,從那時就想,無論如何,一定要存錢到泰國變性。」她到第三性公關店當媽媽桑,努力存錢,飛到泰國動手術。
上帝用7天創造世界,尚有1日休息,鍾玲卻要躺在床上整整7天適應自己創造的新身體:「這7天對我來講好像7年,因為很痛,(很像)這樣待了7年。」半個月後,她提著尿袋回台,再半個月,拆尿袋、領新身分證。是個真正的女人了,而所謂的新生是,「很高興,不用再跑給警察追。」新的名字,則請行天宮旁地下道的算命師幫取。
換新身仍受排擠 嘆命運
53歲了,最無望的事早已過去,談起那些受困般逃脫不得的日子,她的語氣沒有哀嘆,既無謂也無畏,卻還是會不小心洩露了自覺未曾在命運裡打勝仗的感想。比方說,她認為身分證性別欄可換,但八字命盤無法改:「不可能換啊,人出世落地,那個命盤都算好好的。」
鍾玲(左)為了賺錢養家,在台中賃居多年,採訪這天兒子張大文(右)正好上台中找她。沒有表演的日子,她不做特別打扮,聲音和長相偶爾會洩露她變性的身分,但面對質疑或敵意,她都不甚在乎。檢視相片
鍾玲(左)為了賺錢養家,在台中賃居多年,採訪這天兒子張大文(右)正好上台中找她。沒有表演的日子,她不做特別打扮,聲音和長相偶爾會洩露她變性的身分,但面對質疑或敵意,她都不甚在乎。
更多
歹命的人,沒有妄想過好日子,但歧視和攻擊無所不在,甚至在電視節目現場被同場來賓釋宏緣法師奚落:「變性的人,以後會下地獄,沒辦法上天堂。」鍾玲沒有要和誰辯論佛法或經典,只說:「上天堂也好、下地獄也好,對我來講,這一條路是我自己選的。」
打扮好,鍾玲出門準備表演。她說打算表演到沒邀約為止,退休後也許回嘉義開間小吃店營生。檢視相片
打扮好,鍾玲出門準備表演。她說打算表演到沒邀約為止,退休後也許回嘉義開間小吃店營生。
更多
在演藝圈裡,也始終處在最邊緣位置。曾經和她一起在各地表演的藝人恬娃說:「那時很多藝人會排擠她,就是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台下觀眾有時也會罵她,但她就是不回應,回後台安靜坐著。」
恬娃形容鍾玲是「很有guts的女人!」父母無業,弟弟是中度智能障礙者,為了多拿些酬勞,鍾玲必須端出最猛的表演,「像是在台上拿蠟燭滴自己全身。」低溫的道具蠟燭嗎?恬娃說:「哪有,是真正的蠟燭!」恬娃沒有跟到的牛肉場裡,鍾玲也自承:「就是全裸,披薄紗登台。」結果是,當上真正的女人了,還是得為生計,遊走法律邊緣。
鍾玲(左)正在化妝。她說自己化妝一定要開電視,透露了寂寞的日子,需要一點聲音陪伴。檢視相片
鍾玲(左)正在化妝。她說自己化妝一定要開電視,透露了寂寞的日子,需要一點聲音陪伴。
更多
記者跟拍壓力大 曾輕生
聽鍾玲講這些事,有時會忍不住捏一把冷汗。倒不是因為往事多獵奇,而是孩子就在我們旁邊跟著聽。變性人收養孩子,沒有可能隱瞞住,鍾玲自己都說:「他上網google就全部出來了。」但有些事,親耳聽母親說出口應該還是很震憾。像是領養時等待法院裁定期間,全國關注,記者不時全天候盯梢,「我去逛街去買東西去幹嘛,記者都一直跟著我。」壓力太大了,睡不著,「結果我一次吃了10幾顆的FM2(強效安眠藥),差一點死掉。」是想自盡嗎?「因為想乾脆…為了這種事情讓爸媽不好做人。我從變性開始,爸媽就一直在承受左右鄰居給的壓力。」
領養程序走了半年,社會評論就鬧了半年。為什麼不放棄?鍾玲淡淡說:「可是我放棄的話,他就會被送走。」法院判決下來那天,是記者通知她的,「他說,鍾玲姐,法院已經裁定要把這個孩子判給妳。」那天早上,她在王田交流道的休息站表演,休息站瞬間被SNG車包圍,「大概15、16個電視台,麥克風全部拿到我前面叫我講話。」竟然也沒哭,她說:「那時候我整個心都放下來了。」
兒子一度探身世 已釋然
張大文從此安身立命,也有了新名字,像是重新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只是他說,從有記憶以來,母親就在外地工作,簽聯絡簿的人都是阿嬤。還好母子經常通電話,「有不能跟媽媽說的祕密嗎?」他說:「應該沒有。」
但其實有。敏感的孩子,幼稚園就問過媽媽:「變性人要怎麼生下我?是不是以前妳男生的(部分)還留在體內,然後跟女生的做結合,所以才會有我?」國中時知道了自己身世,「有覺得世界從此不一樣了嗎?」他說:「沒有啊,都一樣。」也沒再問過「不存在的爸爸」的事。
卻和自己的姊姊見過面。「我看到以前的戶籍謄本,看到這些人的名字,有去臉書上搜尋了一下,發現她好像在我常去的飲料店打工。」名字和長相都對得上,出生年月日也一樣。「有想過相認嗎?」答案不改,一樣是沒有。
不過整段有意識回頭尋找原生家庭線索的事,他都沒和鍾玲提過,他甚至記得連鍾玲都忘了的「原本的名字」。鍾玲也不擔心,提了一段往事:「他媽媽在他5、6歲墜樓死的時候,親阿姨曾打電話來問,是不是能讓他回去送她一程,結果他說:『我跟她又不認識,幹嘛要去送她?』」
鍾玲兒子張大文幼時照片。他12歲受訪時曾說:「我的願望是趕快長大賺錢,讓媽媽搬回家陪我住。」(鍾玲提供)檢視相片
鍾玲兒子張大文幼時照片。他12歲受訪時曾說:「我的願望是趕快長大賺錢,讓媽媽搬回家陪我住。」(鍾玲提供)
更多
但畢竟是個相對「特殊」的家庭,是有人會以「孩子一定要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的「信念」排斥的家庭。我問張大文:「有曾經怨嘆過,為什麼要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嗎?」他又是平淡到不行的語氣,說:「不會啊,別的家庭,也會有他們不想(被)知道的點,我們家也是。對,所以,其實就這樣就好。」原本的名字,他也說是沒有意義的。回答問題的同時,都一副無聊得快要睡著的樣子。
後來也真的睡著了。採訪結束,我們隨鍾玲去理容院做頭髮,返家後,張大文已經睡趴,鍾玲叫他起床吃飯,他賴著不醒,互動就像平凡母子,如一起工作過的藝人張柏舟所說:「她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媽媽。」
爭氣當個好媽媽 沒白活
普通的媽媽,之後帶我們到朋友經營的卡拉OK店為我們高歌一曲。計程車上我們繼續聊天,運將發現身邊這個人是變性人,明顯散發不耐的敵意。我想起她說的「人出世落地,那個命盤都算好好的」,沒有要和她辯論命理,但有些事確實很難改變,她也一樣像恬娃說的:「就是不回應。」
卻在採訪完一個月後的某天,收到她的訊息,說:「我這輩子應該沒有白活。不管外界對我的看法怎樣,我都無所謂,要活出自我。我要讓當初批評我的那些輿論和攻擊者知道,現在的我已經把孩子栽培到明年要讀大學了!變性人,真的可以當個好媽媽。」【鏡相人間】我從男人變母親 變性人鍾玲和她的孩子 - Yahoo奇摩新聞 http://bit.ly/38AQkDq

 


-------------------

高志明為動物發聲求關注 「地球不該只屬於人類!」

▲小懶猴。(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義美總經理高志明時常關心生態議題,日前在粉絲專頁「環保食安志工」發文表示,自己接到了「Wildlife Alliance」的信件,裡面附有世界上6種極度瀕危、需要立刻保護的動物物種,若是再不正視牠們的生存問題,將在不久後的未來全部消失。他同時也認為「地球不該只屬於人類」,呼籲讀者一起關心這些將絕種的動物。

高志明於1月9日在粉絲專頁及Taiwan News網站中表示,得知這6種動物已經站在絕種的懸崖邊感到非常驚訝與痛心;經過取得Wildlife Alliance授權同意後,認為自己有責任將這6種動物一一告訴大家,「希望世界各地有更多的年輕世代站出來,共同搶救地球上各式各樣的生物;因為,地球不應該只屬於人類!

1.小懶猴(Pygmy Slow Loris)

在亞洲,儘管沒有醫學根據,仍有不少人認為食用小懶猴肉可治百病,因此在過去30年來其數量銳減三成。走私販子在運送小懶猴過程中,會強拔小懶猴的牙齒,避免咬傷人,導致逾九成小懶猴會死於傷口感染。

2.江獺(Smooth-Coated Otter)(圖/Peter Yuen/Wildlife Alliance)

棲息地萎縮與農藥帶來的環境污染,嚴重威脅江獺的生活空間,導致緬甸的江瀨數量急遽下滑。

3.馬來穿山甲(Sunda Pangolin)

馬來穿山甲為鱗狀的哺乳動物,受驚時全身捲成球狀而易被盜獵者捕捉。馬來穿山甲非法交易活躍,過去十年來估逾百萬頭遭走私販售,尤其在中國與越南多視馬來穿山甲為珍饈,每公斤可賣到350美元,在中藥市場行情更來到上千美元。

4.黃頰長臂猿(Yellow-Cheeked Gibbon)(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黃頰長臂猿多生活在緬甸常綠森林,牠之所以在瀕危野生動物名單之列,主要來自寵物市場、中藥材市場、以及非法野味市場的需求,造成數量大減。

5.紅狼(Dhole)(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目前數量估僅2,500頭,棲息地減少、非法捕獵、以及家犬傳染病導致紅狼幾乎滅絕。

6.亞洲象(Asian Elephant)(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亞洲象全球僅剩3萬5千頭,其棲息空間因亞洲人口不斷增長而受侵占破壞,加上盜獵猖厥,造成過去30年來數量銳減逾五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